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六

    夫宗镜本怀。但论其道。设备陈文义。为广。被
    群机。同此指南。终无别旨。窃不可依文失其
    宗趣。若悟其道。则可以承绍。可以传衣。如有
    人问南泉和尚云。黄梅门下有五百人。为甚
    么。卢行者独得衣钵。师云。只为四百九十九
    人。皆解佛法。只有卢行者一人。不解佛法。只
    会其道。所以得衣钵。问。只如道如何会
    答。如本师云。如来道场所得法者。是法非法。
    亦非非法。我于此法。智不能行。目不能见。无
    有行处。慧所不通。明不能了。问无有答。又古
    人云。此事似空不空。似有不有。隐隐常见。只
    是求其处所不可得。是以若定空则归断见。
    若实有则落常情。若有处所则成其境。故知
    此事非心所测。非智所知。如香严和尚颂云。
    拟议前后。安置中边。不得一法。没溺深泉。都
    不如是。我我现前。十方学者。如何参禅。若道
    如是。岂可会耶。所以古人云。直须妙会始得。
    斯乃不会之会。妙契其中矣。故先圣悟道颂
    云。有无去来心永息。内外中间都总无。欲见
    如来真佛处。但看石羊生得驹。如此妙达之
    后。道尚不存。岂可更论知解。会不会之妄想
    乎。如古德偈云。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
    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先洞山和尚偈云。者个犹不是。况复张三李。
    真空与非空。将来不相似。了了如目前。不容
    毫发拟。只如云者个。犹不是。岂况诸余狂机
    谬解。所以经云。心不系道。亦不结业。道尚不
    系。降兹可知。入宗镜中。自然冥合。问。觉体
    不迁。假名有异。凡圣既等。众生何不觉知。若
    言不迷。教中云何说有迷悟。答。只为因本
    觉真心。而起不觉。因不觉。故成始觉。如因地
    而倒。因方故迷。又因地而起。因方故悟。则觉
    时虽悟。悟处常空。不觉似迷。迷时本寂。是以
    迷悟一际。情想自分。为有虚妄之心。还施虚
    妄之药。经云。佛言。我说三乘十二分教。如。
    空拳诳小儿。是事不知。号曰无明。祖师偈云。
    如来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
    一切法。故知己眼若开。真明自发。所治之迷
    悟见病既亡。能治之权实法药自废。夫悟此
    法者。非假他智与异术也。或直见者。如开藏
    取宝。剖蚌得珠。光发襟怀。影含法界。如经颂
    云。如人获宝藏。永离贫穷苦。菩萨得佛法。离
    垢心清净。或不悟者。自生障碍。故通心论云。
    真常不易封生灭者。自移。至理圆通。执方规
    而致隔。此悉迷自性。但逐依通。应须己眼圆
    明。不随他转。如融大师颂云。瞎狗吠茅丛。
    盲人唱贼虎。循声故致迷。良由目无睹。若得
    心开照理之时。诸见皆绝。不见佛法是。不见
    世法非。以自性中。言思道断故。如云无所是
    是菩提。不应安佛菩提于有所是边。如今但
    不用安置。体自虚玄。如琉璃宝器。随所在处
    不失其性。若识得此事。亦复如是。任是一切
    凡圣胜劣之色。影现其中。其性不动。不知此
    事之人。即随前色变。分别好丑。而生忻戚。所
    以祖师云。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起信论
    云。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
    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有
    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复有二
    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言觉义者。谓心
    第一义性。离一切妄念相。离一切妄念相故。
    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
    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一切如来为本觉。
    以待始觉立为本觉。然始觉时即是本觉。无
    别觉起。立始觉者。谓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
    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原故。名究竟觉。不觉
    心原故。非究竟觉。乃至为有妄想心故。能知
    名义。为说真觉。若无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
    相可说。疏释云。若随染随流成于不觉。则摄
    世间法。若不变之本觉。及返流之始觉。则摄
    出世间法。钞解云。于本始二觉中论摄法者。
    若本觉所摄。即是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
    义。真实识知义等。若始觉所摄。即是三明八
    解脱。五眼六神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等。然此据实即同。义言且异。故疏云。于生灭
    门中。随流不觉。返流始觉。于义用。则摄法不
    同。若真如门中。则?融含摄。染净不殊。谓以
    一真如理融之。使染即非染。净即非净。即染
    即净。深为一味。故不殊也。如论云。一切诸法
    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
    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
    真如。是知随觉不觉之缘。似生染净。缘生无
    性。染净俱虚。又云。离言说相。岂可以言谈。离
    心缘相。岂可以心度。实谓心言路绝。唯证相
    应耳。且夫凡言说者。从觉观生。是共相和合
    而起。分别者。因意识生。是计度比量而起。以
    要言之。皆因不觉。教观随生。若无不觉之心。
    一切诸法。悉无自相可说。除方便门而为开
    示。究竟指归无言之道。故论云。若离不觉之
    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以觉对不觉说。共相
    而转。若无不觉。觉无自相。如独掌不鸣。思之
    可见。乃至染净诸法。悉亦如是。皆相待有。毕
    无自体可说。如离长何有短。离高何有低。若
    入宗镜中。自然绝待。又钞中问。生灭真如。各
    摄诸法。未审摄义。为异为同。答曰。异也。何
    者。生灭门中。名为该摄。真如门中。名为融摄。
    该摄故。染净俱有。融摄故。染净俱亡。俱亡故。
    一味不分。俱有故。历然差别。摩诃衍论云。此
    二觉有二门。一者略说本觉安立门。二者略
    说始觉安立门。本觉门中。则有二门。一者清
    净本觉门。二者染净本觉门。始觉门中。又有
    二门。一者清净始觉门。二者染净始觉门。云
    何名为清净本觉。本有法身。从无始来。具足
    圆满过恒沙德。常明净故。云何名染净本觉。
    自性清净心。受无明熏。流转生死无断绝故。
    云何名为清净始觉。无漏性智。出离一切无
    量无明。不受一切无明熏故。云何名为染净
    始觉。般若受无明熏。不能离故。如是诸觉。皆
    智眷属。当证何理以为体分。谓性真如。及虚
    空理。如是二理。各有二种。云何名为二种真
    如。一者清净真如。二者染净真如。虚空之理。
    亦复如是。云何名为清净真如。二种净觉所
    证真如。离熏习故。云何名为染净真如。二染
    净觉所证真如。不离熏故。虚空之理。亦复如
    是。以何义故强名本觉。字事差别。其相云何。
    颂曰。本觉各有十。体虽同字事。各各差别故。
    谓根明等义。论曰。本觉各有十。云何为十本。
    一者根字事本。本有法身。能善住持一切功
    德。譬如树根。能善住持一切枝叶。及华果等。
    不坏不失故。二者本字事本。本有法身。从无
    始来。自然性有。不从始起故。三者远字事本。
    本有法身。其有德时。重重久远无分界故。四
    者自字事本。本有法身。我自成我。非他成我
    故。五者体字事本。本有法身。为诸枝德作依
    止故。六者性字事本。本有法身。不转之义常
    建立故。七者住字事本。本有法身。住于无住
    无去来故。八者常字事本。本有法身。决定实
    际无流转故。九者坚字事本。本有法身。远离
    风相。坚固不动若金刚故。十者总字事本。本
    有法身。广大圆满无所不遍。为通体故。是名
    为十。云何十觉。一者镜字事觉。萨般若慧。清
    净明白无尘累故。二者开字事觉。萨般若慧。
    通达现了无障碍故。三者一字事觉。萨般若
    慧。独尊独一无比量故。四者离字事觉。萨般
    若慧。自性解脱。出离一切种种缚故。五者满
    字事觉。萨般若慧。自具足无量种种功德。无
    所少故。六者照字事觉。萨般若慧。放大光明。
    遍照一切无量境故。七者察字事觉。萨般若
    慧。常恒分明无迷乱故。八者显字事觉。萨般
    若慧。清净体中。净品眷属悉现前故。九者知
    字事觉。萨般若慧。于一切法无不穷故。十者
    觉字事觉。萨般若慧。所有功德。唯有觉照。无
    一一法而非觉故。是名为十。如是十种本觉
    字义。唯依一种本性法身。随义释异。据其自
    体。无别而已。此中所说。二本觉中。当何本觉。
    谓清净本觉。非染净本觉。染净本觉字义差
    别。其相云何。颂曰。染净本觉中。或各有十
    义。前说十事中。各有离性故。论曰。此本觉中。
    或各有十。所以者何。前十义中。各有不守自
    性义故。字事配属。依向应知。如是二觉。同耶
    异耶。非同同故。非异异故。以此义故。或同或
    异。或非是同。或非是异。是故皆是皆非而已。
    以何义故。强名始觉。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
    曰。从无始已来。无有惑乱时。今日始初觉。故
    名为始觉。论曰。从无始来。始觉般若。无惑乱
    时。而无惑时。今日始初觉。故名始觉。如是始
    觉前惑后觉。则非始觉。而无惑时。理常现。今
    常初。故为始觉。如是始觉。二始觉中当何始
    觉耶。谓清净觉。非染净觉。染净始觉字事差
    别。其相云何。颂曰。清净始觉智。不守自性
    故。而能受染熏。故名染净觉。虽无惑时而不
    守自性故。能受染熏。随缘流转。以此义故。是
    故名为染净始觉。以何义故强名真如。字事
    差别。其相云何。颂曰。性真如理体。平等平等
    一。无有多相故。故名为真如。论曰。性真如理。
    平等平等。虽同一相。亦无一相。亦无多相。无
    一相故。远离同缘。无多相故。远离异缘。以此
    义故。名为真如。如是真如。二种净智亲所内
    证。复次真如各有十义。一者根字事真。乃至
    第十总字事真。如是十真十种本义。相应俱
    有。不相舍离。是故同名表示而已。云何十如。
    一者镜字事如。乃至第十觉字事如。如是十
    觉义。相应俱有。不相舍离故。是故同名表示
    而已。所以者何。十种真理本有法身。有德方
    便。十真如理萨般若慧。有觉方便。以此义故。
    更重言词。作如是示。此中所说。二真如中。当
    何真如。谓清净真如。非染净真如。染净真如
    字事差别。其相云何。颂曰。清净真如理。不守
    自性故。而能受染熏。名染净真如。论曰。清净
    真如。从无始来。平等平等。自性清净。不生不
    灭。亦无去来。亦无住所。而真如理性。不守自
    性故。随缘动转。是故名为染净真如。如是真
    如。二染净智亲所内证。相应俱有。不相舍离。
    如是等义。观前所说。比类应知。以何义故强
    名虚空。字事差别。其相云何。虚空有十义。其
    体虽同。义事各各差别故。谓无碍等事。论曰。
    性虚空理。有十种义。一者无障碍义。诸色法
    中无障碍故。二者周遍义。无所不至故。三者
    平等义。无拣择故。四者广大义。无分际故。五
    者无相义。绝色相故。六者清净义。无尘累故。
    七者不动义。无成坏故。八者有空义。灭有量
    故。九者空空义。离空着故。十者无得义。不能
    执故。是名为十。如是十事。义用差别。若据其
    体。无别而已。此虚空理。二种净智亲所内证。
    相应俱有。不相舍离。二虚空中当何虚空。谓
    清净虚空。非染净虚空。染净虚空字事差别。
    其相云何。颂曰。清净虚空理。不守自性故。而
    能受熏习。名染净虚空。论曰。清净虚空。具足
    十德。亦无染相。亦无净相。而虚空性不守自
    性故。能受染净熏。随缘流转。是故名为染净
    虚空。又起信论疏云。本觉者。以对始故。说之
    为本。言离念者。离于妄念。显无不觉也。等虚
    空等者。非唯无不觉之?。乃有大智慧光明
    义等故也。虚空有二义。以况于本觉。一周遍
    义。谓横遍三际。竖通凡圣。故云无所不遍也。
    二无差别义。谓在缠出障。性恒无二。故法界
    一相也。欲明觉义出缠相显。故云即是如来
    平等法身。既法身之觉。理非新成。故云依此
    法身。说名本觉。无性摄论云。无垢无?碍智。
    名为法身。金光明经。名大圆镜智。为法身等。
    皆此义也。何以故者。责其立名。有二责意。一
    云。上开章中直云觉义。何故今结乃名本觉。
    二云。此中既称本觉。何故论中直云觉耶。进
    退责也。释云。以对始故。说之为本。答初意
    也。以始即同本。以至心原时。始觉即同本觉。
    无二相故。是故论中但云其觉。答后意也。良
    以本觉随染。生于始觉。还待此始觉。方名本
    觉。故云本觉者。对始觉说也。然此始觉。是本
    觉所成。还契心原。融同一体。方名始觉。故云
    以始觉即同本也。问。若始觉异本。即不成始
    也。若始同本。即无始觉之异。如何说言对始
    名本。答。今在生灭门中。约随染义。形本不觉。
    说于始觉。而实始觉至心原时。染缘既尽。始
    本不殊。平等绝言。即真如门摄也。是故本觉
    之名。在生灭门中。非真如门也。第二始觉者。
    牒名。依本觉有不觉者。明起始觉之所由。谓
    即此心体。随无明缘。动作妄念。而以本觉内
    熏习力故。渐有微觉厌求乃至究竟还同本
    觉。故云依本觉。是以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
    有始觉也。论云。本觉随染。生智净相者。即此
    始觉也。此中大意。明本觉成不觉。不觉成始
    觉。始觉同本觉。同本觉故。即无不觉。无不觉
    故。即无本觉。无本觉故。平等平等。离言绝虑。
    是故佛果圆融。萧然无寄。尚无始本之殊。何
    有三身之异。但随物心现。故说报化之用耳。
    又今约真如。则是本觉。无明则是不觉。真如
    有二义。一不变。二随缘。无明亦二。一无体即
    空。二有用成事。此随缘真如。及成事无明。各
    有二义。一违自顺他。二违他顺自。无明中。初
    违自顺他。有二。一能返对诠示性功德。二能
    知名义而成净用。违他顺自亦二。一覆真理。
    二成妄心。真如中。违他顺自有二。一翻对妄
    染显自。德二内熏无明起净用。违自顺他亦
    二。一隐自真体。二显现妄法。由无明中返对
    诠示义。及真如中翻妄显德义。从此二义。得
    有本觉。又由无明中能知名义。及真如中内
    熏义。从此二义。得有始觉。又由无明中覆真
    义。真如中隐体义。得有根本不觉。又由无明
    中成妄义。及真如中现妄义。得有枝末不觉。
    觉与不觉。若?融总摄。唯在生灭一门也。真
    如门约体绝相说。本觉门约性德说。大智慧
    光明义等名觉。本者。性义。觉者。是智慧心。钞
    释云。真中不变。妄中体空。成真如门。真中随
    缘。妄中成事。成生灭门。乃至一切净缘分剂
    法相。属于二觉。一切染缘分剂法相。属二不
    觉。又于中净法之体。属于本觉。净法之用。属
    于始觉。又染法之体。属根本不觉。染法之相。
    属枝末不觉。又始觉是末。不离本觉之本。论
    云。始觉者。即同本觉。又云。而实无有始觉之
    异。乃至平等同一觉故。枝末不觉。不离根本
    不觉。论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
    染法。皆是不觉相故。然斯二觉。但是体用之
    异。本末二不觉。但是?细之异。岂可离体有
    用。离细有?者哉。又众生根本迷有二。一迷
    法。谓无明住地。迷覆法体。所言法者。谓众生
    心。名为蔽意。故此无明迷真之初。妄惑之本。
    二迷义。通四住惑。由前痴故。迷覆因缘无我
    之义。妄立诸法。所迷诸法。有内有外。谓?x慢
    邪见。此依迷内。妄立我法。自高陵物。爱念邪
    见。此依迷外。妄谓我所及外境界。而生贪爱。
    如渴鹿驰焰痴猿捉月。无而横计。枉入苦轮。
    总自迷心。更非他咎。杜正伦云。心是如来之
    言。高推圣地。身即菩提之说。自隔凡伦。不悟
    夫功德无量。唯在方寸之中。相好宛然。不出
    阴界之外。又碑词云。法性平等。实慧虚通。我
    同于异。人异于同。不坏于有。无取于空。道非
    心外。佛即心中。问。不觉妄心。元无自体。今已
    觉悟。妄心起时。无有初相。则全成真觉。此真
    觉相。为复随妄俱遣。为当始终建立。答。因
    妄说真。真无自相。从真起妄。妄体本虚。妄既
    归空。真亦不立。起信论云。不觉义者。谓从无
    始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
    妄念。自无实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
    迷。迷无自相。不离于方。众生亦尔。依于觉故。
    而有不觉。妄念迷生。然彼不觉。自无实相。不
    离本觉。复待不觉以说真觉。不觉既无。真觉
    亦遣。此则明真觉之名。待于妄想。若离不觉。
    即无真觉自相可说。是明所说真觉。必待不
    觉。若不相待。即无自他。待他而有。亦无自相。
    自相既无。何有他相。是显诸法无所得义。论
    云。当知一切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
    可说。大智度论云。若世谛如毫?有碛惺?br> 者。第一义谛亦应有实。此之谓也。又偈云。佛
    坐道场时。不得一法实。空拳诳小儿。诱度于
    一切。又凡立真妄。皆是随他意。语化门中收。
    若顿见性人。谁论斯事。如今不直悟一心者。
    皆为邪曲。设外求佛果者。皆不为正。如寒山
    子诗云。男儿大丈夫。作事莫莽卤。径挺铁石
    心。直取菩提路。邪道不用行。行之转辛苦。不
    用求佛果。识取心王主。是知若见有法可求
    有道可行。皆失心王自宗之义。若直入宗镜。
    万事休息。凡圣情尽。安乐妙常。离此起心。皆
    成疲苦。所以傅大士颂云。东山水上浮。西山
    行不住。北斗下阎浮。是真解脱处。行路易。路
    易人不识。半夜日头明。不悟真疲极。又洞山
    和尚悟道偈云。向前物物上求通。只为从前
    不识宗。如今见了浑无事。方知万法本来空
    问。真谛不谬。本觉非虚。云何同妄。一时俱
    遣。答。因迷立觉。说妄标真。皆徇机宜。各无
    自体。约世俗有。依实谛无。但除相待之名。非
    灭一灵之性。性唯绝待。事有对治。遣荡为破
    执情。建立为除断见。苦行伏诸外道。神通化
    彼愚痴。三昧降众天魔。空观祛其相缚。见苦
    断集。为对增上慢人。证灭修真。皆成戏论之
    者。尽是权智。引入斯宗。则无一法可兴。无一
    法可遣。四魔不能减。大觉不能增。旋心而义
    理全消。会旨而名言自绝。问。既云真心绝
    迹。理出有无。云何教中。广说无生无相之旨
    答。一心之门。微妙难究。功德周备。理事圆
    通。知解罕穷。分别不及。目为无相。实无有法
    可称无相之名。?作无生。亦无有法以显无
    生之理。发菩提心论云。菩萨观一切善不善。
    我无我。实不实。空不空。世谛真谛。正定邪
    定。有为无为。有漏无漏。黑法白法。生死涅
    ??。如法界性。一相无相。此中无法可名无相。
    亦无有法以为无相。是则名为一切法印。不
    可坏印。于是印中。亦无印相。是名真实智慧。
    释曰。一切法印者。以此心印。印一切法。楷定
    真实。不可坏印者。一切有无内外等法。不能
    破坏故。于此印中。亦无印相者。万法皆空。亦
    无所印。所印之法既无。能印之智非有。如是
    通达。名为真实智慧。古德云。顾此法。众生之
    本原。诸佛之所证。超一切理。离一切相。不可
    以言语智识。有无隐显。推求而得。但心心相
    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问。
    立心为宗。以何为趣。答。以信行得果为趣。
    是以先立大宗。后为归趣。故云语之所尚曰
    宗。宗之所归曰趣。遂得断深疑。起圆信。生正
    解。成真修。圆满菩提。究竟常果。又唯识性。具
    摄教理行果四法。心能诠者。教也。心所诠者。
    理也。心能成者。行也。心所成者。果也。法藏法
    师依华严经。立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宗
    趣。释云。法界因果。双融俱离。性相浑然。无碍
    自在。有十义门。一由离相故。因果不异法界。
    即因果非因果也。此即相为宗。离相为趣。或
    离相为宗。亡因果为趣。下九准思。二由离性
    故。法界不异因果。即法界非法界也。三由离
    性不泯性故。法界即因果时。法界宛然。则以
    非法界为法界也。四由离相不坏相故。因果
    即法界时。因果历然。则以非因果为因果也。
    五离相不异离性故。因果法界。双泯俱融迥
    超言虑。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因果法界俱
    存。现前焕然可见。七由五六存泯复不异故。
    超视听之妙法。无不恒通见闻。绝思议之深
    义。未尝碍于言念。八由法界性融不可分故。
    即法界之因果。各同时全摄法界。无不皆尽。
    九因果各全摄法界时因果随法界各互于因
    果中现。是故佛中有菩萨。普贤中有佛也。十
    因果二位。各随差别之法。无不该摄法界。故
    一一法。一一行。一一位。一一德。皆各总摄无
    尽无尽。帝网重重诸法门海。是谓华严无尽
    宗趣。以华严之实教。总摄群经。标无尽之圆
    宗。能该万法。可谓周遍无碍。自在融通。方显
    我心。能成宗镜。问。以心为宗。禅门正脉。且
    心是名。以何为体。答。近代已来。今时学者。
    多执文背旨。昧体认名。认名忘体之人。岂穷
    实地。徇文迷旨之者。何契道原。则心是名。以
    知为体。此是灵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识。仗缘
    托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虚空廓。断灭无知。
    故。肇论云。般若无知者。无有取相之知也。常
    人皆谓般若是智。智则有知也。若有知。则有
    取着。若有取着。则不契无生。今明般若真智。
    无相无缘。虽鉴真谛。而不取相。故云无知也。
    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矣。又经云。真般
    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
    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后无知者哉。只此
    知性。自无知矣。不待忘也。以此真知。不落有
    无之境。是以诸佛有秘密。秘密之教。祖师有
    默传。密付之宗。唯亲省而相应。非言诠之表
    示。若明宗之者。了然不昧。寂尔常知。昭昭而
    溢目腾辉。何假神通之显现。晃晃而无尘不
    透。岂劳妙辩之敷扬。为不达者。垂方便门。
    令依此知。无幽不尽。问。诸法所生唯心所
    现者。为复从心而变。为复即心自性。答。是
    心本性。非但心变。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
    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华经偈云。三千
    世界中。一切诸群萌。天人阿?罗。地狱鬼畜
    生。如是诸色像。皆于身中现。即知心性遍一
    切处。所以四生九类。皆于自性身中现。以自
    真心。为一切万有之性故。随为色空。周遍法
    界。循业发现。果报不同。处异生。则业海浮沈
    生死相续。在诸圣。则法身圆满。妙用无穷。隐
    显虽殊。一性不动。问。若一切法。即心自性。
    云何又说性亦非性。答。即心自性。此是表
    诠。由一切法无性故。即我心之实性。性亦非
    性者。此是遮诠。若能超遮表之文诠。泯即离
    之情执。方为见性己眼圆明。如今若要顿悟
    自心。开佛知见。但了自性遍一切处。凡有见
    闻。皆从心现。心外无有一毫?臃ǘ?刑逍浴?br> 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何者。以是一法故。
    无法可相知相到。若有二法。即相往来。以知
    若凡若圣。若境若智。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此
    无性之旨。是得道之宗。作平等之端由。为说
    空之所以。了便成佛。不落功夫。如华严经
    颂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若不直下信此。起念驰求。如痴
    人避空。似失头狂走。融大师云。分别凡圣。烦
    恼转盛。计校乖常求真背正。宝藏论云。察察
    精勤。徒兴梦虑。惶惶外觅。转失玄路。是以十
    方诸佛。正念于此。入实性原。故能开平等大
    慧之门。作众生不请之友。所以问明品云。尔
    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言。佛子。心性
    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
    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
    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
    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
    境。境不知智。时觉首菩萨以偈答曰。仁今问
    是义。为晓悟群蒙。我如其性。答。唯仁应谛
    听。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
    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
    相知。诸法亦如是。亦如大火聚。猛焰同时发。
    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又如长风起。遇物
    咸鼓扇。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又如众地
    界。展转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眼
    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
    转者。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
    亦无所现物。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
    空无性。妄心分别有。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
    性。法眼不思议。此见非颠倒。若实若不实。若
    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疏释云。
    问。意谓明心性是一。云何见有报类种种。若
    性随事异。则失真谛。若事随性一则坏俗谛。
    设彼救言。报类差别。自由业等。熏识变现。不
    关心性故。无相违者。为遮此救。故重难云业
    不知心等。谓心业互依。各无自性。自性尚无。
    何能相知而生诸法。既离真性。各无自立。明
    此皆依心性而起。心性既一事应不多。事法
    既多。性应非一。此是本末相违难。准此问意。
    离如来藏。不许八识能所熏等。别有自体能生
    诸法。唯如来藏。是所依生。文殊欲显实教之
    理。故以心性而为难本。欲令觉首。以法性示
    生。决定而答。海会同证。心性是一者。谓心之
    性故。是如来藏也。又心即性故。是自性清净
    心也。又妄心之性。无性之性。空如来藏也。真
    心之性。实性之性故。不空如来藏也。皆平等
    无二。故云一也。又妄心之性。成心之性。妄心
    是相。以性相不同故。真心之性。真心即性故。
    又云。前二心之性。别明二藏。前之二性。皆具
    二藏。但为妄覆。名如来藏。直语藏体。即自性
    心。故此自性清净真心。不与妄合。为名空
    藏。具恒沙德名不空藏。前明即离。此明空有。
    故重出也。言皆平等无二者。上二即离不同。
    由心之性。故不即。由心即性。故不离。不即不
    离。为心之性。后二即空之实。为不空。即实之
    空。为空藏。空有不二为心之性。然空有无二
    之性。即是不即不离之性。故但云一也。又非
    但本性是一。我细推现事。各不相知。既有种
    种。何缘不相知。既不相知。谁教种种。一一观
    察。未知种种之所由也。既不相知。为是一性。
    为是种种。又难有二意。一约本识。谓业是能
    依。心是所依。离所无能。故业不知心。离能无
    所。故心不知业。以各无体用。不能相成。既各
    不相知。谁生种种。二约第六识。业是所造。心
    是能造。并皆速灭。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
    我灭。何能有体。而得相生成种种耶。又约境
    智相对相见虚无难。谓境是心变。境不知心。
    心托境生。心不知境。以无境外心。能取心外
    境。是故心境虚妄。不相知也。业不知心。心不
    知业者。有二。一约本识者。业是心所。故依于
    心。心是第八为根本依。即离所无能。何者。
    无所依心王。无能依业。今依心有业。业从缘
    生。故无自性。不能知心。若离能无所者。离能
    依业。则心非所依。今由业成所。所依无性。故
    不能知业。谓各从缘成。性空无体。相依无力。
    故云无用。所以经云。无体用故。故不相知。二
    约第六识。业是所造。心是能造者。即以第六
    识名心。从于积集通相说故。谓第六识人执
    无明。迷真实义异熟理故。以善不善相应。思
    造罪等。以罪福不动等三行。熏阿赖耶识。能
    感五趣爱非爱等。种种报相。互不相知义。通
    相而言。皆约无体用故。别相而言。用门不同。
    此用略有二门。一无常门。经云。并皆速灭。净
    名弟子品云。一切法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
    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故。则心业皆空。
    华严经颂云。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
    常灭坏。如前后亦尔。故由无常。不能相知。二
    无我门。即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约
    法无我。明不相知。受不知报。报不知受者。受
    是能受之因。报是所受之报。即名言种。如唯
    识论云。复次生死相续。由诸习气。然诸习气。
    总有三种。一名言习气。二我执习气。三有支
    习气。名言习气者。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
    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二显
    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
    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释曰。言各别亲种
    者。三性种异故。能诠义声者。简无诠声。彼非
    名故。名是声上屈曲。唯无记性。不能熏成色
    心等种。然因名起种。立名言种。显境名言。即
    七识见分等心。非相分心。相分心者。不能显
    境故。此见分等。实非名言。如言说名。显所诠
    义。此心心所。能显所了境。如似彼名。能诠义
    故。随二名言。皆熏成种。论云。三有支习气。谓
    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能
    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能招非爱果业。随
    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故论
    颂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灭。
    更生余异熟。此能引业。即诸业习气。此名言
    种。即二取习气。言为业所引者。即彼俱义。亲
    办果体。即由名言。若无业种。不招苦乐。如种
    无田。终不生芽。故此名言由业引起。方受当
    来异熟之果。苦乐之报。故华严经云。业为田。
    识为种也。已上种种问难。不相知义竟。今答
    以缘起相由门。释者。初句因缘相假。互皆无
    力。次句果法含虚。故无体性。是以虚妄缘起。
    略有三义。一由互相依各无体用。故不相知。
    二由依此无知无性。方有缘起。三由此妄法。
    各无所有故。令无性真理。恒常显现。又果从
    因生。果无体性。因由果立。因无体性。因无体
    性。何有感果之用。果无体性。岂有酬因之能。
    又互相待。故无力也。以他为自。故无体也。是
    故体用俱无。所以一切法。各各不相知也。今
    初以四大为喻。一依水有流注。二依火焰起
    灭。三依风有动作。四依地有任持。法中四者。
    一依真妄相续。二依真妄起灭。三妄用依真
    起。四妄为真所持。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义。
    一唯就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今初喻中。
    唯就能依者。流也。然此流注。有十义。不相知
    而成流注。一前流不自流。由后流排故流。则
    前流无自性。故不知后。二后流虽排前流。而
    不到于前流。亦不相知。三后流不自流。由前
    流引故流。则后流无自性。故不能知。前四前
    流虽引后而不至后。故亦不相知。五能排与
    所引无二故不相知。六能引与所排无二故
    不相知。七能排与所排亦无二故不相知。八
    能引与所引亦无二故不相知。九能排与能
    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十所排与所引亦不得
    俱。故不相知。是则前后互不相至各无自性。
    只由如此无知无性。方有流注。则不流而流
    也。肇公云。江河竞注而不流。即其义也。二依
    所依者。谓前流后流。各皆依水。悉无自体。不
    能相知。然不坏流相。故说水流。三唯所依者。
    流既总无。但唯是水。前水后水。无二性故。无
    可相知。是则本无有流。而说流也。二法中三
    义者。一流喻能依妄法。二妄依真立。三妄尽
    唯真。初中妄缘起法。似互相籍。各不能相
    到。悉无自性。故无性无知。是则有而非有也。
    二依所依者。谓此妄法。各各自虚。含真方立。
    何有体用能相知相成。即由此无知无成。含
    真故有。是则非有而为有也。三唯所依者。谓
    能依妄法迥无体用。唯有真心。挺然显现。既
    无彼此。何有相知。正由此义。妄法有。即非有
    为有。复说真性隐。以非隐为隐。又前后有二。
    一生灭前后。二此彼前后。生灭前后者。谓前
    灭后生。互相引排。此即竖说。如壮与老。谓此
    流水。刹那生灭。前刹那灭。后刹那生。此彼前
    后者。此即横说。犹如二人。同行狭径。后人排
    前。前人引后。分分之水。皆有前后。乃至毫滴。
    有前毫滴。后毫滴。故聚多成流。注。则无性矣。
    小乘亦说当处生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而
    不知无性缘起之义耳

    宗镜录卷第六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