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史传部四 >
  •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甲

      后汉明帝感梦金人腾兰入雒道士等请求角试事一
      前魏时吴主崇重释门为佛立塔寺因问三教优劣事二
      魏陈思王曹植辩道论附
      晋孙盛老聃非大贤论附
      晋孙盛老子疑问反讯附
      元魏君临释李双信致有兴废故述其由事三
      宋太宗文皇帝朝会群臣论佛理治致太平事四
      魏明帝登极召沙门道士对论叙佛道先后事五
      梁高祖先事黄老后归信佛下敕舍奉老子事六
      北齐高祖文宣皇帝下敕废道教事七

      汉明帝感梦金人腾兰入雒诸道士等请求角试事一
    汉法本内传云。明帝永平三年。上梦神人金
    身丈六。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
    问群臣。此何为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
    竺有得道者。号曰佛也。飞行虚空身有日
    光。殆将其神乎。于是上悟。遣郎中蔡?掷?br> 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八人。于大月
    支中天竺国。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
    室第十四间。又于洛阳城西雍门外为起佛
    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将画
    释迦立像。乃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
    图佛仪像。时造寿陵。名曰显节。亦于其上作
    佛图像。广如牟子所显。时有沙门迦摄称摩
    腾竺法兰。位行难伦志存开化。承蔡?质?br> 达天竺。请腾东行。不守区域。随至洛阳晓喻
    物情。崇明信为本。帝问腾曰。法王出世。何
    以化不及此。腾曰。迦?陈尬勒摺H?Т笄??br> 界百亿日月之中心。三世诸佛皆在彼生。乃
    至天龙鬼神有愿行者。皆生于彼。受佛正化。
    咸得悟道。余处众生无缘感佛。佛不往也。佛
    虽不往。光明及处。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
    一千年外皆有圣人。传佛声教而化导之。广
    说教义。帝信重之。暨永平十四年正月一
    日。五岳诸山道士。朝正之次自相命曰。天子
    弃我道法远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
    其表曰。五岳十八山观太上三洞弟子褚善
    信等。死罪上言。臣闻太上无形无名无极无
    上虚无自然大道出于造化之前。上古同
    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迈羲皇德过尧舜。窃
    承陛下弃本追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
    神。所说不参华夏。愿陛下恕臣等罪。听与试
    验。臣等诸山道士多有彻视远听博通经典。
    从元皇已来。太上群录太虚符咒无不综练
    达其涯极。或策使鬼神。或吞霞饮气。或入火
    不烧。或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或隐形不
    测。至于方术药饵。无所不能。愿得与其比??。
    一则圣上意安。二则得辨真伪。三则大道有
    归。四则不乱华俗。臣等若比对不如。任听重
    决。如其有胜乞除虚妄。敕遣尚书令宋庠引
    入长乐宫。敕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马寺。道
    士等便置三坛。坛别开二十四门。南岳道士
    褚善信。华岳道士刘正念。恒岳道士桓文度。
    岱岳道士焦得心。嵩岳道士吕惠通。霍山
    天目五台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
    都合六百九十人。各?灵宝真文太上玉诀
    三元符录等五百九十卷。置于西坛。茅成
    子许成子黄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书有百
    三十五卷。置于中坛。馔食奠祀百神。置于东
    坛。帝时御行殿在寺南门。以佛舍利经像。置
    于道西。十五日斋讫。道士等以柴荻和坛。沈
    香为炬。?子经而泣曰。臣等上启太极大道
    元始天尊众仙百灵。今胡乱中夏。人主信
    邪。正教失踪玄风坠绪。臣等敢置经坛上以
    火取验。欲使开示群心得辨真伪。便纵火焚
    经。经从火化悉成灰烬。道士等相顾失色大
    生怖惧。将欲升天隐形者无力可能。禁效鬼
    神者呼策不应。各怀愧恧。南岳道士费叔
    才。自憾而死。太傅张衍语褚信曰。卿等所
    试无验。即是虚妄。宜就西来真法。褚信曰。茅
    成子云。太上者灵宝天尊是也。造化之作谓
    之太素。斯岂妄乎。衍曰。太素有贵德之名无
    言教之称。今子说有言教。即为妄也。信便默
    然。时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
    遍覆大众映蔽日光。摩腾法师踊身高飞。坐
    卧空中广现神变。于时天雨宝花在佛僧上。
    又闻天乐感动人情。大众感悦叹未曾有。皆
    绕法兰请说法要。兰乃出大梵音叹佛功德。
    亦令大众称扬三宝。说善恶诸法皆有果
    报。六道三乘诸相不一。又说出家功德其福
    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时有司空阳城侯
    刘峻与诸官人士庶等千余人出家。及四岳
    诸山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二十八人出家。
    阴夫人王婕好等与诸宫人妇女等二百三
    十人出家。至月末以来日日供设种种行施。
    法衣瓶器并出所司。便立十寺。七寺安僧在
    城邑外。三寺安尼在雒城内。汉兴佛法自此
    始焉。初摩腾西来。将画释迦立像。帝乃令
    图出之。于陵园及洛门供养
      前魏时吴主崇重释门为佛立塔寺因问三
      教优劣事二
    吴书云。孙权赤乌四年。有沙门康僧会者。是
    康居国大丞相之长子。神仪刚正游化为任
    于时三国鼎峙各擅威衡。佛法北通未达南
    国。会欲道被未闻开教江表。初达建业营立
    茅茨设像行道。吴人初见。谓之妖异。有司奏
    闻。吴主问曰。佛有何神验也。会曰。佛晦灵迹
    出余千载。遗形舍利应现无方。吴主曰。若得
    舍利当为立塔。经三七日遂获舍利五色曜
    天剖之逾坚烧之不然。光明出火作大莲华
    ?蓐坠?睢3贾骶?敌徘榉⑵稹R蛭?焖??br> 人立寺。以其所住为佛陀里。教法创兴。故遂
    名建初寺焉。寻下敕问尚书令阚泽曰。汉
    明已来。凡有几年。佛教入汉既久。何缘始至
    江东。泽曰。自永平十年佛法初来。至今赤乌
    四年。则一百七十年矣。初永平十四年。五岳
    道士与摩腾角力之时。道士不如。南岳道士
    褚善信费叔才等。在会自憾而死。门徒弟子
    归葬南岳。不预出家无人流布。后遭汉政凌
    迟兵戎不息。经今多载始得兴行。又问曰。
    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不。泽曰。臣闻鲁孔君
    者英才诞秀圣德不群。世号素王制述经典。
    训奖周道教化来叶。师儒之风泽润今古。亦
    有逸民如许成子原阳子庄子老子等百家子
    书皆修身自?放畅。山谷纵汰其心。学归淡
    泊事乖人伦长幼之节。亦非安俗化物之风。
    至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
    始立道学。敕令朝野悉讽诵焉。若将孔老二
    教远方佛法。远则远矣。所以然者。孔老二
    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诸佛设教。天法奉行
    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吴主大悦。
    以泽为太子太傅(余如晋宋炳明佛论广之)
      魏陈思王曹子建辩道论
    夫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云傅说。上为辰
    尾宿岁星。降为东方朔。淮南王安诛于淮南。
    而谓之获道轻举。钩弋死于云阳而谓之尸
    逝柩空。其为虚妄甚矣哉。中兴笃论之士。
    有桓君山者。其所著述多善刘子骏尝问言。
    人诚能抑嗜欲阖耳目。可不衰竭乎。时庭
    下有一老榆。君山指而谓曰。此树无情欲
    可忍无耳目可阖。然犹枯竭腐朽。而子骏
    乃言可不衰竭非谈也。君山援榆喻之未是
    也。何者余前为王莽典乐大夫。乐记言。文帝
    得魏文侯乐人窦公年百八十两目盲。帝奇
    而问之。何所施行。对曰。臣年十三而失明。父
    母哀其不及事。教臣鼓琴。臣不能导引。不
    知寿得何力。君山论之曰。颇得省盲专一内
    视精不外鉴之助也。先难子骏以内视无益。
    退论窦公便以不鉴证之。吾未见其定论也。
    君山又曰。方士有董仲君者。有罪系狱。佯
    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生之
    必死君子所达。夫何喻乎。夫至神不过天地
    不能使蛰虫夏逝震雷冬发。时变则物动。气
    移而事应。彼仲君乃能藏其气尸其体烂其
    肤出其虫。无乃大怪乎。世有方士。至王悉
    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郗
    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
    悉号三百岁。本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斯
    人之徒接奸诡以欺众。行妖慝以惑人。故
    聚而禁之。甘始者老而有少容。自余术士咸
    共归之。然始词繁寡实。颇窃有怪言。若遭
    秦始皇汉武帝。则复徐福栾大之徒矣。桀纣
    殊世而齐恶。奸人异代而等伪。乃如此耶。又
    世虚然有仙人之说。仙人者党猱猿之属。与
    世人得道化为仙人乎。夫雉入海为蛤。燕入
    海为蜃。当徘徊其翼差池。其羽犹自识也。
    忽然自投。神化体变乃更与鼋鳖为群。岂复
    自识翔林薄巢垣屋之娱乎。牛哀病而为虎
    逢其兄而噬之。若此者何贵于变化也。而颇
    为匹夫所罔。纳虚妄之词。信眩惑之说。隆
    礼以招弗臣。倾产以供虚求。散王爵以荣之。
    清闲馆以居之。经年累稔终无一效。或殁于
    沙丘。或崩于五柞。临时虽复诛其身灭其族。
    纷然足为天下笑矣。然寿命长短骨体强劣
    各有人焉。善养者终之。劳扰者半之。虚用者
    夭之。其斯之谓欤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也。初封
    东阿郡王。终后?为陈思王也。幼含?璋。十
    岁能属文。下笔便成。初不改定。世间术艺无
    不毕善。邯郸淳见而骇服。称为天人。植每读
    佛经。辄流连嗟?。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
    转读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诵咸宪章
    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哀
    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莫闻。植深
    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慕其声节。写为梵呗
    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光显始于此焉。
    其所传呗凡六契。见梁释僧佑法苑集。然统
    括道源精搜仙。录奸妄多奇终归饰。诈其
    前论所委辩当明矣
      晋孙盛撰圣贤同轨老聃非大贤论
    顷获闲居。后申所咏。仰先哲之玄微。考大
    贤于灵衢。详观风流究览行止。高下之辩
    殆可仿佛。夫大圣乘时。故迹浪于所因。大
    贤次微。故与大圣而舒卷。所因不同。故有
    揖让与干戈迹乖。次微道亚。故行藏之轨莫
    异。亦犹龙虎之从风云。形声之会影响。理固
    自然。非召之也。是故箕文同兆。元吉于虎兕
    之吻。颜孔俱否。逍遥于匡陈之间。唐尧则天。
    稷契翼其化。汤武革命伊吕赞其功。由斯
    以言用合影响之论。惟我与尔之谈。岂不信
    哉。何者大贤庶几观象观象。知器。知器豫
    笼。预笼吉凶。吉凶是以运形。斯同御治
    因应对接群方。终保元吉穷通滞碍。其揆一
    也。但欣圣乐易有待而亨。钦冥而不能冥。悦
    寂而不能寂。以此为忧劣耳。至于中贤第
    三之人。去圣有间。故冥体之道未尽。自然运
    用自不得玄同。然希古存胜高想顿足。仰
    慕淳风专咏至虚。故有栖峙林[坚-臣+(虍-七+(一/谷))]。若巢许之
    伦者。言行抗辔如老彭之徒者。亦非故然理
    自然也。夫形躁好静质柔爱刚。渎所常习??br> 所希闻。世俗之常也。是以见偏抗之词。不
    复寻因应之适。睹矫抂之论。不复悟过直之
    失耳。案老之作与圣教同者。是代大匠??br> 骈拇枝指之喻其诡乎。圣教者是远救世之
    宜违明道若昧之义也。六经何常阙虚静
    之训谦冲之诲哉。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
    古。窃比我于老彭。寻斯旨也。则老彭之道。
    以笼罩乎圣教之内矣。且指说二事而不非
    实言也。何以明之。圣人渊寂何不好哉。又三
    皇五帝已下。靡不制作。是故易象经坟烂然
    炳着。栋宇衣裳与时而与安在。述而不作乎。
    故易曰。圣人作而万物睹。斯言之发。盖指说
    老彭之德有以仿佛类己形迹之处所耳。亦
    犹匿怨而于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岂若于吾言无所不说。相体之至也。且颜孔
    不以导养为事。而老彭养之。孔颜同乎斯人。
    而老彭异之。凡斯数者非不亚圣之迹。而又
    其书往往矛盾。粗列如左。大雅?|绅幸祛其
    弊盛。又不达老聃轻举之旨。为欲着训戎
    狄宣导殊域乎。若欲明宣导殊类。则左衽
    非玄化之所。孤逝非嘉遁之举。诸夏凌迟
    敷训所先。圣人之教自近及远。未有?张
    遐?M如此之游也。若惧祸避地。则圣门可隐。
    商朝鲁邦有无如者矣。苟得其道则游刃有
    余触地元吉。何违天心于戎貊。如不能然者。
    得无庶于朝隐而祈仙之徒乎
    昔裴逸民作崇有贵无二论。时谈者。或以为
    不虚达胜之道者。或以为矫时流遁者。余以
    为尚无既失之矣。崇有亦未为得也。道之为
    物惟?U惟惚。因应无方惟变所适。值澄淳之
    时则司契垂拱。遇万动之化则形体勃兴。是
    以洞鉴虽同有无之教异陈。圣致虽一。而称
    谓之名殊目。唐虞不希结绳。汤武不拟揖
    让。夫岂异哉。时运故也。伯阳以执古之道以
    御今之有。逸民欲执今之有以绝古之风。吾
    故以为。彼二子者不达圆化之道。各矜其一
    方者耳
      晋孙盛老子疑问反讯
    道经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
    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
    又玄众妙之门。旧说及王弼解。妙谓始。
    徼谓终也。夫观始要终睹妙知着。达人之鉴
    也。既以欲澄神照其妙始。则自斯以已宜悉
    镇之。何以复须有欲得其终乎。且有欲俱出
    妙门同谓之玄。若然以往复。何独贵于无欲
    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
    盛以为夫美恶之名生乎美恶之实。道德
    淳美则有善名。顽???猎蛴卸裆?9室自弧?br>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又曰。美在其中畅于四
    支而发于事业。又曰。韶尽美矣。未尽善也。
    然则大美大善。天下皆知之。何得云斯恶乎。
    若虚美非美为善非善。所美过美所善违中。
    若此皆世教所疾。圣王旧诫天下亦自知之。
    于斯谈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
    货使民不盗。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
    敢为。又曰。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
    之与恶相去何若。又下章云。善人不善人之
    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
    智大迷盛以为民。苟无欲亦何所师于师哉。
    既相师资非学如何不善师善非尚贤如何贵
    爱既在则善恶不得不彰非相去何若之谓。
    又下章云。人之所教我亦以教人。吾言甚
    易知而天下莫能知。又曰。吾将以为教父原
    斯谈也。未为绝学。所云绝者。尧孔之学耶。
    尧孔之学随时设教。老氏之言一其所尚。随
    时设教所以道通百代。一其所尚不得不滞
    于适变。此又?弊所未能通者也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和其光同其尘。盛以为
    老聃可谓知道非体道也。昔陶唐之莅天下
    也。无日解哉。则维昭任众师锡匹夫则?然
    禅授。岂非冲而用之光尘同彼哉。伯阳则不
    然。既处浊位复远遁西戎。行止则猖狂其
    迹。著书则矫诳其言。和光同尘固若是乎。
    余固以为知道体道则未也。道经云。三者不
    可致诘混然为一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
    无物无物之像。是谓惚恍。又下章云道之为
    物惟恍与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此二章或言无物。或言有物。先有
    所不宜者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章云。执者失之为
    者败之。而复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或执
    或否。得无陷矛盾之论乎。绝圣弃智民利百
    倍。孙盛曰。夫有仁圣必有仁圣之迹。此而
    不崇则陶训焉融。仁义不尚则孝慈道丧。老
    氏既云绝圣。而每章辄称圣人。既称圣人则
    迹焉能得绝。若所欲绝者。绝尧舜周孔之
    迹。则所称圣者为是何迹乎。即如其言。圣人
    有宜灭其迹者。有宜称其迹者。称灭不同吾
    谁适从。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若如此谈仁义
    不绝则不孝不慈矣。复云。居善地与善仁不
    审与善仁之仁。是向所云欲绝者非耶。如其
    是也。则不宜复称述矣。如其非也。则未详二
    仁之义一仁宜绝一仁宜明。此又所未达也。
    若谓不圣之圣不仁之仁。则教所诛不假高
    唱矣。退至庄周云。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又曰。
    田常窃仁义以取齐国。夫天地陶铸善恶兼
    育。各禀自然理不相关。枭鸩纵毒。不假学
    于鸾凤。豺虎肆害。不借术于骐麟。此皆天
    质自然不须外物者也。何至凶顽之人。独当
    假仁义以济其奸乎。若乃冒顿杀父郑伯盗
    郐。岂复先假孝道获其终害乎。而庄李??击
    杀根毁驳正说。何异疾盗贼而销铸干戈。睹
    食噎而绝弃嘉谷乎。后之谈者。虽曲为其义
    辩而释之。莫不艰屯于杀圣困踬于忘亲也。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又上章云。圣人之在天
    下。百姓皆注其耳目。师资贵爱必彰万物。如
    斯则知之者安得希哉。知希者何必贵哉。即
    己之身见贵九服何得背实抗言云贵由知
    希哉。斯盖欲抑动恒俗故发此过言耳。圣教
    则不然。中和其词以理训导。故曰。在家必闻。
    在邦必闻也。是闻必达也。不见善而无闷。潜
    龙之德。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之道。众好之
    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既不以知多为显。亦
    不以知少为贵。诲诱绰绰理中自然。何与老
    聃之言。同日而语其优劣哉。礼者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
    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
    也。孙盛曰。老聃足知圣人礼乐。非玄胜之
    具不获已而制作耳。而故毁之何哉。是故屏
    拨礼学以全其任。自然之论岂不知叔末。不
    复得返自然之道。直欲申已好之怀。然则不
    免情于所悦。非浪心救物者也。非惟不救乃
    奖其弊矣。或问。庄老所以故发此唱。盖与
    圣教相为表里。其于陶物明训其归一也。盛
    以为不然。夫圣人之道广大悉备矣。犹日月
    悬天。有何不照者哉。孔氏之言智绞于六
    经矣。宁复有所愆之俟佐助于聃周乎。即庄
    周所谓日月出矣。而焦火不息者也。至于虚
    咏谲怪徼诡之言。尚拘滞于一方而横称
    不经之奇词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贞正
    也。又下章云。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寻此二章。或云。为天下正。或云
    无正。既云善人不善人师。而复云为妖天下
    之善一也。而或师或妖。天下之正道一也。而
    云正复为奇。斯反鄙见所未能通也
    集论者曰。盛字安国。有说云即东晋名士绰
    之后也。祖则魏名臣之子荆也。绰有显论。
    才学所推闻之前史盛为名父之子。仕晋为
    给事中秘书监散骑常侍。吴昌男少好坟典
    游心史籍。常以为虽贤圣玄邈。得诸言表而
    仁爱自我陶染。庶物渐渍之功。莫过乎经史。
    是以仲尼因鲁史记以着春秋。使百代之后
    仰高风以式瞻。孟轲孙卿并赞扬大化。暨乎
    史迁。亦记一代之成败明鉴诫作来今遂
    历心博综撰考诸事疏着晋阳秋庶拟前贤
    以美道训传本并音合三十二卷。又命掌国
    史竭意经论。一时名作是称良史。未奏遂
    卒。子潜以晋太元十五年上之。诏曰得上故。
    秘书监所著书。省以慨然。远模前典宪章在
    昔。亦一代之事。辄敕纳之秘阁以贻于后。
    潜袭父爵参骠骑将军谘议参军。见于晋纪。
    盛凡著述备如别集。品评老氏中贤之流。故
    知为尹述书乃祖承有据。嵇子云。老子就涓
    子学九仙之术寻乎练饵。斯或有之。至于圣
    也则不云学。古语曰。生知之者上。学知
    者次。王何所位典达鸿猷。故斑固叙人
    九等之例。孔丘等为上上。类例皆是圣。李耳
    等为中上。类例皆是贤。圣有极圣亚圣。贤有
    大贤中贤。并以神机有利钝。故智用有渐
    顿。盛叙老非大贤。圣其闲放自牧。不能兼
    济于万物。坐观周衰阳遁于西裔。而实死扶
    风葬槐里。非遁天之仙信矣
      元魏君临释李双信致有废兴故述其由事三
    魏太祖道武皇帝。托跋?天兴元年下诏曰。
    夫佛法之兴。其来远矣。济益之功冥及存
    没。神踪遗迹信可依凭。可于京邑建饰容范
    ?整宫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是岁始作
    五级佛图耆?崛山及须弥殿。加以饰缋别
    构讲堂禅室。沙门座处莫不具焉
    魏世祖太武托跋焘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
    业。虽有黄老不味其术。每引高德沙门与
    谈玄理。于四月八日。舆诸佛像行于广衢。
    帝亲御门楼。散花礼敬笃敬兼至。晚据有平
    城兴敬李术为立道坛。司徒崔皓少习左道
    猜忌释门。既位居伪辅尤不信有佛。谓是虚
    诞。见读佛经夺而投井中。密欲加灭皓有才
    略太武信用国人以为摸揩焘所扶信道士
    寇谦之。与皓款狎。遂奏拜谦位称天师。时
    有沙门玄高道王河西名高海右。神用莫测
    贵贱咸重。焘乃军逼掠境征高东还。既达
    平城大弘禅化。太子晃事高为师。形心尽礼。
    晃时被谗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罗枉苦。何
    由可脱。高令作金光明斋忏七日恳诚。焘乃
    梦见其祖及父皆执剑列威曰。何故信谗枉
    疑太子。焘惊觉。大集群臣说神告梦。诸臣
    咸言。太子无过。实如皇灵降诰。焘于太子无
    复疑焉。盖高诚感之力也。因下书曰。朕承
    祖宗重光之绪。思阐鸿基。恢隆万代。武功虽
    昭而文教未畅。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今
    者城内安逸百姓富昌。宜定制度为万世
    之法。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授子任贤
    安全相付。所以休息疲劳式固长久。古今不
    易之令典也。可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
    揆。更举贤良以备列职。择人授任而黜陟之。
    其朝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于时崔寇先得
    宠于焘。恐晃篡政有夺威权。又谮云。太子前
    事实有谋心。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
    如此。物论事迹难明。若事不早除。必为巨
    害。焘纳之。即敕收高。于太平五年九月十五
    日。缢于平城之隅。太子又幽杀之。即宋元嘉
    之二十二年也。尔夜门人莫知其死。忽有
    光明绕塔入房。其光声曰。吾其已逝。弟子
    等崩赴尸所。请告遗累。言毕高眼稍开。汗通
    香起。便坐谓曰。大法应化随缘盛衰。盛
    衰在迹理恒湛然。但念汝等不久复当如我
    耳。汝等死后法当更兴。善自修心无令中悔。
    言已便卧而绝。崔皓于此纵以奸心。每与帝
    言恒加非毁。以佛法无益于政有伤民利。劝
    令废之。后太武至长安入僧寺。见有弓盾。
    帝怒诛寺僧。皓因进说。尽杀沙门焚经毁像。
    敕留台下四方僧寺有者。依长安法除之。道
    士寇谦不从其毁。苦与皓争皓拒之。谦谓皓
    曰。卿从今年受戮灭门矣。焘惑其言。以太平
    七年遂普灭佛法。分军四出烧掠寺舍统内
    僧尼无少长坑之。其窜逸者捕获枭斩。有
    沙门慧始。甚有神异。昔赫连昌破长安始被
    白刃而体不伤。五十余年未尝寝卧。跣行泥
    涂初不污足而色逾鲜白。世号白足和上。死
    十余年身相如在。初入深山习行兰若。太平
    之末方知灭法。慧始闻之。乃于元会之日
    杖锡宫门。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云
    欲入见属依军法斩而不伤。遂至殿庭。焘大
    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余异。时北园养
    虎。敕以始饴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视。试以天
    师近槛。虎辄鸣吼。焘方知佛化高尊。黄老之
    所不及。即延始入殿。顶礼足下悔其[保/言]咎。
    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于是大生愧惧。遂感
    疠疾。通身发疮痛苦难忍。群臣议曰。崔皓
    邪佞毁害佛僧。陛下所患必由于此。于时崔
    寇二人次发恶疾。焘惟过由于彼。以太平
    十一年乃载皓于露车。官使十人于车上
    更尿其口。行数里。不堪困苦。又生埋出口
    而尿之。自古三公戮辱未之过此之甚。遂
    诛诸姻亲门族都尽。宣下国中兴复正法。俄
    而焘崩。孙?F袭位。大弘佛事。即高宗文成
    皇帝是也。见后魏书及十六国春秋高僧传等
      宋太宗文皇帝集群臣论佛理治致太平事四
    文帝即宋武第三子也。聪睿英博雅称令达。
    在位三十年。尝以暇日从容而顾问侍中何
    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来读经。不多比日。
    弥复无暇。三世因果未辨厝怀。而复不敢立
    异者。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也。范泰谢灵
    运常言。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政必求。性
    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理为指南耶。近见颜延
    之析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明佛法汪汪尤
    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淳
    此化。则朕坐致太平矣。夫复何事。尚之对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以臣庸弊更荷褒拂。非
    所敢当。至如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中
    朝已远。难复尽知。渡江已来。则王道周?
    庾亮王蒙谢尚郗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谢敷
    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及王元琳昆季范汪
    孙绰张玄殷?等。或宰辅之冠盖。或人伦之
    羽仪。或置情天人之际。或抗迹烟霞之表。并
    禀志归依厝心归信。其间比对则兰护开潜
    深遁崇邃。皆亚迹黄中或不测之人也。慧
    远法师尝云。释氏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自
    教源。济俗亦为要务。窃寻此说有契理奥。
    若使家家奉戒则罪息刑清。陛下所谓坐致
    太平。诚如圣旨。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
    际。岂臣所宜预。窃恐秦楚论强兵之事。孙
    吴尽吞并之术。将无取于此也。帝曰。此非战
    国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
    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志苟在
    吞噬。亦无取尧舜之道。岂惟释教而已哉。
    帝曰。释门有卿。亦由孔门之有季路。所谓
    恶言不入于耳也。自是文帝致意佛经。及见
    严观诸僧辄论道义。屡延僧殿会。帝躬御地
    筵同僧例饭。时有竺道生法师。秀出群品
    英义独拔。帝重之。尝述生顿悟义。沙门僧
    弼等皆设巨难。帝曰。若使逝者可兴。岂为
    诸君所屈。时颜延之着离识论。帝命严法师
    辩其同异。往返终日。帝笑曰。公等今日无愧
    支许之谈也(云云)见诸僧史传
      魏明帝登极召沙门道士对论叙佛道先后事五
    元魏君临。凡一十七帝一百七十九年。兴显
    佛教不可胜言。惟太武在位五六年中屏除
    佛法。自余光显具彰魏史。略陈相状以成信
    重。献文即位。兴皇元年。于五级大寺太祖已
    下五帝铸像。五躯各长一丈六尺。用金二十
    五万斤。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请
    僧尼道士女官等殿前斋讫。侍中刘胜宣
    敕。请法师等与道士论议以释弟子疑网。时
    清道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法师昙谟最对论
    帝曰。佛与老子同时以不。姜斌曰。老子西入
    化胡。佛时以充侍者。明是同时。法师曰。何以
    知之 斌曰。案老子开天经。是以得知 法
    师曰。老子当周何王几年而生。周何王几年
    西入 斌曰。当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岁。
    于楚国陈郡苦县厉乡曲仁里。九月十四日
    夜子时生。至周简王四年丁丑岁。事周为守
    藏吏。简王十三年迁为太史。至敬王元年庚
    辰岁。年八十五。见周德凌迟遂与函关令
    尹喜西入化胡。斯足明矣 法师曰。佛以周
    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三年
    二月十五日灭度。计入涅??后经三百四十
    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十
    五。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二十五年。始与尹
    喜西遁。据此年载悬殊。无乃谬乎 斌曰。
    若佛生周昭王之时。出何文记 法师曰。
    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并有明文 斌曰。孔
    子既是制法圣人。当时于佛迥无文记何耶
     法师曰。仁者识同管窥览不弘远。案孔子
    有三备卜经。谓天地人也。佛之文言出在中
    备。仁者幸自披究不有此迷 斌曰。孔子圣
    人。不言而识知。何假卜乎 法师曰。惟佛
    是众圣之王。四生之首达一切含灵前后二
    际吉凶终始不假卜观。自余小圣虽晓未然
    之理。必籍蓍龟以通灵卦也
      时侍中尚书令元?V宣
    敕语。道士姜斌论无宗旨。宜下席。又问。开天
    经何处得来。是谁所说。即遣中书侍郎魏收
    尚书郎祖莹等。就观取经 帝令议之。太尉
    丹阳王萧综太傅李??卫尉卿许伯桃吏部
    尚书邢栾散骑常侍温子升等一百七十人。
    读讫奏云。老子止着五千文。更无言说。臣
    等所议姜斌罪当惑众 帝加斌极刑。时三
    藏法师菩提流支谏乃止。配徙马邑
      梁高祖先事黄老后归信佛下敕舍奉老子事六
    梁高祖武皇帝。年三十四登位。在政四十九
    年。虽亿兆务殷而卷不释手。内经外典罔不
    厝怀。皆为训解数千余卷。而俭约自节罗
    绮不衣。寝处虚闲昼夜无怠。致有布被莞席
    草屦葛巾。初临大宝即备斯事。日惟一食永
    绝辛?。自右帝王罕能及此。旧事老子宗尚
    符图。穷讨根源有同妄作 帝乃躬运神笔
    下诏舍道文曰
    维天鉴三年四月八日。梁国皇帝兰陵萧衍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十方尊法十方圣僧。伏
    见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余诸善不
    得为喻。能使众生出三界之苦门。入无为之
    胜路。故如来漏尽智凝成觉。至道通机德圆
    最圣发慧炬以照迷。镜法流以澄垢。启瑞迹
    于天中。烁灵仪于像外。度群迷于欲海。引
    含识于涅??。登常乐之高山。出爱河之深际。
    言乖四句语绝百非。应迹娑婆王宫诞相。步
    三界而为尊。普大千而流照。但以机心浅薄
    好生厌怠遂。乃湛说圆常亦复潜辉鹤树?
    王灭罪婆薮除殃。若不逢遇大圣法王谁能
    救接。在迹虽隐其道无亏。弟子经值迷荒
    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
    弃迷知反。今舍旧医归凭正觉。愿使未来
    生世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
    佛。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
    得生天。涉大乘心离二乘念。正愿诸佛证明
    菩萨摄受。弟子萧衍和南
    于时帝与道俗二万人。于重云殿重阁上。手
    书此文。发菩提心。至四月十一日。又敕。门
    下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惟佛一道是于
    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朕舍邪外以
    事正内。诸佛如来。若有公卿能入此誓者。各
    可发菩提心。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
    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
    成圣。其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
    邪入正。故经教成实论云。若事外道心重佛
    法心轻即是邪见。若心一等是无记性。不当
    善恶若事佛心强老子心弱者。乃是清信。言
    清信者。清是表里俱净。垢秽惑累皆尽。信
    是信正不信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余诸信
    皆是邪见。不得称清信也。门下速施行
    至四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将军丹阳尹邵陵
    王上启云。臣纶闻。如来严相。巍巍架于有顶。
    微妙色身。荡荡显乎无际。假金轮而启物。
    托银粟以应凡。砥波若之利刀。收涅??之妙
    果。泛生死之苦海。济常乐于彼岸。故能降
    慈悲云垂甘露雨。七处八会。教化之义不穷。
    四谛五时。利益之方无尽。并冰清日盛雾豁
    云除。爝火翳光尘热自静。可谓入俗化于蒙
    底。出世冥此真如。使稠林邪径之人景法门
    而无倦。渴爱聋瞽之士慕探赜而知回。道树
    始于迦维。德音盛乎京洛。恒星不见周鉴
    娠征。满月圆姿汉感宵梦。五法用传万德
    方兆。华俗潜故竞扇高风。资此三明。照迷
    途之失。凭兹七觉。拔长夜之苦。属值皇帝菩
    萨应天御物负??倜瘛:?庥钪嬲涨搴1怼?br> 垂无碍辩以接黎庶。以本愿力摄受众生。故
    能随方逗药示权因显。崇一乘之旨。广十
    地之基。是以万邦回向俱禀正识。幽显灵只
    皆蒙诱济。人兴等觉之愿。物起菩提之心莫
    不翘勤归宗之境。悦怿还源之趣。共保慈悲
    俱修忍辱。所谓覆护饶益桥梁津济者。道既
    光被民亦化之。于是应真飞锡腾虚接影。破
    邪外道坚持正因。伽蓝精舍宝刹相望。讲会
    传经德音盈耳。臣昔未达理源禀承外道。如
    欲须甘果翻种苦栽。欲除渴乏反趣咸水。
    今启迷方粗知归向。受菩萨大戒戒节身心。
    舍老子之邪风。入法流之真教。伏愿天慈曲
    垂矜许。谨启
    至四月十八日。中书舍人臣任孝恭宣敕云。
    能改迷入正。可谓是宿植胜因。宜加勇猛也
      北齐高祖文宣皇帝下敕废道教事七
    昔金陵道士陆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齐两
    代。祖述三张弘衍二葛。郗张之士封门受录。
    遂妄加穿凿。广制斋仪糜费极繁。意在王者
    遵奉。会梁祖启运。下诏舍道。修静不胜其愤。
    遂与门人及边境亡命。叛入北齐。又倾散金
    玉赠诸贵游。托以襟期冀兴道法。帝惑之也。
    于天保六年九月。乃下敕召诸沙门与道士
    学达者十人。亲自对校。于时道士祝诸沙门
    衣[?-木+友]或飞或转。祝诸梁木或横或竖。沙门
    曾不学方术。默无一对。士女拥闹贵贱移心。
    并以静徒为胜也。诸道士等雀跃腾倚鱼睨
    云汉。高谈自矜夸?道术仍又唱言曰。神
    通权设抑挫强御。沙门现一我当现二。今薄
    示小术并辞退屈。事亦可见。帝命上统法师
    与静角试。上曰。方术小伎俗儒耻之。况出家
    人也。虽然天命令拒。岂得无言。可令最下
    坐僧对之。即往寻觅有僧佛镌一名昙显
    者。不知何人。游行无定饮?n同俗。时有放
    言标悟宏远。上统知其深量。私与之交。于时
    名僧盛集。显居末坐。酣酒大醉昂兀而坐。
    有司不敢召之。以事告于上统。上曰。道士
    祭酒常道所行。止是饮酒道人可共言耳可
    扶举将来。于是合众皆惮而法上统威权。不
    敢有谏。乃两人扶显令上高座。便立而含笑
    曰。我饮酒大醉。耳中有所闻云。沙门现一我
    当现二。此言虚实。道士曰。有实。显即翘足而
    立云。我已现一。卿可现二。各无对之。显
    曰。向祝诸衣物飞?者。我故开门试卿术
    耳。命取稠禅师衣[?-木+友]祝之。诸道士一时奋
    发共祝。一无动摇。帝敕取衣。乃至十人牵
    举不动。显乃令以衣置诸梁木。又令咒之。卒
    无一验。道士等相顾无赖。犹以言辩自高。乃
    曰。佛家自号为内。内则小也。诏我道家为外。
    外则大也。显应声曰。若然则天子处内。定小
    百官矣。静与其属缄口无言。帝目验臧否。便
    下诏曰。法门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
    为本。祭酒道者世中假妄。俗人未悟仍有祗
    崇。麴[麦*薛]是味清虚焉在。瞿脯斯甜慈悲永
    隔。上异仁祠下乖祭典。皆宜禁绝不复遵事。
    领敕远近咸使知闻。其道士归伏者。并付昭
    玄大统上法师度听出家。未发心者。可令
    染剃。尔日斩首者非一。自谓神仙者。可上
    三爵台。令其投身飞逝。皆碎尸涂地。伪妄
    斯绝。致使齐境国无两信。迄于隋初渐开其
    术。至今东川此宗微末。无足抗言矣。帝讳
    详即元魏丞相王欢之第二子也。嫡兄澄。
    怠慢为奴所害详袭其位。代为相国。魏将
    历穷。详筑坛于南郊。筮遇大横。大吉汉文
    之卦也。乃铸金像。一泻而成。魏收为禅文。
    魏帝署之。即受其禅。为大齐也。凡所行履不
    测其愚智。委政仆射杨遵彦。帝大起佛寺。僧
    尼溢满诸州。冬夏供施行道不绝。时稠禅
    师问箴帝曰。檀越罗刹殆临水自见。帝从
    之睹群罗刹在后。于是遂不食肉。禁鹰鹞去
    官渔屠。辛荤悉除不得入市。帝恒坐禅竟日
    不出。礼佛行绕其疾如风。受戒于昭玄大统
    法上。面掩地令上履发而授焉。先是帝在晋
    阳。使人骑驼敕曰。向寺取经函。使问所在。帝
    曰。任驼出城。及出奄如梦至一山。山半
    有佛寺。群沙弥遥曰。高详托驼来。便引见。
    一老僧拜之曰。高详作天子何如。曰圣明。
    曰尔来何为。曰。取经函。僧曰。详在寺[??页]读
    经令北行东头与之。使者反命。初帝至谷口
    木井佛寺。有舍身痴人。不解语。忽谓帝曰。我
    去尔后来。是夜痴人死。帝寻崩于晋阳焉
    著作王邵曰。释氏非管窥所及。率尔妄言之
    引列子述商。太宰问孔子圣人事。又云。黄帝
    梦游华胥氏之国。在佛神游而已。此之所言
    仿佛于佛石符姚世经译遂广盖欲柔伏人
    心。故多寓言以方便。不知是何神变浩荡之
    甚乎。其说人身善恶世事因缘。以慈悲喜舍
    常乐我净。书辩至精明如日月。非正觉孰能
    证之。凡在顺首莫不归命。达人则慎其身口
    修其慧定。平等解脱究竟菩提。及僻者为之
    不能通理。徒务费竭财力功利烦浊。犹六经
    皆有所失。未之深也已矣。事事如此。依齐
    书录之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甲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