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史传部一 >
  • 佛祖统纪卷第五十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二
      仁王般若经疏序    待制晁说之
    陈隋间。天台智者远禀龙树立一大教。九
    传而至荆溪。荆溪之世。有新罗来学者。曰
    法融理应纯英。故此教播于海外诸国与中
    原并盛矣。唐室丧乱典籍荡灭。虽此教为
    不可亡者。亦难乎其存也。然杲日将出而
    晓霞先升。真人应运而文明自见。我有宋之
    初此教复杭海入吴越。今世所传三大部之
    类是也。然尚有留而不至。与夫至而非真
    者。仁王经疏先至有二本。众咸斥其伪。昔
    法师既纳日本信禅师所寄辟支佛[髟/火]。答
    其所问二十义。乃求其所谓仁王经疏。信即
    授诸海舶。无何中流大风惊涛。舶人念无
    以息龙神之意。遽投斯疏以尉安之。法智
    乃求强记者二僧。诣信使诵文以归。既而
    二僧丧乎日本。至元丰初。海贾乃持今疏二
    卷来。四明有沙门如询。因缘得之(云云)智者慈
    [雨/注]尽法性为止观。而源流释迦之道。今方
    盛于越中。异日会当周于天下。岂独是书
    之不可掩哉。大抵吾宗所以永异他家不
    容同世并语者。其唯三千乎。其唯观具乎
      明智法师碑论    晁 说之
    世尊鹤林法付迦叶。二十四传至于师子。
    或曰。二十八传至于达磨。磨在梁时始来
    东土。于六度中特以禅名。虽云顿示岂
    无方便。虽云不立文字初传则有楞伽。后
    五六叶则尚般若。览教照心不在兹乎。自
    迦叶十三传曰龙树。着大智度论。译传震
    旦。则有北齐文禅师。一览斯文即悟中观
    之旨。以传南岳。岳传之天台。天台悟法华
    三昧。始开拓义门。定而三止。慧而三观。曰
    具。曰即。曰一念三千。其所归宗曰法华。
    则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摄六度融万行。开
    而显之无非法华佛慧之道。暨传之章安
    缙云东阳左溪。至于荆溪。于是智者之教悉
    载于书。而一归于正矣。荆溪传满。满传?
    (当云荆溪传邃邃传?)?传外。外传?。?传竦。竦传寂。
    寂传通。通传礼。是为四明。于时此教特
    盛。异同亦多。龙象重望未易柔服。一言之
    辨勤乎十返。如不观真心唯观阴妄。至
    今称之为是。后世何为而欲异其说乎。仰
    惟智者之为智也。大矣哉。三观单复之旨。实
    着乎圆觉。十境互发之论。方见乎楞严。智
    者先言之于隋。此经后译之于唐。虽欲不
    信其可得乎(莹公清话。楞严本在西域。智者闻之。忍死以候。既而入灭期逼。遗
    记之曰。此经入汉吾不得见之矣。当有宰官身菩萨。以文章翻译佛语。又数百年。当有肉身比丘以吾教判
    此经归中道)所谓灵山亲闻者。此亦其躅欤。故其教
    东及日本。西返天竺。未之与抗也。或曰教
    外别传不知教无等等。何外之有。传授圆
    成何别之有。或曰不立文字。不知文字非
    真非妄。乃以何者为文字。尝求乎其人
    矣。前乎智者导其教者。曰梁傅大士。北齐
    稠禅师。后来推尊而赞之者。曰南山律师。
    韶寿诸师(韶国师寿禅师)密弘而取证者。永嘉真觉。
    虽异途而不敢不赞者。贤首藏师。或叛去
    而窃用其义者清凉观师。公为异同。而自
    立己意者慈恩基师。唯圭峰密私用其言。
    而专以四禅八定次第之学。何异儿戏以侮
    耆德。善乎梁敬之之言曰。佛法以天台为
    司南。柳子厚曰。佛道愈远异端竞起。惟天
    台得其传。又曰。传道益微言禅最病。今之
    空空。愚夫纵傲自我者。皆诬禅以乱其教。
    [冒-目+月]乎嚣昏放乎淫荒。吾将合马鸣龙树之
    道焉。唯是明智。其生既晚异端益肆。积德
    于躬。无辨于彼。将自屈服。我言则光。顾予
    何者。辄与斯事。窃少闻大道于圆照禅师。
    且有言曰。他日勉读经教后三十年果遇
    明智。获闻一家性具之旨。视彼暗证禅师
    文字法师乘坏驴车。无力以正之。则不敢
    不自勉
      南湖法智大师像赞    真隐居士史浩
    灵山一席俨在天台。后十三叶复生奇才。
    唱道四明讲肆宏开。溥海声闻??云雷。章
    圣在御中使鼎来。得法大旨皇皇恢恢。锡
    号法智宸章昭回。抵今后学咸仰崔嵬。兰
    馨菊芳本一根?。呜呼是为法宇之柱石。教
    鼎之盐梅。宜兹幻影。历千古而无尘埃
      永嘉西湖法明寺疏    水心先生叶适
    兹寺是昔忠法师之所居。师行业至高愿力
    强果矢言以致道。故虽焚荡草莽。百年间
    冠盖。常走一郡。至子真师建两序。师昶
    师崇殿堂。于是院落始成。昶师尤精苦。衣
    屦穿损。食不累合。诸生云赴应答泉涌。东掖
    天竺之盛。诚足相将。初天台立止观二义。
    承而为说者益以蔓衍。而忠昶二师尤多论
    述。今其徒妙真普济。欲集诸家学为教藏。
    院中率道俗修念佛三昧。以旌昶之绩而
    嗣忠之业于无穷。志甚远也。夫浮图以身
    为旅泊。而严其宫室不已。以言为赘疣。
    而传于文字愈多。固余所不解。尝以问昶。
    昶亦不知所以然也
      重刊删定止观序    铠庵吴克己
    奇哉。救世明道之书。不图复行于今也。使
    王公大人知有此书。必不至信谗以废毁。
    使缙绅先生知有此书。必不至立论以?
    排。使启禅关者能读此书。其肯以教外别
    传自欺乎。使寻经论者能读此书。其肯以
    分别名相自困乎。矧欲使薄海内外家藏
    此书展转开导了达此义。又孰肯贪于粗弊
    五欲。而不早求解脱者乎。是皆内教弟子。
    护持教法之大略也。子贡好辨。孔道以明。孟
    子岩岩。功堪继禹。斯言概之。谁曰不信
      与喻贡元书    铠庵吴克己
    佛道来东华几二千载矣。吾儒攘斥甚力者。
    无若韩氏欧阳氏。然皆未究其言与其道。
    唯知坚执周孔立教者以诋之。故虽攻之
    而愈坚。终无以大服天下之心。独关洛诸贤
    与胡氏父子。颇尝出入释氏而不信之。然
    考其所与辨明。而谓之?淫邪遁者亦不
    过指禅宗单传之学而已。夫释氏之有禅
    宗。犹吾儒之有老庄也。苟以拈椎竖拂夸
    诞之谈。而疑释氏一代正教。是犹以王何
    所学之浮虚而疑六经语孟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之道也。奚可哉。去佛愈远异端并
    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正传。此唐之梁敬之
    柳子厚。我朝晁以道陈莹中诸公所服膺而
    深造者也。仆虽不敏实研究有年。观其发
    挥一性范围法界俾六凡四圣各迪厥德
    而咸底于极。诚未易遽为足下言。惟足
    下他日考其书而订其道。方知仆昨者鄙
    诗所谓大道不可私与夫孔释俱援世之句。
    果非自欺而又以欺天下也。然则孔释之
    道果同乎。果异乎。异则不可得而一。同则
    不应异其施。曰有世法有出世法。以世
    法而疑出世法固不可。以出世法而外世
    法亦不可。故天台所传。亦有真俗相即之
    谛。其察乎道并行而不相悖者。亦审矣。世
    有足迹未抵乎泰山之麓而辄谈其广狭
    高下。欲欺乎未见泰山者。且不可。况乃
    见者乎。今足下未读佛之书而遽议佛之
    道。何怪乎言之谆谆。而仆邈然不听也
      始终心要    荆溪大师 湛然
    始终心要(永嘉沙门从义注)
     (在因名始。至果为终。因果虽殊谛德无别。圆顿上乘旨归于此。所以荆溪立于心要)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上句标指。下句发叹。天然者如天之然。亦名
    自然。问。此与外道所计何别。答。外道所执已为三藏所破。那忽谓同圆顿谛理。复次应知。若从破计须
    荡自然。破计虽尔理必自然。是则自行。乃遣执惰。随缘无妨。作斯说也。至于下文含生本具秘藏不显
    由三惑覆。亦应准今料简显示。举一例诸。无劳委述)中谛者。统一切法。真
    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别示解释三谛
    相也。中者不偏二边也。谛者审而无虚也。统者总也。一切法者二边之法也。真者无伪妄也。泯亡泯也。一
    切法者三千之法也。俗者世俗也。立者建立也。一切法者百界之法也。当知此约三谛别明。若从通说。应
    云一中一切中。无真无俗而不中。则三谛皆统理而绝待也。一真一切真。无中无俗而不真。则三谛俱亡泯
    而无相也。一俗一切俗。无中无真而不俗。则三谛并建立而宛然也)举一即三。非
    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上两句示三谛
    融即。显非纵横之殊异也。下二句明三谛本具。彰无作之妙法也。举一即三者。举其中谛非真非俗。当体
    泯法。复名真谛。常自建立。又为俗谛。中谛之一即三既然。真俗之二即三亦尔。准诸祖诰亦应更云。即
    三而一有可相离。即一而三不可相混。非三非一。三一宛然。会之弥分。派之常合。横之复高。竖之又广。
    明镜等譬。真好研详。勿见三一相即之故。便乃不许俗谛世法真谛亡泯中谛统绝俗言洋洋。岂可诬哉)
    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三谛微妙众生不了。称
    之为秘。法界包用不可尽。目之为藏。性虽微妙浊成本有。譬如镜天。喻若尘云。今此总明。次文别尔)
    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
    乎空寂(无明者。不了法界无所明也。尘沙者。譬无知之数多也。见思者。从解等立名也。应
    知三惑皆是性具。同体为障。难可了知。文云翳障阻者异其文耳)然兹三惑乃体上
    之虚妄也(结指惑障都非真实。空华之譬其在兹乎)于是大觉慈尊。
    喟然叹曰(大觉即妙觉喟然叹声也)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
    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通指三谛以为真如及平等慧。绝
    名离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
    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
    成乎三德(众生在迷未能复性。是故须明惑观等说。全性起?性无所移。全?在性?常宛尔。
    一家所立三谛文在璎珞仁王两经。三观文出璎珞经下卷三惑准大品大论而开。三智具如大品三智品中。
    三德备在大涅??经)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
    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
    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
    德(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知一切法空寂一相名一切智。知十法界诸
    种差异为道种智。知于二边无非中道名一切种智。照明为般若。解缚名解脱。清净名法身。皆具常乐我净。
    谓之德)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
    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上文别示。恐谓纵横。故兹
    融即显非别异。是故当知。三惑一念中破。三观一心中?。三智一念而证。三德一心而成。惑观一如智德
    无别。苟非性具宁免异殊。山门教观永异诸家。超过众说良在兹焉)然此三谛性之
    自尔(重叹三谛非作所成)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
    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自迷
    之悟展转相由。文中五三?是一三无前无后因果理同)从因至果非渐修
    也(性德之行异乎历别)说之次第理非次第(言不顿显故有前后。若论其
    理实在刹那。其理者何。三千三谛)大纲如此。纲目可寻矣(谛德宏深。
    故曰大纲。诸法广多。号为纲目。华严名法界。方等为实相。般若称佛母。法华号髻珠。涅??名佛师。三谛
    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龙猛悟之而造论。智者得之以开拓。荆溪传之为心要。是则十方大觉诸祖所传。莫
    不归乎谛德秘藏。像末惰浇信心寡薄。如斯法门不能宗重。而更别求心要之术。良由近代习大乘者杂滥故也)
      四十二章经疏序    孤山法师 智圆
    古者能仁氏之王天下也。象无象之象。言
    无言之言。以复群生之性。由是佛教生焉。
    教之高下视根之利钝。是故有顿焉有渐
    焉。然后混而为一。是谓开显。而蚩蚩群汇。
    率其化复其性。蹈乎大方安乎秘藏者。
    可胜言哉。逮乎后汉其道东传。时君仰其
    神。元元陶其训。乃与仲尼伯阳之说三焉。
    原夫仲尼之为训也。扬唐虞三王之道。尊
    仁而尚义。俾复其王而企于帝也。伯阳之
    为训也。扬三王朴略之道。而绝圣弃智。
    俾复其皇而企于结绳也。矧兹二者。谈性
    命则未极于唯心乎。言报应则未臻于
    三世乎。然于治天下安国家不可一日
    而无之矣。美乎哉。其可教乎域中也明矣。
    若夫释尊之为训也。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
    焉。非止言其太极生两仪玄牝为天地根
    而已。考善恶报应悉我自业焉。非止言其
    上帝无常天网恢恢而已。有以见伯阳仲尼。
    虽欲谓之广大悉备。至于济神明研至
    理者。略指其趣耳。大畅其妙者。则存乎
    释尊之训欤。其可教乎域外也。又已明矣。
    域内则详乎治身。而尚略乎治心。故谓之
    外教。域外则善乎治身。而极乎治心。故谓
    之内教。昔阮孝绪正以内外之名。为不诬
    矣。世人有谓。三者能混同焉。或几乎失。或
    谓三者硕异焉。亦未为得也。何哉。复性有
    浅深。言事有远近。则不得不异也。至于
    迁善而远罪胜残则去杀。则不得不同也
    (此略文耳。净觉还源记有释)
      与骆御史书(名偃)    孤山法师
    浮图之法非古也。其来于东汉乎。其为体
    也清净。其为用也仁恕。由是七六家十九流
    焉。为利于上下救弊于孔老。其亦至矣。
    请扬?n而陈之。夫秦火六经汉兴杂霸。民
    浇俗漓。争夺方炽。礼让??微。则仲尼之仁义。
    伯阳之道德。或几乎息矣。赖我浮图之为
    训也。既以三世报应制其事。复明一心空
    寂穷其理。民有闻报应之说者。虽贪残鄙
    吝之夫。亦庶乎振乏周急矣。民有闻空寂
    之说者。虽矜功用壮之夫。亦庶乎守雌保
    弱矣。能周振则博济之道行。善保守则朴素
    之风还。博济行则礼让着。朴素还则刑罚措
    (利于民则仲尼伯阳之道。不远而复矣。故曰为利于上下救弊于孔老焉。洎乎时君好之失其旨方袍事之违
    其道)以斯而失其旨则节制不行。违其道则
    寂默不守。乃以雕峻轮奂而奢夸。乃以轻
    肥温饱而炜烨。徒以多为贵。则坏其道者
    众矣。言以怪为美。则惑其听庶矣。递相沿
    袭??以成俗。使夫清净仁恕之风无乃荡尽
    于是。蚕食蠹耗之谤自兹而生。斯乃好之者
    事之者之不善耳。非教之罪也而往世君民
    不察其所由。视其徒之不肖。而迁怒于善
    人教法者有焉。往往造毁佛之律。行挟释
    之诛。亦何异乎以丹朱而罪尧。因商均而
    咎舜。服药过度而归过于神农。纵火致焚
    而反怨于燧人也耶
      南岳止观后序    慈云大师 遵式
    止观用也。本乎明静。明静德也。本乎一性。
    性体本觉谓之明。觉体本寂谓之静。明静不
    二谓之体。体无所分则明静安寄。体无不
    备则明静斯在。语体则非一而常一。语德
    乃不二而常二。?分而不分。?一而不一
    耳体德无改。强名为万法之性。体德无住。
    强名为万法之本。万法者复何谓也。谓举体
    明静之所为也。何其然乎。良由无始本觉之
    明强照照生而自惑谓之昏。无始无住之本
    随缘缘起而自乱谓之动。昏动既作万法生
    焉。?砟靠栈?袷撬?铩9试撇槐渌嬖得?br> 之为心。随缘不变名之为性。心昏动也。性
    明静也。若知无始即明而为昏。故可了
    今即动而为静。于是圣人见其昏动可即
    也明静可复也故因静以训止。止其动也。
    因明以教观。观其昏也。使其究一念。即
    动而静。即昏而明。昏动既息。万法自亡。但
    存乎明静之体矣。是为圆顿。是为无作。是
    如来行。是照性成修。修成而用废。谁论止
    观。体显而性泯。亦无明静。豁然谁寄。无所
    名焉。为示物指归。止成谓之解脱。观成谓
    之般若。体显谓之法身。是三即一。是一即
    三。如伊三点。如天三日。非纵横也。非一
    异也。是谓不思议二德。是为大般涅??
    也。呜呼此法。自鹤林韬光授大迦叶。迦叶
    授之阿难。阿难而下灯灯相属。至第十一马
    鸣。鸣授龙树。树以此法寄言于中观论。
    论度东夏独淮河慧文禅师解之授南岳大
    师。南岳从而照心。即复于性获六根清
    净。位邻乎圣。斯止观之用验矣。我大师惜
    之无闻后代。从大悲心出此数万言。目为
    大乘止观。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分为
    二卷。初卷开止观之解。次卷示止观之行。
    解行备矣。犹目足焉。俾我安安不迁而运
    到清凉之池。噫斯文也。岁月辽远。因韬晦
    于海外。道将复行也。果于咸平三祀。日本
    国圆通大师寂照。锡皆扶桑。杯泛诸夏。既
    登?岭。解箧出卷。天竺沙门遵式首而得
    之。度支外郎朱公顿冠首序。出奉钱(奉音凤。
    禄也。作俸旨葑皆误)模板。而广行之。大矣哉。斯文也。
    始自西传。犹月之生。今复东返。犹日之升。
    素景圆晖。终环回于我土也。因序大略以
    纪显晦耳
      书绅(论语子张书诸绅)    慈云法师
    知白汝知(师字知白)日之所为。害善之法偏宜远
    之(诸恶莫作)。损恶之道益其用之(众善奉行)。口无自
    伐。心无自欺。勿抱内蠹(包藏无良如木有蠹)。勿扬外
    仪(诈现威仪徒增我慢)。欲人之誉畜己之私。杀义之始陷
    祸之基(求虚誉着灭于义。藏己私着蹈于祸)。自持其德必有余讥。
    自务其达必有余非(务德未充而自惟。故人多讥之。了达未至而
    自务。故人多非之)。眷属集树汝宜去之。利养毛绳汝
    宜畏之(近于眷属则多恼。当用一术全身远害。利于供养则多贪。如毛绳缚身入水愈急)。
    自行之际择而思之。惩恶之余何则是宜
    (欲从自行当须择思。恐堕二乘也。既知征恶。何法愿求大乘也。立此质问。委在下文可见)。清香
    一炷红莲数枝。口勿辍诵意勿他思(常读净土
    经唯存净土境)。安禅礼像其则勿亏(专修观佛三昧。专礼阿弥陀佛)。量衣
    节食其志勿移造世文笔如佛诫之。说人
    长短如法谨之。从对宾侣口勿多辞。频
    惊光景坐勿销时(寸阴是竞)。芭蕉虚质非汝久
    期(身实危脆)。莲华净土是汝真归(由前禅诵礼念功。即得往生安乐刹)。
    俾夜作昼勤而行之(心心无间。念念往生。所谓无以睡眠一生空过)

      观心十法界图






    【图】






    修观之道。曰从行。曰附法。曰托事。唯三而
    已。今观心图者。从行之正轨也。准夫止观。
    二十五法为方便。十乘十境为正修者。固
    非于此能备。若其日用之际。以十界德过升
    沈鉴我心曲。虽丝[髟/火]不能自逃。其迁善
    改过之要乎。慈云法师示我以观心之图。
    研味法喜心乎不忘。置诸座隅足以自警。
    而未见兼人之益。乃复命工形诸篆刻。用
    广流行。庶几乎仰承于师志也
        皇宋天圣元年九月既望太原王钦若序
    其广不可涯。高不可盖。长不可寻。将盈
    而虚。将晦而明。虽边而中。微妙深绝叵得
    而思议者。惟心也。天台师闻之于灵山。证
    之于三昧。知其寂默非数所求。而强以数
    数于非数。依法华作十界百界三千权实。
    以明诸性。非合也。非散也。自然而然曰诸
    法实相。使人易领也。然后示之。一念空三
    千皆空。一念假三千皆假。一念中三千皆中。
    成圆三观观圆三谛。以明诸修。大智也。大
    行也。不运而速曰白牛大车。使人顿入也。
    故得自因至果不移一念坐道场成正
    觉降魔说法度众生入涅??。而能事毕矣。
    用龙树偈因缘即空即假即中。会而同之。十
    法界者何也。十统诸法也。三谛为界也。何
    者谓佛以中为法界者也。菩萨以俗为法
    界者也。缘觉声闻同以空为法界者也。地
    狱鬼畜修罗人天。同以因缘生法为法界
    者也。空假中者。虽三而一也。十界者。亦一
    而十也。故使互含一复具九。如帝珠交映
    成百法界也。一因缘一切因缘。一空一切
    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良由于此。三
    千者复何谓也。成界之法者也。有其十。谓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
    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等。斯总也。十法在佛为中为实为常为三
    智为五眼为十力为四无畏为不共法。
    在菩萨为假为权为荣为常为万行为
    四摄。在二乘为空为权为三脱为四枯
    为无陋为涅??。在凡夫为倒为惑为陋
    为盖为缠为集恼为生死斯别也。统彼百
    界乃成千法。复播诸百界为三世间成三
    千法耳。百界三千一也。与夫一念非前后
    也非相合也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必归
    乎不思议三谛无量三法三德密藏矣。噫一
    念心法既然。引而同之。彼彼佛法。彼彼众生
    法。咸然也。经曰。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斯之谓欤。既知
    是已当观日用。凡起一念必属一界。即
    照此界为九为佛。九则随情偏起。谓之无
    明。佛则称理圆观。谓之大慧。九界之念并
    (并俗)非佛界之心方是是非鉴矣。非则照之令
    是。是则护令成行。经曰。诸佛解脱当于众
    生心行中求。行于非道能达佛道。斯之谓
    也。然则目虽在面。反临鉴以正容。心实由
    中。要藉缘以薰虑。神灵潜密。照之或难。识
    想纷驰。检之非易。故今引心于外。绘彼
    升沈之像。存志于中观我是非之变。然后
    策心内照。正道由明。题为圆顿观心十法界
    图。于一心字派出十界。复引墨迭贯。方之
    联珠。表一法界展转具九成百法界。仍以
    日起行相书之左右。览者欲深于性。请详
    诸序。欲熟于修。当观诸图状
    佛界。若人因读圆满修多罗及闻善知识
    所说起净信心。信已一念三道之性即三德
    性。苦道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法
    身究竟。般若清净。解脱自在。一究竟一切
    究竟。般若解脱亦究竟。一清净一切清净。法
    身解脱亦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法身般若
    亦自在。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纵非横亦
    非一异。法身常住余亦常住。乐我净亦如
    是。是则常乐四德秘密之藏遍一切处。一切
    诸法悉是佛法。既信是已。以境系心。以心
    系境。心境念念相续不断。必见法性。设未
    相应。当依一实无作四谛。起四大誓无可
    求中。吾故求之。依前苦道即苦谛。发一誓
    愿未度者令度。烦恼及业即集谛。发一誓
    愿未解者令解。苦道即法身即是灭谛。发
    一誓愿未涅??者令得涅??。烦恼即菩提
    即是道谛发一誓愿未安者令安。四弘不
    入当巧安心。如是次第具修十法。必入五
    品六根及分证位名佛法界
    菩萨界。若观根尘一念为迷解本。迷故则
    有十界苦集。悟故则有四圣道灭。缘此无
    量四谛起无量誓愿。未度者令度。未解者
    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者令得涅??。善
    巧度生慈眼视物。所集福业与众生共。如
    是起一念者。名菩萨法界○缘觉界。若根
    尘念起。则了之从无明生。生故有行。行招
    名色乃至老死。三世相续如舞火轮。因缘本
    空幻化不实。求自然慧乐独善寂。观空心
    重耽住寂定。虽得道果不慕化人。复有
    观物荣落悟世非常闻空得道。名为独
    觉。如是行者名缘觉法界○声闻界。若根
    尘因缘随有一念。依色心故苦。由烦恼故
    集。厌苦断集非对治如何。遂依四谛修
    十六观三十七道品。如救头然。由四善根
    得入无漏四沙门果。证二涅??。会偏真理。
    不得佛法。不慕化人。如獐独跳不顾后
    群。如此一念名声闻法界。○天界。若其念
    起多忻天乐。笃其善心希于来报。斋戒纯
    净饭食沙门。造立塔寺及佛形像。书写大
    乘济惠贫病。于十善法止作具修。自然成
    性。或关禁六根。使六情不荡六尘不入。
    得欲界禅及色无色定。身心寂静三业调良。
    如此一念名天法界○人界。若其念念以
    五常立德。五戒修身。于国惟忠。于家惟
    孝。谦损居家。中正存诚。推德于人。引咎向
    己。尊上恤下。给孤济贫。惭愧是怀。慈和
    为性。深信因果崇重三宝。精修斋戒建
    立塔寺。但希世乐无升出心。贪惜自身恋
    着眷属。如此一念名人法界○阿修罗界。
    若其念念虽好修善布施斋戒。而多猜嫌狐
    疑进退。所修福业多为胜他。见人修善情
    多嫉忌。贡高我慢珍己轻人。欲彼归从不
    耐谦损。如[玄*鸟]高飞下视。外扬仁义内无
    实德。众前谈论引长于我。不循理正不愧
    贤能。如此行心是阿修罗法界○饿鬼界。若
    其念念无惭无愧。贪求无足悭吝鄙惜。不
    施一毛。克削于人裒归于我。见人布施
    傍起遮障。见人得利心生热恼。性多谄
    曲常起邪见。人前正容屏处放恣。破斋犯
    戒恣贪饮食。不信罪福不信因果。不信
    三宝不孝所亲。是名饿鬼法界○畜生界。
    若其念念耽湎五欲贪多眷属。日增月甚而
    无厌足。曲理枉物断不以公。非法取财动
    不由义。?图利己不恻孤贫。明负他财
    鲁扈抵突。市易负直公行劫夺。不忠不孝。
    无贤无愚。不信因果不信三宝。痴?无
    耻现同畜生。是名畜生法界○地狱界。若
    人亲近邪恶友。及性自作恶。起增上心。念
    念相续。造上品十恶。谓杀盗?H。妄言绮语两
    舌恶骂。贪嗔邪见。及五逆罪。犯四重禁污
    梵行人。沽酒醉乱。不思君父师长恩德。横
    生热恼挫抑贤能。党比不肖破塔坏寺。
    烧毁经像谤毁大乘。断学般若谤无诸
    佛。破戒受施。用三宝物。偷僧只物。起于外
    道断常诸见。破正因果三世之法。习十二种
    恶律仪法(一屠儿。二魁[利-禾+曾]。三养猪。四养鸡。五捕鱼。六猎者。七网鸟。八捕蟒。九咒
    龙。十狱卒。十一盗贼。十二为王家捕贼。及养蚕等业)如上等辈死堕阿鼻
    大热大寒诸大地狱。是名地狱界
      宗门尊祖议    沙门志磐
    如来圣人。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之道化天
    下后世者。谓之佛。佛弟子以次传道为世
    宗主者。谓之祖。其实一道尔。故如来之将
    息化也。以无上大法付之饮光。饮光任持
    二十年。以付庆喜。庆喜持法宣化亦二十
    年。以付商那。下而至于十三世曰龙树。
    始以文字般若着所证三观之道。曰中观
    论。暨译传东夏。于是北齐以宿悟已证立
    为观法。以授南岳。南岳承其旨。悟法华
    净六根。以授天台。天台始立五时张八教。
    用明法华开显之妙。而大畅乎境观之旨。时
    则有章安。执笔载为疏论。其道遂大明。法
    华天宫继世讲演。嗣其法者唯左溪。左溪
    门学。独荆溪能承正统。述诸记以赞祖谟。
    则清凉异议为之寝息。以文字广第一义
    谛。则莫若兹时之盛。以故世之学者取
    龙树至例为九祖以奉清祀。其有由矣。
    自荆溪以来。用此道以传授者。则有兴道
    (邃师)至行(修师)讲道不绝。会昌多难教卷散亡。正
    定妙说高论(外?竦二法师)三世。唯传止观之论。迨
    乎螺溪。法运将泰(寂师)天假吴越(钱忠懿王)求遗书
    于海东。于是教籍复还。宝云嗣兴。敷扬二
    纪。而四明法智。以佛所生子垂迹海隅。一
    家教部?沉晔ξ醇钦摺Oぜ侵?K闹秩?寥?br> 所难行者。悉行之。斯慈云之极言也。当是
    时有为异说者。如昭圆诸师。世方指为山
    外。而法智独擅中兴教观之名。自兴道讫
    四明凡八世。所以绍隆正统而显扬大教
    者。有在于是。是宜等而上之用陪位于九
    祖。以尊大其道为可尔。然则今之宗门列
    刹。凡所以讲天台四明之道者。有能起龙
    树至法智。通祀为十七祖。以并为之位。诚
    有见于后学尊祖重道之心也。谨议

    佛祖统纪卷第五十(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