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摩诃止观卷第四(上)

    第六明方便者。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
    以微少善根。能令无量行成解发入菩萨
    位。大论云。能以少施少戒出过声闻辟支
    佛上。即此义也。又方便者众缘和合也。以能
    和合成因。亦能和合取果。大品经言。如来
    身者不从一因一缘生。从无量功德生如
    来身。显此巧能故论方便。若依渐次即有
    四种方便。方便各有远近。如阿?酬济魑?br> 停心为远。四善根为近。通别方便例可意
    知。圆教以假名五品观行等位去真犹遥。
    名远方便。六根清净相似邻真。名近方便。
    今就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复论远近。二十五
    法为远方便。十种境界为近方便。横竖该罗
    十观具足。成观行位能发真似。名近方便。
    今释远方便略为五。一具五缘。二呵五欲。
    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夫道不
    孤运弘之在人。人弘胜法假缘进道。所以
    须具五缘。缘力既具当割诸嗜欲。嗜欲外
    屏当内净其心。其心若寂当调试五事。五
    事调已行于五法。必至所在。譬如陶师若
    欲得器。先择良处。无砂无卤草水丰便可
    立作所。次息余际务。际务不静安得就功。
    虽息外缘身内有疾云何执作。身虽康壮
    泥轮不调不成器物。上缘虽整不专于业。
    废不相续永无办理。止观五缘亦复如是。
    有待之身必假资藉如彼好处。呵厌尘欲
    如断外缘。弃绝五盖如治内疾。调适五
    事如学轮绳。行于五法如作不废。世间
    浅事非缘不合。何况出世之道。若无弄引
    何易可阶。故历二十五法约事为观。调?
    入细检散令静故为止观远方便也。此五
    法三科出大论。一种出禅经。一是诸禅师
    立。一具五缘者。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
    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得善知识。禅经
    云。四缘虽具足开导由良师。故用五法为
    入道梯蹬。一阙则妨事。释此具如次第禅
    门。○此中明持戒清净。即四意。一列戒名。
    二明持戒。三明犯戒。四明忏净。列名者。经
    论出处甚多。且依释论有十种戒。所谓不
    缺。不破。不穿。不杂。随道。无着。智所赞。自在。
    随定。具足。此十通用性戒为根本。大论云。
    性戒者是尸罗身口等八种。谓身三口四更
    加不饮酒。是净命防意地。又云。十善是尸
    罗。佛不出世世常有之。故名旧戒。佛不出
    世凡夫亦修八禅。故名旧定。外道邪见六
    十二等旧医乳药名为旧慧。常途云。无客
    定无漏导八禅耳。今难此语。亦应无漏导
    十善也。戒慧既有客法。定何独无。今用三
    归五戒二百五十。为客戒。根本十种得戒人
    者。如佛自言善来比丘。自然已得具足戒。
    如摩诃迦叶自誓因缘得具足戒。如?x陈
    如见谛故受具足戒。如波?波提比丘尼。
    以八敬法受具足戒。如达磨提那比丘尼
    遣信受具足戒。如须陀耶沙弥论义受具
    足戒。如耶舍比丘等善来受具足戒。如跋
    陀罗波楞伽加三归受具足戒。如边地
    第五律师受具足戒。中国十人白四羯磨受
    具足戒。客戒人也。根本净禅观练熏。修为客
    定。四谛慧为客慧。佛出方有也。性戒者。莫
    问受与不受犯即是罪。受与不受持即是
    善。若受戒持生福。犯获罪。不受无福。不
    受犯无罪。如伐草害畜罪。同。对首忏。二
    罪俱灭。大论解云。违无作罪同灭耳而偿命
    犹在。故知受得之戒与性戒有异也。故四
    分问遮法云。不犯边罪不。边罪即性罪也。
    此罪障优婆塞戒。何况大戒。若性戒清净。是
    戒度根本解脱初因。因此性戒。得有无作
    受得之戒。小乘明义无作戒即是第三聚。大
    乘中法鼓经。但明色心无第三聚。心无尽
    故戒亦无尽。若就律仪戒。论无作可解。定
    共戒无作者与定俱发。有人言。入定时有出
    定时无。有人言。无作依定。定在不失。定退
    即谢也。道共戒无作者。此无作依道。道无
    失故此戒亦无失。戒定道共。通是戒名说。
    通以性戒为本。故经云。依因此戒。能生禅
    定及灭苦智慧。即此意也。○二明持者。此十
    种戒摄一切戒。不缺戒者。即是持于性戒乃
    至四重。清净守护如爱明珠。若毁犯者。如
    器已缺无所堪用。佛法边人非沙门释子。
    失比丘法故称为缺。不破者。即是持于十
    三。无有破损故名不破。若毁犯者。如器破
    裂也。不穿者。是持波夜提等也。若有毁犯
    如器穿漏。不能受道故名为穿。不杂者。
    持定共戒也。虽持律仪念破戒事。名之
    为杂。定共持心欲念不起。故名不杂。如大
    经云。虽不与彼女人身合。而共言语嘲调。
    壁外钏声见男女相追。皆污净戒。十住婆
    沙云。虽制其事。而令女人洗拭按摩。染心
    共语相视。或限尔许日持戒。或期后世富
    乐天上自恣。皆名不净。若持不杂戒。悉无
    此等念也。随道者。随顺谛理能破见惑。无
    着戒者。即是见真成圣。于思惟惑无所染
    着也。以此两戒约真谛持戒也。智所赞戒
    自在戒。则约菩萨化他。为佛所赞于世间
    中而得自在。是约俗谛论持戒也。随定具
    足两戒。即是随首楞严定。不起灭定现诸
    威仪。示十法界像导利众生。虽威仪起动
    而任运常静。故名堕定戒。前来诸戒律仪防
    止。故名不具足。中道之戒无戒不备。故名
    具足。此是持中道第一义谛戒也。用中道
    慧遍入诸法。故经云。式叉。式叉名大乘戒
    也。涅??明五支戒及十种戒。义势略同。设诸
    经论更明戒相。终不出此十科。束前三种
    戒名律仪戒。秉善防恶。从初根本乃至不
    穿纤毫清净。束名律仪戒。凡夫散心悉能持
    得此戒也。次不杂一戒。定法持心心不妄
    动。身口亦寂三业皎镜。此是定共戒。入定时
    任运无杂。出定身口柔软亦不杂。凡夫入
    定则能持得也。随道戒初果见谛发真成
    圣。圣人所持非凡夫能持也。无着戒则三
    果人所持。亦非初果所持也。智赞自在。此
    乃菩萨利他须持此戒。则非二乘所持也。
    随定具足。此是大根性所持。则非六度通教
    菩萨所能持也。况复凡夫二乘耶。向判位
    高下事义不同。理观观心论持戒者具能
    持得上十戒也。先束十戒为四意。前四戒。
    但是因缘所生法。通为观境。次二戒。即是
    观因缘生法即空。空观持戒也。次两戒。观
    因缘即是假。假观持戒也。次两戒。观因缘
    生法即是中。中观持戒也。所言观心为因缘
    生法者若观一念心从恶缘起。即能破根
    本。乃至破不杂戒。与善相违故名为恶。今
    以善顺之心防止恶心。能令根本乃至不
    杂等戒。善顺成就得无毁损。故称善心名
    为防止恶心既止身口亦然。防即是止善。顺
    即是行善。行善即是观。止善即是止。是名
    观因缘所生心持四种戒也。次观善恶因
    缘所生心即空者。如金刚般若云。若见法
    相者。名著我人众生寿者。若见非法相者。
    亦着我人众生寿者。不见法相不见非法
    相。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知法
    与非法二皆空寂。乃名持戒。今云法者。?
    善恶两心假实之法也。若见有善恶假名。即
    是着我人众生寿者。若见善恶实法。亦是
    着我人众生寿者。所言非法相者。若见善
    恶假名是无者。亦是着我人众生寿者。若
    见善恶实法是无者。亦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依无起见故不应着。乃至依非有
    非无起见。皆名著我人众生寿者。观如是
    等法与非法皆即是空。由此观故能顺无
    漏。防止有无六十二见。故名随道戒。若重
    虑此观思惟纯熟。历缘对境。于一切色声
    皆悉即空。名无着戒。防止思惑善顺真谛。
    是名观因缘心即空持二种戒也。次观因
    缘心即是假者。知心非心法亦非法。而不
    永滞非心非法。以道种方便。无所有中立
    心立法。拔出诸心数法。导利众生为智所
    赞。虽广分别无量心法。但有名字如虚空
    相。不生爱着惑相不拘。名为自在。如此
    假观。防止无知善顺俗理。防边论止顺边
    论观。即是假观持两戒也。次观因缘生心
    即中者。观于心性毕竟寂灭。心本非空亦
    复非假。非假故非世间。非空故非出世间。
    非贤圣法非凡夫法。二边寂静名为心性。
    能如是观。名为上定。心在此定即首楞严。
    本寂不动。双照二谛现诸威仪。随如是
    定无不具足。如是观心防止二边无明诸
    恶。善顺中道一实之理。防边论止顺边论
    观。此名即中而持两戒也。故梵网云。戒名
    大乘名第一义光。非青黄赤白。戒名为孝
    孝名为顺。孝即止善顺即行善。如此戒者。
    本师所诵我亦如是诵。当知中道妙观戒之
    正体。上品清净究竟持戒。十住广说云。若无
    我我所。远离诸戏论一切无所有。是名上
    尸罗。故净名云。罪性不在内亦不在外。亦
    不在两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其能如
    是是名善解是名奉律。即此意也。复次观
    心持戒即是五名。所以者何。防止是戒义。观
    亦如是。三观名能防三惑名所防。如此防
    止义遍法界。不局在身口(云云)。又?衬崦?br> 灭灭身口诸非。故今观心亦名为灭。即空
    之观能灭见思之非。即假观能灭尘沙之
    非。即中观能灭无明之非。如此论灭遍灭
    法界诸非。不止七支。故净名云。当直除灭
    勿扰其心。即此意也。又波罗提木叉名保
    得解脱者。观心亦尔。若不观三谛之理三
    惑保不解脱。若见三谛三惑保脱。如此解
    脱遍法界脱。非止解脱三途及出生死而
    已。又诵者。背文?持也。今观心亦尔。三观
    之名诠三谛理。即是其文。知名非名研心
    谛理。观法相续。常自现前。不生妄念。名之
    为诵。如此诵者。遍法界诵非止八十诵
    也。又律者。诠量轻重分别犯非犯。观心亦
    尔。分别见思?恶滓重。界内无知小轻。尘沙
    客尘横起。复为小重。根本微细。如上菩提
    心中已说。三观观三理是不犯。三惑障三
    理名为犯。三药治三病。诠量无谬纤毫不
    差。又知持事戒有三品。上品得天报。中品
    得人报。下品得修罗报。犯上退天。犯中
    退人。犯下退修罗。入三恶道。恶道又三品。
    轻者入饿鬼道。次者入畜生道。重者入地
    狱道。中品又多种。上中下下下即四天下
    也。上品又多种。谓三界诸天各有品秩也。
    又持理戒空假中三品。各有上中下。即空
    三品者下品为声闻。中品为缘觉。上品为
    通教菩萨。退则传传失也即假三品者。下品
    为三藏菩萨。中品为通教出假菩萨。上品
    为别教菩萨。即中三品者。下品为别教菩
    萨。中品圆教菩萨。上品是佛。唯佛一人具
    净戒也。又下品为五品。中为六根清净。上
    入初住。此略就观心判其阶差。中道观心
    即是法界摩诃衍。遍摄一切法。可以意得。
    不复烦文也。私谘云。下中三品皆约发真。
    上品何意约真似为三品耶。答。前三道未
    合可得分张横辩。即中既融宜约一道竖
    判。又亦得约横者。别接通别圆三品(云云)。如
    此分别得失轻重。遍诠量法界。岂止煮烧
    覆障耶。观心五名宛然可见。若事中恭谨精
    持四戒。而其心杂念。事亦不牢。犹如坯瓶。
    遇爱见恶则便破坏。若能观心六种持戒。
    理观分明妄念不动。设遇恶缘坚固不失。
    理既不动事任运成。故净名云。其能如是。
    是名善解。是名奉律。正意在此也。三明犯
    戒相者。夫毁灭净戒不出痴爱倒见。是戒
    怨家喻二罗刹。大经云。譬如有人带持浮
    囊渡于大海。尔时海中有一罗刹来乞浮
    囊。初则全乞。乃至微尘悉皆不与。行人亦
    尔。发心秉戒誓渡生死大海。爱见罗刹乞
    戒浮囊。爱罗刹言。令汝安隐得入涅??者。
    此以欲乐畅情称为涅??。如饥得食如贫
    得宝。猕猴得酒则得安乐。安乐名涅??。诱
    诳行人。若随爱转毁破四重。是全弃浮囊。
    是名犯相。若爱心虽起不可全弃。何者。我
    今欲过生死大海。尸罗不净还堕三途。禅
    定智慧皆不得发。思惟是已生大怖畏。故
    言。汝宁杀我浮囊叵得。是名持相。爱心复
    起摩触快意。若随爱触是弃半浮囊。是名
    犯相。行人复念禁戒岂可输半。论其果报
    地狱苦恼。论其即目下意治摈。甚可羞耻。
    岂应如此损毁大事。是故护惜不随爱情。
    是名持相。爱心又起乞重方便。若毁犯者是
    乞手许。又毁波夜提是乞指许。又毁吉罗
    是乞微尘许。吉罗虽小开放逸门。微尘不
    多水当渐入没海而死。是为爱心破律仪
    戒。贪攀览五欲破定共戒。深着生死为有
    造业。破即空戒。不息世讥嫌无护他意。
    破即假戒。不信戒善与虚空等。不信此戒
    具足佛法。不信此戒毕竟清净破中道戒。
    此例可解(云云)。次见罗刹乞浮囊者。若为财
    色而毁戒者。如前所说。触人皆尔。此名已
    起之恶。为除断故一心勤精进。若见心猛利
    于所计法而起罪过。此是解僻。名未生之
    恶。为不生故一心勤精进。此见虽未起。若
    修得少禅无好师友。即生念着而起过患。
    佛在世一比丘得四禅谓为四果。临终见
    中阴起即谤佛云。罗汉不生今那得生。阿
    难问佛。此人命过今生何处。佛言。已堕地
    狱。虽持戒得有漏禅。是亦不可信。佛在世
    尚尔。况末代痴人罪着深重。故大虚空藏经
    云。若起恶见。名第三波罗夷。云何恶见。或
    得空解发少智慧。师心自树谓证无生。见
    心既强。能破诸法无佛无众生。拨世因果
    出世因果。法华云。或食人肉。或复?n狗。即
    此义也。破正见威仪净命。起于平等无分别
    见。何者有罪。何者非罪。若有分别分别即
    碍。碍即非真。于贪欲中。莫生怖碍。无怖
    碍即是菩提。谓此是实余皆妄语。又值
    恶师为说恶法见毒转炽。邪鬼入心邪解更
    甚。猖狂颠倒无种不为。见慢峨嵯陵蔑一
    切。见行善者谓有所得。欺之如土。由是
    见故浮囊全去。设不全去者。即思惟言。理
    虽如此我未能见。何容顿弃惜犹不与。
    见心复起一切法空。岂有触与不触男女等
    相。即便把执?T抱是名半去。或重方便乃至
    吉罗。谓诸法空寂何用事相纷纭。既不存
    微尘空心转盛。如小水渐漏无碍稍滑。一
    切戒律皆悉吞?n故浮囊永没。当知见心大
    可怖畏。何以故。若谓四重及犯者皆空。而五
    逆亦空。何不造逆。空见既强亦无父母。若
    通若害皆不为碍。既无碍者。亦应不碍王
    及夫人。论其见心。实不谓有王及夫人。而
    自于己惜身惜命。若侵国王身碎命尽。如
    此痴空不空身命。惜己身命亦于王不
    空。既于己于王不能空者。那得独欺父
    母轻忽佛教。而言四重五逆皆空耶。当知
    此人不能自见执空之过。近尚不见何况
    远耶。既以恶空拨佛禁法。是破律仪戒。空
    见扰心破定共戒。坚执己见是破即空戒。
    污他善心破即假戒。不信见心与虚空
    等。即是佛法毕竟清净。破即中戒。当知邪
    僻空心甚可怖畏。若堕此见长沦永没。尚
    不能得人天涅??。何况大般涅??。故论云。
    大圣说空法本为治于有。若有着空者诸
    佛所不化。又经云。若于诸法生疑心者。
    能破烦恼如须弥山。若定起见则不可化。
    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僻取此语以证无
    碍。何不引无行贪着无碍法是人去佛
    远。若有得空者。终不破于戒(云云)。是名见
    心罗刹毁禁戒也。大意如此(云云)。复次前一
    向论持。次一向论犯。今明十戒持犯不定。
    若通论动出悉名为乘。故有人天等五乘。
    通论防止悉名为戒。故有律仪定共道共
    等戒。若就别义。事戒三品名之为戒。戒即
    有漏不动不出。理戒三品名之为乘。乘是
    无漏。能动能出。约此乘戒四句分别。一乘
    戒俱急。二乘急戒缓。三戒急乘缓。四乘戒俱
    缓。一乘戒俱急者。如前持相。十种清净事理
    无瑕。观念相续。今生即应得道。若未得道
    此业最强强者先牵必升善处。若律仪戒急
    则为欲界人天所牵。若无杂戒急随禅梵
    世。三品理乘何乘最急。若三品即中乘急。以
    人天身值弥勒佛。闻华严教利根得道。若
    上品出假乘急。以人天身值弥勒佛。于华
    严座作钝根得道。若上中二品入空乘急。
    以人天身值弥勒佛。闻方等般若等教得
    三乘等道。若下品入空乘急。以人天身值
    弥勒佛。闻三藏经得道。得人天身。是持事
    戒力。见佛得道修乘观力。事理俱持。诸
    行中最故不可缓也。二戒缓乘急者。是人德
    薄垢重烦恼所使。是诸事戒。皆为罗刹毁
    食。专守理戒观行相续。如上觉意六蔽中
    用心。央掘示为其相。以事戒缓命终故。堕
    三恶道受于罪报。于诸乘中何乘最强。强
    者先牵。若析空乘强以三途身。值弥勒佛
    闻三藏经。乃可得道。若即空乘急以三途
    身。值弥勒佛闻般若方等得道。若即假乘
    急以三途身。值弥勒佛闻华严及闻余教。
    作钝根得道。若即中乘急以三途身。值弥
    勒佛闻华严经作利根得道。是故佛说渐
    顿诸经。龙鬼畜兽悉来会坐。即是其事。破事
    戒故受三恶身。持理观故见佛得道。大经
    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
    缓。正是此一句也。三戒急乘缓者。事戒严急
    纤毫不犯。三种观心了不开解。以戒急故人
    天受生。或随禅梵世。耽湎定乐。世虽有佛
    说法度人。而于其等全无利益。设得值遇
    不能开解。振丹一国不觉不知。舍卫三亿
    不闻不见。乐着诸天及生难处不来听
    受。是此意也。譬如系人。或以财物求诸大
    力。申延日月冀逢恩赦。在人天中亦复如
    是。冀善知识。化导修乘即能得脱。若于人
    天不修乘者。果报若尽还堕三途。百千佛
    出终不得道。四事理俱缓者。如前十种皆
    犯永坠泥犁。失人天果报。神明昏塞无得
    道期。回转沈沦不可度脱。行者当自观心。
    事理两戒何戒缓急。于事三品何品最强。
    于理三品何品小弱。自知深浅亦识将来
    果报善恶。既自知已亦知他人。将此观心
    亦识诸经列众之意。亦识如来逗缘大小。
    故华严中。鬼神皆言住不思议解脱法门
    者。此是权来引实。令昔修不思议乘急者
    得道。涅??列众亦复如是。若细寻此意。广
    历四教乘戒缓急。以辩其因。后历五味以
    明其果。皆使分明。凡如是等因果差降。升
    沈非一。云何难言理戒得道何用事戒耶。
    幸于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途。四明忏净
    者。事理二犯俱障止观定慧不发。云何忏
    悔令罪消灭不障止观耶。若犯事中轻过。
    律文皆有忏法。忏法若成。悉名清净。戒净
    障转止观易明。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
    无忏法。若依大乘许其忏悔。如上四种三
    昧中说下当更明。次理观小僻不当谛者。
    此人执心若薄。不苟封滞。但用正观心破
    其见着。惭愧有羞低头自责。策心正辙罪
    障可消。能发止观也。见若重者还于观心
    中修忏。下当说也。若犯事中重罪。依四种
    三昧则有忏法。普贤观云。端坐念实相是
    名第一忏。妙胜定云。四重五逆。若除禅定
    余无能救。方等云。三归五戒乃至二百五十
    戒。如是忏悔若不还生无有是处。请观音
    云。破梵行人作十恶业。荡除粪秽还得清
    净。故知大乘许悔斯罪。罪从重缘生还从
    重心忏悔。可得相治。无殷重心徒忏无
    益。障若不灭止观不明。若人现起重罪。苦
    到忏悔则易除灭。何以故。如迷路近故。过
    去重障必难回转迷深远故。若欲忏悔二
    世重障行四种三昧者。当识顺流十心明
    知过失。当运逆流十心以为对治。此二十
    心通为诸忏之本。顺流十心者。一自从无
    始?识昏迷。烦恼所醉妄计人我。计人我
    故起于身见。身见故妄想颠倒。颠倒故起贪
    ?痴。痴故广造诸业。业则流转生死。二者
    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劝惑我心。
    倍加隆盛。三者内外恶缘既具。能内灭善心
    外灭善事。又于他善都无随喜。四者纵恣三
    业无恶不为。五者事虽不广恶心遍布。六
    者恶心相续书夜不断。七者覆讳过失不
    欲人知。八者鲁扈底突不畏恶道。九者无
    惭无愧。十者拨无因果作一阐提。是为十
    种顺生死流昏倒造恶。厕虫乐厕不觉不
    知。积集重累不可称计。四重五逆极至阐
    提。生死浩然而无际畔。今欲忏悔。应当逆
    此罪流。用十种心翻除恶法。先正信因果
    决定孱然。业种虽久久不败亡。终无自作
    他人受果。精识善恶不生疑惑。是为深信
    翻破一阐提心。二者自愧克责。鄙极罪人。无
    羞无耻。习畜生法。弃舍白净第一庄严。咄
    哉。无钩造斯重罪。天见我屏罪是故惭天。
    人知我显罪是故愧人。以此翻破无惭无
    愧心。三者怖畏恶道。人命无常。一息不追
    千载长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悠深船
    筏安寄。贤圣呵弃无所恃怙。年事稍去风
    刀不奢。岂可晏然坐待酸痛。譬如野干失
    耳尾牙诈眠望脱。忽闻断头心大惊怖。遭
    生老病尚不为急死事弗奢那得不怖。怖
    心起时如履汤火。五尘六欲不暇贪染。如
    阿输柯王闻旃陀罗朝朝振铃。一日已尽。六
    日当死。虽有五欲无一念爱。行者怖畏苦
    到忏悔。不惜身命。如彼野干决绝。无所思
    念如彼怖王。以此翻破不畏恶道心。四
    者当发露莫覆瑕疵。贼毒恶草急须除之。
    根露条枯源干流竭。若覆藏罪是不良人。迦
    叶头陀令大众中发露。方等令向一人发
    露。其余行法但以实心向佛像改革。如阴
    隐有痈覆讳不治则死。以此翻破覆藏罪
    心也五断相续心者。若决果断奠。毕故不
    造新。乃是忏悔。忏已更作者。如王法初犯
    得原。更作则重。初入道场罪则易灭。更
    作难除。已能吐之云何更?n。以此翻破常
    念恶事心。六发菩提心者。昔自安危人遍
    恼一切境。今广起兼济遍虚空界。利益于
    他。用此翻破遍一切处起恶心也。七修
    功补过者。昔三业作罪不计昼夜。今善身
    口意策励不休。非移山岳安填江海。以
    此翻破纵恣三业心。八守护正法者。昔
    自灭善亦灭他善。不自随喜亦不喜他。今
    守护诸善方便增广不令断绝。譬如全城
    之勋。胜?云。守护正法摄受正法。最为第
    一。此翻破无随喜心。九念十方佛者。昔
    亲狎恶友信受其言。今念十方佛念无碍
    慈作不请友。念无碍智作大导师。翻破
    顺恶友心。十观罪性空者。了达贪欲?痴
    之心皆是寂静门。何以故。贪?若起在何
    处住。知此贪?住于妄念。妄念住于颠倒。
    颠倒住于身见。身见住于我见。我见则无
    住处。十方谛求我不可得。我心自空罪福无
    主。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今此空慧
    与心相应。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一切诸
    心皆是寂静门。示寂静故。此翻破无明昏
    ?。是为十种忏悔。顺涅??道逆生死流。能
    灭四重五逆之过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识
    是非。云何忏悔。设入道场。徒为苦行终无
    大益。涅??云若言勤修苦行。是大涅??近因
    缘者。无有是处。即此意也。是名忏悔事中
    重罪也。次忏见罪者。以见惑故顺生死
    流。如前所说。向运十心附事为忏忏钝
    使罪。今扶理忏见忏利使罪。然见心猛盛
    起重烦恼。应傍用事助。如服下药。须加
    巴豆令?泻尽底。是故还约十法以明忏
    见。一翻破不信者。即点身见心。令识无
    明苦集。如郁头蓝弗得非想。定世人崇之
    如佛。不识苦集。报尽还堕。须跋陀罗得非
    想定。虽无?想有细烦恼。长爪利智而受
    不受。高着外道尚未出见。非是涅??。况?
    浅者尚不逮蓝弗。而言是真道岂非大僻。
    是人爱着观空智慧。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而起违从依见造行。见行依色即是名色。
    名色即是苦等。迷苦起于爱有。有生未来
    生死。流转相续。岂是寂灭。若谓生死尽者。
    乃是漫语。呼无明见心为道。非道为道。非
    因计因。名为戒取岂非因盗。呼未来三途
    苦报为涅??。此是见取。非果计果是为果
    盗。身边邪见其事可知。如此见心。乃是苦
    集。非灭道也。尚非三藏道灭岂是摩诃衍
    道灭。若能如是即知世间因果。复识出世
    因果。故大品云。般若能示世间相。所谓示
    是道非道。是为深识见心苦集也。又深者
    非但知无明苦集。亦识三藏因果。亦识因
    缘生法即空四谛因果。又复深者。亦知因缘
    即假无量四谛因果。又复深者。亦知因缘即
    中无作四谛因果。于一见心具识一切因
    果。故大经云。于一念心悉能称量无量生
    死。是名不可思议。故名深信破不信也。二
    生重惭愧者。不见我心中三谛之理名
    惭愧。且约理观论人天者。惭干慧性
    地之人。愧四果净天。三十心人。十地义天。
    五品六根清净之人。四十二位天。例如作意
    得报名为人。自然果报名为天。二种天人
    亦复如是。方便道名为人。真理显名为天。
    见心造罪覆三谛理。不逮三种人天。是故
    惭愧。翻破无惭愧心也。三怖畏者。知见心
    造罪此过深重。大论云。诸佛说空义为离
    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我今由
    见而起大罪。此间劫尽他方狱生。此间劫成
    还来此处。如是展转无量无边。若说果报
    所受之身。当吐热血死。故知见罪大重。既
    非无漏不出生死。烦恼润业堕落何疑。一
    命不追永无出日。为是义故生大怖畏。翻
    破不畏恶道心也。四发露者。从来诸见而
    生爱着。覆此三谛不能决定生信。今知
    见过失。发却三疑无所隐讳。显其谛性。
    是为发露翻破覆藏罪心也。五断相续心
    者。三谛之观勿令有间。以八正道治三惑
    心断而不习。此翻破相续恶心也。六发
    菩提心者。即是缘三谛理皆如虚空。空则
    无边愍伤一切普令度脱。昔迷此起惑有
    无边故。罪亦无边。今菩提心遍于法界。起
    无作善亦遍法界。翻破昔遍空无作恶也。
    奏师子琴余?断绝。即此义也。七修功补
    过者。三谛道品。即是菩萨宝炬陀罗尼是行
    道法趣涅??门。如此道品念念相续即是修
    功补过。昔执于见谓为涅??。于见不动
    不修道品。设令动有入无。如屈步虫。虽
    于见动亦不能修道品。今知有无是见
    不执为实。是名见动而不修道品。若破析
    诸见行于道品。是名见动而修道品。又体
    见即空即假即中。既言即者。于见不动而
    修三种道品。是为修功补于纵见之过也。
    八守护正法者。昔护见不令他破方便申
    通。今护三谛诸空不令见破。若有留滞善
    巧申弘。亡身存法犹如父母守护其子。此
    翻破毁善事也。九念十方佛者。昔服见
    毒常无厌足。如渴思饮。又遇恶师如加
    以咸水。以苦舍苦我慢矜高。谄心不实。于
    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今念三谛不来不
    去。即是佛。无生法即是佛。常为谛理所护。
    此翻破狎恶友心。十观罪性空者。此三种
    惑本来寂静。而我不了妄谓是非。如热病人
    见诸龙鬼。今观见如幻如化。来无所从
    去无足迹。亦复不至东西南北。一切罪福
    亦复如是。一空一切空。空即罪性罪性即空。
    此翻破颠倒心也。运此十忏时深观三谛。
    又加事法。以殷重心不惜身命。名第二健
    儿。是名事理两忏障道罪灭。尸罗清净三昧
    现前。止观开发。事戒净故根本三昧现前。世
    智他心智开发。无生戒净故真谛三昧现前。
    一切智开发。即假戒净故俗谛三昧现前。道
    种智开发。即中戒净故王三昧现前。一切种
    智开发。得此三谛三昧故名王三昧。一切
    三昧悉入其中。又能出生一切诸定。无不
    具足故名为止又能具足一切诸智故名
    为观。故知持戒清净恳恻忏悔。俱为止观初
    缘。意在此也。○第二衣食具足者。衣以蔽形
    遮障丑陋。食以支命填彼饥疮。身安道隆。
    道隆则本立。形命及道赖此衣食。故云。如来
    食已得阿耨三菩提。此虽小缘能办大事。
    裸馁不安道法焉在。故须衣食具足也。衣
    者遮丑陋。遮寒热遮蚊虻饰身体。衣有三
    种。雪山大士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
    席被鹿皮衣。无受持说净等事。堪忍力成
    不须温厚。不游人间无烦支助。此上
    人也。十二头陀但畜三衣不多不少。出聚
    入山。被服齐整故立三衣。此中士也。多寒
    国土听百一助身要当说净。趣足供事无
    得。多求。多求辛苦守护又苦。妨乱自行复
    扰檀越。少有所得即便知足。下士也。观行
    为衣者。大经云。汝等比丘虽服袈裟。心犹
    未染大乘法服。如法华云。着如来衣。如来
    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此即寂灭忍。生死涅??
    二边?犷与中道理不二不异。故名柔和
    安心中道故名为忍。离二喧故名寂。过
    二死故名灭。寂灭忍心覆二边恶。名遮丑
    衣。除五住故名障热。破无明见名为遮
    寒无生死动。亦无空乱意。舍二觉观名遮
    蚊虻。此忍具一切法。如镜有像。瓦砾不现中
    具诸相。但空则无。故云深达罪福相遍照
    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用庄严法
    身。寂忍一观具足众德。亦名为衣亦名严
    饰。非九七五割截所成也。三衣者。即三观
    也。蔽三谛上丑遮三谛上见爱寒热。却三
    觉蚊虻庄严三身。故以三观为衣。即是伏
    忍柔顺忍无生寂灭忍也。又起见名寒起爱
    名热。修止观得见谛解如??。见则不生。
    得思惟解如凉。爱则不生。五根无恶即福
    德庄严。意地无恶即智慧庄严。余二观上衣
    例可解。百一长衣者。即是一切行行助道之
    法。助成三观。共蔽诸惑严于三身。此是历
    诸法修忍为衣也。食者三处论食。可以资
    身养道。一深山绝迹去远人民。但资甘果
    美水一菜一果而已。或饵松柏以续精气。
    如雪山甘香藕等。食已系心思惟坐禅。更无
    余事如是食者上士也。二阿兰若处头陀抖
    搂绝放牧声。是修道处分卫自资。七佛皆明
    乞食法。方等般舟法华皆云乞食也。路径
    若远分卫劳妨。若近人物相喧。不远不近乞
    食便易。是中士也。三既不能绝谷饵果。
    又不能头陀乞食。外护檀越送食供养。亦
    可得受。又僧中如法结净食亦可得受。下
    士也。若就观心明食者。大经云。汝等比丘
    虽行乞食而未曾得大乘法食。法食者如
    来法喜禅悦也。此之法喜即是平等大慧。观
    一切法无有障碍。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
    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烦恼为薪智慧
    为火。以是因缘成涅??食。令诸弟子悉皆
    甘嗜。此食资法身增智慧命。如食乳糜更
    无所须。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用
    此法喜禅悦。历一切法无不一味。一色一
    香无非中道。中道之法具一切法。即是饱
    义。无所须义。如彼深山上士。一草一果资
    身即足。头陀乞食者。行人不能即事而中
    修实相慧者。当次第三观调心而入中道。
    次第观故名为乞食。亦见中道又名饱义。
    即中士也。檀越送食者。若人不能即事通
    达。又不能历法作观。自无食义。应须随
    善知识能说般若者。善为分别。随闻得解
    而见中道。是人根钝从闻生解。名为得食。
    如人不能如上两事。听他送食。又僧中结
    净食者。即是证得禅定支林功德。藉定得
    悟。名僧中食也。是故行者常当存念大乘
    法食。不念余味也

    摩诃止观卷第四(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