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二

    次渐则去释行相中云渐如梯磴者。梯
    者。说文云。木阶也。极高用梯。次高用磴。故
    大经第八云。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种种示
    现差别之相。如彼梯蹬。大论四十云。譬如
    登楼得梯则易。八十八云。譬如登梯始从
    初桄渐渐向上。上处虽高亦能得至。故用
    譬渐也。磴字亦可从足谓升蹑也。从木
    者。非此所用。从石者。谓山阪渐高也。亦
    可义用。正应从阜。作此蹬字亦梯类也。可
    以升高也。始自人天终至实相故也。金刚
    宝者。大经二十二云。如金刚宝置之日中
    色则不定。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若在大众
    色则不定。大论三十八又云。如玻璃珠随
    前色变自无定色。诸法亦尔。或常无常。经
    以一行随于众行。论以一理应于众理。理
    行虽殊同名不定。故金刚玻璃珠名虽殊
    譬意亦等。大论五十九云。金刚宝者帝释所
    执。与修罗战碎落阎浮。释曰。理行如珠。
    教法如日。情如众物。观如现色。圆顿者。圆
    名圆融圆满。顿名顿极顿足。又圆者全也。
    李奇云。圆钱也。即圆全无缺也。体非渐成
    故名为顿。体虽极足须以二十五法为前
    方便。十法成观而为正修。今序中语略具如
    下文。如通者腾空者。近地之空与万仞同
    体故云不二。通者譬顿行人。腾譬修行观
    理。空譬顿理不二。为三根等者。此三止观
    对根不同。事虽差殊同缘顿理。离圆教
    外无别根性。当知此三并依圆理分此三
    行名三根性。是故渐次不同于别。或一日
    一月一生修之可获。故玄文第十判教中云。
    渐观者从初发心为圆极故。修阿那般那
    乃至无作。故知顿人行解俱顿。渐人解顿行
    渐。不定解顿行或顿渐。有人云。是别都不
    见文旨。次广解中初结前生后。初释渐。云
    渐初亦知实相等者。谓依顿理方起顿解。
    望彼顿人故云亦知。依顿起解故云难解。
    依解起行复曰难行。渐云易行以易解
    故。文虽互举语必两兼。为难解理而起渐
    行。此中番数但有五重。义则十三。言五重
    者。一归戒。二禅定。三无漏。四慈悲。五实相。
    义十三者。初番有六。谓三恶三善。第三番
    四谓两教二乘。并前六义合为十也。余三不
    开合为十三。于十三中实相是所缘之境。
    望顿是同不应数为不同之限。故下问答
    中云。渐次中有十二不同。即此意也。此预点
    出至下易知。不定至后顿者。渐次列名在
    不定前故云前渐。圆顿列在不定文后故
    名后顿。第二本中列不定文在渐顿后。即
    云不定者约前渐顿。或渐或顿不专一法
    故名不定。若从始至终专渐为顿方名渐
    顿。当知不定初亦知圆。从更前更后去释
    不定相。前后?是前渐后顿。或时观顿或
    时观渐。浅深者。约前五番互论浅深。事理
    者。或界内为事界外为理。真谛俗谛三悉一
    悉更互亦尔。此中但出四悉及止观者。诸法
    虽多若论行相不出此二。如下安心及破
    遍等。亦不出此故今列之。从或指去释不
    定体。文有二对。初约四悉。阴是世界如初
    观阴入。即观阴入为第一义。名指世界
    为第一义。如观真理但能生善灭恶而已。
    名指第一义以为二悉。次约止观者。或正
    用观而宜息观。或正用止而宜照止。以
    照止故止即成观。以息观故观即成止。或
    虽无昏散进道功微。烦惑不破真理不启。
    皆须改途若息若照。故观成所息止成所
    照。不同常仪故云不定。下料简中不定中
    四指此两双。疑者云去。料简前文。初疑问
    中言教境等者。同是大乘教同缘实相境
    同名为止观。此三既同何故三种行相顿
    是差别。次从然下答。先总答。云同不同等
    者。行相各别何妨三同。虽曰三同何妨行
    别。渐次中去别答中。应名渐次与不定
    相对于圆顿以辨同异。今文但释渐次行
    相渐后结云故言不定者。以不定法无阶
    位故。故寄渐后而结不定。渐中即有十二
    不同如前分别。两教二乘是无漏四。而今乃
    云无漏总中三者何耶。别而言之离为四
    人。若总名无漏则合却三人。但存一位。今
    举总合开一中兼三。故名无漏总中三也。
    若没本位离开为四。并善恶各三及以禅定
    慈悲各一。故成十二。若准无漏离为四别。
    慈悲亦应有三不同。文无者略。言从多者
    以渐不定十二不同行相多故名渐不定。约
    理则非多非少。约相则顿少二多。渐中实
    相及以圆顿。其相是同不须别说。故但结二
    不同于圆。而用释向同不同等。次从此章
    同大乘去重问者。向虽明渐不定不同。复
    重更问三番差别。故更将同问三差别。故
    结难云何名辨差。又初问者。许有三异将
    同问异。故结文云相顿尔异。后问意者。由
    前答异将异问同。是故结云何故名为辨
    差。二问虽并三同居先。文意实以二义互
    举。是故二答并云同与不同等也。又由前
    答中但出渐相以对于顿。不定行相寄渐
    明之。今欲具辨三种相别。故更还以三同
    问起。故下答中具出二相。言此章者此中
    旧名辨差章故。既曰三同何故此章辨三
    差别。章名虽废问亦何伤。然下重答。同义如
    前。九不同者于前十二合三无漏依总为
    一。故但有九。并不定四故有十三。将此
    渐次及以不定对顿即成三差别也。理而
    言之渐不定中所缘实相与顿理同。为答
    来问故对二说。俱名不同故云从多。次一
    切下证同不同。以无为法证不同而同。而
    有差别证同而不同。良由诸圣证无为法。
    用此无为而能分别故云差别。如诸罗汉
    得小无为尚分别小。故诸菩萨得大无为
    能分别大。所以分别是无为用故云以无为
    法。依第二本答。云渐次中十二不同。不定
    中有四不同。总有十三不同。若无第三重
    修本文。第二本文何由可解。十二与四乃
    有十六而云十三。标乃从开会数从合。应
    知十二约开无漏十三约合无漏对不定
    说。问。无漏开四慈悲不开。答。开亦不违。玄
    渐观中列四慈悲。开合随便不可一准。有
    人云。无漏总中三者即三观也。无漏空也。总
    假。中中。自滥参听众有逾一纪。实未曾闻
    有斯异释。中即实相实相是同。如何数为
    不同之限。一不可也。一宗教门文无说假以
    为总者。二不可也。渐次九中已有无漏。慈
    悲与假其义又同。不应重数以三足九。三
    不可也。借使以三足善恶六但应成九。今
    云十二。四不可也。纵兼实相但成一十。今
    云十二。五不可也。又第二本文无无漏总中
    之言亦云十二。今以此三配于三观。复
    含渐次。亦但十二。六不可也。或云诸番达
    即是观。止即是止者。三途何故但止无观。常
    住何故但观无止。借使以此为止观者中
    间四番四止四观。初后二番一止一观。则但
    有十。若开善恶各立止观。则九不同十八
    止观。若数常住复为现文。文云渐九。七
    不可也。复应思择渐初虽复知圆。不同但
    中及十行中时长行远。略知此二已异别教。
    故知此三知圆理同而行相小别。当知南岳
    唯授天台圆顿之理。约行须以渐不定助。
    问。南岳大师知四教不。答。南岳委知而不
    细判。何者。如智者释位而引南岳用大品
    文四十二字。以为圆位。欢喜等地以为别
    位。干慧等地以为通位。又南岳自释四十二
    字门。兼申大品经文。亦作三教义释。既知
    三教大品文中处处以衍对藏为小。故知
    南岳亦知四教。又此四教非始南岳。慧文
    禅师既依大论。大论释经经明三教。当知
    此教传来久矣至天台来分别始盛。有云。
    四教神僧授与此语无凭。神僧但云自今已
    去。自行化他吾常影响。三昧既天机秀发。四
    教何待神僧。承蹑有由深符圣旨。是故三
    观总摄四教。又此三止观名字虽似八教中
    三其相永别。彼八教中指华严为顿。鹿苑
    去为渐。不定寄在前四味中。下料简中但是
    借名。以将秘密对三为难。非正意也。圆
    顿者去。释圆顿中。初约止观。初缘实相至
    真实者。即是止观所缘之境。缘之与造虽
    属能观。意且正明所缘妙境。从系缘去次
    释能观即念为系。寂而常照。即系为念。
    照而常寂。能所尚一况止观耶。一色一香无
    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
    不二境智冥一。所缘所念虽属于境。且语
    能缘以明寂照。自山家教门所明中道唯
    有二义。一离断常属前二教。二者佛性属
    后二教。于佛性中教分权实故有即离。今
    从即义故云色香无非中道。此色香等世人
    咸谓以为无情。然亦共许色香中道。无情佛
    性惑耳惊心。今且以十义评之使于理
    不惑。余则例知一者约身。言佛性者应
    具三身。不可独云有应身性。若具三身
    法身许遍何隔无情。二者从体三身相即无
    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
    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
    诸法何独法身。法身若遍尚具三身何独法
    身。三约事理。从事则分情与无情。从理则
    无情非情别。是故情具无情亦然。四者约
    土。从迷情故分于依正。从理智故依即是
    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土相称何隔无
    情。五约教证。教道说有情与非情。证道说
    故不可分二。六约真俗。真故体一俗分有
    无。二而不二思之可知。七约摄属。一切万
    法摄属于心。心外无余岂复甄隔。但云有
    情心体皆遍。岂隔草木独称无情。八者因
    果。从因从迷执异成隔。从果从悟佛性恒
    同。九者随宜。四句分别随顺悉檀。说益不
    同且分二别。十者随教。三教云无圆说
    遍有。又净名云。众生如故一切法如。如无佛
    性理小教权。教权理实亦非今意。又若论
    无情何独外色。内色亦然。故净名云。是身无
    知如草木瓦砾。若论有情何独众生一切
    唯心。是则一尘具足一切众生佛性。亦具十
    方诸佛佛性。从己界去约谛明顿。即无作
    谛。至四弘中略明谛相。此中略示无作观
    耳。故四念处释无作四谛云。一念心中具
    十界苦名为苦谛。具十界惑名为集谛。苦
    即涅??名为灭谛。惑即菩提名为道谛。次
    从法性去单以一止观结无作谛。次结体
    不二。从渐与不定去广引证圆。先且简二。
    次正引证。前已广略二重解释今复引证故
    曰更明。第二本中从此至佛法之恩并属
    商略。今并回为引证文也。旧商略名没而不
    彰良由此也。次正引证中先引经。如了达
    等者。旧经第五贤首品中文殊以二偈。问了
    达深义净德贤首菩萨。菩萨以十五行五言
    偈答。今文从菩萨于生死至穷劫不能尽。
    略彼偈中二行文来。言生死者。举极下位
    博地初心。若不尔者。云何能显圆顿功深。
    不可动者理极事遍。不为所动非谓不退
    为不动也。言一念者。举极少时功深德广。
    深穷无涯广遍无际。高岸峻处曰崖。穷者
    极也。如来说不能尽者。理既玄妙非说可
    穷。举极位人尚不能说。况余凡圣说能穷
    尽。从此菩萨去至建立众生者。彼经次前
    十五行偈后。贤首复以六百九十二行七言
    偈答。于中三十行已来明于圆信。次六十
    行钩锁相连辨修行相。次明六根互用等相。
    今略依彼开为六文立圆因果。何谓圆闻
    ?闻三障即是三德。至旨归章及通德中具
    明其相。言圆信者。依理起信信为行本。
    如法句第三云。舍卫江东其水深广。五百余
    家刚强欺诳。佛知可度往至树下。有来礼
    者有问讯者。佛化为一人从水上来。水才
    至踝众人怪问曾见有人水上行不。有何
    道术。化人答言。我是江南愚直人耳。闻佛
    在此乐欲见之。问他人言水深浅耶。他
    人答我。水但至踝信言而过无别术也佛
    言。执信便度生死之渊。度数里河何足为
    奇。村人闻之悉从佛化。今亦如是。若信三
    道即是三德。尚能度于二死之河。况三界耶。
    此之三道?是三谛。谛既是境应须观智。三
    观为因观成为智。具如后释。三智具如大
    品三智品中三观具如璎珞下卷云。尔时敬
    首菩萨白佛言。佛上所说若因若果。若贤若
    圣一切功德。今此会中十四亿那由他人。谁
    能不起此座受学修习。从始至终入菩萨
    位。时佛顶发放一切光。复集十方百亿佛土
    佛菩萨众。即于众中告文殊普贤法慧功
    德林金刚幢金刚藏善财童子。汝见是众中
    敬首菩萨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
    切菩萨所修 观法门不。汝等各领百万大
    众。皆应修学如是法门。若尔。唯应上地修
    此三观何关凡下。答经文既云所领百万皆
    应修学。何独上地。如首楞严经中道品云。
    乃至凡夫亦能信受明无明无三。以无三故
    成无三智行无三行。乃至老死皆如是说。
    故十二支一一皆以三观观之。亡泯能所
    故曰无三。大璎珞第八云。摄意入定分别
    三观。亦不见人入定意者。游心十方无量
    世界。承事供养观一切法。是则名为具足禅
    度。是故当知三观未圆禅度未满。名字彰
    显略如上引。若以义求摄一切法。具如下
    文摄法中说。故三观智文理有凭。问。闻圆法
    中作三德名。信应依闻何故圆信作三观
    名及以遮照深广等耶。答。三德是境三观是
    行。行必依境。且从行说。空即般若。假即解
    脱。中即法身。照即般若。遮即解脱。无遮无照
    即是法身。究竟即法身。清净即般若。自在即
    解脱。深即般若。广即解脱。非深非广即是法
    身。信必起行。是故从行得名不同。又三观
    从因。遮照从用。深广从体圆行中言一向
    者。若不一向即属余二。余二非不一向专
    求。但行相别故属余二。言直入中道者。勿
    谓但中也。但是不为偏空偏假所牵。是
    故名为不动不寂。从胜为名故云直入。人
    不见之即便谓为先观但中都无此理。次
    圆位中?是三谛三德。初显初开入初住位。
    一住一切住者。初住之中具一切位。如阿字
    门具足一切诸佛功德。功德虽多不出三
    德。故云一切究竟等也。圆庄严中有法譬
    合。法中还以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
    观为能庄严。至此位时外用自在故云庄
    严。正受空功德。出说假功德。双入出不入出
    中功德。中有双遮双照故也。对德及用比
    说可知。根谓六根尘谓六尘方谓十方。物谓
    随尘各有种类。正报等者。经文广约男女
    身等。方尘物等。即是依报。次譬文者。中譬
    双入出。旦譬起出说。夕譬入正受。夜半
    譬不入出。故长阿含经二十二云。阎浮提日
    中。弗婆提日没。瞿耶尼日出。郁单越夜半。经
    文次第四方遍说。彼经又云。阎浮为东于逮
    为西。阎浮为西瞿耶为东。瞿耶为西单越
    为东。单越为西于逮为东。以由日月转故。
    皆为日出之处为东。今但以四方见异为
    譬。合中言亦如是者。应具将上三谛三观
    等来合此中。建立中言盲瞽者盲?是瞽。
    失光生盲皆名为盲玉篇云。无目曰瞽。又
    云。有瞳无?曰瞽。?字(直忍切)有目无瞳曰
    瞍。又涂令失光亦名为瞽。故自古令习
    乐者涂令失光。今以无缘者不纳教光心
    眼如瞽。故举龙王为譬等者。说文云。龙者能
    幽能明能大能小。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管子
    曰。欲小如蚕子。欲大满天地。此俗典说。未
    能尽于龙之功用。今依华严。娑竭罗龙王
    凡有所雨竖遍六天横[一/旦]四域。经中广明
    始自金刚终至他化。四域者人四洲也。六
    天者欲六天也。即譬六位已破无明见第
    一义故名为天。四十位为四。等觉妙觉为
    二。若从因说应从住前乃至等觉。法身说
    法尚令等觉断最后品。况初住耶。此中应
    以本迹高下四句释之。四域譬四机四门
    四悉等得益不同。故知六番唯顿四机通渐。
    明此位人具二建立。通譬被物机见不等。
    [一/旦]者通度也。方言云。竟也。兴云等者。经云。
    龙王示现自在时。从金刚际至他化。兴云
    周遍四天下。其云种种庄严色(已下私略)
     他金乐赤兜率白  夜璃忉瑙四王玻
     海上金刚紧那香  诸龙如华修如山
     阎青越金二洲杂  电亦随感皆不同
     他化日光乐月光  兜阎浮金夜白宝
     忉金四王色最妙  阎青宝色三洲异
     雷震不同复差别  他化梵音乐妙音
     兜妓乐音夜天女  忉紧罗女四天干
     人中海潮音等别  八部所见各各异
     雨不同相亦差别  他化香华乐瞻卜
     兜摩尼宝夜幢盖  忉如意珠四甘膳
     北越璎珞二瞻卜  南阎浮提清净水
     诸龙等见各不同  并譬菩萨自在用
    云譬现身。雷譬说法。电譬放光。雨譬慈悲。
    如是三业能令众生所见各别问。庄严建立
    有何差别。答。并是不可思议一心三智。能
    严法身名为庄严。外益于彼名为建立。故
    法华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度生即建
    立也。合如文。初心尚尔等者。举况也。此指
    圆位初发心住。不同前文六根净等。二住已
    去乃至等觉名为中心。妙觉一位名为后心。
    故举初住以况中后。故初住已上亦云六
    根互用故也。如四念处云。六根互用凡有
    二种。一似二真。似如法华。真如华严。今依
    华严初住已上即真互用。此引华严证三
    中顿。如何却谓为渐圆耶。如来殷勤等者。
    正引法华示妙法体。法体?是同体境智。
    即是说人不轻故领者欢喜。何者。于方便品
    初。寄言绝言广叹略叹不出权实。故章初标
    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甚深叹实无量叹
    权。乃至章末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
    实相。诸法权也。实相实也。此并寄言叹权
    实也。止不须说即绝言叹。故云殷勤称叹
    此法。故长行末身子请云。世尊何故殷勤称
    叹。指此文也。称叹意者。良有以也佛成道
    来四十二年。方显真实。垂欲为说仍加三
    请。已许说竟五千起去。后方广约五佛章
    门开权显实。故知开显何易可闻故云如
    来殷勤称叹。第二卷初身子领解云欢喜踊
    跃。故云闻者欢喜。次引诸经明求者志大
    故所行法妙。并是释成所传之法也。言常
    啼等者。为求法故。七日七夜闲林悲泣故
    名常啼。西音萨陀波仑。大品二十六云。佛
    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求般若波罗蜜
    故。当如萨陀波仑。此菩萨今在大雷音佛
    所行菩萨行。须菩提言。彼云何求般若波
    罗蜜。佛言。此菩萨求般若波罗蜜时。不惜
    身命不求名利。闻空中声曰。善男子。从此
    东行莫念疲睡饮食昼夜寒热等事。莫观
    左右莫坏身相。若坏身相则于法有碍。
    有碍故往来五道。不得般若波罗蜜。菩萨
    言。我从教也。为求般若故。为众生故。作
    大明故。求菩提故。复闻空中声曰。汝于
    三空应生信心。亲近供养善知识。善知识
    者。能说三空及以种智。令心欢喜。于是菩
    萨受教东行。又复念言。不问空声向何处
    去。去近远从谁闻。啼泣七夜如丧一子。空
    中有佛告言。过去诸佛求般若时。亦复如
    是。从是东行五百由旬有城名众香。其城
    有昙无竭菩萨。日三时说般若。闻供养者皆
    得不退。汝往诣彼当闻般若。闻已欢喜。又
    念我何时得见。作是念时。无量智慧无量
    三昧皆现在前。于是便往(云云)。善财南求者。
    善财童子初托胎时于其宫内有七大藏。其
    藏皆出七宝楼阁。自然周匝有七种物。从
    于七宝生七种牙。善财生已。牙高二七寻
    广于七寻。又其宅内五百宝器盛满众宝。又
    七宝器更互生宝。以是因缘诸婆罗门善明
    相者。字曰善财。寻善知识渐渐南行百一
    十城。所见知识。并云我已先发菩提心。诸
    善知识皆云我唯知此一法门。新经至第五
    十见弥勒。第五十三见文殊普贤。则不复
    云唯知一法。故知即是前渐后顿。今从后
    顿是故指之。具如入法界品(云云)。药王烧手
    者。药王菩萨本于宝藏佛所发愿。疗治众
    生身心两病。今故号汝名为药王。于日月净
    明德佛所。名一切众生喜见。彼佛灭后起塔
    供养。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为供养塔故。于
    其塔前然百福庄严臂。经七万二千岁。令
    无量阿僧只人发菩提心。然后发誓两臂还
    复。此亦为求权实妙体。普明刎头者。得名
    未知。此从仁王经名。大论名曰须陀摩王。
    方音不同耳。仁王云。昔天罗国王太子名班
    足。初登位时受外道陀罗教。令取千王头
    以祭冢神。自登王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
    唯少一王。北行万里即得一王。名曰普明。
    其王具白。愿听我一日饭食沙门顶理三
    宝。班足许之。普明却还依七佛法请百法
    师。一日二时讲般若八千偈竟。第一法师
    为王及眷属说四非常偈。眷属得法眼。王
    得空平等三昧。法眼等名虽似小乘。为治
    此王令舍依正。既云依于七佛之法以讲
    般若。岂独小乘。况是共部。空义本通。今从
    不共是故指之。一日三舍去明理圆法妙恩
    深难报。彼金刚经将四句偈以校舍身。今
    借彼文举多况少。日舍三恒经百千亿
    尚不能报般若一句。况如法华顶戴荷负。
    虽多劫荷戴其身犹存。岂能报于圆乘之
    泽。般若共别。意不殊前。在肩曰荷在背曰
    负宁者。说文云。愿辞也亦岂也。一经一说
    等者。举略指广。如上所引常啼等类。各是
    一经。一经之内。略存一说。以此例诸并应
    可见。疑者云去请证余二。此即问也。上来
    已证圆顿三昧。渐与不定为何所凭。然经
    论去答。先明答意。圆是本意是故先引。渐
    与不定亦各有凭。因兹重复通证三义。圣
    教既多不可委引。故云略举。次别答者。于
    中初引四经各证三义。次引无量义唯证
    于渐。次引六经独证于圆。圆是正意故重
    引也。复引华严通结前文所引诸教。初引
    净名中所言渐者。华严顿后渐教之始。义
    同渐观故引之也。下去诸文证渐不定皆
    是借教以证于观。义势相似岂可全同。若
    揽教成观复非硕异。佛树者。亦曰元吉树。
    亦曰道树菩提树等。从此得道等故。既降
    魔已证得择灭。见于谛理离生死法名甘
    露灭。断德成也。觉道成者发得真道能断
    之智。名觉道成。智德成也。灭道成故四谛具
    足。从胜而说但云灭道。三转等者。谓示劝
    证。一转各生眼智明觉名十二行。轮具二
    义。一者转义。二摧碾义。以四谛轮转度与
    他摧彼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法轮亦
    尔。坏烦恼怨安住谛理故于大千转此法
    轮。言大千者。如俱舍云。四大洲日月。苏迷
    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
    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
    世无二佛故于大千。瑞应云。万二千天地
    之中央也。此四谛理体无结惑故云本净。
    又云。本不可说名为本净。为破他惑不获
    而转。八万诸天得法眼净。俱邻五人并得初
    果。故云天人得道不虚可以为证。世尊为
    佛宝。法轮为法宝。五人为僧宝。故云三宝
    现世间也。次证不定即显露不定也。言一
    音者名通大小今意在大。言小乘者如??br> 昙云。佛为四王作圣语说于四谛。二解二
    不解。佛又作?惩勇抻锼怠R唤庖徊唤狻7?br> 又作梨车语说。四王俱解。问。若圣语说二
    天不解。佛若能者岂有不解。若不能者偈
    云何通。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而现种种
    若干义。众生皆谓独为我解说诸法不为
    他。答。一音者梵音也。若大会中有多贪等。
    皆谓世尊独为我说。以此四天各念不同。
    故佛三说以赴彼念。复破众生谓佛独能圣
    语说法。复有众生须变形言而受化者。有
    不须变。是故不同大乘一音。今之所引
    如起信等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又如八十好
    中。一音能报众声。殊方异类莫不获益。如
    来本非一切音辞。而能遍赴一切音辞。并
    与此文不定义同。华严楞伽并云如来具
    有六十四音者。此并方便未为尽理。今言
    恐畏欢喜等者。且约四悉明不定相。恐畏
    者三界可畏即世界也。欢喜者喜可生善即
    为人也。厌离者能离于恶即对治也。断疑者
    疑断见理第一义也。次证顿者。不有不无义
    通四教。简三存圆以证于顿。理本无说四
    悉被机故诸法生。无我等者结成圆顿。无我
    造受结不有。善恶不亡结不无。通四简三
    亦如向说。有云。无我造受破胜数论。三藏
    可尔通义不然。故今不用。次引大品中初
    证渐者。大论八十问云。始行菩萨云何修行。
    此之三种有何差别。有云。无别语异意同。
    有言。有别约初中后。或约三学以立三名。
    又檀梨名行。尸禅名学。羼般名道。问。何故
    次第。答。诸法虽空次第得故。般若亦然。入
    一切法四禅乃至第一义空。摩尼珠者。论云。
    是摩尼宝所在水中随作一色。如以青裹
    水为之青。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论
    华严并云如意魔尼。似如并列二音。若法
    华云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似如体别。
    真性如珠体。习性如物裹。闻教如置水。习
    发如现色。理性不殊而能现于诸法之色。
    发心即坐道场等者。既云初发心。又云转
    法轮。知是初住八相成道分身百界现转法
    轮。即圆义也。次引法华者。既非华严教人。
    又非诸教入顿。起自鹿苑中涉二味故名
    为渐。言不信等者。若不信顿且用余深。
    圆教非余而是深也。别教是余亦复是深。藏
    通是余而亦非深。指昔顿渐。并是用三而
    助于顿。昔未被会于余于深。或信不信故
    名不定。渐与不定并从昔说。来至法华
    无复二名。若以人从渐教中来。即名法华
    为渐顿者。此人亦从不定中来。法华何不
    名不定顿。人自多途法华常顿。各赐等一
    思之可知。舍方便者约废权边。次引大经
    者。十三云。从牛出乳譬从佛出十二部经。
    乃至从熟酥出醍醐。譬从般若出大涅
    ??。中间次第以对三味。取次第边义同于
    渐。置毒文在第二十七。宿习了因名为置
    毒。藉今闻思毒发不同。似不定观故且为
    证。雪山忍草者。二十五云。雪山譬佛。忍草
    譬教。牛譬机缘。食譬修行。出譬入住。顿机
    扣佛说圆顿教。闻能修行解发入位。初从
    酪出未重融炼名为生酥。酥中精妙名为
    醍醐。次引无量义者。三乘次第故名为渐。
    并以雨譬三乘法轮。说最劣乘名为微?v。
    以初转故名为先堕。发三界惑名淹欲
    尘。闻转法轮见必先尽。思惑虽众以欲为
    本。欲通三界故名为诸。道品之后具三三
    昧名曰开门。得二解脱名为扇风。除生死
    热真法清凉。声闻乘也。次降因缘等者。[雨/注]
    因缘雨息无明尘。慧云既腾邪光?R曜。此
    中乘也。后[雨/注]大乘一切皆雨。佛乘若阐遍
    被众机。大乘意通故云一切。若引彼文证
    余二者。从于一法一法顿也。或二或三即
    不定也。渐文显著且从显说。次独证圆者。
    如来龙王圆顿教雨。不雨三教下类之地。二
    乘不闻亦不能说故如聋哑。净名空室表
    常寂光。十方诸佛常集其中。是故入者唯嗅
    佛乘。引楞严者。理性如丸观行如烧。诸法
    顿发名具众气。引大品者。如广乘品欲
    得诸法皆云当学般若。引法华者。自法
    华前未曾开权不名具足。引大经者。理
    具诸法如海水也。修观行者如在浴也。
    行摄一切名为已用。淮南子云。海不让水
    积小成大。始从龙王终至大海。皆判六
    即方尽其理。有人云。余地不及遍雨。唯嗅
    而隔余香。?F和不如本具一切不如即是。
    海具不如河具。当知此人不晓喻旨。夫立
    喻者皆约现事。故引极事喻最上法。法必
    顿足何须难喻。雪山喻象意亦如之。次重
    引华严以结前者。高山在初虽初见日不
    及余地。未曰通方。是故虽顿而弃小行。
    幽谷蒙照胜隐高崖。不及平川未名普
    益。故不记[?`/别]但获偏真。谷者山川之幽邃
    也。次上来去结叹也。此约九世以叹真法。
    是故三世皆重言如此等法名为佛师。
    华严三十一云。佛子。有十种三世。谓过去
    说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未来说
    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现在说过
    去现在说未来。说现在平等现在说三世
    平等。能说此十则能说于一切三世彼华
    严经为成十句。故于九外更加平等。故大
    璎珞俱翼天子问佛。三世皆有诸佛不。佛
    言。汝为问何等三世。过去耶。现在耶。未来
    耶。此亦九世意也。无始皆为过去过去所摄。
    故云无萌。谷芽初启曰萌。豆等初启曰句
    当知止观去总结说也。理性四德即佛师也。
    通指前文如了达等。次示三文部别处所。所
    传之法不出此三。凡欲修行为依何部。是
    故应示部别处所。初既信等者结前生后
    也。次第禅门等者。目录云。大师于瓦官说
    也。大庄严寺法慎私记初分。尚未治定。草
    木初成传与天台顶禅师。治定以成十卷。
    陈主亦曾请南岳大师讲大品经。大师曰。
    恐夏内不毕且说六度。六度又广。且说禅
    度此无文记。今天台说者开为十章。一大
    意。二释名。三明门。四铨次。五心法。六方便。
    七修证。八果报。九起教。十归趣。但至修证
    余三略无。于修证中开为四别。一世间禅。
    二亦世间亦出世间。三出世间。四非世间非
    出世间。四中但至第三出世。出世又二。一对
    治无漏。二缘理无漏。但至对治。对治为九。
    谓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九次
    第定。奋迅。超越。释此九竟。乃云修行之相。
    岂可尽具。若使尽记已下诸文应三十卷。
    传云。大师尝在高座云若说次第禅门年
    别一遍。若着章疏可五十卷。传文即是章
    安所出。目录亦是山众共记。卷或大小不同
    何妨。六妙门者亦为十章。一历诸禅。二相
    生。三便宜。四对治。五相摄。六通别。七旋转。
    八观心。九圆顿十证相。此十章中前六通大
    小及以漏无漏。从第七去独菩萨法。又前七
    约事观心唯理。又前八属偏第九唯圆。又前
    九约修第十约证。文兼事理及有漏等。修
    发不同故名不定。十二禅者。谓四禅四空
    四无量。乃至六度皆以十门六妙历之。验
    其所发。虽以尚书令而为请主。修发亦何
    间于道之与俗。圆顿文者即是今文章安自
    说所记也论其大分虽如向说。一一部中
    非无旁正。如次第禅门正明次第旁亦具
    二。文虽未终亦有其意。非漏非无漏即顿
    文也。修发不同一十六句即不定也。六妙门
    中正明不定旁亦具二。圆顿即顿。相生即
    渐。今圆顿文亦兼余二。例如三藏亦有通
    别。从虽有去劝诫也。一劝勿执三以为定
    有。二劝勿执三为定差别。虽三差别皆
    通实相。岂可定执而相是非。故下文云。知
    文非文。疣者肉之凸患。害者肉之损患。庄子
    云。生为悬疣附赘。死为决?[歹*贵]痈?字(户贯反)
    释名云。疣者丘也。出于皮上如地有丘。定
    三为损定有为增。故引以为增减三谤。
    次引论者。大论二十赞般若偈云。若不见
    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为被
    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得解脱。若不见般若
    是亦得解脱。是事甚希有甚深有大名。用
    前两行对今文意。于法起见名见被缚。迷
    于法相名不见缚。称法起见名见得脱。见
    无见相名不见脱。谓定有三谓三定别名
    为见缚。迷于三文及三文意名不见缚。知
    三无三同契一极。名见得脱。亡于能契及
    以所契。名不见脱。次疑者去立难释疑。先
    难中举不可说以难示人。理本无说何须
    示三。言通别者。不分大小但语诸法故
    名为通。引生生等四句不同对教差别故
    名为别。身子对天女藏不可说也。无说无
    示圆不可说也。略举初后中二比知。即通别
    也。通之与别皆不可说。何故而以三文示
    人。从然但引下答也。文通二意何故但以
    不说难说。今此三文即是说也。不许执文
    即不可说。如何偏谓三文为说。故总斥云
    但见一边不见其二。初引大经正以可说
    对酬前难。此通明可说。次引法华。无数方
    便即大可说。为五比丘即小可说。此别明可
    说也。亦举初后中二例知。次引大经十二
    文者乳于生盲实不可说而亦可以贝?
    等示。真如之理实不可说。而亦可以常等
    四说。今三止观亦复如是。总持即是不思议
    俗。此俗亦非文字可说。虽不可说亦假俗
    谛文字说之。是则二谛俱可说也。真理无说
    尚因说悟。何况俗谛而言无说。是故有说
    必依二谛。已引说文酬于不说。引净名等
    融通二途。初文明说无说体性相即。文字是
    色法色法即实相。实相既无别说即是无说。
    次引大经者。如来本无说逗物名多闻。多
    闻不离理无说即是说。次引思益亦融二
    途故云常行。次引法华至见佛者。重明
    可说以翻前难。导谓示导。论语云。导谓为
    之正教也。次引大经空中云雷等。明说之
    意莫非感应。前明因缘其义尚通。今重别
    以譬显感应。第八云。譬如空中震雷起云。
    一切象牙上皆生华。无雷不生亦无名字。
    经合譬云。闻常住教则见佛性。故今结云。
    何时一向无说也。说者是应闻者是感。形声
    二轮俱有感应。今为酬难故且云说。言象
    牙等者。疏有三解。一云。草名象牙。二云。是
    畜生象牙上生华文。三云。象牙之上生于草
    华。虽三不同莫不皆堪譬感应意。象牙与
    雷天悬地殊。尚因天雷而生于华。况圣说
    被物与机相称而无益耶。虚空法身也。震
    雷说法也。起云现身也。象牙机缘也。生华益
    得也。谓有观行等四益不同。次从若竞至
    无闻者明说法意。有法譬合。初文法者。如
    上所引二途相资。无得偏竞而生僻难。此
    明失由由执竞也。次离说去示无说理。虽
    云无说须有所依。次大悲去正明说意。
    一以凡师大悲利物故说。二以众生惑重根
    钝须说。既不遇圣依凡准教。以大悲心
    遗著而说。次如月去举譬也。真常性月隐
    烦恼山。烦恼非一故名为重。圆音教风息
    化归寂。寂理无碍犹如太虚。四依弘教
    如动树举扇。故假三文示真常理。理不
    可示。大悲力熏使因文比知。知风识月。
    说文云。月者阙也。有盈有亏故名为阙。故
    可以譬理有半有满。广雅云。镜月扇月。次
    从今人下合也。灭后禀教故云今人。亲承
    梵音以慧内照故云玄览。今人意钝非直
    玄照而知故云则难。假文助意文有所据。
    令意不惑故云则易。从若封文去。令破
    封情达文成观。若执文生过则以文为
    境。文即法界何封之有。知文非文空观也。
    达一切文假观也。非文不文中观也。能观
    此文三智具足故云得一切解。次从为此
    下结通前难。三种通为实相之门。实相是
    一三文能达。故三即是达一之门。云何难言
    皆不可说。已略说缘起者。章安序竟即自
    结之。○次今当下明正说开为十章。章者
    文藻也。诗云。彼都人士出言有章。今此大
    小无不成章。且从大段。故略开十。一一
    无非止观故也。止观大意乃至第十止观旨
    归。说者皆应以止观消之。十是下明用十
    数意。言数方者。方犹法也如华严中凡诸
    法门以十为数。次明十章功能。始则标期
    在荼等者。始谓大意荼究竟义。故四十二
    字云。入诸法边境处不可得故不终不生。过
    荼无字可说。大论五十三释云。秦言毕。若
    闻荼字。即知诸法毕不可得。若更有者荼字
    枝流。是则大意已标宗极。标谓章首。期谓
    克终。何者。大意五略。初发大心期心大处。
    大处?是旨归三德。三德即是究竟荼义。终
    谓旨归。旨归三德即是自他万行所至。故云
    至极。善始等者令亦善也。始谓大意终谓
    旨归。自他始终修证妙法。无不在此十章
    之内。乃至七善咸在其中。生起中初释生起
    义。生起者何?是次第。次至理下明通别。理
    本无生亦无宰主。以有自他因果事故。故
    名因缘。释有通别。通者章章皆具生起二
    义。别者。生在前章谓能生于后。起在后
    章谓后从前起。缘由等者释二异名。生起
    亦名缘由趣次。谓前章为后章缘由。后章
    为前章趣次。此从别也。若从通者章章无
    非缘由趣次。与生起义同故云亦复如是。
    故婆沙问。生起何别。答。二义同是有为法故
    无有差别。若作别者。生是因义起是果义。
    如从因生果果复为因而生后果。故此大
    意虽最居首。亦由不了无明为因。生今
    了知故云开觉。始自发心终至大处意在
    开觉。应知婆沙与今通异。所谓下明生起
    相。由于大意识止观名。既开觉已不复求
    于偏小涅??。名不流动。不复更为三惑所
    染。名为大净。不动名止大净名观。此名通
    于自他因果。是故不即判其浅深。名为能
    诠体为所诠。由此名故知有所诠。故名
    为得非谓证得。体即摄法者。体谓实相实
    能兼权。是故权实摄一切法。所摄权实不
    出偏圆。故以偏圆判于权实。余文可知。
    虽生起十章文且在于依解起行。故后三
    章略而不释(云云)。次?为下结生起意。此以
    十章而生起者。?为不达真无生起。是
    故说于十章生起。旨归虽是无生无起。亦
    由生起至无生起。故无生起从九章生。故
    前文云通是生起。若契理已无复十章。旨
    归尚亡况复前九。故云心行处灭等。又非但
    由有生起得无生起。亦由无生得有于
    生。如契秘藏遍应法界。次分别者。始从
    真俗终至横竖。略以十门分别十章。初云
    十章功德等者。明分别意。若无十门分别
    十章。恐人不知十章丰富。如囊中宝等者。
    譬分别意也。十意义富如囊有宝。诸门分
    别如探示人。大论六十五云。若不取相
    以无着心说有九种。令他读持能正忆念。
    一者照了。不知令知故。二者开出。如开宝
    藏随意取用。三者指示。如视不明指示好
    丑。小乘眼智不明指示道及非道。四者分
    别。谓世出世。五者显现。或时毁善以助不
    善。贵令众生得开解故。六者说法。说佛意
    趣。七者解释。如囊有宝系口人则不知。应
    为解佛经囊释其道理。八者析重令轻。种
    种譬喻令易解故。九者浅易。如水难度派
    令易度。般若水深能令浅易。今文虽引
    探囊一文。意尽含于余之八义。说者应须且
    释八意。次正释分别。初从今十章去征
    列。次从初八章去答释。释中云即俗而真等
    者。应云初七及以第九。从多逐便故云初
    八。八非真证故名为俗。即此俗体性本是
    真。故云即俗而真。所感果报是界外俗。俗
    由真证证体起用用即是俗。故云即真而
    俗。观是圣法依法入观。故云圣默。义通住
    前一切凡夫。正观一分是定等者。或云止观
    于义实通。然与列章名目不便。前列章云
    正修止观。今略修止但云正观。正修不
    出止观二法。有止属定有观属慧。慧兼
    余章。余章之中若约解边非无止义。并属
    于解。解即观收。果报在当故属解摄。果报
    属果者。文阙起教亦在果收。大意至起教
    是目者。亦随语便。准理应云初五章及起
    教是目。目譬于解。前之五章即自行目。起教
    一章令他生目。方便至果报是足者。足譬
    于行。方便正观有功用行。果报位在初住
    已上。无功用行。自然作意虽少不同同属
    于行。若准第五卷初云前六重是解。是则方
    便亦属解收。今以方便得为行始且判
    属行。大意至正观是共等者。位虽在凡义
    通深浅故名为共。以从初住至等觉来
    犹名正观。从胜立名。名为果报及起教等。
    是故此二不共下凡唯在圣位故名不共。
    言通别者。通谓通于因果自他。别谓别在
    八章相别。言横竖者。体相一章正辨深浅
    故名为竖。余八望体一往为横。当位委论
    不无同异。唯有释名一向是横。余兼横竖。
    如大意一一往则横。若以发心望于果报。
    岂非竖耶。摄法六门门门相望此则是横。
    当门自论门门皆竖。偏圆五门门门相望。可
    得是横。当门仍竖。方便五科。科科相望。亦
    得名竖。当科仍横。如先具缘次方诃欲。
    欲入正观方须弃盖。盖去进道随患而调。
    虽具四科必须五法。约此次第故名为
    竖。一一五中如衣望食以色望声并无深
    浅。余科亦然故不名竖。正观一往虽名为
    横。始从五品终至六根。通属正观义当于
    竖。果报当位此即是横。始自初住终至等
    觉。此则是竖。起教一章遍施教网随缘益
    他此则名横。经历五味过现入当亦名为
    竖。次料简者。初问中言略指等者。若以此
    文是大师料简。不应将[嫡-女]略。以为略指。
    以此[嫡-女]略属章安序。以对大师章初大意
    为料简者。义甚不便。况[嫡-女]略中文无不定。
    故彼文云。略述佛经粗彰圆意。次引无量
    义以明渐次。明渐次竟即云今置渐论
    顿。与下答文云别则略指三门义复不便。
    今谓文中虽无私谓之言。此是章安私料简
    也。即指辨差略释三门以为此问。虽在序
    中义兼于正。故第一本未有序文。亦于文
    初列三止观。及大意中诸文多以三止观
    结。第二本初所以列者。即是先序师资所
    传。章安着序合着序中。故料简中相对为
    问。故问三略与此大意同异云何。答有通
    别。通则略名与大意一。如分别中云。大意
    略余八广。别则不尔。略则三种止观不同。
    大意唯明圆顿止观。三中之一故云一顿。
    勿谓三外别立一也。若别立者则有多妨。
    一者成天台不禀南岳。二者大意与八章
    成别。大意望八但有广略不应别故。三
    者当文自相违妨。四谛四弘十种发心?约
    四教。如何三外别立一耶。若大意一顿于余
    章。何故释名得有绝待圆伊三德。显体之中
    不次第教眼智境界不思议得。偏圆五章章
    章立顿。二十五法法法圆解。正观十境俱
    不思议。无缘慈悲安心法性。不次第破一心
    通塞。无作道品正助合行。离爱无着位登初
    住。如此等文悉皆明顿。如何却谓以为渐
    耶。若云大意唯一顿者。如何文内复明四
    教。具如四弘文后料简。次下诸问并是大师
    料简所传。初问中云约教论显等者。以三
    观名与八教中三教名同。藏等四教在渐
    中摄。除藏等四唯顿等四。是故但以密教
    对难余三三观之教既是显教。显密俱教俱
    可修观。亦应约秘修密观耶。是故读者
    至此。应知顿等三观与八教中顿等三异。
    以彼八教但在乳等四时教故。今此三文俱
    缘圆理。答意分二今不论密。次问者。分显
    密异许如向辨。故云分门可尔。任我所问
    须论密观为得不耶。次答中先立二门谓
    得不得。次从教是下正答。初正约化主论
    得不得。密属圣人圣能双益。今论凡师故
    阙于密。故修观者无密益义。故云听者因
    何作观。次或得下义立于得。位虽在凡凡
    师多种。五品已下犹名不得。六根净位虽
    无三轮口密之益。能传妙音遍大千界。不
    同佛化故云能传。禀教之人仍无密益。次
    从若修观者去。约所化者论得不得。先明
    不得故云发所修显。显谓顿等三止观也。
    禀教之人不合修密故云不发不修者。况
    复密教所诠同显。则无别立修密观义。故
    云不修。次发宿习去。约所化者义立于得。
    如修生灭而发无作。显露不定似密不定。
    义立密观故云得论。问初浅后深是渐者。
    通总而论。善恶乃至达常住来通得名渐。
    答是不定者。理深事浅约四悉说。亦可约
    渐展转相望互为深浅。问小乘亦是等者。重
    难前答。小乘亦是如来初说。何意言非。此
    中有两重难意。一难大小俱是佛说。何故独
    云三是小非。二难小乘为大之渐。三既云
    是小何独非。答意者。小有二义。若约教道
    犹为大隔。是故云非。法在渐初人元知大。
    从微至着尚摄人天。约斥夺说以小为
    非。据未开权不知实者。是故渐中乃至毫
    善咸属于大。故得名为从微至着。问示三
    文者等者。问示处中许示三文。此三文者
    为是何等。先双定之。色为是门色为非
    门。若是门者下双难也。先难是门。门名能
    通实相成所。何名为门。若非门者下次难
    非门。色名中道道名能通。能通即门何名
    非门。次答中意者。文是色法色亦实相。文若
    是门。门为法界。法界即实。故云并是。从众
    生多颠倒去。释门所以。以文为色作能通
    门者。但为众生迷于实理故名文为门。于
    文见理文即实相。有何能所。是故却照文
    之与门无非三谛。文即俗谛非文即真。双
    非即是第一义谛。观门为三例亦可见。如
    是观时文门岂别。俱名能通并是所至。言
    颠倒者。颠即顶也。顶坠于下故名颠倒。广
    雅云。颠倒也。论语注云。颠沛僵仆也。次解
    释中言囊括等者。囊者袋也。故字统云。有
    底曰囊。无底曰[壹-豆+(石/木)]使风具也。非今文
    意。括者结也。塞也。关闭也。囊有括结收于
    一囊。章有大意揽于始末。释名为始旨归
    为末。故知大意如囊有括盛持结束十章
    之法。冠戴初后者。冠首饰也。平声呼之。周
    礼云。在首曰冠。亦可去声谓冠于首。故
    知大意冠十章首。冠初如冠冠于身。戴后
    如身戴于冠。大意有发心故冠初。大意有
    旨归故戴后。既通初后故云意缓。有人云。
    冠象于天戴象于地。此大意章亦如天地
    覆载其间。若作此释应改为载字。今从前
    释故不须改。撮下九广以为五略。示九
    章旨故云大意。又九章皆大略述彼意故
    云大意。故此五略皆大为名。前是共释。次
    是别释。若共若别悉可以喻囊括故也。生
    起中云云何至下化者。五章虽复发心居
    初。亦缘众生而为誓境。凡小昏倒不自觉
    知。菩萨劝舍故云令悟。云何至三昧者。虽
    复期心五百由旬。望宝所路不肯进趣。是
    故劝行四种三昧。云何至其心者。发心不
    唯求实报果无明分尽。此果自获。以发心
    之人情多昧旨。故说果报而慰悦之。为令
    初心闻而策进。故大经第二纯陀难文殊
    作贫女譬云。譬如贫女无有居家救护之
    者加复病苦饥渴所逼。游行乞丐止他客
    舍寄生一子。是客舍主驱逐令去。多为
    蚊虻蜂螫毒虫之所唼食。经游恒河抱儿
    而度。于是母子遂共俱没。如是女人慈念功
    德。命终之后生于梵天。虽不求梵天梵天
    自应。章安释云。如譬无缘慈。生子譬圆解。
    论其始终应具六慈。生天即分真究竟慈
    也。章安通以慈等对之。若准彼大经意一
    一细合者。无功德法财故名为贫。理慈柔
    和故名为女。未契实理名无居家。未有
    万行名无救护。具足八苦故云病苦。又无
    定慧名饥渴所逼。五尘求解。名游行乞丐
    方便解起名寄止他舍。因发圆解名为寄
    生。权不受实名为令去。犹具见思名蚊虻
    等。涉历二死名游恒河。不舍圆解名抱
    儿而度。真解生时似解先谢名为俱没。承本
    解力名慈功德。真证开发名生梵天。言妙
    报者。通途始从初住已去乃至等觉。今文
    且指初住。亦有众生不闻初住妙报功德。
    谓唐丧其功故说妙报而慰悦之。云何裂
    大网至出笼者。破谓裂破。既感果报设
    教利人破他疑网虽本为开众生智眼实
    机未显。如法华前众生于教权实空有事
    理互迷。若为判已开权显实使权实不滥。
    令识教本意。破执教疑网达一理无外。
    了法门大体知众教有归。闻雪谓冷至动
    等者。引证执教迷旨之人。故大经十三云。
    于佛法中窃取少分。虚妄计有常乐我净。
    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为何似。
    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
    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何似。答言。如稻米
    ?。盲人复言。如稻米?色柔软耶。答言。不
    也。盲人复言。稻米?者复何所似。答言。如
    雪。盲人复问。如雪冷耶。答言。不也。盲人复
    问。为何所似。答言。如鹤。盲人复言。如鹤
    动耶。答言。不也。盲人虽闻如是四说。终不
    能见乳之真色。外道亦然。虽闻四名终
    不能识常乐我净言旨所归。如彼盲人迷
    乳真色。今迷教者例说可知。今融通等者。
    理本无说说必被机。四悉四门诸观诸谛适
    时利物未及通方。便各计一隅情执未
    破。今为融会重疑飒然。如系鸟在笼情无
    所适。解执滞结开权教笼。如游太虚纵
    广无碍。令有智盲者纵未识乳。且不各执
    贝等起诤。云何归大处至自在者。化物既
    周归于秘藏。秘藏之体无始终等。无始而
    始。始修三观。无终而终终至三德。无塞而
    塞假名三障。无通而通假名三德。初文是
    理法。若知已下是修得。若得此意何但至
    果自在无碍。因时体解始终无二。为谭大
    意故总言之。文意?在前之二略。生起五
    略显十广者对显也。生起五略彰十次第。
    五十不出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注云云者
    未尽之貌。云者言也。说文云。象云气在天
    回转之形。言之在口如云润物。广雅云。云
    者有也。下文尚有如云之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