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七

    夫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义。同真性故。一水
    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二得泥成浊。喻净心
    不染而染。三虽浊不失净性。喻净心染而不
    染。四若泥澄净现。喻真心惑尽性现。五遇冷
    成冰。而有硬用。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
    用。六虽成硬用。而不失濡性。喻即事恒真。七
    ??融成濡。喻本识还净。八随风波动。不改静
    性。喻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
    不生灭性。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
    性。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十随器方
    圆。而不失自性。喻真性普遍诸有为法。而不
    失自性。又书云。上德若水。方圆任器。曲直随
    形故。如小乘俱舍论。亦说诸有为法。有刹那
    尽。何以知有。后有尽故。既后有尽。知前有
    灭。故论云。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
    至余方。若此生此灭。不至余方。同不迁义。而
    有法体是生是灭。故非大乘。大乘之法。缘生
    无性。生即不生。灭即不灭。故迁即不迁。则其
    理悬隔。又中论疏云。常无常门者。常即人天
    位定。故无往来。无常即六趣各尽一形。亦无
    往来。又常即凝然不动。无常念念变异。令谁
    往来。则常无常法。俱不相到。皆无往来。肇论
    云。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
    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
    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
    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逆
    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
    伤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
    之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
    何可往。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
    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
    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
    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
    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见
    新。交臂非故。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
    往返之微朕。又何物而可动乎。释曰。回也见
    新。交臂非故者。孔子谓颜回曰。吾与汝。终身
    交一臂已谢。岂待白首然后变乎。意明物物
    常自新。念念不相到。交臂之顷。尚不相待。已
    失前人。岂容至老而后变耶。又前念已故。后
    念恒新。终日相见。恒是新人。故云见新。如此
    新人。见之只如交臂之顷。早是后念新人。非
    前念时也。故云非故耳。若前念已古。后念
    已新。新不至古。古不待新。前后不相至。故
    不迁也。又虽两人初相见。只如举手交臂之
    顷。早已往矣。此取速疾也。故云。昔物自在
    昔。今物自在今。如红颜自在童子之身。白首
    自处老年之体。所以云。人则谓少壮同体。百
    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
    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
    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所
    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
    吾犹昔人者。犹者。似也。吾虽此身似于昔人。
    然童颜自在于昔。今衰老之相。自在于今。则
    非昔人也。故云。徒知年往。不觉形随。世人虽
    知岁月在于往古。岂觉当时之貌。亦随年在
    于昔时。则童子不至老年。老年不至童子。刹
    那不相知。念念不相待。岂得少壮同体。百龄
    一质耶。又年往形亦往。此是迁义。即此迁中
    有不迁也。往年在往时。往形在往日。是谓不
    迁。而人乃谓往日之人。迁至今日。是谓惑矣。
    又昔自在昔。何须迁至今。今自在今。何须迁
    至昔。故论云。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
    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
    来。经中言迁。未必即迁。以古在古。以今在今
    故也。所以言无常者。防人之常执。言常住者。
    防人之断执。言虽乖而理不异。语虽反而真
    不迁。不可随方便有无之言。迷一心不迁之
    性。又解云。如梵志白首而归。邻人谓少壮同
    体。故云昔人尚存乎。所谓有力者。则三藏等
    事。无常冥运。力负夜趋。交臂恒新。念念舍
    故。而常见昧之。谓是固矣。邻人不觉。此之谓
    欤。又有力者。即无常之大力也。世间未有一
    法。不被无常吞。故云。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
    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
    排今而可往。庄子本意。说不住之法。念念恒
    新。物物各住。各住相因而不相到。即不迁也。
    于惑者。则为无常不住。新新生灭。而谓之迁。
    若智者。则了性空无知。念念无生。谓之不迁。
    庄子有三藏。谓藏山于泽。藏舟于壑。藏天下
    于天下。谓之固者。不然也。然无常夜半负之
    而趋。昧者不觉也。三藏者。藏人于屋。藏物于
    器。此小藏也。藏舟于壑。藏山于泽。此大藏
    也。藏天下于天下。此无所藏。然大小虽异。藏
    皆得宜。犹念念迁流。新新移改。是知变化之
    道。无处可逃也。夫藏天下于天下者。岂藏之
    哉。盖无所藏也。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逝者往也。浩浩迅流。未曾暂住。昼
    夜常然。亦叹世人之不觉。故云。斯皆感往者
    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此庄孔俱叹逝往
    难留。皆说无常去也。岂可推今日物到昔日
    乎。若今日不到昔。即今日自在今。昔日自在
    昔。则今昔显然。俱不迁也。故云。何者。人则
    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
    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
    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
    去。若古不至今。今不至古。事各性住。有何物
    而可去来。大涅??经云。人命不停。过于山水。
    夫无常有二。一者败坏无常。二者念念无常。
    人只知坏灭无常。而不觉念念无常。论云。若
    动而静。似去而留。经说无常速疾。犹似流动。
    据理虽则无常。前后不相往来。故如静也。虽
    则念念谢往。古今各性而住。当处自寂。故如
    留也。又。虽说古今各性而住。当处自寂。而宛
    然念念不住。前后相续也。则非常非断。非动
    非静。见物性之原也。古德问云。各性而住。似
    如小乘。执诸法各有自性。又何异纳衣梵志
    言。一切众生其性各异。答。为破去来。明无去
    来。所以据体言之。故云各性而住。非决定义。
    则以无性而为性。不同外道二乘。执有决定
    自性。从此向彼。若不执有定性去来。亦不说
    各性而住。故论云。言往不必往。闲人之常想。
    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住耳。又刘湛注云。
    庄子藏山。仲尼临川者。庄子意明前山非后
    山。夫子意明前水非后水。半夜有力负之而
    趋者。即生住异灭四时。念念迁流不停也。是
    以若心外取法。妄梦所见。情谓去来。则念念
    轮回。心随境转。尚不觉无常?相。焉能悟不
    迁之密旨乎。若能见法是心。随缘了性。无一
    法从外而入。无一法从内而生。无一法和合
    而有。无一法自然而成。如是。则尚不见一微
    毫住相。宁观万法去来。斯乃彻底明宗。透峰
    见性。心心常合道。念念不违宗。去住同时。古
    今一贯。故法华经云。我观久远。犹若今日。维
    摩经云。法无去来。常不住故。若了此无所住
    之真心。不变异之妙性。方究竟明不迁矣。已
    上论中。所引内外之经典。借世相之古今。寄
    明不迁。同入真实。是以时因法立。法自本无。
    所依之法体犹空。能依之古今奚有。若假方
    隅而辩法。因指见月而无妨。或徇方便而迷
    真。执解违宗而反误。故信心铭云。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第二。依火焰
    起灭喻中之义。同前。初唯焰者。谓焰起灭。有
    其二义。一前焰谢灭。引起后焰。后焰无体而
    能知前。前焰已灭。复无所知。是故各各皆不
    相知。二前焰若未灭。亦依前引。无体。故无能
    知。后焰未至。故无所知。是故彼亦各不相知。
    妄法亦尔。刹那生灭。不能自立。谓已灭未生。
    无物可知。生已则灭。无体可知。是故皆无所
    有也。斯则流金砾石而不热也。二依所依者。
    谓彼火焰。即由于此无体无用不相知故。而
    有起灭虚妄之相。是则揽非有而为有也。妄
    法亦尔。依此无所依之真理。方是妄法。是亦
    非有为有也。三唯所依者。推起灭之焰。体用
    俱无。无焰之理。挺然显现。是则无妄法之有。
    有妄法之无。湛然显现。遂令缘起之相。相无
    不尽。无性之理。理无不现。又火依薪有。薪是
    可燃。火即是燃。以燃因可燃。则燃无体。可燃
    因燃。则可燃无体。又前焰已灭。后焰未生。中
    间无住。如一念之上。即有三时。已灭为已生。
    未生为未生。生已即减是生时。故净名经云。
    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
    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经云。比丘。汝今
    即时。亦生亦老亦灭。故三时无体。无可相知
    也。第三依风有动作。喻妄用依真起。三义同
    前。一唯动者。离所动之物。风之动相了不可
    得。无可相知。妄法亦尔。离所依真体不可得
    故。无可相知。斯则旋岚偃岳而常静也。二依
    所依者。谓风不能自动。要依物现动。动无自
    体可以知物。物不自动。随风无体。不能知。风
    法中能依妄法。要依真立。无体知真。真随妄
    隐。无相知妄。三唯所依者。谓风鼓于物。动唯
    物动。风相皆尽。无可相知。妄法作用。自本性
    空。唯所依真。挺然显现。是故妄法全尽而不
    灭。真性全隐而恒露。能所熏等。法本自尔。思
    之可见。第四依地有任持者。喻妄为真所持。
    三义同前。初地界因依。有二种义。一约自类。
    二约异类。前中。从金刚际。上至地面。皆上依
    下。下持上。展转因依而得安住。然上能依。皆
    离所无体而能知下。然下能持。皆亦离所无
    体可令知上。又上上能依。彻至于下。无下可
    相知。下下能持。彻至于上。无上可相知。是故
    若依若持。相无不尽。所现妄法。当知亦尔。必
    ?依细。谓苦报依于业。业依无明造。无明依
    所造。展转无体。无物可相知。斯则厚载万物
    而不仁也。肇公亦曰。乾坤倒覆。无谓不静也。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经云。譬如
    大地。荷四重任。而无疲厌也。不仁者。不恃仁
    德也。犹如草狗。岂有吠守之能。故云唯道无
    心。万物圆备矣。二约异类者。如经云。地轮依
    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
    准此妄境依妄心。妄心依本识。本识依如来
    藏。如来藏。无所依。是故若离如来藏。余诸妄
    法。各互相依。无体能相知。是则妄法无不皆
    尽。二依所依者。地界正由各无自性。而得存
    立。向若有体。则不相依。不相依故。不得有
    法。是故揽此无性。以成彼法。法合可知。三唯
    所依者。谓揽无性成彼法者。是则彼法无不
    皆尽。而未曾不灭。唯无性理而独现前。又既
    不相知。何缘种种。答。此有四因。一由妄分
    别。二诸识熏习。三由无性不相知。四真如随
    缘。然此四因。但是一致。谓由妄分别为缘。令
    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有。诸识熏习。展转无
    穷。若达妄原。成净缘起。前所疑云。为是种
    种。为是一性。今答云。常种种。常一性。又难
    云。一性随于种种。则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
    则坏俗谛。今答云。此二互相成立。岂当相乖。
    性非事外。曾何乖于种种。种种性空。曾何乖
    于一性。由无性故有。一性能成种种。缘生故
    空。种种能成一性。是以缘起之法。总有四义。
    一缘生故有。即妄心分别有。及诸识熏习是
    也。二缘生故空。即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
    是也。三无性故有。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也。四无性故空。即一切空无性也。复次性有
    二义。一有。二空。又二义。一不变。二随缘。以
    有义。故说二空所显。即法性本无生也。以空
    义。故说依他无性。即是圆成。即各不相知。以
    有义。故说不变。以空义。故说随缘。此二不
    二。随缘即是不变。不变故能随缘。若唯不变
    性。何预于法。若但随缘。岂称真性。又若性离
    于法。则成断灭。法离于性。则本无今有。又法
    若即性。性常应常。性若即法。法灭应灭。此二
    相成。非常非断。此二相夺。非有非空。为中道
    义。经颂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
    流转。而无能转者。以眼等八识。为能所熏。展
    转为因而常流转。无别我人。故云而无能转
    者。是以举体性空。方成流转。即此八识各无
    体性。故无实我法而为其主。向若有性。不可
    熏变。安得流转。故知趣生同异。受报妍媸。皆
    由识种。悉依于心。如流依水。似火依薪。续续
    无知。新新不住。善趣恶趣。即是总报。由业熏
    心。受所受报。如水漂流不断。虽然流转。而无
    转者。故云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释论云。
    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
    识亦尔。从无始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
    故非断。因灭故非常。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华
    严经云。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楞伽
    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唯识论云。恒
    转如瀑流。起信论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等。
    又以虚妄中有其二义。一虚转。二无转。故常
    种种。常一性也。虚转故。俗不异真而俗相立。
    无转故。真不异俗而真体存。故互不相违也。
    法性本无生者。法性者。法谓差别依正等法。
    性谓彼法所依体性。即法之性。故名为法性。
    又性以不变为义。即此可轨。亦名为法。此则
    性即法。故名为法性。此二义。并约不变释也。
    又即一切法各无性。故名为法性。即随缘之
    性。法即性也。本无生者。本有二义。一约不
    变。本谓原本。本来不生。随缘故生。二约随
    缘。有此法来。本自不生。非待灭无。即示现生
    时本不生。故云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则
    妄心分别。情计谓有。然有即不有。故云一切
    空无性。常有常空。是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
    割以求通哉。又约相待相夺。释不相知。言相
    待者。业无识种。不亲办体。识无业种。不招苦
    乐。既互相待。则各无自性。言相夺者。以业夺
    因。唯由业招。故因如虚空。以因夺缘。则唯心
    为体。故业如虚空。互夺独立。亦不能相知。互
    夺两亡。无可相知。又以无生。故不相知。以缘
    夺因。故不自生。以因夺缘。故不他生。因缘合
    辩。相待无性。故不共生。互夺双亡。无因岂
    生。以此不生。类于不知。居然易了。即以因
    为。自以缘为他。合此为共。离此为无因。互有
    尚不相知。互无岂能相知耳。故知诸法相待。
    皆无自性。如中论相待门说。不空既破。空法
    亦亡。偈云。若有不真法。即应有真法。实无不
    真法。何得有真法。亦如因垢说净。垢性本无。
    净相何有。此相待一门。尽破诸法。以诸法皆
    是相待而有。未曾有一法。而能独立者。故因
    缘无性论云。阿难调达。并为世尊之弟。罗睺
    善星。同是如来之胤。而阿难常亲给侍。调达
    每兴害逆。罗睺则护珠莫犯。善星则破器难
    收。以此而观。谅可知矣。若云各有自性。不可
    迁贸者。此殊不然。至如鹰化为鸠。本心顿尽。
    橘变成枳。前味永消。故知有情无情。各无定
    性。但随心变。唯逐业生。遂有从凡入圣之门。
    转恶为善之事。大般若经云。谓证诸法无性
    为性。究竟圆满。方名为佛。故知建立三宝。成
    佛事门。皆从无性因缘。而得兴显。所以首楞
    严三昧经云。尔时长老摩诃迦叶白佛言。世
    尊。我谓文殊师利法王子。曾于先世。已作佛
    事。现坐道场。转于法轮。示诸众生。入大灭
    度。佛言。如是如是。乃至迦叶。汝今且观首楞
    严三昧势力。诸大菩萨以是力故。示现入胎。
    初生出家。诣菩提树。坐于道场。转妙法轮。入
    般涅??。分布舍利。而亦不舍菩萨之法。于般
    涅??不毕竟灭。尔时长老摩诃迦叶。语文殊
    师利言。仁者。乃能施作如此希有难事。示现
    众生。文殊师利言。迦叶。于意云何。是耆?崛
    山。谁之所造。是世界者。亦从何出。迦叶答
    言。文殊师利。一切世界。水沫所成。亦从众生
    不可思议业因缘出。文殊师利言。一切诸法。
    亦从不可思议业因缘有。我于是事。无有功
    力。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属因缘。无有主
    故。随意所成。若能解此。所为不难。释曰。若
    了一切法。悉属因缘。皆无自性。但是心生。则
    凡有施为。何假功力。以无性之理。法尔之门。
    随缘卷舒。自在无碍。华严经颂云。如其心性
    而观察。毕竟推求不可得。一切诸法无有余。
    悉入于如无体性。又颂云。譬如真如本自性。
    其中未曾有一法。不得自性是真性。以如是
    业而回向。华严论云。一切众生迷根本智。而
    有世间苦乐法者。为智无性故。随缘不觉。苦
    乐业生。为智无性故。为苦所缠。方能自觉根
    本无性。众缘无性。万法自寂。若不觉苦时。以
    无性故。总不自知有性无性。如人因地而倒。
    因地而起。一切众生。因自心根本智而倒。亦
    因而起。又为智体无性。但随缘现。如空中响。
    应物成音。无性之智。但应缘分别。以分别故。
    痴爱随起。又中观论。破应无如来偈云。邪见
    深厚者。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
    非。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如来灭度后。分
    别于有无。次总拂偈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
    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论释云。戏论
    名忆念。分别此彼等。此如来品。初中后思惟
    如来定性不可得。乃至五求四句皆非是。故
    偈云。如来无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
    世间亦无性。以如来一性空义。知一切世间
    法。悉皆无性。同如来义。华严演义中。引法华
    经偈云。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
    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
    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
    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今但引两句。
    显诸法无性。成一性义耳。然上三偈。诸释不
    同。今直解经文。初一偈。明当佛开权。终归一
    实。故云其实为一乘。次偈释说一乘所以。以
    唯一性故。谓若有二性。容有两乘。既唯一性。
    故说一乘耳。知法常无性者。知即证知。法谓
    所证知法。即色心等一切法也。常无性者。所
    证理也。即如无性理。觉诸法故。云何无性。谓
    色心等从本已来。性相空寂。非自非他。非共
    非离。湛然常寂。故曰无性。而言常者。谓本来
    即无。非推之使无。故曰常无性耳。佛种从缘
    起者。然有二义。一约因种。因种即正因佛性。
    故涅??经云。佛性者。即是无上菩提中道种
    子。此种即前常无性理。故涅??经云。佛性者。
    即是第一义空。无性。即空义也。缘即六度万
    行。是缘因佛性。起彼正因。令得成佛。是故说
    一乘者。唯以佛性起于佛性。更无余性。故说
    一乘。称理说也。体同曰性。相似名种。故关中
    云。如稻自生稻。不生余谷。此属性也。萌[?`/秆]华
    粒。其类无差。此属种也。二果种性。关中云。
    佛报唯佛。其理不差。即性义也。说法度人。类
    皆相似。此种义也。果之种性。缘真理生。故云
    从缘。故释此偈云。佛缘理生。理既无二。是故
    说一乘耳。意云。证理成佛。称理说一。此中知
    法常无性偈。全同华严出现品经云。如来成
    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
    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皆同一性。所谓无
    性。乃至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得一切智。大悲
    相续。救度众生。谓知无性。佛性同故。准经文
    云。以知无性。尚得一成一切皆成。况不说一
    乘而度脱之。后偈云。是法住法位等者。重释
    前偈。言是法者。即前所知之法。所以常无性
    者。由住真如正位故。由缘无性。缘起即真。由
    即真。故云无性。言法位者。即真如正位。故智
    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异名。世
    法即如。故皆常住。谓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
    若解无常之实。即无常而成常矣。则常与无
    常。二理不偏。故涅??经况之二鸟。飞止同居。
    今于道场。证知一切世间无常。即真常理。犹
    悬镜高堂。万像斯鉴。二而不二。不可言宣。以
    方便力。假以言说。一乘尚是假说。况有二三。
    则一乘之理。至理无过。无性之宗。诸宗莫及。
    可谓宗镜之纲骨。祖教之指南也。所以深密
    经云。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
    静。自性涅??。商主天子所问经云。若法是无。
    即不自在。若不自在。是则无欲。若无欲者。
    则是真性。若是真性。即名无性

    宗镜录卷第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