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

    夫欲显正宗。先除邪执者。约外道小乘诸古
    师等。谬解唯识正理。凡有几种。答。不达唯
    识真性。邪执盖多。宗镜所明。正为于此。如唯
    识论云。复有迷谬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识
    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
    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古德云。或执外境如
    识非无者。此即有宗。依十二处教。执心境
    俱有。是第一义。论云。或执内识如境非有
    者。释曰。此破清辩依密意空教。拨识亦无。论
    云。或执识用别体同者。释曰。即大乘一类菩
    萨。言八识体唯是一也。如一水镜。多波像生。
    论云。或执离心无别心所者。释曰。此即经部
    觉天所计。以经言士夫六界。染净由心。无心
    所故。虽于蕴中亦有心所。但于识上分位假
    立。无别实有。慈恩大师释护法菩萨唯识论
    中。略有四种。一清辩顺世。有境无心。二中
    道大乘。有心无境。三小乘多部。有境有心。
    四邪见一说。都无心境。又四句分别。一有
    见无相。谓正量师。不作相分而缘境也。二有
    相无见。谓清辩师。三相见俱有。余部及大乘
    等。四相见俱无。即安慧等。大乘起信论云。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
    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
    人我见。二者法我见。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
    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闻?多罗说如来法
    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着故。即
    谓虚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
    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
    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
    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
    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
    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
    之义。非如虚空相故。二者闻?多罗说世间
    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真如之法。亦毕竟
    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着
    故。即谓真如涅??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
    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闻?多罗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
    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
    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
    生灭故。染义。示现说差别故。四者闻?多罗
    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
    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
    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
    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
    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
    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
    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
    息妄者。则无是处故。五者闻?多罗说。依如
    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以不解
    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为如来所得
    涅??。有其终尽。还作众生。云何对治。以如来
    藏。无前后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
    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
    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与之相应。则
    无后际故。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
    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
    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云何对治。以五阴
    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故。复次究
    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
    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
    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
    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
    众生。得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
    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但是不了正
    因缘。皆成外道。所执。有四。一不知有情业缘。
    执之为道。或执自然。二不知共业所感空劫。
    执为浑沌之气。三不知空后成劫。执为清浊
    两分。四不知上界有情下生。执为天地变化。
    故知见网难出。邪解易生。如止观细推。观诸
    见境者。非一曰诸。邪解称见。又解知是见
    义。推理不当。而偏见分明。作决定解。名之为
    见。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
    全无理观。据文者生。无证者死。夫习禅人。
    唯尚理观。触处心融。?于名相。一句不识。诵
    文者守株。情通者妙悟。两家互阙。论评皆失。
    大约邪见有三。一佛法外外道者。本原有三。
    一迦?陈尥獾馈4朔?仆贰<埔蛑杏泄?6?br> 沤楼僧?摇4朔??目*侯]。计因中无果。三勒沙婆。
    此翻苦行。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又入大乘
    论。迦罗所说。有计一过。作者与作一。相与
    相者一。分与有分一。如是等名为计一。优楼
    ?壹埔臁e嚷摒?约埔灰臁H籼嶙蛹品且环?br> 异。一切外道。及摩迦罗等计异。皆不离此四。
    从三四外道。派出枝流。至佛出时。有六大师。
    所谓富兰那。迦叶姓也。计不生不灭。末伽梨
    拘赊梨子。计众生苦乐。无有因缘。自然而尔。
    删?夜?陈揠兆印<浦谏?笔斓玫馈0送蚪?br> 苦尽自解脱。如缕丸。线尽自止。阿耆多翅舍
    钦婆罗。钦婆罗。?衣也。计罪报之苦。以投
    岩拔发代之。迦罗鸠驮迦旃延。计亦有亦
    无。尼犍陀若提子。计业所作。定不可改。二附
    佛法外道者。起自犊子方广。自以聪明读佛
    经书。而生一见。附佛法起。故得此名。犊子读
    舍利弗?酬肌W灾票鹨濉Q晕以谒木渫狻5谖?br> 不可说藏中。云何四句。外道计。色即是我。离
    色有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四阴亦如是。
    合二十身见。大论云。破二十身见。成须陀洹。
    即此义也。今犊子计我。异于六师。复非佛
    法。论诸皆推不受。便是附佛法邪人法也。
    或云。三世及无为法。为四句也。又方广道人。
    自以聪明读佛十喻。自作义云。不生不灭。如
    幻如化。空幻为宗。龙树斥云。非佛法理。方广
    所作。亦是邪人法也。三学佛法成外道。执
    佛教门而生烦恼。不得入理。大论云。若不得
    般若方便。入阿?酬肌<炊橛兄小H肟铡<炊槲?br> 中。入?忱铡6橐嘤幸辔拗小V新墼啤V捶怯蟹?br> 无。名愚痴论。倒执正法。还成邪人法也。若学
    摩诃衍四门。既失般若意。为邪见火所烧。四
    成邪人法。乃至若于观支。忽解。无明转。即变
    为明。明具一切法。或谓无明不可得。变为明。
    明何可得。此不可得。亦具一切法。或谓法
    性之明。亦可得亦不可得。非可得非不可得。
    一门即三门。三门即一门。此解明利。所破无
    不坏。所存无不立。无能?胜。亦复自谓是
    无生忍。如此解者。是圆教四门见发也。又
    大乘四门皆成见者。实语是虚妄。生语见故。
    涅??是生死。起贪着故。多服甘露。伤命早夭。
    失方便门。堕于邪执。故称内邪见也。又此土
    振旦。亦有其义。周弘正释三玄云。易判八卦
    阴阳吉凶。此约有明玄。老子虚融。此约无明
    玄。庄子自然。约有无明玄。自外枝派。祖原出
    此。今且约此以明得失。如庄子云。贵贱苦乐。
    是非得失。皆其自然。若言自然。是不破果。不
    辩先业。即是破因。礼制仁义。卫身安国。若不
    行用。灭族亡家。但现世立德。不招后世报。是
    为破果不破因。若言庆流后世。并前。则是亦
    有果亦无果也。约一计即有三行。一谓计有
    行善。二计有行恶。三计有行无记。如玄理分。
    应尔。富贵不可企求。贫贱不可怨避。生无
    足欣。死何劳畏。将此虚心。令居贵莫?x。处
    穷不闷。贪恚心息。安一怀抱。以自然训物。作
    入理?U胤。此其德也。德有多种。若言常无
    欲观其妙。无何等欲。忽玉璧。弃公相。洗耳
    还牛。自守高志。此乃弃欲界之欲。攀上胜出
    之妙。即以初禅等为妙。何以得知。庄子云。
    皇帝问道观神气。见身内众物。以此为道。似
    如通明观中。发得初禅之妙。若言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若离贪欲。即得涅??。此无三界之
    欲。此得灭止妙离之妙。又法名无染。若染于
    法。是染涅??。无此染欲。得一道微妙。妙此诸
    欲。欲妙皆无。汝得何等。尚不识欲界欲。初禅
    妙。况后欲妙耶。若与权论。乃是逗机渐引。覆
    相论欲妙。不得彰言了义而说。但息夸企之
    欲。观自然之妙。??之行既除。仁让之风斯
    在。此皆计有自然而行善也。又计自然。任运
    恣气。亦不运御从善。亦不动役作恶。若伤神
    和。不会自然。虽无取舍。而是行无记。行业未
    尽。受报何疑。若计自然作恶者。谓万物自然。
    恣意造恶。终归自然。斯乃背无欲而恣欲。违
    于妙而就?。如庄周斥仁义。虽防小盗。不
    意大盗。揭仁义。以谋其国。本以自然息欲。
    乃揭自然而为恶。此义可知也。已上外道及
    内道执见。有二。并决真伪者。一就所起法并
    决。二就所依法并决。一今通从外外道四句。
    乃至圆四门外道见。通韦陀。乃至圆门三念
    处。三解脱。名数是同。所起见罪。系缚无异。譬
    如金铁二锁。又从外道四句。乃至圆门四见。
    名虽清美。所起烦恼。体是污秽。譬如玉鼠二
    璞。又从外道四句。乃至圆门四见。虽同研
    炼。有成不成。譬如牛驴二乳。又从外道四句。
    乃至圆门四见。有害不害。譬如迦罗镇头二
    果。所计神我。乃是缚法。非自在我。各执己是。
    余为妄语。互相是非。何关如实。自谓真道。翻
    开有路。望得涅??。方沈生死。自言谛当。终成
    邪僻。爱处生爱。?处生?。虽起慈悲。爱见悲
    耳。虽安涂割。乃生灭强忍。虽一切智。世情推
    度。虽得神通。根本变化。有漏变化。所读韦
    陀。世智所说。非陀罗尼力。非法界流。虽断
    钝使。如屈步虫。世医所治。差已更发。八十八
    使集海浩然。三界生死苦轮无际。沈着有漏。
    永无出期。皆是诸见幻伪。岂可为真实之道
    也。二约所依法异者。一切诸见。各依其法。三
    外外道是有漏人。发有漏法。以有漏心。着于
    着法。着法着心。体是诤竞。非但因时捉头拔
    发。发诸见已。谓是涅??。执成见猛毒增斗盛。
    所依之法非真。所发之见亦伪也。此虽邪法。
    若密得意。以邪相入正相。如华飞叶动。藉
    少因缘尚证支佛。何况世间旧法。然支佛虽
    正。华叶终非正教。外外密悟。而其法门但
    通诸见。非正法也。皆由着心于着法。因果
    俱斗断奠。是邪法生邪见也。若三藏四门。是
    出世圣人得出世法。体是清净。灭烦恼处。非
    唯佛经是正法。五百所申。亦能得道。妙胜定
    云。佛去世后一百年。十万人出家。九万人得
    道。二百年时。十万人出家。一万人得道。当知
    以无着心。不着无着法。发心真正。觉悟无常。
    念念生灭。朝不保夕。志求出要。不封门生
    染而起戏论。譬如有人。欲速见王。受赐拜职。
    从四门入。何暇盘停诤计好丑。知门是通途。
    不须诤计。如药为治病。不应分别。速出火宅。
    尽诸苦际。真明发时。证究竟道。毕竟无诤。无
    诤则无业。无业则无生死。但有道灭。心地坦
    然。因果俱无。斗诤俱灭。唯有正见无邪见也。
    复次四门。虽是正法。若以着心。着此四门。
    则生邪见。见四门异。于修因时。多起斗诤。譬
    如有人。久住城门。分别瓦木。评薄精?。谓南
    是北非。东巧西拙。自作稽留。不肯前进。非门
    过也。著者亦尔。分别名相。广知烦恼。多谓道
    品。要名聚众。媒?求达。打自大鼓。竖我慢
    幢。夸耀于他。互生斗诤。捉头拔发。八十八使
    ?爱浩然。皆由着心。于正法门而生邪见。所
    起烦恼。与外外道。更无有异。论所计法。天地
    悬殊。方等云。种种问桥。智者所诃。人亦如
    是。为学道故。修此四门。三十余年分别一门。
    尚未明了。功夫才着。年已老矣。无三种味。空
    生空死。唐弃一期。如彼问桥。有何利益。此由
    着心。着无着法而起邪见。次通教四门。体是
    正法。近通化城。前曲此直。巧拙虽殊。通处无
    别。如天门直华。余门曲陋。不住二门。俱得通
    进。若数瓦木。二俱迟壅。若不稽留法门。若
    因若果。俱无诤着。是名无着心。不着无着法。
    不生邪见也。复次以着心着此直门。亦生邪
    见。或为名为众为胜为利。分别门相。?爱慢
    结。因此得生。譬如以毒内良药中。安得不死。
    以见着毒入正法中。增长苦集。非如来咎。利
    根外道。以邪相入正相。令着无着。成佛弟子。
    钝根内道。以正相入邪相。令无着有着。成邪
    弟子。岂不悲哉。别圆四门。巧拙利钝。俱通
    究竟涅??。因不住着。果无斗诤。若封门起
    见。则生烦恼。与沤楼?业取R源硕?邸H缑?br> 眼人。临于泾渭。岂容迷名而不识清浊也。辅
    行记释云。金铁二锁者。大智度论云。譬在囹
    圄。桎梏所拘。虽复蒙赦。更系金锁。人为爱系。
    如在囹圄。虽得出家。更着禁戒。如系金锁。今
    借譬此内外生着。在狱铁锁。如外计。逢赦。金
    锁。如内计。金铁虽殊。被缚义等。佛法虽胜。见
    系无差。玉鼠二璞者。璞者。玉也。郑重玉璞。
    若有得者。与其厚赐。周人闻之。规其厚赐。周
    人风俗。名死鼠为玉璞。乃将诣郑。郑人笑之。
    其人悟已答郑人曰。楚人凤凰其实山鸡。以
    楚王重凤。有不识凤者。路有担山鸡者。问
    之曰。此何鸟。担者知其不识。乃戏曰凤凰。
    其人谓实。便问担者。贩耶。答贩。问几钱。答
    万钱。用价买之。拟欲上王。得已便死。楚王
    闻之。愧而召问。王亦谓实。乃以十万钱赐之。
    故知周郑之体。净秽永殊。无着如郑。起见如
    周。名同体异。此之谓也。有于三藏乃至圆教
    四门之名。义如璞。起于见爱。其如死鼠。牛
    驴二乳者。又论云。余处或有好语。亦从佛
    经中出。若非佛法。初闻以好。久则不妙。譬
    如驴乳。其色虽同。抨但成粪。故佛法外道语。
    同有不杀慈悲之言。搜穷其实。尽归虚妄。今
    此亦尔。外计虽有有无等言。研?无实。尽是
    虚妄。佛法大小一十六门。虽云有无。但破执
    心。自归正辙。故云有成不成。于外起计。如驴
    乳。藏等起计。如牛乳。乳名虽同。其体永别。见
    名虽等。所执各异。外虽除执。无理可成。藏等
    离着。自入正辙。又大智度论云。谓佛教。如牛
    乳。修得解脱。如抨得酪生熟酥等。外道教。犹
    彼驴乳。本非出酪之物。外道之教。无解脱味。
    故抨驴乳。但成屎尿。依外道教行。但招苦果。
    无所成益。迦罗镇头二果者。大涅??经云。善
    男子。如迦罗林。其树众多。唯有一株镇头迦
    树。二果相似。是果熟时。有一女人。悉皆拾取。
    镇头迦果。唯有一分。迦罗迦果。乃有十分。女
    人不识。持来诣市。凡愚不识。买迦罗迦。?n已
    命终。有智人辈。闻是事已。问是女人。汝于何
    处得是果来。女人示处。诸人即言。彼方多
    有无量迦罗迦树。唯有一株镇头迦树。诸人
    知已。笑而舍去。经譬僧伽蓝清浊二众。今借
    以譬内见外见。二见名同。有害不害。如外见
    发。说无因果。归于邪无。若内见起。犹执大
    小经论所诠。害谓损其善根。故知或名同体
    异。不可雷同。或名异体同。应须甄别。邪正既
    辩。玉石俄分。不滥初修。深裨后学。又华严
    演义云。此方儒道玄妙。不越三玄。周易为真
    玄。老子为虚玄。庄子为谈玄。老子道德经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注云。一
    者。冲和之气也。言道动出冲和妙气。于生物
    之理未足。又生阳气。阳气不能独生。又生阴
    气。积冲气之一。故云一生二。生积阳气之
    二。故云二生三。阴阳含孕。冲气调和。然后
    万物阜成。故云三生万物。次下又云。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上来皆明万物自然
    生也。庄子宗师篇云。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合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注云。言道之无所不在
    也。故在高为无高。在深为无深。在久为无
    久。在老为无老。无所不在。所在皆无也。又
    云。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注云。知天之所
    为者。自然也。意云。但有知有为。皆不为而
    为。故自然也。今断云。若以自然为因者。断义
    也。即老子意。由道生一。道是自然。故以为
    因。是邪因也。又若谓万物自然而生。即庄子
    意。则万物自然。无使之然。故曰自然。即无
    因也。如乌之黑。即庄子文。涅??经意。周易
    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释云。
    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为无者。
    无是虚无。虚空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以
    一为无也。若有境。则有彼此相形。有二有三。
    不得为一故。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之功。在
    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自然而有阴阳。自
    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今断云。若以阴
    阳变易能生。即是邪因。又一者无也。即是
    无因。若计一为虚无自然。则皆无因也。则人
    自然生。应常生人。不待父母等众缘。菩提自
    然生。则一切果报。不由修得。又易云。寂然不
    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礼云。人生而静。天
    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后儒皆以言词
    小同。不观前后本所建立。致欲浑和三教。但
    见言有小同。岂知义有大异。是知不入正宗。
    焉知言同意别。未明已眼。宁鉴名异体同。所
    以徇语者迷。据文者惑。恐参大旨。故录示
    之。且如外道说自然以为至道。不成方便。仍
    坏正因。佛教亦说自然。虽成正教。犹是悉檀
    对治。未为究竟。以此一例。其余可知。又直饶
    见超四句。始出单四句。犹有复四句。具足四
    句。且单四句者。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
    非有非无。复四句者。一有有有无。二无有无
    无。三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四非有非无
    有。非有非无无。而言复者。四句之中。皆说有
    无。具足四句者。四句之中。皆具四故。第一
    有句具四者。谓一有有。二有无。三有亦有
    亦无。四有非有非无。第二无句中具四者。
    一无有。二无无。三无亦有亦无。四无非有非
    无。第三亦有亦无具四者。一亦有亦无有。二
    亦有亦无无。三亦有亦无。亦有亦无。四亦有
    亦无。非有非无。第四非有非无具四者。一非
    有非无有。二非有非无无。三非有非无。亦有
    亦无。四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上四一十六句。
    为具足四句。第四绝言四句者。一单四句外。
    一绝言。二复四句外。一绝言。三具足四句外。
    一绝言。有三绝言。上诸四见。一一皆有八十
    八使相应。是见即外道见故。若约佛法。历四
    教四门。各生四见。又一种四门。各一绝言。
    如是一一六各有八十八使。六十二见。百八
    等惑。百法钞云。破邪执者。即二边之邪执。
    总有三种二边。一外道断常二边。如有外道
    一向执常。即四遍常论等是。此即常见边。又
    有外道一向执断。即七断灭论是。此即断见
    边。第二小乘假实二边。或有小乘一向执假。
    即一说部等。执一切法但有假名。而无实体。
    即是着假边。又有小乘一向执实。即萨婆多
    及犊子部等。执诸法皆实。即是着实边。第
    三大小乘空有二边。即小乘有部等。执心外
    有法。是着有边。大乘清辩菩萨等。拨菩提
    涅??悉无。即是着空边。显中道者有二。一
    假施设中道。二真实中道。真实中道有三。一
    者。能证净分依他。是其妙有。智起惑尽。名
    曰真空。妙有真空。正处中道。二者。能证有为。
    是其妙有。所证真理。名曰真空。妙有真空。正
    处中道。三者。唯于法身上说本来实性。名为
    妙有。即此实性。便是真空。妙有真空。正处中
    道。二假施设中道者。即佛于后得智中。而假
    施设。亦有三种。一者。不断不常中道。谓佛
    经中。说有异熟识为总报主。此阴才灭。彼阴
    便生。即不是断。此破外道断常二边。又说
    生灭不定。名曰无常。即是不常。二者。不假不
    实中道者。谓佛经中。说一切色心从种而生
    者。即是不假。依此分位。或有相形。即是不
    实。称实而谈。正处中道。此破小乘假实二边。
    三者。不有不无中道。即经说我法遍计。即是
    不有。依圆妙有。即是不无。离有离无。正处中
    道。此破大小乘空有二边。是以欲执二边之
    情。即背中道之理。才作四句之解。便失一乘
    之门。须知非离边有中。亦非即边是中。若离
    边求中。则边见未泯。若即边是中。中解犹
    存。是以难解难知。唯深般若。执之如大火聚。
    四边不可触之。了之若清凉池。诸门皆可入
    矣。故知法无定相。回转随心。执即成非。达之
    无咎。如四句法。通塞犹人。在法名四句。悟入
    名四门。妄计名四执。毁法名四谤。是知四句
    不动。得失空生。一法无差升沈自异。又唯
    心诀破一百二十种见解云。或和神养气而
    保自然。或苦质摧形而为至道。或执无着而
    椿立前境。或求静虑而伏捺妄心。或刳情灭
    法以凝空。或附影缘尘而抱相。或丧灵原之
    真照。或殒佛种之正因。或纯识凝神。受报于
    无情之地。或澄心泯色。住果于八难之天。或
    着有而守干城。或拨无而同兔角。或绝见而
    居?室。或立照而存所知。或认有觉。是真佛
    之形。或效无知。同木石之类。或执妄取究竟
    之果。如即泥是瓶。或忘缘趣解脱之门。似
    拨波求水。或外骋而妄兴梦事。或内守而端
    居抱愚。或宗一而物像同如。或见异而各立
    法界。或守愚痴。无分别而为大道。或尚空见。
    排善恶而作真修。或解不思议性作顽空。或
    体真善妙色为实有。或修沈机绝想。同有漏
    之天。或学觉观思惟。堕情量之域。或不穷妄
    性作冥初之解。或昧于幻体。立空无之宗。或
    认影像而为真。或舍虚妄而求实。或?见闻
    性为活物。或指幻化境作无情。或起意而乖
    寂知。或断念而亏佛用。或迷性功德而起色
    身之见。或据毕竟空。而生断灭之心。或执大
    理而顿弃庄严。或迷渐说而一向造作。或据
    体离缘而坚性执。或忘泯一切而守己愚。或
    定人法自尔。而堕无因。或执境智和合。而生
    共见。或执心境混同。乱能所之法。或着分别
    真俗。缚智障之愚。或守一如不变而堕常。或
    定四相所迁而沈断。或执无修而祛圣位。或
    言有证而背天真。或耽依正而随世轮回。或
    厌生死而丧真解脱。或迷真空而崇因着果。
    或昧实际而欣佛厌魔。或着随宜所说。而守
    语为真。或失音声实相。而离言求默。或宗教
    乘而厌自性之定。或弘禅观而斥了义之诠。
    或斗奇特而但顾出身。俄沈识海。或作净洁
    而唯求玄密。反堕阴城。或起殊胜知解。而斡
    肉为疮。或住本性清净。而执药成病。或寻文
    采义而饮客水。或守静居闲而坐法尘。或起
    有得心。谈无相大乘。或运图度想。探物外玄
    旨。或废说起绝言之见。或存诠招执指之机。
    或认动用而处生灭根原。或专记忆而住识
    想边际。或安排失圆觉之性。或纵任亏入道
    之门。或起身心精进。而滞有为。或守任真无
    事。而沈慧缚。或专计念勤思。而失于正受。或
    效无碍自在。而放舍修行。或随结使而恃本
    性空。或执缠盖而妄加除断。或保重而生法
    爱。或轻慢而毁佛因。或进求而乖本心。或
    退堕而成放逸。或语证相违而亏实地。或体
    用各据而乖佛乘。或欣寂而住空。失大悲之
    性。或泯缘而厌假。违法尔之门。或着我见而
    昧人空。或迷现量而坚法执。或解不兼信而
    滋邪见。或信不具解而养无明。或云人是而
    法非。或称境深而智浅。或取而迷物性。或
    舍而乖即真。或离而违因。或即而亡果。或非
    而谤实。或是而毁权。或恶无明而背不动智
    门。或憎异境而坏法性三昧。或据同理而起
    增上慢。或贬别相而破方便门。或是菩提而
    谤正法轮。或非众生而毁真佛体。或着本智
    而非权慧。或迷正宗而执化门。或滞理溺无
    为之坑。或执事投虚幻之网。或绝边泯迹。违
    双照之门。或保正存中。失方便之意。或定慧
    偏习而?骼玫姥俊;蛐性腹滦硕?蚵穹鸬馈?br> 或作无作行。修有为菩提。或着无着心。学相
    似般若。或趣净相而迷垢实性。或住正位而
    失俗本空。或立无相观而障翳真如。或起了
    知心而违背法性。或守真诠而生语见。服甘
    露而早终。或敦圆理而起着心。饮醍醐而成
    毒。已上略标一百二十种见解。并是迷宗失
    旨。背湛乖真。?砟可??C酝啡嫌啊H羟帽??br> 索火。如缘木以求鱼。畏影逃空。扪风捉电。苦
    非甘种。砂岂饭因。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
    和会。尽迷方便。悉入见缠。不达正宗。皆投见
    网。绵密难出。如曲木曳于稠林。势猛力强。
    犹[泳-永+(虍-七+(一/八/八/目))]河漂于香象。所以天魔外道。本无其种。
    修行失念。遂派其原。故知但有所重所依立
    知立解。丝毫见处不亡。皆成外道。如华严经
    颂云。以法无性故。无有能了知。如是解诸
    法。究竟无所解。以法无自体。凭何作解。如
    辩兔角之大小。了龟毛之短长。理事俱虚。可
    取笑于天下。情尘自隔。实丧道于目前。如华
    严论云。见在即凡。情亡即佛。祖师云。不用求
    真。唯须息见。法华经云。此法非思量分别之
    所能解。圆觉经云。若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
    觉境界。如将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斯皆
    是有作世俗之心。岂能探无作出世之旨。如
    先德云。俗务者。非但执耒运斤。名为俗务。坐
    驰五尘六欲。即是世务又专念。空无相愿。亦
    是世务。又念苍生涂炭。慈悲慰拔。亦是世
    务。若能念念于无念。非念非无念。一心中
    觉。方非世务。是以若实悟宗之人。尚不得。
    无见无解。岂可更随言执意。而起有见有解
    乎。如大法镜经云。若诸菩萨。随言取义。不
    如正理思择法故。便生二十八不正见。谓初
    相见者。谓闻大乘经中。所说。一切诸法。皆无
    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等言。不
    善密意。但随此言义。便生胜解。谓佛所说一
    切诸法。定无自性。定无生等。执着如是无性
    等相。是名相见。彼执着。如是无性等相。时
    便谤三自性。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
    圆成实自性等。是知若谤此三性。则拨真俗
    二谛等一切法。所以有无二见。为诸见本。若
    能断于诸见。自然以宗镜相应。华手经云。尔
    时世尊。告舍利弗。所言正见。为何谓也。舍
    利弗。其正见者。无高无下。等观诸法。乃至
    又正见者。无一切见。何以故。诸有所见。皆是
    邪见。无一切见。即是正见。佛藏经云。佛言。
    一切诸见。皆从虚妄缘起。舍利弗。若作是念。
    此是正见。是人即是邪见。舍利弗。于圣法
    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悉断一切诸语言道。
    如虚空中。手无触碍。诸沙门法。皆应如是。又
    云。佛言。舍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唯是一义。所谓离也。何等为离。离诸欲诸
    见。欲者即是无明。见者即是忆念。何以故。
    一切诸法。忆念为本。所有念想。即为是见。见
    即是邪。是以若能离见。即成诸佛。十方稽首。
    万类归依。如中观论云。瞿昙大圣主。怜愍
    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又夫远
    离二边。住于中道者。约华严经释。略举四种
    以等一切。一者染净。约惑。二者缚脱。通惑业。
    三者有无。通事理。四者一异。约心境。何以有
    此。谓成菩提。既离细念妄惑尽。已。显现法身
    智慧纯净。若为此见。未免是边。故经云。若有
    见正觉。解脱离诸漏。不着一切世。此非证道
    眼。今了于惑。体性本空。复无所净。故离二边。
    又染净交彻。故无住着。是曰离边。缚脱者。
    谓昔常被惑业系缚。流转无穷。今谓菩提。释
    然解脱。若为此见。即是住边。菩萨智了本自
    无缚。于何有解。无缚无解。则无苦乐。故得离
    耳。有无通事理者。若昔谓惑有。今了惑空。
    昔谓心空。今知妙有。又真乐本有。失而不知。
    妄苦本空。得而不觉。今日始知空者妄苦。有
    者涅??。若如是知。并未离边。又烦恼业苦。
    本有今无。菩提佛身。本无今有等。皆三世有
    法。菩提之性。不属三世故。三世有无。皆是边
    摄。真智契理。绝于三世。故离有无之二边等。
    一异有二。一者。心境不了则二。契合则一。亦
    成于边。二者。生佛有异。今了一性。亦名为边。
    今正觉了此中无有二。亦不有无二。若善见
    者。如理安住。故离此边。今一契菩提。一切都
    寂。故云远离。义净禅师云。瑜伽则真有俗无。
    以三性为本。中观乃真无俗有。实二谛为先。
    般若大宗。含斯两意。致使东夏则道分南北。
    西方乃义隔有空。如上所说。或诸凡夫执有
    着空。情见非一。四倒八邪之执。五谤二见之
    愚。或诸贤圣判教分宗。智解亦别。三时八教
    之道。五性十宗之科。未显圆文。或得或失。
    若入宗镜。正解分明。体用相含。心境交涉。空
    具德而彻万有之表。事无碍而全一理之中。
    又若究竟欲免断常边邪之见。须明华严六
    相义门。则能任法施为。自亡能所。随缘动寂。
    不坏有无。具大总持。究竟无过矣。此六相义。
    是辩世间法。自在无碍。正显缘起无分别理。
    若善见者。得智总持门。不堕诸见。不可废一
    取一双立双亡。虽总同时。繁兴不有。纵各具
    别。冥寂非无。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会。
    详法界内。无总别之文。就果海中。绝成坏
    之旨。今依因门智照。古德略以喻明。六相
    义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
    相。六坏相。总相者。譬如一舍。是总相。椽等是
    别相。椽等诸缘。和同作舍。各不相违。非作余
    物。故名同相。椽等诸缘。递互相望。一一不同。
    名异相。椽等诸缘。一多相成。名成相。椽等诸
    缘。各住自法。本不作故。名坏相。又椽即是舍。
    为椽独能作舍。若离椽。舍即全不成故。若得
    椽时。即得舍故。所以椽。非是少力。共成。皆
    是全力故。舍既即是椽。余瓦木等总并是椽。
    若却椽即舍无故。舍坏。故不名瓦木等。是故
    瓦木等。即是此椽也。若不即椽者。舍即不成。
    椽瓦木等皆不成。今既并成。故知相即耳。椽
    即瓦木等。一椽既尔。余一切缘例然。是故
    一切缘起法不成。即已成也。别相者。椽等诸
    缘。别于总故。若不别者。总义不成。由无别时。
    即无总故。以因别而得总故。是故别者。以总
    为别也。如椽即舍故。名总相。即是椽故。名别
    相。若不即舍。不是椽。若不即椽。不是舍。例
    如若不即总不名别。若不即别。不名总。问。若
    相即者。云何说别。答。只由相即。是故成别。若
    不相即者。总在别外。故非总也。别在总外。
    故非别也。同相者。椽等诸缘。和同作舍。不相
    违故。皆名舍缘。非作余物。故名同相。总相唯
    望一舍说。今此同相。约椽木等诸缘说。虽体
    各别。成力义齐。故名同相。若不同者。椽等
    诸缘互相违故。皆不同作舍。舍不得有。故
    即是断也。若相违不作舍。而执有舍者。无
    因有舍。故即是常也。异相者。椽等诸缘随
    自形类。相差别故。问。若异者。应不同耶。答。
    只由异故。所以同耳。今既舍成。同名缘者。
    当知异也。又因同不异故。方说于诸法异耳。
    是以经云。奇哉世尊。能于无异法中。而说诸
    法异。前别相者。俱椽等诸缘。别于一舍故。今
    异相者。椽等诸缘。递互相望。各各异故。若
    不异者。坏本缘法不成舍故。即是断。若坏缘
    不成舍。而执有舍。无因有者。即是常也。成
    相者。以诸缘各住自法。本不作故。舍义得成。
    若椽作舍。即失本椽法故。舍义不得。成坏
    相者。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本不作故。是坏义。
    若椽作即失椽法。失椽法故。舍即无椽。不
    得有舍。是断也。若失椽法而有舍者。无椽即
    无因。无因而有舍。即是常也。是故真如一
    心为总相。能摄世出世间一切法故。约摄诸
    法得总名。能生诸缘成别号。法法皆齐为同
    相。随相不等称异门。建立境界故称成。不
    动自位而为坏。又云。一总相者。一合多德
    故。二别相者。多德非一故。三同相者。多义
    不相违故。四异相者。多义不相似故。五成
    相者。由此诸义。缘起成故。六坏相者。诸缘
    各住自性。不移动故。此上六相义门。是菩萨
    初地中观。通世间一切法门。能入法界之宗。
    不堕断常之见。若一向别逐行位而乖宗。若
    一向同失进修而堕寂。所以位位即佛。阶降
    宛然。重重炼磨。本位不动。斯则同异俱济。理
    事不亏。因果无差。迷悟全别。欲论大旨。六相
    还同梦里渡河。若约正宗。十地犹如空中鸟
    迹。若约圆修。断惑。对治。习气非无。理行相
    资。阙一不可。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别之道
    无亏。普贤以行会理。根本之门不废。如上
    微细择见真实识心。可谓教观相应。境智冥
    合。正助齐运。目足更资。则定可以继先德
    之后尘。绍觉王之末裔矣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