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史传部三 >
  • 传法正宗记卷第四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天竺第二十二祖摩??罗大士传
     天竺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大士传
     天竺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
     天竺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传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婆修盘头者。罗阅国人也。姓?成?沂稀8冈?br> 光盖。母曰严一。大士与其弟偕生。俱有瑞事。
    而大士尤胜。初光盖以家巨富而未始有嗣。
    与妻严一谋偕往求子于城北佛塔。既祷之。
    其夕严一果梦二珠。一长明。一或明或晦。皆
    得吞之。即觉有娠。后七日会有罗汉比丘贤
    众者至其家曰。我自他国寻异气至此。汝家
    谓谁光盖即延之。与其妻俱拜。贤众独避严
    一而不当其礼。夫窃怪曰。鄙哉比丘礼。不
    让丈夫而恭女子。佯施宝珠欲验其识量。贤
    众皆受之亦不辞让。光盖见其不动如初。遂
    以实问之曰。尊者不让我丈夫之礼而避妇
    人何耶。贤众曰。我以汝凡夫当汝之礼。受
    其所施欲资汝福耳。汝妻方孕菩萨。乃上乘
    法器。其将出世号婆修盘头者。其所度之人。
    如我辈无量。我故避之。非重女人也。光盖即
    谢之曰。尊者圣人也。能知未然。贤众复曰。复
    有一子。与其同孕者。夙曰刍尼。尝为野鹊。往
    于雪山巢如来顶。寻以遇佛之缘。生为那提
    国王。及如来至其国。为说夙因。复记曰。吾灭
    之后。后五百年外。汝却生罗阅城?成?壹摇?br> 与圣者婆修盘头同胎。彼圣者乃贤劫二十
    一世之祖师也。其人复出圣弟子。号大力尊
    者。那提王称幸。遂以宝盖献之。佛复记曰。汝
    后以会此菩萨。得生忉利天也。王乃说偈赞
    叹。其后严一果诞二子。而大士先之在襁褓。
    令淑易育。不类凡孺。稍长其志超然高胜。年
    十五求从光度罗汉出家。?称炮?腥???br> 受戒。乃慕饮光。专以杜多行自修。故时人高
    之。号为遍行头陀。寻会?夜多大士激发大
    慧。乃得付法。因历化诸方至那提国。初其国
    素多恶象为害。而物不聊生。及其王号常自
    在。生二子。长曰摩诃罗。其年四十。次曰摩
    ??罗。其年三十。当??罗三十载。而象害遂弭。
    国人安之。然皆不知其所赖。至大士入其国。
    王请供于宫中。因问曰。敝国风俗曷若罗阅
    城之淳美耶。大士曰。罗阅昔有三佛德庇。而
    此国适有二贤福之。王曰。二贤谁耶。曰昔佛
    记云。吾灭后又后五百岁后。那提国王姓刹
    帝利号多满。有子曰摩??罗。得大神力胜十
    那罗延。此其一也。其二则吾亦与焉。未几俄
    有使入奏曰。有象巨万将逼国城。王忧之。以
    问盘头曰。此何以御之。大士曰。不须用兵。但
    命王子??罗当之。其难自解王曰可乎。曰此
    子非直威巨万之象。益多益可。遂命??罗出
    其城之南。??罗乃向象抚其腹。发声大喝。虽
    城庐为之动。群象即仆地不能兴。少时皆驰
    去。至是而国人方知三十年所安乃其庇也。
    王以子道胜。遂大奇之。谓大士曰。此子佛昔
    所记。亦其神通之力非俗可留。愿尊者受之
    出家。大士亦谓。此非我为师。后莫能度者。即
    命圣众于王宫与摩??罗落发受戒。??罗得
    度忻然。乃以偈赞曰
     为摧百万象  鼓腹作神通
     一切诸宫殿  无不震动者
     遇师方便力  而得度脱我
     稽首辞父母  而出于爱火
    大士将之他国。乃告王曰。我来所求法器耳。
    今已度至人。吾即往矣。王不须留。遂与摩??
    罗去之。后乃命摩??罗曰。如来大法眼今悉
    付汝。汝其传持。听吾偈曰
     泡幻同无碍  云何不悟了
     达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大士付法已。即座超身。高半由旬凝然而居。
    四众遽告曰。我辈欲奉舍利。愿尊者无为神
    化。乃颓然复其座而灭。焚已众敛舍利。建宝
    塔而供养之。其时当后汉孝安帝之世也
      天竺第二十二祖摩??罗大士传
    摩??罗尊者。那提国人也。姓刹帝利。父曰常
    自在。其国之王也。??罗即其次子。生有异迹。
    父不敢以俗拘之。遂命师盘头出家。戒已寻
    得付法。游化初至西天竺国。其王曰。瞿昙得
    度。崇佛常自持金莲花供养。愿遇圣人。以知
    其前后世事。七年行道于宫中。一日俄有佛
    塔高一尺四寸。出其行道之地。其色青玄。四
    面皆有像。似前示尸?惩醺罟删雀搿:笫敬?br> 力王剜身然灯。左示萨?侍?油堆滤腔ⅰS?br> 示月光王捐舍宝首。得度异之。即举不动。左
    右助之。至命众力士。皆不能举。寻集其国之
    智者。共辨欲图迁之。是时大士与会。让其国
    善咒者。先之咒者作法。即能起王镇殿银山。
    次以法欲振其塔。方三喝。塔未稍摇。而其体
    已损。遽狂走。虽力士不能驻。大士出众谓王
    曰。此不足惊。徐临其殿轩。呼狂者曰。汝住。
    其人即趋大士自悔其过。王见大士即止其
    狂遂问曰。尊者何法乃能致然。大士曰。佛法
    也。王曰。愿闻佛法其可学乎。曰佛法者。能具
    七事去三物乃可学之。王曰。事物何者耶。曰
    一去贪。二去爱。三去痴。一具大慈。二具欢
    喜。三具无我。四具勇猛。五具饶益。六具降
    魔。七具无证。人所以得其明了不明了。皆由
    有无此三七者也。王今苟能去三具七。于前
    后际如视诸掌。成菩提登佛地岂远乎哉。王
    称善。必求闻佛塔之所以。大士复让大众。
    众皆曰。唯尊者言之。不必逊也。大士乃曰。
    是塔盖昔者阿育王所作八万四千七宝之
    塔。以秘我释迦如来之舍利。此其一也。引阿
    育为塔之故事云云备如诸经。复谓王曰。初
    每置一塔。其地必贤圣成道入灭之所也。今
    之宫苑。盖昔有比丘波罗迦者。尝此证果。故
    塔出之。亦王修德之所致也。王闻其事。遂大
    感悟。慨闻道之晚。即命太子传国。乃求师大
    士出家。大士以其势不可沮。即度之。炷香祝
    曰。今西印土天子。从佛出家。愿众圣幽赞。使
    其速至圣道。空中寻有报曰。汝度是王。不必
    虑也。更后七日。当得第四果。如期初有风雨
    暴至。宫殿肃然。人皆恐引去。王端坐。至日停
    午。恍然若梦。俄见有人引手极长。持异果
    与之?n。及醒其心大明。已成阿罗汉道。即以
    三昧将去其宫。乃谓大士曰。我未证时。自大
    此国。岂信有佛土之广。今得大观。却视旧地
    曷异蚁垤之微。然此阎浮提亦如一食器间
    耳。虽有三千余国而其品不等。上国者若干。
    中国者若干。下国者若干。然其上之国复有
    三品。而中下者亦如之。若真修行。尽能随心
    生之。于是大士告别。得度曰。我将他适访大
    法器。得度曰。尊者神通不测。于此自可接之。
    何必躬往。大士即焚宝香玄语曰。鹤勒那。汝
    当证道。其时适至。汝知之乎。初鹤勒那比丘。
    于月支国九白栖一林间。以诵大品般若为
    业。感群鹤依之。适直其国王宝印。命斋于宫
    中。方坐。俄有香烟飘然至前。问王。识乎。王
    曰。天香耶。鹤勒曰。不然。此西印土摩??罗尊
    者所示信也。然是尊者乃那提王子。昔为娑
    罗树王佛。与释迦如来所记。于此贤劫当
    为二十二世法祖。其化人无量。王宜相从西
    向礼之。而大士即以手三点于地。众罗汉问。
    其何以然。曰适鹤勒那于月支王宫致礼。此
    故答之。遂谓众曰。吾即欲至彼。汝得神通者
    悉宜从往。遂与其众乘虚趣月支国。是时鹤
    勒那率其王。各驾宝象列御仗。远出迎之。寻
    与大士俱还其宫。鹤勒先以其弟子龙子者
    问之曰。此子才辩冠世。我尝以三昧观其夙
    习。而终不能见。尊者以谓何如。大士曰。汝以
    三昧观得几劫。鹤勒曰。我止三世。曰此子功
    德非唯三世。第五减劫已于妙喜国生婆罗
    门家。时会其国有佛伽蓝新成大锺。是子曾
    以?钐次?琛V?渖?鳌1宋?裾咭训闷刑帷?br> 而此报之聪明。鹤勒敬其说。即欲事之。复问
    曰。我虽感群鹤相依。未始识其何缘。大士
    曰。汝昔第四劫时尝为比丘。道德已充。凡有
    五百弟子。每遇龙宫命汝供养。汝以其皆未
    胜龙食。常不与俱往。彼弟子怪曰。师说法则
    曰。于食若等于法亦等。今乃独往食耶。及后
    命必从汝赴。当时以汝德荫无患。及汝灭彼
    亦渐终。坐是滥食。皆报为羽族。然已五劫。乃
    今转受此鹤。盖昔师弟子缘之所牵故复此
    会。鹤勒那大感。遂曰。此宜修何法资其复于
    人耶。大士因告之曰。我有无上法宝。是如来
    藏。世尊昔付大迦叶。展转至我。我今付汝。汝
    能传之不绝。彼鹤之众亦资以解脱。汝受吾
    教。听其偈曰
     心随万境转  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  无喜复无忧
    鹤勒那忻然敬奉传法。大士即腾身太虚。呈
    一十八变。返座指地发一神泉。复说偈曰
     心地清净泉  能润于一切
     从地而涌出  遍济十方世
    已而泊然寂灭四众?维之。敛舍利建塔供
    养。是时当此后汉孝桓帝之世也
      天竺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大士传
    鹤勒那者。月支国人也。姓婆罗门氏。父曰千
    胜。母曰金光。初千胜以未有嗣子。诣其国之
    七佛真幢求之。还谓其妇曰。我已求子于七
    佛幢也。是夕金光遂梦。有童子临须弥山手
    持玉环。谓金光曰。我来也。寻觉有娠他日忽
    有异僧来其舍。谓金光曰。护汝孕。慎勿污之。
    金光曰。洁身已十月矣。因问僧曰。此若生子。
    有福德乎。僧曰。是当生男子也。然其于第四
    劫时已能为龙宫说法。故佛尝记之。谓其将
    为大法祖。及诞大士。天即雨华。地出金钱。国
    人瑞之。以闻其王。王乃取子。使乳于宫中。宫
    嫔百千争欲育之。子即能分身。各为其一子。
    王神之。然莫辨其正子。遂语曰。我无储嗣育
    汝欲以为太子。适变多身。我甚惑之。汝果得
    通。当复神化。未尔则终为千子。言已其子放
    光。忽然失之。寻见于父母家。及七岁。会其国
    人淫祀拘罗神。为之叹曰。三界微劣。寡得正
    法之人。而邪魅恣作。因诣之。其庙貌即堕。年
    二十。遂从罗汉比丘出家。受戒于其山。初其
    师使专诵大品般若。如此者三十年。后栖月
    支之林间。感群鹤依之。以故加今之号。晚遇
    摩??罗。于王宫得其付法。始务游化。及至
    中天竺国。会其国王曰无畏海者。先梦。月照
    其身。臣为原曰。非久当有贤圣来应此梦。王
    即以告四门。及大士之至。司门者奏之。王遽
    以法仗出迎还宫。礼于正殿。方坐。俄有二绯
    素衣人。前拜鹤勒。王默骇。此何人。不挹主
    者。大士知之谓王曰。此日月天子。非人也。以
    吾至是故来致礼。王曰。何以识之。曰吾往劫
    尝与其说法。因之得生于日月宫。少顷其人
    忽隐。唯异香久薰。王因问曰。若此日月国土
    凡有几何。大士曰。忍土日月山王。凡有百忆。
    而四天之下。约有四千八国。然其大小不等。
    王曰。是国土者。一时有耶。有前后乎。曰此随
    前后三劫而有无耳。王曰。三劫者依何所而
    有之。曰三劫依六冥而有之。王曰。何为六冥。
    曰上下二气四维相合。谓之六冥。六冥之间
    三劫相更。其初乃有主。其人者曰田主。田
    主之后而国土益分。然其生于六冥之间。而
    寿亦有品。有万岁者。有千岁者。有百岁者。有
    夭有不夭者。报既不等。而形类亦别。虽儒童
    迦叶二菩萨。亦不能悉知。我适约说。犹满城
    芥子而方探一粒。王闻益自小其见。大士寻
    出王宫。始大士有弟子曰龙子者。夭亡。其父
    母与兄师子比丘皆来。将迁殡其丧。而众举
    不动。兄怪之问大士曰。众尽力举之。何以
    不动。曰过自汝也。师子曰。何过。愿闻其所
    以。曰汝初师婆罗门僧出家以去。汝弟二年
    日夜相忆。乃欲营福资之。遂告汝师。塑一佛
    像久之工未加饰。汝恶之。遂投于地。而复为
    之。汝今但去收其弃像。此丧必举。师子如其
    言复来。弟丧果举。及婆罗门师死。师子以大
    士言验。复求师之初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
    心。大士曰。汝若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
    心。争作佛事。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
    作。即是佛事。故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
    作。师子闻法即解。乃趋于弟子之列。时其徒
    或从而问曰。师以无我所修行。而得此宿命。
    是必知我之众有无福业。愿闻其说。大士即
    指东北谓之曰。见此乎。众曰不见。曰此?相
    尚不能见。况其微妙功德耶。师子前之曰。我
    适见矣大士曰。汝何见耶。曰我见异气皎如
    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路横布。其前类
    忉利天梯。大士曰。汝见是气。知其应乎。曰所
    应未之知也。唯师言之。大士曰。我灭之后五
    十年末。难兴于北天竺。汝当知之。师子因告
    曰。我将游方。敢请教于尊者。大士曰。吾今老
    矣。涅??即至。此如来大法眼藏悉以付汝汝
    往他国。然其国有难。而累在汝躬。慎早付受
    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认得心性时  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  得时不说知
    付法已。大士即腾身太虚。作一十八变。复其
    座寂然迁化。四众?维已将分去其舍利务
    各塔之。大士复现。而说偈曰
     一法一切法  一法一切摄
     吾身非有无  何分一切塔
    众即合一净图而供养之。其时当此后汉孝
    献帝之世也
      天竺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
    师子尊者。中天竺国人也。姓婆罗门氏素聪
    唔有出世智辩。少依婆罗门僧出家习定。晚
    师鹤勒那。寻得付法。往化于?宾国。初其国
    有沙门曰婆梨迦者。专习小乘禅观。梨迦之
    后。其徒承其法者。遂分为五家学。有曰禅定
    者。有曰知见者。有曰执相者。有曰舍相者。有
    曰持不语者。然竞以其能相胜。尊者皆往正之
    首谓持不语者曰。佛教勤演般若。孰为不语。
    而反佛说耶。次谓舍相者曰。佛教威仪具足梵
    行清白。岂舍相耶。次谓执相者曰。佛土清净
    自在无着。何执相耶。次谓知见者曰。诸佛知
    见无所得。故此法微妙。觉闻不及无为无相。
    何知见耶。然四者之众皆服其教。其五禅观
    之众为其首者曰。达磨达号有知识。众皆尊
    之。以前四众之屈。愤然不甘。遂告尊者欲相
    问难。始至。尊者问曰。仁者习定。何乃来此若
    此来也何尝习定。答曰。我来此处心亦不乱。
    定随人习岂在处所。又曰。仁者之来其习亦
    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答曰。定习人故非人
    习定我虽去来其定常习。又曰。人非习定定
    习人故。当自来去其定谁习。答曰。如净明
    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乃当如此。又曰。定若
    通达必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所类。答曰。其
    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是珠。又曰。
    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
    不是净。达磨达义屈。遂礼之曰。我于学道
    盖虚劳耳。非闻斯言几不知至。尊者当容我
    师之。尊者固逊。而其请不已。乃谓之曰。诸佛
    禅定无有所得。诸佛觉道无有所证。无得无
    证是真解脱。酬因答果世之业报。而此法之
    中悉不如是。汝若习定乃当然也。达磨达忻
    然奉教。未几其国有一长者子曰斯多。年仅
    二十。其左手常若握物。而未始辄开。一夕其
    父梦。神人令送师子医之。父明日遂携子从
    尊者求验其梦。然先自心计。果得此子病愈。
    当恣之出家。而尊者方患久于是国而其法
    未得所传。一朝而长者父子偕至。以其手与
    梦闻于尊者。礼之愿即受其出家。尊者乃谓
    众曰。此子手所握者。汝等知之乎。众皆罔测。
    复曰。此之所持乃一宝珠耳。盖我先世于一
    国土尝为比丘。以诵龙王经为业。其时此子
    已从我出家。号婆舍者。一日会龙宫请我供
    之。以珠为?浮J贝俗哟油?蚋镀湔浦?<拔?br> 终彼而生此。其师资缘业未绝。所以复有今
    会。即命斯多展手。其珠果烂然在掌。于是尊
    者即为剃度。会圣众与受具戒。谓之曰。汝之
    前身出家已号婆舍。而今复然。宜以兼之。即
    名婆舍斯多。适观此国。将加难于我。然我衰
    老。岂更苟免。而我所传如来之大法眼。今以
    付汝。汝宜奉之。即去自务传化。或遇疑者即
    持我僧伽梨衣为之信验。听吾偈曰
     正说知见时  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  知见即于今
    婆舍斯多奉命。即日去之。居无何其国果有
    兄弟二人者。兄曰魔目多。弟曰都落遮。相与
    隐山学外道法。一旦都落遮所学先成。谓其
    兄曰。我将窃入王宫作法杀王以夺其国。兄
    曰。汝无误事。致累吾族。及落遮入宫。遂易其
    徒皆为僧形。计其事集则自显。不尔则归罪
    沙门。既作其法无效。为国擒之。兵者果以
    沙门奏之。王大怒曰。我素重佛。其人何以为
    此大逆。遂斥教尽诛沙门。尊者即谓其众曰
    王今不利我等。汝宜远避。其徒欲奉尊者隐
    之。尊者曰。吾见蕴空。复何逃乎。其王弥罗
    崛。果仗剑毅然诣尊者而问曰。师得无相法
    耶。曰得。王曰。既得生死有惧乎。答曰。已离
    生死。何有惧也。王曰。不惧可施我头耶。曰身
    非我有。岂况于头。王即斩之。尊者首坠。其白
    乳涌高丈许。然王之右臂即截然自绝。寻病
    七日而死。方王疾时。其太子曰光首者。忧之。
    大募方士。图为父悔谢。俄有仙者自象白山
    至。谓光首曰。此夙对不必忧也。太子前之曰。
    愿闻夙事。仙者曰。前今数世。汝父尝生此国
    为白衣者。然其为人贤善。好重佛道。一日纠
    众为无遮斋时师子前身亦为白衣。来与其
    会。当时师子聪明有辩博。凡与人论未始辄
    屈。是日乃以佛法发问。汝父白衣。其白衣虽
    应对中理。而师子白衣心欲胜之。辄横发难。
    势既纷纭。其义遂屈。以故愤恨。寻窃使持毒
    药。以毙汝父白衣。虽其先历多世。而冥数未
    至。事故不作。金其缘业相会。汝父王所以横
    杀师子。太子其忧稍解。后乃塔师子比丘遗
    骸。其被害时当此前魏废帝齐王曹芳之世

    评曰。预付法以何验乎。曰以圣人验之。唯圣
    人故能玄知。今师子德能为祖。自谓则曰已
    得蕴空。此其为圣人亦至矣。岂无玄知乎。又
    鹤勒那尝以难语之。勉其传道。此可不预
    付法乎。他传(付法藏传也)能知其临刑涌之白乳而
    乃曰。相传法人于此便绝何不思而妄书乎
    (其妄验于禅经)
      天竺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传
    婆舍斯多者。?宾国人也。姓婆罗门氏。亦号
    婆罗多罗。亦号婆罗多那。父曰寂行。母曰常
    安乐。初常安乐梦。人授之宝剑。因孕尊者。此
    后室有异香。天数雨花其家。及诞拳其左手
    常若握物。至年十一。有异僧来其舍。谓寂行
    曰。此子年至二十。当得大法宝。其手所握亦
    得发明。言已僧忽不见。及尊者胜冠。父寂
    行携诣师子尊者。辨其夙缘。即恣从师子出
    家。因加今名。既为沙门。而师子方老。又其夙
    累密迩。乃以法付之。苦令其去国。尊者从命
    即日去之。初至中天竺国。其王曰迦胜。逆而
    礼之。先是其国有为外道者号无我。恃其术
    颇訾佛法。王常不平。至此命尊者抑之。及会
    外道者要之默论。欲不以言尊者诋之曰。若
    不以言。争辩胜负。外道曰。不争胜负但取其
    义。尊者曰。何者名义。外道曰。无心为义。尊
    者曰汝既无心安得义乎。外道曰。我说无心
    当名非义。尊者曰。汝说非心当名无义。我说
    非心常义非名。外道复曰。当义非名谁能辩
    义。尊者曰。汝当名非义此名何名。外道曰。为
    辩非义是无名名。尊者曰。名既非名义亦非
    义。辩者是谁当辩何物。如此凡五十余反。
    外道词屈遂伏之。时王宫殿俄有异香酷烈。
    尊者肃然曰。此吾师谢矣。其信适至。遂北面
    作礼。寻谓王曰。我始去师计往南印土。今此
    久留。岂辞师之意。遽别王将去。王曰。尊者少
    留容有所请。今余苑中有泉。热不可探。其涯
    之石。夜则发光。虽甚怪之终不知其然。愿为
    决之。尊者曰。此为汤泉。有三缘所致。其一神
    业。其二鬼业。其三热石。热石者。其色如金。
    其性常炎。故其出泉如汤。鬼业者。谓其鬼方
    出罪所。游于人间。以余业力煎灼此泉。以偿
    其夙债。神业者。谓神不守其道。妄作祸福。以
    取飨祀。恶业贯盈。冥罚役之。亦使煎灼此泉。
    以偿滥祭。王曰。幸尊者验之三缘。此果何者
    而致之。尊者曰。此神业所致也。即命?k香。临
    泉为其忏悔。须臾濒水现一长人。前礼尊者
    曰。我有微佑得遇尊者。即生人中。故来辞耳。
    已而遂隐。后七日其水果清冷如常泉。时中
    印之人以其言有效。乃以婆罗多那称之。及
    北天竺闻之。复以婆罗多罗称之。然二国之
    所称。犹此曰别业泉众也。尊者终告。往于南
    天竺。王躬罗御仗以送之既至南印。其王曰
    天德者。亦逆而礼之。初王有子。奉佛颇如法。
    为其功德。然病且经年。王因以问尊者曰。吾
    子奉佛作善。而乃得久疾。善恶报应将如之
    何。尊者谓王曰。王子之疾诚功德之所发也。
    然此理幽远王其善听。佛谓。人有重业在躬。
    犹内病已深。药不能攻。将死其病益作。病之
    在浅。遇药即动。动而后较。重业亦然。虽有功
    德。无如之何。及其死矣业报益现。业之轻也。
    资于功德其报即现。后乃清净。今王之子为
    善久疾。必其所为功德。发此微业。适虽小苦
    后当永宁。经不云乎。于三恶道中。若应受业
    报。愿得今身偿。不入恶道受。王何疑乎。王信
    其说。复为营福。其疾果愈。然其国先有咒师
    曰灵通者。王所信重。及此乃嫉斯多。谋以毒
    药中之药不能害。复以术较。术益不胜。以是
    深衔之。时尊者去王之宫化于他部。已十六
    年。会王天德崩。后王德胜即位。尤好咒者之
    说。咒者因谗之谓其王曰。婆舍斯多非师子
    弟子。岂有道耶。请王试之。王从其言。时王太
    子曰。不如蜜多者。知其构恶于尊者。乃诤之
    曰。婆舍斯多。祖王所重。前咒师不能害。寻亦
    自毙。其道甚至。国家不须试之。王怒谓太子
    党于斯多。遂囚之。一日果召尊者。御正殿
    而问之曰。我国不容邪法师之所学。乃是何
    宗。斯多对曰。我所学者。佛法之正宗也。王
    曰。佛灭已过于千岁而汝安得之。尊者曰。自
    释迦如来传法。更二十四世至于吾师师子。
    我适所得。盖承于师子比丘也。王曰。师子戮
    死。安得以法相传。果尔亦何以为信。尊者曰。
    吾师授我传法僧伽梨在焉。即进于王。王初
    不然。遂命焚而验之。火方炽。遽有异光自其
    衣而发。掩于世火。祥云覆之。天香馥郁。及烬
    而僧伽黎如故。王大信乃尽礼于尊者。其僧
    伽梨衣。王即请之。遂诏出其太子。初不如蜜
    多被囚。左右不得以时进膳。饥渴之甚。方
    虑死在旦夕。俄有白乳一道。自空而来注其
    口中。味若甘露。形神即宁。因有所感。窃自谓
    曰。我若脱此。当求出家。少顷而赦命至。太子
    见王谢已。遂称疾请免储副。乞从出家。王详
    其志不可夺许之。太子即诣尊者致弟子礼。
    尊者曰。父王听乎。曰俞。又曰。汝欲出家当为
    何事。曰我为佛事。尊者以其恳至寻为度之。
    当此地动月于昼现。举国皆惊。王恐其不详。
    尊者告曰。此非不祥勿忧也。王曰。吾闻月昼
    出日夜现。此阴阳相反。安得祥乎。尊者曰。昼
    而见月。表遇圣人。夜而睹日。表大暗皆明。王
    忧遽解。因谓尊者曰。我亦夙有五疑。今遇尊
    者圣智。敢以问之。一者往见地动。或近或远。
    由何所致。今日复尔。同不同耶。二者日月星
    宿。何故隐现不时。三者地产异物。其应谁乎。
    云霓佳气自地而作。何人感召。四者东西极
    望。霞彩不定。倏明倏灭。与其五者天色青绀
    其孰使然。尊者无专佛法而不言世谛。愿为
    决之。尊者曰。三千大千百亿日月。皆佛境界。
    而孰不可谈。岂有佛法世谛说不说耶。王无
    为是语。然王之所疑。皆有以也。君其听之。夫
    世有佛出。地则四震。昼则现月。夜则现日。世
    有佛成道。地则五震。日月增明。世有佛涅??。
    地则六震。日月皆晦。世有菩萨出者。地则三
    震。昼则现月。世有菩萨成道。地则四震。夜则
    现日。世有菩萨灭度。地则五震天之明星皆
    即暧昧。世有罗汉出者。地则一震。昼则星现。
    世有罗汉证果。地则三震。夜星皆明。世有罗
    汉寂灭。地则四震。夜星皆晦。世有比丘二
    生不退学佛之道。及其出世也。地则一震。
    若是比丘将证圣果。地则二震。若是比丘迁
    谢之时。地则三震。世有比丘三生不退学
    菩萨之道。及其出世也。地则半震。此学比
    丘将证圣果。地则一震。此学比丘欲寂灭
    时。地则二震。世有比丘四生不退学罗汉道
    者。及其出世也。众星皆明。此学比丘将证圣
    果。地则半震。此学比丘将入灭时。地则一
    震。世有人为至孝者。地则半震。世有人作
    五逆者。地亦半震。是八者。功德有大小。而
    业有善恶随其所感故地动有远近。日月隐
    显东西霞气不定。其色者。盖须弥山之东西
    二面。随日蔽亏故。众宝之色明灭不一。天色
    绀青者。亦须弥山之南面。以吠琉璃所成。及
    其晴映故有是色。夫天地人三者之瑞。各有
    上中下三品。其应现不同。王曰。夫三品者
    何。尊者曰。感日上上瑞。感月上中瑞。感星上
    下瑞。感其上上瑞者。唯佛大圣人能之。感其
    上中瑞者。唯菩萨。其次圣人能之。感其上下
    瑞者。唯阿罗汉。又其次圣人能之。云气虹霓
    起于地者。亦有上中下之三品也。虹霓之气
    上上瑞也。唯君有道故能感之。景云五色上
    中瑞也。唯臣有德乃能感之。彩云如盖上下
    瑞也。唯人有善乃能感之。禽兽之瑞亦有九
    品。夫物有罕见于世。而忽有之形非雌牝。色
    如璧玉。若麟龙之类者。此上上瑞也。物有本
    非白。色而忽雪。如若龟师子之类者。此上中
    瑞也。物有本非角者。而忽角之。色复如金。此
    上下瑞也。物有本非翼者而忽翼之。色复如
    银。此中上瑞也。物有本非鳞者。而忽鳞之。色
    复皎。如此中中瑞也(其中下一说元古本脱落)物有本色非
    紫者。而忽紫之。此下上瑞也。物有其色非青
    非黄复不雌牝。此下中瑞也。物有本色非黑。
    而忽缁之。不必雌雄。此下下瑞也。草木之瑞
    亦有九品。夫草木有本性坚正而益其秀异。
    本色非白而忽皎。如此上上瑞也。草木有性
    稍坚正。本色非紫而忽紫之。此上中瑞也。草
    木有本非标秀而忽秀之。此上下瑞也。草木
    有花而不实。而忽实之。此中上瑞也。草木以
    异本相接而生者。此中中瑞也。草木有忽变
    而生异花者。此中下瑞也。草木有忽生人之
    象似者。此下上瑞也。草木有忽发光者。此下
    中瑞也。草木有忽生飞走之象者。此下下瑞
    也。夫释迦佛化境。若此祥瑞者无限。殆不可
    纪。然皆随世福力大小。感召而出之。王得其
    异闻。前而加礼。尊者谓王曰。王子出家。其所
    感若是。诚大士也。宜其继我绍隆法宝。不如
    蜜多寻亦证果。即与蜜多还其前之化所。其
    后乃命曰。吾老甚。非久谢世。昔如来大法眼
    藏。今以付汝。听吾偈曰
     圣人说知见  当境无是非
     我今悟其性  无道亦无理
    蜜多既受付法。复告斯多曰。尊者以祖师僧
    伽梨衣秘于王宫。不蒙授之。其何谓耶。斯多
    曰。我昔传衣。盖先师遇难。付法不显用为今
    之信验。汝适嗣我。五天皆知。何用衣为。但勤
    化导。汝之已后者度人无量。蜜多默然奉命。
    已而尊者超身太虚。作一十八变。大放光明
    照耀天地。即于空中化火自焚。虽雨舍利而
    不坠于地。大众各以衣[袖-由+戒]接之。寻建浮图合
    而秘之。其时当此东晋明帝之世也
    评曰。谓衣不焚。不亦太神乎。曰宝剑出乎良
    冶。尚能变化不测。而光贯星斗。方士资乎世
    术。亦能入水不濡。入水不焚。况乎圣人之上
    衣。大法之胜器。此可然乎。能无曜乎。其言
    地动至乎云日草木之祥瑞。远以业理求之
    至哉。宜异世俗五行之说

    传法正宗记卷第四(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