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史传部四 >
  • 镡津文集卷第十二

      志记铭题
      武林山志
    其山弥杭西北。其道南北旁湖而入。南出西
    关转赤山逾麦岭燕脂。北出钱唐门。跻秦王
    缆船石。过秦望蜻蜓二山。垂至驼岘岭趾左
    趋。入袁公松门抵行春桥。桥西通南之支路。
    过行春桥垂二里。南北道会。稍有居民逆旅。
    行人可休。益西趋二里。入二寺门逼合涧桥。
    过合涧龙迹二桥。自丹崖紫微亭。缘石门涧
    趋冷泉亭。至于灵隐寺。流水清??崖石环怪
    如刻削乍睹爽然也。自合涧桥南趋更曲水
    亭并新移涧距天竺寺门西顾山嶂重沓相
    映。若无有穷。灵隐晋始寺之禅丛也。天竺隋
    寺之讲聚也。其山起歙出睦凑于杭西南跨
    富春西北控余杭。蜿蜒曼衍联数百里。到武
    林遂播豁如引左右臂。南垂于燕脂岭。北垂
    于驼岘岭。其山峰之北起者曰高峰。冠飞塔
    而拥灵隐岑然也。高峰之东者曰屏风岭。又
    东者曰西峰(在郡之西)又东者曰驼岘岭(俗谓驼宛乃语讹也)其
    高峰之西者曰乌峰又西者曰石笋。又西者
    曰杨梅石门。又西者曰西源(亦谓西庵)支出于西源
    之右者曰石人。其峰南起望之而蔼然者曰
    白猿。左出于白猿之前曰香炉。益前而垂涧
    者曰兴正。右出于白猿之前而云木森然者
    曰月桂。白猿之东曰燕脂岭。白猿之西者曰
    师子。又西者曰五峰。又西曰白云。又西者曰
    印西。南印西向前走迤逦于武林之中者曰
    无碍。又前者曰善住。并善住而特起者曰稽
    留(俗谓鸡笼乃语讹也)其稽留之西者曰莲华。有岩号玉
    女。其莲华之东者曰飞来峰。乃西域异僧惠
    理所谓此吾国灵鹫小岭之飞来者也。昔多
    灵仙隐焉。乃呼白猿而验之。南屏天竺而北
    嶂灵隐。其巅有天然石梁西跨。其中有岩焉
    洞焉。洞曰龙泓。曰香林。岩曰理公。龙泓前者
    北瞰。后者东出。谓其潜彻异境绝浙江下过
    武林。然南北根望而起者。孱颜大有百峰多
    无名。其名之者唯二十有四。与城?相去十
    有二里。周亦如之。秦汉始号虎林。以其栖白
    虎也。晋曰灵隐。用飞来故事也。唐曰武林。避
    讳也。或曰青林岩仙居洞。亦武林之别号耳。
    然其?@郁巧秀气象清淑。而他山不及。若其
    雄拔高极。殆与衡庐罗浮异矣。其山八九月
    每夜霁月皎则天雨桂实。其壮如梧桐子。其
    水南流者谓之南涧。北流者谓之北涧。自合
    涧桥至于白云峰之趾。凡八逾桥。其七石也。
    其一木也。北涧自龙迹桥至于西源峰之趾。
    凡七逾桥。其四石也。其三土木也。南涧源白
    云峰之麓。东注会他支涧。逾第八桥之西复
    东注。会奚家涧入新移涧。出闸口曲流北之
    合涧桥。北涧源西源山之腹。东注过腾云
    坞口稍逼枫树坞口湍于第五桥下浸飞来峰
    趾汇于西坞。漾?s于洗耳。潭潴于涡渚东屿
    (亦谓之暖泉也)潋滟于冷泉亭下。经呼猿石门涧。??br> 激于伏龙泓。过龙迹桥下东注。与合涧又东
    注越二里。过行春桥下。出灵隐浦入钱唐湖。
    古所谓钱源泉出武林山。此其是也。南北之
    涧虽多。多无名。然皆会二涧。其并南涧而入
    者曰南坞(南人谓谷为坞谷音浴也)并北涧而入者曰北坞。
    而北益有支坞者六。曰灵隐。曰巢杨。曰白沙。
    曰大同。曰腾云。曰西源。是六坞者皆有佛氏
    精舍。曰灵隐。曰碧泉。曰法安。曰资严。曰辩
    利。曰无着。曰无量寿。曰定慧。曰永安。曰弥
    陀。曰吉祥。曰西庵。其精舍凡十有三(缺一名)其
    十者在支坞。其三者废。其三者宅。正坞南亦
    有支坞(或无南字)皆有精舍。曰天竺。曰兴圣。曰崇
    寿讲聚也。曰庆宁。曰永清。曰金佛。曰德澄。
    曰福光。曰天竺禅丛也。古观音氏垂象与人
    乞灵。曰永宁。其精舍凡十。其五在支坞其五
    废。其五宅。正坞诸坞皆有居民错杂。其毁
    处几成村墅。然无阪。垦不牧牛犊羊豕。水陆
    不甚污。其人不事弋钓虞猎。以樵?自业。然
    同其在古洁静清胜之风。未尝混也。其俗在
    南坞者穷于白云峰之巅。在北坞者至于西
    源。则坡[施-方+土]西趋西溪南通南荡。其泉之南出
    者曰月桂。曰伏犀。曰丹井。曰永清。曰偃松。
    曰聪明。曰倚锡。凡泉之源七。其一月桂。在天
    竺寺。其一伏犀。在西来峰之巅。流液不常。其
    五皆在支坞。其泉之北出者曰冷泉。曰韬光。
    曰白沙。曰石笋。曰白公。茶井。曰无着偃松。
    曰永安北源。曰弥陀西源。曰腾云上源西庵
    也。凡泉之源九。其一冷泉。在涧?肌F浒嗽谥?br> 坞南坞。其古人之遗迹。若吴葛县(正字避庙讳)之
    葛坞者。若晋葛洪之丹井者。若宋谢灵运之
    翻经台者。若隋真观所标之佛骨塔者。若唐
    道标杜多之草堂者。其北坞。若汉陆棣之九
    师堂者。若晋葛洪之伏龙石门者。若晋许迈
    之思真堂者。若晋惠理之燕寂岩者。若晋杜
    师明之谢客亭者。若宋智一之饭猿台者。若
    呼猿涧者。若梁简文所记之石像者。若梁朱
    世卿之朱墅者。若唐白居易之烹茶井者。若
    唐袁仁敬之袁君亭者。二坞总十有六事。徒
    古今相传。虽名存而其事颇亡。不可按而备
    书。其山无怪禽[寿*鬼]兽。唯巢构之树最为古木。
    松筠药物果?与他山类。唯美?与灵山之
    所生枇杷桂花发奇香异耳
      游南屏山记
    由山之麓而上百步许。则东趋抵于霁云亭。
    西趋则伛偻。过小石门抵于积翠亭。由霁云
    亭益东至于幽居洞。洞之东则深林茂草也。
    由积翠亭益西则入于丛竹之间。阴阴森森
    殆不可胜数。有石座环布中可函丈。由积翠
    亭西曲折而上抵于发幽亭。视钱唐城郭若
    见诸掌。差发幽亭而东至于白云亭。由白云
    亭之东厥径枝分。所往皆入乎茂林修竹。不
    知其极矣。由发幽亭又曲折而上。援萝蔓陵
    层崖。履危磴至于山之巅。一顾四达廊如也。
    吴江越岫俨然在乎眸子。其山控凤凰城之
    西偏南走湖上。高视灵鹫而俯揖胥山。大约
    从麓至顶。岩石皆奇。殊形诡状世所无有。如
    人物禽兽飞走腾踊。往往至乎云气?H作交
    相掩映。真若神鬼效灵。千变万化眩人心目。
    或闻是山者初弃于莽苍。虽樵苏竖子莫之
    肯顾。培?v丘垤尚恐不得与之为比。一日为
    好事者所知。辟而发之。杭人之来视莫不惊
    怪。以为天坠地涌。皆恨所以得之太晚。游观
    者于是推高。是山虽濒湖。千岩万[坚-臣+(虍-七+(一/谷))]莫出其
    右者。至于名闻京邑。而贤士大夫皆乐为是
    游。故有来江东者。不到南屏山以谓不可。余
    因思天下四方有道之士。晦昧于世与俗辈
    浮沈。如南屏之始者抑亦多矣。彼有道者必
    抱奇材异德卓卓绝类。使会知己者引而振
    之。资其辅相圣人之道而刑仪人伦。不亦伟
    乎。可观与夫山石游物。又不可同日而语哉。
    余嗜山水之甚者也。始见南屏山。且喜以谓。
    一游无以餍吾之心。不若栖其阴薮常游其
    间。故今年乐来息肩于此。日必策杖独往。至
    其幽处也。思虑冲然。天下之志通。至其旷处
    也思虑超然。天下之事见。至其极深且静处
    也(或无极深且三字)冲寞涔寂神与道合。乘浩气沐清
    风。陶然嗒然若在乎万物之初。是故志之。以
    示其将来有慕我而为游者也
      解独秀石名(名或作志)
    某既名独秀石。章表民以其名为未当。且以
    诗评之。更曰。独怪石表民能文。其取义必远。
    然吾独秀之义亦未始与人语。因得论之。世
    俗所谓怪石者。必以其诡异形状类乎禽兽
    人物者也。为之焉。如是则屏山之石盈岩溢
    壑。无不如禽兽人物者也。何独一石谓之怪
    耶。夫独秀石有拔数仞嶷然特立于山之东
    南隅。端庄不与众石同趋附。颇似正人端士
    抱道自处。不以事势为朋党。大凡物禀秀气
    而生成者。其所树立必崭然超出其群。吾所
    谓独秀石者。意其锺得秀气能自植立。不与
    其类相为附丽。要诗人歌以张之。盖欲有所
    警耳。苟以怪石名之。彼众人者自能命之。何
    待不腆而名之耶。无已吾请从于独秀石
      无为军崇寿禅院转轮大藏记
    崇寿精舍转轮藏成。乃因天竺月师遗书。故
    为书之。按其书曰。崇寿院籍属无为军。为城
    中之[?u-(爻*爻)+((人/人)*(人/人))]垲也。昔沙门义怀于此说法。聚徒怀
    之。徒既众且盛。而经教缺然。患其无所视览。
    而清河张拱感是遽相率其邑人出财鸠工。
    谋写先佛三藏之说。而怀师以他命。既去复
    命。今沙门净因往继之。而张拱益与其院僧
    曰。慈愿等戮力必成其事。既而因师复使僧
    处仁等慕匠氏为转轮藏以置其经。然藏有
    殿。环殿以众屋。总若干楹。内置佛像法器。金
    碧照耀皆俨然可观。其用钱凡七百万。夫转
    轮藏者非佛之制度。乃行乎梁之异人传翕
    大士者。实取乎转法轮之义耳。其意欲人皆
    预于法也。法也者生灵之大本。诸佛之妙道
    者也。诸佛以是而大明。群生以是而大昧。圣
    贤乃推己之明而正人之昧。故三藏之取谕
    者谕于此也。五乘之所归者归于此也。然其
    理幽微其义广博。殆非众人概然而辄得。故
    益其藏而轮之。姑使乎扶轮而转藏者。欲其
    概众普得(或阙此四字)渐染佛法而预其胜缘。则
    于道其庶几乎。是亦至人摄化群生之一端
    耳。其意远且大矣。今因师从而效之。其所存
    不亦至乎。可书也。至和三年季夏十日记
      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记
    太常崔礼部。发使自通走杭遗书某曰。崇福
    阁成。慕仲灵志之。某初不敢为徐思崔公名
    大夫也。尝为我以辅教编布之京阙。于我有
    高义。今益以他胜事嘱我。是岂宜违之耶。遂
    引其事而书之。崇福在漳南为大精舍。徒众
    常五百人。聚居申申然。尊大比丘显微为长
    老。微师统此方五年。其屋庐大小治之以完。
    初其居之东有隙地。微师意其形胜可置之
    佛阁。乃引其州人王文渥谋。始居无何。客有
    来谓曰。今山中水大涨。尽浮其久积之材。出
    乎江?濉J亲愠啥?病N⑹σ云涓谢帷K齑蟪?br> 其寺钱百余万。王文渥益施二十五万助之。
    其州之僧者俗者不啻三十人。因各相助劝
    其闾里之乐善者出财。合刻贤劫千佛与五
    百应真之像。并彩绘五百应真者。始至和甲
    午仲冬役土木工遒遒日不稍辍。明年方秋
    而其阁成。岿然九间陵空跨虚。飞桥危亭骞
    涌旁出。其所造之像绘事既竟。即迎而内之。
    释迦弥勒药师则位乎其中。千如来则列于
    前后左右也。阁之下亦以释迦文殊普贤众
    圣之像而位乎其中。五百应真与十六大声
    闻则列其四向。嘉佑初而龙岩人曰杨饰者。
    益于其阁之南为大阿罗汉。浴室廊庑环之。
    备法事也。然其规模壮丽。闽人伟之。谓是闽
    者乃吾闽楼观之冠也。若贤劫千如来者。盖
    在此劫与吾释迦文佛相先后而见乎人间世
    也。与夫天地群灵万有。而为博大胜缘者
    也。然圣人垂像与于天下后世。固欲其人天
    者观像以性乎无像。其次欲其睹像以发其
    善心。其次欲其瞻像以预其胜缘。性乎无像
    近至也。发乎善心向道也。预乎胜缘渐上善
    也。是三者虽于其功小差。及其当世后代成
    德则一也。崔公书曰。微师高行人能与人为
    胜事。人皆乐从之。蒙奇其作佛阁意适合乎
    圣人垂像之谓。则崔氏之所称验矣。南方之
    人宜知其心无谓微师徒事土木。而夸迈世
    俗耳。彼方袍之后来者有所营为。亦宜视法
    于微也。嘉佑四年己亥孟秋之晦日。灵隐之
    永安山舍记
      泐潭双阁铭(并叙)
    大长老晓月。字公晦。领禅者于泐潭十有五
    年矣。其道既传。益欲治其精庐。其徒居晋。遂
    以师之意劝其乡人。裒金起阁于寺庭之左。
    寺亦出财助之。复劝乎吕氏之良妇曰。胡氏
    邹氏施钱十万起阁于庭之右。右者??慈氏
    之像。左者桓凫氏之钟。又砻密石为涌道
    (与周礼涌道异义也)于其阁之前者十余丈。费缗钱凡五
    十余万。嘉佑庚子之仲春毕。其绘事落成。居
    晋乃因其师遗书。求蒙文而志之。然吾与公
    晦雅素相德最厚善。而公晦为阁之心吾知
    之矣。公晦之意在道不在阁。阁乃寓其意耳。
    夫入道莫先乎见闻。今其阁之以像者。正人
    之所见也。阁之以钟者。发人之所闻也。欲其
    即见而明妙。即闻而顿觉。乃不在语言不资
    文字而挺然独得。与吾教外所传之宗合。公
    晦之心固如此也。不尔吾公晦岂肯徒事其
    土木也。泐潭山水清胜。乃昔大禅德道一马
    祖遗迹之地一公道在佛氏之教为大至。公
    晦居是有所为。又能益推道于人。其于一公
    始有所振也。而与夫施者为福为胜利。讵可
    量乎。美哉公晦。又闲治世圣人之书其识精
    通。于今之禅者尤为贤豪。故以其阁复为之。
    铭曰
    惟阁铿锺。惟阁俨像。像正尔见。钟发尔听。惟
    视惟听。乃正尔性。勿谓道远。在尔一瞬。勿谓
    圣远。在尔斯振。惟阁惟树。吾有所寓。惟钟惟
    像。?尔神奖。咨尔学者。宜知尔师。慎尔视
    听。勿谓徒为
      清轩铭(并叙)
    高识上人。辟其精舍之南庑。尽得夫山川美
    景而濯濯可视。武功苏子美始名之曰清轩。
    其后贤士大夫多游赏而赋咏之。上人乃以
    其意。因命潜子铭之。既不得让。乃谓上人曰。
    天地万物莫不有清浊。其气象皆能感人而
    为正为乱。夫天地之清其感人也肃。圣贤之
    清其感人也庄。时世之清其感人也修。山川
    之清其感人也爽。天地与时世之清化工。吾
    不得而拟议。若夫圣贤山川之清者。是可推
    之以益于世也。适上人敞是轩也。会其山之
    静水之清。以待来者而赏之者。其心开神爽。
    思虑不复淫滞。是亦益于人多矣。或有开爽
    其心神而思返乎泰清至静(或云逍遥乎至静)则其为轩
    之意愈得也。潜子因而铭之曰
    天地万象。有浊有清。惟清感人。人斯正也。惟
    浊感人。人斯乱也。惟清惟正。乃懋尔德。惟浊
    惟乱。乃滋尔慝。鉴哉君子。择时所适。戒哉君
    子。慎时所?。尔轩惟明。尔景惟清。有山崇
    崇。可以摅情。有水????。可以濯缨。既洁乃
    志。既清乃神。惟清惟洁。乃为至适。勿陋于
    轩。兹为嘉赏。勿谓外物。兹为神奖。惟清惟
    轩。惟道所假。克勤乃意。彼上人也(元集中不著名可疑也今
    谓高识者乃寓意耳)
      南轩铭(并叙)
    南轩在南屏山之直北。其山相去也不数百
    步。倚轩而视。草树云物秋毫不隐。雨霁山光
    清发碧照枕簟。夏之时景风飘飘不挹自来。
    冬之时正抱太阳??烁(??或从凌)寒惨。客有纡余闲
    散无所用于世。得终日俯仰于其间。往往襟
    袍轩豁神气浩然。若外天地而独立。夫古之
    达观者。孰不贵得所适事。苟可以正思虑使
    吉凶悔吝不害于道。虽茅茨土阶不为陋也。
    陶渊明云。啸傲东轩下。聊复过此生。岂非得
    所适耶。南轩予客舍之后楹也。威师不以不
    肖馆之于此。会事欲引去念南轩资之全愚
    似得所适。虽主人以事役之犹且趋命。况辱
    其以德义接之。又岂可与南轩轻离。铭曰
    顾南轩伊何偃仰踌躇。我发彼美。彼适我愚。
    我与南轩相须
      旧研铭(并叙)
    余在故乡时。亡友道士马知章出端溪砚为
    赠。及游四方砚且俱行。于今十有四年矣。知
    章不幸早死。呜呼知章为人有信义。好学问
    耿洁。务持高节。未果其志而天夺之寿。视砚
    往往想见其人。故持之而未尝弃置。是岁康
    定纪元之季冬也。为之铭曰
    若人云亡。道交已矣。金石而心。视此宝此
      题钱唐西湖诠上人荷香亭壁
    西湖气象不并他处。朝晖夕霭黯澹清莹。无
    时不好。山嶂楼阁金翠交眯。荷花战风芳香
    四散。薰然乍视恍若异境。然人心清浊感物
    乃尔。而为道者安得不择其所居。诠上人讽
    经咏诗。习草圣书敞荷香亭。资湖景而助清
    心。慕道之兴可见矣。熙宁己酉季冬二十五
    潜子题
      文中子碑
    原天下之善者存乎圣人之道。又天下之理
    者存乎圣人之才。有其才而不有其道。教不
    及化也。有其道而不有其才。化不及教也。尧
    舜得圣人之道者也。禹汤文武周公得圣人
    之才者也。兼斯二者得于圣人孔子仲尼者
    也。故曰。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仲尼殁百余
    年而有孟轲氏作。虽不及仲尼而启乎仲尼
    者也。孟轲殁而有荀卿子作。荀卿殁而杨子
    云继之。荀与杨赞乎仲尼者也。教专而道不
    一。孟氏为次焉。去仲尼千余年而生于陈隋
    之间。号文中子者。初以十二策探时主志。视
    不可与为。乃卷而怀之。归于汾北大振其教。
    雷一动而四海寻其声。来者三千之徒。肖乎
    仲尼者也。时天下失道。诸侯卿大夫不能修
    之。独文中子动率以礼务正人拯物。尝曰。天
    下有道圣人藏焉。天下无道圣人章焉。返一
    无迹庸非藏乎。因二以济能无章乎。昔二帝
    三王之政正而未记。诸侯五伯之政失而未
    辨。仲尼文之为六经备教化于后世也。后两
    汉有天下。杂用王霸治。至其政之正者几希
    矣。魏三国抵南北朝。纷纷乎而人道失极
    (或作极字)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规。先王之道?
    ?将明夷于地。文中子忧后世无法。且曰。千
    载已下有治仲尼之业者。吾不得而让矣。固
    采汉魏与六代之政。文之为续经。广教化于
    后世也。非有圣人之道圣人之才而孰能与
    于此乎。文中之于仲尼。犹日而月之也。唐兴
    得其弟子辈发文中之经以治天下。天下遂
    至乎正。礼乐制度炳然。四百年比隆于三代。
    噫仲尼之往也几百年。其教祸于秦。弟子之
    行其教而仕者。不过为列国陪臣。文中子之
    弟子为天子相将。其教也播及于今。何其盛
    哉。高示远迈之如此也。天其以仲尼之德假
    乎文中子耶。吾不得而知之。读王氏世家。爱
    文中之所得。大矣哉。故碑云 六经后兮。治
    道不精。大伦庞兮。权橘兴行。文中作兮。颓波
    澄清。六经续兮。天下化成。孔子如日兮。文中
    两明。弥万世兮。莫之与京
      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
      业曲记
    法师讳遵式字知白。本姓叶氏。临海郡宁海
    人也。初其母王媪乞灵于古观音氏求男。一
    夕梦其舍洒然有美女子以明珠授使咽之。
    及生法师方七月。已能从母称乎观音。稍长
    不乐与其兄为贾。遂潜往东掖师义全出家。
    先一夕义全梦有童子处其寺佛像之左者。
    翌日法师至。其梦适验。十八落[髟/火]。二十纳戒
    于禅林寺。明年习律于律师守初。当时台之
    郡校方盛。诸生以法师俊爽。屡以诗要之业
    儒。法师即赋而答之。其诗略曰。真空是选场。
    大觉为官位。已而入国清普贤像前烬其指。
    誓习乎天台教法。徐鼓笈趋宝云义通大师
    讲席。道中梦一老僧。自谓吾文殊和尚也。及
    见通乃其所梦之僧也。即服膺北面受学。未
    几凡天台宗之所传者。其微言粤旨而法师
    皆得。智解崭然出其流辈。会其祖师智者入
    灭之日。遂自燃顶终日誓力。行其四禅三昧。
    因说偈以效其诚(凡其诗偈并见于文集。此皆略不书)通师既逝而
    法师即还天台。以苦学尝感疾呕血。自谓必
    死。毅然入灵墟佛室。用消伏咒法而诅曰。若
    四教兴行在我则其病有疗。不尔愿毕命于
    此。方三七之夕忽闻空中呼曰。遵式不久将
    死。法师益不懈。至五七之日遽见死尸盈室。
    法师不惑践之以行道。其尸即隐。七七之日
    忏讫复。闻空中声谓曰。十方诸佛增汝福寿。
    其夕殊寐恍惚见一钜人持金刚杵拟其口。
    惊且觉而其病遂愈。俊辩益发声貌形神美
    于平日。法师大感益欲从事于此。遂著书曰。
    观音礼文。方题笔遽有奇僧遗之书名自意
    趣。与己着本略同。淳化初法师年方二十有
    八。众命续居其师之宝云讲席。讲四大经。积
    年(法华维摩涅??金光明经)一旦有施氏胎驴驰来伏其座
    下。若有听意。其后以时而至者凡四十日。产
    而?已。驴果有人之意。不亦异乎。至道丙申
    之岁。法师结乎黑白之众信者。按经习夫净
    土之业。著书曰誓生西方记。复拟普贤益为
    念佛三昧。师处宝云更十有二载。未尝持谒
    与俗人往还。自幸得观音幽赞命。匠氏以??br> 檀为大悲之像。刻已像而戴之。益撰十四大
    愿之文。其后工有误折像所执之杨枝者。法
    师敬且恐。即自以接之。不资胶胶而[胎-ㄙ+勿]合如
    故。咸平三载四明郡大旱。郡人资以其雨。法
    师用请观音三昧冥约。若三日不雨。当自焚
    也。期果雨其郡苏。太守以为异。乃即碑其事。
    咸平五年法师复归于台。欲东入屏居而徒
    属愈繁。乃即其西阳益宏精舍。据经造无量
    寿佛大像。相率修念佛三昧。着净土行法之
    说。其邑先有淫词者。皆为考古法正之滥飨
    者彻去。其所谓白鹤庙者。民尤神之。竞以牲
    作祀。法师则谕其人使变血食为之斋。及其
    与众舟往白鹤而风涛暴作。众意谓神所为。
    法师即向其庙说佛戒杀之缘。而其浪即平。
    寻命其神受佛之戒。此后以牲祀者遂绝。即
    着野庙志乃与神约。而民至于今依之也。祥
    符四年会章郇公适以郎官领郡丁僧夏制乃
    命僧正。延法师入其郡之景德精舍讲大止
    观。其夏坐毕。有三沙门被衲无因而至。请与
    盂兰盆讲席。方揖坐而忽不见。法师尝以胜
    事他适道出黄岩。有一豕[牛/??来绕师所乘已
    而伏前。意若有所求。众嗟咨不测其然。徐推
    之乃豕避屠而来也。遂偿其直。教屠者释之。
    命豢其妙喜寺。名之曰遇善。夫豕之果飨德
    邪人其何哉。台有赤山寺。高爽而濒海。法师
    尝谓人曰。此宜建塔。其众乡人乐闻皆曰。是
    山之巅每有异光照耀海上。其光之间益见
    七层浮图之影。然其所照之至处四十里。皆
    捕鱼者[竺-二+扈]梁周之。法师知其发光欲有所警
    益励众必答之。及其事址发土。果得石函之
    效塔成。亦以七级应其先兆。而斯民不复渔
    也。法师方百日修忏于东掖山也。会其时大
    旱水不给用。乃出舍相之。俄以其锡杖卓之。
    石泉从而发激。今东掖所谓石眼泉是也。初
    杭之人欲命法师西渡讲法。虽使者往还历
    七岁而未尝相从。及昭庆齐一者率众更请
    乃来。至是已十有二岁矣。先此法师尝梦在
    母之胎十二年。校其出台而入杭。?其梦之
    效也。至杭始止乎昭庆寺讲说大扬义。学者
    向慕沛然如水趋泽。杭之风俗习以酒肴会
    葬。法师特以胜缘谕之。其俗皆化。率变荤为
    斋。因着文曰。诫酒肉慈慧法门。以正其事。其
    人至今尚之。明年苏人以其州符迓。法师就
    开元精蓝昼夜专讲法会。盛集黑白之听者。
    谓日万夕千。其人不饮酒?n肉者。殆倾郭邑。
    酒官屠肆颇不得其售也。遂谓其徒曰。吾祖
    智者遗晋王之书六恨。其一适以法集动众
    妨官为之患。余今德薄。安可久当此会去之。
    乃翻然复杭。方祥符乙 之岁也。刺史薛公
    颜即以灵山精庐命居。法师昔乐其胜概。已
    有栖遁之意。及是适其素愿也。其地乃隋高
    僧真观所营之天竺寺也。历唐而道标承之。
    然隋唐来逾四百载而观公遗迹湮没。殆不
    可睹。法师按旧志探于莽苍之间果得其兆。
    即赋诗作碑纪之。此始谋复乎天竺也。初其
    寺之西有隋世所植之桧。枯[木*卉]仅存。至此而
    复荣。盖其寺再造之证也。因名之曰重荣桧。
    益以其香林洞口之石上梅。其山之本腹内
    竹石面竹者。与桧为天竺四瑞。作四诗纪其
    胜异。居无几而来学益盛。乃即其寺之东建
    日观庵。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三昧行法之
    说以正学者。祥符之九年。天台僧正慧。思至
    都以其名奏之。遂赐紫服。寻复请讲于寿昌
    寺。罢讲过旧东掖。谓其徒曰。灵山乃吾卜终
    焉之所也。治行吾当返彼。寻援笔题壁为长
    谣。以别东掖还天竺。凡夏禁则励其徒。共行
    金光明忏法。岁以七昼夜为程。宫保马公既
    老益更奉佛。尤慕法师之言。遂为着净土决
    疑论。马公镂板传之。逮王文穆公罢相抚杭。
    闻其高风因李明州要见于府舍。既见。王公
    奇之。不数日率其僚属访法师于山中。即命
    之讲。乃说法华三法妙义。其才辩清发衣冠
    属目。王公曰。此未始闻也。即引天台教之本
    末欲其揄扬。王公唯然。寻奏复其寺。得赐天
    竺之名。王公书其榜。尊君命也。王公始以西
    湖奏为放生之池者。亦法师以智者护生之
    意讽而动耳。其王公出尹应天方微疾。梦与
    相见而其疾即瘳。乃遗之书盛道其事。以谓
    相遇平生有胜缘。移江宁更迓于府舍。问法
    留且三月。王公始欲为僧伽像。疑而未果。法
    师乃为其推观音应化遍知无方者示之。先
    此法师尝梦与王公在佛塔中。有老僧者擘
    金铃而分之二人。益说此以验适论。王公曰。
    实金陵之谓也。既造像卒持与法师。因撰泗
    州大圣礼文以尊其事。王公益与其秦国夫
    人施钱六百余万。为其寺之大殿者。法师以
    复寺。乃自 皇家与王公也。特有所感遂重
    集天台。四时礼佛之文勉其徒行之。欲以报
    德。会干元节。王公以其道上闻。遂锡号慈云。
    自是相与为方外之游益亲。形于诗书者多
    矣。若其所著圆顿十法界观法图注南岳思
    师心要偈之类。皆为王公之所为也。天圣中
    公终以天台教部奏预大藏。天台宗北传。盖
    法师文穆公有力焉。始章献太后。以法师熏
    修精志。干兴中特遣使?金帛而两命于山
    中为国修忏。遂着护国道场之仪上之。请与
    其本教入藏。天圣改元。内臣杨怀吉东使。又
    赐之乳香。临别杨以法师善书求其笔迹。即
    书诗一阕与之。杨遂奏之。明年又赐银一百
    两饭山中千僧。然其时之卿大夫闻其风而
    乐其胜缘者。若钱文僖杨文公章郇公他公
    卿益多。恐斥名不悉书。法师闲雅词笔篇章。
    有诗人之风。其文有曰金园集者。天竺别集
    者曰灵苑集。然修洁精苦数自烬其指而存
    者一二耳。逮其持笔书翰。精美得锺王之体。
    灵山秋霁。尝天雨桂子。法师乃作桂子种桂
    之诗。尚书胡公见而盛赏之。乃与钱文僖公
    赓之。胡公领郡钱唐。益施金而为其寺之三
    正门者。法师领寺既久。尝欲罢去。史君李公
    谘。即会郡人苦留之又二载。当天圣九祀之
    孟春。方讲净名经。未几顾谓其徒曰。我昔在
    东掖亦讲是经。尝梦荆溪尊者室中授其经
    卷。及出视日已殁矣。今者吾殆终于此讲也。
    一日果与众决曰。我住台杭二寺垂四十年。
    长用十方意时务私传。今付讲席。宜从吾之
    志。即命其高弟弟子祖韶曰。汝当绍吾道我
    持此炉拂。勿为最后断佛种人。汝宜勉之。遂
    作谢三缘诗(谓谢绝徒属宾友笔砚也)命学者刻石示之。秋八
    月二十有八日。孑然入其寺之东岭草堂自
    晦也。明年十月之八日示微疾。不复用医药。
    命取尝和晋人刘遗民晦迹诗。改其结句云。
    翔空迹自绝。不在青青山。使磨崖刻之。翌
    日之晚复曰。吾报缘必尽。敢忘遗训乎尔曹
    耶。益说法以?云涫簟<昂笕罩?怼J骨朊滞?br> 像。以正其终。基徒尚欲有所祷。且以观音像
    应命。法师即炷香瞻像而祝之曰。我观世音。
    前际不来后际不去。十方诸佛同住实际。愿
    住此实际受我一炷香(云云)或问其所归者。犹
    以寂光净土对之。至其夕之三鼓。奄然坐终。
    先此法师自制其榇曰遐榻而铭之。学者务
    奉其师之前志。必卧其灵体于遐榻。更七日
    其形貌完洁如平昔。其寿六十有九。腊五十。
    当其化之夕。山中见大星陨乎鹫峰。赫然有
    红光。发于其寺之前。度弟子若虚辈垂百人。
    授讲禀法者如文昌诸上人者仅二十人。登
    门而学者其人不啻千数。明年仲春之四日。
    奉遐榻归葬于其寺之东月桂峰下。与隋高
    僧真观之塔邻也。蒙识韶公几三十年。晚山
    中与其游益亲。韶公耆年淳重。亦名德之法
    师也。尝以大法师实录。命余笔削。始以敝
    文不敢当。及蒙奏书为法以微效还。而韶公
    已物故方感慨。今辩师益以录见托。愿成就
    其师之意辩师端审善继。又明智之贤弟子
    也。会余避言适去山中。嘱之愈勤。顾重违其
    先师之命。姑按韶公。实录而论次之。命曰曲
    记。盖曲细而记其事也。然慈云聪哲志识坚
    明。故以其佛法大自植立。卓然始终不衰。虽
    古高名僧不过也。世以方之真观。不其然乎。
    天台之风教益盛于吴越者。盖亦资夫慈云
    之德也。吾恨不及见其人。是岁嘉佑癸卯之
    八年季秋己亥朔。适在京口龙游之东圃记之也

    镡津文集卷第十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