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六十五

    夫能所之见。则心境宛然。圣人知见。如何甄
    别。答。双照有空。不住内外。似谷答声而绝
    虑。如镜鉴像而无心。妙湛圆明。寂而常照。故
    云常在正念。亦名正知。非是有念有知。亦非
    无念无知。有无皆想。俱非正知。但无念而照。
    名曰正知。若唯无念。寂而失照。若但照体。照
    而失寂。并称不正。正在双行。还原集云。圣人
    有二种用心。一不见一切物皆空。唯见于空。
    不见一切物。二见一切物即空。了了见一切
    有。不住于有。了了见一切空。不住于空。双照
    有无。分别宛然。而无念动。犹如明镜。睹其色
    像。一切皆于中现。用心亦尔。得其妙性起
    照。照见一切。了了知无所知。了了见无能见。
    无能。不废常见。见性。既常。无一间断。分明彻
    照十方。净无瑕秽。内外圆明。廓周法界。亦名
    ?陈?谀俏拚习?邸T猜??健U占?磺蟹?br> 刹。即此义也。所以达人见闻。不落能所。既非
    是有见。亦非无见。但不生二相。常合真空。是
    以全色为眼。常见色而无缘。全眼为色。恒称
    见而非我。以色是所缘之境。眼是能缘之根。
    今即是眼。故无缘也。又眼是我能见。今全为
    色。正见之时。即非我也。则色心无二能所非
    殊。所以影公颂云。法性不并真。圣贤无异道。
    故大集经云。慧灯三昧者。即是诸法无二相
    也。无二相者。不在有无。不出有无。夫有无者。
    以惑情所执。有无皆失。理。无惑计。有无皆真。
    是知诸法。非实非虚。非空非有。若无于有。不
    成于无。若无于无。不成于有。有无交彻。万化
    齐融。又约圣人亲证见闻之境。有其四种。所
    以大涅??经云。约佛妙证。有四种闻。一不闻。
    闻二不闻不闻。三闻不闻。四闻闻。台教释云。
    初入证道。修道忽谢。无所可有。名为不闻。真
    明豁开。无所不照。即是于闻。故名不闻。闻证
    得如是大般涅??。无有闻相。故名不闻不
    闻。证起惑灭。名闻不闻。寂而常照。随扣则应。
    名曰闻闻。初句证智。次句证理。第三句证断。
    第四句证应。若事若理。智断自他。于初智证
    之中。具足无缺。此一妙证。尽涅??海。复次不
    闻闻。是证了因。闻不闻。是证缘因。不闻不
    闻。是证正因。闻闻。是证境界。乃至明四种。生
    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亦同四种闻义。
    一生生。是因缘所生法。二生不生。是我说即
    是空。三不生生。是亦名为假名。四不生不生。
    是亦名中道义。若能了此四生之无生。方达
    圣人见闻之境。是以不取不舍。达一道之原。
    非有非空。见诸法之实。如肇论云。且夫心之
    有也。以其有有。有自不有。故圣心不有。有不
    有有。故有无有。有无有故。则无无。无。无故。圣
    心不有不无。不有不无故。其神乃虚。何者。夫
    有也。无也。心之影响也。言也。象也。影响之所
    攀缘也。有无既废。则心无影响。影响既沦。则
    言象莫测。言象莫测。则道绝群方。道绝群方。
    故能穷灵极数。穷灵极数。乃曰妙尽。妙尽之
    道。本乎无寄。夫无寄在乎冥寂。冥寂故。虚以
    谓之。妙尽在乎极数。极数故。数以应之。数以
    应之。故动与事会。虚以谓之。故道超名外。道
    超名外。因谓之无。动与事会。因谓之有。谓之
    有者。应夫有为。强谓之然耳。彼何然哉。故经
    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
    此无相寂然之道。岂曰有而为有。无而为无。
    动而乖静。静而废用耶。而今之谈者。多即言
    以定旨。寻大方而征隅。怀前识以标玄。存所
    存之必当。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闻圣无
    知。谓等大虚。有无之境。边见所存。岂是处中
    莫二之道乎。何者。万物虽殊。然性本常一。不
    可而物。然非不物。可物于物。则名相异陈。不
    物于物。则物而即真。是以圣人不物于物。不
    非物于物。不物于物。物非有也。不非物于物。
    物非无也。非有所以不取。非无所以不舍。不
    舍故。妙存则真。不取故。名相靡因。名相靡因。
    非有知也。妙存即真。非无知也。故经云。般若
    于诸法。无取无舍。无知无不知。此攀缘之外。
    绝心之域。而欲以有无诘者。不亦远乎。释曰。
    夫说有说无。是心之影响。岂当真实乎。若能
    穷其灵智之原。极乎心数之表。则可妙尽其
    道矣。自然真心无寄。不属有无。不以有。故虚
    以谓之。不以无。故数以应之。然此犹是强言。
    则圣智无心于彼此。故云圣人不物于物。不
    非物于物。不物于物。故名相靡因者。以不取
    诸法。无法当情。则名相无因得起。不非物
    于物。故妙存即真者。以不舍诸法故。无法可
    舍。则见诸法之实性。湛然常住。妙体恒真。此
    真实甚深般若。岂在即言审定。随意思量。说
    有说无。非有非无之所能及。故云此攀缘之
    外。绝心之域。而欲以有无诘者。不亦远乎。应
    当妙证之时。自然明了。问。此佛之知见。如
    何开示悟入。答。若约教。天台文句疏。配圆教
    四位。开即十住。示即十行。悟即十向。入即十
    地。华严记释大意云。谓开除惑障。显示真
    理。令悟体空。证入心体。若禅门南北二宗释
    者。北宗云。智用是知。慧用是见。心不起名
    智。智能知五根。不动名慧。慧能见。是佛知见。
    心不动是开。开者。开方便门。色不动是示。示
    者。示真实相。悟即妄念不生。入即万境常寂。
    南宗云。众生佛智。妄隔不见。但得无念。即本
    来自性寂静。为开。寂静体上。自有本智。以本
    智能见本来自性寂静。名示。既得指示。即见
    本性。佛与众生本来无异。为悟。悟后于一切
    有为无为。有佛无佛。常见本性。自知妄想无
    性。自觉圣智。是故菩萨。前圣所知。转相传授。
    即是入义。海龙王经云。心不住内。亦不游外。
    识无所住。度于一切堕颠倒者。乃至见诸法
    寂。观诸法默。诸法寂寞。无行无处。诸法澹然。
    无所成就。普观诸法。皆已如是。如是观者。是
    为法观。法观如是。不见诸法之所归趣。其有
    见法而不观者。不以见法而成观也。无求无
    晓。不知不见。是为见法。法华经云。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亦不分别。是男是女。又昔人云。亦
    无见。亦无闻。无见无闻真见闻。又肇法师云。
    闭智塞聪。独觉冥冥者矣。如是则默契寂知。
    俱通宗镜矣。所以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吾
    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
    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
    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
    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
    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
    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
    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
    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
    何不见。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
    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通之时。见非
    是通。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
    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
    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问。圣
    人见实相之妙色。惑情还见不。答。唯见不
    实。不见不实之实。如见杌为贼。不见杌也。又
    如一真空理。见成二谛。若世人知者。名为世
    俗谛。出世人知。名第一义。其所知处。未必悬
    殊。其所知境。各从心现。如翳目见明珠有?。
    净眼观莹净无瑕。美恶唯自见殊。珠体本末
    如一。问。众生不见实色者。凡有所见。还成
    妄不。答。虽然不实。亦不成妄。如见杌为贼。
    贼何所有。以无体故。华严经颂云。若能了邪
    法。如实不颠倒。知妄本自真。见佛即清净。起
    信论云。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法藏和尚云。
    众生异见不妄。所以从凡愿求佛地。若异见
    妄。终不从凡趣真佛地。何以故。众生界即佛
    界。佛界即众生界。是以从凡入圣。从圣现凡。
    名字有差。一体不动。然此宗镜录。唯论一实。
    如法华经以实相为体。此实之一字。虽普该
    万法。以是彼之体性故。统论其宗。即不简真
    伪。若以见解智证论之。则须分优劣。以情
    怀取舍。智有浅深故。法华玄义云。夫正体玄
    绝。一往难知。又邪小之名。乱于正大。譬如鱼
    目。混杂明珠。故须简伪。即为六意。一就凡简。
    二就外简。三就小简。四就偏简。五就譬简。六
    就悟简。一就凡简者。释论云。世典亦称实者。
    乃护国治家称实也。外道亦称实者。邪智僻
    解谓为实也。小乘称实者。厌苦稣息。以偏真
    为实也。如是等。但有实名。而无其义。何者。世
    间妖幻道术。亦称为实。多是鬼神媚法。此法
    入心。迷醉狂乱。自?善好。谓胜真实。立异动
    众。示奇特相。髑髅盛屎。约多人前。张口大
    咽。或生鱼臭肉。增状哺食。或裸形弊服。夸傲
    规矩。或直来直去。不问不答。种种谲诡[言*玄]诱
    无智。令信。染惑着。已求脱叵得。内则病害其
    身。外则诛家灭族。祸延亲里。现受众苦。后受
    地狱长夜之苦。生生障道。无解脱期。此乃世
    间现见。何实可论。钝使爱论摄。若周孔经籍。
    治法礼法。兵法医法。天文地理。八卦五行。世间
    坟典。孝以治家。忠以治国。各亲其亲。各子其
    子。敬上爱下。仁义揖让。安于百姓。霸立社
    稷。若失此法。强者陵弱。天下?麇亍C裎蘖?br> 生。鸟不暇栖。兽不暇伏。若依此法。天下太平。
    牛马内向。当知此法。乃是爱民治国。而称为
    实。金光明经云。释提桓因。种种胜论。即其
    义也。盖十善意耳。修十善。上符天心。诸天欢
    喜。求天然报。此法为胜。故言胜论耳。又大梵
    天王说出欲论。即是修定。出欲淤泥。亦是爱
    论摄耳。世又方术。服药长生。炼形易色。飞仙
    隐形者。称此药方。秘要真实。此亦爱论钝使
    摄耳。二就外简者。即是外道典籍也。若服药
    求知。聪利明达。推寻道理。称此药方。为胜为
    实者。药力薄知。不能鉴远。触药则失。药歇
    则失。亦非实也。若此间庄老。无为无欲。天真
    虚静。息诸夸仙。弃世绝智等。直是虚无。其抱
    尚不出单四见外。何关圣法。纵令出单四见
    外。尚堕复四见中。见网中行。非解脱道。若外
    国论力。受梨唱募。撰五百明难。其一云。瞿昙
    为一究竟道。为众多究竟道。佛言。但一究竟
    道。论力云。诸师各各说究竟道。佛指鹿头。汝
    识其人不。论力言。识究竟道中。其为第一。佛
    言。若其得究竟道。云何自舍其道。为我弟子
    耶。论力即悟。叹佛法中。独一究竟道。又如长
    爪云。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转。观诸法实相。
    于久不得一法入心。释论云。长爪执亦无见。
    又云。亦计不可说见。如斯流类。百千万种。虚
    妄戏论。为惑流转。见网浩然。邪智澜漫。触境
    生着。或时[袖-由+聂]牒。有无为有。无有为无。乃至有
    非有非无为有。无非有非无为无。百千番牒。
    悉皆见倒。生死诸边。非真实也。大涅??经云。
    被无明枷。系生死柱。?二十五有。不能得脱。
    即此义也。三就小简者。声闻法中。亦云离有
    离无。名圣中道。大集经云。拘邻如沙门。最初
    获得真实之知见。然小乘不运大悲。不济众
    生。功德力薄。不求作佛。不深穷实相。则智慧
    劣弱。虽云离有离无。名圣中道。乃以断常二
    见边真谛。为中道。无漏慧。名为见。证涅??法。
    名为知。虽断见思。除灭分段。而住草庵。非究
    竟理。对前生死有边。即涅??无边。二俱可破
    可坏。非真实道故。不名实相也。四就偏简者。
    诸大乘经。共二乘经人。带方便说者。名字既
    同。义须分别。如摩诃衍中云。三乘之人。同以
    无言说道断烦恼。中论云。诸法实相。三人共
    得者。二乘之人。虽共禀无言说道。自求出苦。
    无大悲心。得空则止。钝根菩萨亦尔。利根
    菩萨。大悲心。为物。深求实相。共实相者。智如
    萤火。是故非实。不共实相。智如日光。是故为
    实。大涅??经云。第一义空。名为智慧。二乘但
    空。空无智慧。菩萨得不但空。即中道慧。即此
    慧寂而常照。二乘但得其寂。不得寂照。故非
    实相。菩萨得寂。又得寂照。即是实相。见不空
    者。复有多种。一见不空。次第断结。从浅至深。
    此乃相似之实。非正实也。二见不空。具一切
    法。初阿字门。则解一切义。即中即假即空。不
    一不异。无三无一。二乘但一即。别教但二即。
    圆具三即。三即真实相也。释论云。何等是实
    相。谓菩萨入于一相。知无量相。无量相又入
    一相。二乘但入一相。不能知无量相。别教
    虽入一相。又入无量相。不能更入一相。利根
    菩萨。空。故入一相。即假。故知无量相。即中。更
    入一相。如此菩萨。深求智度大海。一心即三。
    是真实相体也。华严不共二乘。但约菩萨。三
    智次第得。亦非正实。不次第得者。是正实也。
    若方等中。四人得三智。三人为虚。一人为实。
    大品三慧。说三智。属三人。前二不深求。浅而
    非实。后一人深求一心三智。是故是实。此经
    云。汝实我子。无复四三之人。十方谛求。更无
    余乘。但一实相智。决了声闻法。但说无上道。
    纯是一实体也。大涅??经云。一实谛者。则无
    有有无。有无无二故。名一实谛。又一实谛。名
    无虚伪。又一实谛。无有颠倒。又一实谛。非魔
    所说。又一实谛。名常乐我净。常乐我净。无空
    假中之异。异则为二。二故非一实谛。一实谛
    即空即假即中。无异无二故。名一实谛。若有
    三异。即为虚伪。虚伪之法。不名一实谛。无三
    异故。即一实谛。若异即是颠倒。颠倒未破。非
    一实谛。无三异故。无颠倒。无颠倒故。名一实
    谛。异者不名一乘。三法不异。具足圆满。名为
    一乘。是乘高广。众宝庄校。故名一实谛。魔虽
    不证别异空假。而能说别异空假。若空假中
    不异者。魔不能说。魔不能说。名一实谛。若空
    假中。异者。名颠倒。不异者。名不颠倒。不颠倒
    故。无烦恼。无烦恼故。名为净。无烦恼则无业。
    无业故名为我。无业故无报。无报故名乐。无
    报则无生死。无生死则名常。常乐我净。名一
    实谛。一实谛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经之正
    体也。如是实相。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破一
    切凡夫爱论。一切外道见论。即假故。破三藏
    四门小实。破三人共见小实。即中故。破次第
    偏实。无复诸颠倒小偏等因果四谛之法。亦
    无小偏等三宝之名。唯有实相因果四谛三
    宝。宛然具足。亦具诸方便因果四谛三宝。何
    以故。实相是法界海故。唯此三谛。即真实相
    也。又开次第之实。即是圆实。证道。是同故。又
    开三人共得实。深求即到底故。又开三藏三
    实。决了声闻法。又开诸见论实。于见不动。而
    修道品故。又开诸爱论实。魔界即佛界故。行
    于非道。通达佛道。一切诸法中。悉有安隐性。
    即绝待明实。是经体也。五譬简者。今借三
    喻。正显伪真。兼明开合破会等意。一譬三兽
    渡河。同入于水。三兽有强弱。河水有底岸。兔
    马力弱。虽济彼岸浮浅不深。又不到底。大象
    力强俱得底岸。三兽喻三人。水喻即空。底喻
    不空。二乘智少。不能深求。喻如兔马。菩萨智
    深。喻如大象。水软喻空。同见于空。不见不空。
    底喻实相。菩萨独到。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到
    又二种。小象但到底泥。大象深到实土。别智
    虽见不空。历别非实。圆不空。穷显真实。如是
    喻者。非但简破兔马二乘非实。亦简小象不
    空非实。乃取大象不空。为此经体也。此约
    空中共为真谛。作如此简也。二譬颇梨如
    意。两珠相似。形类欲同。而颇梨但空。不能雨
    宝。如意珠亦雨宝。颇梨无宝。以喻偏空。如意
    能雨。以喻中道。此就有无合为俗。简伪显真。
    今经体同如意也。又但约一如意珠为譬者。
    得珠不知力用。唯珠而已。智者得之。多有所
    获。二乘得空。证空休息。菩萨得空。方便利益。
    普度一切。此就含中真谛。简其得失也。今
    经如智者得如意珠。以为经体。三譬如矿石
    中金。愚夫无识。视之谓石。掷在粪秽。都不领
    录。贾客得之。?出其金。保重而已。金匠得之。
    造作种种钗钏环?。仙客得之。炼为金丹。飞
    天入地。扪摸日月。变通自在。愚人喻一切凡
    夫。虽具实相。不知修习。贾客喻二乘。但断烦
    恼矿。保即空金。更无所为。金匠喻别教菩萨。
    善巧方便。知空非空。出假化物。庄严佛土。成
    就众生。仙客喻圆教菩萨。即事而真。初发心
    时。便成正觉。得一身无量身。普应于一切。今
    经但取金丹实相。以为体也。就同而为喻。从
    初至后。同是于金。凡夫圆教。俱是实相也。就
    异为喻者。初石异金。次金异器。器异丹。丹色
    净彻。类若清油。柔软妙好。岂同?钏。状乖色
    别。故不一种。此就与夺破会。简其得失。引此
    三喻者。前喻根性。根性有浅深。浅得其空。深
    得其假。又得其中。次喻三情。初情但出苦。不
    志求佛道。见真即息。次情历别不能圆修。后
    者广大遍法界求。第三喻三方便。二乘方便
    少。守金而住。别教方便弱上能严饰营生。圆
    教方便深。故能吞云纳汉。今明此经实相之
    体。如大象得底。坚不可坏。以譬体妙。圆珠普
    雨。譬其用妙。巧智成仙譬其宗妙。如此三譬。
    即是三德。不纵不横。名为大乘。于大乘中。别
    指真性。以为经体。六就悟简者。夫法相真
    正。诚如上说。行未会理。岂得名谛。徒劳四说。
    逐语生迷。闻?谓软。闻雪谓冷。闻贝谓[革*?n]。闻
    鹄谓动。终不能见乳之真色。情?夜游。何能
    见谛。叫唤求食。无有饱理。执己为实。余是妄
    语。此有彼无。是非互起。更益流动。云何名
    谛。若欲见谛。惭愧有差。若苦到忏悔。机感诸
    佛。禅慧开发。观心明净。信解虚融。尔时犹名
    ?中见杌仿佛不明。人木虫尘。尚不了了。若
    能安忍。法爱不生。无明豁破。如明镜。不动。净
    水无波。鱼石色像。任运自明。清净心常一。如
    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金[?-囟+(奂-大)]抉眼。一指二指
    三指分明。尔时见色。言有亦是。言无亦是。云
    何为有。的的之色。与眼相应。谛谛之理。与智
    相称。名之为有。云何为无。无坚冷软动之相。
    名之为无。论云。一切实。一切非实。亦实亦
    不实。非实非不实。如是皆名诸法之实相。如
    舍利弗云。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为天人
    所敬。尔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是名真实见
    体。故涅??经云。八千声闻。于法华经中见如
    来性。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约理明无所作。
    此是究竟之理也。约教无所作。闻此教已。更
    不他闻也。约行无所作者。修此行已。更不改
    辙。如是等种种无所作义。略而言之。随智妙
    悟。得见经体。当以随智妙悟意。历诸谛境中。
    节节有随情。随情智。随智种种分别。简余情
    想。唯取随智明见经体也。问。唯识正理。我法
    本空。众生妄执我法二心。从何而起。答。从
    六七二识。缘识所起。唯识论云。诸心心所。依
    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
    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
    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然诸法执。略有二种。
    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法执。无始时来。虚
    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
    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有二种。一者常
    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
    法。二者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蕴处界相。
    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此二法执。
    细故难断。后十地中。数数修习缘法空观。方能
    除灭。分别法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
    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
    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
    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
    二缘邪师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
    度。执为实法。此二法执?故易断。入初地时。
    观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灭。如是所说一
    切法执。自心外法。或有或无。自心内法。一切
    皆有。是故法执。皆缘自心内法。一切皆有。是
    故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然似
    法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
    故。决定非有。故世尊说。慈氏当知。诸识所缘。
    唯识所现。依他起性。如幻事等。如是外道余
    乘。所执。离识我法。皆非实有。故心心所。决定
    不用外色等法。为所缘缘。缘用必依实有体
    故。释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
    法执者。由是理故。但应遣彼心外之境。同兔
    角无。能缘彼心。如幻事有。故少分不同。非谓
    即心。亦名实有。又夫心外执我执法者。有其
    两种。一者如外道等。执离心等。别有一物。是
    常是一名之为我。此乃是妄计所执。其体都
    无。二者疏所缘缘。本质之法。能缘之心亲缘
    之不着。亦名心外。此是依他。其体是有。问。
    六七二识。执生我见。能起计处。于心内外。云
    何有无。答。论云。如是所说一切我执。自心
    外蕴或有或无者。释云。能缘缘不着处。皆名
    心外。第七计我心外唯有。第六计我心外之
    蕴。或是于无。论云。自心内蕴一切皆有者。亲
    所缘也。不问即离。计为我者。影像必有。故无
    有少法能取少法。唯有自心还取自心。故皆
    缘蕴。此皆辩我所依也。论云。是故我执。皆缘
    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者。结成前义。影像
    相分。必是蕴故。缘此为我。义显大乘亲缘。于
    无心不生也。成所缘缘。必有法故。论云。然诸
    蕴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妄所执我横计度
    故。决定非有。又诸外道等。多于心王计为主
    宰。作者受者。由不能知本无自性。随缘流转
    故。大宝积经。佛言。迦叶。譬如咽塞病。即能断
    命。如是迦叶。一切见中。唯有我见。即时能断
    于智慧命。故知法我见者。违现量境。障法空
    智。人我见者。为生死根。断智慧命。不入宗镜。
    二患难消。问。我法各以何为义。答。我者。
    是主宰二义。我有自在力。宰割断力。义同我
    故。主是我体。宰是我所。或是我用。法者。则
    是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
    自相。问。我是主宰义者。主宰二义。各属何
    识。须知有我之病原。方施无我之妙药。答。
    主是俱生我。无分别故。属第七识我。宰是分
    别我。有割断故。属第六识我。问。凡有施为。
    无非我为主宰。云何言一切唯是识乎。答。
    西天外道。多执身有神我。故能使身动作。若
    无神我。谁使身耶。龙树菩萨破云。心是识相。
    自能使身。不待神也。如火性能烧物。非假于
    人。密严经云。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
    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
    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以诸乘而作
    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一切众生。有具功
    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险难之处。阿赖耶识。
    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诸
    业习气。能自增长。亦能增长余之七识。由是
    凡夫执为所作。能作内我。诸仁者。意在身中。
    如风速转。业风吹种。遍在诸根。七识同时。如
    浪而起。外道所计胜性。微尘。自在等。悉是清
    净阿赖耶识。诸仁者。阿赖耶识。由先业力。及
    爱为因。成就世间若干品类。妄计之人。执为
    作者。楞伽经云。观诸众生。如死尸无知。以妄
    想故。见有往来。若离妄想。如彼死尸。无鬼入
    中。是知人亦如是。但有四大。无人入中。大
    智度论问云。有出入气。则是我相。视?寿命
    心。苦乐爱憎精勤等。是我相。若无我。谁有是
    出入息。视?寿命心。苦乐爱憎精勤等。当知
    有我在内动发。故寿命心。亦是我法。若无我。
    如牛无御。有我。故能制心入法。不为放逸。若
    无我者。谁制御心。受苦乐者是我。若无我者。
    为如树木。则不应别苦乐。爱憎。精勤亦如是。
    我虽微细。不可以五情知。因是相故。可知为
    有。答曰。是诸相。皆是识相。有识。则有出入息
    视?寿命等。若识离身。则无。汝若云我常遍
    故。死人亦应有视?出入息寿命等。复次出
    入息等。是色法。随心风力。故动发。此是识相。
    非我相。寿命是心相应行。亦是识相。问曰。若
    入无心定中。或眠无梦时。息亦出入有寿
    命。何以故。言皆是识相。答曰。无心定等。识
    虽暂无。不久必还生。识不舍身故。有识时多。
    无识时少。是故名识相。如人出行。不得言其
    家无主。苦乐憎爱精勤等。是心相应。共缘随
    心。行心有故便有。心无故便无。以是故是
    识相。非我相。又云。复次四大。及造色围虚空。
    故名为身。是中内外入因缘和合。生识种。身
    得是种。和合。作种种事。言语坐起去来。空六
    种和合中。强名为男。强名为女。若六种是男。
    应有六男。不可以一作六六作一。既于地种
    中无男女相。乃至识种。亦无男女相。若各各
    中无。和合中亦无。如六狗各各不能生师子。
    和合亦不能生。无性故。问。经说所有我见。
    一切皆缘五取蕴起。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
    识诵习恩怨等事。若实无我。忆识等事不成。
    谁为主宰。答。五蕴之法。约众生界说。情有
    边事。以智推检。五蕴俱空。经云。是身如聚沫。
    不可撮摩。即色蕴空。是身如泡。不得久立。即
    受蕴空。是身如焰从渴爱生。即想蕴空。是
    身如芭蕉。中无有坚。即行蕴空。是身如幻。从
    颠倒起。即识蕴空。五蕴既空。谁为主宰。所有
    分别。是妄识攀缘。言语去来。唯风力所转。离
    情执外。中间唯有空性。故知我但有名。名亦
    无性。名体俱空。我法何有。唯识论云。又诸
    所执。实有。我体。为有作用。为无作用。若有作
    用。如手足等。应是无常。若无作用。如兔角等。
    应非实我。故所执我。二俱不成。又忆识等事。
    皆从本识熏习之力而得成就。乃至所执实
    我。既常无变。后应如前。是事非有。前应如后。
    是事非无。以后与前。体无别故。若谓我用。前
    后变易。非我体者。理亦不然。用不离体。应常
    有故。体不离用。应非常故。然诸有情。各有本
    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
    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故宝积经偈
    云。法同草木无觉知。若离于心不可得。众生
    自性无所有。一切诸法亦如是。若现在阴入
    界。是念念不住。何以故。世法无有一念住者。
    若有一念。是一念中住。亦有生住灭。是生住
    灭。亦复不住。如生住灭中。有内外阴界入。是
    内外阴界入。亦有生住灭。若如是不住者。即
    是非我。非我所。又佛言。从本已来。无我无人。
    无有丈夫。但是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彼
    已害我。即名为害。乃至是中。无有一法。和
    合聚集。决定成就。得名为佛。名法。名僧。名父。
    名母。名阿罗汉。定可取者。又颂云。俯仰屈申
    立去来。瞻视言语中无实。风依识故有所作。
    是识灭相念念无。彼此男女有我心。无智慧
    故妄见有。骨锁相连皮肉覆。机关动作如木
    人。内虽无实外似人。譬如热金投水中。亦如
    野火焚竹林。因缘和合有声出。华严经颂云。
    菩萨一切业果报。悉为无尽智所印。如是无
    尽自性尽。是故无尽方便灭。菩萨观心不在
    外。亦复不得在于内。知其心性无所有。我法
    皆离永寂灭。彼诸佛子如是知。一切法性常
    空寂。无有一法能造作。同于诸佛悟无我。大
    集经云。若复有言。眼色因缘。故有我者。是义
    不然。何以故。眼中无我。色亦如是。而和合中。
    亦复无我。和合因缘。生于眼识。如是识中。亦
    复无我。风中空中。悉亦无我。如是推寻。竟不
    可得。此识但是十二因缘。犹环流转。离十二
    因缘。识不可见。但因识生名色。乃至则有衰
    老。及以病死。如是等法。因眼识。生。而是眼识。
    非东方来。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所
    因之念。生根识者。是念亦灭。眼识不住。第二
    念中。亦不语念。汝住我灭。而是灭法。亦非复
    去至十方面。亦复不专一处住止。是故诸法。
    因缘故生。若离因缘。则不得生。因因缘生。因
    因缘灭。如是因缘。名相续法。是故当知。实无
    有我。而是因缘。亦无作者。无有受者。无有起
    者。无他起者。是故无我。若无我者。我既是空。
    我所亦空。何以故。然体性尔故。是故眼性无
    我我所。无有积聚。非合非散。即生灭故。一
    切诸法。亦复如是。是风因缘。亦入根中。左旋
    右转。清净照了。彼风如幻。亦不可捉。又虽似
    有能作所作。二事相成。但从缘生。俱无自性。
    不知唯识之人。尽执为实我。如大涅??经云。
    佛言。比丘。譬如二手相拍。声出其中。我亦如是

    宗镜录卷第六十五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