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摩诃止观卷第二(下)

    次观六作行檀者。观未念行欲行行行
    已。四运迟速皆不可得。亦不见不可得。反
    观觉心不外来。不内出不中间。不常自
    有。无行无行者毕竟空寂。而由心运役故
    有去来。或为毁戒或为诳他。或为眷属或
    为胜彼。或为义让或为善禅。或为涅??或
    为慈悲。舍六尘运六作。方便去来举足下
    足皆如幻化。?U[怡-台+两]虚忽亡能亡所。千里之
    路不谓为遥。数步之地不谓为近。凡有所
    作不唐其功。不望其报。如此住檀摄成
    一切恒沙佛法。具摩诃衍能到彼岸。又观
    一运心十法具足。一不定一故得为十。十
    不定十故得为一。非一非十双照一十。
    一念心中具足三谛。住坐卧语默作作。亦
    复如是。准前可知。故法华云。又见佛子名
    衣上服。以用布施以求佛道。即此义也。前
    约十二事共论檀。今约一一事各各论六。
    行者行时以大悲眼观众生。不得众生相。
    众生于菩萨得无怖畏。是为行中檀。于众
    生无所伤损不得罪福相。是名尸。行时
    心想不起。亦无动摇无有住处。阴入界等
    亦悉不动。是名忍。行时不得举足下足。心
    无前思后觉。一切法中无生住灭。是名精
    进。不得身心生死涅??。一切法中无受念
    着不味不乱。是名禅。行时头等六分如云
    如影梦幻响化。无生灭断常。阴界入空寂
    无缚无脱。是名般若。具如首楞严中广说。
    又行中寂然有定相。若不察之于定生染
    贪着禅味。今观定心。心尚无心定在何处。
    当知此定从颠倒生。如是观时不见于空
    及与不空。即破定相不生贪着。以方便生
    是菩萨解。行者未悟或计我能观心。谓是
    妙慧。着慧自高是名智障。同彼外道不得
    解脱。即反照能观之心不见住处亦无起
    灭。毕竟无有观者及非观者。观者既无。谁
    观诸法。不得观心者即离观想。大论云。念
    想观已除戏论心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
    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大集云。观于
    心心。即此意也。如是行中具三三昧。初观
    破一切种种有相。不见内外即空三昧。次
    观能坏空相。名无相三昧。后观不见作者
    即无作三昧。又破三倒三毒越三有流。伏
    四魔怨成波罗蜜。摄受法界增长具足一
    切法门。岂止六度三三昧而已矣。若于行中
    具足一切法者。余十一事亦复如是。次更
    历六尘中竞持谨洁。如擎油钵一?v不倾。
    又于六作中。威仪肃肃进退有序。但名持
    戒。持戒果报升出受乐。非是三昧不名波
    罗蜜。若得观慧于十二事尸罗自成。谓观
    未见色欲见见见已四运心。种种推求不得
    所起之心。亦不得能观之心。不内外无去
    来寂无生灭(其一)能如是观身口七支净若
    虚空。是持不缺不破不穿三种律仪戒。破四
    运诸恶觉观。即持不杂戒也。不为四运所
    乱。即持定共戒也。四运心不起。即持道共
    戒也。分别种种四运无滞。即持无着戒
    也。分别四运不谬。即持智所赞戒也。知
    四运摄一切法。即持大乘自在戒也。识四
    运四德。即持究竟戒(其二)心既明净双遮二
    边。正入中道双照二谛。不思议佛之境界
    具足无减(其三)色者色法受者不可得。三事
    皆亡即檀。于色色者安心不动名忍。色色
    者无染无间名?忱嬉?2晃???咚?br> 乱名禅。色色者如幻如化名般若。色色者
    如虚空名空三昧。不得此空名无相三
    昧。无能无所名无作三昧。何但三谛六度
    三空。一切恒沙佛法皆例可解。观色尘既
    尔。余五尘亦然。六受六作亦如是。法华云。
    又见佛子威仪具足以求佛道。即此义也。次
    历忍善者。还约作受皆有违顺。顺是可意。
    违不可意。于违不?于顺不爱。无见无见
    者。无作无作者。皆如上说。次历精进善。旧
    云。精进无别体但笃众行。义而推之应
    有别体。例无明通入众使更别有无明。今
    且寄诵经勤策其心。以拟精进。昼夜不亏
    乃得滑利。而非三昧慧。今观气息触七处
    和合出声如响。不内不外无能诵所诵。悉
    以四运推检。于尘不起受者。于缘不生
    作者。烦恼不间诵说。念念流入大涅??海。
    是名精进(云云)。次历诸禅。根本九想背舍等。
    但是禅非波罗蜜。观入定四运尚不见心。
    何处有定。即达禅实相。以禅摄一切法。故
    论第五解八想竟。明十力四无所畏一切
    法。诸论师不达玄旨。咸谓论误未应说此。
    此是论主明八想作摩诃衍相。故广释诸
    法耳(云云)。次历智慧者。释论八种解般若。
    今且约世智用观六受六作。四运推世智
    叵得。皆如上说。约余一切善法亦如是。
    问。若一法摄一切法者。但用观即足。何须
    用止。一度即足。何用五度耶。答。六度宛转
    相成。如被甲入阵不可不密(云云)。观如灯
    止如密室。浣衣刈草等(云云)。又般若为法
    界遍摄一切。亦不须余法。余法为法界亦
    摄一切。亦不须般若。又般若即诸法。诸法
    即般若无二无别(云云)。○三以随自意历诸恶
    事者。夫善恶无定。如诸蔽为恶事度为善。
    人天报尽还堕三涂已复是恶。何以故。蔽度
    俱非动出体皆是恶。二乘出苦名之为善。
    二乘虽善但能自度。非善人相。大论云。宁
    起恶癞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当知
    生死涅??俱复是恶。六度菩萨慈悲兼济。此
    乃称善。虽能兼济如毒器贮食食则杀人。
    已复是恶。三乘同断。此乃称好。而不见
    别理还属二边。无明未吐已复是恶。别教
    为善。虽见别理犹带方便不能称理。大
    经云。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邪岂
    非恶。唯圆法名为善。善顺实相名为道。
    背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
    即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若于佛道生着
    不消甘露。道成非道。如此论善恶其义
    则通。今就别明善恶。事度是善。诸蔽为恶。
    善法用观已如上说就恶明观今当说。前
    虽观善其蔽不息。烦恼浩然无时不起。若
    观于他恶亦无量。故修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时。则不见好人无好国土纯诸蔽恶而自
    缠裹。纵不全有蔽而偏起不善。或多悭贪
    或多犯戒。多?多怠多嗜酒味。根性易夺
    必有过患。其谁无失。出家离世行犹不备。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恶是其分。罗汉残习。
    何况凡夫。凡夫若纵恶蔽。摧折俯坠永无出
    期。当于恶中而修观慧。如佛世时在家之
    人。带妻挟子。官方俗务皆能得道。央掘摩
    罗弥杀弥慈。只陀末利唯酒唯戒。和须蜜多
    ?H而梵行。提婆达多邪见即正。若诸恶中一
    向是恶。不得修道者。如此诸人永作凡夫。
    以恶中有道故。虽行众蔽而得成圣。故
    知恶不妨道。又道不妨恶。须陀洹人?H欲
    转盛。毕陵尚慢。身子生?。于其无漏有何
    损益。譬如虚空中明暗不相除显出佛菩
    提。即此意也。若人性多贪欲秽浊炽盛。虽
    对治折伏弥更增剧。但恣趣向。何以故。蔽若
    不起不得修观。譬如纶钓鱼强绳弱不可
    争牵。但令钩饵入口。随其远近任纵沈浮
    不久收获。于蔽修观亦复如是。蔽即恶鱼。
    观即钩饵。若无鱼者钩饵无用。但使有鱼
    多大唯佳。皆以钩饵随之不舍。此蔽不久
    堪任乘御。云何为观。若贪欲起。谛观贪
    欲有四种相。未贪欲。欲贪欲。正贪欲。贪欲
    已。为当未贪欲灭欲贪欲生。为当未贪
    欲不灭欲贪欲生。亦灭亦不灭欲贪欲生。
    非灭非不灭欲贪欲生。若未灭欲生。为即
    为离。即灭而生。生灭相违。若离而生。生则
    无因。未贪不灭而欲生者。为即为离。若即
    即二生相并生则无穷。若离生亦无因。若亦
    灭亦不灭而欲生者。若从灭生不须亦不灭。
    若从不灭生不须亦灭。不定之因那生定
    果。若其体一其性相违。若其体异本不相关。
    若非灭非不灭而欲贪生。双非之处为有
    为无若双非是有何谓双非。若双非是无无
    那能生。如是四句不见欲贪欲生。还转四
    句不见未贪欲灭。欲贪欲生。不生。亦生亦
    不生非生非不生。亦如上说。观贪欲蔽毕
    竟空寂。双照分明。皆如上说。是名钩饵。若
    蔽恒起此观恒照。亦不见起亦不见照而起
    而照(其一)又观此蔽因何尘起。色耶余耶。
    因何作起。行耶余耶。若因于色。为未见欲
    见见见已。若因于行。未行欲行行行已。为
    何事起。为毁戒耶。为眷属耶。为虚诳耶。
    为嫉妒耶。为仁让耶。为善禅耶。为涅??
    耶。为四德耶。为六度为三三昧耶。为恒
    沙佛法耶(其二)如是观时于尘无受者。于缘
    无作者。而于尘受根缘双照分明。幻化
    与空及以法性不相妨碍。所以者何。若蔽
    碍法性。法性应破坏。若法性碍蔽。蔽应不
    得起。当知蔽即法性。蔽起即法性起。蔽息
    即法性息。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
    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若人离贪欲
    而更求菩提。譬如天与地。贪欲即菩提。净
    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一切众生即菩
    提相不可复得。即涅??相不可复灭。为增
    上慢说离?H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
    说?H怒痴性即是解脱。一切尘劳是如来种。
    山海色味无二无别。即观诸恶不可思议理
    也(其三)常修观慧与蔽理相应。譬如形影。
    是名观行位。能于一切恶法世间产业。皆
    与实观不相违背。是相似位。进入铜轮
    破蔽根本。本谓无明。本倾枝折显出佛性。
    是分证真实位。乃至诸佛尽蔽源底名究竟
    位。于贪蔽中竖具六即横具诸度。一切法
    例如上(云云)。次观?蔽。若人多?郁郁勃勃
    相续恒起。断不得断伏亦不伏。当恣任其
    起照以止观。观四种相?从何生。若不
    得其生亦不得其灭。历十二事?从谁
    生。谁是?者。所?者谁。如是观时不得
    ?。来去足迹。相貌空寂。观?十法界观?
    四德。如上说(云云)。是为于?非道通达佛
    道。观犯戒懈乱邪痴等蔽。及余一切恶事亦
    如是。○四观非善非恶。即是无记[梦-夕+登]瞢之
    法。所以须观此者。有人根性性不作善复
    不作恶。则无随自意。出世因缘奈此人何。
    大论云。无记中有般若波罗蜜者。即得修
    观也。观此无记。与善恶异耶同耶。同则非
    无记。异者为记灭无记生。记不灭无记生。
    记亦灭亦不灭无记生。记非灭非不灭无
    记生。求记不可得。何况无记与记同异耶。
    非同故不合。非异故不散。非合故不生。
    非散故不灭。又历十二事中为何处生无
    记。为谁故生无记。谁是无记者。如此观时
    同虚空相。又无记一法生十法界及一切法。
    又无记即法性。法性常寂即止义。寂而常照
    即观义。于无记非道通达佛道。无记为法
    界。横摄诸法竖摄六位。高广具足。例如上
    说。复次但约最后善明随自意。此是次第
    意。若善恶俱明随自意。即是顿意。若约[袖-由+聂]
    牒之善明随自意。此则不定意(云云)。○复次
    四种三昧方法各异。理观则同。但三行方法
    多发助道法门。又动障道。随自意既少方
    法。少发此事。若但解方法所发助道。事相
    不能通达。若解理观事无不通。又不得
    理观意。事相助道亦不成。得理观意事相
    三昧任运自成。若事相行道入道场得用
    心。出则不能。随自意则无间也。方法局三。
    理观通四(云云)。问。上三三昧皆有劝修。此何
    独无。答。六蔽非道即解脱道。钝根障重者闻
    已沈没。若更劝修失旨逾甚。淮河之北有
    行大乘空人。无禁捉蛇者。今当说之其
    先师于善法作观经久不彻。放心向恶
    法作观。获少定心薄生空解。不识根缘
    不达佛意。纯将此法一向教他。教他既久
    或逢一两得益者。如虫食木偶得成字。便
    以为证谓是事实余为妄语。笑持戒修
    善者谓言非道。纯教诸人遍造众恶。盲无
    眼者不别是非。神根又钝烦恼复重。闻其
    所说顺其欲情。皆信伏随从。放舍禁戒无
    非不造罪积山岳。遂令百姓忽之如草。国
    王大臣因灭佛法。毒气深入于今未改。史
    记云。周末有被发袒身不依礼度者。遂犬
    戎侵国不绝如?。周姬渐尽。又阮籍逸才
    蓬头散带。后公卿子孙皆[改-己+学]之。奴狗相辱者
    方达自然。撙节兢持者呼为田舍。是为司
    马氏灭相。宇文邕毁废亦由元嵩魔业。此乃
    佛法灭之妖怪。亦是时代妖怪。何关随自意
    意。何以故。如此愚人心无慧解信其本师。
    又慕前达决谓是道。又顺情为易。恣心取
    乐而不改迷。譬如西施本有心病多喜??br> 呻。百媚皆转更益美丽。邻女本丑。而[改-己+学]其
    ?股肟稍髅志纭F墩咴夺愀徽叨琶拧Qㄕ?br> 深潜飞者高逝。彼诸人等亦复似是。狂狗逐
    雷造地狱业。悲哉可伤。既嗜欲乐不能自
    止。犹如苍蝇为唾所粘。浪行之过其事略
    尔。其师过者不达根性不解佛意。佛说贪
    欲即是道者。佛见机宜知一种众生底下
    薄福。决不能于善中修道。若任其罪流
    转无已。令于贪欲修习止观。极不得止
    故作此说。譬如父母见子得病不宜余药。
    须黄龙汤凿齿泻之。服已病愈。佛亦如是
    说当其机。快马见鞭影即到正路。贪欲即
    是道。佛意如此。若有众生不宜于恶修
    止观者。佛说诸善名之为道。佛具二说
    汝今云何呵善就恶。若其然者汝则胜佛。
    公于佛前灼然违反。复次时节难起。王事
    所拘不得修善。令于恶中而习止观。汝
    今无难无拘。何意纯用乳药毒他慧命。故
    阿含中放牛人善知好济。令牛群安隐。若好
    济有难急不获已当从恶济。恶济多难百
    不全一。汝今无事幸于好济善道驱牛。何
    为恶道自他沈没。破坏佛法损失威光误
    累众生。大恶知识。不得佛意其过如是。复
    次夷险两路皆有能通为难从险。善恶俱
    通审机入蔽。汝弃善专恶。能通达非道。何
    不蹈蹑水火穿逾山壁。世间险路尚不能
    通。何况行恶而会正道岂可得乎。又不能
    知根缘。直是一人。即时乐善即时乐恶。好
    乐不定。何况无量人邪。而纯以贪欲化他。
    净名云。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二
    乘不观尚自差机。况汝盲瞑无目师心者
    乎。自是违经不当机理。何其愚惑顿至于
    此。若见有人不识机宜。行说此者则戒海
    死尸。宜依律摈治。无令毒树生长者宅
    (云云)。复次检其恶行事即偏邪。汝谓贪欲即
    是道陵一切女。而不能?恚即是道害一
    切男。唯爱细滑触是道。畏于打拍苦涩触
    则无有道。行一不行一。一有道一无道。
    痴?如漆偏行污损。譬如死尸秽好花园
    (云云)。难其偏行如前。或将水火刀杖向之
    其即默然。或答云。而汝不见我常能入。此乃
    违心无惭愧语。亦不得六即之意。所以
    须说此者。上三行法勤策事难宜须劝修。
    随自意和光入恶。一往则易。宜须诫忌。如
    服大黄汤。应备白饮而补止之(云云)。问。中
    道正观以一其心行用即足。何须纷纭四种
    三昧。历诸善恶经十二事。水浊珠昏风多浪
    鼓。何益于澄静耶。答。譬如贫穷人得少便
    为足。更不愿好者。若一种观心心若种种
    当奈之何。此则自行为失。若用化他。他之
    根性舛互不同。一人烦恼已自无量。何况多
    人。譬如药师集一切药拟一切病。一种病
    人须一种药治一种病。而怪药师多药。汝
    问似是。烦恼心病无量无边。如为一人
    众多亦然。云何一人。若人欲闻四种三昧
    闻之欢喜。须遍为说。是为世界。以闻四
    种次第修行。能生善法。即具说四。是各各
    为人。或宜常坐中治其诸恶。乃至随自意中
    治其诸恶。是名对治。是人具须四法。豁然
    得悟。是第一义。?为一人尚须四说。云何
    不用耶。若为多人者。一人乐常坐。三非所
    欲。一人欲常行三非所乐。遍赴众人之欲。
    即世界悉檀也。余三悉檀亦如是。又约一种
    三昧。亦具四悉檀意。若乐行即行乐坐即
    坐。行时若善根开发入诸法门。是时应行。
    若坐时心地清凉喜悦安快。是时应坐。若坐
    时沈昏则抖擞应行。行时散动疲困是则应
    坐。若行时?U焉虚寂。是则应行。若坐时湛
    然明利是时应坐。余三例尔(云云)。问。善扶理
    可修止观。恶乖理云何修止观。答。大论明
    根遮有四。一根利无遮。二根利有遮。三根
    钝无遮。四根钝有遮。初句上品。佛世之时
    身子等是其人也。行人于善法中修止观
    者。以勤修善法未来无遮。常习止观令
    其根利。若过去具此二义。今生薄修即得相
    应从观行位入相似真实。今生不得入者。
    昔无二义。今约善修令未来疾入。次句得
    道根利而罪积障重。佛世之时?王央掘。示
    其人也。逆罪遮重应入地狱。见佛闻法豁
    尔成圣。以根利故遮不能障。今时行人于
    恶法中修止观者。即此意也。以起恶故未
    来有遮。修止观故后世根利。若遇知识鞭
    入正道。云何而言恶法乖理。不肯修止观
    耶。次根钝无遮者。佛世之时周利??特。示是
    其人。虽三业无过根性极钝。九十日诵鸠
    摩罗偈。智者身口意不造于诸恶。系念常
    现前不乐着诸欲。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
    行。今时虽持戒行善不学止观。未来无遮
    而悟道甚难。后句者。即一切行恶之人。又
    不修止观者是也。不修止观故不得道。
    根钝千遍为说兀然不解。多造罪恶遮障
    万端。如癞人身痹针刺彻骨不知不觉。但
    以诸恶而自缠裹。以是义故。善虽扶理道
    由止观。恶虽乖理根利破遮。唯道是尊。岂
    可为恶而废止观。大经云。于戒缓者不名
    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应具明缓急四
    句合上根遮义也(云云)。又经云。宁作提婆达
    多不作郁头蓝弗。即其义也。应勤听思修
    初无休息。如醉婆罗门剃头戏女披袈裟(云
    云)。○第三为明菩萨清净大果报故。说是止
    观者若行违中道即有二边果报。若行顺
    中道即有胜妙果报。设未出分段。所获华
    报亦异七种方便。况真果报邪。香城七重桥
    津如画。即其相也此义在后第八重中。当
    广分别。问。次第禅门明修证。与此果报云
    何同异。答。修名习行证名发得。又修名习
    因证名习果。皆即生可获。今论界报隔在
    来世。以此为异。二乘但有习果无有果
    报。大乘具有(云云)。○第四为通裂大网诸经
    论故。说是止观者。若人善用止观观心。
    则内慧明了。通达渐顿诸教。如破微尘出
    大千经卷。恒沙佛法一心中晓。若欲外益众
    生逗机设教者。随人堪任称彼而说。乃至
    成佛化物之时。或为法王说顿渐法。或为
    菩萨。或为声闻天魔人鬼十法界像对扬发
    起。或为佛所问而广答顿渐。或扣机问佛。
    佛答顿渐法轮。此义至第九重当广说。摄
    法中亦略示。○第五归大处诸法毕竟空
    故。说是止观者。夫胶手易着??梦难惺。
    封文齐意自谓为是。竞执瓦砾谓琉璃
    珠。近事显语犹尚不识。况远理密教宁
    当不惑。为此意故须论旨归。旨归者文旨
    所趣也。如水流趣海火炎向空。识密达远
    无所稽滞。譬如智臣解王密语。闻有所
    说皆悉了知到一切智地。得此意者即解
    旨归。旨者自向三德。归者引他同入三德。
    故名旨归。又自入三德名归。令他入三
    德名旨。故名旨归。今更总别明旨归。诸佛
    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示种种像。咸令
    众生同见法身。见法身已。佛及众生俱归
    法身。又佛说种种法。咸令众生究竟如来
    一切种智。种智具已。佛及众生俱归般若。又
    佛现种种方便神通变化解脱诸缚。不令
    一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既灭度已。佛及众生俱归解脱。大经云。安
    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是
    名总相旨归。别相者身有三种。一者色身。
    二者法门身。三者实相身。若息化论归者。色
    身归解脱。法门身归般若。实相身归法身。
    般若说有三种。一说道种智。二说一切智。
    三说一切种智。若息化论归。道种智归解
    脱。一切智归般若。一切种智归法身。解脱
    有三种。一解无知缚。二解取相缚。三解无
    明缚。若息化归真。解无知缚归解脱。解取
    相缚归般若。解无明缚归法身。以是义
    故。别相旨归亦归三德秘密藏中。复次三德
    非三非一不可思议。所以者何。若谓法身
    直法身者。非法身也。当知法身亦身非身
    非身非非身。住首楞严。种种示现作众色
    像。故名为身。所作办已归于解脱。智慧照
    了诸色非色。故名非身。所作办已归于般
    若。实相之身非色像身非法门身。是故非
    身非非身。所作办已归于法身。达此三身
    无一异相是名为归。说此三身无一异相。
    是名为旨。俱入秘藏故名旨归。若谓般若
    直般若者非般若也。当知般若亦知非知
    非知非非知。道种智般若遍知于俗故名
    为知。所作办已归于解脱。一切智般若遍
    知于真故名非知。所作办已归于般若。一
    切种智般若遍知于中。故名非知非非知。所
    作办已归于法身。达三般若无一异相。是
    名为归。说三般若无一异相。是名为旨。俱
    入秘藏故名旨归。若谓解脱直解脱者。非
    解脱也。当知解脱亦脱非脱非脱非非脱。
    方便净解脱调伏众生不为所染。故名为
    脱。所作办已归于解脱。圆净解脱不见
    众生及解脱相故名非脱。所作办已归于般
    若。性净解脱则非脱非非脱。所作办已归
    于法身。若达若说。如此三脱非一异相。俱
    入秘藏故名旨归。复次三德非新非故而
    新而故。所以者何。三障障三德。无明障法
    身。取相障般若。无知障解脱。三障先有名
    之为故。三德破三障。今始得显故名为新。
    三障即三德三德即三障。三障即三德三障
    非故。三德即三障三德非新。非新而新则
    有发心所得之三德。乃至究竟所得之三德。
    非故而故则有发心所治之三障。乃至究竟
    所治之三障。新非新故非故。则有理性之
    三德若总达三德非新非故而新而故。无
    一异相。为他亦然。即是旨归秘密藏中。又说
    者。无明先有名为故。法身是明破于无明
    名为新。无明即明明即无明。无明即明无明
    非故。明即无明明则非新。取相先有名之
    为故。无相破相无相名新。相即无相无相
    即相。何新何故。无知先有名之为故。知破
    无知知名为新。无知即知知即无知。何新何
    故。若达总别新故无一异相。若为他说亦
    复如是。是名旨归入秘密藏。纵横开合始
    终等例皆如是。复次旨归亦复如是。谓旨非
    旨非旨非非旨。归非归非归非非归。一一
    悉须入秘密藏中。例上可解。旨自行故。非
    旨化他故。非旨非非旨无自他故。旨归三
    德寂静若此。有何名字而可说示。不知何
    以名之。强名中道实相法身非止非观等。亦
    复强名一切种智平等大慧般若波罗蜜观
    等。亦复强名首楞严定大涅??不可思议解
    脱止等。当知种种相种种说种种神力。一一
    皆入秘密藏中。何等是旨归。旨归何处。谁是
    旨归。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永寂如空。是名
    旨归。至第十重中当广说也

    摩诃止观卷第二(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