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

    禅源诸诠集者。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
    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以贻后代。故都
    题此名也。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
    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
    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
    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禅那。此性
    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
    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故云理行。
    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
    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但目真性为禅者。是
    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华竺之音也。然亦非
    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
    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
    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
    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
    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
    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等经)亦是菩
    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网经心地法门品云。是诸佛之本源。是菩萨道之
    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门但是六
    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
    哉。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
    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皆
    从定发。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
    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须
    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又真性
    则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阶级
    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压下而修者。是外道禅。
    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
    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
    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
    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
    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
    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
    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
    相传者。是此禅也。达摩未到。古来诸家所
    解。皆是前四禅八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
    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
    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前之
    诸禅行相。唯达摩所传者。顿同佛体。迥异
    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证菩
    提。失即成邪。速入涂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
    人传一人。后代已有所凭。故任千灯千照。暨
    乎法久成弊错谬者多。故经论学人疑谤亦
    众。原夫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
    二门各相符契。今讲者偏彰渐义。禅者偏播
    顿宗。禅讲相逢胡越之隔。宗密不知宿生何
    作熏得此心。自未解脱欲解他缚。为法忘于
    躯命。愍人切于神情(亦如净名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然欲罢不能验。
    是宿世难改)每叹人与法差。法为人病。故别撰经
    律论疏。大开戒定慧门。显顿悟资于渐修。证
    师说符于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
    而难寻。泛学虽多秉志者少。况迹涉名相。谁
    辨金?。徒自疲劳。未见机感。虽佛说悲增是
    行。而自虑爱见难防。遂拾众入山习定均慧。
    前后息虑相计十年(云前后者。中间被敕追入内住城三年。方却表请归山也)
    微细习情。起灭彰于静慧。差别法义。罗列
    见于空心。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
    像昭昭。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
    慧者。然本因了自心而辨诸教。故恳情于心
    宗。又因辨诸教而解修心。故虔诚于教义。教
    也者。诸佛菩萨所留经论也。禅也者。诸善知
    识所述句偈也。但佛经开张罗。大千八部之
    众。禅偈撮略。就此方一类之机。罗众则?`荡
    难依。就机即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问夫言撮略者。文须简约。义须周足。理应撮
    束多义在少文中。且诸佛说经皆具法(法体)
    义(义理)因(三贤十地三十七品十波罗蜜)果(佛之妙用)信(信法)解(解
    义)修(历位修因)证(证果)虽世界各异化仪不同。其
    所立教无不备此。故华严每会每位。皆结十
    方世界悉同此说。今览所集诸家禅述。多是
    随问反质旋立旋破。无斯纶绪。不见始终。
    岂得名为撮略佛教。答佛出世立教与师随
    处度人。事体各别。佛教万代依冯。理须委
    示。师训在即时度脱。意使玄通。玄通必在忘
    言。故言下不留其迹。迹绝于意地。理现于心
    源。即信解修证。不为而自然成就。经律疏论。
    不习而自然冥通。故有问修道。即答以无修。
    有求解脱。即反质谁缚。有问成佛之路。即云
    本无凡夫。有问临终安心。即云本来无事。或
    亦云此是妄此是真。如是用心。如是息业。
    举要而言。但是随当时事应当时机。何有定
    法名阿耨菩提。岂有定行名摩诃般若。但得
    情无所念。意无所为。心无所生。慧无所住。即
    真信真解真修真证也。若不了自心但执名
    教欲求佛道者。岂不现见识字看经元不证
    悟。销文释义唯炽贪嗔耶。况阿难多闻总持。
    积岁不登圣果。息缘反照。暂时即证无生。即
    知乘教之益。度人之方。各有其由。不应于
    文字而责也。问既重得意不贵专文。即何必
    纂集此诸句偈。答集有二意。一有虽经师授
    而悟不决究。又不逢诸善知识处处勘契者。
    今览之遍见诸师言意。以通其心以绝余念。
    二为悟解了者欲为人师。令广其见闻增其
    善巧。依解摄众答问教授也。即上云。罗千界
    即漭荡难依。就一方即指的易用也。然又非
    直资忘言之门。亦兼垂禅教之益。非但令意
    符于佛。亦欲使文合于经。既文似乖而令合
    实。为不易须判一藏经大小乘权实理了义
    不了义。方可印定诸宗禅门各有旨趣不乖
    佛意也。谓一藏经论统唯三种。禅门言教亦
    统唯三宗(各在丁文别释)配对相符方成圆见。问今习
    禅诠何关经论。答有十所以。须知经论权实
    方辨诸禅是非。又须识禅心性相方解经论
    理事。一师有本末冯本印末故。二禅有诸宗
    互相违阻故。三经如绳墨楷定邪正故。四经
    有权实须依了义故。五量有三种勘契须同
    故。六疑有多般须具通决故。七法义不同善
    须辨识故。八心通性相名同义别故。九悟修
    顿渐言似违反故。十师授方便须识药病故。
    初言师有本末者。谓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
    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
    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唯弘佛
    经。况迦叶乃至鞠多弘传皆兼三藏。提多迦
    已下。因僧诤律教别行。?宾国已来。因王
    难经论分化。中间马鸣龙树悉是祖师。造论
    释经数千万偈。观风化物无定事仪。未有讲
    者毁禅禅者毁讲。达摩受法天竺躬至中华。
    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
    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
    传心不立文字。显宗破执。故有斯言。非离文
    字说解脱也。故教授得意之者。即频赞金刚
    楞伽云。此二经是我心要。今时弟子彼此迷
    源。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
    别法。闻谈因果修证。便推属经论之家。不知
    修证正是禅门之本事。闻说即心即佛。便推
    属胸襟之禅。不知心佛正是经论之本意(前叙
    有人难云。禅师何得讲说。余今以此答也)今若不以权实之经论对配
    深浅禅宗。焉得以教照心以心解教。二禅有
    诸宗互相违反者。今集所述殆且百家。宗义
    别者犹将十室。谓江西荷泽北秀南?昱M?br> 石头保唐宣什及稠那天台等。立宗传法互
    相乖阻。有以空为本。有以知为源。有云寂默
    方真。有云行坐皆是。有云见今朝暮分别为
    作一切皆妄。有云分别为作一切皆真。有万
    行悉存。有兼佛亦泯。有放任其志。有拘束其
    心。有以经律为所依。有以经律为障道。非唯
    泛语而乃?言。?弘其宗?毁余类。争
    得和会也。问是者即收。非者即拣。何须委
    曲和会。答或空或有。或性或相。悉非邪僻。但
    缘各皆党己为是。斥彼为非。彼此?定。故
    须和会。问既皆非邪。即各任?定。何必会
    之。答至道归一精义无二。不应两存。至道非
    边了义不偏。不应单取。故必须会之为一令
    皆圆妙。问以冰杂火势不俱全。将矛刺盾
    功不双胜。诸宗所执既互相违。一是则有一
    非。如何会令皆妙。答俱存其法俱遣其病。即
    皆妙也。谓以法就人即难。以人就法即易。人
    多随情互执。执即相违。诚如冰火相和矛盾
    相敌故难也。法本称理互通。通即互顺自然。
    凝流皆水?钏皆金故易也。举要而言。局之
    则皆非。会之则皆是。若不以佛语各示其意
    各收其长。统为三宗对于三教。则何以会为
    一代善巧俱成要妙法门。各忘其情同归智
    海(唯佛所说即异而同。故约佛经会三为一)三经如绳墨揩定邪正
    者。绳墨非巧。工巧者必以绳墨为凭。经论非
    禅。传禅者必以经论为准。中下根者但可依
    师。师自观根随分指授。上根之辈悟须圆通。
    未究佛言何同佛见。问所在皆有佛经。任学
    者转读勘会。今集禅要何必辨经。答此意即
    其次之文。便是答此问也。四经有权实须依
    了义者。谓佛说诸经。有随自意语。有随他意
    语。有称毕竟之理。有随当时之机。有诠性
    相。有顿渐大小。有了义不了义。文或敌体相
    违义必圆通无碍。龙藏浩汗何见旨归。故今
    但以十余纸都决择之。令一时圆见佛意。见
    佛意后即备寻一藏。即句句知宗。五量有三
    种勘契须同者。西域诸贤圣所解法义。皆以
    三量为定。一比量。二现量。三佛言量。量者。
    如度量升斗量物知定也。比量者。以因由譬
    喻比度也。如远见烟必知有火。虽不见火亦
    非虚妄。现量者亲自现见。不假推度。自然定
    也。佛言量者。以诸经为定也。勘契须同者。若
    但凭佛语不自比度证悟自心者。只是泛信。
    于己未益。若但取现量自见为定。不勘佛语。
    焉知邪正。外道六师亲见所执之理修之亦
    得功用自谓为正。岂知是邪。若但用比量者。
    既无圣教及自所见。约何比度。比度何法。故
    须三量勘同方为决定。禅宗已多有现比二
    量。今更以经论印之则三量备矣。六疑有多
    般须具通决者。数十年中频有经论大德。问
    余曰。四禅八定皆在上界。此界无禅。凡修禅
    者。须依经论引取上界禅定而于此界修习。
    修习成者。皆是彼禅。诸教具明。无出此者。如
    何离此别说禅门。既不依经即是邪道。又有
    问曰。经云。渐修只劫方证菩提。禅称顿悟刹
    那便成正觉。经是佛语。禅是僧言。违佛遵僧。
    窃疑未可。又有问曰。禅门要旨无是无非。涂
    割怨亲不嗔不喜。何以南能北秀水火之嫌。
    荷泽洪州参商之隙。又有问曰。六代禅宗师
    资传授禅法。皆云。内授密语外传信衣。衣法
    相资以为符印。曹溪已后不闻此事。未审今
    时化人说密语否。不说则所传者非达摩之
    法。说则闻者尽合得衣。又有禅德。问曰。达
    摩传心不立文字。汝何违背先祖讲论传经。
    近复问曰。净名已呵宴坐。荷泽每斥凝心。曹
    溪见人结跏曾自将杖打起。今问。汝每因教
    诫即劝坐禅。禅?罗列遍于岩壑。乖宗违祖。
    吾窃疑焉。余虽随时各已酬对。然疑者千万。
    愍其未闻。况所难之者情皆遍执。所执各异。
    彼此互违。因决申疑复增已病。故须开三
    门义。评一藏经。总答前疑无不通彻(下随相当文义一一
    脚注。指之答此诸难。欲见答处。须检注文也)七法义不同善须辨识者。
    凡欲明解诸法性相。先须辨得法义。依法解
    义。义即分明。以义诠法。法即显著。今且约世
    物明之。如真金随工匠等缘作?钏碗盏种
    种器物。金性必不变为铜铁。金即是法。不变
    随缘是义。设有人问。说何物不变。何物随缘。
    只合答云金也。以喻一藏经论义理。只是说
    心。心即是法。一切是义。故经云。无量义者从
    一法生。然无量义统唯二种。一不变。二随缘。
    诸经只说此心随迷悟缘成垢净凡圣烦恼菩
    提有漏无漏等。亦只说此心垢净等时元来不
    变常自寂灭真实如如等。设有人问。说何法
    不变。何法随缘。只合答云心也。不变是性。随
    缘是相。当知性相皆是一心上义。今性相二
    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识真心。每闻心字将谓
    只是八识。不知八识但是真心上随缘之义。
    故马鸣菩萨以一心为法。以真如生灭二门
    为义。论云。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心真如
    是体。心生灭是相用。只说此心不虚妄故云
    真。不变易故云如。是以论中一一云心真如
    心生灭。今时禅者多不识义。故但呼心为禅。
    讲者多不识法。故但约名说义。随名生执难
    可会通。闻心为浅闻性谓深。或却以性为法
    以心为义。故须约三宗经论相对照之法义
    既显。但归一心自然无诤。八心通性相名同
    义别者。诸经或毁心是贼。制令断除。或赞心
    是佛。劝令修习。或云善心恶心净心垢心贪
    心嗔心慈心悲心。或云托境心生。或云心生
    于境。或云寂灭为心。或云缘虑为心。乃至种
    种相违。若不以诸宗相对显示。则看经者何
    以辨之。为当有多种心。为复只是一般心耶。
    今且略示名体。泛言心者。略有四种。梵语各
    别翻译亦殊。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此是
    身中五藏心也(具如黄庭经五藏论说也)二缘虑心。此是八
    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色是眼识境。乃至根身种子器世界是阿赖耶识之境。各
    缘一分。故云自分)此八各有心所善恶之殊。诸经之中。
    目诸心所总名心也。谓善心恶心等。三质多
    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
    行故(黄庭经五藏论。目之为神。西国外道。计之为我。皆是此识)四干栗陀耶。此
    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然
    第八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以不觉故。与诸
    妄想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义者。能含染净
    目为藏识。不和合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都
    是如来藏。故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
    者即如来藏。如来藏亦是在缠法身。如胜?
    经说。故知四种心本同一体。故密严经云。佛
    说如来藏(法身在缠之名)以为阿赖耶(藏识)恶慧不能
    知藏即赖耶识(有执真如与赖耶体别者。是恶慧)如来清净藏世
    间阿赖耶。如金与指?展转无差别(指?等喻赖耶。金
    喻真如。都名如来藏)然虽同体。真妄义别本末亦殊。前三
    是相后一是性。依性起相盖有因由。会相归
    性非无所以。性相无碍都是一心。迷之即触
    面向墙。悟之即万法临镜。若空寻文句。或
    信胸襟。于此一心性相如何了会。九悟修顿
    渐似反而符者。谓诸经论及诸禅门。或云先
    因渐修功成。豁然顿悟。或云先须顿悟方可
    渐修。或云由顿修故渐悟。或云悟修皆渐。或
    云皆顿。或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如上等说。
    各有意义。言以反者。谓既悟即成佛本无烦
    恼名为顿者。即不应修断。何得复云渐修。渐
    修即是烦恼未尽。因行未圆。果德未满。何名
    为顿。顿即非渐。渐即非顿。故云相反。如下对
    会。即顿渐非唯不相乖。反而乃互相资也。十
    师资传授须识药病者。谓承上传授方便皆
    先开示本性。方令依性修禅。性不易悟多由
    执相。故欲显性先须破执。破执方便须凡圣
    俱泯功过齐祛。戒即无犯无持。禅即无定无
    乱。三十二相都是空花。三十七品皆为梦幻。
    意使心无所著。方可修禅。后学浅识。便但
    只执此言为究竟道。又以修习之门人多放
    逸。故复广说欣厌毁责贪恚赞叹勤俭调身调
    息?细次第。后人闻此又迷本觉之用。便一
    向执相。唯根利志坚者。始终事师方得悟修
    之旨。其有性浮浅者。才闻一意即谓已足。仍
    恃小慧便为人师。未穷本末多成偏执。故顿
    渐门下相见如仇雠。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
    洗足之诲。摸象之喻。验于此矣。今之所述。岂
    欲别为一本集而会之。务在伊圆三点。三点
    各别既不成伊。三宗若乖焉能作佛。故知欲
    识传授药病。须见三宗不乖。须解三种佛教
    (前叙有人难云。禅师何得讲说。余今总以此十意答也。故初已叙西域祖师皆弘经论耳也)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