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摩诃止观卷第三(上)

    第二释止观名者。大途梗概已如上说。
    复以何义立止观名。略有四。一相待。二绝
    待。三会异。四通三德。一相待者。止观各三
    义。息义。停义。对不止止义。息义者。诸恶觉
    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净名曰。何谓攀缘。谓
    缘三界。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此就
    所破得名。是止息义。停义者。缘心谛理系
    念现前停住不动。仁王云。入理般若名为
    住。大品云。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此
    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义。对不止以明止
    者。语虽通上意则永殊。何者。上两止对生
    死之流动。约涅??论止息。心行理外约般
    若论停止。此约智断通论相待。今别约谛
    理论相待。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无明亦
    非止非不止而唤无明为不止。法性亦非
    止非不止而唤法性为止。此待无明之不
    止。唤法性而为止。如经法性非生非灭。
    而言法性寂灭。法性非垢非净。而言法性
    清净。是为对不止而明止也。观亦三义。贯
    穿义。观达义。对不观观义。贯穿义者。智慧利
    用穿灭烦恼。大经云。利??鄣嘏褪?袄??br> 至金刚。法华云。穿凿高原犹见干燥土。施
    功不已遂渐至泥。此就所破得名立贯穿
    观也。观达义者。观智通达契会真如。瑞应
    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大论云。清净
    心常一。则能见般若。此就能观得名。故立
    观达观也。对不观观者。语虽通上意则永
    殊。上两观亦通对生死弥密而论贯穿。迷
    惑昏盲而论观达。此通约智断相待明观。
    今别约谛理。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无明
    非观非不观。而唤无明为不观。法性亦非
    观非不观。而唤法性为观。如经云。法性
    非明非?。而唤法性为明。第一义空非智
    非愚。而唤第一义空为智。是为对不观
    而明观也。是故止观各从三义得名。○二
    绝待明止观者。即破前三相待止观也。先
    横破。次竖破。若止息止从所破得名者。照
    境为正除惑为傍。既从所离得名。名从
    傍立即堕他性。若停止止从能破得名。照
    境为正除惑为傍。既言能照名从智生即
    堕自性。若非妄想息故止。非住理故止。智
    断因缘故止。名从合生即堕共性。若非所
    破非能破而言止者。此堕无因性。故龙树
    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是故说无生。无生止观岂从四句立名。四
    句立名是因待生。可思可说。是结惑生可
    破可坏。起灭流动之生。何谓停止。迷惑颠
    倒之生。何谓观达耶。又竖破者。若从四句
    生者。即是生生非止观也。若能止息见思
    停住真谛。此乃待生生说生不生之止观
    耳。若以空心入假。止息尘沙停住俗理。
    此乃待生不生。说不生生之止观耳。若止
    息无明停心中理。此是待生死涅??二边不
    止。而论止观耳。皆是待对可思议。生结惑
    可破坏。尚未是止何况不止。犹自非观何
    况不观。何以故。遣执不尽故。言语道不断
    故。业果不绝故。今言绝待止观者。绝横竖
    诸待。绝诸思议。绝诸烦恼诸业诸果。绝诸
    教观证等。悉皆不生故名为止。止亦不可
    得。观冥如境境既寂灭清净。尚无清净何
    得有观。止观尚无。何得待不止观说于
    止观。待于止观说不止观。待止不止说非
    止非不止。故知止不止皆不可得。非止非
    不止亦不可得。待对既绝即非有为。不可
    以四句思。故非言说道非心识境。既无名
    相。结惑不生则无生死。则不可破坏。灭绝
    绝灭故名绝待止。颠倒想断故名绝待观。
    亦是绝有为止观。乃至绝生死止观。绝待止
    观则不可说。若有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
    说。若有世界因缘则会异而说。若有为人
    因缘则通三德而说。若有对治因缘则相
    待而说。若有第一义因缘则绝待而说。说
    为止观。此之名字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
    常自有。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不在横
    四句竖四句中。故言是字不住。亦不在无
    横无竖中。故言亦不不住。是字不可得故。
    故名绝待止观。亦名不思议止观。亦名无
    生止观。亦名一大事止观。故如此大事不
    对小事。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
    止观亦尔。不因愚乱名为止观。无可待
    对独一法界。故名绝待止观也。世人约种
    种语释绝待义。终不得绝。何以故。凡情驰
    想种种推画。分别悟与不悟心与不心。凡
    圣差别。绝则待于不绝。不思议待思议。轮
    转相待绝无所寄。若得意亡言心行亦断。
    随智妙悟无复分别。亦不言悟不悟圣不圣
    心不心思议不思议等。种种妄想缘理分别。
    皆名为待。真慧开发绝此诸待。绝即复绝。
    如前火木名为绝待。故净名云。诸法不相
    待。乃至一念不住故。即此意也。若尔。绝待
    乃是圣境。初心无分。今以六即望之。初心
    无所失圣境无所滥。三会异者。如此绝待
    止观。亦名不可思议。亦名为大。大经云。大
    名不可思议也。诸余经论或名远离。或名
    不住不着无为寂灭。不分别禅定弃除舍等。
    如是一切皆是止之异名。止既绝大不可思
    议。远离等皆绝大不可思议。余处或名知见
    明识眼觉智慧照了鉴达等。如是一切皆是
    观之异名。观既绝大不可思议。知见等皆绝
    大不可思议。所以者何。般若是一法佛说种
    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亦如虚空无所有
    不动无碍。当知三德?是一法。随众生类
    为之立异字。若闻绝待慎莫惊畏。若闻
    会异慎莫疑惑而自毁伤也。又止观自相会
    者。止亦名观亦名不止。观亦名止亦名不
    观。即前释名意同也。○四通三德者。若众经
    异名皆是止观者。名则无量义亦无量。何故
    但以三义释止观耶。为对三德作此释
    耳。诸法无量。何故独对三德。大论云。菩萨
    从初发心常观涅??行道。大经云。佛及众
    生皆悉安置秘密藏中。秘密即是涅??。涅??
    即是三德。三德即是止观。自他初后皆得修
    入。故用对之耳。若用两字共通三德者。止
    即是断断通解脱。观即是智智通般若。止观
    等者名为舍相。舍相即是通于法身。又止即
    奢摩他。观即?称派崮恰K?堑裙始从潜喜妗?br> 通三德如前。问。止观是二法。岂得通不思
    议三德耶。答。还以不思议止观故得通耳。
    又大品明十八空释般若。百八三昧释禅。
    虽前后两释。岂可禅无般若般若无禅。特
    是不二而二二则不二。不二即法身。二即定
    慧。如此三法未曾相离。是故大经云。佛性
    有五种名。或名首楞严或名般若。今非止
    非观。或名为止或名为观。即是不思议止
    观。通于不思议三德。复次止观各通三德
    者。止中有观观中有止。如止息止是止善
    属定门摄。即通解脱。停止止是行善属观
    门摄。即通般若。非止止属理摄。即通法身。
    其义可见也。贯穿观是止善定门摄。即通解
    脱。观达观是行善观门摄。即通般若。非观观
    理摄。即通法身。意亦可见。复次止观共通
    三德者。止息止贯穿观。皆从所离得名。即
    通解脱。停止止观达观皆从能缘之智得
    名。即通般若。非止止非观观皆名法性。即
    通法身。复次三德通于止观者。还以三
    德共通两字。又应三德各通两字。三德共
    通者。解脱通止。般若通观。法身通非止非
    观。三德各通止观者。夫解脱者具足解脱。
    具有三种。方便净解脱通止息止。圆净解脱
    通停止止。性净解脱通非止止。夫般若者具
    足般若。具有三种。道慧般若通贯穿观。道
    种慧般若通观达观。一切种慧般若通非观
    观。具足法身亦有三种。色身通一止一观。
    法门身通一止一观。实相身通一止一观。其
    义可见也。若信三德绝大不思议。通义既
    明。须信止观绝大不思议。若信涅??三法
    具足名秘密藏。亦信三止具足名大寂定
    名秘密藏。亦信三观具足名大智慧名秘
    密藏。亦信非止非观三法具足名秘密藏。若
    信三德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如三点三目
    者。亦信三止三观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也。
    而诸经赴缘偏举一法以示义端。如首楞
    严偏举止边。止具一切法不减少。亦名秘
    密藏。智度法华偏举观边。观具一切法不
    减少。涅??举三法具足。法亦不多。亦名秘
    密藏。止观亦尔。若开若合。开亦不多合亦不
    少。一一皆是法界摄一切法。悉名秘密藏。
    偏举尚尔。况圆举耶。止观通三德既尔。通
    诸异名远离知见等亦如是。又通诸三名。
    所谓三菩提三佛性三宝等。一切三法亦如是。
    问。云何字义纵横。云何字义不纵不横。答。
    诸小乘师说。般若种智已圆。果缚尚在。解脱
    未具身犹杂食。又带无常。一优二劣譬之横
    川走火。又云。先有相好之身。次得种智般若。
    后灭身智方具解脱。既有上下前后之义。
    譬之纵三点水。若入灭定有身而无智。罗
    汉在无色有智而无身。若入无余但有孤
    调解脱。此义各各不相关。并之则横。累之
    则纵。分之则异。诸大乘师说。法身是正体。
    有佛无佛本自有之。非适今也。了因般若
    无累解脱。此二当有。隔生跨世弥[一/旦]净秽。
    此字义纵也。又言。三德无前后一体具足。
    以体从义而有三异。盖乃体横而义纵耳。
    又言。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俱不异
    未免横。隐显异未免纵。众释如此宁与经
    会。今明三德皆不可思议那忽纵。皆不可
    思议那忽横。皆不可思议那忽一。皆不可
    思议那忽异。此约理藏释。身常智圆断具。
    一切皆是佛法无有优劣。故不纵。三德相
    冥同是一法界。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
    故不横。能种种建立故不一。同归第一义
    故不异。此约行因释也。即一而三故不横。
    即三而一故不纵。不三而三故不一。不一
    而一故不异。此约字用释也。真伊字义为
    若此。问。三德四德其意云何。答。通论三德
    一一皆常乐我净。大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
    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法即法身。佛即般
    若解脱。故作通解也。大经云。因灭是色
    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则法身皆常
    乐我净。二德亦然。若依一种转色成法身。
    法身常乐转识想成般若。般若即净。转受
    行成解脱。解脱则我。又依念处转识成
    常。转受成乐。转想行成我。转色成净。是
    则通别各有二解。依圆是顿义。依别是渐
    义(云云)。问。三障及三道皆障三德。三障开通
    至极。三道四倒亦应开通至极。答。例。何者。
    业有三种。谓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
    感于三报。谓分段方便实报。报由三种烦
    恼。谓取相尘沙无明也。又约三种报一一
    开三道。约三种烦恼。一一开四倒。○第三
    释止观体相者。既知大意豁达如前。名字
    旷远若向。须识体理渊玄。粗寄四意显体。
    一教相。二眼智。三境界。四得失。夫理藉教
    彰。教法既多故用相显。入理门不同故用
    眼智显。谛有权实故用境界显。人有差
    会故用得失显。法华疏用四一明实。今
    以四科显体。可得相类。教相显者。夫止观
    名教通于凡圣。不可寻通名求于别体。故
    用相简之。若凡夫止善所治是止相。行善
    所生是观相。又四禅四无量心是止相。六行
    是观相。此等皆未免生死。即有漏为相。故
    大论云。除摩黎山余无出?钐础3??酥?br> 慧余无真智慧。故非今所论也。若二乘以
    九想十想八背舍九次第定。多是事禅一往
    止相。有作四谛慧是观相。此之止观虽出生
    死而是拙度。灭色入空。此空亦得名止。亦
    得名非止非不止。而不得名观。何以故。灰
    身灭智故不名观。但是析法无漏为相。非
    今所论也巧度止有三种。一体真止。二方便
    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一体真止者。诸
    法从缘生。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
    为沙门。知因缘假合幻化性虚故名为体。
    攀缘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体真止。
    二方便随缘止者。若三乘同以无言说道断
    烦恼入真。真则不异。但言烦恼与习有尽
    不尽。若二乘体真不须方便止。菩萨入假
    正应行用。知空非空故言方便。分别药病
    故言随缘。心安俗谛故名为止。经言动止
    心常一亦得证此意也。三息二边分别止
    者。生死流动涅??保证。皆是偏行偏用不会
    中道。今知俗非俗俗边寂然。亦不得非俗
    空边寂然。名息二边止。此三止名虽未见
    经论。映望三观随义立名。释论云。菩萨依
    随经教为作名字。名为法施。立名无咎。若
    能寻经得名即悬合此义也。详此三止与
    前释名名仿佛同。其相则异。同者。止息止
    似体真。停止止似方便随缘。非止止似息
    二边。其相则别所谓三谛相也。前三成次三。
    后一具前三。何以故。如体真止时达因缘
    假名空无主流动恶息。是名止息义。停心
    在理正是达于因缘。是停止义。此理即真真
    即本源。本源不当止与不止。是非止止。此
    三义共成体真止相。若方便止时照假自在。
    散乱无知息。是止息义。停心假理如净名
    入三昧观比丘根性分别药病。是停止义。
    假理不动是非止止。如是三义共成方便随
    缘止相也。息二边时生死涅??二相俱息。
    是止息义。入理般若名为住缘心中道。是
    停止义。此实相理非止不止。是不止止义。
    如此三义共成息二边止相故与前永异
    也。亦非今所用也。次明观相。观有三。从
    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二观
    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
    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谛观。此
    名出璎珞经所言二谛者。观假为入空之
    诠空由诠会。能所合论故言二谛观。又会
    空之日非但见空亦复识假。如云除发障
    上显下明。由真假显得是二谛观。今由假
    会真何意非二谛观。又俗是所破真是所用。
    若从所破应言俗谛观。若从所用应言
    真谛观。破用合论故言二谛观。又分别有
    三种。一约教有随情二谛观。约行有随情
    智二谛观。约证有随智二谛观。初观之功虽
    未契真。得有随教随行论二谛观。问
    初观破用合受名。第二观亦破用。亦应言
    二谛耶。答。前已受二谛名后虽破用。更从
    胜者受平等名也。问。第三观亦破用何不
    更从胜受名。答。前两观有滞故更破更用。
    第三观无滞但从用受名。不得一例。问。前
    二观俱观二谛亦应俱入二谛。答。初为破
    病故观假。为用真故观真。是故俱观。一用
    一不用故不俱入。问。真及中俱得称谛。界
    内外俗俗则非理云何称谛。答。地持明二
    法性。一事法性性差别故。二实法性性真实
    故。即二谛之异名。既俱得称法性。何意不
    得俱称谛。问若尔俱称涅??。答。经云。贫人
    得宝乃至猕猴得酒。又非想定即世俗涅??。
    即其义也。问。若尔俱无漏耶。答论云。世间正
    见出世正见。问。若尔俱无生耶。答。经云。异
    相互无。问。从假入空必须破假而入空耶。
    答。通途应有四句。不破入。破入。破不入。
    不破不入。乃至三十六句如后说。从空入
    假名平等观者。若是入空尚无空可有何
    假可入。当知此观为化众生。知真非真方
    便出假故言从空。分别药病而无差谬故
    言入假。平等者望前称平等也。前观破假
    病不用假法但用真法。破一不破一未
    为平等。后观破空病还用假法。破用既均
    异时相望故言平等也。今当譬之。如盲初
    得眼开见空见色。虽见于色不能分别
    种种卉木根茎枝叶药毒种类。从假入空随
    智之时。亦见二谛而不能用假。若人眼开
    后能见空见色。即识种类洞解因缘。?细
    药食皆识皆用利益于他。此譬从空入假亦
    真真俗。正用于假为化众生。故名为入
    假。复言平等。意如前说。中道第一义观者。
    前观假空是空生死。后观空空是空涅??。
    双遮二边。是名二空观为方便道得会中
    道。故言心心寂灭流入萨婆若海。又初观用
    空后观用假。是为双存方便。入中道时
    能双照二谛。故经言。心若在定能知世间
    生灭法相。前之两观为二种方便意在此
    也。问。大经云。定多慧多俱不见佛性。此义
    云何。答。次第三观二乘及通菩萨有初观分。
    此属定多慧少不见佛性。别教菩萨有第
    二观分。此属慧多定少亦不见佛性。二观
    为方便得入第三观。则见佛性。问。经言。十
    住菩萨以慧眼故见不了了。非全不见。初
    观是慧眼位。第二观是法眼位。云何而言
    两眼全不见耶。答。彼次第眼偏定偏慧佛之
    所呵。不可言其见也。所言慧眼见者。其
    名乃同实是圆教十住之位。三观现前入三
    谛理。名之为住。呼住为慧眼耳。故法华
    云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如斯慧眼分
    见未了。故言如夜见色空中鹅雁。非二乘
    慧眼得如此名。故法华中譬如有人穿凿
    高原唯见干土。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
    至泥后则得水。干土譬初观。湿土譬第二
    观。泥譬第三观。水譬圆顿观。又譬于教。三
    藏教不诠中道如干土通教如湿土。别教
    如泥。圆教诠中道如水。二教之所不诠二
    行之所不到。偏空慧眼宁得见性。若见性
    者无有是处。此三观与前三观名一往
    似同义相则异。同者。前是贯穿观诸虚妄
    似从假入空也。前观达观达理理和达事事
    和。似入假平等观也。前不观观似中道也。
    其相异者。前是一谛相今是三谛相又前三
    观通成后三。后三具前三。所以者何。如从
    假入空破四住磐石。此岂非贯穿义。所入
    之空空即是理。智能显理。即观达义。此之空
    理即是非观观义。如此三义共成入空观相
    也。从空入假亦具三义。何以故。识假名法
    破无知障。即是贯穿义。照假名理分别无
    谬。即观达义。假理常然即不观观义也。此三
    义共成假观相。中道之观亦具三义。空于
    二边即贯穿义。正入中道即观达义。中道
    法性即不观观义。如此三义共成中道观相。
    此依摩诃衍明三止三观之相。以义随相
    条然各别。若论三观则有权实浅深。若论
    三智则有优劣前后。若论三人则有诸位
    大小。此则次第分张非今所用也。圆顿止观
    相者。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谛系
    于止则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
    虽一念心而有三相。止谛亦如是。所止之
    法虽一而三。能止之心虽三而一也。以
    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
    一观而三观。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虽是三
    目而是一面。观境亦如是。观三即一发一
    即三不可思议。不权不实不优不劣不
    前不后。不并不别不大不小。故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如金刚般若
    云。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眼独
    见不应须日。若无色者虽有日眼亦无
    所见。如是三法不异时不相离。眼喻于
    止。日喻于观。色喻于境。如是三法不前不
    后。一时论三三中论一。亦复如是。若见此
    意即解圆顿教止观相也。何但三一一三。
    总前诸义皆在一心。其相云何。体无明颠倒
    即是实相之真。名体真止。如此实相遍一
    切处随缘历境安心不动。名随缘方便止。
    生死涅??静散休息。名息二边止。体一切诸
    假悉皆是空。空即实相。名入空观。达此空
    时观冥中道。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如实而
    见。名入假观。如此空慧即是中道无二无
    别。名中道观体真之时五住磐石砂砾一念
    休息。名止息义。心缘中道入实相慧。名
    停止义。实相之性即非止非不止义。又此
    一念能穿五住达于实相。实相非观亦非
    不观。如此等义但在一念心中。不动真际
    而有种种差别。经言。善能分别诸法相。于
    第一义而不动。虽多名字盖乃般若之一
    法。佛说种种名。众名皆圆诸义亦圆。相待绝
    待对体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故无有障碍无
    有障碍故具足无减。是圆顿教相显止观
    体也。○二明眼智者。体则非知非见非因
    非果。说之己自难。何况以示人。虽叵知
    见由于眼智则可知见。虽非因果由因
    果显。止观为因智眼为果。因是显体之远
    由。果是显体之近由。其体冥妙不可分别。
    寄于眼智令体可解。今先明次第眼智
    者。三止三观为因。所得三智三眼为果。三
    止者。若体真止妄惑不生。因止发定定生
    无漏。慧眼开故见第一义。真谛三昧成。故止
    能成眼眼能见体。得真体也。若随缘止冥
    真出假心安俗谛。因此止故得陀罗尼。陀
    罗尼分别药病。法眼豁开破障通无知。常
    在三昧不以二相见诸佛土。则俗谛三昧
    成。是则止能发眼眼能得体。得俗体也。若
    息二边止则生死涅??空有双寂。因于此止
    发中道定。佛眼豁开照无不遍。中道三昧
    成。故止能得眼眼能得体。得中道体也。三
    观者若从假入空空慧相应。即能破见思惑
    成一切智。智能得体得真体也。若从空入
    假分别药病种种法门。即破无知成道种
    智。智能得体得俗体也。若双遮二边为入
    中方便。能破无明成一切种智。智能得体
    得中道体也。是则三止三观共成三眼三
    智。各得三体。是故显体而谈眼智。即此意
    也。问。眼见智知。知见异耶。答。此应四句
    分别。知而非见见而非知。亦知亦见不知
    不见。凡夫不证故不见。不闻故不知。二乘
    人证故亦见。闻故亦知。支佛证故是见。不闻
    故不知。方便道人闻故是知。未证故不见。
    复次信行人因闻故有慧。因慧故发无漏
    得一切智。此智因闻故称智知。法行人思
    惟得定。因定发无漏成慧眼。此眼因禅
    故称眼见。然知见同证真谛。从所因处
    仍本受名。故言知见也。此就慧眼一切智
    作此分别。余二眼二智例尔。若一心眼智则
    不如此。若明不次第止观眼智者。如前
    所说。止即是观观即是止无二无别得体
    近由亦如是。眼即是智智即是眼。眼故论见
    智故论知。知即是见见即是知。佛眼具五
    眼。佛智具三智。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
    中。首楞严定摄一切定。大品云。欲得道慧
    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当学般若。问。释论
    云。三智在一心中。云何言欲得道慧等当
    学般若。答。实尔。三智在一心中。为向人说
    令易解故作如此说耳。金刚般若云。如来
    有肉眼不。答云。有。乃至如来有佛眼不。答
    云。有。虽有五眼实不分张。?约一眼备
    有五用能照五境。所以者何。佛眼亦能照
    ?色。如人所见亦过人所见。名肉眼。亦能
    照细色如天所见亦过天所见。名天眼。
    达?细色空如二乘所见。名慧眼。达假
    名不谬如菩萨所见。名法眼。于诸法中
    皆见实相。名佛眼。当知佛眼圆照无遗。故
    经云。五眼具足成菩提。永与三界作父母。
    而独称佛眼者。如众流入海失本名字。非
    无四用也。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
    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
    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
    三智一心中得。故知一心三止所成三眼见
    不思议三谛。此见从止得故受眼名。一心三
    观所成三智知不思议三境。此智从观得故
    受智名。境之与谛左右异耳。见之与知眼
    目殊称不应别说。今将境来显智。令三观
    易明。用谛来目眼使三止可解。虽作三
    说实是不可思议一法耳。用此一法眼智
    得圆顿止观体也。如此解释本于观心。实
    非读经安置次比。为避人嫌疑为增长
    信。幸与修多罗合。故引为证耳。○三明境
    界者。若得能显眼智中意。无俟所显谛听
    之说。为未解者更此一科。夫信行尚多
    闻。因此分别以会圆妙。法行宗深观缘此
    思惟以见正境耳。就此为二。一明说境
    意。二明诸境离合。经云。为诸众生开佛知
    见。若无中境智无所知眼无所见。当知
    应有佛眼境也。经云。世孰有真天眼者。
    不以二相见诸佛土。若无俗境此眼不应
    见于佛土。经云。天眼开辟慧眼见真。故知
    应有慧眼境也。此三谛理不可思议。无决
    定性实不可说。若为缘说不出三意。一随
    情说即随他意语。二随情智说即随自他意
    语。三随智说即随自意语。云何随情说三谛。
    如盲不识乳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
    言。色白如贝?雪鹤等。虽闻此说亦不能
    了乳之真色。是诸盲人各各作解。竞执贝
    ?而起四诤。凡情愚翳亦复如是。不识三
    谛大悲方便而为分别。或约有门明三谛
    如盲闻贝。或约空门明三谛如盲闻?。
    或作空有门明三谛如盲闻雪。或作非空
    非有门明三谛知盲闻鹤。虽闻此说未
    即谛理。是诸凡夫终不能见常乐我净真实
    之相。虽未得见各执空有互相是非。所以
    常途解二谛者。二十三家。家家不同各各
    异见。皆引经论莫知孰是。若言并是理
    则无量。若言并非悉有所据。为此义故执
    自非他。唯饮甘露伤命早夭。经称文殊弥
    勒未悟之时。共诤二谛两堕地狱。今世凡
    情偏执一文铿然固着。虽谓为能恐乖佛
    旨。如是等人皆未识随情三谛。若识此意
    闻种种说。即知如来俯逐根情。根情既多
    说不一种。此即是随他意而说三谛也。随
    情智说三谛者。就情说二就智说一。若尔
    不得一所论三。此就凡情。凡情悉是方便。
    虽即一而三但束为二。若就圣智圣智皆
    是实得。虽即一而三但束为一。情智相望
    故言三谛。如相似位人。六根净时犹未
    发真见于中道。虽观三谛约位往明。但破
    四住及尘沙惑。既证方便道但束为二谛。
    若入初住破无明见佛性。双照二谛方称
    为智。亦具三谛但束为中道第一义谛。情
    智合论即是随自他意语也。随智说三谛者。
    从初住去非但说中绝于视听。真俗亦然。
    三谛玄微唯智所照。不可示不可思。闻
    者惊怪。非内非外非难非易非相非非
    相。非是世法无有相貌。百非洞遣四句皆
    亡。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不可以凡情图想。若一若三皆绝情望。尚
    非二乘所测。何况凡夫。如乳真色眼开乃
    见。徒费言语盲终不识。如是说者名为随
    智说三谛相也。即是随自意语。今更引经
    中所明二谛文。显成三谛之说。若言凡夫
    人即能体达因缘生于观解。岂非随情说
    俗。体因缘即空。岂非随情说真。若如此
    者即是随情说二谛也。若言凡夫心所见
    名为俗谛。圣人心所见名为真谛。如此说
    者岂非随情智说二谛也。若言凡夫行世
    间不知世间相。凡夫尚不知世间之俗。那
    得知真。故知二谛皆非凡情所识。如此说
    者岂非随智说二谛。二谛既有三番说。三
    谛例此可解。疑者若言佛常依二谛说法。
    故有三番二谛意。今亦例此。佛常好中道
    降胎出生出家成道入灭皆在中夜。一色一
    香无非中道。若说中道岂不三意赴缘耶。
    又一一说各具四悉檀意。随情中四意者。夫
    谛理不可说。说必寄言。言必契情情必欣
    悦。或闻真欢喜。或闻俗欢喜。或闻中欢喜。
    此即是随情中用世界悉檀意也。夫众生便
    宜不同。或闻说无戒慧增长。或闻说有戒
    慧增长。或闻说中戒慧增长。此即随情中用
    为人悉檀意也。夫行者破恶不同。或闻有
    法能破睡眠觉观等。或闻无法能破睡散
    等。或闻中法能破睡散等。此即随情中用
    对治悉檀意也。夫众生入悟不同。或闻无
    开解。或闻有超悟。或闻中发彻。乃至观心
    亦尔或说有观恍如云影。或作无观泯失
    身心。或作中观神智明白。如是等种种不
    同。应在一不在二。应在二不在一。故云
    佛说生法于无生法得度。佛说无生法
    于生法得度。此即是用第一义悉檀意也。
    故法华云。佛知众生种种欲种种行种种性
    种种忆想。即此四意。何故尔。种种欲是随世
    界。种种性是生善。种种行是对治。种种忆想
    是第一义。何故性属生善。行属对治破恶
    耶。若通论。性善有冥有显。行恶亦有冥
    有显。今从义便。善是冥伏恶是彰露。如佛
    未出时。三乘善根冥伏不现故言善性冥
    也。若闻三谛此善发生。故知种种性应属
    生善。可对为人悉檀也。又佛未出时。诸众
    生恶行彰显。邪非僻倒过失现前。佛为破此
    恶故说于三谛。故知种种行属破恶。即对
    治悉檀也。种种忆想是第一义者。想是慧
    数。僻故成心倒见倒等。若遇知识正此想
    慧即成三不倒。佛欲正其此慧故说三谛。
    即第一义也。随情说三谛既具四意。随情
    智随智说三谛例此可解。是则三四十二
    种说三谛不同。岂可以凡情局圣。谓唯
    一种执诤自毁耶。若知圣说无崖。终不是
    此非彼起增上慢高举棱层。如有智盲人
    莫诤乳色。勤行方便惭愧有羞。以三止
    证三眼见三法获三智知三谛。见中分
    明双照晓了。如云除发障上显下明。尔时乃
    可谛审是非决定师子吼也。私谓。随情是
    并与。随情智是半与半夺。随智是并夺何者。
    如圣语凡云。汝今心想即是俗。能体达俗
    虚即是真。岂非并与相。汝今所知百千推
    画皆是俗。唯圣所知乃是真。岂非半与半夺
    相。夫二谛者凡人并不识上圣独能知。此岂
    非并夺。此释易解故录之。二明境智离合
    者。先境次智。众经说谛。或四三二一离合
    不同。今当通说。三藏是方便之教但明二
    谛。菩萨初心中心缘真伏于四住。令烦恼
    脂消。三阿僧只修六度行使功德身肥。百
    劫种相好获五神通。得法眼照俗谛。分
    别根性。调熟众生而作佛事。后心坐道场
    三十四心断见思惑尽。此三十四心。八忍八
    智九无碍九解脱。合为三十四心也。又经
    言。一念六百生灭。成论师云。一念六十刹那。
    ?是一念从假入空得慧眼。照真谛而
    得成佛。前已照俗次复照真。二谛双明与
    弟子异菩萨但照俗不照真。二乘但照真
    不照俗。佛能兼俱。更加中道第一义谛。三
    藏二谛已是方便。于二谛上更加中道。方
    便之上更复方便。照见此谛更加佛眼。知
    此谛故更加一切种智。离则有二合则有
    三。是为三藏法中二谛三谛离合之相也。
    次三乘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论谛离
    合者。俗谛则同真谛则异。大论云。空有二
    种。一但空。二不但空。大经云。二乘之人但
    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非但见空能见不
    空。不空即大涅??。二乘但空智如萤火。菩萨
    之人智慧如日。既空异智别则有两谛之殊。
    而今合为一真谛。二乘体假入真。?入但
    空不能从但空入假。无化他之用。菩萨
    体假入但真。能从但空入假。化度众生
    净佛国土。上根菩萨体假入真。前入但空。
    次入不但空。则破无明见佛性。与前真永
    别。岂可同为一真谛耶。昔庄严家云。佛果
    出二谛外。得此片意而作义不成。不知佛
    智别照何境。别断何惑。若得今意出外义
    则成。开善家云。佛果不出二谛外。不能动
    异二乘。作义复不成。若得此意不出义亦
    成。古来名此为风流二谛意在此。但空不
    但空合时。?是一真谛。离时成两真谛。与
    三藏家异。彼三藏第三谛。但有中道名无
    别体。眼无别见。智无别知。今则不尔。第三
    谛亦名真谛。亦名中道第一义谛。有别体
    别见别知。是为通教二谛三谛离合之相也。
    次别教明二谛与前求异。前之真俗合为
    别家之俗。俗者是世界隔别。俗有真无。凡夫
    为俗谛所摄。二乘为真谛所摄。既有无
    之异故称为俗。胜?名二乘作空乱意众
    生。大经云。我与弥勒共论世谛。五百声闻
    谓说真谛。若论二谛俗谛不开。若作三
    谛。开有为俗开无为真。对不但空为第
    一义谛。是为别教离合之相也

    摩诃止观卷第三(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