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五

    次明圆教无作弘誓者。四谛之体?是三
    谛。故以三谛总标誓境。一念心起与前不
    别。能观观智与前永异。即此一念即是三
    谛。不复更论迷解之本。若根若尘并是法
    界。法界?是三谛异名。次并是下三谛互融
    故云并是。藏具诸法即是俗也。空中名同
    不须别释。云何下重释也。并缘生者谓一
    念心并具百界千如等也。如是缘生悉皆
    无主无主故空。即此千如名为妙假。即是
    法性名为妙中。结归如文。非三而三下复
    疏三谛还成三谛。非三而三假也。三而不三
    空也。亦应更云非三非不三中也。文无者略。
    非合非散中道双非。而合即空。而散即假。非
    非合非非散。非上双非即是双照。先明双
    非后明双照。二文中间论二谛者。以此圆
    文无前后故。不可一异即中也。而一空也。
    而异假也。如此三谛在根在尘。如来藏者
    即当假也。岂如来藏而无佛性。闻此圆顿
    不宗重者。良由近代习大乘者杂滥故也。
    况像末情浇信心寡薄。圆顿教法溢藏盈函。
    不暂思惟便至冥目。徒生徒死一何痛哉。
    有人云。闻而不行于汝何预。此未深知久
    远之益。如善住天子经。文殊告舍利弗。闻
    法生谤堕于地狱胜于供养恒沙佛者。虽
    堕地狱从地狱出。还得闻法。此以供佛
    不闻法者。而为校量。闻而生谤尚为远种。
    况闻思惟勤修习耶。譬如下举喻也。夫以
    事喻法皆是分喻。于中镜喻其意最亲。何
    者。遍镜是明遍明是像。非并非别不纵不
    横。有异伊字天目故也。不合散下重复疏
    喻。如前可知。不一二三者。虽次第增?是
    三谛。三法非有名不一二三。二三无妨者。
    此逐语便故略一字。智者因喻斯言有征。
    此一念心下合譬。欲明理等复云生佛亦复
    如是。今问世人云观真如。如何观于众生
    身内等佛等生之真如耶(云云)。华严下引证
    理齐。故华严叹初住心云。如心佛亦尔。如
    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悉
    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彼人真见
    佛。身亦非是心。心亦非是身。作一切佛事
    自在未曾有。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
    作如是观心造诸如来。若无今家诸圆文
    意。彼经偈旨理实难销。引思益者。不了阴
    界等于生佛体即法界。故名为愚。引净名
    者。三种解脱三种菩提三德涅??。不离众
    生不可别求。是故重引显成思益。引普贤
    观者。?陈?谀谴朔?橐磺写Α7衬仗寰恢?br> 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显前两经众生
    理遍。不了之者尚隔无情。当知下总结无
    外。若尔下释疑。此先疑云。若具三谛。华严
    云何但言如空。及大品中云毕竟空。此举下
    释疑也。文偏意圆不应偏难。华严第三普
    贤菩萨欲令众喜而说偈言。游心法界如
    虚空。是人所知佛境界。既云佛界必具三
    谛。故今申云举空为端。空即具三故云空
    即不空等。何但空尔假中亦然。故引微尘及
    以中道皆悉具三。言微尘有大千经卷者。
    宝性论云。有神通人见佛法灭。以大千经
    卷藏一尘中。后有人破尘出卷。华严如来
    性品云。佛子。譬如有一经卷。如大千界所
    有一切无不记录。二千小千须弥山王。乃至
    色欲天宫等大皆记其事。文广。时有一人
    出兴于世。具足天眼见此经卷在一尘内。
    作是念言。云何经卷在一尘内而不饶益
    一切众生。我勤方便破尘出卷。彼人即以
    方便出卷。佛子。如来智慧具足在于众生
    身中。为惑所覆不见不知。如来天眼观已
    言曰。善哉善哉。云何如来在于身中而不
    觉知。我当教彼觉悟圣道。令离颠倒见
    如来性。即时令彼修八圣道见如来性。一
    地多种一丸多气并喻于有。勿守语等者诫
    劝也。勿守偏语以害圆融。玉篇云。加言曰
    诬。亦掩也。欺也。[言*罔]义大同。若得此解下明
    四谛境。八万四千不出一心。言八万四千
    者。小乘经论如萨婆多云。佛为众生始终
    说法以为一藏。如是至八万。有云。一坐说
    法以为一藏。有云。半月说戒以为一藏。有
    云。佛自说六万六千偈为一藏。有云。尘劳
    有八万说八万法药。且举不数故云八万。
    具足应云八万四千。如俱舍初文云。牟尼
    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后引婆沙约随眠等。
    成八万四千。此小乘门非今正意。又报恩
    第六亦有多解。一云。四十二字以为一藏
    余同多论。若贤劫经佛初发心至分舍利。
    凡有三百五十度门。一一皆有六度合二千
    一百。又对四分合八千四百。一变为十合
    八万四千。彼经第二结一一名。名度无极。
    结名唯有一百九十六。如三十七道品之
    流。但结为一数。若各开之即三百五十。亦
    不别云对于六度。但初文列有二十法。并
    以六为名。古来例释皆应具六。若法华疏
    云。佛地三百五十。一一皆有十善。对四分
    六根故成八万四千。婆沙楞伽等其意大同。
    总攒一切大小乘教。则有众多八万四千。合
    而言之不出四谛。法藏即苦。尘劳即集。对
    治即道。波罗蜜即灭。大论二十六问。三昧与
    陀罗尼何别答云。陀罗尼慧性三昧定性。故
    将定慧似属道谛。八万四千其数不殊。但
    以所治及以能治所治灭等。得四谛名。初
    云佛法界等者。佛法界根也。对法界尘也。
    起法界识也。仍本迷说故曰根等。同名法
    界更无差别。故知八万无非生死咸即涅
    ??集道亦然。故皆法界。无明转等者总结四
    谛。苦集二谛俱是无明。即是法界即是菩提
    名转为明。水水之喻妙契玄理。如意珠喻妙
    符水水。众生于此下结责。于此融妙一法
    界中。分别谓有凡圣真俗有情无情。故云思
    想。此文亦名起誓之由。由思想故。是故下
    正发誓。故名下显是。前三下辨异示相。前
    三教文直云四谛。今一一谛八万四千。故知
    此文是圆明矣。故曰宛然。边高中下边下中
    高。名之为宛。显了可见故也。此四四弘一
    一皆云观一念心者。?是根尘相对所起
    之心。分四别者。前之二教巧拙虽殊皆为
    灭心以为极果。别人乃为迷解之本。圆人
    即知心是法界。缘此发心宛然可见。世人
    何事固执一途。次问下料简者。正约四悉
    以为料简。初问意者。问前简非。九缚一脱
    并简为非。脱既该于两教二乘。今显是中
    何故四教并言是耶。答中意者。有三悉意故
    取前二。虽复取之。但在菩萨不妨前两
    二乘仍非。于菩萨中取三教者。同上求等。
    应须委消此中文相令顺三悉不能具
    记。有人云。此中问答问前判是属非文者
    不然。若准彼为问。应云前既是非俱非。今
    那是非俱是。准今答意意都不尔。答意但
    答取三菩萨。何曾复云是非俱是。是故问
    中通云并非。不云是非并非。答中但云菩
    萨俱是。不云九非俱是。若准他意。九非亦
    须俱是故也。若究竟下次判权实。实即第
    一义也。并前三悉即四悉也。为四悉故说
    四发心。譬如下至可知者。举多譬文以譬
    于实。秘方譬教。伽陀譬智。乳糜譬行。如意
    譬理。亦是四悉意也。秘方世界。伽陀对治。
    乳糜生善。如意第一义。故约四悉而叹发
    心。华严云。阿伽陀药众生见者众病悉除。华
    严二十一云。如大摩尼具足十事。能出一
    切故云具足。一出大海中。二工匠加治。三
    转精妙。四除垢。五火炼。六庄严。七贯以宝
    缨。八置琉璃柱上。九光明四照。十随王意
    两。权实显是等者。通用四教兼于权实。并
    显是者具如答中。其意可见。又一是者下
    明一是异名。以问答料简中显前三教同
    成一实。故今异名但对实辨。是故一实亦
    名大事。亦名不思议。亦名无作。初释一大
    事者。一实不虚妙理也。一道清净妙智行
    也。一切无碍人等。人乘于道以契理也。义
    当妙位意兼三法。此约自行因果以释。次
    释大者。自有大而非一。故今还以向一释
    大。此是一家之大故也。性广理也。智断行
    也。大人契也。师子等者自既入位说教益
    他。故师子吼说此妙法。果人所说。非但益
    于四教凡位。及以博地一切凡夫。亦益四教
    入位圣人。自行因果化他终极。开权显实增
    道损生。皆是诸佛大人之事。一大之事故云
    大事。言因缘者。自他因果莫非因缘。文举
    佛者。佛行愿满化道未穷。次释不思议者。
    自他大事无非三谛。三谛皆悉言思道断。即
    显大事无非三谛。次又是者下次释无作。
    先释名云非作法故。乃至所作。问。此非佛
    作与三藏中非佛作等。云何差别。答。名通
    理别何足致疑。次常境下释无作体。体即
    实相。实相无相。无相亦无。实智无缘。无缘亦
    绝。何者。境虽无相常为智缘。智虽无缘常
    为境发。智虽缘境称境无相。境虽发智令
    智无缘。无缘而缘照境无间。故云以无缘
    智缘无相境。无相而相发智宛然。故云以
    无相境相无缘智。故金光明第一云。是如如
    智不见相及相处。故境界清净智亦清净。处
    即是境。境智俱净。又云法如如智如如即是
    境智相称故也。境如如于智智如如于境。
    是故境智各云如如。有人读云无缘智智者
    未善读句。问。观心之人心智如何名与境
    一。任彼自答(云云)。又是者下引证无作名为
    发心。此有三经同为一卷。初卷题为文殊
    问。次卷题云迦耶山顶。后卷题云象头山。
    今文所引多是伽耶山顶经。三经并是文殊
    发问义味大同。故今引云文殊问经。经云。佛
    告文殊。菩提相者出于三界。过诸名字言
    语道断。过一切发灭诸发故。是名发菩提
    心住。是故菩萨摩诃萨过一切发。是发菩提
    心住。无障碍发。如法性发。无发是发。不着
    一切。不破实际。不移不益不异不一。如
    镜中像。一一句下皆云是发菩提心住。住是
    所依。初句是即破而立。从法性下是非破
    非立而论破立。如是皆名依境发心。故云
    发菩提心住。立即是随。法性即是双非双照。
    今文但是附彼经意。文兼义释故小不同。
    又彼经云。言我修无相此非修无相。遣迷
    祛滞言破言过。无作四弘实非破过。如过
    破空故云过破。如净名中言菩提者。不可
    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先广破竟。次即立云
    寂灭是菩提等。又髓即是假。破即是空。双非
    双照即是中道。此约法界无缘大慈而发心
    也。又约事理以对破随。空假等义并应可
    解。次若例下引例广明。凡一切法皆如向
    辨。若破若随双非破随。又前三下委悉简判
    权实?妙。此中乃是待?叹实。亦格量叹。
    总十三番前三后一。初上中下等是约观因
    缘智。以判权实。圆为上上也。共不共是约
    位判。别住行位与前二乘藏通等共。唯圆
    不共。别向虽即亦观中道然须简教。次浅
    近等约行以判。前二行近别行犹曲。大小至
    实约教以判通别是小中大。圆是大中大。
    三教果头是偏中圆。圆教果头是圆中圆。通
    别是半中满。圆是满中满。别教教权理实。是
    权中实。圆教教理俱实。是实中实。望下偏圆
    五双。唯少渐顿一双。应云别教妙觉是渐
    中顿。即生公所立顿悟义也。圆教初后是顿
    中顿。真中真约谛以判。藏通真俗若望后
    教。名俗中真。亦俱名俗。别教破俗亦俗中
    真。圆教即俗名真中真。了义等约义以判。
    藏通义权是不了义。别带教道而诠于中。
    是不了中了。圆教望别名了中了。玄等三
    者约名叹理以判。别理是玄圆理又玄。别
    约证道。名?中妙。圆教方名妙中之妙。偏
    理名思议中不思议。圆理名不思议中不思
    议。故大论六十七云。不可思议亦不可思议。
    谁当信者。但不可思议犹不可思议。况不可
    思议复不可思议耶。久发心者乃能信受。云
    何为久。于一切法不生分别名之为久。
    例前诸义悉皆如是。若能下总结诸意。不
    执于权谬谓为实。名为体权。知权是权权
    外无实。名为识实。总前十三。皆前三为权
    后一为实。依实发心能生诸佛。名为佛种。
    亦复生于圆妙教中法种僧种。故华严第七
    云。发菩提心令佛种不断。开示法藏令
    法种不断。具足持戒威仪无缺。令僧种不
    断。又云。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芽令
    佛种不断。不惜身命护持正法令法种
    不断。善御大众心无忧恼。令僧种不断。
    又云。赞叹大愿令佛种不断。说十二部经
    令法种不断。行六和敬令僧种不断。前一
    兼自行后二全化他。今文意兼三佛种义
    正在自行。以自他行皆悉能令三宝不断
    故也。譬如下举十譬叹德。此即约理以叹
    生善灭恶德也。以菩提心皆依理故。如金
    刚等五生善德也。如师子?等五灭恶德也。
    初云金刚从金性生者。大论三十六云。如
    金刚山从上穿下。至金刚际自性便止。一
    切金刚皆金刚轮而为自性。又金刚座亦从
    金刚际自性而起。故佛菩提大悲为性。从
    大悲起。阿娑罗药未详相状。若欲服之必
    先清水。欲发菩提心必先运大悲心。命根
    若存诸根则住。此论有漏异熟诸根。大悲若
    存菩提不失。能持诸根故名为胜。如太子
    等者。大论四十云。如轮王太子虽未成就。
    福祚威德胜于诸王。况复长大绍轮王位。菩
    萨亦尔。虽未成佛福过二乘住极果者。故
    普明菩萨经云。声闻虽生非如来种。如王
    夫人与下贱通。其所生者不名王子。菩萨
    初心名佛真子。如刹利王纵与贱通所怀
    者贵。即名王子。故知真性夫人与二乘教
    合。生二乘心非佛真子。无上教法纵与众
    生贱夫人合。生菩提心名佛真子。初菩提
    心与究竟等。名具王仪相。迦陵频伽者。大
    论二十八四十云。此鸟[谷-禾+卵]中声未出时已胜
    诸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未出无明[谷-禾+卵]
    法音过二乘。次灭恶中奏圆教?偏?断
    绝。奏者为也。凡为乐音皆称为奏。得一乘
    乳三患自销。运种智[石*追]碎偏山岳。那罗延
    箭贯彻铁围。无缘大悲遍破一切。小大青三
    牛凡野二四牙。雪山白香青黄赤及优钵。拘
    物分陀利。如是十六重。人中大力士名为钵
    健提。皆悉十十增。那罗延最后。如意如前
    说。发大乘心犹胜二乘果地功德。举要下
    结要称叹。三世诸佛岂有不从发菩提心
    生。若解下以一止观结。亦结发心名为止
    观。止观下明异名也。名异义同是故相即。
    宝梁下约事以明生善灭恶叹菩提心。初
    引宝梁即是生善。彼经比丘品及沙门品云。
    比丘有三十六垢。谓欲觉?恚。自赞。毁他。
    求利。因利。求利损他。覆罪。亲近在家。亲近
    出家。乐闹。不敬三宝(云云)。如是非但不修
    比丘法。加复名为污比丘行。经又云。若非
    梵行言梵行破戒言持。受持戒者礼拜恭
    敬。不知恶者。是比丘得八轻法。谓痴。?哑。
    身痤白癞。丑。作贫瘦婢。夭寿。人不敬得恶
    名。不见佛。是人乃至大地无唾处。况来去
    屈申。何以故。过去大王持此地施持戒比
    丘有德之人。于中行道。况复余物僧房四
    事。若分一毛以为百分。是人不能受于一
    分。以不能报施主恩故。时众中有净行
    离欲色者。有二百人白佛。今文云六十。
    应是翻译前后不同。未捡余部。云我等乍
    死不以不得果受他施一食。佛言。善哉善
    哉。如是惭愧畏后世罪人。佛告言。二种人
    应受。一者精进。二者解脱。佛言。若得解脱
    行善法坚持戒。观一切无常等。涅??寂灭
    求。如是比丘食人信施抟若须弥。必能报
    施主之福。彼经在小功福尚然。况今止观故
    应能报施主之恩。又如神验记。有外道闻
    佛经说食人信施后为牛马以偿施主。乃
    请五百比丘于时上座知之令五百诵饭
    食讫偈已。语外道言。偿债已讫牛马何在。
    外道发心。上座语言。说一法言能销须弥
    何况一食。一言尚尔。况复发心欲利一切。
    若无德受施。如论中虚受信施后为肉山。
    自镜录中身为蕈等。应知信施消与不消。
    如来密藏下灭恶德也。初文是明所灭之恶。
    彼经第一迦叶问佛。云何名为十恶恶者。佛
    言。有又得缘觉子断父命名杀中重。盗
    三宝物名盗中重。若复有人其母出家得
    阿罗汉共为不净。是?H中重。以不实事谤
    毁如来。是妄语中重。若两舌语坏贤圣僧。是
    两舌中重。若骂圣人。是恶口中重。言说坏
    乱求法之人。名绮语中重。五逆初业是?恚
    中重。若欲夺持戒人物是贪中重。边见者
    是邪见中重。经言五逆初业是?中重者。未
    行身口先起意地杀父方便。此?相应是
    为最重。若起十恶于中下境尚已名恶。
    于恩德田名恶中恶。故大论云。他打而报
    名之为恶。他人不打而打于他名为大恶。
    于己有恩而复打之名恶中恶。又此十中
    前之四恶心境理教。大小乘中此四俱重。况
    杀父之上复加圣逆。后之六恶大小乘异。故
    口三恶及意地?大乘俱重。以说他过赞毁
    及谤。与口三过相涉入故。小乘则轻。余意
    地二。大小乘中心境理三。莫不皆重。唯教
    名轻。如此等罪非恩德田尚已成重。况复
    加于恩德田耶。是故名为恶中之恶。举重
    况轻是故举耳。若能下明能灭菩提。先法
    次譬。法中先列。次判。初列者。经云。若有一
    人具上十恶。若能解知如来说因缘法。无
    有众生寿命人天丈夫。无我无年无有
    作者知者见者(初教)无生无灭无行。是为尽
    法。无染无着无善不善(通教)本性清净(别教)
    一切法本性清净(圆教)解知信入不说是人
    趣向恶道。何以故下今文释出初菩提心义。
    如百年下举譬灭恶。彼经云。如百千岁极大
    暗室。不然灯明无门窗牖。乃至无有如
    针鼻孔日月珠火等光。此暗室中若然灯时。
    先暗不可作如是言。我百千岁住今不应
    去。迦叶。若然灯时其暗已去。万劫罪障修
    于定慧。无我灯照罪暗不住。经文且喻初菩
    提心耳。此经具四下判前经文以对四教。
    如前注文。初菩提下举浅况深。夫作罪时
    皆计我人。我增生死。今观生灭。求我叵
    得。发四弘誓广利于他尚至菩提。何独自
    身灭罪而已。初教拙度其功尚尔。况后三教
    衍门菩提。行者下劝进。如暗处下举譬劝进。
    大经十八?王领解云。伊兰子者即是我身
    无根信也。佛赞叹言。大王已于?称攀?稹3?br> 发菩提心。从是已来至我出世。未曾复堕
    地狱受苦。菩提之心乃有如是果报。大王。
    当修菩提之心。何以故。从得菩提心灭无
    量罪。释曰。罪身如伊兰。三恶如暗处。发心
    如?钐础9坌腥绻饷鳌N氏铝霞颉N是八暮?br> 中四教通观因缘生心。何故独以密藏初教
    而对因缘。答中二意。初对四句次第答。生
    灭之法四中居初。因缘复居四句之首。以初
    对初故云最初当名耳。次又因缘下约法相
    通别答。因缘之法既是事相。初观观事对
    初为便。事相为通。通于四教所观境故。若
    言下即是从别。初教亦有从别受名。后三
    通以因缘为境。无生无量及以无作即是从
    别。次约六即者。世有讲者皆以初住为
    果佛者。亦由失于六即之意。讲者尚尔况
    暗禅耶。初明六即所以。故先问云。为初心
    是为后心是。初即是理后即究竟。问今发心
    为约理具名为显是。为约究竟方名显
    是。答下约大论为答。大品须菩提问佛。为
    用初心得菩提。为用后心得菩提。论七
    十五释云。须菩提何故作此问耶。答。须菩
    提闻上诸法不增不减心自生疑。若法不
    增减。云何得菩提。唯佛能尔何关菩萨。佛
    以深因缘答。谓不但初心不离初心。所以
    者何。若但初心。菩萨初心便应是佛。若无
    初心。云何得有第二二心。后以初为本初
    以后为期。佛以现喻喻此初后。譬如焦炷
    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灯喻菩萨道。
    炷喻无明。焰如初地相应智慧。乃至金刚三
    昧相应智慧焦无明惑。非初智不离初智。
    非后智不离后智。论通三教故约断位。
    今专约圆故通凡圣。理性尚乃得名菩提
    及以止观。况复名字乃至究竟。今明发心
    在名字位。此名依理期心果头。果头之理
    初后无殊。约事差分六位阶降。名六名即
    不即不离。思之可知。是故菩提非初不离
    初非后不离后。经论约断今文通理。理不
    能发名为非理。发必依理名不离理。发
    心在因名为非后。期心后果名不离后。
    故此发心须知六即。初但名理是故非初。
    理即是故故不离初。后名居极是故非后。
    至后方极名不离后。此与断位其义虽殊。
    不即不离其意雅合。若智信下释意也。信初
    心具不谤言无。智极方满不惧无分。则初
    后俱是。谓极在佛凡夫永无。名为后非。谓
    凡有理理即是佛。名为初非。离初后非须
    知六即。初心虽即但名为理。故离初非。极
    果虽遥即故有分。故离后非。此六即义起
    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
    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
    即。谓理下列名。此六下释名离过。即故凡
    亦必具。六故极唯在佛。是故始凡理具。而不
    疑无趣求无怯。终圣在佛而无上慢以生
    自大。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庶品多故。圣者。
    风俗通云。圣者声也。以其闻声知情通天
    地畅万物故也。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
    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
    其吉凶。今出世圣不闻其声。知九界情通
    谛理。畅众机与法界合德。与二智合明。
    与四机合节。与众圣合其冥显。理即下正
    释六即。初释理即。约如来藏理释三谛
    者。一切众生具如来藏。三谛无缺。如上圆
    教四谛四弘中说。无始理具未曾闻名。此理
    与佛无毫差也。次亦是下会异名。次即寂
    下以一止观结。下文大同。名字下释名字
    即。以有理故。故有生死。生死用理。不知
    生死即是理故。名日用不知。如世人用日
    而不知光之恩。周易意(云云)。未闻名故不
    知理性具三谛也。故全不识凡中佛法。如
    牛羊下举譬不知。四方曰方。四维曰隅。牛
    羊虽见而无了别。故知凡小不了诸法实
    相方隅。实中之实如方。实中之权如隅。此
    举不知为显于知。次或从下因闻故知。知
    上所说实相之理。若不闻名从何能了。世
    人蔑教尚理观者误哉误哉。观行下释观
    行即。初以胜斥劣故行胜闻。闻意在行非
    徒口说。故举譬云如虫蚀木。即大经第二
    客医语王。汝今不应作如是说。如虫蚀
    木偶得成字。此虫不知是字非字。智人终
    不唱言是虫解字。亦不惊怪。外道之徒得
    常乐名。终不能解常乐之义。今亦如是。闻
    不修行不晓文旨如彼虫道。是故应令
    闻行具足。必须下重诫劝也。心观明了劝解。
    必先于理起行。理慧相应劝行必先于理
    生解。则此心观与理相应。所行是依理起
    观。所言是依行而说。引华首者。此责说而
    不行。非谓不须于说。故重引论闻慧四句。
    大论九十三云。有慧无多闻亦不知实相。
    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
    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照无闻
    无智慧譬如人身牛。故大论云。如安息国
    边地生人。虽生中国不可教化。根不具支
    不完。不识义理着邪见等。皆名人身牛
    也。有闻有智慧是所说应受。名字是闻观
    行是慧。故观行即是第四句人也。若直闻真
    不了三谛此闻非即。若直暗证尚未及于
    有慧无闻。应非第四恐在第三。如眼得日
    者。此重举譬譬第四句。此引金刚如人有
    目日光明照。日如多闻目如观慧。闻慧具
    足见三谛理。名种种色。虽谓见色而非证
    得。虽非证得证必由兹。故引楞严以劝
    习观。如楞严等者。经上卷云。云何当学是
    三昧耶。佛言。譬如学射先射大准次射小
    准。次学射的次学射钱。次学射杖次学
    射毛。次射一毛次射毛百分之一。如是名
    为学射善成。于夜暗中所闻音声。若人非
    人不用心力射之皆中。习三昧者亦复如
    是。先学爱乐。学爱乐已次学深心。学深
    心已次学大悲心。学大悲心已学四无量。
    学四无量已学五神通。学五神通已便能
    成就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已便能成就第三
    地观。准者的外大小圆围。的谓围中兔形者
    是。经文始从爱乐终波罗蜜。成就三地。当
    知约渐渐中仍似通教位也。第三地观即
    断见初。名一分成。今借彼喻不用其法。是
    故圆人即观顿理。如初射的中自亲疏。射
    者无二。故彼经下文自明圆意。坚意又问
    现意天子。菩萨当修何法得是三昧。天子
    答。欲得三昧当行凡法。若见凡法不合不
    散。是名修行楞严三昧。又问。诸佛法中有
    合散耶。天子曰。凡法尚无合散。况佛法耶。
    云何修习。若见凡法佛法不二。是名修习。
    又问。是三昧至何处。答。至众生心行。随众
    生心行不为行污。随佛至处是三昧至处。
    此即圆顿三昧相也。若无六即。云何修习而
    使不滥。故借射的喻六即也。相似下释
    相似即。既云逾观逾明逾止逾寂如射邻的。
    故不同于先学射准后方射的。一切世间
    下引法华者。但是随顺相似实相名不违
    背。但云思想皆是先佛经中所说。而不得
    云所说名经。若是分真八相作佛。即如
    净名虽转法轮名菩萨行。即初住去菩萨
    行也。分真即下释分真即。入铜轮者。本业璎
    珞上卷经意。以六因位。而譬六轮乃至六性
    六坚六忍六定六观等。皆作璎珞名者。以其
    此位庄严法身。言六轮者。谓铁轮十信。铜
    轮十住。银轮十行。金轮十向。琉璃轮十地。
    摩尼轮等觉。轮是碾惑摧伏等义。初破一品
    见三佛性。开三德藏显一分理。乃至等觉
    渐深渐着。是圆家渐。如从下举大经月喻品
    以喻位义。如法华玄四句分别。开前合后
    如三十三天。开后合前如十四般若等。前
    后俱合如开示悟入。前后俱开如四十二字。
    若人应以下。释分证位外功用也。佛身度
    者。乃至九界具如普现色身三昧。三十三身
    十九说法。经文具足十界意也。八部即天鬼
    畜修罗。乃至应以地狱得度即地狱界。四
    众即人及菩萨二乘。妙音加佛十界具足。言
    普门者。如法华疏十义释普。究竟下释究
    竟即。智光圆满犹是用大经月爱中意。菩提
    属智德。涅??属断德。故云大涅??断。智断
    二德更非异时。菩提名道宜立智名。涅??
    寂灭宜立断名。智德满处复具断德。故云
    果及果果。究竟而论。三菩提满即三德满。果
    及果果仍成教道。过荼无道者。道本能通至
    于所通。所通既极能通亦休。广如卷初。又道
    是因义。以果满故。故无因也。四十二字究
    竟极故。又一一即中。皆云菩提。亦名止观。
    即异名也。一一即中。最后皆以一止观结。
    故知在理名字及果俱名止观。总以下总
    为六即而举譬也。此是大经贫女譬意具
    足六意。家有宝藏理即也。知识示之名字
    即也。耘除众秽观行即也。渐渐得近相似即
    也。近已藏开分真即也。尽取用之究竟即也。
    故第八云。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
    有佛性即我义也。从无始来烦恼所覆不
    能得见。譬如贫女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
    人大小都无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语
    贫女言。我今雇汝。汝可为我耘除众秽。女
    人答言。我今不能。若示我子真金藏者。然
    后乃当速为汝作。是人答言。我知方便能
    示汝子。女人复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况
    汝能知。是人复言。我今审知。女人答言。我亦
    欲见并可示我。是人即于其家掘出金藏。
    女人见已心大欢喜。起奇特想。令家尽括
    此喻始终。不过六即则妙尽喻旨。释签第
    五引疏委释(云云)。问下料简也。有三重问答。
    初问者。六即既得名六菩提。当知菩提亦
    涉始终。理通凡下置而不论。余之五即
    名五菩提与论何别。故论五十八云。一者
    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为阿耨菩提故。
    二者伏心菩提。于诸烦恼调伏其心。令行
    诸波罗蜜故。三者明心菩提。观三世法总相
    别相诸法实相诸波罗蜜故。四者出到菩提。
    于般若中不着般若。能灭诸惑见十方
    佛。出于三界到萨婆若故。五者无上菩提。
    谓坐道场得菩提故。答意者。先且判异故
    云不同。次会之去义虽本别今会使同。何
    者。论不云即是故成别。以五对五义稍似
    同。发心无行与名字同。伏心未断与观
    行同。明心除暗与相似同。出到萨云与
    分真同。无上无过与究竟同。细寻论文以
    对五即。从容对当理致宛齐。又用下既以五
    名对于五即。故可五名以对圆位。言圆位
    者圆断位也。住对发心乃至十地等觉以对
    出到。妙觉对无上。次问者。问向次释对圆
    位义。诸教皆悉伏前断后。何故此文十住断
    后而行对伏。答中云真道伏者。初住已上
    皆是真断。何妨住去断前伏后。如是乃至等
    觉犹伏。普贤之名良由于此。例如下举小
    乘例断前伏后。次第别对此竖会也。又从
    下横会也。位位具五故名为横。故地义去次
    引地论。一一地中具诸功德。与诸位中具
    五义同。次问者。六既约位亦应兼别。何意
    独用圆位释耶。答意者。前之三教诸法非
    即。通虽名即但是界内。是故即名唯在圆
    教。如诸经论生死即是涅??之流。若无六
    位宁免上慢。若不明即将何以辨圆异前
    三。故云不尔。当其教下从容义释非文正
    意。当前三教。教教各立六即之名何容不
    得。胡犹何也。言浅近者。一者六义非即。
    二者前教未深。如三藏中以真谛为理
    即。诠真为名字。外凡为观行内凡为相似。
    见道为分真罗汉为究竟。三藏菩萨至道
    树下犹居似位。三十四心分真究竟。通别两
    教比说可知。然上来下结束显示。前简非
    中。九缚约苦谛为沈。一脱约苦谛为升。
    虽有升沈俱非显是。是故并简。次约四谛
    智者。四四谛中皆以发心通望二乘。并是
    曲等。次约四弘者。前约四谛于境起解。既
    有优劣。简劣从胜以显于是。今约四弘
    从解起愿。知须行填。复亦随境差降不
    同。故约四弘行愿简也。纵有行愿前三非
    妙。是故复以六即简之。故云展转深细方
    乃显是。故知明月神珠等者。譬于结束显示
    文也。大论九十九云。明月摩尼。此珠非常
    故曰神珠。今言九重者阳数之极。是故举
    之以喻最深。亦不须以此文配九。骊龙
    者黑色无角雌龙也。又骊黑色马也。今以黑
    色名龙故曰骊龙。颔者头下骨也。曰颔车
    骨。论云。此珠在此龙脑中。有福德者方乃
    得之。如地狱器于有罪者方乃得之。此珠
    能出四事。乃至火烧不然等。故知龙在极
    渊珠在龙颔。其龙又毒。岂唯薄德之所致耶。
    如此显是初单约苦谛。次约四四谛。次约
    四四弘。后约六即。从广之狭从?至细。
    方乃显于圆妙之是。九但显深不劳别对。夫
    立譬者何必尽取。如其对者数则不便。况
    将渊龙并须合喻。法则烦重于义非急。况
    复六即不异四谛。又四弘中第四无作。若
    开权竟前三俱实。故四弘文末简云。今显是
    何故并言是。开权显实则四俱是。将何简
    之故不可也。一往通取简非为一。二四为
    八合为九重。六即以为所显菩提。用珠为
    譬有何不可。但四谛四弘及以六即并是能
    显。发菩提心并是所显。一一皆显菩提心
    故。莫非神珠故亦不便。言有志有德方
    乃得者。如大论十四云。能施太子欲求此
    珠以济众生。先生龙宫而为太子。父母爱
    重即以自身饴金翅鸟。生阎浮提为王太
    子。名为能施。生已即能索物布施藏空不
    足。闻说龙珠欲入海求。父母言。唯汝一
    子藏物恣施(云云)。克日与五百贾客从海道
    行。有一盲人曾七反入海等(云云)。至七宝
    山诸人欲取。菩萨言。不取。诸人得已将还。
    菩萨独去。七日行水至脐。七日行水至腰。
    七日行水至膝七日行泥。七日行华七日
    行毒蛇头。过此至七宝城有七重堑。堑有
    毒蛇见菩萨云。此非凡人必是菩萨大福
    德人。听前入门。此龙失子未久犹故啼哭。
    见菩萨来妇有通智。知是己子两乳流汁。
    令菩萨饮云汝是我子。菩萨亦知是己父
    母。问。汝生何处。答。生阎浮提为王太子。
    愍念众生求如意珠。母言。汝父头上唯有
    此珠以为首饰。难可得也。诸藏任取。菩萨
    不用即往见父。父念子故云须任取去。此
    珠难得。阎浮提人以薄福故。不应见之。
    太子曰。先以珠施次以法导。父言。汝若去
    世当还我珠。答曰。如教。菩萨得珠腾空
    而还。着长表上立誓雨宝。故知少福而不
    能致。若不穷于生死之渊烦恼毒龙。何由
    可得究竟菩提。故以苦谛升沈曲折行愿六
    即等简。方显圆是。竞执等者重举况喻。大
    经第二斥三修中云。汝等当知。先所修习
    无常苦等非是真实。譬如春时有诸人等
    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
    是时诸人悉共入水。竞执瓦砾草木。各各自
    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
    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
    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中。犹如仰观虚空月
    形。是时诸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
    珠。故不应修无常苦等以为真实。章安
    云。春适悦时以譬欲境。诸人譬放逸之徒。
    大池譬生死。浴譬恚慢。乘船譬诸业。游戏
    譬爱果。失宝譬无解。入水譬初教。求觅譬
    劣三修。瓦石譬证劣三修。各各谓生灭度
    之想。内执在怀故云欢喜。向佛称叹故云
    持出。乃知非真去譬常解。今以三教通例
    三修。即以三教所观境等名为欲境。余文
    次第以三教意替彼三修亦应可解。若作
    通取四教菩萨。亦当斥于三修声闻。是故
    复以池喻雅合。自古讲者消此喻文。未
    为帖帖。末学肤受等者。肤薄皮也。末代
    浅学不知显是独在圆妙。乃至开显在一
    心中。将何以为发心所期。所期既无。发何所
    趣。发大心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