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四十

    夫真心无相。云何知有不空常住湛然之体
    答。以事验知。因用可辩。事能显理。用能彰
    体。如见波生。知有水体。十八空论云。不舍离
    空菩萨。修学此定。止为功德善根无尽。何以
    故。一切诸佛。于无余涅??中。亦不舍功德善
    根门。有流果报。已尽。功德善根。本为化物故。
    恒有此用。如来虽入涅??。犹随众生机缘。现
    应化两身。导利含识。即是更起心义。故众
    生不尽。应化之用亦不尽。故言虽入无余。而
    不舍功德善根也。若二乘入灭。无更起心。以
    慈悲薄少。不化众生。若佛入无余。而更起心
    者。以诸佛菩萨。三身利物无穷故。如来法身。
    即是一切无流法之依处。故言不舍离功德
    也。所以得知涅??之中。犹有法身者。以用证
    体。既睹应化之用不尽。故知此身之体。常自
    湛然。永无迁坏。如?称派呈ΑK滴弈??。无有
    自相而可言无。何以故。为能显事用故。若
    不依涅??。不成智慧。智慧不成。则烦恼不灭。
    涅??既能生道。道能灭惑。即是涅??家事。既
    见有事。则知应有体。故不得言无也。问。有
    何胜义。广集一心正宗。于末学进修。得疾入
    道不。答。若以宗镜示人。直至道场。疾证菩
    提。更无迂曲。法华经偈云。演畅实相义。开阐
    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如有颂
    云。行自境界中。获得所应得。行他境界中。
    如鱼堕陆地。是以若行自境内。如同己物。取
    复何难。若行他境中。即不自在。如王失国。似
    鸟离空。足可知之。此是千圣入道之门。诸佛
    证真之路。若有入者。一入全真。博地凡夫。
    位齐诸佛。法华经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可
    谓顿入顿超。诸乘匪。及以三乘之人。不知诸
    尘唯是识。故执心外实有境界。凡夫二乘。虽
    有发心趣向解脱。而犹计有生死可厌。涅??
    可欣。不了唯心道理。若知一切法唯是识量。
    舍彼事识外计分别。既了唯心。趣理速疾。异
    前渐悟。故论云。速趣涅??。又凡夫二乘。不觉
    赖耶。但依分别事识资持力故。而发心修行。
    以不达本故。向大菩提疏而且远。故云渐也。
    菩萨既了赖耶本识。则依此识资持力故。而
    发心修行。以了本故。向大菩提亲而且近。故
    云速也。此宗镜中开示大意。唯论自心妙达。
    何待他文。为未荐者。假以文言。示令亲悟。才
    闻便入。目击道存。故止观云。直闻其言。病即
    除愈。如经云。佛告菩提树神。过去有佛。名
    曰宝胜。灭后有长者。名曰持水。善知医方。救
    诸病苦。持水有子。名曰流水。是时国内。天降
    灾变。流水见已。自思惟言。我父年迈。不能至
    彼城邑聚落。便至父所。问医方已。因得了知
    一切方术。遍至城邑。作如是言。我是医师。我
    是医师。善知方药。疗治一切。一切众生。闻许
    治病。直闻是言。所患即除。此譬闻妙境。得入
    初住。以不思议境。本自圆成。长时显现。上根
    才览。直进无疑。不待举明。重加指示。如华严
    回向品颂云。诸佛随宜所作业。无量无边等
    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无不尽。是
    以若入此宗镜。己眼圆明。一一皆照。自心。决
    定不从他学。法藏而全开身聚。智灯而高挂
    灵台。步步现无尽法门。念念成六波罗蜜。如
    首楞严三昧经云。佛告坚意。菩萨。住首楞严
    三昧。六波罗蜜世世自知。不从他学。举足下
    足。入息出息。念念常有。六波罗蜜。何以故。
    坚意。如是菩萨。身皆是法。行皆是法。坚意。
    譬如有王。若诸大臣。百千种香。?F以为末。若
    有人来索中一种。不用余香共相熏杂。坚意。
    如是百千种众香末中。可得一种不杂余不。
    不也世尊。坚意。是菩萨以一切波罗蜜熏身
    心故。于念念中。常生六波罗蜜。坚意。菩萨云
    何于念念中。生六波罗蜜。坚意。是菩萨一切
    悉舍。心无贪着。是檀波罗蜜。心善寂灭。毕竟
    无恶。是尸波罗蜜。知心尽相。于诸尘中而无
    所伤。是羼提波罗蜜。勤观择心。知心离相。是
    ?忱嬉??廾邸1暇股萍拧5鞣?湫摹J庆??br> 罗蜜。观心知心。通达心相。是般若波罗蜜。坚
    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如是法门。念念皆有
    六波罗蜜。问。依此寂灭无为之道。即入绝
    学绝待之门。莫不沈空。成于断见不。答。未
    入兹门。触途虚幻。待真立俗。对色明空。才证
    斯宗。万缘俱寂。如异色之鸟。投须弥而纯变
    金光。犹三十三天。入杂林而更无分别。是以
    诸法无体。相待而成。皆无待而成待。若执有
    法。互相待成。则不成待。以有自体。各定。不假
    相待故。如中观论偈云。若法有待成。未成云
    何待。若成已有待。成已何用待。若法因待
    成。是法先未成。未成则无。无则云何有因
    待。若是法先已成。已成何用因待。是二俱不
    相因待。是知未成已成。俱无有待。若悟入宗
    镜之时。了知虚空尚是幻生。岂更有法可为
    对待。如首楞严经云。若一人反真归原。此十
    方空一时消殒。菩萨璎珞经云。佛告天子。如
    吾昔求道。从无数劫分别本末。未能究尽一
    法定意。云何为一法。所谓无念也。菩萨得
    无念者。观一切法悉皆无形。天子。吾今成佛。
    由此一行。得成无上正真之道。既万法无形。
    对何称有。有既不有。曷得云常。空复何空。
    凭谁称断。若心外有法。即成断常。若法外无
    心。孰言空有。所以傅大士云。君不见自心非
    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入方。亦复不依前后
    际。又复非圆非短长。寂然无生亦无灭。非
    黑非白与青黄。虽复念虑知诸法。而实不住
    念中央。众生入而无所入。虽趣六境实无伤。
    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故思益
    经云。若有于法生见。则于其人。佛不出世。
    世尊。若有决定见涅??者。是人不度生死。所
    以者何。涅??名为除灭诸相。远离一切动念
    戏论。是以若论成坏有空。皆徇世间名字。
    不出外道诸见。如狗逐块。岂达自宗。则知
    名字如块。真理如人。无明痴犬。逐名言块。种
    智师子。得理亡名。故知。言语从觉观生。息觉
    观。则名言绝。言思绝。则待绝亡。中观论疏云。
    尽不尽门者。若念念迁灭。灭无可成。若念念
    相续。续非始成。若念念迁灭。灭无始坏。若
    念念相续。续不可坏。故尽不尽。俱无成坏。又
    诸法日夜中。念念常灭尽。过去如水流不住。
    是则名尽。是事不可取。不可说。如野马无决
    定性。云何可分别说有成。又念念生灭。常相
    续不断。故名不尽。云何可分别说言。今是成
    时。是故尽亦无成。不尽亦无成。既无成。亦无
    坏。是以一切诸法。尚无有成。云何说断。皆以
    实际为定量。则无有变异。如经问。何等是真
    智慧。答言。无变异相。如众生无变异相。真智
    慧亦无变异。又。问。云何是众生相。答。假名
    字毕竟离。是众生相。如是相。则无变异。乃至
    如虚空无变异相。一切诸法亦无变异相。云
    何无变异。以无二故。亦无无二。方成真智。
    但云无有二。非是有无二。如华严经颂云。常
    于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于不二。于二不二
    并皆离。知其悉是语言道。是知一切言语。皆
    从觉观而生。才有觉观。便形纹彩。发[?`/朋]芽于
    境上。起兆朕于心中。心境对治。便为质碍。若
    入宗镜。自绝言思。妙旨潜通。了无所得。又若
    一切修行趣佛乘人。但先得旨之后。方可以
    佛知见。治诸余习。以正定水。莹。净禅支。用多
    闻慧。助生观力。乃至习诵熏修。万行严饰。若
    未入宗镜。不了自心。纵多闻习诵。俱不成就。
    如善星受持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不达
    无生。返堕地狱。又如阿难多闻。不明实相。遭
    ?H席所缚。为文殊所诃。应须先入正宗。后修
    福智。如琉璃之含宝月。似摩尼之置高幢。方
    得通透无瑕。能雨众宝。自他兼利。岂虚?k哉。
    又此绝待无作真心。非是断空但空。若众生
    一切妄心。世间一切幻法。以情识分别不及。
    故。目之为空。如洞山和尚偈云。世间尘事乱
    如毛。不向空门何处消。若待境缘除荡尽。古
    人那得喻芭蕉。庞居士偈云。识乐众生乐。缘
    绳妄走作。智乐菩萨乐。无绳亦无缚。若有发
    心者。直须学无作。莫道怕落空。得空亦不恶。
    见矿不识金。入炉始知错。黄[薛/木]和尚云。无人
    敢入此门。恐畏落空。尽望涯而退。证道歌云。
    嗟末法。恶时代。众生薄福难调制。去圣远兮
    邪见深。魔强法弱多冤害。闻说如来顿教门。
    恨不灭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
    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问。悟此心宗修行之人。得圆满普贤行不
    答。一切理智。无边行愿。皆不出普贤一毛
    孔。若实入此宗镜中。乃至凡圣之身。一一毛
    孔。皆能圆满普贤之行。如华严经海幢比丘。
    入般若波罗蜜境界清净光明三昧。经行地
    侧。结加趺坐。入于三昧。离出入息。无别思觉。
    身安不动。从其身分。出十法界身云。一切供
    具。雨无量法雨等。又如善见比丘。告善财言。
    我经行时。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现前。智慧
    清净故。一念中一切世界。皆悉现前。经过不
    可说不可说世界故。又如喜目观察众生夜
    神。入大势力普喜幢解脱门。于其身上。一一
    毛孔。出无量种变化身云。随其所应。以妙言
    音。而为说法。普摄无量一切众生。皆令欢喜
    而得利益。又如善财。重观普贤一一身分。一
    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风轮水轮。地轮
    火轮。大海江河。及诸宝山。须弥铁围。村营
    城邑。宫殿园苑。一切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
    界。天龙八部。人与非人。欲界色界。无色界处。
    日月星宿。风云雷电。昼夜月时。及以年劫。诸
    佛出世。菩萨众会。道场庄严。如是等事。悉皆
    明见。如见此世界。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如
    是见。如见现在十方世界。前际后际一切世
    界。亦如是见。各各差别。不相杂乱。如说海幢
    身分之上。善见一念之中。普贤毛孔之内。尽
    十方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凡圣境界。净秽
    国土。靡所不现。可证宗镜无外。无法不含。如
    卷大海之波澜。收归一滴。犹撮十方之刹土。
    指在一尘。如古德云。以遮那之境界。众妙之
    玄门。知识说之而不穷。善财酌之而不竭。
    文殊体之而寂寂。普贤证之以重重。何者。以
    文殊是自心如理之体。体常湛然。以普贤是
    自心如量之用。用周法界。所以宝性论明。
    有二种修行。一如实修行。了如理一味。二。
    遍满修行。备知一心有恒沙法界。是以悟此
    真如无尽之心。成得普贤无尽之行。亦云梵
    行已立己事已办。如不了此而妄有所修。非
    唯不具普贤行门。乃至三归五戒等一切修
    进之门。悉不成就。以不达本故。所以法华经
    云。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
    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以自他所隔。但
    为爱见之心。未达一乘。岂成同体之行。又云。
    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
    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则勇猛。是则精进。
    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故
    知见性修行。性周万行。如华严经云。菩萨行。
    即如来性。如来性。即菩萨行。若明见此旨。方
    称圆修。权教罔思。下位天隔。赞一念随喜。福
    尚无量。何况正念修行。为人开示。所以文句
    疏。释。一念随喜者。自未有行。但随喜法及人。
    功报尚多。况行到耶。随喜心有二。若闻开权
    显实。即于一念心中。解非权非实之理。信佛
    知见。又双解权实。事理圆融。虽具烦恼性。能
    知如来秘密之藏。此即竖论随喜。又若闻开
    权显实之意。即于一心。广解一切心。又一切
    法皆是佛法。无有障碍。若欲分别。辩说无穷。
    月四月至岁。旋转不尽。虽未得真随喜心。能
    如此解。法既如此。人亦如是。此约横论随
    喜。即横而竖。即竖而横。故大涅??经云。宁
    愿少闻。多解义味。即此意也。故知才闻一心。
    能生随喜。则洞了诸法。无有遗余。可谓一闻
    千悟。得大总持。于凡夫心能生圆信。格量
    功德。唯佛方知。若外道得五通者。能移山竭
    海。而不伏见爱。不及??法人。二乘无学。子果
    俱脱。犹被涅??缚。不知其因果俱权。通教
    人修因虽巧。发心不识五百由旬。得果止除
    四住。别人虽胜二乘。修因则偏。其门又拙。
    非佛所赞。皆不及初随喜一念圆信之人。又
    止观云。能如是入唯心观者。则具一切法门。
    该括周备。规矩。初心送行人。到彼萨云盖。如
    来积劫之所勤求。道场之所妙悟。正在兹乎。
    故知万途虽别。一性无差。若未归此自心之
    性。终非究竟。凡有所作。心境不亡。皆堕轮回。
    不入真实。如大智度论云。复次如水性下流
    故。会归于海。合为一味。诸法亦如是。一切总
    相别相。皆归法性。同为一相。是名为法性。如
    金刚在山顶。渐渐穿下。至金刚地际。到自性乃
    止。诸法亦如是。智慧分别推求已到如中。从
    如入自性。如无本末生灭诸法戏论。是名为
    法性。又如犊子。周章鸣唤。得母乃止。诸法亦
    如是。种种别异。取舍不同。得到自性乃止。无
    复过处。是名法性。如一切菩萨求道修行。若
    未到宗镜。心终不止。所以宗镜略有二意。一
    为顿悟知宗。二为圆修办事。如首楞严经云。
    佛责阿难言。非汝历劫辛勤证修。虽复忆持
    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
    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
    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
    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
    ?H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
    河干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
    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
    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H女。由神咒力。
    消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
    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欲为苦。一念
    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
    自欺。尚留观听。乃至阿难等既开悟。后重
    请妙修行路。如经云。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
    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
    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
    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
    蒙天王赐以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唯愿
    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者。捐舍小
    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本发心路。乃至佛告
    阿难。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
    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
    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
    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
    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释
    曰。详夫诸大乘经。祖佛正意。凡从今日去绍
    佛乘人。先须得本。悟自真心不生不灭为因。
    然后以无生之旨。遍治一切。所以华严论云。
    若有习气。还以佛知见治之。若不入佛知见。
    设有修行。但成折伏。终不能入诸佛驶水之
    流。如法华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只是于众
    生心中。而论开示。以佛知见蕴在众生心故。
    若宗门中。从上亦云。先须知有。然后保任。又
    云。头尾须得相称。不可理行有阙。心口相
    违。入我宗中。无有是处。若未悟自心无生之
    理。唯以生灭心为因。欲求无生之果。如蒸砂
    作饭。种苦求甘。因果不同。体用俱失。邪修
    妄习。犹九十六种。?砟可??Hぜ胖慈āK迫?br> 乘道人。劳神费力。若入宗镜。理行俱圆。可谓
    二见之良医。释真之皎日矣。故大涅??经云。
    譬如雾露。势虽欲住。不过日出。日既出已。消
    灭无余。善男子。是诸众生所有恶业。亦复如
    是。住世势力。不过得见大涅??日。是日既出。
    悉能除灭一切恶业。夫未遇宗镜正法之日。
    一心实智之海。归前所有一切修行三昧诸
    行。皆是无常。不成上善。以未究竟故。如经
    云。佛言。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
    是大涅??经。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
    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
    以故。晓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复次善
    男子。譬如众流。皆归于海。一切契经诸定
    三昧。皆归大乘大涅??经。何以故。究竟善
    说有佛性故。所以才知。有佛性。自然解行相
    应。如结网而终是取鱼。裹粮而必须前进。如
    云。若唯解而无行。同沙井之非润。专虚而不
    实。似空云而无雨。是以此录。全为修习菩萨
    道。圆满普贤门。遂乃广集了义金文。先德遗
    旨。皆令信顺。与道相应。该括始终。自他兼利。
    以真如一心。性无尽故。法尔如是顺性而行。
    无有匮息。自然圆满。一切智慧。一切慈悲。
    一切三昧。一切神通。一切行愿。一切因果。
    一切理事。一切权实。一切行布。一切圆融。
    所以华严论云。经明。法云地菩萨。随心念力。
    广大微细。自他相入。一多大小。互参。神通。德
    用自在。皆随自心念所成故。如一切众生作
    用境界。皆是自心执业所成。人天地狱畜生
    饿鬼善恶等报果。一依心造。如此十地菩萨。
    以无作法身大智之力。随所心念。莫不十方
    一时自在。皆悉知见。以普光明智为体。为智
    体无依。称性遍周法界。与虚空量等。周满十
    方世界。以无性智。大用随念。以不忘失智。随
    念皆成。以具总别同异。成坏俱作。以广狭大
    小自在智。化通无碍。以与一切众生同体智。
    能变一切众生境界。纯为净土之刹。以自他
    无二智。一身而作多身。多身而作一身。以法
    身无大小。离量之智。能以毛孔广容佛刹。以
    等虚空无边无方之智。而一念现生。满十方
    而无去来。以如响智。而能响应。对现。等众生
    应。形以是具足圆满福德智。而恒居妙刹。常
    与一切众生同居。若非圣所加持力。而众生
    不见。如华严经云。佛子。譬如有人。以摩尼
    宝。置色衣中。其摩尼宝。虽同衣色。不舍自性。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知慧。以为心宝。
    观一切智。普皆明现。然不舍于菩萨诸行。何
    以故。菩萨摩诃萨。发大誓愿。利益一切众生。
    度脱一切众生。承事一切诸佛。严净一切世
    界。安慰众生。深入法海。为净众生界现大自
    在。给施众生。普照世间。入于无边幻化法门。
    不退不转。无疲无厌。佛子。譬如虚空。持众世
    界。若成若住。无厌无倦。无羸无朽。无散无
    坏。无变无异。无有差别。不舍自性。何以故。
    虚空自性。法应尔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立无量大愿。度一切众生。心无厌倦。乃至佛
    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开示一切如来无差别
    性。此是无碍方便之门。此能出生菩萨众会。
    此法唯是三昧境界。此能勇进入萨婆若。此
    能开显诸三昧门。此能无碍普入诸刹。此能
    调伏一切众生。此能住于无众生际。此能开
    示一切佛法。此于境界皆无所得。虽一切时
    演说开示。而恒远离妄想分别。虽知诸法皆
    无所作。而能示现一切作业。虽知诸佛无有
    二相。而能显示一切诸佛。虽知无色。而演
    说诸色。虽知无受。而演说诸受。虽知无想。
    而演说诸想。虽知无行。而演说诸行。虽知无
    识。而演说诸识。恒以法轮。开示一切。虽知法
    无生。而常转法轮。虽知法无差别。而说诸
    差别门。虽知诸法无有生灭。而说一切生灭
    之相。虽知诸法无?无细。而说诸法?细之
    相。虽知诸法无上中下。而能宣说最上之法。
    虽知诸法不可言说。而能演说清净言词。虽
    知诸法无内无外。而说一切内外诸法。虽知
    诸法不可了知。而说种种智慧观察。虽知诸
    法无有真实。而说出离真实之道。虽知诸法
    毕竟无尽。而能演说尽诸有漏。虽知诸法无
    违无诤。然亦不无自他差别。虽知诸法毕竟
    无师。而常尊敬一切师长。虽知诸法不由他
    悟。而常尊敬诸善知识。虽知法无转。而转
    法轮。虽知法无起。而示诸因缘。虽知诸法
    无有前际。而广说过去。虽知诸法无有后际。
    而广说未来。虽知诸法无有中际。而广说现
    在。虽知诸法无有作者。而说诸作业。虽知诸
    法无有因缘。而说诸集因。虽知诸法无有等
    比。而说平等不平等道。虽知诸法无有言说。
    而决定说三世之法。虽知诸法无有所依。而
    说依善法而得出离。虽知法无身。而广说法
    身。虽知三世诸佛无边。而能演说唯有一佛。
    虽知法无色。而现种种色。虽知法无见。而广
    说诸见。虽知法无相。而说种种相。虽知诸法
    无有境界。而广宣说智慧境界。虽知诸法无
    有差别。而说行果种种差别。虽知诸法无有
    出离。而说清净诸出离行。虽知诸法本来常
    住。而说一切诸流转法。虽知诸法无有照明。
    而恒广说照明之法。释曰。譬如虚空。持众世
    界。若成若住。无厌无倦者。以普贤智。了一切
    法。皆如虚空性故。虚空之性。即凡圣身。只为
    众生不了。迷为生死。变作根尘。菩萨故能对
    现色身。随应说法。故云普贤身相如虚空。又
    偈云。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又偈云。空
    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是知若法若行。皆我
    之心性。犹如虚空。岂有厌倦乎。若不了一切
    法同虚空性。执有前境相状。可观。随相发心。
    缘尘起行。不达同体之旨。悉堕有为。尽成
    爱见之悲。终成厌倦。若依宗镜。如说修行。所
    有一毫之功。毕趣菩提之果。是以无缘之缘。
    显无化之化。谓众生真心称理。不可得故。若
    无缘。即无所化。若真心随缘。不坏。缘起。则亦
    有所化。如是则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非起
    行之真。不从行显。良以体融行而因圆。行该
    真而果满。理行兼备。因果同时。圆解圆修。
    方成宗镜。又此普贤之行。全是佛智。佛智即
    是真心。如华严经颂云。佛智广大同虚空。普
    遍一切众生心。悉了世间诸妄想。不起种种
    异分别。则全佛智是众生心。世间妄想。皆从
    众生心变。能变之心。既是佛智。所变之境。岂
    成实耶。则了世间妄想皆空。终不起于异见
    分别。谓凡谓圣。谓有谓无等。又了世间妄
    想。即如量智。不起异分别。即如理智。如量
    观俗。如理了真。又即体之相包含。是如量智。
    即相之体一味。是如理智。若理量双消。方冥
    佛智。是以若欲真俗双照。因果俱圆。不出如
    理如量之二智。如佛性论云。此理量二智。有
    二种相。一者无着。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
    众生界自性清净。名为无着。是如理智相。无
    碍者。能通达观无量无边境界故。是名无碍。
    是如量智相。又此二智。有二义。如理智为因。
    如量智为果。言如理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
    ??因。如量为果者。由此理故。知于如来真俗
    等法。具足成就。又如理智者。是清净因。如
    量智者。是圆满因。清净因者。由如理智。三惑
    灭尽。圆满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圆满。故知
    成佛皆由二智。如理智者。即一心之体为因。
    如量智者。即一心之用为果。所以体用相即。
    因果同时。初后卷舒。悉于一心圆满。乃至法
    界显于尘内。宝刹现于毛端。皆是如理智中。
    如量境界。若但证如理之旨。普贤大用不得
    现前。若唯行如量之宗。文殊正智不能究竟。
    具此二门。方明宗镜。所以善财一生。能办多
    劫之行。古释云。善财既因?衬肯扇松朴蚜Α?br> 瞬息之间。或有佛所。见经不可说不可说佛
    刹微尘数劫。修行不倦。何得一生不经多劫。
    仙人之力。长短自在。故如世王质。遇仙之?。
    令斧柯烂。三岁尚谓食顷。既能以长为短。亦
    能以短为长。如周穆随于幻人。虽经多年。实
    唯瞬息。故不应以长短之时。广狭之处。定其
    旨也。故知随心转变。不定。长短。心长则长。心
    短即短。延促是心。非于时分。一切万法。皆是
    心成。离心计度。皆失宗旨

    宗镜录卷第四十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