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六十八

    夫既云约俗假立。心境双陈。开之则两分。合
    之则一味。今约开义。则互相生。未有无心境。
    曾无无境心。凡圣通论。都有几境。答。大约
    有三境。颂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
    通情本。性种等随应。性境不随心者。性境者。
    性是实义。即实根尘四大。及实定果色等相
    分境。言不随心者。为此根尘等相分。皆自
    有实种生。不随能缘见分种生故。独影唯从
    见者。影为影像。是相分异名。为此假相分。无
    种为伴。但独自有。故名独影。即空华兔角。过
    去未来。诸假影像法。是此但从。能缘见分变
    生。与见分同种。故名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
    本者。即相分。一半与本质同一种生。一半与
    见分同一种生。故言通情本。情即能缘见分。
    本即所缘本质。言性种等随应者。随应。是不
    定义。谓于三境中名随所应。有性。种。界系。三
    科。异熟等。差别不定。又广释云。性境者。为有
    体实相分名性境。即前五识。及第八心王。并
    现量第六识所缘诸实色。得境之自相。不带
    名言。无筹度心。此境方名性境。及根本智缘
    真如时。亦是性境。以无分别任运转故。言不
    随心者。都有五种不随。一性不随者。其能缘
    见分。通三性。所缘相分境。唯无记性。即不随
    能缘见分通三性。二种不随者。即见分从自
    见分种生。相分从自相分种生。不随能缘见
    分心种生故。名种不随。三界系不随者。如明
    了意识缘香味境时。其香味二境。唯欲界系。
    不随明了意识通上界系。又如欲界第八缘
    种子境时。其能缘第八唯欲界系。所缘种子。
    便通三界。即六八二识。有界系不随。四三科
    不随者。且五蕴不随者。即如五识见分。是
    识种收。五尘相分。即色蕴摄。是蕴科不随。十
    二处不随者。其五识见分。是意处收。五尘相
    分。五境处摄。是处科不随。十八界不随者。其
    五识见分。是五识界收。五尘相分。五境界摄。
    此是三科不随。五异熟不随者。即如第八见
    分。是异熟性。所缘五尘相分。非异熟性。名异
    熟不随。独影境者。谓相分与见分同种生。名
    独影唯从见。即如第六识缘空华兔角过未。
    及变影缘无为。并缘地界法。或缘假定果。极
    迥极略等。皆是假影像。此但从见分变生。自
    无其种。名为从见。独影有二种。一者无质独
    影。即第六缘空华兔角。及过未等所变相分。
    是。其相分。与第六见分同种生。无空华等质。
    二者有质独影。即第六识缘五根种现。是皆
    托质而起故。其相分。亦与见分同种而生。亦
    名独影境。三带质者。即心缘心是。如第七缘
    第八见分境时。其相分无别种生。一半与本
    质同种生。一半与能缘见分同种生。从本质
    生者。即无覆性。从能缘见分生者。即有覆性。
    以两头摄不定。故名通情本。质即第七能缘
    见分。本即第八所缘见分。又四句分别。一唯
    别种。非同种。即性境。二唯同种。非别种。即独
    影境。三俱句。即带质境。四俱非。即本智缘
    如。以真如不从见分种生故。名非同种。又
    真如当体是无为。但因证显得。非生因所生
    法故。名非别种。性种说随应者。性即性境。种
    谓种类。谓于三境中。各有种类不同。今皆须
    随应而说。又约八识分别者。前五转识。一切
    时中皆唯性境。不简互用不互用。二种变中。
    唯因缘变。又与五根同种故。第六意识有四
    类。一明了意识。亦通三境。与五同缘实五尘。
    初率尔心中是性境。若以后念缘五尘上方
    圆长短等假色。即有质独影。亦名似带质境。
    二散位独头意识。亦通三境。多是独影。通缘
    三世有质无质法故。若缘自身现行心心所
    时。是带质境。若缘自身五根。及缘他人心心
    所。是独影境。亦名似带质境。又独头意识。初
    刹那缘五尘。少分缘实色。亦名性境。三定中
    意识。亦通三境。通缘三世有质无质法故。是
    独影境。又能缘自身现行心心所故。是带质
    境。又七地已前有漏定位。亦能引起五识。缘
    五尘故。即是性境。四梦中意识。唯是独影
    境。第七识唯带质境。第八识。其心王唯性境。
    因缘变故。相应作意等五心所。是似带质真
    独影境。问。三境以何为体。答。初性境。用
    实五尘为体。具八法成故。八法者。即四大。地
    水火风。四微。色香味触等。约有为说。若能缘
    有漏位中。除第七识。余七皆用自心心所为
    体。第二独影境。将第六识见分所变假相分
    为体。能缘即自心心所为体。第三带质。即变
    起中间假相分为体。若能缘有漏位中。唯六
    七二识心心所为体。又成唯识论枢要志云。
    真色真心。俱是所缘。所变相分俱名性境。或
    能缘心。而非妄执分别构画。名为真心。真心
    缘彼真色等境。所变相分。方名性境。若心缘
    心所变。相分。相分无实。但带质故。性者。体也。
    体性是实。名为性境。独影者。独者。单也。单
    有影像。而无本质。故相名独。如缘龟毛石女
    等相。或虽有质相分。不能熏彼质种。望质无
    能。但有假影。亦名为独。如分别心缘无为相。
    及第八识心所相及。余准此知。带质之境者。
    质者。周易云。形体也。带者。说文谓之绅也。绅
    也谓束。又方言云。带谓行也。今云带质。义通
    二也。若依说文。谓即挟带逼附之义。如绅束
    也。若依方言。影仗质生。如因其路。行义方有。
    然此相分。虽有能熏自及质种。然无实用。如
    缘心相。相分之心。无虑用故。通情本者。情谓
    见分。本谓质也。显所变相。随见随质。以判种
    性。二义不定。又境有二。一众生遍计所执情
    境。心外见法。名之曰境。二诸圣自在德用智
    境。以从心现故。成其妙用智境。又二。一分剂
    境。广大无边故。二所知境。唯佛能尽故。又有
    二种。一是心境。唯心现故。张心无心外之境。
    张境无境外之心。常含一味故。二是境界之
    境。谓心境无碍。隐显同时。体用相成。理事齐
    现。问。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云何又说心说
    境。答。前已广明。何须重执。一心四分。理教
    无差。有境有心。方成唯识。如心缘境时。必有
    相分故。如镜照面时。有面影像也。量云。心缘
    境是有法。心上必带境之影像。宗因云。心对
    外质。同喻如镜照面时。问。智境各一。何分
    多种。答。智因境分。有真俗之异。境从智立。
    标凡圣之殊。约用似多。究体元一。如起信钞
    问云。境智为一为异。答云。智体无二。境亦无
    二。智无二者。只是一智。义用有殊。约知真处。
    名为真智。约知俗处。名为俗智。境无二者。谓
    色即是空为真境。空即是色为俗境。由是证
    真时必达俗。达俗时必证真。了俗无性。即是
    真空。岂有前后耶。况无心外之境。何有境外
    之心。是即心境浑融。为一法界。问。一心二
    谛。理事非虚。证理性而成真。审事实而为俗。
    皆具极成之义。不坏二谛之门。大小二乘。同
    共建立。如何是极成之义。答。所成决定不
    可移易。随真随俗。各有道理。瑜伽论云。一
    有世间极成真实。二道理极成真实。世间极
    成真实者。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
    世俗惯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谓地唯是地。
    非是火等。乃至苦唯是苦。非是乐等。乐唯是
    乐。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
    是即如是。非不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一
    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
    成立。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是名世
    间极成真实。道理极成真实者。依止现比。及
    至校量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证
    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是名道理极成真
    实。问。离识有色。文义俱虚。心外无尘。教理
    同证。其奈名言熏习。世见坚牢。若不微细剖
    陈。难圆正信。只如外色。若?若细。云何推检。
    知其本空。了了分明。成就唯识。答。?细之
    色。皆从识变。既从识有。外色全空。故经云。色
    性自空。非色灭空。为未了者。更须破析。直
    至极微。方信空现。识论云。余乘所执离识实
    有色等诸法。如何非有。彼所执色。不相应行。
    及诸无为。理非有故。且所执色。总有二种。一
    者有对。极微所成。二者无对。非极微成。彼有
    对色。定非实有。能成极微。非实有故。谓诸极
    微。若有质碍。应如瓶等。是假非实。若无质碍。
    应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又诸极微。若
    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实有。若无方分。则如
    非色。乃至虽非无色。而是识变。谓识生时。内
    因缘力。变似眼等色等相现。即以此相。为所
    依缘。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
    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对色。理既不
    成。故应但是内识变现。发眼等识。名眼等根。
    此为所依。生眼等识。此眼等识。外所缘缘。理
    非有故。决定应许自识所变。为所缘缘。谓能
    引生似自识者。乃至由此定知。自识所变以
    色等相。为所缘缘。见托彼生。带彼相起故。然
    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
    极微。合成一物。为执?色有实体者。佛说极
    微。令其除析。非谓诸色实有极微。诸瑜伽师。
    以假想慧。于?色相。渐次除析。至不可析。假
    说极微。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
    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故说极微。是色边
    际。由此应知。诸有对色。皆识变现。非极微成。
    余无对色。是此类故。亦非实有。或无对故。如
    心心所。定非实色。诸有对色。现有色相。以理
    推究。离识尚无。况无对色。现无色相。而可说
    为真实色法。问。表无表色。不居身外。内所
    动作。显现非虚。如成业论偈云。由外发身语。
    表内心所思。譬彼潜渊鱼。鼓波而自表。此
    表无表色。是实有不。答。识论云。且身表色。
    若是实有。以何为性。若言是形。便非实有。可
    分析故。长等极微不可得故。若言是动。亦非
    实有。才生即灭。无动义故。有为法灭。不待因
    故。灭若待因。应非灭故。若言有色。非显非形。
    心所引生。能动手等。名身表业。理亦不然。此
    若是动。义如前破。若是动因。应即风界。风无
    表示。不应名表。故身表业。定非实有。然心为
    因。令识所变手等色相。生灭相续。转趣余方。
    似有动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语表亦非实
    有声性。一刹那声。无诠表故。多念相续。便非
    实故。外有对色。前已破故。然因心故。识变似
    声。生灭相续。似有表示。假名语表。于理无违。
    表既实无。无表宁实。然依思愿善恶分限。假
    立无表。理亦无违。问。经中说有三业。善恶
    果报。不滥升沈。云何拨无。岂不违教。答。不
    拨为无。为显识故。推其不实。于世俗门。善顺
    成立。识论云。不拨为无。但言非色。能动身思。
    说名身业。能发语思。说名语业。审决二思。意
    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起身语思。有所
    造作。说名为业。是审决思所游履处故。通生
    苦乐异熟果故。亦名为道。或身语表。由异发
    故。假说为业。思所履故。说名业道。由此应知。
    实无外色。唯有内识。变似色生。问。不相应
    行。是实有不。答。识论云。不相应行。亦非实
    有。所以者何。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诸心所。
    体相可得。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由
    此故知。定非实有。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
    非异色心心所有实体用。问。二无心定。无想
    异熟。应异色心等有实自性。若无实性。应不
    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现起。答。识论云。若无心
    位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遮于心名无心定。
    应无色时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碍于色名
    无色定。彼既不尔。此云何然。又遮碍心。何须
    实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谓修定时。于定加
    行。厌患?动心心所故。发胜期愿。遮心心所。
    念心心所。渐细渐微。微微心时。熏异熟识。成
    极增上厌心等种。由此损伏心等种故。?动
    等暂不现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种善故。
    定亦名善。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
    招彼异熟识。依之?动想等不行。于此分位。
    假立无想。依异熟立。得异熟名。故此三法。亦
    非实有。问。世间依想建立。有为之法皆虚。
    俗谛从识施为。无体之门尽伪。且如圣教。文
    句能诠。乃广长舌相之所宣。妙观察智之所
    演。云何俱称不实。咸是虚耶。答。诸圣演教
    谈诠。是依世俗文字。所以佛告三乘学者。只
    令依义不依语。权藉教以明心。是以文字俱
    无自性。亦从识变。广百门论云。然诸世间。随
    自心变。谓有众字和合为名。复谓众名和合
    为句。谓此名句。能有所诠。能诠所诠。皆自心
    变。诸心所变。情有理无。圣者于中。如实知见。
    云何知见。谓彼法。皆是愚夫虚妄识心分别
    所作。假而非实。俗有真无。随顺世间。权说为
    有。问。音声可闻。色尘有对。可言心变。只如
    时法无相。应为实有。答。有相尚空。无相何
    有。时亦无体。延促由心。以始从一念。终成于
    劫。念若不起。时劫本空。但有初中后等时量。
    皆是唯识之时。广百论破时品云。复次是则
    一切若假若实。皆依世俗假相施设。云何汝
    等。定执诸法。皆是实体。难。若一切法。皆非实
    有。如何现前分明可见。答。镜像水月。干闼婆
    城。梦境幻事。第二月等。分明可见。岂实有耶。
    世间所见。皆无有实。云何以现证法是真。觉
    时所见。一切非真。是识所缘。如梦所见。梦心
    所见。决定非真。乱识所缘。如第二月。如是虽
    无真实法体。而能为境生现见心。因斯展转。
    发生忆念。前后俱缘。非真有境。是故不可以
    生忆念。证法是真。法既非真。时如何实。难。
    若缘妄境。生于倒见。境可是虚。见应是实。答。
    境既是虚。见云何实。如在梦中。谓眼等识。缘
    色等境。觉时知彼二事俱无。妄境倒心。亦复
    如是。愚夫谓有。圣者知无。难。有倒心境。二种
    皆虚。无倒境心。俱应是实。答。世俗可尔。胜义
    不然。以胜义中心言绝故。若于胜义心言绝
    者。云何数说心境是虚。为破实执。故且言虚。
    实执若除。虚亦不有。若实若虚。皆为遣执。依
    世俗说。非就胜义。胜义谛言。亦是假立。为翻
    世俗。非有定诠。难。现见心境。可言是无。忆念
    境心。云何非有。答。现见尚无。忆念岂有。难。
    若一切法。都非实有。如何世间现造善恶。若
    无善恶。苦乐亦无。是则拨无一切因果。若拨
    无因果。则无邪见。岂不怖此邪见罪耶。答。奇
    哉世间。愚痴难悟。唯知怖罪。不识罪因。一切
    善恶。苦乐因果。并世俗有。胜义中无。我依
    胜义。言不可得。不拨世俗。何成邪见。于世俗
    中。执胜义有。不称正理。是为邪见。今于此中。
    为破时执。略说诸法。俗有真无。又古释云。凡
    如来三时说法。或云一时。三世十世等时。皆
    从能变心生。外无三世之境。离自心外。诸法
    无体。如世尊说弥勒作佛。即听者于自心上。
    变作过去相分生起。世尊答云。从今十二年
    后。必得往生。听者心上。又变作未来相分而
    起。能变心。即现在也。此过去时。无其实境。尽
    从心变。但随心分限。变起长时短时。是以时
    因心立。无有定性。因现在。则有过去未来。因
    延有促。因一念有大劫。若无现在心。何处立
    过未。西域记第七云。昔有隐士。结庐屏迹。博
    习技艺。究极神理。能使瓦砾成宝。人畜变形。
    但未能驭风云。陪仙驾。阅图考古。更求仙法。
    遂得求仙方云。将欲求仙当筑坛场。命一烈
    士。按长剑。立坛隅。屏息绝言。自昏达曙。求
    仙者。坛中而坐。按长剑。诵神咒。收视返听。
    达曙登仙。既得此方。数年之间求烈士不
    得。后遇一人。先为人佣力。艰辛五载。一旦违
    失。遂被笞辱。又无所得。悲号巡路。隐士见命
    数加优赠。烈士欲求报效。隐士曰。我弥历多
    年。幸而遇会。奇貌应图。非有他故。愿一旦不
    语耳。烈士曰。死尚不辞。何况不语。于是隐士。
    立坛受仙。依事行之。日暮之后。各思其事。
    隐者诵咒。烈士按剑。俟将晓矣。烈士忽然大
    叫。时空中火下。烟焰云蒸。稳士疾引此人。入
    池避难。问曰。诫子无声。何乃惊叫。烈士曰。受
    命之后。至夜昏然若梦。见昔所事主人。躬来
    至傍。感厚恩而不语。被打震怒。而见致害。遂
    见托生南印土大婆罗门家。受生。乃至出胎。
    苦厄备受。荷恩不语。洎乎受冠生子。每念前
    恩思而不语。阖家亲戚。咸见怪矣。年过六十。
    而有一子。其妻谓曰。汝若不语。我杀汝子。我
    自怀念。今已隔生。唯有一子宁忍令杀。因
    止其妻。遂发此言。隐士曰。我之过也。被魔所
    娆。烈士感激其事。忿恚而死。故知睡梦与觉。
    所见唯心。延促之时。不离一念。故引梦时。以
    明觉位。又法华经安乐行品。梦入铜轮。成道
    度生。经无量时。唯只一夜梦心。所以无性摄
    论颂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
    量。摄在一刹那。可证听者心上。自变长短二
    时。实唯现在心心所也。故义海云。如见尘时。
    是一念心所现。此一念心之时。全是百千大
    劫成。何以故。百千大劫。本由一念方成。大劫
    既相由成立。俱无体性。乃至远近世界。佛及
    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于一念中现。何以
    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
    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事物显然。所以华严经
    颂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
    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又颂云。始
    从一念终成劫。悉从众生心想生。一切刹海
    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又颂云。或从心海
    生。随心所解住。如幻无处所。一切是分别。故
    知横收刹海。竖彻僧只。皆一念心。前后际断。
    既无大小之刹。亦无延促之时。以一方便唯
    心之门。令众生界悉皆清净。何者。以知境唯
    妄识分别。则不起心。以心不起故。则妄境不
    现。妄境不现。垢净之法无依?想不生。长短
    之时自绝。若教中所说劫量延促。皆是善巧
    逗机方便。或为怯弱众生。说成佛只在刹那。
    或为懈怠众生。说须经阿僧只劫。若成佛之
    旨。一际无差。延促之诠。尽归权智。又古释云。
    一方便者。即了唯心也。一念与劫。并由想心。
    心想不生。长短安在。非长非短。是谓清净。不
    坏于相。则劫海无边。故知一切诸法。皆无自
    体。悉不坚牢。唯从想生。若执为实。但是颠倒。
    所以广博严净经云。文殊师利告阿难言。愚
    小之人。以日为昼想。无黠慧故。所以者何。若
    令此昼。是真实者。是常住者。是坚牢者。应有
    积聚。不应过去。唯应有昼。不应有夜。问。此
    三世时。既从心变。于八识内。何识所缘。答。
    古释云。唯意所缘。谓时之一法是假。前五第
    八俱不能缘。第七又常缘内第八见分为我。
    兼无分别故。唯第六能缘。又四种意识中。唯
    明了意识不能缘。时是假故。即定中。梦中。独
    散。此三俱能缘。若约三境中。是独影境。问。
    不相应行中诸有为法。似有作用。应不离识。
    如六种无为。无有作用。应离色心等有其实
    性。答。有无之法。皆依识变。虚空等五无为。
    皆依妄识所变。真如无为。是净识之性。亦不
    离识。乃至有无真假。一切性相。离真唯识性。
    更无所有

    宗镜录卷第六十八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