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四 >
  •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一

     予遍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而为净土
     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
     欲人人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龙舒人
     也。世传净土文者不一。故以郡号别之
      净土起信一
    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
    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
    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
    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
    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
    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
    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
    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
    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
    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
    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
    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
    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
    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
    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
    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
    在。不知刑罚之可畏。惟气势之为尚。惟势力
    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
    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
    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
    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
    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
    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
    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
    心。岂不益于生前乎。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
    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
    世间法则直脱轮回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
    益于身后者。以其兼出世间法故也
      净土起信二
    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
    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
    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
    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
    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
    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
    灯照之则为明矣。故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
    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
    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
    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
    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
    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
    可以为万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
    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
    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
    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物
    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
    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
    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
    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日没以过。
    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
    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
    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
    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
    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
    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净土起信三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
    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
    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
    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
    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说处
    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
    胞胎。不知彼有莲苞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
    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
    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
    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
    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
    自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
    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
    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
    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
    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
    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
    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
    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花。严以神
    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
    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
    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
    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
    不可以不信者也。感应在第五卷
      净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
    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
    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
    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
    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
    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
    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
    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
    邪?H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
    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
    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
    人刺不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H哉。佛以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
    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
    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
    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
    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
    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嗔矣。谓。困而不
    学。民斯为下。是则戒痴也。由此言之。儒释未
    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
    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
    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
    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
    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
    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
    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
    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
    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有要
    者。不可以不勉也
      净土起信五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
    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
    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
    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
    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
    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
    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
    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
    不可据指良材而遂谓极物像之华丽也。是
    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
    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信有净土而泥唯
    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
    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
    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变无
    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变无嗔无痴乎。彼西
    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
    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
    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
    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
    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陀佛福重
    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
    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
    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
    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
    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
    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
    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
    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而得道则甚
    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
    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
    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
    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欲往生。我
    何人哉不欲往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
    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
    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
    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
    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净土起信六
    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
    戒人妄语。以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人有我。
    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诚。可师法。按楞
    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
    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
    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世人学仙者。万不得
    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着于形神而不
    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
    非为真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
    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
    自数百年来。得仙唯锺离吕公。而学锺虽吕
    公者岂止千万。自予亲知间。数亦不少。终皆
    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费心力。终无所益
    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
    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
    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岂
    不惑哉。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证验。答
    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证验哉。况神仙者
    有所得。则甚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
    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
    已。是其慈悲广大不易测量。非神仙之可比

      净土起信七
    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
    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
    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
    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
    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
    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
    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报我前世所为故
    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于外。
    当受赏罚于官府。官府岂私于人哉。特以有
    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耳。岂以赏罚无故
    而加于人。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而加
    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无故而加于人
    乎。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
    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其福报。
    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寿乐者。有荣
    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如影从
    影。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
    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唯
    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
    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
    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
    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必可信。何则二者皆
    佛言。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净土故。因
    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其惑

      净土起信八
    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遂不信因果。而
    因以不信净土。殊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
    报也。但迟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
    善死堕地狱者。有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阿
    难问。何故。佛言。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
    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已熟也。今世为恶死生
    天堂者。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
    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
    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虽为恶。而可
    以免祸。?之子盈为善。而?之恶乃累之。故
    盈虽善而及于难。止于世间目前可见者言
    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书曰。
    天道福善祸淫。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迟速耳。岂可以目前
    不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乎
      净土起信九
    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
    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
    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
    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
    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
    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
    无足疑也。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阿
    弥陀佛常住其顶卫护其人。若无量世界有
    无量众生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遍
    住其顶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
    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或者修行精进疑之
    云。又有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迎。且如十方
    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期而往
    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无量
    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
    月乎。则遍住其顶。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阿弥陀经脱文
    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陈仁棱所书。字画
    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乱而下云。专持名
    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
    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又藏本此经亦
    名诸佛摄受经。乃十方佛在养字号。今本脱
    四方佛
      备说
     昼必为夜  必为夜备  暑必有寒
     必为寒备  存必有去  必为去备
     何为夜备  灯烛床蓐  何谓寒备
     衾裘炭薪  何谓去备  福慧净土
    梵语阿此云无。梵语弥陀此云量。省文称之。
    宁称阿弥。不可称弥陀。若称弥陀。则是量。与
    无量之意相反。若称阿弥。犹有无量之意存焉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之一(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