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摩诃止观卷第八(上)

    第二观烦恼境者。上阴界入不悟。则非其
    宜而观察不已。击动烦恼贪?发作。是时
    应舍阴入观于烦恼。前呵五欲知其过
    罪。弃盖是舍平常阴入。观于果报于中求
    解。今观发作隆盛起重贪?。如铁不与火
    合但黑。若与火合赫然。又报法寻常无时
    不有呵弃为易。若?H起烦恼控制则难。何
    者。生来虽?谏晓则息。今所发者咆勃可
    畏。生来倒想乍起乍灭。今所发者郁然不
    去。生来欲色抑制可停。今所发者不简死
    马况其匹类。此惑内发强梁炽盛。若见外
    境心狂眼?。譬如流水不觉其急。概之以
    木涟漪[泳-永+豹]起。亦如健人不知有力触之怒
    壮。烦恼卧伏如有如无。道场忏悔观阴界
    入。如触睡师子哮吼震地。若不识者则能
    牵人作大重罪。非唯止观不成更增长恶
    业。坠黑?坑无能勉出。为是义故须观
    烦恼境也。观此为四。一略明其相。二明因
    缘三明治异。四修止观。初明相者。先释
    名。烦恼是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又与心作
    烦令心得恼。即是见思利钝。此一往分数。
    五钝何必是贪?。如诸蠕动实不推理。而
    举[虫*敖]张?怒目自大。底下凡劣何尝执见。
    行住坐卧恒起我心。故知五钝非无利也。
    五利岂唯见惑。何尝无恚欲耶。当知利钝
    之名通于见思。今约位分之令不相滥。
    若未发禅来虽有世智推理辩聪见想
    犹弱。所有十使同属于钝。从因定发见见
    心猛盛。所有十使从强受名皆属于利。如
    两学人一得法意为诤则强。一得语言为
    诤则弱。得语如无禅得意如发定。若发
    定已而起见惑如下所观。若未发定而起
    烦恼。正是今所观也。若利中有钝。见谛但
    断于利钝犹应在。?酬既宋嚼?现?勖?br> 背上使。见谛断时正利既去背使亦去思惟
    亦如是。若开此利钝为八万四千。今但束
    为四分。三毒偏发为三分。若等缘三境名
    等分。三毒偏起是觉观而非多。三毒等起名
    觉观多。若少若多悉名散动俱能障定无
    记是报散动则不障定经云。从灭定出入
    散心中。散心中还入诸定。散不障定即此
    义也。成论人云。散兼无知痴能障定若尔。
    散兼?欲何不障定耶。今释别有意如上
    弃盖中说。但烦恼之相广不可尽。若具分别
    妨于观门。法华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粪
    即烦恼污秽法也。弃之若尽得一日之价。若
    住分别多少终不得直。今观烦恼粪求智
    慧钱。非欲分别见思相也。若尔。五百罗汉
    何以分别。为持佛法作众导首通种种难
    须广分别。今正入道力所未暇。亦于观非
    急。但总知四分粪秽勤而弃之。若从空入
    假时当委悉分别。复次利钝合各束为四
    分。同是界内共二乘断名通烦恼也。若界
    外四分二乘不断名别烦恼。若作相关何
    得离通有别。通惑为枝别惑为本。得真
    智断枝得中智断本。若作不思议者。只
    界内烦恼即是菩提。何得非是别惑。已如
    前说。二明烦恼起之因缘。因缘有三如后
    说。起相有四。深而不利利而不深。亦深亦
    利不深不利第四句即属通途果报惑相。寻
    常相系。故言非深非利也。三句起动异常。
    即属烦恼发相也。发时深重不可禁止。触
    境弥增无能遮制。是为深相。数数发起起
    辄深重。故名为利利而不深深而不利。准
    此可知。因缘者。一习因种子。二业力击作。
    三魔所扇动。习者。无量劫来烦恼重积。种子
    成就薰习相续。如驶水流顺之不觉其疾。
    概之则知奔猛。行人任烦恼流沿生死海。
    都不觉知。若修道品??诸有流。烦恼嵬起。
    唯当勤勉特出晓夜兼功耳。业者。无量劫来
    恶行成就如负怨责。那得令汝修道出离。
    故恶业卓起。破坏观心。使善法不立。如河
    ??静不觉流浪。暴风卒至波如连山。若放
    掷帆柁坏在斯须。一心正前后行船得免。
    魔者。若作魔行是其民属。故不动乱。若行
    道出界去此投彼。十军摄擒故深利之惑
    ?H然而至。如大海水虽无风流。摩竭吸水
    万物奔趣不可力拒。专称佛名乃得脱耳。
    若就火为譬者。抖擞如习风扇如业膏投
    如魔。魔业如下说。观习动烦恼是今所观
    也。三治法不同者。小乘治有五。对转不转兼
    具。此五共治四分烦恼。障道起如下业境(云
    云)。对治者。一分烦恼即有三种。合成十二。
    对此亦有十二。如对寇设阵。是名对治。
    转治者。如不净是贪欲对治而非其宜。应
    以净观得脱转修慈心。念以净法安乐岂
    加秽辱。是名转治。若?人教不净。痴人教
    思惟边无边。掉散教用智慧分别。此是病
    不转而治转。皆名转治。若药病俱转。亦名
    转治。亦是对治不转治者。病虽转治终不
    转。宜修此法但以此治。治转不转病故
    名不转治。兼治者。病兼药亦兼。如贪欲兼
    ?不净须带慈心。病兼一二药亦兼一二。
    是名兼治。具治者具用上法共治一病。是
    名小乘先用五治后用谛智。乃得入真。大
    乘明治非对非兼等。名第一义治。如阿竭
    陀药能治众病。小乘多用三悉檀为治。大
    乘多用第一义悉檀为治也。空无生中谁是
    烦恼谁是能治。尚无烦恼何物而转。既无
    所转亦不兼具。但以无生一方遍治一切
    也。此极略须善取意也。四修止观者。还为
    十意。初简思议境者。一念欲觉初起甚微。
    不即遮止遂渐增长。为欲事故贪引无道。
    乃至四重五逆。是名烦恼生地狱界。为欲
    因缘不知惭耻鲁扈?突。无复礼义亡失
    人种。是名贪欲生畜生界。又为欲因缘悭
    惜守护亦悭他家。是名贪欲生饿鬼界。为
    欲因缘而生嫉妒。猜忌防拟常欲胜他。百
    方鸩陷令彼退负。是名贪欲生修罗界。又
    欲因缘深爱现乐以礼婚娉。每存撙节符
    顺仁义。为未来欲乐而持五戒。是名贪欲
    生人界。又欲起时鄙人欲?希求天欲。勤
    修十善防止纯熟。任运不起。是观贪欲生
    六天界。又观欲心弃呵清净能发禅定。是
    色天无色天界。又观欲是集。集方招苦。厌
    此苦集而修出要。是声闻界。若观欲是无
    明为无明欲而造诸行轮环无际。若止于
    欲无明行等皆止。是为缘觉界。若观欲是
    蔽而起慈悲而行于舍怖畏无常。乃至
    观欲是痴等。是六度界。若观欲本自不起。
    今亦不住将亦不灭。欲即是空空即涅??。是
    为通教界。又观欲心有无量相。集既非一
    苦亦无量。知根欲性皆因欲心分别具足。
    是为别教界。其余三分烦恼出生诸法亦复
    如是。次第生一切法。是名思议境也。不思
    议境者。如无行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
    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如是四分虽
    即是道复不得随随之将人向恶道。复不
    得断断之成增上慢。不断痴爱起诸明
    脱。乃名为道。不住调伏不住不调伏。住
    不调伏是愚人相。住于调伏是声闻法。所
    以者何。凡夫贪染随顺四分。生死重积狠戾
    难驯。故名不调。二乘怖畏生死如为怨
    逐。速出三界。阿罗汉者名为不调。三界惑
    尽无惑可调。如是不调名之为调。焦种不
    生根败无用。菩萨不尔。于生死而有勇。
    于涅??而不味。勇于生死无生而生。不
    为生法所污。如花在泥如医疗病。不味
    涅??知空不空不为空法所证。如鸟飞
    空不住于空。不断烦恼而入涅??。不断
    五欲而净诸根。即是不住调伏不住不调
    伏意。今末代痴人闻?罗果甘甜可口。即
    碎其核尝之甚苦。果种甘味一切皆失。无
    智慧故刻核太过亦复如是。闻非调伏非
    不调伏。亦不碍调伏亦不碍不调伏。以不
    碍故名无碍道。以无碍故灼然淫?u。公行
    非法无片羞耻。与诸禽兽无相异也。此是
    ?n盐太过咸渴成病。经云。贪着无碍法是
    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大经云。言我修无
    相则非修无相。此人行于非道欲望通达
    佛道。还自壅塞同于凡鄙。是住不调非不
    住也。复有行人闻不住调伏不住不调
    伏。怖畏二边深自竞持。欲修中智断破二
    边。是人不能即贪欲是道。断贪欲已方
    云是道。此乃住调伏心非不住也。北方备
    此两失。又初学中观断于贪欲不能得
    益。放心行不调事。初一行之薄得片益。自
    此已后常行不息。亦无复益行之不改。
    以己先益化他令行。又引经为证。受化之
    徒但贪欲乐无纤芥道益。崩腾耽湎遂成
    风俗。污辱戒律陵秽三宝。周家倾荡佛法
    皆由此来。是住不调及住于调。何关不
    住调与不调。是名大碍何关无碍。是增
    长非道何关佛道。如是调与不调皆名不
    调。何以故。悉是凡情非贤圣行。今言。不住
    调伏不住不调伏。不住非调伏非不调伏。
    不住亦调伏亦不调伏。亦住调伏亦住不
    调伏。亦住非调伏非不调伏。亦住亦调伏亦
    不调伏。何以故。烦恼即空故不住不调伏。
    烦恼即假故不住调伏。烦恼即中故不住
    亦调伏亦不调伏。双照烦恼故。不住非调
    伏非不调伏虽不住调不调等。而实住调
    不调等。虽实住调不调等。而实不住调不
    调等。何以故。不偏观一句故。一句即诸句。
    一切法趣贪欲故。贪欲是诸法所都故。用
    此意历一切句。所谓计贪欲是有名住不
    调伏。计之为无住于调伏。如是等自在说
    (云云)。如是体达名为无碍道。一切无碍人一
    道出生死。云何出耶。有时体达贪欲毕竟清
    净无累无染。犹如虚空。豁出生死。是名
    住调伏得益。或时纵心观此贪欲本末因
    缘。几种是病几种是药。如和须蜜多入离
    欲际度脱众生。作是观时豁出生死。是名
    住不调得益。或时二俱非故得益。或时俱
    观得益。如是善巧应住不应住。自他俱益。
    于菩萨法无所损减。以四悉檀而自斟酌。
    如喜根为诸居士说巧度法。皆得无生忍。
    胜意比丘行拙度法无所克获。后游聚落
    闻贪欲即道而?喜根。云何为他说障道
    法。作摈未成喜根为说偈。即便身陷。菩萨
    知其不信会堕地狱。是故强说作后世因。
    巧观悉檀若自若他若近若远。住调伏不
    调等。皆当无失。不住调不调等亦皆无
    失。若不得四悉檀意。若住不住自织爱网
    起他讥慢。自碍碍他非无碍也。若一念烦
    恼心起。具十界百法不相妨碍。虽多不有
    虽一不无。多不积一不散。多不异一不
    同。多即一一即多。经云。?中树影?故不
    见。天眼能见。是为?中有明。智障甚盲?。
    是为明中有?。亦如初灯与?共住。如是
    明?不相妨碍亦不相破。何以故。世间现
    见室内然灯。不知向?去至何处。若灯灭
    者?法复来。来无本源去无足迹。?既如
    此。明亦复然。求?无?明无所破。求明
    无明?无所盖。虽无明?破盖宛然。不
    受不着。不念不分别新起者名不受。旧起
    者名不着。不内取名不念。不外取名不
    分别。妙慧朗然。以是义故。名不思议不相
    妨不相除。若世智灯灭?惑更来。若中道智
    光常住不动。如神珠常照?则不来。观烦
    恼?即大智明。显佛菩提惑则不来也。准
    上阴入境可知。如是观时追伤己过广
    愍众生。何以故。理非明?。以迷惑故起苦
    集?。解治法故有道灭明。约?故悲。约明
    故慈。大誓之心与境俱起。为满愿故须立
    要行。行之要者莫先止观。四分烦恼体之
    即空。名体真止入空观也。观诸烦恼药病
    等法。名随缘止入假观。观诸烦恼同真际。
    名息二边止入中道观。善巧安心修此三
    止三观。成一心三眼三智也。若眼智未开
    破障令遍。观四分烦恼念念三假。非自他
    共离单复具足见思不生。知病识药无知不
    生。非真非缘无明不生。横竖破遍。于即空
    中翻构苦集是名知塞。于苦集中达即
    是空。是名知通。于诸法药翻构为病。是名
    知塞。于诸病法即能知药。是名知通。翻
    法性为无明。名之为塞。无明转即变为明。
    名之为通。又观烦恼而修道品。四分心起
    即污秽五阴。一阴无量阴。受想行识亦复无
    量。诸阴即空。凡夫倒破小枯树成。诸阴即假。
    二乘倒破大荣树成。诸阴即中。废枯荣教。二
    边寂灭入大涅??。乃至开三解脱入清凉
    池也。若遮障重当修助道。既解惑相持便
    应索援外贪欲起以不净助。内贪欲起以
    背舍助。内外贪欲起以胜处助。违法?起
    众生慈助。顺法?起法缘慈助。戏论?起无
    缘慈助。计断常起三世因缘助。计我人起
    二世因缘助。计性实起一念因缘助。明利觉
    起数息助。沈昏觉起观息助。半沈半明觉起
    随息助。助道强故能开辟涅??门。于未开
    顷或得一种解心或得一种禅定。当熟思
    量。草木瓦砾勿妄持谓是琉璃珠。若谓即
    是者。何烦恼灭。见耶思耶尘沙耶无明耶。诸
    位全无。谬谓即是犹如鼠唧。若言空空如
    空鸟空。未识次位观行相似全未相应。
    滥叨上位所以成怪。若内外障起当好安
    忍。忍若不过败坏菩萨。安忍不动萨?士?br> 成。即获偿赐似道禅慧。得是偿时莫生法
    爱。爱妨真道。若无顶堕自在无碍如风行
    空。位入铜轮破无明惑成无生忍。得一
    大车高广仆从而侍卫之。乘是宝乘直至
    道场。是名四分烦恼具足一切佛法。亦名
    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亦名烦恼是菩提。亦
    名不断烦恼而入涅??。广说有三十六句。
    须先立四句。谓不断烦恼。不入涅??。断
    烦恼。入涅??。亦断亦不断亦入亦不入。非
    断非不断非入非不入。初句谓凡夫。次谓
    无学人。三谓学人。四谓理是。是为根本四
    句。句句各开四。初句四者。谓不断不入。断
    不入。亦断亦不断不入。非断非不断不
    入。初谓起恶凡夫。二谓得禅外道。三谓
    得禅起见外道。四谓无记人。次句四者。谓
    断入。不断入。亦断亦不断入。非断非不断
    入。初谓析法无学。二谓体法无学。三谓析
    体两学人。后谓真理性冥。即是入也。第三四
    句者。亦断亦不断亦入亦不入。断亦入亦不
    入。不断亦入亦不入。非断非不断亦入亦
    不入。初谓析体两学人。二谓析法学人三
    谓体法学人。四谓通学无学人真理也。第
    四四句者。非断非不断非入非不入。断非
    入非不入。不断非入非不入。亦断亦不断
    非入非不入。初谓凡圣等理。二谓析法圣
    理。三谓体法圣理。四谓析体学人理。此说
    十六句。就根本四句合二十句入涅??。又十
    六句出涅??。初根本四句者。谓不断烦恼
    不出涅??。断烦恼出涅??。亦断亦不断
    烦恼。亦出亦不出。非断非不断。非出非不
    出。一一句各四句初四句者。不断烦恼不
    出涅??。不断烦恼出涅??。不断烦恼亦
    出亦不出不断烦恼非出非不出。一谓
    体法二乘。二谓体法出假菩萨。三谓体法亦
    空亦假菩萨。四谓体法真理。第二四句者。
    断烦恼出。断烦恼不出。断烦恼亦出亦
    不出。断烦恼非出非不出。一谓析法无学
    辅佛益众生。二谓析法无学即入灭者。三
    谓析法学人自利利他者。四谓真理。第三
    四句者。亦断亦不断亦出亦不出。亦断亦不
    断出。亦断亦不断不出。亦断亦不断非出
    非不出。初句谓兼用析体入空菩萨。二句
    谓兼用析体出假菩萨。三句谓兼用析体
    二乘。四句谓体法冥真之理。第四四句者。
    非断非不断非出非不出。非断非不断
    出。非断非不断不出。非断非不断亦出
    亦不出。初句谓体理。二句谓体法出假菩
    萨。三句谓体法二乘。四句谓体法入空菩
    萨。若各立出入两根本八句者。即成四十
    句。若合根本为四句者。即成三十六句。问。
    三十六止在三藏与通。亦得作别圆耶。
    答。体法意无所不该。若更别说者。约别圆
    四门更分别之。根本四句者。不断不入空
    门也。断入有门也。亦断亦不断亦入亦不
    入。亦空亦有门也。非断非不断非入非不
    入。即非空非有门也。于一一门各更四者。
    不断不入世界悉檀也。不断入为人悉檀
    也。不断亦入亦不入对治悉檀也。不断非
    入非不入第一义悉檀也。又更于一门还
    作四门。谓不断不入谓空门也。不断入
    谓有门也。不断亦入亦不入。谓亦空亦有
    门也。不断非入非不入。谓非空非有门
    也。此一门既可解。余三门各各分别例可
    解。依四门入涅??既如此。出涅??十六
    门云何。谓不断不出。不断出。不断亦出亦
    不出。不断非出非不出。初谓空门。二谓
    有门。三谓亦空亦有门。四谓非空非有门。
    一门四句如此。余三门可解。三十六四十准
    前可知。此则遍该小大析体之意也。若得
    此意例一切法亦应如是。问。若如法观
    佛。涅??与般若。是三则一相。涅??既明三
    十六句。般若复云何。答。若涅??既即是般若
    者。何俟更问。今当重说诸法生般若生。诸
    法不生般若不生。诸法亦生亦不生。般若
    亦生亦不生。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非生
    非不生。根本四句也。初句更开四者。诸法
    生般若生。诸法生般若不生。诸法生般若
    亦生亦不生。诸法生般若非生非不生。初句
    谓俗境发道种智般若二谓俗境发一切
    智般若。三句谓俗境双发两般若。四谓俗
    境发一切种智般若。第二四句者。诸法不生
    般若不生。诸法不生般若生。诸法不生般若
    亦生亦不生。诸法不生般若非生非不生。
    初句谓真境发一切智般若。二句谓真境
    发道种智般若。三句谓真境双发两般若。
    四句谓真境发中道智般若。第三四句者。
    谓诸法亦生亦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诸
    法亦生亦不生。般若生。诸法亦生亦不生。
    般若不生。诸法亦生亦不生。般若非生非
    不生。初句两境双发二智。二谓两境共发
    俗智。三谓两境共发真智。四谓两境共发
    中智。第四四句者。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
    非生非不生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生。诸
    法非生非不生。般若不生诸法非生非不
    生般若亦生亦不生初谓中境发中智。二
    谓中境发俗智。三谓中境发真智。四谓中
    境双发二智。已说十六句竟。次说般若生
    诸法生。般若生诸法不生。般若生诸法亦
    生亦不生。般若生诸法非生非不生。初谓
    道智照俗境。二谓道智照真境。三谓道智
    照两境。四谓道智照中境。次明般若不生
    诸法不生般若不生诸法生。般若不生诸
    法亦生亦不生。般若不生诸法非生非不
    生。此明真智照诸境义。准前可知也。次
    明般若亦生亦不生开四句。此明道种真智
    等照四境(云云)。次明般若非生非不生。中
    道智照四境可知(云云)。是为十六。就根本
    合成三十六句。问。法身复云何。答。般若既
    即是法身何俟更问。若欲分别可以意
    知。不烦文也。又法报应化四身为本。于一
    一身起四身。谓从法身起报。起应起化。
    具起三。余身亦如是。是为十六身。又从四
    身入一身。身身亦如是。复有十六。合前根
    本是为三十六身。身身俱是法界。故俱能
    起。故俱能入(云云)。○第三观病患境者。夫有
    身即是病。四蛇性异。水火相违。鸱枭共栖
    蟒鼠同穴。毒器重担诸苦之薮。四国为邻更
    互侵毁。力均则暂和乘虚则吞并。四大休否
    此喻可知。诸佛问讯法云。少病少恼。佛同
    人法。人既有病权不得无。但言少耳。病有
    二义。一因中实病。二果上权病。若偃卧??br> 耶托疾兴教。因以身疾训示凡俗斥小
    呵大。乃共文殊广明因疾三种调伏。广明
    果疾四种慰喻。又如来寄灭谈常因病说
    力。皆是权巧入病法门引诸病恼。如此权
    病非今所观。今所观者业报生身。四蛇动作
    废修圣道。若能观察弥益用心。上智利根
    解前安忍。则于病境通达不劳重论。为不
    解者今更分别。如[跳-兆+辟]大树万斧便倒。如
    琢巨石亿下乃穿。故重说也夫长病远行是
    禅定大障。若身染疾失所修福起无量罪。
    经云。破坏浮囊发撤桥梁忘失正念。病故
    毁戒如破浮囊。破禅定如撤桥梁。起邪
    倒心惜脓血臭身破清净法身名忘失正
    念。为是义故。应观病患境复次有人平健
    悠悠徙倚懈怠若病急时更转用心能办众
    事。又机宜不同悟应在病。即是四悉檀因
    缘应须病患境也。观病为五。一明病相。
    二病起因缘。三明治法。四损益。五明止观。
    一病相者。若善医术巧知四大。上医听声。
    中医相色。下医诊脉。今不须精判医法但
    略知而已。夫脉法关医道不可言具。略示
    五藏病相。若脉洪直肝病相。轻浮是心病相。
    尖锐冲刺肺病相。如连珠肾病相。沈重迟缓
    脾病相。委细如体治家说。若身体苦重。坚结
    疼痛。枯痹痿瘠。是地大病相。若虚肿胀[?-舟+月]是
    水大病相。若举身洪热骨节酸楚。嘘吸顿乏。
    是火大病相。若心悬忽?U。懊闷忘失。是风大
    病相。又面无光泽手足无汗。是肝病相。面
    青葩是心病相。面梨黑是肺病相。身无气
    力是肾病相。体涩如麦糠是脾病相。若肝
    上有白物令眼睛疼赤脉曼成白翳。或眼
    睛破或上下生疮。或触风冷泪出。或痒或剌
    痛。或睛凹触事多?。是肺害于肝而生此
    病。可用呵气治之。若心淡热手脚逆冷。心
    闷少力?口燥裂。脐下结症热食不下。冷
    食逆心眩懊喜眠。多忘心[病-丙+重]。头眩口讷背胛
    急。四支烦疼心劳体蒸热。状似疟。或作症
    结或作水僻眼如布绢中视见近不见
    远。是肾害于心可用吹呼治之。若肺胀
    胸塞两胁下痛。两肩胛疼似负重。头项急喘
    气?大。唯出不入。遍体生疮。喉痒如虫咽
    吐不得喉或生疮牙关强。或发风。鼻中脓
    血出眼?鼻茎疼。鼻中生肉气不通不别
    香臭。是心害肺成病。或饮冷水食热食相
    触成病。可用嘘气治之。若百脉不流节节
    疼痛。体肿耳聋鼻塞腰痛。背强心腹胀满。上
    气胸塞四支沈重。面黑瘦胞急痛闷。或淋或
    尿道不利脚膝逆冷。是脾害于肾。又其病鬼
    如窖君。无头无面一来掩人。可用[口*熙]气
    治之。若体面上风痒[病-丙+习][病-丙+习]通身痒闷。是肝害
    于脾。其色笼桶或如小儿击枥。或如旋风团
    栾转。可用[口*诗]气治之。又若多??甘歉沃?br> 无魂。多忘失前后是心中无神。若多恐怖
    癫病。是肺中无魄。若多悲笑。是肾中无志。
    若多回惑。是脾中无意。若多怅怏。是阴中无
    精。此名六神病相。二明病起因缘有六。一
    四大不顺故病。二饮食不节故病。三坐禅不
    调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为。六业起故病。
    四大不顺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棠触寒
    热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
    水水增害火。是为水病。外风助气气吹火
    火动水。是为风病。或三大增害于地。名等
    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属地病
    此四既动众恼竞生。二饮食不节亦能作病。
    如姜桂辛物增火。蔗蜜甘冷增水。梨增风
    膏腻增地。胡瓜为热病而作因缘。即是?n
    不安之食。食者须别其性。若食食已入腹锁
    化。?者为粪尿细者融锁。从腰三孔溜入
    四支。清变为血润泽一身。如尘得水。若身
    血不充枯癖焦减。浊者变为脂膏。故诸根减
    而成垢。新诸根凝而成肉。又身火在下消
    生藏。令饮食化溜通变一身。世谚云。欲得
    老寿当温足露首。若身火在上。又?n不安
    身食。则有病恼。次食五味增损五藏者。酸
    味增肝而损脾。苦味增心而损肺。辛味增
    肺而损肝。咸味增肾而损心。甜味增脾而
    损肾。若知五藏有妨。宜禁其损而?n其
    增。以意斟酌。三坐禅不节。或倚壁柱衣服。
    或大众未出而卧。其心慢怠魔得其便。使
    人身体背瘠骨节疼痛。名为注病最难治
    也。次数息不调。多令人?癖筋脉挛缩。若
    发八触用息违触成病。八触者。心与四大
    合则有四正体触。复有四依触合成八触。
    重如沈下轻如上升。冷如冰室。热如火舍。
    涩如挽逆滑如磨脂。软如无骨?如糠肌。
    此八触四上四下。入息顺地大而重。出息
    顺风大而轻。又入息顺水大而冷。出息顺
    火大而热。又入息顺地大而涩。出息顺风
    大而滑。又入息顺水大而软。出息顺火大
    而?。若发重触而数出息。与触相违即便
    成病。余例可知。又但用止无方便成病者。
    若常止心于下多动地病。常止心于上多
    动风病。若常止心急撮多动火病。若常止
    心宽缓多动水病。次用观不调偏僻成病
    者。初托胎时以思心起感召其母。母即思
    五色声香味触等。一毫气动为水水为血。血
    为肉肉成五根五藏。今坐禅人思观多损五
    藏成病。若缘色多动肝。缘声多动肾。缘
    香多动肺。缘味多动心。缘触多动脾。复
    次眼缘青多动肝。缘赤多动心。缘白多动
    肺。缘黑多动肾。缘黄多动脾。耳缘呼唤
    多动肝。缘语多动心。缘哭多动肺。缘吟多
    动肾。缘歌多动脾。鼻缘臊多动肝。缘焦多
    动心。缘腥多动肺。缘臭多动肾。缘香多
    动脾。舌缘醋多动肝。缘苦多动心。缘辛多
    动肺。缘咸多动肾。缘甜多动脾。身缘坚
    多动肝。缘??多动心。缘轻多动肺。缘冷
    多动肾。缘重多动脾。此乃五藏相生。缘之
    过分以致于病。若就相克者。缘白色多克
    肝。缘黑多克心。缘赤多克肺。缘黄多克
    肾。缘青多克脾。余声等例可知。若五藏病
    隐密难知。坐禅及梦占之。若禅及梦多见
    青色青人兽师子虎狼。而生怖畏则是肝病。
    若禅及梦多见赤色火起。赤人兽赤刀仗。赤
    少男女亲附抱持。或父母兄弟等生喜生畏
    者。即是心病。下去例随色验之。又观僻动
    四大者。若观境不定。或缘此或缘彼心即
    成诤。诤故乱风起成风病。如御婴儿行但
    任之而已。急牵望速达即为患也。又专专
    守一境。起希望心报风热势不尽成热病。
    又观境心生时谓灭。灭时谓生。心相违致
    痒痛成地病。又不味所观境而强为之。水
    大增成水病。四鬼病者。四大五藏非鬼。鬼
    非四大五藏。若入四大五藏。是名鬼病。若
    言无鬼病者。邪巫一向作鬼治有时得
    差。若言无四大病者。医方一向作汤药治
    有时得差。有一国王鬼病在空处。屡被针
    杀。鬼王自来住在心上。针者拱手。故知亦
    有鬼病矣。鬼亦不漫病人。良由人邪念种
    种事。或望知吉凶。兜醯罗鬼作种种变。青
    黄等色从五根入。则意地邪解能知吉凶。
    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国吉凶事。此非圣知
    也。若不治之久久则杀人。五魔病者与鬼
    亦不异。鬼但病身杀身。魔则破观心。破法
    身慧命。起邪念想夺人功德。与鬼为异亦
    由行者于坐禅中。邪念利养。魔现种种衣
    服饮食七珍杂物。即领受欢喜。入心成病。
    此病难治下治中当说。六业病者。或专是先
    世业。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业力成病。还
    约五根知有所犯。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
    饮酒罪业是心口病。?H罪业是肾耳病妄语
    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
    业则有五藏五根病起。业谢乃差。若今生持
    戒亦动业成病。故云。若有重罪头痛得
    除。应地狱重受人中轻偿。此是业欲谢故
    病也。夫业病多种。肿满黄虚。凡诸病患须细
    心寻检。知病根源然后用治也。三明治法
    宜对不同。若行役食饮而致患者。此须方
    药调养即差。若坐禅不调而致患者。此还
    须坐禅。善调息观乃可差耳。则非汤药所
    宜。若鬼魔二病此须深观行力。及大神咒
    乃得差耳。若业病者。当内用观力外须忏
    悔。乃可得差。众治不同宜善得其意。不
    可操刀把刃而自毁伤也。今约坐禅略
    示六治。一止。二气。三息。四假想。五观心。六
    方术。用止治者。温师云。系心在脐中如
    豆大。解衣谛了取相。后闭目合口齿举舌
    向?。令气调恂。若心外驰。摄之令还。若念
    不见复解衣看之。熟取相貌还如前。此能
    治诸病亦能发诸禅。作此观时亦有无量
    相貌。或痛如针刺。或急如绳牵。或痒如虫
    ?n。或冷如水灌。或热如火炙。如是诸触起
    时。一心精进无令退堕。若免此触能发诸
    禅。若神意寂然即是电光定相。此尚能得禅。
    况不能愈疾。所以系心在脐者。息从脐
    出。还入至脐。出入以脐为限。能易悟无
    常。复次人托胎时识神始与血合。带系在
    脐脐能连持。又是诸肠胃源。寻源能见不
    净能止贪欲。若四念处观脐能成身念处
    门。若作六妙门脐是止门。兼能入道故多
    用之。正用治病者。丹田是气海。能锁吞万
    病。若止心丹田则气息调和。故能愈疾。即
    此意也。又有师言。上气。胸满。两胁痛。背膂
    急。肩井痛。心热懊。痛烦不能食。心[病-丙+重]。脐下
    冷。上热下冷。阴阳不和。气嗽。右十二病。皆
    止丹田。丹田去脐下二寸半。或痛切者。移
    心向三里。痛又不除。移向两脚大拇指爪
    横文上。以差为度。头痛。眼睛赤疼。?口热。
    绕鼻胞子。腹卒痛。两耳聋。颈项强。右六病
    两脚间须安置境界以心缘之。须臾水腹
    胀急痛但一心注境。若心闷当小息。小可
    更起倚重作前法。若觉小除弥须用治法。
    若因此腰脚急痛。即想两脚下作一丈坑。
    移前境界置坑底。以心主之自当差。要
    在静室。又常止心于足者。能治一切病。何
    故尔。五识在头。心多上缘。心使风风动火。
    火融水水润身。是故上分调而下分乱。以
    致诸病。或脚足挛癖等。又五藏如莲华靡靡
    向下。识多上缘。气强冲府藏翻破成病。心
    若缘下吹火下溜。饮食锁化五藏顺也。止
    心于足最为良治。今常用屡有深益。以此
    治他往往皆验。蒋吴毛等即是其人。又随诸
    病处谛心止之。不出三日无有异缘。无
    不得差。何故尔。如门开则来风闭扇则
    静。心缘外境如开门。止心痛处如闭扇。
    理数然也。又心如王病如贼。心安此处贼
    则散坏。又未必一向止心病处。如皇帝秘
    法云。天地二气交合各有五行。金木水火土
    如循环。故金化而水生。水流而木荣。木动而
    火明。火炎而土贞。此则相生。火得水而灭
    光。水遇土而不行。土值木而肿疮。木遭金
    而折伤。此则相克也。如金克木肺强而肝
    弱。当止心于肺摄取白气肝病则差。余四
    藏可解。又用止治四大者。若急止治水宽
    止治火。止顶治地止足治风。二用气治
    者。谓吹呼[口*熙]呵嘘[口*诗]。皆于?吻吐纳转侧
    牙舌。徐详运心带想作气。若冷用吹如吹
    火法。热用呼。百节疼痛用[口*熙]亦治风。若烦
    胀上气用呵。若痰[病-丙+阴]用嘘若劳倦用[口*诗]。六
    气治五藏者。呵治肝。呼吹治心。嘘治肺。
    [口*熙]治肾。[口*诗]治脾。又六气问治一藏。藏有冷
    用吹。有热用呼。有痛用[口*熙]。有烦满用呵。
    有痰用嘘。有乏倦用[口*诗]。余四藏亦如是。
    又口吹去冷鼻徐内温。安详而入勿令冲
    突。于一上坐。七过为之。然后安心。安心
    少时更复用气。此是用治意。若平常吐秽
    一两即足。口呼去热。鼻内清凉。口[口*熙]去痛
    除风。鼻内安和。口呵去烦。下气散痰者。
    想胸痰。上分随口出。下分随息溜。故不须
    鼻中补也。嘘去满胀鼻内安锁。[口*诗]去劳之
    鼻内和补。细心出内勿令过分。善能斟酌
    增损得宜。非唯自能治病亦能济他。三用
    息为治者。夫色心相依而息。譬樵火相藉
    而烟瞻烟清浊知樵臊湿。察息强软验身
    健病。若身行风横起。则痛痒成病。何暇用
    心。须急治之。先须识息有四伴。有声曰
    风守之则散。结滞曰气守之则结。出入不
    尽曰喘守之则劳。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
    息守之则定。当求静处结跏平身正直。
    纵任身体散诞四支。布置骨解。当令关
    节相应。不倚不曲缓带转侧调适以左手
    置右手上。大指才令相诣。纵放颊车。小小
    开口四五过长吐气。次渐平头徐徐闭目。
    勿令眼脸太急。常使笼笼然后用息也。用
    息治八触相违病者。若因重触成地大病。
    偏用出息治之。若发轻触成风病。偏用
    入息治之。若发冷触成水病。偏用出息
    治之。若发热触成火病。偏用入息治之。
    余亦如是。若得调和正等随意而用。此用
    常所数息非作别息也。次别运十二息
    者。谓上下焦满增长灭坏冷??冲持和补。此
    十二息带假想心。所以者何。若初念入胎即
    有报息。随母气息儿渐长大。风路滑成。儿
    息出入不复随母。生在异处各各有息。名
    报息。依息者依心而起。如?欲时气息隆
    盛。此名依息也。前六气就报息带想。今
    十二息就依息带想。故不同前也。前明
    缘五色为五藏病者。此则依藏为病。故
    用今依息治之。上息治沈重地病。下息治
    虚悬风病。焦息治胀满。满息治枯瘠。增长
    息能生长四大。外道服气。只应服此生
    长之气耳。灭坏息散诸[病-丙+阴]膜。冷息治热。
    ??息治冷。冲息治症结肿毒。持息治掉动
    不安。补息补虚乏。和息通融四大。作诸
    息时各随心想皆令成就。细知诸病用诸
    息。勿谬用也。四假想治者。前气息中兼带
    用想。今专以假想为治。如辩师治瘿法。
    如患症人用针法。如阿含中用??苏治
    劳损法。如吞蛇法(云云)。五观心治者。不带
    想息直观于心。内外推求。心不可得。病来
    逼谁谁受病者。六方术治者。术事不知则
    远。知之则近。如治咽法。如治齿法。如
    捻大指治肝等(云云)。术事浅近体多贡幻。
    非出家人所须。元不须学。学须急弃。若
    修四三昧。泡脆之身损增无定。借用治病
    身安道存亦应无嫌。若用邀名射利喧动
    时俗者。则是魔幻魔伪。急弃急弃。三十六
    兽娆人者。应三遍诵咒曰
     波提陀 ?骋?唷∧悄δ恰〖???br>   阿违婆 推摩陀 难陀罗 忧陀摩
      吉利摩 ?忱??br> 遮陀摩。初得细心。外境触心惊掷。于是气
    上腹满。胸烦头痛闷。此是六神遍身游戏。
    因惊掷失守。外有恶神入身夺其住处。
    故使如此。若治之法。闭口蹙鼻不令气
    出。待气遍身然后放气令长远。从头至足
    遍身皆作出想。牵之令尽。如是三遍。然
    后诵咒
     支波昼 乌苏波昼 浮流波昼 牵气波
     昼
    三遍竟。然后调息从一至十。命出入息
    言。阿那波那。阿昼波昼。病即差也。若赤痢
    白痢。卒中恶。面青。眼反。?黑。不别人者。
    以手痛捻丹田。须臾即差。又随身上有痛
    处。手杖痛打病处至四五十。此复何意。夫
    诸病无非心作。心有忧愁思虑邪气得入。
    今以痛逼之则不暇横想。邪气去病除也。
    四明损益。损益皆有渐顿。若用息太过。五
    藏顿翻者。即虽未翻渐就增剧。以至顿翻
    者。若人巧修豁然顿益者。即虽与病相持。
    后当渐愈者。如服汤药年月将渐乃得其
    益。内治亦然。若心利病轻心利病重。心钝
    病轻心钝病重。致有渐顿不同也。夫世间
    医药费财用工。又苦涩难服多诸禁忌。将
    养惜命者死计将饵。今无一文之费。不废
    半日之功。无苦口之忧恣意饮?n。而人皆
    不肯行之。庸者不别货。韵高和寡。吾甚
    伤之。能具十法必有良验。一信。二用。乃至
    第十识遮障。信是道元。佛法初门。如治癞
    人信血是乳。敬骆驼骨是真舍利。决信此
    法能治此病。不生狐疑。信而不用于己
    无益。如执利剑不用拟贼。翻为彼害。
    不用亦尔。何意须勤。初中后夜朝暮专精。
    以得汗为度。钻火中息火难可得。不勤
    亦尔。何谓为恒。恒用治法念念在缘而不
    动乱。何谓别病。别病因起如上所说。若
    不识病浪行治法不相主对。于事无益。
    何谓方便。善巧用治吐纳得所。运想成就
    不失其宜。如琴弦缓急辗转轸柱。轻重手
    指声韵方调。何谓为久。若用未益。不计
    日月习不休废。何谓知取舍。益则勤用
    损则改治。何谓知将护。善识禁忌行来饮
    食不使触之。何谓识遮障。用益勿[口*豹]说
    未益勿疑谤。向人说者未差不差。差已更
    发。更治不差。设差倍功。若能十法具足。用
    上诸治益定无疑。我当为汝保任此事。终
    不虚也

    摩诃止观卷第八(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