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四

    次解释中初推理者。文四义二意亦在一。
    下去九法例然。托境发心随推随发。若论
    修行初门不同。故章安云。声闻以苦谛为
    首。缘觉以集谛为首。菩萨以道谛为首。
    此约三藏三乘生灭四谛。通菩萨以界内灭
    谛为首。别菩萨以界外道谛为首。圆菩萨
    以界外灭谛为首。今为成显是不论二
    乘复非行别。全依四谛而为次第。菩萨不
    同故分四异。俱观法性四解不同。世人咸
    云。推法性理曾不简理真伪是非。此中三
    藏亦云法性自天而然与别何异。是故应
    分权实法性。三藏既云集不能染。乃至灭
    不能净。故四谛外别立法性。当知苦集但
    是能覆不能恼染。道灭能显而理本净。法性
    如月。苦集如云。道如却除。灭如却已故引
    况云。灭尚非理。菩提烦恼更互相倾。故名
    生灭。推无生者。法性不殊即不即异。水水
    为喻乍似于圆。然但以六道因果喻水。真
    谛法性喻水为别即名虽等不见心性三
    千世间三谛之理。举况引经同异准说可
    知。推无量者。法性之理出于二边。前之二
    教尚没空有。佛藏十喻覆显似同。望彼三
    藏理体永异。推无作者。凡法尚是。与通教
    苦集尚是相即似同。能即所即谛境永异。若
    不甄简依何而发。广简异同方显无外。
    发心僻越万行徒施。若推下重示功能。故于
    推理等者。从此乃至受苦起过。一一皆应如
    今分别。不欲烦文故于此中委指相状。
    下去但云上求下化。准推理说意亦可知。
    问。此中推理何殊四谛。答。前云四谛通语
    所依。今明推理别约法性。四种行人推二
    法性。通别异故故重明之。次见相中四见不
    同。言?m着等者。?m光也。丽美也。亦着也。灼
    烁光明也。?呈佐赡サ日摺4舐鄣谖迨拖嗪?br> 中云。二足轮相千辐辋毂三事具足。自然成
    就不待人工。世诸工师?呈佐赡ニ?荒?br> 作。问。何以不能。答。天工师是不隐没智轮
    相是善业报得。天工是报得。轮相是善行智。
    天工但一世。轮相无量劫。故不能以天工
    而作轮相。今文例之。三十二相皆非天工
    之所能作。若阿含云。佛升忉利。以神足力
    制诸弟子不令知处。二王忆佛因成大
    患大臣白王。造像供养。优填王以?钐聪?br> 作。匿王以紫磨金作。悉高五尺。初召工匠
    与重宝赏无能作者。?呈佐赡セ??死础?br> 为王造像。下斧之声上至忉利闻者解脱。
    据此二王虽感天工但能作于似佛之像。
    足轮最下尚不能作。况复能作余真相耶。
    胜转轮王者。瑞应云。阿私陀仙合掌而言曰。
    大王当知悉达太子定当成佛。终不在家
    作转轮王相明了故。所以轮王具而不明薄
    拘有而不具。故知西方相法出自大权。相
    好严身故云缠络愿我得佛。佛道无上誓愿
    成也。我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也。为度
    生故须习法门。为成佛道须断烦恼。是
    故文中但举二弘以摄余二。下去例尔。又
    复四弘更互相成。为度生故须三弘誓。为
    断惑故亦须余三。余二弘誓准说可知。故
    知举二亦摄余二。见通佛相者。但是见彼
    三藏相好空无所有。如来是所严相好是能
    严。所严空故岂有能严。能所是境知属行
    者。所言空者。相即非相非谓无相。世滥用
    之弥须诚慎。肇云。诸相焕目而非形。八音
    盈耳而非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及
    观经等亦通佛收。报佛相者。以得法性明镜
    身故无像不现。一一相好凡圣不得其边
    者前两教凡圣及当教地前。并不穷于报身
    相边。如西域记云。昔婆罗门以一竹杖长一
    丈六欲量佛身才约佛身杖上犹有如杖
    量许。量既不已插地而去其杖成林。后于
    此中而立精舍名为杖林。梵天不见其顶
    者。梵在色界。从彼天来亦未曾见世尊顶
    相。如应持菩萨欲量佛身。佛成道后游波
    罗奈。东方去此甚远。有佛号思惟华。世界
    名怀调。有菩萨名应持。来礼佛足绕千匝
    已。念欲量佛身。即自变形高三百三十万
    里。复见佛身高五百四十三万兆垓二亿里。
    以佛神力应持往至上方百亿恒沙世界。
    界名莲华庄严。佛名莲华上。至彼界永不
    见释尊之顶。不知佛身远近几何。往问彼
    佛。彼佛答言。更过恒沙劫亦不能见释尊
    之顶。智慧光明言辞悉皆如是。出金刚蜜迹
    经。此尚不见况梵天耶。目连不穷其声者。
    佛在灵鹫。目连自念。欲知佛声所至近远。
    即从座起往须弥顶闻如来声如在目前。
    自以神力往大千边大铁围顶故闻无异。
    佛念目连欲试我清净音场。吾今欲现。时
    目连承佛力。去至西方界分九十九恒沙
    佛土。土名光明?酢7鸷殴饷魍酢V帘斯饰?br> 犹如对面彼佛身长四十里。菩萨身长二十
    里。菩萨食钵高一里。目连于彼钵缘上行。
    彼菩萨白佛。此是何虫。着沙门服在钵上
    行。佛言。莫轻此贤。此贤名大目连。释尊第
    一神足弟子。彼佛告目连。此土菩萨及声闻
    众见卿身小生轻慢心。当现神力承释尊
    力。礼彼佛足绕七匝已。我今结坐此地不
    受。佛言。随意。即踊身虚空高百亿仞化
    床而坐。种种光明珍宝璎珞。而自庄严各亿
    百千。现已往其佛前。诸菩萨等怪未曾有。
    白佛言。目连何故至此。佛言。欲试彼佛声
    远近故。佛告目连。仁不宜试佛声远近卿
    大误也。假使过于恒沙劫行亦不能知。目
    连投彼佛足悔过。佛告目连。汝到此者是
    释尊之力。若欲还彼假使卿身一劫不至能
    仁已灭。目连曰。我今迷惑不知所去。彼佛
    曰。在东方。目连叉手自归说偈唯愿天人
    尊冀垂力愍念。愿显其国土今欲还本土。
    身子于灵山闻而怪之。阿难白佛谁耶。佛
    言。目连在彼光明?跏澜纭7鹞?殴饷髡?br> 之。乘光还到到已忏悔。身声既尔诸相例
    然。出大论十一与金刚密迹文同。坐莲华
    台居色究竟等。并此相也。论云去。八十行
    般若颂文也。无形谓法性也。庄严谓福智
    也。境智相称遍应法界。唯有同类见非庄
    严。今从教道他受用边亦云报身。即是登
    地菩萨所见。法身相中云知如来智等者。
    智称法身故名深达。即指法身为诸相本。
    故云法身具三十二。又如华严一一相好与
    虚空等。此四教主未开成别。?是一身四
    见各异。故大论十一引密迹经云。一切天人
    见佛色量。或如黄金白银诸杂宝等(云云)。或
    见丈六或见一里(一也)或见十里乃至百亿
    (二也)无量无边(三也)遍虚空中(四也)是则名为
    如来身密。机见不同。为弘誓境故云愿齐
    等。一一文中皆云若见如来者。皆以三藏
    如来而为境本。于色相上四见不同。睹神
    变者。史记云。识用曰神。易曰。利用出入之
    谓神。故知俗教言远意近。故易曰。阴阳不
    测之谓神。虽云不测及识用等。但第六识。
    于欲人中阴阳不测等耳。变者亦是阴阳变
    易。寒暑递迁。如此释变意不殊神。尚未及
    天况三藏圣。三藏神变依于根本。一心作一
    等者。如化主语时化事即语。化主默时化事
    即默。语默既尔余仪亦然。故非任运真化故
    也。若放一光等者。常光一寻则不云放。寻
    外之光故名神变。始从阿鼻乃至尼吒。戢重
    辉者。戢?a也。止也。日月为重辉。佛若放光
    令?a不现。报恩经云。佛光明者如日轮光。
    不云不现者。世间无物以喻佛光。此分喻
    也。故彼经云。世尊放光犹如日轮光明赫奕
    隐蔽众星。犹如大龙蟠阑椿轮?练璨烂。
    睹之目眩思之心乱。佛若放光能令一切
    诸光不现。大论云。欲比决知如迦叶光比
    阎浮金。犹如聚墨在珂贝边。迦叶身光比
    四天王。如是展转乃至梵天皆如聚墨。故
    云隐不现也。大论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
    丈。答。根不堪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又
    问。若放光有益。何不但放光而说戒施及
    禅等耶。答。众生得益不同。如城有多门
    入者不等。胜应神变者。此中依理故异三
    藏依根本禅。不二相故异于三藏一心作
    一。各各见佛独在前者。不同并见老比丘
    像。净名云。各见世尊在其前。如涅??时各
    见如来唯受我供。般若数数放光。净名如
    须弥山显于大海。灌顶巍巍堂堂等。并胜应
    神变。报佛神变。言依如来藏者。藏谓理性
    不能现变。要待登地缘修满时。真修发已
    方能现变。但异根本及无生理。三昧正受即
    指初地十方百界而作佛事。法佛神变者。法
    佛如来与事神变不二不别。故云相作。无
    记化化等者。大论第八问。释迦化作无量千
    亿诸佛。云何一时能说法耶。如?酬贾幸?br> 时无二心。化主化事语默不俱。云何一时皆
    说六度。答。如此说者。外道声闻所变化耳。
    如来变化无量三昧不思议力。故无量百千
    一时语默。又声闻人化不能作化。故声闻
    灭后不留化事。如来灭后能留化事。如佛
    无异。故云化复作化。九十一丈同。又神变
    者。非但身轮一切言说及意善巧皆名神
    变。故大神变经佛现十八变竟。时商主天子
    白佛言。颇有神变更过此耶。佛令文殊广
    说变化。具如净名不思议品。文殊白佛。如
    是摧伏恶魔亦令菩提久住于世。如是未
    为殊胜。若无名无相。无声无字。无戏论。
    非沙门所知。如是历十八界皆作此说。无
    三脱说三脱。乃至六度皆不可得。一切众
    生说无众生。佛土佛身亦如是说。是名神
    变。商主天子言。若如是者。一切诸法皆名
    神变。身子问天子曰。汝闻此神变不怖耶。
    天子曰。我即神变云何怖耶。文殊言。一切善
    恶动不动皆神变相。不动即法性动即事神
    变。一一文下皆应结云上求下化。文无者略。
    故知佛现及文殊初说。犹属通别神变故也。
    作四弘义准说可知。闻法中二。初正闻法。
    次以偈结。初文言或从佛等者明闻法所
    从。从佛唯佛在。知识通现未。经卷唯灭后。
    闻生灭去四教之法。一一皆生四解不同。
    此所闻法不出四谛。初闻生灭生四解中。
    初生生灭者。世与出世?是四谛。生生不
    已故曰新新。四相所相故曰迁移。即苦集
    也。戒慧略举道谛。解脱略举灭谛。即有为
    无为二种解脱。寂静即是所证灭理。得佛上
    求说道下化。生无生解中云无刺者。此引
    大经二十七文。法性空中云何言有苦集之
    刺。而言欲拔修道灭耶。四皆无主故并云
    谁。无主故空故云清净。能谓道灭所谓苦
    集。能所不二故云寂然。生无量解者。非于
    二边教道但中。烦惑不染故云独拔。边非
    即中中在边表。故下喻意如中道华离二
    边水。出缠智月处法性空。生圆解中变非
    双照者。虽三相即中性双非。三一相即与
    法界等。名异义同。常乐略举四德中二。备
    一切法故云具足。若据此意见相神变。一
    一皆应生于四解。但于声教此土所宜从
    闻为便。故于此中委明十六。况闻通深
    浅见等不然。执石等者。石毒宝药性本不
    二。随人所感各见不同。诸法亦尔。本是法
    界。前三教人谓为苦集。圆顿智照义之如
    执。即是法界如成宝等。毒药具如大经释
    摩男缘。次闻无生生四解中。初闻无生
    生生灭者。菩萨同凡故未无生。生无生者。
    三乘共学俱断通惑故皆无生。生无量者。
    若断见思言无生者。二乘有分。此断无
    明方名无生故云非分。菩萨断惑前后次
    第。是故二死次第无生。生无作者。闻阿字
    门即解一切。即圆解也。次闻无量生四解
    中。皆取伏位及出假位名为无量。断惑证
    真非无量故。初生生灭者。二乘方便菩萨
    三只通名无量。故举凡位十六谛观。生无
    生中亦是三乘同伏菩萨利他。生无量中
    分为两句。初句在行。次句在向。一一句中
    皆云亦者。初句界内未尽。又伏界外故云
    亦也。下句尘沙未尽。又伏无明又言亦也。
    故四念处云。住断见思。又断界外上品尘
    沙。十行中品。十向下品。今明无量不取十
    住。生无作中云伏断者。信后正伏为断方
    便故云伏断。入住正断非无量意。四种各
    受无量名者。如江河准海皆得名为其水
    无量。而其水量不无多少。无作生四解中。
    初句总标。初生生灭者。菩萨不断不证无
    作。生无生中三乘同证无生之理。生无
    量中地前为权登地为实。断已不作故名
    无作。生无作中地前二谛即是登地中道故
    也。故云权实相即。夫一说下以论偈结。此
    总标也。次若言去。一一教中各得四句。义
    当一教生于四解。前虽各生未约法辨。故
    约论偈重辨相状。故借论文相即之语而
    结四解。此为后来作闻一句。生种种解
    之法式也。初结生灭中。云呼方空为即空
    者。如人堕岩虽未至地得名已死。方犹
    当也。常修无常虽未即空。当空之义在现
    境上。境即应空故曰即空。赖缘假者。然四
    教中。俱有赖缘施权二假。其相各别。空中亦
    然。今此虚假赖众缘成非从空出设权利
    物。离断常中二乘亦得。佛果胜于三乘弟
    子偏受中名。广如第三开合中说。若作如
    此解者下欲辨后教。先斥。次结。如阿含无
    诤经中。佛告比丘。莫求欲乐极下法故。亦
    莫苦行太过法故。离此二边则有中道。又
    佛在舍卫。舍利弗言。我如大地诸大小便
    唾吐无嫌。乃至如水如火如巾。佛言。此经
    名为师子吼也。阿难言。身子所说妙中之
    妙。又佛在鹿子母堂云。堂上虽空然有不
    空唯比丘众。又数念一无事谓空于人想。
    然有不空唯一无事。又婆沙中处处皆云法
    性实相及法身等。如是等名与大乘同。是
    故应须以义判属。所以四教俱空假中。而
    随教门所诠各别。故此斥云尚不成即空
    等也。次结无生中。初云因缘等者。释即
    空也。而不得下。斥无法性妙假妙中。从设
    作下。许有当教假中二名。未见别理唯
    成但空。虽有八地出假化物。一时施设非
    任运化。虽异因人立中道名。但离断常终
    归空理。此三番下。结斥。次结无量中。先结
    者。实有三谛不同藏通是故不斥。但斥
    次第未得名圆。亦顺论文三语相即。虽复
    三谛皆空皆假皆中宛然次第。无主故空真
    谛中空也。与前三藏无主空同。假即空者。
    以即空心而出假故。对他假病假设法药。
    是故药病无不即空。此俗谛中空也。中即空
    者。中理无边即毕竟空。此中道空也。亦得
    名为一空一切空。虽复三谛俱得名空。不
    无次第故属别也。三种皆假者。亦似一假
    一切假前后灼然。三谛虽俱但有名字。次
    第前后故属别也。三皆中者亦似一中一切
    中而次第宛然。权立中名。是故三谛犹成
    次第。离断常故名为中真。位在十住。与机
    无差名为中机。位在行向。法性实际名为
    中实。位在十地。三时各异故亦别也。虽复
    三谛皆空假中。?是次第三谛之相。次结成
    圆者。言思道断既不思议。又即实相故不同
    别。三种皆假亦云三谛同有名字。与别何
    殊然别教中约次第三但有名字。此三即
    一但有三名。二名似同其体永别。当知下结
    意。法即是境。境谓四谛。依境起解依解起
    愿。愿故名为发菩提心。世人多以坐禅安
    心。名为发心。此人都未识所缘境。无所期
    果全无上求。不识大悲今无下化。是故
    发心从大悲起。种种之言不过四四一十
    六解。其净土徒众等者。十科明发已释其
    四。余六略无指例而已。今更比前略辨相
    状。言净土者。或从经卷闻说诸土。或佛
    声光令见诸土。或有机缘见此土异。或圣
    冥加目睹诸土。不可具论略述纲要。若一
    质一见异质异见。具如推理见相等也。异
    质一见一质异见。具如闻法四义互通各成
    一意。如法华初会。及净名中香积菩萨来此
    听法。此见同居秽也。此会大众见妙喜国。
    及法华中三变土田。此见同居净也。声闻菩
    萨共为僧等。此见方便净也。如净名中足
    指按地。而皆自见坐宝莲华。及法华中见
    此娑婆纯诸菩萨。此见宝报土也。如净名
    中大士空室。及法华中下方空中宝塔在空。
    此见常寂光也。乃至像法决疑娑罗林地四
    见不同。亦如玄文释国土妙迹土四别。即
    其相也。睹诸土相上求下化。国土是所依生
    佛是能依。生佛相望故得亦具四弘誓也。
    下睹众等五科不同。亦应委说质等四句
    (云云)。言睹众者。如诸经初列同闻众随教
    多少大小优劣。即其相也。自力他力闻说冥
    加。例前可知。若一质异见异质一见者。或
    见大众聚散生灭。或见大众聚散如幻。或
    见大众能绍佛法。或见大众如常不轻。亦
    如玄文眷属妙中。次见修行亦四见者。修
    六度行四三昧等。皆以期心境智勘之。四
    相自别。若一质异见等者。或见舍身剜身
    为生为道伏惑修行藏也。或见所舍如幻
    化等通也。为常住故别也。为法界故圆
    也。亦如玄文行妙中说。若准诸部经论不
    同。三只六度藏也。如请观音文殊问等。并
    有三乘共行。通也。若华严云。菩萨发心不
    为一人乃至恒沙。为度一切发心修行。别
    也。普贤道场及华严中普贤行等圆也。约五
    味经多少不同。准说可知。上二下三准应
    可见。徒众修行属道谛摄。道即上求义兼
    下化。次法灭中亦有四者。十住婆娑云。菩萨
    摩诃萨见法灭时起护法心。准例应有四
    种菩萨护法不同。若立像正乃至末法流通
    护持。藏通也。若见法藏誓于十方尽未来
    际。为护法故别也。若见法灭即知法界常
    住不灭。尽未来际护常住法圆也。一质异见
    等比说可知。法灭护法义兼上求及以下化
    (云云)。见受苦中生四解者。若见三界六道轮
    回生灭也。若见轮回无逼恼相通也。十界
    苦相一一无量别也。百界千界苦在一念圆
    也。若一质异见等。如见驱使鞭打系缚。亦
    生四解发心不同。亦如四谛四苦差别。次
    见起过中生四解者。四四谛中四集不同。
    即起过也。一质异见比说可知。受苦起过
    属于下化义兼上求。亦四义足。初心行人
    甚要甚要纵使发心不真实者。缘于正境
    功德犹多。何以故。发菩提心事希有故。如
    首楞严中。佛告坚意。我灭度后后五百岁。多
    有比丘为利养故发心出家。以轻戏心闻
    是三昧发菩提心。我知是心亦得作于菩
    提远缘。况清净发心。故知若非正境纵无
    妄伪。亦不成种。次以三止观结者。十种发
    心推理居初。故约推理余九准例。故下文
    云。若见此意例见相闻法乃至起过。故一
    一文皆生十六。一一皆以三止观结。初上
    来下标也。然法性下正释。初释顿也。法性之
    理非复数量。若定执于三观四教。以为能
    发反增迷倒。从今言下至内惑故为深渐
    也。先法说。云一二三四者。?三止观及以
    四教。次第重累故一至四。此明渐次所以
    也次云说法性下辨不同相。界内界外权
    实二理。各二根性故四不同。次从若界内钝
    人下。释有四所由。由迷解故轻重巧拙。真
    与法性名异义同。界内利钝迷于真谛。界
    外利钝迷于中道。迷真迷中所迷所解。虽
    同法性。能迷能解。巧拙等殊。故成四种。迷
    真迷中有二苦集。解真解中有二道灭。利
    名为即钝名为离。巧拙亦然。离谓离法性
    别有苦集。即谓即法性即是苦集。所解离
    者由能解拙。所解即者由能解巧。问。迷解
    ?应云集与道。何故复云苦与灭耶。答。以
    因召果相从而说。界外望内真中虽殊。巧
    拙即离其名不别。次所以下举譬也。通为
    界内界外作譬。以路人为父子名即。以
    父子为路人名离。何者。苦集之体本是法
    性。犹如父子。若谓法性异苦集者。名为路
    人。故谓苦集永异法性。可譬藏别两教人
    也。体性虽同于事永异。名非骨肉。于异强
    亲生父子想。则谓苦集即是法性。故譬通
    圆两教人也从?细下引例合譬也。若据
    譬文。则应内外各有?细及难易等。今为
    生后不定文相对说易故。但以界内为?。
    界外为细。枝本难易等。准此可知。如是?
    细各有巧拙父子等譬。故云亦如是。从或
    云界内去至为深。此中二对释渐相也。故
    下结云。若作浅深轻重者渐次相也。虽有
    或言以无交互不名不定。次从或言界
    内下六对交互释不定相。最后难易虽无
    交互。但是文略义推应有。应云或界内初
    心能破故为易断。界外后心方破故为难断。
    诸交互句不能细记。读者勿轻。从如是等
    下。结前不定兼指广也。从若作下总略结
    示。皆云若作者。三种止观即是别相。但明
    诸教即是通相。以别辨通故云若作。浅深
    轻重指前二对。一实四谛指前法性。更互轻
    重指前六对。次皆大乘去劝进也。夫发心者
    为求圆乘。圆乘不同。行分三别。奖劝行
    者不可不识。次从问下料简也初问者问
    前推理。集既有四苦果何以但有分段及变
    易二。因果应等何故四因但感二果。答中意
    者。先正答。次举例。先正答中以义言之。何
    但果二集亦但二。今言四者约破迷生解。
    二集各有巧拙二破。以成四别。此惑随人
    所解不同。故云惑随于解。若随顺生死四
    集但感二种苦果。故云解随于惑。今以解
    问迷故云四集而感二果。以实而言解则
    俱四。如四四谛则有四苦。迷则俱二如通别
    惑但成二因。何须但约解因而问迷果。次
    例如下举例答者。如界内惑随于小乘二解
    别故。名为见思。若诸凡夫随顺迷情。界内
    二因。但感界内一分段果。此例未切。随迷
    但感一分段果。此则可然。若例于解而生
    二集其意未等。前于一集而生二解。今乃
    于集开为见思。又前文意于一苦谛解亦
    应二。此中纵分为见思二。苦果不可分为
    二种。若切说者。破见惑故离四趣恶。破思
    惑故离三界生。各更从解以分二别。次问
    苦集可是因缘等者。问前论偈结中。以论初
    句对于三藏四谛。俱属因缘生法。苦集是
    迷容可从缘。道灭破迷何故亦言从因缘
    生。次答意者。所破苦集体是缘生。若无苦
    集则无道灭。名从他得故亦从缘。所以三
    藏四俱生灭故大经下引大为例。无明是集
    菩提是道因灭集故方得有道。别圆意也。
    别圆道灭尚从缘生何况三藏。举深例浅
    以酬前难。次问者。问前文中法性一法。何
    故分为权实二理。复分即离以为四耶。答
    意者。开权显实唯一法性。为实施权故分
    权实。于权实中取解根别。故使权实各具
    利钝。次从若见此意下举例余九。推理既
    有三止观结。及以三番问答料简。余九准例
    皆亦应然。次名四弘者。弘者广也。誓约
    也。释名云。誓制也今以四法要制初心使
    上求下化。故云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
    赴难。僧那西音此云弘誓。起行填愿故云
    赴难。初云前推理去至四弘者。结前生
    后。其义已显结前也。为未了去生后也。前
    虽约谛广明发心。未了之徒不了四谛?
    是四弘之境。是故更作弘誓说之。又四谛
    中下次辨同异。四谛是境。从境生解故云
    约解。四弘依解而生于愿故云约愿。又谛
    有因果故通三世愿皆在当故属未来。又
    四谛约理理通三世。四弘是愿愿未来成。弘
    之与谛皆须上求。有上求故方有下化。上
    求之中有佛道故。方有法门。是故一一皆
    须云佛。又此应约九世言之。故三世上皆
    有因果。故皆云佛。又四谛有苦集苦集具
    六根。弘誓约期心期心但在意。又四谛通
    三业三业通六根。愿不必身口是故但在
    意。此据大分。若委论者亦应具三。心缘誓
    境口宣誓言身现敬相。又三番之中非无
    余义。一往且尔。故并云多。问。纵有斯异
    约谛起愿前已兼之。何须更说。答。誓名为
    大谛通大小。灭苦自度其名在小。悲济于
    他名则兼大。谛名有滥故说四弘。又弘通
    偏圆即名唯圆。故四弘后更明六即。从广
    之狭方乃显是。故下文云展转深细。如此下
    结来意也。问。前明十科今此何故但对谛
    简。答。四谛是通十科约别。故释十科谛居
    其首。十科无理事同魔说。故但约谛义该
    余十。初释生灭四弘中。初明誓境即四谛
    也。心不孤生去集谛境也。前约谛中从?
    至细故苦在前。今四弘中从细至?故集
    居先。道灭亦尔。又前四谛约于因果。果相
    ?故是故先示。今四弘中约于意地。集在于
    意是故先说。言心不孤生者。明此心起是
    所生法。从此根尘下示也。正示此心成生
    灭相。根为能生即属于因。尘为所缘即属
    于缘。因缘和合成所生法。因缘所生俱是生
    灭。言三相者谓不取住。准前云四心流
    动亦可云四。趣起灭潜密故名为窃。念念
    续起故云新新。?烁下举喻也。?者暂视
    之貌。烁者明也。念念速起如暂瞬之明。故
    如电起耀此乃分喻。故知念起速于此也。
    遄者往疾也。诗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疾
    流相续实可全喻刹那不停次色泡下苦谛
    境也。具如大品大论广释。泡沫是小乘中
    喻。焰等是大乘中喻。此是共部是故兼之。雨
    投于水所起曰泡。水击于水所聚曰沫。
    阳在旷野远视名焰。城谓干城。俗云蜃气。
    蜃大蛤也。朝起海洲远视似有楼橹人物。
    而无其实。故十喻赞云。世法空旷如彼鬼
    城。凡夫愚痴为之而征。药等和合令见异
    本故名为幻。大论云。声闻法中无城等喻。
    但有种种无常等喻。此中虽用犹属生灭。
    至第五卷当更辨别。倏亦疾也。一箧遍苦
    者。箧中无乐名为偏苦。大经二十四云。四
    大毒蛇盛之一箧。令人养饴瞻视卧起。若令
    一蛇生?恚者。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四大
    成身犹如一箧。一大不调能令犯重故云
    都市。从于苦因复至苦果故名为偏。四山
    合来下道谛境也。大经二十八云。佛问匿王。
    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当设何
    计。王言。唯当专心戒定智慧。道品不出此
    之三法。言山来者此以非喻为喻。四山四
    大也。四方生老病死也。若欲免此唯依道品。
    竖破下灭谛境也。竖破颠倒即灭集也。横
    截死海即灭苦也。惑灭必先?后细故云
    竖破。苦亡则无复先后故云横截。苦分轻
    重亦可言竖。见思俱破亦可言横。今从多
    分故且言之。倒谓常等四倒不同。历界则
    有诸品深浅。旷大?是分段而已。海喻生死
    无边。俗教不知死必有生。故释名云神尽
    曰死。此则断见外道所摄。有谓三有。流即
    四流。于此三处因果不亡故名为有。为此
    四法漂溺不息故名为流。见流三界见也。
    欲流欲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有流上二界
    一切诸惑除见及痴。无明流三界痴也。经云
    下引证也。大经十四释只夜中云。如佛告
    诸比丘。我昔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
    四真谛。是故久处没大苦海。下佛复以偈
    答迦叶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
    久流转生死大苦海。此证由见四谛生死
    尽矣。火宅下诃责。不见谛理但耽苦集。着
    见名嬉着爱名戏。是故下正发誓也。如释
    迦下引事为例。此即三藏发心之流例也。耕
    者。说文云。犁也。苍颉云。垦也。说文又云。人
    曰耕牛曰犁。山海经云。后稷之孙叔均始
    造牛犁。即此土有犁之始。瑞应云。悉达太
    子厌恶五欲游四城门天帝于东门化为
    病人。南门为老人。西门为死人。北门为沙
    门。悉达见已皆问天帝。天帝皆答其意。太
    子曰。如沙门者唯此为快。夜半逾城至王
    田树下。父王追之见而作礼。太子曰。吾求
    自然欲除众苦。诸不度者吾欲度之。诸不
    解者吾欲解之。诸不安者吾欲安之。未
    得道者欲令得道。愿我得道不忘此誓。
    王知其志便自还宫。于是太子坐于树下。
    见耕者出虫乌随啄吞。感伤众生鱼鳞相
    咀求出良离。据彼经文观耕之时已发誓
    竟。因观耕故感伤众生。亦是因境发誓之
    流例也。是故引之。似弥勒等者。台谓台观。
    说文云。土高曰台。有木曰榭。弥勒成佛经
    明。初厌世时??彝跻砸槐μㄓ檬┟掷铡?br> 弥勒受已施婆罗门。婆罗门受已毁坏分散。
    弥勒见已知一切法皆归磨灭。出家学道。
    坐龙华树即日成佛。广如经说。此则弥勒
    正因台毁而发心也。以明了下简非显是。
    次?观下明无生弘誓。观所生心与前不
    别。能观观智即空为异。何以即空。四性捡
    故。性相空义至第五卷委释。起时不从自他
    等者。既无四性生灭叵得。来去?是生灭
    异名。此心不在内外等者。非自故非内。非
    他故非外。非共故非两间。非无因故非
    常自有。但有下性相空也。生即无生名为有
    寂。亦无无生名为无寂。初是性空。亦不下
    相空。凡夫计实故云谓有。一切智观故云
    智者。知性相空故曰知无。又法本不生
    名为有寂。今则无灭名为无寂。次如水中
    月下举譬也。大论云。如水中月小人去取大
    人笑之。以身见故见有种种。又论三十六
    云。譬如小儿见水中月。入水求之不得便
    愁。智者语言其性自尔莫生愁恼。欣喜也。
    惨忧也。思益云下引证也。前譬通总引证则
    别。第一云。知苦无苦名苦圣谛。集无和合
    名集圣谛。毕竟空中无生无灭名灭圣谛。
    于一切法平等不二名道圣谛。此即四谛俱
    无生也。次引大经即前四谛初文所引是
    也。集既下别譬四谛。一一皆先法次譬。唯
    阙灭譬。初集譬云渴鹿逐焰者。热及空尘三
    因缘故而生于焰。渴因缘故谓之为水。内
    有痴爱外加欲境。因缘力故起于欲想。凡
    夫不了为之轮回。说文云。由风所飞曰?
    由风动尘为焰。苦谛譬如捉水月等者。
    只律第八云。佛住王舍城。诸比丘谓调
    达作举羯磨。六群比丘同调达见。佛告比
    丘。过去世时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人
    间。有一尼拘类树。树下有井井有月影。猴
    主见已语诸伴言。月死落井当共出之令
    诸世间破于暗冥。诸猴言。云何能出。主云。
    我之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
    乃可出之。诸猴皆从。才欲至水猴重枝弱
    枝折堕井。时猴主者调达是。五百者六群是。
    毕竟空中有真常性月。结使水故生阴入影。
    凡夫痴猴谓之谓实徒谓有真不了阴入。
    以师迷故教多人迷。故知并由不了苦故。
    彼律虽喻主伴同邪。亦由不了阴入故也。
    道谛法说中云不应言我行即空等者。一切
    皆空岂可行即而简不即即外无别不即
    故也。若有简者如避空求空。譬云如筏
    喻等者。中含五十四筏喻经云。为知此欲
    能障道义。及知此法不受极苦亦不疲劳。
    以不倒故我长夜为汝说筏喻经。欲令汝
    舍不令汝受。如山水甚深无有船桥。有
    人从此欲至彼岸。念水流急多所漂没。
    以何方便得到彼岸。我今宁可收取草木
    缚为?筏乘之而度。度至彼岸便作是念。
    此筏益我可担戴取。即便如意担载而去。
    于意云何为有益耶。比丘曰。不也。彼人言。
    我得筏益。若弃舍之恐成无益。佛言。我说
    筏喻尚舍是法。何况非法。彼经喻意以说
    欲障道为法欲为非法。今借彼喻同金刚
    经。即空尚舍何况不即。如筏喻者。筏尚应
    舍何况非筏。灭中阙喻。若欲立者应云灭
    既即空。不应于彼空华而求灭实。华尚无
    华灭亦非灭。一期曰寿连持曰命。众生本
    无即苦无生。不应谓有众生寿命。苦集尽
    处名为此灭。即指灭谛名为彼灭。苦本无
    生亦无生者。故名为谁。无生本无无无生
    者。名谁证彼灭笔语从便故改谁字。具
    足应云谁于此灭谁证彼灭。谁谓宰主彼
    此本无宰主安在。经言下重引证中。云我不
    欲令等者。大品明无生法中云为三十七
    品。即是道谛本来无生。无四果者即是灭谛
    本来无生。次依例下即是大师准例以说。道
    灭尚无岂有苦集。是故义云。不欲令有色
    等五阴。即是苦谛本来无生。无贪?痴即是
    集谛本来无生经为利根举胜兼劣。但举
    道灭即知苦集。大师反况既无道灭必无
    苦集。但愍念下正明发誓。文阙誓由以愍
    念兼之。应云愍念众生不知无生幻化谛
    理。是故起誓。以文狭故所以不分。次以达
    苦集下简非显是。苦集空故不同九缚。今
    复达空又异三藏。三藏二乘虽复能达。不
    能即空空非空等。道灭空故故非一脱。今
    能达空复异三藏。三藏菩萨而不能达道
    灭即空。次别教无量弘誓者。初总明谛境。
    照知一心起无量心。心无量故迷解无量。迷
    即十界苦集。解即四种道灭。故云四谛有无
    量相。楞伽第五云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者。
    即理性如来为善恶本。应以十界互为善
    恶。大论四十一云。如大池水象入则浊珠入
    则清。当知池水为清浊本。珠象以为清浊
    之缘。然别四谛摄四四谛。自他始终须遍
    学故。所学既多故云无量。次三界无别法
    下别明四谛。先明苦集。次明道灭。初苦集
    中先总次别。初总文中虽未别释苦集之
    相。言中已有苦集之别。三界无别法苦也唯
    是一心作集也。心如工画师譬集也。造种种
    色譬苦也。心构即集。六道即苦。既云种别
    当知六道但略语耳。具足应云十界苦集。
    谓如是下别明集也如是生死下别明苦也。
    苦集是所破。故具明十界。道灭是能破。能破
    有长短内外体析等。故知初总略云六道。还
    翻下总明道灭。翻苦集心生于道灭。故初
    文云为迷解本。譬如画师下譬总也。画师
    菩萨身也。手如菩萨心性。笔譬所观之心。
    诸色六道因果。洗荡谓破因果。??彩谓道
    灭也。又修空如洗荡。假观如缋彩。亦是次
    第三谛之相。所谓下别明道灭。一一谛中具
    列次第四教之相。初道谛中云纡通直通至
    化城者。即生无生两道品也。纡通直通至宝
    所者。即无量无作两道品也。或云宝渚。渚
    者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亦曰水畔。今
    以陆极水际为渚。道谛具足应明七科。且
    释念处余六略无。纡直二种通至化城破
    见思惑。直通之中不云不净。但云身空等
    者。以观巧故不同前拙。纡直二种通宝渚
    中。初纡通中。具足应云无常常非常非无
    常。今文中云乃至者。略却于常。所以且云
    无常。无常即空者。此是约化他门。更重牒
    前化城纡直。不云不净者。亦是通举初二
    观法摄不净等。悉皆无常。无常生灭也。无
    常即空无生也。无量无作等对于始终。分别
    可知。常破尘沙。双非破无明。乃至不净亦
    复如是。是人见灭去别明灭谛。文中皆取
    断位为灭。于中亦具四教灭位。虽有无作
    灭位之名。但是别人初地位耳。若尔。道谛何
    故具列纡直二通至宝所耶。答。此约教证
    二道以说。故四念处中问曰。别人既有无作
    四谛。无作既胜何不缘胜而发心耶。答。别
    家以无作是果。果不通因故不缘之。虽
    远期中正意是缘无量发心。初地无作由
    之而得。故曰至果方成无作。若尔。?应列
    地以为无作。何故备列圆位始终。答。在教
    道时但云地上。若入证道即是初住。地前
    即成住前诸位。故寄此中备列诸位。初是
    生灭位。次从是人见灭至支佛无生位也。
    从是人见灭至妙觉别位也。从是人见灭
    乃至妙觉圆位也。分别下总结四谛皆从心
    生。言十六门道灭者。四教四门门门四谛。
    是故得有十六道灭。及一切者。及十方界一
    切佛法也。从观此一心下明依境起解。一
    心能通不可说心。及不可说法者。如前文
    云。为迷解本。今此且以出假分别名为心
    法。通至法性名非心法。九缚下简非。烦恼
    之中。有如来藏故云坐中。凡夫生盲常与
    藏俱而不知见。以不见故流转生死。却为
    藏害故云所伤。二乘眇目偏真热病谓藏为
    鬼。鬼等四者譬四住惑。不知四住体是珍
    宝。弃背驰走伶俜辛苦。言五十余年者。?
    由背宝烦恼得便。退大之后轮回五道。?
    罗居于鬼畜之间故名为余。虽缚脱等者。
    凡夫二乘升沈虽殊失藏义等。起大悲下正
    发弘誓。是为下显是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