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一

    次释修大行中。初明来意者。发心无行无
    位可论。故云修行入菩萨位说是修大行
    之止观者。标也。从夫下释也。善解下举譬
    也。酪须钻成酥假摇熟。故大经二十六云。
    如乳要得人功。水瓶钻绳当成酪酥成
    二酥已醍醐可获。住前行行犹如钻摇。凡
    夫五品同譬于乳。六根如酪及生熟酥。初
    住已上名得醍醐。善能调停四种三昧。当
    知六根初住可获。从胜而说故曰醍醐。引
    证如文。行法下举略摄广以列四名。通称
    下释名也。三昧是通坐等是别。大论下引证。
    论云。一切禅定心皆名三摩地。秦言正心行
    处。是心无始常曲不端。入正行处心则端
    直。如蛇行常曲入筒则直。今文存略。故云
    善心一处住等。初释又略。但云调直。论又
    云。三昧是通百八是别。今但对四以辨通
    别。法界下解释论文。四行通依法界一处。
    又别名中所言常坐。乃至非行非坐者。约身
    仪为名。若从法为名者。常坐名一行。常行
    名佛立。半行半坐名方等法华。非行非坐
    名随自意等。一常坐下明所依教。教所立
    名言一行者。剪略身仪不兼余事。名为
    一行。非所缘理得一行名。若所缘理名一
    行者。四行莫不皆缘实相。今初下开章。方
    法者下列方法相必具三业。身开遮中云或
    可处众者谓禅堂中。别处最胜故云弥善。
    结加者。先左后右与两髀齐。大论第九问
    云。有多坐法何故但令加趺坐耶。答。最安
    稳故。摄持手足心不散故。魔王怖故。故偈
    云。得道惭愧人安坐若龙蟠。见画加趺坐
    魔王亦惊怖。不同俗坐及异外道翘立等
    也。字书云。加趺者大坐也。故知此方未晓
    坐法。但云大坐。今佛法坐其相如结。二趺
    相加故云结加。大动曰动。小动曰摇。垂熟
    曰萎。附物曰倚。自要其身期于见理。
    不暂胁卧况复尸耶。言尸卧者仰卧也。亦
    曰?H女卧。修罗覆卧并不应为。圣开右胁
    尚不应作。况复尸等。尸字应从死。故礼云。
    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单作训主非此文
    意。除经行等者。除即开也。为解睡故佛开
    经行。若经行时避有虫地。十诵云。若经行
    时应当直行不迟不疾。又三千威仪经云。
    经行有五处。一闲处。二户前。三讲堂前。四
    塔下。五阁下。四分律。经行五益。一堪远
    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得定久住。
    食便利等并同所开。不得因兹托事延缓。
    若睡已解食等事讫即非所开。随一佛方面
    等者。随向之方必须正西。若障起念佛所
    向便故。经虽不局令向西方。障起既令专
    称一佛。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
    为一准。时刻等者时中不许如刻许间。刻
    谓漏刻。一日一夜百刻。且附俗仪故云刻
    也。言须臾者。三十须臾为一昼夜。未必指
    此但是通论。不许暂废故曰须臾。尚不得
    令刹那有间。况复漏刻及须臾耶。故大师
    传中云。言不妄出息不虚?。所开者下重
    诫前开遮。不欺佛等者。欺物曰陵。论语曰。
    君子不可罔也。况复佛耶。大论六十一云。菩
    萨求佛道时不惜身命。十方诸佛诸大菩
    萨。皆共护念能成佛道。若为菩萨而懈怠
    者。贪着世名不专勤求。是为自欺亦欺诸
    佛及诸菩萨。何者。自言我为众生而求佛
    道。而为杂行魔得其便。不负心者。负者不
    克也。后不遂初名为不克。亦是自欺不诳
    众生者。诳亦欺也。亦误也。令他误解故也。
    违于先言而行杂行。故欺众生即负自心。
    负自心故即是欺佛。口说默者顺行故默。
    除障故说。坐疲极者。疲者国语云。劳倦病
    也。苍颉云。?鲆病=翊嗽破!F<词羌?O戮?br> 疾病四大不调。不因坐疲。是故云疾。内外
    障者。烦恼见慢等名为内障。魔恶知识等名
    为外障。但得专称佛名为忏。尽命无悔
    故云以命自归。与称十方佛等者。释疑也。
    恐有人疑。何故独令称弥陀佛。是故释云
    功德正等。除乱故专。所以者何下举譬也。
    如人极忧大哭则畅。若有极喜纵歌则畅。
    郁谓蓊郁即多貌也。怫者意不泄也。重忧
    大喜在意未泄。故以身口歌哭助也。行人
    下合譬也。大论六十释响喻中云。如人语
    时口中风出名优陀那。此风出已还入至
    脐。偈云。风名优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触
    七处。顶及断齿?。舌喉及以胸。是中语言生。
    愚人不解此。惑着起贪痴。中人有智慧。不
    ?亦不着。亦复不愚痴。但随诸法相。曲直
    及屈申。去来视语言。都无有作者。初五句
    明身业第六句明口业。后二行一句判愚智
    相。虽以身口助意成机仍须了知愚智之
    相即是三业共为机也。玄文虽立意业机
    义非今文意。今意?缘单意不成。故令修
    助。经部虽即义通三乘。今意在圆不通通
    别。今为除障虽念应佛。下意止观令念法
    身故唯在圆。上人接下曰俯。屈上赴下曰
    降。如人下重譬助意。行人下合。若于法门
    未了下。为除迷故亲近解者。以彼二经是
    般若部故。令亲近解般若者。意则通及大
    乘行门。又般若中多说菩萨观行法故。诵经
    等者举况也。此事虽为常坐所废。勿以此
    语例三三昧。故常坐中尚废诵经况世俗
    语。遮诵局此遮语通四。故四三昧皆须绝
    彼外人接对。非行非坐依经亦制。虽通作
    受染俗非开。意止观者。此去乃至非行非
    坐并粗准本经示观门之语。纵似有于十
    观之相。而文并约略。未可以辨观法始终。
    初发大心及下三略亦复如是。故此五章但
    名大意。此文谨依两经粗列。语简意远不
    可谬判。若欲消释必善下文十乘观法。方
    可离谬。若据下文无四行相。则下文成
    略。今据观法十乘未周则此中成略。是故
    五略从观略边不从于事。于此文中然以
    义推十乘略足。法界等名即妙境也。为化
    众生即是发心。系缘一念即是止观。观于三
    道名破法遍。历一切法即是通塞。而修佛
    道即是道品。观于业苦即是助道。识观不
    滥即是次位。次位之中兼于余二。下三三昧
    意止观文附事虽略。若以义说准此可知。
    初端坐等者。通用止观立身心相。次蠲除
    下明修观法。从初至乱想明止所治。从莫
    杂至相貌明观所治。从但专至是观下
    正明能观寂照止观。虽系虽念不出法界。
    虽止观虽寂照同时。信一切法不劝信也。
    须信法界非三世摄故无前后。物表曰际
    界首曰畔。法界体遍故无际畔。内证为知
    化他为说。能知能说不异法界。故云无知
    及无说者。法界非边故非有无。非俗故非
    知。非空故非不知。从胜而说故云离边。中
    边相即故住无住。一切诸佛皆以法界而
    为所安。我住法界如诸佛住。故云安处。闻
    此下诫劝。令此凡夫住诸佛处。勿生惊怪。
    此法界下法界异名。如是下结诸异名皆同
    法界。能如是下次观法身。此即举前所观之
    境以为劝进。结前境法以成十号。此文是
    观平等法界。能如是观是观十号。问。十号
    之相其相云何。答。?观法界即见应身如
    来十号与法界等。亦识法身如来十号。何
    者。乘无二智来契正境故名如来。以无二
    理遍入诸法名为应供。了不二智智体无
    偏名正遍知。知无二法互通法界。虽无
    来往遍入三世。名明行足。无二之法性冥
    三德。名为善逝。理遍一切具三世间解此
    理故名世间解。能解此理无惑不断无复
    过上名无上士。解此理故能调难调调十
    法界名为调御。了法界法名为丈夫。契此
    理故一切宗仰过于三教人天之上。名天人
    师。觉此理故名之为佛。达此理故为三
    世间之所宗敬名为世尊。智契法身具法
    界号。故能垂示应身十号。法应十号一体无
    二。此十号名经论不同。大经解释为十一
    句。大论第三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以为一
    句。乃至世尊为第十句。本业璎珞云。一者如
    来乃至十者佛陀。具足十号名世中尊。翻
    译意别不须消会。观如来下明境智不二。
    初文牒前法身为境。何故知境由能观智。
    故先立云不谓如来。不谓即是不可得智。无
    有已下明境无相。亦无如来智下明智无相。
    如来及智下明境智不二。故经云。如来不即
    阴如来不在阴。彼此不相在何处有如来。
    境智冥一名无二相。境智体遍名无动相。境
    智本有名不作相。遍无遍相名不在方。无
    相而遍名不离方。非世俗故名非三世。非
    世俗外名非不三世。中道双非名非二相。
    中道双照名非不二。不共惑俱名为非垢。
    不与智俱名为非净。此观下结叹观智。独
    绝不共名为希有。遍故亡故譬若虚空。不
    依次第名无过失。进入随契名增长正念。
    见佛相好下明观成见佛。由此观故见色
    身佛。虽非本期观力使尔。故使所见犹如
    镜像。不运神通而见十方。住法界处能
    见诸佛。故闻所说不乖实义。为众生下。
    明悲智力誓愿庄严。以大悲力为众生见。
    以大智力而不取相。涅??庄严亦复如是。
    言庄严者?是悲智福慧庄严。亦是缘了定
    慧等也。故般若论云。非庄严庄严。常寂光
    土清净法身。无所庄严无能庄严。为众生
    故而取三土。忘所观故无形无相。法体曰
    形外表为相。虽见如来及闻说法知法
    实义无见闻等。佛不证得下引例也。佛自
    于法无所证得。如何行者而谓得耶。何以
    故下释上引例。佛所证者唯一法界。法界无
    证亦复无得。取果为证着法为得。亡此
    二故是故云无。观众生下明观三道。初观
    众生即是苦道。初言观生如佛者。三德理
    等是故云如。言生佛量等者。生之与佛无
    复界别数量之异。以理等故数类亦等。勿
    执事义而互相妨。言生佛界量不思议者。
    复释前文。前言如者以生如佛。今不思议
    以佛如生。又前约数量及以相等。约理不
    二故名为如。今叹前如云不思议。众生界
    住下。以观生正意重结前文。前明生佛相
    如意在观生如佛。如体无相故譬虚空。虽
    如虚空以如空智观如空境。故云以不住
    法住般若中。生如佛故无凡可舍。佛如生
    故无圣可取。生死涅??约苦灭谛。垢净约
    集道谛。无作四谛无所取舍亦复如是。不
    取舍者由住实际。如此下总结苦观。观烦
    恼者于中二番。初约三谛明行相也。寂静
    行者即真谛行。无动行者即俗谛行。非生死
    等即中道行。不舍下约三观契理。不舍诸见
    即假也。不舍无为即空也。而修佛道即中
    也。向云不舍即是双照。今非修下即是双
    非。故净名中。不舍诸见而修三十七道品。
    彼明见即中道道品。此明边即中道道品。边
    义同见。故用彼意而为此文。次观业者。
    以极重业而为观境。故指五逆即是菩提。
    言五逆者。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
    出血。三杀一妄语一杀生加行。论轻重者。
    如优婆塞戒经业品中。以后后业重于前
    前。又心境相对四句分别。及方便等三时不
    同。非今正意不委分别。若大乘中加杀和
    尚及阿?黎。以为七逆。此五七逆体性空寂。
    故无行经云。五逆即菩提。菩提即五逆。若就
    观行明五逆者。五法逆世名为五逆。故楞
    伽第三云。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断随眠怨
    坏阴和合断七识身。若有作者现证实法.
    此逆即顺非今观境。约此即是能观之观。彼
    经意兼。此文独显。逆与菩提不出心性。故
    无二相。识心性故名为觉者。觉者亦无名
    无觉者。对境名觉内了名知。知觉体一义
    意不异。无有分别内外宰主名无分别者。
    又云。识五逆性名为觉者。照了菩提名为
    知者。知此二法名分别者。此等皆亡故并
    云无。逆与实相体既不二故不可坏。以逆
    本来无自性故。一切下以轻例重五逆既
    尔诸业例然。故住实际。不来不去明逆无
    生灭。非因非果明观无始终。法界印下。又
    以四魔释成五逆。先立。随顺三道故魔得
    便。观为法界故不能坏。魔即印者。苦即
    实相。阴死二魔即法界印。烦恼即实相。是烦
    恼魔即法界印。业即实相。是天子魔即法界
    印。次释中魔既即印。印岂坏印。如大论云。
    有菩萨教人修空断一切念。后时才起一
    念有心便为魔动。即便忆念本所修空。魔
    为之灭。修空尚尔况复观之。即法界印。故
    信禅师元用此经以为心要。后人承用情见
    不同。致使江表京河禅宗乖互。次劝修中
    初云闻不惊等宿植深故。次譬如下举譬
    也。宿种如珠。中忘如失。闻法生喜如还
    得珠。四众下合譬也。不闻合失珠闻信合
    还得。当知至见佛者。昔从佛闻今复重闻。
    义同见佛。从文殊闻者。佛亦曾从文殊闻
    故。身子下即是彼经三人领解。故今以法而
    判其人。以菩萨摩诃萨谛了此义故。故能
    了者方是菩萨摩诃萨也。近佛座者。座谓
    所依依于实理。闻此法者近于实理故云
    近座。佛为能觉法为所觉。近佛所觉名
    近佛座。若事解者。坐座说法闻佛法故。
    名近佛座。虽有事解则失佛觉此法之
    义。是故但依初解为正。闻法不惊见佛法
    身。佛言下引佛述成也。若得初住见佛法
    身。为念不退。六根清净相似见佛。为行位
    不退。此三不退具足诸度。名波罗蜜。若通
    述成后代行者。即义通故并得预于行不退
    摄。以圆六即三不退名。及波罗蜜通初后
    故。若人下正劝修也。从初至得入者。具如
    般若劝学品中。以此三昧即是种智般若故
    也。如治摩尼下举譬也。彼经云。如得摩尼
    令珠师治。故华严二十一云。具足十事。必
    须巧匠加治令妙。然后放光雨宝等也。一
    出大海中。二巧匠加治。三转精妙。四除垢。
    五火炼。六庄严。七贯以宝缕。八置琉璃柱
    上。九光明四照。十随王意雨。修二乘者如
    治凡珠。一行三昧如治摩尼。光如解生雨
    如行备。菩萨能知等者。三教菩萨虽曾发
    心不名速得。闻此一行方名速得。从法
    判人意如前释。比丘等者亦复如是。二众
    未闻不名出家。故净名云。夫出家者为无
    为法。出二死家方名无为。若不尔者。何故
    二众闻此法竟。方名出家。亦如善住天子
    经云。天子问文殊言。若有人来求出家者
    当云何答。文殊言。当答言。若不发出家心
    者。当教汝真出家法。何者。若求出家是求
    三界及以五欲未来报等。彼不见心故不
    证法。心无为故。故不发心。若以剃头为
    出家者。是着我人。故知形服非真出家。信
    士等者亦以向意望之可见。闻真法者。方
    得名为真归依故。次释常行中初开章。此
    经因跋陀和菩萨说之。智论及诸经名跋
    陀婆罗。音轻重耳。是在家菩萨。次此法下明
    所出经。三力者不可遍办故也。因缘和合
    感应道交。故须三力。彼经云。随何方佛欲
    见即见。何以故。如是三昧佛力所成。见佛
    在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故。彼佛力持。三昧
    力持。本功德力持。用是三事是故见佛。能
    于定中见十方佛者。由三力故三昧见佛。
    是故此经亦名现在佛立定经。得是三力能
    见诸佛。经中问。从何处得是三昧。答。从
    念佛得。若人不念佛赞叹佛身者。则为永
    失今世后世利乐因缘。部属方等机通四
    人。二乘被斥非文正意。故四教菩萨亦通行
    之。今意在圆。故意止观寄色身佛以成三
    观。偈中明住处者。三昧相应。相应不同三
    昧不等。经云。或时说有觉有观等三地相应。
    或说喜乐等五受根相应。或说诸支相应。
    或说界系相应。或说非界系等。如是等相
    助念佛三昧相应住处法。不得不辨其深
    浅。故云须论议也。文释经意故从总说。虽
    云有觉等诸相不同。以念佛故全异根本。
    身开遮中云避痴人等者。与恶知识往来
    俦旧。以能生人不善根故。故宝积经云。有
    四法应急走舍离。一利养。二恶友。三恶众。
    四同住者。或笑或?或斗。当离百由旬外。
    好恼他故名曰痴人。乡里亲属缘务多故。故
    须速远。不得希望至别请者。经云。专以乞
    食自活多所成就。十住婆沙乞食十利。一
    者活命自属不属他故。二者施我食者令
    住三宝然后当受。三常生悲心。四随顺佛
    教。五易满易养。六破?x慢。七无见顶善根。
    八见我乞食余善人效我。九不与男女大
    小有诸事。十次第乞生平等心。若净名中
    迦叶舍富从贫。空生舍贫从富。外现偏迹
    示受弹诃。诸律论文乞食之法不一处足。
    为福他故令至七家。顺少欲法不损施
    主。不受别请者。普使十方获均受之益。亦
    顺佛教及少欲等。及令施主得平等福。故
    优婆塞戒经云。佛告鹿母。虽请佛及五百
    罗汉。犹不得名请僧福田。若于僧中请
    一似像极恶比丘。得无量福。虽是恶人亦
    能为人说戒定慧及三菩提。有因有果不
    毁三宝执持如来无上胜?酢J?跽唪卖?br> 也。为是义故不受别请。律开多缘。梵网唯
    制。律部虽许僧法常行。今入三昧一切俱制。
    况此大乘宜顺梵网。大论云。僧中食者生
    诸漏缘。若受次请妨修三昧。论云。若受请
    者若得请处。谓我是福德之人。若不得者
    则生嫌恨。谓彼无识。应请不请不请而请。
    或自鄙恼。若入众食当随众法料理僧事。
    心则散乱妨废出道故令乞食。严道场者。
    场者俗中亦以为祭神处也。今以供佛之
    处名为道场。香肴者。亦作肴菜也。非谷而
    食曰肴亦豆实也。盥沐等者。洗手曰盥洗
    头曰沐。洗身曰浴洗足曰洗(音跣)左右等
    者。左出右入。出从触入从净。内外律者。身
    口律仪为外意地律仪为内。谓大小乘俱有
    意地。所起远方便罪。及十善恶后三是也。世
    云。小乘制身口。大乘制意者不必全尔。应
    知大小两乘若结罪边咸从身口。远方便边
    并防于意。故知大小两乘若制止边并防意
    地。若制作边单制意者。谓修定慧则大小
    并然。降兹已外余心念法及忏轻垢。并加
    身口合掌宣吐。或有但心如悔轻吉。或大
    乘中观理忏重。仍加身口。又小乘为外大
    乘为内。若但善律仪不谙妨障。亦非师
    位。于所闻三昧处如视世尊等者。亦出彼经。
    又大论四十九云。菩萨因师得菩提。云何不
    敬。岂有上智高明于师不敬。若不敬师
    则失大利。如井无绠水无由得。有慢之人
    如水不住岭。若依善师三学增长。如树有
    根枝叶增长。是故佛说敬师如佛。论问。善
    师尚不能敬。恶师云何能敬而令敬师。答。
    勿顺世法着善远恶。若能开释深般若
    者。则尽敬之不念余恶。不以囊臭而弃
    其金。如夜行险恶人执烛。不以人恶而
    不取照。菩萨亦尔。得智慧光不计其恶。
    如空中声告波仑言。汝于师所勿念其
    恶。复次师之好恶何预于我。我求法利不
    求于恶。如泥木等无有功德。因发佛想
    得无量福。何况于人。又观师如佛者。如
    观诸法毕竟空故。观诸众生视之如佛。
    何况于师。十住婆沙云。从他求智慧不惜
    身命故须敬师。若师轻蔑及以爱敬。心无
    有异不因师求利。师有过失当须隐藏。
    师过彰露方便覆之。师有功德称扬流布。
    何以故。修三昧者善护其心。恐轻于师三
    昧不成。故下文云。若于师生恶求是三昧
    终难得。然为师者故须无过。今明凡师未
    能尽善。故诫学者不见短长等。当割等
    者举重况轻。肌者皮也。余谓身外依报等
    也。仆者奴也。古之男女入罪者以为奴婢。
    须外护等者。不饥不饱如亦爱亦策。同行
    如共涉险者。失一则俱丧。同行当如之。须
    要期等者。以愿自要期心三昧。起大信等
    者。信一切法无非佛法故不可动。为此
    法故而行精进名大精进。于法无染曰
    精。念念趣求为进。一切种智导于众行故
    无能及。常与善师等者。求师必在于尽善。
    事师必忘于师过。为三昧故须护其心。恐
    徒弃光阴故令预择。又所言善者。善解三
    昧通塞之相。将导行者使时不空捐。卧出
    者。有人云。?名卧为出有何不可。然但得
    卧而阙于出。出未必卧卧时必出故须分
    释。经文但云睡眠。论云。有四法能生三昧。
    一者三月未尝睡眠。除便利饮食坐起。二者
    于三月乃至弹指顷不生我心。三于三月
    经行无休息。四于三月兼说法不求利养。
    今文随便无复次第。以第二我心为想欲。
    第一睡眠为卧出。以除便利等与三四合
    说。亲近善知识等偈者。论又问。如是三昧宝
    何法能得。答。亲近善知识一偈是也。偈具四
    义。一知识。二精进。三智慧。四信力。又有三
    昧助修习法有五十法(云云)。次口说默者。
    初从九十日下至心念弥陀无休息者。教
    用三业也。次或唱念下教用念法。虽云
    先后及心俱运。于念念中无使阙一。故
    云相继。次若唱下释疑也。具如前释。此中
    又加法门主也。举要下结劝三业也。步步
    身业声声口业念念意业。次意止观中。先念
    三十二相以为观境。言佛刹者。具存应云
    刹摩此云田也。即一佛所王土也。或云表
    刹者。以柱表刹表所居处故也。三月常念
    者。彼经云。菩萨入是三昧即见阿弥陀佛。
    便问彼佛有何因缘得生其土。佛即答言。
    善男子。修念佛三昧不忘失故。得生我
    国乃至三十二相等。今文云云何念。即是菩
    萨于三昧中见佛问文。从念三十二相下
    至千辐轮相。是三昧中佛答文。以三十二相
    逆缘顺缘。令我亦逮是相者。是三昧中见
    佛发愿文。见相好身身出光明遍十方界。
    如融金聚。如须弥山在大海中日照发明。
    行者尔时除却余想谓山林等。唯佛身相
    如琉璃中有赤金像。次又念下正明于境
    以修三观。初空观者。初文略明推我身心
    及三昧佛。佛之色心为从谁得。初两句正
    推。次从佛不用下。推己即知心佛叵得。岂
    由我色心而见佛色心。此列四句初云佛
    不用心得者。是不用我心得佛心。不用身
    得者是不用我身得佛身。不用心得佛
    色等交互二句者。但略我字耳。何以故下
    释也。佛之色心无相无得。我之色心亦复如
    是。身口是色智慧是心。色心有者良由有
    我。以我无故称法本无。破此本无故云
    坏本。亦绝此坏故云绝本。次假观中文举
    六喻。三梦一宝一骨一像。其意大同。但重说
    耳。今并略合。梦者。心性如境观如缘想观
    成如梦。此纯约行者合也。又法身如境报
    身如想应身如梦。此纯约佛境合也。又彼
    佛如境行人如想见佛如梦。此约感应合
    论也。三梦皆尔。故凡起观想想成见相皆
    具三意。毕竟空中求佛叵得。故知前后二
    梦明见而不可得。中间一梦明不可得而
    见。故初梦云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最后
    梦云觉已腹空。中间梦云不来不往。而乐事
    宛然。故大论第七云。如佛在世三人为伴。
    闻?成崂胗?H女名?罗婆利。舍卫国有
    ?H女名须曼那。王舍城有?H女名优钵罗
    盘那。端正无比。三人各闻。长念心着。便于
    梦中与彼从事。觉已心念彼不来我不往。
    而?H事得办。因是即悟诸法亦尔。于是共
    至跋陀婆罗菩萨所而问其事。菩萨答言。
    诸法实尔皆从念生。菩萨为其方便说法。
    得不退地。此文但引三中之一。般舟文同。
    宝等三者与梦大同。宝如能缘心。琉璃如
    所缘境。影现如梦事。观骨镜像各具三义
    亦复如是。若作异者所谓依空而现于假。
    琉璃如空影现如假。无骨如空起光如假。
    净镜如空现像如假。前三亦具空假二义。
    以带空心出假故也。行人下经中略合也。
    镜喻起观。行者名行人色。色即身也。由念
    相现名为所有。见已即问。佛答所问。闻佛
    所说心大欢喜。虽在三昧说者是佛。故曰
    闻经。次中观者。初文即是彼经菩萨得三昧
    已。起思惟文。今文存略及随义便。语犹难
    见。先对录彼文令此文可解。次更释今
    文。今云自念至无所至。彼经云。菩萨思惟
    云。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即知诸佛无
    所从来我无所至。今云我所念即见。彼经
    云。作是念时三界皆无所有。皆心所作。何
    以故。随心所念皆悉得见。今云心作佛心
    自见心见佛心。彼经云。以心见佛心作佛。
    今云是佛心是我心见佛。彼经云。心即是佛
    心即我身。今云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
    彼经云。心不自知心亦不自见心。若取心
    相皆悉无智。皆从无明出。因是心相即入
    诸法实相。得是三昧智慧。以二力故随意
    二愿。定慧二力。次释今文。初句准经可
    知。次我所念等诸句中所言佛者。皆具二
    意。一自心三昧所见佛。二西方从因感果佛。
    今具含二义共为一境。为顺理故从初义
    释。三昧既成随念即见。见是心性名心作
    佛。佛既心作故见佛时。名见自心。若见自
    心即见佛心。以彼佛心是我心故。是佛心
    至见佛者。明所见佛不异我心。心不自知
    心至见心者。明虽见佛求能见者及意缘
    知。毕竟叵得。故此中意但观自心及所见
    佛。不出法性。故见佛心即见己心。己心佛
    心即是中道。不须更置双非等言。从心有
    想至泥洹者。释上叵得之心即是涅??。是法
    不可示者。明非说所知。皆念至空耳者明
    涅??离念。假使有念亦了能所皆悉空寂。次
    五言偈即颂前文对之可见。次诸佛下七
    言偈者。更转释向五言偈也。初句者。一切
    诸佛由观己心不异佛心。故得成佛。次句
    者。释初句中所观之心心如佛心。佛心无
    垢己心亦无。次句者。五道由心心体本净。
    虽遍五道不受彼色。如病眼者遍空见
    华。华虽遍空空无所受。水波水湿亦复如
    是。次句者。总结观意。作此解者成圆融
    道。佛印者释前所观。既是实相故名佛印。
    无所贪下释出观相。不贪于有不着于空
    不求于中。无三想故所有所欲皆悉言尽。
    有谓观境欲谓观智。能所皆亡。亡故无生
    故无从生。以无生故亦无有灭。被坏名
    灭自灭名坏。体其本无名为无灭。本灭自
    无名无坏败。能趣之道必藉此理。名为道
    要。从始至终此理为本。名为道本。是印等
    者挫小况迷。小乘断惑义如坏印。二乘自
    谓生灭度想。而彼所行本是佛道。二乘永灭
    尚不能坏。况复魔界顺于生死。生死之体
    即涅??故。岂有涅??更坏涅??。婆沙云下引
    论校量。论寄次第故先念色。还寄教相
    辨相体等。藏通修得别圆发得。别存教道
    所依少别。又若用所依。藏依福德通依空
    慧。别依缘修圆依实相。此即四种相因不
    同。寄教虽尔论文多依后二教义。且为初
    行令观色相。又三藏因文亦不定。或一因
    一相如大经三十六师子吼问。云何得佛
    三十二相。佛因广答因各不同。若大论第
    五有共有别。具如法界次第。报恩第七天
    王第七。所言因者即是相业。言相果者即
    三十二。束为颂曰
     奁轮手足指纤长  手足柔软合缦掌
     跟满趺称[月*?]膝藏  身正一毛上向旋
     金色丈光尘七满  腋满臆端圆具白
     牙颊味舌梵如频  眼金睫牛毫肉髻
    应以法界次第勘之则知分齐。此相现
    时。即是藏通极果别圆真因。所证理体而为
    相体。言相用者一一各有利他之用。别圆
    分果虽在地住。利他之用复胜藏通。能令
    众生至极妙故。故大经性品云。如是佛性
    不可思议。三十二相亦不可思议。彼婆沙文
    无小乘意。但为始行旁借小宗。四十不共
    法中应云报身。言法身者。即以报身不共
    之法名为法身。次云实相即是法身。论第
    六云。既念生身三十二相已。次念功德法。
    谓四十不共。偈云。诸佛是法身非但肉身
    故。佛法虽无量不与诸人共。若人念者则
    得欢喜。束为偈曰
     飞行自在  变化无量  如意无边
     声闻自在  智知他心  心得自在
     常在安慧  常不忘误  金刚三昧
     知不平事  知无色事  通达诸事
     知心不相应  大势波罗蜜
     无量波罗蜜  闻得波罗蜜
     具三轮说法  所说不空过
     说法无谬失  无有能害者
     贤圣中大将  四不护为四
     四无畏为四  十力以为十
     并无碍解脱  是为四十法
    四不护者。身口意资生。论文广释此四十法
    今略引名。若地持成熟品。有一百四十不共
    法。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碍解
    四无所畏。三念处七无上。一身无上谓相
    好。二行无上谓度人。三正无上谓正见
    威仪净命。四智无上谓四无畏。五神力无上
    谓六通。六断无上谓烦恼尽。七住无上谓
    圣梵天等住。大论等文。十八不共十力四无
    畏四无碍。大悲三念处为四十不共。今用婆
    沙文且依婆沙。数虽不同意义不别。婆沙
    云。念佛转深见实相身。故偈云不贪着色
    法二身等。重颂三身也。善知一切法永寂
    如虚空者。论云。诸法本来无生无灭。菩萨
    信乐色法二身犹如虚空故。于一切处
    得无障碍。障碍者谓须弥山等。何以故。是
    人未得天眼念他方佛得禅定法得殊胜
    乐。是三昧成相随意见佛。劝修中实智为
    佛母见中为佛眼。善权方便父无缘大悲
    母。问。母岂容二。答。实智为所生大悲为所
    养。悲智不具真子不成。一切诸佛莫不皆
    尔。如构乳等者。以一捋顷以为一构。构字
    体俗正应作[谷-禾+牛]。谓取牛乳。若闻是三昧如
    上四番功德者。今文与论有少回互者此
    有深意。今录论文次明互相。论云。如人轻
    捷其疾如风。于百年行不尝休息。遍于十
    方。是人所行唯除如来不知其数。是人行
    处满中真金以用布施。若人于是三昧四
    种随喜回向菩提常求多闻。如过去诸佛
    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我亦如是随喜。
    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三世菩萨所行三昧亦
    复如是。三世佛为三番。三世菩萨为一番。
    是随喜福于上施金之福。百千亿分不及其
    一。故闻是三昧不惊。得无边果报。若堕劫
    火火即寻灭。若遇官事师子虎狼恶兽恶龙
    诸毒虫等。夜叉罗刹鸠??荼等。皆有毁者无
    有是处。唯除业报必应受者。若得眼耳风
    等病者无有是处。常为天龙八部所护。诸
    天诸佛来至其所。若一劫若减一劫说不能
    尽。何况信况定心修。况成就者。此校量福又
    有四番果报。一不惊。二信受。三定心修。四
    能成就。次明互相者。今文以捷疾行为尘
    界。施金与宝名异意同。先将果报四番。以
    校量施宝功德。次将随喜四番以校量果
    报四番。谓自成等不如随喜福多者。此经
    通小。若不回向及随喜等。唯自修成义当
    于小。故以回向四番形斥果报四番也。此
    一往劝助之言耳。若不修等者。重宝三昧也。
    不修此法人天之中。有修是三昧者为
    之忧悲。悲其有失大利之苦。如?人等譬
    不行法人。?者鼻病不闻气也。经卷如旃
    檀。或遇是经义如手把。破戒无信义如鼻
    ?。不肯修行如不嗅。如田家子譬不识
    法人。三昧行法如摩尼珠。无识之人如田
    家子。弃妙行法反贪五欲如珠博牛。故彼
    经上卷云。如愚痴子人与满手旃檀。不肯
    受之谓为不净。香主语言。此是檀香莫谓
    不净且取嗅之。如是痴人闭目弃背不视
    不嗅。闻三昧者不受及弃而不持戒舍
    是妙经。又云。如有贾客得摩尼珠示田家
    子。其人问客。平直几钱。贾客答言。夜于瞑
    处其明所照直满中宝。其人不晓反形此
    珠言。宁贸得一头牛不。贾客不复过与其
    人。亦如譬喻经云。有长者子不别货。父令
    往外国兴易。初载?钐赐???艟镁貌?br> 售。便问他言。市头何者贵耶。他人答言。市
    中炭贵。便烧?钐次??/p>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