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四十四

    夫若谈心佛。唯唱性宗者。则举一摄诸。不论
    余义。今何背已。述教迷宗。答。夫论至教。皆
    为未了之人。从上禀承。无不指示。如忠国师
    临终之时。学人乞师一言。师云。教有明文。依
    而行之。即无累矣。吾何言哉。如斯殷勤真实
    付属。岂局已见。生上慢心。终不妄斥如来无
    上甘露。不可思议大悲所熏。金口所宣难思
    圣教。如云依而行之者。且依何旨趣。不可是
    依文字语句而行。不可是依义路道理而行。
    直须亲悟其宗。不可辄生孟浪。若决定信入
    者。了了自知。何须他说。闻甚深法。如清风
    届耳。今只为昧性徇文之者。假以言诠方便
    开示。直指出六根现用常住无生灭性。与佛
    无异。亲证现知。分明无惑。免随言语之所转。
    不逐境界之所流。今于六根之中。且指见闻
    二性。最为显现。可验初心。疾入圆通。同归
    宗镜。且见性者。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
    遍一切处故。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分明显露。
    丝毫不隐。古教云。摩尼殿有四角。一角常
    露。祖师云。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又歌
    云。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凡夫
    只是未曾观。何得自轻而退屈。是知颜貌虽
    童耄。见性未曾亏。明暗自去来。灵光终不
    昧。则是现今生灭中。指出不生灭性。方知
    穷子衣中宝。乃轮王髻里珠。贫女室中金。是
    如来藏中物。何假高推极圣。自鄙下凡。一向
    外求不能内省。[打-丁+王]功多劫。违背己灵。空滞行
    门。失本真性。所以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
    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
    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故知
    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真如妙性。乃不迁
    之门。若随物观。局大小之所在。若约性见。
    绝器量之方圆。见性即成如来。于一毛端。建
    十方之宝刹。徇物即为凡庶。向真空里。现
    六趣之狴牢。变易在人。一性无异。迷悟由己
    万法不迁。如经云。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
    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陈揠兆印O萄浴?br> 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我虽值佛。今犹狐
    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
    诸有漏者。咸皆愿闻。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
    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
    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
    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
    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
    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
    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
    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
    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
    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
    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
    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
    少。颜貌已老初十年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
    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
    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
    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
    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
    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
    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知汝
    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
    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
    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
    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
    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
    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
    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
    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
    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
    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
    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
    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
    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
    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
    跃欢喜。得未曾有。又如众生八识之中。前眼
    耳鼻舌身等五根。及第八识。俱缘现量。得诸
    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又无二种。计度分
    别。随念分别。即现前不生灭。若六七二识。落
    在比非二量。及具计度随念分别。即念念常
    生灭。亦是于生灭中有不生灭性。已上经文。
    此是因?王示疑。寄破外道断见。有此方便。
    分别生灭不生灭二性。若不执断常见性之
    人。则八识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实相。无有生
    灭。如大智度论云。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
    色灭时。但是空灭。中观论偈云。无物从缘起。
    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故知
    万法既不从缘生。亦不非缘生。又不空亦不
    生。空亦不生。何者。若一切法是不空者。即无
    有生。以无自性空故。方能随缘成诸幻有。若
    一切法是空者。亦无有生。以无自体故。无
    有生相。既无有生。亦无有灭。如论偈云。果不
    空不生。果不空不灭。以果不空故。不生亦
    不灭。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灭。以果是空
    故。不生亦不灭。但随心现。毕竟无生。如首
    楞严经云。佛言。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
    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
    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
    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
    空。空晦昧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
    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
    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
    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
    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
    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如上所说。
    见性周遍湛然。似镜常明。如空不动。万像自
    分出没。一性未曾往还。但随生灭之缘。遗此
    妙明之性。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见性识心。
    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相?易
    辩。性密难明。随转处而莫知。在照时而方
    了。如今不见者。皆被三惑心牵。六尘境换。不
    知境元是我。翻成主被客迷。但能随流得性
    之时。自然无惑。复有云。般若唯以心神契
    会。以心传心。方成密付。不可以言迹事相而
    求者。此是为未入人。显宗破执。恐取相背
    心。情求意解。故有是说。若融会而论。则随
    缘体妙。即相恒真。且如正见相时。是谁见相。
    以六尘钝故。名不自立。相不自施。以六根
    利故。强自建立。而为缘对。若能了境本寂。
    识自无生。则入平等真空。方称究竟见性耳。
    故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闻性者。即今闻
    性。具三真实。文殊简出。现证可知。观音入门。
    圆通立验。非从行得。不堕有为。岂假功成。本
    来如是。首楞严经偈云。譬如人静居。十方
    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
    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
    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
    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
    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
    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释曰。此是
    直说如今一切众生。日用现行闻性三真实之
    理。一圆真实。二通真实。三常真实。一圆真
    实者。以闻性遍一切处。十方声尘。应时无有
    前后。以同时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
    波。波不离水。以声处全闻。闻外无法。即是本
    闻。自具圆通之性。非待证圣方有斯事。故法
    华经偈云。父母所生耳。清净无瑕秽。以此常
    耳闻。三千世界声。又云。持是法华者。虽未得
    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二通真实
    者。且眼根见性。虽即洞然。能观前而不观后。
    鼻舌身等三根。皆以合中知。因能所而生
    起。若意知根。所缘不定。念念迁移故。五根所
    不齐。唯耳根圆通无碍。听响之际。任隔碍
    而远近俱闻。妙应之时。无拣择而大小咸备。
    故高城和尚歌云。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
    无不足。十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
    则处凡身而不减。居圣体而非增。常现常通。
    尘劳不能匿其神彩。非间非断。天魔不能挫
    其威光。不坏缘生之耳根。圆具一灵之妙性。
    三常真实者。音声性动静者。动静是音声之
    体。性于闻中似有似无。若无声时号无闻。非
    实闻无性。以闻性常在。若闻性随声尘灭。
    则前声灭时。后声不合更闻。故知声尘自无。
    闻性非灭。声尘自有。闻性非生。又非唯闻性
    无生。返观声尘亦无生灭。以从缘而起。自体
    全无。如华严论云。一切诸法。犹如谷响。楞
    严疏钞云。如谷中无声。无声即无响。法界
    中皆无声。一切声皆是妄心。妄心不动时。皆
    无妄想。以有差别心执受。即有声。四大。如枯
    木。即本无声。皆缘执故。诸大菩萨。不以音声
    听法。是知声尘本无。皆因执有。情消执丧。
    万法本虚。有无既虚。生灭何有。则知我性与
    如来性无异。一切世间法即是佛法故。经云。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x陈那。因声悟
    道。妙音密圆。古释云。若有能所。未得名密。悟
    四谛理。推能闻及所闻。皆是自心。心即是本
    觉。光明。圆照法界。始觉智心。亦圆照法界。即
    是因声得悟。一切众生。依此观亦得解脱。若
    闻声可意不可意生憎爱。便被声缚。但观心
    海中是声出处。以心海元无有相。心虽含声。
    声亦无相。无相。即于一切声中而得解脱。故
    知无法不心。无心不法。如是明达。则于一
    切诸法。不合不散。无缚无脱矣。故佛告阿难。
    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
    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由未信伏。吾今
    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即时如来敕罗[目*侯]
    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
    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目*侯]罗又击一声。佛
    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
    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
    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消。音响
    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敕罗[目*侯]罗击钟。问
    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言。声少选声消。佛
    又问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又
    顷。罗[目*侯]罗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
    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
    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
    名有声。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
    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
    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
    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
    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
    消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
    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
    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
    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
    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
    为无。汝尚颠倒或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
    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
    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
    ?F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F声。别作他物。或
    为击鼓。或复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
    石木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
    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
    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
    汝形消。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消灭。楞严
    疏云。击钟以辩真妄者。即闻性而可真。举声
    尘而辩妄。若因声有闻。此闻不离声。若离
    声有闻。此是真闻。汝今但执随声之闻。此
    闻不离于声。只合是声。不合是声。若真闻
    性。如水。不灭声尘。如风。鼓水成波。故有闻
    相。声尘不起。闻相即无。而闻性不灭。以性
    不灭。声尘若来。还有闻相。如水不灭。若风动
    时。即有波相。如色真性。遍十方界。随心感现。
    则有色相。此之闻性。亦复如是。故知不认自
    体恒常之闻性。却徇声尘生灭之闻相。遂乃
    闻赞而生喜。闻毁而起?。以迷本闻故。随声
    流转故。文殊云。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
    获无妄。又云。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
    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如今以声为闻。背心
    循境。岂不是倒闻之机。若能旋声尘之有流。
    复本闻之无妄。则是返闻自性。得本归原。内
    灭翳根。外消尘境。能所既脱。本觉道成。寂照
    圆通。真实如是。所以佛告阿难。以诸众生。从
    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
    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
    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
    心。应时消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
    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是
    以若了闻性。即成正觉。于是心境双融。动静。
    俱泯。如观音言。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
    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
    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
    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
    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
    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
    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是以初从闻性入
    时。先亡动静声尘之境。次亡能闻所闻之心。
    既心境俱亡。又不住无心境。及能觉所觉之
    智。则觉智俱空。此空亦空。方成圆觉。故云空
    觉极圆。空所空灭。始尽生灭之原。到寂灭本
    妙觉心之地。如起信论云。一切诸法。皆由妄
    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
    故知妄念空而根境谢。识想消而尘垢沈。则
    法眼应时清明。常光了然顿现。见闻本性既
    尔。诸根所现亦然。故经云。六自在王。常清
    净故。又首楞严经偈云。一根既返原。六根
    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
    根除。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
    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但以未觉悟。
    前于染净中。有一毫见闻取舍之处。皆在三
    界无明长夜生死梦中。才得见性。便同觉后。
    自觉觉他。故名为佛。又此自心之性。遍一切
    处。随处得入。非独见闻。或意消香界而入圆
    通。或心开尘境而证法忍。或入水观而达性。
    或审风力而悟宗。或刺是疼痛而纯觉遗身。
    或了心无际而入佛知见。或观??触而成火
    光三昧。或演法音而降伏魔怨。当此大悟之
    时。终不见有一境可生。一言可执。今只为
    迷性徇文。背心求道者。假以言说。指归自心。
    从此一向内观。舍诠究理。斯则岂不是因言悟
    道。藉教明宗。为此之人。不无利益。遂使初心
    学者。信有所归。便能息外驰求。回光反照。顿
    见自己。了了明心。如正饮醍醐亲开宝藏。方
    悟随言之失。深惭背己之愆。故阿难等。因
    世尊开示自性之后。发自庆言。消我亿劫颠
    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故能不动尘劳。现身
    成佛。祖佛言教。有如是不可思议之力。为是
    广大无边法利故。所以具引全文佛语为证。
    云何反有背己之言。论文之诮乎。若不观心
    内证。法律禅师等。各有十种过患。如像法决
    疑经云。三师破坏佛法。略各有十过。一法
    师十过者。一但外求文解。而不内观修心。释
    论云。有论而无慧。所说不应受。二不融经息
    诤趣道。但执己非他。我慢自高。不识见心苦
    集。三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住。
    非佛弟子。四经云。非禅不慧。偏慧不禅。一
    翅一轮。岂能远运。五法本无说。说破贪求名
    利弘宣宁会圣旨。六贵耳入口出。何利于己。
    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无行而宣。
    何利于他。八又多加水乳。无道之教。教误
    后生。九四众失真法利。转就浇漓。十非但
    不能光显佛法。亦乃破于佛法也。禅师十过
    者。一经云。假名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
    行真道。好说我等过。二者。恃行陵他。不识戒
    取苦集烦恼。三无慧修定。盲禅无目。宁出生
    死也。四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
    叉而住。非佛弟子。五无慧之禅。多发鬼定。生
    破坏佛法。死堕鬼道。六名利坐禅。如扇提罗。
    死堕地狱。七设证得禅。即堕长寿天难。八如
    水乳。禅教授学徒。绍三涂种子。九四众不
    沾真法之润。转就浇漓。十非止不能光显三
    宝。亦乃破佛法也。律师十过者。一但执外律。
    不识内戒。故被净名诃。二执律名相。诤计是
    非。不识见心苦集。三然戒定慧相资。方能进
    道。但律不慧不禅。何能进道。四弘在名誉。志
    不存道。果在三涂。五不遵遗嘱。不依念处
    修道。不依木叉而住。六执律方便小教以为
    正理。而障大道。七师师执律不同。弘。则多
    加水乳。八不依圣教传授。误累后生。九四众
    不沾真法。转就浇漓。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
    亦乃破佛法也。是知若不观心。具如上之大
    失。如大智度论云。菩萨摩诃萨。若欲不空
    食国中之施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又宝梁经
    云。若学大乘佛法者。受施主抟食。如须弥
    山。受施主衣。可敷大地。如不学者。若未堕僧
    数。十方无唾地处。维摩经亦云。敬学如师。
    才起学心。便有为人天之分。或闻宗镜一句。
    定成佛无疑。故法华经云。若有闻是法。无一
    不成佛。唯除未闻者。盲冥不信人。若已闻
    者。皆是曩因。既受衣珠。曾亲佛会。不可放
    逸。须志披寻。忽遇缘差。空无所得。所以瑜
    伽论云。不缓加行中。又能如是勇猛精进。谓
    我今定当趣证。所应证得。不应慢缓。何以
    故。我有多种横死因缘。所谓身中。或风或热。
    或痰发动。或所饮食。不正消化。住在身中。或
    宿食病。或为于外。蛇蝎蚰蜒百足等类。诸
    恶毒虫之所蛆螫。或复为人非人类等之所
    惊恐。因斯夭没。于如是等诸横死处。恒常
    思惟。修无常想。住不放逸。由住如是不放
    逸故。恒自思惟。我之寿命。傥得更经七日六
    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半时须臾。
    或经食顷。或从入息至于出息。或从出息至
    于入想。乃至存活经尔所时。于佛圣教。精
    勤作意。修习瑜伽。剂尔所时。于佛圣教。我当
    决定多有所作。如是名为不缓加行。问。义
    学多乐听读。禅宗唯精内观。然教观二门。阙
    一不可。若但观心而不寻教。堕?证上慢之
    愚。若但寻教而不观心。受执指数宝之诮。有
    不达者。递相是非。今宗镜广搜。祖教意足。请
    为微细开拆以决深疑。答。教观难明。须分
    四句。如云。一教门非理门。教是能通。理是
    所通。能所异故。二理门非教门。吾闻解脱
    之中。无有言说故。三教门即理门。文字即
    解脱故。四理门即教门。解脱即文字故。又以
    门对教。四句分别。一得教不得门。文字法师
    是。二得门不得教。观慧禅师是。三得门复得
    教。闻慧法师是。四门教俱不得。假名阿练
    若是。又或随方便之诠。则执权害实。若达
    圆顿之教。则了实开权。执权则教观两分。
    了实则人法一旨。人法一旨。则境智俱冥。教
    观两分。则信法双现。信法双现。则有观有闻。
    境智俱冥。则无内无外。斯乃随根利钝。有此
    开遮。若能就旨圆融。自无取舍。则尘尘合
    道。信行同法行之机。念念归宗。教门等
    观门之旨。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执观门。无
    一法可闻。孰论教道。方入宗镜。与此相应。未
    达斯门终成隔碍。且教中具述。有二种修行
    人。一是信行。二是法行。萨婆多。明。此二人。
    位在见道。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
    是为法行。昙无德云。位在方便。自见法少。
    凭闻力多。后时要须闻法得悟。名为信行。凭
    闻力少。自见法多。后时要须思惟得悟。名
    为法行。止观云。若论利钝者。法行利。内自
    观法故。信行钝。藉他闻故。又信行利。一闻
    即悟故。法行钝。历法观察故。或俱利。或俱
    钝。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
    慧钝。已上且约三师所说。自然不可偏执。
    观心与教道。定据听学与坐禅。今若得一心。
    万邪灭矣。则何心而非教。若一闻千悟。获大
    总持。则何教而非心。何教而非心。则心外无
    法。何心而非教。则法外无心。更约智者大师
    对法行二人。以止观安心。随四悉檀意。以逗
    机宜。俱令入道。师即问言。汝于定慧。为志
    何等。其人若言。我闻佛说。善知识者。如月
    形光。渐渐圆着。又如梯蹬渐渐增高。巧说转
    令心。得道大因缘。志欣渴饮。如犊逐母。当
    知是则信行人也。若言。我闻佛说。明镜若
    不动。色像自分明。净水无波。鱼石自现。欣舍
    恶觉。如弃重担。当知是则法行人也。既知
    根性。于一人所。八番安心。咄。善男子。无量
    劫来。饮狂散毒。驰逐五尘。升沈三界。犹如猛
    风。吹兜罗?尽4笕确酗臁V蠖股?颉4涌嘀聊铡?br> 从恼至苦。何不息心达本。以一其意。意若一
    者。何事不办。苦集得一则不轮回。无明得
    一不至于行。乃至不至老死。摧折大树。毕故
    不造新。八弊得一则度彼岸。唯此为快。善
    巧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
    其情。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也。又善男子。如
    天亢旱。河池悉干。万卉?骺荨0俟攘懵洹f顿?br> 罗王。七日构云。四方[雨/注]雨。大地沾洽。一切种
    子皆萌芽。一切根株皆开发。一切枝叶皆郁
    茂。一切华果皆敷荣。人亦如是。以散逸故。
    应生。善不复生。已生善。还退失。禅定河干。
    道品树灭。万善?骺荨0俑2秀病R蚧?拦?2?br> 复成熟。若能闲林一意。内不出。外不入。静
    云兴也。发诸禅定。即是降雨也。功德丛林
    ??顶方便。眼智明觉。信忍顺忍无生寂灭忍。
    乃至无上菩提。悉皆克获。善巧方便。种种缘
    喻。广赞于止。生其善根。是名随便宜以止
    安心也。又善男子。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
    无钩醉象。蹋坏华池。穴鼻骆驼。翻倒负驮。疾
    于掣电。毒逾蛇舌。重沓五翳。埃蔼曜灵。睫近
    霄远。俱皆不见。若能修定。如密室中灯。能破
    巨?。金?抉膜。空色朗然。一指二指三指皆
    了。大雨能淹嚣尘。大定能静狂逸。止能破
    散。虚妄灭矣。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
    止。破其睡散。是名对治以止安心也。又善男
    子。心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
    不生不灭法相。如来成道。犹尚乐定。况诸凡
    夫。有禅定者。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破无数
    亿洞然之恶。乃至得成一切种智。善巧方便
    种种缘喻。广赞于止。即会真如。是名随第一
    义以止安心也。其人若言。我闻寂灭。都不入
    怀。若闻分别听受无厌。即应为说。三恶烧
    然。驼驴重楚。饿鬼饥渴。不名为苦。痴?无闻。
    不识方隅。乃是大苦。多闻分别乐。见法法
    喜乐。以善攻恶乐。无着阿罗汉。是名为最
    乐。从多闻人。闻甘露乐。如教观察知道。远离
    坑?芍比ゲ换亍I魄煞奖恪V种衷涤鳌9阍抻?br> 观。发悦其情。是名随乐欲以观安心。又善
    男子。月开莲华。日兴作务。商应随主。彩画
    须胶。坏不遇火。无须臾用。盲不得导。一步
    不前。行无观智。亦复如是。一切种智。以观为
    根。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善巧方便。种种缘
    喻。广赞于观。生其功德。是名随便宜以观
    安心。又善男子。智者识怨。怨不能害。武将
    有谋。能破强敌。非风何以卷云。非云何以
    遮热。非水何以灭火。非火何以除?。析薪
    之斧。解缚之刀。岂过智慧。善巧方便。种种缘
    喻。广赞于观。使其破恶。是名对治以观安
    心。又善男子。井中七宝。?室瓶盆。要待日
    明。日既出已。皆得明了。须智慧眼。观知诸法
    实。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般若波罗蜜。最
    为照明。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令得
    悟解。是名第一义。以观安心。如是八番。为信
    行人说安心也。其人若云。我乐息心。默以复
    默。损之又损之。遂至于无为。不乐分别。坐驰
    无益。此则法行根性。当为说止。汝勿外寻。
    但内守一。攀觉流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
    手则息。洪波鼓怒。风静则澄。净名经云。何谓
    攀缘。谓有三界。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瑞
    应经云。其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龙树云。实
    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
    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
    若。夫山中幽寂。神仙所赞。况涅??澄静。贤圣
    尊崇。佛话经云。比丘在聚。身口精勤。诸佛
    咸忧。比丘在山。息事安卧。诸佛皆喜。况复
    结跏束手。缄?结舌。思惟寂相。心原一止。法
    界洞寂。岂非要道。唯此为贵。余不能及。善巧
    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
    心。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其人若云。我观法
    相。只增纷动。善法不明。当为说止。止是法界
    平正良田。何法不备。止舍攀缘。即是檀。止体
    非恶。即是戒。止体不动。即是忍。止无间杂。
    即是精进。止则决定。即是禅。止法亦无。止者
    亦无。即是慧。因止会非止非不止。即是方便。
    一止一切止。即是愿。止止爱止止见。即是
    力。此止如佛止无二无别。即是智。止具一切
    法。即是秘藏。但安于止。何用别修诸法。善巧
    方便。种种缘喻。令生善根。即是随便宜以止
    安心也。若言我观法相。散睡不除者。当为说
    止。大有功能。止是壁定。八风恶觉不能入。止
    是净水。荡于贪?H。八倒。犹如朝露。见阳则??。
    止是大慈。怨亲俱愍。能破恚怒。止是大明咒。
    痴疑皆遣。止即是佛。破除障道。如阿伽陀
    药。遍治一切。如妙良医。咒枯起死。善巧方便。
    种种缘喻。令其破恶。是名对治以止安心。其
    人若言。我观察时。不得开悟。当为说止。止
    即体真。照而常寂。止即随缘。寂而常照。止
    即不止。止双遮双照。止即佛母。止即佛父。
    亦即父即母。止即佛师。佛身。佛眼。佛之相
    好。佛藏。佛住处。何所不具。何所不除。善巧
    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是为第一义以止
    安心。彼人言。止状沈寂。非我悦乐。当为说观。
    推寻道理。七觉中有择觉支。八正中有正见。
    六度中有般若。于法门中为主为导。乃至成
    佛。正觉。大觉。遍觉。皆是观慧异名。当知观慧
    最为尊妙。如是广赞。是为随乐欲以观安心。
    若勤修观。能生信。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知
    病识药。化道大行。众善普会。莫复过观。是为
    随便宜以观安心。观能破?。能照道。能除怨。
    能得宝。倾邪山。竭爱海。皆观之力。是为随
    对治以观安心。若观法时。不得能所。心虑虚
    豁。朦胧欲开。但当勤观。开示悟入。是为用第
    一义以观安心。是为八番为法行人说安心
    也。复次人根不定。或时回转。萨婆多。明转
    钝为利。成论。明数习则利。此乃始终论利钝。
    不得一时辩也。今明。众生心行不定。或须
    臾而钝。须臾而利。任运自尔。非关根转。亦
    不数习。或作观不彻。因听即悟。或久听不解。
    暂思即决。是故更论。转根安心。若法行转为
    信行。逐其根转。用八番悉檀而授安心。若
    信行转成法行。亦逐根转。用八番悉檀而授
    安心。得此意。广略自在说之。转不转。合有三
    十二安心也。自行安心者。当察此心。欲何所
    乐。若欲息妄。令念相寂然。是乐法行。若乐听
    闻。彻无明底。是乐信行。乐寂者。知妄从心
    出。息心则众妄皆静。若欲照知。须知心原。
    心原不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是为随乐
    欲自行安心。其心虽广分别心及诸法。而信
    念精进毫善不生。即当凝停莫动。诸善。功德
    因静而生。若凝停时。弥见沈寂。都无进忍。
    当计校筹量策之令起。若念念不住。如汗马
    奔逸。即当以止。对治驰荡。若静默然无记。与
    睡相应。即当修观。破诸昏塞。修止既久。不能
    开发。即应修观。观一切法。无碍无异。?G?G
    明利。渐觉如空。修观若久。?障不除。宜更修
    止。止诸缘念。无能无所。所我皆寂。空慧将生。
    是为自修法行。八番善巧布历。令得心安。信
    行。安心者。或欲闻寂。定如须弥。不畏八动。即
    应听止。欲闻利观。破诸烦恼。如日除?。即应
    听观。听观多。如日?餮俊<从μ?埂H笠远ㄋ??br> 或听定淹久。如芽烂不生。即应听观。令风日
    发动。使善法现前。或时驰觉。一念叵住。即应
    听止。以治散心。或沈昏蒙蒙坐雾。即当听观。
    破此睡熟。或听止豁豁。即专听止。或闻观朗
    朗。即专听观。是为自修信行。八番巧安心也。
    若法行心转为信行。信行心转为法行。皆随
    其所宜。巧钻研之。自行有三十二。化他亦三
    十二。合为六十四安心也。复次信法不孤立。
    须闻思相资。如法行者。随闻一句。体寂湛然。
    梦妄皆遣。还坐思惟。心生欢喜。又闻止已。还
    更思惟。即生禅定。又闻于止。还即思惟。妄念
    皆破。又闻止已。还更思惟。朗然欲悟。又闻
    观已。还更思惟。心大欢喜。又闻观已。还更思
    惟。生善破恶欲悟等。准前可知。此乃听少
    思多。名为法行。非都不听法也。信行端坐。
    思惟寂灭。欣踊未生。起已闻止。欢喜甘乐。
    端坐念善。善不能发。起已闻止。信戒精进。
    倍更增多。端坐治恶。恶不能遣。起已闻止。
    散动破灭。端坐即真。真道不启。起已闻止。豁
    如悟寂。是为信行。坐少闻多。非都不思惟。前
    作一向根性。今作相资根性。就相资中。复论
    转不转。亦有三十二安心。化他相资。亦有三
    十二安心。合六十四。合前为一百二十八安
    心也。夫心地难安。违苦顺乐。今随其所愿。逐
    而安之。譬如养生。或饮或食。适身立命。养法
    身亦尔。以止为饮。以观为食。药法亦两。或丸
    或散。以除冷热。治无明病。以止为丸。以观为
    散。如阴阳法。阳则风日。阴则云雨。雨多则
    烂。日多则?鳌R跞缍āQ羧缁邸6ɑ燮?摺=?br> 不见佛性。八番调和。贵在得意。一种禅师。不
    许作观。唯专用止。引偈云。思思徒自思。思思
    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终不睹。又一师
    不许作止。专在于观。引偈云。止止徒自止。
    昏?无所以。止止即是道。观观得会理。两师
    各从一门入。以己益。教他。学者。不见意。一向
    服乳。浆犹难得。况复醍醐。若一向作解者。佛
    何故种种说耶。天不常晴。医不专散。食不恒
    饭。世间尚尔。况出世耶。今随根随病。回转。
    自行化他。有六十四。若就三番止观。即三百
    八十四。又一心止观。复有六十四。合五百一
    十二。三悉檀。是世间安心。世医所治差已。复
    生。一悉檀。是出世安心。如来所治。毕竟不发。
    世出世法。互相成显。若离三谛。无安心处。若
    离止观。无安心法。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
    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一目之罗。不能
    得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众生心行。各各不
    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种心行。如为
    一人。众多亦然。如为多人。一人亦然。须
    广施法网之目。捕心行之鸟耳。如是委细。种
    种安心。利钝齐收。自他兼利。若有闻者。顶戴
    修行

    宗镜录卷第四十四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