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五十四

    夫意言分别。万有俱空。则名义无性。一切众
    生。于见闻中。应不成颠倒。以名中无义。义中
    无名。俱是客故。答。万法本空。熏习成有。于
    本空中。起诸情执颠倒。宝性论云。问。名中无
    义。义中无名。二俱客者。若人执名异于义。义
    异于名。此人既无颠倒。则于义中应无僻执。
    不应闻说好恶。生忧喜心。名义不相关故。当
    知客义。是汝颠倒。答。由久时数习颠倒故。有
    此僻执。不关名义相应。由名言熏习心故。必
    由此法门。生分别心。起虚妄僻执。如密严经
    偈云。是时金刚藏。复告大众言。赖耶无始来。
    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缚。轮转无有穷。亦如
    于大海。因风起波浪。恒生亦恒灭。不断亦不
    常。由不悟自心。随识境界现。若了于自心。如
    火焚薪尽。通达于无漏。则名为圣人。藏识
    变众境。弥纶于世间。意执我我所。思量恒流
    转。诸识类差别。各各了自境。积集业为心。遍
    积集名意。了别名为识。五识取现境。如翳
    见毛。轮。随见而迷惑。于似色心中。非色计于
    色。譬如摩尼珠。日月光所照。随其所应现。各
    雨自类物。阿赖耶亦尔。如来清净藏。和合
    于习气。变现周世间。与无漏相应。雨诸功德
    法。譬如乳变异。成酪至酪浆。藏识亦如是。变
    似于众色。如翳见毛轮。有情亦复尔。以恶习
    气翳。住藏识眼中。于诸非色处。此所见诸色。
    犹如于阳焰。远离于有无。皆赖耶所现。仁者
    依眼色。而生似色识。如幻住眼中。飘动犹热
    焰。色皆是藏识。与色习相应。变似体非有。愚
    夫妄分别。诸?缸矸乓荨W?约翱褡摺6倨鹬?br> 事业。皆是赖耶识。犹如盛赫日。舒光照于地。
    蒸气如水流。渴兽望之走。赖耶亦复尔。体
    性实非色。而似于色现。恶觉妄生着。如磁石
    吸铁。迅速而转移。虽无于情识。似情识而动。
    如是赖耶识。为生死所摄。往来于诸趣。非我
    而似我。如海中漂物。无思随水流。赖耶无分
    别。后身而运动。譬如二象斗。被伤者永退。赖
    耶亦如是。断染无流转。譬如净莲华。离泥
    而皎洁。人天皆受用。莫不咸珍敬。如是赖耶
    识。出于习气泥。转依得清净。佛菩萨所重。譬
    如殊胜宝。野人所轻贱。若用饰冕旒。则为王
    顶戴。如是赖耶识。是清净佛性。凡位恒杂染。
    佛果常宝持。如美玉在水。苔衣所缠覆。赖耶
    处生死。习气萦不现。于此赖耶识。有二取相
    生。如蛇有二头。随乐而同往。赖耶亦如是。与
    诸色相具。一切诸世间。取之以为色。恶觉者
    迷惑。计为我我所。若有若非有。自在作世间。
    赖耶虽变现。体性恒甚深。于诸无智人。悉不
    能觉了。譬如于幻师。幻作种种兽。或行而或
    走。似有情非实。赖耶亦如是。幻作于世间。一
    切诸有情。体性无真实。凡愚不能了。妄生于
    取着。起微尘胜性。有无异分别。及与于梵天。
    丈夫等诸见
    问。眼见色者。为是眼见。为是识见。答。非眼
    识境等。各有决定见性。但以三和合故。假名
    为见。下五根闻嗅尝触等例尔。杂集论云。非
    眼见色。亦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有
    和合。假立为见。故称眼能见色。又识之于根。
    乍出乍入。如鹿在网。犹鸟处笼。啄一舍一。周
    而复始。无暂休息。识在根笼。亦复如是。或
    在于耳。或在于眼。来去无定。不可执常。虽复
    无定。相续不断。何为不断。以妙用无间故。若
    凡夫为色尘所缚。不得自在。若见一法。则被
    一法碍。不能圆通法界。是以金刚经云。若菩
    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则无所见。
    首楞严经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
    犹若交芦。由尘发知者。即见分。因根有相者。
    即相分。相见无性者。心境互生。各无自体。心
    不自立。由尘发知。境不自生。因根有相。二虚
    相倚。犹若交芦。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
    见。斯即涅??。但了了见无可见。即通法界。见
    即是涅??。若了了闻无可闻。无可闻。即通法
    界。闻即是涅??。一切诸法。本来涅??。以分别
    心。妄见所隔。不知自识翻作无明。又首楞严
    经云。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若不假
    明暗等见。见色之时。则见余根。若离念。遍法
    界见。铁围山一切相。皆不能蔽。若六根伏。则
    不得六根相。如十人患翳共见空华。一人眼
    可。则不见。余九人还见。各各自除妄见。则
    不得一切相。物物皆真。又十个空华。一人能
    见。十人眼可。余华总亡。但一妄除。皆不见诸
    相。一相。则一切相。为一切相。皆我心起。是知
    一翳在目。千华竞飞。一妄动心。诸尘并起。若
    能离念。则当处坐道场。转大法轮。俱成佛道
    问。耳闻说法声时。总具几识。答。具三识。第
    八先托佛无漏声名句文。为本质了。耳识缘
    声。意识同时缘名句文等。方得名闻。古德问
    云。且如缘佛声名句文时。为自耳识意识缘
    得名句文名闻。为先要自第八托佛本质声。
    变起相分了。耳识意识托第八相分为质。变
    相分缘方得闻耶。答。设尔何失难。二俱有
    过。若第八不先变佛声。耳意二识便缘名句
    文者。即因中前六劣。不能直缘。须先假第八
    变。若第八不先变。即心外取法。唯识不成。若
    托自第八相分为质缘者。第六识所变相分。
    即无名句文。既无名句文。即意不能生解。为
    第八识。但变得佛本质径直声。本质径直声
    上。且无名句文。为第八不缘故。此答云。理实
    第六识缘自第八相分为境。谓佛本质声。及
    自第八变影像声。合为一声。世尊本质声。既
    有名句文等。第六识。于自耳根。缘第八相
    分声。名句文三不无。为佛本质声上有名句
    文。例如世间人。共看一纸文书。若不识书人。
    但见其纸墨黑白色。即不能知其义理差别。
    若识书人。见纸墨黑白。及能知其间义理差
    别。今耳识及第八如不识书人。第六如识书
    人。第六既缘实声。亦能缘得名句文故。又声
    是所依。名句文是能依。名句文依实声上有。
    既有实声。其名句文。自连带声上有故。意识
    为能分别故。自然缘得。又闻即比量。听闻名
    句文三等时。向心所上比度生解。唯第六识
    具比量。若缘名义。便在意中。问。夫闻法者。
    既托诸佛悲愿为本质。作增上缘。众生但自
    心识心上。所变得影像相分文义。此即实无
    心外法。为执见未信者。于世法中事。如何引
    证。印成后信。入一乘门。答。世法即佛法。佛
    法即世法。云何更举事立况。然为未决定信
    者。宁无方便。若论比知。触目咸是。且举一二。
    略类此宗。如西国婆罗门求聪明。常供养天
    神等。后于梦中。见有天人授与咒论等法。然
    梦中实无天人。为说聪明法论咒等。托天人
    为增上缘。自识心上变作论咒解。今众生见
    闻亦尔。然于比况中。梦喻最亲。以自梦中。实
    无外境。皆是梦心变起。可为现证。又此土周
    畅耕田。母欲得子归。其母遂?指。周畅在田
    下心痛。念云。是母唤我。及归。果如其言。母虽
    有唤子之心。而不发言。如来但有说法之心。
    而不说法。自是众生心上变起故。若正解者。
    即诸佛悲愿为应。机熟宜闻为感。感应道交。
    非一非异。唯心方显。不落断常。不可各取一
    边。违于中道。问。根尘所对。现证分明。如何
    圆通。得入空理。答。眼对色尘。无而有见。异
    熟业果。不可思议。唯智所知。非情所测。诸法
    实性。亲证方明。有见有闻。世俗心量。若约真
    谛。根境俱空。且如世俗门中。见无自性。如眼
    胜义根。如火。既能发识。又能照境。识如人。能
    了别。境如物。故知无根不能发识。无识不能
    了境。无境不能起见。三法和合。方成见性。则
    见性无从。和合非有。如思益经偈云。悉见
    十方国。一切众生类。而于眼色中。终不生二
    相。诸佛所说法。一切能听受。而于耳声中。亦
    不生二相。能于一心中。知众生诸心。自心及
    彼心。此二不分别。广百门论破根境品云。眼
    等根尘。若执实有。理必不然。所以者何。违比
    量故。谓眼非见。如耳等根。耳亦非闻。如眼等
    根。鼻不能嗅。如舌等根。舌不能尝。如鼻等
    根。身不能觉。如上诸根。一切皆由造色性故。
    或大种故。或业果故。又眼等根。皆有质碍故。
    可分析。悉令归空。或无穷过。是故不应执为
    实有。但是自心随因缘力。虚假变现。如幻事
    等。俗有真无。又破情品云。眼为到色见耶。不
    到色见耶。若眼去到色乃见者。远色应迟见。
    近色应速见。何以故。去法尔故。而今近瓶
    远月一时见。是故知眼不去。若不去。则无和
    合。复次若眼力不到色而见者。何故见近不
    见远。远近应一时见。故知见性无从。诸根例
    尔。如还原集自他观门云。两身为自他。彼身
    为他。己身为自。一身复为自他。色身为他。心
    即为自。心复为自他。心即为他。智即为自。智
    复有自他。有所得智为他。无所得智为自。无
    所得智复有自他。净智为他。是净亦净为自。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稽首如空无所依。心净
    已度诸禅定。无住则无本。觉。此名为佛。假名
    名为佛。亦无佛可成。无成可成。无出可出。是
    名佛出。无所见。了了见。了了见。无所见。但有
    名字。名字性空无所有。镜像如虚空。虚空如
    镜像。色心如虚空。虚空如色心。色心如镜像。
    镜像身无二。亦复非是一。若能如是解。诸佛
    从中出。诸佛唯有名。如空应响声。无心究竟
    道。法法自然平。平处亦无平。无平作平说。此
    中言语断。心行处亦灭。眼空保色空。色空保
    眼空。两空自相保。则无眼识贼。耳空保声空。
    声空保耳空。两空自相保。则无耳识贼。鼻空
    保香空。香空保鼻空。两空自相保。则无鼻识
    贼。舌空保味空。味空保舌空。两空自相保。则
    无舌识贼。身空保触空。触空保身空。两空自
    相保。则无身识贼。心空保法空。法空保心空。
    还是一空能保二空。亦能保一空。是故号空
    空。假名说见谛。若知六根净。即无六尘贼。若
    无六尘贼。心王自清净。方便持化凡。题名寄
    佛性。释曰。是以若眼空色不空。色空眼不空。
    则不可相保。以根境异故。必为侵害。若同一
    性。即无疑矣。如世间作保之人。若是忠良人。
    即可忠良人作保。若恶行人。则不可保。以情
    性异故。六种根尘。和同既尔。一切万法。顺旨
    亦然。故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根尘同原。
    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
    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无
    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问。色尘质碍。
    可分析归空。声性虚通。应是实有。答。声尘
    生灭。动静皆空。声不至于耳根。根不往于声
    所。既无一物中间往来。则心境俱虚。声不可
    得。如首楞严经云。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
    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汝且观此只陀树林。
    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
    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
    色性应消。消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
    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
    非色。见即消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
    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又推声处文云。阿难。汝
    更听此只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
    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
    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
    我乞食室罗筏城。在只陀林。则无有我。此声
    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
    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只陀林中。在
    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
    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
    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
    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
    非因缘。非自然性。又推香处文云。阿难。汝又
    嗅此?中?钐础4讼闳舾慈加谝活?J衣薹?br> 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
    生?钐茨尽I?谌瓯恰N??诳铡0⒛选H舾?br> 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br> 檀。云何鼻中有?钐雌?3迫晡畔恪5庇诒侨搿?br> 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
    应常在。何藉?中?k此枯木。若生于木。则
    此香质因?k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
    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
    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推味处文云。阿难。汝常
    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
    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
    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
    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
    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
    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
    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
    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n虚空。当作何
    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
    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
    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
    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
    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推触处文云。阿难。
    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
    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
    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
    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
    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
    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
    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
    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今推十二根尘。处所既无。则前
    六根门无处而入。后十八界无界而分。可验
    众生界中。即今现行心境俱空。世俗谛中。假
    施设法悉皆无有。夫宗镜所录。皆是现证法
    门。一入全真。更无前后。如或不信。但静思看。
    若见一念无生。自然与经冥合。如菩萨念佛
    三昧经偈云。此身常无知。如草木瓦砾。菩提
    无形色。寂灭恒不生。身不触菩提。菩提不触
    身。心不触菩提。菩提不触心。而能有相触。实
    为不思议。释曰。故知色不至眼。耳不到声。而
    有见闻。是不可思议。以自性离中。而有显现。
    故知六根无对。皆是无诤法门。诸境含虚。尽
    冥不二之道。即今众生境界。真不可思议矣。
    曷用远求诸圣作用。而自鄙劣者哉。此宗镜。
    是照众生之痴?。同诸佛之光明。使法界含
    生。一时圆证。如法集经云。须菩提白佛言。世
    尊。眼色二法无所诤竞。以不和合故。以此二
    法不相到故。夫不合不到法。皆无违诤。世尊。
    法无有二。是故不诤。广百门论破根境品云。
    复次若耳根境合。知者。不应远近一时俱闻。
    声从质来。既有远近。不应一念同至耳根。耳
    无光明。不应趣境。又声离质。来入耳闻。亦不
    应理。钟鼓等声。现不离质。远可闻故。若耳与
    声无闻而取。如香等。不辩方维。若耳与声不
    合而取。应无远近一切皆闻。不合体无。相无
    别故。或应一切皆不能闻。是故耳根。声合不
    合。实取自境。二俱不成。又云。心若趣尘。体则
    不遍。心常往境。我应无心。然微细心。身中恒
    有。睡眠闷等。诸位常行。有息等故。梦可得故。
    劳倦增故。引觉心故。任持身故。触身觉故。又
    若内身恒无心者。如死尸等。害应无愆。供
    应无福。则与空见外道应同。有执。心体不遍
    不行。但用有行。亦同此过。心用心体。不相离
    故。又若心体往趣前尘。有触内身。应无觉受。
    应动思虑。不损内心。如是诸宗。执实根境。
    皆不应理。应信非真。又一切世间有情无情。
    诸法义相。如依阳焰有水想生。诳惑自心。亦
    为他说。由此妄想。建立根尘。及余世间诸事
    差别。如显此想。依多法成。是假非真。故说想
    蕴乃至如诸幻事。体实虽无。而能发生种种
    妄识。眼等亦尔。体相皆虚。如矫诳人。生他妄
    识。想随此发。境。岂为真。根境皆虚。犹如幻事。
    大集经偈云。至心念法思惟法。是故不见色
    与声。若得入于深法界。尔时则无色声等。般
    若灯论偈云。眼不见色尘。意不知诸法。此名
    最上实。世人不能度。是以根境唯心。名相俱
    寂。故知世谛真谛。同趣佛乘。有情无情。咸归
    智地。以真无中。绝名绝相。心智路断。是不可
    思议。以俗有中。如幻如化。无中显现。是不可
    思议。不可以情识知。不可以有无测。所以
    广百门论。明世间法有五种难测。颂云。世间
    诸所有。无不皆难测。根境理同然。智者何惊
    异。论曰。如一思业。能感当来内外无边果相
    差别。极善工匠。所不能为。是名世间第一难
    测。又如外种。生长芽茎。无量枝条华叶根果。
    形色间杂。严丽宛然。是名世间第二难测。又
    如华树。名曰无忧。?H女触之。众华竞发。枝条
    垂拂。如有爱心。是名世间第三难测。又如华
    树。名如乐音。闻作乐声。举身摇动。枝条里娜。
    如舞跃人。是名世间第四难测。又如华树。名
    好鸟吟。闻鸟吟声。即便摇动。枝条里娜。如喜
    ?人。是名世间第五难测。如是难测。世事无
    边。根境有无。方之甚易。世俗故有。胜义故
    空。诸有智人。不应惊异。如中观论偈云。以法
    知有人。以人知有法。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
    法。法者。眼耳苦乐等。人者。是本住。汝谓以有
    法故知有人。以有人故知有法。今离眼耳等
    法何有人。离人何有眼耳等法。复次一切眼
    等根。实无有本住。眼耳等诸根。异相而分别。
    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实无有本住。因眼
    缘色。生眼识。以和合因缘。知有眼等诸根。不
    以本住故。如是。故偈中说。一切眼耳等根。实
    无有本住。眼耳等诸根。各自能分别。问曰。若
    眼等诸根无有本住者。眼等一一根。云何能
    知尘。若一切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无本
    住者。今一一根。云何能知尘。眼耳等诸根无
    思惟。不应有知。而实知尘。当知离眼耳等诸
    根。更有能知尘者。答曰。若尔者。为一一根。
    中各有知者。为一知者在诸根中。二俱有过。
    何者。若诸根各有知者。即成多人。若一知在
    诸根中者。或眼正缘色时。知已属眼。声尘起
    时。耳应不闻。如无言说经偈云。内外地界无
    二义。如来智慧能觉了。彼无二相及不二。一
    相无相如是知。金光女经云。文殊师利语彼
    童女。应观诸界。童女答言。文殊师利。譬如劫
    烧时。三界等亦尔。般若波罗蜜经云。彼一切
    法。无知者。无见者。彼说法师亦不可得。不可
    以心分别。不可以意能知。佛母经云。阿姊。眼
    不见色。乃至意不知法。如是菩提离。故眼色
    离。乃至菩提离。故意法离等。入楞伽经偈云。
    如水流枯竭。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
    识不生。又偈云。此中无心识。如虚空阳焰。如
    是知诸法。而不知一法。究竟一乘。宝性论偈
    云。如一切世间。依虚空生灭。依于无漏界。有
    诸根生灭。火不烧虚空。若烧无是处。如是老
    病死。不能烧佛性。地依于水住。水复依于风。
    风依于虚空。空不依地等。如是阴界根。住烦
    恼业中。诸烦恼业等。住不善思惟。不善思惟
    行。住清净心中。自性清净心。不住彼诸法。阴
    入界如地。烦恼业如水。不正念如风。净心界
    如空。依性起邪念。念起烦恼业。能起阴界入。
    依止于五阴。界入等诸法。有诸根生灭。如世
    界成坏。净心如虚空。无因复无缘。及无和合
    义。亦无生住灭。如虚空净心。常明无转变。为
    虚妄分别。客尘烦恼染。又五现识不动。唯意
    识分别。如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识性无源。
    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
    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
    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
    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等。如五现量。周圆而
    视。如镜中鉴像而无分别。若第六意根。即次
    第分别。非如五现量顿见。又经云。识动见澄
    者。见澄。即五现量识。分别为动。又经云。本无
    所从者。此识心本来湛然。不从修得。本来澄
    寂。五现量识。亦复如是。问。意识缘境多少。
    三境三量。如何分别。答。古德云。第六意识。
    即比量。意识能缘三世法。三性法。三界法。一
    百法等。法尔皆是第六意识缘也。有二。一明
    了。二独头。且明了者。唯于五根门中。取五尘
    境。是初念与五同缘时。率尔心中。唯是现量。
    缘其实五尘境。若后念已去。不妨通比量非
    量。作行解缘其长等假色。即比量。或于五尘
    上起执时。便是非量。即明了意识。前后许通
    三量。三境中。若缘五尘实法时。是性境。若后
    念行解心缘长等假色时。即真独影。似带质。
    二独头意识有三。一梦中独头。亦缘十八界
    法。唯是独影境非实。此梦中境。唯是法处收。
    亦无本质。二觉寤独头。而缘一切法。有漏无
    漏。有为无为。世出世间。有体无体。空华兔角。三
    世一切法。皆悉缘得。问。此觉寤意识。一念
    缘十八界时。有几相分。几本质。几见分。答。
    本质相分。各有十八个。见分唯一。问。如何有
    十八相分。答。十八相分。从十八本质起。即有
    十八相分。如一面镜中。观无量人影。外边有
    十八实人。镜即是一。于镜上现有十八人影
    像。见分亦尔。一见分能缘得十八相分。若质
    影有十八。以是所缘境。则无过。若一念有十
    八见分。便有多心过。三定中独头。亦缘十八
    界。一百法。过未境。及真如等。若假若实。皆能
    缘故。三量分别者。若是明了意识。前后念通
    三量。梦中独头。唯非量。以不称境故。觉寤。通
    三量。若缘有体法时。缘五境界等。通现量
    故。若缘五根界。七心界等。是比量。若缘空华
    过未境等。通比量非量。若定中。唯是现量。虽
    缘假法。以不妄执。无计度。故唯现量。又独头
    意识。即独生散意。缘影像门。影像者。诸有极
    微。是极迥极略二色。皆是假影色也。但于观
    心。析?色。至色边际。假立极微。唯观心影像。
    都无实体

    宗镜录卷第五十四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