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三

    次广解中言方言者。唐梵二方言音不同。
    次简非中初简心者。凡厥有情皆悉堪发。
    是故但简积聚草木。二虽名心无此发故。
    以诸众生无始横计。指此横计即可发故。
    道亦有去次简道也。道名既通须以诸非
    简之令是。今略为十并是所简。心是能行
    道是能通。如世间路。人是能行路是能通。
    言通别者但是能通皆名为道。别而言之
    如尔雅云。一达名道路长远故。二达名岐
    旁。三达曰剧旁。四达曰衢。五达曰康。六
    达曰庄。七达曰剧骖。八达曰崇期。九达
    曰逵。今十非心通名道者。路长远故。亦
    可趣别如彼逵故。若其心念念下别释十
    非。皆云念念者。谓约强盛判属彼道。初
    贪?痴其相最甚故名为专用止不息名
    摄不还。用观不破名拔不出。又恣缘外境
    故摄不还。内心驰流故拔不出。约大分说
    日增月甚。据理应云念念增甚。境强心重
    判属上品。意三行七故成十恶。下去准知。
    言五扇提罗等者。未曾有经下卷云。昔五比
    丘懒堕懈怠不修经书。时世谷贵为人所
    轻不供养之。五人议曰。夫人生计随其形
    仪。人命至重不可守死。各共乞求。办具
    绳床坐旷野中。扫洒庄严依次而坐。外形
    似禅内思邪浊。见者谓圣。因此招供饱足
    有余。有一女人名曰提韦。闻之心喜庄严
    往诣礼供请还。五人便许。提韦有十顷园林
    流泉浴池堂舍供养令住终身。五人又念。
    夫人生计种种方宜求觅财物。虽受施主如
    是供给日富岁贫。迭差一人游诸聚落。宣
    告众人。彼四比丘成阿罗汉种种称叹。诸
    人闻已?持供养。如是多年。提韦直心供养
    福故。经八千劫偿其施主。虽复为人诸根
    暗钝。无男女根名为石女。经尔所劫偿施
    主已。佛告匿王。时提韦者今皇后是。五比
    丘者随从担舆五人者是。王曰。何故?四人
    耶佛告。其一人者常在宫中修治厕溷。夫
    人闻已身毛为竖。夫人福德所致。善者受
    报恶者受殃。佛解喻已。夫人曰。何当罪毕
    唯愿说之。佛令唤宫中除粪者来。须臾将
    至佛前立已。佛言。安隐快乐无苦不耶。五
    人怒曰。佛不知时。昼夜勤苦鞭打不息。有
    何乐哉。佛岂不知如此事耶。为更问人。
    佛言。今身之苦为比前世苦耶。罪犹未毕
    应当忏悔修善补过。五人闻已忿怒背佛。
    不听佛语。佛又化身向其前立如前慰喻。
    如是四方四维上下皆见于佛。称冤大唤何
    见逼耶。佛摄化已告众人言。夫罪有二种。
    一者业障。二者报障。提罗具二故不受化。
    夫人见已语五人曰。自今已后任意东西。
    五人曰。我等何愆而被驱弃。愿恕使役再三
    不肯。皇后白佛佛言。时满当去。罗云闻之
    曰。我是小人不堪信施欲舍道还家。佛
    言。不然。如饱食过度。智者诣医吐其宿
    食。无智之人谓是鬼媚。消费家财宿食不
    消。命终已后生地狱中受种种苦。佛告罗
    云。汝畏罪还家如彼无智。是故智者常近
    明师。故知无德受供如彼提罗。行火途者
    四解脱经以三途名火血刀也。途道也。作
    此涂者误。小狱通寒热大狱唯在热。且从
    热说故云火途。欲多眷属等者。夫畜类者多
    爱群聚。是故破戒兼好眷属之所感也。吞
    流等者。欲他归己如海吞流。欲己摄他
    如火焚薪。通具三毒贪痴为本。今从通
    说故云十恶。余文例说。如调达者具如大
    经大论及诸律文。今且略依大论附诸文
    意。谓教王害父而为新王。我当害佛而为
    新佛。依于修陀得有漏通。为诱王故。化
    为小儿坐王膝上。王因以唾饴其口中。害
    莲华尼推山压佛。具三十相唯少白毫千
    辐而已。便以铁轮烧令极热。用印足下
    作千辐文。足热肿痛苦不可忍。阿难白佛。
    我兄如是愿为救护。世尊怜愍。至其住房
    以手摩之。苦痛即除。谓世尊曰。净饭王种
    如此道术足得养身。后平复已从佛索众。
    佛诃之曰。痴人无知我尚不以众付身子
    及目连等。况汝痴人食人涕唾。因兹结恨
    别构五法以诱佛众。言五法者。婆沙云。一
    粪扫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
    受盐及以五味。与正理不同。正理云。一不
    受五味。二断肉。三断盐。四不受割截衣。五
    不居聚落边寺。佛在王舍有因缘集僧。
    调达从座起行五法舍罗云。忍此五事者。
    是?衬帷J庇形灏傩卵?拗亲匠铩0⒛汛?br> 座起谁忍此五事非法非?衬帷5鞔镉镂?br> 百。不须佛及僧。便将往伽耶自共作羯磨。
    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痴人消灭善
    心在于泥犁一劫不救。我不见彼有少
    善心如毛发许。身子目连往伽耶山。调达慰
    曰。善来弟子。先虽不忍今者忍耶。虽后亦
    善。告身子言。为众说法。我今背痛便右胁
    卧。目连现通身子说法。将此五百从座起
    去。卧起失众而生?恚(云云)。若论造逆罪
    在阿鼻。且据诱众边故云畜生心。又如
    云难陀示欲身子示?调达示痴。且约痴
    边即属畜生。复言六畜者。以六摄尽故也。
    所言六者。郑玄注礼云。牛马羊犬豕鸡。亦
    可且据家养者言之。从相?n边故云血
    途。四远八方等者。尔雅云。四极远者。东至
    泰远西至?国。南至濮盆。北至祝栗。此
    极远也。博物志云。东九夷南六蛮。西七戎
    北八狄。次荒之国也。周礼八蛮六戎余同博
    物。四维四方为八方。亦名八极。亦名八荒。
    叹名曰称。赞德曰扬。心推曰钦。口许曰
    咏。知己无德欲他拟圣。如摩?b提者。大
    论第二云。是人生时作偈难佛云。决定诸
    法中横生种种想。悉舍为内灭云何说此
    道。佛答云非见闻知觉非持戒所得。亦非
    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舍亦舍我
    我所。又难佛云。若非见闻等非持戒所得。
    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我心观察行
    哑法得道。佛答云。汝依邪见门我知汝痴
    道。若不见诸相汝尔时自哑。又第三云。摩
    ?b提死。弟子移其尸着床上。向市中多人
    处唱。若有眼见摩?b提尸者。是人皆得清
    净道。况礼拜供养者。时有多人信受。诸弟
    子闻是事已白佛。佛言。小人眼见求清净。
    如是无利无实道。诸结烦恼满心中。云何
    眼见得清净。若有眼见得清净。何用智慧
    功德宝。从被驱逼为名。故名刀途。不耐下
    人者。下字(去声)如鸱等者。鸱有力鸟也。俗呼
    为老鸱。尔雅云。?类也。故法华疏譬盛壮
    ?x。俗教尚云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自
    纵有德何必轻他。况己无德而欲胜彼。故
    知此等尚欲胜彼岂能下他。自摧己德名
    之为下。岂鸱高飞而胜孔雀。不以珍己使
    他皆卑。而外扬仁义礼智信者。以慈育物为
    仁。以德推迁为义。进退合仪为礼。权奇超
    拔为智。言可反覆曰信。老子曰。失道而后
    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礼而后智。失智而后信。彼老子意以道
    为本信不可忘。道非出世意存五德。此中
    文意内德俱备方成人道。慢强无德判属修
    罗。又据善心仍居下品。外扬五德本在轻
    他。修罗多种谓海岸海底等。如婆雉等四。
    各于海下二万由旬以为一宫。虽居止处
    殊必兼多福。方得生彼。人道中言悦痴心
    者。凡言痴者处善恶中。既不同于四趣之
    恶。又不及于诸天之善无出世因。且判属
    痴。若尔。与畜生何别。答。畜兼下品十恶
    痴兼诱众边强。若据无出世因六道乃为
    一概。天道者此欲界天也。若地居业不必修
    定。今从胜说兼语空居。故关根尘不令
    出入。次于欲天别开欲主为魔罗道。民主
    心异故别开之。亦如梵王别为一有。上品
    十善兼一无遮报为魔王。性多嫉忌。未论
    身口外仪行事。意欲他从即属此道。然亦
    必须未到定力。方生彼境以为欲主。六合
    者天地四方??者仰也。诗云。万人??。尼
    ?b者外道通名。三禅乐如石泉者。大论云。乐
    有二种。内乐外乐。内谓涅??不从外尘。
    犹如石泉水自中生。梵行者乐亦复如是。
    论文别譬涅??之乐。今通喻三禅乐亦内受。
    问既云色无色。何独指三禅。答。二界中乐
    不过三禅。夫求生天以乐为本。且举此
    乐余皆例之。善恶轮环等者。善通非想恶
    极无间。升而复沈故名为轮。无始无际喻
    之如环。破恶由净慧等者。由者藉也尔雅
    云。助也。三法展转更相由藉。以浅助深推
    功在戒。二乘尚尔菩萨弥然。为护他故讥
    嫌则急。小乘自度性重则急。是故菩萨轻重
    等持。戒序云声闻小行尚自珍敬木叉。大士
    兼怀宁不精持戒品。今戒为行本犹是小
    乘。弃而不持大小俱失。次若心若道下。举
    略显广以要摄多。一道之内非相无边。故
    云甚多。或开上合下等者明开合。上谓二
    乘。下谓修罗。文合二乘是故开下。谓开
    修罗从鬼畜出开上合下准说可知。法华
    云六趣。净名云五道。以由修罗开合故也。
    十是数方意如前说。次明用十心意中先
    标意。举一种为语端等者。直言曰言。论议
    曰语。今评得失故名为语。端谓端首。首
    谓从强得名。从强非无余念。临终受报
    复从强牵。故起一心非无余九。十中随一
    故云一种。次如论下引证堕必从强。或先
    起去至混和者对是简非。先法。次譬。法
    中言先起等者。若未发心名为先非。后始
    发心乃为后是。此则正当显是之体。何得
    譬中名为并浊。今此通简发心已后起非
    起是。故判属非。余之二心理属非摄。又既
    云先是必有后非。若无后非。亦是一向显
    是之相。亦非简限。又并起者岂有二心并
    缘境耶。但约细念前后俱缘名为并起。若
    ?久者判属前后。次譬象下。先譬。次合。合
    中二重初以内外合前三譬。内是外非。内
    外俱缘名为并起。次直以非心合前内等。
    谓内非外非及以俱非。九缚一脱即是二边。
    为二边动故名为非。问。二文何别。答。前虽
    内外但譬内心。后云内外心境相对。故知
    前谓内心是非相对。今一向非内外相对。此
    并一往从强偏说。究而言之必假和合方
    成非相。象字不应从人。次又九下别约四
    谛。于中初文直约四谛。生死涅??即是苦
    灭。次动不动即是集道。次有为下重约诸法。
    先列次从又九下树也。苦集同有为有漏
    苦虽先明若相对说。应云有为有漏是苦
    谛。无为无漏是灭谛。文虽不说意必两兼。
    曲谓析智纡回。拙谓生灭拙度。灰谓灰身灭
    智近谓但至化城。下去例之。次有为有漏
    等者。若相对说。亦应云有为无漏是道谛。
    文虽偏举意必两兼。次善恶染净等者。若单
    举者应云善净。与集对列是故双举。文虽
    双举义归一边。次缚脱等者准道可知。并
    逐语便或单或复。次若得下总结。是则念
    念恒简是非。设起非心应以当教是心灭
    之。非心即是险道众恶。若见此意等者结
    叹。似初依人举赞之言未必全尔。次问行
    者去约是简非。先问意者。虽无十非。若计
    性过亦同非摄。次答意者。性计有过故云
    不可。但是已下寄此明是。离性过已约不
    思议而论感应方乃名是。圣既非应而应
    以赴四机。受者非感而感以得四益。次如
    子下举譬感应。天性相关义同感应。次引
    两经以证感应。从恶机说故云病子。广如
    玄文三十六句。动法性山等者。结感应义。法
    性不动如山。众生恶深如海。非大誓愿无
    谋善权。安能动难动山入难入海。同善
    同恶示逆示顺。同恶故有病行。同善故有
    婴儿行。慈悲从因感应从果。以有因故果
    方能入。禅经云去。释成感应。感应?是随顺
    物机。故用四随以释感应。将护彼意乐欲
    也。附先世习便宜也。观病轻重对治也。道
    机时熟第一义也。随之与悉名异义同。故引
    大论以释禅经。五复次者。大论明说经缘
    起中。问曰。有何因缘而说此经。答中。有
    二十一复次。今引彼五以证四悉及五因
    缘。此五复次仍非次第。随义便故初为明
    菩萨种种行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第
    一复次。次为令菩萨增念佛三昧故。是第
    二复次。三为说跋致相貌故。是第六复次。
    四为拔弟子恶邪故。是第五复次。五为说
    第一义故。是第十复次。此五等者会五因
    缘。初略会。论中因明第一义故释出四悉。
    今开四悉与五复次以为两门。及四随五
    略四科法门。同是感应义故。四悉檀义广如
    法华维摩等玄委释。今消感应故不具论。
    楞伽亦云。佛告大慧。于自悉檀应善修学。
    若迷今家总别安心六十四番。自行四悉云
    何可识。自行必成感应故也。若不随机等
    者明感应意。此五复次四随四悉及五因缘。
    既是感应称机之法。莫非大悲益物故也。
    论云去引证。真法说者明妙应难感。听众
    难得明妙机难发。难得故三字。通结上三
    妙法妙应妙机故也。如是去释上真法。妙应
    所说妙机所感。无非中道是故双非。非有
    非无即双非真俗。言虽双非意在相即。非
    难非易重显中体。非泥洹智故云非易。非
    分别智故云非难。有三悉益等者。重以四
    悉结成真法。意明四悉?是二谛及感应
    意。即显中道以为真谛。异于但真是故双
    非。故知感应不出二谛。故知缘起下明妙
    感应能办佛事。然四随四悉去别会通也。此
    且重举通名也今说之下正会通名。以大
    悲故随顺物机得四随名。以怜愍故遍施
    法药得悉檀号。大悲与怜愍一体异名。如一
    物不殊。在左谓物为右。在右谓物为左。
    因缘者即是五略。因缘两字更互立者。若众
    生发心勇猛。虽假圣应即以众生为因圣
    人为缘若众生善根微弱圣人敦逼。即以圣
    应为因众生为缘。亲生为因疏助为缘。故
    从强弱立名不定。当知去结。四随四悉及
    五因缘名义相符。故须会之。言谓言教即
    名异也。味谓义味即义同也。名合于义故
    曰相符。符合也。汉书封功臣。以竹长六寸
    分而合之为信。故字从竹。从草者鬼目草
    名非今所用。随乐欲下次会别名。先会随
    悉者。乐欲?是欣慕故云从因。世界?是
    阴入故云从果。世界以间隔为义乐欲即
    所好不同。因果虽殊其义一也。便宜是辨
    能赴之法宜被何人。为人是观所被之人
    人欣何法。观人必择所宜选法必拟堪
    被。能欣所赴共成一义。余二名同不须别
    会。又五因缘下次会因缘与随悉义同。初
    云众生有信乐等者。阴入是世界。信乐是乐
    欲。此二为因感佛说于法性法界为发心
    缘。故发大心。禅经乐欲大论世界名异义同。
    众生有大精进等者。众生宜修四三昧法。
    感佛为说不思议行。故修大行。禅经便宜
    大论为人名异义同。众生有平等大慧等者。
    一切种智以为能破。众生应证此慧为因。
    感佛为说所被皆遍。破惑获果通经除疑。
    俱是对治。故将感果及以裂网。俱对对治。
    又感果自破细恶。通经裂他大疑。自他虽殊
    俱名破恶。众生有佛智眼等者。众生一心三
    智三眼应入秘藏。以之为因感佛为说旨
    归三德。自行妙满化他妙成。俱名究竟。此之
    成满?是极理。故与经论第一义同。一一皆
    云一切等者。异于偏小五缘故也。又五缘
    下次会五缘与五复次同。初云枝本者。发
    心导行枝必由本。行填于愿本必假枝。枝
    本虽殊同成道树。以四三昧收诸行尽。故
    名为通。念佛三昧诸行中一故名为别。通别
    虽殊莫非妙行。又四三昧通皆念佛故名
    为通。但语念佛偏举一行。故名为别。故四
    念处云四皆念佛。但随教别所念不同。故名
    为别。前之三教各念一身。谓生应报。圆念
    法身诸身具足。又四三昧通四教故。故复
    名通。有人改云四三昧别念佛通者。未失
    大意何假违文。次会果报与跋致同者。言
    果报者即止依土。依必有正报必有习。是
    故果报即兼二双。若云跋致跋致?是习果
    一只。习必招报正必有依。现虽云只当必
    具双。二文虽殊共成无生一位意耳。除经
    论疑等者。经论是处弟子是人。人起恶邪
    必依经论。处有疑滞必由邪人。拔除邪疑。
    更无前后故成一意。本末究竟等者。发心
    为本同归为末。故第三卷云。自他初后皆得
    修入。修即初发入即后证。与第一义名异义
    同。故论复次与五缘义更无差别。一一文
    下皆云异耳者。会义已同。文犹异耳。又圣
    说等者三止观结。感应文多须以三结。文义
    若狭但以一结。如下四弘六即。或但以三
    结。具如下文显是四谛及四三昧。或时三一
    并略如下三略。或时三一俱用即如今文。
    一则是通三则是别。通谓通三别谓各一。
    不见此意多生异端。问。何故须以止观结
    之。答。此之三法通冠一切。今此五略其文遍
    通。故处处文以三一结。又复此部通名止
    观。凡诸文义莫非止观。不可见此结止观
    名。咸谓并是修行之法。如六即中理及名字
    皆止观结。及今文中但结感应。岂更别判三
    外之一。是知理教行果发心感应无非止观
    故也。又此部虽复通名止观。从释名去文
    相区分不复更用三文结之。今三结中有
    列有释。初之五字标应也。从或次下列应
    也。次即是渐。具即是顿。杂即不定。不次即是
    不定及顿。相对来耳。不具不杂亦复如是。众
    生得益不同标感也。从或次下列感也。类应
    说之可以意得。从或四悉下释也。次释感
    应中初二句渐也。次二句是不定。后二句是
    顿四悉五缘一一相对故名为渐。或一或四
    多少杂乱故名不定。随举一法皆具一切
    故名为顿。故但结文成三止观。何得即以
    修行释之。如是等下例诸法相。准前可知。
    向但结前五缘四悉。复次四随一切例然。次
    又以下一止观结。文中既以发心为观邪息
    为止。当知五缘复次四随四悉。无非发心
    邪息故也。故三止观亦复不出发心邪息。
    故知三一但是总别。五略?是十广者。结章
    广略。若前文云生起五略显于十广者。以
    略生起显广生起。今此复以五章摄于十
    章。故云?是。言初五章名发心者。大意
    五略虽有修行乃至果报。但是通途示其
    始末。若不尔者何名发心。释名下四。正其
    所发。是故五章。通属发心。方便虽非亲修
    正行。行家方便通属行摄。果报一章至果报
    者。从果报去广略义均无复宽狭。故直尔
    解不须对辨。违谓偏空偏假。违于中圆故
    曰二边。顺谓圆中圆理顺于实相故云胜
    妙。无明未尽。各于三土以受依正。通云果
    报。言二边报者。从空出假而为有边感
    方便土。若以凡夫三藏菩萨而为有边感
    同居土。通教二地。别人十信圆人五品。及以
    诸教残思所润皆感同居。若以二乘通七地
    去别七住去圆七信去通为空边者同在方
    便。今文且说偏空偏假所感果报。不如初
    住初地已上居果报土。若作通说。住前虽
    圆所感果报犹在方便。起教等者。自证妙
    理称机说法。教由机生故云起教。此约为
    主对机说也。佛虽兴世必假大权扣机击
    发。故云起教。此约为伴对主说也。或作佛
    身等者。法身八相具如释迦从始至末一代
    化仪。九界等者。如华严中文殊普贤八部等
    类。对扬顿也。从四含去乃至般若空生身
    子帝释文殊八部之流对扬渐也。如华严中
    加四菩萨即转顿也。佛初成道令诸比丘
    处处化人。方等等中文殊净名空生身子等
    即转渐也。如诸经末受佛嘱累发誓弘经。
    即弘通也。文虽不云开渐显顿。意亦可知。
    但法华中无加说义阙于转耳。此并约眷
    属说也。问。大章名起教五略名裂网云何
    得同。答。对扬利物名为起教。令他除疑名
    为裂网。起教本为除他疑网是故同也。简
    非竟。次显是中初四谛者。四种四谛即是大
    经圣行品文。第十一初以八苦释苦即生灭
    苦也。苦谛文末约四谛简云。凡夫有苦而
    无谛。声闻有苦有苦谛。菩萨解苦无苦。余
    三亦然。即是通教菩萨对三藏简。第十二初
    以善不善爱及以九喻。谓责主有余罗刹
    女妇等。以释集谛即生灭集也。集谛文末
    约四谛简云。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
    苦谛。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三谛亦然。
    疏云。前苦谛文末不云有真故知是通。今
    云有真真是真实。故知即是次第不次第二
    种真实。此是别圆对三藏简。至释灭谛文
    末。但云见灭烦恼断故常。无烦恼故乐。佛
    菩萨因缘名净。无二十五有名我。道谛文
    末但云常无常有为无为等。灭道文末但云
    四德。既不复更与二乘比决。故知单约别
    圆释也。自非一家圆会经旨。佛语巧略何
    由可通。乃至下文下智中智。此并四种四谛
    之明文也。后复因文殊问。佛广答七种二
    谛。次广明一实具如玄文。今初明生灭四
    谛者。谛义具如玄文第三。言三相者。不
    立住相与异合说。以人多于住起常计
    故。故净名云。比丘汝今亦生亦老亦灭。老即
    是异。此中义兼一期念念二种三相。言四心
    者即是四分烦恼。四分必是三相所迁。故云
    流动。流动即生灭也。四相虽属不相应行。
    即彼烦恼是生等故。为显此中成生灭义。
    是故须以生等说之。下文道灭尚成生灭。
    故此苦集须云生等。以实有道治彼苦集。
    故云对治。有苦集时则无有道。若有道
    时能除苦集。故云易夺。灭有因果还归
    无余故亦生灭。故阿含中明四谛义遍一切
    法。如云知漏知漏集。知漏灭知漏灭道。
    十二因缘十二头陀。一一皆生四谛之义。具
    如法华疏释迦叶中。虽世出世等者通结
    四谛并成生灭。通教具如思益经文。释签
    已引。别义者。先正释苦中初总明境。次乃
    是下总明菩萨出假智力。次从谓下略举一
    界况释之也。铍字从金从刀者俗。铍谓铍
    开剥皮割肉截骨等也。然其字义大同小
    异。故玉篇云。剥者裂也。刻割也。去肉脱皮
    也。割裁截也。若如也。干数也。如其苦类相
    状无量。故非下举劣显胜。下三谛准知。问。
    苦谛文中约十法界。集谛文中但云种种。道
    谛文中分析体等。灭谛文中分四教别者
    何耶。答。苦集义通须约十界。是所治故须
    通云十。道亦应四。且据能断内外苦集故
    但云二。灭若云二于理无妨。寄教分齐委
    分四别。此即苦集俱十道灭并四。二种因果
    各同类故。集谛中云身曲等者。身如集影如
    苦。声如集响如苦。道谛中云析体巧拙者。
    分界内外。方便通指贤圣诸位断惑用智。
    皆云方便。则有四种方便不同。曲直长短
    者。化城宝所各有曲直。五百为长三百为
    短。言权实者。如第三卷偏圆中说。俗释权
    者反常合道。又云。迹近而行远和光不同
    尘。贾逵曰。变也。宜也。字义申此可以意
    知。又灭下灭谛中言若干正助者。义通四
    种灭也。又如是下别灭谛中云尘沙者。譬
    无知数多。他解唯二。一染污。二不染。不染
    即习气。今家意者。小乘习气即别惑是。故今
    释之。分界内外一十六门知病识药及授药
    也。又三悉下以四悉檀判无量也。别教始
    终立四悉义。即初地去名第一义。今此无量
    从于地前三悉义边。立无量名故云从多。
    无作四谛中言皆是者。非但道灭苦集亦
    实。初后不二故名无作。异别无量故云无
    复。又?别三悉即第一义故云无复。遍在诸
    经不可委记。次对土中言横竖者。竖约
    设教对机。机既增减不同。致使教有差
    别。四土对教优劣多少故名为竖。土体敌对
    无复优劣故名为横。问方便土中已无通
    惑。何须通教。横竖二义皆云用通。答。大乘
    初门调机入顿。为知故学非用断惑。如诸
    声闻至方等会。被弹斥已皆习通门。若至
    方等必到法华。在方便土须通教者。此
    约不至方等会人。问。若是实报何须用
    别教耶。答。约教道说证道必无。问。寂光既
    极何须用教。横竖二文皆用无作。答。教被
    中下不被究竟。初住已上名不寂光。等觉
    为中。妙觉为上。出净名疏。又总说下以别
    释总。故离苦集为十二支。观因缘智以
    为道谛。十二支灭以为灭谛。故大经下引
    证。二十五云。观因缘智凡有四种。谓下中
    上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
    声闻菩提。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不见佛性
    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
    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则了了得阿
    耨菩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
    性者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名
    佛。佛名涅??。因缘不殊四观不等。对别
    教中经云住十住地等者。以次第行从住
    入空。乃至十地方入中道。次第住三故名
    为住。住及不了并约教道。若无四教此文
    难消。至禅境中当复广说。又中论下离论
    四句以证四教。以此四句因缘居初。故将
    因缘以对初教。有其二意。一者以初对初。
    二者以事对事。又复因缘为诸法本。随观
    别故成空假中。故证教别同观因缘。次又
    解下复将初句释四四谛。四四谛中皆观
    因缘。故以因缘对四苦集。灭苦方便空分
    析体。及假中异故成四别。前释似同对文
    少别。是故重释。又偈云下复对因缘者。前
    虽四句对四因缘。未分因缘及以所生用
    对因果。作此对已即知初句为初观也。下
    三句别皆观因缘。故文云去引论一部俱观
    因缘。约前后文而分小衍。此依古师判论
    教云。教有二种。一通二别。通谓遍被终期
    不二。别如法华三乘各别。今此论文但申别
    教。于别教中正申于大。即前二十五品。兼
    申二乘即后两品。因缘申中邪见申小。今
    且用之故云指也。然今家意与古人别。古
    人虽以二十五品别属大乘。而不知有兼
    通含别。以因缘品别对中乘。而不知论
    因缘为宗。当知下次结谛缘与偈不殊。已
    分别下次约诸经明发心相。前明四谛四
    谛是理。一切发心莫不依理。故引十种以
    理居初。随事既多不可具引。且引此十
    以为事端。先列次释。列中应知经论多少不
    同。如十住婆沙但有七种发心。初云三
    种。一诸佛令发。二护法故发。三大悲故发。又
    有四种一为菩萨教故发二见菩萨行行
    故发。三见放光而发。四见佛相而发。诸佛
    教令。与今文闻法义同。护法与今文见法
    灭义同。大悲与今文见受苦义同。见行行
    放光相好全与今文名同。余文犹阙。无量
    寿观报恩等经亦有多发。望今亦阙不能
    具记。优婆塞戒有十种发。一不乐近外道
    法故发。二内善因缘故。三观生死过。四见
    闻恶故。五自诃烦恼。六睹五神通。七欲知
    世间。八闻佛妙事。九谓愍念故。十爱众
    生故。望今亦阙比之可见。华严第六明
    初住菩萨发心不同。或见佛相好。或睹佛神
    变。或闻佛说法。或听佛教诫。或见众生受
    苦。或闻广说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初住
    与今虽高下异。后必由初以初例后。故今
    十意与彼略同。问。此中十文有何次第。答。
    推理满故次得相好。得相好故能起神变。
    既以身轮现变。次以口轮开导。身口两益
    但是正报。正报必须依报国土。既有能被依
    正身口。必有所化徒众不同。众必禀教修
    行正法。正法将坠时逢像末。法渐浇讹众生
    起过。起过为因必感众苦。次第虽尔发
    者随对。各生四解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