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史传部一 >
  • 佛祖统纪卷第六

      东土九祖第三之一
     高祖无畏论主龙树尊者一相大禅师
     二祖建立中观北齐尊者圆悟大禅师
     三祖圆证法华南岳尊者止观大禅师
     四祖天台智者法空宝觉灵慧大禅师
     五祖结集宗教章安尊者总持大禅师
     六祖传持教观法华尊者圆达大禅师
     七祖传持教观天宫尊者全真大禅师
     八祖传持教观左溪尊者明觉大禅师
     九祖天台记主荆溪尊者圆通大禅师
    佛祖之道以心传心。尚何俟于言说。至于
    当机印可。则必资授受以为传道之仪。是
    以金口祖承二十四圣。皆亲承口诀。用显心
    传之妙。然则通古今简邪正。明境智辨宗
    用。其可有遗于言说者也。自夫经论东
    度教满真丹。此土诸师。闵世之不能领。乃
    专业讲说。用通此宗。而得其小者亡其大。
    执其偏者遗其圆。以故心传之妙终未有
    以敷畅。道之将行笃生圣哲。北齐尊者。宿
    禀自然不俟亲承。冥悟龙树即空即假即中
    之旨。立为心观以授南岳。南岳修之以净
    六根。复以授诸智者。智者用之以悟法华。
    乃复开拓鸿业以名一家。尝作而言曰。传
    道在行亦在于说。于是约略五时。开张
    八教。总括群籍归宗法华。贯五章以解首
    题。分四释以消文句。教理之说既显。观行
    之旨须明。乃复述以止观一论。说己心中
    所行。先之以六章开解。次之以依解立行。
    二十五法为方便。十乘观法为正修。三千事
    理即具之谈。抗折百家度越今古。遂为天
    下明教之本。时则有章安大禅师。夙擅多
    闻复由妙悟。因其讲授执笔载言。集为论
    疏以淑惠于后学。而世之好为异论者。若
    五教三时。专门偏尚。虽发机之际各有所
    中。终未足以知一化之始终。诣法华之宗
    极。当知常住教卷满阎浮提。方袍之徒多
    于竹[竺-二+韦]。使天台不生时教不行观道不明。
    吾必谓之佛法已灭。章安即缵承大统。乃复
    传之法华。法华之世讲徒七百。而天宫实继
    其业。天宫之门求道无数。而左溪独嗣其
    后。左溪盛席学徒更繁。远域邻封填门拥
    室。自法华三世。皆继体守文。专事讲说
    而已。至荆溪之世。遭罹多艰。畔人窃发。则
    金?义例。不得不为之致讨。学者异言。则
    诸部记述。不得不为之指南。申明正宗以
    诒后世。弘赞之勋殆比隆于章安者矣。尊
    祖重道述德记功。撰东土九祖纪
    高祖龙树尊者(本纪在西土第十三祖中)入楞伽经云。善逝涅
    ??后。未来世当有南天竺比丘。厥号为龙
    树。能破有无宗。显我大乘法。得初欢喜地。
    往生安养国
     赞曰。章安有言。智者观心论云。归命龙树
     师。验知龙树是高祖师也。辅行释之曰。智
     者应称龙树为曾祖师。若以尊上为
     高。则如汉齐诸君。并指始祖为高。所谓
     功德无上。?为高耳。今家亦以龙树为
     始祖。故智者指为高祖也。夫传佛心宗
     绍隆道统。后人尊之通称为祖。故金口
     祖承二十四圣。皆以祖为称也。下至
     此土。九祖相继亦此义焉。是知今言高者。
     诚如荆溪功德无上之义。非同俗间曾高
     之称也
    二祖北齐尊者慧文。姓高氏。当北朝魏齐之
    际(东魏孝静北齐文宣)行佛道者。第一明师。多用七方
    便(辅行云。恐是小乘七方便。自智者已前未曾有人立于圆家七方便)第二最师。融
    心性相诸法无碍。第三嵩师。用三世本无来
    去。第四就师。多用寂心。五凿师。多用了心
    能观一如。第六慧师。多用踏心内外中间
    心不可得。第七文师。用觉心重观三昧。灭尽
    三昧。无间三昧。于一切法心无分别。第八
    思师。多用随自意安乐行。第九?师。用三
    种止观。虽云相承而于法门改转。文师既
    依大论。则知尔前非所承也(此依辅行所载。按高僧传。南岳悟法
    华三昧。往鉴最师。述己所证。皆蒙随喜。又云。智者受业思师。思师从道就师就师受法最师。今详思师。本承文
    师。今又言从就师。是知诸师多同时互相咨禀。而法门改转。后多胜前。非复可论相承也。至北齐已降。依论立观。
    自此授受。始终不异。始可论师承耳)师夙禀圆乘。天真独悟。因
    阅大智度论(第三十卷)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
    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
    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
    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
    当学般若。论自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
    种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及习。今云何言
    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
    恼及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
    信般若波罗密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
    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复次虽一心中得。
    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一心有三相。生因缘
    住住因缘灭。又如心心数法不相应诸行及身
    业口业。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
    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亦如
    是。师依此文以修心观。论中三智实在一
    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故
    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入初住
    无生忍位。师又因读中论(大智度论中观一品)至四谛
    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
    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
    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
    空有不二。名为中道。师既一依释论。是知
    远承龙树也。师在高齐之世(辅行谓是齐高祖。今详高欢
    相东魏。封齐王。至子洋。方受魏禅。是为文宣。追?欢为高祖。据此时尚称东魏。文师道化行于北齐受禅之后。故
    云高齐。此以姓冠国。如萧梁元魏也)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
    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
    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师以心观口
    授南岳。岳盛弘南方。而师之门人在北者
    皆无闻焉(杂见止观辅行宗元录九祖略传)
     赞曰。北齐以上哲之姿。独悟中观。而当
     时诸师无与竞化。非明最嵩鉴所能知
     也。既以口诀授之南岳。而北地门徒曾
     无传者。盖当高氏政乱国蹙之日。宜此
     道之不能显也。南山传僧逸而不载。亦
     岂无所考耶。慈云云。得龙树一心三
     智之文。依论立观。于兹自悟。岂曰无
     师
    三祖南岳尊者慧思。姓李氏。元魏南豫州武
    津人也(南岳愿文。自叙云。岁在乙未十一月十一日。于魏国南豫州武津县生。此当魏宣武延昌四
    年。梁武帝天监十四年乙未岁也)儿童时。梦梵僧劝令入道。或
    见朋类读法华经。乐法情深。得借本于空
    [蒙-?`]独观。无人教授日夜悲泣。复以[蒙-?`]非人
    居。乃移托古城。凿穴栖身。昼则乞食夜不
    事寝。对经流泪顶礼不休。久雨失蒸举身
    浮肿。忍心向经忽尔消灭。又梦普贤乘白
    象王摩顶而去。昔未识文今自然解。所摩
    顶上隐起肉髻。年十五(魏庄帝永安二年)出家受具。谢
    绝人事专诵法华。日唯一食不受别请。所
    居?宇为野人所焚。即婴疠疾。来求悔
    过其疾即愈。乃再作草舍。诵经如初。又
    梦僧曰。汝先受戒作法非胜。安能开发正
    道。即见四十二僧。为加羯磨圆满戒法
    (四十二僧。即四十二位。自初住讫妙觉也。此表南岳当获六根清净入圆十信。以故四十二位大士及妙觉直僧。
    为其加法以证之也)既寤益厉常业。又尝梦阿弥陀弥勒
    佛与之说法。又随弥勒同诸胜友俱会龙
    华。感叹非常倍加精进。年二十(东魏孝静天平元年)因
    读妙胜定经。见赞美禅定。乃遍亲禅德学
    摩诃衍。常居林野经行修禅。后谒文师咨
    受口诀。授以观心之法。昼则驱驰僧事。夜
    则坐禅达旦。始三七日初发少静。观见一
    生善恶业相。转复勇猛禅障忽起。四肢缓
    弱身不随心。即自观察。我今病者皆从业
    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
    得。遂动八触发根本禅(重轻冷热涩滑软粗。是为八触)因
    见三生行道之迹。夏竟受岁将欲上堂。乃
    感叹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满证道者多。吾今
    虚受法岁内愧深矣。将放身倚壁。豁然大
    悟法华三昧。自是之后所未闻经不疑自
    解。东魏武定六年(年三十四)在河南兖州。与众议
    论。为恶比丘所毒垂死复活。齐天保元年
    (年三十六)常在河南。习学大乘。亲觐诸大禅师
    游行诸郡。是岁刺史欲送归邺(齐文宣所都)师意
    欲南向。即舍众渡淮。时敕国内诸禅师入
    台供养(南北朝常称朝廷为内台)师以方便辞避不就。四年
    至郢州。为刺史刘怀宝讲摩诃衍义。诸恶
    论师以生金药置毒食中。师命垂尽一心念
    般若波罗蜜毒即消散。五年至光州开岳寺。
    巴子立五百家。共刺史请讲摩诃衍般若
    经。六年于光州大苏山讲摩诃衍(东坡集。光山县南。
    四十里。大苏山南小苏山北。有寺名净居。齐天保中。思禅师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问二山名。叹曰。吾
    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其后?禅师。来谒师遂得法)七年于
    城西观邑寺讲摩诃衍。有众恶论师竞欲
    加害。师誓造金字般若经。现无量身于十
    方国讲说是经。令一切诸恶论师咸得信
    心住不退转。八年至南定州。为刺史讲摩
    诃衍。有众恶论师竞起恶心。断诸檀越不
    令送食。经五十日。常遣弟子乞食济命。
    于时复发愿决定。誓造金字般若。为众讲说
    九年于大苏山。唱告诸方须造经者。忽
    有比丘。名曰僧合。自言。我能造经。既得
    经首。即教化境内。得财买金。于光城县齐
    光寺。造成大品般若及法华经二部。盛以宝
    函。复自述愿文一篇。以记其事。愿弥勒佛
    时身及此经。一时出现广化一切。又云。世间
    道俗殷勤请讲。或强劝令讲者。皆恶知识。
    初似好心后即忿怒。所有学士如怨诈亲。
    亦不可信。诸王刹利亦复如是。择择择择
    (法智慈云。皆云朱陵四择是也。道俗劝讲者。强劝令讲者。学士诈亲者。诸王刹利者。如是四类。皆须择之也。
    已上文并见南岳愿文)师名行远闻学徒日盛。众杂精粗
    是非数起。乃顾徒属曰。大圣在世不免流
    言。况吾无德岂逃此债。债是宿作时来须
    受。此私事也。齐祚将倾佛法暂晦(齐后为周所灭。周武废
    释道二教)当往何方以避此难。忽闻空声曰。若
    欲修定当往武当南岳。师裴回光州。时往
    邻郡。为众讲说凡十四年(天保五年至光州。陈光大二年入南岳。始
    终十四年)光州当陈齐为边境。烽火数兴众不遑
    处。乃以陈光大二年入居南岳。谓其徒
    曰。吾寄此山正当十载。过此以后必事远
    游(师入南岳。至大建九年。果十年而终)先是有梁朝高僧海禅
    师居之。一见如旧识。即以是山俾师行
    道。师一日登祝融峰。岳神会棋。神揖师曰。
    师何来此。师曰。求檀越一坐具地。神曰诺。
    师即飞锡以定其处(今福严寺是)神曰。师已占
    福地。弟子当何所居。师即转一石鼓。下逢
    平地而止(今岳君塑像犹坐石鼓上)岳神乞戒。师乃为说法
    要。一日师谓岳神曰。它日吾有难。檀越亦
    当有难。师指岩下曰。吾一生曾此坐禅。为
    贼断首。寻获枯骨一聚(今福严一生岩)至西南隅
    指大石曰。吾二生亦曾居此。即拾髑髅起
    塔以报宿修之恩(今二生塔)又至蒙密处曰。此
    古寺也。吾三生尝托居此地。因指人掘之。
    果有僧用器皿及堂宇之基。即筑台为众
    说般若经(今三生藏)众患无水。师以杖卓崖。
    虎因跑地泉乃涌出(今虎跑泉是也)大建元年九仙观
    道士。欧阳正则睹山有胜气。谋于众曰。此
    气主褐衣法王。彼盛则吾法衰矣。乃凿断岳
    心钉石为巫蛊事(注见诵塞志三卷注)埋兵器于山上。
    因诡奏曰。北僧受齐募而为之。宣帝遣使
    考验。初度石桥。有两虎号吼。使者惊退。次
    日复进。师曰。檀越前行。贫道当续至。越七日
    度。使者尚未至。始飞锡而往金陵。四门皆
    见师入。使者既至。遂同进谒。帝坐便殿。见
    师乘空而下梵相异常。惊悟其神一无所
    问。以道士诬告罔上令案治之。罪当弃
    市。师请曰。害人之命非贫道意。乞放还
    山。给侍僧众亦足小惩。帝可之。敕有司
    冶铁为十四券。识道士十四名。周回其上。
    封以敕印。令随师还山。将行饯以殊礼。称
    为大禅师。思大之名盖得于此。初敕寓栖玄
    寺。尝往瓦官精舍。遇雨不湿履泥不污。僧
    正慧?庇鲋钔刻驹弧4松褚烊撕我灾链恕?br> 自是举朝道俗倾心归仰。大都督吴明彻。每
    亲道论。欲奉以犀枕未敢言。师曰。欲与
    枕便可。明彻益大惊异。师既复归山中说
    法如故。道众以老病告。愿奉田数顷充
    香积。用赎老身。师曰。欲留田当从汝愿。
    因名留田庄(俗呼道士赎身庄)所赐铁券悉收藏之。
    勒石记其事。名曰陈朝皇帝赐南岳思大
    禅师降伏道士铁券记。时道众私誓曰。今世
    神通官势皆所不如。后五百年当生汝法
    中坏灭汝教。师亦预记曰。此诸道士害我
    无因。异日着我袈裟。入我伽蓝坏遗体矣
    (皇宋太宗时有大臣。出镇湖南。经临此山。历览遗[跳-兆+宗]。谓主僧曰。异日道士得志必有报复。当埋碑石。易庄名。俾无
    [跳-兆+宗]迹可寻。因改名天竺庄。而以碑券。埋于三生藏院。大观闲。道士林灵素。荧惑天听。果移文物色此事。以无迹
    可考遂止。干道初。有杰止?。来主此山。谓众曰。二生塔堕荒榛。瞻礼非便。当迁合于三生塔。盖杰拟私其地。
    为己塔也。即与执事者十四人。备斧?开石龛。见灵骨如黄金色。有石屏刻欧阳正则等名。转报为今主首。知事
    行仆。比今名不少差。众大惊骇。是夕岳庙一[?`/执/衣]而尽。州县闻之逮捕甚急。杰辈皆逃散。寺众复掩藏其骨。杰后
    住它山。每升座必对众自悔责。求免后报○述曰。南岳至此七百年矣。而杰师果应私誓。师与岳神果符先记。异
    哉。然杰师虽因恶誓。终能归释由毁为缘。适足以彰南岳摄物之功也)师将顺世。大
    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诃责闻者寒心。乃曰。
    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念佛三昧
    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有所须吾自供
    给。如无此人吾当远去。竟无答者。即屏众
    敛念将入寂。弟子灵辩不觉号哭。师诃之
    曰。恶魔出去。众圣相迎方论受生处。何惊
    吾耶。即端坐唱佛来迎合掌而逝。颜色如
    生异香满室。时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寿
    六十三。夏四十九。初在大苏以法付?师。
    后常代讲般若。至一心具万行忽有所疑。
    师曰。如汝之疑。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
    华圆顿旨也。吾昔于夏中一念顿证诸法现
    前。吾既身证不必有疑。?师问所证是十地
    耶。曰吾一生望入铜轮(圆十住)以领徒太早。
    损己益他。但居铁轮耳(师获六根清净。即圆十信。别三十心。华
    严梵行。璎珞铁轮位也)师身相挺持。耳有重轮。顶有肉
    髻。牛行象步不倚不斜。平昔御寒唯一艾
    纳(法华经。纳衣在空闲。律文。谓之五纳衣。谓纳受五种旧弊。以为衣也。俗作衲字失义)缯纩之
    属一切不受。所居之处灵瑞重沓。供物严备
    瓶水自满。有诸天童以为侍卫。或现形大
    小。或寂尔藏身。异香奇迹不可胜纪。常示
    众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
    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又偈曰。顿悟心
    源开宝藏。隐显灵通见真相。独行独坐常巍
    巍。百亿化身无数量。纵令逼塞满虚空。看
    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
    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名言下
    当。又偈曰。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无去无
    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
    及内外。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
    会。所著述多口授。门人笔成章句。出四十
    二字门。无诤行门。大乘止观各二卷。释论玄
    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门各一卷
    (杂出南岳愿文铁券记。南山续高僧传○传灯云。志公令人谓思师曰。何不下山教化众生。师报曰。三世诸佛被我
    一口吞却。有何众生可化。今考南岳愿文。自序诞生之年。当梁武天监十四年。至陈光大二年。始至南岳。时年
    五十四。志公已入灭。于梁武之世久矣。不当有此遣问。今恐别有一师。后人误传为志公耳)
     赞曰。南岳以所承北齐一心三观之道传
     之天台。其为功业盛大无以尚矣。故章
     安有曰。思禅师。名高嵩岭。行深伊洛
     (喻名行之高深)十年常诵。七载方等。九旬常坐。一时
     圆证(见天台别传)师之自行。亦既勤矣。至于悟法
     华三昧开拓义门。则又北齐之所未知。
     故荆溪亦云。文禅师但列内观视听而已
     (见止观大意)可不信哉
    四祖天台智者智?字德安。姓陈氏。世为颖
    川人。晋朝避乱止于荆州之华容(今江陵府公安县)父
    起祖。梁元帝时。为散骑常侍封益阳侯。母
    徐氏。梦香烟五采萦回入怀。又尝梦吞白鼠。
    因觉体重。卜者曰。白鼠者龙所化也。诞灵之
    夕神光发屋(梁武大同四年戊午)邻人望之以为火。至则
    知其生子。众咸惊异。内外胥说。欲陈鼎俎
    以为庆席。火灭汤冷为事不成。旦有二僧
    扣门曰。此儿道德所锺必当出家。言讫而
    隐。师眉分八采(帝王世纪。尧十四月而生。眉有八采)目耀重童
    (汉书。项羽赞。舜重童子○童瞳同)有古帝者之相。父母每藏护
    之不令人见。在?褓中卧即合掌。坐必面
    西。七岁喜往伽蓝。蒙僧口授普门品。一遍
    成诵。年十七。值元帝江陵失守(元帝。初封湘东王武帝
    第七子。简文帝为侯景所害。王遂即位。都江陵三年九月。为西魏所破。据历推之。应年十七。别传作十五者误)
    亲属流徙。师于长沙佛像前。誓为沙门
    (晋孝武时。江陵城北。有五色光见。沙门昙翼。于其处得金佛一身光相。有梵书云。阿育王造。乃迎置长沙寺。
    即今言长沙佛像也。寺在江陵城北。旧以为潭州长沙者误。天人感通传云。长沙寺在荆州北岸。此言亦同)
    夜梦瑞像授金色手从窗而入三摩其顶。
    由是深厌家狱思求出家。二亲爱之不获
    见许。乃刻檀写像披藏寻经。当拜佛时
    恍焉如梦。见高山临海山顶有僧举手招
    之。须臾伸臂。至于山麓接入伽蓝。见所
    造像在焉。即悲泣自陈愿。学得三世佛法。
    对千部论师。说之无碍。用报四事恩惠。僧
    复指像谓曰。汝当居此。汝当终此。是年父
    母相继倾丧(按荆州碑。师欲游方。母曰。父母甘旨。当何供邪师运慈心。指其茅化为稻。水化
    为油。今茅穗村油河。尚存其名。据此两文不同。当是前求出家。父母未许时事。今附见之)年十八。
    辞兄求去(梁敬帝绍泰元年也。兄即中兵参军陈?)时王琳守湘
    (衡州)往从之。琳以陈侯故旧即资给法具。依
    本郡果愿寺舅氏法绪出家(辅行云。投果愿寺舅氏出家)二十
    进受具戒(梁太平二年也。是年九月。禅位于陈武帝)初从慧旷学
    律兼通方等。复诣大贤山(衡州南境)诵法华无
    量义普贤观。历涉二句。诵通三部进修方
    等。胜相现前。见道场广博庄严。而诸经像纵
    横纷杂(此表诸部杂乱)身在高座足蹑绳床。口诵法
    华手正经像(此表以法华旨意区别淳杂使一归于正)既精通律
    藏常乐禅悦。怏怏湘东(衡州)无足可问。陈文
    帝天嘉元年(辅行。作干明者误。时年二十三)时思禅师止光州
    大苏山。即往顶拜。思师曰。昔日灵山同听法
    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
    说四安乐行(南岳着安乐行义。久亡其本。四明行皎游方。至南岳得之古藏。归以示
    圆辩其后北峰与晓石芝。始获开板。流布于世)昏晓苦倒如教研心。
    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
    燎之以松。经二七日诵经。至是真精进。
    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
    因静发(妙乐云。圆门三昧陀罗尼。体同名异。三昧从定。陀罗尼从慧。静者定也。即法华前方便也。
    持者空持。初旋陀罗尼也)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
    (日正午也)达诸法相。如长风之游太虚。将证白
    师。南岳更为开演。凡自心所悟及从师咨
    受。四夜加进功逾百年。南岳叹曰。非汝弗
    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
    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凡登住为真修。十信为方便。今言前
    者。正指五品也。初旋陀罗尼者。旋假入空也。百千万亿陀罗尼者。旋空入假也。法音方便陀罗尼者。二观为
    方便得入中道也。陀罗尼。翻为总持。今言初旋。即空持也。大师初入定者。是前方便。即五品观行位。所发持者。
    旋陀罗尼。即十信相似位。依因此定得发空持。是为由五品之功转入十信也。昔人以五品不应获初旋为言者。盖
    未思持因静发耳。玄签有云。故获陀罗尼由三昧之力。正是此义。至于临终自说?是五品。盖欲寄诫生徒以自
    行为急故。托谦辞示居观行也。大师责弟子曰。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告实何益。盖此意也。当知大师若本若
    迹。皆不可知。等觉与妙觉与。梁氏赞之若此。今复何论)纵令文字之师千群
    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当于说法人
    中最为第一。有慧邈禅师。谓门人曰。我
    所敷弘真师子吼。他人之说是野干鸣。师引
    经?问。邈为之屈。夜梦三层楼阁。己坐上
    邈立下。一人怒目谓曰。何忽邈耶。何疑法
    耶。宜当问我。师设难数关。怒人结舌。师因
    诫之曰。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南岳造金
    字般若。命师代讲。唯三三昧及三观智。用以
    咨审。余悉自裁。南岳手持如意。临席赞之
    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复谓师曰。吾
    久羡南岳。恨法无所委。汝粗得其门。当
    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最后谓末法也)师既
    奉训。不获从往南岳。以陈光大元年。同
    法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金陵(此陈废帝时。师年三十。楚曰金陵。晋
    曰建康。今为建康府)有法济者。自矜禅学倚卧而问
    曰。有人入定。闻摄山地动。知僧铨炼无常
    此何禅也(摄山在建康七里。铨公止观寺。练无常。文出禅秘要经。有三十六观门。于地水火风入
    空观察。次第当证四果)答曰。边定不深邪乘?入。若取若
    说定坏无碍。济惊起谢曰。老僧尝得此定。
    向灵曜则公说。因此永失。已而朝野闻风。
    咸来请益。大建元年(陈宣帝)仪同沈君理。请居
    瓦官(晋哀帝。以官瓦窑地。赐沙门慧力。建寺因名。在城西面江。号升元寺)开法华经
    题。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时仆射徐
    陵。光禄王固。侍中孔焕。尚书毛喜。仆射周弘
    正等。俱禀戒法同闻妙旨。仍于一夏开释
    大义。时白马敬韶。定林法岁。禅众智令。奉诚
    法安。皆金陵上匠。咸尽北面之敬。师自此
    常与众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法慎私记三十卷。章安
    治定为十卷。即禅波罗蜜渐次止观也)又为毛喜出六妙门(即不定止观也)
    师止瓦官前后八载。七年谢遣门人曰。吾
    初年共坐者。四十人得法。次年百余人。得法
    者不满十人。其后徒众转多得法转少。吾闻
    天台幽胜昔人见称。将息缘兹岭以展平
    生之志。夏四月宣帝敕留训物。徐陵泣劝勿
    往。师勉留度夏。秋九月遂入天台(辅行谓此年三十八
    岁)尝宿石桥。见一老僧曰。禅师若欲造寺。
    山下有皇太子寺基。用以仰给。三国成一(三国。
    谓南朝陈。北朝周齐也。成一者隋也)当有大势力造此寺(指太子晋王也)
    寺若成国即清。时三方鼎峙。虽闻此言何由
    成寺。既出谷见佛陇南峰(百录序。游山者。多见佛像。故得此名)
    即裴回留意此山。先是神僧定光?居三十
    载。师至光谓之曰。颇忆招手相引时否。师即
    悟礼像之微。夜闻空中锺磬之声。光曰。此犍
    稚集僧得住之相(犍稚音[虔-文+ㄆ]地。此云竹木铜铁声)此处金地吾
    已居之。北山银地汝宜居焉。乃于北峰创
    立伽蓝。植松引流宛若昔梦。寺北别峰名
    华顶。独往头陀。忽于后夜大风雷震。魑魅
    千群状极可畏。安心空寂自然退散。复作父
    母师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哽流涕。深念实相
    体达本无。寻复消殒。强软二缘所不能动
    (此皆天子魔所为之状。此土诸师修行。少有能降天子魔者)明星出时见一神
    僧。谓之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此二句出净名经)复
    为说法。师问曰。大圣所说是何法门。当云
    何学。云何弘宣。答曰。此名一实谛。学之以
    般若。宣之以大悲。从今以后自行兼人吾
    皆影响。八年师安居佛陇。岁偶失稔。众皆
    随意去住。师与慧绰种苣拾象(苣者巨胜胡麻也。象即
    橡斗子。?y树子也)安贫无戚。九年二月帝下诏曰。禅
    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
    也。宜割始丰县调(天台在六朝时。名始?。朝徒吊反。税赋也)以充众
    费。蠲两户民用给薪水。于是众复来集。十
    年五月。左仆射徐陵。以禅师创寺启于朝。
    赐号修禅(尚书毛喜题篆今名大慈)陈郡袁子雄。新野庾
    崇。二人登山。值讲净名。即专心斋戒连辰
    听法。雄见堂前有山琉璃映彻。山阴曲涧
    跨以虹桥。梵僧数十皆手擎香?登桥入
    堂。雄以告崇。崇称不见。雄因发心改造讲
    堂。天台濒海民业渔捕。师以身衣劝人赎
    [竺-二+(一/尸/邑)]一所为放生之池。时临海内史计诩。请
    讲光明经。渔者闻法皆好生去杀。舍江溪
    [竺-二+(一/尸/邑)]梁。六十三所。三百余里俱成法池。诩后还
    都坐事被系。临当伏法。遥想禅师冀垂
    一救。夜梦群鱼巨亿吐沫相濡。明旦有诏特
    原诩罪(百录放生碑。作计尚儿。恐是字)师讲经竟。乘舟出
    海口。望芙蓉山。众峰峭耸。横石孤垂。师曰。
    昔梦游海上正似于此。一日见瑞云五采。
    状如月晕。遥盖寺上。群雀嘈?苑杉?木*阎]宇。
    师曰。江鱼化为黄雀来谢恩耳。至德元年
    (陈少主)敕国子祭酒徐孝克树碑。为铭以赞
    功德(文载百录)二年永阳王(伯智少主从弟)出镇东阳(别传作瓯
    越者。一路之总称耳)致书三请师遂往赴。躬行方等昼
    讲夜禅。王与子谌家人咸禀净戒。少主问
    群臣曰。今之释门谁为名胜。徐陵对曰。瓦
    官禅师禅德高迈。永阳王亲承北面。愿陛下
    诏还京都宣弘大法。三年正月。前后三遣
    敕使并辞以疾(三敕具在百录)三月更敕州郡
    为之劝请(百录有敕东阳文。时大师尚留东阳)王劝师曰。主上
    虚己思敬。愿师时往。若一言有益。则四生
    永赖。师不得已遂行。既届金陵暂安灵曜。
    四月诏赴太极殿。开大智度论题。及仁王般
    若经题还寺就讲。时百座居左(诸高座法师也)五等
    在右(五爵公侯伯子男也)慧[日*恒](音[一/旦])慧旷。慧辩。皆奉敕难问。
    天子临筵听法。百僚莫不尽敬。时僧尼类
    多无业。朝议欲令策经不通者皆休道。师
    谏之曰。调达日诵万言未免沦坠(智论调达诵得六万
    法聚。与?王共造五逆生入地狱。此大权设化。而大师援此者。盖方便护法之意也)??特唯忆
    一偈乃获四果(法句喻经。??特暗塞佛授一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
    世。豁然心开得阿罗汉)笃论为道岂关多诵。少主大说即
    停搜简。师以灵曜偏隘。欲更求间静。忽梦
    一人翌从严整。自称冠达请住三桥。师曰。
    冠达乃梁武法名。三桥即光宅所在。少主闻
    之。即迎师居之。复下诏曰。国家旧讲仁
    王。一年两集。仰屈于太极殿再演此经。是
    月帝幸光宅寺舍身大施。听讲仁王躬礼
    三拜。皇后沈氏请立法名。师答以海慧。四
    年正月。皇太子请授菩萨戒。自太子已下
    咸奉戒法(南史名深。百录请戒文。名渊恐因受戒。遂改此名)祯明元年。
    于光宅讲法华经。时章安预听次(文句题注。二
    十七岁。听受金陵。六十九于丹丘添削)二年正月。隋伐陈国破江
    南皆归于隋。师以时方丧乱。遂杖策荆湘
    (杖上声扶也。去声者所扶之杖。今扶义。策者竹杖也。汉邓禹杖策追光武。荆州为湖北。湘州为湖南)路
    次盆城(今江州地名湓浦)。梦老僧谓曰。陶侃瑞像敬
    屈守护。及往憩庐山。见永远二师图像。方
    悟其灵。俄而浔阳反叛(即江州也)寺宇焚毁。唯
    此山免于见侵。益知护像之验(晋陶侃刺广州。海上得
    金像文殊。送武昌寒溪寺。侃还荆州欲载像行。船没送还本寺。远法师造东林。执?向方祈之。飘然飞空而至)。
    隋开皇十年正月(是年南北归一方为正统)文帝下诏曰。皇
    帝敬问光宅禅师。朕于佛教敬信惟重。往
    者周武毁弃佛法。朕曾发心立愿必许获
    持。及受命于天。遂即兴复。师已离世网。修
    己化人。必希奖进僧伦。用光大道(言光宅者存旧称也)
    时秦孝王出镇杨州(秦王扬俊。文帝子。晋王弟。李巡曰。江南之气。轻扬据
    此义。字当从手)致书延屈。师谓使者曰。虽欲相见
    终恐缘差。既而屡旬大风。?贼竞发。水陆
    俱阻竟不成行。十一年。晋王代为总管
    (晋王杨广代秦王为扬州总管)遣使奉迎。师曰。我与晋王深
    有缘契。即束衣顺流不日而至。王制文请
    授菩萨戒。师三辞不免。乃立四愿。一者虽
    好禅学行不称法。愿勿以禅法见欺。二
    者身?庠序口拙暄凉。愿不责其规矩。三
    者为法传灯。愿勿嫌其去就。四者若丘壑
    念起。愿放饮啄以终余年。许此四心乃赴
    优旨。时王方希净戒。遂允其愿。以是年十
    一月二十三日。于总管大听事设千僧斋
    授菩萨戒法。师谓王曰。大王纡遵圣禁可
    名总持。王赞师曰。大师传佛法灯宜称
    智者(自受戒后。诸书往来。皆称弟子总持)授戒既毕。出居城外禅
    众寺。即欲西上。王固请留。师曰先有明约
    岂当相违。王乃遣柳顾言。致书请留。待来
    年二月。约至栖霞送别。十二年二月。师奉
    书于王。请为东林峰顶两寺檀越。王复书许
    之。三月。师将启行。王复致书。请就摄山
    安居度夏师不许。王命有司具装发遣。师
    遂至止庐山。七月。王遣使往庐山参省。八
    月。师往衡山营建功德。酬师恩也。十一
    月。王遣书往潭州奉迎。十二月。师至荆州
    旋乡答地。将建福庭。乃于当阳玉泉山
    (此地在隋通为荆州。朱梁时分。置荆门军)创立精舍。及重修十住寺。
    道俗禀戒听讲者。至五千余人。初至当阳
    望沮漳山色堆蓝。欲卜清溪以为道场。
    意嫌迫隘遂上金龙。池北百余步有一大
    木。婆娑偃盖中虚如?。乃于其处趺坐入
    定。一日天地晦冥风雨号怒。妖怪殊形倏忽
    千变。有巨蟒长十余丈。张口内向。阴魔列
    陈炮矢如雨。经一七日了无惧色。师闵之
    曰。汝所为者生死众业。贪着余福不自悲
    悔。言讫象妖俱灭。其夕云开月明。见二人
    威仪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
    发。前致敬曰。予即关羽。汉末纷乱九州瓜裂。
    曹操不仁。孙权自保。予义臣蜀汉。期复帝
    室。时事相违有志不遂。死有余烈故王此
    山。大德圣师何枉神足。师曰。欲于此地建
    立道场。以报生身之德耳。神曰。愿哀闵我
    愚特垂摄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
    厚。弟子当与子平(蜀先主拜羽前将军。率众攻曹仁不克。孙权已据江陵。羽因遁走
    吴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唐书。羽生侍中兴。其裔孙播相德宗)建寺化供护持
    佛法。愿师安禅。七日以须其成。师既出定。
    见湫潭千丈化为平?。栋宇焕丽巧夺人
    目。神运鬼工其速若是。师领众入居。昼夜
    演法。一日神白师曰。弟子今日获闻出世
    间法。愿洗心易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
    师即秉?授以五戒。于是神之威德昭布千
    里。远近瞻祷莫不肃敬(智者上玉泉图。必应表闻神异。故晋王答书有
    云。当阳建寺。既事出神心。理生望表。即当具奏嘉号。章安撰别传。略不及关王事。殊所未晓。若谓之无所闻知。
    则章安亲在玉泉听讲矣。谓之不语神怪。则华顶安禅。强软二魔。必言之矣。矧夫关氏事迹逮今神应。岂于当
    时有所遗逸邪。今据玉泉碑以补其阙。用彰吾祖之圣德若此。至若别传叙事之际。尚多浮辞。今并删略。务存
    简实。至他所未录者。今并收载。览者宜知)十三年二月。晋王入朝
    行次陕州。遣书往荆州奉迎。夏四月。于玉
    泉说法华玄义(章安云。次在江陵。奉蒙玄义是也)五月。遣智
    邃奉书晋王。上玉泉伽蓝图。并求撰衡禅
    师碑。因献万春树皮袈裟(梁武帝时外国所贡)王答曰。
    奉旨于当阳造寺。既事出神心。理生望表
    (详此二句正言关王建寺之事)即当具奏嘉号。时自春徂夏。天
    旱不雨。百姓咸谓龙怒。师至水发之源。口
    咒手挥风雨交集。民众大喜歌咏满道。荆州
    总管王积入山致拜。战汗不已。退谓人曰。
    吾屡经军陈临危更勇。未尝如今日之怖
    惧(隋书王世积。后为凉州总管。谋反被诛)七月。王以创寺奏上。赐
    名玉泉。八月。荆州弟子陈子秀。致疏请讲
    法华。十四年夏四月。于玉泉说摩诃止观。
    一夏敷扬二时慈沾(此早晚两讲之明据)是年过岳州。刺
    史王宣武请授大乘戒法。学士昙捷请讲金
    光明。其俗专业杀捕。及闻法感化。于是一
    郡五县。一千余所咸舍杀业。十五年春。晋王
    久留京师。将还镇遣使奉迎。师乘流东下
    止扬州禅众寺。六月。王奉书求学禅慧。其
    辞曰。戒为基?昔年虔受。而定品禅枝屏
    散归静。未知可开化否。师复书以本怀。
    夙在天台。旧居禅定一门。惧乖深寄。更回
    神虑别俟胜贤。后三日王复书云。智者昔
    在陈朝瓦官大集。荣公先被折角。两琼才
    获交绥(小庄严寺慧荣。答难堕负。如折其角。汉书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两琼者。彭城宝琼。
    建初宝琼。并梁朝人。绥者马颔下缨也。战则两马相触。今两琼与智者议论。才交绥便怯走也。左传交绥而退)
    前往荆州。旧学名僧莫不归服。非禅不智
    验乎金口(止观引经云。非禅不智。非智不禅)弟子即日而不
    依请。如彼弥勒今当问谁(法华经。弥勒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
    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当问谁谁能答者。云云)七月。以所著净名义
    疏初卷奉王。是月。师以荆州立玉泉及所
    修十住寺。请王为檀越。王即贻书达荆州
    总管。尝令检校复致书。劝留栖霞。庶获咨
    决行道。本贵安心。宁劳过远天台之路。幸
    辍前怀。师复书曰。栖霞咫尺非关本誓。天
    台既是寄终之地。故每属弟子。一旦无常。愿
    归骨于天台。昔愿创伽蓝。故欲遣修葺。方
    乞寺名。屈作檀越。王答皆许之。八月。蒋山
    栖霞寺沙门保恭。奉纳本寺田园。请师来居
    不赴。九月。王迎师入城。既入谒恳辞东归。
    王不敢留遂行。吴越之民扫巷以迎。沿道
    令牧幡华交侯。寺久荒芜已十二载。人踪断
    绝竹木成林。将至半涂一僧雪顶。驻锡当
    路逡巡即没。咸谓圣贤之见迎。师雅好林
    泉负杖吟咏。尝游行而欢曰。静夜深山。澄
    神自照。岂不乐乎。十七年四月。立御众制法
    十条。付知堂上座慧谏(见百录)是月。王遣使入
    山参问。期以今秋迎觐江都。八月。会稽嘉
    祥寺沙门吉藏。百余人奉疏请讲法华不
    赴。尝于一夜皎月映床。独坐说法如人问
    难。侍者智??明旦启曰。未审夜来见何因缘。
    师曰。吾初梦大风忽起吹坏宝塔。次见梵僧
    谓我曰。机缘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风三
    事备矣。化道乃行。华顶之夜。许相影响。机用
    将尽。傍助亦息。故相告耳。又见南岳共喜
    禅师令吾说法。即自念言。余法名义。皆晓
    自裁。唯三观三智。最初面受。说竟谓我曰。
    他力华整(应是国名永详所在)相望甚久。缘必应往吾等
    相送。吾拜称诺。此死相现也。吾忆少时之梦。
    当终此地。所以每欣归山。今奉冥告势必
    不久。吾终后当藏尸于西南峰石周龛植
    松覆坎。立二白塔。使见者发菩提心。又
    经少时语弟子曰。商行寄金医去留药。吾
    虽不敏狂子可悲。乃口授观心论。随语疏
    成。十月。王遣使入山奉迎。师即日散施什
    物以与贫乏。标?p山下以拟殿堂(?p音弋橛也)
    画作图形以为模式。诫其徒曰。后若造寺
    一用此法。或疑山涧险峙何能成寺。师曰。
    此非小缘乃是王家所辨(辨俗)众不测其旨。
    次日随使出山行次石城。乃称有疾谓智
    越曰。大王欲使吾来。吾不负言。吾知命
    在此。故不须前进。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
    是当来灵像。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衣钵道
    具。一分奉弥勒。一分充羯磨。语已右胁西
    向而卧。专念弥陀观音及般若名。晋王闻师
    在疾。遣医往治或请进药。师曰。能遣病
    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能遣。年不与
    心合。药何所留。智??往日复何所闻。观心
    论中复何所道。又请进斋。师曰。非但步影
    为斋(日影不过午)能无缘无观。即真斋也(无所缘无能观。是为境
    观俱亡)十一月二十一日。造发愿文言。吴县维
    卫迦叶二像。?县阿育王塔寺。剡县十丈弥
    勒。三处尊仪用表三世。颓毁剥坏愿更庄严。
    付嘱后人使经营修立。是日口授遣书。并
    手书四十六字(唯此四十六字亲笔)其书略云。莲华香?。
    犀角如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别。愿德香远
    闻。长保如意也。及以造寺图式。并石像发
    愿文。悉用仰嘱书毕命净扫室内。索三衣
    钵。令侍者唱二部经为最后闻思。听法华
    竟。赞曰。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旷大。微
    妙难测。四十余年蕴之。知谁可与。唯独自
    明了。余人所不能见。辍片绝?于今日
    矣(郢人辍斤。伯牙绝?。并见庄子)听无量寿竟。赞曰。四十八
    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
    现能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
    故。实不唐捐。当唱经时。吴郡侍官张达等
    五人。见石佛倍大光明满山。直入房内。唱
    经竟。索香汤漱口。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
    三观四无量心四悉檀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
    蜜。一一法门摄一切法。皆能通心到清凉
    池。若能于病患境达诸法门者。即二十五
    人。百金可寄(涅??经商行寄金喻)今我最后策观谈玄
    (凡言策经策试策法。及今策观。皆鞭策令进之义)最后善寂吾今当入
    (善入寂灭)智朗请曰。不审师入何位。没此何生。
    谁可宗仰。师曰。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
    如盲问乳告实何益。吾今当为破除汝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五品耳。
    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波罗提木叉
    是汝之师。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我
    与汝等因法相遇以法为亲。传通佛灯是
    为眷属。又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
    声。增其正念。惟长惟久气尽为期。云何身
    冷方复声磬。世间哭泣丧服皆不应为。言
    讫唱三宝名。如入三昧。实此月二十四日
    未时也春秋六十。僧夏四十。安坐在外经历
    十日。道俗奔赴号泣?拜。入龛之后流汗遍
    身。将舁归佛陇连雨不休。弟子咒愿乞
    加神力。才举禅龛应时开霁。乃于寺西南
    峰起坟奉藏。从先嘱也。传法弟子三十二
    人。得法自行者不可称数(梁肃禅林寺碑。得门者千数。得深心者。三
    十二人)师造寺三十六所。尝曰。予所造寺。栖
    霞灵岩。天台。玉泉。乃天下四绝也。又造大
    藏十五处。旃檀金铜画像八十万躯。亲度
    僧一万四千人。师于三十年唯着一纳
    (衲非)冬夏未尝释体。有所受施。一果一缕悉
    以入众。凡所弘通不畜章疏。安无碍辩
    契理符文。有大机感乃亲著述。为晋王
    着净名义疏二十八卷。为毛喜着六妙门。
    为兄陈?着小止观。为学徒着觉意三昧。
    法华三昧行仪。各一卷。法界次第三卷(已上皆亲
    制)常在高座云。若说次第禅门。一年一遍。
    若着章疏可五十卷(慎禅师私记为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五卷)若
    说法华玄义。圆顿止观。半年各一遍。若着
    章疏各三十卷。此三法门常时讲授。章安一
    闻述以为疏。十八年。智者弟子上首智越。
    遣僧使灌顶普明。奉遗书及净名义疏三十
    一卷至杨州。王遣使答遗旨。以小获亲
    承义疏。为之悔恨。所嘱造寺。今遣司马王
    弘。一遵指画。吴郡?境剡邑三处。像塔及智
    者卧疾处。亦当严饰。复遣使至佛陇。建千
    僧法会。王初览遗书。对净名疏而立愿曰。
    昔亲奉师颜未能咨决。今承遗旨何由可
    悟。若寻文生解愿示神通。夜梦群僧集阁。
    王自说义。见智者飞空而至。写七宝珊瑚
    于阁还复飞去。四月十六日。佛陇僧众方就
    坐禅。上座道修。见智者常服按行堂内少
    时方出。上座惊起瞻拜众共悲叹。十一月。王
    遣典签吴景贤入山。以讳日设五百众斋。
    二十年。立晋王为皇太子。仁寿元年正月。
    永嘉僧法晓生。闻智者胜德。特至龛所旋
    ?千拜。一夕龛户自开。光照林木。一寺奔驰
    众共瞻礼。十月。智者弟子上首智越。遣僧使
    灌顶智?。奉启入京称贺。并谢造寺新成。
    王既鼎创蓝宇。即登春宫。此皇太子寺基是
    也。王既寺为檀越。王弘实任经理。此王家
    造寺是也。陈齐俱灭。隋方代周。此三国成
    一是也。寺成乞名。即从先记。此呼为国清
    是也。神僧之言至此俱验。十二月。皇太子遣
    散骑侍郎张干威送灌顶还山。设千僧斋。
    及为文致敬。坟龛开视舍利。见灵体不动
    如在定中。四年七月。皇太子登位。十一月。
    寺遣僧使智?。奉启称贺。炀帝大业元年九
    月。车驾巡幸至杨州。寺遣智?诣行在所。
    十月。引对大牙殿赐坐。宣敕云。师等并是行
    道之众。勿容北僧及私度出家[冒-目+月]死相替
    ?对曰。天台一寺。即是天之所覆。寺有常
    制。不敢容外客及私度代死。又敕云。师还
    寺可更开灵龛。必当大异。弟子欲为先
    师造碑。当有行状。?对曰。先师灵异非
    一。灌顶录成一卷。当即贡上。帝敕秘书监
    柳顾言曰。朕欲为智者制碑。非卿文不
    得朕心。碑成敕于寺刻石。其要云。约仁
    王璎珞龙树马鸣。立三观四教述其本宗
    (云云)帝敕杨州五十僧立天台寺名。一表
    为禅门。一表为五净居。僧使智?进曰。昔
    陈朝有定光禅师。迁神之后。智者梦其灵
    曰。今欲造寺未是其时。若三国为一。当
    有大力势人为之造寺。寺若成国即清。必
    呼为国清寺。帝曰。此先师之灵瑞。即用为
    名。遂取大牙殿榜。以雌黄大篆书之。遣
    通事舍人卢正方。入山奉安寺额。以十一
    月二十四日忌辰。度四十九僧设千僧斋。
    有司案名满足千数。临斋受?冈蚴?缫?br> 人。咸谓智者化身来受国供。是日午后使人
    同大众开视灵龛。唯空床虚帐而已。使者
    反命。帝谓群臣曰。智者是朕戒师。先多灵
    异。朕于仁寿元年令张干威往视龛室俨
    然。今卢正方往则灵体不可复见。既从变
    化得道非虚。天乡寺沙门慧延。昔游光宅。
    曾沾法润。忽闻迁化感咽无已。欲知智者
    生处。因写法华经以求冥示。潜思屡旬。忽
    梦智者从观音西来。顾谓之曰。疑心遣否。
    邑人马绍宗。刈稻百束以供寺众。执役劳
    疾心念求护。夜梦智者趺坐床上。焚香如
    雾。尉绍宗曰。家贫能施何疑无福。时兄及
    妻母。同夕感梦。香气屡日。又张造者。年迈
    足蹶。登龛拜祝曰。早蒙香火。愿来世得度
    脱。忽闻龛中应声及以弹指。造再请曰。愿重
    赐神应。即闻如初。老妇俞氏。年九十。患一
    脚短凡十八年。专往龛所殷勤设斋。即觉
    短脚还申。步履平正。荆州玉泉弟子法偃。于
    江都造智者像。还至江津像身流汗。拭已
    更出。识者谓师色身不异于此也。钱忠懿
    王。时申请于朝。追?法空宝觉尊者(当时周世
    宗朝)本朝宁宗庆元三年。以荆门请。加?灵
    慧大禅师(杂出百录。别传。高僧传。三部疏记。南北史。玉泉碑。国清碑诸文。及关王祠堂记)
     义神智曰。吾佛出世虽说诸经。而本怀得
     畅唯在法华。自阿难结习之后。天亲作
     论。虽曰通经。然但约文申义。举其大
     略而已。至于斯经大事教化始终。则晦而
     未明。暨罗什翻译东传此土。造疏消释
     者。异论非一。唯我智者。灵山亲承大苏证
     悟发挥妙旨幽赞上乘。以五义释经题。
     四释消文句。而又能以十章宣演明净
     法门。于是解行俱陈义观兼举。可谓行人
     之心镜巨夜之明灯。虽天竺大论尚非其
     类。岂震旦人师所能?及(云云)。又设问
     曰。辅行引九师相承。谓北齐已前非今
     所承。且北齐既用觉心重观三昧。今此
     何故斥于觉觅但是一辙耳。将非智者
     斥于北齐耶。答妙玄开演法华十妙。尚
     云莫以中论相比。又云。天竺大论尚非
     其类。盖智者用如来之意明法华之妙。
     故龙树北齐亦所不及。若无生宗旨三观
     行门。其实祖龙树。宗北齐。禀南岳。师资
     相承宛如宿契(云云)。又曰。天台所谈三谛
     三观。出乎仁王及璎珞经。三智三德本乎
     涅??大品。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
     智论为指南(云云)
     赞曰。舍天台之学而欲识佛法意者。未
     足与议也。故自夫圣教东度。经论遍弘。
     唯任己心莫知正义。齐梁之际挺出诸
     贤。盛演法华立言判教。一音四相之说。
     四时六宗之谈。众制纷纭。相倾相夺。南
     三北七竞化当时。犹夫粟散小王妄自尊
     大(补注。置粟盘中。各分位。以喻诸小王也)而不知金轮飞行统
     御四海威德之盛也。惟我智者大禅师。天
     纵之圣备诸功德。以为缵承祖父三观之
     绪。未遂光大。于是约法华悟门。说止观
     大道。立经陈纪为万世法。至于盛破光
     宅则余者望风。遍难四宗则他皆失据
     宣布至化坐致太平。非夫间生圣人。其
     孰能为此大业者哉。然则欲识佛法意
     者。其唯天台之学乎

    佛祖统纪卷第六(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