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十

    夫凡圣一心境界。如何是自在出生无碍之力
    答。一是法尔。二由诸佛菩萨行愿。三即众
    生信解。自业感现。又总具十力。一法如是力。
    二空无性力。三诸佛神力。四菩萨善根力。五
    普贤行愿力。六众生净业力。七深信胜解力。
    八如幻法生力。九如梦法生力。十无作真心
    所现力。又华严疏释云。一多相持。互为本末。
    一心所现。总有十义。一孤标独立。以是唯一。
    故独立为主。二双现同时。各相资无碍故。三。
    两相俱亡。互夺齐泯故。四自在无碍。隐显同
    时。一际现故。五去来不动。各住本法。不坏自
    位故。六无力相持。以有力。持无力故。七彼此
    无知。以各无自性。法法不相知。不相到故。八。
    力用交彻。以异体相入。有力相持故。九自性
    非有。以无体性。方能即入无碍故。十究竟离
    言。冥性德。没果海故。释云。孤标独立者。即经
    颂云。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二法互无故。
    得独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废
    己同他。故云独立。二双现同时者。即经颂云。
    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无一即无多。无多
    即无一。故二双现。更无前后。如牛二角。三两
    相俱亡者。即前二俱舍也。四自在无碍者。欲
    一即一。不坏相故。欲多即多。一即多故。一既
    如此。多亦准之。常一常多。常即不即故。故云
    自在。五去来不动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
    而多存。若两镜相入。而不动本相。相即亦然。
    六无力相持者。因一有多。多无力而持一。因
    多有一。一无力而持多。七彼此无知者。二互
    相依。皆无体用。故不相知。如经颂云。诸法无
    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八力用交彻者。即经颂云。一中解无量。无量
    中解一义。九自性非有者。互为因起。举体性
    空。十究竟离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
    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不可
    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
    可言即入。不坏相故。不可言不即入。互交彻
    故。口欲辩而词丧。心将缘而虑息。唯证智知。
    同果海故。一多既尔。染净等法无不皆然。又
    约一心圆别之理。无碍之力者。圆别遍理。微
    细难分。别。则要有差别方能遍。若不差别不
    能遍。圆。则不要差别而能遍。能遍之法。一一
    圆虽。故无差别。而言圆融者。一会即是彼一
    切会。亦非此会处处到也。即此即彼。即一即
    多。故云圆融。又约所遍处。以论总别。东名非
    西名。所遍别也。此会即彼会。所遍处总也。又
    约能遍论圆别。要将差别之法。方能普遍。是
    名别也。今是圆融无差之法。即能遍故。名为
    圆也。前之别。如列宿遍九天。此之别。如一月
    落百川。前之总。如一云之满宇宙。此之圆。如
    和香之遍一室。故云总圆有异也。华严论云。
    此华藏界。隐显自在。为利众生显胜福德故。
    即具相万差。光明显照。若令众生情无取着。
    如幻云散。一物便无有所得。存其计故。以如
    此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隐显自在。
    若随法性。万相都无。随智力。众相随现。隐显
    随缘。都无作者。凡夫执着。用作无明。执障既
    无。智用自在。不离一真之境。化仪百变。是以
    箭穿石虎。非功力之所能。醉告三军。岂麴?
    之所造。笋抽寒谷。非阳和之所生。鱼跃冰
    河。岂网罗之所致。悉为心感。显此灵通。故知
    万法施为。皆自心之力耳。若或信受。具此力
    能。则广辟障门。尽枯业海。所以仁王经云。能
    起一念清净信者。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
    无边恒河沙劫一切苦难。不生恶趣。不久当
    得无上菩提。是以了心无作。即悟业空。观业
    空时。名为得道。其道若现。何智不明。心智明
    时。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法尔能现自利利
    他之力。如华严经云。善见比丘。在林中经行。
    告善财言。善男子。我经行时。一念中。一切十
    方皆悉现前。智慧清净故。一念中。一切世界
    皆悉现前。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故。一念
    中。不可说不可说佛刹皆悉严净。成就大愿
    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众差别行皆悉
    现前。满足十力智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
    诸佛清净身皆悉现前。成就普贤行愿力故。
    一念中。恭敬供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
    如来。成就柔软心。供养如来愿力故。一念中。
    领受不可说不可说如来法。得证阿僧只差
    别法。住持法轮陀罗尼力故。一念中。不可说
    不可说菩萨行海皆悉现前。得能净一切行。如
    因陀罗网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
    三昧海皆悉现前。得于一三昧门。入一切三
    昧门。皆令清净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
    说诸根海皆悉现前。得了知诸根际。于一根
    中。见一切根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
    佛刹微尘数时皆悉现前。得于一切时转法
    轮。众生界尽。法轮无尽愿力故。一念中。不可
    说不可说一切三世海皆悉现前。得了知一
    切世界中。一切三世分位。智光明愿力故。经
    行既尔。坐立亦然。故法华经偈云。佛子住此
    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问。此宗镜录中。德用所因。有何因缘。令此诸
    法混融无碍。答。约华严宗有其十义。一唯
    心现者。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
    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大小等相随心
    回转。即入无碍。二无定性者。既唯心现。从缘
    而生。无有定性。性相俱离。小非定小。故能容
    太虚而有余。以同大之无外故。大非定大。
    故能入小尘而无间。以同小之无内故。是则
    等太虚之微尘。含如尘之广刹。有何难哉。
    是以一非定一。故能是一切。多非定多。故
    能是一。边非定边。故能即中。中非定中。故
    能即边。延促静乱等。一一皆然。三缘起相由
    者。谓大法界中缘起法海。义门无量。略有十
    门。具在下帙法性因缘中说。四法性融通门
    者。谓若唯约事。则互相碍。不可即入。若唯约
    理。则唯一味。无可即入。今则理事融通。具斯
    无碍。谓不异理之一事。具摄理性时。令彼不
    异理之多事。随所依理。皆于一中现。若一中
    摄理不尽。则真理有分限失。若一中摄理尽。
    多事不随现。则事在理外失。今既一事之中。
    全摄理尽。多事岂不依中现。华藏品颂云。华
    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法界即事
    法界矣。斯即总意。别亦具十玄门。一既真理
    与一切法而共相应。摄理无遗。即是诸门诸
    法。同时具足门。二事既如理能包。亦如理广
    遍。不坏狭相。故有广狭纯杂无碍门。又性常
    平等故纯。普摄诸法故杂。三理既遍在一切
    多事。故令一事随理遍一切中。遍理全在一
    事。则一切随理在一事中。故有一多相容门。
    又如尘自相是一。由自一不动。方能遍应成
    多。若动自一即失遍应。多。亦不成。一。二三皆
    如是。又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为
    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多外无别一。明知
    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
    非多。然能为一多。非一然能为多一。以不失
    无性。方有一多之智。经颂云。譬如算数法。增
    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四真理
    既不离诸法。则一事即是真理。真理即是一
    切事故。是故此一即彼一切事。一切即一反
    上可知。故有相即自在门。五由真理在事。各
    全非分故。正在此时。彼即为隐。故有隐显门。
    六真理既普摄诸法。带彼能依之事。顿在一
    中。故有微细门。七此全摄理。故能现一切。彼
    全摄理。同此顿现。此现彼时。彼能现所现俱
    现此中。彼现此时。此能现所现亦现彼中。如
    是重重无尽。故有帝网门。所以真如毕竟无
    尽故。八即事同理故。随举一事。即真法门。故
    有托事门。九以真如遍在。昼夜日月年劫皆
    全在故。在日之时。不异在劫。故有十世异成
    门。况时因法有。法融时不融耶。十此事即理
    时。不碍。与余一切恒相应。故有主伴门。又谓
    尘是法界。体无分剂。普通一切。是为主也。即
    彼一切各各别。故是伴也。伴不异主。必全主
    而成伴。主不异伴。亦全伴以成主。主之与伴。
    互相资摄。若相摄。彼此互无。不可别说一切。
    若相资。则彼此互有。不可同说一切。皆由即
    主即伴。是故亦同亦异。当知主中亦主亦伴。
    伴中亦伴亦主也。故一理融通。十门具矣。故
    知此理。尘尘具足。念念圆融。无有一法而非
    所被。如华严经云。时彼普救众生妙德夜神
    为善财童子。示现菩萨调伏众生解脱神力。
    以诸相好庄严其身。于两眉间放大光明。名
    智灯普照清净幢。无量光明以为眷属。其光
    普照一切世间。照世间已。入善财顶。充满其
    身。善财尔时。即得究竟清净轮三昧。得此三
    昧已。悉见二神两处中间所有一切地尘水尘。
    及以火尘。金刚摩尼众宝微尘。华香缨络诸
    庄严具。如是一切。所有微尘。一一尘中。各见
    佛刹微尘数世界成坏。及见一切地水火风。
    诸大积聚。亦见一切世界接连。皆以地轮。任
    持而住。种种山海。种种河池。种种树林。种种
    宫殿。所谓天宫殿.龙宫殿.夜叉宫殿。乃至摩
    睺罗伽.人.非人等。宫殿屋宅。地狱.畜生.阎
    罗王界。一切住处。诸趣轮转。生死往来。随业
    受报。各各差别。靡不悉见。又见一切世界差
    别。所谓或有世界杂秽。或有世界清净。或有
    世界趣杂秽。或有世界趣清净。或有世界杂
    秽清净。或有世界清净杂秽。或有世界一向
    清净。或有世界其形平正。或有覆住。或有侧
    住。如是等一切世界。一切趣中。悉见此普救
    众生夜神。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诸众生形貌
    言词。行解差别。以方便力。普现其前。随宜化
    度。五如幻梦者。犹如幻师。能幻一物以为种
    种。幻。种种物以为一物等。经云。或现须臾作
    百年等。一切诸法。业幻所作。故一异无碍。言
    如梦者。如梦中所见广大。未移枕上。历时久远。
    未经斯须。六如影像者。经云。远物近物。虽皆
    影现。影不随物而有远近等。七因无限者。谓
    诸佛菩萨。昔在因中。常修缘起无性等观。大
    愿回向等。称法界。修及余无量殊胜因。故今
    如所起果。具斯无碍。八佛证穷故者。由冥真
    性。得如性用。故经云。无比功德故能尔。九深
    定用故者。谓海印定等。诸三昧力。故贤首品
    颂云。入微尘数诸三昧。一一出生尘等定。而
    彼微尘亦不增等。十神通解脱故者。谓由十
    通。及不思议等解脱故。不思议法品。十种解
    脱中云。于一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法等
    问。目心为镜。有何证文。答。大乘起信论云。
    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一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
    非觉照义故。二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
    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
    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
    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三。
    法出离镜。谓不空。出烦恼碍。离和合相淳净
    明故。四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
    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释摩诃衍论云。
    性净本觉。中论云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
    虚空等。犹如净镜者。此四种大义中。各有二
    义。与彼大义不相舍离。一者等空义。二者同
    镜义。如论云。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
    虚空等。犹如净镜。故云何名为如实空镜。及
    有二义。其相云何。颂曰。性净本觉中。远离虑
    知知。如远离妄境。实示远离义。镜摩奢趺娑。
    举一示一。故论曰。性净本觉之体性中。远离
    一切攀缘虑知。诸戏论识。成就一味平等之
    义。故名为如。远离一切。虚妄境界。种种相分。
    成就决定真实之相。故名为实。为欲现示远
    离之义。故名为空。镜谓喻。明然此中镜。则喻
    摩奢趺娑珠镜。非余种种油摩等镜。以为譬
    喻。何以故。取此摩奢趺娑珠镜。安置一处。珠
    镜前中。或蕴种种石。或蕴种种饮食。或蕴
    种种庄严具。或蕴同类珠镜。彼珠镜中。余像
    不现。唯同类珠。分明显了故。如实空镜。亦复
    如是。于此镜中。唯同类清净功德。安立集成。
    种种异类诸过患法。皆远离故。如论云。一者
    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故。
    各有二种义。而唯示同镜义。等空之义。不现
    示耶。以举一义。兼示一义故。若如是者。云何
    名为等空义耶。谓如虚空清净无染。四障所
    不能覆。广大无边。三世所不能摄。如实空镜。
    亦复如是。故非觉照义故者。即是现示远离
    因缘。为如彼摩奢趺娑珠镜中石等诸像不
    现前者。石等诸法。皆鄙秽故。此本觉珠镜中。
    种种妄法不现前者。一切染法。皆悉是无明
    不觉之相。无照达义故。云何名为因熏习镜。
    及有二义。其相云何。颂曰。性净本觉智。三种
    世间法。皆悉不舍离。为一觉熏习。庄严法身
    果。故名因熏习。镜轮多梨华。空容受遍一。论
    曰。性净本觉。三世间皆悉不离。熏习。彼三而
    为一觉熏习。庄严一大法身之果。是故名为
    因熏习镜。云何名为三种世间。一者众生世
    间。二者器世间。三者智正觉世间。众生世间
    者。谓异生性界。器世间者。谓所依止土。智正
    觉世间者。谓佛菩萨。是名为三。此中镜者。谓
    轮多梨华镜。如取轮多梨华。安置一处。周集
    诸物。由此华熏。一切诸物皆悉明净。又明净
    物。华中现前。皆悉无余。一切诸物中。彼华现
    前。亦复无余。因熏习镜。亦复如是。熏一切法。
    为清净觉。熏令平等。复次虚空义。则有二种。
    一者容受义。二者遍一义。容受义者。容受诸
    色无障碍故。遍一义者。种种诸色。唯同一种
    大虚空故。如论云。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
    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故。如是本觉。从
    无始来。远离四种过。自性清净。常住一心。一
    者。远离不遍之过。三种世间不出本觉清净镜
    故。如论云。不出故。二者。远离杂乱之过。一切
    诸法。不入本觉清净镜故。如论云。不入故。三
    者。远离过患之过。本觉镜中。现前诸法。无不
    本觉净功德故。如论云。不失故。四者。远离无
    常之过。本觉镜中。现前诸法。无不常住无为
    智故。如论云。不坏故。远离边过。圆满中实。
    是故说言。常住一心。自此已下。显示因缘。何
    因缘故。本觉智中种种诸法。如彼本觉离诸过
    耶。种种诸法。皆悉无不真实体故。如论云。以
    一切法则真实性故。故自此已下。作缘决疑。
    谓有众生。作如是疑。三世间中。众生世间无
    明染法。具足圆满。流转迁动。无休息时。如是
    世间现本觉者。不可得言。本觉清净。远离诸
    过。以此义故。今通而言。又一切染法所不能
    染。般若实智。其体不动。自性清净。具足无漏。
    常恒熏习众生世间令清净故。如论云。又一
    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
    生故。云何名为法出离镜。及有二义。其相云
    何。颂曰。如实不空法。出离三过失。圆满三种
    德。故名法出离。镜销炼玻璃。空出离色义。论
    曰。无漏性德。出离三过。圆满三德。名法出离。
    云何名为三种过失。一者。无明染品。名烦恼
    碍。二者。根本无明。名为智碍。三者。俱合转相。
    名戏论识。是名为三。如是三过。究竟离故。名
    为出离。如论云。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
    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故。云何名为三种功
    德。一者淳成就功德。二者。净成就功德。三者。
    明成就功德。是名为三。如论云。淳净明故。故
    出离何过。圆满何德。谓出离烦恼碍。圆满净
    成就功德。出离智碍。圆满明成就功德。出离
    和合转相。圆满淳成就功德。何以故。相对法
    尔故。此中镜者。谓玻璃珠。譬如玻璃珠沦深
    泥中。则便涌出。离彼泥腾一丈量。若置浊水
    中。驱混成尘累。唯上清净水。安住其中。若置
    福多伽林中。出现香气。碍彼秽香。远去而住。
    法出离镜。亦复尔故。此中喻者。喻自体净义。
    等空义者。出离色义。谓如虚空远离大种。一
    向清净。法出离镜。亦复尔故。云何名为缘熏
    习镜。及有二义。其相云何。颂曰。于无量无
    边。诸众生缘中。出无量无边。殊胜应化身。熏
    习众生心。出生诸善根。增长两轮华。庄严法
    身果。故名缘熏习。镜中玻璃空。随顺成就义。
    如法应观察。论曰。譬如取玻璃珠。安置一处。
    周匝积集种种色珠。彼玻璃珠。随向珠色现
    前转变。缘熏习镜。亦复尔。又譬如虚空有自
    在力故。于一切所作之事中。随顺成立。缘熏
    习境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修行之事中。随
    应建立故。如论云。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
    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故如是四种本觉大义。遍一切众生界。一切
    二乘界。一切菩萨界。一切如来界中。无不住
    处。无不照处。无不通处。无不至处。具足圆
    满。具足圆满。起信疏释云。性净本觉者。以空
    及镜喻。别解四义。论云。一如实空镜。远离一
    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者。初内。
    真如中妄法本无。非先有后无。故云如实空。
    下释空义。倒心妄境。本不相应。故云远离。非
    谓有而不现。但以妄法理无故。无可现境。非
    不能现。但以兔角无故。无可现也。非觉照者。
    有二义。一以妄念望于真智。无觉照之功。以
    情执违理故。如镜非即外物。以彼外物无照
    用义故。即显镜中无外物体。二以本觉望于
    妄法。亦无觉照功能。以妄本无故。如净眼望
    空华。无照瞩之功。亦如镜望兔角。问。若然者。
    何故下因熏习镜中。即现一切世间法耶。答。
    约依他似法。此是真心随熏所作。无自体故。
    不异真如。故论云。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今
    此约遍计所执实性。故无可现也。问。所现似
    法。岂不由彼执实有耶。答。虽由执实有。然似
    恒非实。如影由质。影恒非质。镜中现影不现
    质。不现质故。故云空镜。能现影故。是因熏
    也。论云。二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
    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
    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
    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者。释内
    有二因义。初能作现法之因。二作内熏之因。
    亦可初是因义。后是熏习义。故云因熏习也。
    言如实不空者。此总出因熏体。谓有自体。及
    功能故。二因初中。一切世间境界悉现。明一
    切法离此心外。无别体性。犹如镜中能现影
    也。不出者。明心待熏故。及现诸法。非不熏而
    自出也。不入者。离心以无能熏。故不从外入
    也。不失者。虽复不从内出外入。然缘起之时。
    显现不无。故云不失也。不坏者。诸法缘集。起
    无所从。不异真如。故不可坏。如镜中影。以因
    镜故不可坏也。常住一心者。会相同体。染法
    不能染者。以性净故。智体不动者。以本无染。
    今无始净。是故本觉之智。未曾移动。又虽现
    染法。不为所染。故云不动。如镜中像。随质转
    变。然其镜体未曾动也。又一空镜。离一切外
    物之体。二不空镜。谓体不无。能现万像。三净
    镜。谓已磨治。离尘垢故。四受用镜。谓置之高
    堂。须者受用。前二自性净。后二离垢净。又初
    二就因隐时说。后二就果显时说。又前二约
    空不空。后二约体用。如佛地经云。复次妙生。
    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
    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唯以圆镜为
    譬喻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等。是故
    智镜。名圆镜智。如来大圆镜。有福乐人。悬高
    胜处。无所动摇。诸有去来。无量众生。于此观
    察。自身得失。为欲存得舍诸失故。如是如来
    悬圆镜智。处净法界。无间断故。无所动摇。欲
    令无量无数众生。观于染净。为欲取净舍诸
    染故。又如圆镜。极善磨莹。鉴净无垢。光明遍
    照。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于佛智上。一切烦恼
    所知障。垢。永出离故。极善磨莹。为依止定所
    摄持故。鉴净无垢。作诸众生利乐事故。光明
    遍照。又如圆镜。依缘本质。种种影像相貌生
    起。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于一切时依诸缘故。
    种种智影相貌生起。如圆镜上。非一众多诸
    影像起。而圆镜上无诸影像。而此圆镜无动
    无作。如是如来圆镜智上。非一众多诸智影
    起。圆镜智上无诸智影。而此智镜无动无作。
    又如圆镜。与众影像非合非离。不聚集故。现
    彼缘故。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与众智影非合
    非离。不聚集故。不散失故。大涅??经云。若能
    听受是大涅??经。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
    经典。甚深义味。譬如男女。于明净镜。见其色
    像。了了分明。大涅??镜。亦复如是。菩萨执之。
    悉得明见大乘经典甚深之义。又云。何等名
    为伊帝目多伽经。乃至拘那牟尼佛时。名曰
    法镜。是知古佛。皆目此为镜。以教法万义。真
    俗万缘。无不于中显现故。天台顶尊者。涅??
    疏云。般若者。即是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名大
    涅??明净之镜。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
    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像亮假现。
    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三智一心中
    得。故言明净镜。摄一切法。故称调御。佛智藏。
    故名般若德。是知诸圣皆目心为镜。妙尽其
    中矣。大乘千钵经云。谛观心境照见心性。
    唯照唯清。唯照唯净。遍观十方。廓周法界。朗
    然寂静。无有障碍。所以先德云。此真如性。犹
    如明镜。万像悉于中现。又一切万法有二。一。
    皆如明镜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二分别所
    现。如影像故。由初义。故为能现。由后义。故为
    所现。故一切法互为镜像。如镜互照而不坏
    本相。经云。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
    有远近。且如河泉之中见日月者。是为能现。
    若河泉以为所现者。长河飞泉。入于镜中。出
    是所现之相。登楼持镜。则黄河一带尽入镜
    中。瀑布千丈。见于迳尺。王右丞诗云。隔窗云
    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明是所现矣。如
    高悬心镜。无法不含。似廓彻性空。何门不入。
    故唐朝太宗皇帝云。朕闻以铜为镜。可以正
    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知得失。今以心为镜。可以照法界。又明镜只
    照其形。不照其心。只照生灭。不照无生。但照
    世间不照出世。有形方照。无形不照。且如心
    镜。洞该性地。鉴彻心原。遍了无生。广明真俗。
    有无俱察。隐显咸通。优劣悬殊。略齐少喻。如
    华严普贤行愿品云。时婆罗门为善财童子
    赞甘露大王。颂云。我主胜端严。惩忿诫诸欲。
    心如净明镜。鉴物未尝私。明镜唯照形。不鉴
    于心想。我王心镜净。洞见于心原。先德云。如
    大摩尼宝镜。悬耀太虚。十方色相。悉皆顿现。
    而此镜性净光。无有影像。诸佛法身。亦复如
    是。澄彻清净。而无影像。以昔大悲不倦。随众
    生业缘。感应差别。普现一切色身三昧。众生
    闻见。无不蒙益。诸佛。与无漏金刚心为身。普
    现一切众生界。但为烦恼习气所覆。无体不
    现。如瓶内净。灯光不灭。名如来藏。亦名功德
    藏。亦名无尽藏。诸祖共传。诸佛清净自觉圣
    智。真如妙心。不同世间文字所得。何以故。无
    碍解脱。是一真法性。不与世间出世间所共
    故。经云。无比是菩提。不可喻故。若有悟斯真
    实法性。此人则能了知三世诸佛。及一切众
    生同一法界。本来平等。常恒不变。诸佛一切
    时中。离观相故。经偈云。心净已度诸禅定。是
    以心净故。则孤光一照。万虑全消。如?室悬
    灯。重云见日。如古德偈云。安知一念蒙光处。
    亿劫昏迷灭此时。故云。法有应照之能。故况
    之以镜。教有可传之义。故喻之于灯。可谓慧
    月入怀。灵珠在握。法界洞彻。无不鉴矣。才命
    论云。心彻宝镜。注云。夫心以鉴物。庶品不遗。
    洞彻幽明。同乎宝镜。又庄子云。志人之心若
    镜也。又如世间之镜。尚照人肝胆。何况灵台
    心镜。而不洞鉴耶。昔秦宫以玉为镜。照诸群
    僚。肝胆腑脏。皆悉显现。所以昔人云。不游大
    海。未睹沃日之奇。不仰太山。靡觌干霄之状。
    如未临宗镜。焉识自心。恢廓而体纳太虚。澄
    湛而影含万像。不信入者。莫测高深。故真觉
    大师歌云。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像森罗影现中。一性圆光非内外。是故依
    此起信论。四种空镜义。遂乃广录祖教。显现
    一心。证成宗镜。所以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
    信根者。有法者。谓一心法。若人能解此法。必
    起广大信根故。信根既立。即入佛道。以成佛
    道故。离二现行。云何现行。一者凡夫现行。生
    死。成杂染事。二者二乘现行。涅??。失利乐事。
    缚脱虽殊。俱迷宗镜。今成佛道。无二现行。圆
    证一心。具摩诃行。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
    悲故。不住涅??。作一种之光明。为万途之津
    济。问。宗镜广照。万法同归。是此镜义不
    答。若凡若圣。说异说同。皆是镜中之影像。此
    唯一镜。圆极十方。镜外无法。彼我俱绝。古德
    云。若言众生心性。同诸佛心性者。别教也。圆
    教心性。是一寂光。无彼无此。极十方三世佛。
    及众生边际。成一大圆镜。但是一镜。无有同
    异也。佛及众生。一镜上像耳。问。今宗镜录。
    以镜为义者。是约法相宗立。约法性宗立
    答。若约因缘对待门。以法相宗。即本识为镜。
    如楞伽经云。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处现。
    亦复如是。现识。即第八识。以法性宗。即如来
    藏为镜。如起。信论云。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
    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又占察善恶经。立
    二种观门。为钝根人。立唯心识观。为利根人。
    立真如实观。又起信论云。心若驰散。即当摄
    来令住正念。其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
    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故。若唯心
    识观。及正念。唯心。当法相宗。若真如实观。与
    其心念念不可得。即法性宗。若约法性融通
    门。皆归一旨。无复分别。今论正宗。取胜而言。
    约法性宗说。若总包含。如海纳川。以本摄末。
    岂唯性相。无有一法而遗所照
    问。此宗镜中。如何信入。答。但不动一心。不
    住诸法。无能所之证。亡智解之心。则是无信
    之信。不入之入。人法二空。心境双寂。如大般
    若经。文殊师利云。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不动
    法界。知真法界。不应动摇。谓若言我入法界。
    已动法界。能所两亡。入相斯寂。故不动法界。
    是入法界。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云何方便。
    而得证入无性观者。菩萨先须当心观照。本
    性静寂。悟入灭尽定。得心识性。证见清净。唯
    清唯净。证见圣性。自性如如。一道寂静。悟达
    本原。返照见净。唯照唯莹。唯莹唯净。唯寂唯
    圣。则是名为菩萨得入无动涅??无性观。故
    知若有能证。则为有人。若有所证。则为有法。
    以唯一真法界故。则心外无法。不可以法界
    更证法界。如无生义云。如经言。舍利弗赞比
    丘言。汝等今者。住于福田。诸比丘言。大师。世
    尊犹尚不能消供养。何况我等。大师解言。此
    是佛不住。佛则无有佛。亦无福田。能消供养
    者。此正是真福田人。佛若住佛。即是有佛。亦
    是有福田。能消供养者。此即非是真福田也。
    类此住神通智慧。则有智慧。此则非真智慧。
    若无所住。乃是真有智慧。又思益经论释云。
    离于法界。更无有人受供养者故。以彼法界。
    本来清净故。是以此录。削去浮华。唯谈真实。
    不依名字。直显心宗。如普贤观经云。昔在灵
    山。演于一实之道。又究竟一乘宝性论偈云。
    虽无善巧言。但有真实义。彼法应受持。如取
    金舍石。妙义如真金。巧语如瓦石。依名不依
    义。彼人无明盲。若亲见性。入宗镜中。乃是自
    信法门。决定无惑。则日可使冷。月可使热。纵
    千途异说。终不能易。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
    佛言。?x尸迦。如来弟子。见诸世间。犹如幻化。
    无有疑网。所以者何。彼信如来。即自见法。是
    故自信。不唯信他。何以故。若世间人。既自见
    已。彼人终不更取他言。?x尸迦。如人裸露。在
    道而行。设有一人。语众人言。此人希有。锦衣
    覆身。?x尸迦。于意云何。彼虽有言。自余众人。
    信此言不。不也世尊。何以故。眼亲见故。佛
    言。如是如是。?x尸迦。诸佛如来诸有弟子。自
    见法故。不取他言。其义亦尔。释曰。若见自法。
    何法非自。或凡或圣。若是若非。凡有指陈。皆
    不出自心之际。如是信者。方到法原。如入法
    界体性经云。佛复告文殊师利。汝知实际乎。
    文殊师利言。如是。世尊。我知实际。佛言。文殊
    师利。何谓实际。文殊师利言。世尊。有我所
    际。彼即实际。所有凡夫际。彼即实际。若业若
    果报。一切诸法。悉是实际。世尊。若如是信者。
    即是实信。世尊。若颠倒信者。即是正信。若行
    非行。彼即正行。所以者何。正不正者。但有言
    说不可得也。是知若信唯心实义者。则不为
    言语所转。闻深而不怖。闻浅而不疑。闻非深
    非浅而不痴。如清凉演义云。闻深不怖者。即
    大分深义。所谓空也。闻说于空。谓同断灭。故
    令人怖。故大品云。既非先有。后亦非无。自性
    常空。勿生惊怖。闻浅不疑者。浅谓涉事。方便
    多门。则令疑惑。今知随宜。何所疑耶。闻非深
    非浅。谓无所据。使身心湛然。知非深为妙有。
    非浅为真空。离身心相。方为勇猛。可造斯境。
    又此三句。亦即三观。初空。次假。后中道。三句
    齐闻。一念皆会。则三观一心。何疑不遣

    宗镜录卷第十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