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诸宗部五 >
  • 人天眼目卷之五

      宗门杂录
      拈花
    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家所谓世尊
    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
    曰。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三卷。因阅之。经文所载甚详。梵王至灵
    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
    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
    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
    云。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分付
    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
    秘藏世无闻者
      三身(新添)
    三身谓法报化也。法身?陈?谀恰4嗽票?br> 一切处。报身卢舍那。此云净满。化身释迦牟
    尼。此云能仁寂默。在众生身中。即寂智用
    也。寂即法身。智即报身。用即化身(事苑)
    金光明最胜王经云。一切如来有三种身。具
    足摄受阿耨菩提。化身者。如来昔在修行地
    中。为诸众生。修种种法。得自在力。随众生
    意。随众生界。现种种身。是名化身。应身者。
    谓诸如来。为诸菩萨说于真谛。令其解了生
    死涅??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权喜
    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
    如如智本愿力故。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
    背圆光。是名应身。法身者。为除烦恼等障。
    为具诸善法故。惟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
    身。前二种身。是名假有。后第三身。是真实
    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
    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复次诸佛
    利益自他。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
    如如智。又缨珞经云。五分法身。以识性别。
    戒香摄身。定香摄意。慧香摄乱。解慧摄倒
    见。度知摄无明。是五分香。缨珞其身
      四智(新添)
    大圆镜智(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平等性智(观一切法悉皆平等)
     妙观察智(善观诸法无碍而转) 成所作智(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故。转八识
    而成四智)
    妙藏诠注云。佛转八识而成四智者。用八
    为大圆镜智。七为平等性智。六为妙观察智。
    前五为成所作智。识惟分别。智能决断。大
    乘庄严论云。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具三身。
    古德云。眼等五识为成所作智。意为妙观察
    智。化身摄。末那为平等性智。报身摄。阿赖耶
    为大圆镜智。法身摄。智通禅师。读楞伽经至
    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诣曹溪问六祖。
    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
    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
    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
    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
    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
    明四智。若离三身。便谭四智。此名有智无
    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
    智性清净(八)平等性智心无病(七)妙观察智
    见非功(六)成所作智同圆镜(五)五八(果)六七
    (因)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转名不转体)。若于转
    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传灯)
      ○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 六尘 六识
      五识转成所作智
    般若经云。六根六尘成十二处。添六识和合
    为十八界。起信论云。以四种法熏习义。一净
    谓真如。二染谓无明。三妄心谓业识。四妄尘
    谓六尘。楞严云。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
    根出也。华严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
    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起信又云。三界
    虚伪惟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也。??br> 婆沙论问曰。心意识有何差别。答曰。无有差
    别。即心是意。意即是识。皆同一义。如火灸。
    亦名焰亦名炽。般若又曰。若如实知自性皆
    空。是为能学六根六尘六识者也。祖师云。遍
    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谓之佛
    性。不识唤作精魂。然虽如是。蹉过者极多。错
    会者不少
      ○ 第七末那识转平等性智
    楞伽云。末那者。此云染污意。恒审思量。故亦
    名传送识。佛与大惠谓。广说有八。略说有
    二。内现识计为我属赖耶。外分别事识计为
    我属前六识。真即识实性。亦属赖耶净分。故
    有?细者。谓三细六?。?细二识者。皆依无
    明住地而起。以根本无明。动彼静心。而起细
    识。依此细识。转起?心。以无明为本。依无
    明为因。生三细不相应心。依境界为缘。生三
    ?相应心。故云。?细二识。各具二因。方得生
    住。现识者。起信云。不相应心也。依不思议
    熏故得生。依不思议变故得住。此现识所现
    境界。动彼心海。起诸事识之浪也。分别事识
    者。起信云。相应心也。依境界故得生。依海心
    故得住也。此一识者。皆是无明。熏习真如。
    成染缘起也。论曰。当知无明能主一切染
    法。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诸经要集云。识
    自下上至脐已上灭者生人中。上至心灭者
    不失人身。上至头面灭者生天。至顶灭者永
    断轮回。自上下至腰灭者鬼趣。下至足灭者
    地狱。论曰。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惟一真心矣
      ○ 八阿赖耶识转大圆镜智
    宗镜云。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亦名含藏识。亦
    名八王子。亦名八解脱。亦名八丈夫。总有四
    八三十二相。此是果相因智报德。七八二识
    不相离。解深密经云。此八识能发起前六转
    识故。第八识谓前世中。以善不善业为因。招
    感令生第八异熟心。是果。此阿赖耶者。即是
    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
    一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识。如明镜不与影
    象合。而含影象。亦名如来藏识。伽陀云。诸
    法于藏识。识于法亦尔。更互为因相。亦互为
    果相。楞伽云。若不着二乘外道诸见。方能如
    实修行。摧破他论恶见。及舍我执等。能以
    妙慧。所依识者。即四智转八识也。入如来自
    证地者。言与诸佛同得同证也。楞伽经佛语
    大惠云。然彼诸识不作是念。我等同时展转
    为因。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着。俱时
    之起。无差别相。各了自境。注云。彼诸识等。
    各了自境者。此名八识俱能分别自分境故。
    不知惟是自心妄现也。谓色是眼识境。乃至
    赖耶见分。是第七识境。根身种子器界。是藏
    识境。然此八识。离如来藏。无别自体。以众生
    不知故。执为八识之名。诸佛证得之故。能成
    四智之用。若昧之则八识起执藏之号。七识
    得染污之名。六识起遍计之情。五识[狂-王+旬]根尘
    之相。若了知赖耶。成圆镜之体。持功德之门。
    末那为平等之源。一自它之性。第六起观察
    之妙。转正法之轮。五识兴所作之功。垂应化
    之迹。斯则一心匪动。识智自分。不转其体。但
    转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但伏六识不取
    尘境。故名识灭。是故离心之境。文理俱虚。即
    识之尘诠量有据。狂心不歇。歇则菩提。垢净
    心明。本来是佛
      ○ 第九阿陀那识
    亦名纯净识。合论曰。寄说阿陀那识(此云执持)为
    第九纯净识。如五六七八等识。常依九识以
    依止。凡愚不了。妄执为我。如水暴流不离水
    体。诸波浪等。以水为依。故五六七八识。常以
    净识为依。何谓九为净识。为二乘人久在生
    死业种六七八识有怖畏故。恐彼难信。方便
    于生死种外。别立净识。使令悲智渐渐得生
    达识成智。深密经颂云。阿陀那识甚微细。
    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
    别执为我
     按三身四智诸说。采摭经论援据详明。与
     沩仰辨识处。大相关系。可资深禅正修者。
     不蹈旁蹊而行正路。故予有取焉。往往同
     流之士必谓。吾单传直指之宗。何藉此为。
     殊不知。学道者。为心意识之所困苦甚矣。
     虚明自照。本自无它。境风摇摇。倏然走作。
     通人达士。犹未免焉。况其下者乎。可无方
     便观照之力乎。倘因其披剥之说。破其虚
     妄。?F其窠窟。即吾受用处。皆大圆镜智也。
     精金万?。不再矿矣
      石头参同契(雪窦着语 新添)
     竺土大仙心(谁是能举)  东西密相付(惜取眉毛)
     人根有利钝(作么生)  道无南北祖(且款款)
     灵源明皎洁(抚掌呵呵)  枝派暗流注(亦未相许)
     执事元是迷(展开两手)  契理亦非悟(拈却了也)
     门门一切境(舍短从长)  回互不回互(以头换尾)
     回而更相涉(者个是拄杖子)  不尔依位住(莫错认定盘星)
     色本殊质像(岂便开眸)  声元异乐苦(还同掩耳)
     ?合上中言(心不负人)  明明清浊句(口宜挂壁)
     四大性自复(随所依)  如子得其母(可知也)
     火热风动摇(春冰自消)  水湿地坚固(从旦至暮)
     眼色耳音声(海晏河清)  鼻香舌咸醋(可凭可据)
     然于一一法(重报君)  依根叶分布(好明取)
     本末须归宗(唯我能知)  尊卑用其语(不犯之令)
     当明中有暗(暗必可明)  勿以暗相遇(明还非睹)
     当暗中有明(一见三)  勿以明相睹(无异说)
     明暗各相对(若为分)  比如前后步(不如此)
     万物自有功(旨尔宁止)  当言用及处(纵横十字)
     事存函盖合(仔细看)  理应箭锋拄(莫教错)
     承言须会宗(未兆非明)  勿自立规矩(突出难辩)
     触目不会道(又何妨)  运足焉知路(出不恶)
     进步非近远(唱弥高)  迷隔山河故(和弥寡)
     谨白参玄人(闻必同归)  光阴莫虚度(诚哉是言也)
    寂音曰。予尝深考此书。凡四十余句。而以明
    暗论者半之。篇首便曰。灵源明皎洁。枝派
    暗流注。乃知。明暗之意根于此。又曰。暗合
    上中言。明明清浊句。调达开发之也。至指其
    宗而示其趣则曰。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故其下广序明暗之句。奕奕缀联不已者。非
    决色法虚诳。乃是明其语耳。洞山悟本得此
    旨故。有五位偏正之说。至于临济之句中玄
    云门之随波逐浪。无异味也。而晚辈承其言。
    便想像明暗之中有相藏露之地。不亦谬乎
      五问
     此盖当时义学之徒。相与造说。诬罔先圣。
     非毁禅宗。而自聪禅师问达观颖和尚。凡
     五问欲杜邪谬。故辩详之
    僧自聪问达观颖和尚曰。诸经论家多言。西
    天自迦叶至师子尊者。祖师相传。至此断绝。
    其实如何。答曰。吁如此说者生灭心也。不知
    为法惜人。萤斗杲日。雀填沧海。枉劳形耳。且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度婆舍斯多。兼出达磨
    达。其缘具在唐会稽沙门灵彻序金陵沙
    门法炬所编宝林传。并据前魏天竺三藏支
    疆梁楼续法记。具明师子尊者遇难以前传
    衣付法之事。从大迦叶为首。直下血脉。第二
    十五祖婆舍斯多。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二十
    七祖般若多罗付菩提达磨。即唐土初祖也。
    原支疆梁楼三藏来震旦。抵洛阳白马寺。时
    即前魏帝道卿公景元二年辛巳岁也。师子
    入灭方二年矣。以是显知。经论诸师诬罔后
    昆。吁哉奈何。问曰。达磨大师。自西天带楞伽
    经四卷来是否。答曰非也。好事者为之耳。且
    达磨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岂有四卷经耶。聪曰。宝林传亦如是说。颖
    曰。编修者不暇详讨矣。试为子评之。夫楞
    伽经三译。而初译四卷。乃宋天竺三藏求那
    跋陀之所译。次十卷元魏时菩提流支译。流
    支与达磨同时。下药以毒达磨者是也。后
    七卷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以此
    证之。先后虚实可知矣。仰山寂禅师。亦尝
    辩此。其事甚明
    问曰。传法偈无翻译。暨付法藏传中无此偈。
    以致诸家多说无据。愿垂至诲。答曰。噫子
    孙支分是非蜂起。不能根究耳。只如达磨未
    入此土。已会唐言。何以知之。初见梁武时
    对问。其事即可知矣。后又二祖可大师。十年
    侍奉。以至立雪断臂。志求祖乘至勤诚矣。
    后达磨告曰。吾有一袈裟。付汝为信。世必有
    疑者云。吾西天之人。子此土之子。得法实
    信。汝当以吾言证之。又云。自释迦圣师至
    般若多罗。以及于吾。皆传衣表法。传法留偈。
    吾今付汝。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
    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因引从上诸祖偈。一
    一授之。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
    宗旨。以此则知。达磨付二祖决矣。此乃单传
    口授。何暇翻译哉
    问曰。天台尊者一心三观法门。与祖师意如
    何。答曰。子若不问吾难以言也。吾尝见教
    中云。吾有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且不在三
    乘五教之内。原佛祖之教。皆有传授。昔闻大
    师。于藏中得龙树所造中论。览至第四卷。破
    诸法性有定性则无因果等事。如颂曰。因缘
    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
    义。次颂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
    切法。无不是空者。繇此述一心三观。曰空
    曰假曰中。若据教意。大凡一偈。皆有四句以
    成其意耳。智者离为三观似枝蔓。又未详传
    授。因此便言。远禀龙树。以树为祖。近禀思大
    则可知矣。若间世承禀。吾恐后世必有聪利
    之人。空看佛经。自禀释迦。岂其然乎。良繇
    智者具大福德智慧辩才。累为帝师故。成一
    家之说。辞博理微。而后世子孙。称传祖教。乃
    番毁师子尊者。亲付法与婆舍斯多。以至此
    土六祖传衣付法。以为邪解。呜呼吾若备论。
    即成是非。子自详之
    问曰。自达磨至此土。因何诸祖师言教。与
    西天诸祖洎六祖已上不同。牛头一宗北秀
    荷泽。南岳让青原思。言句渐异。见解差殊。各
    党师门互毁盛至。如何得息诤去。答曰。怪哉
    此问。且祖师来此土。如一树子就地下种。
    因缘和合而生芽也。种即达磨并二祖也。枝
    叶即道副总持道育之徒也。洎二祖为种。三
    祖为芽。乃至六祖为种。南岳让为芽也。其牛
    头神秀荷泽等。皆枝叶耳。然六祖下枝叶繁
    茂。生子亦多。其种又逐风土所宜。采取得
    叶贵叶。得枝贵枝。亦犹树焉在南为橘。在北
    为枳。虽形味有变。而根本岂变乎。又类日焉
    在东为朝。在西为暮。日亦逐方而转。则轮影
    也。其空则不转必矣。得何怪哉。子但了其
    内心。莫随其外法。内心者脱其生死。外法者
    逐其爱恶。爱恶生则去佛祖远矣。为子等
    间。签出正宗及横枝言句。各于后述其繇
    序。令学者明其嫡庶者矣
      觉梦堂重校五家宗派序
    皇朝景德间吴僧道原。集传灯三十卷。自曹
    溪下列为两派。一曰南岳让。让出马大师。一
    曰青原思。思出石头迁。自两派下又分五宗。
    马大师出八十四员善知识。内有百丈海。出
    黄?运大沩佑二人。运下出临济玄。故号临济
    宗。佑下出大仰寂。故号沩仰宗。八十四人。又
    有天王悟。悟得龙潭信。信得德山鉴。鉴得雪
    峰存。存下出云门宗法眼宗。石头迁出药山
    俨天皇悟二人。悟下得慧真。真得幽闲。闲得
    文贲。便绝。唯药山得云岩晟。晟得洞山价。
    价得曹山寂。是为曹洞宗。今传灯却收云门
    法眼两宗。归石头下误矣。缘同时道悟有两
    人。一曰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者渚宫人。崔
    子玉之后。嗣马祖。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
    化。正议大夫丘玄素。撰塔铭。文几千言。其略
    云。马祖祝曰。他日莫离旧处。故还渚宫。一曰
    江陵城东天皇寺道悟。婺州东阳人。姓张
    氏。嗣石头。元和二年丁亥化。律师符载所
    撰碑。二碑所载。生缘出处甚详。但缘道原
    采集传灯之日。非一一亲往讨寻。不过宛转
    托人捃拾而得。其差误可知也。自景德至
    今。天下四海。以传灯为据。虽列刹据位立宗
    者。不能略加究辨。唯丞相无尽居士。及吕
    夏卿二君子。每会议宗门中事。尝曰。石头得
    药山。山得曹洞一宗。教理行果。言说宛转且
    天王道悟下。出个周金刚。呵风骂雨。虽佛
    祖。不敢婴其锋。恐自天皇或有差误。寂音尊
    者亦尝疑之云。道悟似有两人。无尽后于达
    观颖处。得唐符载所撰天皇道悟塔记。又讨
    得丘玄素所作天王道悟塔记。?以遍示诸
    方曰。吾尝疑。德山洞山。同出石头下。因甚垂
    手处死活不同。今以丘符二记证之。朗然明
    白。方知吾择法验人之不谬耳。寂音曰。圭
    峰答裴相国。宗趣状列马祖之嗣六人。首曰
    江陵道悟。其下注曰。兼禀径山。今妄以云门
    临济二宗竞者。可发一笑。略书梗概以传明
    达者。庶知五家之正派如是而已

    人天眼目卷之五(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