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史传部四 >
  •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

      今上召佛道二宗入内详述名理事一条
      上以西明寺成召僧道士入内论义事一条
      上以冬雪未降内立斋祀召佛道二宗论义事一条
      上幸东都召西京僧道士等于彼论义一条
      上在东都令洛邑僧静泰与道士李荣对论一条
      上在西京蓬莱宫令僧灵辩与道士对论一条
      又在司成宣 范义?宅难庄易义一条

    永徽嗣历屡发深衷。降意佛宗征延论道。
    览前王之逸典。追贤达之行事。宋魏两朝咸
    兴谈述。周隋接运俱畅论衡。然则晋氏南迁
    以释宗为令族。魏朝北有齐缁黄而等驾。由
    是江表谈玄规猷。自隔关河语极淄渑一乱。
    所以屡有扬激教义殊途。虽事拒轮终归陷
    网。云泥路绝声采罕追。人代致混论辩韬
    陷。顾斯陈迹不无怀悼。致有黄巾被责缄
    默。当时后出论场昌言我胜。未登席者随
    言信之。辄以所闻叙斯实录。事连宸极。故绝浮词
      今上召佛道二宗入内详述名理事第一
    显庆三年四月下 敕。追僧道士各七人入
    内论义。时会隐法师竖五蕴义。神泰法师立
    九断知义。道士黄[追*页]李荣黄寿等次第论义。
    并以莫识名体。茫如梦海。虽事往返牢落无
    归。次下敕。遣道士竖义。李荣立道生万物义。
    大慈恩寺僧慧立登论座。先叙云 皇帝皇
    后神功圣德。远夷顺化宇内肃清。岂直掩映
    轩羲。亦乃牢笼周汉云云。又叹仰佛化戡济
    黎元。文多不载。便问荣云。先生云。道生万
    物。未知此道为是有知为是无知。答曰。道经
    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既为天地之法。
    岂曰无知。难曰。向叙道为万物之母。今度万
    物不由道生。何者若使道是有知则惟生于
    善。何故亦生于恶。据此善恶升沈。丛杂总
    生则无知矣。如不通悟。请广其类。至如人
    君之中开辟之时。何不早生今日 圣主子
    育黔黎与之荣乐。乃先诞共工蚩尤桀纣幽
    厉之徒而残酷群生。授以涂炭。人臣之中
    何不惟生稷?馁缌??病6?瓷?闪?窭?br> 靳尚新王之侣。谀谄其君令邦国危乱哉。羽
    族之中何不惟生鸾凤善鸟。而复生枭鹫
    恶鸟乎。毛群之中何不惟生骐骥骝马。而
    复生豺狼豪猬乎。草木之中何不惟生松柏
    梓桂蕙荪兰菊。而复生?谚篱思?惆?鸫?br> 乎。既而混生万物不蠲善恶。则道是无知不
    能生物。何得云天地取法而为万物皆之宗
    始乎。据我如来大圣穷理尽性之教也。天地
    万物是众生业力所感。善业多者。则琉璃
    为地黄金界道。琼枝荫陌玉叶垂空。甘露充
    粮绮衣为座。恶业多者。则沙壤为土瓦砾为
    衢。稗饭充虚麻衣被体。泥行雨宿霜获暑耘。
    日夜驱驰以供公府。皆自业自作。无人使之。
    吾子心愚不识。横言道生。道实不生。一何可
    愍。李荣得此一征愕然不知何对立。时乘机
    拂弄。荣亦杜口默然。于是赧然下座。次道士
    黄寿登座。竖老子名义。会隐法师将事整容。
    与其抗论。立唯论难之体褒贬为先。恐难
    道名有所触误。即奏云。黄寿身预黄冠。不
    知忌讳。城狐社鼠徒事依凭国家。远承龙德
    之后。陛下即李老君之孙。岂有对人之
    孙。公谈祖?之名字。至如五千文。内大有好
    义。不能标列而说圣人之名。计罪论刑黄寿
    死有余。及于是蒙 敕云。是更竖别义。寿
    因此挫锐。流汗失图。虽事言对次序乖越。
    递相击论遂至逼瞑。僧等见将烛来便起辞
    退 敕曰。向来观师等两家论义。宗旨未甚
    分明立。遂奏云。向来两家议论。宗旨不明。诚
    如圣旨。何者众僧竖义。道士不识其源。既耻
    无言遂镗?漫语。至如僧竖五蕴义。黄赜
    以荫名来难。且荫以覆盖为宗。蕴以积聚为
    义。如色有十一聚。在色名之下。识有八种
    聚。在一名之下。举统以收称为蕴义。若以荫
    名来难。义理全乖。又神泰竖九断知义。道士
    生来未闻此名。虽上论座不知发问之处。无
    以遮羞遂浪作余语。真可谓欲适南越而总
    辔北冥。马足虽行朔方终非趣越之步。李荣
    浪语亦复如是。由是宗旨不明。尘黩 圣听。
    过在道士。然佛法大宗因缘为义。故论云。未
    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且如眼见殿柱须具
    五缘。一识心不乱。二眼根不坏。三藉以光明。
    四有境现前。五中间无障。必具此缘方得见
    柱。若使羲光已没龙烛未明。纵有朱楹何
    由可见。又如季谷子阳和之月。遇水土人
    功则能生芽。夏盛瓮里冬委地中。缘不具故
    毕竟不生。人亦如是。内则业惑为因。外则
    父母为缘。身方得生。父母乖各终不得生。
    如是禽鱼鸟兽万物皆尔。从因缘生。故经云。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以
    佛智慧穷法实相。是故号佛为无等觉。为天
    人师。外道之辈则不如是。皆悉邪网覆心倒
    针刺眼。或言。诸法自然而生。即是此方老
    庄之义。或言。诸法从自在天生。韦纽天生。
    冥性生。或言无因。或言宿作。此并西方异道
    之计也。皆不知法本不识因缘。信意放言诖
    误蒙俗。致使天人惑其饰诈。又对圣上说三
    性义。一遍计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外
    道所立遍计性收。事等空花由来非有。广解
    三性言多不具。自上起来经过食顷僧及道
    士陪侍臣僚佐两行立听时既夜久息言奉辞
     敕云好去。各还宿所经停少时。敕使告云。
    语师等因缘义大好。何不早论。于时三藏已
    下莫不欣庆。斯则无劳庙略碎荡高旗。不藉
    军威坚城屠陷。见之今日矣。于时以道士不
    识蕴荫断知等义。莫允 帝情。散席之后承
    内给事王君德云 敕语。道士等何不学。佛
    经因斯以言释李宗人学业优劣辩给通塞实
    录如前。贫富之怀亦具瞻矣
      上以西明寺成功德圆满佛僧创入荣泰所
      期又召僧道士入内殿躬御论场观其义理事
      第二
    显庆二年六月十二日。西明寺成道俗云
    合幢盖严华。明晨良日将欲入寺。箫鼓振地
    香华乱空。自北城之达南寺。十余里十街
    衢阗[门@壹]。至十三日清旦 帝御安福门上。郡
    公僚佐备列于下。内出绣像长?醺吖憔??br> 视听。从于大街沿路南往。并皆 御览事讫
    方还。寻即下敕。追僧道士各七人入 上幸
    百福殿。内官引僧在东道士在西。俱时上殿
      帝曰。佛道二教同归一善。然则梵境虚寂
    为于无为。玄门深奥德于不德。师等栖诚碧
    落学照古今。志契宝坊业光空有。可共谈名
    理以相启沃。慧立奉对
    陛下。?毙宰蕴烨彰髯肜?>殴Π?谟菹摹F?br> 德冠于嬴刘。遂使天平地成遐安迩肃。既而
    宇内无事垂虑玄门。爰诏缁黄考?名理。但
    僧道士等轻生多幸滥沐恩光。遂得屡入金
    门频升玉砌。所恐闻见寡狭词韵庸疏。虚烦
    听览不足观采。伏增悚汗。降 敕云好。师
    等依位坐。又敕云。师可一人上座开题。时
    清都观道士张惠元奏云。周之宗盟异姓为
    后 陛下宗承柱下。今日竖义。道士不得不
    先。又夷夏不同客主位别。望请道士于先上
    座 帝沈默久之。立遂奏曰。窃寻诸佛如来
    德高众圣道冠人天。为三千大千之独尊。作
    百亿四洲之慈父。引迷拯溺惟佛一人。此地
    未出娑婆即是释迦之兆域。惠元何得滥言
    客主妄定华夷。伏惟 陛下。屈初地之尊。光
    临赡部。受佛付嘱。显扬圣化。?k慈灯于暗室。
    浮慧舸于苦流。书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盖此之谓欤。惠元邪说未可为依。敕云好。
    更遣上仍僧为先。尔时会隐法师升座。竖四
    无畏义。道士七人各陈论难。无足叙之事
    在别传 次道士李荣开六洞义。拟佛法六
    通为言。立升论席。问荣六洞名数。答讫。征
    云。夫言洞者。岂不于物通达无拟义耶。答
    云是。难曰。若使于物通达无拥名洞未委。老
    君于物得洞以不。答云是。老君上圣何得非
    洞。征曰。若使老君于物通洞者。何故道经
    云。天下大患莫若有身。使我无身吾何患也。
    据此则老君于身尚碍。何能洞于万物。荣云。
    师缓莫过相陵轹。荣在蜀日。已闻师名。不
    谓今在天庭得亲谈论。共师俱是出家人。莫
    苦相非驳。立报曰。观先生此语似索孤息。
    古人云。黄尘之下不许借槊。乍可出外别
    叙暄凉。此席终须定其邪正。向云与立同是
    出家。检形讨事焉可同耶。先生鬓发不剪?
    [袖-由+夸]未除。手把桃符腰悬赤袋。巡门厌鬼历巷
    摩儿。本不异淫祀邪巫。岂得同我情虚释
    子。李荣大怒云。汝若以翦发为好。何不剔
    眉。立曰何为剔眉。荣曰。一种毛故。立曰。一
    种是毛剔发亦剔眉。卿亦一种是毛。何为角
    发不角髭。荣遂杜默无对。立调曰。昔平津
    困于十难。李荣死于一言论德立谢古人论
    功无惭往哲。于即避席 主上解颐大笑。
    次后诸僧与论。时热坐久恐劳 主上且辞。
    敕云好。遂散还寺。观三藏玄奘在西明寺度
    僧。不在论席。十四日平旦
    敕使报奘。云七僧入内与道士论议。五人论
    大胜。幽州最好。两人虽未论议。亦应例是胜
    也。立姓赵氏。其先伯益孙造。父有功于
    周穆王。封于赵城。遂因氏焉。赵衰赵盾即
    其远祖。随宦东西。故为北地之新平人也。祖
    礼周太中大夫平东将军上柱国龙门侯。父
    毅随秘书郎司隶刺史崇儒好道。撰文帝起
    居注二十五卷。大业略记三卷。并藏秘阁。
    董狐直笔公有之矣。立即司隶第三子也。幼
    锺荼毒。有叔照法师。携接慈育。年十五。贞观
    三年出家。住幽州照仁寺。拥以公贯无由
    远学。生知特达不染俗流。志仰前良谋猷慧
    解。?假借经史内外披寻。自强不息。通镜今
    古。一坐北荒二十余载。声荣藉甚曜逸京[自/本]。
    慈恩译经通访岩穴。以文辩腾誉致此征延。
    永徽元年举以申省依追参译。既染芝兰芬
    郁逾美。自到 帝京频登闺辇。洁齐行道
    率先总至。所以导达功业咸立之能。光晖论
    道咸立之力。前后重锡备显僧伦。既非教元
    略而不述。然其声辩包富写送云行。事逾
    宿构盖难与竞。遂使挫拉强御倾倒帝前顾
    问此何人斯。答曰。其本幽州僧也。所以帝偏
    眄睐允副遗尘频。告奘云。幽州师大好。斯
    言有旨。至七月内 敕鸿胪卿韦庆俭补充
    西明寺都维那。性不习喧诣 阙辞退。所司
    抑之不为通表。因理僧务不坠彝伦
      帝以冬旱内立斋祀召佛道二宗论议事第三
    显庆三年冬十一月。上以冬雪未零忧劳在
    虑。思弘法雨雩祈雪降。爰构福场故能静处
    中禁广严法座。下 敕召大慈恩寺沙门义
    褒。东明观道士张惠元等入内。于别中殿
    讲道论始于斯时也。内外宫禁咸集法筵。
    释李搜扬选穷翘楚。即斯荣观终古无之。天
    子亲问褒所来。邑于座具答。时道士李荣先
    升高座。立本际义 敕褒云。承师能论义。请
    升高座共谈名理。便即登座。问云。既义标本
    际。为道本于际名为本际。为际本道名为
    本际。答云。互得进。难云。道本于际。际为道
    本。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元。答云。何往不
    通。并曰。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通。返亦可
    自然与道互得相法。答曰。道法自然。自然
    不法道。又并曰。若使道法于自然。自然不法
    道。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于是道士
    着难恐坠厥宗。但存缄默不能加报。褒即覆
    结难云。汝道本于本际。遂得道际互相本。
    亦可道法于自然。何为道自不得互相法。荣
    得重并既不领难。又不解结。便浪嘲云。法
    师唤我为先生。汝则便成我弟子。褒应声挫
    云。今对圣言论。申明邪正用简 帝心。刍荛
    之嘲尘黩 天听。义须弃置诚不可也。虽然
    无言不酬古有遗诰。聊以相答。我以事佛为
    师。我为佛之弟子。汝既称为先生。汝应先
    道而生。我为弟子。佛是我师。汝若先道而生。
    汝则应为道祖 道士当时忸怩无对。麈尾
    垂顿声气俱下。褒因调曰。麈尾已萎鹿巾将
    折。语声既?义锋亦摧。李荣无对逡巡下
    席。寻即有 敕。令褒依法登座。便辞让曰。义
    褒江表庸僧山中朽?。天光远被漏影林泉。
    轻枉丝纶亲临御览。然则佛法僧宝无上福
    田。梯蹬乐山津梁苦海。法身常住迹示兴
    亡。像教住持取资帝力。伏惟 陛下道迈轩
    羲德隆尧舜。游刃万机弘显三宝 皇后懋
    续宫闱 皇太子声高启颂。今为膏雨不
    降瑞雪未零。忧劳黎庶设齐祈福。紫庭之内
    建立胜幢。黄屋之中安施法座。欲使道风常
    扇佛日连辉。爰 诏缁黄各陈名理。玉阶阐
    玉京之教。金阙扬金口之言。以斯景福庄严
    圣御。伏愿皇帝。金轮永转玉镜恒明。等敬北
    辰庆隆南岳 皇后心明七耀体洞二仪。垂
    训六宫母仪万国 皇太子凝神望苑作睿春
    坊。布彩前星披图下武。义褒海隅遗隐忽
    厕嵩华。以有怯之心登无畏之座。用木讷之
    口释解颐之谈云云。然则 圣旨斯临课虚
    立义。今示义目厥号摩诃般若波罗蜜义。此
    乃大乘之象驾。方等之龙津。菩萨大师如来
    智母。摩诃大也。般若慧也。波罗蜜者到彼岸
    也。夫玄府不足尽其深华。故寄大以目之。水
    镜未可喻其澄朗。假慧以明之。造尽不可得
    其崖极。借度以称之云云。道士张惠元问
    曰。音是胡音。字是唐字。翻胡为唐。此有何
    益。答曰。字是唐字。音是梵音。译梵为唐。彼
    此俱益 又难曰。胡音何能益人 答曰。佛
    出天竺。梵音为正教。流中夏利见甚多。云
    何无益 彼进无难返唱不通。褒体之曰。道
    士年耄今复发狂。答义若此。顿不思量 张
    曰。我那忽狂。褒调曰。子心不狂那出狂语。退
    亦佳矣。抒轴何为。张遂复座。姚道士次论
    义曰。般若非愚智。何以翻为智。答曰。为欲
    破愚痴。叹美称为智 张责云。何者是愚
    痴而将智来破 答曰。愚人是道士将智以
    破之 张曰。我那忽是愚。答曰。般若非愚
    智。破愚叹为智。道士若亡愚。我智药亦遣。
    如是覆却数番。张遂饮气吞声周?P失守。无
    难坐默。褒因总调云。张生则逃狂无所姚道。
    又避愚无地。狂愚既退。李可进关 荣因问
    曰。义标般若波罗蜜。斯乃非彼非此。何以言
    到彼岸。答曰。般若非彼此。叹美为度彼 李
    曰。非彼非此叹度彼岸。亦应非彼非此叹到
    此岸。答曰。虽彼此两亡叹彼令离此 李曰。
    叹彼不叹此。亦应非此不非彼 答曰。叹彼
    令离此。此离彼亦亡 李荣更无难。乃嘲曰。
    僧头似弹丸。解义亦团栾。褒接声曰。今一
    弹弹黄雀已射两鸱鹗。弹弹黄雀足射射鸱
    鹗腰。于时李既发机被弹。张元乃拔箭助之。
    褒又调曰。李不自拔。张狂助亡姚生一愚。
    那不见助。姚即发言云云。褒合调曰。两人
    助一人。三愚成一智。昔闻今始见。斯言无
    有从于时 天子欣然。内宫喧合 李荣?a
    首不已。便云。作如此解义。何须远从吴地来。
    褒云。三吴胜地本出英贤。横目苟身旧无人
    物云云。言讫下座。当斯时也。独御黄老无敢
    抗言。可谓振论鼓于王庭。不异提婆之日。
    洒法音于帝掖。何殊身子之秋。事罢相从还
    栖公馆。褒谓诸道士曰。驷不及舌明言非易。
    天下清论何有穷涯。等星曜之在天。类河山
    之镇地。须便引用未待鄙言。何有面对 天
    颜轻为谑论。脱付法推罪当不敬赖。圣上慈
    弘恕其不逮不敬之罪。终难可逃。道士等大
    惭。张元曰。不须述也。褒曰。往不可咎来犹可
    追。请广义方统详名理。岂非释李高轨不坠
    风流。胜负两亡情理双遣者也。笔者详略褒
    之义道可曰。脱颖当时准的万代。碎黄巾于
    黄屋。不藉汉师。列帝网于帝前。无劳秦阵。
    是以云梯婴带。徒闻姚主之谈。吞并合从。成
    祖宋君之美信矣
      上幸东都又召西京僧道士等往论事第四
    显庆五年 车驾东都归心佛道宗尚义
    理。非因谈叙无由释会。下 敕。追大慈恩
    寺僧义褒。西明寺僧惠立等。各侍者二人。
    东赴洛邑登即邮传。依往至合壁宫奉见。叙
    论义旨不爽经通。下 敕。停东都净土寺。褒
    即于彼讲大品三论。声华崇盛光价逾隆。褒
    姓薛氏。常州晋陵人。盖齐相孟尝君之后。大
    吴名臣综莹之胤也。而天体高邈履性清明。
    少染缁衣长游听采。初在苏州明法师所。服
    勤教义具美清凉。大品华严开明岩穴。又往
    缙云山婺州旷法师所。经于多载。备问幽
    求。会体素诚爽拔玄致。于是周流禹穴三十
    余年。传经述论学侣奔从。每惟大乘至教元
    在渭阴播荡淳源乃流杨越。嗟乎高轨中原
    失踪。后住东阳金华山法幢寺。弘道不倦终
    日坐忘。思契伊心长怀卒岁。会慈恩申请宇
    内搜扬京邑髦彦承风仰德以名闻奏。下敕
    征延。既达京师幽忧顿荡三藏玄奘不以形
    隔致猜。共叙大纲护法为务。请所学经论通
    讲十遍。顾谓门徒。并往听之。时在慈恩创
    开宏理。有空双遣药病齐亡。于时执有?酬?br> 存空成实。分河饮水之客。别部说戒之徒。
    人我铿然?H然惊视。皆谓空见外道。或曰。
    空花道人。遂即负气冲天。莫不承风摧辙丧
    魂陂胆失路迷归。褒乃诲以谤法之[保/言]。示
    以信首之路。责以三关则周?P无计。导以五
    过则负罪弥天。辩给之口引用飞流。能使答
    对无前。翔集云雨自戾止日下光问德音。宰
    辅倾城道胜嗟赏。中兴大法斯人在斯。才有
    一月即蒙 敕召。中禁明道躬阅清言。如前
    略述。不爽华望。晚巡洛下重复征延。声荣
    藉甚弥隆今古。不意法柱忽崩仁舟沦没。因
    疾卒于洛邑。幽明结惨道俗悲凉。下诏流问。
    并给赙赠。令葬乡邑。自余道胜未获其文。随
    得编之。恐有遗逸故耳
      今上在东都有洛邑僧静泰 敕对道士
      李荣叙道事第五
    显庆五年八月十八日 敕召僧静泰道士李
    荣在洛宫中 帝问僧曰。老子化胡经述化
    胡事。其事如何。可备详其由绪。静泰奏言。
    详夫皇王盛事其迹不同。或辟明堂以待贤。
    或临衢室而问下。或赋清文于柏殿。或延雅
    论于蓬山。并驱名教之场。未践真玄之肆。岂
    若我皇德静两仪道清八表。岩廊多暇二教
    融襟。控方外之轮。高升惠日。理域中之躅。
    畅引玄风。爰诏缁黄对扬宾主。但静泰编学
    ?闻。雕冰铸木肃承疏宁斧钺交襟 圣旨
    问道士化胡经云。老子化胡为佛。此事如何。
    静泰奏言。老子二篇庄生内外。或以虚无为
    主。或以自然为宗。固与佛教有殊。然是一
    家恬素。降兹以外制自下愚。灵宝创起。张
    陵吴时始盛。上清肇端。葛氏齐代方行。亦有
    鲍静。谬作三皇被诛。具明晋史。大唐贞观之
    际。下 诏普焚此化胡经者。泰据晋代杂录
    及裴子野高僧传。皆云。道士王浮与沙门帛
    祖对论每屈。浮遂取汉书西域传。拟为化胡
    经。搜神记幽明录等。亦云。王浮造伪之过。
    道士李荣云。静泰无知浪为援引。荣据化胡
    经云。老子化胡为佛。又老子序云。西适流沙。
    此即化胡之事显矣。静泰奏言。李荣重引化
    胡。静泰前已指伪。纵令此经实录。由须归佛
    大师化胡经中。老子云。我师释迦文。善入于
    泥洹。又荣引老子经序。竟无西迈流沙之
    论。但云。尹喜谓老子曰。将隐乎据。荣对 诏
    不实。请付严科。又庄子云。老聃死秦失吊
    之。又西京杂记云。老子葬于槐里。此并典诰
    良证。又道士诸经唯有庄老。余皆伪诳。偷窃
    佛教安置纵横。首尾蹈机进退惟咎。假令荣
    经改无归佛之语。陛下秘阁亦有道经。请对
    三观学士以定是非。即源真谬。李荣云。道
    人亦浪译经。据白马将经唯有四十二章。余
    者并是道人伪作。近亦有玄奘。浪翻经论。静
    泰奏言。李荣苟事往来。莫知史籍据。腾兰初
    至此地大译诸经。其后支迦提之徒。康僧会
    之辈。昙摩提之属。鸠摩罗之流。翻译皆有年
    月。详诸国史。亦有俗士聂承远谢灵运等。皆
    翻译。备详群录。岂比汝之伪经。或云。朱鸟
    ?B衔。或道青乌吻噬。终散失于龙汉。卒改
    易于赤明。并涉凭虚未闻崇有。又荣所云。
    近有玄奘亦浪翻经。窃谓不可据。玄奘久游
    五印妙尽梵言。考之风雅理无伦夺。又玄奘
    所译契我圣朝。藻二帝之天文。焕两 皇之
    宸照。无知祭酒辄事毁誉。案荣之罪已合万
    死。李荣奏云。老释二教并是圣言。非荣
    静泰即能陈述。静泰奏言。荣自不能。泰即能
    矣。李荣重云。荣据道劫经云。道生于佛。佛
    还小道化胡之事。断亦不虚。静泰奏言。道
    士语称檀越。已窃僧言。经引劫文还偷梵语。
    蹶角受化尚戴黄巾。既渐佛风不披缁服。食
    我桑椹不见好音。人之无良胡不遄死。劫是
    梵语岂是道言。边境有人其名窃矣。李荣云。
    大道空同。何佛何道。静泰奏言。李荣体中无
    物。固是空同。李荣自云。可无粪屎耶。静泰奏
    言 圣人之侧。帝者之前。用鄙俚为枢机。将
    委巷为雅论。古人请尚方马剑。今时可拂
    彼驴头。刑于可刑。仁固仁矣。李荣云。我庄
    子曰。道在粪屎。静泰曰。汝道在粪屎。此据
    纵下而言。汝道本清虚。何不据极上而说。又
    责荣云。汝面对宸极而云。我庄子耶。李荣曰。
    汝经中亦云。如是我闻。阿难亦复称我。我亦
    何妨。静泰曰。经云。如是我闻结集之语。又阿
    难无我。假言我我。汝我未除。不得我我。又阿
    难称我。以对后人。尔今称我。亲承严 ???br> 而不类何以逃辜。李荣辞穷。遂嘲云。静泰语
    莫?P惶。我未发汝剩扬。静泰云。李荣乌?。
    何异?[蜣-儿+(鬼-((白-日)/田))]。先师米贼。汝亦不良。李荣遂云。汝
    头似瓠芦等语云。静泰奏言。此对旒冕宜应
    雅论。幸许剧谈。敢欲间作。亦请嘲李荣头
     圣旨便曰。可令连脚嘲。泰曰。李荣道士。额
    前垂发已比羊头。口上生须还同鹿尾。才堪
    按酒未足论文。更事相嘲一何孟浪。泰又奏
    言。向承 圣旨。令连脚嘲。便曰。李荣腰长。
    即貌而述。屡申驼项亟蹙蛇腰。举手乍奋驴
    蹄。动脚时摇鹤膝。李荣频被嘲急不觉云。静
    泰不长不短。静泰奏云。静泰加之一分则太
    长 李荣云。向共相嘲。便诵洛神之赋。静泰
    云。此关宋玉之语。未涉陈王之词。义屈言穷
    周?P迷妄。李荣是蜀郡词人。泰云。泰是洛
    阳才子。荣云。贾生已死才子何关。静泰奏云。
    严杨不嗣江汉灵衰。荣为蜀郡词人。一何自
    枉 李荣无词。又转语云。个是灵衰那得
    灵辉。静泰云。夷歌?嗲?晕匠烧隆D裨献?br> 言用闲音赏。李荣又转语云。何意唤我为李
    王。因言。大唐天子。故是李王。静泰云。汝此
    语为自属耶为属帝耶。如其自属。尔是何
    人。如其属帝。言王非帝 李荣云。我经云。
    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言王何过。静泰云。管
    子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汝言域
    中有四大者。汝教自浅。汝复不闲。以帝为
    王。汝过之极。李荣既急不觉直云。静泰言
    是。静泰奏言。李荣既称泰是。伏乞宸鉴 李
    荣又转语云。大道老君 皇帝所尚。何物绿
    精胡子剃发小儿。起自西戎而乱东夏。静泰
    云。如来出现彼处为天中。我 皇御宇此间
    为地正。佛法有嘱委以 皇王。有感必通何
    论彼此。若限以华裔。恐子自弊于杜邮。老
    是楚人。未知何地。又荣向云。绿精胡子。自
    是葱岭已东荣仲卿之鄙辞。亦无关于佛事。
    虽然无言不酬。请商略汝家之秽法。无知鬼
    卒可笑颠狂。或灰狱围身。或牛粪涂体。或
    背擎水器。或背负杨枝。或解发却拘交绳反
    系。以厕溷而为神主。将井窖而作灵师。自
    臣奴仆之辞。又引顽愚之称。醮祭多陈酒脯。
    求恩唯索金银。礼天曹而请福。拜北斗而祈
    寿。淫祀之党充斥未亡。?惑之徒?罔纲
    纪。加又扣头搏颊衔板缠绯。三点九?之
    方。丹门玉柱之术。既无惭于父子。宁有愧于
    弟兄。并是汝天师之法。岂非汝之教耶。李荣
    不觉云是。静泰云。李荣既屡云泰是。如何不
    伏重乞宸鉴 李荣又奏云。静泰所言荣疑
    宿构。请共嘲烛。即是临机之能。静泰奏言。
    泰虽无德言若成诵。又语李荣云。汝欲嘲烛
    汝宿构耶。烛与李荣无情。是同烛明胜汝。李
    荣奏言。道之与佛非荣泰等之所言。委时又
    请休。静泰奏言。李荣知难而退。重乞天鉴。夜
    久更阑恐疲 圣旨。帝令休荣遂走下基
    云去也。于时静泰脚痹未行。少选停立。泰自
    奏言。静泰先患风痹 帝令人扶之。荣于阶
    下云。静泰已死。两人扶侍。泰云。帝者之前理
    须战栗。辞而复语一何失敬也。明日帝令给
    事王君德责李荣曰。汝比共长安僧等论激
    连环不绝。何意共僧静泰论义。四度无答。李
    荣事急报云。若不如此恐陛下不乐。由是失
    厝。令还梓州。形色摧恧声誉顿折。道士之
    望唯指于荣。既其对论失言。举宗落采 泰
    本洛阳人。素有远识之量。虽略通玄理而以
    才辩见知 上幸东都多营法祀。昼览万机夜
    通论道。礼诵余暇偏重义宗。道士李荣老宗
    魁首。恃其管见亲预微延。屡遭?偷腥圆?br> 胜席。故泰为众乐推登锋奋击挫拉若摧枯。
    潜声如舌结面陈。泰是斯即心伏魂飞。况对
    天颜褒贬足称画一。此则千载之龟镜也。初
    以言辩见知。具问才术。东台侍郎上官仪云。
    又能赋诗 上令作之。应命便上 帝重之。
    欲令观国登庸。问欲还俗不。须何等官。泰答。
    夙昔素心常怀出俗。远同法王之弃俗。近喻
    巢许之解网。俗荣非其所慕。伏愿不亏发趾
    之心 上大幸之。便
    敕所司。东都敬爱寺大德未临可以泰居之。
    其所须侍者任取多少。诸余大德例止一人
    泰。别 敕垂顾。使将五人入寺。尔后频登
    荣观。事多不录
      大慈恩寺沙门灵辩与道士对论第六
    龙朔二年十二月八日。于蓬莱宫碧宇殿。灵
    辩奉 诏开净名经题目。问曰。难思之道。唯
    凡不测圣亦不知。答凡圣俱不思 难。至理
    玄微。凡流容可不测。圣心悬鉴。妙智宁得不
    知。答。法性虚融道无不遍。物理平等何法可
    思 难。山芥无容入之义。于凡故是难思。大
    小有苞含之理。在圣宁非不测答。难思之道
    物无不遍。何必山芥有纳。凡圣分思不思。
     难。凡智圣智不分思不思。凡力圣力不分
    纳不纳。答。凡圣迹殊。容有纳不纳。凡圣本
    一。不分思不思 难。凡圣本无二。不分思不
    思。凡圣迹有殊。应有议不议。答。本迹虽殊不
    思议一也 难。此是圣者本迹殊。何预凡夫
    事。答。一切众生即涅??相。难思之道讵简圣
    凡。难。难思无有二。可使凡圣本无别。难思既
    不殊。凡圣迹宁两。答。不二处说二。二亦何所
    二。难。亦可不思处说思。处说思何得圣人
    亦不思。答。不二处说二无二不二若存二可
    使不思处说思不思得有思不二处说二无二
    不存二无思处说思不立思不思难。此乃何
    止不立思。亦不存不思。何得经首称不思。答。
    绝思虑故言不思。非谓有不思。故华严经云。
    如是不思。议不可得深入不思议思非思寂灭
    三年四月十四日于蓬莱宫月陂北亭。与道
    士姚义玄等五人。西明寺僧子立等四人讲
    论。其日晚 敕放道人道士各还观寺别敕
    留僧灵辩及道士二人。至十五日乃放还。初
    十四日。道士方惠长开老经题。灵辩问曰。向
    陈道德唯止老教。亦在儒宗。答。道经独有
    儒教所无 难。孝经曰。有至德要道。易云。
    一阴一阳谓之道。此则已显于儒家。岂独明
    于老氏。答。自然之道为本。余者为末。难自
    然之道不摄在阴阳。老氏可为本。阴阳亦
    苞于自然。周易岂为末。答。元气已来大道为
    本。万物皆从道生。道为万法祖 难曰。道为
    物祖不异前言。老易同归若为遣难。惠长
    不能答。因嘲之曰。昔列子才遇季咸。?U然心
    醉。黄冠暂逢缁服。不觉魂迷 上大笑。令更
    难。灵辩奏曰。向者才申短略黄巾以成瓦
    解。今若更凭神算赤舌将必冰销
    上又笑。重问曰。向云。道为物祖能生万象。以
    何为体。答。大道无形 难。有形可有。道无形
    应无道。答虽复无形何妨有道。难。无形得
    有法亦可有形。是无法有形不是无。无形不
    有道。答。大道生万物。万法即是道。何得言无
    道。难。象若非是道。可使象外别有道。道能生
    于象。既指象为道。象外即无道。无道说谁生。
     答。大道虽无形。无形之道能生于万法。
     难。子外见有母。知母能生子。象外不见道。
    谁知汝道生。又前言。道能生万法。万法即是
    道。亦可如母能生子。子应即是母。又前言。道
    为万法祖。自违彼经教。老子云。无名天地始。
    有名万物母。母祖语虽殊。根本是一义。道既
    是无名。宁得为物祖。惠长总领前语不得。
    因嘲之曰。既非得意何为杜默。已倒谷皮答
    吞米贼 又难曰。道无有形。指象为道。形亦
    可道无有祖。指象为物祖。答。道为物祖象非
    物祖 难。道别有形不得。象即道形。答。大道
    无形 难。大道非祖 答。道本无名。强为
    立名为物之祖。那得非祖。难。道本无名。强为
    立名。亦可道本非祖强为物祖 答。然。难。道
    本非是祖。非祖强说祖。亦可大道无有形无
    形强说形 又难。离象无别道。象未生时有
    道生。亦可离眼无别目。未有目时有眼见
     答。道是玄微。眼为?法。二义不同。安得为类
     难。象是质碍。道本虚无。有无性乖。若为同
    体。惠长又无答。辩奏曰。灵辩忝预玄门实
    怀慈忍。虽逢死雀不愿重弹 上大笑称善
     五月十六日。于蓬莱宫。又与道士论难。其
    道士对答不相领。当无可记录。至六月十二
    日。于蓬莱宫蓬莱殿论义。灵辩与道士李荣
    同奉见。上谓荣曰。襄阳道人有精神。好交言
    无令堕其围中。荣奏曰。孔子尚畏后生。况荣
    不如前哲。辩奏曰。灵辩诚为后生。李荣故当
    是老(以荣住在蜀中故有此讥) 上大笑曰。荣已被逼。荣开
    升玄经题曰。道玄不可以言象诠 辩问曰。
    玄理本寂思虑情智不可度量。妙道既绝言
    词。若为得启题目答。玄虽不可说。亦可以言
    说。虽复有言说。此说无所说 难。玄若可言
    诠。即当云可诠。如实不可诠。当云不可诠。何
    得向云不可诠。今复言可诠。荣领难不得。辩
    谓荣曰。求鱼兔者必藉于筌蹄。寻玄旨者要
    资于言象。在言既其[塞-土+巳]。棘于理信亦迷蒙。
    又更为述前难 答曰。玄道实绝言。假言以
    诠玄。玄道或有说。玄道或无说。微妙至道
    中无说无不说 辩曰。此是中论龙树菩萨
    偈。偈云。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
    中。无我无非我。安得影兹正偈为彼邪言。窃
    菩萨之词作监斋之语。荣曰。佛道何殊西域
    名为涅??止是此处死灭 辩曰。萤光日光
    不可一。邪法正法安得齐。西域名涅??唐翻
    为灭者。此乃玄寂之妙境。恬澹之虚宗。绝
    患累于后身。证无为于极地。讵得以生死变
    谢而相拟乎。子闻涅??亦是灭生死亦是灭。
    两灭即是齐。乌鹊亦有声。鸾凤亦有声。二
    声应可一。二鸟俱出声。清雅犹来别。二法虽
    同灭。冥寂本不均。因呵曰。足下若不情昏
    菽麦目?玄黄。何为以至人涅??。同庶类生
    死 上大笑曰。向者道士标章。今乃翻是道
    人竖义。令难问。玄理是可诠。可使以言诠。玄
    理体是不可诠。如何得言诠。答。晓悟物情
    假以言诠。玄亦可诠 难。玄体不可诠。假言
    以诠玄。玄遂可诠者。空刺不可拔。强以手来
    拔。空刺应可拔。反问。空是玄不。反答。非是
    玄。反难。是玄可并玄非玄。若为得并玄。正难
    空既不并。玄空体非是玄。言既可诠玄可并
    玄非玄。若为得并玄。正难空既不并玄空体
    非是玄。言既可诠玄言应得是玄。言虽不是
    玄言亦可诠玄。空虽不是玄何妨空并玄。答。
    玄是微妙。如何以空来并 难。玄是微妙。
    如何以言来诠 又汝玄理不可诠。玄理亦
    可诠。空虽不可并。空亦应可并。空体不可并。
    非并不得并。玄体不可诠。非诠不得诠。荣不
    能答。直抗声曰。明王有道致使番僧入贡
     辩曰。日?生于塞外。为忠臣于汉朝。道陵
    长自蜀中。作米贼于魏日。荣默然不答。又
    谓之曰。得嘲急解。何事踟蹰。荣曰。既得玄
    旨。所以杜默。辩曰。鱼目不类明珠。结舌何
    关杜口。上大笑。令更难 难曰。玄理幽深至
    人可测。道士庸昧若为得知。答。玄虽幽奥。至
    人深知凡则浅知。难。道士学玄理。至人能深
    知。道士得浅知。道士学仙法。仙人能高飞。道
    士应下飞。仙飞有高下。道士高下俱不飞。玄
    理有浅深。道士浅深俱不测。荣不能答 辩
    嘲之曰。老子两卷本末研寻。庄生七篇何曾
    披读。头戴死谷皮。欲似钝啄木。荣未及对。又
    嘲曰。闻君来蜀道。蜀道信为难。何不乘凫游
    帝里。翻被枷项入长安(敕追荣入京日着枷)荣曰。死灰其
    虑槁木其形。行忘坐忘着枷何妨 辩曰。行
    忘坐忘终身是忘。亦可行枷坐枷终身着枷。
    仍嘲之曰。槁木犹应重。死灰方未然。既逢田
    甲尿。仍遭酷吏悬。荣未答。又嘲曰。柱枷异支
    策。擎枷非椐梧。闭口临枷柄。真似滥吹竽。
    荣恚曰。天子知有荣。乃与荣枷着。如汝道
    人之流 主上何曾记录 辩曰。天子今年
    知有荣。来年亦应知有荣。今年既与荣枷着。
    来年亦与荣枷着。圣恩方复未已。着枷岂有
    了时。又谓曰。详刑抵罗 天子未必皆知。
    道士着枷 圣人何曾记识 又谓曰。李荣
    着枷 圣人必不承意。傥若因枷被识。亦犹
    以丑见知。荣惭怒厉声曰。道门英秀蜀郡李
    荣。何物小僧敢欲相轻 辩曰。李荣李荣。
    先乏雄情爽气。何劳?目励声。仍嘲曰。区区
    蜀地老。窃号道门英。已摧头上角。何用口中
    鸣。荣不能酬。但曰。道人何所知。怒力加餐
    饭 辩曰。众僧本来斋洁。故当餐饭进蔬。
    道士唯重醮祭。应须酌醴焚鱼。荣曰。天宫
    清净何意论鱼 辩曰。向已同斋何为语饭
    (当论时在中后)荣曰。蠢尔荆蛮讵堪为敌 辩曰。周
    德未被。往日暂有荆蛮。皇泽远覃。今时犹见
    蜀[狂-王+巢] 荣曰。心里若无乌泥。袈裟何为得黑
     辩曰。心中既有柴棘。头上遂里木皮。末席
     辩嘲荣曰道士当谛听。沙门赠子言。鸿鹤
    已高逝。燕雀徒自喧。已前杂嘲甚多。不能尽
    记。每嘲 上皆垂恩欣笑
      茅斋中与国学博士范?谈论序
    昔?吵浅ふ哂翁咐锵镏?小=窕室叵壬??br> 驾蓬门之内。以今况古。夫何异哉。范先生洞
    晓儒宗兼精李释。未尝不?玄微于道肆。谈
    空理于法筵。小僧往游江左。遐想风流。适至
    关中。弥钦道德。尚未披叙。邂逅相逢。深适
    鄙怀。是所愿也。既而光阴易失嘉会难留。岂
    可使慧远仲堪独论象系。道林玄度自解逍
    遥。请各据宗涂标?ヌ饽俊R陨昕蓟鞴残?br> 幽微云尔 范曰。庄子之书颇曾披揽。其间
    旨趣待问当酬。问曰。七篇繁广一问无由得
    穷。请更别举章门以申往复 范曰。齐物之
    理。今古以为难。法师可依此义以开宗辙
     问曰。今古若难。诚如所论。命开宗辙未敢
    辙当。联复竭愚试陈短句。秋毫太山儒墨咸
    称大小。庄生以为不尔。岂非孟浪之谈 范
    曰。俗滞情于是非。庄生遂忘于大小。难曰。但
    忘俗见之情。应不齐彼山毫之质 范曰。意
    在忘情 难曰。不须齐质 范曰。不论齐质
    情讵得忘 难曰。秋毫既无陵霄之峰。太山
    未有入尘之细。逼令均等。其可得乎 范曰。
    毫有入尘之细。不羡陵霄之峰。山有陵霄之
    峰。不鄙入尘之细。各冥自性。故说为齐 难
    曰。物虽各冥。其极大小之体不无。庄周虽贵
    捐情。不觉飜迷物理。至如空虚本无质。象不
    可论有差殊。山毫既有形容。安得谈其均等
     范曰。谈其齐等本贵忘情。若欲均形岂非
    为蛇画足 难曰。前言形均始可情丧未是
    悟他。今持画足过人翻为自因。更并曰。山
    大毫小。庄书遂可齐其大小。天尊地卑。周易
    应可混其尊卑。庄生安得齐其大小 范曰。
    二教所诠由来是别。均齐之理本自不同。难
    易本是别不得同。山毫本不齐。不齐应说异。
    异物既不异。不异得说异。别物应可同。何
    得说不同。灵辩姓安氏。襄阳人也。其先西域
    古族。晋中朝时。徙居长安白鹿原。永嘉末
    又南迁。因家于襄阳。宿殖德本累修净业。
    家递士农门传贞素。灵辩载江汉之英灵。胤
    荆衡之秀气。幼而聪慧早能言理。年十五出
    家。听习三论。大乘诸经究极幽微。尤长白黑。
    天骨峻爽风韵凄清。眉目口鼻之间自然虚
    肃。常若秋崖含霁霜松引[台-台+炎]。每至辩波腾迅
    词芒洒落。又如河箭飞流月弦扬彩。永徽年
    中暂游东都。声驰天阙。寻奉 敕住大慈恩
    寺。仍被追入内论义。前后与道士李荣等亟
    经往复。灵辩肃对宸严纵敷雄辩。神气高迈
    精彩抑扬。望敌摧锋前无强阵。嘲戏间发滑
    稽余裕频解圣颐。每延优奖。然素怀谦挹
    加复谨慎。温枝绝访时莫能知。同侣所传百
    不存一。昔次卿宏论唯闻重席之赏。充宗小
    辩才传折角之谣。尚想连环沈吟千祀。略题
    梗概为之记云。但恨言唯应物理非独诣。寻
    微之延犹有余功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 续附

         唐西明寺释氏
     唐麟德元年于京师西明寺撰述
     维唐龙朔元年春三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
     夫郭行真敬造。真惟。佛道称圣。咸作化于含
     元。宝乘灵宝。俱开津于有识。然则承俗训。一
     风轨于醮章。佛垂法网。是舟师于形有。自非
     统括经诘。孰能轻举。谨竭诚心。敬传经像。用
     资景福通只无边。启深信之根前。喻即真之
     正业。可不然欤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
     行真永所惟。释尊弘化慈诱遍于人天。李老
     垂则述作开于赤县。故使在身在国不免生
     死之流。离恼离着超于空有之域。所以回心
     归向。奉敬无遗。造佛书经。晨昏礼谒。当愿善
     无不在常。志笃于真乘。道无不通。故莫滞于
     凡识。统诸来学。幸顾斯言金铜佛五躯。十
     一面观音像二躯。并诸大乘经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
     郭行真。自惟。昭告于十方先觉无极大圣。能
     仁化主慈氏法王。行真禀自凡庸隶斯观伍。
     形虽草化心造弥勒柱下周之史臣道不振于
     明后。佛乃天人师。敬德化总于无边。岂有
     事天之夫章醮之士。琴?不释。酒脯未遗。禹
     步而抗于丰降。叩齿而排于列缺。诚所不取
     也。今改操回信钦仰佛宗。敬造经像。恩程心
     用。伏愿启斯厚夜大敞明离。裂久却之障缠。
     解无始之流缚。生生弘反本之业。代代出解
     脱之津。预有同流景仰斯在金铜佛像五
     躯。十一面观音像二躯。并诸大乘经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
     郭行真所造。仰惟诸佛大圣神通。遍于十方。
     柱下仁风流扇光于五岳。梁魏已上未闻道
     有仪形。周齐已下弘诱开于氓俗。是则拟佛
     陶化。终诈饰于昏蒙。达见通微。毕晓镜于明
     识。所以闻义迁善。奉造灵仪并诸经诰。当
     使上弘下施。开遂古之蒙泉。福始罪终。显穷
     生之厚障。伏愿恩隆慈施。不隔于邪林。方便
     善巧。无滞于幽谷。并使解明七觉慧发三明。
     拔见幢而偃疑山。裂爱网而陈宝驾。悠哉同
     侣可不勉哉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
     郭行真所造。夫以阴阳结?k。凡俗之所依持。
     空有驱除。惟圣于焉体镜。排三有而超挺。闻
     乎五藏之经。在一得而守雌。见于二篇之作。
     是则尊天敬地。无忽于有为。解缚离恼??开
     于惑性。由斯比德事等云泥。敢用倾诚敬崇
     流施。写经造像无替暄凉。用此福因津通有
     识。咸超见网早越迷林。敬造金铜佛像五躯
     十一面观音檀像两躯。诸大乘经相绩写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
     郭行真所造。自惟生在微伍。忽厕朝斑。弘
     之以厚礼。敬之以宗匠。斯之荣问。诚有其由。
     真虽隶处黄冠。心存玄化。讨寻邪诰。佛为道
     父。后学迷生。妄存比竞。拟人以伦。固难齐
     准。且佛为法王。道称柱史。佛垂金色相。开四
     八之奇。道见白头鼻。流双柱之异。声光不闻
     于恒俗。大罗乃焉有之言。神通未化于物情。
     玉京本亡是之说。是用归心至觉经像。留情
     传于避壤。远流未悟。当使一乘一道。常作化
     于大同。九天九有。共陶津于极教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
     郭行真。寻道德二篇。不存于毁佛。?多三藏
     莫述于李宗。后学奔竟。亚迹于法王前。修奉
     法志。隆于羽化。是用丹诚举述。元讨于仙经。
     栖心正则。岂存于服气。三录三元。缘情而妄
     立。丹书玉检。逐物而兴言。秦汉由此而致讥。
     栾徐寄兹而取丧。是用凭心委志。敬写流通。
     庶有见闻咸存此意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
     敦行真所造。自惟佛经词义。迥拔于人天。道
     书本末。影像于西域。何以知然。至如元阳一
     经。响法华诸典。西升众卷。类方俗咏歌。文义
     不可大观。情事全非所录。况复朱门玉柱之
     液灵薪。秽土俗之情高。芜老君之雅识。还依
     正缮写。不滥染于元阳。如本奉持。岂有沦于
     教义。伏愿圣慈无碍垂降迷踪。永作道于后
     昆。毕如流于梦海
     金铜佛像伍躯 十一面观音菩萨二躯诸大
     乘经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
     郭行真所造。真以道本无形。形之于周魏。佛
     惟有像。像布于人天。故柱下之容。未足光于
     视听。能仁之相。可谓超出幽明。故使石像浮
     江经生火聚。群儒奉之。如在书传记而不渝。
     是使致敬弥勤奉持难绝。用斯上善通被下
     元。割见网于此生。获正果于来际。贻诸末叶
     通斯致焉
     维唐龙朔元年。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
     真造。真以。道惟元气。非形像之照临。佛称大
     觉统景仰之寻则。佛称道父。僧曰上宾。圣教
     明文无容隐匿。所以敬写经像传奉未闻。开
     万古之??根。树百王之逸轨。欲使一乘令驾。
     总邪正之登临。九天奉识。该幽明而翊化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
     郭行真所造。惟夫。一国朝宗一人称圣。一土
     陶化一佛称觉。故使唐虞殷夏五运推迁。过
     现未来三际循复。代代异材。岂惟一老。劫劫
     开济。是称多佛。无识叙称。已形葛洪之诮。有
     情通议。早见周?之说。是以李聃葬于槐里。
     秦失哭而不迷。马迁演于流沙。尹喜变而垂
     迹。未若释氏大圣。??封周于环海。教义弘明。
     诚济会于真俗。遂投诚钦仰奉尊归戒。造像
     书经。式表虔敬。当使幽明协赞心用之道。日
     隆现未。智开冥津之尊。将晓永垂弘范贻则
     英贤
     维唐龙朔元年。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
     真敬造。盖以。老氏之教不出流沙。释君之宗
     化行环海。即日而叙。广陋可知。穷神体圣。居
     然非惑。二篇之志言。未绝于俗尘。三藏之经
     理。自诣于真极。所以归依正觉承受至乘。造
     佛书经。流通士俗。愿反本之道。控精爽于天
     衢。回向之门毕权衡于地轴。是使天师受道。
     恒礼佛于鹤鸣。隐居立敬。常拜释于茅岭。自
     余未悟事等效尤详?升玄无宜冰执
     龙朔元年。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所
     造。真夙知希向。早预法流。形虽黄老心染缁
     释。经像福本。每事经营。用资景业。通被存
     没。必愿罪终福始。惑尽智明。逮及黎元咸资
     敬仰
     维唐龙朔元年。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
     真所造。夫为道日损。义有存于克念。学无常
     师。理必资于迁善。至于道德五千言。不涉于
     章醮灵宝三洞事。有微于方术。黄书赤符。莫
     通于物议。玄霜绛雪。或陷于乌有。未若佛宗
     至极。坦八正之通津。妙法穷真。静八倒之迷
     薮。所以百王奉化。寺塔遍于大千。万代承风。
     僧徒充于天下。行真不惟鄙俚。奉佩遗筌。造
     像书经流通兆庶。当愿早倾三漏。早见三身。
     早腾三界。早御三有。通被高识。通斯意焉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
     郭行真所造。真闻。道本虚通。义非?n结。灵智
     洞照。须知大归。自古同门英秀。咸尚佛宗。叔
     代暗识诸生。雷奔轻侮。是不遵往哲。不读金
     科。遂生此见。未曰通敏。至如张族三师。相从
     拜佛。陶寇两杰。摄敬释宗。详于梁魏之书。备
     例蜀川之纪。岂非择木而处。得至身而达性。
     知几其神。悟佛性之非朽。故辩泉具。造像书
     经。敬勒愿言陈于卷末。庶同悟士尘斯道哉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
     郭行真所造。夫以。一实之道。理越于天仙。大
     觉之言。义该于空有。至如。陈思辨道。乃涉方
     士之科。何晏叙甜。未在圣门之列。然则道有
     小大之别。圣亦升沈之仪。老君柱史之员。立
     教非为其主。释乃法王之位。训范统于幽明。
     故二篇述作。显于山之论。两谛大造。程于周
     氏之宗。所以沿古至今罕能详?。余承正则。
     义取真乘。造佛书经无替心曲。用兹上善通
     被识情。愿解大道发无上意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

    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重校序
      按此一部四卷之书。其第四卷。国本与宋
      本则同。唯八纸耳。丹本大多至三十四纸。
      非唯多小不同。文义亦不相涉。又前第三
      卷。国本与宋本则同。丹本始终迥异者何
      耶。今进退捡校。宋本错乱失第三卷。妄引
      第四卷为第三卷。于第四卷。则傍引道士
      郭行真舍道归佛之文。十余段凡八纸。补
      为一卷。国本依宋故同错耳。今详此一部
      撰集之体。始自汉明帝。终至唐高宗。历纪
      帝代佛道论衡。而国本宋本之第三卷。凡
      七条事。即唐高宗时事也。今于第四卷八
      纸后。所莲写十条之事。是高祖大宗时事
      也。然则先后倒错。势必不然。理须正之。今
      依丹本。以高祖大宗时十事。为第三卷。高
      宗时七事为第四卷。而正焉。其郭行真舍
      道归佛之文。并附于尾云。守其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