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史传部四 >
  •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二

      故事篇第一(下)
    论 晋庐山远公沙门不敬王者论一首(并序)
    诏 伪楚桓玄许沙门不致礼诏一首
    启 侍中卞嗣之等执沙门应敬奏四首(并桓楚答
      三首)
      夏赫连勃勃令沙门致拜事一首
    事 宋孝武帝抑沙门致拜事一首
      齐武帝论沙门抗礼事一首
      隋炀帝敕沙门致拜事一首(并大兴善寺沙门明赡答)
    论 洛滨翻经馆沙门释彦琮福田论一首
      (并序)
      晋庐山释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一首(并序)
    昔咸康中。庾将军疑诸沙门抗礼万乘。至元
    兴中。桓太尉亦同此议。于时朝士名贤答者
    甚众。虽言未悟时并互有其美徒。咸尽所怀
    而理蕴于情。遂令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致
    之心屈乎人事。悲夫。斯乃交丧之所由。千载
    之否运。深惧大法之将沦。感前事之不忘。
    故着五篇究叙其意。岂曰渊[坚-臣+(虍-七+(一/谷))]之待晨露。盖
    是申其罔极。亦庶后之君子崇敬佛教者。或
    详而览焉
      在家第一
    原夫佛教所明大要。以出处为异。出家之人
    凡有四科。其弘通利物则功侔帝王。化兼治
    道。至于感俗悟时。亦无世不有。但所遇有行
    藏。故以废兴为隐显耳。其中可得论者。请略
    而言。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
    同方内。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礼敬有本。
    遂因之而成教本其所因则功由在昔。是故
    因亲以教爱。使民知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
    敬。使民知有自然之重。二者之来??由冥应。
    应不在今则宜寻其本。故以罪对为刑罚。使
    惧而后慎。以天堂为爵赏。使悦而后动。此皆
    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顺为通而不
    革其自然也。何者夫厚身存生以有封为滞
    累。根深因在我倒未忘。方将以情欲为苑囿
    声色为游观。沈湎世乐不能自勉而特出。是
    故教之所检以此为崖。而不明其外耳。其外
    未明则大同于顺化。故不可受其德而遗其
    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
    先奉亲而献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
    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论
    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
    以明在三之志。略叙经意宜寄所怀
      出家第二
    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于物。其为教也。达
    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
    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顺化
    则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于存身。存身则
    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
    者也。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形乎变
    服。是故凡在出家。皆?世以求其志。变俗
    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
    世则宜须高尚其迹。夫然。故能拯溺俗于沈
    流。拔玄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天人
    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
    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
    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
    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从此而观。故知越化
    表以求宗。则理深而义笃。照泰息以语仁。则
    功末而惠浅。若然者虽将面冥山而旋步。犹
    或耻闻其风。岂况与夫顺化之民尸禄之贤。
    同其孝敬者哉
      求宗不顺化第三
    问曰。寻夫老氏之意。天地以得一为大。王侯
    以体顺为尊。得一故为万化之本。体顺故有
    运通之功。然则明宗必存乎体极。求极必由
    于顺化。是故先贤以为美谈。众论所不能
    异。夫众论者则义无所取。而云不顺化何耶。
    答曰。凡在有方同禀生于大化。虽群品万殊
    精?异贯。统极而言。唯有灵与无灵耳。有灵
    则有情于化。无灵则无情于化。无情于化化
    毕而生。尽生不由情故形朽而化灭。有情于
    化感物而动。动必以情故其生不绝。其生不
    绝。则其化弥广而形弥积。情弥滞而累弥深。
    其为患也。焉可胜言哉。是故经称。泥洹不变
    以化尽为宅。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化尽则
    因缘永息。流动则受苦无穷。何以明其然。夫
    生以形为桎梏。而生由化有化以情感。则神
    滞其本而智昏其照。介然有封。则所存唯已
    所涉唯动。于是灵辔失御生涂日开。方随贪
    爱于长流。岂一受而已哉。是故反本求宗者。
    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
    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泥洹之名岂
    虚称也哉。请推而实之。天地虽以生生为大。
    而未能令生者不化。王侯虽以存存为功。未
    能令存者无患。是故前论云。达患累缘于有
    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
    以求宗。义存于此。义存于此。斯沙门之所以
    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

      体极不兼应第四
    问曰。历观前史。上皇已来。在位居宗者。未始
    异其原本。本不可二。是故百代同典咸一其
    统。所谓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如此则非智有
    所不照。自无外可照。非照有所不尽。自无理
    可尽。以此推视听之外。廓无所寄。理无所
    寄。则宗可明。今诸沙门不悟文表之意。而惑
    教表之文。其为谬也。固已全矣。若复显然
    有验。此乃希世之闻
    答曰。夫幽宗旷邈神道精微。可以理寻。难以
    事诘。既涉乎教则以因时为检。虽应世之具
    优劣万差。至于曲成在用感。即民心而通其
    分。分至则止其智之所不知。而不开其外者
    也。若然则非体极者之所不兼。兼之者不可
    并御耳。是以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
    举。九变而赏罚可言。此但方内之阶差。而犹
    不可顿设。况其外者乎。请复推而广之。以远
    其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者。非不可论。论之
    或乖。六合之内论而不辩者。非不可辩。辩之
    或疑。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辩而不议者。非不
    可议。议之惑乱。此三者皆即其身耳目之所
    不至。以为关键。而不开视听之外者也。因此
    而求圣人之意。则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矣。常
    以为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
    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详而辩之
    指归可见。理或有先合而后乖。有先乖而后
    合。先合而后乖者。诸佛如来则其人也。先乖
    而后合者。历代君王未体极之主。斯其流也。
    何以明之。经云。佛有自然神妙之法。化物以
    权广随所入。或为灵仙转轮圣王。或为卿相
    国师道士。若此之伦在所变现。诸王君子莫
    知为谁。此所谓合而后乖者也。或有始创大
    业而功化未就。迹有参差。故所受不同。或期
    功于身后。或显应于当年。圣王师之而成教
    者。亦不可称算。虽援引无方。必归涂有会。此
    所谓乖而后合者也。若令乖而后合。则拟步
    通涂者。必不自崖于一捡。若令合而后乖。
    则释迦之与尧孔归致不殊。断可知矣。是故
    自乖而求其合。则知理会之必同自。合而求
    其乖则悟体极之多方。但见形者之所不兼。
    故惑众涂而骇其异耳。因兹而观。天地之道
    功尽于运化。帝王之德理极于顺通。若以对
    夫独绝之教不变之宗。固不得同年而语其
    优劣。亦已明矣
      神不灭第五
    问曰。论旨以化尽为至极。故造极者。必违化
    而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是以引历代君王。
    使同之佛教。令体极之至以权居统。此雅论
    之所托。自必于大通者也。求之实当理则不
    然。何者夫禀气极于一生。生尽则消液而同
    无。神虽妙物。故是阴阳之化耳。既化而为生。
    又化而为死。既聚而为始。又散而为终。因此
    而推。固知神形俱化原无异统。精?一气始
    终同宅。宅全则气聚而有灵。宅毁则气散而
    照灭。散则反所受于大本。灭则复归于无物。
    反覆终始穷皆自然之数耳。孰为之哉。若全
    本则异气。数合则同化。[企-止+尔]为神之处形。犹火
    之在木。其生必并其毁必灭。形离则神散而
    罔寄。木朽则火寂而靡托。理之然矣。假使同
    异之分昧而难明。有无之说必存乎聚散。聚
    散。气变之总名。万化之生灭。故庄子曰。人之
    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为彼徒
    苦。吾又何患。古之善言道者。必有以得之。
    若异然邪。至理极于一生。生尽不化义可寻

    答曰。夫神者何耶。精极而为灵者也。精极
    则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虽
    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而谈者。
    以常识生疑多同自乱。其为诬也。亦已深矣。
    将言之是乃言夫不可言。今于不可之中。复
    相与而依?`。神也者圆应无主妙尽无名。感
    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
    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有情则可以
    物感。有识则可以数求。数有精?故。其性各
    异。智有明暗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论。则知化
    以情感神以化传。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
    情有会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但悟彻者反
    本。惑理者逐物耳。古之论道者。亦未有所同。
    请引而明之。庄子发玄音于太宗曰。大块劳
    我以生息我以死。又以生为人羁死为反真。
    此所谓知生为大患。以无生为反本者也。文
    子称黄帝之言曰。形有靡而神不化。以不化
    乘化。其变无穷。庄子亦云。特犯人之形而犹
    喜若人之形。万化而未始有极。此所谓知生
    不尽于一化。方逐物而不反者也。二子之论
    虽未究其实。亦尝傍宗而有闻焉。论者不寻
    方生方死之说。而或聚散于一化。不思神道
    有妙物之灵。而谓精?同尽。不亦悲乎。火木
    之喻原自圣兼。失其流统。故幽兴莫寻。微言
    遂沦于常教。令谈者资之以成疑。向使时无
    悟宗之匠。则不知有先觉之明。冥传之巧没
    世靡闻。何者夫情数相感其化无端。因缘密
    构潜相传写。自非达观孰识其变。请为论者
    验之以实。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
    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
    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
    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为神情俱丧。犹睹火
    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此曲从养生之谈。
    非远寻其类者也。就如来论。假令神形俱化
    始自天本愚智资生同禀所受问所受之于
    形耶。为受之于神耶。若受之于形。凡在有形
    皆化而为神矣。若受之于神。是为以神传神。
    则丹朱与帝尧齐圣。重华与瞽叟等灵。其可
    然乎。其可然乎。如其不可。固知冥缘之构着
    于在昔。明暗之分定于形初。虽灵钧善运。犹
    不能变性之自然。况降兹已还乎。验之以理
    则微言而有征。效之以事则无惑于大通
    论成。后有退居之宾。步朗月而宵游。相与
    共集法堂。因而问曰。敬寻雅论大归可见。殆
    无所闻。一日试重研究。盖所未尽亦少许处
    耳。意以为沙门德式。是变俗之殊制。道家之
    名器。施于君亲固宜略于形敬。今所疑者。谓
    甫创难就之业。远期化表之功。潜泽无现法
    之效。来报玄而未应。乃令王公献供信士屈
    体。得无坐受其德陷乎。早计之累虚沾其惠。
    同夫素餐之讥耶。主人良久乃应曰。请为诸
    贤近取其类。有人于此。奉宣时命远通殊方
    九译之俗。问王者当资以?粮锡以舆服不。
    答曰然。主人曰。类可寻矣。夫称沙门者何耶。
    谓其能发蒙俗之幽昏。启化表之玄路。方将
    以兼忘之道。与天下同往。使希高者挹其遗
    风。漱流者味其余津。若然虽大业未就。观其
    超步之迹。所悟固以弘矣。然且袈裟非朝宗
    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
    致敬王者。然则运通之功。资存之益。尚未酬
    其始誓之心。况答三业之劳乎。又斯人者形
    虽有待情无近寄。视夫四事之供。若鹪蚊之
    过乎其前者耳。濡沫之惠复焉足语哉。众宾
    于是始悟冥涂以开[跳-兆+(辙-车)]为功。息心以净毕为
    道。乃欣然怡襟咏言而退
      桓楚许沙门不致礼诏一首
    桓楚得庐山远公书及论。以太亨二年十
    二月三日。乃下诏停沙门致敬事。诏曰。门下
    佛法宏诞所未能了。推其笃至之情故。宁与
    其敬耳。今事既在己苟所不了。且当宁从其
    略。诸人勿复使礼也。便皆使闻知
      侍中卞嗣之等执沙门应致敬启四首(并桓楚
      答三首)
    初启 侍中臣嗣之。给事黄门侍郎臣袁恪
    之等言。诏书如右。神道冥昧圣诏幽远 陛
    下所弘者大爰逮道人奉佛者耳。率土之民
    莫非王臣。而以向化法服。便抗礼万乘之主。
    愚情所未安。拜起之礼岂亏其道。尊卑大伦
    不宜都废。若许其名教之外阙其拜敬之仪
    者。请一断引见启可纪识。谨启
    桓玄一报曰。何缘[企-止+尔]。便宜奉诏
    二启 侍中臣嗣之等启事重被明诏。崇冲
    挹之至。履谦光之道。愚情眷眷窃有未安。治
    道虽殊理至同归。尊亲法教不乖老子。称四
    大者。其尊一也。沙门所乘虽异迹不超世。岂
    得不同乎天民。陛下诚欲弘之于上。然卑高
    之礼经治之典。愚谓宜俯顺群心永为来式。
    请如前启。谨启
    桓玄二报曰。置之使自己亦是兼爱九流。各
    遂其道也
    三启 侍中祭酒臣嗣之言。重被诏如右
     陛下至得圆虚使吹万自己。九流各殉其
    美。显昧并极其致。灵泽幽流无思不怀。群方
    所以资通。天人所以交畅。臣闻。佛教以神慧
    为本。道达为功。自斯以还盖是敛?之用
    耳。神理缅邈。求之于自形。而上者虔肃拜起
    无亏于持戒。若行道不失其为恭王法齐敬
    于率土。道宪兼隆内外咸得矣。臣前受外任。
    听承疏短。乃不知去春已有明论。近在直被
    诏。便率其愚情不惧允合还此方见斯事。屡
    经神笔。宗致悠邈理析微远。非臣驽钝所能
    击赞。沙门礼已行之前代。今大明既升道化
    无外。经国大伦不可有阙。请如先所启。摄外
    施行。谨启
    桓玄三报曰。自有内外兼弘者。何其于用前
    代理。卿区区惜此。更非赞其道也
    四启 侍中祭酒臣嗣之言。重奉诏。自有内
    外兼弘者。圣旨渊通道冠百王。伏读仰叹所
    愚浅所逮。尊主只法臣下之节。是以拳拳频
    执所守。明诏超邈远略常均。臣暗短不达。追
    用愧悚。辄奉诏付外宣摄遵承。谨启。永始元
    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
      宋孝武帝抑沙门致拜事一首
    宋孝武。大明六年九月。有司奏曰。臣闻。邃拱
    凝居非期宏峻。拳跪盘伏岂止敬恭。将以照
    张四维缔制八宇。故虽儒法支?}名墨条分。
    至于崇亲严上厥繇靡爽。惟浮图为教遏自
    龙埠。反经提传训遐事远。谏生?识恒俗称
    难。宗旨缅邈微言沦隔。拘文蔽道在未弥
    扇。遂?凌越典度偃倨尊戚。失随方之眇
    迹。迷袭化之渊义。夫佛法以谦俭自拘忠虔
    为道。不轻比丘逢人必拜。目连桑门遇长则
    礼。宁有屈膝四辈而间礼二亲。稽首耆腊而
    直骸万乘者哉。故咸康创议元兴载述。而事
    屈偏党道挫余分。今鸿源遥洗群流仰镜。万
    仙?宝百神耸职。而畿辇之内含弗臣之?。
    阶席之间延抗礼之客。惧非所以澄一风范
    详示景则者也。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
    当尽礼。虔敬之容依其本制。则朝徽有序。乘
    方兼遂矣。帝从之
    释彦??曰。孝武传云。帝即位二三年间。方逞
    其欲。拒谏足以败德。令天下失望。有世祖
    才明而少以礼度自萧若思。武皇之节俭追
    太祖之宽恕。则汉之文景曾何足云。从大明
    六年至景明元年。凡四载令拜国主而僧竟
    不行。岂非理勃天常固使纶言徒设耶
      夏赫连勃勃令沙门致拜事一首
    晋恭帝元熙中赫连勃勃据夏州。略二秦之
    地。行五刑之虐。便言佛佛。谓已是人中之
    佛。堪受僧礼。乃画佛像披于背上。令沙门礼
    像即为拜我。后为震死。葬后复震。出尸题为
    无道之字。寻为北代所吞。为天下笑焉
      齐武帝论沙门抗礼事一首
    齐武帝。大明中敕定林上寺僧法献。长干寺
    僧玄畅。于三吴沙简僧尼。时畅献二僧皆少
    习律检。不竞当世。与武帝共语。每称名而不
    坐。后中兴僧锺于干和殿见帝。帝问。锺如宜
    锺。答贫道比苦气。帝嫌之。?问尚书王俭。北
    地沙门与王共语。何所称又正殿坐不。俭答。
    汉魏佛法未是大兴。不见记传。自伪国稍盛
    皆称贫道亦预坐。及晋初亦然。中代有庾冰
    桓玄等。欲使沙门尽敬。朝议纷纭事皆休寝。
    宋之中朝亦颇令致礼。而寻竟不行。自尔迄
    今。多预坐而称贫道。帝曰。畅献二僧道业如
    此。尚自称名。况复余者。挹拜则太甚称名
    亦无嫌。自尔沙门皆称名于帝王。自畅献始

      隋炀帝敕沙门致拜事一首(并兴善寺沙门明赡
      答)
    隋炀帝。大业中改革前政。令沙门拜帝及诸
    官长等。悬之杂令。至五年南郊谒帝。大张文
    物广位群僚。于时佛道二众依前?立。有敕
    云。条式久行。何因不拜。黄老士女闻便致礼。
    唯僧尼俨然。时兴善寺沙门明赡答帝曰。僧
    等据佛戒。不合礼俗。帝曰。宋武之时僧何致
    拜。赡曰。宋武狂勃。不拜便有严诛。陛下有
    道。不拜不惧显戮。帝令问对。僧尼遂散。赡
    明旦至阙重参有司。募敢死者对诏谢过。内
    史为通昨不拜之罪。帝夷然不述。乃尽京僧
    尼设斋。人别施钱帛。后帝至西郊。顾谓苏威
    曰。朕谓京师无僧。昨南郊中亦有人焉。拜事
    因寝
      洛滨翻经馆沙门释彦琮福田论一首(并序)
    昔在东晋太尉桓玄议。令沙门敬于王者。庐
    山法师高名硕德。伤智幢之欲屈。忧戒宝之
    将沈。乃作沙门不敬王者论。论不设敬之仪。
    当时遂寝。然以缉词隐密援例杳深。后学披
    览难见文意。聊因暇日辄复申叙。更号福田
    论云
    忽有嘉客来自远方。遥附桓氏重述前议。主
    人正念久之。抗声应曰。客似未闻福田之要。
    吾今相为论之。夫云福田者何也。三宝之谓
    也。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佛也。玄理幽寂正教
    精诚。法也。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僧也。皆是四
    生导首六趣舟航。高越天人重?金石。譬乎
    珍宝劣相拟议。佛以法主标尊。法以佛师居
    本。僧为弟子崇是佛法。可谓尊卑同位本末
    共门。语事三种论体一致。处五十之载。弘八
    万之典。所说指归唯此至极。寝声灭影。尽双
    林之运。刻檀书叶。留一化之轨。圣贤间起
    禀学相承。和合为群住持是寄。金人照于汉
    殿。像法通于洛浦。并宗先觉俱袭旧章。图方
    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德。官荣无以动其意。
    亲属莫能累其报。衣则裁于坏色。发则落
    于毁容。不戴冠而作仪。岂束带而为饰。上天
    之帝犹恒设礼。下土之王固当致敬。有经有
    律斯法未殊。若古若今其道无滞。推帝王之
    重。亚神只之大。八荒钦德四海归仁。僧尼朝
    拜非所闻也。如怀异旨请陈雅见
    客曰。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
    曰位。老子云。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窃以。
    莫非王土。建之以国。莫非王臣。系之以主。则
    天法地覆载兆民。方春比夏生长万物。照以
    日月之光。润以云雨之气。六合则咸宗如海。
    百姓则共仰如辰。戎夷革面马牛回首。蛇尚
    荷于隋侯。鱼犹感于汉帝。岂有免其编户假
    其法门忘度脱之宽仁。遗供养之弘造。高大
    自许卑恭顿废。譬诸禽兽将何别乎。必若能
    获神通得成圣果。道被天下理在言外。然今
    空事剔除尚增三毒。虚改服饰犹染六尘。戒
    忍弗修定智无取。有乖明诲不异凡俗。讵应
    恃宣读之劳而抗礼万乘。藉形容之别而阙
    敬一人。昔比丘接足于居士。菩萨稽首于慢
    众。斯文复彰其趣。安在如以权道难沿佛性
    可尊。况是君论云。非神降伯阳开万龄之
    范。仲尼敷百王之则。至于谒拜必遵朝典。
    犹有沙门敢为凌慢。此而可忍。孰可容乎。
    弊风难革恶流易久。不遇明皇谁能刊正。忽
    起非常之变。多招无信之讥。至言有凭。幸垂
    详览
    主人曰。吾所立者内也。子所难者外也。内则
    通于法理。外则局于人事。相望悬绝讵可同
    年。斯谓学而未该闻而不洽。子之所惑吾当
    为辩。试举其要总有七条。无德不报一也。无
    善不摄二也。方便无碍三也。寂灭无荣四也。
    仪不可越五也。服不可乱六也。因不可忘七
    也。初之四条对酬难意。后之三条引出成式。
    吾闻天不言而四时行。王不言而万国治。帝
    有何力民无能名。成而不居为而不恃。斯乃
    先王之尽善。大人之至德。同沾庶类斋预率
    宾。幸殊草木差非虫鸟。戴圆履方俯仰怀惠。
    食粟饮水饱满衔泽。况复矜许出家慈听入
    道。断?业于已往。祈妙果于将来。既蒙重
    恩还思厚答。方凭万善之益。岂在一身之敬。
    追以善答称报乃深。微以身敬收利盖浅。
    良由僧失轨仪俗减余庆。僧不拜俗佛已明
    言。若知可信理当遵立。如谓难依事应除废。
    何容崇之欲求其福。卑之复责其礼。即令从
    礼便同其俗。犹云请福未见其润。此则存而
    似弃僧而类民。非白非黑无所名也。是谓第
    一无德不报。法既渐衰人亦稍末。罕有其圣。
    诚如所言。虽处凡流仍持忍铠。纵亏戒学尚
    谈智典。如塔之贵似佛之尊。归之则善生。毁
    之则罪积。猛心始发。割爱难而能舍。弘愿终
    期。成觉迥而能趣。斯故剔发之辰天魔遥
    ?b。染衣之日帝释远?住<伺?呐?蘼┧?br> 满。醉人暂剪有缘即结。龙子赖而息惊。象王
    见而止怖。威灵斯在仪服是因。幼未受具对
    扬佛旨。小不可轻光显僧力。波离既度释子
    伏心。尼陀亦归匿王屈意。乃知若老若少可
    师者法。无贱无豪所存者道。然贤愚之际默
    语之间。生熟相似去取非易。肉眼分别恐不
    逢实。信心平等或有值真。才满四人即成一
    众。僧既弘纳佛亦通在。食看沸水之异。方遣
    施僧。衣见织金之奇。乃令奉众。僧之威德不
    亦大矣。足可以号良田之最为圣教之宗。是
    谓第二无善不摄。若论净名之功早升云地。
    卧疾之意本超世境。久行神足咸叹辩才。新
    学顶礼诚谢法施。事是权宜式非常准。随时
    暂变其例乃多。别有空藏弗恭如来无责。沙
    弥志愿和上推奉。一往直观悉可惊怪。再寻
    释典莫匪通涂。不轻大士独兴高迹。惊彼上
    慢之流。设兹下心之拜。偏行一道直用至诚。
    既非三慧讵是恒式。因机作法足为希有。假
    弘教化难着律仪。大圣发二智之明。制五篇
    之约。废其爵齿存其戒夏。始终通训利钝齐
    仰。耆幼有序先后无杂。未以一士别业。而令
    七众普行。不然之理分明可见。昔妻死歌而
    鼓盆。身葬瀛而[打-丁+亲]土。此亦匹夫之节。岂概
    明王之制乎。况复觉典冲邃圣言幽密。局
    执一边殊乖四辩。是谓第三方便无础。且复
    周之柱史久牵王役。鲁之司冠已居国宰。宗
    归道德始曰无名。训在诗书终云不作。祖述
    尧舜宪章文武。鞠躬恭敬非此而谁。巢许之
    风望古仍迈。夷齐之操拟今尚迫焉似高攀
    十力远度四流。厌斯有为之苦。欣彼无余之
    灭。不系虑于公庭。未流情于王事。自然解脱。
    固异儒老之俦矣。是谓第四寂灭无荣。至如
    祭祀鬼神望秩川岳。国容盛典书契美谈。神
    辈为王所敬。僧犹莫致于礼。僧众为神所礼。
    王宁反受于敬。上下参差翻违正法。衣裳颠
    倒何足相方。令神拥护之来。在僧祈请之至。
    会关咒力竟无拜理。是谓第五仪不可越。本
    皇王之奋起。必真人之托生。上德虽秘于净
    心。外像仍标于俗状。是以道彰缁服则情勤
    宜猛业隐玄门则形恭应绝。求之故实备有前
    闻。国主频婆父王净饭。昔之斯等咸已克圣。
    专修信顺每事归依。纵见凡僧还想崇佛。不
    以跪亲为孝。许非不孝之罪。不以拜君为敬。
    岂是不敬之愆。所法自殊所笃已别。体无混
    杂制从于此。是谓第六服不可乱。谨案多罗
    妙典释迦真说。乃云。居刹利而称尊。藉般若
    而为护。四信不坏十善无亏。奉佛事僧积功
    累德。然后日精月像之降。赤光白气之感。
    金轮既转珠宝复悬。膺天顺民御图握镜。始
    开五常之术。终弘八政之道。亦宜覆观宿命
    追忆本因。敬佛教而崇僧宝。益戒香而增慧
    力。自可天基转高。比梵宫之远大。圣寿恒固。
    同劫石之长久。然则雷霆势极龙虎威隆。庆
    必赖兼赫便怒及。出言布令风行草偃。既抑
    僧礼谁敢鳞张。但恐有损冥功无资盛业。竭
    诚尽命如斯而已。是谓第七因不可忘。略宣
    吾志粗除子惑。欲得博闻宜寻大典
    客曰。主人向之所引理例??繁自虽庸暗颇
    亦承览。文总幽明辩包内外。所谓祭典尚有
    余惑。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
    谓神。窃以。昧隐神路隔绝人境。欲行祠法要
    藉礼官。本置奉常专司太祝。纵知鬼事终入
    臣伍。真佛已潜圣僧又灭。空信冥道全涉幽
    神。季叶凡夫薄言回向。共视闲逸相学剃
    剪。职掌坛会。所以加其法衣。主守塔坊。所
    以蠲其俗役。才触王网即坠民贯。既同典礼
    讵合称宝。朝敬天子固是恒仪。苦执强梁定
    非通识。宋氏旧制其风不远。唯应相袭。更欲
    何辞
    主人曰。客但知其一。未晓其二。请息攀缘少
    加听采。吾闻鬼者归也。死之所入。神者灵
    也。形之所宗。鬼劣于人唯只恶趣。神胜于色
    普该情道。心有灵智。称之曰神。隐而难知。谓
    为不测。铨其体用或动或静。品其性欲有阴
    有阳。周易之旨。盖此之故。殊涂类于一气。微
    言阙于六识。设教之渐断可知焉。鬼报冥通
    潜来密去。标以神号特用兹耳。尝试言之。
    受父母之遗。禀乾坤之分。可以存乎气。可以
    立乎形。至若已之神道。必是我之心业。未曾
    感之于乾坤得之于父母。识含胎藏弥亘虚
    空。意带熏习漫盈世界。去而复生。如火焰之
    连出。来而更逝。若水波之续转。根之莫见其
    始。究之岂觌其终。浊之则为凡。澄之则为圣。
    神理幽细固难详矣。神之最高谓之大觉。思
    议所弗得名相孰能穷。真身本无迁谢。生盲
    自不瞻睹。托想追于旧踪。倾心?于遗法。若
    欲荷传持之任。启要妙之门。赖此僧徒膺兹
    佛付。假慈云为内影。凭帝威为外力。玄风远
    及。至于是乎。教通三世众别四部。二从于道
    二守于俗。从道则服像尊仪。守俗则务典供
    事。像尊谓比丘比丘尼也。典供谓优婆塞优
    婆夷也。所像者尊则未参神位。所典者供则
    下预臣班。原典供之人。同主祭之役。吾非当
    职子何错引。由子切言发吾深趣。理既明矣。
    勿复惑诸在宋之季。暂行此抑彼亦乖真不
    烦涉论。边鄙风俗未见其美忽遣同之可怪
    之极
    客曰。有旨哉斯论也。蒙告善道。请从退归
     论曰。桓庾二君之威权。可谓回天转日矣。而
    何王执理终竟不屈。向使佛教有妖妄。二公
    不体悟。孰能若此逆鳞耶。仲尼云。岁寒而
    后知松柏之后凋。诚哉远法师。骨梗罕辈望
    重当年。向无雅论理举。曷以倾桓楚之心乎。
    观其遗文。足知若人之命代必死而可作余
    归众为之。宋孝武晚年。凤德既衰百姓失望。
    受臣下扇动。抑高尚之迹涣汗设而不行者。
    何岂非悖理而然乎。伪夏政虐淫刑愈于商
    纣。皇天降罚不亦宜哉。王俭献谠言于齐君。
    明赡陈切对于隋后。竟全方外之节。谅道藉
    人弘者欤。琮上人福田论。理例宏博恢张教
    义美矣
    余绵镜前哲垂文。足为后贤准的。望古追慨。
    因而编录焉
    赞曰。猗欤何君。拔萃出群。危言辅政。克着
    元勋。美哉王令归心至极。不惮威权确乎秉
    直。远公孤洁不?嬖谀?J槁奂瘸禄赋??br> 节。孝武纵欲赫连肆暴。拒谏淫刑详诸雅
    诰。王俭献可齐后是思。赡僧切对隋君纳
    之。洛滨高士飞文擅美。见重当今良有以矣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二(故事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