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四 >
  • 乐邦遗稿卷下

      释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国
    慈恩弥陀通赞钞云。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
    德因缘得生彼国者。良恐众生曾闻佛说临
    终十念即得往生。我今天命未尽。且当放逸。
    为遮于此故。言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国。言
    我今天命未尽者。即愚人见解也。人命无常
    如同转烛。何得久住乎。如佛在世。有诸比丘
    作无常观。佛问云何。比丘答言。出息不保入
    息。佛言。真得无常相也
      海慧禅师示心净土净
    传灯录载。海慧禅师一日有学人问曰。愿生
    净土未审。实有净土否。师曰。经云。欲得净
    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
    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譬如生国王家决定
    绍王基业。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
    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
    土也
      大智律师示事理不二
    师尝为山阴慈慧文法师作净土集序。其略
    曰。古今学佛多惑事理。谓理则纤尘不立。言
    事则万像森罗。凝心住寂则为理观。动用造
    修则为事行。遂引古云。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斯乃理事敌立。空有并
    驰也。予尝变其语曰。实际理地不少一尘。佛
    事门中不立一法。何则由实际理具一切法。
    岂少一尘乎。由佛事门离一切相。岂存一法
    乎。如此则方见理事一如空有不二矣
      女子坐亡骨生莲华
    杂说云。温州民间有一女子。忽坐亡。后于灰
    骨器中乃生青莲华一朵。众人奇之。时智觉
    寿禅师闻见。说偈赞之曰。性心之门千圣同
    伦。神归净土莲出灰盆
      圆辨法师说唯心净土
    延庆圆辨法师有唯心净土说。已刻前录。今
    于宝珠集又得其要曰。唯心净土一而已矣。
    良由弥陀悟我心之宝刹。我心具弥陀之乐
    邦。虽远而近不离一念。虽近而远过十万亿
    刹。譬如青天皓月影临众水。水不上升月不
    下降。水月一际自然照映者也
      解空法师弥陀尊像赞
    四明宝云道场有义学思觉。命工画阿弥陀
    佛接引化像。冀欲增长念佛三昧也。持见延
    庆竹?。可观稽首说偈赞之曰
     紫金光聚  白玉明毫  唯心本性
     境界非高  三辈九品  八德四光
     一念清净  即见西方
      补净土礼文法宝赞
    天台白云山有净圆法师。传天台教观。尝作
    西方礼文。灵芝大智律师序而行之。语造天
    成。诚与天竺忏本并驾。于中但列四圣。而缺
    赞法一章。?川李楫居士克意净业。尝补之
    曰。至心归命礼西方安乐土一切法门微妙
    圆乘清净法藏
     佛演圆乘今十劫  法门无尽等虚空
     风吟宝叶契真经  波动金渠诠妙典
     变化又闻鹦鹉舌  宣流复有频伽声
     七经专赞义洪深  法性如空无所说
      怀玉禅师乘金台往生
    大宋高僧传曰。台州有禅师怀玉。执持律法。
    名节峭然。唯服布衣一食。长坐不卧。日诵弥
    陀佛五万声。通课弥陀经三十万卷。一日忽
    见西方圣众。数若河沙。内有一人。擎一银台
    从窗而入。玉曰。我自欲得金台往生。于是而
    隐。玉倍复精进。后时即闻空声。曰。师头上已
    有光晕。请加趺结印。时佛光满室。师乃言去。
    弟子问。何往。师说偈曰。清净皎洁无尘垢。莲
    华化生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
    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
    说已含笑而终。太守段怀然见而异之。作偈
    赞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
    有门前古槐树。枝低?为挂金台
      宪章法师誓取金台往生
    政和中有宪章师仲悯。三衢人也。受业于郡
    之祥符寺。少年负笈趋永嘉忠法师之室。久
    之冰寒蓝碧。即往钱唐南屏文公轮下卒其
    业。众服其议论。遂以虎子称之。后还乡董浮
    石山。户外屦满。师大其言曰。吾座下若无五
    百众。则不讲本部。师遽出此言。故一生唯讲
    小部帙耳。洎师之终。乃急归本业寺。集大众
    于大法堂上。师登师子座方趺足。忽见西方
    银台而至。乃喝一声曰。吾平生解第一义。誓
    取金台往生。何为不然。于是瞑目而终。见者
    莫不惊呼。所谓师子座者。盖以木雕饰。宛其
    生者。高一丈余。上安莲华台座。是寺多出高
    流。每以是为升陟之阶。唯师一登之。后无复
    继者。于今寺革为禅。则弃之于殿角矣。吾宗
    有志昭师经由是寺。偶一耆宿得其说云
      生死本无随妄而有
    孤山闲居编云。夫枝必有根。流必有源。生
    实死之根源也。既有其生。安得无死。故大
    经曰。功德黑暗姊妹相随。有智主人二俱不
    受。此则不受其生故无其死。若夫天理寂然
    曾无生灭之朕。妄情纷动遂见去来之迹。譬
    以清净目观晴明空。都无瑕翳。苟瞪目劳视。
    则狂华乱生。华既有生。而亦有灭。愚者好华
    生而恶华灭。而不知华本自无也。故楞严曰。
    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
    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转
      唐肃宗皇帝问南阳国师
    直指净土决疑集云。唐肃宗皇帝一日召南
    阳忠国师。问曰。舍此阴身当生何处耶。师答
    曰。一真妙性圆同太虚。本无生灭。若随物应
    现。亦随众生作念去来耳。若也念合太虚真
    性。舍此已后。随意往生十方佛国。如古德道。
    各各自努力。龙华会中相见是也。昔有无着
    等三人。并随愿往生慈氏天宫。若人见性。舍
    此秽身。并归诸佛会里也
     问意甚亲。答犹通漫。且随意往生之语。并
     归诸佛会里之言。既不能专修佛国之行。
     何缘托识他方。余爱杨无为颂。曰。净土周
     沙界。云何独指西。但能从一入。触处是菩
     提。此则通示。而不妨别修。世人可不慕西
     方一其志而修之乎
      唐温尚书问圭峰禅师
    传灯录纪。温造尚书问圭峰密公曰。悟理息
    妄之人不结业。一期寿尽灵性何依耶。师答
    曰。一切众生具有觉性灵明。与佛无殊。但以
    无始未曾了性妄执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
    情造业。遂长劫轮回。然则身中觉性未曾生
    死。若能明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
    依托。但多生习性喜怒哀乐微细流注难以
    卒除。须长觉察。岂可一生所修便同诸佛力
    用。但可以空寂为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心。
    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临命终时。自
    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
    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
    身。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名之为佛矣
     若言天上人间随意寄托。则是所修不超
     三界。既不超三界。则还堕轮回之中。古人
     所谓野火烧难尽。春风吹又生者也。若言
     不受分段之身。毕竟此人托生何处。若言
     大智独存名佛。毕竟此佛四教辨判成何
     佛身。固知若不善吾台宗一家所用经论
     五住二死三身四土之旨。则未可与言修
     行趣果之道也。昔苕溪论席解纷委明此
     义。其略曰。六住大士尚存分段之生。四果
     真人犹有变易之死。果能深究此等言教。
     则超登彼岸。自有捷径。诚难以惑于他修
     矣
      真歇禅师示众文
    真歇了禅师示众云。悟得纸衣下事。只解恁
    么去。明得一色边事。未会先师意。自余则隐
    峰倒卓。灌溪步归。无业问随后之人。大颠说
    无声三昧。或闻鼯鼠而便脱。或为愚痴而再
    来。或竖指而休。或翻船而往。一一坐亡立化。
    个个逞神现通。其显也目击正容。其混也忘
    踪失迹。用得纯熟。措手自由。满路光生迥无
    依着。此乃衲僧平常转身亦未足为奇也。若
    也已见未明。眼光落地。如生龟脱壳。似方木
    逗圆。为形躯之所滞。被火风之所迫。盖一生
    念念散乱。心识分飞。临终之时。暂欲澄心静
    虑。闭目合眼。意不为幻妄磨灭者。岂易得乎。
    要须硬鲅鲅地壁立千仞。一念恁么去彻底
    休歇。去气息都无。去那边了却去。直得行如
    鸟道。坐若虚空。空想亦无。个点灵明迥然超
    卓曾无改变也。只如今日。还有光影落时不
    昧生死底汉么。良久云。五蕴身全尚不知。百
    骸散后何处觅
      王朝散劝修西方文
    宝珠集曰。嘉禾王衷居钱唐西湖。政和中举
    隐逸。朝廷以处士旌之。尝结莲社。作文告谕
    曰。愚尝参小本禅师。师严重动皆抵拒。唯衷
    再三许进一步。然于自省处犹未了了。续沿
    干止宿秀州崇宁寺。晨朝偶闻众僧讽弥陀
    经。心忽有所感曰。我禅门用心有年。自恨无
    ??脚处。今闻阿弥陀佛居西方令我信愿求
    生。岂非究竟处乎。于是发心修之已一十九
    年。未尝一日违缺。盖于心警悟自得。有若禅
    宗之了达也。既得此已复念利他。昔有僧法
    持。专修净业。命终闻天乐异香。良久复稣曰。
    吾生平修净业。而不能利他为恨。吾死后。乞
    露尸于松林之下。施与乌鸢蝼蚁。使食我血
    肉者皆生净土。言已瞑目。寺僧即睹神?跏?br> 首从日西下。?醭鲆旃庖灾蚱涫摇9手?岳?br> 者必利人。今衷谨于居处结白莲社。募人同
    修。有欲预者。不限尊卑贵贱士庶僧尼。但发
    心愿西归者。普请入社也。左朝散大夫处士
    王衷谨劝。然处士建修此社。经历年所。愿行
    之功。后果不疾面西而化。其净土经教真不
    负于人。但患世人不肯于经教耳
      论唯心净土有理有迹
    龙舒曰。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
    更有净土。自性弥陀不必更见弥陀。此言似
    之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
    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
    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详覆言之。岂妄
    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弥陀者固不
    妄矣。然卒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圣像
    必加功力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谓物
    象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
    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或
    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
    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
    失之矣。盖此言甚高切。恐不易到也。故修西
    方见佛得道则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
    性超佛超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且不碍于
    参禅。何参禅者必薄于净土也
      劝参禅者不妨修西方
    龙舒曰。参禅大悟遂脱生死轮回。固为上矣。
    然至此者恐少。若修西方。则直截轮回。万不
    漏一。故今劝参禅之人。每日留顷刻之暇修
    于西方。若果大悟得超轮回。去佛地尚远。更
    往见阿弥陀佛。展礼致敬。有何不可。若未得
    大彻悟者。寿数忽尽。且径往西方见佛闻法。
    何患不大悟也。若不修西方。则未免随业受
    异报也
      修西方如现受官职
    龙舒曰。参禅取大悟。不肯修西方。如人有一
    品官而不受。必欲修学为大魁。其志甚美。然
    大魁不可必得。不如且受一官。然后一面修
    学。如得大魁。则锦上添花。若不得。则不失其
    为官人。修西方者。且受一官之谓也。一面修
    学。兼参禅之谓也。不得大魁者。参禅未悟之
    谓也。不失其为官人者。直脱轮回之谓也。既
    生西方。乌有不大悟者哉
      弘觉法师为昙谛师
    梁高僧传纪。僧昙谛吴与人。父彤为冀州别
    驾。母黄氏昼寝。梦见一僧呼黄为母。寄一尘
    尾并二铁镂书镇。眠觉见二物具存。因而怀
    孕生谛。谛五岁时。母以二物示之。谛曰。前
    身为秦王讲法华经赐我者也。年至十岁出
    家。随父见关中僧道[契-大+石]。忽唤[契-大+石]名。[契-大+石]曰。童子
    何以呼宿士名。谛曰。和尚是谛沙弥。为众僧
    采药。被野猪所伤。不觉失声也。[契-大+石]悟而泣曰。
    子即先师弘觉法师也。因问。弘觉舍命正是
    寄物之日。事实验矣
      乘禅师为薛刺史作子
    续高僧传云。元魏间乘禅师专持法华经。命
    终托生河东薛氏家。生而能言宿世事。而不
    乐处俗。复愿为僧。其父任泗州守。随父赴官。
    便往中山七帝寺。恍然记得昔处。因寻本时
    弟子语曰。汝颇记从吾渡水往狼山时。乘禅
    师者我身是也。弟子唯然。父母恐其出家。便
    与纳室。从此即忘宿世之事矣
      齐君佐前身是讲僧
    大宋高僧传载。吴郡士人齐君佐勤学为诗。
    常困游吴楚间。元和中经钱唐。欲求餐天竺。
    至孤山饥不能前。因临流而泣。忽有一梵僧。
    顾而笑曰。法师秀才旅游贶味足否。佐曰。贶
    味已足。法师之呼何耶。僧曰。子不记讲法华
    经于同德寺乎。佐曰。不记。僧即于囊中出一
    枣子与食。佐乃悟知前世讲经之事。僧曰。当
    时五人。唯我一人得度。独汝为冻饿之士。佐
    曰。余四十许年日唯一餐。身拥一褐。福不完
    也。僧曰。由汝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后学生
    疑。戒缺质伛。报应宜然。僧言已不见。佐即投
    灵隐寺。出家为僧。更名鉴空。后立行高节而

      永禅师后身为房太尉
    唐明皇杂录云。房?字次律。开元中宰桐庐。
    与形真人和璞携手闲步。至夏口村。入一废
    佛寺。璞坐于松下。以杖扣地。令侍人掘深数
    尺。得一瓦瓮。内皆是娄师德与永禅师书画。
    璞曰。君省此否。?恍然记前世为永禅师也。
    僧仲殊诗曰。陋以房次律。因循堕流俗。盖讥
    其失志也
      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
    夷坚志曰。李侍郎名弥逊。字似之。为临川太
    守。一日父忌辰往疏山饭僧。与堂头行满长
    老共饭。满年八十余。熟视李曰。公乃逊老乎。
    李不应。满又曰。逊老余同门兄也。上下字与
    公皆同。余自公守此土。已疑之。今日察公言
    笑动止精彩。无少异。公必其后身也。李扣逊
    之亡则元佑戊辰正月。乃李初生之岁也。李
    本号弥远。偶梦中有人。为改为逊。后果中第。
    李信之。归家揭燕寝名小云堂。赋诗见意曰。
    老子何因一念差。肯将簪发换袈裟。同参尚
    有满兄在。异世犹将逊老夸。结习未忘能作
    舞。因缘那得见拈花。却将净业寻归路。淡泊
    何如居土家
      诵法华经尼堕倡妓
    ?斋闲览记。欧阳文忠公知颖州日。有官奴
    卢媚儿。姿貌端秀善谈笑。口中常作莲华香
    散越。满座人皆奇之。而莫测其由。俄有一僧。
    自蜀地来。颇知人前生事。公因语之。僧曰。此
    女前身尝为尼。诵莲经三十年。一念之误流
    堕至此。公未之信。因问之曰。汝曾读法华经
    否。奴曰。失身于此所不暇也。公命取是经示
    之。一览辄诵如素熟者。易以他经则不能也。
    僧言真可信矣
      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
    龙舒净土文曰。本朝有二青草堂。在前者年
    九十余。有曾家妇女常为斋供。及布施衣物。
    草堂感其恩。乃语之曰。老僧死当为夫人作
    儿子。一日妇人忽产。遣人往看草堂。已坐亡
    矣。所生子即曾鲁公也。以前世为僧修福慧
    故。少年登科。其后作宰相。此亦误也。盖不
    出生死而在轮回世界中。以区区恩惠。为人
    作子。不脱贪爱。其失计甚矣
      [吉*吉]禅师后身为大贵人
    龙舒净土文曰。有真如[吉*吉]禅师。名行尊宿也。
    住京师大刹。四十年坐禅不睡。归寂后。虽纸
    袄亦出舍利。中贵爱乐以三十千买之。禅师
    若修西方。必为不退转菩萨矣。而不曾修此。
    死后乃生大富贵处。一生忧苦。可哀也哉。永
    嘉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吉*吉]
    之不了生死大事。生大富贵处。满前生愿心。
    而多忧苦者。还百生千世之宿债也
      古长老后身生宰相家
    龙舒净土文曰。有惠古长老云。先住舒州太
    平。次迁浙东大刹道德名世。缁白归之。无何
    死后托生一宰相家。前生多修福慧报。今生
    高科及第。世固为荣。使古老曾修西方。则脱
    轮回去矣。何有今日坠堕哉。楞伽经谓。世间
    修行人如澄浊水。澄之虽清未去浊。脚搅之
    复浊。古老之谓也。若人生西方。见佛得道。复
    来此界。则是刷去浊。脚虽搅之。不复浊矣
      齐君房遇梵僧悟前身
    纂异记曰。齐君房吴郡人。自幼虽力学。而寡
    才思。常为贫苦所役。进谒公侯亦无顾遇。唐
    元和间游钱唐。意欲求餐天竺。至于孤山饥
    不能前。因临流悲泣。俄见一梵僧。顾谓曰。法
    师秀才旅游滋味足否。齐曰。旅味即足。法师
    之称何耶。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洛中同
    德寺乎。齐曰。某平生盘游吴楚。未尝涉京江。
    又何洛中之说耶。僧曰。子应为饥火所恼不
    忆前世也。僧乃探钵囊出一枣子曰。此吾国
    所产者。食之能知过未事。齐食讫乃掬泉而
    饮。枕石而睡。觉而忽悟前身如昨日。因礼其
    僧而问言。震和尚安否。曰。专精未至。再为蜀
    僧。今则断攀缘矣。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
    满。又闻为法师矣。悟法师安在。曰。岂不忆香
    山寺石像前戏发大愿。若不证无上菩提。必
    愿为朝贵。昨闻已为武将矣。当时五僧唯吾
    得脱。独尔为冻馁之士。齐曰。某四十余年日
    唯一食。身拥一褐。此福不全修乃尔也。僧曰。
    过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者心生疑惑。
    戒珠有缺。禅不兼修。质伛影曲。报应宜然。齐
    曰。为之柰何。僧曰。今日之事已无计矣。他生
    之事庶有警于君也。乃出一镜。背面皆莹彻。
    汝欲知贵贱?短佛法兴替等事。宜一鉴之。
    齐觉镜已言曰。诸事已审。僧收镜而行。旋失
    所在。齐至灵隐遂祝发为僧。改名镜空。大和
    元年李玫习业在龙门天竺。空访之。遂说上
    事再语玫曰。我生五十七。尚有九年在世。我
    去后佛法其衰乎。玫讫之不答。乃援笔书于
    经藏之北垣曰。不与一沙衰恒沙。兔而[罩-卓+耳]犬
    而??。牛虎相交亡角牙。宝檀终不灭其华。此
    谶唐武帝废释教之事。后果验也
      顾况失子哀悼再生
    北梦琐言曰。顾况字退翁。有一子名非熊。在
    暮年间其子忽暴亡。况哀悼不胜。乃吟曰。老
    人失爱子。日暮千行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
    年别非熊于冥中闻之。以情告于冥官。冥官
    悯之。遣令再生况家。既生三岁。乃能言冥中
    闻父苦吟之事。后应举擢第。大为声名人
      韦[白/(犀-尸-牛)/十]前身诸葛武侯
    唐明皇杂录云。成都尹韦[白/(犀-尸-牛)/十]始生一月。时有
    一胡僧。见之曰。别久。得无恙乎。婴儿若有喜
    色。众问其故。僧曰。此子乃诸葛武侯之后身。
    我昔与之交游。今复与之相见也如此
      梵僧愿为王侍中作子
    冥祥记云。南宋侍中王玟时与一梵僧为方
    外友。僧每瞻玟风彩不常。辄语同辈曰。我后
    世若得与此人作子。愿亦足矣。玟潜闻一日
    戏之曰。法师才高行峻。他日还与谁为子耶。
    僧颔而不答。后日忽病亡。玟妻岁余生一子。
    始能言。便解外国语。至于绝国奇货。莫不识
    之。玟既审其前身。因小字之曰阿练。后遂为
    大名之人
      僧玄高托生赵氏
    法苑珠林云。唐贞观末。相州滏阳县智力寺
    僧玄高。俗马氏。临死日顾谓母曰。儿子于赵
    家有宿缘。此去当为其子也。母弗信。乃以墨
    点于左肘。既终。赵妻忽梦。此僧来曰。某当与
    ???⒁病4佣?猩铩<炔?9?心?阍谥狻H?br> 岁无人导引能自往马家去乃言。此我旧舍

      王鄂前身柏堂寺童子
    太平广记云。唐王鄂尚书?之弟也。西京乱
    离?。挈家入蜀。沿嘉陵江。至利州柏堂寺前。
    鄂年七岁忽曰。我曾有经一卷。藏此寺石龛
    中。父母异之。因令人随访。果获之。至于所用
    木栉犹存。寺僧曰。此我童子也。问其所夭之
    年。正鄂所生之岁。其前生父母尚在。厥后为
    官至令录
      裴相国为于阗国王子
    北梦琐言曰。唐丞相裴休留心释宗。精于禅
    教。圭峰密公凡所著述。裴悉制序。常着毳衲。
    于歌妓院持钵乞食。自言。不为俗情所染。可
    以说法度人。每发愿。世世为国王。弘护佛法。
    后于阗国王生一太子。手纹有裴休二字。闻
    于中朝。裴之子通书欲奉迎。不允乃止
      衲僧愿为崔氏作子
    玉堂闲话曰。昔有一僧。常游崔慎之门。崔每
    以无子告之。僧曰。但请夫人盛装游长安大
    寺院。见有老僧处。彼若不顾。更之他所。若有
    顾?。宜厚结之。俾动其心。则后身任运为公
    之子也。崔与妻信其言。初至二三处。皆不之
    顾。后至一院见一老僧近六旬。相接勤笃。崔
    乃厚施。自是供给不绝。老僧感承自揣无以
    为报。发愿。后世为其作子。不数年间僧亡。崔
    妻产一子。其手有衲僧二字。因小字衲僧。亦
    曰缁郎
      岐王得爱敬寺僧为子
    广异志曰。唐开元中。岐王范以无子。求道士
    叶静能奏天曹。报云。范分当无子。静能又牒
    送天曹。天曹不得已。遣二使者。取爱敬寺僧
    为之子。二使误至圣善寺。取某大德。其僧曰。
    某平生修兜率天业。不当为人作子。二使者
    乃去。时爱敬寺僧竟以此日亡。经一年岐王
    得一子。方六七岁。恒求往爱敬寺游?。王纵
    之。每见僧如旧识者。无何长大。乃多好弹射
    之事。斯亦逐物则意移也
      杜鸿渐发愿为僧
    湘山野录云。唐相杜鸿渐初抚巴蜀。至益州
    见白云山无住禅师。得佛法大意。自是栖心
    禅悦。有诗曰。长愿栖禅理。安能揖化源。晚年
    入相。以疾辞退。垂终顾命诸子曰。当为吾沐
    浴剃除须发。加以僧加梨衣。用火焚躯。此吾
    愿也。切不可违
      石延年堕鬼仙
    湘山野录云。宰相石延年字曼卿。性?ɡ诼?br> 豪于诗酒。明道中病而薨。平日与张生为友
    爱。既而数日张忽梦。曼卿骑一青驴到家曰。
    我已作鬼仙。得来召君同往也。张以母老固
    辞。曼卿怒而去。乃言曰。今当命补之同行矣。
    不日之间补之果卒。补之即范讽字也。事见
    仪兴石刻
      尹道士为李宗固子
    驾部员外郎李宗固守汉州。时有道士尹可
    元。精练善画。以遗火得罪当死。李缓其狱。会
    赦获免。可元时年八十一。自誓后世为李公
    子以报其德。洎可元死经二十余年。李之儿
    妇梦可元入房。后果生子。乳名蜀孙。幼而善
    画。喜读庄老。仍复为道士。名曰妙应。事母以
    孝。其写真妙绝。一时东坡尝作长篇纪其事。
    其略曰。千年鼻祖守关门。一念还为李耳孙。
    香火旧缘何日尽。丹青余习至今存
      蔡元度子悟前身
    朱或可谈纪。蔡元度子乃悟前身是润州丹
    阳王家儿子。访之果然妻子尚在。来见与语。
    叙旧宛合。至八九岁。渐熟世境。旋忘前事
      李氏女知前世为男子
    可谈云。雍丘李三礼有女子。名小师。年数岁
    乃曰。我前身是黄陂典吏雷泽儿子。名曰亭
    甫。年十七岁因患足疮而死有今世也。时雍
    丘牛商多在黄陂寻问。宛尔符契。他日雷泽
    往见小师。一见便呼为父。政和八年小师来
    黄陂。抱其旧母号泣不已。又数与邑人说其
    平昔之事皆验
      岳阳王前身许玄度
    传灯注文。越州沙门昙彦。与檀越许询字玄
    度同造二塔。彦有神异。天降相轮。塔未就。玄
    度遽亡。彦寿一百二十余岁。待玄度再来。时
    岳阳王来抚越州。彦预告曰。许玄度来。弟子
    谓。师老耄而言。岳阳王曾受志公密示。才到
    便入寺寻访于彦。彦遥见便称许玄度来。王
    曰。弟子箫登何尔称之。彦曰。未达宿命。焉知
    是事。彦即以三昧力加被于王。忽悟前身与
    彦同造二塔。由是塔事再加兴振
      海印禅师托生朱防御
    武库云。海印信和尚嗣。琅琊桂府人也。住苏
    州定慧寺。年八十余。平日受朱防御家供养。
    屡到其宅。一日朱问曰。和尚后世能来弟子
    家中托生得否。师微笑诺之。及归寺即不快。
    数日而化。其迁化日。朱室生一女子。不胜悲
    叹。时圆照本禅师住瑞光。闻其事往访之。方
    出月抱。出一见便笑。圆照唤云。海印尔错了
    也。女子哭数声死去
      宣禅师通郭祥正书求生
    武库云。归宗宣禅师汉州人琅琊广照之嗣。
    与郭功甫厚善。忽一日南康守以事临之。宣
    令人驰书与郭功甫。且祝送书者。莫令县君
    见。功甫时任南昌尉。书云。某更有六年。世缘
    未尽。今日不柰抑逼何。欲托生君家。望君相
    照乃化去。功甫得书。惊喜盈怀。至中夜。妻梦
    寐仿佛见宣入卧内。不觉失声云。此不是和
    尚来处。功甫问其故。妻答所见。功甫呼灯。以
    宣书示之。果有娠。及生即名宣老。才周岁记
    问如昔。逮三岁。白云端和尚过其家。功甫唤
    出相见。望见便呼师侄。端云。与和尚相别几
    年耶。宣出指云四年也。端云。在甚处相别。宣
    云。白莲庄上。端云。以何为验。宣云。爷爷妈
    妈。明日请和尚斋。忽门外推车过。端云。门外
    什么声。宣作推车势。端云。过后知何。宣云。
    平地两条沟。及六岁无疾而化
      陈康伯前身羊毛笔?主
    昔闽地有张圣者。幼时尝牧牛于竹林中。偶
    见二道人着?。张看之不觉终局。道人悯张
    久而饥。折与苦笋一茎。张食之。初甜后苦。乃
    弃其余。洎还家子孙已四世矣。从此不食烟
    火之物。而能作颂断人死生祸福等事。由此
    人称之为张圣者。后为僧游方。至兴化军。时
    陈康伯未第。往求颂。但书羊毛笔三字。康伯
    不晓其意。继中秋选将过省。复诣求颂。仍写
    前三字与之。自此一举成名。初作尉某处(失其
    县名)差往漳州漳甫。验事手吏具路程。次日早
    饭羊毛笔?。康伯问其处。吏答。昔有一道人
    居此颇有高行。善系羊毛笔。每日只卖二十
    管。得钱六伯。以养道众。余时杜门而已。后坐
    亡。人敬之。以漆饰其身。尚在。由此得名羊毛
    笔?。康伯至彼。顶拜之余问道人死之日。乃
    康伯生之辰。于此始悟前身是羊毛笔?主
    也。张圣者所写真不谬矣。康伯遂题石纪其
    事。仍给俸置田。广?宇延接方来。至今不绝。
    康伯淳熙中官至左丞相
      王正言问新老夺胎者而生
    武库云。王正言为江西漕。谒云岩新长老问
    曰。二缘和合而生人身。又闻即死即生。何故
    有夺胎者。新曰此事如正言作漕。随所至处
    即居其位。正言于言下领解
      魏丞相发愿为清净僧
    孝庙朝大丞相端明魏文节公[木*巳]晚年奉祠归
    于四明小溪。公为一代勋臣。言行高节。在朝
    野平生笃信佛法。每发誓愿。祈来世为一清
    净僧。一日命丹青。写为僧相。揭之高堂。常想
    像之。时育王佛照光禅师垂访。因请为之赞。
    赞曰。身从果位中来。位冠百僚之上。只缘熟
    处难忘。故现比丘之相。千载希奇古今榜样。
    拙?特为证明。留与人间供养。洎公之薨。乃
    顾命诸子曰。吾去已。当为我剃发着袈裟。以
    僧相殓之。诸子不违重命。且以三衣一钵奉
    安棺中
      ?F师为董司户作女
    夷坚志曰。僧善?F者长沙人也。住持洪州观
    音院。已而退居光孝之西堂。绍兴二十三年
    秋得病。鄱阳董述为司户。摄新建尉。居寺之
    侧。怜其病。日具粥饵供之。?F食之。必再三致
    谢。光孝主僧祖[王*(虍-七+(一/八/八/目))]语之曰。汝为方外人而受
    俗人供养。倦倦有欲报之意。以某观之。他日
    必为董氏子矣。?F虽感其言。终不能自免。时
    董妻注氏方娠。昱病益笃。以十月一日巳时
    死。寺中方撞钟诵佛。外人有入者云。司户妻
    娩身得女子矣。时刻恰同。人颇信之矣
      通纪诸公前身后报
    李昌龄着乐善集。最为龟鉴。其间有言。方朝
    请政和初为歙县。一日病笃。见一道士。曰。公
    武后时人也。时河北大疫死者如林。公以所
    藏秘方。揭之通衢。饵者多愈。上帝嘉汝有活
    人之功。录为上清仙伯。后与侍女宋道华起
    人间夫妇之念。遂谪之于世也。晁迥太傅前
    生是净居天主。王待制素前生是玉京黄阙。
    西门侍郎杨文公亿前身是武夷君。陈康肃
    公尧咨前生是南??主。张文公方平前身
    是山藏院知藏僧。曾相国前生是青草堂和
    尚。苏文忠公轼自言。母夫人初孕时。梦一僧
    来投宿。尚记其颀然而眇一目。盖陕右戒禅
    师也。寇莱公准自言。初生时两耳垂肩。各有
    肉环。七岁方合王文正公。且自记前身曾为
    僧。与房?事相似。文政为太平宰相二十年。
    薨时乃言。愿世世常得为一清净真僧。味道
    自乐。不敢更入富贵之乡。且遗嘱子孙。当为
    我剃发着袈裟以殓之
      张文定公前身为僧书楞伽
    楞伽经序曰。蒋之奇过南都谒张公亲闻公。
    说楞伽因缘。始张公自三司使翰林学士出
    守滁。一日入琅琊僧舍。见一经函。发而视之。
    即楞伽经也。恍然觉其前生之所书笔画宛
    然。其神先受之甚明也。之奇闻。羊叔子五岁
    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谓之曰。汝初无
    此物。佑即自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木中探得
    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之物也。云何
    持去。乳母具言之。知佑之前身为李氏子也。
    白乐天始生七日。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
    不差。九岁暗识声律。笃于才章。而乐天固自
    以为宿习矣。人之生死去来。于天地之间。其
    为草木为筹。不能算之。然以沦于生死。神识
    疲耗不能复记。惟圆明不昧之人有如张公。
    以高文大册再中制等。登侍从秉钓相出入
    朝廷。逾四十年。风烈事业播人耳目。则其前
    身尝为大善知识。无足疑矣
      王文正公愿来世为僧
    湘山野录云。王文正公且为宋真庙之良相。
    平生勤俭多衣布褐。补[褒-保+公]之余尤通内典。一
    日因读高僧传有遗世绝俗者。遂表之曰。昔
    之有道者功业尚不足以累其怀。况身后之名
    乎。如亮师之逃西山。常公之?大梅。归宗之
    昧其迹。法正之不言名姓。是诸老皆能践其
    所闻者也。且又自念。沦于仕宦。恨不早为释
    子。忽病革。召内翰杨大年。嘱以后事曰。且深
    厌俗尘。志慕释典。愿未来世得为比丘。林间
    晏坐。观心为乐。将易箦之时。君为我剃须发
    服坏色衣。勿以金帛等置棺内。用荼?撤ā2?br> 骨于先莹之侧。起一卵塔。以酬宿愿。吾虽已
    深诫子孙。恐其循俗。托子叮咛之。大年曰。余
    事敢不如教。若剃发三衣事。此必难遵。公三
    公也。若薨背銮辂。必有挑被之临。自当殓赠
    公[褒-保+公]。岂可加于僧体乎。至薨日。大年与诸孤
    协议。但以三衣置柩中。不藏宝货而已
      苏东坡前身五祖戒禅师
    龙舒净土文曰。五祖戒禅师乃东坡前身。应
    验非一。以前世修行故。今世聪明过人。以其
    习气未除。致今生多缘诗语意外受窜谪。生
    此世界多受苦如是。闻东坡南行唯带阿弥
    陀佛一轴。人问其故。答云。此轼生西方公据
    也。若果如是。则东坡今生得计矣
      黄山谷前身诵莲经妇人
    龙舒净土文曰。闻鲁直前世是妇人。长诵法
    华经。以诵经功德故。今世聪敏有官职。此故
    随业随缘来者也。若生西方。岂但如是而已

      王状元前身万年严首座
    永嘉王十朋状元前身即万年山严首座。严
    曾手写石桥一碑而现在。状元一日游山。次
    到石桥?礼方广。应真?僧是夜忽梦严首
    座到山。梦觉思惟。严公圆寂已久。何缘到此。
    侵晨乃状元王公至。首僧言其梦。王亦自说
    平生多梦入此中。信知不谬。因赋二诗以见
    意。路隔仙凡意可通。石桥容我□长虹。桥旁
    方广神游久。不在登临杖屦中。石桥未到先
    已到。入眼端如入梦时。僧唤我为严首座。先
    身曾写此山碑
      尹舍人隐几而逝
    百家诗选曰。尹洙字师鲁。洛阳人也。天圣中
    登第。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公一日与一
    佛者谈。自言以静退为乐。其人曰。此犹有所
    系。不若进退两忘。公顿若有省。遗世之日。范
    文正公访之。公隐几而坐。言曰。己与公别安
    用复来。死生常理也。希文岂不达此。乃相揖
    而逝。俄倾举头曰。亦无鬼神亦无恐怖。言已
    长往。师鲁所养至此。可谓有力矣
      吕中书病知前路资粮少
    百家诗选曰。吕本中字居仁。靖康年擢第。历
    官及中书舍人。落职奉祠。公平生缘诗以穷
    耽禅而病。清?之甚若不胜衣者。所居一室
    萧然裕如也。公每以前路资粮为念。因赋诗
    寄刘器之曰。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
    业非。无数青山隔江海。与谁同往却同归。至
    绍兴丙寅夏六日。公无病忽加趺而逝。考其
    修蕴。定知[禾*困]载而去矣。然纪录家谓。公[禾*困]载
    而去。余谓。毕竟载归何处也
      秦太师留题雁荡灵峰寺
    高庙朝太师秦公桧太夫人未生公之日。忽
    梦一僧古貌魁岸登门化缘。夫人诺之。汝何
    处僧。答曰。我自温州雁峰来。自省与宅中有
    缘。求托一宿也。夫人喜诺之。继而乳于公。洎
    公之长登士路。一宵偶梦。入岩穴中禅坐。心
    甚异之。后因历官即道台温。洎于灵峰即游
    五百罗汉洞。顾见岩穴幽奇石壁峭峙晃然
    如旧物。遂思太夫人初生之梦。乃作绝句题
    于壁。梦中石室尚依然。游宦于今二十年。欲
    了世缘何日了。服膺至教但拳拳。洎公之薨
    有一才人。作荐公之疏。有愍海悬百战之难
    起石室三昧之定之句。盖其事也。文见播芳

     宗晓粗阅群书。眇观先哲精修白业欲逃
     生死者。诚有其人矣。然而生死难逃。而竟
     不能超越者。亦复不少焉。于是录其昙谛
     已下师凡二十余公。惟其先世所修有异
     故。再出享受种族不同。且夫居尊爵食厚
     禄者。以世间之法言之。固可健羡。以出世
     间之法言之。则犹未免生死流转之苦。彼
     若先世知有西方径路。域意进功。则一念
     托生彼国。便得不退。与夫再入胞胎者。岂
     不大相辽远乎。唯除悲愿度生生死不能
     为累者耳。若夫未了生死来享富贵。其不
     为五欲所动者几何人哉。纵复发愿为清
     净僧。亦未必果如其愿。其间虽有坐脱立
     亡之者。又未必托生胜处。岂非欲脱生死
     而返入生死乎。呜呼生死海深波涛甚急。
     凡造修者快须着鞭无致颠蹶。如或不然。
     究观群贤出没之际。可不鉴其覆辙哉
      修净业人如得安下处
    龙舒曰。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
    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
    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
    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
    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
    来。则无淋漓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
    也。骤雨忽来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之
    患者不至沈沦恶趣受苦之谓也。且先觅安
    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远
    行。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
    不修乎
      修一切善法回向西方
    龙舒曰。供佛齐僧。造塔建寺。念诵礼忏。孝养
    父母。兄友弟恭。宗族之间无不和睦。乡党邻
    里恩礼相与。事君则赤心为国。为官则仁慈
    利民。为长则善以安众。为下则勤以事上。或
    指教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救人急难。或惠施
    贫穷。或造桥砌井。或施食散药。或减己奉养
    以利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或教人为善。
    善或护善止恶。但随所作世出世间一切善
    事。不拘小大多少。止以一钱与人。或以一水
    止渴。至于毫芒之善。并须起念云。愿此善缘
    回向西方。念心不断。必生上品也
      一念在净土必定得生
    龙舒曰。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
    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
    以不信此命尽者可谓极矣。盖信者一念也。
    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住。
    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也。亦有念欲去而身
    被牵系者。至人死时。唯一念而已。是以一念
    在净土莲华中。则必定托生。况佛菩萨以大
    誓愿而招引乎
      念佛人七宝池生莲华
    龙舒曰。或者疑之云。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
    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余告云。此不难知也。
    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有
    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弥陀佛国清净明洁。
    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
    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自然生莲华一朵。待
    伊托生。无足疑也
      劝父母念佛为出世间之孝
    龙舒曰。长芦颐禅师作劝孝文百二十篇。前
    百篇论奉养甘旨为世间之孝。后二十篇劝
    父母修净土为出世间之孝。盖世间之孝一
    世而止。出世之孝无时能尽。能使父母生净
    土。莫大之孝也。父母现在而不以此劝勉。他
    日徒伤其心。徒为厚礼。亦何益乎。观经前后
    两说孝养父母为净业。即此意也
      孝养父母唯在命终助往
    劝孝文曰。父母信知念佛莲华种植时也。一
    心念佛莲华出水时也。念佛功成华开见佛
    时也。孝子察其往生时至。预以父母平生众
    善聚为一疏。时时读之。令生欢喜。又请父母
    坐卧向西不忘净土。设弥陀像。然香鸣磬。念
    佛不绝。舍报之时更须用意无以哀哭失其
    正念。父母得生净土受诸快乐。岂不嘉哉。平
    生孝养正在此时。寄语孝子顺孙。无忘此事
      修净业人不得托事延缓
    寂室曰。世人修行净业。勿得言我今忙迫且
    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
    老时。若己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即
    于净业无缘修习。忽尔丧亡。虽悔何及。是故
    奉劝诸人。即今安健。努力修之
      世人但将养此身不思后报
    寂室曰。世人但知生时将养此身营求资给。
    而不思舍此身已神识不灭。若无善因则沦
    坠苦涂。何为生时爱惜此身。死后其心亦是
    汝者。而不思救度何也。又世人专为妻子男
    女奴婢眷属。广营衣食。无有少怠。而不思命
    终之时妻子男女等虽爱彻骨髓。不能相救。
    唯当独往。今劝世人。不当以养生故而忘畏
    死。不当以为他故而忘自为
      修此净行功在纯熟
    龙舒曰。孟子谓。夫仁者亦在乎熟之而已。故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
    于是。是欲其熟也。则无往而不为仁矣。修净
    土者亦然。故起居饮食见闻动意皆在净土。
    则身虽居五浊。其心已在彼土矣
      龙门莲社诗(并序)
    富阳龙门有居士孙公如?。子名应辰。犹子
    名应祥。俱习儒业。方图折桂以荣其亲。复能
    观父之志。兼修净业。真得道并行而不相悖
    之理。且耻独善其身。遂师同辈逾三十人共
    为之。其劝发之言有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九莲超往自有法门。又曰。莫待老来方学道。
    要知忙里好偷闲。余一见喜甚。遂述古风以
    赞其美云。开禧改元重午东阳吴克己书
     卓哉西圣释迦文  口轮垂范亿代遵
     开显一化无余蕴  复谭乐土拔沈沦
     马鸣龙树皆赞述  首传震旦得遗民
     自是?|绅多响慕  岂特缁侣蒙陶钧
     河东先生具正见  发挥此道尤谆谆
     景迂曾见立与照  有文炳然名略因
     纵陷异宗亦牵复  杨公陈公即其伦
     每嗟先哲不可作  悠悠谁与继芳尘
     龙门忽逢孙氏子  肯约同辈并为仁
     短疏一读起遐想  如见庐阜山中人
     乃知儒俊最易晓  拨拨便转陶家轮
     更把一乘扶壮志  鹏搏九万谁能驯
    马鸣龙树乃付法藏传中第十二十四祖师。
    皆造论赞扬净土。庐山十八贤刘遗民为上
    首。河东先生即柳子厚。有无姓和尚碑龙兴
    净土院记东海若文。景迂者?晁待制曾见
    延庆立法师灵芝照律师。作净土略因。杨无
    为陈了翁皆晚年留心净土。杨有十疑论序
    直指净土决疑集序。陈作延庆净土院记等。
    并见于乐邦文类

    乐邦遗稿卷下(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