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四 >
  • 乐邦文类卷第一

    干道中德寿宫亲洒宸毫。大书莲社二字。赐
    防御使浙西路总管张[?O-户+(今-一)]。龙骧凤翥八法俱
    全。真希世河洛之瑞也。窃惟高宗皇帝。以唐
    虞之化甄陶天下。功成不居。脱屣万乘。退藏
    之暇。游心内典。且欲追还庐阜念佛之风。故
    有斯举焉。历考自古帝王兴隆释教。或建立
    塔庙者有之。或翻译经论者有之。或广度僧
    尼者有之。而未尝闻操觚染翰发挥净邦。俾
    一切人升出五浊。如吾圣君者。至今薄海内
    外宗古立社。念佛之声洋洋乎盈耳。乃知至
    德如风。民应如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请试
    论之
    我佛能仁诞生迦维。不恋金轮宝位。直向雪
    山宴坐。既成道已。随机阐化故。使大小偏圆
    教法有殊。最后法华高会一道无偏。开彼权
    乘悉归真实。故出世本怀。至是始畅矣。又念
    将来之世人。根暗钝不能自求出离。唯弥陀
    本愿。取土极乐。可以横截爱河径超佛地故。
    于诸大乘经。殷勤劝往者不一。斯盖如来异
    妙方便。诊恤沈沦。父去留药之谓耳。然大教
    东流人或未知。而东晋远公法师。神机秀发。
    肇开化源。引水栽莲。缔结净社。尔时预者一
    百二十有三人。刘遗民等十八大贤而为上
    首。自是念佛三昧之道行焉。迨今八百余载。
    遗风遗烈。凛然尚在。故得张[?O-户+(今-一)]所修。远踵其
    事矣。然则务学必求师。进业必托法。故兹社
    之兴。专以弥陀为宗主。诸经为司南。自晋唐
    以来。高僧巨儒。咸有著述赞美斯事。虽其间
    说义有浅深属辞有工拙。譬如万派东流同
    归沧海。使夫饮用者咸沾一味焉。(宗晓)侵寻
    晚景。悟世非坚深。仰高宗皇帝。道参天地。德
    迈羲轩。犹乃宣扬至教。启迪群蒙。况愚忝?
    僧伦。敢怠思修之路乎。由是囊括诸经。网罗
    众制。伏而读之。意图良导。虽微辞奥旨未易
    窥测。然研味有年。粗亦识其梗概。重念。隋珠
    和璧为天下之至宝。苟韫椟而藏诸。则人孰
    得而共之。遂于假日。即其所得次而编之。始
    于经咒终乎诗词。凡十有四门。总二百二十
    余首。析为五卷。目曰乐邦文类。盖仿儒家柳
    宗直西汉文类之作也。其有集之不尽。当有
    与吾同志者续焉时
      经(凡四十六处)
      大藏专谈净土经论目录
     法华经 弥陀迹中化缘之始
     悲华经 三圣因愿授记名号
     出生菩萨经 弥陀因行成就众生
     无量寿经 法藏发愿庄严妙土
     弥陀偈经 弥陀本愿取土之相
     首楞严经 大势至获念佛圆通
     鼓音王经 弥陀国城父母亲属
     阿弥陀经 极乐过十万亿佛土
     阿弥陀经 七日不乱感佛往生
     观无量寿经 行三种业得生西方
     观无量寿经 初修日观送想西方
     观无量寿经 第八像观约心观佛
     观无量寿经 具三种心即得往生
     观无量寿经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观无量寿经 韦提侍女皆得往生
     阿弥陀经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边
     无量寿经 不了佛智胎宫受生
     菩萨处胎经 生染着心堕懈慢国
     平等觉经 净土声闻修行证果
     无量寿经 拣五逆谤法不得往生
     无量寿经 三辈修因往生之相
     无量寿经 较量二土修善不同
     无量寿经 往生净土菩萨众多
     无量寿经 法灭留经百岁度人
     无量寿经 劝各精进努力求之
     无量寿经 无量寿佛光明普照
     无量寿经 宝钵饮食自然盈满
     华严经 较量二土昼夜长短
     文殊说般若经 修一行三昧专称佛名
     般舟经 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
     方等大集经 修佛立三昧中道观法
     华严经 解脱长者得唯心念佛门
     华严经 依普贤愿得生极乐
     法华经 闻经修行即得往生
     大宝积经 发十种心得生极乐
     随愿往生经 娑婆浊恶偏赞西方
     大集日藏经 念佛随心见大见小
     目连所问经 无量寿国易往易取
     十往生经 念佛之人菩萨守护
     观佛三昧经 佛记文殊当生极乐
     文殊发愿经 文殊发愿求生极乐
     入楞伽经 佛记龙树往生乐国
     善信摩亲经 善信厌女求生西方
     首楞严经 约情想多少论报高下
     守护国界主经 命终善恶感报优劣
      咒(凡一十道)
     无量寿修观行供养仪轨(此仪轨中录出三咒如下)
     无量寿如来拳印真言
     无量寿如来根本印真言
     无量寿如来心真言
     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此经中录出一咒如下)
     无量寿如来总持法门
     不空?索神变真言经(此经中录出三咒如下)
     一字真言 溥遍解脱心真言 不空大灌
     顶光真言
     弥陀不思议神力传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
      论(凡六处)
     无量寿论 往生偈及五门修法
     ?称派陈邸∧罘鹞?仔械?br>  大智度论 乐多集功德者求生净国
     大智度论 释迦弥陀各有净秽国土
     大乘起信论 娑婆不值佛专劝念
     思惟要略法 利钝二根观佛相好
     阿弥陀佛尊号
      大藏专谈净土经论目录
    余编类斯文。所以先示经论者。欲修净业人
    务本故也。其诸经论皆散在大藏。今载经题
    函号。以助捡阅之易耳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一部二卷 乃字函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即无量寿佛异号也。清
     净平等四字寿字意也。觉即佛之华言
    佛说阿弥陀经一部二卷 乃字函
     吴月支三藏支谦译
     此经亦名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
     度人道经
    佛说无量寿经一部二卷 乃字函
     曹魏三藏康僧铠译
     此经更有晋永嘉年中竺法护所译之本。
     藏中今缺。天台观经疏所指大本。即法护
     所译也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卷第十七十八 师
    字函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译
     宝积总方等诸大乘经四十九会。
     第七即无量寿会也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一部三卷 兵字函
     大宋大宗朝西天三藏法贤奉诏译
     以上五经。其平等觉与阿弥陀。并译出法
     藏比丘二十四愿。无量寿与大宝积会。则
     译出四十八愿。世有单本。四十八愿经一
     卷。此乃于无量寿经录出。非别有本也。又
     无量寿庄严经。译出三十一愿。辅行曰。愿
     数不同部异见别不须和会。然细读五经。
     大概起尽皆同。似同梵本。但译师之异。广
     略随宜耳。而荆溪谓。部异见别者。则显佛
     说。是同随机不等。至于结集翻译皆不同
     也。然则同异之说。未敢定判览者详之。五
     译之中。文相颇明。取曹魏本以故。祖师诸
     文多引用之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养字函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天台观经疏。指此经为小本。前无量寿经
     为大本。观无量寿佛经。处两经之间。义当
     中本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养字函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以上二经同本异译。秦本列六方诸佛称
     赞。唐译具有十方诸佛称赞。此亦译师。适
     时广略不同。龙舒净土文谓。秦本脱去四
     方者不晓。翻译部别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养字函
     宋元嘉中[??-弓]良耶舍译
     此经单本藏中无重译之文。亦名净除业
     障生诸佛前经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一卷 养字函
     后汉失译
     此经唯五十六句偈颂。说法文体简古。古
     今不得而评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一卷 羔字函
     失译
     以上二经谓之失译者。失去译师名也。有
     不晓者。谓不译名失译。不译则梵书矣
    般舟三昧经一部三卷 罪字函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跋陂经。并与
     般舟同本异译。专说现在佛悉在前立三
     昧。九十日中观想称诵弥陀。摩诃止观常
     行三昧所准之经也
    佛说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一卷 高字

     大宋太宗朝西天三藏法天奉诏译
     此经无量寿佛。说神咒为众生延寿。命终
     即得往生极乐
    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一卷 衡字函
     大兴善寺三藏不空奉诏译
     此仪轨。结坛诵咒。专期往生
    无量寿优波提舍论一卷 堂字函
     婆薮娄豆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
     支译
     婆薮娄豆。此翻天亲。天台十疑论所指往
     生论即此也。此论通伸净土诸经。或能观
     之甚资净行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 养字函
     此传失载造传人名。与小本弥陀经同卷。
     往生神咒在内
    集诸经礼忏仪二卷 群字函
     上卷唐沙门智升集。上半卷通礼诸佛。下
     半卷别以偈颂礼赞西方。及忏悔发愿等
     文。下卷比丘善导拣示专修西方要义。及
     集记诸祖六时礼赞净土偈颂等
    以上经论传集一十六种。并专谈净土。故十
    疑论云。藏中有数十余部经论。殷勤指授劝
    生西方是也。先贤谓净土但有七经者。其不
    审乎
      法华经 弥陀迹中化缘之始
    化城喻品曰。过去有佛。名大通智胜。其佛未
    出家时。有十六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
    尔时彼佛。说是经已。即入静室八万四千劫。
    是时十六菩萨。知佛入室。各升法座。为四部
    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八十
    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是十六菩萨所
    化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十六沙弥。今于
    十方现在说法。乃至云。西方二佛。一名阿弥
    陀。第十六我释迦牟尼。尔时所化众生。汝等
    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
    也。若如来自知涅??时到。便集诸菩萨及声
    闻众。为说是经
     台宗明法华本迹。迹中以大通为首。此文
     乃有三意。一昔日共结缘(从是时十六菩萨下)二中间
     相逢值(从是十六菩萨下)三今日还说法华(从若如来下)此
     三总括迹中一期他化尽矣。释迦既尔。弥
     陀亦然。良以十六王子。于大通时覆讲。为
     物结缘。其诸王子。各得成佛。西方号阿弥
     陀。以果验因。弥陀尔时乃为第九王子。为
     众讲说。是知。弥陀为物结缘明矣。故妙
     玄六云。大通为结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
     说经。十六王子八万四千劫覆讲。于时听
     众。或当座已悟。或中间得入。或近化始得
     即斯意也。如是铨量非唯显。佛佛施化道
     同。抑亦知。古往今来生净土者。并第九王
     子当时结缘之众矣
      悲华经 三圣因愿授记名号
    往昔过恒河沙阿僧只劫有世界。名删提岚。
    劫名善持。有转轮王。名无诤念。主四天下。有
    一大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时生一子。有三
    十二相八十种好。常光一寻生时。有百千诸
    天。来共供养。因为作字。号曰宝藏。其后出
    家。剃除须发。成菩提道。还号宝藏。如来广
    为圣王说于正法。王请如来及诸圣众。三月
    供养。王有千子。王及千子。如是供养。满二百
    五十岁。各各向佛及比丘僧。悔诸不及。尔时
    如来。即入三昧放大光明。现十方世界。或有
    世界五浊弊恶。或有世界清净微妙等。王白
    佛言。诸菩萨等。以何业故取净世界。以何业
    故取不净世界。佛言。菩萨以愿力故。取清净
    土。离五浊恶。复有菩萨。以愿力故。求五浊
    恶。王言。我今真实欲得菩提。不愿取不净佛
    土。我已先于十岁之中。端坐思惟。庄严清净
    佛土。我今发愿。愿成道时。世界之中。无有
    地狱畜生饿鬼。众生皆作金色。人天无别。无
    有女人等。一化生寿命无量。世界清净无有
    臭秽。所有宫殿。种种庄严。如第六天。余佛
    世界。若有众生。闻我名者。修诸善本。欲生
    我界。愿其命终。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诽谤圣
    人破坏正法等(安养记云。悲华经备有二十四愿。但文略耳)轮王发深
    愿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
    佛土。有尊音王如来世界。清净庄严。悉如大
    王所愿。如是四佛出现。入灭过一恒河沙阿
    僧只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只劫。是时世界
    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
    如来等。尔时宝藏如来。寻为第一不?太子
    授记曰。汝观天人三恶一切众生。生大悲心。
    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
    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已。彼土
    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种种庄严。安乐
    世界所不及也。汝成菩提道。号遍出一切光
    明功德山王如来。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汝今
    所愿。取大世界。如汝所愿。汝当成菩提道。号
    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汝取大世界故。因
    是字汝为得大势至(三圣因愿授记劫国名号经。涉第二第三以上。但略录耳)
      一向出生菩萨经 弥陀因行成就众生
    佛言。我念过去广大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有
    佛号宝功德威宿劫王。彼佛将入涅??。为众
    广说法本陀罗尼。时有轮王。名曰持火。王有
    太子。名曰不思议胜功德。生年十六。从彼如
    来。闻是法本。即于七万岁中。精勤修习。未曾
    睡眠。亦不偃侧。端坐一处。不贪财宝及以王
    位。不乐自身。得值九十亿百千那由他佛。诸
    佛脱法。尽能闻持修习。厌家剃发而作沙门。
    作已复于九万岁中。修习此陀罗尼。复为众
    生。分别显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亿
    百千那由他众生得发道心。积功累德。住不
    退地。尔时不思议胜功德比丘。岂异人乎。即
    阿弥陀如来是也(经在大藏知字函)
      无量寿经 法藏比丘发愿庄严妙土
    过去久远锭光佛出世。如是次第至五十三
    佛。名世自在王。彼佛世中。有一国王。闻佛
    说法。心怀悦豫。弃国弃王而作沙门。号曰法
    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佛说法言。譬如大
    海。人以升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
    宝。有人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何愿不得。佛因
    广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天人之善恶国土之?
    妙。法藏闻说。皆悉睹见。发起胜愿。其心寂
    静。志无所著。重白佛言。唯垂听察。如我所愿。
    当具说之。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
    不取正觉(云云)法藏说四十八愿已。大地震动。
    天雨妙华。法藏诚谛不虚。超出世间。一向专
    志。庄严妙土。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
    正真之道。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安乐世界。其
    国七宝奇丽。超十方界。无有须弥日月大海
    溪渠井谷等。亦无四恶趣。亦无春夏秋冬。不
    寒不热。常和调适。其诸众生功德善力行业
    之地。故能尔耳
      弥陀偈经 弥陀本愿取土之相
     惟念法比丘  乃从世饶王
     发愿喻诸佛  誓二十四章
     世世见诸佛  垓数无有量
     不废宿命行  功德遂具成
     世界名清净  得佛号无量
     国界平夷易  丰乐多上人
     佛寿十方沙  光明普无边
     菩萨及弟子  不可算称量
     若欲见彼佛  莫疑亦莫虑
     有疑在胎中  不合五百年
     不疑生基坐  叉手无量前
     愿欲遍十方  须叟则旋还
      首楞严经 势至获念佛圆通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
    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
    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
    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
    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
    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
    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
    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
    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
    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
    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
    继。得三摩提。斯为第一
     长水疏曰。无量寿亦名无量光。一专为忆
     如佛。一人专忘。谓不念者。如是众生见
     佛不定。故云若逢不逢等。佛与众生忆念
     相应。故如形影。念佛心者。初即以生灭心
     缘佛相好。专注一境心无间。然见佛相好。
     如镜现像。复观所念之佛。俱为虚妄。本无
     自性。从念想现。故能念之心已起。未起自
     何而有。不见一法毕竟空寂。本来离念。离
     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
     是如来平等法身。故曰入无生忍。我既得
     度。众生与我无异。无异之性互相关涉。故
     念佛者。我皆摄之。念属意根。意即诸根所
     依。故云都摄。念即无念。故云净念。不以念
     间故云相继。集解曰。以证验修。念佛之心。
     不可单约事解。念存三观。佛具三身。心破
     三惑。无生忍位。方可得入
      鼓音王经 弥陀国城父母亲属
    佛在赡波大城。法会说西方安乐世界阿弥
    陀佛。若人能持名号。临欲终时。彼佛大众。
    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欢悦。所生之处。永
    离胞胎秽欲之形。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其国
    号清泰圣王。其城纵广十千由旬。于中充满
    刹利之种。阿弥陀佛父。名月上转轮圣王。其
    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
    称。智慧弟子。名曰揽光。神足精进。名曰大
    化。魔主名曰无胜。有提婆达多。名曰寂静。若
    人诵此鼓音声王大陀罗尼。十日十夜。六时
    专念敬礼彼佛。坚固正念。悉除散乱。念念不
    绝。十日之中。必见彼佛。并见十方如来及所
    住处。唯除重障钝根之人。所不能睹(咒广不录)
     孤山弥陀疏曰。鼓音王经。既有女人及恶
     逆者。岂非弥陀现秽土耶。天竺决疑曰。天
     亲论女人根缺不生。鼓音王佛母。且指初
     降生时。成正觉已。国土随净。必无女人。其
     母或转成男子。如此方龙女。或复命终。如
     悉达母。二家所说。天竺为正。以经所说远
     离胞胎秽欲。佛劝人往生故。但对机不等。
     与诸经少差降耳
      阿弥陀经 极乐过十万亿佛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川新疏曰。极乐之土有四不同。所谓同
     居方便实报寂光。前三传传而论。有苦有
     乐。唯寂光乃至极之乐耳。同居中有二。谓
     同居秽同居净。今经所明。是同居净。佛意
     意令行人至寂光之乐。而彼未宜。且令取
     于同居之净。既至彼净。则究竟寂光之乐
     可期矣。大哉圣人善权。其若是乎
     十疑论问曰。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
     劣弱。云何可到。答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
     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刹。但使众生净
     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
     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
     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
     即生。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
     心意识。遍至他方。生净土亦尔。不须疑
     也
     自信录曰。极乐去十万亿刹。凡夫命终顷
     刻至者。自心本妙耳。如楞严曰。汝犹未明。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殊不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性
     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以
     此推之。当命终时。染浊缘离。故娑婆当处
     幻灭。清净缘合。故极乐当处幻生。此灭彼
     生。间不容发。亦何顷刻之可论乎。抑见终
     日取舍。而未尝取舍者矣
      阿弥陀经 七日不乱感佛往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人闻
    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至若七日。一
    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孤山疏曰。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则反显可
     以多善得生也。少善谓等闲发愿散乱称
     名。多善谓执持名号要期日限。执谓执受。
     持谓任持。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任持
     不忘
     ?川疏曰。福德虽多。大略如观经中。三种
     净业可也。天台判三种净业为散心。十六
     妙观方名正受。以彼例此。福德因缘即散
     心。一心不乱即正受。孤山判此经是散善。
     观经属定善。予不韪彼说。且普门品疏。释
     一心称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间名
     事一心。若达此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
     应。是理一心。用彼验此。一心亦然。普门品
     中。无不乱二字。智者尚作空慧释之。今云
     一心不乱。何苦贬为散善
      观无量寿经 行三种业得生西方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
    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
    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
    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天台观经疏曰。初业共凡夫。次共二乘。后
     是大乘不共之法。第一敬上接下慈心行
     也。修十善业。是其止行。身除三邪。口离四
     过。意断三恶。第二在家戒。亦即十戒。具
     足众戒者。道俗备受微细。不犯威仪者。三
     千悉不缺也。第三发菩提心是愿。起意趣
     向名为发心。佛果圆通。说为菩提。读诵大
     乘。明修解也。行能运通。说之为乘。妙宗
     曰。此三种业。得前者。不得后后。得后后
     者。必得前前
      观无量寿经 初修日观送想西方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当起想念。正坐西向。
    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
    如悬鼓
     观经疏曰。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方。妙宗
     曰。系心之法。须观落日者。欲令定想趣于
     西方。是向弥陀所居处故。即以所见落日。
     为境想之。今起观中之日。以圆人知。能想
     心本具一切依正。今以具日之心。缘于即
     心之日。令本性日显现其前。斯乃以法界
     心。缘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岂不即
     空假中。此心坚住明了。则日观成也
      观无量寿经 第八像观约心观佛
    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
    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
    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
    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
    心系念。谛观彼佛
     观经疏曰。诸佛如来下。泛明诸佛。是故应
     当下。遍观弥陀。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
     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如白日升
     天影现百川。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现也。又
     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得此
     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言入心想也。是心
     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是心是佛者。
     向问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故言
     即是。始学名作。终成即是。妙宗释曰。欲想
     佛身。须知观体。体是本觉起成能观。本觉
     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佛无别所证。全
     证众生本性故也。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
     故云法身从心想生。又复弥陀与一切佛。
     一身一智应用亦然。弥陀身显即诸佛身。
     诸佛相明即弥陀体。是故泛明诸佛。以为
     弥陀观体。从法界身下。是约感应道交释。
     从又法界身下。是解入相应释。融心解
     曰。若无初释。则观非观佛。若无次释。则生
     佛体殊。二释相成。是今观法。是心作佛者。
     明即心变全性成修。是心是佛者。心外无
     佛。佛外无心。既全是心。心岂见心。如指不
     自触刀不自伤。般舟所谓我所念即见心
     作佛心者。不知心等止观。约此而立中观。
     般舟与此文同也。如来恐人着相观佛故。
     于真像之前。示乎观体。令依此法而观佛
     身。妙宗又曰。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
     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入我
     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
     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若论作是。即
     不思议三观也。以若破若立名作。空假二
     观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观也。全是而
     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
     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
     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
     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
     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
     心修此三观。乃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
     宗。文出此中。义遍初后。是故行者。当用此
     意修净土因。不可不知
      观无量寿经 具三种心即得往生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
    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观经疏曰。至诚心者。即实行众生。至之言
     专。诚之言实。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
     云深心。亦从深理生。亦从厚乐善根生。故
     十地经云。入深广心。涅??云。根深难拔。故
     曰深心。善导释曰。身礼拜彼佛。口称场
     彼佛。意观察彼佛。三业真实故名至诚心。
     以真实信心。信知自身具足烦恼流转三
     界。信知弥陀本愿称名下至十声得生。乃
     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凡所作为一
     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观无量寿经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下品下生者。作不善业五逆十恶。以恶业故。
    应堕恶道。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
    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
    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
    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
    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
    终之时。见金莲华。即得往生
     观经疏曰。善心相续至于十念。或一念成
     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灭罪障故。即以念
     佛为胜缘也。问云何以少时心力。而能胜
     终身造恶耶。大论自有此责。是心虽少时。
     而力猛利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
     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
     命名为健人也。妙宗曰。此虽造恶。已曾修
     观。故使临终劝念。定心则成。亦是乘急戒
     缓人也。纵现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
     故十疑论云。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
     并是宿善业强。始遇知识。作此解释。方合
     定善之义。若本不修三昧者。则属前悔有
     轻重义也
      观无量寿经 韦提侍女皆得往生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
    时即见极乐世界。心生欢喜。逮无生忍。世尊
    悉记。皆当往生
     观经疏问曰。论说女人根缺不生。此经韦
     提希五百侍女同生云何。曰论说女人根
     缺不生者。就彼为言。生彼国者。净根离欲
     故无女人。身根精上。故无根缺。经语初生
     故。有善心一切得往。十疑论曰。彼无女人。
     及无盲聋?哑人。但此处女人及盲聋?
     哑人。心念弥陀悉生彼国
      阿弥陀经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边
    佛言其中辈人。虽不去家舍欲。当持经戒。分
    檀布施。常信佛语。欲生佛国。其人命终。自见
    阿弥陀佛。往至佛国。可得智慧勇猛。若人中
    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诸善得福。不信弥陀
    佛国往生。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无所
    专据。续其善愿为本故得往生。其人寿终。不
    能得至阿弥陀佛所。便道见阿弥陀佛国界
    边七宝城中。心大欢喜。便止其中。七宝水池
    莲华化生。其城纵广二千里。快乐如忉利天。
    不见彼佛。但见光明。心自悔责。其人于城中
    五百岁。乃得往至阿弥陀佛。闻经闻解
      无量寿经 不了佛智胎宫受生
    佛告慈氏。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
    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
    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慈氏
    白佛。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言。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
    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
    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
    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
    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法。不见僧。
    是故于彼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
    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
    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须臾之顷。身
    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弥勒
    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佛言。其人作是以
    后。若复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得福。
    不信往生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命
    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令其人于卧梦中见阿
    弥陀国土。心中大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
    作诸善。今当往生。其人但念。口不能言。即自
    悔过者。疑差减少。悔无所及。其人命终。即生
    阿弥陀佛国。不能得前至。便道见二千里七
    宝城中。心独欢喜。便止其中。于七宝浴池。莲
    华化生。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于其城
    中五百岁竟。乃得出至阿弥陀佛所。其人闻
    经。心不开解。智慧不明。所居舍宅在地。不能
    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阿弥陀佛
    大远。不能得近。亦如第二中辈狐疑也。其
    人久久亦当智慧开解。知经勇猛。次如上第
    一辈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求道时。中悔狐
    疑。暂信暂不信。不信作善得其福德。皆自然
    得之尔。当知。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
    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观经疏释日观中云。教令正观。为除疑心。
     大本明以疑惑心修诸功德。落在边地复
     受胎生故。作此观令除疑惑也。妙宗曰。经
     云。不了佛智则生疑惑。疏云。故作此观。令
     除疑惑。即显此观。能了佛智。若不用三观
     观落日者。则迷佛智。日观既尔。余观例然。
     故知。大师依乎佛智立今观法。若凡小善
     乃至临终回向佛智作众恶者。须依佛智
     求灭罪障。既有乘种生彼。速见三宝。不生
     边地及胎宫也
      菩萨处胎经 生染着心堕懈慢国
    佛言。过此西方十二亿那由他刹有懈慢国。
    决乐安隐。人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若从此国
    过。人多染着。即愿生其中。遂不得到弥陀佛
    土。若人见此。不贪不爱。即得越过至安乐国
     弥陀经钞曰。此懈慢国。即无量寿经所谓
     疑城。佛恐众生念佛生疑。故现此国也。问
     既云懈慢。何得快乐。答若对极乐即为懈
     慢。若对娑婆即为快乐也
      平等觉经 净土声闻修行证果
    无量清净佛国。其诸菩萨阿罗汉。各自行道。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坐禅者。有在虚空讲经
    经行者。中有未得须陀洹道者。则得须陀洹
    道。未得斯陀含道者。则得斯陀含道。未得阿
    那含道者。则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罗汉道者。
    则得阿罗汉道。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
    越致。各自行道。莫不欢喜。又弥陀经云。彼佛
    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又观经中中三品
    人。生彼闻法。皆得阿罗汉果
     十疑论曰。彼无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
     净良伴。观经疏问曰。依往生论。二乘种不
     生。观经中辈小乘得生何耶。答正处小行
     不生。要由垂终发大乘种。尔乃得生。以其
     先多学小。至彼闻苦空无常。发其本解。元
     证小果。得小果已。于小不住。必还入大。妙
     宗曰。回心故得生。惯习故证小。知大证小。
     不执偏真而为究竟。不久证大也
      无量寿经 拣五逆谤法不得往生
    四十八愿第十八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
    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
    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又下卷云。诸有闻
    佛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回向愿生即得
    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观经疏云。大本五逆谤法不得生。此观
     经逆罪得生。释有两义。约人造罪有上有
     下。上根如世王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
     容使得生。下根造逆多无重悔。故不得生。
     二者约行。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修余
     善业为散。散善力微。不除五逆。不得往生。
     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经明观故说得生
      无量寿经 三辈修因往生之相
    佛言。十方众生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
    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是人寿终。无
    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生七
    宝华中。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其中
    辈人。至心愿生彼国。虽复不作沙门。大修功
    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等。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
    现其身。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
    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上辈也。其下辈
    人。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作诸功德。当发无
    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若闻深法。
    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此
    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中
    辈也
     观经疏曰。观经九品。为令识位之上中下。
     即是大本三品也。孤山刊正记曰。大本三
     辈。但齐观经六品。以彼三辈纯明善行。不
     及恶人故也。灵芝谓。大本三品。皆曾发心。
     可对观经上品。中下二品。则非所对。况复
     行因与今全别。辅正解曰。天台以今经九
     品。会同大本三辈。乃约彼此位次高下相
     同而会。不约行因发心之相以会三品也
      无量寿经 较量二土修善不同
    佛言。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
    端心正行。主行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
    自端守。广殖德本。布恩施惠。忍辱精进。一心
    智慧。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
    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
    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故于此修善十
    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以他
    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故。唯此多恶无
    有自然。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吾哀汝等。苦心
    诲谕。教令修善
      无量寿经 往生净土菩萨众多
    弥勒白佛言。于此世界。有几不退菩萨往生
    极乐。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
    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
    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
    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又不但我刹诸菩
    萨往生。他方佛土。如远照佛刹。有百八十亿
    菩萨。皆当往生。乃至不但此十四佛国诸菩
    萨往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往生者甚多无
    数。若我具说。一劫尚未能尽。今略说耳
      无量寿经 法灭留经百岁度人
    若有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
    当专心说行。吾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
    其国土。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
    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
    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其有不信赞叹称扬阿
    弥陀佛名号而谤毁者。五劫之中。当堕地狱
    具受众苦
      无量寿经 劝各精进努力求之
    佛告弥勒。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微妙安乐。清
    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着于无上
    下。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
    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道。恶趣自
    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
    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
    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无量寿经 无量寿佛光明普照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
    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
    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
    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
    于七尺。或照一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
    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
    无碍光佛等。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
    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见
    此光明。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无量寿经 宝钵饮食自然盈满
    彼佛国土。诸往生者所处宫殿。衣服宝器。自
    然在前。金银琉璃等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
    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
    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
    已化去。时至复现。又平等觉经。大弥陀经并
    云。阿弥陀佛菩萨阿罗汉。悉有自然七宝钵。
    钵中百味饮食。不类世间天上乃八方上下。
    饮食中精味香味无比。自然化生。欲得甜醋。
    在所欲得。所食不多不少。亦不言美恶。食讫
    化去。皆清净无染所食。但用作气力耳。往生
    论云。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安养记曰。初言实无食者。次二经谓用气
     力故食。准欲界未离段食。故须食之。据满
     愿子成佛。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则净
     土亦容实无食者。当知。彼土百味四微。既
     随意而具。食与不食。安可一途。二经各说。
     乃适时好尚耳
      华严经 较量二土昼夜长短
    寿量品心王菩萨言。此娑婆世界释迦佛刹
    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
    极乐世界一劫。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
    一日一夜。如是次第过百万阿僧只世界。最
    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刹。为一
    日一夜。又弥陀经云。彼佛国土昼夜六时
     慈恩弥陀通赞曰。净土昼夜各有六时。问
     净土人绝无明。国无昏晓。何言昼夜。答华
     开金沼化生。为天曙之情。鸟宿琼林。菩萨
     作时昏之想。?川新疏曰。当知。六时应是
     昼三夜三。彼国众生。身有光明。无须弥山。
     不以日之出没分其昼夜。若如释签。谓诸
     天以华开华合以表昼夜。则慈恩之说或
     然。此则寄此方晷刻。名彼土时分耳。如华
     严所说。则西方六时。诚不可用此间寅卯
     等校其长短也。或不取慈恩所说。以无证
     据故。予阅悲华经。彼明莲华尊佛世界乃
     曰。彼佛常有光明。以华合鸟栖菩萨入定。
     即知夜分。若风吹华散。诸鸟和鸣。菩萨从
     禅定起。知是昼分
      文殊说般若经 修一行三昧专称佛名
    文殊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
    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应处
    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
    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
    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诸佛。何以故。念
    一佛功德。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皆成一
    如。成最正觉
     天台止观云。常坐三昧。出文殊说文殊问
     经。名一行三昧。九十日为一期。结加正
     坐。随一佛方面。端坐正向。时刻相续。若坐
     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内外障侵
     夺。却当专称一佛名字。惭愧忏悔以命自
     归。与十方佛名。功德正等。辅行释曰。随一
     佛方面等者。随向之方。必须正西。若障起
     念佛所向便故。经虽不局令向西方。既令
     专称一佛。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
     为一准。与十方佛等者。释疑也。恐有人疑。
     何故独令称弥陀。是故释云。功德正等也
      般舟经 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
    佛言。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
    四众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
    佛。今现在去是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
    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彼佛。譬如梦
    中。见金宝亲属。相与娱乐。觉已说之。若人念
    彼佛一日昼夜。若过七日七夜。阿弥陀佛。于
    觉不见。梦中见之。心作念时。诸佛国土。大山
    须弥。幽冥之处。悉为开辟。不持神足到其佛
    刹。便于是间。坐见彼佛。闻所说经。譬如舍卫
    有三?H女。时罗阅国有三男子。本未曾见。闻
    之?H意即动。梦到其所。与共栖宿。?H事宛然。
    用是念故。见佛当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
    端正无比。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又如梦中食
    甘美饮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梦
    也。佛于三昧中。立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
    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持。用是三事故得见
    佛。作是念。佛从何所来去到何所。自念佛无
    所从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
    自见心是佛心是。恒萨阿竭。心是我身心。
    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
    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
    使念为空耳。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
    得有世间思想。如指相弹顷三月。二者不得
    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
    不得坐三月。除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
    不得望人衣服饮食。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
    东视百千佛百万佛百亿佛。如是十方悉见
    诸佛
     止观云。常行三昧出般舟经。般舟翻为佛
     立。佛立有三义(如经)此三昧成。能于定中。见
     十方佛在前立。明此三昧有三。一身开遮。
     身开常行。避恶知识。常独处止。常行乞食。
     不受别请。严饰道场。盥沐其身。改换衣服。
     唯专行旋。九十日为一期。要期誓愿。使我
     筋骨枯朽。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二口
     说默。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
     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念
     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
     无休息时。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
     等。但专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
     声声。念念唯在弥陀。三意止观。三月常念
     弥陀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
     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缘至千
     辐轮。令我亦逮是相。又念我当从心得佛
     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
     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智者晓了。本无所
     有。坏本绝末(空)如梦见七宝亲属。觉已不
     知在何处。又如?H女夜梦从事。觉已念之。
     不来不往。乐事宛然。又如梦食美食。觉
     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梦。是名如
     相念(假)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
     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见佛心。是佛
     心。是我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
     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
     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念亦了无所有(中)若
     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于此坐不运神通。悉
     见诸佛者。当修是三昧。是三昧于诸功德。
     最为第一。此三昧是诸佛父母。一切如来
     从是法生
     辅行释曰。意止观中。先念三十二相。以为
     观境。又念我当下。正明于境。以修三观。我
     所念诸句中佛字。一自心三昧所见佛。二
     西方从因感果佛。今具二义。共为一境。为
     顺理故。从初义释。三昧既成。随念即见。见
     是心性名心作佛。佛既心作故。见佛时名
     见自心。若见自心。即见佛心。以彼佛心是
     我心故。故此中意。但观自心及所见佛。不
     出法性故。见佛心即见己心。己心佛心即
     是中道。四明融心解曰。止观判般舟文。心
     佛叵得为空。梦事宛然为假。心不见心为
     中。说则三相历然。修则一念备(矣)
      方等大集经 修佛立三昧中道观法
    佛告贤护。若欲成就诸佛现前三昧。随所念
    处即见如来。如取清油净水水晶明镜。用是
    四物观己而像。善恶好丑影现分明。而彼现
    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自然有。非人
    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
    灭。无有住所。菩萨亦尔。即复思惟。今此佛
    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
    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处。
    岂有转还。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
    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
    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
    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
    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所思
    既灭。能想亦空。当知。菩萨因此三昧。证大
    菩提
     此经与前般舟经。同本异译。此中所明中
     道观法。文相显著。故更重录
      华严经 解脱长者得唯心念佛门
    长者言。善男子。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
    如来。随意即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
    来。我若欲见。随意即见。我能了知一切如来
    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无所从来。亦无所至。无
    有行处。亦无住处。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
    住处。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
    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
    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
    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犹如幻
    术。知一切佛。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诸佛菩萨。
    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
    念见佛。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
    自心(此出贞元华严经)
     清凉贞元疏曰。无所从来下。正辨唯心。即
     心无心。便入真如。了彼相虚。唯心现故。
     以我即寂之唯心。叩彼即体之妙用。能念
     念念。何动寂之相干。既了唯心。了心即
     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况志一不挠。精研
     造微。佛应克诚。于何不见下列四喻。通显
     唯心。喻无来往。别喻兼明不出入等。四喻
     皆具四观。一正是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
     心故假。四唯心故中融而无碍。即华严意
     梦。喻不来不去。影喻不出不入。幻喻非有
     非无。响喻非合非散。三观齐驱。以性融相。
     则入重重念佛之境。已见德云
      华严经 依普贤愿主得生极乐
    行愿品。普贤菩萨。于逝多林末会。发十大愿
    王。其一一愿皆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
    此大愿。无有穷尽。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
    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
    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
    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
    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
    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得授记已。经无数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
    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乃至
    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
    得往生极乐世界。又下偈云。愿我临欲命终
    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
    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
    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贞元疏曰。问不求生华藏。期生极乐何耶。
     答有四意。一者有缘故。二欲使众生归凭
     情一故。三不离华藏故。四即本师故。行愿
     钞曰。有缘者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人也。
     归凭情一者。若闻十方皆妙彼此融通。则
     初心茫茫。无所依托。故方便引之。不离华
     藏者。极乐去此。但十万亿佛土。华严中所
     有佛刹。皆微尘数故不离也。即本师者。如
     经第三十九云。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
     等共围绕。疏判云。赞本尊遮那之德也。疏
     又曰。华藏刹海皆遮那境。无量寿佛。去十
     万亿。并未出于刹种之中。岂非本师随名
     异化也
     道纯法师曰。问普贤行愿。是华严流通。何
     故于世界海中。偏指极乐。既信解圆宗。十
     方佛刹。皆可往生。结归西方。必有深旨。答
     普贤为善财海众。说愿王已。结归西方者。
     盖为信解圆宗人。入文殊智。修普贤行。福
     慧事理皆称法界。此大心人。虽妙悟本明
     顿同诸圣。然犹力用未充。未及如来出现
     普利众生。所以暂依净土。亲近弥陀海众。
     直至成佛。故经曰。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
     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
     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
     界。即斯意也(此文出直指净土决疑集)
      法华经 闻经修行即往安乐世界
    佛言。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
    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
    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
    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x慢嫉
    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荆溪法华记曰。若有女人等者。此中?云
     闻是经典如说修行即净土因。不须更指
     观经等也。问如何修行。答既云如说修行。
     依经立行。具如分别功德品中。直观此土
     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身也。故此大众
     即一切众。以惑未断故。故安乐行。是同居
     净土行之气分也。故不离同居秽。见同居
     净。问同居类多。何必极乐。答教说多故。由
     物机故。是摄生故。令专注故。宿缘厚故。约
     多分故
      大宝积经 发十种心得生极乐
    弥勒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
    向于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世尊何等名为
    十种心。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
    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于
    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
    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
    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
    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
    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
    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于
    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
    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
    心。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
    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
    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经第九十二卷)
      随愿往生经 娑婆浊恶偏赞西方
    普广菩萨白佛言。何故经中赞叹阿弥陀佛
    刹七宝诸树。宫殿楼阁。诸愿生者。皆悉随彼
    所欲。应念而至。佛告普广。汝不解我意。娑婆
    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习邪者多。不信正
    法。不能专一。令诸众生专心有在。是故赞叹。
    彼佛国土诸往生者。悉随彼愿。无不获果
      大集日藏经 念佛随心睹见大小
    佛言。欲生清净佛刹。不生障碍。而此众生。
    应净洗浴。着鲜洁衣。菜食长斋。勿?n辛臭。于
    寂静处。正念结加。或行或坐。念佛身相。更莫
    他缘。或一日夜。或七日夜。至心念佛。乃至见
    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乃至无量念者。见佛
    色身无量无边。佛身三十二相。于一一相。亦
    念亦观。皆能明了。随所见相。见青光明。于彼
    光相。专精系意。无令心乱。彼光出已。从行者
    顶入。尔时安心。谨莫惊怖。念此青光。于自身
    中。支体遍行。见身火然。乃至成灰。风来散
    灭。如是念时。无有一相。十方皆空。如是修
    者。能于一弹指顷。到一佛刹及无量刹
     此经所明念佛。虽不定指西方。窃见慈云
     忏主念佛方法。引证念佛大小之义。故此
     录之庶览彼文者。知经始末
      目连所问经 无量寿国易往易取
    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流。有浮草木。前不顾
    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
    富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由不信佛
    经。后世为人。更甚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
    是故我说。无量寿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
    行往生。返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
    眼人。名无耳人
      十往生经 念佛之人菩萨守护
    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
    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
    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
    神得其便也
      观佛三昧经 佛记文殊当生极乐
    文殊白佛言。我念过去。宝威德上王佛时有
    长者。名一切施。长者有子。名曰戒护。子在母
    胎。以敬信故预。为其子受三归依。生年八岁。
    童子见佛。恭敬作礼。一见佛故。即得除灭百
    千万亿生死之罪。从是已后。常生净土。得
    百千亿念佛三昧门。故今释尊复记之曰。文
    殊师利。汝当往生极乐世界证入初地
      文殊发愿经 文殊发愿求生极乐
     愿我命终时  灭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  往生安乐刹
     生彼佛国已  成满诸大愿
     阿弥陀如来  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  满足文殊愿
     尽未来际劫  究竟菩萨行
      入楞伽经 佛悬记龙树生极乐国
     大慧汝当知  善逝涅??后
     未来世当有  持于我法者
     南天竺国中  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  能破有无宗
     世间中显我  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
     楞伽经有三本。此出七卷成文。实叉难陀
     所译。在四字函
      善信摩亲经 善信厌女求生净土
    佛在舍卫。有长者女。名曰善信。智慧博达。常
    有大愿。不乐世俗。自念万物无常。当归于死。
    天地亦当败坏。何况人身。念我父母兄弟不
    知罪福。贪欲无厌。我年三五。以许他男。我
    家兄弟。受取匹帛。我身当往受诸苦难。不如。
    今日清净。当发上愿。求觅安隐长乐之处。可
    以自娱。便正一心。自誓身命。尔时天帝现于
    空中。告善信言。若当自归西方安隐清净法
    国。先向十方礼拜。慈心敬意念必达也。女便
    欢喜。澡浴烧香。向十方礼。天又告曰。汝当说
    颂赞叹阿弥陀佛。善信依教。帝释即化端生
    男子。手抱黄金。以颂调之。善信答颂。诃男女
    过。帝释叉手劳之。欲何求索。普世无双功德
    洋洋。不可称量。善信闻已欢喜。地为大动。说
    偈归佛。佛即与大众俱飞到其家。善信礼佛。
    佛便放光微笑。为授二十四戒。善信闻已而
    得七住。即于佛前化为男子。父母兄弟。皆受
    五戒(此缘出经律异相第三十八卷)
      首楞严经 情想多少论报高下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
    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触。一生善恶。俱时
    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
    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
    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
    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
    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
    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已。无食无
    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轻生有
    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沈入阿鼻狱。
    若沈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
    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
    地狱
      守护国界主经 命终善恶感报优劣
    佛言。若人命终之时。预知时至。正念分明洗
    浴着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见佛相好。众善
    俱现。定知。此人决定往生净土。若人念佛持
    戒。无精进心。命终亦无善相。亦无恶相。地府
    不收。安养不摄。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断。生
    于疑城。五百岁受乐。再修信愿。方归净土。若
    人起怜悯心。正念现前。于财宝妻子。心无爱
    恋。眼色清净。仰面含笑。想念天宫。当来迎
    我。耳闻天乐。眼见天童。舍此报身。定生天
    界。若人生于柔软善心。起福德心。身无病难。
    忆念父母妻子。于善于恶。心不错乱。其心正
    直。遗嘱家财。辞别而去。定生人界。若人于夫
    妻男女。恶眼瞻视。举手扪空。便利不觉。身常
    嗅秽。两目红赤。仆面而卧?身左胁。百节酸
    疼。或见恶相。口不能言。声吟叫唤。冤债现
    前。心识散乱。狂惑颠倒。遍体如冰。手捻死拳
    身硬如石。此人命终。定入地狱。若人好舐其
    唇。身热如火。常患饥渴。好说饮食。张口不
    合。贪恋财宝。命卒难断。开眼而去。此人定入
    饿鬼。若人身染重病。如在云雾。心神昏散。怕
    闻佛名。多爱食?n血肉之味。不受劝化。爱恋
    妻儿。?手足指。遍身流汗。出?涩声。口中咀
    沫。此相现前。定入畜生
      无量寿修观行供养仪轨(出大藏冲字函)
    尔时金刚手菩萨。在?陈?谀谴蠹?嶂小0?br> 佛言。我为当来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无量
    寿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
    土。入菩萨位。不以少福无慧方便得生彼刹。
    依此教法。决定得生上品初地。应先入曼荼
    罗。得灌顶已。然后从师受此仪轨。当于胜地。
    涂拭净室。建立方坛。上张天盖。周匝悬?酢?br> 上坛分布八曼荼罗。磨白坛香。用涂圣位。坛
    西安无量寿像。持诵者东坐面像。坐卑脚床。
    行者每日澡浴。登坛三时散种种华。置二阏
    伽。或新宝器。满盛香水。置于坛上。于坛四
    角。安四贤瓶。香华饮食。随力所办。一一加
    持。殷勤供养。行者即观察一切有情本性清
    净。为诸客尘所蔽。不悟真理。是故说此三密
    加持。能令自他清净
     右仪轨一卷。三藏不空所译。自此文后。列
     净三业及普礼结界献座观想并结印诵咒
     总二十四章。非不精切。愿依法行持者捡
     之。今于中录其简。而可行者。三章于后。庶
     资广净业云
      无量寿如来拳印真言
    次结如来拳印。以左手四指握拳。竖大指以
    右手作金刚拳。握左大指即成。以此拳印地。
    真言加持七遍。变其世界。如来拳真言曰
    ??(引一)步欠(平声二)
    由结此印。真言威力故。即变此大千世界。成
    极乐刹。七宝为地。水鸟树林。皆演法音。无量
    庄严。如经所说。行者由数习此定。每于定中。
    见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在大众会。闻说契经。
    临命终时。心不散动。三昧现在。刹那迅速生
    莲华中。证菩萨位
      无量寿如来根本印真言
    次结无量寿如来根本印。二手外相叉作拳。
    竖二中指头相拄。如莲华叶形。结此契已。诵
    无量寿真言七遍。以印于顶上。散陀罗尼曰
    曩谟(引)??蜿?二合)夜(引)耶(一)娜莫阿(引)哩野(二合
    引)弭?(引)婆(去引)耶(二)怛佗(去)孽?(引)夜???二合)帝
    三(去)藐三(去)没驮耶(三)怛[仁-二+尔]也佗(四)??阿蜜[口*栗](二合)
    帝(五)阿蜜[口*栗](二合)妒(引)纳婆(二合)吠(微闭反引六)阿蜜[口*栗](二合)
    多三(去)婆(上)吠(准上七)阿蜜[口*栗](二合)多孽陛(八)阿蜜[口*栗]
    (二合)多悉弟(九)阿蜜[口*栗](二合)多帝际(自曳反十)阿蜜[口*栗](二合十一)
    多尾讫磷(二合引)帝(十二)阿蜜[口*栗](二合)多[言*我]曩吉(引)底
    (丁以反)迦[口*(隶-木+士)](十三)阿蜜[口*栗](二合)多??上)弩枇娑[口*缚](二合)[口*(隶-木+士)](十四)
    萨[口*缚](引)???二合)娑(去引)驮宁(十五)萨[口*缚]磨讫礼(二合引)
    舍乞洒(三合)孕迦[口*(隶-木+士)]娑[口*缚](二合引)贺(引十六)
    此真言才诵一遍。身中十恶四重。无间罪。
    一切业障。悉皆消灭。若?刍?刍尼。犯根本
    罪。诵七遍。即时还得清净。诵满万遍。获得不
    废忘菩提心三昧。菩萨心显现。身中皎洁圆
    明。如净月轮。临命终时。见无量寿与大众俱
    来迎安慰。即生极乐上品上生
      无量寿如来心真言
    无量寿如来心真言曰 ??(引一)阿蜜[口*栗](二合)多帝
    际贺???引二)
    此真言能诵十万遍满。得见阿弥陀如来。命
    终决定。得生极乐
      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出大藏高字函)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极乐刹大善法堂中坐。
    尔时无量寿如来。告观自在言。一切众生。疾
    病短寿者。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法
    门。若人受持读诵。速得无病长寿安乐。即时
    观自在请佛宣说(咒广不录)若人书写此法。安置塔
    中。广大供养。右绕千匝。恭敬礼拜。则获智
    慧。若七日寿命延至七年。若七年寿命延至
    七十。获得如是长寿安乐。无诸疾病。得宿命

      无量寿如来总持法门
    尔时无量寿如来。入普照吉祥三摩地。从定
    出已。即说一切如来无量寿总持法门曰
    ??(引)阿蜜哩(二合)帝(引)阿蜜哩(二合)帝(引)阿蜜哩(二合)
    睹[打-丁+柰]婆(二合)吠阿蜜哩(二合)多尾讫[口*阑](二合)帝(引)阿蜜
    哩(二合)多[言*我](引)弥[仁-二+尔](去)阿蜜哩(二合)多哩那(二合)?
    [言*我][言*我]曩计哩帝(二合)羯哩(引)萨哩[口*缚](二合)吉梨(二合引)
    舍叉演羯哩曳(引)娑[口*缚](二合引)贺
    若人用此法门。加持净土作塔。又复书此总
    持。安在塔内。香华供养。延于寿命。及增智
    慧。若人于此塔前。倍兴供养。日日诵持满八
    百遍。发自利利他平等之心。如是依法消除
    八难。是人命终。不生地狱畜生焰摩罗界。如
    蛇蜕皮。即生极乐。获大果报。受胜妙乐
      不空?索神变真言经一字真言
    观世音菩萨。说一字真言曰 ??(喉中抬声引呼。此下三咒
    ??字。并同此呼)
    如是真言大悲心观观世音。如法受持。应善
    修行者。能害过现重罪。一切垢障。尽皆消灭。
    当得一切诸佛菩萨。天仙龙神。悉皆欢喜。当
    舍命后。往于西方极乐国土。住极喜地。莲华
    化生
      溥遍解脱心真言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于佛前谛观一切。说溥
    遍解脱心真言曰
    此道咒二百一十二句。文广不录(此下三咒。经中具有结坛捻
    印立像等法。文涉一卷)
    又溥遍解脱心真言曰 ??没(二合)??可*欠]么(一)废
    洒陀(上)??二)驮????三)地利地利(四)度噜度噜
    (五)?曼?救敫?打-丁+罗](六)亩??合*牛](七)莎缚(二合)诃(八)
    又溥遍解脱心一字真言曰 ??恶(轻呼一)莎缚
    (二合)诃(去二)
    若人六时。倍复精进。如法严治身器。依法持
    诵。满一落叉。是业成熟。观世音菩萨。现金
    色身。当灭无始一切根本重罪。若不现者。复
    倍精进。诵满二落叉或三落叉。是业成熟。观
    世音定当现身执手。指示西方净土阿弥陀
    佛。坐宝莲华师子之座。复得阿弥陀佛手摩
    其头。谓同彼土一切菩萨福命功德。舍此身
    后。往于西方安乐国土上品莲华。具诸相好。
    识宿命智。得不退转
      不空大灌顶光真言(出不空?索神变经第二十八卷洁字函)
    尔时释迦牟尼如来。即伸右手。摩清净莲华
    明王顶。时大千世界六变震动。所有十方刹
    土。过现未来一切如来。?陈?谀侨缋础R皇?br> 皆现。亦同授与清净莲华明王灌顶三昧耶。
    尔时十方三世一切如来。?陈?谀侨缋础8?br> 伸右手。摩清净莲华明王顶。同说不空大灌
    顶光真言曰 ??(喉中抬声引呼一)旖暮伽(上)废(无计反)噜
    者娜(二)摩诃亩[打-丁+柰](能乙反)???v(三)钵头(二合)么入
    缚[打-丁+罗](四)跛??二合)[革*(?`/(ㄇ@人)/戍)]?疽?合*牛](五)
    若有过去一切十恶五逆四重诸罪。得闻此
    大灌顶光真言三七遍。即得除灭一切罪障。
    若诸众生。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诸罪。犹如微
    尘满斯世界。身坏命终。堕诸恶道。以是真言。
    加持土沙一百八遍。尸陀林中。散亡者尸骸
    上。或散墓上塔上。彼所亡者。若地狱饿鬼修
    罗傍生中。以一切不空如来?陈?谀侨缋?br> 真言。加持沙土之力。应时即得光明。及身除
    诸罪报。舍所苦身。往于西方极乐国土。莲华
    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堕落
     秀州海盐普照院释智圆。母丧以遗骨。盛
     于小匣。日诵?陈?喽ブ洹<映滞辽场8?br>  于骨上。殆至盈尺。一日顶骨。忽涌于土面。
     初不以为然。仍旧覆之。翌日复尔。众皆惊
     骇。时武夷公权作记以广其事。大智律师。
     作赞以美之。文见芝园集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咒(出弥陀不思议神力传养
      字函)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宋元嘉年。
    求那跋陀奉制译。合计五十九字一十五句。若
    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
    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隐。临命
    终时。任运往生。龙树菩萨。愿生安养。梦感
    此咒。那舍三藏诵此咒。天平寺锈法师。从那
    舍口授此咒。其人云。经本外国不来。若欲受
    持。当嚼杨枝。澡豆漱口然香。于佛像前。胡跪
    合掌。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所有四重五逆
    十恶谤方等罪。悉得灭除。现世所求皆得。不
    为诸恶鬼神之所惑乱。若诵满二十万遍。即
    感得菩提芽生。若至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
    陀佛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一)他伽?(二)夜哆地(三)夜
    他阿弥?o(四)都婆??五)阿弥?o哆(六)悉耽婆??br> (七)阿弥?o哆(八)?冲壤稼?九)阿弥利哆(十)?冲?br> 兰哆(十一)伽弥腻(十二)伽伽那(十三)枳多迦隶(十四)莎婆
    诃(十五)
     此咒有六哆字。藏中经本。注多曷切。此为
     正呼也。龙舒文。恐人不正此音。并改为掇
     字。擅改咒文。世所不许。有二他字。俱透戈
     切。?字都饿切。地字澄买切。?o字上声。
     与里同音。枳字止音。此咒人所诵持。并不
     与上一十五句相应。失本真也。欲期效验
     者。须正此句读
      无量寿论 往生偈及五门修法(天亲菩萨)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量光如来  愿生安养国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故我愿往生  阿弥陀佛国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若人修行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
    土见阿弥陀佛。一者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
    陀佛。为生彼国意故。二者赞叹门。口业赞叹
    彼佛光明智相。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三者作
    愿门。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欲如实
    修行奢摩他故。四者观察门。以智慧观察。欲
    如实修行?称派崮枪省R还鄄毂斯?磷?稀?br> 二观察彼佛庄严。三观察彼诸菩萨庄严。五
    回向门。所有功德善根。以方便回向摄取众
    生。不舍一切世间故。又观察门三种庄严。略
    说入一法句。谓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故。菩萨如是修五门。自利利他。速得成就菩
    提故
      ?称派陈邸∧罘鹞?仔械馈   ×?髌腥?br> 论第四曰。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
    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
    如是。难行则久可得(是堕声闻缘觉地者)或有勤行精
    进。以信方便。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
    必定得阿耨菩提。是故常应忆念。偈曰
     若人愿作佛  心念阿弥陀
     应时为现身  是故我归命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  执持称名号
     彼佛本愿力  十方诸菩萨
     来供养听法  是故我稽首
     彼土诸菩萨  具足诸相好
     供自庄严身  我今归命礼
     彼诸大菩萨  日日于三时
     供养十方佛  是故稽首礼
     若人种善根  疑则华不开
     信心清净者  华开则见佛
     十方现在佛  以种种因缘
     叹彼佛功德  我今归命礼
     其土具庄严  殊彼诸天宫
     功德甚深厚  是故礼佛足
     若人生彼国  终不堕三趣
     及与阿修罗  我今归命礼
     十疑论曰。难行道者。在五浊恶世。求阿?
     跋致。甚难可得。略述有五。一外道相善乱
     菩萨法。二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颠倒善
     果能坏梵行。四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唯
     有自力。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易
     行道者。谓信佛教念佛三昧。乘弥陀愿力
     摄持。决定往生。如人水路行船须臾千里。
     亦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
     下。非是自力轮王力也
      大智度论 乐多集功德者。求生净土(同前)
    论四十三问曰。菩萨法应度生。何以但至清
    净无量寿佛国土中。答菩萨有二种。一者慈
    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
    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国土。好多为众
    生者。至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又论四
    十五曰。菩萨有二。有先自成就功德。然后度
    众生。有先成就众生。后自成就功德者
     妙宗钞问曰。观经上品。是出假位。合在秽
     土。利益有情。何故求生净土耶。答今十向
     菩萨。求生净土。乃是大论。先自成就功德
     人也。故十疑论明。未得无生忍已还。要须
     常不离佛故须求生(十向菩萨。约别教说。约圆即十信位)
      大智度论 释迦弥陀各有净秽国土(同前)
    论三十六曰。当知。释迦文佛。更有清净国土。
    如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国。如
    释迦文佛国。又三十八卷曰。此间阎浮恶故。
    释迦寿应短。余处好故。佛寿应长
    又涅??经二十二曰。西方去此三十二河沙
    乃至有无胜国。所有庄严。如安乐世界。我
    于彼土。出现于世
     观经疏曰。应佛皆为两量。逐物随缘参差
     长短。妙宗释曰。佛佛既皆三身圆证。应身
     被物。物寿长短。岂不随顺。各示两量故。弥
     陀现长。亦能现短。释迦现短。亦能现长
      起信论 娑婆不值佛专劝念佛(马鸣菩萨)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性弱。
    以住此娑婆。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
    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
    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欲念佛因缘。随愿
    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求离恶道。如修多
    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
    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
    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贤首起信疏曰。往生有三位。一如莲华未
     开信行未满。未名不退。但以处无退缘故
     称不退。二信位满足已去。华开见佛。入十
     住位。得少分见法身。住正定位也。三三
     贤位满。入初地已去。证遍满法身。生无边
     佛土。如佛记龙树等住初地生净土等也。
     此中毕竟等。是后二位
     四明融心解曰。此土浊重。十信方出苦轮。
     彼土境胜。九品悉皆不退。故今托彼胜境
     修观。纵理未显。见爱俱存。舍报必生无退
     转处。起信令观彼佛真如法身者。自非一
     心三观。将何观之。今家以三观释经。与马
     鸣之意。更无少异。故十疑论。令想弥陀法
     身报身光明相好。故知。往生之行。正在三
     观。想彼三身。舍此求彼。初心不退。其义
     皆成也
      思惟要略法 利钝二根观佛相好
    观无量寿佛。有二种人。钝者先自观察额上
    一寸。除却皮肉。但见赤骨。系念在缘。不念他
    念。心若余缘。摄之令还。次观赤骨。辟方一
    寸。令白如珂。又复通变其身。皆作白骨。无有
    皮肉。更变此骨身。使作琉璃光色清净。从此
    琉璃身中。放白光明。自近及远。遍满阎浮。唯
    见光明。不见诸物。还摄光明。入于身中。既入
    之后。乃于光中。观无量寿佛。结加趺坐。颜容
    巍巍。如紫金山。系念在佛。不令他缘。常如与
    佛对坐不异。若利根者。但当先作明想晃然
    空净。乃于明中观佛。便可得见。行者若欲生
    彼国者。当作是观。次观诸法毕竟空相。而于
    众生。常兴大悲。所有善本。尽以回向。愿生彼
    国。便得往生
     右法见大藏图字函。详其文非佛说。又不
     载菩萨所造。而是鸠摩罗什所译。必西竺
     教典之类也。今录于此愿。资思修云尔
      阿弥陀佛尊号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
    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
    昔释迦牟尼佛住世行化。至一俗舍见翁婆
    二人。以谷一斗。记数共念阿弥陀佛。愿生净
    土。佛言。我有异方便。令汝于一声中念得多
    谷之数。遂令念上佛名
     右佛尊号因缘。诸净土经。并不见出。始因
     唐飞锡禅师宝王论。以此佛号。立一念多
     佛门。次侍郎王古直指净土决疑集承之。
     后龙舒净土文。广劝人受持。乃曰。尝以?
     禾谷校之。一合有千八百粒。若一称此
     号。乃满二千硕谷之数。佛既自以此教人。
     则其功德不可思议也。切缘宝王论。不载
     所出经论。尤为缺典。今恐称诵者欲知。故
     兹录示

    乐邦文类卷第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