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史传部二 >
  •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正传二十一人附见五人)
      唐并州石壁寺明度传
    释明度。未知何许人也。经论步学三业恪
    勤。诵金刚般若。资为净分。慈济为心。迨贞
    观末有鸽巢于屋楹乳养二雏。度每以余
    粥就窠哺之。复咒之曰。乘我经力羽翼速
    成。忽早学飞堕地偕殒。度乃瘗之。旬余梦
    二小儿曰。儿等本受卵生小类。蒙上人为
    养育诵持回向。今转生人道。距此寺东十
    里间。某家是也。度默志之。至十月满往访
    此家。男妇果[孪-子+?I]生二子。入视之。数日遂呼
    曰鸽儿。一时回头应诺。岁余能言。皆得成
    长。度未知终所
      唐梓州慧义寺清虚传
    释清虚。姓唐氏。梓州人也。立性刚决桀黠难
    防。忽回心长诵金刚般若。三业偕齐无有
    懈怠。尝于山林持讽。有七鹿驯扰若倾听
    焉。声息而去。又邻居失火连甍灰烬。唯虚之
    屋[台-台+焱]焰飞过。略无焦灼。长安二年独游蓝田
    悟真寺。上方北院旧无井泉。人力不及。远
    取于涧。挈?荷瓮运致极劳。时华严大师
    法藏。闻虚持经灵验乃请祈泉。即入弥勒
    阁内焚香。经声达旦者三。忽心中似见三
    玉女在阁西北山腹以刀子剜地随便有
    水。虚熟记其处遂趋起掘之。果获甘泉。用
    之不竭。四年从少林寺坐夏山顶。有一
    佛室甚宽敞。人无敢到者。云鬼神居宅焉。
    尝有律师恃其戒行夜往念律。见一巨人
    以矛刺之。狼狈下山逡巡气绝。又持火头
    金刚咒僧。时所宗重。众谓之曰。君咒力无
    双能宿彼否。曰斯焉足惧。于是?香火入
    坐持咒。俄而神出以手揽足。投之涧下。七
    日不语精神昏倒。虚闻之曰。下趣鬼物敢
    尔。即往彼如常诵经。夜闻堂东有声甚厉。
    即念十一面观音咒。又闻堂中似有两牛
    斗。佛像皆振。咒既亡效。还持本经一契。帖
    然相次影响皆绝。自此居者无患。神遂移
    去。神龙二年准诏入内祈雨。绝二七日雪
    降。中宗以为未济时望。令就寺更祈请。即
    于佛殿内精祷并炼一指。才及一宵雨周
    千里。指复如旧。才遇大水寺屋皆垫溺。其
    院无苦若无涝没。凡诸异验皆如此也
      唐睦州乌龙山净土道场少康传
    释少康。俗姓周。缙云仙都山人也。母罗氏因
    梦游鼎湖峰得玉女手捧青莲。授曰。此华
    吉祥。寄于汝所后生贵子。切当保惜。及生
    康之日。青光满室香似芙蕖。迨绷褓之年
    眼碧?朱。齿得佛之一相。恒端坐含笑。时
    乡中善相人也。目之此子将相之才。不语
    吾弗知也。年甫七岁抱入灵山寺中。佛生日
    礼圣容。母问康曰识否。忽发言云。释迦牟
    尼佛。闻皆怪之。盖生来不言语也。由是父
    母舍其出家。年十有五所诵之经已终五
    部。于越州嘉祥寺受戒。便就伊寺学??br> 尼。五夏之后往上元龙兴寺听华严经瑜伽
    论。贞元初至于洛京白马寺殿。见物放光
    遂探取为何经法。乃善导行西方化导文也。
    康见欢喜咒之曰。我若与净土有缘。惟此
    轴文斯光再现。所誓才终果重闪烁。中有化
    佛菩萨无算。遂之长安善导影堂内乞愿
    见善导。真像化为佛身。谓康曰。汝依吾施
    设利乐众生同生安养。康如有所证。南
    至江陵果愿寺遇一法师。谓康曰。汝欲化
    人径往新定。缘在于彼。言讫不见。止有香
    光望西而去。洎到睦郡入城乞食得钱。
    诱掖小儿能念阿弥陀佛。一声即付一钱。
    后经月余孩孺?慕念佛。多者即给钱。如
    是一年。凡男女见康则云阿弥陀佛。遂于
    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午夜
    行道唱赞。二十四契称扬净邦。每遇斋日
    云集所化三千许人登座。令男女弟子望
    康面门。即高声唱阿弥陀佛。佛从口出。连
    诵十声十佛若连珠状。告曰。汝见佛身即
    得往生。以贞元二十一年十月。示众嘱累
    止劝急修净土。言毕跏趺。身放光明而逝。
    天色斗变狂风四起。百鸟悲鸣。乌龙山也一
    时变白。今坟塔存于州东台子岩。岁久唯
    余方石石傍之土相传疗疾。州民凡婴众
    病悉焚香取土。随服多差。石之四隅若车
    辙焉。汉干佑三年天台山德韶禅师重建其
    塔。至今高敞。时号后善导焉
    系曰。康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
    作。非哀非乐不怨不怒。得处中曲韵。譬
    犹善医以饧蜜涂逆口之药诱婴儿之入
    口耳。苟非大权入假。何能运此方便度无
    极者乎。唱佛佛形从口而出。善导同此作
    佛事。故非小缘哉
      唐江州开元寺法正传(会宗)
    释法正。不知何许人也。宽旷其怀慎修厥
    行。司辰于三业御史于六根。以其日讽金
    刚般若三七过。执持恭恪罔或云懈。长庆
    初得疾暴终。云。倏至幽冥引见王者。问曰。
    师生平艺何福田获何善果。正以诵经为
    对。王乃揖上殿令登绣座。请诵七通。王
    以下侍卫靡不合掌。阶下拷掠?s击论??br> 寂若无声。念毕后遣一人引正令还人
    间。王降阶揖送云上人更得三十年在世勿
    废诵持。随吏行数里。至一巨坑俾正俯
    窥。为吏推堕若陨空焉。飒然苏起。初正死
    唯面不寒起述其事。变心迁善者不一。正
    后年暨八十余卒于住寺。次荆州功安县释
    会宗。俗姓蔡。初泛尔为僧别无他技。忽经
    中蛊病乃骨立。因苦发心志诵金刚般若
    经。以待尽尔。至五十过梦有人令开口。喉
    中引出发十余茎。其夜又有梦吐?长一
    寸。月余因此遂愈。当长庆初也。荆山僧行
    睹见其事。宗不测终所
      唐京兆大兴善寺守素传
    释守素者。立性高迈与群不同。居京兴善
    寺恒以诵持为急务。其院幽僻庭有青桐
    四株。皆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青
    桐至夏中无何发汗。颇污人衣如?脂
    焉。而不可浣。时相国郑公?。尝与丞郎数
    人避暑。且恶其滴沥谓素曰。弟子为师
    伐此树。各植一松可乎。及暮素戏咒之
    曰。我种汝二十余年。汝以汗之淋沥为人
    所恶。同恶木之不可休其下也。来岁若然
    我必薪之。自尔绝踪矣。素誓不出院。诵
    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恒有貉子驯扰来听
    经。斋时则乌鹊就掌取食。他僧以食诱群
    羽。皆惊噪而逝。长庆初有僧玄幽。题此院
    云。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当时
    以为住句也。素之终代罔得详焉
    系曰。刺漆树者恒患其少滴。爱故难求。
    斩魏树者患其多辛。恶之易得。嗟尔青桐
    发汗世所罕闻。及乎素公诋呵。明年绝迹。
    岂有出家弟子不如其无情树木乎。既不
    能为漆与物隔其污。为魏与食加其味
    乎。苟认师友之弹呵取今完净。传曰。过则
    勿惮改。本教则悔罪清净。如本无异。思

      唐幽州华严和尚传
    释华严和尚。不知名氏。居在幽州城北。恒
    持华严经以为净业。时号之全取经题呼
    召耳。其所诵时一城皆闻之。如在庭庑之
    下。万岁通天年中韩国公张仁愿之为幽州
    都督也。夜闻经声品次历历然。及尔晨兴
    谓夫人曰。昨宵城北道人讽诵。若在衙署
    前也。还闻已否。夫人曰。是何地远可得闻
    乎。张君曰。如其不信可各遣小竖走马往
    覆之。果无差谬。张君请召入城。及相见谓
    张君曰。有愿胡不报乎。答曰。现造袈裟五
    百缘布施罗汉去。华严曰。勿去余处。但送
    往州西马鞍山竹林寺内施僧。及遣使?
    香衣物登佛龛山。已去觅竹林寺且无踪
    迹。如是深入陟高山见一翁。问之曰。旦
    随吾来。倏睹云开寺现。景物非凡世所有。
    入寺散袈裟。毕而少二人。彼老宿曰。可?
    还二分一与张仁愿一与华严和尚。自此
    方知华严和尚是竹林圣寺中来使留一宿。
    出已经年。行化既久。及终坐亡。肉身不萎
    败。范阳之人多往乞愿。时有征应。塔近因
    兵革而废矣
    系曰。一口宣诵何能入远近人人耳耶。通
    曰。近则若愿持经善法力故。远则一音演
    说随类闻解。其人是圣寺员位。断可知矣
      唐河中府柏梯山文照传
    释文照。不知何许人也。本敦朴迟讷之人
    耳。然见佛像则悦怿。一旦诣柏梯寺礼昙
    延法师画影出家。专念诸经罔知诠显。常
    愤受性昏浊。忽若假寐。见昙延法师。身长
    一丈目光四射。谓照曰。尔所欲者吾安能致
    之。吾有聪明经一卷。求之于彼必谨而持。
    取感应若俯拾地芥耳。即袖中出以授之。
    则金刚般若也。登即执读七过。而便惊寤经
    犹在目。然后念通无滞如久习焉。其喉舌
    间曲折浮沈。寻变入节非常调也。自此聪
    敏日新辩给在口。时谓为观音附丽于厥
    躬也。且曰。我师是周隋国师。凡所纂集义
    疏必乘梦寐而神授。我无愧为资矣
      唐陕府法照传
    释法照。不知何许人也。立行多轻率游方
    不恒。长庆元年入逆旅避雨。逡巡转甚泥
    淖。过中时乞食不得。乃咄遣童子买彘
    肉。煮夹胡饼数枚?食略尽。且无耻愧。旁
    若无人。客皆诟骂。少年有欲驱者。照殊不
    答。至夜念金刚经。本无脂烛。一室尽明。异
    香充满。凡二十一客。皆来礼拜谢过。各施
    衣物。照踞坐若无所睹。后不知终所
      唐蕲州广济县清着禅院慧普传
    释慧普。姓宋。本郡蕲水人也。性地疏朗敏利
    桀然。既奉尸罗冰雪任操。元和十二年乐
    广济山秀地灵愿栖于此。始谋诵大涅??
    经历稔弥年。卒通四十二卷。闻者怃然曰。
    四帙大经若为温习。非揣量而可庶几乎。
    或疑其妄言彻部有乱。次举品题以试验
    之。且无涩滞。少辽缓之无不弭伏。普亦
    不戒意。躬刀耕火种趣足而已。卉服布裘度
    其伏腊。日夜经声不绝。如是涉三十载邑
    人学者莫不推重。增修院宇。以大中三年
    冬无疾集众告违跏趺坐终。俨若凝思。
    弟子以香泥缠饰迁于山椒塔中。号涅??
    焉。于今香火不绝
      唐今东京客僧传
    亡名。长庆中自远而至。状辄?暴。见寺中
    净人。咄曰。与吾将钱沽酒。寺僧见之怒其
    勿遮戒检。辱我僧坊其何以堪。遂夺其瓶
    击寺外柏树。瓶则铿然已碎。其酒凝滞不
    流。着树如绿玉焉。摇之不散嗅之无臭。
    寺僧惊怪顾客何为。客曰。某常持金刚般
    若。须预饮此物一杯。则讽吟浏亮率以为
    常。非此不可。上人勿怪。寺僧迟回之际。愀
    然其容将器就树盛之。其酒尽落器中
    略无孑遗。观者如堵奄然流啜。斯须器窳而
    酣畅。不知其僧往复何所
      唐上都大温国寺灵幽传
    释灵幽。不知何许人也。僻静淳直诵习惟
    勤偶疾暴终。杳归冥府引之见王问修何
    业。答曰。贫道素持金刚般若。已有年矣。王
    合掌屡称善哉。俾令讽诵。幽吮?播舌章
    段分明念毕。王曰。未尽善矣。何耶。勘少一
    节文。何贯华之线断乎。师寿命虽尽。且放
    还人间十年。要劝一切人受持斯典。如其
    真本即在濠州锺离寺石碑上。如是已经
    七日而苏。幽遂奏奉敕令写此经真本。添
    其句读。在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之后是也
    系曰。春秋夏五不敢轻加。佛教宜然无妄
    酿矣。通曰。灵幽获锺离寺石经。符合无苦。
    如道明所添糅。使人疑豫。必招诈伪。率易
    改张称有冥告。诫之哉
      唐荆州法性寺惟恭传(灵岿)
    释惟恭。不详何许人也。少孺出俗于法性
    寺。好尚逼下多狎非法之友。虽乖僧行
    犹勤持诵金刚般若。罕离?齿。酒徒博侣
    交集门庭。虚诳云。为曾无廉耻。后遇病且
    死。同寺有灵岿其迹相类。号为一寺二害
    也。岿偶出去寺一里所。逢六七人少年甚
    都。衣服鲜洁各执乐器如龟兹部。问灵岿
    曰。惟恭上人何在。岿即语其处。疑其寺行
    香乐佛也。及晓回入寺闻钟声云。恭卒。
    所见者乃天乐耳。盖承经力必生净刹。亦
    以其迹勉灵岿也。岿感悟折节。缁门崇重
    终成高迈焉
      唐明州德润寺遂端传
    释遂端。姓张。不知何从而来。德润寺求师。
    其为人也质直清粹不妄交游。师授法华
    经。诵犹宿构。人皆骇叹。至乎老齿勤而无
    懈。十二时间恒讽不辍。咸通二年忽结跏
    趺坐而化。须臾口中出青色莲华七茎。远近
    奔走皆至观礼。邑人同心造龛窆于东山之
    下。二十余年坟茔屡屡光发。后开视之形质
    如生。众迎还寺漆?饰之。今号真身院存
    焉。伊寺者吴太子太傅都乡侯阚泽书堂。后
    舍为伽蓝。其题额取泽字也(今普济寺是也)
    系曰。端终口出优昙钵华是乎。闻诸轮王
    出世海中道上方生是华。今像末岂有是邪。
    通曰。为感其人而应则不可以时拘也。
    譬犹麟非中国之物。感明王而至同也
      唐越州诸暨保寿院神智传
    释神智。婺州义乌人也。俗姓力。力氏之先。黄
    帝臣牧之后。汉有鲁郡相力归。因官居兖。
    遂为鲁人也。祖考皆田?。而以朴素相沿。
    智少有贞操恳乐舍家。就云门寺惟孝为
    师。年十二一食断中。持大悲心咒应法登
    戒。峻励恪勤。俄属会昌灭法。智形服虽殊
    誓重为僧。磨不磷而涅不淄。于时见矣。大
    中初年复道巡游暨阳考于禅室。且曰营
    廷之鱼潜于薮泽。宜哉。此处吾之薮泽也。恒
    咒水杯以救百疾。饮之多差。百姓相率日给
    无算。号大悲和尚焉。大中中入京兆。时升
    平相国裴公休预梦智来。迨乎相见欣然。
    相国女即鬼神所被。智持咒七日平复。遂
    奏请院额曰大中圣寿。仍赐左神策军钟
    一口天后绣[巾*(穴/登)]藏经五千卷。裴君为书殿额。
    智以光启丙午岁十二月终于东白山。春秋
    六十八。法腊四十八。迁座归暨阳南山入
    塔焉
      梁扬州禅智寺从审传
    释从审。不详氏族。幼入江都禅智寺舍家。
    诵经数万余言。其寺即隋炀帝之故宫也。咸
    通五年受具戒于燕台奉福寺。律席经筵遍
    知尝染。后并三衣成五纳。诸名山胜概无
    不游览。末归淮甸推为僧首。五六年间一
    皆严肃。然恒诵净名经未愆日计。以贞明
    二年三月十八日构疾。迨十九日禺中微
    息而终。颜貌如常。茶?郴裆崂???!<?br> 明通锻无耗。叠石为坟。筠源沙门灵护述
    坟铭云
      梁温州大云寺鸿楚传
    释鸿楚字方外。姓唐氏。永嘉人也。生而符彩
    且异群儿。及甫髫龄器度宏旷。楚之外昆
    弟皆出俗越之龙宫伽蓝。遂祈二亲亦愿
    随往网疏鱼脱笼揭鹤飞。杜若殖于兰洲。新
    缯染于绛色。互相切直诵习弥通。年二十三
    方升上品无作。及回本郡时州将朱褒。知
    其名节钦揖愈勤。唐大顺中以城南有废大
    云寺荒[土*庶]表闻昭宗欲重缔构。帝俞其请。
    于是百工俱作。楚躬主之。施利程功不愆
    于素。而讲经礼像无相夺伦。武肃王钱氏。干
    化初年于杭州龙兴寺开度戒坛。召楚足
    临坛员数。因奏荐梁太祖赐紫衣并号。固
    让弗听终不披着。自言。凉德何称法门命
    数之服。时诗人郑说南游访鸿静法师。邂逅
    与楚会。体知高行杼诗赠楚云。架上紫衣
    闲不着。案头金字坐长看。楚宽慈人未尝
    见其愠色。神气清爽。厥颐丰下且皤其腹。
    目不邪视顾必回身。世俗之言不轻掉舌。
    所讲法华经计五十许座。一日楚之讲堂中
    忽生莲华。重?锤匆断闫?仪C。以长兴三
    年壬辰六月五日无疾而化。俗龄七十五。法
    腊五十二。道俗孺慕。其年迁塔于慈云右冈
    焉。楚讲贯外深夜行道诵经。将逝夕灯光忽
    暗经声绝微。告门人曰。劳尔给使吾将往
    矣。其所卧之榻中。先有白蛇。其大若肱。恒
    同卧处。长诫童侍无妄惊扰。生常撰上生
    经钞。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至今永嘉人谓
    为僧宝中异宝焉
      后唐温州小松山鸿莒传
    释鸿莒。姓唐氏。永嘉人也。早出家于越州龙
    宫寺。始则诵法华经全部。得度裹足往趋
    长安学律。因读化度寺碑。时有举人旁听
    见莒目瞻多行。异之知能背碑。请莒诵
    之。儒生覆其文了无一误。又相将去崇圣
    寺亦然。而多强记辈流所推。言归故乡请
    受二众依止。其细行也生来未尝叱其狸犬。
    岂况诸余乎。然昼夜行道诵经。有鬼神扶
    卫。或为然烛。或代添香。皆鬼物也。天成三
    年戊子水涝之后。报之以大旱。民荐饥馑。
    有强盗入其室。莒待之若宾客。躬作粥
    饭饲之曰。徐徐去山深无人。汝曹为天灾
    所困耳。盗者拜受而去。弟子中欲袭其不
    备。莒曰。非我弟子。我舍此永入深山矣。诸
    子罢轻袭之意。长兴癸巳岁中恬然无疾。
    跏趺俨然长逝。至三更手敲龛门者三。弟
    子哭泣启开。云吾告汝等。与吾换新衣裳。
    缘佛土诸上善人嫌吾服章不净。易毕便
    终。七日顶暖时院中有巨犬三能猛噬迁塔
    日随人驯狎。时山中[尘-土+君]鹿飞鸟相参。犬无挚
    猛兽不惊奔。葬后有虎绕坟嗥叫。其感物
    之情如是。有弟鸿楚并高行。为时所重
      后唐凤翔府道贤传
    释道贤。不知何许人也。持讽孔雀王经以
    为日计。末则受瑜伽灌顶法。持明之功愈
    多征应。尝夜梦佛携贤行。步步蹈履浓云
    若乘刚焉。每行不知几百里。而指之曰。此
    摩竭陀国。此占波国。南印度。西印度。迦湿弥
    罗等国。且行且记喜跃不胜。及寤觉冥解
    五天梵音悉昙语言。时西域僧到岐下葱岭
    北诸胡僧往往伪称五印人。贤以一接语言。
    先斥之曰。汝是某国人。北戎南梵无敢?
    之。陇坻道俗皆禀承密藏号阿?黎也。迨
    长兴末明宗晏驾立从厚为帝。凤翔清泰不
    恭其命。遣王思同帅师伐之。清泰乃婴
    城自守。清泰问贤曰。危甚矣如何。对曰。召
    窦八郎。可逆知胜负也。清泰出乘城抚众。
    其窦八介甲持戈来马前作迎斗之状。跳
    跃已解甲投戈而走。贤曰。此外敌必降之象
    也。果如斯说。清泰乃拥兵而东。召贤俱行。
    入洛即帝位欤。改元曰清泰。贤奏曰。年号
    不佳。何邪。水清石见。至二年敕移并州。晋
    高祖为天平军乃阻兵自固。潜连契丹长
    驱入洛。清泰自焚。果石见之应矣。晋兵未
    至。贤先终于洛。今两京传大教者。皆法孙
    之曾玄矣。窦八郎者岐人也。家且富焉。自荷
    器鬻水。言语不常。唯散发披衣狂走与李
    顺兴相类或遇牛驴车必抚掌而笑。迨死
    焚之。火聚中尽化金色胡蝶而飞去。或手
    掬衣扇行之。归家供养焉
      汉江州庐山若虚传(亡名僧)
    释若虚。隐于庐山。数年持经不出石室。江
    南国主李氏钦尚其道。累征终不降就。唯言
    老僧无能。宁销王者归心。若更相呼窜入深
    山矣。或衣物则避让。香则受之。以干佑中
    盛夏坐终。身不沮坏。今湓城人供养影相
    焉。又潭州释亡名。恒诵法华经口无他语。
    长沙文昭王马氏。特加礼重。召入天策府湘
    西院供养。然其语事诡异堪惊。一旦召知
    佛殿僧。令急襞掠佛像。各就两厢。僧皆谓
    为狂发。相目而笑。举止极甚忽切。须臾自
    入正殿内。据佛座而坐奄然而化。举州道
    俗争礼焚香。汉干佑中也
      周会稽郡大善寺行[王*舀]传
    释行[王*舀]。姓陈氏。湖州长城人也。考曰良。母
    陶氏。锺爱之心与诸子异。然其敏利又于
    郡童杰然而出。父母多途碍其出家之志。终
    弗能禁。唐天佑二年依光远师求于剃染。
    年十有二诵法华经。月奇五辰而毕轴。次维
    摩经尽如道安朝请经而暮纳本焉。寻于
    余杭龙兴寺受满足戒。遂往金华双林寺智
    新。传南山律钞。弭节服膺流辈推揖。常食
    时至以不[(齿*殳)/米]之米与菜茹投小鼎中参煮
    而食。此外断无重味。义解之心理棼破木都
    无难色。尝谓人曰。所好甚者不见他物之
    可好。吾之好也。乐且无荒也。后唐天成中
    寓于越乐若耶山水。披览大藏教。服??麻
    之衣。慕道俗置看经道场。于寺之西北隅
    构楼阁堂宇。蔚成别院。供四方僧曾无匮
    乏。以显德三年壬子秋七月示疾终于此
    院。报龄六十二。法腊四十四。[王*舀]性刚正无面
    谀无背憎。足不趋豪贵之门。囊不畜盈余
    之物。房无闭户口无杂言。亦览群书旁探
    经论。慨其郭?音义疏略慧琳音义不传。遂
    述大藏经音疏五百许卷。今行于江浙左右
    僧坊。然其短者不宜称疏。若言疏可以疏
    通一藏经。[王*舀]便过慈恩百本几倍矣。其耿介
    持律。古之高迈也矣
      宋东京开宝寺守真传(沙弥弥伽道荫)
    释守真。永兴万年人也。俗姓纪。汉诈帝信之
    鸿绪。乃祖乃父素履贞吉。奕叶孝行充塞闾
    里。故乡人美其孝焉。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真即其后矣。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
    锋而西幸。咸镐失守而没贼。因而徙家居
    于蜀矣。及冠也偶游圣寿寺。见修进律师
    行出物表语越常度。乃解带卸冠。北面而
    事之。七支既备。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次
    依性光师传法界观。后礼演秘?梨授瑜
    伽教。并得心要咸尽指归。自明达诸法
    宣畅妙典。四十年间略无怠矣。而赐号曰
    昭信焉。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余遍。皆
    以灯传灯用器投器。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约度僧尼士庶三千余
    人。开水陆道场二十遍。常五更轮结文殊
    五髻教法。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一
    日谓弟子缘遇曰。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
    息。吾之寿也幸矣。汝之年也耄矣。今欲顺
    俗从世。预设二塔。其可得乎。缘遇稽首而
    对曰。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请建塔者有
    年矣。今大师属其意。长老致其美。因缘冥
    契安可而止。于是鸠工而营之。自十月琢
    磨至来一月彻缋。以开宝四年秋八月九
    日。命众念佛。佛声既久令止。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三。其月二十一日焚
    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次沙弥弥伽者。于阗国人也。专
    诵华严经曾无间息。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
    伽上天诵持乃曰。每被阿?罗见扰故屈
    师来请。为诵宣华严经以禳彼敌。遂升座
    朗讽是经。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一
    时而化去。又沙弥道荫。常念金刚经宝历初
    因他出夜归虎暴。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
    前。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唯默念是经心
    期救护。虎遂伏草守之达曙。村人来往乃
    视虎。其蹲处涎流于地焉。荫后持诵益加
    高行矣
    论曰。入道之要三慧为门。若取闻持勿过
    读诵者矣。何耶。始惟据本。本立则道生。次
    则舍诠。诠留则月失。比为指天边之桂影
    而还认马上之鞭鞘。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迹或乍移。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先号法师故经
    云。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原夫
    经传震旦夹译汉庭。北则竺兰始直声而
    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兰乃月氏之
    生。会则康居之族。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
    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通曰。西竺僧
    持部类行事不同。或执亲从佛闻更难厘
    革。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或直调而质
    乎。或歌声而巧矣。致令传授各竞师资。此
    是彼非我真他谬。终年矛盾未有罢期。故
    有若美一期之呗[口*匿]诵三契之伽陀感车
    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薄拘短章。止忧忘以鼓?。胡
    暇巧而扬舌。犹登中圣或致感征。此直置
    声之验也。今以一言蔽之。但有感动龙神
    能生物善者。为读诵之正音也。或曰。常闻
    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那为梵音
    邪。请状貌以示之。通曰。诸陀罗尼则梵语
    也。呗[口*匿]之声则梵音也。或曰。如天下言音。
    令人乐闻者。与襄阳人为较准。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口*匿]者是梵音。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分晓舒徐引曳
    则呗[口*匿]也。或曰。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何以
    陈思王与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通曰。此
    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故闻山响及经偈乃
    有传授之说也。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br> ?粗?簟<幽鸸宕前?孛苤洹7笪?笞唷4?br> 实新声也。如今启夹。或曰开题。?知逐句
    随行。那辨真经伪造。岂分支品。未鉴别
    生。能显既知所诠须体。当闻舍筏适足归
    宗。达其阿字之门。图其法身之体。此读诵
    之至也。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急令
    口诵于一经。且为身参于五众。赖能暗诵
    免呼粥饭之僧。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
    或曰。国朝度戒何责经乎。岂不闻羯磨之
    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
    缘耶。通曰。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上根感
    戒果证相随。何以经纸数考试耶。脱舍下
    根之诵持。入法止?茸白丁矣。南山大师
    云。才登解发便须通览。又后周初多度僧
    尼。敕灵藏铨品行业。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莫不周鉴。时共测量通经了
    意。最为第一。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
    之阶渐也。不见此文深为痛惜。梁传目此
    为经师。宣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今采诸
    师。从唐至宋。取其多善。宗归乎高。则有
    感神宿庙度苦因经。法智往生感金光之
    照野。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或受请居
    罗汉之前。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
    饯送。见势至之来迎。使者摄而不能。妖狐
    媚而自变。猗欤元皎致李树之丛生。焯尔楚
    金感帝王之入梦。圆光在顶三昧现前。遇
    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
    于西方。三刀断势伤于竹筒。千福经声入于
    帝耳。证返不餐于薏苡。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或差蛊于数十茎发。或
    经音遍于燕垒。或本足在于钟离。或乐象
    龟兹。或口开菡萏。或鬼神避咒。或陆地生
    莲。或梦华胥而悉解梵音。或坐佛座而便
    归圆寂。如斯上德若此法师。殖璧随方贯
    华有次。身为金鼓。击之成忏悔之音。口若
    玉箫。吹之出神仙之曲。因依相授。徙倚独
    宣。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藏。俾法音之不
    断善付三乘。皆成佛之无余还宣八辩者
    也。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望吾曹无忘
    取则于此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