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史传部二 >
  • 续高僧传卷第四

      译经篇四 本传二人
     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一
     京大慈恩寺梵僧那提传二
    释玄奘。本名?。姓陈氏。汉太丘仲弓后也。
    子孙徙于河南。故又为洛州缑氏人焉。祖
    康北齐国子博士。父慧早通经术。长八尺
    明眉目。拜江陵令。解缨而返。即大业末
    年。识者以为克终。隐沦之候故也。兄素出
    家。即长捷法师也。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
    经义联班群伍。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
    穷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论。年十
    一诵维摩法华。东都恒度便预其次。自尔
    卓然梗正不偶朋流。口诵目缘略无闲缺。
    睹诸沙弥剧谈掉戏。奘曰。经不云乎。夫出
    家者为无为法。岂复恒为儿戏。可谓徒丧
    百年。且思齐之怀。尚鄙而不取。拔萃出类。
    故复形在言前耳。时东都慧日盛弘法席。涅
    ??摄论轮驰相系。每恒听受昏明思择。僧徒
    异其欣奉美其风素。爱敬之至师友参荣。
    大众重其学功弘开役务。时年十五与
    兄住净土寺。由是专门受业。声望逾远。大
    业余历。兵饥交贸法食两缘投庇无所。承沙
    门道基化开井络法俗钦仰。乃与兄从之。
    行达长安。住庄严寺。又非本望西?剑阁
    既达蜀都。即而听受阿?酬悸邸R晃挪煌?br> 见称昔人。随言镜理又高伦等。至于婆沙
    广论杂心玄义。莫不凿穷岩穴条疏本干。
    然此论东被弘唱极繁。章钞异同计逾数十。
    皆蕴结胸府闻持自然。至于得丧筌旨。而
    能引用无滞。时皆讶其忆念之力终古罕类
    也。基每顾而叹曰。余少游讲肆多矣。未见
    少年神悟若斯人也。席中听侣佥号英雄。
    四方多难总归绵益。相与称赞逸口传声。又
    僧景摄论道振迦延。世号难加人推精覆。
    皆师承宗据隅?明铨。昔来摄论十二住义。
    中表销释十有二家。讲次诵持率多昏漠。而
    奘初闻记录片无差舛。登座叙引曾不再
    缘。须便为述状逾宿构。如斯甚众不可殚
    言。武德五年。二十有一为诸学府。雄伯沙
    门讲扬心论。不窥文相而诵注无穷。时
    目神人。不神何能此也。晚与兄俱住益南
    空慧寺。私自惟曰。学贵经远义重疏通钻
    仰一方未成探赜。有沙门道深。体悟成
    实学称包富。控权敷化振网赵邦。愤发内
    心将捐巴蜀。捷深知其远量也。情顾勤
    勤每劝勉之。而正意已行誓无返面。遂乃
    假缘告别。间行江硖。经途所及。荆杨等
    州。访逮道邻莫知归诣。便北达深所委参
    勇铠。素袭嘉问纵洽无遗。终始十月资承
    略尽。时燕赵学侣相顾逢秋。后发前至。抑斯
    人也。沙门慧休。道声高邈。行解相富。夸罩
    古今。独据邺中昌言传授。词锋所指海内
    高尚。又往从焉。不面生来。相逢若旧。去师
    资礼事等法朋。偏为独讲杂心摄论。指摘
    纤隐曲示纲猷。相续八月领酬无厌。休
    又惊异绝叹抚掌而嗟曰。希世若人。尔其
    是也。沙门道岳。宗师俱舍阐弘有部。包笼
    领袖吞纳喉襟。扬业帝城来仪群学。乃
    又从焉。创迹京都诠途义苑。沙门法常。一
    时之最。经论教悟。其从如林。奘乃一举
    十问皆陈幽奥。坐中杞梓拔思未闻。由是
    驰誉道流。檀声日下。沙门僧辩法轮论士。
    机慧是长。命来连坐。吾之徒也。但为俱舍一
    论昔所未闻。因尔伏膺晓夕谘请。岳审其
    殷至慧悟霞明乐说不穷。任其索隐。单思
    研采。[吭-几+(坐-工+十)]周究竟。沙门玄会。匠剖涅??。删补
    旧疏更张琴瑟。承斯令问亲位席端。谘质
    迟疑焕然祛滞。仆射宋公萧?。敬其脱颖。
    奏住庄严。然非本志。情栖物表。乃又惟曰。
    余周流吴蜀爰逮赵魏末及周秦。预有
    讲筵率皆登践。已布之言令。虽蕴胸襟。未
    吐之词宗。解签无地。若不轻生殉命誓
    往华胥。何能具觌成言。用通神解。一睹明
    法了义真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则先贤
    高胜。岂决疑于弥勒。后进锋颖。宁辍想于
    瑜伽耶。时年二十九也。遂厉然独举。诣阙
    陈表。有司不为通引。顿迹京皋。广就诸
    蕃遍学书语。行坐寻授数日便通。侧席面
    西思闻机候。会贞观三年时遭霜俭。下敕
    道俗逐丰四出。幸因斯际径往姑臧渐
    至炖煌。路由天塞。裹粮吊影。前望悠然但
    见平沙绝无人径。回遑委命任业而前。展
    转因循达高昌境。初奘在凉州讲扬经论。
    华夷士庶盛集归崇。商客通传预闻蕃域。
    高昌王麴文泰。特信佛经。复承奘告将游
    西鄙。恒置邮?境次相迎。忽闻行达通夕
    立候。王母妃属执炬殿前。见奘苦辛备言
    意故。合宫下泪惊异希有。延留夏坐。长请
    开弘。王命为弟。母命为子。殊礼厚供。日时
    恒致。乃为讲仁王等经及诸机教。道俗系恋。
    并愿长留。奘曰。本欲通开大化远被家国。
    不辞贱命忍死西奔。若如来语一滞此
    方。非唯自亏发足。亦恐都为法障。乃不食
    三日。佥见极意无敢措言。王母曰。今与法
    师一遇。并是往业因缘。脱得果心东返。愿
    重垂诫诰。遂与奘手传香信誓为母子。麴
    氏流泪执足而别。仍敕殿中侍郎。?绫帛五
    百匹书二十四封。并给从骑六十人。送至突
    厥叶护牙所。以大雪山北六十余国皆其部
    统故。重遗达奘开前路也。初至牙所。信
    物倍多异于恒度。谓是亲弟。具以情告。终
    所不信。可汗重其贿赂。遣骑前告所部诸
    国。但有名僧胜地。必令奘到。于是连骑数
    十。盛若皇华。中途经国道次参候。供给顿具
    倍胜于初。自高昌至于铁门。凡经一十六
    国。人物优劣奉信淳疏。具诸图传。其铁门也
    即铁门关。汉之西屏。入山五百。旁无异路。
    一道南出险绝人物。左右石壁竦立千仞。
    色相如铁故因号焉。见汉门扇一竖一卧。
    外铁里木加悬诸铃。必掩此关??惟天
    固。南出斯门。土田温沃花果荣茂。地名睹
    货罗也。纵千余里广三千余。东拒葱岭西
    接波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缚刍大河中
    境西流。即经所谓博叉河也。其境自分为
    二十七国。各有君长信重佛教。僧以十二
    月十六日安居坐其春分。以斯时温热雨
    多故也。又前经国凡度十三至缚喝国。土
    地华博。时俗号为小王舍城。国近叶护南
    牙也。突厥常法。夏居北野。花草繁茂放牧
    为胜。冬处山中用遮寒厉。故有两牙王
    都。城外西南寺中有佛澡罐可容斗许。及
    佛扫帚并以佛牙。守护庄严殆难赡睹。奘
    为国使躬事顶戴。西北不远有提谓波利
    两城。建塔?R虚。即爰初道成献糗长者之
    本邑。发爪塔也。又东南行大雪山中七百余
    里至梵衍国。僧有数千学出世部。王城北
    山有立石像。高百五十尺。城东卧佛长千余
    尺。并精舍重接。金宝庄校晃曜人目。见者称
    叹。又有佛齿舍利。劫初缘觉齿长五寸许。金
    轮王齿长三寸许。并[嫡-女]那和修钵。及九条衣
    绛色犹存。又东山行至迦毕试国。奉信弥胜。
    僧有六千。多大乘学。其王岁造银像举高
    丈八。延请遐迩广树名坛。国有如来为菩
    萨时齿长可寸余。又有其发引长尺余。放
    还螺旋。自斯地北民杂胡戎。制服威仪不
    参大夏。名为边国蜜利车类。唐言译之垢
    浊种也。又东南七百至滥波国。即印度之
    北境矣。言印度者。即天竺之正名犹身毒
    贤豆之讹号耳。论其境也。北背雪山三
    陲大海。地形南狭如月上弦。川平广衍周
    九万里。七十余国依止其中。时或乖分略地
    为国。今则尽三海际同一王命。又东雪山
    至那伽罗曷国。即布发掩泥之故地也。详
    诸经相意有疑焉。何则讨寻本事。乃在贤
    劫已前。莲花定光名殊。三佛既非同劫。频
    被火灾。何得故处今犹泥湿。若以为虚。佛
    非妄语。如彼诸师各陈异解。有论者言。
    此实本地。佛非妄也。虽经劫坏。本空之处
    愿力庄严如因事也。并是如来流化。斯迹常
    在不足怪矣。故其胜地。左则标树诸?
    睹波。即灵塔之正名。犹偷婆斗薮婆之讹
    号耳。阿育王者。此号无忧。恨不睹佛。兴
    诸感恋。绞鞘ゼ=云鹈?恰9视诖舜?br> 为建石塔。高三十余丈。又有石壁佛影。蹈
    迹众相。皆竖标记。并如前也
    城南不远醯罗城中。有佛顶骨。周尺二寸。
    其相仰平形如天盖。佛髑髅盖如荷叶盘。
    佛眼圆睛状如奈许澄净皎然。有佛大衣
    其色黄赤。佛之锡杖以铁为环紫檀为?。
    此五圣迹同在一城。固守之务如传国宝。北
    近突厥。昔经侵夺。虽至所在还潜本处。
    斯则赴缘隐显。未在兵威。奘奉觐灵相
    悲泪横流。手拨末香亲看体状。倍增欣悦。
    即以和香印其顶骨。睹有嘉瑞。又增悲
    庆近有北狄大月支王。欲知来报。以香取
    相。乃示马形。甚非所望。加诸布施积功
    忏悔。又以香取现师子形。虽位狩王终
    为畜类。情倍归依又加施戒。乃现人天。方
    还本国。故其俗法。见五相者相一金钱。
    取其相者酬七金钱。俗利其宝用充福物。
    既非僧掌固守弥崇。无论道俗必先酬价。
    奘被王命观视具周。旁国诸僧承斯荣望
    同来礼谒。又东山行至健驮逻国。佛寺千余。
    民皆杂信。城中素有钵庙。众事庄严。昔如
    来钵经于此庙。乃数百年。今移波斯王宫
    供养。城东有迦腻王大塔基周里半。佛骨舍
    利一斛在中。举高五百余尺。相轮上下二十
    五重天火三灾。今正营构。即世中所谓雀离
    浮图是也。元魏灵太后胡氏。奉信情深。遣沙
    门道生等。?大幡长七百余尺。往彼挂之。脚
    才及地。即斯塔也。亦不测雀离名生所由。
    左侧诸迹其相极多。近则世亲如意造论之
    地。远则舍于千眼?奉二亲。檀特名山达??
    本迹。仙为女乱。佛化鬼母。并在其境。皆无
    忧王为建石塔。高者数百余尺。立标记焉。
    自北山行达乌长那国。即世中所谓北天竺
    乌长国也。其境周围五千余里。果实充备。
    为诸国所重。传云。即昔轮王之苑囿也。僧
    有万余兼大乘学。王都四周多诸古迹。忍
    仙佛?。半偈避雠。折骨书经。割肉代鸽。蛇
    药护命。血饮夜叉。如斯等相。备列其境。各
    具瞻奉。情倍欣欣。城之东北减三百里。大
    山龙泉名阿波逻。即信度河之本源。西南而
    流。经中所谓辛头河也。王都东南越山逆河。
    铁桥栈道路极悬险。千有余里至极大川。即
    古乌仗之王都也。中有木慈氏像。高百余尺。
    即末田地罗汉。将诸工人三返上天方得
    成者。身相端严特难陈说。还返乌仗。南至
    ?觳媸悸薰?>呒?谅薏Я??≈?亍T?br> 光决目之地。育王标塔举高十丈。北有石
    门。殊极高大崇竦重山。道由中过。斯又萨
    ?噬嵘泶σ病W源硕?稀I叫邢兆琛>?恍?br> 国度数铁桥。减二千里。至迦湿弥罗国。即
    此俗常传?宾是也。莫委?宾由何而生。
    观其图域同?宾耳。本是龙海罗汉取之
    引众而住通三藏也。故其国境四面负山。
    周七千余里。门径狭迮。僧徒五千多学小乘。
    国有大德名僧胜匠。奘就学俱舍顺正理
    因明声明及大?称派场M蹴?吨痢8?槭质?br> 人供给写之。有佛牙长可寸余光白如
    雪。自滥波至此。绕山诸国。形体鄙薄俗
    习胡蕃。虽预五方非印度之正境也。以
    住居山谷风杂诸边。自此南下。通望无
    山。将及千里至磔迦国。土据平川周万
    余里。两河分注卉木繁荣。于时徒伴二十余
    人。行至大林中。遇贼劫掠才获命全。入
    村告乞乃达东境。大林有婆罗门。年七百
    岁。貌如三十。明中百论及外道书。云是龙
    猛弟子。乃停一月学之。又东至那仆底国。
    就调伏光法师。学对法显宗理门等论。又东
    诣那伽罗寺。就月胄论师。学众事分婆沙。
    又东至禄勒那国。就?那崛多大德。学经
    部婆沙。又就蜜多犀那论师。学萨婆多部辩
    真论。渐次东南路经六国多有遗迹。育王
    标塔高二十丈者。其数不少。中有末?罗
    国。最饶踪绪。城东六里有一山寺。昔乌波
    鞠多。唐言近护。即五师之一也。是其本住所
    建。北岩石室高二十余丈广三十步。其侧不
    远复有猕猴堕坑处四佛经行处贤圣依住
    处。灵相众矣。又东南行经于七国。至劫比
    他国。俗事大自在天。其精舍者高百余尺。中
    有天貌形极伟大。谓诸有趣由之而生。王
    民同敬不为鄙耻诸国天祠率置此形。大
    都异道乃有百数。中所高者自在为多有一
    大寺。五百僧徒。净人仆隶乃有数万。皆宅
    其寺侧。中有三道阶。南北而列。即佛为母
    忉利安居夏竟下天。帝释之所作也。宝阶本
    基沦没并尽。后王仿之在其故地。犹高七十
    余尺。育王为建石柱。高七丈余。光净明照。
    随人罪福影现其中。旁有贤劫四佛经行
    石基。长五十许步。高于七尺。足蹈所及。皆
    有莲华文生焉。国西北不远二百许里至
    羯若鞠?国。唐言曲女城也。王都临??伽
    河。即洹河之正名矣。源从北来出大雪山。
    其土邪正杂敬。僧徒盈万。多诸圣迹。四佛
    行坐处。七日说法处。佛牙发爪等塔。精舍千
    余。名寺异相多临河北。奘于此国学佛使
    日胄二?称派秤?骋??侨?厮?>?谌?隆?br> 王号戒日。正法治世将五十载。言戒日者。
    ?法之名。此方薨后量德以赠。彼土初登即
    先荐号。以灭后美之徒虚名耳。今犹御世
    统五印度。初治边陲为小国也。先有室
    商?彝酢M?泻D凇?崤拔薜懒醪惺椭帧0?br> 菩提树绝其根苗。选简名德三百余人留
    之。余者并充奴隶。戒日深知树于祸始也。
    与诸官属至菩提坑立大誓曰。若我有福
    统临海内。必能崇建佛法。愿菩提树从地
    而生。言已寻视。见菩提萌坑中上踊。遂回
    兵马往商?宜?M?A?实奔闯?稹K?员?br> 信诚笃倍发由来。还统五方。象兵八万。军
    威所及并藉其力。素不血食。化境有羊。皆
    赎施僧。用供乳酪。五年一施倾其帑藏。藏
    尽还蓄时至复行。用此为常。有犯王法乃
    至叛逆罪应死者。远斥边裔。余者惩罚。盖
    不足言。故诸国中多行盗窃。非假伴援不
    可妄进。又东南行二千余里经于四国。顺
    ??伽河侧。忽被秋贼须人祭天。同舟八十
    许人悉被执缚。唯选奘公堪充天食。因结
    坛河上置奘坛中。初便生飨将加鼎镬。当
    斯时也取救无缘。注想慈尊弥勒如来及东
    夏住持三宝。私发誓曰。余运未绝会蒙放
    免。必其无遇命也如何。同舟一时悲啼号哭。
    忽恶风四起。贼船而覆没。飞沙折木咸怀
    恐怖。诸人又告贼曰。此人可愍。不辞危难。
    专心为法。利益边陲。君若杀之罪莫大
    也。宁杀我等不得损他。众贼闻之投刃
    礼愧受戒悔失。放随所往。达?x偿弥。外道
    殷盛。王都城中有佛精舍。高六十尺。中有
    檀像。即昔优田大王造之。仿在天之影
    也。其侧龙窟圣迹多矣。又东北千余里至室
    罗伐悉底国。即舍卫舍婆提之正名也。周睇
    荒毁才有故基。斯匿治宫须达故宅。趾[土*庶]
    存焉。城南五里有逝多林。即只陀园也。胜军
    王臣善施所造。全寺颓灭尚有石柱。举高
    七丈。育王标树边有?t室一区。中安如来为
    母说法像。自余院宇湮没荡尽。但有佛洗
    病比丘处。目连举身子衣处。佛僧常汲故
    井处。外道阴谤杀?H女处。佛异论处。身子
    ?链ΑA鹆?淮Α5醚哿执Αe纫恫ǚ鸨旧?亍?br> 诸如上处皆建石塔。并无忧王之所造也。
    寺东不远。三大深坑。即调达瞿波战遮女人
    所没之处。坑极深邃临望无底。自古及今
    大雨洪注终无溢满。又东将七百里。至劫
    ?陈薹ジ@堵国。即迦?陈尬谰环雇跛?沃?br> 都也。空城十余无人栖住。故宫[专*瓦]城周十五
    里。荒寺千余。惟宫中一所在焉。王寝殿基
    上有铭塔。即如来降神之处也。彼有说云。
    五月八日神来降者。上座部云。十五日者与
    此方述微复不同。岂有异耶。至如东夏所
    尚素王为圣。将定年算。前达尚迷。况复历
    有三代。述时纪号犹自差舛。顾惟理越情
    求赴机应感。皆乘权道适变为先。岂以
    常人之耳目用通于至极也。城之南北有
    过去二佛生地诸塔。育王石柱铭记甚多。都
    城西北数百千塔。并是流璃所诛诸释。既
    是圣者。后人为造。当斯时也有四释子。忿
    其见逼不思犯戒。出外拒军。琉璃遂退。
    后还本国。城中不受。告曰。吾为法种誓不
    行师。汝退彼军非吾族也。既被放斥远
    投诸国。木是圣胤。竞宗树之。今乌仗梵衍等
    王。并其后也。城东百里。即是如来生地之林。
    今尚存焉。或有说者。三月八日。上座部云。
    十五日也。此土诸经咸云。四月八日。斯非
    感见之机。异计多耳。又东七百里方至拘
    尸。中途诸异略不复纪。创达此城。不觉五
    情失守崩踊?地。顷之顾眄。但见荒城颓
    褫纯陀宅基有标志耳。西北四里。河之西
    岸。即娑罗大林。周匝轮径四十余里。中央高
    竦。即涅??地。有一[专*瓦]室。卧像北首。旁施塔
    柱具书铭记。而诸说混淆通列其上。有云。
    二月十五日入涅??者。或云。九月八日入
    涅??者。或云。自彼至今过千五百年者。或
    云过九百年者。城北渡河。即焚身地。方二
    里余深三丈许。土尚黄黑状同焦炭。诸国有
    病服其土者无不除愈。故其焚处致有坑
    耳。其侧复有现足分身雉鹿诸塔。并具瞻
    已。又西南行大深林中七百余里。达婆罗[病-丙+尼]
    厮国。即常所谓波罗柰也。城临??伽。外道殷
    盛。乃出万计。天寺百余多遵自在。僧徒三
    千。并小乘正量部也。王都东北波罗奈河之
    西。塔柱双建。育王所立。影现佛像。睹者兴
    敬。度河十里即鹿野寺也。周闾重阁望若
    仙宫。僧减二千。皆同前部。佛事高胜诸国
    最矣。中有转法轮像。状如言说。旁树石柱
    高七十余尺。内影外现众相备矣。斯即如来
    初转法处。其侧复有五百独觉塔三佛行坐
    处。寺中铭塔圣迹极多。乃有数百。又有佛
    所浴池浣衣洗器之水。皆有龙护。曝衣
    方石。鹿王迎佛之地。并建石塔。动高三百
    余尺。相甚弘伟。故略陈耳。顺河东下减于
    千里达吠舍厘。即?成崂胍病B缎我焓跗?br> 所丰足。国城旧基周七十里。人物寡鲜但为
    名地。其中说净名经处。宝积净名诸故宅
    处。身子证果处。姨母灭度处。七百结集处。阿
    难分身处。此之五处各建胜塔标示后
    代。自斯东北二千余里。入大雪山至尼波
    罗国。纯信于佛僧有二千。大小兼学。城东
    有池。中有天金光浮水上。古老传云弥勒
    下生。用为首饰。或有利其宝者。夜往盗
    之。但见火聚腾焰。都不可近。今则沈深叵
    穷其底。水又极热难得措足。唐国使者试
    火投之焰便踊起。因用煮米便得成饭。其
    境北界。即东女国与吐蕃接境。比来国命
    往还率由此地。约指为语。唐梵相去一万余
    里。自古回?致途远阻。又从梵吠舍南济
    ??伽河达摩揭陀国。即摩竭提之正号也。
    其国所居是为中印度矣。今王祖胤继接
    无忧。无忧即频?虫堵拗??镆病M跫唇淙?br> 之女婿矣。今所治城。非古所筑。??伽南岸
    有波吒厘城。周七十里。即经所谓华氏城也。
    王宫多花。故因名焉。昔阿育王自离王舍
    迁都于此。左侧圣所其量弥繁。城之西南四
    百余里。度尼连禅河至伽耶城。人物希少
    可千余家。又行六里有伽耶山。自古诸王
    所登封也。故此一山世称名地。如来应俗
    就斯成道。顶有石塔高百余尺。即宝云等
    经所说之处。周回四十里内圣迹充满。山之
    西南即道成处。有金刚座周百余步。其地则
    今所谓菩提寺是也。寺南有菩提树。高五丈
    许。?树周垣垒[专*瓦]为之。轮回五百许步。东
    门对河。北门通寺。院中灵塔相状多矣。如
    来得道之日。互说不同。或云。三月八日。及十
    五日者。垣北门外大菩提寺。六院三层。墙高
    四丈皆[专*瓦]为之。师子国王。买取此处兴造
    斯寺。僧徒仅千。大乘上座部所住持也。有
    骨舍利状人指节。肉舍利者大如真珠。彼
    土十二月三十日。当此方正月十五日。世称
    大神变月。若至其夕必放光瑞。天雨香
    花充满树院。奘初到此。不觉闷绝。良久苏
    醒。历睹灵相。昔闻经说。今宛目前。恨居边
    鄙。生在末世。不见真容。倍复闷绝。旁有梵
    僧。就地接抚相与悲慰。虽备礼谒恨无光
    瑞。停止安居迄于解坐。彼土常法。至于此
    时。道俗千万。七日七夜竞伸供养。凡有两
    意。谓睹光相及希树叶。每年树叶恰至夏
    末一时飞下。通夕新抽与故齐等。时有大
    乘居士。为奘开释瑜伽师地。尔夜对讲忽
    失灯明。又观所佩珠?璎珞。不见光采。
    但有通明晃朗。内外洞然。而不测其由
    也。怪斯所以共出草庐望菩提树。乃见有
    僧。手擎舍利大如人指。在树基上遍示
    大众。所放光明照烛天地。于时众闹但得
    遥礼。虽目睹瑞心疑其火。合掌虔跪乃至
    明晨。心渐萎顿光亦歇灭。居士问曰。既睹
    灵瑞。心无疑耶奘具陈意。居士曰。余之昔
    疑。还同此也。其瑞既现。疑自通耳。余见菩
    提树。叶如此白杨。具以问之。奘曰。相状略
    同。而扶疏茂盛少有异也。于此寺东望屈
    屈吒播陀山。即经所谓鸡足山也。直上三峰
    状如鸡足。因取号焉。去菩提寺一百余里。
    顶树大塔夜放神炬。光明通照。即大迦叶
    波。寂定所也。路极梗涩多诸林竹。师子虎象
    纵横腾倚。每思登践取进无由。奘乃告王
    请诸防援。蒙给兵三百余人。各备锋刃斩
    竹通道。日行十里。尔时彼国闻奘往山。士
    女大小数盈十万。奔随继至共往鸡足。既
    达山阿壁立无路。乃缚竹为梯相连而上。
    达山顶者三千余人。四睇欣然转增喜踊
    具睹石罅散花供养。自山东北百有余里
    至佛陀代那山。有大石室。佛曾游此。天帝
    就石涂香以供。行至其处今犹郁烈不远
    山室可受千人。如来三月于中坐夏。垒石
    为道。广二十步。长五里许。即频?虫堵扌揸?br> 上山之所由也。又东六十便至矩奢揭罗
    补罗古城。唐言茅城。多出香茅故因名也。
    其城即摩揭陀之正中。经本所谓王舍城者
    是矣。崇山四周为其外郭。上如陴?咏?专*瓦]
    为之。西通小径北辟山门。广长从狭周轮
    百五十里。其中宫城周三十余里。内诸古迹
    其量复多。宫之东北可十五里。有??栗陀罗
    矩吒山。即经所谓耆?崛山者是也。唐言鹫
    峰之台。于诸山中最高显映夺。接山之阳
    佛多居住。从下至顶编石为阶。广十余步
    长六里许。佛常往来于斯道也。历观崖岫
    备诸古迹不可胜纪。广如图传。山城北门
    强一里许。即迦兰陀竹园精舍石基。东户[专*瓦]
    室今仍现在。自园西南行六里许。南山之阴
    大竹林中有石室焉。即大迦叶波与千无
    学。结集经教所托之地。又西二十余里。即
    大众部结集处也。山城之北可五里许。至曷
    罗???利?涑恰L蒲孕峦跎嵋病S啻???br> 者是矣。又北三十余里至那烂陀寺。唐言施
    无厌也。赡部洲中寺之最者。勿高此矣。五
    王共造供给倍隆。故因名焉。其寺都有五院。
    同一大门周闾四重高八丈许。并用[专*瓦]垒。其
    最上壁犹厚六尺。外郭三重。墙亦[专*瓦]垒。高五
    丈许。中间水?极深池堑。备有花畜严丽
    可观。自置已来防卫清肃。女人非滥未曾
    容隐。常住僧众四千余人。外容道俗通及
    邪正乃出万数。皆周给衣食无有穷竭。故
    复号寺为施无厌也。中有佛院备诸圣迹。
    精舍高者二十余丈。佛昔于中四月说法。又
    有精舍高三十余丈。中诸变态不可名悉。
    置立铜像高八丈余。六层阁盛庄严绮饰。即
    戒日之兄满胄王造也。又有?石精舍高可
    八丈。戒日亲造。雕装未备日役千功。彼国
    常法钦敬德望。有诸论师智识清远。王给
    封户乃至十城。渐降量赏不减三城。其寺
    现在受封大德三百余人。通经已上不掌僧
    役。重爱学问谘访异法。故乌耆已西被于
    海内。诸出家者皆多义学。任国往返都无
    隔碍。王虽守国不敢遮障。故彼学徒博闻
    该赡。奘历诸国风声久达。将造其寺。众
    差大德四十人。至庄迎宿。庄即目连之本村
    也。明日食后。僧二百余俗人千余。擎舆幢盖
    香花来迎引入都会。与众相慰问讫唱令住
    寺。一切共同。又差二十人。引至正法藏所。
    即戒贤论师也。年百六岁众所重故号正
    法藏。博闻强识。内外大小一切经书无不通
    达。即昔室商?彝跛?又?摺N?羟娉銮?br> 沦草莽。后兴法显道俗所推。戒日增邑十
    城。科税以入。贤以税物成立寺庙。奘礼赞
    讫。并命令坐。问从何来。答从支那国来
    欲学瑜伽等论。闻已啼泣。召弟子觉贤说
    己旧事。贤曰。和上三年前。患困如刀刺。
    欲不食而死。梦金色人曰。汝勿厌身。往
    作国王多害物命。当自悔责。何得自尽。
    有支那僧来此学问。已在道中。三年应至。
    以法惠彼。彼复流通。汝罪自灭。吾是曼殊
    室利。故来相劝。和上今损。正法藏问。在路
    几时。奘曰。出三年矣。既与梦同。悲喜交集。
    礼谢讫。寺素立法。通三藏者员置十人。由
    来阙一。以奘风问便处其位。日给上馔二
    十盘大人米一斗。摈榔豆蔻龙脑香乳苏蜜
    等。净人四婆罗一。行乘象舆三十人从。大
    人米者粳米也。大如乌豆。饭香百步。惟此国
    有。王及知法者预焉。故此寺通三藏者给
    二十盘。即二十日。渐减通一经者。犹给五
    盘。五日。过此已后便依僧位。便请戒贤讲
    瑜伽论。听者数千人。十有五月方得一遍。重
    为再讲。九月方了自余顺理显扬对法等并
    得谘禀。然于瑜伽偏所钻仰。经于五年晨
    夕无辍将事博议未忍东旋。贤诫曰。吾
    老矣。见子殉命求法经途十年方至今日
    不辞朽老。力为伸明。法贵流通岂期独善。
    更参他部恐失时缘。智无涯也惟佛乃穷。
    人命如露非旦则夕。即可还也。便为装行
    调。付给经论。奘曰。敢闻命矣。意欲南巡
    诸国。还途北指。以高昌昔言不得违也。便
    尔东行大山林中。至伊烂??国。见佛坐迹
    入石寸许。长五尺二寸广二尺一寸。旁有瓶
    迹没石寸许。八出花文都似新置。有佛立
    迹长尺八寸阔强六寸。又东南行路经五
    国。将四千里至三摩?爝腹?1醭獯蠛!K?br> 佛曾游。见青玉像举高八尺。自斯东北山
    海之中。凡有六国。即达林邑。道阻且长。兼
    多瘴疠。故不游践。又从西行将至二千
    里。达揭罗??国。邪正兼事。别有三寺不食
    乳酪。调达部也。又西南行七百余里至乌
    荼国。东境临海。有发行城。多有商侣停
    于海次。南大海中有僧伽罗国。谓执师子
    也。相去约指二万余里。每夜南望。见彼国
    中佛牙塔上宝珠光明腾焰晖赫见于天际。
    又西南行具经诸国。并有异迹。可五千里
    至?x萨国。即南印度之正境也。崇信佛法
    僧徒万许。其土宽广林野相次。王都西南三
    百余里有黑蜂山。昔古大王为龙猛菩萨
    造立斯寺。即龙树也。其寺上下五重。凿石
    为之。引水旋注。多诸变异。沿波方达。令
    净人固守罕有登者。龛中石像形极伟大。寺
    成之日。龙猛就山以药涂之变成紫金。世
    无等者。又有经藏。夹缚无数。古老相传。尽
    初结集并现存在。虽外佛法屡遭诛殄。而
    此一山住持无改。近有僧来于彼夏坐。但
    得读诵不许持出。具陈此事。但路幽阻难
    可寻问。又复南行七千余里。路经五国并
    有灵迹。至秣罗矩吒国。即赡部最南滨海境
    也。山出龙脑香焉。旁有岩顶清流。绕旋二
    十许匝南注大海。中有天宫观自在菩萨
    常所住处。即观世音之正名也。临海有城。
    古师子国。今入海中可三千余里。非结大
    伴则不可至。故不行也。自此西北四千余
    里。中途经国具诸神异。达摩诃刺他国。其王
    果勇威英自在。未宾戒日。寺有百余。僧徒
    五千。大小兼学。东境山寺罗汉所造。有大
    精舍高百余尺。中安石像长八丈许。上施
    石盖凡有七重。虚悬空中相去各三尺许。
    礼谒见者无不叹讶斯神也。自此因循广
    寻圣迹。至钵伐多国。有数名德学业可遵。
    又停二年。学正量部根本论摄正法论成实
    论等。便东南还那烂陀。参戒贤已。往杖
    林山胜军论师居士所。其人刹利种。学通内
    外五明数术。依林养徒讲佛经义。道俗归
    者日数百人。诸国王等亦来观礼洗足供养。
    封赏城邑。奘从学唯识决择论意义论成无
    畏论等。首尾二年。夜梦寺内及外林邑火烧
    成灰。见一金人告曰。却后十年。戒日王崩
    印度便乱。当如火荡。觉已向胜军说之。
    奘意方决严具东还。及永徽之末戒日果崩。
    今并饥荒。如所梦矣。初那烂陀寺大德师子
    光等。立中百论宗。破瑜伽等义。奘曰。圣人
    作论终不相违。但学者有向背耳。因造会
    宗论三千颂。以呈戒贤诸师。咸称善。先
    有南印度王灌顶师。名般若鞠多。明正量
    部。造破大乘论七百颂。时戒日王讨伐至乌
    荼国。诸小乘师保重此论以用上王。请
    与大乘师决胜。王作书与那烂陀寺。可
    差四僧善大小内外者诣行宫在所。拟
    有论义。戒贤乃差海慧智光师子光及奘。
    为四应命。将往未发间。有顺世外道来
    求论难。书四十条义悬于寺门。若有屈者
    斩首相谢。彼计四大为人物因。旨理沈密
    最难征?。如此阴阳谁穷其数。此道执计
    必求?辆觥1送脸7āB塾懈赫呦攘畛寺俊?br> 屎瓶浇顶。公于众中。形心折伏然后依投永
    为皂隶。诸僧同疑。恐有殿负默不陈对。
    奘停既久究达论道。告众请对。何得同耻。
    各立旁证。往复数番通解无路。神理俱丧溘
    然潜伏。预是释门一时腾踊。彼既屈已请
    依先约。奘曰。我法弘恕不在刑科。禀受我
    法如奴事主。因将向房遵正法要。彼乌
    荼论又别访得。寻择其中便有谬滥。谓所
    伏外道曰。汝闻乌荼所立义不。曰彼义
    曾闻。特解其趣。即令说之。备通其要。便
    指纤芥。申大乘义破之。名制恶见论。千六
    百颂。以呈戒贤等师。咸曰。斯论穷天下之
    ?涂芤病:蔚械敝?br> 奘意欲流通教本。乃放任开正法。遂往
    东印度境迦摩缕多国。以彼风俗并信异
    道故其部众乃有数万。佛法虽弘未至其
    土。王事天神爱重教义。但闻智人不问
    邪正。皆一奉敬其人。创染佛法将事弘阐
    故往开化。既达于彼王。叹奘胜度神思清
    远。童子王闻欣得面款。遣使来请再三乃
    往。既至相见宛若旧游。言议接对又经晦
    朔。于时异术云聚。请王决论。言辩才交邪
    徒草靡。王加崇重初开信门。请问诸佛何所
    功德。奘赞如来三身利物。因造三身论三
    百颂以赠之。王曰。未曾有也。顶戴归依。此
    国东境接蜀西蛮。闻其途路。两月应达。于
    时戒日王臣告曰。东蕃童子王所有支那大
    乘天者。道德弘被。彼王所重。请往致之。其
    大乘天者。即印度诸僧美奘之目也。王曰。我
    已频请辞而不来。何因在彼。即使语拘摩
    罗王。可送支那法师来共会只罗国。童子
    王命象军二万船三万。与奘????伽河
    以赴戒日。戒日与诸官属百余万众。顺河
    东下同集羯朱只罗国。初见顶礼。呜足尽
    敬。散花设颂无量供已曰。弟子先请。何为不
    来。答以听法未了故此延命。又曰。彼支
    那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曲。秦王何人致此
    歌咏。奘曰。即今正国之天子也。是大圣人拨
    乱反政恩沾六合故有斯咏。王曰。故天
    纵之为物主也。乃延入行宫陈诸供养。乃
    述制恶见论。顾谓门师曰。日光既出荧烛
    夺明。师所宝者他皆破讫。试救取看。小乘
    诸僧无敢言者。王曰。此论虽好然未广闻。
    欲于曲女城大会。命五印度能言之士。对
    众显之。使邪从正舍小就大。不亦可乎。
    是日发敕普告天下。总集沙门婆罗门一切
    异道。会曲女城。自冬初??流。腊月方到。尔
    时四方翕集。乃有万数。能论义者数千人。各
    擅雄辩咸称克敌。先立行殿各容千人。安
    像陈供香花音乐。请奘升座。即标举论宗
    命众征?。竟十八日无敢问者。王大嗟赏。
    施银钱三万金钱一万上[叠*毛]一百具。仍令
    大臣执奘袈裟巡众唱言。支那法师论胜。
    十八日来无敢问者。并宜知之。于时僧众
    大悦曰。佛法重兴。乃令边人权智若此。便
    辞东归。王重请住观七十五日。大施场相。事
    讫辞还。王敕所部。递送出境。并施青象金
    银钱各数万。戒日拘摩罗等十八大国王。流
    泪执别。奘便辞而不受。以象形大。日常料
    草四十余围。饼食所须又三斛许。戒日又敕
    令诸属国随到供给诸僧。劝受象施。皆曰。
    斯胜相也。佛灭度来。王虽崇敬种种布施。未
    闻以象用及释门。象为国宝。今既见惠。
    信之极矣。因即纳象而反钱宝。然其象也其
    形圆大。高可丈三长二丈许。上容八人。并
    诸什物经象等具。并在其上。状如重都
    相似空行。虽逢奔逸而安隐不坠。瓶水
    不侧。缘国北旋出印度境。戒日威被咸蒙
    供侍。入?利国。山川相半沃壤丰熟。僧徒
    数万并学大乘。东北山行过诸城邑上大
    雪山。及至其顶诸山并下。又上三日达最
    高岭。南北通望。但见横山各有九重。过斯
    已往皆是平地。虽有小山孤断不续。唯斯
    一岭曼延高远。约略为言。赡部一洲山丛
    斯地。何以知耶。至如西境波斯平川眇漫。
    东寻嵬???星钭佟1痹蚝嵋跋籼酢D显?br> 印度[白/(犀-尸-牛)/十]衍。即经所谓香山者也。达池幽邃未
    可寻源。四河所从皆由斯出。尔雅所谓昆
    仑之墟。岂非斯耶。案诸禹贡。河出碛石。
    盖局谈其潜出处耳。张骞寻之乃游大夏。
    固是超步所经。犹不言其发源之始。斯可
    知矣。奘引从前后自勒行众沿岭而下。三
    日至地。达睹货罗诸故都邑。山行八百路极
    艰险。寒风切骨到于活国。中途所经皆属
    北狄。而此王者突厥之胤。统管诸胡总御
    铁门以南诸小国也。自此境东方入葱岭。
    岭据赡部洲中。南接雪山北至热海。东渐
    乌铩西极波斯。纵广结固各数千里。冬夏积
    雪冰岩崖险。过半已下多出山葱。故因名
    焉。昔人云。葱岭停雪。即雪山也。今亲目验。
    则知其非。雪山乃居葱岭已南。东西[一/旦]海。
    南望平野。北达丛山。方名葱岭。又东山行。
    经于十国二千余里。至达摩悉铁帝国。境
    在山间。东西千六百里。南北极广不?四
    五里许。临缚刍河从南而来不测其本。僧
    寺十余。有一石像上施金铜圆盖。人有旋
    ?盖亦随转。岂由机巧莫测其然。又东山
    行近有千里达商弥国。东至大川广千余
    里。南北百余里绝无人住。川有龙池。东西
    三百南北五十。其池正在大葱岭内。赡部洲
    中最高地也。何以明之。池出二河。其西流
    者至达摩悉铁国与缚刍河合。自此以西
    皆西流。其东流者至?疑澄鹘缬脶愣嗪?br> 合。自此已东水皆东流。故分二河各注西
    海故知高也。河出大鸟卵如[百*升]许。案条
    支国大卵如瓮。岂非斯耶。又东五百至?A
    盘陀国。北背徙多河。即经所谓悉陀河也。东
    入盐泽。潜于地中。涌于积石。为东夏河
    矣。其国崇信佛法。城之东南三百余里。大崖
    两室各一罗汉现入灭定七百余年。须发渐
    长。左近诸僧年别为剃。又东千余里方出
    葱岭至乌铩国。城临徙多。西有大山崖自
    崩坠。中有僧焉。冥目而坐。形甚奇伟。须
    发下垂至于肩面。问其委曲乃迦叶佛时人
    矣。近重崩崖没于山内。奘至斯国。与象别
    行先度雪河。象晚方至。水渐泛涨。不悉山
    道。寻岭直下。牙冲岸树。象性凶犷反拔却
    顿。因即致死。怅恨所经已越山险将达平
    壤不果祈愿。东过疏勒乃至沮渠。可千余
    里。同伴五百皆共推奘为大商主。处位中
    营四面防守。且自沮渠一国。素来常镇十
    部大经。各十万偈。如前所传。国宝护之不
    许分散。今属突厥。南有大山。现三罗汉入
    灭尽定。东行八百达于遁国。地惟沙壤寺
    有百余。僧徒五千并大乘学。城西山寺佛曾
    游践。有大石室。罗汉入定。石门封掩。初奘
    既度葱岭。先遣侍人。?表陈露达国化也。
    下敕流问令早相见。行达于遁。以象致
    死所?经像交无运致。又上表请寻下别
    敕。令于遁王给其鞍乘。既奉严敕驼马相
    连至于沙洲。又蒙别敕。计其行程酬雇
    价直。自尔乘传二十许乘。以贞观十九年正
    月二十四日。届于京郊之西。道俗相趋屯赴
    阗闼。数十万众如值下生。将欲入都。人
    物喧拥取进不前。遂停别馆。通夕禁卫。候
    备遮断停驻道旁。从故城之西南至京师
    朱雀街之都亭驿二十余里。列众礼谒动不
    得旋。于时驾幸洛阳。奘乃留诸经像送
    弘福寺。京邑僧众竞列幢帐助运庄严。四部
    喧哗又倍初至。当斯时也复感瑞云现于
    日北团圆如盖。红白相映当于像上显发
    轮光。既非?日同共嗟仰从午至晡。豫
    入弘福方始歇灭。致使京都五日四民废
    业七众归承。当此一期。倾仰之高终古罕
    类也。奘虽逢荣问独守馆宇坐镇清闲。
    恐陷物议故不临对。及至洛滨特蒙慰
    问。并献诸国异物。以马驮之。别敕引入深
    宫之内殿。面奉天颜。谈叙真俗无爽帝旨。
    从卯至酉不觉时延。迄于闭鼓。上即事戎
    旃。问罪辽左。明旦将发。下敕同行。固辞疾
    苦。兼陈翻译。不违其请。乃敕京师留守梁
    国公房玄龄。专知监护。资备所须一从天
    府。初奘在印度声畅五天。称述支那人物
    为盛。戒日大王并菩提寺僧。思闻此国。为
    日久矣。但无信使。未可依凭。彼土常
    传。赡部一洲四王所治。东谓脂那。主人王
    也。西谓波斯。主宝王也。南谓印度。主象王
    也。北谓猃狁。主马王也。皆谓四国藉斯以
    治。即因为言。奘既安达恰述符同。戒日及
    僧。各遣中使?诸经宝远献东夏。是则天
    竺信命自奘而通。宣述皇猷之所致也。使
    既西返。又敕王玄策等二十余人。随往大
    夏。并赠绫帛千有余段。王及僧等数各有
    差。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乃遣匠二人
    僧八人。俱到东夏。寻敕往越州。就甘蔗造
    之皆得成就。先是菩提寺僧三人送经初。
    至。下敕普请京城设斋。仍于弘福译大严
    等经不久之间奘信又至。乃敕且停待到方
    译。主上虚心企仰。频下明敕令奘速至。但
    为事故留连不早程达。既见洛宫深沃虚
    想。即陈翻译。搜擢贤明。上曰。法师唐梵具
    赡词理通敏。将恐徒扬仄陋终亏圣典。奘
    曰。昔者二秦之译门位三千。虽复翻传。犹
    恐后代无闻怀疑乖信。若不搜举同奉玄
    规。岂以褊能妄参朝委。频又固请乃蒙降
    许。帝曰。自法师行后造弘福寺。其处虽小
    禅院虚静。可为翻译。所须人物吏力。并与
    玄龄商量务令优给。既承明命返迹京师。
    遂召沙门慧明灵闰等。以为证义。沙门行
    友玄赜等。以为缀缉。沙门智证辩机等。以
    为录文。沙门玄模以证梵语。沙门玄应以
    定字伪。其年五月创开翻译。大菩萨藏经二
    十卷。余为执笔。并删缀词理。其经广解六
    度四摄十力四畏三十七品诸菩萨行。合十
    二品。将四百纸。又复旁翻显扬圣教论二十
    卷。智证等更迭录文。沙门行友详理文句。奘
    公于论重加陶练。次又翻大乘对法论一十
    五卷。沙门玄赜笔受。微有余隙。又出西域
    传一十二卷。沙门辩机。亲受时事连纰前后。
    兼出佛地六门神咒等经。都合八十许卷。自
    前代已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
    次乃回之顺同此俗。然后笔人乱理文句。
    中间增损多坠全言。今所翻传都由奘旨。
    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
    尚贤吴魏所译诸文。但为西梵所重贵于
    文句。钩锁联类重沓布在。唐文颇居繁复。故
    使缀工专司此位。所以贯通词义加度节
    之。铨本勒成秘书缮写。于时驾返西京。奘
    乃表上并请序题。寻降手敕曰。法师夙标
    高行早出尘表。泛宝舟而登彼岸。搜妙
    道而辟法门。弘阐大猷荡涤众累。是以慈
    云欲卷。舒之?J四空。慧日将昏。朗之照
    八极。舒朗之者。其惟法师乎。朕学浅心拙。
    在物犹迷。况佛教幽微。岂敢仰测。请为经
    题。非已所闻。其新撰西域传者。当自披览。
    及西使再返。又敕二十余人随往印度前
    来国命通议中书。敕以异域方言务取符
    会。若非伊人将论声教。故诸信命并资于
    奘。乃为转唐言依彼西梵。文词轻重令彼
    读者尊崇东夏。寻又下敕。令翻老子五千
    文为梵言以遗西域。奘乃召诸黄巾述其
    玄奥。领叠词旨方为翻述。道士蔡晃成英
    等。竞引释论中百玄意。用通道经。奘曰。佛
    道两教其致天殊。安用佛言用通道义。穷
    ?言疏本出无从。晃归情曰。自昔相传祖
    凭佛教至于三论。晃所师遵准义幽通不
    无同会。故引解也。如僧肇着论。盛引老
    庄。犹自申明。不相为怪。佛言似道何爽纶
    言。奘白。佛教初开。深文尚拥。老谈玄理微
    附佛言。肇论所传引为联类。岂以喻词而
    成通极。今经论繁富各有司南。老但五千
    论无文解。自余千卷多是医方。至如此土
    贤明何晏王弼周?萧绎顾欢之徒。动数十
    家。注解老子何不引用。乃复旁通释氏。不
    乃推步逸踪乎。既依翻了将欲封勒。道士
    成英曰。老经幽邃。非夫序引何以相通。请
    为翻之。奘曰。观老治身治国之文。文词具
    矣。叩齿咽液之序。其言鄙陋。将恐西闻异
    国有愧乡邦。英等以事闻诸宰辅。奘又陈
    露其情。中书马周曰。西域有道如老庄不。
    奘曰。九十六道并欲超生。师承有滞致沦
    诸有。至如顺世四大之术。冥初六谛之宗。
    东夏所未言也。若翻老序。则恐彼以为笑
    林。遂不译之。奘以弘赞之极。勿尚帝王。开
    化流布自古为重。又重表曰。伏奉墨敕猥
    垂奖喻。只奉纶言精守振越。玄奘业尚空
    疏。谬参法侣幸属九瀛有截四表无虞。
    凭皇灵以远征。恃国威而访道。穷遐冒
    险虽励愚诚。纂异怀荒??资朝化。所获
    经论奉敕翻译。见成卷轴。未有诠序。伏惟
    陛下?彼荚品蟆L旎?袄谩@戆?迪蟮饕?br> 咸英。跨千古以飞声。掩百王而腾实。窃
    以神力无方。非神思不足诠其理。圣教玄
    远。非圣藻何以序其源。故乃冒犯威严。敢
    希题目宸?冲邈不垂矜许。抚躬累息相
    顾失图。玄奘闻。日月丽天。既分晖于户牖。
    江河纪地。亦流润于岩涯。云和广乐。不秘
    响于聋昧。金璧奇珍。岂韬彩于愚瞽。敢缘
    斯理重以干祈。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
    配两仪而同久。与二耀而俱悬。然则鹫岭
    微言。假神笔而弘远。鸡园奥义。托英词而
    宣畅。岂止区区梵众独荷恩荣。亦使蠢蠢迷
    生方超尘累而已。表奏之日。敕遂许焉。谓
    驸马高履行曰。汝前请朕为汝父作碑。今
    气力不如昔。愿作功德为法师作序不
    能作碑。汝知之。贞观二十二年幸玉华
    宫。追奘至。问翻何经论。答正翻瑜伽。上问。
    何圣所作明何等义。具答已令取论自披
    阅。遂下敕。新翻经论写九本。颁与雍洛相
    兖荆杨等九大州。奘又请经题。上乃出之
    名大唐三藏圣教序。于明月殿。命弘文馆
    学士上官仪。对群僚读之。其词曰。盖闻。二
    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
    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包乎
    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
    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象显可征。
    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
    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
    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
    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
    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
    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
    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
    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
    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
    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
    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
    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
    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
    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
    乍沿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
    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
    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
    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R迟。栖虑玄门。慨
    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
    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
    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
    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
    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
    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
    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
    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
    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
    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
    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
    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
    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涂。朗爱水之昏
    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
    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
    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
    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
    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
    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
    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百
    僚称庆。奘表谢曰
    窃闻。六爻探赜局于生灭之场。百物正名。
    未涉真如之境。犹且远征羲册。睹奥不测
    其神。遐想轩图。历选并归其美。伏惟。皇帝
    陛下。玉毫降质金轮御天。廓先王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斥例代之区域。纳恒沙之
    法界。遂使给园精舍并入堤封。贝叶灵文
    咸归删府。玄奘往因。振锡聊谒崛山。经途
    万里。怙天威如咫步。匪乘千叶。诣双林
    如食顷。搜扬三藏。尽龙宫之所储。研究一
    乘。穷鹫岭之遗旨。并已载于白马还献紫
    宸。寻蒙下诏赐使翻译。玄奘识乖龙树。谬
    忝传灯之荣。才异马鸣。深愧写瓶之敏。所
    译经论纰舛尤多。遂荷天恩留神构序。文
    超象系之表。若聚日之放千光。理括众妙
    之门。同惠云之濡百草。一音演说亿劫罕
    逢。忽以微生亲承梵响。踊跃欢喜如闻
    受记。表奏之日。寻下敕曰。朕才谢?璋言
    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
    深为鄙拙。惟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
    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益
    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又重表谢。敕云。
    朕性不读经。兼无才智。忽制论序。翻污
    经文。具览来言枉见褒饰。愧逢虚美唯
    益真惭。自尔朝宰英达咸申击赞。释宗弘
    盛气接成阴。皇太子述上所作三藏圣教序
    曰。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
    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
    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跳-兆+属]也。综括宏远奥旨遐
    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
    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
    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网之纲纪。
    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
    秘局。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
    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
    尘劫而不朽。晨锺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
    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苑。排空宝盖。接翔云
    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伏惟。皇
    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
    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于
    贝叶之文。泽及昆虫。金匮流乎梵说之偈。
    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崛山接
    嵩华之翠岭。窃以。法性凝寂。靡归心而不
    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
    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
    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
    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
    哉。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
    髫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
    幽岩。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
    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
    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
    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
    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二月
    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
    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
    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而恒明。自非
    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
    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
    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
    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
    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自此常参内禁。
    扣问沈隐。翻译相续不爽法机。敕赐云纳
    一领。妙绝古今。又敕天下。寺度五人维持
    圣种。皆其力也。冬十月随驾入京。于北阙
    造弘法院。镇恒在彼。初于曲池为文德皇
    后造慈恩寺。追奘令住度三百人。有令寺
    西北造翻经院。给新度弟子一十五人。弘福
    旧处仍给十人。今上嗣?素所珍敬。追入
    优问礼殊恒?。永徽二年。请造梵本经台。
    蒙敕赐物。寻得成就。又追入内。于修文殿
    翻发智等论。降手诏飞白书。慰问优洽。显庆
    元年正月。为皇太子于慈恩设大斋。朝?u
    总至。黄门郎薛元超。中书郎李义府曰。译经
    佛法之大。未知何德以光扬耶。奘曰。公此之
    问。常所怀矣。译经虽位在僧。光价终凭朝
    贵。至如姚秦鸠摩罗什。则安成侯姚嵩笔受。
    元魏菩提流支。则侍中崔光录文。贞观初波
    颇初译。则仆射萧?太府萧?庶子杜正伦
    等。监阅详定。今并无之不足光远。又大慈
    恩寺。圣上切风树之哀。追造壮丽。腾实之
    美勿过碑颂。若蒙二公为致。则不朽之迹。
    自形于今古矣。便许之。明旦遣给事宣敕
    云。所须官人助翻者已处分讫。其碑朕自
    作。寻敕。慈恩翻译文义须精。宜令左仆射
    于志宁。中书令来济。礼部许敬宗。黄门郎
    薛元超。中书郎李义府等。有不安稳随事
    润色。若须学士任追三两人。及碑成请神
    翰自书。蒙特许。克日送寺。京寺咸造幢
    盖。又敕王公已下太常九部及两县伎乐。
    车徒千余乘驻弘福寺。上居安福门。俯临
    将送。京邑士女列于道侧。自北之南二十
    余里充??榻帧9馑仔朔ㄎ抻胭毖伞S?br> 赐山纳妙胜前者并时服玩百有余件。显
    庆二年。驾幸洛阳。预从安置东都积翠宫。
    召入大内丽日殿。翻观所缘等论。又于明
    德宫。翻大?称派车嚷邸^噬倮肷h鳌0资?br> 言归。访问亲故。零落殆尽。惟有一姊。迎与
    相见。访以坟陇。旋殡未迁。便卜胜地。
    旋茔改葬。其少室山西。北缑氏故县东北。
    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即奘之生地也。下近
    有少林寺。即魏孝文所立。是翻十地之所。
    意愿栖托为国翻译。蒙手敕云。省表知
    欲晦迹岩泉追林远而架往。托虑禅寂
    轨澄什以标今。仰挹风徽??所钦尚。朕业
    空学寡靡究高深。然以浅识薄闻。未见其
    可。法师津梁三界汲引四生。智皎心灯定
    凝意水。非情尘之所?似袷独硕?芫??br> 以道德可居。何必太华叠岭。空寂可舍。岂
    独少室重峦。幸戢来言勿复陈请。即市朝
    大隐。不独贵于昔贤。见闻弘益更可珍于
    即代。遂因寝言。显庆三年下敕为皇太子
    造西明寺成。令给上房僧十人以充侍者。
    有大般若者。二十万偈此土八部咸在其中。
    不久下敕令住玉华。翻经供给一准京寺。
    遂得托静不爽译功。以显庆五年正月元
    日。创翻大本。至龙朔三年十月末了。凡四
    处十六会说。总六百卷。般若空宗此焉周
    尽。于间又翻成唯识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
    论品类足论等。至十一月表上此经。请制
    经序。于蓬莱宫通事舍人冯义宣敕许之。
    奘生常以来愿生弥勒。及游西域。又闻无
    着兄弟皆生彼天。又频祈请咸有显证。怀
    此专至益增翘励。后至玉华。但有隙次。无
    不发愿生睹史多天见弥勒佛。自般若翻
    了。惟自策勤行道礼忏。麟德元年告翻经僧
    及门人曰。有为之法必归磨灭。泡幻形质何
    得久停。行年六十五矣。必卒玉华。于经论
    有疑者可速问。闻者惊曰。年未耆耄何
    出此言。报曰。此事自知。遂往辞佛。先造俱
    胝十亿像所。礼忏辞别。有门人外行者。皆
    报好去。今与汝别亦不须来来亦不见。至
    正月九日告寺僧曰。奘必当死。经云。此身
    可恶犹如死狗。奘既死已勿近宫寺。山静
    处埋之。因既卧疾。开目闭目见大莲花鲜
    白而至。又见伟相知生佛前。命僧读所
    翻经论名目已。总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
    十卷。自怀欣悦。总召门人。有缘并集云。无
    常将及急来相见。于嘉寿殿。以香木树菩
    提像骨。对寺僧门人辞诀。并遗表讫。便默
    念弥勒。令傍人称曰。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
    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
    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至二月四日。
    右胁累足右手支头。左手髀上铿然不动。有
    问何相。报曰。勿问。妨吾正念。至五日中
    夜。弟子问曰。和上定生弥勒前不。答曰。决
    定得生。言已气绝。迄今两月色貌如常。又
    有冥应略故不述。又下敕葬日听京城僧
    尼幢盖往送。于是素盖素幢浮空云合。哀笳
    哀梵气遏人神。四俗以之悲凉。七众惜其
    沈没。乃葬于白鹿原四十里中。皂素弥满。
    其茔与兄捷公相近。苕然白塔近烛帝城。
    寻下别敕。令改葬樊川。与州县相知供
    给吏力乃又出之。众咸叹异。经久埋痤色
    相如初。自非愿力所持。焉能致此
    余以?昧滥沾斯席。与之对晤屡展炎凉。
    听言观行名实相守。精厉晨昏计时分业。
    虔虔不懈专思法务。言无名利行绝虚浮。
    曲识机缘善通物性。不倨不谄行藏适时。
    吐味幽深辩开疑议。??季代之英贤。乃佛
    宗之法将矣。且其发蒙入法。特异常伦。听
    览经论用为恒任。既周行东夏挹酌诸师
    披露肝胆尽其精义。莫不倾倒林薮更新
    学府。遂能不远数万谘求胜法。誓舍形命
    必会为期。发趾张掖途次龙沙。中途艰险
    身心仅绝。既达高昌倍光来价。传国祖送备
    阅灵仪。路出铁门石门。躬乘沙岭雪岭。历
    天险而志逾慷慨。遭凶贼而神弥厉勇。兼
    以归禀正教。师承戒贤。理遂言扬义非再
    授。广开异论包藏胸亿。致使梵侣倾心不
    匮其法。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诸
    僧思承其本。奘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天。斯
    则法化之缘东西互举。又西华余论深尚声
    明。奘乃卑心请决。随授随晓。致有七变
    其势动发异踪。三循广论恢张怀抱。故得
    施无厌寺三千学僧皆号智囊护持城堑。
    及睹其?吻听其词义。皆弹指赞叹。何斯
    人也。随其游历塞外海东百三十国。道俗
    邪正。承其名者莫不仰德归依更崇开信
    可以家国增荣。光宅惟远。献奉岁至。咸奘之
    功。若非天挺英灵生知圣授何能振斯鸿
    绪导达遗踪。前后僧传往天竺者。首自法
    显法勇。终于道邃道生。相继中途一十七返。
    取其通言华梵妙达文筌扬导国风开悟
    邪正。莫高于奘矣。恨其经部不翻犹涉过
    半。年未迟暮。足得出之。无常奄及。惜哉
    那提三藏。唐曰福生。具依梵言。则云布如
    乌代邪。以言烦多故。此但讹略而云那提
    也。本中印度人。少出家。名师开悟。志气雄远
    弘道为怀。历游诸国务在开物。而善达声
    明通诸诂训。大夏召为文士。拟此土兰台
    著作者。性泛爱好奇。尚闻有涉悟。不惮远
    夷。曾往执师子国。又东南上楞伽山。南海
    诸国随缘达化。善解书语。至即敷演。度
    人立寺。所在扬扇。承脂那东国盛转大
    乘佛法崇盛赡洲称最。乃搜集大小乘经律
    论五百余夹合一千五百余部。以永徽六
    年创达京师。有敕令于慈恩安置所司供
    给。时玄奘法师。当途翻译声华腾蔚。无有
    克彰。掩抑萧条。般若是难。既不蒙引返充
    给使。显庆元年敕往昆仑诸国采取异药。
    既至南海。诸王归敬为别立寺度人授法。
    弘化之广又倍于前。以昔被敕往理须返
    命。慈恩梵本拟重寻研。龙朔三年还返旧
    寺。所?诸经。并为奘将北出。意欲翻度。莫
    有依凭。惟译八曼荼罗礼佛法阿吒那智
    等三经。要约精最可常行学。其年南海真腊
    国。为那提素所化者。奉敬无己。思见其
    人。合国宗师假涂远请。乃云。国有好药唯
    提识之。请自采取。下敕听往。返亦未由。
    余自博访大夏行人云。那提三藏。乃龙树之
    门人也。所解无相与奘颇返。西梵僧云。大
    师隐后。斯人第一深解实相善达方便。小
    乘五部?衬嵬獾浪奈ね勇邸D?欢创镌?br> 底通明言义。词出珠联理畅霞举。所著大
    乘集义论。可有四十余卷。将事译之。被遣
    遂阙。夫以抱麟之叹。代有斯踪。知人难哉。
    千龄罕遇。那提挟道远至。投俾北冥既无
    所待。乃三被毒载充南役。崎岖数万频历
    瘴气。委命斯在。呜呼惜哉
    论曰。观夫翻译之功。诚远大矣。前录所载
    无德称焉。斯何故耶。谅以言传理诣惑遣
    道清有由寄也。所以列代贤圣。祖述弘导
    之风。奉信贤明。宪章翻译之意。宗师旧辙
    颇见词人。埏埴既圆稍功其趣。至如梵
    文天语元开大夏之乡。鸟迹方韵出自神州
    之俗。具如别传。曲尽规猷。遂有侥幸时誉
    叨临传述逐转铺词返音列喻繁略科断
    比事拟伦。语迹虽同校理诚异。自非明逾
    前圣。德迈往贤。方能隐括殊方用通弘致。
    道安着论五失易窥。彦琮属文八例难涉。
    斯并古今通叙。岂妄登临。若夫九代所传。见
    存简录。汉魏守本本固去华。晋宋传扬时
    开义举。文质恢恢讽味余逸。厥斯以降轻
    靡一期。腾实未闻讲悟盖寡。皆由词遂
    情转义写情心。共激波澜永成通式充车
    溢藏。法宝住持得在福流失在讹竞。故勇
    猛陈请词同世华。制本受行不惟文绮。至圣
    殷鉴深有其由。群籍所传灭法故也。即事
    可委。况弘识乎。然而习俗生常知过难改。
    虽欲徙辙终陷前踪。粤自汉明终于唐
    运。翻传梵本多信译人。事语易明义求罕
    见。厝情独断惟任笔功。纵有覆疏还遵
    旧绪。梵僧执叶相等情乖。音语莫通是非
    俱滥。至如三学盛典唯诠行旨。八藏微言
    宗开词义。前翻后出靡坠风猷。古哲今贤德
    殊恒律。岂非方言重阻臆断是授。世转浇
    波奄同浮俗。昔闻淳风雅畅既在皇唐。绮
    饰讹杂??锺季叶。不思本实。妄接词锋。
    竞掇刍荛郑声难偃。原夫大觉希言绝世
    特立。八音四辩演畅无垠。安得凡怀虚参
    圣虑用为标拟。诚非立言。虽复乐说不穷
    随类各解。理开情外词逸寰中。固当斧藻
    标奇文高金玉。方可声通天乐韵过恒致。
    近者晋宋颜谢之文。世尚企而无比。况乖于
    此。安可言乎。必踵斯踪时俗变矣。其中芜
    乱安足涉言。往者西凉法谶。世号通人。后
    秦童寿。时称僧杰。善披文意妙显经心。会
    达言方风骨流便。弘衍于世不亏传述。宋
    有开士慧严宝云。世系贤明勃兴前作。传
    度广部联辉绝踪。将非面奉华胥亲承诂
    训得使声流千载。故其然哉。余则事义相
    传。足开神府。宁得如瓶泻水不妄叨流。
    薄乳之喻复存今日。终亏受诵足定浇淳。
    世有奘公。独高联类。往还振动备尽观方。
    百有余国君臣谒敬。言议接对。不待译人。
    披析幽旨。华戎胥悦。故唐朝后译不屑古
    人。执本陈勘频开前失。既阙今乖未遑
    厘正。辄略陈此夫复何言

    续高僧传卷第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