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八十

    夫入此宗门。云何了一切法如化。答。以万
    法无体。名相本空。无而忽有。名之曰化。如华
    严经十忍品云。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
    化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皆悉
    如化。所谓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
    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切苦乐颠倒
    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法化。言说所
    现故。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复有
    清净调伏化。无分别所现故。于三世不转化。
    无生平等故。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如来
    大悲化。方便示现故。转法轮方便化。智慧无
    畏辩才所说故。菩萨如是了知世间出世间
    化。现证知。广大知。无边知。如事知。自在知。
    真实知。非虚妄见所能倾动。随世所行。亦不
    失坏。譬如化不从心起。不从心法起。不从业
    起。不受果报。非世间生。非世间灭。不可随
    逐。不可揽触。非久住。非须臾住。非行世间。非
    离世间。不专系一方。不普属诸方。非有量。非
    无量。不厌不息。非不厌息。非凡非圣。非染非
    净。非生非死。非智非愚。非见非不见。非依世
    间。非入法界。非黠慧。非迟钝。非取非不取。非
    生死。非涅??。非有非无。有菩萨如是善巧方
    便。行于世间。修菩萨道。了知世法。分身化往。
    不着世间。不取自身。于世于身。无所分别。不
    住世间。不离世间。不住于法。不离于法。以本
    愿故。不弃舍一众生界。不调伏少众生界。不
    分别法。非不分别。知诸法性。无来无去。虽无
    所有。而满足佛法。了法如化。非有非无。佛子。
    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如化忍时。悉能满足
    一切诸佛菩提之道。利益众生。是名菩萨摩诃
    萨第九如化忍。故知善不善法。从心化生。以
    无作之因。受忽有之果。故六祖云。思恶法。即
    化为地狱。思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
    慈悲化为菩萨。乃至皆是自性变化。大智度
    论问云。若一切法皆空如化。何以故有种种
    说法别异。答曰。如佛所化。及余人所化。虽不
    实。而有种种形像别异。梦中所见种种亦如
    是。人见梦中好恶事。有生喜者。有生怖者。如
    镜中像。虽无实事。而随本形。像有好丑。诸法
    亦如是。虽空而各各有因缘。如佛此中说。于
    是化法中。有声闻变化。有辟支佛变化。有菩
    萨变化。有佛变化。有烦恼变化。有业变化。又
    云。如化者。化主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
    皆无有实。人身亦如是。本无所因。但从先世
    心。生今世身。皆无有实。以是故诸法如化。问。
    不应言变化事空。何以故。变化心亦从修定
    得。从此心作种种变化。若人若法。是化有因
    有果。云何空。答。如佛说。观无生从有生得
    脱。依无为从有为得脱。虽观无生法无。而可
    作因缘。无为亦尔。变化虽空。亦能生心因缘。
    复次空不以不见为空。以其无实用故言空。
    以是故言诸法如化。故知一切法。皆从心生。
    悉如幻化。虽幻化不实。亦可作善恶之因缘。
    受升沈之报应。不可生于断见。但了体虚。
    莫生取舍。问。凡有相法。皆从变化。心无形
    相。云何化现。答。心本是化。理不思议。从心
    现心。如化起化。佛地论云。心化唯二。一自身
    相应。谓自心上化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
    别。二他身相应。谓令他心。亦现种种心。及
    心法影像差别。此并相分。似见分现。有义。定
    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名化自心。加被有情。
    令愚昧者。解深细法。令失念者。得正忆念。名
    化他心。然心无化。无形质故。如论说言。心
    无形故。不可变化。又说化身无心心法。此就
    二乘。及诸异生定力而说。彼定力劣。不能化
    现无形质法。诸佛菩萨不思议定。皆能化现。
    若不尔者。云何如来现贪?等。云何声闻
    及傍生等。知如来心。云何经说化无量类。皆
    令有心。云何此论说诸化意业。云何经说有
    依他心。但诸化色。同实色用。化根及心。但有
    相现。不同实用。又就下类。故作是说。若尔。云
    何不化非情。令心相现。非情已是心等相分。
    云何复令有心相现。若心相现。则名有情。非
    非情摄。是故化心。但说二种。一自身。二他身
    化等。问。此一心门。理无异辙。约机对法。教
    有多门。于一法中。名字差别。或名佛性。或称
    如来藏。云何成藏义。云何名佛性。答。如来
    藏者。是真识心。是真心中。具有一切恒沙佛
    法。如妄心中。具有恒沙染法。是心与法。同一
    体性。故名如来藏。即一切众生有如来藏。能
    为佛因。名有佛性。如睡心中有觉悟性。如黄
    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
    中。皆有涅??性。此性即是众生自实。故名为
    我。我即佛性。隐则名为如来藏。显则名为法
    身。问。若众生自实。名为佛性。觉此性故。名
    为佛者。但了一性。即契本原。云何教中。或说
    二三四五种等佛性不同。答。大涅??经云。
    正因佛性。众生心是也。又云佛性者。不名一
    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
    法。未得菩提时。一切善恶无记。皆名佛性。故
    知未得菩提时。一切诸法。尚非名数。岂况悟
    了。更说二三。然虽开合。一性无差。约本末因
    果。而分多种。佛性论云。佛性有三种。所谓
    三因。三种佛性。三因者。一应得因。二加行
    因。三圆满因。此三因。前一因则以无为如理
    为体。后二因则以有为愿行为体。三种佛性
    者。应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自性性。二引
    出性。三至得果性。此三性复成三藏。一所摄
    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一所摄为藏者。佛
    说约住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言如
    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
    如如。言来者。约从自性来。来至至得。是名
    如来。故如来性。虽因名应得。果名至得。其体
    不二。但由清浊有异。在因时为违二空。故起
    无明。而为烦恼所杂。故名染浊。虽未即显。必
    当可现。故名应得。若至果时。与二空合。无复
    惑累。烦恼不染。说名清净。果已显现。故名至
    得。所言藏者。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
    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定
    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
    所藏。众生。为如来藏。二隐覆为藏者。如来自
    隐不现。故名为藏。言如来者。有二义。一者现
    如不颠倒义。由妄想故。名为颠倒。不妄想故。
    名之为如。二者现常住义。此如性。从住自性
    性。来至至得。如体不变异故。是常住义。如来
    性住道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
    藏。三能摄为藏者。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
    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尽。若至果时。方
    言得性者。此性便是无常。何以故。非如今得。
    故知本有。是故言常。虽说三因佛性。但是一
    性。何以故。正因是本有。以众生不觉。故为客
    尘所蔽。如金在矿。金体不现。要假其功。方成
    金用。此正因佛性。亦复如是。在缠不现。处烦
    恼矿中。须先假了因智慧。知有开发。次藉缘
    因。方便助显。方成大用。缘用虽分。体恒一味。
    不动众生性。而成佛性矣。以住自性之理。在
    凡而即真。以引出性之事。成果而不虚。以
    应得之文。处染而何失。以至得之道。证圣而
    无疑。又因自性有。故能引出。应得至果。克证
    非虚。如大涅??经云。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
    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实
    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生亦
    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
    悉有佛性。又经论通明四种佛性。初因性。即
    染净缘起。二因因性。即内熏发心。三果性。即
    始觉已圆。四果果性。即本觉已显。又初随缘
    隐显。二征起净用。三染尽净圆。四还原显实。
    又初自性住性。即正因。二是引出佛性。即了
    因。三四皆是至得果性。即缘因。又初二因中
    理智。后二果中理智。因果虽异。智不殊理。契
    同无二。唯一心转。绝相离言。无不包融。故名
    佛性。又涅??疏云。涅??正性有五。一正性。非
    因非因因。非果非果果。二因性。十二因缘。三
    因因性。十二因缘所生智慧。四果性。三藐三菩
    提。五果果性。大般涅??。虽复分别。只是一法。
    又古释有三种性。一理性。谓真如。二行性。谓
    无漏种子。三隐密性。即尘劳之畴。三性隐显
    虽分。一体凡圣共有。又约常住随缘。而分二
    种佛性。一常住义。经云。其药本味。停留山中。
    如常不轻菩萨。敬四众等。以此佛性。混烦恼
    而不污。显菩提。而不净。以常住不变故。所以
    菩萨。不敢轻一小众生。以佛性不坏故。二随
    缘义。经云。随其流处。成种种味。如常惨菩萨。
    愍四众等。以真心不守自性。举体随缘。而作
    人法。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以众生
    随缘失性。不觉不知。所以菩萨。常生悲惨。又
    众生佛性。皆有二义。一是所依佛性。如上二
    义。一是常住。二是随缘。二能依杂染。一缘成
    似有义。二无性即空义。由染法有即空义故。
    所依佛性。常净不变也。由染法有似有义故。
    所依佛性。随缘成染也。故知以众生无性即
    空故。在凡不凡。以法身随缘故。处圣非圣。又
    以众生缘成似有故。圣不是凡。以法身常住
    不变故。凡不是圣。则真俗一际。染净恒分。凡
    圣两途。生佛无异。如是?融。方明一心佛性
    古德问。一切众生。佛性常住。为现为当。答。
    三世皆常。问。若现常者。众生即佛耶。答。如胎
    中子。岂不同父姓。若问父姓宁责耆少。又佛
    性非当现者。只见此理。不可推当。修道乃得。
    不可言现。只见此理。则约理无差。修道乃得。
    则随事不滥。又涅??经明六盲摸象。各说异
    端。虽说不谛。亦不离象。如各执五阴空大
    等六法为佛性。虽说不着。亦不离六法。如头
    足之中。既无有象。不可即也。头足之外。亦无
    别象。不可离也。非即非离。非内非外。而得言
    象。众生佛性。亦复如是。非即六法。非离六法。
    非内非外。故名中道。名为佛性。若取六法为
    佛性者。乃是众盲之佛性。若离六法为佛性
    者。如指虚空为佛性。如诸婆罗门所谤。为仙
    预所害。取不即不离中道为佛性者。如大王
    智臣。所见佛性。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
    佛性。犹如日轮。佛者是觉。人有灵知之觉。今
    第一义空。与之为性。故名佛性。非情无觉。但
    持自体。得称为法。今真性与之为性。故名法
    性。故云假说能所。而实无差。云何无差。同一
    性故。外典亦云。天地万物。同禀阴阳之元气也
    问。夫言佛性。境智俱收。故云菩提菩提断。
    俱名为菩提。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云何
    教中云。在有情数中称佛性。在无情数中称
    法性。答。在心称佛性。在境称法性。从缘虽
    别。能所似分。约性本同。一体无异。如瓶贮醍
    醐。随诸器而不等。犹水分江海。逐流处而得
    名。一味真心。亦复如是。凡圣境智。一际无差。
    所以法王经云。一切众生。一心佛性平等。等
    诸法故。只为真心不守自性。随缘转动。于转
    动处。立其异名。古德云。譬如珠。向月出水。向
    日出火。一珠未曾异。而得水火之名。以珠体
    是一。能应二缘。且如月为水缘时。月中未曾
    无火性。日为火缘时。日中未曾无水性。何以
    故。二性相冥故。但缘水火。事有优劣。故使二
    性。冥伏不现。各从自体。得水火名。非全无性。
    真如一心。亦复如是。在有情中名佛性。在无
    情中名法性。一如未曾异。而得法佛之名。以
    真如体一能应二缘。且如有情正为佛缘时。
    有情未曾无法性。无情正为法缘时。无情未
    曾无佛性。何以故。二性相冥故。但犹色心。事
    有优劣故。二性冥伏不现。各从自体。得法佛
    名。非全无性。清凉记云。法性即佛性者。故经
    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以心性为佛性者。
    无法非心性。则不隔内外。而体非内外。内外
    属相。性不同相。何有内外。然迷一性。而变成
    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变无实。故说墙壁。
    言无佛性。以性说相。无非性矣。如烟因火。烟
    即是火。而烟郁火。依性起相。相翳于性。而相
    即性。如水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变。境不异
    心。心若有性。境宁非有。况心与。境皆即真性。
    真性不二心境岂乖。若以性从相。不妨内外。
    若以外境而例于心。令有觉知。修行作佛。即
    是邪见外道之法。故须常照。不即不离。不一不
    异。无所惑矣。故知佛性。非内非外。随物迷悟。
    强说升沈。又今为遮妄执一切无情有佛性义。
    就计此义。自有浅深。一谓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枭獍负块。以成于子。情变非情。非情变情。斯
    为邪见。不异外道众生。计生草木有命。故不
    可也。若说无情同一性故。则稍近宗。亦须得
    意。彼本立意。约于真如自体遍故。真实之性
    无有二故。涅??经说。第一义空。为佛性故。一
    切法中有安乐性。摄境从心。无非心故。色性
    智性。体无二故。如是等文。诸经具有。今谓此
    释。太即太过。失情无情。坏于性相。若以涅??
    第一义空。该通心境。涅??可以简于瓦砾。言
    无性耶。今直显正义。谓性与相。非一非异。情
    与非情。亦非一异。故应释言。以性从缘。则情
    与非情异。一如涅??简去墙壁瓦砾等故。二
    无觉不觉者。真性之中。无心境故。三无非觉
    悟。以无情性。融觉性故。故起信论。问云。若诸
    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种种色相。答
    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
    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
    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
    今取二性。相即互融之义说耳。百门义海云。
    谓觉尘及一切法。从缘无性。名为佛性。经云。
    三世佛种。以无性为性。一切处随了无性。即
    为佛性。不以有情故有。不以无情故无。今独
    言有情者。遍世劝人为器。常于一毛一毫之
    处。明见一切理事。无非如来性。是开如来性
    起功德。名为佛性。是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
    情与非情。皆同一性。如世尊最后垂示。应尽
    还原品三告之。又经云。尔时世尊。如是逆顺
    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
    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
    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
    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
    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
    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生死。
    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
    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
    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
    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
    应断无明。灭生死始。又复告大众。我以摩诃
    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
    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
    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
    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
    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真见此法。名为解
    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作是语已。复入超禅。
    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
    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
    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
    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
    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
    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灭寂光。名大涅??。如
    上真实慈父。广大悲心。不可思议三告之文。
    或有偶斯教者。可以折骨为笔。剥皮为纸。刺
    血为墨。而书写之。不可顷刻暂忘。刹那失
    照。且如第一文云。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
    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
    灭。第二文云。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
    悉皆究竟。第三文云。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
    明本性。性本解脱。是以遍法界内。尽十方中。
    若有情。若无情。若有性。若无性。山河大地。草
    芥人畜。不在三界。不出三界。不随生死。不住
    涅??。皆同真如一心妙性。如是信解。顿入一
    乘。更无秘文。能出斯旨。离此有说。皆是权施。
    诱引提携。咸归宗镜。问。既云一切众生。皆有
    佛性。云何涅??经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
    根人无等。答。一切众生。实有佛性。经约善
    恶无记理果等。互说有无。荐福疏云。今准经
    明佛性。略有五种。谓善不善无记。及理果等。
    今言一阐提有。善根人无者。此是不善佛性
    也。然善根人。有其二种。一是离欲善根人。
    离欲断一切不善故。二是五住已上。五住已
    上。无不善性故。此之二人。俱无不善性也。善
    根人有。阐提人无者。此是善佛性也。阐提断
    一切善。故云无也。二人俱有者。理及无记
    也。二人俱无者。俱无果性故。涅??经云。如
    来佛性。则有二种。一有。二无。有者。所谓三十
    二相。乃至无量三昧。是名为有。无者。所谓如
    来过未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报烦恼。五阴十
    二因缘。是名为无。乃至阐提佛性亦尔。是则
    上从于佛。下至阐提。皆有有无二性。非全无
    性。是知但约三性及果。而论有无。若言理性。
    尚无凡圣。岂说有无。则约理无不具者。所以
    生法师云。夫禀质二仪。皆是涅??正因。阐提
    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是此经度未尽
    耳。故生法师。忍死十年。以证斯旨。及涅??后
    分到后。果有斯文。遂踞师子座。因而坐蜕
    问。如上决定说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众生既
    具。云何不免沈沦。答。众生虽具正因。而无
    缘了。所以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
    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故先
    德颂云。圆成沈识海。流转若飘蓬。是以真如
    本觉。不守自性。以无性故。但随缘转。如云法
    身流转五道。故号众生。应须以善巧方便。发
    之。以智照。助之。以良缘。了了见时。方逃境缚。
    如起信钞云。且夫真之与妄。皆依一法界心
    所说。盖以此心。本来有体有用。即用之体。则
    荡然空寂。即体之用。则了然觉知。以无始时
    来迷故。于空寂之处。确然根身尘境。于觉知
    之处。则纷然分别缘念。故肇论云。法身隐于
    形[谷-禾+卵]之中。真智隐于缘虑之内。然其形[谷-禾+卵]缘
    念。元来体空。空寂觉知。元来不变。不变之真。
    元来随缘。体空之妄。元来成事。非因造作。法
    尔如斯。众生身心。现今若此。即约此义。以明
    染净缘之义相也。大涅??经云。佛告。善男子。
    如汝所言。若一阐提有佛性者。云何不遮地
    狱之罪。善男子。一阐提中。无有佛性。善男子。
    譬如有王。闻箜篌音。其声清妙。心即耽着。喜
    乐爱念。情无舍离。即吉大臣。如是妙音。从何
    处出。大臣答言。如是妙音。从箜篌出。王复语
    言。持是声来。尔时大臣。持箜篌置于王前。而
    作是言。大王当知。此即是声。王语箜篌。出声
    出声。而箜篌声亦不出。尔时大王。即断其弦。
    声亦不出。取其皮木。悉皆拆裂。推求其声。了
    不能得。尔时大王。即嗔大臣。云。何乃作如是
    妄语。大臣白王。夫取声者。法不如是。应以众
    缘善巧方便。声乃出耳。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无有住处。以善方便。故得可见。以可见故。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不见佛性。
    云何能遮三恶道罪。善男子。若一阐提。信有
    佛性。当知是人。不至三恶。是亦不名一阐提
    也。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堕三恶。故名一阐
    提。是知一切众生。虽有正因。不得了缘枉沈
    生死。为不知故。甘称下凡。为不闻故。不亲善
    友。常迷智眼。岂有了因。恒习恶缘。何成善
    本。今为未闻者。广搜秘藏。发起信心。为未知
    者。直指心原。了然无滞。为已闻者。智慧开发。
    万善资熏。为已知者。一向保任理行成就。
    有斯深益。岂厌文繁。普望后贤。广重传授
    问。佛性若定有无。即成断常之见。如何体会。
    理合正因。答。非一非异。能契一乘之门。亦
    有亦无。不谤三因之性。如大涅??经云。佛言。
    善男子。若有说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常乐
    我净。不作不生。烦恼因缘。故不可见。当知是
    人。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一切众生。都无佛性。
    犹如兔角。从方便生。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当
    知是人。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众生非有如虚
    空。非无如兔角。何以故。虚空常故。兔角无故。
    是故得言。亦有亦无。有破兔角。无破虚空。如
    是说者。不谤三宝。问。教说一心佛性之理。
    有何因缘。获何善利。答。佛眼谛观。正理不
    谬。若人决定信受。则除五种过失。生五种功
    德。佛性论云。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种功
    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除五过失者。一
    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故。有诸众生。未闻佛说
    有佛性理。不知自阴必当有得佛义故。于此
    身。起下劣想。不能发菩提心。二为离慢下品
    人故。若有人曾闻佛说众生有佛性故。因此
    发心。既发心已。便谓我有佛性。故能发心。作
    轻慢意。谓他不能。为破此执。故佛说一切众
    生。皆有佛性。三。为离虚妄执故。若人有此慢
    心。则于如理如量正智不得生显。故起虚妄。
    虚妄者。是众生过失。过失有二。一本无。二
    是客。一本无者。如如理中。本无人我。作人我
    执。此执本无。乃至故知能执。皆成虚妄。由于
    此执。所起无明。诸业果执。并是虚妄。无。受者
    作者。而于中执有是虚妄。故言本无。二是客
    者。有为诸法。皆念念灭。无停住义。则能骂所
    骂。二无所有。但初刹那为旧。次刹那为客。能
    骂所骂。起而即谢。是则初刹那是怨。次则非
    怨。以于客中。作于旧执。此执不实。故名虚
    妄。若起此执。正智不生。为除此执。故说佛性。
    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由真如故。
    无能所骂。通达此理。离虚空执。四为除诽
    谤真实法故。一切众生过失之事。并是二空。
    由解此空故。所起清净智慧功德。是名真实。
    言诽谤者。若不说佛性。则不了空。便执实有。
    违谤真如。净智功德。皆不成就。五离我执故。
    若不见虚妄过失。真实功德。于众生中。不起大
    悲。由闻佛说佛性故。知虚妄过失。真实功德。
    则于众生中起大悲心。无有彼此。故除我执。
    为此五义因缘。佛说佛性生五种功德。一起
    正勤心。二生恭敬事。三生般若。四生?那。
    五生大悲。由五功德。能翻五失。由正勤故。翻
    下劣心。由恭敬故。翻轻慢意。由般若故。翻妄
    想执。由生?那俗智。能显实智及诸功德故。
    翻谤真法。由大悲心。慈念平等故。翻我执。乃
    至由般若故。不舍涅??。由大悲故。不舍生死。
    由般若故。成就佛法。由大悲故。成就众生。
    是以若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然不谤不
    慢。无失无违。何者。以众生妙故。皆不可思议。
    如佛在竹林中说法。授白鸽鸟。劫国名号八
    相之记。诸大菩萨等。皆申忏悔。咸云。若智
    未齐如来。我等自此已后。更不敢称量众生。
    宝。坚和尚云。我。见老鸦在生??上回头转脑。
    便。全体见渠法身。又有俗官入寺。与盘山和
    尚登殿。问云。此雀儿还有佛性不。师云有。
    问。既有佛性。为甚么向佛头上阿。师云。是
    何不向鹞子头上阿。问。佛性于五眼中。何
    眼能见。答。涅??经云。佛眼见故。而得明了。
    以佛眼见一切美恶差别等事。悉皆不动。为
    见性故。维摩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
    义而不动。此是心鉴无碍为眼。非取根尘所
    对。是以肉眼见?天眼观细。慧眼明空。法眼
    辩有。佛眼观不二相一实之理。华严经离世
    间品说十眼。所谓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
    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
    故。法眼。见一切法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
    故。智眼。见诸法故。光明眼。见佛光明故。出
    生死眼。见涅??故。无碍眼。所见无障故。一切
    智眼。见普门法界故。又慧眼所见。无法可见
    故名为见者。见法空故。名为慧眼。非独慧眼
    能见。五眼俱现。如是五眼。照如千日。十方之
    中。无处不见。于一切处。地平如掌。无诸秽恶。
    若有可见。即是生盲。何以故。无所有故。当知
    无空。色空俱遣。又见一切尘全是眼。更不可
    见。闻一切声全是耳。不复更闻。所以云。一切
    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又云。离心之外。更
    无一法。纵见内外。但是自心所见。无别内外。
    此无过也。乃至若了尘时。尘。全是知也。终不
    以知知于尘。即有所知也。若知于无知。不异
    知也。今尘即知。不复更以知及不知。知于无
    知。但无能所之知。非无知也。此方显无知
    也。经云。显现一切法。各各不相知。见亦如是。
    又闻者。圆教明我。我即闻故。能闻所闻。皆法
    界故。故使我外更无别闻。是以若见若闻。若
    知若觉。皆一心故。华严经云。所见不可见。所
    闻不可闻。所知不可知。一心不思议。问。五
    眼凡圣共有。则众生具佛眼。如来有肉眼。云
    何唯佛眼能观。十住菩萨等。不见佛性。答。
    以十住菩萨。有行有住故。所以不了了见。若
    见性了了证实之时。不见。已外。更有菩提可
    行可住。以十住位。缘观未尽故。心有所在。心
    有所在。故有所不在。是故不能觉一切法。至
    佛位息缘。真心平等。无处不在。无不在故。无
    有一法在于心外。亦无一心在于法外。心与
    法界。同体照明。故觉一切。又此心性。是真实
    了知义。遍照法界义。以本有为所照。以净
    眼智明为能照。如涅??经云。见性肉眼。即名
    佛眼。大涅??经明二种见佛性。一相貌见。二
    了了见。相貌见者。谓登地菩萨。方便权智。识
    变似空。名相貌见。了了见者。谓地上菩萨。
    根本正智。亲证真理。不变相缘。名了了见。即
    是亲证。相貌见者。比量知。了了见者。现量
    得。问。既云佛眼能观佛性。如何教中又言。
    我以五眼不见。三聚众生。狂愚无目而言见
    耶。答。若约实相体。性遍法界。以实相无相
    故。则不可见。若论照用。相遍法界。以无相之
    相。亦可得见。又五眼圆照三谛之理。诸境
    分明。虽云洞鉴。未必是有。虽云不见。未必是
    无。斯乃无相之相。不观之观。当知相中无相。
    只勿相。观中无观。只勿观。体万物而自虚。同
    一道之清净。岂同执实随尘。作能所断常之
    见耶。问。夫佛眼者。皆是圆修圆证方具。十
    住菩萨。尚未分明。云何无明。烦恼凡夫。尚未
    得天眼。云何得同佛眼。答。如来五眼。众生
    悉具。非待证圣方有。涅??经云。若学大乘
    人。虽是肉眼。而名佛眼。二乘虽具天眼。不名
    佛眼。又云。见如来性者。虽有烦恼。如无烦恼。
    若实明宗见性。即肉眼而明佛眼。以智照为
    眼故。台教约五。品初位中。以凡夫心。同佛所
    知。用所生眼。齐如来见。若论明味浅深。即
    落修证。今直论见性。即无前后。所以鸯崛摩
    罗经偈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
    无减修。了了分明见者。止观释云。彼是九
    法界眼根也。于如来常者。九界自谓各各非
    真。如来观之。即佛法界。无二无别。无减修者。
    观诸眼即佛眼。一心三谛。圆因具足。无有缺
    减也。了了分明见者。照实为了了。照权为
    分明。三智一心中。五眼具足圆照。名为了了
    见佛性也。见论圆证。修论圆因。又具足修
    者。观于眼根。舍二边漏。名为檀。眼根不为二
    边所伤。名为尸。眼根寂灭。不为二边所动。名
    为羼提。眼根及识。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为
    精进。观眼实性。名为上定。以一切种智。照眼
    中道。名为智慧。是为眼根具足无减修。无减
    故。了了分明。见眼法界。乃至彼意根。于诸如
    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于一一根。即
    空即假即中。三观一心。名无减修。证慧眼法
    界。佛眼一心中得。名了了见。皆如上说。根既
    如此。尘亦复然。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是为圆
    教调伏诸根。满足六度。此则究竟调伏。究竟
    满足。如是助道。助究竟道。当知六度。遍能调
    伏一切诸根也。又若论差别者。则诸天是报
    得。二乘是修得。我此宗门。非报非修。是发得。
    五眼。以本圆具故。若悟佛乘人。虽具烦恼性。
    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即肉眼而名佛眼。二乘
    人。虽证灭修道。具漏尽通。即天眼而为翳眼。
    所以志公云。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
    融大师云。不取天眼等五通。造事外道。唯取
    入理凡夫耳。

    宗镜录卷第八十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