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十五

    问。既博地凡夫。位齐诸佛者。云何不具诸佛
    神通作用。答。非是不具。但众生不知。故华
    严宗云。诸佛证众生之体。用众生之用。所以
    志公和尚歌云。日?i未。心地。何曾安了义。他
    家文字有亲疏。莫起功夫求的意。任踪横绝
    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运用元来声色中。凡
    夫不了争为计。如有学人问大安和尚。如何
    是诸佛神通。师云。汝从何处来。对云。江西
    来。师云。莫不谩语不。对云。终不谬言。学人
    再问。如何是神通。师云。果然妄语。斯皆可
    验。并是现前日用不知故。诸佛将众生心中
    真如体相用三大之因。为法报化三身之果。
    岂可更论具不具耶。如今若实未荐者。但非
    生因之所生。唯在了因之所了。大涅??经云。
    生因者。如泥作瓶。了因者。如灯照物。若智灯
    才照。凡圣一如。若意解观之。真俗似别。然世
    间多执事相。迷于真理。故法华经云。取相凡
    夫。随宜为说。金刚经云。但凡夫之人。贪着其
    事。所以一切经论。皆破众生身心事相等执。
    如宝藏论离微品云。夫经论者。莫不就彼凡
    情。破彼根量。种种方便。皆不住于形事。若不
    住形事者。则不须一切言说。及以离微也。故
    经云。随宜说法。意趣难解。虽说种种之乘。皆
    是权接方便助道法也。然非究竟解脱涅??。
    如有人于虚空中画作种种色相。及种种音
    声。然彼虚空。实无异相。受入变动。故知诸佛
    化身。及以说法。亦复如是。于实际中。都无一
    异。是以天地合离。虚空合微。万物动作。变化
    无为。夫神中有智。智中有通。通有五种。智有
    三种。何为五种通。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
    依通。四曰报通。五曰妖通。妖通者。狐狸老变。
    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聪慧奇异。此谓妖通。何
    谓报通。鬼神逆知。诸天变化。中阴了生。神龙
    隐变。此谓报通。何谓依通。约法而知。缘身而
    用。乘符往来。药饵灵变。此谓依通。何谓神
    通。静心照物。宿命记持。种种分别。皆随定力。
    此谓神通。何谓道通。无心应物。缘化万有。水
    月空华。影像无主。此谓道通。何谓三智。一曰
    真智。二曰内智。三曰外智。何谓外智。谓分别
    根门。识了尘境。博览古今。皆通俗事。此名外
    智。何谓内智。自觉无明。割断烦恼。心意寂静。
    灭无有余。此名内智。何谓真智。体解无物。本
    来寂静。通达无涯。净秽不二。故名真智。真智
    道通不可名目。余所有者。皆是邪伪。伪则不
    真。邪则不正。惑乱心生。迷于本性。是以深解
    离微。达彼诸有。自性本真。出于群品。夫智有
    邪正。通有真伪。若非法眼精明。难可辩了。是
    以俗间多信邪伪。少信正真。大教偃行。小乘
    现用。故知妙理难显也。百丈广语云。应物随
    形。变现诸趣。离我我所。犹属小用。是佛事门
    收。大用者。大身隐于无形。大音匿于希声。庞
    居士偈云。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
    人心。静见真如性。心通法亦通。十八断行踪。
    但自心无碍。何愁神不通。如是解者。方入宗
    镜之中。所有施为。皆入律行。自然成办一切
    佛事。如净名私记云。得入律行者。如优波离
    章。是名奉律。是名善解。端坐不用。经营办供
    养具。而常作佛事。心行中求。已上并约性用
    心通。不约事解。或诸家兼事说者。或云众生
    理具。诸佛事圆。或云众生在因。诸佛证果。或
    云众生客尘所遮。诸佛种现俱尽。或云众生
    妄见所隔。诸佛五眼。圆通。又台教。多约本迹。
    明凡圣不二。辩生佛之因果。故肇法师云。本
    迹虽殊。不思议一。所以湛然尊者。约三观四
    教十如十乘。一念三千等。于此迹门。论其十
    妙。若知迹门尚妙。本门可知。遂撮略色心不
    二等十门。明权实之宗。辩能所之化。故云。为
    实施权。则不二而二。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
    斯则始终明不二。十门者。一色心不二门者。
    且十如镜乃至无谛。一一皆有总别二意。总
    在一念。分别色心。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
    性唯在心。体力作缘。义兼色心。因果唯心。报
    唯约色。十二因缘。苦业两兼。惑唯在心。四谛。
    则三兼色心。灭唯在心。二谛三谛。皆俗具色
    心。真中唯心。一实谛及无谛。准此可见。既
    知别已。摄别入总。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
    无性。三千宛然。当知心之色心。即心名变。变
    名为造。造谓体用。是则非色非心。而色而心。
    唯色唯心。良由于此。故知但识一念。遍见己
    他生佛。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
    乖一念。故彼彼境法。差而不差。二内外不二
    门者。凡所观境。不出内外。外谓托彼依正色
    心。即空假中。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唯一
    实性。无空假中。色心宛然。豁同真净。无复众
    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而帝网依
    正。终自炳然。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
    念。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是则外法全为心
    性。心性无外。摄无不周。十方诸佛法界有情。
    性体无殊。一切咸遍。谁云内外色心己他。此
    即用向色心不二门成。三修性不二门者。性
    德只是界如一念。此内界如。三法具足。性虽
    本尔籍智起修。由修照性。由性发修。在性
    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
    常宛尔。修又二种。顺修逆修。顺谓了性为行。
    逆谓背性成迷。迷了二心。心虽不二。逆顺
    二性。性事恒殊。可由事不移心。则令迷修
    成了。故须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见性修心。二
    心俱泯。又了顺修对性。有离有合。离谓修性
    各三。合谓修二性一。修二各三共发性三。是
    则修虽具九。九只是三。为对性明修。故合修
    为二。二与一性。如水为波。二亦无二亦无波
    水。应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
    法尔。达无修性。唯一妙乘。无所分别。法界洞
    朗。此由内外不二门成。四因果不二门者。众
    生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因果
    无殊。始终理一。若尔因德已具。何不住因。但
    由迷因。各自谓实。若了迷性。实唯住因故。久
    研此因。因显名果。只缘因果理一。用此一理
    为因。理显无复果名。岂可仍存因号。因果既
    泯。理性自忘。只由忘智亲疏。致使迷成厚薄。
    迷厚薄故强分三惑。义开六即。名智浅深。故
    如梦勤加。空冥惑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空
    像虽即义同。而空虚像实。像实。故称理本有。
    空虚故迷转成性。是则不二而二。立因果殊。
    二而不二。始终体一。若谓因异果。因亦非因。
    晓果从因。因方克果。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
    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无改。无明即明。
    三千并常。俱体俱用。此以修性不二门成。五。
    染净不二门者。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
    可了。今无明为法性。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
    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号之
    为净。浊水清水。波湿无殊。清浊虽即。由缘而
    浊成本有。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以二波理
    通。举体是用故。三千因果。俱名缘起。迷悟缘
    起。不离刹那。刹那性常。缘起理一一理之内。
    而分净秽。别则六秽四净。通则十通净秽。故
    知刹那。染体悉净。三千未显。验体仍迷。故相
    似位。成六根遍照。照分十界各具灼然。岂六
    根净人。谓十定十。分真垂迹。十界亦然。乃至
    果成。等彼百界。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
    千恒具。遮故法尔空中。终日双亡。终日双照。
    不动此念。遍应无方。随感而施。净秽斯泯。
    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由
    了染净。空中自亡。此以因果不二门成。六依
    正不二门者。已证遮那。一体不二。良由无始。
    一念三千。以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国土一
    千属依。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
    能所。依正宛然。是则理性名字观行。已有不
    二依正之相。故使自他。因果相摄。但众生在
    理。果虽未办。一切莫非遮那妙境。然应复了。
    诸佛法体。非遍而遍。众生理性。非局而局。始。
    终不改。大小无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别。故净
    秽之土。胜劣之身。尘身与法身量同。尘国与
    寂光无异。是则一一尘刹一切刹。一一尘身
    一切身。广狭胜劣难思议。净秽方所无穷尽。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如是方
    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此以染净不二
    门成。七自他不二门者。随机利他。事乃凭本。
    本为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如
    理性三德三谛。三千。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
    千赴物。物机无量。不出三千。能应虽多。不出
    十界。十界转现。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
    光。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
    满故能应。应遍机遍。欣赴不差。不然。岂能如
    镜现像。镜有现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若一
    形对不能现像。则理镜有穷。形事未通。若与
    镜像隔。则容有是理。无有形对而不像者。若
    镜未现像。由尘所遮。去尘由人磨。现像非关
    磨者。以喻观法。大旨可知。应知理虽自他具
    足。必籍缘了为利他功。复由缘了与性一
    合。方能称性施设万端。则不起自性。化无方
    所。此由依正不二门成。八三业不二门者。于
    化他门。事分三密。随顺物理得名。不同。心轮
    鉴机。二轮设化。现身说法。未曾毫差。在身分
    于真应。在法分于权实。二身若异。何故乃云
    即是法身。二说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若
    唯法身。应无垂世。若唯佛道。谁施三乘。身尚
    无身。说必非说。身口平等。等彼意轮。心色一
    如。不谋而化。常冥至极。称物施为。岂非百界
    一心。界界无非三业。界尚一念。三业岂殊。果
    用无亏。因必称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有本。
    百界三业。俱空假中。故使称宜遍赴为果。一
    一应色。一一言音。无不百界。三业具足。化复
    作化。斯之谓欤。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
    相海。一尘报色。同在本理?陈?谀恰7侥?br> 名为三无差别。此以自他不二门成。九明权
    实不二门者。平等大慧。常鉴法界。亦由理性。
    九权一实。实复九界。权亦复然。权实相冥。百
    界一念。亦不可分别。任运常然。至果。乃由契
    本一理。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此即如前。心轮
    自在。致令身口。赴权实机。三业一念。无乖权
    实。不动而施。岂应隔异。对说。即以权实立称。
    在身。则以真应为名。三业理同。权实冥合。此
    以三业不二门成。十受润不二门者。物理本
    来。性具权实。无始熏习。或权或实。权实由熏。
    理恒平等。遇时成习。愿行所资。若无本因。熏
    亦徒设。遇熏自异。非由性殊。性虽无殊。必藉
    幻发。幻机幻感。幻应幻赴。能化所化。并非权
    实。然由生具非权非实。成权实机。佛亦果具
    非权非实。为权实应。物机应契。身土无偏。同
    常寂光。无非法界。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
    心地三千不殊。四微体同。权实益等。此以权
    实不二门成。已上并是约理事权实因果能
    所等解释。大凡理事二门。非一非异。如大智
    度论云。有二种门。一毕竟空门。二分别好恶
    门。今依分别门中。则理是所依为本。事是能
    依为末。又理妙难知为胜。事?易见为劣。
    如今?可从胜。不可徇劣。但得理本。本立而
    道生。事则自然成矣。又理实应缘。无碍事之
    理。事因理立。无失理之事。如今不入圆信之
    者。皆自鄙下凡。远推极圣。斯乃不唯失事。理
    亦全无。但悟一心无碍自在之宗。自然理事
    融通。真俗交彻。若执事而迷理。永劫沈沦。或
    悟理而遗事。此非圆证。何者。理事不出自心。
    性相宁乖一旨。若入宗镜。顿悟真心。尚无非
    理非事之文。岂有若理若事之执。但得本之
    后。亦不废圆修。如有学人问本净和尚云。师
    还修行也无。对云。我修行与汝别。汝先修而
    后悟。我先悟而后修。是以若先修而后悟。斯
    则有功之功。功归生灭。若先悟而后修。此乃
    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所以融大师信心铭云。
    欲得心净。无心用功。又若具智眼之人。岂得
    妄生叨滥。况似明目之者。终不堕于沟坑。若
    盲禅?证之徒。焉知六即。狂慧徇文之等。奚
    识一心。如今但先令圆信无疑。自居观行之
    位。古人云。一生可办。岂虚言哉。切不可迷性
    徇修执权害实。弃本逐末。认妄遗真。据世谛
    之名言。执无始之熏习。将言定旨。立解明宗。
    一向合尘。背于本觉。如昔人云。妄情牵引何
    年了。辜负灵台一点光。又真觉大师歌云。觉
    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
    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
    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
    来地。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
    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歇且如世间有
    福之人。于伏藏内。得摩尼珠。法尔以种种磨
    治。然后自然雨宝。况悟心得道之者。亦复如
    是。既入佛位。法尔万行庄严。悲智相续。如华
    严经中。第十法云地菩萨。况如大摩尼珠。有
    十种性。十地品云。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
    种性。出过众宝。何等为十。一者。从大海出。二
    者。巧匠治理。三者。圆满无缺。四者。清净离垢。
    五者。内外明彻。六者。善巧钻穿。七者。贯以宝
    缕。八者。置在琉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
    种种光明。十者。能随王意。雨众宝物。如众生
    心。充满其愿。佛子。当知。菩萨。亦复如是。有十
    种事。出过众圣。何等为十。一者。发一切智心。
    二者。持戒头陀。正行明净。三者。诸禅三昧。圆
    满无缺。四者。道行清白。离诸垢秽。五者。方便
    神通。内外明彻。六者。缘起智慧善能钻穿。七
    者。贯以种种方便智缕。八者。置于自在高幢
    之上。九者。观众生行。放闻持光。十者。受佛智
    职堕在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事。故知悟道
    如得珠。岂无磨治庄严等事。问。若不具神
    变。将何摄化。答。若纯取事相神通。有违真
    趣。如辅行记云。修三昧者。忽发神通。须急弃
    之。有漏之法。虚妄故也。故止观云。能障般若。
    何者。种智般若。自具诸法。能泯诸相。未具已
    来。但安于理。何须事通。若专于通。是则障理。
    又不唯障理。反受其殃。如郁头胜意之徒。即
    斯类矣。夫言真实神变者。无非演一乘门。谈
    无生理。一言契道。当生死而证涅??。目击明
    宗。即尘劳而成正觉。刹那而革凡为圣。须臾
    而变有归空。如此作用。岂非神变耶。所以宝
    积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夫说法者。为
    大神变。若是下劣根机。之者。诸佛大慈不令
    孤弃。一期方便。黄叶止啼。如维摩经云。以神
    通惠化愚痴众生。若上上根人。只令观身实
    相。观佛亦然。如昔有彭城王问诸大德等。贵
    若证果。即得成圣者。与我左腋出水。右腋出
    火。飞腾虚空。放光动地。我即礼拜汝为师。牛
    头融大师答云。善哉善哉。不可思议。今若责
    我如此证果者。恐与道乖。审如是成佛者。幻
    师亦得作佛。且与诸大德及诸人士证者。昔
    释迦在于。僧中演无上道。与僧不异。维摩在
    俗说解脱果。与俗不殊。胜?女人说大乘法。
    女相不改。善星比丘行阐提行。僧相不移。
    此乃正据其内心解与不解。以为差隔。何关
    色身。男女相貌。衣服好丑。若言形随证改。貌
    逐悟迁是圣者。则瞿昙形改。方成释迦。维摩
    相迁。乃成金粟。即知证是心证。非是形迁。悟
    是智变。非关相异。譬如世间任官之人。为迁
    改官。官高岂即貌别。又古人云。不改旧时人。
    只改旧时行履处。设或改形换质。千变万化。
    皆是一心所为。乃至神通作用。出没自在。易
    小令大。展促为长。岂离一心之内。故知万事
    无有不由心者。但证自心。言下成圣。若不识
    道。具相奚为。故金刚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观
    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又偈云。若以色
    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古人云。若不达此理。纵然步步脚踏莲华。亦
    同魔作。庞居士偈云。色声求佛道。结果反
    成魔。若决定取神通胜相作佛者。不唯幻士
    成圣。乃至天魔外道。妖狐精魅。鬼神龙蜃等。
    皆悉成佛。彼咸具业报五通。尽能变化故。若
    不一一以实相勘之。何辩真伪。但先悟宗镜。
    法眼圆明。则何理而不通。何事而不彻。一切
    佛事摄化之门。自然成就。如华严论云。经云。
    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称理原。无出入
    体。无静乱体。无造作性。任理自真。不生不
    灭。理真智应。性自遍周。三世十方。一时普应。
    对现色身。随智应而化群品。而无来往。亦不
    变化。名佛神通。智无依止。无形无色。体无来
    去。性自遍周。非三世摄。而能普应三世之法。
    名曰神通。是故经云。智入三世。而无来往。为
    三世是众生情所妄立。非实有故。为智体无
    形无色。不造不作。而应群品。名之为神。圆满
    十方。无法不知。无根不识。名之为通。又云。法
    华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
    事。声闻及缘觉。不退诸菩萨。皆悉不能知。此
    等即是门前三乘也。为未明。世间相常住。是
    法住法位。为三乘同厌苦集。乐修灭道之心。
    未明苦集。本唯智起。不了灭道。本自无修无
    造无作。化诸群品。如幻住世。性绝无明。即是
    佛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何
    须苦死要三僧只。但自了三界业。能空业处。
    任运接生。即是佛也。何须变易。方言成佛。龙
    天变易。岂为佛耶。三乘之人亦变易。何故待
    三僧祗佛方成故。十地之上。方能见性。是故
    经云。若以色性大神力。而欲望见调御士。彼。
    即翳目颠倒见。彼。为不识最胜法。佛者。觉也。
    觉业性真。业无生灭。无得无证。不出不没。性
    无变化。本来如。即是佛故。随缘六道。行菩萨
    行。变化神通。接引迷流。佛非变化。净名经
    云。虽成正觉。转于法轮。不舍菩萨之道。是菩
    萨行故。以此善财。十住初心。于妙峰山上德
    云比丘所。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
    普见法门。即便成正觉。然后始诣诸友求菩
    萨道。行菩萨行。当知正觉体用之时。即心无
    作处。即是佛故。不须修行。设当行满。亦不移
    今。故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时。苦行麻麦。剃发
    持衣。舍诸饰好。藉草等事。为化外道。经中佛
    自和会。非佛自须如是等行。无增上慢者。岂
    须如是。一念任无作性。佛智慧现前。无得无
    证。即是佛也。还如善财证觉之后。方求菩提
    道。菩萨行。所以然者。为觉道之后。方堪入缠
    处俗无缚。始能为众生说法解缚。若自有缚。
    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说时前后。法是一时故。
    当知若欲行菩萨行。须先成正觉。又经颂云。
    文殊法常尔者。为文殊是诸佛之慧。不动智
    是体。文殊是用。以将此一切诸佛一切众生
    根本智之体用门。与一切信心者作因果体
    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满。与因不异。无
    二性故。方名初发心毕竟心。二种不别。明此
    十信心难发难信难入。闻之者。皆云。我是凡
    夫。何犹可得是佛。故设少分信者。即责神
    通道力。是故当知。且须如是正信。方始以正
    信正见法力加行。如法进修。分分无明薄。解
    脱智慧明。依自得法浅深。渐当神通德用。随
    自己得。信犹未得。何索神通。说言渐渐者。不
    移一时。一法性一智慧。无依住无所得中渐
    渐故。以十玄六相义圆之。法性理中。无有渐
    顿。但为无始无明惯习熟。卒令契理。纯熟难
    故。而有渐渐。问。佛称觉义。觉何等法。答。
    无法之法。是名真法。无觉之觉。是名真觉。则
    妙性无寄。天真朗然。华严经颂云。佛法不可
    觉。了此名觉法。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无
    字宝箧经云。尔时胜思惟菩萨白佛言。何等
    一法。是如来所证觉知。善男子。无有一法如
    来所觉。善男子。于法无觉。是如来觉。善男子。
    一切法不生。而如来证觉。一切法不灭。而如
    来证觉。是以若有觉乃众生。无觉同木石。俱
    非真性。不契无缘。无觉之觉。方齐大旨。无觉
    故不同众生。觉故不如木石。则一觉一切觉。
    无觉无不觉。无觉故慧解寂然。无不觉故虚
    怀朗鉴。又见心常住。称之曰觉。一成一切成。
    一觉一切觉。言穷虑绝。不坏假名。故云始成
    正觉。问。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云何复说
    后心菩提。答。非初非后。不离初后。如大智
    度论云。不但以初心得。亦不离初心得。所以
    者何。若但以初心得。不以后心者。菩萨初发
    心便应是佛。若无初心。云何有第二第三心。
    第二第三心。以初心为根本因缘。亦不但后
    心。亦不离后心者。是后心亦不离初心。若无
    初心。则无后心。初心集种种无量功德。后心
    则具足。具足故。能断烦恼习。得无上道。须菩
    提。此中自说难因缘。初后心心数法不俱。不
    俱者。则过去已灭。不得和合。若无和合。则善
    根不集。善根不集。云何成无上道。佛以现事
    譬喻答。如灯炷非独初焰?鳌R嗖焕氤跹妗7?br> 独后焰?鳌R嗖焕牒笱妗6?旗?鳌7鹩镄肫?br> 提。汝自见炷?鳌7浅醴呛蠖??鳌N乙嘁苑?br> 眼见菩萨得无上道。不以初心得。亦不离初
    心。亦不以后心得。亦不离后心。而得无上道。
    灯譬菩萨道。炷喻无明等烦恼。焰如初地相
    应智慧。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智慧。?魑廾鞯?br> 烦恼炷。亦非初心智焰。亦非后心智焰。而无
    明等烦恼炷?骶 5贸晌奚系馈S秩绲扑淠?br> 念灭。而能相续破?。心亦如是。虽念念不住。
    前后不俱。而能相续。成其觉慧。成无上道。清
    凉疏云。华严经云。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
    如响。亦如变化。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
    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
    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者。夫初
    心为始。正觉为终。何以初心便成正觉。故云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觉法自性。即名为佛。
    故经颂云。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世间。斯良证
    也。斯则发者。是开发之发。非发起之发也。何
    谓现前之相。夫佛智非深。情迷谓远。情亡智
    现。则一体非遥。既言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则
    知此心。即一切法性。今理现自心。即心之性。
    已备无边之德矣。成就慧身者。上观法尽也。
    正法当兴。今诸见亡也。佛智爰起。觉心则理
    现。理现则智圆。若镜净明生。非前非后。非新
    非故。寂照湛然。不由他悟者。成上慧身。即无
    师自然智也。又不由他悟。是自觉也。知一切
    法。是觉他也。成就慧身。为觉满也。成就慧身。
    必资理发。见夫心性。岂更有他。若见有他。安
    称为悟。既曰心性。自亦不存。寂而能知。名为
    正觉。故法华经云。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
    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夫一者。即古今不易
    之一道。大者。是凡圣之心体故。十方诸佛。为
    此一大事出现于世。皆令众生。于自心中。开
    此知见。若立种种差别。是众生知见。若融归
    一道。是二乘知见。若一亦非一是菩萨知见。
    若佛知见者。当一念心开之时。如千日并照。
    不俟更言。即是祖师西来。即是诸佛普现。故
    云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何处于自
    心外。别求祖佛。则知众生佛智。本自具足。若
    欲起心别求。即成遍计之性。故六祖云。本性
    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若
    如是者。何用更立文字。今为未知者。假以文
    字指归。令见自性。若发明时。即是豁然还得
    本心。于本心中。无法不了。故云悟无念法者。
    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是知若
    入无念法门。成佛不出刹那之际。若起心求
    道。徒劳神于尘劫之中。如释迦文佛。从过去
    无量劫来。承事供养无数恒河沙等诸佛。皆
    不得记。何以故。以依止所行有所得故。至燃
    灯佛时。因献五茎莲华。乃得授记释迦之号。
    方达五阴性空。心无所著。始见天真之佛。顿
    入无得之门。故将莲华献佛。用表证明。所以
    华严经颂云。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尚不
    用瞥起思量。岂况劳功永劫

    宗镜录卷第十五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