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摩诃止观卷第六(上)

    第二体思假入空破法遍者。即为三。一明
    思假。二明体观。三明其位。思假者。谓贪?
    痴慢。此名钝使亦名正三毒。历三界为
    十。又约三界凡九地。地地有九品。合八十
    一品。皆能润业受三界生。初果犹七反未
    尽。如灯灭方盛。虽复有欲非妇不淫。虽
    复有?垦地不夭。虽复有愚不计性实。
    道共戒力任运如是。故称正烦恼也。不同
    见惑澜漫无方触境生着。称思惟者从解
    得名。初观真浅犹有事障。后重虑真此惑
    即除。故名思惟惑也。数人云。欲界为贪上
    界名爱。成论人难此语。上界有味禅贪下
    界有欲爱。爱贪俱通。何意偏判。若言下界
    贪重上界贪轻。贪轻可非贪耶。此亦是一
    并。但佛有时对缘别说。假名无定岂可一
    例。但令召得烦恼即须破除。何劳诤于贪
    爱。譬如除粪唯以却秽为先分别非急。入
    道要在方便。名相傍耳。若欲委知?酬汲?br> 论备悉明之。可往彼寻。空假之观今所论
    也。○二明体观者。若生灭门先用析智断
    见。后还用析智重虑断思。无生灭门初用
    体见入空。后还用体思重虑。更不余途
    也。今体贪欲假入空者。欲惑九品一一品
    起。即有三假。如女有六欲。谓色欲形貌欲。
    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分
    别云云。此六欲若触行人能染污诸根。内
    动血脉贪相外现。初果尚所未断。何况凡
    夫。难陀余习。众中见女先共言谈。欲动残
    习。况正使者。法华云。不于女人身取能生
    欲想相而为说法。若取此相。尘动意根
    起欲心者。即因成假。念起相续不断遂致
    行事。即相续假。以有欲心相异无欲心。
    即相待假。假虚不实终不计之以为道理。
    观此欲心。为从根生为从尘生。为共为
    离。若从根生。未对尘时心应自起。若从
    尘生尘既是他于我何预。若共生者应起
    两心。若无因生无因不可。四句推欲。欲无
    来处。既无来处亦无去处。无欲无句无来
    无去。毕竟空寂。利根之人如此观时。思假
    一品去一分真明显。设未相应用四悉檀。
    信法回转善调止观。即得相应。断一品思
    显一分真云云。若钝人于因成中观。初品
    未去更于相续中观。为前念灭生。为不灭
    生。为亦灭亦不灭生。为非灭非不灭生。若
    灭生。灭不能生。若不灭生。不灭则不生。若
    灭不灭生。性相违故。若离生。此则不可。四句
    无欲亦无于四。如此观时即应得入成生
    法两空。若不入者四悉巧修。修又不入更
    于相待中作观例前可解。初品既尔。后八
    品亦然。破贪欲九品既尔。破?痴慢九品
    亦然例自可解。不复委记。九品真显即是
    理不生。九品惑尽即是因不生。欲界果不起
    即是果不生。不生故不灭。即是无生法忍云
    云。问。欲界烦恼定九品耶。答。若成论无碍道
    伏解脱道断。唯论九品。若阿?酬加蟹奖愕?br> 胜进道两道伏。无碍道断。解脱道证。证无
    惑处也。诸经多用。今且依之。若从见假入
    观。无漏心疾不出观断不论品秩。修道容
    与得有方便。善巧修习信法回转。转入胜
    进品。若数数胜进。当知品秩亦多。何啻有
    九。九者大分为言耳。次破色界九品者。或
    用世智。或用无漏智。如慧解脱人亦无世
    禅。但用无漏得成无学。初果无禅者。进
    修重虑理用无漏智也。若俱解脱人。或用
    无漏智或用世智。今且依世智约得禅者
    为便。若初习禅破于事障。发欲界定。破于
    性障即发色定。故云事障未来性障根本。
    性障若除初禅法起。八触触身五支功德生。
    是初禅相。其中有味名贪。轻于不得者名
    慢。不知禅中苦集名痴。如此三惑复有
    九品。品品三假。色法八触触欲界意根等。即
    是因成。分别为观念念不断。即相续。此发
    禅心异于不发。即是相待。若不观破随禅
    受生。何谓不生。今用四句止观善巧修习。
    方便胜进一品惑断。名无碍道。证无惑处
    即解脱道。一分惑除即因果等无生。是名从
    假入空也。相续相待用四观观假入空。亦
    如是。破初品既然余八品亦如是。破贪既
    然破慢痴九品亦如是。若初禅破事障发
    中间。于此命终不生二禅。例如欲界性障
    不去不生初禅。今初禅破性二禅即发。与
    喜俱生猗喜乐四支等。此中有味有贪有
    慢有痴。各有九品。品品有三假。内净法尘
    与意根合。是因成。内净之心相续得生。待
    不内净而有内净。是为三假。若不观检随
    禅受生。今用止观修习成方便胜进。无碍
    断惑解脱证真。入事理无生。若未入者。更
    观相续相待。亦如是。余八品亦如是。痴慢
    等亦如是。二禅亦有事障性障。事去发中
    间性去发三禅。与乐俱发。此乐深妙。圣人
    能舍凡夫舍为难。此中有爱慢痴凡有九
    品。品品有三假。乐对意根乐心相续。待无
    乐有乐。若不观察随禅受生。今用四句观
    慧破之。方便胜进无碍断惑。解脱证真成
    事理无生。若未去者。更修相续相待。及余
    八品亦如是。痴慢九品亦如是。三禅亦有
    事性两障。若破性障舍俱起时亦备爱慢
    痴。亦有九品三假。不动法对意根。即因成
    等。若不观察随禅受生。今用止观方便胜
    进无碍解脱成事理无生。若未去者更观相
    续相待亦如是。余八品及痴慢等亦如是。
    若无想天留色灭心故名无想。情谓无想
    具足想在。例如断事障性障犹存。终不出
    色。此名外道天。前破见心见心久去。当不
    生此天。或为因缘事心起此定。即有三假
    等。亦用四观破之。相续相待亦如是。若五
    那含天更练四禅。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
    转明果报转胜。胜定起时。亦有爱慢痴九品
    三假之惑。用四观体达无碍解脱。成事理
    无生。若未去。更修相续相待亦如是。余八
    品亦如是。痴慢亦如是。色界四九三十六品
    不生竟。次破无色界九品者。若欲灭有对
    等三种之色。是时破事障发未到。破性障
    入空处。空处定亦具爱慢痴。还用四观方
    便胜进成事理无生。若不去。更修相续相
    待亦如是。八品及痴慢等亦如是。先缘空
    空多则散。舍空缘识即得识定与心相应。
    亦具爱慢痴等惑。亦用四观方便胜进等
    成事理无生。余例可知。先缘识多定心分
    散。舍多识缘无所有识。若缘少识。岂得
    名无所有耶。则是用少识。岂得名不用
    处耶。今缘无所有入定。此法与心相应。亦
    具三假等亦用四观。余例可知。先识处如
    痈。无所有处如疮。更有胜定名非有想非
    无想。阿?酬计派吃啤7俏尴胩熘?尴搿7?br> 三空之有想。故言非有想非无想也。人师
    云。无想是色天异界不应仍此得名。就同
    界释名。前无所有定已除想。今复除无想
    想无想两舍。故言非有想非无想。大论云。
    一常有漏。三当分别。前三是亦有漏亦无漏。
    能发出世智名亦无漏。此定不发无漏。专
    是有漏。教门对机或覆或显作如此说。自
    有人于此定中发无漏。此复云何。今且依
    教云云。此定虽无?烦恼成就十种细法。
    如禅门。应知此定亦具三假。今一向用无
    漏智。破方便胜进无碍解脱成事理无生。九
    品亦如是。例前可知。若用世智断诸思
    惑名尽智。无漏智断名无生智。是名体思
    观。破三界九九八十一品思惑尽。名破法
    遍也。○三明破思假入空位者为四。一三
    藏家破思位。二通家破思位。三别名名通家
    共位。四别名名通家菩萨位。三藏破思位者。
    成论明十六心正是初果位。异部明十六心
    是修道位。今且依修道。断一品欲惑次第
    至第五品尽。皆名斯陀含向。若超断至第
    五品名家家。次断六品尽名斯陀含果。超
    断至六品尽名一往来。次断第七品至第
    八品名阿那含向。超断至第八品名一种
    子。次断第九品尽名阿那含果。毕竟不复
    还来欲界。次断初禅初品至非想第八品。
    凡七十一品悉名阿罗汉向。六种那含位在
    其中。第九无碍道断非想第九惑尽。第九解
    脱道证名阿罗汉果。三界思尽得尽智无生
    智。名烦恼不生。证八十一分真空。名理不
    生。真智慧足名智慧不生。不受生死名果
    报不生。若论支佛。更侵少习气不生为异
    耳。此约析假断思判位。略如此也。二通家
    体思三乘共位者。如大品明干慧地性地乃
    至第六地共声闻。至七地共支佛。至八地
    九地共菩萨。菩萨地转入第十。名佛地。所
    言共地而有高下者。论云。三人同断正使。
    同入有余无余涅??。故言共也。如烧木有
    炭有灰等故有高下也。干慧地正是三贤
    位。一五停心。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通是
    外凡。故言干慧地。性者即是四善根位。以
    总念处力发善有漏五阴。名为??。增进初
    中后心得入顶忍世第一法。通名内凡。故
    言性地。此两位共伏见惑。八人者八忍也。
    从世第一转入无间三昧。故名八人。见者
    见真断三界见惑八十八使皆尽。故言见
    地。薄者除欲界思惟六品。故名薄地。离欲
    者除欲界九品尽。故言离欲地。已办者除
    色无色七十二品尽。如火烧木为炭故言
    已办地。辟支佛者。福慧深利能侵除习气
    如烧木成灰。菩萨者。福慧深利道观双流。
    断习气及色心无知。得法眼道种智。游戏神
    通净佛国土。学佛力无畏等法。残习将尽
    如余少灰。佛地者。大功德资利智慧得一
    念相应慧。习气永尽如劫烧火无炭无灰。
    此即三乘共十地断思惑之位也。三别名名
    通家共位者。旧云。三地断见。或言四地断
    见。或言六地断思尽。或言七地断思尽。今
    ?此语。若云三地四地皆断见者。此师不
    解通教义。何者。三乘共位同入无间三昧。
    不出入观而断见。那忽用三地四地皆断
    见耶。若但取第三地断见者。第四地应断
    思。若但取第四地断见者。第三地应未断
    见。若用两地断见为出入观为不出入
    观。若不出入观则无两地。若出入观非断
    见位。人师救云。经说如此。此师不解经意。
    今言。经借别义显通耳。别见义长论三地
    四地。通见义短不出入观。然名可借别义
    必依通。若作不入出观释者。若言三地
    者据断见初。言四地者据断见后。皆不
    出观。例如第十六心或言是见道。或言是
    思道。言借别名名通位者。外凡三贤是干
    慧地。而名为十信。内凡四善根是性地。而名
    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八人见地是须陀洹。而
    名为初欢喜地也。薄地是斯陀含。斯陀含有
    向有果。立向为离垢地。立果为明地。离
    欲地是阿那含。阿那含有向有果。立向为
    炎地。立果为难胜地。已办地是阿罗汉。阿
    罗汉有向有果。立向为现前地。立果为远
    行地。辟支佛位立为不动地。菩萨地立为善
    慧地。或以菩萨地后心为法云地。或以佛
    地为法云地。大品云。十地菩萨为如佛。得
    作此释也。若借此别名判三人通位者。
    则初地断见惑。二地断欲界一两品思。三地
    断六品思。四地断七八品思。五地断九品
    思。六地断七十一品思。七地断七十二品
    思。八地已上侵习断无知等。例前可知云
    云。四借别名名通家菩萨位者。干慧是外
    凡。性地是内凡。八人为初地。十五心为二
    地。十六心为三地。此三地皆不出观而断
    见惑。四忍为初地。四智为二地。四比忍为
    三地。四比智为四地。此四地皆不出观而
    断见惑。如此释者岂与旧同云云。薄即五
    地断六品思。离欲即六地断九品思。已办
    即七地断色无色思尽。支佛即八地。乃至佛
    地断习无知。例前云云。旧云。六地断思尽
    齐罗汉。或用仁王经七地齐罗汉。但六地
    名离欲。止离欲界九品。?可与阿那含齐。
    纵令带果行向。犹有非想第九品在。亦不
    得与罗汉齐。若七地是已办就果可尔。
    向来属果则初禅初品已属七地。尔时得
    名已办。今若取释义便者。约十度明义。
    以第六般若入空之慧。断惑尽与罗汉齐。
    第七方便般若出假化用。此名目为便。若取
    七地齐罗汉。约诸地对果向。七地正与第
    四果齐。此皆一往相主对。经论不定。复须
    斟酌。不可苟执云云。问。三乘共断其义已
    显。用何为据。更独开菩萨地耶。答。大论
    判三处焦炷。则有三种菩萨断惑。干慧是伏
    惑。尚得为初炎。今取八人真断为初炎。
    有何不可云云。又大品明十地菩萨为如
    佛。既明后地邻极。岂得无中地无初地
    耶。据此而推。更独开菩萨十地何咎。若无
    十地者。经不应言菩萨修治地业从初
    地至十地。地地各有如干法门云云。又大
    论云。干慧地于菩萨法是伏忍。性地于菩
    萨法是柔顺忍。八人地于菩萨是无生忍。
    见地于菩萨是无生忍果。薄地于菩萨名
    离欲清净。离欲地于菩萨名游戏神通。已
    办地于声闻名佛地。于菩萨是无生法
    忍。故大品云。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
    法忍。乃至支佛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
    如此论者。已自别约菩萨。今准此作义复
    有何咎。问。欲界亦断九品。何意判果多。答。
    如险处多难多须城壁。从界多难多果休
    息也。若尔从界散多须多立禅。答。欲界非
    定地不得立禅。无漏缘通得立果。问。三
    乘入智断既齐。何故二乘名智断菩萨名
    法忍。答。忍因智果。故十五心名忍。十六心
    名智。又二乘取证宜判智断。菩萨望佛犹
    居因。但受忍名。又菩萨一品思尽。即一分
    自在生。故品品死品品生。能忍生死劳苦不
    入涅??故名忍。若就别教明破思假位
    者。初破见正入初住。从二住至七住破
    于思假。欲细分品秩判诸住位。准前可
    知。从八九十住正是侵习。十行是正出假
    位。不复关前也云云。若就圆教破思假位
    者。初破见假正是初信。从第二信至第七
    信是破思假。欲细分品秩以对诸信。准
    前可知。八信至十信断习尽。华严云。初发
    心时正习一时俱尽无有余。界外正习未
    尽。此乃界内正习尽耳。华严云。初发心已
    过于牟尼。即此义也。云何过。正习俱尽。能
    八相作佛。此则齐矣。又三观圆修。此则过胜
    也。若尔。亦应有声闻过于菩萨。然以佛道
    声闻灼然过菩萨。复次前诸位破假名同。
    缘理用智则异。三藏通教等二乘破假。世
    谛死时。不能出假无自在生。通教菩萨破
    假。世谛死时。还能出假自在受生。化缘若
    讫。灰身证空。别教破假。世谛死时。亦能出
    假自在受生。为显中道终不住空。圆教破
    假。既即见真即是入假即是入中。圆伏无
    明。若言二乘与菩萨智断皆同化他边异。
    此是通教意相比望耳。若言二乘与菩萨智
    异断同。是别圆相比望耳。问。破思假入空。
    凡破九九八十一品。云何复有超果之义。
    答。次第分别有前句数。行人未必一向按
    品次入。若三藏中十六心后。即有一念超
    果至那含。或超至罗汉。岂更渐次如前重
    数。虽不次历诸品而诸品惑尽。诸品定发
    云云。又如三藏佛。一念相应见思顿尽。佛之
    功德一时现前。以根利故不由品秩。利虽
    超品品不得废。何以故。诸佛教门法如是
    故。问。利根能超。身子最利何意不超。答。小
    乘引钝依品苏息。故不超。身子大智应作
    转法轮将分别品秩。故七日。或云十五日
    不超。阿难为作侍者。故不超。非无智力
    也。通教菩萨智利二乘。亦应有超。荷负众
    生而作导首。广须分别故不论超。别圆二
    教亦如是。虽有超与不超。终是破思假遍
    也。超果凡有四。一本断超。二小超。三大超。
    四大大超。本在凡地得非想定。今发无漏
    第十六心满。即得阿那含。本在凡地或得
    初禅二三四禅。今十六心满亦是阿那含。本
    在凡地欲界九品随以世智断之多少第
    十六心满。随本断超果。皆名本断超。若凡
    地未得禅。十六心满。超能兼除欲界诸品。
    或三两品者。即是家家一种子等。即是小超。
    本在凡地听法闻唱善来。成罗汉者。即
    是大超。如佛一念正习俱尽。此名大大超。
    圆人根最利。复是实说复无品秩。此则最能
    超。璎珞明顿悟如来。法华一刹那便成正
    觉。从此义则有超。慈悲誓愿重大此则不
    超。净名云。虽成佛道度众生而行菩萨
    道。此则亦超亦不超。实相理则无超无不
    超。随机则遍动任理则常寂云云。○三四门
    料简者。夫见思两惑障通别二理。若破障显
    理非门不通。阿?酬济鳌N胰酥谏?绻昝?br> 兔角求不可得唯有实法。迷此实法横起
    见思。见思无常念念不住。实法迁动分分生
    灭。如此观者能破单复具足诸见。亦破三
    界八十一品思。成因果惑智等不生。是名三
    藏有门破法之意。鹿苑初开。拘邻五人先获
    清净。又??说三谛。身子破见。经七日后
    得阿罗汉。千二百等多于有门见第一义。
    大论云。若得般若方便。入阿?酬疾欢橛?br> 中。大集云。常见之人说异念断。即是沟港断
    结之义。岂非有门破假意耶。成论人云何
    斥言是调心方便而不得道耶。若成论所
    明。我人本无虽有实法浮虚非有。若迷此
    浮虚。横起见思流转生死。观此见思皆三
    假浮虚。假实皆无。名平等空。修如此观破
    单复具足无量诸见。亦破八十一品诸思。成
    惑智因果等不生。是名三藏空门破法之意。
    故彼论云。我今正欲明三藏中实义。实义者
    空是。阿含经云。是老死谁老死。二俱邪见。是
    老死即是法空。谁老死即众生空。又云。佛法
    身者即是空也。须菩提空智偏明。能于石室
    见佛法身。故大品中被加说空。身子被加
    说般若。佛欲以大空并小空。大智并小
    智。故令二人转教。大论云。若不得般若方
    便入空。堕无中。大集云。断见之人说一念
    断。岂非平等空意。当知三藏复说空门阿
    ?酬既嗽坪蔚囱允谴蟪丝找濉H羧珏褥寡?br> 申其所入之门。造昆勒论传南天竺。假无
    同前。实法亦有亦无。若起定相横起见思。
    观此实法有无从容。亦破单复等见八十一
    思。成惑智因果等不生。是名三藏亦空亦有
    门破法之意。故大论云。若得般若方便入
    昆勒门。不堕有无中。非空非有门者。如释
    论明车匿心调柔软。当为说那陀迦旃延
    经。离有离无乃可得道。此观亦能破单复
    诸见八十一思。从假入空成惑智因果等
    无生。即是三藏非有非无门破假之意。当知
    车匿得小乘道。不可滥为大乘中道门也。
    如此四门悉称为沟港得道者。以沟港是
    初果故也。胜者更别受其名。致有三门之
    别。亦得通是沟港。有门无常沟港。无门空平
    等沟港。亦有亦无门从容沟港。非有非无门
    双非沟港。沟港皆是四门之初果也。四门观
    别见真谛同。如城有四门会通不异。故大
    集云。常见之人说异念断。断见之人说一念
    断。二人虽殊论其得道更无差别。大经。
    五百比丘各说身因无非正说。跋摩云。诸
    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
    无违诤。于时宋家盛弘成实。异执竞起作
    偈讥之。然真谛寂寥实非一四。身子曰。吾
    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岂可四门标?ァH?br> 生定执悉不得道何独有门。若祛见思四
    门皆得何独空门。不应独言论主义成。数
    人义坏。若得四悉檀意论数俱成。若不得
    意论数俱坏。乃至非有非无门亦如是。若
    言有门明法相?。空门明法细。巧拙相望
    为成坏者。三门俱劣。非独一门。何故四门
    好相形斥。良由二乘自度。但从一道直入。
    偏据不融。后人晚学因此生过。三藏菩萨则
    不知此。析空伏惑偏学四门。为化他故广
    识法相。成佛之时名正遍知。故释论引迦
    旃延子明菩萨义云。释迦菩萨初值释迦
    佛发心。至?那尸弃佛。是初阿僧只。心不
    知作佛。口亦不说。次至然灯佛为二。??br> 婆尸佛为三。行六度满各有时节。如尸??br> 代鸽是檀满。乃至劬嫔大臣分阎浮提是般
    若满。百劫种三十二相。论因则指释迦。论
    果则指弥勒。遍行四门道法伏薄烦恼。龙
    树难云。薄即是断。如斯陀含侵六品思名
    为薄地。汝既不断。那得称薄。故知但是伏
    道论薄耳。三十四心方乃称断。虽能如此
    犹是初教方便之说。涅??称为半字。法华名
    二十年中常令除粪。释论名为拙医。维摩称
    为贫所乐法。天亲呼为下劣乘。皆指此四
    门非今所用也。次通教四门不同者。若明
    一切假实从无明生。无明如幻。所生一切
    亦皆如幻。如幻虽如虚空。而有如幻破假
    之观。虽如虚空而如虚空生。故云诸法不
    生而般若生。如是观慧能破诸见诸思。成
    惑智因果等不生。是名有门观意也。若言
    假实诸法体如幻化。乃至涅??亦如幻化。幻
    化是易解之空。涅??是难解之空。举易况难
    而难易皆空。亦如幻人与空共斗。能观所
    观性皆寂灭。如此空慧体诸见思即幻而
    真。能成惑智因果无生。是名空门破假之
    意。若明一切法如镜中像见不可见。见是
    亦有。不可见是亦无。虽无而有虽有而无。
    如是观者能破诸法见思。成惑智因果无
    生。是名亦空亦有门破假观之意也。既言
    幻化岂当有无。不当有故不从有有。不
    当无故不从无无。如此观慧能破诸法见
    思。成惑智因果等无生。是名非有非无门破
    假观意。若三藏约实色起见。以沟港析观
    双非二见。如实柱实破。通教约幻色起见。
    以即空体观双非二见。如镜中柱。体而论
    破故言非有非无。虽非中道而是体法虚
    融净诸见着。故论云。般若波罗蜜。譬如大
    火焰四边不可取。彼偈具四门意细寻甚
    自分明。又云。般若有四种相。又云。四门入
    清凉池。皆是四门之诚证也。若不取着皆能
    通入。若取著者即为所烧。佛为示人无诤
    法说此四门观也。问。佛何处示人诤法。答。
    佛不示人诤法众生不解执而成诤。三藏
    浅近四门相妨执诤易生。如成论人拨??br> 昙云。是调心方便全不得道。?酬既嗽啤N?br> 是见有得道空属大乘。此二论师失四门
    意。浪拨浪挡见执铿然。诤计易起。名此为
    示人诤法耳。通教体法如幻化无复实
    色。但有名字。名字易虚。扶顺无乖少生诤
    计。大论形斥三藏云。余经多示人诤法。般
    若示人无诤法。亦名如实巧度。中论云。诸
    法实相三人共得。大品名为三乘之人。同以
    无言说道。断烦恼见第一义。亦名共般若。
    涅??名为三兽度河。皆是通教四门观意。亦
    非今所用也。次别教四门者。即是观别理
    断别惑。不与前同。次第修次第证不与后
    同。大经云。闻大涅??。有无上道大众正行。
    发心出家持戒修定观四谛慧。得二十五
    三昧。事相次第不殊三藏。但以大涅??心
    导于诸法。以此异前。渐修五行以此异
    后。故称为别。言四门者。观幻化见思虚
    妄色尽别有妙色。名为佛性。大经云。空空
    者即是外道。解脱者即是不空。即是真善妙
    色。如来秘藏不得不有。又我者即如来藏。
    如来藏者即是佛性。如来藏经云。币帛裹金
    土摸内像。凡有十譬等。即是有门也。空门
    者。大经云。迦?吵强铡H缋床乜铡4竽??空。
    又云。令诸众生悉得无色大般涅??。涅??非
    有。因世俗故名涅??有。涅??非色非声。
    云何而言可得见闻。即是空门。亦空亦有
    门者。智者见空及与不空。若言空者。则无
    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复受是常乐我净。
    如水酒酪瓶不可说空及以不空。是名亦
    空亦有门。非有非无门者。绝四离百。言语
    道断不可说示。涅??云。非常非断名为中
    道。即是其门也。如此四门得意通入实相。
    若不得意伏惑方便次第意耳。涅??名为菩
    萨圣行。大品名为不共般若。此皆是别教四
    门意。非今所用也。圆教四门妙理顿说异
    前二种。圆融无碍异于历别。云何四门。观
    见思假即是法界具足佛法。又诸法即是法
    性因缘。乃至第一义亦是因缘。大经云。因
    灭无明。即得炽然三菩提灯。是名有门。空
    门者。观幻化见思及一切法。不在因不属
    缘。我及涅??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
    空。此即三谛皆空也。云何亦空亦有门。幻化
    见思虽无真实分别假名。则不可尽。如
    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于第一义而不动。
    善能分别诸法相。亦如大地一能生种种
    芽。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乃至佛亦但有名
    字。是为亦有亦无门。云何非有非无门。观
    幻化见思即是法性。法性不可思议。非世
    故非有。非出世故非无。一色一香无非中
    道。一中一切中。?陈?谀潜橐磺写ΑF裼?br> 见思而非实法。是名非有非无门。云何一门
    即是三门。一门尚是一切法。何止三耶。所以
    者何。观因缘所生法是初门。一切皆初门。
    初门即空。一空一切空即是第二门。此初门
    即假。一假一切假即是第三门。此初门即中。
    一中一切中即是第四门。初门既即是三门。
    三门即是一门。但奉一门为名。虽有四
    名理无隔别。如上依无生门破见思者。
    即是空门。一门一切门不独无生而已。一破
    一切破非止破见思而已。从假入空一空
    一切空。非但空空生死而已。如是义者。即
    是圆教四门正是今之所用也。若尔。何用前
    来种种分别。但凡情?钝不说不知。先诱开
    之后入正道。法华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
    一乘。若得此意终日分别无所分别。涅??
    名为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法华名正直舍方
    便但说无上道。大品名为一切种智知一切
    法。净名称为入?卜林不嗅余香。华严称为
    法界。即是此四门意也。上无生门破假。若得
    其意者乃是圆教之门。非方便门也。所以
    称为破法遍云云。○第二从空入假破法遍
    者。即为四。一入假意。二明入假因缘。三明
    入假观。四明入假位。入假意者。自有但从
    空入假。自有知空非空破空入假。夫二
    乘智断亦同证真。无大悲故不名菩萨。华
    严云。诸法实性相二乘亦皆得。而不名为
    佛。若论自行入空有分。若论化物出假则
    无。菩萨从假入空自破缚着不同凡夫。从
    空入假破他缚着不同二乘。处有不染。
    法眼识药慈悲逗病。博爱无限兼济无倦。
    心用自在。善巧方便如空中种树。又如仰
    射空中??相拄不令堕地。若住于空则
    于众生永无利益。志存利他即入假之意
    也。○入假因缘者。略言有五。一慈悲心重。初
    破假时。见诸众生颠倒狱缚不能得出。起
    大慈悲爱同一子。今既断惑入空。同体哀
    伤倍复隆重。先人后己与拔弥笃。二忆本
    誓愿者。本发弘誓拔苦与乐令得安隐。
    今众生苦多未能得度。我若独免。辜违先
    心不忘本怀。岂舍含识。入假同事而引
    导之。二乘初业不愚于法。亦有大愿隔生
    中忘。退大取小众圣所呵。菩萨不尔。如母
    得食常忆其儿。三智慧猛利。若入空时。即
    知空中有弃他之过。何以故。若住于空则
    无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具足佛法。皆不能
    办。既知过已。非空入假。四善巧方便。能
    入世间。虽生死烦恼不能损智慧。遮障留
    难弥助化道。五大精进力。虽佛道长远不
    以为遥虽众生数多而意有勇。心坚无退
    精进发趣。初无疲怠。是名五缘。如此五意
    与净名经同。彼文有三种慰喻。先明观身
    无常等是入空慰喻。最后云。当作医王是
    入中慰喻。中间是入假慰喻。即有五意。以
    己之疾愍于彼疾。即是同体大悲。当识宿
    世无数劫苦。岂非本誓。当念饶益一切众
    生。岂非知空之过。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即
    是善巧方便。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即是第
    五意。此义与彼文悬合云云。从空入假四
    法。若无。决不能出。利根一种今当分别。但
    住空声闻未必钝根。入假菩萨未必利根。
    如身子智利而不出假。当用四句释之。
    或根利住空。或根钝住空。或根利入假。或
    根钝入假。譬如身羸无力而胆勇成就。入
    险破敌前无横阵。自有身力雄壮胆勇复
    强。左推右荡无能当者。自有身力虽多怯
    弱畏惧。虽有好力望阵失胆。自有无力
    无胆两事不具。何能有功。今住空之人亦
    有两种。出假亦然。具五缘者如有亲有约
    有策有力有胆。故能入假。智根虽钝四事
    因缘亦能入假。声闻之人虽有利智全无
    四事。故不能入假也。○三明入假观者。即
    为三。一知病。二识药。三授药。知病者知见
    思病。知见根本知起见因缘。知起见久
    近知见惑重数。云何知见根本。我见为诸
    见本。一念惑心为我见本。从此惑心起无
    量见。纵横稠密不可称计。为此见故造众
    结业。堕坠三途沈回无已。如旋火轮若欲
    息之应当止手。知心无心妄想故心起。亦
    知我无我颠倒故我生。颠倒及妄想息者。即
    是根本息枝条自去。云何知见起因缘。因缘
    不同生见亦异。何以得知。内外相故知。内
    外相者。众生居处相异。时序寒热国土高低。
    产育精?食物浓淡。处所异故果报相异。虽
    土风所出蓄散丰俭。或有或无或得或失。
    贫富饥饱云云。形貌相异。矬长端丑伟瘠健
    病云云。根性欣恶相异。忽荣弃位樵渔自
    乐。扣牛干相负鼎邀卿。专文专武耽酒
    嗜味。多贪多奢多?多喜多痴多黠。如是参
    差百千万品。直置人道各各殊别。何况异类
    不可胜言。如此依正种种不同者。必知业
    异。业异故起见异。是故则见末知本见外
    识内。云何知起见久近。知如是见积累重
    沓。非止一世。知如是见近世所起。知如是
    见此世适起。知如是见未来方盛。云何知
    见重数多少。从一有见派出三假。又从三
    假派出四句。三假合十二句。又从四句出
    四悉檀。十二句合四十八悉檀。又一悉檀派
    出性空相空。四十八悉檀合有九十六性相
    空。一一句各有止观。合一百九十二句止观。
    就前根本都合三百四十八句。此就信行
    人如此。法行人亦如是。信行转为法行亦
    如是。法行转为信行亦如是。就四人合
    有一千三百九十二句。此约一有见如此。
    无见亦如是。亦有亦无见亦如是。非有非无
    见亦如是。就四见有五千五百六十八句。
    单四见如此。复四见亦如是。具足四见亦
    如是。就三种四见合有一万六千七百四
    句不可说见。如初有见但有一千三百九十
    二句。是则合有一万八千九十六句。此是所
    破如此。能破亦如是。能所合论则有三万
    六千一百九十二句。自行如此。化他亦如
    是。自行化他都合七万二千三百八十四句。
    若更约六十二见八十八使。论三假四句等
    者。则有无量无边不可穷尽。病相无量菩
    萨悉知。知若干句共成此见。知若干句共
    成彼见。深浅轻重。善巧分别而无僻谬。是
    名知集。既知集已亦能知苦。苦集流转精
    晓本末。又入空之前遍观见思总知病相。
    为出假方便。后用一门断惑入空。若出假
    时分别见思照之则易。薄修止观法眼则
    明。二乘入空专依一门。无此弄引教二弟
    子谬授于药。又少五意。何能入假。而菩萨
    善巧大悲本愿大精进力。或寂诸想而发法
    眼识知见病。或观达见法发道种智明了
    惑法。若不悟者但精进力勤研止观。内因既
    熟外被佛加。或冥或显豁然开悟。于诸见
    病句句明了。如于镜中见诸色像。自识识
    他谛审无碍。次明知思病本知思起因缘。
    知思起久近。知思病重数。三意例见病可
    知。思假以痴为本云云。重数者。九地则有
    八十一品。初一品有三假有四句止观。三
    假合十二句。一句即有信解见得。各各用四
    悉檀。信法各有八合则十六番。此信法互有
    转义复为十六。合前则有三十二句。一句
    既三十二句。十二句三假合有十二句。则
    有三百八十四句。一一句复有性相二空。则
    合有七百六十八句。足前合为一千一百五
    十二句。含根本合为一千一百六十四句。
    一品如此九品合有一万四百七十六句。欲
    界九品如此。三界九品合有九万四千二百
    八十四句。所破如此能破亦然。能所合有
    十八万八千五百六十八句。自行如此化他
    亦然。合有二十七万七千一百三十六句止
    观。若细论一一品复有无量品。一一禅复有
    无量禅。通明背舍等。直置诸禅发时已自不
    可说。况复禅禅品品。品品之内复有三假
    四观等句。其数难知。若准见惑四十里水。
    此缘一谛应是一十里水。不横起故称之
    一?v。重数甚多亦可十里。二乘直入故不分
    别。菩萨初破思假已作方便。先总知竟。今
    出假修观助开法眼。通用止观为知假之
    门。别修各有方法。息诸缘念名止。缘此思
    假名观。大悲本愿大精进力。诸佛威加豁然
    开解。得法眼见。道种智知。分别思假病相
    分明云云上见思重数虽烦。知之何妨。如
    五部律不填人胸对缘行事能自正正他。
    学此诸句即行即用。自行化他随意无碍
    ○二入假识药者。病相无量药亦无量。略言
    为三。一世间法药。二出世间法药。三出世
    间上上法药。大品有三种法施三归五戒
    十善道四禅无量心等。名世间法施。二出
    世间法施。三出世间上上法施。可知云云释
    论云。何惠用世间法施。譬如王子从高堕
    下。父王爱念积以缯绵于地接之。令免
    苦痛。众生亦尔。应堕三途。圣人愍念以世
    善法权接引之令免恶趣。然施法药凡愚
    本自不知。皆是圣人托迹同凡。出无佛世
    诱诲童蒙。大经云。一切世间外道经书皆是
    佛说。非外道说。光明云。一切世间所有善
    论。皆因此经。若深识世法即是佛法。何以
    故。束于十善即是五戒。深知五常五行义
    亦似五戒。仁慈矜养不害于他。即不杀戒。
    义让推廉抽己惠彼。是不盗戒。礼制规矩结
    发成亲即不邪?H戒。智鉴明利所为秉直中
    当道理。即不饮酒戒。信契实录诚节不欺。是
    不妄语戒。周孔立此五常为世间法药救
    治人病。又五行似五戒。不杀防木。不盗防
    金。不?H防水。不妄语防土。不饮酒防火。又
    五经似五戒。礼明撙节此防饮酒。乐和心
    防?H。诗风刺防杀。尚书明义让防盗。易
    测阴阳防妄语。如是等世智之法。精通其
    极无能逾无能胜。咸令信伏而师导之。
    出假菩萨欲知此法。当别于通明观中勤
    心修习。大悲誓愿精进无怠。诸佛威加豁然
    明解。于世法药永无疑滞。然世法药非毕
    竟治。屈步移足虽垂尽三有。当复退还。故
    云。凡夫虽修有漏禅。其心行穿如漏器。虽
    生非想当复退还。如雨彩衣其色?脱。
    世医虽差差复还生。此之谓也。次明知出世
    法药者。如大经云。或说信为道。或说乐
    欲。或说不放逸。或说精进。或说身念处。或
    说正定。或说修无常。或说兰若处。或说为
    他说法。或说持戒。或说亲近善友。或说修
    慈等也。又如诸经中。或一道为药如一行
    三昧。如佛告比丘他物莫取。一切法皆是
    他物。于一切法不受成罗汉。如前所明单
    复诸见皆悉不受。或二道为药定爱智策。二
    轮平等。或三法为药谓戒定慧。或四法为
    药谓四念处。或五法为药谓五力。或六法
    谓六念。七觉。八正道。九想。十智。如是等增
    数明道。乃至八万四千不可称数。或众多
    一法。乃至无量一法。不可说一法。或众多十
    法。无量十法。不可说十法。是一一法有种种
    名。种种相。种种治。出假菩萨皆须识知。为
    众生故集众法药。如海导师。若不知者不
    能利物。为欲知故一心通修止观。大悲
    誓愿及精进力。诸佛威加法眼开发。皆能了
    知如观掌果。又知出世上上法药。约止观
    一法为药者。谓一实谛。无明心与法性合
    则有一切病相。观此法性尚无法性。何况
    无明及一切法。或二法为药即是止观。体达
    心性虚妄休息。或三法为药即是止观。及随
    道戒任运防护。又三三昧。从假入空名空三
    昧。亦不见空相名无相三昧。生死业息名
    无作三昧。或四法为药谓四念处。诸见皆依
    色。此色非污秽非不污秽。受诸见思非
    苦非乐。诸见想行非我非无我。诸见思心
    尚非心。岂是常无常。或五法为药即是五
    根。修止观时无疑。名信根。常念止观不
    念余事即念根。止观不息即精进根。一心
    在定即定根。四句体达无性故即慧根。五
    根增长名为五力。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
    以止观觉见思惑即是佛法界。不破法身
    名念佛。常忆持止观不分别止观一异相。
    名念法。止观理和是无为相。故名念僧。止
    观有随道戒。名念戒。止观即第一义。名念
    天。止观舍见思惑。名念舍。或七法为药者。
    止是除舍定三觉分。观是择喜精进觉分。念
    通两处。或八法为药。四句破假名正见。动
    发正见名思惟。依此修行名正业。说此止
    观名正语。不以邪谄养身为正命。不离
    不忘名正念。止名正定。无间念名精进。或
    九法为药者。谓四见是污秽五阴。五阴变坏
    名色变想。乃至九云云。或十法为药即十
    智。见思两假是集苦智。止观是道智。二十五
    有不生是灭智。知三界皆尔是比智。以世
    间名字故说即世智。知他众生亦然是他心
    智。知诸法差别是等智。知苦集尽名尽智。
    无漏之慧名无生智。当知止观为益众生
    随根增减。既得为十。亦得为恒河沙佛法
    也。譬如神农尝草立方。或一药二药乃至
    十药为方。众多药为方。为病立方。非无
    因缘。入假菩萨亦复如是。知诸法门。一法
    二法至无量法。或为一病或为兼病。又如
    诸药皮肉汁果。根茎枝叶。各各如是。山海
    水陆四方土地各有所出。采掘干湿各各有
    时。又知诸药各有所治。入假菩萨知众生
    根。识所宜法亦复如是。知此一一法乃至
    多法。是其乐欲。知彼一法二法。非其乐欲。
    知此一法二法是其便宜。非其便宜是对
    治。非对治是入第一义。非入第一义。皆审
    识之。欲治一病一药即足。欲为大医遍
    须诸药。二乘治惑一法即足。菩萨大誓须
    一切知。又如大地产药而分剂作方。如大
    河水分剂升合不过不减。法药亦尔。于一
    寂定开无量止。于一大慧开无量观。皆实
    不虚。又如众生病缘种种不同。诸病苦痛
    种种不同。诸药方治种种不同。病差因缘种
    种不同。汤饮吐下。针炙丸散。得差之缘亦
    复非一。入假菩萨亦如是。知一切众生见思
    烦恼集不同。是知集。知一切众生善恶苦
    果不同。是知苦。知一切法门。是知道。知一
    切众生入证不同。是知灭。种种四谛入假菩
    萨无不遍知

    摩诃止观卷第六(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