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史传部四 >
  • 镡津文集卷第四

      皇极论
    天下同之之谓大公。天下中正之谓皇极。中
    正所以同万物之心也。非中正所以离万物
    之心也。离之则天下乱也。同之则天下治也。
    善为天下者。必先持皇极而致大公也。不善
    为天下者。必先放皇极而废大公也。是故古
    之圣人推皇极于人君者。非他也。欲其治天
    下也。教皇极于人民者。非他也。欲其天下治
    也。朝廷国家者。天下之大体也。富贵崇高者。
    天下之大势也。持之得其道则体势强。持之
    失其道则体势弱。道也者非他道也。皇极之
    道也。周之文武戡削祸乱恢大王业。富贵崇
    高而父子相继。卜世之多也。卜年之永也。虽
    往古来今未有其过之者也。其功德声名昭
    然赫然。光播于无极。所谓持之得其道者也。
    及乎夷平庄敬。下堂而致礼诸侯。东迁而苟
    避戎狄。列国强横而不能制。富贵崇高而不
    能尊。岌岌乎将坠其先王之鸿业也。所谓持
    之失其道者也。呜呼数口之家五亩之产。而
    匹夫匹妇尸之。其为人至愚也。其为治至细
    也。及其操中正而临之。故家人亲之。邻里慕
    之。其家道之隆尚可能累世以传于子孙。况
    乎备天下之大体。乘天下之大势。有可致之
    资。有易为之势。用皇极而举之。孰有不从而
    服之。岂不摩肩蹑足而归之。诗曰。淑人君子。
    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其斯之谓也。
    或曰。皇极何道也。曰天道也。地道也。人道
    也贯三才而一之。曰何谓也。曰天道不中正。
    则日月星辰不明。风雨霜雪不时。五行错缪
    万物不生。地道不中正。则山岳丘陵其崩。江
    河淮渎其凝。草木百实不成。城隍屋卢皆倾。
    人道不中正。则性情相乱。内作狂妄外作祸
    害。自则伤其生。他则伤其人也。故虽天之
    高明广大。微皇极孰为天乎。虽地之博厚无
    疆。微皇极孰为地乎。虽人得秀气而灵于万
    物。微皇极孰为人乎。故皇极非圣人为之也。
    盖天地素有之理也。故人失皇极而天地之
    变从之。圣人者先吾人而得皇极也。故因而
    推之以教乎其人也。伊尹曰。予天民之先觉
    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圣人者其先觉
    之谓也。故圣人之所以谨于皇极者。其汲汲
    之于为人也。其忧天下之甚也何哉。舜禹之
    后其世益薄。???口*栗][口*栗]人孰无过。小者过于
    其家。大者过于其国。又大者过于其天下。皇
    极于是振之。乃始推行于九畴。武王得之以
    造周之天下。天下既大且久也。所以五福六
    极者系一身之皇极也。休征咎征者系一国
    一天下之皇极也。皇极其可离乎。吁人莫不
    举衡石以正金之轻重。引绳墨以正木之曲
    直。及其所以为身也为天下国家也。而不知
    举皇极而正之。是圣贤豪杰之智。反出乎匠
    氏百工之下。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夫
    古之人君(一作君子)其有为也。举皇极而行之。故
    不迟疑不犹豫。不稽于神不裁于人。虽尧以
    天下与其人。而天下之人不以非其亲而怨
    尧。虽禹以天下及其子。而天下之人不以私
    其亲而怨禹。汤一征自葛始。而天下信之。东
    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
    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而天下亦不
    以劳其征伐而怨于汤。盖与天下公也。舜以
    匹夫而受人天下。周公以天下封其同姓者
    五十余国。而舜周公未尝以私己而疑乎天
    下。而天下亦以舜周公公于天下也。周有乱
    臣十人。而其国治。纣有亿兆夷人。而其国
    亡何哉。用得中正故不必多也。用不中正
    虽多奚益。曰何谓用得中正。曰大才授大事。
    小才授小事。堪大事者不可以小失弃之。宜
    小事者不可以大成托之。诗曰。山有榛隰有
    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
    人兮。盖思周之用人大小得其宜也。赏罚黜
    陟者君人之大权也。号令刑法者君人之大
    教也。教不中正则其民疑。权不中正则其势
    欺。曰何谓权与教之中正也。曰赏者所以进
    公也。不以苟爱而加厚。罚者所以抑私也。不
    以苟恶而增重。黜者所以惩其过。不以贵贱
    二其法。陟者所以陟其道。不以毁誉考其人。
    号令者所以定民。不可轻出而屡改。刑法者
    所以约民。不可多作而大谨。多作大谨则人
    烦而无恩。轻出屡改则人惑而无准。以毁誉
    考其人则爱恶者得以肆其言。以贵贱二其
    法则高明者得以恃其势。以苟恶而增重则
    失在不仁。以苟爱而加厚则失在非礼。礼者
    皇极之容也。乐者皇极之声也。制度者皇极
    之器也。不举其器则井田差赋税乱车服宫
    室上僭下逼。不振其声则人神不和风俗流
    荡。不昭其容则尊卑无别上下相缪。夫皇极
    者不为古而有不为今而无。不为尧舜禹汤
    而长。不为粲纣幽厉而消。唯在其行之者
    也。行之至。所以为帝为王。行之未至。所以
    为五霸为诸侯。绝而不行。所以为亡国。得者
    为圣。履者为贤。弃而不学者其为小人哉。或
    曰。秦汉其于皇极至之乎。曰秦亡其国虽不
    论而皇极断可识矣。汉之于皇极。观其书则
    一一可辨。概而语之亦未之至。其在王霸之
    间也。或者以为然矣
      中庸解第一
    或曰。中庸与礼记疑若异焉。夫礼者。所以序
    等差而纪制度也。中庸者。乃正乎性命之说
    而已。与诸礼经不亦异乎。叟从而辨之曰。子
    岂不知夫中庸乎。夫中庸者。盖礼之极而仁
    义之原也。礼乐刑政仁义智信。其八者一于
    中庸者也。人失于中性接于物。而喜怒哀惧
    爱恶生焉。嗜欲发焉。有圣人者。惧其天理
    将灭而人伦不纪也。故为之礼乐刑政。以节
    其喜怒哀惧爱恶嗜欲也。为之仁义智信。以
    广其教道也。为之礼也。有上下内外。使喜者
    不得苟亲。怒者不得苟疏。为之乐也。有雅正
    平和之音以接其气。使喜与嗜欲者不得淫
    ?u为之刑也。有诛罚迁责。使怒而发恶者不
    得相凌。为之政也。有赏有罚。使哀者得告惧
    者有劝。为之仁也。教其宽厚而容物。为之义
    也。教其作事必适宜。为之智也。教其疏通而
    知变为之信也。教其发言而不欺。故礼乐刑
    政者。天下之大节也。仁义智信者天下之大
    教也。情之发不?其节。行之修不失其教。则
    中庸之道庶几乎。夫中庸者。立人之道也。是
    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必修中庸然后
    举也。饮食可绝也。富贵崇高之势可让也。而
    中庸不可去也。其诚其心者。其修其身者。其
    正其家者。其治其国者。其明德于天下者。舍
    中庸其何以为也。亡国灭身之人。其必忘中
    庸故也。书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
    道也。其此之谓乎
      中庸解第二
    或问曰。所谓礼乐刑政天下之大节也。仁义
    智信天下之大教也。情之作不?其节。行之
    修不失其教。则中庸之道庶几乎。仆也冥然
    未达其意。子复为我言之。叟曰。孺子有志哉。
    可闻道也。夫教也者。所以推于人也。节也者。
    所以制于情也。仁义智信举。则人伦有其纪
    也。礼乐刑政修。则人情得其所也。人不暴其
    生。人之生理得也。情不乱其性。人之性理正
    也。则中庸之道存焉。故喜怒哀乐爱恶嗜欲。
    其牵人以丧中庸者也。仁义智信礼乐刑政。
    其导人以返中庸者也。故曰仁义智信礼乐
    刑政其八者一于中庸者也。夫中庸也者。不
    为也。不器也。明于日月而不可睹也。幽于鬼
    神而不可测也(测或作无)唯君子也。故能以中庸
    全。唯小人也。故能以中庸变。全之者为善。则
    无所不至也。变之者为不善。则亦无所不至
    也。书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
    守也。是圣人岂不欲人之终始于中庸而慎
    其变也。舜以之为人君。而后世称其圣。颜回
    以之为人臣。而后世称其贤。武王周公以之
    为人子。而后世称其孝。中庸者岂妄乎哉。噫
    后世之为人君者。为人臣者。为人之子孙者。
    而后世不称非他也。中庸之不修故也
      中庸解第三
    或问。洪范曰。皇建其有极。说者云。大立其有
    中者也。斯则与子所谓中庸之道。异乎同邪。
    曰与夫皇极大同而小异也。同者以其同趋
    乎治体也。异者以其异。乎教道也。皇极教也。
    中庸道也。道也者。出万物也入万物也。故以
    道为中也。其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此不亦出。入万物乎。教也者。正万物直万物
    也。故以教为中也。其洪范曰。无偏无陂遵王
    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
    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此
    不亦正直万物乎。夫中庸之于洪范。其相
    为表里也。犹人之有乎心焉。人而无心则曷
    以形生哉。心而无人亦曷以施其思虑之为
    哉。问曰。郑氏其解天命之谓性。云天命谓天
    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
    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智。土神则信。考夫郑
    氏之义疑。若天命生人。其性则从所感而有
    之也。感乎木神则仁性也。感乎金水火土之
    神则义礼智信之性也。似非习而得之也。与
    子所谓仁义礼智信其于性也必教而成之不
    亦异乎。幸闻其所以然。叟曰。快哉子之问。吾
    尝病郑氏之说不详。而未暇议之。然郑氏者。
    岂能究乎性命之说耶。夫所谓天命之谓性
    者。天命则天地之数也。性则性灵也。盖谓人
    以天地之数而生合之性灵者也。性乃素有
    之理也。情感而有之也。圣人以人之性皆有
    乎恩爱感激知别思虑[狂-王+旬]从之情也。故以其
    教因而充之。恩爱可以成人也。感激可以成
    义也。知别可以成礼也。思虑可以成智也。[狂-王+旬]
    从可以成信也。孰有因感而得其性耶。夫物
    之未形也。则性之与生俱无有也。孰为能感
    乎。人之既生也。何待感神物而有其性乎。彼
    金木水火土。其为物也无知。孰能谆谆而命
    其然乎。怪哉郑子之言也。亦不思之甚矣。如
    其说。则圣人者何用教为。而或者默尔然之
      中庸解第四
    或曰。吾尝闻。人之性有上下。犹手足焉。不可
    移也。故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韩子曰。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孟
    子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
    性。而与子之谓性者疑。若无贤不肖也。无人
    之与畜也。混然为一不辨其上下焉。而足可
    加于首。首可置于足。颠之倒之。岂见其不移
    者也。子何以异于圣贤之说耶。叟曰。吾虽与
    子终日云云。而子犹顽而不晓。将无可奈何
    乎。子接吾语而不以心通。仍以事责我耶。我
    虽巧说。亦何以逃于多言之诛乎。仲尼曰。唯
    上智与下愚不移者。盖言人有才不才。其分
    定矣。才而明者。其为上矣。不才而昧者。其为
    下矣。岂曰其性有上下哉。故其先曰。性相近
    也。习相远也。而上智与下愚不移。次之苟
    以性有上下而不移也。则饮食男女之性。唯
    在于智者。而愚者不得有之。如皆有之则不
    可谓其性定于上下也。韩子之言。其取乎仲
    尼。所谓不移者也。不能远详其义而辄以善
    恶定其上下者。岂诚然耶。善恶情也。非性也。
    情有善恶。而性无善恶者何也。性静也。情动
    也。善恶之形见于动者也。孟子之言犬之性
    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者。孟氏其指性
    之所欲也。宜其不同也。吾之所言者性也。彼
    二子之所言者情也。情则孰不异乎。性则孰
    不同乎。或曰。然则犬牛犹人也。众人犹圣贤
    也。何以见乎众人。与圣贤耶。曰子诚不知也。
    犬牛则犬牛矣。众人则众人矣。圣贤则圣贤
    矣。夫犬牛所以为犬牛者。犬牛性而不别也。
    众人之所以为众人者。众人灵而不明也。贤
    人之所以为贤人者。贤人明而未诚也。圣人
    之所以为圣人者。则圣人诚且明也。夫诚也
    者。所谓大诚也(夫或作大或作性)中庸之道也。静与天
    地同其理。动与四时合其运。是故圣人以之
    礼也。则君臣位焉。父子亲焉。兄弟悌焉。男
    女辨焉。老者有所养。少者有所教。壮者有所
    事。弱者有所安。婚娶丧葬则终始得其宜。天
    地万物莫不有其序。以之乐也。朝廷穆穆天
    下无忧。阴阳和也。风雨时也。凡有血气之属。
    莫不昭苏歌于郊社宗庙而鬼神来假以之刑
    也。则军旅狱讼理。而四夷八蛮畏其威。其
    民远罪而迁善。以之政也。则贤者日进。佞者
    绝去。制度大举。声明文物。可示于后世仁之
    则。四海安义之则。万物宜智之则。事业举
    信之则。天下以实应。圣人之以中庸作也如

      中庸解第五
    或者再拜而前曰。至哉吾子之言也。而今而
    后。吾知夫中庸之为至也。天下之至道也。夫
    天地鬼神无以过也。吾人非中庸则何以生
    也。敢问中庸可以学欤。曰是何谓欤。孰不可
    学也。夫中庸也。非泯默而无用也。故至顺则
    变。变则通矣。节者所以制其变也。学者所
    以行其通也。变而适义。所以为君子。通而失
    教。所以为小人。故言中庸者。正在乎学也。然
    则何以学乎。曰学礼也。学乐也。礼乐修则中
    庸至矣。礼者。所以正视听也。正举动也。正言
    语也。防嗜欲也。乐者。所以宣噎郁也。和血气
    也。视听不邪。举动不乱。言语不妄。嗜欲不
    作。思虑恬畅血气和平而中庸。然后仁以安
    之。义以行之。智以通之。信以守之。而刑与政
    存乎其间矣。曰如古之人。其孰能中庸也。而
    仆愿从其人焉。曰由书而观之。则舜也孔子
    也。其次则颜子也子思也。武王周公。则谓
    其能以中庸孝也。或曰。尧与禹汤文武周公。
    岂非圣人耶。其上不至尧。而下不及禹汤文
    武周公何谓也。曰孔子不言。而吾岂敢议焉。
    曰孟轲学于子思。其能中庸乎。曰吾不知也。
    曰唐世李翱其能中庸乎。曰翱乎其效中庸
    者也。能则未闻也。曰子能中庸乎。曰吾之不
    肖岂敢也。抑亦尝学于吾之道。以中庸几于
    吾道。故窃而言之。岂敢谓能中庸乎。或曰。仆
    虽不敏请事斯语。再拜稽首而退

    镡津文集卷第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