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三 >
  •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

    二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说是止观
    者。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善解钻摇醍
    醐可获。法华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
    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
    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通称三昧者。调
    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
    昧。法界是一处。正观能住不动。四行为缘。
    观心藉缘调直。故称三昧也。一常坐者。
    出文殊说文殊问两般若。名为一行三昧。今
    初明方法。次明劝修。方法者。身论开遮。口
    论说默。意论止观。身开常坐遮行住卧。或
    可处众独则弥善。居一静室或空闲地。离
    诸喧闹。安一绳床傍无余座。九十日为一
    期。结跏正坐项脊端直。不动不摇不萎不
    倚。以坐自誓。肋不拄床。况复尸卧游戏住
    立。除经行食便利。随一佛方面端坐正向。
    时刻相续无须臾废。所开者专坐。所遮者
    勿犯。不欺佛不负心不诳众生。口说默
    者。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内
    外障侵夺正念心不能遣却。当专称一佛
    名字惭愧忏悔以命自归。与称十方佛名
    功德正等。所以者何。如人忧喜郁怫举声歌
    哭悲笑则畅。行人亦尔。风触七处成身业。
    声响出?成口业。二能助意成机感佛俯
    降。如人引重自力不前。假傍救助则蒙轻
    举。行人亦尔。心弱不能排障。称名请护恶
    缘不能坏。若于法门未了。当亲近解般
    若者。如闻修学。能入一行三昧面见诸佛
    上菩萨位。诵经诵咒尚喧于静。况世俗言
    语耶。意止观者。端坐正念。蠲除恶觉舍诸
    乱想。莫杂思惟不取相貌。但专系缘法界
    一念法界。系缘是止。一念是观。信一切法
    皆是佛法。无前无后无复际畔。无知者无
    说者。若无知无说则非有非无。非知者
    非不知者。离此二边住无所住。如诸佛
    住安处寂灭法界。闻此深法勿生惊怖。此
    法界亦名菩提。亦名不可思议境界。亦名
    般若。亦名不生不灭。如是等一切法与法
    界无二无别。闻无二无别勿生疑惑。能
    如是观者。是观如来十号。观如来时不谓
    如来为如来。无有如来为如来。亦无如来
    智能知如来者。如来及如来智。无二相。无
    动相。不作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
    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
    相。此观如来甚为希有。犹如虚空无有
    过失增长正念。见佛相好如照水镜自
    见其形。初见一佛。次见十方佛。不用神
    通往见佛。唯住此处见诸佛闻佛说法。
    得如实义为一切众生见如来。而不取如
    来相。化一切众生向涅??而不取涅??相。
    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不见庄严相。无
    形无相无见闻知。佛不证得是为希有。何
    以故。佛即法界。若以法界证法界即是诤
    论。无证无得。观众生相如诸佛相。众生界
    量如诸佛界量。诸佛界量不可思议。众生界
    量亦不可思议。众生界住如虚空住。以不住
    法以无相法住般若中。不见凡法云何
    舍。不见圣法云何取。生死涅??垢净亦如
    是。不舍不取但住实际。如此观众生真
    佛法界。观贪欲?痴诸烦恼。恒是寂灭行。是
    无动行。非生死法非涅??法。不舍诸见不
    舍无为。而修佛道。非修道非不修道。是
    名正住烦恼法界也。观业重者。无出五
    逆。五逆即是菩提。菩提五逆无二相。无觉
    者。无知者。无分别者。逆罪相实相相。皆不
    可思议不可坏。本无本性。一切业缘皆住
    实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是为观业即是
    法界印。法界印四魔所不能坏魔不得便。
    何以故。魔即法界印。法界印云何毁法界印。
    以此意历一切法亦应可解。上所说者
    皆是经文。劝修者。称实功德奖于行者。法
    界法是佛真法。是菩萨印。闻此法不惊不
    畏。乃从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譬如长
    者失摩尼珠后还得之。心甚欢喜。四众不
    闻此法。心则苦恼。若闻信解欢喜亦然。当
    知此人即是见佛。已曾从文殊闻是法。身
    子曰。谛了此义是名菩萨摩诃萨。弥勒云。
    是人近佛座佛觉此法故。故文殊云。闻此
    法不惊即是见佛。佛言。即住不退地具六
    波罗蜜。具一切佛法矣。若人欲得一切佛
    法相好威仪说法音声十力无畏者。当行此
    一行三昧。勤行不懈则能得入。如治摩尼
    珠随磨随光。证不可思议功德。菩萨能知
    速得菩提。比丘比丘尼闻不惊。即随佛出
    家。信士信女闻不惊。即真归依。此之称誉
    出彼两经(云云)。○二常行三昧者。先方法。次
    劝修。方法者。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此法
    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立。佛立三义。一佛
    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
    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
    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
    昧。十住婆沙偈云。是三昧住处。少中多差别。
    如是种种相。亦应须论议。住处者。或于初
    禅二三四中间。发是势力能生三昧故名
    住处。初禅少二禅中三四多。或少时住名少。
    或见世界少。或见佛少故名少。中多亦如
    是。身开常行。行此法时避恶知识及痴人
    亲属乡里。常独处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
    求索。常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备诸供
    具香肴甘果。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换衣
    服。唯专行旋。九十日为一期。须明师善内
    外律能开除妨障。于所闻三昧处如视
    世尊。不嫌不恚不见短长。当割肌肉供
    养师。况复余耶。承事师如仆奉大家。若于
    师生恶。求是三昧终难得。须外护如母
    养子。须同行如共涉险。须要期誓愿使
    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起
    大信无能坏者。起大精进无能及者。所入
    智无能逮者。常与善师从事。终竟三月不
    得念世间想欲如弹指顷。三月终竟不得
    卧出如弹指顷。终竟三月行不得休息。除
    坐食左右。为人说经不得希望衣食。婆沙
    偈云。亲近善知识。精进无懈怠。智慧甚坚
    牢。信力无妄动。口说默者。九十日身常行
    无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
    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
    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
    无休息时。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
    等。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
    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意论止观者。念
    西方阿弥陀佛。去此十万亿佛刹。在宝地宝
    池宝树宝堂。众菩萨中央坐说经。三月常念
    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
    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
    相顺缘。乃至千辐轮。令我亦逮是相。又念
    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
    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
    心。何以故。心者佛无心。色者佛无色。故不
    用色心得三菩提。佛色已尽乃至识已尽。
    佛所说尽者痴人不知智者晓了。不用身
    口得佛。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
    不可得。自索我了不可得。亦无所见。一切
    法本无所有坏本绝本(其一)如梦见七宝亲
    属欢乐。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
    佛。又如舍卫有女名须门。闻之心喜。夜梦
    从事。觉已念之。彼不来我不往。而乐事宛
    然。当如是念佛。如人行大泽饥渴梦得
    美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梦。
    当如是念佛。数数念莫得休息。用是念
    当生阿弥陀佛国。是名如相念。如人以宝
    倚琉璃上影现其中。亦如比丘观骨骨起
    种种光。此无持来者。亦无有是骨。是意作
    耳。如镜中像不外来不中生。以镜净故自
    见其形。行人色清净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
    见佛。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其二)自念
    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
    作佛心自见心见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见佛。
    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
    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
    有念亦了无所有空耳(其三)偈云。心者不知
    心。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
    洹。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垢名清净。五
    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是名佛
    印。无所贪无所著。无所求无所想。所有
    尽所欲尽。无所从生无所可灭。无所坏
    败。道要道本。是印二乘不能坏。何况魔邪
    (云云)。婆沙明新发意菩萨。先念佛色相相体
    相业相果相用得下势力。次念佛四十不共
    法心得中势力。次念实佛得佛上势力。
    而不着色法二身。偈云。不贪着色身。法身
    亦不着。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劝修者。
    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令无能为我作师
    者。于此坐不运神通。悉见诸佛。悉闻所
    说。悉能受持者。常行三昧。于诸功德最为
    第一。此三昧是诸佛母。佛眼佛父无生大悲
    母。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碎大千地及
    草木为尘。一尘为一佛刹。满尔世界中宝
    用布施其福甚多。不如闻此三昧不惊不
    畏。况信受持读诵为人说。况定心修习如
    [(壳-一)/牛]牛乳顷。况能成是三昧。故无量无量。婆
    沙云。劫火官贼怨毒龙兽众病侵是人者无
    有是处。此人常为天龙八部诸佛皆共护
    念称赞。皆共欲见共来其所。若闻此三昧
    如上四番功德皆随喜。三世诸佛菩萨皆随
    喜。复胜上四番功德。若不修如是法失无
    量重宝。人天为之忧悲。如?人把?钐炊?br> 不嗅。如田家子以摩尼珠博一头牛(云云)。
    ○三明半行半坐。亦先方法次劝修。方法者。
    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此出二经。方等云。
    旋百二十匝却坐思惟。法华云。其人若行若
    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
    象现其人前。故知俱用半行半坐为方法
    也。方等至尊不可聊尔。若欲修习神明为
    证。先求梦王。若得见一是许忏悔。于闲
    静处庄严道场。香泥涂地及室内外。作圆
    坛彩画悬五色幡。烧海岸香然灯敷高座。
    请二十四尊像多亦无妨。设肴馔尽心力。
    须新净衣鞋?帧N扌落焦省3鋈胱磐盐蘖?br> 参杂。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初日供养僧
    随意多少。别请一明了内外律者为师。
    受二十四戒及陀罗尼咒。对师说罪。要用
    月八日十五日。当以七日为一期。决不可
    减。若能更进随意堪任。十人已还不得出
    此。俗人亦许。须办单缝三衣备佛法式
    也。口说默者。预诵陀罗尼咒一篇使利。
    于初日分异口同音。三遍召请三宝十佛。
    方等父母。十法王子。召请法在国清百录中。
    请竟烧香运念三业供养。供养讫礼前所请
    三宝。礼竟以志诚心悲泣雨泪。陈悔罪咎
    竟。起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不
    高不下。旋咒竟礼十佛方等十法王子。如
    是作已。却坐思惟。思惟讫。更起旋咒。旋咒
    竟。更却坐思惟。周而复始。终竟七日。其法如
    是。从第二时略召请。余悉如常。意止观
    者。经令思惟。思惟摩诃袒持陀罗尼。翻为
    大秘要遮恶持善。秘要?是实相中道正空。
    经言。吾从真实中来。真实者寂灭相。寂灭
    相者无有所求。求者亦空。得者著者。实者
    来者。语者问者悉空。寂灭涅??亦复皆空。一
    切虚空分界亦复皆空(其一)无所求中吾故求
    之。如是空空真实之法。当于何求。六波罗
    蜜中求(其二)此与大品十八空同。大经迦??br> 罗城空。如来空大涅??空。更无有异。以此
    空慧历一切事无不成观。方等者。或言
    广平。今言。方者法也。般若有四种方法。谓
    四门入清凉池即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
    即等也。令求梦王。即二观前方便也。道场
    即清净境界也。治五住糠显实相米。亦是
    定慧用庄严法身也。香涂者。即无上尸罗
    也。五色盖者。观五阴免子缚起大慈悲
    覆法界也。圆坛者。即实相不动地也。缯??br> 即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跆巢幌嗬搿?br> 即动出不动出不相离也。香灯即戒慧也。高
    座者诸法空也。一切佛皆栖此空。二十四像
    者。即是逆顺观十二因缘觉了智也。肴馔
    者。即是无常苦酢助道观也。新净衣者。即寂
    灭忍也。?惑重积称故。翻?起忍名为新。
    七日即七觉也。一日即一实谛也。三洗即观
    一实修三观荡三障净三智也。一师者。
    即一实谛也。二十四戒者。逆顺十二因缘发
    道共戒也。咒者嘱对也。璎珞明十二因缘
    有十种。即有一百二十支。一咒一支。束而
    言之?是三道。谓苦业烦恼也。今咒此因
    缘即是咒于三道而论忏悔。事忏忏苦道
    业道。理忏忏烦恼道。文云。犯沙弥戒乃至大
    比丘戒。若不还生无有是处。即忏业道文
    也。眼耳诸根清净即忏苦道文也。第七日见
    十方佛闻法得不退转。即忏烦恼道文也。
    三障去即十二因缘树坏。亦是五阴舍空。思
    惟实相正破于此。故名诸佛实法忏悔也。
    劝修者。诸佛得道皆由此法。是佛父母世间
    无上大宝。若能修行得全分宝。但能读诵得
    中分宝。华香供养得下分宝。佛与文殊说
    下分宝所不能尽。况中上耶。若从地积宝
    至梵天以奉于佛。不如施持经者一食充
    躯。如经广说(云云)。约法华亦明方法劝修。
    方法者。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身开为十。
    一严净道场。二净身。三三业供养。四请佛。
    五礼佛。六六根忏悔。七?旋。八诵经。九坐
    禅。十证相。别有一卷名法华三昧。是天台
    师所著流传于世。行者宗之。此则兼于说
    默。不复别论也。意止观者。普贤观云专诵
    大乘不入三昧。日夜六时忏六根罪。安乐
    行品云。于诸法无所行。亦不行不分别。二
    经本为相成。岂可执文拒竞。盖乃为缘前
    后互出。非硕异也。安乐行品护持读诵解说
    深心礼拜等。岂非事耶。观经明无相忏悔。
    我心自空罪福无主。慧日能消除。岂非理耶。
    南岳师云。有相安乐行无相安乐行。岂非就
    事理得如是名。持是行人涉事修六根忏。
    为悟入弄引。故名有相。若直观一切法空
    为方便者。故言无相。妙证之时悉皆两舍。
    若得此意。于二经无疑。今历文修观。言
    六牙白象者。是菩萨无漏六神通。牙有利用
    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负。无漏
    无染称之为白。头上三人一持金刚杵。一
    持金刚轮。一持如意珠。表三智居无漏顶
    (云云)。杵拟象能行表慧导行。轮转表出假。
    如意表中。牙上有池表八解是禅体。通是
    定用。体用不相离故。牙端有池池中有华
    华表妙因。以神通力净佛国土利益众生。
    即是因。因从通生如华由池发。华中有女
    女表慈。若无无缘慈。岂能以神通力促身
    令小入此娑婆。通由慈运如华擎女。女执
    乐器表四摄也。慈修身口现种种同事利
    行。财法二施引物多端。如五百乐器音声无
    量也。示喜见身者。是普现色身三昧也。随
    所宜乐而为现之。未必纯作白玉之像。语
    言陀罗尼者。即是慈熏口说种种法也。皆
    法华三昧之异名。得此意。于象身上自在
    作法门也。劝修者。普贤观曰。若七众犯戒。
    欲一弹指顷除灭百千万亿阿僧只劫生死
    之罪者。欲发菩提心不断烦恼而入涅
    ??。不离五欲而净诸根。见障外事。欲见
    分身多宝释迦佛者。欲得法华三昧一切语
    言陀罗尼。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
    于天龙八部众中说法者。欲得文殊药王
    诸大菩萨持华香住立空中侍奉者。应当
    修习此法华经。读诵大乘念大乘事。令此
    空慧与心相应。念诸菩萨母。无上胜方便从
    思实相生。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成
    办如此诸事无不具足。能持此经者。则
    为得见我亦见于汝。亦供养多宝及分身。
    令诸佛欢喜。如经广说。谁闻如是法不发
    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瞑无智者耳
    四非行非坐三昧者。上一向用行坐。此既
    异上。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实通行坐
    及一切事。而南岳师呼为随自意。意起即修
    三昧。大品称觉意三昧。意之趣向皆觉识明
    了。虽复三名实是一法。今依经释名。觉者
    照了也。意者心数也。三昧如前释。行者心数
    起时反照观察。不见动转根原终末。来处去
    处。故名觉意。诸数无量。何故对意论觉。
    穷诸法源皆由意造。故以意为言端。对境
    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
    了了别知名为识。如是分别堕心想见倒
    中。岂名为觉。觉者。了知心中非有意亦
    非不有意。心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意
    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意中非有识。亦
    非不有识。识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识
    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心意识非一故立
    三名。非三故说一性。若知名非名则性亦
    非性。非名故不三非性故不一。非三故不
    散非一故不合。不合故不空不散故不
    有。非有故不常非空故不断。若不见常
    断终不见一异。若观意者则摄心识。一切
    法亦尔。若破意无明则坏余使皆去。故诸法
    虽多但举意以明三昧。观则调直故言觉
    意三昧也。随自意非行非坐准此可解。就
    此为四。一约诸经。二约诸善。三约诸恶。
    四约诸无记。诸经行法上三不摄者。即属
    随自意也。且约请观音示其相。于静处
    严道场。?醺窍愕魄朊滞酉窆垡羰浦炼??br> 萨像安于西方。设杨枝净水。若便利左右
    以香涂身澡浴清净。着新净衣。斋日建首。
    当正向西方五体投地礼三宝七佛释尊
    弥陀。三陀罗尼二菩萨圣众。礼已胡跪烧香
    散华。至心运想如常法。供养已端身正心
    结跏趺坐。系念数息十息为一念十念
    成就已起烧香。为众生故。三遍请上三宝。
    请竟三称三宝名。加称观世音。合十指掌
    诵四行偈竟。又诵三篇咒。或一遍。或七遍。
    看时早晚。诵咒竟披陈忏悔。自忆所犯。发
    露洗浣已礼上所请。礼已一人登高座。若唱
    若诵此经文。余人谛听。午前初夜其方法如
    此。余时如常仪。若嫌阙略可寻经补益
    (云云)。经云。眼与色相应云何摄住。乃至意与
    攀缘相应。云何摄住者。大集云。如心住。如
    即空也。此文一一皆入如实之际。即是如空
    之异名耳。地无坚者。若谓地是有。有即实。
    实是坚义。若谓地是无。是亦有亦无非有非
    无。是事实。皆是坚义。今明毕竟不可得亡
    其坚性也。水性不住者。谓水为有。有即是
    住。乃至谓水是非有非无。亦即是住。今不
    住有四句。亦不住无四句中。亦不住不可
    说中。故言水性不住。风性无碍者。观风为
    有有即是碍。乃至谓风非有非无。亦无无四
    句。故言风性无碍。火大不实者。火不从自
    生。乃至不从无因生。本无自性赖缘而
    有。故言不实。观色既尔。受想行识一一皆
    入如实之际。观阴既尔。十二因缘如谷响。
    如芭蕉坚露电等。一时运念令空观成。勤
    须修习使得相应。观慧之本不可阙也。销
    伏毒害陀罗尼能破报障。?成崂肴似礁慈?br> 本。破恶业陀罗尼能破业障。破梵行人荡
    除粪秽令得清净。六字章句陀罗尼能破
    烦恼障。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六字即
    是六观世音。能破六道三障。所谓大悲观世
    音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重宜用大悲。大
    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宜用大
    慈。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兽王威
    猛宜用无畏也。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
    罗道三障。其道猜忌嫉疑偏宜用普照也。
    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
    事伏?x慢称天人。理则见佛性故称丈夫。
    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主标
    主得臣也。广六观世音即是二十五三昧。
    大悲即是无垢三昧。大慈即是心乐三昧。师
    子即是不退三昧。大光即是欢喜三昧。丈夫
    即是如幻等四三昧。大梵即是不动等十七
    三昧。自思之可见(云云)。此经通三乘人忏悔。
    若自调自度杀诸结贼成阿罗汉。若福厚根
    利观无明行等成缘觉道。若起大悲身如
    琉璃毛孔见佛。得首楞严住不退转。诸大
    乘经有此流类。或七佛八菩萨忏。或虚空藏
    八百日涂厕。如此等皆是随自意摄(云云)。○
    二历诸善即为二。先分别四运次历众善。
    初明四运者。夫心识无形不可见。约四
    相分别。谓未念欲念念念已。未念名心未
    起。欲念名心欲起。念名正缘境住。念已
    名缘境谢。若能了达此四。即入一相无相。
    问。未念未起。已念已谢。此二皆无心。无心
    则无相。云何可观。答。未念虽未起非毕竟
    无。如人未作作后便作作。不可以未作
    作故便言无人。若定无人后谁作作。以
    有未作作人。则将有作作。心亦如是。因
    未念故得有欲念。若无未念何得有欲
    念。是故未念虽未有不得毕竟无念也。念
    已虽灭亦可观察。如人作竟不得言无。
    若定无人前谁作作。念已心灭亦复如是。不
    得言永灭。若永灭者则是断见无因无果。
    是故念已虽灭亦可得观。问。过去已去。未
    来未至。现在不住。若离三世则无别心。
    观何等心。答汝问非也。若过去永灭毕竟不
    可知。未来未起不可知。现在无住不可
    知。云何诸圣人知三世心。鬼神尚知自他
    三世。云何佛法行人起断灭龟毛兔角见。当
    知三世心虽无定实亦可得知。故偈云诸
    佛之所说。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
    亦不失。若起断灭如盲对色。于佛法中
    无正观眼空无所获。行者既知心有四相。
    随心所起善恶诸念。以无住着智反照观
    察也。次历善事。善事众多。且约六度。若有
    诸尘须舍六受。若无财物须运六作。舍
    运共论有十二事。初论眼受色时。未见欲
    见见见已。四运心皆不可见。亦不得不
    见。又反观觉色之心。不从外来。外来于
    我无预。不从内出。内出不待因缘。既无
    内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当知觉色者毕
    竟空寂。所观色与空等能观色者与盲等。乃
    至意缘法。未缘欲缘缘缘已。四心皆不可得。
    反观觉法之心。不外来不内出。无法尘
    无法者悉与空等。是为觉六受观(云云)。眼
    根色尘空明。各各无见亦无分别。因缘和合
    生眼识。眼识因缘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分
    别。依意识则有眼识。眼识能见。见已生贪。
    贪染于色毁所受戒。此是地狱四运。意实
    爱色覆讳言不。此鬼道四运。于色生着而
    计我我所。畜生四运。我色他色我胜他劣阿
    ?罗四运。他惠我色不与不取。于此色上
    起仁让贞信明等五戒十善。人天四运。观
    四运心。心相生灭。心心不住。心心三受。心
    心不自在。心心属因缘。二乘四运。观己四
    运过患如此。观他四运亦复如是。即起慈
    悲而行六度。所以者何。六受之尘性相如此。
    无量劫来顽愚保着而不能舍。舍不能亡。
    今观尘非尘于尘无受。观根非根于己无
    着。观人叵得亦无受者。三事皆空名檀波
    罗蜜。金刚般若云。若住色声香味触法布
    施。是名住相布施。如人入?则无所见。不
    住声味布施。是无相施。如人有目日光
    明照见种种色。直言不见相略犹难解。今
    不见色有相无相。亦有无相非有无相。若
    处处着相。引之令得出。不起六十二见。乃
    名无相檀到于彼岸。一切法趣檀成摩诃
    衍。是菩萨四运。又观四运与虚空等即常。
    不受四运即乐。不为四运起业即我。四
    运不能染即净。是佛法四运。如是四运虽
    空。空中具见种种四运。乃至遍见恒沙佛
    法成摩诃衍。是为假名四运。若空不应具
    十法界。法界从因缘生。体复非有。非有故
    空。非空故有。不得空有双照空有。三谛宛
    然。备佛知见。于四运心具足明了。观声香
    味触法五受四运心。圆觉三谛不可思议亦
    复如是。准前可知。不复烦记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