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四十五

    夫已上是引台教明定慧二法安心。次依华
    严宗释。华严经云。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尘
    中从定出。示现色性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
    知。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说
    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疏释云。定
    慧虽多。不出二种。一事。二理。制之一处。无事
    不办。事定门也。能观心性。契理不动。理定
    门也。明达法相。事观也。善了无生。理观也。
    诸经论中。或单说事定。或但明理定。二观亦
    然。或敌体事理。止观相对。或以事观。对于理
    定。如起信论云。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为
    止。而观因缘生灭为观。或以理观。对于事定。
    此经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
    是也。或俱通二。此经云。禅定持心常一缘。
    智慧了境同三昧是也。或二俱泯。非定非散。
    或即观之定。但名为定。如观心性名上定是
    也。或即定之观。但名为观。如以无分别智观
    名般若是也。或说双运。谓即寂之照是也。所
    以局见之者。随瞩一文。互相非拨。偏修之者。
    随入一门。皆有克证。然非圆畅。今此经文。巧
    显无碍。略分五对。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
    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
    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
    境入根出亦然。第二对。理事二定无碍。谓分
    别事相。应入事定。而入理定。欲观性空。应入
    理定。而入事定。以契即事之理而不动故。入
    理即是入事。制心即理之事。而一缘故。入
    事即是入理。而经文但云。入正定。不言事理。
    及乎出观。境中即云分别色相。斯事观也。根
    中即云性空寂者。理观也。亦合将根事对于
    境理。以辩无碍。第三对。事理二观无碍。谓欲
    分别事相。应从事观起。而反从理观起。以所
    观之境。既真俗双融。法界不二故。分别事智。
    即是无生之智。二观唯是一心故。亦应将境
    事理。对根事理以辩无碍。第四出入无碍。以
    起定即是入定故。起定而心不乱。若以事理
    相望。应成四句。谓事入事起。事入理起。理
    入理起。理入事起。若以根境相望。又成四句。
    谓根事入。境事起等。一一思之。皆有所由。又
    或以理观对于事止。谓契理妄息也。或事观
    对于理寂。谓无念知境也。或事观对于事寂。
    谓观于一境。心不动摇也。或理观对于理寂。
    亡心照极也。如百门义海云。明出入定者。谓
    见尘性空。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
    然此见尘无性空理空时。乃是十方之空也。
    何以故。由十方之心。见于一尘。是故全以十
    方为尘。定亦不碍事相宛然。是故起与定俱。
    等虚空界。但以一多融通。同异无碍。是故一
    入多起。多入一起。差别入一际起。一际入差
    别起。皆悉同时一际成立。无有别异。当知定
    即起。起即定。一与一切。同时成立。出入无碍
    也。第五对。二利体用无碍。谓于深根起。定心
    不乱。是体也。自利也。而不碍理。舒于广境。
    是用也。人天不能知。利他也。良以。体用无
    二故。自利即是利他。此上十义。同为一聚法
    界缘起。相即自在。菩萨善达。作用无碍。又经
    且约根境相对。亦应境境相对。谓色尘入正
    受。声香三昧起。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
    正受。耳根三昧起等。云色性难思等者。即
    色等总持。是色。陀罗尼自在佛等。亦应云。分
    别眼性难思。有眼陀罗尼自在佛等。又眼中
    云。性空寂灭。即眼之度门。眼等本净。亦应
    云。色等度门。色等本净。不唯取相为染。无心
    为净而已也。又以智论三观束之。分别色相
    等。是假名观也。性空寂灭。是空观也。此二
    不二色性难思。中道观也。三无前后。皆是一
    心。上来无碍。深妙难思。始学之流。如何趣
    入。今当总结。但能知事理无碍。根境。一如。念
    虑不生。自当趣入。是以事中即理。何曾有碍。
    心外无境。念自不生。如是则入宗镜之一心。
    成止观之双运。方能究竟定慧庄严。自利利
    他。圆无尽行。又若心不安人。在三界内。未入
    止观门。非习学之者。情牵万境。意起百思。投
    五欲旋火之轮。未曾略暇。陷五浊狴牢之处。
    何省暂离。尘网千重。密密而常笼意地。爱
    绳万结。条条而尽系情田。耸高阜于慢山。横
    遮法界。汹长波于贪海。吞尽欲流。若蚁聚蜂
    攒。攀缘役役。如鼠偷狗窃。结?k营营。八苦
    之焰长烧。二死之河恒没。轮回生灭。苦恼萦
    缠。皆是不能自安心耳。今为于生死长夜。无
    明尘劳。三界大梦之中。独觉悟人。割开爱网。
    欲透苦原。将求如来大寂灭乐者。如前所述
    安心之门。直下相应。无先定慧。定是自心之
    体。慧是自心之用。定即慧故。体不离用。慧
    即定故。用不离体。双遮则俱泯。双照则俱
    存。体用相成。遮照无碍。此定慧二法。修行
    之要。祖佛大旨。经论同诠。所以法华经云。
    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华严经颂云。众生惑见恒随缚。
    无始稠林未除翦。与志共俱心并生。常相羁
    系不断绝。但唯妄想非实物。不离于心无处
    所。禅定境排仍退转。金刚道灭方毕竟。大
    涅??经云。定慧等学。明见佛性。又云。先以定
    动。后以智拔。大智度论云。禅定为父。智慧为
    母。能生一切导师。又云。以业力故入生死。以
    定力故出生死。故云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
    非禅无以发其照。何者。谓禅无智。但是事定。
    若得智慧。观于心性。即为上定。若智不得禅。
    乃为散善分别。慧若有定。如密室灯。寂而能
    照。离动分别。成实慧故。若定慧双运。动寂融
    通。则念念入三昧之门。寂寂运无涯之照。如
    上种种开示。种种证明。如是调停。如是剖析。
    削繁简要。去伪存真。以无数万亿诸方便门。
    皆令一切含生。尽入此宗镜。如囊中有宝。不
    探示之。谁有知者。犹室中金藏。未遇智人。
    何由发掘。若珠蔽内衣里。弗因亲友所示。争
    致富饶。似穷子之家珍。非长者之诱引。曷能
    承绍。设或明了信入无疑。更在当人。克己成
    办。炼磨余习。直取相应。一切时中。不得忘照。
    自量生熟。各逐便宜。此是修定时。此是修慧
    时。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干蛞狻R似艋勖拧?br> 若处见修位中。此是行时。非是证时。若居
    究竟即内。此是证时。非是行时。不可如二
    乘匆匆取证。沈实际之海。溺解脱之坑。又
    不可效无闻比丘。妄指无生求升反坠。似苦
    行外道。唯投见网。期悟遭迷。斯定慧门。是真
    修路。照宗门之皎日。泛觉海之迅航。驾大
    白牛车之二轮。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
    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
    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全假双修。散妄乱
    而似风吹云。破愚?而如日照世。动邪见之
    深刺。拔无明之厚根。为大觉海之阴阳。作
    宝华王之父母。备一乘之基地。坚万行之垣
    墙。以此相应。能入宗镜。前据台教。明五百番
    安心法门。皆为逗机。对病施药。今依祖教。更
    有一门。最为省要。所为无心。何者。若有心
    则不安。无心则自乐。故先德偈云。莫与心
    为伴。无心心自安。若将心作伴。动即被心
    谩。法华经云。破有法王。出现世间。净名经
    云。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即是除妄心之有。
    外境本空。以心有法有。心空境空。故起信
    论云。是故当知。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
    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镜中像。无体可
    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
    灭则种种法灭故。是以但得无心。境自不现。
    既无对待。逆顺何生。以逆境故。生?恼强贼
    干怀。以顺境故。牵爱情华箭入体。能令心动。
    故称不安。今若无心。坦然无事。则万机顿赴
    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所以阿
    难执有。而无据。七处茫然。二祖体无。而自
    安。言下成道。若不直了无心之旨。虽。然对治
    折伏。其不安之相。常现在前。若了无心。触
    途无滞。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
    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又无心约教有
    二。一者澄湛令无。二者当体是无。澄湛令无
    者。则是摄念安禅。蠲消觉观。虚襟静虑。渐
    至微细。当体是无者。则直了无生。以一念起
    处不可得故。经云。一念初起。无有初相。是真
    护念。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
    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
    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是以执身为身者。则
    失其大应。执心为心者。则失其大智。故千经
    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着。乃入真实。譬
    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若有身者。则有
    身碍。有身碍故。则法身隐于形[谷-禾+卵]之中。若有
    心者。则有心碍。有心碍故。则真智隐于念虑
    之中。故大道不通。妙理沈隐。六神内乱。六境
    外缘。昼夜惶惶。无有止息矣。夫不观其心者。
    而不见其微。不观其身者。而不见其离。若不
    见其离微者。则失其道要。故经云。佛说非
    身。是名大身。心亦如是。此谓破权归实。会假
    归真。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灭相混
    融。以通大冶。大冶者。谓大道。此大道冶中。造
    化无穷。流出万宗。若成若坏。体无增减。故经
    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所言混融相者。但
    为愚夫。着相畏无相也。所以说相者。为彼外
    道。着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
    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若
    复有人。了相无相。平等不二无取无舍无彼
    无此。亦无中间。则不假圣人言说。理自通也。
    如上所述。皆为有心成障。若乃无心。自然合
    道。即是离其妄心。真心不动。如释摩诃衍论
    云。离心缘相者。心量有十。一者眼识心。二
    者耳识心。三者鼻识心。四者舌识心。五者
    身识心。六者意识心。七者末那识心。八者
    阿赖耶识心。九者多一识心。十者一一识心。
    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
    缘真理。而为境界。今据前九作如是说。离心
    缘相。本有契经中。作如是说。甚深真体。非余
    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故。楞伽经云。非心
    之心量。我说为心量者。谓以非心量。为遣心
    量。若以非心量为是。斯即心量。今谓非心量
    即不思议之心量者。不碍心量故。如华严经
    云。菩萨住是不思议。即非心量。于中思议不
    可尽。即之心量。以二相即夺故。思与非思
    俱寂灭。又云。于非心处示生于心者。人多误
    解。情作非情。非情作情。若执于非心处示生
    于心。是非情为情者。既言示生。非真无情
    为有情矣。大宝积经云。佛言。文殊。汝入不
    思议三昧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
    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
    思议三昧。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
    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
    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
    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
    想。恒与定俱。又先德云。一念妄心才动。即
    具世间诸苦。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即刺不
    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念妄心才
    动。即被诸有刺伤。故经云。有心皆苦。无心乃
    乐。当知妄心不起。始合法身寂灭乐也。问。
    本自无心。妄依何起。答。为不了本自无心名
    妄。若知本自无心。即妄无所起。真无所得
    问。何故有心即妄。无心即无妄。答。以法界性
    空寂。无主宰故。有心即有主宰。有主宰即有
    分剂。无心即无主宰。无主宰即无分剂。无
    分剂即无生死。问。无心者。为当离心是无心。
    即心得无心。答。即心得无心。问。即心是有
    心。云何得无心。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问。
    岂不辩知也。答。即辩知无能所。是无心也。岂
    浑无用。始是无心。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
    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
    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辩。皆是实性自
    尔。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谓众生。不了自心
    常寂。妄计有心。心便成境。以即心无心故。心
    恒是理。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故。
    不动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
    故。即是众生不生。不动心相故。即是佛亦不
    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圣。常自平等法界
    性也。纯一道清净。更无异法。当知但有心分
    别作解之处。俱是虚妄。犹如梦中。若未全
    觉。所见纤毫亦犹是梦中事。但得无心。即同
    觉后绝诸境界。但有一微尘可作修证不思
    议解处。俱不离三界梦中所见。经云。无有少
    法可得。佛即授记。无生义云。不退转天子
    言。此佛土未曾思惟分别于我见与不见。我
    亦不思惟佛土见与不见。故知诸见从有心
    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
    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
    无心俱空。融大师云。镜像本无心。说镜像
    无心。从无心中说无心。人说有心。说人无
    心。从有心中说无心。有心中说无心。是末观。
    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众生计有身心。说镜
    像破身心。众生着镜像。说毕竟空破镜像。若
    知镜像毕竟空。即身心毕竟空。假名毕竟空。
    亦无毕竟空。若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一切
    法亦本无。本无亦本无。若知本无亦假名。假
    名佛道。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直是空心
    性。照世间如日。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
    佛何以故说如实知不可见心。答曰。有坐禅
    人。忆想分别。见是心如清净珠中缕。观白骨
    人。中见心次第相续生。或时见心在身。或见
    在缘。如无边识处。但见识无量无边。破如是
    等虚妄故。佛言。如实知众生心。众生心自相
    空。故无相相。复次佛以五眼观此心不可得。
    肉眼天眼缘色。故不见。慧眼缘涅??。故不见。
    初学法眼。分别。知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等。
    是法眼入实相中。则无所分别。如先说。一切
    法。无知者无见者。是故不应见。佛眼观寂灭
    相。故不应见。乃至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见。
    复次五眼。因缘和合生。皆是作相。虚诳不实。
    佛不信不用。是故言不以五眼见。又问曰。舍
    利弗知心相常净。何以故问。答曰。以菩萨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着故。虽闻
    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取是无心相。
    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若有。云何
    言无心相。若无。何以赞叹是无等等心。当成
    佛道。须菩提答。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有无
    不可得。不应难。舍利弗复问。何等是无心相。
    须菩提答。毕竟空一切诸法无分别。是名无
    心相。此无心相。是即心无心。非待断灭。如
    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
    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
    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
    心。如土木瓦砾。此成断灭。皆属意根强。知
    妄识边事。是以称不思议定者。以有无情见
    不及故。又澄湛是事。当体是理。事有显理
    之功。亦有覆理之义。理有成事之力。亦有
    夺事之能。各取则两伤。并观则俱是。何谓
    显理。若妙性未发。须假事行助显庄严。如水
    澄清。鱼石自现。何谓成事。若功行未圆。必
    仗理观引发开导。何谓覆理。若一向执事坐
    禅。反迷己眼。未识玄旨。徒劳念静。何谓夺事。
    若天真顿朗。如日消冰。何须调心收摄伏[打-丁+柰]。
    故经偈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
    境界流。云何名为定。是以不可执一执二定
    是定非。但临时随用。圆融得力。自谙深浅。若
    也归宗顺旨。则理事双消。心境俱亡。定慧齐
    泯。如永嘉集云。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
    以?称派崮枪省K湔斩?<拧R杂疟喜婀省7?br> 照而非寂。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
    照故。说真而即俗。非寂而非照故。杜口于??br> 耶。斯则不唯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所
    以圆觉经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
    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
    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
    有是处。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
    了无心。答。石虎山前鬪。芦华水底沈。问。
    前标宗不言法相。云何已下。更用广说诸识
    种现。熏习差别义理。瑜伽唯识。百法五位事相
    法门。答。祖佛大意。唯说二空。证会一心真
    如本性。所以百法论云。如世尊言。一切法
    无我。云何一切法。所谓心法。云何二无我。
    所谓人无我。法无我。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
    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
    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着菩萨。请弥勒所说。
    论云。无着菩萨。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
    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理无不穷。事无不
    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
    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正为菩萨。令于诸
    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证大菩提。
    广为有情。常无倒说。乃至瑜伽中行观无少
    法。欲令证得。及欲现观。或说究竟清净真如。
    名为瑜伽理中最极。一切功德共相应故。是
    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
    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
    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
    用释。何得取舍定执也。若分别界外结惑生
    死。及诸行名义。当细寻天亲所作。若观门遣
    荡。安心入道。何过龙树。若不取地论。摄大乘
    论。相映望者。他或谓于非义理。多端强说也。
    故知菩萨制作。一一关于圣典。故非出自胸
    襟。广引证明。令生闻慧。宗镜纂集。大意亦同。
    若不先明识论。天亲护法等。剖析根尘微细
    生死。又焉得依龙树观门遣荡。如无差别。无
    可圆融。若不先胗候察其病原。何以依方
    施其妙药。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
    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死实果疾
    犹存。如净名疏问。实报无障碍土。何得犹
    有烦恼四分之因疾。答。开菩萨自体法界缘
    集。即有四分。所以然者。取自体一实谛。即是
    贪爱。舍二边生死。即是?断。迷一实谛。无明
    未尽。故犹有痴也。三分等取。即是等分。此即
    是根本之三毒。故请观音经云。净于三毒根。
    成佛道无疑。何况业系凡夫。分段生死之病。
    然今时多不就已子细推寻。及广披圣典。教
    观俱昧。理行全亏。唯尚随语依通。一时遣荡。
    拂迹而迹不泯。归空而空不亡。以不出法尘。
    全为影事。殊不识心王心所。种现根随。微细
    根尘。生灭起处。心心流注。念念现行。如醉如
    痴懵无知者。智灯既?。定水全枯。未审何门
    能得清净。但学成现高茆之语。名标众圣之
    前。都无正念修行之门。迹陷群邪之后。今
    普使知病识药。令得服行。净三毒之根。见一
    心之性。且如马鸣龙树。皆是西天传佛心印。
    祖师。马鸣制大乘起信论。广说阿赖耶等。三
    细识六?相。一心真如生灭二门。龙树制摩
    诃衍论。引一百本大乘经。证说八识心王。性
    相微细等义。云何末学。不绍先贤。可谓绠短
    而不勾深泉。翅弱而弗能高逝。又若不先论
    其事相之表。何以辩其体性之原。如世间法。
    未见其海。争识其波。未见其山。宁谙其土。今
    欲总别双辩。理事具陈。不达事而理非圆。不
    了理而事奚立。故云理随事现。一多缘起之
    无边。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无碍。又从总出
    别。因别成总。不得别而何成总。不因总而岂
    称别。则理事总别。一际无差。只为今时。但唯
    执总滞理。见解不圆。法眼将明而不明。疑心
    欲断而非断。皆是理事成碍。总别不通。故四
    弘誓愿云。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
    成。何乃虚掷寸阴。顿违本愿。守愚空坐。辜负
    四恩。若愚痴人。不分菽麦。似牛羊眼。罔辩方
    隅。现今对境。尚不圆明。临终遇缘焉能甄别。
    直须达事通理。彻果穷因。无一法而不明。无
    一尘而不照。则见闻莫能惑。境界不能拘。故
    法华经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
    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
    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
    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等。故知一心实相。悉是诸法。诸法所生。皆从
    现行善恶熏习。第八识含藏种子为因。发起
    染净差别报应为果。若不微细剖析。问答决
    疑。则何由到一心总别之原。彻八识性相之
    际。古德云。提纲意在张网。不可去网存网。
    举领意在着衣。不可弃衣取领。若?集而不
    叙。如无纲之网。若?叙而不集。如无网之
    纲。故知理事双明。方通圆旨。教观齐运。始达
    一乘。且如等觉菩萨。妙果将圆。却入幻网
    门。倒学凡夫事。习世间三昧。具工巧神通。
    今之所宗。且明大旨。须先立后破。以洗情
    尘。然即破立同时。而无所破。不同权教定执
    教相之有门。宁比小乘唯证析法之空理。今
    则以别成总。将偏显圆。别成总而一际无差。
    偏显圆而万法齐旨。开合自在。隐显无方。若
    执之成万有之疮疣。若定之为四魔之根?。
    此百法明门。大乘菩萨初地方了。乃至十方
    诸佛。本后二智。俱证俱缘。若不证唯识之性。
    不成根本智。无成佛之期。若不了唯识之相。
    百法明门。不成后得智。阙化他之行。此唯识
    百法者。乃是有为无为真俗一切法之性相
    根本。所以经云。若不证真如。焉能了诸行。若
    不证唯识真如之性。焉能了唯识百法之行
    相。故云根本智。证百法性。后得智。缘百法相。
    大乘起信论云。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一发
    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
    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
    生苦故。问。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
    无有二相。据理但应正念真如。何假复修一
    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答。不然。如摩尼宝。本
    性明洁。在矿秽中。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
    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净。终不可得。真如
    之法。亦复如是。体虽明洁。具足功德。而被无
    边客尘所染。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
    便。不修诸行。欲求清净。终无得理。是故要当
    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离彼无边客尘垢
    染。显现真法。起信疏云。一直心正念真如
    法者。即心平等。更无别岐何有回曲。即是
    二行之根本。二深心者。是穷原义。若一善
    不备。无由归原。归原之来。必具万行。故言乐
    集诸善行故。即是自利之行本也。大悲心者。
    是普济义。故言欲拔众生苦故。即是利他之
    行本也。又此初一直心。唯正念真如之法。是
    宗是本。因此起深重心大悲心是行。又开此
    直心为十心。一广大心。谓誓愿观一切法。悉
    如如故。二甚深心。谓誓愿观真如。要尽原底
    故。三方便心。谓推求简择趣真方便故。四坚
    固心。谓设逢极苦乐受。此观心不舍离故。五
    无间心。谓观此真理。尽未来际不觉其久故。
    六折伏心。谓若失念。烦恼暂起。即便觉察。折
    伏令尽。使观心相续故。七善巧心。谓观真
    理。不碍随事巧修万行故。八不二心。谓随事
    万行。与一味真理融无二故。九无碍心。谓理
    事既全。融通不二。还令全理之事。而相即入
    故。十圆明心。谓顿观法界。全一全多。同时
    显现。无障无碍故。即此十心。理行具足。且无
    理不能导行。无行不能成理。可谓即真如之
    理。成真如之行。无有一法能出唯识之性相
    矣。是知一心为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相即性之相。是一中之多。性。即相之性。是多
    中之一。若不了性。亦不了相。其相即妄。若不
    识相。亦不识性。其性即孤。应须性相俱通。方
    得自他兼利。如首楞严经云。幻妄称相。其性
    真为妙觉明体。是以若偏执相而成妄。定据
    性而沈空。今则性相融通。真妄交彻。不堕断
    常之见。能成无尽之宗。故知若欲深达法原。
    妙穷佛旨者。非上智而莫及。岂下机而能通。
    所以法华经偈云。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又见解圆明是目。
    行解相应是足。目足更资。理行扶助。可趣涅
    ??之域。能到清凉之池。若定慧未熏。如摩尼
    之匿矿。性相不辩。犹古镜之未磨。欲望雨
    宝鉴容。无有是处。若意珠既净。心。镜才明。
    更以万行熏修。转加光洁。如华严经云。佛子。
    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
    柔成就。随意堪用。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
    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
    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
    堪用。然虽万行磨练。皆是自法所行。如先
    德云。一切佛事无边化门。皆依自法融转而
    行。即自心中有真如体大。今日体解。引出法
    身。由心中有真如相大。今日了达。引出报身。
    由身中有真如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乃
    至十波罗蜜一切尘沙万行。但是自心中引
    出。未曾心外得一法行一行。若言更有从外
    新得者。即是魔王外道说。问。信入此法。还
    有退者否。答。信有二种。一若正信坚固。谛
    了无疑。理观分明。乘戒兼急。如此则一生可
    办。谁论退耶。二若依通之信。观力?浮习重
    境强。遇缘即退。如华严论云。如涅??经。闻
    常住二字。尚七世不堕地狱。如华严经云。设
    闻如来名。及所说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种。必
    得解脱至成佛故。何故经言。第六住心。及从
    凡夫信位。犹言有退。此意若为和会。解云。十
    信之中。胜解未成。未得谓得。便生?x慢。不近
    善友。不敬贤良。为慢怠故。久处人天。恶业便
    起。能成就大地狱业。若一信不慢。常求胜友。
    即无此失。若权教第六住心。可有退位。实教
    中为稽滞者。责令进修。如舍利弗。是示现声
    闻。非实声闻。所作方便。皆度众生使令进策。
    如权教中第六住心。可说实退。何以故。地前
    三贤总未见道。所修作业。皆是有为。所有无
    明。皆是折伏。功不强者。便生退还。若折伏
    有力。亦不退失。如蛇有毒。为咒力故。毒不能
    起。但于佛法中。种于信心。谦下无慢。敬顺贤
    良。于诸恶人。心常慈忍。于诸胜己者。谘受未
    闻。所闻胜法。奉行无妄。所有虚妄。依教蠲
    除。于三菩提道。常勤不息。夫为人生之法。法
    合如然。但不长恶而生。何须虑退。华严疏云。
    深心信解常清净者。信烦恼即菩提。方为常
    净。由称本性而发菩提心。本来是佛。更无所
    进。如在虚空。退至何所

    宗镜录卷第四十五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