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宗镜录卷第一

      标宗章第一

    详夫。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
    诠下之大旨。则前贤所禀。后学有归。是以先
    列标宗章。为有疑故问。以决疑故答。因问而
    疑情得启。因答而妙解潜生。谓此圆宗难信
    难解。是第一之说。备最上之机。若不假立言
    诠。无以荡其情执。因指得月。不无方便之门。
    获兔忘[罩-卓+弟]。自合天真之道。次立问答章。但以
    时当末代。罕遇大机。观浅心浮根微智劣。虽
    知宗旨的有所归。问答决疑渐消惑障。欲坚
    信力。须假证明。广引祖佛之诚言。密契圆常
    之大道。遍采经论之要旨。圆成决定之真心。
    后陈引证章。以此三章。通为一观。搜罗该括。
    备尽于兹矣。问。先德云。若教我立宗定旨。如
    龟上觅毛。兔边求角。楞伽经偈云。一切法不
    生。不应立是宗。何故标此章名。答。斯言遣
    滞。若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古佛皆垂方便
    门。禅宗亦开一线道。切不可执方便而迷大
    旨。又不可废方便而绝后陈。然机前无教。教
    后无实。设有一解一悟。皆是落后之事。属第
    二头。所以大智度论云。以佛眼观一切十方
    国土中一切物。尚不见无。何况有法。毕竟空
    法。能破颠倒。令菩萨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
    况凡夫颠倒有法。今依祖佛言教之中。约今
    学人。随见心性发明之处。立心为宗。是故西
    天释迦文佛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此
    土初祖达磨大师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则
    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已上约
    祖佛所立宗旨。又诸贤圣所立宗体者。杜顺
    和尚依华严经。立自性清净圆明体。此即是
    如来藏中法性之体。从本已来。性自满足。处
    染不垢。修治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性体遍照。
    无幽不瞩。故曰圆明。又随流加染而不垢。返
    流除染而不净。亦可在圣体而不增。处凡身
    而不减。虽有隐显之殊。而无差别之异。烦恼
    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非生因之所生。唯
    了因之所了。斯即一切众生自心之体。灵知
    不昧。寂照无遗。非但华严之宗。亦是一切教
    体。佛地论。立一清净法界体。论云。清净法界
    者。一切如来真实自体。无始时来。自性清净。
    具足种种过十方界极微尘数性相功德。无
    生无灭。犹如虚空。遍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
    一切法。不一不异。非有非无。离一切相。一切
    分别。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净圣智所
    证。二空无我所显。真如为其自性。诸圣分证。
    诸佛圆证。此清净法界。即真如妙心。为诸佛
    果海之源。作群生实际之地。此皆是立宗之
    异名。非别有体。或言宗者。尊也。以心为宗。故
    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言体者。性也。以心
    为体。故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或言智者。以
    心为智。即是本性寂照之用。所以云。自觉圣
    智。普光明智等。若约义用而分。则体宗用别
    者会归平等。则一道无差。所以华严记问
    云。等妙二位。全同如来普光明智者。结成入
    普。所以。此会说等妙二觉。二觉全同普光明
    智。即是会归之义。问。等觉同妙觉。于理可然。
    妙觉之外。何有如来普光明智。为所同耶。答。
    说等觉。说妙觉。即是约位。普光明智。不属因
    果。该通因果。其由自觉圣智超绝因果。故楞
    伽经。妙觉位外。更立自觉圣智之位。亦犹佛
    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
    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则佛性非因非
    果。普光明智。亦复如是。体绝因果。为因果依。
    果方究竟。故云。如来。普光明智。或称为本者。
    以心为本。故涅??疏云。涅??宗本者。诸行皆
    以大涅??心为本。本立道生。如无纲目不立。
    无皮毛靡附。心为本故。其宗得立
    问。若欲明宗。只合纯提祖意。何用兼引诸佛
    菩萨言教。以为指南。故宗门中云。借虾为眼。
    无自己分。只成文字圣人。不入祖位
    答。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恐虑不详佛语。
    随文生解。失于佛意。以负初心。或若因诠得
    旨。不作心境对治。直了佛心。又有何过。只如
    药山和尚。一生看大涅??经。手不释卷。时有
    学人问。和尚寻常不许学人看经。和尚为什么
    自看。师云。只为遮眼。问。学人还看得不。师
    云。汝若看。牛皮也须穿。且如西天第一祖师。
    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首传摩诃迦叶为初祖。
    次第相传。迄至此土六祖。皆是佛弟子。今引
    本师之语。训示弟子。令因言荐道。见法知宗。
    不外驰求。亲明佛意。得旨即入祖位。谁论顿
    渐之门。见性现证圆通。岂标前后之位。若如
    是者。何有相违。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
    土六祖。乃至洪州马祖大师。及南阳忠国师。
    鹅湖大义禅师。思空山本净禅师等。并博通
    经论。圆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诚证。终不出
    自胸臆。妄有指陈。是以绵历岁华。真风不坠。
    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
    凭有据。故圭峰和尚云。谓诸宗始祖。即是释
    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
    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唯
    弘佛经。况迦叶乃至鞠多弘传皆兼三藏。及
    马鸣龙树。悉是祖师。造论释经。数十万偈。观
    风化物。无定事仪。所以凡称知识。法尔须明
    佛语。印可自心。若不与了义一乘圆教相应。
    设证圣果。亦非究竟。今且录一二以证斯文。
    洪州马祖大师云。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
    唯传大乘一心之法。以楞伽经印众生心。恐
    不信此一心之法。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
    门为法门。何故佛语心为宗。佛语心者。即心
    即佛。今语即是心语。故云。佛语心为宗。无门
    为法门者。达本性空。更无一法。性自是门。性
    无有相。亦无有门。故云。无门为法门。亦名空
    门。亦名色门。何以故。空是法性空。色是法性
    色。无形相故。谓之空。知见无尽故。谓之色。故
    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随生诸法处。
    复有无量三昧门。远离内外知见情执。亦名
    总持门。亦名施门。谓不念内外善恶诸法。乃
    至皆是诸波罗蜜门。色身佛。是实相佛家用。
    经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从心想生。亦名法
    性家焰。亦法性功勋。菩萨行般若时。火烧三
    界内外诸物尽。于中不损一草叶。为诸法如
    相故。故经云。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今知自性
    是佛。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更无一法可得。
    乃至真如不属一切名。亦无无名。故经云。智
    不得有无。内外无求。任其本性。亦无任性之
    心。经云。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即无心之
    心。无量之量。无名为真名。无求是真求。经云。
    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
    心。不取善。不作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法。无自
    性。三界唯心。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
    不自色。因心故色。故经云。见色即是见心。南
    阳忠国师云。禅宗法者。应依佛语一乘了义。
    契取本原心地。转相传授。与佛道同。不得依
    于妄情。及不了义教。横作见解。疑误后学。俱无
    利益。纵依师匠领受宗旨。若与了义教相应。
    即可依行。若不了义教。互不相许。譬如师子身
    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非天魔外道。而能破灭
    佛法矣。时有禅客问曰。阿那个是佛心。师曰。
    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并是佛心。禅客曰。与经
    大相违也。经云。离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名为
    佛性。今云。一切无情之物皆是佛心。未审心
    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人即别。悟人不别。
    禅客曰。与经又相违也。经云。善男子。心非佛
    性。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未审此意
    如何。师曰。汝自依语不依义。譬如寒月结水
    为冰。及至暖时释冰成水。众生迷时结性成
    心。悟时释心成性。汝定执无情之物非心者。
    经不应言三界唯心。故华严经云。应观法界
    性。一切唯心造。今且问汝。无情之物。为在三界
    内。为在三界外。为复是心不是心。若非心者。
    经不应言三界唯心。若是心者。又不应言无
    性。汝自违经。我不违也。鹅湖大义禅师。因诏
    入内。遂问京城诸大师。大德。汝等以何为道。
    或有对云。知见为道。师云。维摩经云。法离见
    闻觉知。云何以知见为道。又有对云。无分别
    为道。师云。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
    而不动。云何以无分别为道。又皇帝问。如何
    是佛性。答不离陛下所问。是以或直指明心。
    或破执入道。以无方之辩。祛必定之执。运无
    得之智。屈有量之心。思空山本净禅师。语京
    城诸大德云。汝莫执心。此心皆因前尘而有。
    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若执实有者。则失本原。
    常无自性。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
    尘缘影为自心相。楞伽经云。不了心及缘。则
    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维摩经
    云。法非见闻觉知。且引三经。证斯真实。五祖
    下庄严大师。一生示徒。唯举维摩经宝积长
    者赞佛颂末四句云。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
    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碍。稽首如空无
    所依。学人问云。此是佛语。欲得和尚自语。师
    云。佛语即我语。我语即佛语。是故初祖西来。
    创行禅道。欲传心印。须假佛经。以楞伽为证
    明。知教门之所自。遂得外人息谤。内学禀承。
    祖胤大兴玄风广被。是以初心始学之者。未
    自省发已前。若非圣教正宗。凭何修行进道。
    设不自生妄见。亦乃尽值邪师。故云。我眼本
    正。因师故邪。西天九十六种执见之徒。皆是
    斯类。故知木匪绳而靡直。理非教而不圆。如
    上略引二三。皆是大善知识。物外宗师。禅苑
    麟龙。祖门龟镜。示一教而风行电卷。垂一语
    而山崩海枯。帝王亲师。朝野归命。丛林取则。
    后学禀承。终不率自胸襟。违于佛语。凡有释
    疑去伪。显性明宗。无不一一广引经文。备彰佛
    意。所以永传后嗣。不坠家风。若不然者。又焉
    得至今绍继昌盛。法力如是。证验非虚。又若
    欲研究佛乘。披寻宝藏。一一须消归自己。言
    言使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生见。
    直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则无师之智现
    前。天真之道不昧。如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
    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
    之力。初心安可暂忘。细详法利无边。是乃搜
    扬纂集。且凡论宗旨。唯逗顿机。如日出照高
    山?马见鞭影。所以丹霞和尚云。相逢不
    擎出。举意便知有。如今宗镜。尚不待举意。
    便自知有。故首楞严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
    念。扬眉动目。早是周遮。如先德颂云。便是犹
    倍句。动目即差违。若问曹?旨。不更待扬眉。
    今为乐佛乘人。实未荐者。假以宗镜。助显真
    心。虽挂文言。妙旨斯在。俯收中下。尽被群机。
    但任当人。各资己利。百川虽润。何妨大海广
    含。五岳自高。不碍太阳普照。根机莫等。乐欲
    匪同。于四门入处虽殊。在一真见时无别。如
    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理国者
    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如内德论云。夫
    一水无以和羹。一木无以构室。一衣不称众
    体。一药不疗殊疾。一彩无以为文绣。一声无
    以谐琴瑟。一言无以劝众善。一戒无以防多
    失。何得怪渐顿之异。令法门之专一。故云。如
    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岂同
    劣解凡情。而生局见。我此无碍广大法门。如
    虚空非相。不拒诸相发挥。似法性无身。匪碍
    诸身顿现。须以六相义该摄。断常之见方消。
    用十玄门融通。去取之情始绝。又若实得一闻
    千悟。获大总持。即胡假言诠。无劳解释。船筏
    为渡迷津之者。导师因引失路之人。凡关一
    切言诠。于圆宗所示。皆为未了。文字性离。即
    是解脱。迷一切诸法真实之性。向心外取法。
    而起文字见者。今还将文字对治。示其真实。
    若悟诸法本源。即不见有文字。及丝毫发现。
    方知一切诸法。即心自性。则境智融通。色空
    俱泯。当此亲证圆明之际。入斯一法平等之
    时。又有何法是教而可离。何法是祖而可重。
    何法是顿而可取。何法是渐而可非。则知皆
    是识心。横生分别。所以祖佛善巧。密布权门。
    广备教乘。方便逗会。才得见性。当下无心。乃
    药病俱消。教观咸息。如楞伽经偈云。诸天及
    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
    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
    故。分别说诸乘。故先德云。一[(臣*殳)/目]在目。千华乱
    空。一妄在心。恒沙生灭。翳除华尽。妄灭证真。
    病差药除。冰融水在。神丹九转。点铁成金。至
    理一言转凡成圣。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镜净
    心明。本来是佛
    问。如上所标。已知大意。何用向下更广开
    释。答。上根利智。宿习生知。才看题目宗之一
    字。已全入佛智海中。永断纤疑。顿明大旨。则
    一言无不略尽。摄之无有遗余。若直览至一
    百卷终。乃至恒沙义趣。龙宫宝藏。鹫岭金文。
    则殊说更无异途。舒之遍周法界。以前略后
    广。唯是一心。本卷末舒。皆同一际。终无异旨
    有隔前宗。都谓迷情妄兴取舍。唯见纸墨文
    字。嫌卷轴多。但执寂默无言。欣为省要。皆是
    迷心徇境。背觉合尘。不穷动静之本原。靡达
    一多之起处。偏生局见。唯惧多闻。如小乘之
    怖法空。似波旬之难众善。以不达诸法真实
    性故。随诸相转。堕落有无。如大涅??经云。若
    人闻说大涅??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
    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
    者。名无相相。释曰。若云即文字无相。是常见。
    若云离文字无相。是断见。又若执有相相。亦
    是常见。若执无相相。亦是断见。但亡即离断
    常。四句百非。一切诸见。其旨自现。当亲现入
    宗镜之时。何文言识智之能诠述乎。所以先
    德云。若觅经。了性真如无可听。若觅法鸡足
    山间问迦叶。大士持衣在此山。无情不用求
    专甲。斯则岂可运见闻觉知之心。作文字句
    义之解。若明宗达性之者。虽广披寻。尚不见
    一字之相。终不作言诠之解。以迷心作物者。
    生斯纸墨之见耳。故信心铭云。六尘不恶。还
    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如斯达者。则六
    尘皆是真宗。万法无非妙理。何局于管见。而
    迷于大旨耶。岂知诸佛广大境界。菩萨作用
    之门。所以大海龙王。置十千之问。释迦文佛。
    开八万劳生之门。普慧菩萨。申二百之疑。普
    贤大士答二千乐说之辩。如华严经普眼法
    门。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写于此
    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
    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又如大
    涅??经中。佛言。我所觉了一切诸法。如因大
    地生草木等。为诸众生所宣说者。如手中叶。
    只如已所说法。教溢龙宫。龙树菩萨。暂看有
    一百洛叉。出在人间。于西天尚百分未及一。
    翻来东土。故不足言。岂况未所说法耶。斯乃
    无尽妙旨。非浅智所知。性起法门。何劣解能
    览。燕雀焉测鸿鹄之志。井蛙宁识沧海之渊。
    如师子大哮吼。狸不能为。如香象所负担。驴
    不能胜。如?成趁疟ΑF恫荒艿取H缃鸪崮穹伞?br> 乌不能及。唯依情而起见。但逐物而意移。或
    说有而不涉空。或言空而不该有。或谈略为
    多外之一。或立广为一外之多。或离默而执
    言。或离言而求默。或据事外之理。或着理外
    之事。殊不能悟此自在圆宗。演广非多。此是
    一中之多。标略非一。此是多中之一。谈空不
    断。斯乃即有之空。论有不常。斯乃即空之有。
    或有说亦得。此即默中说。或无说亦得。此即
    说中默。或理事相即亦得。此理是成事之理。
    此事是显理之事。或理理相即亦得。以一如
    无二如。真性常融会。或事事相即亦得。此全
    理之事。一一无碍。或理事不即亦得。以全事
    之理非事。所依非能依。不隐真谛故。以全理
    之事非理。能依非所依。不坏俗谛故。斯则存
    泯一际。隐显同时。如阐普眼之法门。皆是理
    中之义。似舒大千之经卷。非标心外之文。故
    经云。一法能生无量义。非声闻缘觉之所知。
    不同但空孤调之诠。偏枯决定之见。今此无
    尽妙旨。标一法而眷属随生。圆满性宗。举一
    门。而诸门普会。非纯非杂。不一不多。如五味
    和其羹。杂彩成其绣。众宝成其藏。百药成其
    丸。边表融通。义味周足。搜微抉妙。尽宗镜中。
    依正混融。因果无碍。人法无二初后同时。凡
    举一门。皆能圆摄无尽法界。非内非外。不一
    不多。舒之则涉入重重。卷之则真门寂寂。如
    华严经中。师子座中。庄严具内。各出一佛世
    界尘数菩萨身云。此是依正人法无碍。又如
    佛眉间出胜音等佛世界尘数菩萨。此是因
    果初后无碍。乃至刹土微尘。各各具无边智
    德。毛孔身分。一一摄广大法门。何故如是奇
    异难思。乃一心融即故尔。以要言之。但一切
    无边差别佛事。皆不离无相真心而有。如华
    严经颂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
    空。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所作
    利益众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与无相无
    差别。入于究竟皆无相。又摄大乘论颂云。即
    诸三摩地。大师说为心。由心彩画故。如所作
    事业。故知。凡圣所作。真俗缘生。此一念之心。
    刹那起时。即具三性三无性六义。谓一念之
    心。是缘起法。是依他起。情计有实。即是遍计
    所执。体。本空寂。即是圆成。即依三性说三无
    性。故六义具矣。若一念心起。具斯六义。即
    具一切法矣。以一切真俗万法。不出三性三无
    性故。法性论云。凡在起灭。皆非性也。起无
    起性故。虽起而不常。灭无灭性。虽灭而不断。
    如其有性。则陷于四见之网。又云。寻相以推
    性。见诸法之无性。寻性以求相。见诸法之无
    相。是以性相互推。悉皆无性。是以若执有性。
    堕四见之邪林。若了性空。归一心之正道。故
    华严经云。自深入无自性真实法。亦令他入
    无自性真实法。心得安隐。以兹妙达。方入此
    宗。则物物冥真。言言契旨。若未亲省。不发圆
    机。言之则乖宗。默之又致失。岂可以四句而
    取六情所知欤。但祖教并施。定慧双照。自利
    利他。则无过矣。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
    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还得
    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不。还逢缘对
    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
    道相应不。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
    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不。还因差别问难。
    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不。还于一切
    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
    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不。还于一切
    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
    不。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
    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不。
    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祗对。着衣吃饭。
    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不。还闻说有
    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
    得一心不动不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
    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
    出世。得不疑不。若实未得如是功。不可起过
    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
    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无疑
    之地。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或自办则禅
    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设不能遍参法
    界。广究群经。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
    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如守母以识子。得本
    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缕俱来。
    又如以师子筋为琴?。音声一奏。一切余?
    悉皆断坏。此宗镜力。亦复如是。举之而万类
    沈光。显之而诸门泯迹。以此一则。则破千途。
    何须苦涉关津。别生岐路。所以志公歌云。六
    贼和光同尘。无力大难推托。内发解空无
    相。大乘力能翻却。唯在玄览得旨之时。可验
    斯文究竟真实

    宗镜录卷第一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