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摩诃止观卷第五(上)

    第七正修止观者。前六重依修多罗以开
    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膏明相赖目足
    更资。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纷然竞起。重昏巨
    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
    向恶道。畏之妨修正法。当以观观昏即
    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如猪揩金
    山众流入海。薪炽于火风益求罗耳。此金
    刚观割烦恼阵。此牢强足越生死野。慧净
    于行行进于慧。照润导达交络莹饰。一体二
    手更互揩摩。非但开拓遮障。内进已道。又
    精通经论外启未闻。自匠匠他兼利具足。
    人师国宝非此是谁。而复学佛慈悲无诸
    悭吝。说于心观施于彼者。即是开门倾
    藏舍如意珠。此珠放光而复雨宝。照?丰
    乏朗夜济穷。驰二轮而致远。翥两翅以
    高飞。玉润碧鲜可胜言哉。香城粉骨雪岭
    投身。亦何足以报德。快马见鞭影即着
    正路。其痴钝者毒气深入失本心故。既其不
    信则不入手。无闻法钩故听不能解。乏
    智慧眼不别真伪。举身痹癞动步不前。不
    觉不知大罪聚人何劳为说。设厌世者?下
    劣乘。攀附枝叶狗狎作务。敬猕猴为帝
    释宗瓦砾是明珠。此黑?人岂可论道。又
    一种禅人不达他根性纯教乳药。体心踏
    心。和融觉觅。若泯若了斯一辙之意。障难
    万途纷然不识。才见异相即判是道。自非
    法器复阙匠他。盲跛师徒二俱堕落。瞽蹶
    夜游甚可怜愍。不应对上诸人说此止观。
    夫止观者高尚者高尚。卑劣者卑劣。开止观
    为十。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
    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增上慢。九二乘。十
    菩萨。此十境通能覆障。阴在初者二义。一现
    前。二依经。大品云。声闻人依四念处行道。
    菩萨初观色乃至一切种智。章章皆尔故不
    违经。又行人受身谁不阴入。重担现前是
    故初观。后发异相别为次耳。夫五阴与四
    大合。若不照察不觉纷驰。如闭舟顺水
    宁知奔迸。若其回??始觉驰流。既观阴果
    则动烦恼因。故次五阴而论四分也。四大
    是身病。三毒是心病。以其等故情中不觉。
    今大分俱观冲击脉藏。故四蛇偏起致有患
    生。无量诸业不可称计。散善微弱不能令
    动。今修止观健病不亏动生死轮。或善萌
    故动。恶坏故动。善示受报故动。恶来责报
    故动。故次病说业也。以恶动故恶欲灭。
    善动故善欲生。魔遽出境作诸留难或
    坏其道。故次业说魔。若过魔事则功德生。
    或过去习因。或现在行力。诸禅竞起。或味或
    净或横或竖。故次魔说禅。禅有观支因生
    邪慧。逸观于法僻起诸倒。邪辩猛利。故次
    禅说见。若识见为非息其妄着。贪?利钝
    二俱不起。无智者谓证涅??。小乘亦有横
    计四禅为四果。大乘亦有魔来与记。并是
    未得谓得增上慢人。故次见说慢。见慢既
    静先世小习因静而生。身子舍眼即其事也。
    大品云。恒沙菩萨发大心。若一若二入菩萨
    位多堕二乘。故次慢说二乘。若忆本愿故
    不堕空者。诸方便道菩萨境界即起也。大品
    云。有菩萨不久行六波罗蜜。若闻深法即
    起诽谤堕泯犁中。此是六度菩萨耳。通教
    方便位亦有谤义入真道不谤也。别教初
    心知有深法。是则不谤。此等悉是诸权善
    根。故次二乘后说也。此十种境始自凡夫
    正报终至圣人方便。阴入一境常自现前。若
    发不发恒得为观。余九境发可为观。不发
    何所观。又八境去正道远。深加防护得
    归正辙。二境去正道近。至此位时不虑
    无观薄修即正。又若不解诸境互发大起
    疑网。如在岐道不知所从。先若闻之恣
    其变怪心安若空。互发有十。谓次第不次
    第。杂不杂。具不具。作意不作意。成不成。益
    不益。久不久。难不难。更不更。三障四魔九
    双七只。次第者有三义。谓法修发。法者。次
    第浅深法也。修者。先世已曾研习次第。或此
    世次第修也。发者。依次修而次发也。不次亦
    三义。谓法修发。发则不定。或前发菩萨境
    后发阴入。虽不次第十数宛足。修者。若四
    大违返则先修病患。若四分增多则先修烦
    恼。如是一一随强者先修。法者。眼耳鼻舌
    阴入界等。皆是寂静门亦是法界。何须舍此
    就彼。出宝箧经(云云)。当知法界外更无复
    有法而为次第也。烦恼即法界。如无行经
    云。贪欲即是道。净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
    道。佛道既通无复次第也。病患是法界者。
    净名云。今我病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
    真非有。以此自调亦度众生。方丈托疾双
    林病行。即其义也。业相为法界者。业是行
    阴。法华云。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
    净法身具相三十二。达业从缘生不自在
    故空。此业能破业。若众生应以此业得度。
    示现诸业以此业立业。业与不业缚脱叵
    得。普门示现双照缚脱。故名深达。何啻堪
    为方等师耶。魔事为法界者。首楞严云。魔
    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实际中尚不见
    佛。况见有魔耶。设有魔者。良药涂屣堪
    任乘御(云云)。禅为法界者。能观心性名为
    上定。即首楞严不昧不乱入王三昧。一切
    三昧悉入其中。见为法界者。净名云。以邪
    相入正相。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又
    动修不动修。亦动亦不动修。非动非不动
    修三十七品。以见为门以见为侍。慢为法
    界者。还是烦恼耳。观慢。无慢。慢大慢。非慢
    非不慢。成秘密藏入大涅??。二乘为法界
    者。若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云云)。智者见空
    及与不空。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闻已谛
    思惟得近无上道。菩萨境为法界者。底恶
    生死下劣小乘尚即是法界。况菩萨法宁非
    佛道。又菩萨方便之权即权而实。亦即非
    权非实成秘密藏。入大涅??。是一一法皆
    即法界。是为不次第法相也。杂不杂者。发
    一境已更发一境历历分明。是为不杂。适
    发阴入复起烦恼。烦恼未谢复业复魔禅
    见慢等。交横并沓是为杂发。虽杂不出十
    种。具不具者。十数足名具。九去名不具。次
    不次杂不杂。皆论具不具。又总具总不具。
    别具别不具。十数足是总具。十数不委悉是
    总不具。九数欠是别不具。九数中委悉是别
    具。又横具横不具竖具竖不具。例如发四
    禅至非想是竖具。至不用处是竖不具。发
    通明背舍等是横具。止发七背舍是横不
    具。又发初禅至四禅是竖具。三禅来是竖
    不具。又初禅九品是竖具。八品来是竖不具。
    又一品五支足是横具。四支已来是横不具。
    其余例此可知(云云)。修不修者。作意修阴
    界入。界入开解是修发。不作意阴界入自
    发通达色心。是不修发。乃至菩萨境亦如
    是。应有四句为根本。句句织成三十六
    句。例如下烦恼境中说。成不成者。若发一
    境究竟成就。成就已谢更发余境。余境亦究
    竟成。若发一种作起乍灭。非但品数缺少。
    于分分中亦暧昧不明。前具不具止明头
    数。此中论体分始终。益不益者。或发恶法。
    于止观巨益明静转深。或发善法于止观
    大损。损其静照。或增静损照。或损静增
    照。俱增俱损。难发不难发者。或恶法难易。
    或善法难易。俱难俱易。久不久者。自有一
    境久久不去。或有一境即起即去(云云)。更不
    更者。自有一境。一更两更乃至多多。自有
    一境一发即休。后不复发。如是等种种不
    同。善识其意莫谬去取。然皆以止观研之
    使无滞也。三障四魔者。普贤观云。阎浮提
    人三障重故。阴入病患是报障。烦恼见慢是
    烦恼障。业魔禅二乘菩萨是业障。障止观
    不明静塞菩提道。令行人不得通至五
    品六根清净位。故名为障。四魔者。阴入正是
    阴魔。业禅二乘菩萨等是行阴名为阴魔。烦
    恼见慢等是烦恼魔。病患是死因名死魔。魔
    事是天子魔。魔名夺者。破观名夺命。破止
    名夺身。又魔名磨讹。磨观讹令黑?。磨
    止讹令散逸。故名为魔(云云)。问。何意互发。
    答。皆由二世因缘。昔有渐观种子。今得修
    行之雨即次第发。昔有顿观种子即不次第
    发。昔有不定种子即杂发。昔修时数具即具
    发。昔修时数不具即不具发。昔曾证得今发
    则成。昔但修不证。今发不成。昔因强今不
    修而发。今缘强待修而发。昔因今缘二俱善
    巧。回向上道。今发则益。昔因缘中杂毒是
    则致损发所因处弱则不久。发因处强是则
    久。?细住乃至四禅传传判强弱(云云)。善易
    发关遮轻。善难发由遮重。恶难发由根
    利。恶易发由根钝。恶欲灭而告谢。善欲生
    而相知则一而不更。善欲灭而求救。恶欲
    兴而求受。则更更更更。此中皆须口决。用
    智慧筹量。不得师心谬判是非。尔其慎之
    勤之重之。私料简者。法若尘沙境何定十。
    答。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芽。数方不广略
    令义易明了。故言十耳。问。十境通别云何。
    答。受身之始无不有身。诸经说观多从色
    起。故以阴为初耳。以阴本。阴因阴患。阴
    主善阴。又阴因别阴等(云云)。通言烦恼者。见
    慢同烦恼。阴入病是烦恼果。业是烦恼因。禅
    是无动业。业即烦恼用。魔即统欲界即烦恼
    主。二乘菩萨即别烦恼摄(云云)。通称病患者。
    阴界入即病本。烦恼见慢等即是烦恼病。净
    名云。今我病者皆从前世妄想诸烦恼生。业
    亦是病。大经云。王今病重即指五逆为病
    也。魔能作病。三灾为外过患。喘息喜乐是
    内过患。禅有喜乐即病患也。二乘菩萨即是
    空病。空病亦空。通称业者。阴入是业果。烦
    恼见慢是业本。病是业报。魔是魔业。禅是无
    动业。二乘菩萨是无漏业。通称魔者。阴入即
    阴魔。烦恼见慢即烦恼魔。病是死魔。魔即天
    子魔。余者皆是行阴魔摄。通称禅定者。禅
    自是其境。阴入烦恼见慢业等。悉是十大地
    中心数定摄。魔是未到地定果。亦是心数定
    摄。二乘菩萨净禅摄。又三定摄之。上定摄
    菩萨二乘中下二定摄八境(云云)。通称见者。
    阴入即我见众生见。烦恼具五见。病寿者命
    者见。业禅等作者见。亦是戒取见。魔是使作
    者使受者使起等摄。又生死即边见摄。慢即
    我见摄。二乘方便菩萨等皆曲见摄。通称
    慢者。阴入我慢摄。烦恼即慢慢摄。病患不如
    慢摄。业即?x慢摄。由?x故造业。魔即大慢
    摄。禅即?x慢摄。见亦大慢摄。二乘菩萨增上
    慢摄。通称二乘者。四念处四谛法摄九境
    也。通称菩萨境者。以四弘誓摄得九境。
    问。境法名俱通者。行人亦通不。答。大经云。
    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前九境人亦通
    称菩萨人也。通是二乘则有四种声闻。增
    上慢声闻摄得下八境人也。佛道声闻摄得
    菩萨人也。问。通是无常不。答。宝性论云菩
    萨住无漏界中有无常倒。问。通是有漏不。
    答。漏义则通有义小异。问。通是偏真不。答。
    偏义则通真义异问。通义可领别复云何。
    答。十境不同即别义也。复有亦通亦别。阴
    是受身之本。又是观慧之初。所以别当其首。
    此一境亦通亦别。后九境从发异相受名。
    但得是通是别。不得是亦通亦别也。若尔
    烦恼亦是诸法之本。元为治惑。亦是观初。
    病身四大亦是事本。元为治病。亦是观初。
    何意不得亦通亦别。答。若身因烦恼属前
    世。若今世烦恼由身而有。病不恒起为本
    事弱。诸经论不以病为观首。故不亦通亦
    别耳。非通非别者皆不思议。一阴一切阴。非
    一非一切。问。九境相起更立别名者。阴入
    解起应立别名。答。阴解起时非条然别。还
    是阴入摄若执此解即属见。若约解起爱
    恚属烦恼。招病来魔随事别判。若解发朗
    然无九境相者。此则止观气分。但得通别
    不得亦通亦别耳。问。十境条然别不。答。四
    念处是阴别。观空聚是入别。无我是界别。
    五停心烦恼别。八念病别。十善业别。五系
    魔别。六妙门禅别。道品见别。无常苦空慢别。
    四谛十二缘二乘别。六度菩萨别。问。五阴俱
    是境。色心外别有观耶。答。不思议境智即
    阴是观。亦可分别。不善无记阴是境。善五
    阴是观。观既纯熟无恶无无记。唯有善阴。
    善阴转成方便阴。方便阴转成无漏阴。无漏
    阴转成法性阴。谓无等等阴。岂非阴外别
    有观耶。小乘尚尔。况不思议耶。问。若转阴
    为观。报阴亦应转。答。大品云。色净故受想
    行识净。般若亦净。法华云。颜色鲜白六根清
    净。即其义也。阴虽转观境宛然(云云)。问。十境
    与五分云何。答。五分判禅十发约境。今当
    会之。若次不次一发至后则进分也。齐九
    已来住分也。作意矜持护分也。一发即失退
    分也。达分可知。若于境境皆作五分者。
    可以意推不俟分别。然五分十境皆是法
    相。可得互有其义。六即十地行位浅深不
    得相类。问。念性离缘性亦离。若无缘无念
    亦无数量。云何具十法界耶。答。不可思
    议无相而相观智宛然。他解须弥容芥芥容
    须弥。火出莲华。人能渡海。就希有事解不
    思议。今解无心无念无能行无能到。不
    思议理理则胜事。问。十法界互相有为因为
    果。答。俱相有。而果隔难显因通易知。如慈
    童女以地狱界发佛心。如未得记菩萨轻
    得记者。若不生悔无出罪期。更引诸例。凡
    圣皆具五阴。不可言圣阴如凡阴。又佛具
    五眼。岂可以人天果报释佛眼。佛具五行。
    病行是四恶界。婴儿行是人天界。圣行是二
    乘法界。梵行是菩萨法界。天行是佛法界。问。
    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法
    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云
    云)。○第一观阴入界境者。谓五阴十二入
    十八界也。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
    阴是积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入者涉入
    亦名轮门。界名界别亦名性分。?称派趁?br> 三科开合。若迷心开心为四阴。色为一阴。
    若迷色开色为十入及一入少分。心为一
    意入及法入少分。若俱迷者开为十八界也。
    数人说五阴同时。识是心王四阴是数。约有
    门明义。故王数相扶同时而起。论人说识先
    了别。次受领纳。想取相貌。行起违从。色由
    行感。约空门明义。故次第相生。若就能生
    所生从细至?。故识在前。若从修行从
    ?至细。故色在前。皆不得以数隔王。若
    论四念处则王在中。此就言说为便耳。又
    分别九种。一期色心名果报五阴。平平想受
    无记五阴。起见起爱者。两污秽五阴。动身
    口业善恶两五阴。变化示现工巧五阴。五善
    根人方便五阴。证四果者无漏五阴。如是
    种种源从心出。正法念云。如画师手画出
    五彩。黑青赤黄白白白。画手譬心。黑色譬
    地狱阴。青色譬鬼。赤譬畜。黄譬?罗。白譬
    人。白白譬天。此六种阴。止齐界内。若依华
    严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界内界外一
    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世间色心尚叵穷
    尽。况复出世。宁可凡心知。凡眼翳尚不见
    近。那得见远。弥生旷劫不睹界内一隅。况
    复界外边衣。如渴鹿逐炎狂狗?雷。何有
    得理。纵令解悟小乘终非大道。故大集云。
    常见之人说异念断。断见之人说一念断。皆
    堕二边不会中道。况佛去世后人根转钝
    执名起诤。互相是非悉堕邪见。故龙树破
    五阴一异同时前后。皆如炎幻响化悉不可
    得。宁更执于王数同时异时耶。然界内外
    一切阴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
    切法所谓心是。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
    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是惑本
    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炙病
    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
    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观心具十
    法门。一观不可思议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
    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修道品。七对治
    助开。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无法爱也。既自
    达妙境即起誓悲他。次作行填愿。愿行既
    巧破无不遍。遍破之中精识通塞。令道品
    进行。又用助开道。道中之位己他皆识。安
    忍内外荣辱莫着中道法爱。故得疾入菩
    萨位。譬如?呈佐赡ピ斓檬ぬ谩2皇璨幻?br> 间隙容?。巍巍昂昂峙于上天。非拙匠所
    能揆则。又如善画图其匡郭。写像逼真骨
    法精灵。生气飞动。岂填彩人所能点缀。此十
    重观法横竖收束。微妙精巧。初则简境真伪。
    中则正助相添。后则安忍无着。意圆法巧该
    括周备。规矩初心。将送行者到彼萨云。非
    ?证禅师诵文法师所能知也。盖由如来积
    劫之所勤求。道场之所妙悟。身子之所三
    请。法譬之所三说。正在兹乎。一观心是不
    可思议境者。此境难说。先明思议境。令不
    思议境易显。思议法者。小乘亦说心生一
    切法。谓六道因果三界轮环。若去凡欣圣
    则弃下上出灰身灭智。乃是有作四谛。盖思
    议法也。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谓十法界
    也。若观心是有有善有恶。恶则三品三途
    因果也。善则三品?罗人天因果。观此六
    品无常生灭。能观之心亦念念不住。又能观
    所观悉是缘生。缘生即空。并是二乘因果法
    也。若观此空有堕落二边沈空滞有。而起
    大慈悲入假化物。实无身假作身。实无空
    假说空。而化导之。即菩萨因果法也。观此
    法能度所度。皆是中道实相之法。毕竟清净。
    谁善谁恶。谁有谁无。谁度谁不度。一切法悉
    如是。是佛因果法也。此之十法逦?浅深皆
    从心出。虽是大乘无量四谛所摄。犹是思
    议之境。非今止观所观也。不可思议境者。
    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
    世间中莫不从心造。种种五阴者。如前十
    法界五阴也。法界者三义。十数是能依。法界
    是所依。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
    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故言十法界。又此
    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时界(云云)。
    十法界通称阴入界。其实不同。三途是有漏
    恶阴界入。三善是有漏善阴界入。二乘是无
    漏阴界入。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阴界入。佛
    是非有漏非无漏阴界入。释论云。法无上
    者涅??是。即非有漏非无漏法也。无量义
    经云。佛无诸大阴界入者。无前九阴界
    入也。今言有者有涅??常住阴界入也。大
    经云。因灭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常乐重沓即积聚义。慈悲覆盖即
    阴义。以十种阴界不同故。故名五阴世间
    也。揽五阴通称众生。众生不同。揽三途
    阴罪苦众生。揽人天阴受乐众生。揽无漏
    阴真圣众生。揽慈悲阴大士众生。揽常住
    阴尊极众生。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岂
    与凡下同。大经云。歌罗逻时名字异。乃至
    老时名字异。芽时名字异。乃至果时名字亦
    异。直约一期十时差别。况十界众生宁得
    不异。故名众生世间也。十种所居通称国
    土世间者。地狱依赤铁住。畜生依地水空
    住。修罗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宫
    殿住。六度菩萨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萨惑
    未尽同人天依住。断惑尽者依方便土
    住。别圆菩萨惑未尽者。同人天方便等住。
    断惑尽者依实报土住。如来依常寂光土
    住。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
    居净土。土土不同故名国土世间也。此三
    十种世间悉从心造。又十种五阴一一各具
    十法。谓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
    竟等。先总释。后随类释。总释者。夫相以据
    外览而可别。释论云。易知故名为相。如水
    火相异则易可知。如人面色具诸休否。览
    外相即知其内。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
    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若言有
    相?者不知。若言无相占者洞解。当随善
    相者信人面外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
    一切相。众生相隐弥勒相显。如来善知故远
    近皆记。不善观者不信心具一切相。当
    随如实观者信心具一切相也。如是性者。
    性以据内。总有三义。一不改名性。无行经
    称不动性。性即不改义也。又性名性分。种
    类之义分分不同。各各不可改。又性是实
    性。实性即理性。极实无过。即佛性异名耳。不
    动性扶空。种性扶假。实性扶中。今明内性
    不可改。如竹中火性虽不可见不得言
    无。燧人干草遍烧一切。心亦如是具一切
    五阴性。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以智眼观
    具一切性。世间人可笑。以其偏闻判圆经。
    涅??明佛知众生有佛性判为极常。法华
    明佛知一切法如是性判为无常。岂可以
    少知为常多知为无常。又法华云。佛知一
    切法皆是一种一性。此语亦少。何故判为无
    常。又有师。判法华十如。前五如属凡是权。
    后五属圣为实。依汝所判则凡无实永
    不得成圣。圣无权非正遍知。此乃专辄之
    说。诬佛慢凡耳。又涅??明一切众生悉有
    佛性。而言是常。净名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判是无常。若佛性菩提相异者。可一常一无
    常。若不异者此判大谬。如占者见王相王性
    俱得登极。佛性菩提相何故不同。如是体
    者主质故名体。此十法界阴俱用色心为
    体质也。如是力者。堪任力用也。如王力士
    千万技能病故谓无病差有用。心亦如是具
    有诸力。烦恼病故不能运动。如实观之具
    一切力。如是作者。运为建立名作。若离心者
    更无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也。如是因者。
    招果为因亦名为业。十法界业起自于心。
    但使有心诸业具足。故名如是因也。如是
    缘者。缘名缘由助业皆是缘义。无明爱等
    能润于业。即心为缘也。如是果者。克获为
    果。习因习读于前。习果克获于后。故言如
    是果也。如是报者。酬因曰报。习因习果通
    名为因牵后世报。此报酬于因也。如是本
    末究竟等者。相为本报为末。本末悉从缘
    生。缘生故空。本末皆空。此就空为等也。又
    相但有字报亦但有字。悉假施设。此就假
    名为等。又本末互相表帜。览初相表后报。
    睹后报知本相。如见施知富见富知施。
    初后相在。此就假论等也。又相无相无相
    而相。非相非无相。报无报无报而报非报
    非无报。一一皆入如实之际。此就中论等
    也。二类解者。束十法为四类三途以表苦
    为相。定恶聚为性。摧折色心为体。登刀
    入镬为力。起十不善为作。有漏恶业为因。
    爱取等为缘。恶习果为果。三恶趣为报。本
    末皆痴为等。三善表乐为相。定善聚为性。
    升出色心为体。乐受为力。起五戒十善为
    作。白业为因。善爱取为缘。善习果为果。人
    天有为报。应就假名初后相在为等也。二
    乘表涅??为相。解脱为性。五分为体。无系
    为力。道品为作。无漏慧行为因。行行为缘。
    四果为果。既后有田中不生故无报(云云)。菩
    萨佛类者。缘因为相了因为性。正因为体。
    四弘为力。六度万行为作。智慧庄严为因。
    福德庄严为缘。三菩提为果。大涅??为报
    (云云)。因缘有逆顺。顺生死者有漏业为因。
    爱取等为缘。逆生死者以无漏正慧为因。
    行行为缘。俱损生破惑。顺界外生死。亦
    以无漏慧为因。无明等为缘。若逆生死
    即以中道慧为因。万行为缘。俱损变易
    生死故。因缘既尔。余者逆顺准此可知。若
    依声闻但九无十。若依大乘三佛义佛有
    报身。若依断惑尽义则无后报。九之与十
    斟酌可解。众生世间既是假名无体。分别
    揽实法假施设耳。所谓恶道众生相性体力
    究竟等(云云)。善道众生相性体力究竟等。无漏
    众生相性体力究竟等。菩萨佛法界相性体
    力究竟等。准例皆可解。国土世间亦具十种
    法。所谓恶国土相性体力等(云云)。善国土无漏
    国土。佛菩萨国土相性体力(云云)。夫一心具
    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
    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
    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
    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
    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
    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
    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物论相迁?
    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
    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
    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心是一切法。
    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
    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
    议境意在于此(云云)。问。心起必托缘。为心
    具三千法。为缘具。为共具。为离具。若心具
    者心起不用缘。若缘具者缘具不关心。若
    共具者未共各无共时安有。若离具者既离
    心离缘那忽心具。四句尚不可得。云何具
    三千法耶。答。地人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
    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摄大乘
    云。法性不为惑所染。不为真所净。故法
    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无没无
    明盛持一切种子。若从地师则心具一切
    法。若从摄师则缘具一切法。此两师各据
    一边。若法性生一切法者。法性非心非缘。
    非心故而心生一切法者。非缘故亦应缘
    生一切法。何得独言法性是真妄依持耶。
    若言法性非依持黎耶是依持。离法性外
    别有黎耶依持。则不关法性。若法性不离
    黎耶。黎耶依持即是法性依持。何得独言黎
    耶是依持。又违经。经言。非内非外亦非中
    间。亦不常自有。又违龙树。龙树云。诸法不
    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更就譬
    检。为当依心故有梦。依眠故有梦。眠法
    合心故有梦。离心离眠故有梦。若依心
    有梦者。不眠应有梦。若依眠有梦者。
    死人如眠应有梦。若眠心两合而有梦者。
    眠人那有不梦时。又眠心各有梦合可有
    梦。各既无梦。合不应有。若离心离眠
    而有梦者。虚空离二应常有梦。四句求梦
    尚不得。云何于眠梦见一切事。心喻法
    性梦喻黎耶。云何偏据法性黎耶生一切
    法。当知四句求心不可得。求三千法亦
    不可得。既横从四句生三千法不可得
    者。应从一念心灭生三千法耶心灭尚不
    能生一法。云何能生三千法耶。若从心亦
    灭亦不灭生三千法者。亦灭亦不灭其性相
    违。犹如水火二俱不立。云何能生三千法
    耶。若谓心非灭非不灭生三千法者。非灭
    非不灭非能非所。云何能所生三千法耶。
    亦纵亦横求三千法不可得。非纵非横求
    三千法亦不可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
    名不可思议境。大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
    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即
    此义也。当知第一义中一法不可得。况三
    千法。世谛中一心尚具无量法。况三千耶。
    如佛告德女。无明内有不。不也。外有不。不
    也。内外有不。不也。非内非外有不。不也。佛
    言。如是有。龙树云。不自不他。不共不无
    因生。大经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不
    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谓四悉檀因缘
    也。虽四句冥寂。慈悲怜愍于无名相中假
    名相说。或作世界说心具一切法。闻者欢
    喜。如言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即其文
    也。或说缘生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五欲
    令人堕恶道。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
    令得见佛。即其文也。或言因缘共生一切
    法。闻者欢喜。如言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
    像。即其文也。或言离生一切法。闻者欢喜。
    如言十二因缘非佛作。非天人修罗作。其
    性自尔。即其文也。此四句即世界悉檀。说心
    生三千一切法也。云何为人悉檀。如言佛
    法如海唯信能入。信则道源功德母。一切善
    法由之生。汝但发三菩提心。是则出家禁戒
    具足。闻者生信。即其文也。或说缘生一切
    法。如言若不值佛当于无量劫堕地狱
    苦。以见佛故得无根信。如从伊兰出生
    ?钐础N耪呱?拧;蛩岛仙?磺蟹āH缪?br> 心水澄清珠相自现。慈善根力见如此事。闻
    者生信。即其文也。或说离生一切法。如言
    非内观得是智慧。乃至非内外观得是智
    慧。若有住着先尼梵志小信尚不可得。况
    舍邪入正。闻者生信。即其文也。是为为人
    悉檀四句说心生三千一切法也。云何对治
    悉檀说心治一切恶。如言得一心者万邪
    灭矣。即其文也。或说缘治一切恶。如说得
    闻无上大慧明。心定如地不可动。即其文
    也。或说因缘和合治一切恶。如言一分从
    思生一分从师得。即其文也。或说离治一
    切恶。我坐道场时不得一切法。空拳诳小
    儿诱度于一切。即其文也。是为对治悉檀
    心破一切恶。云何第一义悉檀心得见理。
    如言心开意解豁然得道。或说缘能见理。
    如言须臾闻之即得究竟三菩提。或说因
    缘和合得道。如快马见鞭影即得正路。或
    说离能见理。如言无所得即是得。已是得
    无所得。是名第一义四句见理。何况心生三
    千法耶佛旨尽净不在因缘共离。即世谛
    是第一义也。又四句俱皆可说。说因亦是缘
    亦是。共亦是离亦是。若为盲人说乳。若贝
    若?若雪若鹤。盲闻诸说即得解乳。即世
    谛是第一义谛。当知终日说终日不说。终
    日不说终日说。终日双遮终日双照。即破即
    立即立即破。经论皆尔。天亲龙树内鉴冷然。
    外适时宜各权所据。而人师偏解学者苟
    执。遂兴矢石各保一边。大乖圣道也。若
    得此意俱不可说俱可说。若随便宜者应
    言无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则
    有一切梦事。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千相
    性皆从心起。一性虽少而不无。无明虽多
    而不有。何者。指一为多多非多。指多为
    一一非少。故名此心为不思议境也。若
    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
    阴一切阴。一切阴一阴。非一非一切。一入一
    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
    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一众生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一众生。非一非一切。一国土一切
    国土。一切国土一国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
    切相。一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
    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遍
    历一切皆是不可思议境。若法性无明合有
    一切法阴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
    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
    义谛。如是遍历一切法无非不思议三谛
    (云云)。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
    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
    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
    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
    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
    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
    可思议一心三观。历一切法亦如是。若因
    缘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随情道种权智。若
    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即随智一切智。若
    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义者。即非权非实一
    切种智。例上一权一切权。一实一切实。一切
    非权非实。遍历一切是不思议三智也。若随
    情即随他意语。若随智即随自意语。若非权
    非实即非自非他意语。遍历一切法。无非
    渐顿不定不思议教门也。若解顿即解心。
    心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若解渐即
    解一切法趣心。若解不定即解是趣不过。
    此等名异义同。轨则行人呼为三法。所照
    为三谛。所发为三观。观成为三智。教他呼
    为三语。归宗呼为三趣。得斯意类一切
    皆成法门。种种味勿嫌烦(云云)。如如意珠
    天上胜宝。状如芥粟。有大功能。净妙五欲
    七宝琳琅。非内畜非外入。不谋前后不
    择多少。不作?妙称意丰俭。降雨穰穰不
    添不尽。盖是色法尚能如此。况心神灵妙。
    宁不具一切法耶。又三毒惑心一念心起。
    尚复身边利钝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
    恼。若言先有那忽待缘。若言本无缘对即
    应。不有不无。定有即邪。定无即妄。当知有
    而不有。不有而有。惑心尚尔。况不思议一
    心耶。又如眠梦见百千万事豁寤无一。况
    复百千。未眼不梦不觉。不多不一。眠力故
    谓多。觉力故谓少。庄周梦为蝴蝶?翔百
    年寤知非蝶亦非积岁。无明法法性一心
    一切心。如彼昏眠。达无明即法性一切心
    一心。如彼醒寤(云云)。又行安乐行人一眠
    梦。初发心乃至作佛坐道场转法轮度众
    生入涅??。豁寤?是一梦事。若信三喻则
    信一心非口所宣非情所测。此不思议境
    何法不收。此境发智何智不发。依此境发
    誓。乃至无法爱。何誓不具何行不满足耶。
    说时如上次第。行时一心中具一切心(云云)。
    ○二发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识不思议境。
    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弊
    色声。纵身口意作不善业。轮环恶趣萦诸
    热恼。身苦心苦而自毁伤。而今还以爱茧自
    缠。痴灯所害。百千万劫一何痛哉。设使欲
    舍三途欣五戒十善相心修福。如市易博
    换翻更益罪。似鱼入笱口蛾赴灯中。狂计
    邪黠逾迷逾远渴更饮咸。龙须缚身入水
    转痛。牛皮系体向日弥坚。盲入棘林溺堕
    洄?喊讶邪丫嫱茨强裳浴;⑽采咄枫ぱ?br> 悼栗。自惟若此悲他亦然。假令隘路叛出
    怨国。备历辛苦绝而复稣。往至贫里佣赁
    一日止宿草庵。不肯前进乐为鄙事。不信
    不识可悲可怪。思惟彼我鲠痛自他。即起
    大悲兴两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
    数誓愿断。众生虽如虚空。誓度如空之众
    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断无所有之烦恼。
    虽知众生数甚多。而度甚多之众生。虽知
    烦恼无边底。而断无底之烦恼。虽知众
    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众生。虽知烦
    恼如实相。而断如实相之烦恼。何者。若但
    拔苦因不拔苦果。此誓杂毒故须观空。若
    偏观空则不见众生可度。是名著空者。诸
    佛所不化。若遍见众生可度。即堕爱见
    大悲。非解脱道(云云)。今则非毒非伪故名为
    真。非空边非有边故名为正。如鸟飞空
    终不住空。虽不住空迹不可寻。虽空而
    度虽度而空。是故名誓与虚空共斗。故名
    真正发菩提心。即此意也又识不可思议心。
    一乐心一切乐心。我及众生昔虽求乐不
    知乐因。如执瓦砾谓如意珠。妄指萤光
    呼为日月。今方始解。故起大慈兴两誓愿。
    谓法门无量誓愿知。无上佛道誓愿成。虽
    知法门永寂如空。誓愿修行永寂。虽知
    菩提无所有。无所有中吾故求之。虽知法
    门如空无所有。誓愿画缋庄严虚空。虽
    知佛道非成所成。如虚空中种树使得华
    得果。虽知法门及佛果非修非不修。而
    修非证非得。以无所证得而证而得。是
    名非伪非毒名为真。非空非见爱名为
    正。如此慈悲誓愿与不可思议境智。非前
    非后同时俱起。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无
    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苦自然与乐。不
    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爱见。是名真正
    发心菩提义。自悲己悲众生义。皆如上说。
    观心可解三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观安
    于法性也。上深达不思议境渊奥微密。博
    运慈悲[一/旦]盖若此。须行填愿行即止观也。
    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
    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水变作
    坚水。又如眠来变心有种种梦今当体诸
    颠倒即是法性。不一不异。虽颠倒起灭如
    旋火轮。不信颠倒起灭。唯信此心但是法
    性。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体其实不起
    灭妄谓起灭。?指妄想悉是法性。以法性
    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法性无不法
    性时。体达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性。还
    源反本法界俱寂。是名为止。如此止时上
    来一切流转皆止。观者观察无明之心。上
    等于法性。本来皆空。下等一切妄想善恶。
    皆如虚空无二无别。譬如劫尽从地上至
    初禅。炎炎无非是火。又如虚空藏菩萨所
    现之相一切皆空。如海慧初来所现一切皆
    水。介尔念起所念念者无不即空。空亦不
    可得。如前火木能使薪然。亦复自然。法界
    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止?是智智?
    是止。不动止?是不动智。不动智?是不动
    止。不动智照于法性即是观智得安。亦是
    止安。不动于法性相应。即是止安。亦是观
    安。无二无别。若俱不得安当复云何。夫心
    神冥昧[?-禾+木]利?U[怡-台+两]。汨起汨灭。难可执持。倏
    去倏来不易关禁。虽复止之驰疾?炎。虽
    复观之?逾漆墨。加功苦至散惑倍隆。敌
    强力弱鹬蚌相扼。既不得进又不可退。当
    殉命奉道荐以肌骨。誓巧安心方便回转。
    令得相应成观行位也。安心为两。一教
    他。二自行。教他又为两。一圣师。二凡师。圣
    师有慧眼力明于法药。有法眼力识于病
    障。有化道力应病授药令得服行。如鞠
    多知弟子应以信悟令上树。应以食悟
    令服乳酪。应以呵责悟化为女像。一一
    开晓无有毫差。不待时不过时。言发即
    悟。佛去世后如是之师甚为难得。盲龟何
    由上值浮孔。坠芥岂得下贯针锋难难。二
    者凡师。虽无三力亦得施化。譬如良医精
    别药病。解色解声解脉逗药即差。有命
    尽者亦不能起死。若不解脉医问病相
    依语作方。亦挑脱得差。身子圣德亦复差
    机。凡夫具缚称病导师。今不论圣师正说
    凡师教他安心也。他有二种。一信行。二法
    行。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因闻入者是
    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昙无德云。位
    在方便自见法少凭闻力多。后时要须闻
    法得悟。名为信行。凭闻力少自见法多。
    后时要须思惟得悟。名为法行。若见道中
    无相心利一发即真。那得判信法之别。然数
    据行成论据根性。各有所以不得相非。
    今师远讨源由。久劫听学久劫坐禅。得为
    信法种子。世世熏习则成根性。各于闻思
    开悟耳。若论根利钝者。法行利内自观法
    故。信行钝藉他闻故。又信行利一闻即悟故。
    法行钝历法观察故。或俱利俱钝。信行人闻
    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己说前
    人根性利钝竟云何安心。师应问言。汝于
    定慧为志何等。其人若言我闻佛说。善知
    识者如月形光渐渐圆着。又如梯蹬渐渐增
    高。巧说转人心。得道全因缘。志欣渴饮。如
    犊逐母。当知是则信行人也。若言我闻佛
    说。明镜体若不动色像分明。净水无波鱼石
    自现。欣舍恶觉。如弃重檐。当知是则法
    行人也。既知根性。于一人所八番安心。咄
    善男子。无量劫来饮狂散毒。驰逐五尘升
    沈三界。犹如猛风吹兜罗?尽4笕确酗熘?br> 豆升沈。从苦至恼从恼至苦。何不息心
    达本以一其意。意若一者何事不办苦集
    得一则不轮回。无明得一不至于行。乃至
    不至老死。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六蔽
    得一则度彼岸。唯此为快。善巧方便种种
    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情。是名
    随乐欲以止安心也。又善男子。如天亢旱
    河池悉干。万卉焦枯百谷零落。娑伽罗龙王
    七日构云四方注雨。大地沾洽。一切种子
    皆萌芽。一切根株皆开发一切枝叶皆蔚茂。
    一切华果皆敷荣。人亦如是。以散逸故应
    生善不复生。已生善还退失。禅定河干。道
    品树灭。万善焦枯。百福残悴。因华道果。不
    复成熟。若能闲林一意。内不出外不入。静
    云兴也。发诸禅定。即是降雨也。功德丛林
    ??顶方便。眼智明觉信忍顺忍无生寂灭。乃
    至无上菩提悉皆克获。善巧方便种种缘喻。
    广赞于止生其善根。是名随便宜。以止
    安心也。又善男子。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
    无钩醉象踏坏华池。穴鼻骆驼翻倒负驮。
    疾于掣电毒逾蛇舌。重沓五翳埃霭曜灵。
    睫近霄远俱皆不见。若能修定如密室中灯
    能破巨?。金?抉膜空色朗然。一指二指三
    指皆了。大雨能淹嚣尘大定能静狂逸。止
    能破散虚妄灭矣。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
    于止破其睡散。是名对治以止安心也。又
    善男子。心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
    知出世不生不灭法相。如来成道犹尚乐
    定况诸凡夫。有禅定者如夜见电光即得
    见道。破无数亿洞然之恶。乃至得成一切
    种智。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即会
    真如。是名随第一义以止安心也。其人若
    言我闻寂灭都不入怀。若闻分别听受
    无厌。即应为说三恶烧然驼驴重楚饿鬼饥
    渴。不名为苦。痴?无闻不识方隅。乃是大
    苦。多闻分别乐。见法法喜乐。以善攻恶乐。
    无着阿罗汉是名为最乐。从多闻人闻甘
    露乐如教观察知道非道。远离坑坎直去
    不回。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发悦
    其情。是名随乐欲以观安心。又善男子。
    月开莲华日兴作务。商应随主彩画须胶。
    坯不遇火无须臾用。盲不得导一步不前。
    行无观智亦复如是。一切种智以观为根
    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善巧方便种种缘喻。
    广赞于观生其功德。是名随便宜以观
    安心。又善男子。智者识怨怨不能害。武将
    有谋能破强敌。非风何以卷云。非云何以
    遮热。非水何以灭火。非火何以除?。析
    薪之斧解缚之刀。岂过智慧。善巧方便种种
    缘喻。广赞于观使其破恶。是名对治以
    观安心。又善男子。井中七宝?室瓶盆。要
    待日明。日既出已皆得明了。须智慧眼观
    知诸法实相。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般
    若波罗蜜。最为照明。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
    赞于观令得悟解。是名第一义以观安
    心。如是八番为信行人说安心也。其人若
    云我乐息心默已复默。损之又损之遂至
    于无为。不乐分别坐驰无益。此则法行根
    性。当为说止。汝勿外寻但内守一。攀觉流
    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手则息。洪波鼓
    怒风静则澄。净名云。何谓攀缘。谓缘三界。
    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瑞应云。其得一
    心者则万邪灭矣。龙树云。实法不颠倒。念
    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
    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夫山中幽寂
    神仙所赞。况涅??澄净贤圣尊崇。佛话经云。
    比丘在聚身口精勤。诸佛咸忧。比丘在山息
    事安卧。诸佛皆喜。况复结跏。束手缄?结
    舌思惟寂相。心源一止。法界同寂岂非要
    道。唯此为贵余不能及。善巧方便种种因
    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心。是名随
    乐欲以止安心。其人若云我观法相。?增
    纷动善法不明。当为说止。止是法界平正
    良田。何法不备。上舍攀缘即是檀。止体
    非恶即是戒。止体不动即是忍。止无间杂
    即是精进。止则决定即是禅。止法亦无止者
    亦无即是慧。因止会非止非不止即是方便。
    一止一切止即是愿。止止爱止止见即是力。
    此止如佛止无二无别即是智。止具一切
    法即是秘藏。但安于止何用别修诸法。善
    巧方便种种缘喻令生善根。即是随便宜
    以止安心也。若言我观法相散睡不除者。
    当为说止。大有功能。止是壁定八风恶觉
    所不能入。止是净水荡于贪?H八倒。犹如
    朝露见阳则??。止是大慈怨亲俱愍能破恚
    怒。止是大明咒。痴疑皆遣。止即是佛破除障
    道。如阿伽陀药遍治一切。如妙良医咒枯
    起死。善巧方便种种缘喻。令其破恶。是名
    对治以止安心。其人若言我观察时不得
    开悟。当为说止。止即体真照而常寂。止即
    随缘寂而常照。止即不止止双遮双照。止即
    佛母。止即佛父。亦即父即母。止即佛师佛身。
    佛眼佛之相好。佛藏佛住处。何所不具何
    所不除。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是
    为第一义以止安心。彼人若言止状沈寂
    非我悦乐。当为说观推寻道理。七觉中有
    择觉分。八正中有正见。六度中有般若。于
    法门中为主为导。乃至成佛正觉大觉遍
    觉。皆是观慧异名。当知观慧最为尊妙。如
    是广赞。是为随乐欲以观安心。若勤修
    观。能生信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知病识
    药化道大行。众善普会莫复过观。是为随
    便宜以观安心。观能破?能照道。能除怨
    能得宝。倾邪山竭爱海。皆观之力。是为
    随对治以观安心。观观法时不得能所。
    心虑虚豁朦胧欲开。但当勤观开示悟入。
    是为用第一义以观安心。是为八番为法
    行人说安心也。复次人根不定。或时回转。
    萨婆多明转钝为利。成论明数习则利。此
    乃始终论利钝。不得一时辩也。今明众生
    心行不定。或须臾而钝。须叟而利。任运自尔。
    非关根转亦不数习。或作观不彻因听即
    悟。或久听不解暂思即决。是故更论转根安
    心若法行转为信行。逐其根转用八番悉
    檀。而授安心。若信行转成法行。亦逐根转
    用八番悉檀。而授安心。得此意广略自在
    说之。转不转合有三十二安心也。自行安
    心者。当观察此心。欲何所乐。若欲息妄
    令念想寂然。是乐法行。若乐听开彻无明
    底。是乐信行。乐寂者如妄从心出息心则
    众妄皆静。若欲照知须知心原。心原不
    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是为随乐欲自
    行安心。其心虽广分别心及诸法。而信念精
    进毫善不生。即当凝停莫动。诸善功德因
    静而生。若凝停时?更沈寂。都无进忍。当
    校计筹量策之令起。若念念不住如汗马
    奔逸。即当以止对治驰荡。若静默无记与
    睡相应。即当修观破诸昏塞。修止既久不
    能开发。即应修观。观一切法无碍无异。
    ?G?G明利。渐觉如空。修观若久?障不除。
    宜更修止。止诸缘念无能无所。所我皆
    寂。空慧将生。是为自修法行八番善巧布
    厝令得心安(云云)。信行安心者。或欲闻寂
    光如须弥不畏八动。即应听止。欲闻利
    观破诸烦恼。如日除?。即应听观。听观
    多如日焦芽。即应听止润以定水。或听
    定淹久如芽烂不生。即应听观令风日发
    动使善法现前。或时驰觉一念叵住。即应
    听止以治散心。或沈昏蒙蒙坐雾。即当听
    观破此睡熟。或听止豁豁即专听止。或闻
    观朗朗即专听观。是为自修信行八番巧
    安心也。若法行心转为信行。信行心转为
    法行。皆随其所宜巧钻研之。自行有三十
    二。化他亦三十二。合为六十四安心也。复
    次信法不孤立。须闻思相资。如法行者随
    闻一句体寂湛然。梦妄皆遣。还坐思惟心
    生欢喜。又闻止已。还更思惟即生禅定。又
    闻于止。还即思惟妄念皆破。又闻止已。还
    更思惟朗然欲悟。又闻观已。还更思惟心大
    欢喜。又闻观已。还更思惟生善。破恶欲悟
    等准前可知。此乃听少思多名为法行。非
    都不听法也。信行端坐思惟寂灭。欣踊未
    生起已闻止欢喜甘乐。端坐念善善不能
    发。起已闻止信戒精进倍更增多。端坐治
    恶恶不能遣。起已闻止散动破灭。端坐即
    真真道不启。起已闻止豁如悟寂。是为信
    行坐少闻多非都不思惟。前作一向根性。
    今作相资根性。就相资中复论转不转。亦
    有三十二安心。化他相资。亦有三十二安心。
    合六十四合前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夫
    心地难安违苦顺乐。今随其所愿逐而安
    之。譬如养生或饮或食。适身立命。养法
    身亦尔。以止为饮以观为食。药法亦两。或
    丸或散。以除冷热。治无明病以止为丸以
    观为散。如阴阳法。阳则风日。阴则云雨。
    雨多则烂。日多则焦。阴如定阳如慧。慧定
    偏者皆不见佛性。八番调和贵在得意。一
    种禅师不许作观。唯专用止。引偈云。思
    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
    终不睹。又一禅师不许作止。专在于观。引
    偈云。止止徒自止。昏?无所以。止止即是
    道。观观得会理。两师各从一门而入。以
    己益教他。学者则不见意。一向服乳浆犹
    难得况复醍醐。若一向作解者。佛何故种种
    说耶。天不常晴医不专散食不恒饭。世间
    尚不尔况出世耶。今随根随病回转自行化
    他有六十四。若就三番止观。则三百八十
    四。又一心止观复有六十四。合五百一十二。
    三悉檀是世间安心。世医所治差已复生。一
    悉檀是出世安心。如来所治毕竟不发世出
    世法互相成显。若离三谛无安心处。若离
    止观无安心法。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
    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一目之罗不
    能得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众生心行各
    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种心行。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多人一人亦然。
    须广施法网之目。捕心行之鸟耳

    摩诃止观卷第五(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