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七十六

    夫论一期真妄生死。约事而言。还有终始不
    答。第一义中。尚无生死。何有始终。顺世谛门
    中。随众生见。而妄说生死。如古德云。真妄相
    循。难穷初后者。释云。若言先妄。后真。真则。有
    始。若谓。先真后妄。妄由何生。若妄依真起。真
    亦非真。若妄体即真。则妄亦无始。为破始起。
    立无始言。始既不存。终从何立。无终无始。岂
    有中间。故中论云。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
    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
    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真妄两亡。
    方说真妄。真妄交彻。何定始终。问。如上所
    说。生死恶业。无量无边。才了此心。得一切同
    时解脱不。答。实有此理。全在当人。若障薄
    遮轻。直了直入。缘深机熟。顿悟顿修。如镜净
    明生。云开月朗。或垢浓习重。观劣心浮。虽
    信解一心。行门难立。有八重妄想之垢。犹致
    网稠林。具六种系缚之门。若坚冰胶漆。若非
    大力。曷能解分。如持地论云。妄想有八种。一
    自性妄想。即执色等法。各有自体。二差别妄
    想。即执色等。有可见不可见。对无对色差别。
    三摄受积聚妄想。即于阴中。执我众生。于军
    林等中。起定执实。此一分别。即前。执人。后执
    于法。四我见妄想。无我计我也。五我所妄想。
    即执我用。六有念妄想。即缘可爱净境分别。
    七不念妄想。即缘可增不净境分别。八俱相
    违妄想。即缘中容境分别。约经论有六种缚。
    先论心境二种缚者。一相应缚。二所缘缚。烦
    恼是心心所。起。必托于心王。心所染心。名相
    应缚。心心所法。俱能缘境。境不离系。名所缘
    缚。次三界中四种缚者。一贪。二嗔。三见取。四
    戒取。贪嗔二缚。不令众生出于欲界。论家举
    喻。如守狱卒。见取戒取二缚。不令有情出色
    无色界。何者。见取。执劣为胜。执非想非非想
    处。及无想天。执为解脱涅??。名为见取。戒取
    者。非因计因。执非想定。及无想定。并鸡戒。为
    生天因。解脱因。名戒禁取。由此二缚。令诸有
    情。不得出色无色界。如上妄想系缚。除上根
    顿修外。即须约地位现观之力。如经所明。现
    观有六现。谓现前。观。谓观察。即真理常现在
    前。妙智恒能观察。不令间断。任运相应。瑜伽
    论云。一思现观。谓上品思慧。引生??等。四加
    行道中。观察诸法。名为现观。二信现观。谓缘
    三宝世间出世间净信。此助现观。令不退转。
    立现观名。三戒现观。谓道共无漏戒。能除破
    戒垢。令观增明。亦名现观。四智谛现观。谓正
    体后得二智缘真俗。真俗。二谛也。五边现观。
    谓智谛观后。观诸缘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
    现观。谓尽无生等究竟位智。古释。前思现观。
    资粮加行。所有智慧。但能伏。未能断也。初地
    已上。信戒智谛。及边现观。当地。即断。后地即
    伏。究竟一观。非伏非断。此断有二。一共相
    断。二自相断。若断惑证理之时。作空行相。及
    无我行相。即名共相。为空无我。该通四谛故。
    名共相断。若断惑证理之时。作真如寂灭行
    相。不通诸谛。唯在灭谛。名自相断。又有三种
    断。一自性断。如灯破?。智慧起时。烦恼?障
    自性应断。二不生断。谓得初地法空之时。能
    令三涂恶道苦果。永更不生。人中无根。二形。
    北州无想天等种子。不生后果。名不生断
    也。三缘缚断者。但断心中之惑。于外尘境不
    起贪嗔。于境虽缘而不染着。名缘缚断也。于
    三断之中。自性。不生。此二任运能断。皆由缘
    缚一断。能令三界因果不生。又古释。智障。有
    其三门。一是智障。所谓分别有无之心。二是
    体障。谓观非有非无之解。立己能者。故曰体
    障。三是治想。谓妄识中合如正慧。依此地有
    其三。初。一四地乃至七地断除。四五六地。断
    除分别取有之心。谓解法慢身净慢等。入七
    地时。断除分别取无之心。八地已上。断除体
    障。前第七地。虽除分别有无之心。犹见己心
    以为能观。如为所观。其所观如不即心。能。观
    之心不即如。心。如别故。心外求法。故有功用。
    法外立心。故有体障。从第七地入八地时。破
    舍此障。观察如外由来无心。心外无如。如外
    无心。心不异如。心外无如。如不异心。故能如
    心。泯同法界。广大不动。以不异故。自外推求
    故舍功用。不复如外建立神智。故灭体障。体
    障灭故。名无障想。第三治想。至佛方灭。故入
    八地。虽无障想。而有治想。行八地已上。无生
    忍体。转转寂灭。令彼治想。运运自亡。至佛乃
    穷。故知万境虽空。须得无心契合。不可口虽
    说空。行在有中。境智相应。能。所冥合。方能
    解缚。随顺无生耳。才生取着。便成魔业。如华
    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何等为
    十。所谓蕴魔。生诸取故。烦恼魔。恒杂染故。
    业魔。能障碍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舍生
    处故。天魔。自?x纵故。善根魔。恒执取故。三昧
    魔。久耽味故。善知识魔。起着心故。菩提法智
    魔。不愿舍离故。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作方
    便。速求远离。疏释云。一蕴魔者。身为道器。体
    与佛同。岂即是魔。蕴魔之名。特由取着。下九
    例尔。皆以下句。释成魔义。是知以心分别。万
    法皆魔。何但此十。故举菩提。法智。以胜况劣。
    不以心分别。一切皆佛。岂舍魔界求佛界耶。
    然四魔直就体明。十魔多约执取。十表无尽
    故。菩提法者。即所证。智是能证。能所冥合。故
    名菩提。若不舍于分别。菩提之见。即是魔矣。
    若入宗镜。分别自亡。既无能证之心。亦无所
    证之理。又华严经云。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
    无少智而入于法。是以驾一智箭。破众魔军。
    挥一慧刀。斩群疑网。斯乃宗镜之力。余何言
    哉。若不悟自心。未达斯旨。虽修智慧。不入圆
    常。纵练行门。唯增我慢。以未达一际法门故。
    但生分别。长养无明。如经云。若分别是。声闻
    法。是缘觉法。是菩萨法。是诸佛法。此名为净。
    此名不净。此名为道。此名非道。是名菩萨?x
    慢。若入宗镜。智行俱成。我慢山崩。贪痴水竭。
    胜负情尽。差别业亡。如弄珠吟云。消六贼兮
    烁四魔。摧我山兮竭爱河。龙女灵山亲献
    佛。贫儿衣里枉蹉跎。问。五阴一法。即妄即
    真。既作尘劳生死之门。又成出世菩提之道。
    今且推妄。生死无从。经云。此阴才灭。彼阴便
    生。既唯识无人。前阴灭。后阴如何得生。答。
    五阴性空非常。相续不断。不常不断。即是正
    因。如华严疏云。五蕴相续。即是正因。亦名生
    因。言正因者。是中道义。中道即是佛性。谓现
    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
    五阴。故现阴非常。如种生芽。种不至芽。虽不
    至芽。而能生芽。此现在阴。虽不至后。而能生
    后。则现阴非断。而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
    余来。因现五阴。生中阴阴。斯则后阴非无因。
    故。后阴非常。既能续前故。后阴非断。非断非
    常。是中道义正因性也。又依台教。略有九种
    五阴。皆无自体。唯逐心生。是以华严经颂云。
    一切众生界。皆在三世中。三世诸众生。悉住
    五蕴中。诸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心法犹如
    幻。世间亦如是。九种五阴者。一期色心。名果
    报五阴。平平想受。无记五阴。起见起爱者。二
    种秽污五阴。动身口业。善恶两种五阴。变化
    示现。工巧五阴。五善根人。方便五阴。证四果
    者。无漏五阴。如是种种。原从心出。正法念经
    云。如画师手。画出五彩。黑。青。赤。黄。白。白白。画
    手譬心。黑色譬地狱。青譬鬼。赤譬畜。黄譬?
    罗。白譬人。白白譬天。此六种阴。止齐界内。若
    依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界内
    界外。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世间色心。尚
    叵穷尽。况复出世宁可凡心知。凡眼翳尚不
    见近。那得见远。弥生旷劫。不睹界内一隅。况
    复界外边表。如渴鹿逐焰狂狗咬雷。何有得
    理。所以龙树破五阴一异。同时。前后。皆如焰
    幻响化。悉不可得。宁更执于王数同时异时
    耶。然界内外一切阴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
    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偈云。一切世间
    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
    是惑本。其义如是。辅行记云。若示不思议境
    体。观心即足。以心遍。故摄余法。又非但心摄
    一切。亦乃一切摄心。故四念处观云。非但唯
    识。亦乃唯色唯声等。今从广之狭。正示境体。
    阴界入三并可为境。以宽缦难示故。从指的。
    略二界入。就阴。如去丈就尺。略四阴从识阴。
    如去尺就寸。以由界入。所摄宽多。阴唯有为。
    有为之中。义兼心色故。置色存心。心名复含
    心及心所。今且观心王。置于心所。则一念心。
    十界三科如丈。一界五阴如尺。唯在识心如
    寸。若达心具一切法已。方能度入一切色心。
    如一一尺。无非是寸。及一一丈。无非是尺。是
    故丈尺。全体是寸。故知若真谛。若俗谛。若有
    为。若无为。一刹一尘。无非心矣。今宗镜撮其
    枢要。盖为斯焉。今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
    也。既从心生。非空非有。不生不灭。无住无
    依。于生死业果之门。不可思议。以因缘和合。
    相。似相续。如有主宰。诸趣往来。至理穷之。毕
    竟无体。如磁石吸铁。明镜现像。此皆法尔。岂
    有情乎。般若假名论云。诸蕴循环。受诸异趣。
    名为取者。是中无人。能取诸趣。舍于现蕴而
    受后蕴。如去故衣而着新衣。然依俗谛。譬如
    因质而现于像。质不至像。而有像现。由前蕴
    故。后蕴续生。前不至后。而后相续。是故菩萨。
    无取者想。大涅??经云。如蜡印印泥。印与
    泥合。印灭文成。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
    缘。而成是文。经合喻云。现在阴灭。中阴阴生。
    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
    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譬合云。如印
    印泥。印灭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是故
    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释曰。
    现阴如印。中阴生处义之如泥。现在阴灭。
    名为印坏。中阴阴起。名为文成。于此复以
    中阴为印。业逼受胎。名为印泥。中阴阴灭。
    名为印坏。未来阴起。名为文成。业种未断。文
    复为印。印复为文。文印相成。不可穷已。生
    死不断。法喻可知。又如灯焰。前焰引后焰。后
    焰续前焰。相续不断。似常似一。凡夫不达。
    或执生死为常。不知前焰无体。因后焰续
    起。后焰无体。仗前焰引生。焰焰皆虚。自性寂
    灭。此一念心。亦复如是。新新生灭。续续轮回。
    乃至一念不住。犹如灯焰。不细观察。执此生
    灭。为一为常。又不了前焰才灭。后焰续生。念
    念相续。未曾间灭。或执生死为断。若深达
    因缘之理。自然不落断常。何者。以因缘无性。
    不可得。故非常。以无性因缘能相续。故非断。
    又此五阴。只是一法。若执成断常。是凡夫见。
    若破析成空。是藏教人。若了阴无性。体此成
    空。是通教人。若悟此五阴不空。具足佛法。修
    智断惑次第生起。是别教菩萨。若了此即真。
    更无别法。念念圆满具十法界。即圆教菩萨。
    如薄运者。睹金成蛇。厚福人。捉石为宝。法无
    高下。人自升沈耳。但不造贫富业。终无胜劣
    报。如大智度论偈云。先世业自作。转为种种
    形。虚空不受害。无业亦如是。问。生死相续。
    由诸习气。有几习气。能成轮转。答。古释。习
    气自体。总有三义。习气者。与种子名异体同。
    习气。即约熏习时而论。种子。即对现行立号。
    都有三义。一种子名习气。气者气分。习谓熏
    习。由彼现行熏习。得此气分故。二现行亦名
    习气。谓都由种子能生现行。是种子家之气
    分。三习气名习气。如裹香纸。而有气分。唯识
    论云。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
    气。功能者。是习气义。体。即种子。略有三种习
    气。一名言习气。二我执习气。三有支习气。一
    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
    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
    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
    有为法。各别因缘。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
    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
    我所执。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
    二我执。所熏成种。今有情等。自他差别。三有
    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
    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
    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
    善恶趣别。应知我执有支习气。于差别果。
    是增上缘。前云生死因业习气者。应知即是
    有支习气。二取习气。应知即是我执名言二
    种习气。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
    名取。释云。表义名言者。唯第六识。能缘其
    名。能发其名。余皆不缘。亦不能发。即唯诠义
    音声之差别。简非诠表声。彼非名言故。名唯
    无记。然名是声上屈曲差别。唯无记性。不能
    熏成色心等种。然因名故。心随其名。变似五
    蕴三性法等。而熏成等种。因名起种。号名言
    种。一切熏种。皆由心心所。心心所种。有因外
    缘。有不依外者。不依外者。名显境名言。若依
    外者。名表义名言。分二别。然名自体。不能熏
    种。显境名言者。即能了境心心所法。即是一
    切七识见分等心。非相分心。不能显境故。是
    以分段生死。从正使有。即是凡夫。若变易生
    死。从习气生。即是二乘。虽断正使。不断习气。
    于中有二。一烦恼习气。二业习气。一烦恼习
    气者。如难陀有欲习。往昔数生。身为国王。习
    近五欲故。舍利弗有嗔习。往昔数生。曾受蝎
    身。毕陵伽婆蹉有慢习。往昔数生。身是大婆
    罗门。博学多才。我慢轻物。乃至??特比丘。有
    痴余习等。二业习气者。如牛?比丘。往昔是
    牛身。林间奔走。触着遗弃故破袈裟。以是因
    缘。虽获道果。以业习故。使之然也。又如迦叶
    闻琴起舞。阿难常好歌吟。俱以往昔曾为乐
    人。以业习之余故。若烦恼余习。是变易缘。有
    业余习。是变易因。感变易生死。即是果报。
    此二乘人。未得如来一心三点涅??。于无学
    位。虽见修惑尽。所有无知。皆是无明之余习。
    亦名无明住地。亦名所知之障。亦名尘沙无
    知。又菩萨约化门有十种习气。华严经离世
    间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习气。何等
    为十。所谓菩提心习气。善根习气。教化众生
    习气。见佛习气。于清净世界受生习气。行习
    气。愿习气。波罗蜜习气。思惟平等法习气。种
    种境界差别习气。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
    法。则永离一切烦恼习气。得如来大智习气。
    非习气智。故知染净二业。升沈两门。皆从熏
    习而生。不是无因而得。应须勤修白业。净法
    时熏。念念功夫。自成妙果。所以一一众生八
    识藏中。各具十法界种子。本自具足。非从新
    生。虽常内熏。须假外缘熏发。若闻十恶。熏发
    三涂种子。若闻戒善。熏发人天种子。若闻谛
    缘。熏发二乘种子。若闻六度。熏发菩萨种子。
    若闻一乘。熏发诸佛种子。各随习熟浓厚处先
    发。如今多习三涂种子。人天尚少。岂况佛乘。
    然地狱界现行时。佛种子亦不没。只是转更
    赊远。如今既在人天。直须努力。常亲知识。乐
    听一乘。内外资熏。一生取办。故佛诫罗睺罗
    颂云。十方无量诸众生。念念已证善逝果。彼
    既丈夫我亦尔。何得自轻而退屈。问。生死
    涅??。苦乐报应。以何为因。答。如来藏为因
    问。如来藏是无漏常住。非刹那生灭之法。云
    何与生灭为因。答。一切异生。因觉故迷。迷
    无自体。楞伽经云。佛言。大慧。七识不流转。
    不受苦乐。非涅??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
    与因俱。若生若灭。古释云。七识念念生灭。不
    能往来六道。故名不流转。以念念灭故。不知
    苦乐。不与涅??为因。又七识从缘。本无自性。
    尚不能为生死苦乐之本。岂复与涅??作因。
    明如来藏。常令诸识知苦乐。七识若无如来
    藏。自体念念灭。不知苦乐。依如来藏。故知
    苦乐。名如来藏受苦乐。如来藏体。不受苦乐
    也。言与因俱者。如来藏与七识。生死苦乐因
    俱。念念生灭也。又云。七识念念生灭无常。当
    起即谢。如何流转。自体无成。故不受苦乐。既
    非染依。亦非无漏涅??依矣。其如来藏。真常
    普遍。而在六道。迷此能令随缘成事。受苦乐
    果。与七识俱。名与因俱。不守自性而成故。七
    识依此而得生灭。云若生若灭。此明如来藏
    即是真如随缘。故受苦乐等。又释云。以本害
    末令末空故。无可流转。唯如来藏受苦乐者。
    末害本故。不守自性。清净之体。随缘成有。若
    相顺。则如水乳之和。常恒共器。若相背。则如
    父母之雠。不与同天。又存上有不存之义。泯
    上有不泯之义。若唯泯无不泯。则色空俱
    亡。无可。相即。以不泯故。虽相即而色空。历然。
    若唯存无。不存。则色空各有定性。不得。相即。
    由有不存故。虽历然而得相即。如起信真如
    生灭二门无碍。唯是一心者。结归起信。依一
    心法立二种门。故须具足二义。方名具分唯
    识。问。唯识第九亦说其所转依有其二种。
    一持种依。谓第八识。二迷悟依。谓即真如。何
    以说言。然依生灭八识。唯有心境依持。答。
    彼虽说迷悟依。非即心境持种。以真如不变。
    不随于心变万境故。但是所迷耳。后还净时。
    非是摄相即真如故。但是所悟耳。今乃心境
    依持。即是真妄。非有二体。故说一心。约义不
    同。分成两义。说二门别。故论云。然此二门。
    皆。各总摄一切法。以此二门不相离故。所以
    楞严经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如今世人。只
    信有生灭。不信有如来藏。不知生死有名无
    体。如来藏有名有体。只可从实。不可凭虚。凭
    虚则妄执所宜。从实则佛。所印可。问。夫论
    心含教法。如何是一心四谛法门。答。四谛
    法门。横该竖彻。法无不备。教无不穷。今约台
    教。一心具无作四谛者。一念心中具十界苦。
    名为苦谛。具十界惑。名为集谛。苦即涅??。名
    为灭谛。惑即菩提。名为道谛。此唯论一心四
    谛。又四教四种四谛。藏教生灭四谛。通教无
    生四谛。别教无量四谛。圆教无作四谛。今但
    论圆教无作四谛。止观云。法性与一切法。无
    二无别。凡法尚是。况二乘乎。离凡法更求实
    相。如避此空。彼处求空。即凡法是实法。不须
    舍凡向圣。经言。生死即涅??。一色一香。皆
    是中道。即无作四谛。又玄义云。以迷理故。
    菩提是烦恼。名集谛。涅??是生死。名苦谛。
    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
    名灭谛。即事而中。无思无念。无谁造作。故名
    无作。亦名一实谛。一实谛者。无虚妄。无颠倒。
    常乐我净等。是故名为无作四圣谛。法华经
    偈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又云。唯此一
    事实。即是无作一实谛也。以真如之性。是自
    心之实。名一实谛。念念圆成。更何所作。名无
    作四谛。所以八千声闻。于法华会上见如来
    性。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以达本故。法尔如
    斯。若未见性人。不可安然。拱手效无作无修。
    直须水到渠成。自然任运。故又但了一心。自
    然无作。非是强为。故云阴入皆如。无苦可舍。
    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
    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无灭可证。无苦无集。
    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
    相。实相外更无别法。又文殊道行经云。佛告
    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起。即解苦谛。
    若见一切诸法无住。即能断集。若见一切诸
    法毕竟涅??。即能证灭。文殊师利。若见一切
    诸无自体。即是修道。

    宗镜录卷第七十六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