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事汇部下 >
  • 翻译名义集五

     三德秘藏篇第四十九
     法宝众名篇第五十
     四十二字篇第五十一
     名句文法篇第五十二
     增数譬喻篇第五十三
     半满书籍篇第五十四
      三德秘藏篇第四十九
    光明玄云。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
    是为德。无二生死为常。不受二边为乐。具八
    自在为我。三业清净为净。章安疏云。法身之
    身。非色非无色。非色故。不可以形相见。非无
    色故。不可以心想知。虽非色而色充满十方。
    虽非非色。亦可寻求。即法身德。般若德者。非
    知非字。亦非不知。非不字(云云)解脱德者。非
    缚非脱。非缚而缚。非脱而脱(云云)。哀叹品曰。
    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
    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
    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脱
    之法亦非涅??。如来之身亦非涅??。摩诃般
    若亦非涅??。三法各异。亦非涅??。我今安住
    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章安释云。若
    约昔教。隐故名秘。覆故名藏。谓无常等覆于
    常等。令常等隐。名秘密藏。今经开敝。如月
    处空。清净显露。不如昔教。但以正法微妙不
    可思议绝名离相。众生不解。名为秘密。法界
    包含摄一切法。用不可尽。名之为藏。今释秘
    密藏文为三。一譬三点。二譬三目。三合以三
    德。此之三文。一往而言。是从事入理。三点是
    文字。此约言教(见字体篇)三目是天眼。此约修行(见譬
    喻篇)三德是佛师。此即约理。又是佛印。印于教
    行。凡有言说。与此相应。即秘密教。修习相
    应。是秘密行证得相应是秘密理。从我今安
    住下。是第四结秘密藏。安住三法是结三德。
    入大涅??。结秘密藏。占察经云。复次彼心名
    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
    清净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
    无碍自在不灭。胜?经明二如来藏。一空如
    来藏。谓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二不空
    如来藏。谓具过河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
    南岳止观云。一空如来藏以此心体平等。妙
    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
    等法。亦复自性非有。二不空如来藏所谓具
    有染净二法以明不空。净法中复有二种。一
    具足无漏性功德法。二具足出障净法。染法
    亦二种。一具足染性。二具足染事。净觉说题
    云。应知二种约在缠出缠二义分之。故彼经
    云。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
    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也。居式圆
    觉疏云。空如来藏。即无住本。不空如来藏。即
    所立法。此二释违南岳止观。又起信云。一者
    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贤首释云。此以如
    实之中空无妄染。非谓如实自空。此则如实
    之空。以妄空故。遂能显示真理。故云显实。二
    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贤首释云。此有二义。一异妄无体故。二异恒
    沙有流烦恼故。故佛性论偈云。由客尘空故。
    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圭山
    略疏。三义释藏。一隐覆名藏。二含摄名藏。三
    出生名藏。又略钞明五种。一如来藏。在缠含
    果法故。二自性清净藏。在缠不染故。此二就
    凡位说。三法身藏。果位为功德所依故。四出
    世间上上藏。出缠超过二乘菩萨故。此二就
    圣位说。五法界藏。谓通因果。外持一切染净
    有为。故名法界。内含一切恒沙性德。故名为
    藏。僧遁注金刚三昧云。如来藏者。住自性
    真如也。诸佛智地名如来藏。能摄一切有情。
    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有情惑染烦恼无明
    所覆名有情境。若无明惑染境空。诸识不起。
    境如故。名如来智。智如故即如来藏。长水释
    楞严云。如来藏四义喻海。一永绝百非。如海
    甚深。二包含万有。如海广大。三无德不备。如
    海珍宝。四无法不现。如海现影。又尼犍经云。
    王名严炽。有大萨遮。来入其国。王出远迎。乃
    为王说。大王当知。依烦恼身。观如来身。何以
    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
    佛性满足。如石中金。木中火。地中水。乳中
    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
    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之中。有如来藏。涅??
    论云。身外有佛。亦不密。身内有佛。亦不密。
    非有非无。亦不密。众生是佛故微密。涅??云。
    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其人所以藏
    积此宝为未来故。所谓谷贵。贼来侵国。值遇
    恶王。为用赎命(准四念处。乃是赎于藏通之命则圆自有常住之命。故非所论)财难
    得时。乃当出用。诸佛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
    世。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众说。如来毕
    竟。入于涅??。读诵外典。不教佛经。如是等
    恶。出现世时。为灭诸恶为说是经。是经若灭。
    佛法则灭(神智云。文有单复。所言复者。谓乘及戒。若言不许畜八不净。此是戒门事门。若说如来
    毕竟涅??。及遮外典。此是乘门理门。由无乘戒。失常住命。若单说者。唯约戒门。扶律赎命)。欲令学
    者通达异名识自秘藏。故详叙焉
    摩诃般涅??那。此云大灭度。大即法身。灭
    即解脱。度即般若。大经云。涅言不生。??言不
    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楞伽云。我所说者。
    妄想识灭。名为涅??。肇师涅??论曰。秦言无
    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其虚无寂寞。妙绝于
    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斯盖
    镜像之所归。绝称谓之幽宅也。法华。金刚皆
    云灭度。奘三藏翻为圆寂。贤首云。德无不备
    称圆。障无不尽称寂。圭山正名寂灭。准肇
    公云。泥洹尽谛者。岂直结尽而已。则生死永
    寂灭。故谓之尽矣。或翻安乐。凡圣大小。皆有
    涅??。或名彼岸。肇师云。彼岸涅??岸也。彼涅
    ??岸。岂崖岸之有。以我异于彼故。借我谓之
    耳。智论云。??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
    故名涅??。或名泥曰。如严佛调云。佛既泥
    曰。微言永绝。新云梵本正名波利昵缚喃。此
    云灭度。二教论云。涅??者。常恒清凉。无复生
    死。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莫知其所
    以名。强谓之寂。其为至也。亦以极哉。纵其双
    林息照而灵智常存。体示?维。而法身恒在。
    然涅??法。若辨其义。应分有余无余之殊。
    当拣少分究竟之异。言有余无余者。光明玄
    云。若三界烦恼尽。证有余涅??。焚身灰智入
    无余涅??。言少分者胜?经云。知有余苦。断
    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
    ??。得少分涅??者。名向涅??界。究竟涅??者。
    大法鼓经云。乃至得一切种功德。一切种智
    大乘涅??。然后究竟。法华云。不令有人独
    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初发大心。
    当期究竟。故辅行云。菩萨初心常观涅??。自
    行初修也。亦令众生常观涅??。化他初修也。
    安置诸子秘密藏中。化他后入也。我亦不久。
    自住其中。自行后入也。故知自他初心。无不
    皆修。自他后心。无不皆入。若欲修入。当依四
    法。故涅??云。有四法。为涅??近因。一近善知
    识。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若
    言勤修苦行。是涅??近因缘者。无有是处。一
    近善知识者。止观释曰。大品云。佛菩萨罗汉
    是善知识。六波罗密。三十七品。是善知识。法
    性实际是善知识。佛菩萨等。威光覆育。即外
    护也。六度道品入道之门即同行也。法性实
    际诸佛所师即教授也。二听闻正法等三句
    即三慧也。华严云。我或为众生。说闻慧法。或
    为众生。说思慧法。或为众生。说修慧法。故楞
    严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真谛云。散心名覆
    器。无闻慧故。忘心名漏器。虽得而失。无思慧
    故。倒心名秽器。非而谓是。无修慧故。净名疏
    云。闻若不听。无受润因。听而不思无深旨趣。
    思而不修。终无证理。三慧若备。入道不疑。荆
    溪释云。念前闻思所依之境。当如闻思而修
    行之。应知三慧有横有竖。横则名字已上。位
    位有之。竖则名字为闻。观行为思。相似为修。
    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名入秘藏
      法宝众名篇第五十
    光明玄云。至理可尊。名曰法宝。论曰。般若
    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为诸众生类。随缘立异
    字。如金体一似器用殊。?钏顺人之好别。
    ?盆随时之应殊。虽千化以暂分。而一性以
    不变。故曰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也
    达摩。此翻为法。唐明[泳-永+(虍-七+(一/八/八/目))]云。契之于心。然后
    以之为法。在心为法。形言为教。法有自相共
    相。教乃遮诠表诠。天台明法。广有八种。一教。
    二理。三智。四断。五行。六位。七因。八果。略言
    三义。谓教行理。如阐义云以约修行始终三
    义收尽。谓依教修行。行成契理。若以位分。约
    教属名字位。人禀教生解故。约行属观行相
    似。依解修行故。约理在初住。分证本理故。然
    于约行复须从容。若论造修。犹居名字。的取
    行成方名观行。凡当辨位须知此旨。若约能
    诠所诠。但明教理。二教论曰。教者何也。诠理
    之谓也。理者何也。教之所诠。教若果异。理岂
    得同。理若必同。教宁得异。筌不期鱼。蹄不为
    兔。将谓名乎。妙乐云。教有二种。诠理之教无
    二。表行之教自分。诠理之教者。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表行之教者。只由忘智亲疏。致
    使迷成厚薄。青龙疏云。有教行证。名为正法。
    有教有行无证名像法。像者似也。但有于教。
    而无行证。名为末法。行事钞云。显理之教。大
    分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于道俗。二谓行教。
    (亦名制教)虽局于内众。大乘入楞伽云。教由理故
    成。理由教故显。当依此教理。勿更余分别
    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妙乐云。所诠无外。故
    名法界。贤首云。依生圣法。故云法界。清凉
    云。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起信云。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
    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忘念。而有差
    别。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天台释云。
    若迷无住。则三界六道纷然而有。则立世间
    一切诸法。若解无住即是无始无明。反本还
    源。发真成圣。故有四种出世圣法。普门玄云。
    世者为三。一五阴。二众生。三国土(云云)。世是
    隔别。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种五阴。乃至依
    报。隔别不同也。间是间差。三十种世间差别。
    不相谬乱。故名为间。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
    名为法。各各有界畔分齐。故名为界。今就一
    法界。各有十法。所谓如是性相等。十界即有
    百法。十界互相有则有千法。如是等法。皆因
    缘生法。六道是惑因缘生法。四圣是解因缘
    法(云云)。是诸因缘法。即是三谛。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清凉。
    新经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
    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
    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
    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
    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
    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肇论曰。秦言无上正
    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
    正遍知也。苑师云。阿此云无。耨多罗翻上。三
    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觉也。孤山疏云。
    极果超因故云无上。正则正观中道。等则双
    照二边。盖果上三智也。发轸云。无上是理。正
    等觉是智。正谓正中。即一切种智寂灭相也。
    等谓平等。即行类相貌如实知也。裴相国云。
    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是众生所迷根本妙
    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发此菩提心故。今
    得人身。起庆幸意。当须秉心对佛像前烧香
    散华。三业供养。立四弘誓发成佛心。故华严
    云。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发此心者。须识其体。体有二种。一曰当体。二
    曰所依体。其当体者。所谓悲心智心愿心。此
    三种心。乃是当体。所依体者。自性清净。圆明
    妙心。为所依体。性自具足号如来藏。惑不能
    染。智无所净。虚寂澄湛真觉灵明。能生万法。
    号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性。唯认攀缘六
    尘影像。乍起乍灭。虚妄之念。以为自心。一迷
    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
    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之心体。
    如肇师云。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
    可为无。度一切诸佛境界经文殊言。菩提者。
    无形相无为。云何无形相。不可以六识识故。
    云何无为。无生住灭故。裴相国云。性含万德。
    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云所覆不
    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性含万德。故在
    圣不为得。体绝百非。故居凡不为失。然欲发
    此心者。当运慈悲而为宗要。故华严海云比
    丘。告善财言。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
    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佑一切世间故。
    一切群汇本无生死。妄风飘鼓。汨没苦海。今
    发大愿。黑暗崖下。誓作明灯。生死波中永为
    船筏。此起悲心。拔众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
    足性净功德。今迷宝藏贫穷孤露。今启洪愿
    誓与群萌无上佛果究竟之乐。如一众生未
    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愿举?途之初步。宜
    运成山之始篑。崇德广业。不倦终之(昔住大觉有王
    仁林垂访问曰。佛道觉云易成。经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云难成。安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余
    即答曰。了性则见本是佛。依自圆修乃易。昧性则欲求作佛。依他别修乃难。慕圆宗者。起信乐心才举念时。已作
    如来真子。如回向际。便成无上菩提)
    菩提。肇师云。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
    以译之。后代诸师皆译为道。以大论翻为佛
    道故。今问。如周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
    则儒宗仁义为道。庄子曰。虚静恬淡。寂寞无
    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此则道家以虚
    无为道。今释氏宗以何为道。答曰。般舟经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
    洁不受色。有解此者大道成。是知吾教以心
    为道。心乃自性清净心也。其体湛寂。其性灵
    照。无名无相。绝有绝无。心不能思。口不能
    议。褒美称为第一义谛。或者问曰。如净名云。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今安以心
    而为道耶。答究乎菩提非身心者。如肇师云。
    无为之道。岂可以身心而得乎。故度一切佛
    境界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觉。不可以心觉。
    何以故。身是无知如草木故。心者虚诳不真
    实故。是故菩提非身心也。然净名中却云诸
    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者。天台释云。今
    观众生心行。入本性清净智。穷众生心源者。
    即显诸佛解脱之果。如勤求水不得离冰。寒
    虽结水成冰。暖则释冰为水。故华严云。若能
    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凡夫由昧心
    源。故随妄念。能于妄念深照性空。名解大道。
    故华严云。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此心智发能
    为佛母。号曰智度。是故智度亦名大道。故大
    论云。智度大道佛善来。如用此智修习万行。
    其所修法。亦名大道。故法华云。为灭谛故。修
    行于道。由道是心。其性虚通遍一切法无非
    是道。如金色女问文殊云。何谓为道。答曰。汝
    则为道。又喜根云。?H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
    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今问?H事秽污。佛
    道清净。安指秽事名为净道。答观?H怒痴相
    同水月。了染净体。性如虚空。遇顺无着。逢违
    不?。于恶境界。得解脱门。乃行非道通达佛
    道。是名无碍人。一道出生死。若起凡见。成地
    狱业。如热金圆取必烧手。如是无为。名道人

    阿婆磨。大论翻云无等等。佛名无等。般若
    波罗蜜。利益众生。全与佛相似。故名无等

    目帝罗。此云解脱。荆溪净名记云。若正用
    功。上可作古买切。下作耻活切。功成之日。上
    应作户贾切。下应作徒活切。智论云。解脱知
    见者。用是解脱知见。知是二种解脱相。有为
    无为解脱。知诸解脱相。所谓时解脱。不时解
    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不可
    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分别诸解脱相牢固。
    是名解脱知见无减(云云)。问曰。解脱知见者但
    言知何以复言见。答言知言见。事得牢固。譬
    如绳二合为一则牢坚。复次若但说知。则不
    摄一切慧。如阿?酬妓?怠;塾腥?帧S兄??br> 见。有见非知。有亦知亦见。有知非见者。尽智
    无生智。五识相应智。有见非知者。八忍世间
    正见五邪见。有亦知亦见者。余残诸慧。若说
    知则不摄见。若说见则不摄知。是故说知见
    则具足
    阿惟颜。应法师引十地经谓一生补处
    阿?跋致。亦名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不
    退有三义。入空位不退。入假行不退。入中念
    不退。妙乐云。般若是位。离二死故。解脱是
    行。诸行具故。法身是念。证实境故。智论云。
    无生忍法。即是阿?跋致地
    腻地。此云依。法华疏云。利物以慈悲入室
    为首。涉有忍辱为基。济他以忘我为本。能行
    三法。大教宣通。即世间依止。名为法师。垂裕
    记云。皆言依者。以内有道法。可为人天依止。
    依者凭也。于佛灭后。凭此四人。取解故也。涅
    ??四依品云。有四种人。能护正法。为世所依。
    初依示为小乘内凡像。故经云。具烦恼性。能
    知如来秘密之藏。二依示为须陀洹像。三依
    示为斯陀含阿那含像。四依示为阿罗汉像。
    智者云。涅??四依。义通别圆。若作别义者。如
    古师云。地前名初依。登地至三地。名须陀洹。
    五地名斯陀含。是第二依。七地名阿那含。是
    第三依。八地至十地名阿罗汉。是第四依。若
    作圆义者。准望别教。以住前为初依。十住为
    三依。又始终判者。五品六根为初依。十住
    为二依。行向为三依。十地等觉为四依。四果
    配位。例别可见。此人四依。二行四依。律明粪
    扫衣。长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行上
    根利器所依止故。三法四依。涅??云。依法不
    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
    依不了义经
    摩诃衍。大论云。摩诃此含三义。谓大多胜。
    衍是乘也。胜?云。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
    缘觉世出世间善法。世尊阿耨大池出四大
    河。起信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
    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
    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云云)
    陀罗尼。大论秦言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
    令不散不失。譬如好器。盛水水不漏散。恶不
    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时。持令
    不作。是名陀罗尼。肇翻总持。谓持善不失。持
    恶不生。又翻遮持。辅行云。体遮三惑。性持三
    智。熏闻云。遮二边之恶。持中道之善。此从慧
    性立名。阐义云。然则陀罗尼既是梵语。咒字
    即当华言。经题华梵双标。故云陀罗尼咒。若
    尔何故云陀罗尼翻遮持耶。答古人见秘密
    不翻。例如此土禁咒等法。便以咒名往翻。然
    亦不失遮持之义。何者咒既训愿。如菩萨四
    愿。二愿拔苦即遮恶义。二愿与乐即持善
    义。大论明三陀罗尼。一闻持陀罗尼。得此陀
    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
    即是名持。二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诸
    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故分别陀罗
    尼。即是义持。三入音声陀罗尼。得此陀罗尼
    者。闻一切语言音声。不喜不?。一切众生。如
    恒沙等。劫寿恶言骂詈。心不憎恨。一切众生。
    如恒沙等。以赞叹供养。其心不动。不喜不着。
    是为入音声陀罗尼。即是行持也。法华明三
    陀罗尼。一旋陀罗尼。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
    三法音方便陀罗尼。净名疏释云。旋者转也。
    转假入空。得证真谛。百千万亿者。即是从空
    入假。旋转分别。破尘沙惑。显出恒沙佛法。法
    音方便者即是二观方便得入中道
    萨怛多般怛罗。资中曰。相传云是白伞盖。
    喻如来藏性本无染遍覆有情也
    苏卢都诃。此云梵音决定。?称攀?稹K荡艘?br> 咒。治一万八千种病
    胡苏多。此云除一切。郁蒸热恼。式弃佛所说

    蜜奢兜。此云金鼓。随叶佛所说咒。四拘留
    秦佛说金刚憧咒。五拘那含牟尼佛说名声
    振十方咒。六迦叶佛说拯济群生咒。七释迦
    世尊说金光照辉咒
    阿牟伽皤赊。此云不空?索
    咀[仁-二+尔]也他。或?熘端?4朔???br> 娑婆诃。或莎诃。此翻善说。又云散去
    萨婆若多。般舟名萨云若。大论云秦言一
    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大品云。萨婆
    若是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
    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经曰。欲以一切智断
    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论问一心中得
    一切智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
    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
    习。答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
    波罗蜜故。次第差别品说
    尔焰。或名尔炎。此云所知。又云应知。又云
    境界。问如大论云是时过意地。住在智业中。
    华严安云普济诸含识。令过尔焰海。答由此
    能知之智。照开所知之境。是则名为过尔焰
    海。故楞伽经第一曰。智尔焰得向。此乃全由
    其境。以成其智名智业中
    多伽梢。或多伽罗。此翻根智。维摩云。智度菩
    萨母。净名疏云。智度即是实智。实智有能显
    出法身之力故。如母能生。实智亦名如理
    智。正观真谛如理而知则无颠倒。摄论云。顺
    理清净名如理智。十八空论云。如理智即无
    分别智。亦名正智。又名真智。又名根本智
    沤和俱舍罗。此云方便。维摩云。方便以为
    父。肇师云。方便即智之别用耳。智以通幽穷
    微。决定法相。无知而无不知。谓之智也。虽达
    法相而能不证。处有不失无。在无不舍有。冥
    空存德彼我两济。故曰方便。净名疏云。方便
    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辨。如父能营求
    长成。所言权智亦名如量智。遍观俗谛。如事
    数量则摄一切。十八空论云。如量智即无分
    别后智。亦名遍智。又名俗智。又名后得智。佛
    性论云。又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着。二者
    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是如理
    智相也。言无碍者。能通达观无量无边诸世
    界故。是如量智相也。又如理智为因。如量智
    为果。言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因。言为果
    者。由此理故知于如来真俗等法。又如理智
    是清净因。如量智者。是圆满因。清净因者。由
    如理智。三惑灭尽。圆满因者。由如量智。三德
    圆满。又如理智。即一心之体为因。如量智即
    一心之用为果。二教论云。释氏之教。理富权
    实。有余不了称之为权。无余了义。号之为实。
    由此权实二智。而设权实二教也。北山云。真
    道焉可以修身。权道焉可以御化。真道不可
    以暂废。故混而不滓。权道不可以久立。故舍
    而合道也
      四十二字篇第五十一
    此录字母法门。通言门者。以能通为义。妙玄
    明四种门。一文字为门。如大品四十二字。二
    观行为门。释论明修三三昧等。三智慧为门。
    法华云。其智慧门。四理为门。大品云。无生
    法。无来无去。言四十二字者。补注颂曰
     阿??ㄕ谀锹咄印 ∑泡鄙澈投嘁惯?br>  迦娑磨伽他?簸  驮奢?聿娑呷翳?br>  婆车摩火嗟伽他  ??颇歌?遮吒荼
    大品云。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字等。语
    等。诸字入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
    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若闻字因
    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荼。中有四
    十。南岳释字等者。谓法慧说十住。十方说十
    住者。皆名法慧。乃至金刚藏亦复如是。言语
    等者。十方诸佛。说十住。与法慧说等。乃至十
    地亦复如是。又一切字。皆是无字。能作一切
    字。是名字等。发言无二。是名语等。一切诸
    法。皆互相在。是名诸字入门等也。前是事
    释。次是理解。华严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
    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清凉
    疏曰。字母为众艺之胜。书说之本。故此偏明
    之。文殊五字经云。受持此陀罗尼。即入一切
    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诵一遍。如持一
    切八万四千修多罗藏
    阿(上声)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大
    品云。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智论云。得是字
    阿罗尼。菩萨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随义。
    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二教论曰。万化本
    于无生而生。生者无生。三才肇于无始而始。
    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有化有
    生。人之聚也。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
    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止观云。若心具
    者。心起不用缘。若缘具者。缘具不关心。若共
    具者。未共各无。共时安有。若离具者。既离心
    离缘。那忽心具。今问佛教因缘为宗。论遣共
    生。应属所破耶。答单真不立。独妄难成。因缘
    和合。从颠倒说。今观实相。岂可顺迷。故曰应
    照理体本无四性。又复自行。虽离四执。化他
    无妨四说。经说自性云。三界无别法。唯是
    一心作。经说他生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或云。五欲令人堕恶道。或说共生云。水银和
    真金。能涂诸色像。或说离云。十二因缘。非佛
    所作。其性自尔。华严云。唱阿字时。入般若波
    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疏云。
    阿者入无生义。无生之理。统该万法。菩萨得
    此无生。达诸法空。断一切障
    罗?。大论。秦言垢。大品云。罗字门。一切法
    离垢故。华严云。唱多字门。入无边差别门。
    疏云。彼经第二。当??帧J乔寰晃奕尽@氤竟?br> 义。今云多者。应是译人之误
    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大品云。波字门。一
    切法第一义故。楞伽云。谓第一义。圣乐言说。
    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
    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
    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
    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
    义。又云。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
    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
    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大集经
    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华严
    唱波字门。名普照法界疏云。诸法皆等。即普
    照法界
    遮梨夜。秦言行。大品云。遮字门。一切法终
    不可得故。论曰。若闻遮字。即知一切诸行皆
    非行。今加释曰。行始名因。行终名果。弘明集
    云。纤芥之恶历劫不亡。毫厘之善积世长存。
    福成则天堂自至。罪积则地狱斯臻。此乃必
    然之数。无所容疑。若造善于幽。得报于显。世
    谓阴德。人咸信矣。造恶于显。得报于幽。斯理
    灼然。宁不信耶。又云。圣人陈福以劝善。示祸
    以戒恶。小人谓善无益而不为。谓恶无伤而
    不悔。夫殃福盖有其根。不可无因而妄致。善
    恶当收其报。必非无应而徒已。又云。然则法
    王立法。周统识心。三界牢狱。三科验定。一
    罪。二福。三道。罪则三毒所结系业。属于鬼
    王。福则四弘所成。我固属于天主。道则虚通
    无滞。据行不无明昧。昧则乘分大小。智涉信
    法。明则特达理性高超空有。又云。福者何耶。
    所谓感乐受以安形。取欢娱以悦性也。今论
    福者。悲敬为初。悲则哀苦趣之艰辛。思拔济
    而出离。敬则识佛法之难遇。弘信仰而澄神。
    缘境乃涉事情。据理惟心为本虚怀不系。其
    福必回于自他。倒想未移。作业有乖于事用。
    今观弘明所立三科。其名虽美。所释三义。其
    旨犹失。以论十界。淆混不分。今谓十使十恶。
    此属乎罪。名为黑业。报四恶趣。五戒十善四
    禅四定。此属于福。名曰白业。报处人天。三乘
    摩诃衍。此属乎道。感报四圣。此则凡圣界分。
    因果事定。以此三科。收行尽矣。大论云。或说
    三行。身行口行意行。身行者出入息。所以者
    何。息属身故。口行者觉观。所以者何。先觉观
    然后语言。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乐。取
    相心发。是名意行。心数法有二种。一者属见。
    二者属爱。属爱主名为受属见主名为想。以
    是故说是二法为意行。华严唱者字门。名普
    轮断差别。疏云。者字诸法无有。诸行既空遍
    摧差别
    那秦言不。大品云。那字门。诸法离名性相。
    不得不失故。论曰。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
    来不去。华严唱那字门。名得无依门。名得无
    依无上。疏云。那者诸法无有性相言说文字。
    性相双亡。故无依。能所诠泯。谓无上
    逻求。秦言轻。大品逻字门。诸法度世门故。
    亦爱枝因灭故。论曰。若闻逻字。即知一切法。
    离轻重相。华严唱逻字门。名离依止无垢。疏
    云。逻字悟一切法离世间故
    陀摩。秦言善。大品陀字门。诸法善心生故。亦
    施相故。论曰。即知一切法善相。华严唱柁(轻
    呼)字门。名不退转方便。疏云。悟一切法。调伏
    寂静。真如平等无分别故。方为不退转方便。
    南山云。策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名之
    为作。作而无犯。称之曰持。音义指归云。持者
    执也。执持所受之法。犹若捧珠执玉也。犯者
    干也。谓干犯所受之法。略无护惜。如珠落玉
    堕也。善者顺也。起信云。以知法性体。无悭贪
    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以知法性无染。离五
    欲过。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乃至以知法性体
    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以善是
    顺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故太戊之时桑谷
    生朝一暮大如?怼M蹙濉R邻煸弧3嘉叛?皇?br> 德。帝德有阙。太戊从而桑谷枯死。殷道中兴。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故帝辛之时。有雀生
    乌。在城之隅。太史占曰。以小生大。国家必
    昌帝辛骄暴。不修善政。殷国遂亡。经云。勿
    谓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然或
    执自然之道。专非报应之说。盖为善而召祸。
    此亦多矣。为恶以致福。斯不少焉。故佛名经
    云。行善者触事?轲。行恶者是事谐偶。致使
    世间愚人谓之善恶不分。如尧帝德化而值
    洪水。汤王善政而遭久亢闵损行孝。以家贫。
    颜回修仁而寿夭。遂谓贵贱自因命致。愚智
    尽由天赋。妍丑本出自然。贫富非是业感。乃
    曰谁尖荆棘尽禽兽。谁凿江海与川源。暴风
    卒起还自止。万物须知是自然。不省声和响
    顺。奚晓影直形端。不了三种之报差殊。焉悟
    万劫之行有异。故云。行恶得乐。为恶未熟。至
    其恶熟。自见受苦。修善遇苦。为善未熟。至其
    善熟。自见受乐。故大涅??经明三种报。一顺
    现报。明主孝慈训世则。祥云布。寿星现。仁君
    恩德及物则醴泉涌。嘉苗秀。善既有征。恶亦
    可验。樵客指熊而臂落。酒客啖肉以皮穿。
    二顺生报。今世虽行善恶之因。次生方受苦
    乐之果。?沙转报于四天。有相改生于六欲。
    三顺后报。因造今身。报终后世。伽吒七反而
    享余庆。那律久劫以受远福。此三种报。皆名
    定业。又涅??云。未入我法。名决定业。若入我
    法。则不决定。大品云。菩萨行般若故。所有重
    罪现世轻受。智论释云。又如王子。虽作重罪。
    以轻罚除之。以是王种中生故。菩萨亦如是。
    能行般若得实智慧故。即入佛种中生。虽有
    重罪云何重受。青龙疏云。不定有三。谓时定
    报不定。报定时不定。时报俱不定。此中所转。
    是第二句。何者由报定故。转重令轻。由时不
    定故堕恶道业人间现受。其余二句。一切都
    灭。是故释氏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考善恶
    报应。皆我自业。则知三界循环斯皆妄识四
    生磐泊。并是惑心。故古德云。皆本一心而贯
    诸法
    婆陀。秦言缚。大品。婆字门诸法婆字门离
    故。论曰。即知一切法无缚无解。华严唱婆(蒲
    我)字门。名金刚场。疏云。悟一切法离缚解
    故。方入金刚场
    茶?他。秦言不熟。大品。茶字门诸法茶字
    净故。论曰。即知诸法无热相。华严唱茶(徒解)
    字门。名曰普轮。疏云。悟一切法。离热矫秽。
    得清凉故。是普摧义
    沙。秦言六。大品云。沙字门。诸法六自在王
    性清净故。论曰。即知人身六种相。华严唱
    沙(史我)字门。名为海藏。疏云。悟一切法。无?
    碍。如海含像
    和波陀。秦言语言。大品。和字门。入诸法言
    语道断。论云。知一切法离语言相故。华严唱
    缚字门。名普生安住。疏云。悟一切法言语道
    断故
    多他。秦言如。大品。多字门入诸法如相不
    动故。论云。诸法在如中。不动故。华严唱哆(都
    我)字时。名圆满光。疏云。悟一切法。真如不
    动故
    夜他跋。秦言实。大品。夜字门入诸法如实
    不生故。论云。诸法入实相中。不生不灭。华严
    唱也(以可)字时。名差别积聚。疏云。悟如实不
    生故。则诸乘积聚皆不可得
    吒婆。秦言障碍。大品。吒字门入诸法制伏
    不可得故。论云。知一切法无障碍相。华严唱
    瑟吒字时。名普光明息烦恼
    迦逻。秦言作者。大品。迦字门入诸法作者
    不可得故。论云。知诸法中无有作者。华严唱
    迦字时。名无差别云。疏云。作业如云。皆无差

    娑娑。秦言一切。法苑云。一以普及为言。切
    以尽际为语。大品娑字门。入诸法时不可得
    故。诸法时来转故。论云。即知一切法。一切种
    不可得。一切有二种。一者名字一切。如云一
    切皆惧死。无不畏刀杖。无色无身。不畏刀杖。
    此名字一切也。二者实一切。大品云。一切者
    所谓内外法。是二乘能知不能用一切道起
    一切种。华严唱娑(苏我)字时。名降[雨/注]大雨。疏
    云。即平等性
    磨磨迦罗。秦言我所。大品。磨字门。入诸法
    我所不可得故。论曰。若闻磨字。即知一切法。
    离我所故。肇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又
    生公曰。有我之情。自外诸法皆以为我之所
    有。净名疏云。内心法想为我。计十法界为所。
    华严唱磨字时。名大流湍激。众峰齐峙。疏云。
    即我所执性。我慢高举。若众峰齐峙。我慢则
    生死长流湍驰奔激
    伽陀。秦言底。大品。伽字门。入诸法去者不
    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底不可得故。华严
    唱伽(上声轻呼)字时。名普安立。疏云。即一切法行
    取性
    多他阿伽陀。秦言如去。大品。他字门。入诸
    法处不可得故。论曰。即知四句如去不可得。
    华严唱他(他可)字时。名真如平等藏。疏云。即
    是杜处所性
    ?(音社)提?罗。秦言生。大品。?字门。入诸法
    生。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生老不可得闻。
    华严唱社字时。名入世间海清净。疏云。即能
    所生起
    簸。大品。簸字门。入诸法簸字不可得故。论
    曰。若闻湿波字。即知一切法。如湿波字不可
    得。湿波字无义故不释。华严唱锁字时。名念
    一切佛庄严。疏云。即安隐性
    驮摩。秦言法性。大品。驮字门。入诸法性不
    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唯
    识论明三性。一遍计所执性。六七二识遍于
    染净一切法上。计实我法。名遍计所执。如绳
    上蛇。颂曰。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
    所执。自性无所有。二依他起自性。染净诸法。
    依他众缘而得生起。故云依他。如麻上绳。颂
    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诸心心所依他
    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执心心所外
    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
    是法执。三圆成实性。唯一真空圆满成实。唯
    麻独存。唯识颂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证真云。言于彼者。即于彼依他法上。远离遍
    计所执。便名圆成实性。古师总释云。圆成是
    真。遍计是妄。依他净分同真。染分同妄。颂
    曰。白日见绳。绳是麻。夜间见绳。绳是蛇。麻
    上生绳。犹是妄。那堪绳上更生蛇。性宗释圆
    成云。本觉真心。始觉显现。圆满成实。真实
    常住。三法皆具空有。初则情有理无。次则相
    有性无。三则情无理有。相无性有。南岳云。心
    体平等。名真实性。心体为染净所熏。依随染
    净二法。名依他性。所现虚相果报。名分别性。
    唯识云。即依此三性。说彼三无性。初则相无
    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法我性故。
    佛密意说一切法佛性。又云。若时于所缘。智
    都无所得。能所一如。无有二相。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华严唱驮字时。名观察拣择一
    切法聚。疏云。即能持界性
    赊多都饿切秦言寂灭。大品赊字门。入诸
    法定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寂灭相。妙乐
    云。此唱寂灭。是灭生之灭。非即生之灭。即生
    之灭。是不灭故。如净名云。法本不然。今则无
    灭。是寂灭义。华严唱奢(尸荷切)字时。名随顺一切
    佛教轮光明。疏云即寂静性
    ?怼G匮孕榭铡4笃?碜置拧H胫罘ㄐ榭詹?br> 可得故。华严唱?易质薄C?抟虻刂腔鄄亍J?br> 云。即如虚空性
    叉耶。秦言尽。大品叉字门。入诸法尽不可
    得。华严唱叉字时。名息诸业海藏。疏云。即
    尽性
    迦哆度求那。秦言是事边得何利。大品哆字
    门。入诸法有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边得
    何利。华严唱娑(苏纥切)多(上声)字时。名蠲诸惑障。
    开净光明。疏云。即任持处非处。令不动性
    若那。或?那。秦言智。大品若字门。入诸法
    智不可得故。论云。即知一切法中无智相。华
    严唱壤字时。名作世间智慧门。疏云。即能所
    知性。佛地经明四智。一大圆镜智者。如依圆
    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
    众像影现(地论云。大圆镜智。离一切我我所执。乃至能现能生一切境界。又云。此智是如来第八
    净识。资中云。离倒圆成。周鉴万有。名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者。证得一
    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三妙观察
    智者。住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
    才。说诸妙法故。四成所作智者。勤身化业。示
    现种种。摧伏诸伎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解
    脱故(然涅??云。依智不依识。在圣名成所作智。在凡名五识。在圣名妙观察智。在凡名六识。在圣名平
    等性智。在凡名七识。在圣名大圆镜智。在凡名八识。虽圣凡体一。而迷悟名异故。令依智诫不依识。传灯智通禅
    师。不会三身四智。遂谒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
    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
    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曰。四智之义。可得闻
    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
    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
    于转处不留性。繁兴永处那伽定。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释签云。庵摩罗是第九。本理无染。以对真性。阿梨
    耶是第八。无没无明。无明之性。即是智性。故对般若。末那识。即是第七。执持藏识所持诸法。即此执持。名为资
    成。以助藏识。持诸法故。第六但能分别诸法故。与第七同为资成。是故今文不论第六。若准唯识论。转于八识。
    以成四智。又束四智。以成三身者。则转第八。为大圆镜智。转第七为平等性智。转第六为妙观察智。转五识为成
    所作智。大圆镜智成法身。平等性智成报身。成所作智成化身。妙观察智遍于三身。此中不取第九。乃是教道一
    途。属对不与今同。何者彼居果位。三身仍别。此在因位。三身互融。即此三身。只是三德。三德据内。三身约外。
    今从初心。常观三德。故与彼义。不可儡同。宝藏论云。智有三种。一曰真智。谓体解无物。本来寂静。通达无涯。净
    秽不二。二曰内智。谓自觉无明。割断烦恼。心意寂静。灭无有余。三曰外智。谓分别根门识了尘境。博鉴古今。皆
    通俗事。又大品明三智见萨婆若)
    阿施。秦言义。大品施字。经本作施字。门入
    诸法施字不可得故。论曰。若闻他字。即知一
    切法义不可得。华严唱曷[打-丁+罗]多(上声)字。名生死
    境界智慧轮。疏云。即执着义性。执着为生死
    境。义即智慧轮
    婆伽。秦言破。大品娑字入诸法破坏不可得
    故。论曰。知一切法不可得破相。华严唱婆
    (蒲饿切)字时。名一切智宫殿圆满庄严。疏云。即
    可破坏性。圆满之言。不空译为道场
    伽车提。秦言去。大品车字门。入诸法欲不
    可得故。如影五众亦不可得故。论曰。即知一
    切法无所去。华严唱车(上声)字时。名修行方便
    藏。各别圆满。疏云。即欲乐覆性
    阿湿么。秦言石。大品魔字门。入诸法魔字
    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牢坚。如金刚石。华
    严唱娑(苏纥切)么字时。名随十方现见诸佛。疏
    云。即可忆念性
    火夜。秦言唤来。大品火字门入诸法唤不可
    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无音声相。华严唱诃
    (上声)婆(上声)字时。名观察一切无缘众生。方便
    摄受。令出生无碍力。疏云。即可呼召性。无缘
    召令有缘故
    末嗟罗。秦言悭。大品嗟字门。入诸法嗟字
    不可得故。论曰。嗟字即知一切法。无悭无施
    相。华严唱?(七可切)字时。名修行趣入一切功德
    海。疏云。即勇健性
    伽那。秦言厚。大品伽字门。入诸法厚不可
    得故。论曰。即知诸法不厚不薄。华严唱伽(上
    声)字时。名持一切法云坚固海藏。疏云。即厚
    平等性
    他(土荼切)那。秦言处。大品他字门。入诸法处
    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无住处。华严吒
    字时。名随愿普见十方诸佛。疏云即积集性
    ??。秦言不。大品??字门。入诸法不来不去。
    不立不坐不卧。论曰。众生空法空。华严唱??
    (?杩?字时。名观察字轮有无尽诸亿字。疏云。
    即离诸喧诤。无往无来。行住坐卧。谓以常观
    字轮故
    颇罗。秦言果。大品颇字门。入诸法遍不可
    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因果空故。华严唱娑
    (苏纥切)颇字。名化众生究竟处。疏云。即遍满果

    歌大。秦言众。大品歌字门。入诸法聚不可得。
    论曰。即知一切五众不可得。华严唱娑(同前)
    迦字。名广大藏无碍辩。光明轮遍照。疏云。
    即积聚蕴性
    ?仓我切。大品?字门。入诸法?字不可得
    故。论曰。即知?字空。诸法亦尔。华严唱也
    (夷舸切)娑(苏舸切)字。名宣说一切佛法境界。疏云。
    即衰老性相
    遮罗地。秦言动。大品遮字门。入诸法行不
    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不动相。华严唱室
    者字时。名于一切众生界法雷遍吼。疏云。即
    聚集足迹。谓聚集一切众生。法雷即是足迹
    多罗。秦言岸。大品[口*宅]字门。入诸法驱不可
    得故。论曰。若闻多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
    可得。华严唱??耻加切)字时。名以无我法开晓众
    生。疏云。即相驱迫性。谓无我晓之。即为驱迫
    彼茶。秦言必。大品茶字门。入诸法边竟处不
    终不生。过茶无字可说。论曰。即知一切法。必
    不可得。华严唱陀字时。名一切法轮差别藏。
    疏云。此究竟含藏一切法轮。新译乃是茶字。
    大品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
    一字。南岳大师。用表四十二位。初阿字门表
    初住。后茶字门表妙觉。故曰过茶无可说字。
    为世执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
      名句文法篇第五十二
    瑜伽云。佛菩萨等是能说者。语是能说相。名
    句文身是所说相。成唯识论云。名诠自性。句
    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此非色心。属不
    相应行。名曰三假。婆沙问云。如是佛教以何
    为体。答一云语业为体。谓佛语言。唱词。评
    论。语音。语论。语业。语表。是为佛教。此语业
    师也。二云名等为体。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
    列。安布联合为名句文。云何但以声为教体。
    此名句师也。语业师难曰。名句文但显佛教
    作用。非是自体。名句师难曰。声是色法。如何
    得为教体。要由有名。乃说为教。是故佛教体
    即是名。名能诠义。故名为体。二师异见。冰执
    不通。正理论中双存两义。故正理钞云。案上
    二说。各有所归。诸论皆有两家。未闻决判。西
    方传说。具乃无亏。何者若以教摄机。非声无
    以可听。若以诠求旨。非名无以表彰。故俱舍
    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是
    色行蕴摄。体即教体。语即语业。名谓名句。言
    是色行蕴者。由声属乎不可见有对色在色
    蕴收。名句属不相应行在行蕴摄。体既通于
    色行。则显能诠之教。声名句文四法和合方
    能诠理。又复须知佛世灭后二体不同。若约
    佛世八音四辩梵音声相。此是一实。名句文
    身。乃是声上屈曲建立。此三是假。若约灭后
    众圣结集。西域贝叶。东夏竹帛书写圣教其
    中所载。名句文身咸属色法。此则从正别分。
    若乃就旁通说佛世虽正属声旁亦通色。如
    迦旃延撰集众经要义呈佛印可。斯乃通色。
    灭后正虽用色旁亦通声。以假四依说方可
    解。作此区别教体明矣。瑜伽论云。诸契经体。
    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十
    住品云。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文义相随理无
    舛谬。方为真教此叙体竟
    便善那。此云文身。慈恩疏云。文身者为名
    句依而显所表。显有四义。一扇。二相好。三根
    形。四盐。如次能显风凉大人男女味故。故名
    为显。即喻此文身能显于理。若依古译翻文
    为味。但是所显。非能显也。大乘入楞伽云。文
    身者。谓由于此能成名句。楞伽云。形身者谓
    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注曰。形身即字也。入楞伽云。字身者。谓声长
    短。音韵高下名为字身。今问文与于字为异
    为同。答若未改转斯但名字。若已改转文即
    是字。是则依类像形为字。形声相称曰文
    那摩。此云名。楞伽云。名身者谓依事立名。
    是名名身
    波陀。秦言句。句谓句逗。逗止也。住也。大论
    云。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
    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
    和合名为菩提。大乘入楞伽云。句身者。谓能
    显义决定究竟。成唯识论云。句诠差别如名
    为眼即诠自性。若言佛眼天眼乃显句诠差
    别也
    阿耨?睹婆。或轮卢迦波。天竺但数字满
    三十二。即为一偈。号阿耨?睹婆偈
    蕴驮南。此云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
    施他诵持
    跋渠。法华文句云。中阿含翻品。品者义类
    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或佛自唱品如梵
    网。或结集所置。如大论(大品一部结集之家本唯三品)或译人
    添足如罗什(什师以类加之成九十品)
    弥底。此云正量。相宗明三种量。一现量。唯约
    佛果起后得智见实相理有二。一定位。定心
    澄湛境皆明证故名现量。现者明也。二散心
    现量。如五识缘色等时。亲明而取局附境体
    分明显现。现者亲也。二比量。通约凡夫至等
    觉比量生解。如远见烟比知有火。虽不见火
    言非虚故。三证言量。诸佛经教以为证。准因
    明论云。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
    量及似唯自悟。明义有八。一能立三支。譬喻
    宗因。由此譬况喻晓宗因。宗者所宗所主之
    义。因者所以义。建立义。世亲已前宗等皆为
    能立。陈那已后唯以一因二喻为能立。宗是
    所立。二能破。三似能立。四似能破。五现量。
    六比量。七似现量。八似比量。因明疏云。刊定
    法体要须二量。现量则得境亲明。比量亦度
    义无谬。度共相境无邪谬矣。宗镜云。教无智
    而不圆。木匪绳而靡直。比之可以生诚信。量
    之可以定真诠。杜狂愚之妄说。故得正法之
    轮永转。唯识之旨广行则事有显理之功言
    有定邦之力
    都罗。此云喜。释论云。五尘中生乐名乐。法尘
    中生乐名喜。先求乐愿令众生得从乐。因令
    众生得喜。又云。?乐名乐。细乐名喜。譬如初
    服药时名乐。药发遍身时名喜。智论明示教
    利喜。示人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生死为
    丑。涅??安隐为好。分别三乘。分别六波罗蜜
    名示。教者教言汝舍恶行善。利者未得善法
    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引导令出。汝莫于因
    时不求果。汝今虽勤苦果报出时大得利益。
    令其心利故名利。喜者随其所行而赞叹之。
    故名为喜。以此四事庄严说法。智论明三事
    具足故大欢喜。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
    净。三依法得果清净。论又问。是诸罗汉已证
    实际无复忧喜。小喜尚无。况大欢喜。答罗汉
    离三界欲。未得一切智慧。故于诸甚深法中。
    犹疑不了是般若中了了解说。断除其疑故
    大欢喜
    摩诃罗。此云无知。律中阿难摄众无法。迦叶
    诃言年少。阿难言。我今头白。何故名年少。答
    云。汝不善察事同年少。老年愚法岂不例之
    梵坛。此云默摈。梵坛令治恶性车匿。五分云。
    梵坛法者。一切七众不来往交言。若心调伏
    为说那陀。迦旃延经。令离有无即入初果。文
    见阐释迦注
    唱萨。此言讹也。正言娑度。此云善哉
    阿呼。此云奇哉
    ?维。或耶旬。正名茶?场4嗽品偕铡N饔蚣?br> 云。涅叠??那。旧?维讹也。通慧音义云。亲问
    梵僧未闻?维之名
    陀呵。云烧。纂要云。用照则暗不生。用烧则
    物不生
    僧柯栗多弭。此云有为。大品云。一者有为
    法相。谓十八空智。乃至八圣道智。十力。四无
    所畏。世间法。出世间法等。二者无为法相。无
    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
    自性。大论释曰。有为法相是作相。先无今有
    已有还无故。与上相违即无为法相。然此二
    法。若约相即如般若云。佛告善现不得离有
    为说无为。不得离无为说有为(宗镜云。或事理相即亦得。此理是成
    事之理。此事是显理之事)。若约俱立。如华严云。于有为界示
    无为理。不灭有为之相(宗镜云。或理事不即亦得。以全理之事非理。能依非所
    依不坏俗谛故)。于无为界示有为之法。不坏无为之性
    (宗镜云。以全事之理非事。所依非能依不隐真谛故。若约俱泯)。道智经云。所谓一
    心本法非有为故能作有为。非无为故能作
    无为
    般遮于瑟。或般遮跋利沙。此云五年一大

    般遮于旬。此云五神通人。经云。般遮于旬。
    乃以其瑟。歌颂佛德
    四?成崧蕖D罘鹑?辆?啤6韧盐宓浪?成?br> 罗。注云。此或言施戒法。此无悭义
    没栗度。此云?。物柔曰?
    丽掣(昌制)?场4嗽葡富?br> 谆(之闰)那。此云碎未
    四摩。此云别住。此处作法。余不相通
    ?焐?嵘场4嗽器佟N奚弦谰?啤S裟嵘扯?br> 骨涌起。自然成髻。故名肉髻
    乌瑟腻沙。此云佛顶
    母陀罗。?d李曰。结印手也
    迦私。或迦尸。此云光。能发光故。释迦世尊
    圆光一寻。阿弥陀佛光明无量。智论云。无量
    有二种。一者实无量。二者有量之无量。见第
    七卷
    舍利。新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
    云灵骨。即所遗骨分。通名舍利。光明云。此舍
    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量上福
    田。大论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经卷是法身舍
    利。法苑明三种舍利。一是骨。其色白也。二是
    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
    菩萨罗汉。皆有三种。若佛舍利椎击不破。弟
    子舍利椎试即碎。感通传天人王?言。是大
    吴兰台臣也。会师初达建业。孙主即未许之。
    令感希有之事。为立非常之法。于时天地神
    只咸加灵被。于三七日。遂感舍利。吴主手执
    铜瓶。倾铜盘内。舍利所冲盘即破裂。火烧。椎
    试俱不能损。遂兴佛法。又多闻长子名那吒。
    尝以佛牙赠宣律师
    太祖皇帝疑非真牙。以火?之。了然不动。
    遂成愿文。太宗皇帝圣制颂曰
     功成积劫印文端  不是南山得恐难
     眼睹数重金色润  手擎一片玉光寒
     炼时百火精神透  藏处千年莹彩完
     定果熏修真秘密  正心莫作等闲看
    真宗皇帝圣制偈曰
     西方有圣号迦文  接物垂慈世所尊
     常愿进修增妙果  庶期饶益在黎元
    仁宗皇帝御制赞曰
     三皇掩质皆归土  五帝潜形已化尘
     夫子域中夸是圣  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躯只见空遗家  何处将身示后人
     惟有吾师金骨在  曾经百炼色长新
    徽宗皇帝。崇宁三年重午日。尝迎请释迦佛
    牙。入内祈求舍利感应。隔水晶匣。出如雨点。
    神力如斯。嘉叹何已。因以偈赞
     大士释迦文  虚空等一尘
     有求皆赴感  无刹不分身
     王莹千轮在  金刚百炼新
     我今恭敬礼  普愿济群轮
    摩那末那。此云意生身。楞伽经明三种意生
    身。山家法华玄。净名疏。辅行记。伸明此义。
    其名互出。后学披卷罔晓厥旨。由是不揆庸
    浅。辄开二门
    初释通号 次辩别名
    原夫通号意生者。意谓作意。此显同居之修
    因。生谓受生。此彰方便之感果。故曰安乐作
    空意。三昧作假意自性作中意。又意者如意
    故。魏译入楞伽经云。随意速去。如念即至无
    有障碍名如意身。又意者意忆故。唐译大乘
    入楞伽经(文有七卷)。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
    速疾无碍名意生身。此即从譬号意生身。彼
    经两义。释此通名。初云大慧譬如心意。于无
    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
    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
    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次云如幻三昧力。
    神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愿故。犹
    如意去。生于一切诸圣众中。辅行释云。初云
    忆处。次云忆愿。二义并是意忆生故。名为意
    生。然此通名。先达释云。生方便已。忆先同居
    所见凡境。智愿熏修作意求生。神通化物。
    今谓此解违文失旨。且违文者。净名疏云。三
    种意生身所不能断。故生有余。受法性身。是
    则祖师释名。从下以生上。先达解义自上而
    来下颠倒谈之。违逆文矣。其失旨者。经中
    忆先所见本是喻文。先贤迷之而作法解。故
    知旧释未善通名也。然智者疏称意生身。以
    依宋译楞伽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文有四卷)荆溪记中名意成
    身。以准唐译楞伽故。虽二经名殊而义归一
    揆。以后译经。取成就义号意成身。故记主云。
    成之与生。并从果说。是则意之一字乃顺于
    因。生之一字则从于果。故知此名因果双立
    也。次辩别名者。初法华玄云。一安乐法意
    生身。此欲拟二乘人。入涅??安乐意也。二三
    昧意生身。此拟通教出假化物用神通三昧
    也。三自性意生身。此拟别教修中道自性意
    也。今释曰。初名安乐者。以旧经云安住心海
    识浪不生故。智者立为安乐法也。此乃用经
    义以立名。二名三昧意生身者。以旧经云得
    如幻三昧无量相力具足庄严随入佛刹故。
    智者立为三昧意生也。然则今宗三谛俱受
    三昧之名。此文既以神通而释。则当俗谛三
    昧。如释签云。若于诸知识所。但得俗谛三昧。
    但破无知。名为无明。今此三昧与彼文同。三
    曰自性者。以旧经云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
    相故。智者立为自性意生。以别教中道是诸
    法之自性故。净名记云。若不见中则不见于
    诸法自性。然此玄义。不用被接解释。唯约前
    之三教以伸者斯则顺乎教旨也。良以作意
    之名。从偏教立。由无照性之功。遂有别修之
    行。所以圆教无此意耳辅行云。玄文不云摄
    入三者。以观胜故且置不论。又意生之名。宜
    在教道。二净名疏云。一三昧正受意生身。恐
    是通教同入真空寂定之乐故。涅??云。声闻
    定力多故。不见佛性。二觉法性意生身。恐是
    别教菩萨。虽证偏真。而觉知有中道法性。三
    无作意生身。此恐是圆教菩萨。观于中道无
    作四谛。圆伏无明。今释曰。初名三昧。吾祖既
    以真空寂定而释。此则属乎真谛三昧。以此
    之定心寂不动。故名正受。位次言之如记主
    云。若约通教。七地已上或至九地。此之初名。
    全依经立(经如下引)二名觉法性者。觉谓觉知法性
    乃是但中之理。以位言之。如记文曰。言自性
    者。别住同通。应取十行。此之一名。亦依经
    立。三名无作者圆中称性。修德行亡。故云无
    作。以位言之。如记主云圆教既云伏于无明。
    即知七信也。然兹疏文若约正接甄明。此用
    通教一正。以释初名。复以别圆两接销后二
    义。若望玄文。前则无于三藏。后乃加乎圆教。
    而此文中前无三藏者。乃顺教旨。以界外之
    土小乘未诠故。谈意生不用三藏。后加圆
    者。此顺位义以由别圆似解未发真修。皆名
    作意。然净名疏。明意生身。虽指胜?。及乎释
    义。全用楞伽。当知胜?但有通名。无别号矣。
    三辅行记云。一入三昧乐意成身。亦云正受。
    即三四五地。心寂不动故。二觉法自性意成
    身。即八地中普入佛刹故。以法为自性。三种
    类俱生无作意成身。谓了佛证法。今释曰。初
    之一名。既指通教三地已去。与前二文。名义
    大同。如唐译经云。三四五地入于三昧。离种
    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识浪波。了境心
    现皆无所有。是名入三昧乐意成身(宋译魏译则名三昧乐正
    受意生身)二名觉法自性意成身者。与妙玄第二名
    异义同。然记文中。既指八地入假。乃以觉了
    如幻之法通达自在。名为觉法自性。故唐译
    经云。谓八地中了法如幻皆无有相。心转所
    依。住如幻定。及余三昧。能现无量自在神通。
    如华开敷。速疾如意。如幻如梦如影如像。非
    造所造与造相似。一切色相具足庄严普入
    佛刹。了诸法性。是名觉法自性意成身(宋译名觉
    法自性性意生身。魏译名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三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
    成身者。种以能生为义。类从流类立名。中道
    之观。能生佛界。故此因位与果为类。故曰种
    类俱生也(经中亦名圣种类身)。言无作者。别十回向。了佛
    证法。故名无作。故唐译经云。了达诸法自证
    法相。是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宋魏二译此名皆同)。
    然第三名虽三文立名俱异。而同对中观。复
    与净名第二之名义亦同矣。然荆溪师自断
    记文则云。此约通教及以别接。竖判次位。故
    知辅行用通一正及别接也。问曰。凡作记者。
    本扶于疏。何缘此记。释意生身。但用通教。竖
    论位次。有异智者二疏之义。答曰。准记示云。
    故知今判与经意同。经文未摄别位为异。是
    知荆溪异智者者。为顺本经故。问曰。准经判
    位。既唯在通。何缘智者用四教释耶。答曰。
    只由意生之义该乎九人(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三十心。圆十信位)。所
    以吾祖就义释之。适时有异问曰。天台顿悟
    法相朗然。净名疏内焉称恐是。法华玄中安
    言欲拟乎。答曰。净名记云。皆言恐者。尊重圣
    典。兼示无执。三重阶降。经文义含为是何教。
    所以立名既通。解义难局。或以偏圆而释。或
    约正接而伸。不固执之。乃云欲拟。问曰。小教
    不谈界外。二乘但谓无生。何尝要心。生方便
    耶。答曰。法性之土。虽昔未闻变易之身。在后
    当受。何者期心趣果秉志修因。欲出烦恼之
    方。愿入涅??之境。未亡取舍还有死生。如是
    之怀。宁逃作意欤。人不晓之。却云约大乘判。
    谬之甚矣。问曰。是时过意地住在智业中是
    则大论明于实报既是智生。何故净名定于
    十地。犹通意生耶。答曰。净名记云。一者但
    是未极名意。二带教道挫之言意。问曰。宝性
    论云。二乘于无漏界。生三种意阴。未审意生
    意阴同异云何。答曰。释签解云。二乘在彼三
    中之一。今通言之故云三种。非谓二乘尽具
    三也。言意阴者。由意生阴名为意阴。又作意
    生阴。名为意阴。又意即是阴。名为意阴。前之
    两释从因得名。后之一释从果立号。荆溪既
    云。二乘在彼三中之一。此乃当于安乐法意。
    是则经与论文。名虽小异。义实大同。昔因讲
    次。聊述梗概。今附此集。刊助来哲
      增数譬喻篇第五十三
    太虚水月。并喻体空。兔角龟毛皆况名假。
    因动背定。比舟行而岸移。由妄迷真。譬云
    驶而月运。六道生死。若朽故之火宅。诸佛涅
    ??譬清凉之宝渚。今欲开解遂集譬喻。俾闻
    法人见月亡指。冀修行者。到岸舍筏。故引而
    伸之
    阿波陀那。此云譬喻。文句云。譬者比况也。
    喻者晓训也。至理玄微。抱迷不悟。妙法深奥。
    执情奚解。要假近以喻远。故借彼而况此。涅
    ??经说喻。有八种。一顺喻。二逆喻。三现喻。四
    非喻。五先喻。六后喻。七先后喻。八遍喻。顺
    喻者。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
    等。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戒满足故。
    不悔心满等。逆喻者。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
    河有本所谓小河等。以喻涅??有本。谓解脱
    等。现喻者。众生心性犹如猕猴。非喻者。如来
    曾对波斯匿王说。有四山从四方来欲害于
    人。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即答云。唯当专心
    持戒布施。四山即是生老病死。常来切人。故
    云非喻。先喻者。譬如有人贪着妙华欲取之
    时。为水所漂。众生亦然。贪着五欲。为生老病
    死之所漂没。后喻者。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
    ?v虽微。渐盈大器。先后喻者。譬如芭蕉生果
    则死。愚人得养亦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
    遍喻者。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树。其根深入。
    有五由旬。枝叶四布。叶熟则黄。诸天见已。心
    生欢喜。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枝变色已。又生
    欢喜等。我诸弟子亦如是。叶色黄者。喻我弟
    子念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须发
    等。经中具说。以此树等。遍喻佛弟子等。故云
    遍喻。又第五卷明分喻云。面貌端正。如盛满
    月。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可即同于面。
    雪山不可即是白象。不可以喻喻真解脱。为
    众生故。故作是喻(雪山比象安责尾牙满月况面。岂有眉目)
    斫讫罗。此土翻轮。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
    千。其轮本来常清净。言三转。一曰示转。二曰
    劝转。三曰证转。所云法者。轨持名法。轨谓轨
    则。令物生解。持谓任持不舍自体。辅行云轮
    具二义。一运转义。二摧碾义。文句云。转佛心
    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辅行云。以
    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
    能安。法轮亦尔。坏烦恼怨安住谛理。智论云。
    诸佛法轮有二种。一者显。二者密。显谓显露。
    言显义露。号显露教。如在鹿苑显为五人说
    小密为八万说大。密谓秘密。先达释秘。乃分
    二种。一者隐秘。在昔四时。权谋隐覆曰秘。神
    用潜益曰密。二者真秘。在今法华。昔所未说
    为秘。开已无外为密。今论秘密。复有二种。一
    者至理秘密。阿含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
    义谛无声字。故楞伽云。我于某夜成道。某夜
    入般涅??。中间不说一字。依何密语。作如是
    说。佛言依二密语。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发
    轸释云。自得法者。修德也。本住法者性德也。
    是则如来道场所得实智。是法非思量分别
    之所能解。亦不可以容声矣。故法华云。止止
    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言语道断。故不须说。心
    行处灭。故妙难思。所以掩舌摩竭。用启息言
    之津。杜口?骋?R酝ǖ靡庵?贰9蚀锬ノ骼础?br> 少林面壁。神光往彼。晨夕参承。夜遇大雪。坚
    立不动。迟明过膝。师悯问曰。当求何事。光悲
    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师曰。诸佛无
    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而忍。岂以
    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
    闻师诲。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
    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
    断臂吾前求。亦可在。遂与易名慧可。光曰诸
    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
    安。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据此达磨。但为除病。道绝言说。二者言词秘
    密。如诸神咒。虽立语言词句义密。人不能解。
    究此密谈之法。意在遮恶持善。故陀罗尼翻
    为遮持。遮谓遮恶。持谓持善。此释龙树二种
    法轮。若依天台乃辨八教。顿渐秘密不定。示
    佛设化之仪式。名化仪四教。藏通别圆释佛
    化物之法门。号化法四教。方味具足。应病授
    药。烦恼恶疾。自然消伏。宗镜问。达磨以心传
    心。不立文字。何用广引佛菩萨教。借虾为眼。
    无自己分。答木匪绳而靡直。理非教而不圆。
    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
    凭有据。圭峰云。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
    口必不相违。忠国师云。应依佛语一乘了义。
    契取本源心地。转相传授。与佛道同。五祖庄
    严大师一生训徒。常举维摩曰。不着世间如
    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碍。稽
    首如空无所依。时有人问。此是佛语。欲得和
    尚自语。师云。佛语即我语。我语即佛语。愿诸
    智者勿分别焉
    一门。法华云。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天台
    释曰。别者一谓一理一道清净。门谓正教。通
    于所通。小谓不容断常七方便等教理宽博。
    则非狭小。众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将谈无
    机。故言狭小耳。通者理纯无杂故言一。即理
    能通故言门。微妙难知。故言狭小。教者十方
    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
    故言门
    二翼。亦喻二轮。又譬二门故。止观云。驰二轮
    而致远喻止观以横周。鼓两翅以高飞譬定
    慧之竖彻。故荆溪咨左溪曰。畴昔之夜梦。披
    僧服腋二轮。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噫汝当以
    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之渊乎。大品佛告
    须菩提。譬如有翼之鸟飞腾虚空而不堕坠。
    虽在空中亦不住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
    复如是。学空解脱门。学无相无作解脱门。亦
    不作证。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譬二门者。智
    论云。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
    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菩萨入福德
    门。除一切罪。所愿皆得。若不得愿者。以罪垢
    遮故。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二事
    一故。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罗蜜。要因禅定
    门。禅定门必须大精进力。此以六度。合譬二
    门。免踟蹰于小迳。令优游于通衢也。宝积
    喻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又喻二种痈疮。
    一者见求他过。二者自覆己罪。又喻二种毒
    箭双射其心。一邪命为利。二乐好衣钵。此三
    双喻览宜自照。中绳之谓君子不中绳之谓
    小人焉
    三目。涅??云。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章安涅
    ??疏云。摩醯首罗。居色界顶。统领大千一面
    三目。三目一面。不可单言一三纵横。若并若
    别。能严天颜。作世界主。彻照三千。不纵不
    横。严主照世。一切皆成。三德亦尔。纵横并
    别。秘藏不成。不纵不横。秘藏乃成。天台云。
    备说三德。为涅??。虽三点上下而无纵。表里
    而无横。一不相混。三不相离。释签云。上下
    是纵义。虽一点在上。不同点水之纵。三德亦
    尔。法身本有。不同别教为惑所覆。表里是横
    义。虽二点居下。不同烈火之横。三德亦尔。二
    德修成。不同别人理体具足而不相收。故借
    纵横之譬。显非并别之法。斯可通喻十种三
    法。如光明玄。学者览之
    四蛇。金光明云。犹如四蛇同处一箧。四大
    ?蛇。其性各异。天台释云。二上升是阳。二下
    沈是阴。何故相违。犹其性别。性别那能和合
    成身。故大集云。昔有一人。避二醉象(生死)缘
    藤(命根)入井(无常)有黑白二鼠(日月)?芴俳?稀E?br> 有四蛇欲螫(四大)下有三龙吐火张爪拒之(三毒)
    其人仰望二象已临井上。忧恼无托。忽有蜂
    过遗蜜滴入口(五欲)是人唼蜜。全亡危惧
    四喻。金光明经。四佛同举山斤海滴地尘空
    界。尚可尽边。无有能计释尊寿命。天台释云。
    若从信相所疑。应言寿有量。若从四佛释疑。
    应言寿无量。孤山索隐未善此文。执能喻之
    有量。迷所况之无量。以下三无常之数。释上
    三常寿之身。报应淆混。疑释颠倒。垂裕后昆。
    当详察焉
    五味。圣行品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
    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譬
    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
    罗。从九部出方等从方等出摩诃般若。从摩
    诃般若出大涅??。此喻一取相生次第。牛譬
    于佛。五味譬教。乳从牛出。酥从乳生。二酥醍
    醐次第不乱。二喻浓淡。此取一番下劣根性。
    所谓二乘在华严座。不信不解。不变凡情故
    譬其乳。次至鹿苑闻三藏教。二乘根性依教
    修行。转凡成圣。譬转乳成酪。次至方等闻弹
    斥。声闻慕大耻小。得通教益。如转酪成生酥。
    次至般若。奉敕转教。心渐通泰。得别教益。如
    转生酥成熟酥。次至法华。三周说法。得记作
    佛。如转熟酥成醍醐。此乃约教竖辨。其如约
    教横辨。兼但对带多少可知。晋华严云。譬如
    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
    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又云譬如
    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此
    喻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天台准涅
    ??五味演第三平地。开为三时。方等如食时。
    般若如禺中。法华如正午。释签问曰。应还取
    涅??本文。何以却取华严文耶。非但数不相
    当。亦恐文意各别。答涅??五味转变而只
    是一乳。华严三照不同。而只是一日。今演
    平地之譬。以对涅??后之三味数虽不等。其
    义宛齐。又涅??以牛譬佛乳从牛出。譬佛初
    说大。乳出已后。其味转变犹成分譬。故此下
    文义立五味皆从牛出。未若华严日譬于佛。
    光譬说教。日无缘慈非出而出众机所扣。非
    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禀教光。
    终归等照。故用两经。二义相成。佛出娑婆慈
    济群汇。经五十年普润无方。而此二喻粲然
    可观。乃使感应之道彰矣。华严五喻别况五
    蕴。文见心经辅中记也
    六贼。原性明静。因情昏散。狂心若歇。真佛自
    彰。当知尘识是贼。止观如兵(禅止心散观照心昏)。喻虽遣
    兵而讨贼。法要即贼以成兵。如楞严曰。眼耳
    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媒训谋谋合二姓名
    媒。六根能生六识。令着六尘。所以六根如媒人也)。金光明云。犹如世人驰
    走空聚(六根虚假如空聚落)。六贼所害愚不知避(六尘污染害智慧命劫功
    德财故名六贼)。亦名六衰。妙乐云。衰只是贼。能损耗
    故。法句经云。昔佛在时。有人河边树下学道。
    经二十年。但念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心无宁息。佛知
    可度。化作沙门树下共宿。其夜月明。龟从河
    出。野干欲?n。龟缩其头尾及四足。藏于甲中。
    狗不得便。须臾远去。龟还入水。道人见此。语
    沙门曰。龟有护命之铠。野干不能得便。沙门
    对云。世人不如此龟。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复
    说偈曰。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
    无患。须知无为能杀其贼。故安般守意经云。
    有外无为有内无为。外无为者。眼不视色(色坏我眼
    为恩爱奴。一角大仙因着色故。颈骑?H女)耳不听声(鼓乐歌笑闻生惑着。五百仙人。闻女歌声皆失
    禅定)鼻不受香(种种香气动诸结使爱莲华香池神诃责)口不味味(沙弥味酪为酪中虫
    何况贪食酒肉葱薤)身离细滑(智论明术婆伽欲火内发烧身为灰)意不妄念(楞严云纵
    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惟无念三昧经云。人生世间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想秽念多故。一
    善念者。得善果报一恶念者得恶果报。如响应声。如影随形。若摄念者心不放逸)。内无为者。
    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此名六妙门一数息。二随息。三止。四观。五还。六净)。经
    又问曰。现有所念何以无为。答身口为戒。意
    向道行虽有所念。本趣无为也。无行经云。观
    身毕竟无。观受内外空。观心无所有。观法但
    有名。古德云。见闻觉知本非因(见色闻声觉香味触心知六尘)。
    当体虚玄绝妄真。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
    是释迦身无机子。复述短颂普劝。人间寿短
    地狱苦长。恶须日息善要时扬
    六喻。秦金刚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
    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初喻梦者寝中神游
    也。列子分六梦。一正梦(平居自梦)二愕梦(惊愕而梦)。三思
    梦(思念而梦)四寤梦(觉而道之而梦)五惧梦(思惧而梦)六喜梦(善悦而梦)
    周礼占六梦之吉凶。善见律明四种梦。一四
    大不和梦。梦见山崩飞腾虚空。或见虎狼师
    子贼逐。二先见故梦。昼见白黑及男女相。夜
    克梦见。三天人与梦。若善知识天人示善得
    善。若恶知识示恶得恶。四想心故梦。前身修
    福。今感吉梦。先世造罪。今感凶梦。石壁法师
    释梦喻云。如有一人(真如一心)忽然睡着(不觉无明忽起)作梦
    (最初业识相)见(转识相)种种事(现识相)起心分别(六[夕/鹿]初智相)念念
    无间(二相续相)于其违顺。深生取着(三执取相)为善为恶。
    是亲是疏(四计名字相)。于善于亲则种种慧利。于恶
    于疏则种种凌损(五起业相)或有报恩受乐。或有报
    怨受苦(六业计苦相)。忽然觉来上事都遣(觉唯心故。佛如梦觉如莲华
    开)释签辨梦三观云。如于梦中修因得果梦事
    宛然即假也。求梦不可得即空也。梦之心性
    即中也。止观云。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
    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
    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
    达中道圆照三谛。二喻幻者。楞伽云。如工
    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
    干形色。起种种妄想。释签云。焰幻之名。通于
    偏圆。今从圆说一心三幻。净名记云。具如幻
    化。俗同真异。一俗三真。指要立三种幻。以性
    夺修幻。但理随缘幻。缘生无体幻。故指要云。
    性本圆具遍发由熏。以性夺修。故修如幻。又
    云然此尚非但理随缘之幻。岂同缘生无体
    之幻。方知如幻名同。幻义各异。三喻泡者。
    净名疏云。上水?v下水上水为因。下水为缘。
    得有泡起。斯须即无。四喻影者。颜氏家训
    云。影字当为光景之景。凡阴景者因光而生。
    即谓景也。尚书云。惟景响。晋葛洪字苑傍加
    [彰-章](于景切)梵云频婆帐。此云身影。净名疏云。有
    物遮光。则有影现。物异影异。物动影动。无明
    行业。遮理智光。则有三事报身影现。业异从
    生至死。流动非一。五喻露者。大戴礼云。露
    阴阳之气也。夫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气胜
    则散雨露。朝阳才照薤露即??。人生处世。
    庵忽何期。六喻电者。经律异相。明四电
    师。或云电是龙瞬眼生光。五经通义曰。电雷
    光也。顾凯之曰。电阴阳相触为雷电。经取疾
    速之象。令悟无常之法。性通达者当起信志
    (此释六种能喻)其所譬法。今述颂曰
     世界变成如幻化  爱想行起似浮泡
     法尘缘虑同观影  身似露珠垂树梢
     过去翻思事若梦  现前如电耀荒郊
     须知毕竟常空寂  自是无端与物交
    六轮。本业璎珞经云。铁轮十信位。铜轮十住
    位。银轮十行位。金轮十向位。琉璃轮十地。摩
    尼轮等觉妙觉
    七华。维摩经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天
    台释云。觉意即七觉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七觉
    调停生真智因华。故智论云。无学实觉。此七
    能到。故以为华。又云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
    华。天台释云。一戒净(是正语业命)。二心净(是精进念定)。三
    见净(是正见正思惟)四断疑净(是见道)五分别净六行净(是修
    道)七涅??净(是无学道)又涅??云。譬如有人而有七
    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
    然于病者心则偏重。章安释云。或以七方便
    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是七子
    中。有起过者。心则偏重。又智论云。智度大道
    佛善来。智度大道佛穷底。智度相义佛无碍。
    稽首智度无子佛。古人立四义释无子。一者
    无等。一切众生无与佛等。二云无碍。佛是法
    王。于法自在。三云无子复有二义。一者就理。
    佛能体悟无生真理。名为无子。二者就事。如
    来生死种子已尽。故名无子。四者无子。亦有
    二义。一者般若名为佛母。母有七子。谓佛菩
    萨及辟支佛并四果人。此七子中佛最居长。
    故云无子。二者无明弊中无有智慧种子。故
    云无子
    八筏。郭璞云。水中[竺-二+稗]筏。功德施论云。如欲济
    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之而去。智论引筏
    喻经云。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宜应
    弃舍。况不善法。斯乃无所得之要术。俾不凝
    滞于物矣。故德王品曰。譬如有王(智论王喻魔王)以
    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瞻养。若令一蛇生嗔
    恚。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其人怖畏。舍箧逃走。
    王时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后。一人藏刀。诈
    为亲善。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
    聚中。不见人物。即便坐地。闻空中声云。今夜
    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恐怖复舍而去。路值一
    河。其水漂急。即取草木为筏。截流而去。既达
    彼岸。安隐无患。菩萨亦尔。闻涅??经。观身如
    箧。四大如蛇。五旃陀罗。即是五阴。诈亲即贪
    爱。空聚即六入。六贼即外六尘。河即烦恼筏
    即道品(智论云筏是八正道)到于常乐涅??彼岸。又喻八
    轮。正理论云。如世间轮有辐毂辋。八支圣道
    似彼名轮。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辐。正语
    正业正命似毂。正定似辋。三事具足可乘转
    于通衢也
    九喻。方等如来藏经。佛为金刚藏菩萨。说一
    法九喻。具有十文。经云。我以佛眼。观一切众
    生。诸烦恼中。有佛智眼。有如来身。结加趺
    坐。俨然不动。下有九翻长行偈颂(宝性论。佛性论具释
    圭山疏引今略录示)。一偈云。譬如萎变华(论云贪烦恼亦尔。初乐后不乐)。其
    华未开敷。天眼者观见。如来身无染(此法身体)二云
    譬如岩树蜜(说一味法)无量蜂围绕(论云群蜂为成蜜嗔心?诸人)。善
    方便取者。先除彼众蜂。三云譬如彼粳粮(说种种法)
    糠[禾*会]未除荡(论云如是痴心缠。不见内坚实)。贫者犹贱之。谓为
    可弃物。四云如金在不净(真如不变)隐没莫能见(论云
    增上贪嗔痴。圭山云。上三种子。今喻[夕/鹿]显现行。发身口意。造一切业。故云增上)。天眼者乃见。
    即以告众人。五云譬如贫人家(根本无明无覆无记。未有爱恶之
    相。名无明住地)。内有珍宝藏(法身为万德所依)主既不知见宝。
    复不能言。六云譬如?罗果(此喻见惑)内实不毁坏
    (报化身佛性)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七云譬如持
    金像(出缠法身)行诣于他方裹以秽弊物(此喻思惑)。弃之于
    旷野。八云譬如贫女人。色貌甚丑陋(喻八不净地垢)
    而怀贵相子当为转轮王(喻成报身)九云譬如大冶
    铸。无量真金像(喻成化身)愚者自外观。但见焦黑土
    (八九十净地诸垢)又魏译金刚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
    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弥勒颂曰。见
    相及于识。器身受用事。过去现在法。亦观未
    来世。论释曰。譬如星宿为日所映有而不现。
    能见心法。亦复如是(此譬相分)又如目有翳则见毛
    轮等色。观有为法。亦复如是。以颠倒见故(此譬
    相分大云释曰。此喻若执在意见实我法。此翳配在第七。以常行故。圭山云。既在第七。即知是见分。毛轮喻我法。
    我法即第七家。相分是第八也)又如灯识亦如是。依止贪爱法
    住故(此喻识体)又如幻所依住处。亦复如是。以器世
    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此譬器)又如露身亦如
    是。以少时住故(此譬身)又如泡所受用事亦如
    是。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此喻受用事故)又如梦过去
    法亦如是。以惟念故(此喻过去法)又如电现在法亦
    如是。以刹那不住故(譬现在法)又如云未来法亦如
    是。以于子时阿梨耶识为一切法。为种子根
    本故(此譬未来法)
    十宝。光明云。我当安止住于十地。十种珍
    宝。以为脚足。天台释云。珍宝者十地。因可贵
    诸地。即是珍宝也。脚足者十地是果。家之基。
    故言脚足。又十度是十地之脚足。于余功德
    非为不修。随力随分。正以檀为初地之足。檀
    足若满。得入初地。乃至智度足满。得入十地。
    又如法华十喻。况胜文见彼经
      半满书籍篇第五十四
    涅??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
    无已。将诣师所欲令受学。惧不速成。寻便将
    还。以爱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诲
    ?迟ぢ蘼邸:我怨省R云溆字闪ξ纯肮?br> 离?摇4巳ナ椤J兔?皇槭?病<褪?镆病4?br> 秋左传序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文选注云。大竹名策。小竹名简。木板名牍。尚
    书序云。伏羲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
    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
    常道也。世历明三古。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
    古。孔子为下古。司马迁史记辨六宗。一阴阳。
    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
    失也。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
    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不可易也。三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
    本节用不可废也。四名者使人俭而善失真。
    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五法者。严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六道德者。
    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其为术也。明阴阳
    之大顺采儒墨之善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
    多。班固汉书明九流。一儒流。顺阴阳陈教化。
    述唐虞之政。宗仲尼之道焉。二道流。守弱自
    卑。陈尧舜揖让之德。奉周易之谦恭也。三阴
    阳流。顺天历象敬受民时矣。四法流。明赏敕
    法。以顺礼制耳。五名流。正名列位。言顺事成
    矣。六墨流。清庙宗祀。养老施慧也。七纵横
    流。谓受明使专对权事焉。八杂流。兼儒墨之
    铨。含名法之训。知国大体。事无不贯矣。九农
    流。劝励耕桑备陈食货耳。弥天云。史迁六氏。
    道家为先。班固九流。儒宗为上
    悉昙章。西域悉昙章。本是婆罗贺磨天所
    作。自古迄今更无异书。但点画之间。微有不
    同。悉昙此云成就所生。悉昙章是生字之根
    本。说之为半。余章文字具足说名为满。又十
    二章。悉名为半。自余经书记论为满。类如此。
    方由三十六字母而生诸字。泽州云。梵章中。
    有十二章。其悉昙章以为第一。于中合五十
    二字。悉昙两字是题章总名。余是章体。所谓
    恶阿乃至鲁流卢楼
    ?迟ぢ蕖U氯羰柙弧4嗽谱直尽:游髟啤J兰?br> 文字之根本。典籍音声之论。宣通四辩诃责
    世法赞出家法。言词清雅。义理深邃。虽是外
    论。而无邪法。将非善权大士之所为也。故以
    此论。喻方等经。三藏传云。其音不正。正云??br> 耶羯剌?。(女感)此翻为声名记论。以其广纪
    诸法能诠故。名声名记。成劫初梵王说百万
    颂。住劫初帝释略为十万颂
    摄拖?驮。此云声明。西域记云。开蒙诱进。
    先遵十二章。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言。五
    明者。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
    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
    药石针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真伪(外道言论)
    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大般若云。五
    地菩萨。觉五明。此内五明也。外五明者。前四
    明同。五曰符印
    韦陀。亦名吠陀。此云智论。知此生智。即邪
    智论。亦翻无对。旧云?惩佣镆病Nね佑兴摹R?br> 阿由。此云方命。亦曰寿。谓养生缮性。二夜
    殊谓祭祀祈祷。三娑[么-ㄠ+吕]。谓礼仪占卜兵法
    军阵。四阿达婆。谓异能技数禁咒医方。索隐
    引摩蹬伽经云。初人名梵天造一韦陀。次有
    仙名自净。变一为四。一名读诵。二名祭祀。三
    名歌咏。四名穰灾。次名弗沙。有二十五弟
    子。各一韦陀。能广分别。或云韦陀。是符檄。
    汉书高纪曰。檄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
    召也。其有急事。则加鸟羽。插之示疾速也
    ?衣飞?浮;?衣ァN奖狈奖叽θ耸?br> 僧?衣邸U?粕?笠?4嗽剖?酢S址??邸?br> 辅行云。迦?陈匏稻??蛸拭??衣邸S枚?br> 十五谛。明因中有果。计一为宗。言二十五谛
    者。一者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前冥然不知。
    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以宿命力。恒忆想之。名
    为冥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
    即世间本性也。亦曰自然。无所从故。从此生
    觉。亦名为大。即中阴识也。次从觉生我心者
    此是我慢之我。非神我也。即第三谛。从我心
    生色声香味触。从五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
    尘细大?。合尘成大。故云从尘生大。然此大
    生多少不同。从声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
    色声触生火大。从色声触味生水大。五尘生
    地大。地大藉尘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
    尘少故。其力最强。故四轮成世界。空轮最下。
    次风。次火。次水。次地。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
    等根能觉知故。故名为根。名五知根。手足口
    大小遗根能有用故名五业根。心平等根。合
    十一根。心能遍缘。名平等根。若五知根各用
    一大。谓色尘成火大。火大成眼根。眼根还具
    色。空尘成耳根。耳根还闻声。地成鼻。水成
    舌。风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谛。即是我所。
    皆依神我。名为主谛。能所合论。即二十五
    卫世师。正云?崽。(所皆)此云无胜。优楼僧
    ?摇<屏?樵臁5?鄹?鸲唷D酥辽砀?缍唷N?br> 见金七十论。辅行云。优楼僧?掖嗽菩萘粝伞?br> 其人昼藏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
    化。犹如彼鸟故得此名。亦名眼足。其人在
    佛前八百年出世。亦得五通。说论十万偈。名
    卫世师
    勒沙婆。此云苦行。以算数为圣法。造经十万
    偈。名尼干子。此三仙说无漏尽通。故唯五通。
    宗镜云。迦?陈藜埔蛑杏泄?I?壹埔蛑形?br> 果。勒沙婆。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
    ?呈馈4嗽剖ひ炻邸<戳?湟濉S谑稻渲杏?br> 九法。地水火风空时方等。计积极微。以成器
    世间。此外道计极微常住不灭
    尼罗蔽茶。西域记云。唐言青藏。记言书事
    各有司存。史诰总称。谓尼罗蔽茶。善恶见举。
    灾祥备着。前汉书明刘歆七略辑。略辑与集
    同。师古曰。谓诸书之总要。六?略六经也。
    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占卜之书。
    方技略。医药之书。说苑明人臣之行。有六正
    六邪。一者萌兆未现。见存亡之机。名为圣臣。
    二者进善通道。功归于君。名为大臣。三者卑
    身进贤。称古行事。以励主意。名为忠臣。四者
    明察早见。终无忧患。名为智臣。五者守文
    奉法。饮食廉节。名为贞臣。六者国家昏乱而
    不谕。犯主严颜。言主之过。身死国安。名为直
    臣。阮?论通士。以四奇。高人必有四难之
    忌。言多方者。中难处也。术饶津者。要难求
    也。意弘博者。情难足也。性明察者。下难事
    也。阮?论质士以四短违人。必有四安之
    报。少言词者政不烦也(孟僖所以不能答郊劳也)寡知见者
    物不扰也(庆氏所以因相鼠也。左传云。齐庆封来聘。叔孙与庆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
    专一道者思不散也。混蒙蔑者。民不备也
    路伽耶应法师译云顺世。本外道缚摩路迦
    也。天台曰。此云善论。亦名师破弟子。慈恩
    云。此翻恶对答。是顺世者。以其计执随于世
    间之情计也。刘虬云。如此土礼义名教
    逆路伽耶陀。应师云。逆路底迦。此云左世。天
    台曰。此恶论。亦名弟子破师。慈恩云。此翻恶
    征问。左道惑世。以其所计。不顺世间故也。刘
    虬云。如此土庄老玄书。故杨雄斥老子曰。槌
    提仁义。绝减礼学。吾无取焉。斥庄子曰。齐
    生死同富贵。等贵贱。其有惧乎。然此半满两
    乘。东夏偏弘。邪正二教。西域各习。世尊预鉴
    以诫学焉。故十诵云。好作文诵庄严章句。是
    可怖畏不得作。五分云。为知差次会等学书
    不得。为好废业。不听卜相及问他吉凶。四分
    开学诵学书及学世论。为伏外道。故杂法中。
    新学比丘开学算法。智论云。习外典如以刀
    割泥。泥无所成。而刀自损。言内外典者。二教
    论云。救形之教称为外。济神之典。号为内。
    智度有内外两经。仁王辨内外二论。方等明
    内外两律。百论言内外二道。通源记简两重
    内外。一约域。二约教。约域即以世间为内。出
    世为外。约教即以治心为内治身为外。是则
    儒道之教纵曰治心。且无出世之理。俱属域
    内。释氏之教虽有治身。亦为出世之因。俱属
    域外。梁陈留处士阮孝绪。字士宗。撰七录十
    二卷。一经典。二传说。三子兵书。四文集。五
    术伎。此五名为内篇。六佛法。七仙道。此二名
    为外篇。南山以佛道为方外之篇起于是矣。
    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
    游方之内者也。通源记问。彼既以道为外。今
    何判属内耶。答彼且以神仙道德之说非如
    周孔治世之教。名为外篇。今以佛教望之。其
    实域内之谈耳。言儒教者范晔云。硕德为儒。
    杨雄云。通天地人曰儒。孔子姓孔。名丘。字仲
    尼。鲁国邹邑平昌阙里人。为鲁司寇。自卫反
    鲁。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易道。以六经为
    教也。言道教者。随书经籍志云。盖万物之奥
    圣人之赜也。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曰
    [目*冉]。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为周守藏室之吏。
    西入流沙。为函谷关吏尹喜说五千言。即道
    德二经为教也。言释教者。老子西升经云。吾
    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子之师名
    释迦文。释迦所说之法谓之释教。后汉郊祀
    志云。佛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类。专务
    清尚。又以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所行善
    恶后生皆有报应。所贵行善以练其精神。练
    而不已。以至无生。而得为佛也。有经书数千
    卷。以虚无为宗。包罗精粗(七胡)无所不统。善
    为吾师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所明在
    视听之表。玄微深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人。
    观生死报应之际。无不??蛔允б病1ν趼?br> 曰。三教之理。名未始异。理未始同。且夫子四
    绝中。一无我者。谦光之义为无我也。道无我
    者。长而不宰。为无我也。佛无我者。观五蕴
    空。为无我也。上二教门都不明五蕴。孰辨其
    四谛。六度万行圣贤阶级。蔑然无闻。但和光
    同尘。保雌守静。既慈且俭。不敢为天下先各
    一圣也。安用商摧其浅深欤。三教无我明矣。
    弘明集云。秦景西使。摩腾东来。道畅皇汉之
    朝。训敷永平之祀。竺法兰之入洛。康僧会之
    游吴。显舍利于南国。起招提于东都。南山云。
    自教法东渐亟涉?(乌瓜)隆。三被屏除。五遭
    拜伏。此非休明之代。乃是暴虐之君。故使布
    令非经国之谟。乖常致良史之诮。事理难反。
    还习旧津。初东晋成帝。咸康六年。庾冰辅
    政帝在幼冲。为帝出诏令僧致拜。时尚书令
    何充谢广等。建议不合拜。往反三议当时遂
    寝。安帝元初中太尉桓玄上书令拜。尚书
    令桓谦中书王谧等抗谏曰。今沙门。虽意深
    于敬不以形屈为礼。迹充率土。而趣超方内。
    是以外国之君。莫不降礼。良以道在则贵。不
    以人为轻重。寻大法东流为日谅久。虽风移
    政变而弘之不易。岂不以独绝之化。有日用
    于陶渐。清约之风无时害于隆平者乎。玄又
    致书远法师。远着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其
    事由息。及安帝返政还崇信奉。有宋刘氏。
    虽孝武大明六年。暂制拜君。寻依先政中原
    元魏太武真君七年。道士寇谦司徒崔皓谗
    于佛法。帝然之。遂灭佛法逃僧枭斩。后延昙
    始顶礼悔过废经五载。帝被疠疾。遂诛崔氏
    还兴佛法。自晋失御中原国分十六。斯诸伪
    政信法不亏。唯赫连勃勃据有夏州。凶暴无
    厌。以杀为乐。背像背上令僧礼之。后为天震
    而死。及葬又震出之。其子昌袭位破长安灭
    佛法。逢僧斩戮沙门昙始被刀不伤。因尔改
    心。寻为北朝后魏所灭。周武帝初信佛法。
    后纳道士张宾及前僧卫元嵩之谗。将除佛
    教安师着二教论抗云。九流之教。教止其身。
    名为外教。三乘之教。教静其心。名为内教。老
    非教主。易谦所摄。帝闻之。存废理乖。遂双除
    屏。不盈五载。身殁移。隋炀帝嗣录。改革前
    朝。虽令致敬。僧竟不屈。唐祖太武出。沙汰
    佛道诏太宗制拜君亲敕。威秀道宣等上表。
    及臣僚书。国议不行。武宗会昌五年。道士
    刘玄静赵归真非毁释氏。沙汰佛寺。六年帝
    崩。宣帝立复佛寺。诛刘玄静毁罪。通源记云。
    或责梁武崇佛。卒有侯景之败者。盖不知业
    通三世因缘会遇果报还受之义故。文中子
    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玄虚长
    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
    非释迦之罪也。此说明矣(吴书云。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
    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

    翻译名义集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