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二十五

    夫一代时教。了义诸经。虽题目不同。能诠有
    别。皆目一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凡挂一言。
    尽归宗镜。横周法界。皆同此释。如称妙法莲
    华经者。妙法即是绝待真心。称之曰妙。莲华
    以出水无着为义。即喻心性。随流堕凡而不
    染垢。返流出尘而不着净。乃至下之七喻。比
    况皆同。火宅。即是第八识体。起四倒八苦之
    火。烧三界五阴之身。鬼神。配利使诸见之边
    邪。禽虫。喻钝使根随之烦恼。乃至一切经教。
    无量法门。或譬喻说。或因缘说。或广略说。或
    横竖说。所有名相句义。皆是心王心所之法。
    若迷一念心。执着外境。随处生着。即入火宅
    义。若悟一念心。通达一切。无非实相。即出火
    宅义。但是生烦恼时有业留处。即是系缚。即
    是生死。若了烦恼性空无有业处。即是解脱。
    即是得道。如思益经云。佛言。我坐道场时。唯
    得颠倒所起烦恼毕竟空性。以无所得故得。
    以无所知故知。如云不得一法。即与授记。是
    斯旨也。若信解品内。法喻之文。长者。即是心
    王。穷子。即是妄念。一念才起。五阴俱生。背觉
    合尘。名为舍父。伶俜五趣。号五十年。归家。是
    返本还原。付财。是悟心得记。三草二木。同会
    一心。化垒草庵。即示真实。系珠。指怀中之佛
    性。凿井出心地之智泉。乃至观音品中云。若
    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者。即众生十使利
    钝烦恼。遍一切处恼乱行人。称为怨贼。若遇
    顺境而起软贼。即是华箭射体。若遇逆缘而
    起强贼。即是毒箭入心。利使见贼烦恼遍一
    切处者。如经云。处处皆有。魑魅魍魉。以依言
    执法。随处起见解故。若钝使怨怨烦恼遍一
    切处者。如经云。诸恶虫辈。交横驰走。以触目
    睹境。逆顺交驰。念念憎爱。随处动结故。有一
    商主者。即是心王。将诸商人者。即是眼等六
    识。商人。货易珍宝义。若眼商人。被色尘所易。
    货眼自性之珍宝。若耳商人。被声尘所易。货
    耳自性之珍宝等。?持重宝者。即是俱怀佛
    性。经过险路者。即是三界之险有。六趣之迷
    津。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者。即是意根能起随
    念计度之分别。常引导五根入于善恶。诸善
    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
    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
    称名者。于此怨贼。即得解脱者。若了一心。则
    无外境。眼不为色所劫。乃至意不为法所劫。
    即当处解脱。所以华严经颂云。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即是
    于一心中。能了万法。互生互灭。无有自性。万
    境皆空。不为所怖。即是以无畏施于众生。于
    此根尘怨贼。即时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
    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者。六
    根都会一心。即是俱发声言。才了唯心。诸境
    自灭。即是称其名故即得解脱。以无法对治。
    不生欣戚故。所以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乘法。如法华名相云。经云。色涅??。受想
    行识涅??。此中亦尔。色法华。受想行识法华。
    经云。色非染非净。色生般若生。色性虚微名
    妙色。体。自离假名为法。色无尘垢。借喻莲华。
    文字性空。目之为经。经者。以身心为义。如来
    在乎阴界。阴界即如。何异之有。略统始终以
    为心要。启发心路。名之为序。悟心将发。达本
    来空。即是悟佛知见。一色寂灭。一切色亦然。
    一切声亦然。即是十方佛同说法华。诸法从
    本来。常自寂灭相。此是何物法。并是眼法。乃
    至意法。身心皆寂灭。佛子。行此寂灭道。即是
    佛也。所以古师云。妙法者。是如来灵智体也。
    或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方广者。是一心
    所证之法。佛华严者。即一心能证之人。摄所
    归能。人法冥合。皆是一心。大者。即是凡圣一
    心真如体大。以真如性遍一切处故。方者。即
    是真如相大。能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广者。即
    是真如用大。能生世出世间诸善根故。佛者。
    是一心无作之果海。华者。是一心万行之因
    门。严者。是一心妙用之庄严。经者。是一心真
    如无尽之妙理。如破尘所出之卷。仰空所写
    之文。乃至八十卷中。所有长行短颂。一文一
    字。如善财所见五十三位善知识。若人若神。
    或男或女等。一一皆是自心逐位所证法门。
    如三乘说解而非行。如说人名字而不识其
    人。若此宗镜一乘之理。说者。即行即解。如看
    其面。不说其名而自识也。或托事说。或立况
    说。若大乘中所明。托事以显法。即以异事而
    显异法。多是一事表一法。如室表慈悲。衣表
    忍辱等。今明一事。即法即人。即依即正。具无
    尽德。随一事即摄无尽。以称性为事。事何有
    尽。从真起相。相复何穷。又三乘所说教门。但
    以别教而诠别义。所以得理而忘教。若入此
    圆宗者。而教即是义。以一法才兴。即一切无
    边万法。皆悉同时具足相应故。此一法外。更
    无余法。所以经云。知从一法出一切法。而能
    各各分别演说。以一切法种种义。究竟皆是
    一义故。以一心能生一切万法。演出无边义
    趣。展即遍满法界。还摄种种法义。归于一心。
    不动一心。而演诸义。不坏诸义。而显一心。即
    卷常舒。如来于一言语中。演说无边契经海。
    即舒常卷。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
    中。如草木四微。从地而生。还归地灭。犹波浪
    鼓动。依水而起。还复水源。故经颂云。佛智通
    达净无碍。一念普知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
    起。生灭无常无自性。故清凉疏云。华严经者。
    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也。或
    名维摩经者。此云净名。即是一切众生自性
    清净心。此心弗澄而自清。弗磨而自莹。处凡
    而不垢。在圣而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所言名
    者。以心无形。但有名故。文中所说。以四海之
    渺弥。摄归毛孔。用须弥之高广。内入芥中。飞
    佛土于十方。未移本处。掷大千于界外。含识
    莫知。日月悬于毫端。供具现于体内。腹纳劫
    烧之焰。火事如然。口吸十方之风。身无损减。
    斯皆自心转变。不动而远近俄分。一念包
    容。无碍而大小相入。天台疏云。以须弥之高
    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
    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
    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
    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
    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
    鬼神阿?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
    生。亦无所娆。此是明不思议之大用也。正以
    实慧与真性合。故得有斯莫测之用。此如大
    智论偈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
    法身。处处应现往。若须弥高广。内于芥子而
    无增减。亦不迫迮。不觉不知者。具不思议解
    脱者。迹居依报之境。得自在也。此义难解。有
    师言。神力能尔。今谓不思议性。非天人?罗
    佛之所作。神力何能尔。有师言。小无小相。大
    无大相。故得入也。今谓小是小。大是大。是自
    性小大。不得相入者。小大大小。既是他性之
    小大。何得入也。今解。华严经。明一微尘有大
    千经卷。观众生一念无明心。即是如来心。若
    见此心。则能以须弥入芥子。无相妨也。下诸
    不思议事。穷劫说不能尽。皆是此意耳。所以
    然者。此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
    若观众生心行。得诸佛解脱。住此解脱。则能
    现如是种种不思议事也。所以然者。诸方便
    教。明二乘得偏真之理解脱。是思议解脱。如
    得玻璃珠。不能雨宝。大乘圆教。明菩萨中道
    圆真真性解脱。即是不思议解脱。如得如意
    珠。能雨大千宝也。见众生心行真性。得芥子
    须弥真性。一如无二如。若得芥子真性之小。
    能容须弥之大。得须弥真性。则须弥之大。不
    碍芥子之小。举此一意。可以例下诸事也。而
    言其中众生不觉。唯应度者乃能见之者。众
    生既不见小大真性之理。岂觉知也。其有得
    度之机。即见此事也。又若能观此真性。入观
    行即。相似即。因此必得如来灭度。故言乃能
    见之。故法华经明六根清净云。唯独自明了。
    余人所不见也。经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
    孔者。正报得自在也。若会海水不思议真性。
    即是一毛不思议真性者。能以海水入一毛
    孔。于正报之身。无所妨损也。辅行记释云。且
    约一念刹那心所起。故言小也。即此一念。具
    足法身一切佛法。即是能容须弥之大。大小
    常遍。理事无碍。事理本来相即故。所以不断
    烦恼而入涅??。只指凡夫一念刹那心。具足
    难思法身之体。本来相在故。是故方便教中
    之人。迷于相在不思议理。纵闻常住。解惑分
    岐。故别教道中。仍存异解。唯于圆教。始末一
    如。故五分法身。不逾凡质。所以云。欲见如来
    心。但观众生心。则诸佛众生。是名。心常契旨。
    有识无情。是号。法本同原。认名号而世谛成
    差。观体性而真门一等。法华经法师功德品
    云。菩萨于净身。悉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
    人所不见。古释云。何意不见。有我相故耳。无
    我即见性。了人法二空。真心自现。即是净身。
    于真心中。世间所有一切境界悉于中现。故
    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性空无伴
    名独。若取阴界入。即名余人。为阴所覆。不见
    自性。庞居士偈云。居士元无病。方丈现有疾。
    唯忧二乘者。缘事不得出。所以诃秽食。纯说
    波罗蜜。上方一盂饭。气满于七日。不假日月
    光。心王照斯室。文殊问不二。忘言功自毕。过
    去既如然。现在还同一。若能达此理。无求总
    成佛。牛头净名私记云。经明于一毛孔中见
    摩耶身。摩耶胎中行无量步。如不可说微尘
    世界阔。一日行无量步。是何物法门。亦作室
    中容三万二千师子座说。又作须弥入芥子
    说。涅??经中。作藕丝悬须弥山说。大品中作
    针锋上无边身菩萨名说。只是一意。一解千
    从。当于观智心行中求。若事相上看终不得。
    经云。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明一切法。当
    体自解脱。色大故般若大。色如虚空。万法例
    尔。故知诸佛凡有所说。虽约事言。皆是即相
    明宗。终无别意。故法华经云。十方谛求更无
    余乘。唯宗一法矣。灵辩和尚华严论问云。大
    小净秽。相各差别。云何而得大小相即。答。性
    非性故。如像入镜中。像如本而镜中现。镜如
    本而容众像。俱无增减。以无性故。一念入一
    切世界不思议住故。是故心藏功德无边。或
    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即是本心不动。喻。
    若金刚。般若真智。乃灵台妙性。达此而即到
    涅??彼岸。昧此而住生死迷津。文中所说应
    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起念即是住着。心若不
    起。万法无生。即心遍一切处。一切处遍心。如
    是了达。顿入自宗。故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则为有佛。以心遍即法遍。以法即佛故。以智
    通即境通。以境即心故。如华严经云。如来成
    正觉身。究竟无生灭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
    切毛孔悉亦如是。当知无有少许处空无佛
    身。何以故。如来成正觉时。无处不至故。是以
    若不悟自心遍一切处。则心外见法。颠倒轮
    回。岂得称正遍知成善逝之者。如经云。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以
    瞥有一毫起处。悉落见闻。从分别生。俱非真
    实。若不达无相即相。则是取相凡夫。若了相
    即无相。则成唯心大觉。既不可取相求悟。亦
    不可离相思真。不即不离。觉性自现。又云。一
    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
    从此经。出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悟心成佛。
    乃至三宝四谛。并从心出。觉此名佛。轨此名
    法。和此名僧。金刚辩宗云。金刚般若波罗蜜
    经者。一切如来悟心之门也。了无明之妄心。
    即妙慧之真心。故曰悟心。经云。过去心不可
    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悟三世之
    妄心不可得而有真心。故曰悟心。般若不坏
    假名论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
    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者。如人有目者。得
    无生忍也。日光明照者。决定了知诸法无性。
    见种种色者。悟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
    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无所得等。菩萨如是行
    不住施。速成正觉。得大涅??。释曰。云何行不
    住施速证菩提。以了一切法即心自性。不住
    于法。寂照无涯。成触目之菩提。得现前之三
    昧。若住一法。为境所留。失心智之光。入愚痴
    之?。金刚经义云。常见自性。念念不离。故云
    佛在。正见性时。恒沙数劫只如今时。故名尔
    时。知心是佛。即是佛付嘱。了。于法应无所住
    行于布施。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只是一
    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更住何法。故言不
    住。若离心别有法可得。即生执心。住于法相。
    即是无目之人。故称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修
    此法者。现世成佛。十方合为一相。见一切佛
    及诸众生。本无差别。见三世之事。状如弹指。
    此岂不是希有之法。又如诸了义经中云。听
    法之众。从十方世界外来者。即是悟心为来。
    若迷此宗。乃远在他方之外。如华严论云。十
    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来者。明从迷入信。故号
    为来。言彼世界。中有佛。号不动智者。为明不
    动智佛。是十方凡圣共有根本之智。明于此。
    智能起信心。故号之为来。此不动智佛。一切
    众生。常自有之。若取相随迷。即尘障无尽。若
    一念觉迷达相。即净若虚空。但为随迷称外。
    悟处言来。而实佛刹本无远近内外等障。亦
    无去来。无边佛刹。不出毛孔微尘之表。今致
    远近。意令初信心者。心广大故。言其从彼世
    界中来。又明从迷悟入。故言为来。是以入宗
    镜中。理当绝学。百氏之说。一教能明。万化之
    端。一言可蔽。或云。香积云此有四十二恒
    河世界者。即是经历四十二位心地法门。成
    云。散华璎珞。空中成四柱之宝台者。即是常
    乐我净一心四德之涅??。所以华严经云。此
    华盖等。皆是无生法忍之所生起。或佛言彼
    时鹿王者。即我身是。即结会古今。明自心一
    际之法。或教中凡有空中发声告示。言下息
    疑者。并是顿悟自心。非他境界。或法华移天
    人于他土。即是三变心田。或维摩取妙喜来
    此方。斯乃即秽明净。或丈室容于高座。宝盖
    现于大千。未离兜率已般涅??。不起树王。而
    升忉利。执手经无量之劫。登阁见三世之因。
    释迦眉间出菩萨身云之众。普贤毛孔。示诸
    佛境界之门。小器出无限之嘉羞。仰空雨难
    穷之珍宝。不动此处。遍坐道场。十刹宝坊。合
    为一土。闻经于五十小劫。犹若刹那之时。现
    通七日之中。舒之为一大劫。乃至恒沙法聚。
    无量义门。举一例诸。俱不出自心之法。故知
    菩萨随世所作。皆表一心。故净名经云。不舍
    道法。现凡夫事。如华严经云。一念于一切处。
    为一切众生示成正觉。是菩萨园林。法身。周
    遍尽虚空一切世界故。又云。一切菩萨行。游
    戏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萨宫殿。善游戏诸禅
    解脱三昧智慧故。是以正报依报。皆成佛法。
    所以净名私记云。取妙喜来此土者。辩于净
    秽无二也。彼界虽来入此土。亦不增减。本性
    如故。虽来毕竟不动。何意如此。好自思之。故
    知万法施为。隐显往复。若事若理。皆不出一
    真心矣
    如是解者。称可佛心。发智明而若千日照空。
    摄众义而如百川归海。毕竟更无一法现于
    心外。及在心中。乃至下及众生无明。上该诸
    佛种智。皆是无生性空妙旨。如摩诃般若经
    云。尔时释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天。
    化作华。散佛菩萨摩诃萨比丘僧及须菩提
    上。亦供养般若波罗蜜。是时三千大千世界
    华。悉周遍于虚空中。化成华台。端严殊妙。须
    菩提心念。是天子所散华。天上未曾见如是
    华。此华是化华。非树生华。是诸天子所散华。
    从心树生。非树生华。释提桓因知须菩提心
    所念。语须菩提言。大德。是华非生华。亦非意
    树生。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x尸迦。汝言是
    华非生华。亦非意树生。?x尸迦。若是非生法。
    不名为华。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言。大德。非但
    是华不生。色亦不生。受想行识亦不生。须菩
    提言。?x尸迦。非但是华不生。色亦不生。若不
    生。是不名为色。受想行识亦不生。若不生。是
    不名为识。六入六识六触。六触因缘生诸受。
    亦如是。檀波罗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檀波
    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
    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不生。若不生。是
    不名一切种智。故知万法都会无生。千途尽
    归宗镜。如先德云。今佛之三身十波罗蜜。乃
    至菩萨利他等行。并依自法融转而行。即众
    生心中有真如体大。今日修行引出法身。由
    心中有真如相大。今日修行引出报身。由心
    中有真如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由心中
    有真如法性自无悭贪。今日修学。顺法性无
    悭。引出檀波罗蜜等。所以华严经颂云。文殊
    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
    死。又颂云。金刚铁围数无量。悉能置在一毫
    端。若明至大有小相。菩萨以此初发心。以大
    小无性。广狭随缘。若能明见至大无外之相。
    即至小无内之相。皆是一毫端心地法门。名
    为见道。故云菩萨以此初发心。如是解者。不
    易凡身。生如来家。成真佛子。义海云。生佛家
    者。真如法界无生。菩提涅??为家。如见尘无
    生无性时。即此智从无生法显。即为生佛家
    也。经颂云。于法不分别。是则从如生。又云。普
    于三世佛。法中而化生。但契义理。即名生佛
    家也。是佛之子。亦名为佛出现也。故知凡挂
    文言。尽为心迹。乃至称为真如。亦名为迹。若
    能寻迹得本。自然绝迹归宗。或迷迹徇尘。则
    为失本。所以了之者。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昧
    之者。本迹俱迷。随情自异。故大宝积经云。我
    证菩提无差别迹。何名为迹。真如法性二俱
    名迹。诸法实际亦名为迹。无生无灭亦名为
    迹。今时多执方便言教之迹。失于一心正义
    之本。是以宗镜所示。皆令寻迹得本。虽遍引
    言诠。殷勤委细。同指于此。故天王般若经云。
    利根性人。说文知义。若能说文知义。见法识
    心。方入宗镜中。顿消疑虑。则不用天眼观。彻
    见十方界。不用天耳听。遍闻法界声。不假神
    足通。疾至十方际。端坐寂不动。诸佛常现前。
    如般舟三昧经云。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
    立三昧如是。跋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
    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心。西方阿弥陀
    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万佛刹。
    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
    念阿弥陀佛。佛告跋陀和。譬如人卧。在于梦
    中。见所有金银珍宝。父母兄弟妻子亲属知识。
    相与娱乐。喜乐无比。及其觉已为人说之。自
    念梦中所见。如是。跋陀和。菩萨。若沙门。白
    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当念彼方佛。不得缺
    戒。一心念。若一日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
    已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譬
    如梦中所见。不知昼夜。亦不知内。亦不见外。
    亦不用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蔽碍故不
    见。如是跋陀和。菩萨。心当如是念时。诸佛国
    界。名大阿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目
    亦不蔽。心亦不碍。是菩萨摩诃萨。不持天眼
    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
    于是间终。不生彼间佛刹。尔乃见。便于此间
    坐见阿弥陀佛。闻所说法。悉受持得。从三昧
    起。悉能具足。为人说之。如上所说。皆是顿入
    之门。以备上根。非为权渐。今则傍明佛旨。略
    赞经文。大意并依先德解释。即何理而不尽。
    何事而不穷。然更在后贤智眼明断。以佛意
    深奥。一句能生无量义故。问。如上所说。芥
    纳须弥。毛吞巨海。既唯一心。须弥为复入芥
    子。不入芥子。若言入。经何故云。须弥本相如
    故。若言不入。又云。唯应度者见之。答。若有
    所入处。即失诸法自性。若言不入。又成二见。
    又或云。小是大家之小。大是小家之大。或云。
    芥子须弥各无自性。此皆是以空纳空。有何
    奇特。故知未入宗镜。情见难忘。局大小于方
    隅。立见闻于妙道。致使一真潜隐。万法不融。
    今明正义者。所谓入而不入。即识须弥之本
    相。不入而入。解了诸法之自宗。还原观云。所
    言入者。性相俱泯。体同法界。入无入相。名为
    入也。经偈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
    众生入。而实无所入。华严经云。悉入法界而
    无所入。若别有一入处。则入时失本相。不得
    说种种诸法。以当体自虚。名入法界。无别可
    入。则不坏种种。又经云。虽诸法无一无异。而
    说一异。故知要由事相历然不入。方得相资
    相遍耳。若入则失缘。则无诸缘各异义。不入
    则坏性用。不得力用交彻。则无互遍相资义。
    若具入不入。则成俱存无碍义。具此三缘。方
    成缘起。了此缘性。则能变通。遂乃方而能圆。
    小而能大。狭而能广。短而能长。无非我心神
    德自在。则触目皆是须弥入芥。举足住不思
    议解脱矣。故古人云。纳须弥于芥中。掷大千
    于方外。皆吾心常分也。岂假于他术乎。则是
    众生全力。非待证圣方具。所以诸佛于不二
    法中。现妙神通。菩萨向无性理内。成大佛事。
    故信心铭云。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极小同大。
    忘绝境界。傅大士颂云。须弥芥子父。芥子须
    弥爷。山海坦然平。敲冰来煮茶。是以一法为
    宗。千途竞入。五岳峥嵘而不峻。四溟浩渺而
    不深。三毒四倒而非凡。八解六通而非圣
    问。如何是坦然平处。答。千寻沧海底。万仞
    碧峰头。日出当中夜。华开值九秋。问。如上
    所说。即心即佛之旨。西天此土。祖佛同诠。理
    事分明。如同眼见。云何又说非心非佛。答。
    即心即佛。是其表诠。直表示其事。令亲证自
    心。了了见性。若非心非佛。是其遮诠。即护过
    遮非。去疑破执。夺下情见依通。意解妄认之
    者。以心佛俱不可得故。是以云非心非佛。此
    乃拂下能心。权立顿教泯绝无寄之门。言语
    道断。心行处灭。故亦是一机入路。若圆教。即
    此情尽体露之法。有遮有表。非即非离。体用
    相收。理事无碍。今时学者。既无智眼。又阙多
    闻。偏重遮非之词。不见圆常之理。奴郎莫辩。
    真伪何分。如弃海存沤。遗金拾砾。掬泡作宝。
    执石为珠。所以经云。譬如痴贼。弃舍金宝。担
    负瓦砾。此之谓也。今当纂集。正为于兹。且心
    之与佛。皆世间之名。是之与非。乃分别之见。
    空论妄想。曷得真归。所以祖师云。若言是心
    是佛。如牛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兔无角。并
    是对待强名边事。若因名召体。豁悟本心。证
    自真知。分明无惑者。终不认名滞体。起有得
    心。去取全亡。是非顿息。亦不一向离之。妄起
    绝言之见。亦不一向即之而堕执指之讥。如
    华严论云。滞名即名立。废说即言生。并是背
    觉合尘。舍己徇物。若实亲省。现证自宗。尚无
    能证之智心。及所证之妙理。岂况更存能知
    能解有得有趣之妄想乎。近代或有滥参禅
    门。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言。判为
    是教乘所说。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门向上事
    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说。并是指鹿作马。期悟
    遭迷。执影是真。以病为法。只要门风紧峻。问
    答尖新。发狂慧而守痴禅。迷方便而违宗旨。
    立格量而据道理。犹入假之金。存规矩而定
    边隅。如添水之乳。一向于言语上取办。意根
    下依通。都为能所未亡。名相不破。若实见性。
    心境自虚。匿迹韬光。潜行密用。是以全不悟
    道。唯逐妄轮回。起法我见。而轻忽上流。恃错
    知解。而摧残未学。毁金口所说之正典。拨圆
    因助道之修行。斥二乘之菩提。灭人天之善
    种。但欲作探玄上士。效无碍无修。不知返堕
    无知。成空见外道。唯观影。迹莫究圆常。积见
    不休。徒自疲极。如孔子迷津问渔父。渔父曰。
    人有畏影恶迹。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
    阴以休影。静处以息迹。愚亦甚矣。何不一心
    为道。息诤除非。自然过量超情。还淳返朴。若
    以道自养则不失。以道济他则不诳。以道治
    国则国泰。以道修家则家安。故不可顷克忘
    道矣。所以道德经云。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
    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
    之薄日以衰薄。而乱之首。庄子云。五色不
    乱。孰为文彩。五声不乱。孰为律吕。白玉无
    瑕。孰为?璋。残朴以为器者。工匠之罪。毁道
    德而为仁义者。圣人之罪。君能焚符破玺。贼
    盗自止。割斗折衡而民不诤。圣人生而贼盗
    起。圣人死而贼盗止。故知仁义礼智信。而利
    天下者少。害天下者多矣。曷如开示如是不
    思议大威德广大法门。普?J十方。群生等润。
    可谓深达妙旨。冥合真归。如香象渡河。步步
    到底。似养由驾箭。一一穿杨。尽为破的之
    文。皆是穷源之说。此是圆顿义。非权宜门。如
    水月顿呈。更无来去。犹明镜顿照。岂有初终。
    如首楞严疏钞云。若闻此经。即悟得。微尘毛
    孔一切众生。皆在我本觉中。推一切物皆无
    自性。则除无明。无明若除。一时顿证。则是顿
    得。不从修得。如观音入流亡所。阿难自庆不
    历僧只获法身等。并是顿也

    宗镜录卷第二十五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