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目录部全 >
  • 出三藏记集序卷第八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第一 道安法师
    大品经序第二 长安?狈ㄊ?br> 大品注经序第三 大梁皇帝
    小品经序第四 长安?狈ㄊ?br> 大小品对比要抄序第五 支道林作
    正法华记第六 出经后记
    正法华后记第七 未详作者
    法华宗要序第八 慧观法师
    法华经后序第九 长安?狈ㄊ?br> 持心经后记第十 出经后记
    思益经序第十一 长安?狈ㄊ?br> 维摩诘经序第十二 僧肇法师
    合维摩诘经序第十三 敏度法师
    ?衬β挹档叹?迨栊虻谑??br>  长安?狈ㄊ?br> 自在王经后序第十五 长安?狈ㄊ?br> 大涅??经序第十六 凉州朗法师
    大涅??经记序第十七 未详作者
    六卷泥洹经记第十八 出经后记
    二十卷泥洹经记第十九 出智猛传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第一
        道安法师
    昔在汉阴十有五载。讲放光经岁常再遍。及
    至京师渐四年矣。亦恒岁二。未敢堕息。然每
    至滞句首尾隐没。释卷深思。恨不见护公叉
    罗等。会建元十八年正车师前部王。名弥第。
    来朝。其国师。字鸠摩罗跋提。献胡大品一
    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失卢。失卢三十二
    字。胡人数经法也。即审数之。凡十七千二
    百六十首卢。残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万二
    千四百七十五字
    天竺沙门昙摩蜱执本。佛护为译。对而捡之。
    慧进笔受。与放光光赞同者。无所更出也。其
    二经译人所漏者。随其失处称而正焉。其义
    异不知孰是者。辄并而两存之。往往为训其
    下。凡四卷。其一经五卷也。译胡为秦。有五
    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
    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
    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
    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
    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
    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经。三达
    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
    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
    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
    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大迦
    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
    量截。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
    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涉
    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
    正当以不开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大
    匠之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前人出经。支
    谶世高。审得胡本难系者也。叉罗支越。??br> 凿之巧者也。巧则巧矣。惧窍成而混沌终矣。
    若夫以诗为烦重。以尚为质朴。而删令合
    今。则马郑所深恨者也。近出此撮欲使不杂
    推经言旨。唯惧失实也。其有方言古辞。自为
    解其下也。于常首尾相违句不通者。则冥如
    合符。厌如复折。乃见前人之深谬。欣通外
    域之嘉会也。于九十章荡然无措疑处。毫芒
    之间泯然无微疹。已矣乎
    南摸一切佛过去未来现在佛如诸法明(天竺礼般
     若辞也明智也外国礼有四种一?耶二波罗南三婆南四南摸南摸屈体也此跪此四拜拜佛外道国主父母通
     拜耳礼父母云南摸萨迦萨迦供养也)
    摩诃(大也)钵罗若(智也)波罗(度也)蜜(无极)经抄(天竺经无
     前题前题皆云吉法吉法竟是也道安为此首目题也)
      大品经序第二    长安释僧??br>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出八地之由路。登十阶
    之龙津也。夫渊府不足以尽其深美。故寄大
    以目之。水镜未可以喻其澄朗。故假慧以称
    之。造尽不足以得其崖极。故借度以明之。
    然则功托有无。度名所以立。照本静末。慧
    目以之生。旷兼无外。大称由以起。斯三名
    者。虽义涉有流而诣得非心。迹寄有用而功
    实非待。非心故以不住为宗。非待故以无照
    为本。本以无照则凝知于化始。宗以非心则
    忘功于行地。故启章玄门。以不住为始。妙归
    三慧。以无得为终。假号照其真。应行显其明。
    无生冲其用。功德?炱渖睢4竺饕?找匝槭肌?br> 沤和即始以悟终。荡荡焉。真可谓大业者之
    通涂。毕佛乘者之要轨也。夫宝重故防深。功
    高故校广。嘱累之所以?@?ァ9Φ轮??月?br> 增。良有以也。而经来兹土。乃以秦言译之。典
    摸乖于殊制。名实丧于不谨。致使求之弥至
    而失之弥远。顿辔重关而穷路转广。不遇渊
    匠殆将坠矣。亡师安和上。凿荒涂以开辙。
    ?啃?赣谛钥铡B涔宰俣?贝铩4?灰悦??br> 为阂也。????之功。思过其半。迈之远矣。究
    摩罗什法师。慧心夙悟超拔特诣。天魔于而
    不能回。渊识难而不能屈。扇龙树之遗风。
    振慧响于此世。秦王感其来仪。时运开其
    凝滞。以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冬十二月二十
    日至长安。秦王扣其虚关。匠伯陶其渊致。虚
    关既阐乃正此文言。渊致既宣而出其释论。
    渭滨流只洹之化。西明启如来之心。逍遥集
    德义之僧。京城溢道咏之音。末法中兴将始
    于此乎。予既知命遇此真化。敢竭微诚属当
    译任。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
    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虽复履薄临深。未
    足喻也。幸冀宗匠通鉴。文虽左右而旨不违
    中。遂谨受案译敢当此任。以弘始五年岁在
    癸卯四月二十三日。于京城之北逍遥园中
    出此经。法师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释异
    音交辩文旨。秦王躬揽旧经。验其得失。谘
    其通途。坦其宗致。与诸宿旧义业沙门释慧
    恭僧[契-大+石]僧迁宝度慧精法钦道流僧?钡阑值?br> ?~道恒道??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
    中。然后书之。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尽。校
    正检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讫。文虽粗定。
    以释论捡之犹多不尽。是以随出其论随而
    正之。释论既讫。尔乃文定。定之未已。已有写
    而传者。又有以意增损。私以般若波罗蜜为
    题者。致使文言舛错前后不同。良由后生虚
    己怀薄信我情笃故也。胡本唯序品阿?跋
    致品魔品有名。余者直第其事数而已。法
    师以名非佛制。唯存序品略其二目。其事数
    之名与旧不同者。皆是法师以义正之者也。
    如阴入持等名。与义乖故随义改之。阴为众。
    入为处。持为性。解脱为背舍。除入为胜处。意
    止为念处。意断为正勤。觉意为菩提。直行为
    圣道。诸如此比。改之甚众。胡音失者。正之
    以天竺。秦名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
    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胡音殆半。斯实匠
    者之公谨。笔受之重慎也。幸冀遵实崇本之
    贤。推而体之。不以文扑见咎烦异见慎也
      注解大品序第三    大梁皇帝
    机事未形。六画得其悔吝。玄象既运。九章测
    其盈虚。斯则鬼神不能隐其情状。阴阳不能
    遁其变通。至如摩诃般若波罗蜜者。洞达无
    底。虚豁无边。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以数
    术求。不可以意识知。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辩
    所能论。此乃菩萨之正行。道场之直路。还源
    之真法。出要之上首。本来不然。毕竟空寂。寄
    大不能显其博。名慧不能庶其用。假度不能
    机其通。借岸不能穷其实。若谈一相。事绝百
    非。补处默然。等觉息行。始[廷-壬+西]可谓无德而称
    以无名相作名相说。导涉求之意。开新发
    之眼。故有般若之字彼岸之号。顷者。学徒罕
    有尊重。或时闻听不得经味。帝释诚言信而
    有征。此实贤众之百虑。菩萨之魔事。故唱愈
    高和愈寡。知愈希道愈贵。致使正经沈匮于
    世。??由虚己情少怀疑者多。虚己少则是我
    之见深。怀疑多则横构之虑繁。然则虽繁虑
    纷纭不出四种。一谓此经非是究竟。多引涅
    ??以为硕诀。二谓此经未是会三。咸诵法华
    以为盛难。三谓此经三乘通教。所说般若即
    声闻法。四谓此经是阶级行。于渐教中第二
    时说。旧义如斯。[廷-壬+西]无是非。较略四意粗言所
    怀。涅??是显其果德。般若是明其因行。显果
    则以常住佛性为本。明因则以无生中道为
    宗。以世谛言说。是涅??是般若。以第一义
    谛言说。岂可复得谈其优劣。法华会三以归
    一。则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乎相。故以万善
    为乘体。般若即三而不三。则三遣而一亡。然
    无法之可得。故以无生为乘体。无生绝于戏
    论。竟何三之可会。所谓百花异色共成一阴。
    万法殊相同入般若。言三乘通教多执二文。
    今复开五意以增所疑。一声闻若智若断皆
    是菩萨无生法忍。二三乘学道宜闻般若。三
    三乘同学般若俱成菩提。四二乘欲住欲证
    不离是忍。五罗汉辟支从般若生。于此五义
    不善分别。坚着三乘教同一门。遂令朱紫共
    色玟玉等价。若明察此说深求经旨。连环既
    解弄丸自息。谓第二时是亦不然。人心不同
    皆如其面。根性差别复过于此。非可局以一
    教。限以五时。般若无生非去来相。岂以数量
    拘。宁可以次第求。始于道树终于双林。初中
    后时常说智慧。复何可得名为渐教。释论言。
    须菩提闻法华经中说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
    戏笑渐渐必当作佛。又闻阿?跋致品中有
    退不退。又复闻声闻人皆当作佛。是故今问
    为毕定为不毕定。以此而言。去之弥远。夫学
    出离非求语言应定观道以正宗致三乘不分
    依何义说。相与无相有如水火二性相违。岂
    得共贯。虽一切圣人以无为法。三乘入空其
    行各异。声闻以坏缘观观生灭空。缘觉以因
    缘观观法性空。菩萨以无生观观毕竟空。此
    则淄渑殊味泾渭分流。非可以口胜。非可以
    力争。欲及弱丧去斯何适。值大宝而不取。遇
    深经而不求。亦何异穷子反走于宅中。独姥
    ?R目于道上。此[廷-壬+西]惑行之常性。迷途之恒
    心。但好龙而观画。爱象而?迹。荆山可为流
    恸法水。所以大悲经譬兔马论喻鹿犀。俱以
    一象配成三兽。用度河以测境。因围箭以验
    智。格得空之浅深。量相心之厚薄。悬镜在前。
    无待耳识。离娄既睇。岂劳相者。若无不思谊
    之理。岂有不思谊之事。放瑞光于三千。集
    寄莲于十方。变金色于大地。严华台于虚
    空。表舌相之不虚。证般若之真实。所以龙树
    道安童寿慧远。咸以大权应世。或以殆庶救
    时。莫不伏膺上法如说修行。况于细人可离
    斯哉。此经东渐二百五十有八岁。始于魏甘
    露五年至自于阗。叔兰开源弥天导江。鸠摩
    罗什澍以甘泉。三译五校。可谓详矣。龙树菩
    萨着大智论。训解斯经。义旨周备。此实如意
    之宝藏。智慧之沧海。但其文远旷。每怯近情。
    朕以听览余日集名僧二十人。与天保寺法宠
    等。详其去取。云根寺慧令等。兼以笔功采
    释论以注经本。略其多解取其要释。此外或
    捃关河旧义。或依先达故语。时复间出以相
    显发。若章门未开义势深重。则参怀同事广
    其所见。使质而不简文而不繁。庶令学者有
    过半之思。讲般若经者多说五时。一往听受
    似有条理。重更研求多不相符。唯仁王般若
    具书名部。世既以为疑经。今则置而不论。僧
    ?毙∑沸蛟啤K咕??姆灿兴闹帧J欠鹨焓?br> 适化之说。多有十万偈。少者六百偈。略出
    四种而不列名。释论言。般若部党有多有少。
    光赞放光道行。止举三名复不满四。此土别
    有一卷。谓为金刚般若。欲以配数。可得为五。
    既不具得经名。复不悉时之前后。若以臆断
    易致讥嫌。此非议要请俟多闻。今注大品自
    有五段。非彼所言五时般若。劝说以不住标
    其始。命说以无教通其道。愿说以无得显其
    行。信说以甚深美其法。广说以不尽要其
    终。中品所以累教。末章所以三属。义备后
    释不复详言。设?时旷正教处无法名。犹且
    苦辛草泽经历?M远。翘心?听澍意希夷。冀
    迟玄应想像空声。轻生以重半偈。卖身以尊
    一言。甘渫血而不疑。欣出髓而无吝。况复
    龙宫神珠宝台金?。难得之货难闻之法。遍
    布塔寺充刃目前。岂可不伏心受持虚怀钻
    仰。使佛种相续菩提不断。知恩反复更无他
    道。方以雪山疋以香城。宁得同日语其优劣。
    率书所得。惧增来过。明达后进。幸依法行
      小品经序第四    释僧?弊?br>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萨成
    佛之弘轨也。轨不弘则不足以冥群异指其
    归。性不尽则物何以登道场成正觉。正觉之
    所以成。群异之所以一。何莫由斯道也。是以
    异教?@?ァH?б灾?捣ⅰ9Φ碌?!>旁?br> 以之屡至。如问相标玄而玄其玄。幻品忘寄
    而忘其忘。道行坦其津。难问穷其原。随喜
    忘趣以要终。照明不化以即玄。章虽三十贯
    之者道。言虽十万倍之者行。行凝然后无
    生。道足然后补处。及此而变一切智也。法华
    镜本以凝照般若冥。末以解悬解悬理。趣菩
    萨道也。凝照镜本告其终也。终而不泯则归
    途扶疏。有三实之迹。权应不夷则乱绪纷纶。
    有惑趣之异。是以法华般若相待以期终。方
    便实化冥一以侠尽。论其穷理尽性夷明万
    行则实不如照。取其大明真化解本无三则
    照不如实。是故叹深则般若之功重。美实则
    法华之用微。此经之尊三抚三嘱。未足惑
    也。有秦太子者。寓迹储宫拟韵区外。?味斯
    经梦想增至准悟大品。深知译者之失。会闻
    究摩罗法师。神授其文真本犹存。以弘始十
    年二月六日。请令出之。至四月三十日。校正
    都讫。考之旧译。真若荒田之稼芸过其半。未
    讵多也。斯经正文凡有四种。是佛异时适化
    广略之说也。其多者云有十万偈。少者六百
    偈。此之大品。乃是天竺之中品也。随宜之
    言。复何必计其多少议其烦简耶。胡文雅
    质按本译之。于丽巧不足朴正有余矣。幸冀
    文悟之贤。略其华而几其实也
      大小品对比要抄序第五    支道林作
    夫般若波罗蜜者。众妙之渊府。群智之玄宗。
    神王之所由。如来之照功。其为经也。至无空
    豁廓然无物者也。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
    智于智。故能运于智。是故夷三脱于重玄。齐
    万物于空同。明诸佛之始。尽群灵之本无。
    登十住之妙阶。趣无生之径路。何者耶赖其
    至无。故能为用。夫无也者。岂能无哉。无不
    能自无。理亦不能为理。理不能为理则理非
    理矣。无不能自无则无非无矣。是故妙阶则
    非阶。无生则非生。妙由乎不妙。无生由乎生。
    是以十住之称兴乎未足定号。般若之智生
    乎教迹之名。是故言之则名生。设教则智存。
    智存于物实无迹也。名生于彼理无言也。何
    则至理冥壑归乎无名。无名无始道之体也。
    无可不可者圣之慎也。苟慎理以应动则不
    得不寄言。宜明所以寄。宜畅所以言。理冥则
    言废。忘觉则智全。若存无以求寂。希智以忘
    心智不足以尽无。寂不足以冥神。何则故有
    存于所存。有无于所无。存乎存者非其存也。
    希乎无者非其无也。何则徒知无之为无。莫
    知所以无。知存之为存。莫知所以存。希无以
    忘无。故非无之所无。寄存以忘存。故非存之
    所存。莫若无其所以无。忘其所以存。忘其所
    以存。则无存于所存。遗其所以无。则忘无于
    所无。忘无故妙存。妙存故尽无。尽无则忘玄。
    忘玄故无心。然后二迹无寄无有冥尽。是以
    诸佛因般若之无始。明万物之自然。众生之
    丧道。溺精神乎欲渊。悟群俗以妙道。渐积损
    至无。设玄德以广教。守谷神以存虚。齐众首
    于玄同。还群灵乎本无。盖闻出小品者道士
    也。常游外域岁数悠曩。未见典载而不详其
    姓名矣。尝闻先学共传云。佛去世后。从大品
    之中抄出小品。世传。其人唯目之以淳德。验
    之以事应。明其至到而已。亦莫测其由也。夫
    至人也。揽通群妙凝神玄冥。虚灵响应感
    通无方。建同德以接化。设玄教以悟神。述往
    迹以搜滞。演成规以启源。或因变以求通。事
    济而化息。适任以全分。分足则教废。故理非
    乎变。变非乎理。教非乎体。体非乎教。故千变
    万化莫非理外。何神动哉。以之不动故应变
    无穷。无穷之变。非圣在物。物变非圣。圣未始
    于变。故教遗兴乎变。理滞生乎权。接应存物。
    理致同乎归。而辞数异乎本。事备乎不同。不
    同之功。由之万品神悟迟速莫不缘分。分?
    则功重。言积而后悟。质明则神朗。触理则玄
    畅。轻之与重未始非分。是以圣人之为教。不
    以功重而废分。分易而存轻。故群品所以悟。
    分功所以成。必须重以运通。因其宜以接分。
    此为悟者之功重。非圣教之有烦。今统所以
    约。教功所以全。必待统以适任。约文以领玄。
    领玄则易通。因任则易从。而物未悟二本之
    不异。统致同乎宗。便以言数为大小。源流为
    精?。文约谓之小。文殷谓之大。慎常之为
    通。因变之为[泳-永+舞]。守数之为得。领统之为失。
    而彼揩文之徒羁见束教。顶着阿?神匮
    分。浅才不经宗儒墨。大道域定圣人志记文
    句诘教难拥。谓崇要为达谅。领统为伤宗。
    须征验以明实。效应则疑伏。是以至人顺群
    情以征理。取验乎沸油。明小品之体本。塞群
    疑幽滞因物之征验。故示验以应之。今不可
    以趣征于一验。目之为淳德。效丧于事。实
    谓之为常人。而未达神化之权。统玄应于将
    来。畅济功于殊涂。运无方之一致。而察殊轨
    为异统。观寄化为逆理。位大宝为欣王。聚
    济货为欲始。徒知至圣之为教。而莫知所以
    教。是以圣人标域三才玄定万品。教非一涂
    应物万方。或损教违无寄通适会。或抱一御
    有系文明宗。崇圣典为世轨则。夫体道尽神
    者。不可诘之以言教。游无蹈虚者。不可求之
    于形器。是以至人于物遂通而已。明乎小大
    之不异。畅玄标之有寄。因顺物宜不拘小
    介。或以大品辞茂事广喻引宏奥。虽穷理有
    外终于玄同。然其明宗统一会致不异。斯亦
    大圣之时教。百姓之分致。苟以分致之不同。
    亦何能求简于圣哉。若以简不由圣。岂不寄
    言于百姓。夫以万声锺响。响一以持之。万物
    感圣。圣亦寂以应之。是以声非乎响。言非乎
    圣明矣。且神以知来。夫知来者。莫非其神也。
    机动则神朗。神朗则逆鉴。明夫来往常在鉴
    内。是故至人鉴将来之希纂。明才致之不并
    简。教迹以崇顺。拟群智之分。向关之者易统。
    知希之者易行。而大品言数丰具辞领富溢。
    问对衍奥而理统宏邃。虽玄宗易究而详事
    难备。是以明夫为学之徒。须寻迹旨关其所
    往。究揽宗致标定兴尽。然后悟其所滞统
    其玄领。或须练综群问明其酬对。探幽研赜
    尽其妙致。或以教众数溢讽绩难究。欲为写
    崇供养力致无阶。诸如此例群仰分狭。?者
    绝希。是故出小品者。参引王统。简领群目。
    筌域事数。?颗杏勺凇R晕?∑贰6?怯髑逶?br> 运旨????。然其往往明宗而标其会。致使宏
    统有所于理无损。自非至精孰其明矣。又察
    其津涂寻其妙会。揽始源终研极奥旨。领
    大品之王标。备小品之玄致。[缥*寸][缥*寸]焉揽津乎
    玄味。精矣尽矣。无以加矣。斯人也。将神王于
    冥津群形于万物量不可测矣。宜求之于筌
    表。寄之于玄外。惟昔闻之曰。夫大小品者出
    于本品。本品之文有六十万言。今游天竺未
    适于晋。今此二抄亦兴于大本。出者不同
    也。而小品出之在先。然斯二经虽同出于本
    品。而时往有不同者。或小品之所具。大品所
    不载。大品之所备。小品之所阙。所以然者。或
    以二者之事同互相以为赖明其本一。故不
    并矣。而小品至略玄总事要举宗。大品虽辞
    致婉巧而不丧本归。至于说者。或以专句推
    事而不寻况旨。或多以意裁不依经本。故使
    文流相背义致同乖。群仪偏供丧其玄旨。
    或失其引统错征其事巧辞。辩伪以为经体。
    虽文藻清逸而理统乖宗。是以先哲出经。以
    胡为本。小品虽抄以大为宗。推胡可以明
    理。征大可以捡小。若苟住胸怀之所得。背
    圣教之本旨。徙常于新声。苟竞于异常。异
    常未足以征本。新声不可以经宗。而遗异常
    之为谈。而莫知伤本之为至。伤本则失统。失
    统则理滞。理滞则惑殆。若以殆而不思其
    源。困而不寻其本。斯则外不关于师资。内不
    由于分得。岂非仰资于有知。自塞于所寻。困
    蒙于所滞。自穷于所通。进不?常退不研新。
    说不依本理不经宗。而忽咏先旧毁?韫湃恕?br> 非所以为学辅其自然者哉。夫物之资生。靡
    不有宗。事之所由。莫不有本。宗之与本万理
    之源矣。本丧则理绝。根朽则枝倾。此自然之
    数也。末绍不然矣。于斯也。徒有天然之才
    渊识邈世。而未见大品揽其源流明其理统。
    而欲寄怀小品率意造义。欲寄其分得标显
    目然。希邈常流徒尚名宾。而竭其才思玄格
    圣言。趣悦群情而乖本违宗。岂相望乎大品
    也哉。如其不悟。将恐遂其所惑以罔后生。是
    故推考异同验其虚实。寻流穷源各有归趣。
    而小品引宗时有诸异。或辞例事同而不乖
    旨归。或取其初要废其后致。或筌次事宗例
    其首尾。或散在群品略撮玄要。时有此事乖
    互不同。又大品事数甚众而辞旷浩。衍本欲
    推求本宗明验事旨。而用思甚多劳审功又
    寡。且稽验废事不覆速急。是故余今所以例
    玄事以骈比。标二品以相对。明彼此之所
    在。辩大小之有光。虽理或非深奥。而事对
    之不同。故采其所究。精?并兼。研尽事迹。
    使验之有由。故寻源以求实。趣定于理宗。是
    以考大品之宏致。验小品之总要。搜玄没之
    所存。求同异之所寄。有在寻之有轨尔乃也。
    贯综首尾推步玄领。究其盘结辩其凝滞。
    使文不违旨理无负宗。栖验有寄辩不失
    微。且于希咏之徒。浪神游宗陶冶玄肆。推
    寻源流关虚考实。不亦夷易乎。若其域乖体
    极对非理标。或其所寄者愿俟将来摩诃萨
    幸为研尽备其未详也
      正法华经记第六    出经后记
    太康七年八月十日。炖煌月支菩萨沙门法
    护。手执胡经口宣出正法华经二十七品。
    授优婆塞聂承远。张仕明张仲政。共笔受。竺
    德成竺文盛严威伯续文承赵叔初张文龙陈
    长玄等。共劝助欢喜。九月二日讫。天竺沙门
    竺力龟兹居士帛元信。共参校。元年二月六
    日重覆。又元康元年。长安孙伯虎。以四月十
    五日写素解
      正法华经后记第七    未详作者
    永熙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比丘康那律。于洛
    阳写正法华品竟。时与清戒界节优婆塞张
    季博董景玄刘长武长文等。手执经本诣白
    马容对与法护。口校古训讲出深义。以九月
    本斋十四日。于东牛寺中施檀大会讲诵此
    经。竟日尽夜无不咸欢。重已校定
      法华宗要序第八    释慧观
    夫本际冥湛则神根凝一。涉动离淳则精?
    异陈。于是心辔竞策尘想诤驰。翳有浅深则
    昏明殊镜。是以从初得佛暨于此经。始应物
    开津。故三乘别流。别流非真则终期有会。会
    必同源。故其乘唯一。唯一无上。故谓之妙法。
    颂曰。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最无有
    上。夫妙不可明。必拟之有像。像之美者莲华
    为上。莲华之秀分陀利为最。妙万法而为言。
    故喻之分陀利。其为经也。明发蒙不可以语
    极。释权应之所由。御终不可以秘深则开实
    以显宗。权应既彰则扃心自废。宗致既显
    则真悟自生。故能令万流合注。三乘同往。同
    往之三会而为一乘之始也。觉慧成满乘之
    盛也。灭景澄神乘之终也。虽以万法为乘。然
    统之有主。举其宗要则慧收其名。故经以真
    慧为体。妙一为称。是以释迦玄音始发赞佛
    智甚深。多宝称善叹平等大慧。颂曰。为说佛
    慧故。诸佛出世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然则佛慧乃一之正实。乘之体成。妙之至
    足。华之开秀者也。虽寄华宣微而道玄像表。
    称之曰妙。而体绝精?。颂曰。是法不可示。言
    辞相寂灭。二乘所以息虑。补处所以绝尘。
    唯佛与佛乃能究焉。故恒沙如来。感希声以
    灵萃。已逝之圣。振余灵而现证。信佛法之
    奥区。穷神之妙境。其此经之谓乎。此经之谓
    乎。观少习归一之言。长味会通之要。然缅思
    愈勤而幽旨弥潜。未尝不面灵鹫以遐想。临
    辞句而增怀。谅由枝说差其本。谬文乖其正
    也。有外国法师鸠摩罗什。超爽俊迈奇悟天
    拔。量与海深辩流玉散。继释踪以嗣轨。秉神
    火以霜烛。纽颓纲于将绝。拯漂溺于已沦。耀
    此慧灯来光斯境。秦弘始八年夏。于长安大
    寺集四方义学沙门二千余人。更出斯经。与
    众详究。什自手执胡经口译秦语。曲从方言
    而趣不乖本。即文之益亦已过半。虽复霄云
    披翳阳景俱晖。未足喻也。什犹谓语现而理
    沈。事近而旨远。又释言表之隐。以应探赜之
    求。虽冥扉未开。固已得其门矣。夫上善等润
    灵液尚均。是以仰感嘱累俯慨未同。故采
    述旨要流布未闻。庶法轮遐轸往所未往。十
    方同悟究畅一乘。故序之云尔
      法华经后序第九    僧?狈ㄊ?br> 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也。以
    华为名者。照其本也。称分陀利者。美其盛
    也。所兴既玄。其旨甚婉。自非达识传之。罕有
    得其门者。夫百卉药木之英。物实之本也。
    八万四千法藏者。道果之原也。故以喻焉。
    诸华之中莲华最胜。华而未敷名屈摩罗。敷
    而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分陀利。未敷
    喻二道。将落譬泥洹。荣曜独足以喻斯典。至
    如般若诸经。深无不极。故道者以之而归。大
    无不该。故乘者以之而济。然其大略皆以适
    化为本。应务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权之
    为化悟物虽弘于实体不足皆属法华。固其
    宜矣。寻其幽旨恢廊宏邃所该甚远。岂徒说
    实归本毕定殊涂而已耶。乃实大明觉理
    囊括古今。云佛寿无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
    也。分身无数。万形不足以异其体也。然则寿
    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无实。普贤显其无
    成。多宝照其不灭。夫迈玄古以期今。则万
    世同一日。即百化以悟玄。则千涂无异辙。
    夫如是者则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
    可言其灭矣。寻幽宗以绝往。则丧功于本无。
    控心辔于三昧。则忘期于二地。经流兹土虽
    复垂及百年。译者昧其虚津。灵关莫之或启。
    谈者乖其准格。幽踪罕得而履。徒复搜研皓
    首。并未有窥其门者。秦司隶??尉左将军安
    城侯姚嵩。拟韵玄门宅心世表。注诚斯典信
    诣弥至。每思寻其文。深识译者之失。既遇
    究摩罗法师。为之传写。指其大归。真若披
    重霄而高蹈。登昆仑而俯眄矣。于时听受领
    悟之僧八百余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
    也。是岁弘始八年岁次鹑火
      持心经记第十    出经后记
    持心经。太康七年三月十日。炖煌开士竺法
    护在长安说出梵文授承远
      思益经序第十一    释僧?狈ㄊ?br> 此经天竺正音。名?辰J沙真谛。是他方梵天
    殊特妙意菩萨之号也。详听什公传译其名
    幡覆展转。意似未尽。良由未备秦言名实
    之变故也。察其语意会其名旨。当是持意。非
    思益也。直以未喻持义。遂用益耳。其言益者。
    超绝殊异妙拔之称也。思者进业高胜自强
    不息之名也。旧名持心最得其实。又其义旨
    旧名等御诸法。梵天坦其津涂。世尊照其所
    明。普华奖其非心。文殊泯以无生。落落焉真
    可谓法轮再转于阎浮。法鼓重声于宇内。甘
    露流津于季末。灵液沾润于遐裔者矣。而恭
    明前译颇丽其辞迷其旨。是使宏标乖于谬
    文至味[酉*炎]于华艳。虽复研寻弥稔而幽旨莫
    启。幸遇究摩罗什法师于关右。既得更译梵
    音。正文言于竹帛。又蒙披释玄旨。晓大归于
    句下。于时谘悟之僧二千余人。大齐法集之
    众。欣务难遭之庆。近是讲肆之来。未有其
    比。于时予与道恒谬当传写之任。辄复疏其
    言记其事。以贻后来之贤。岂期必胜其辞必
    尽其意耶。庶以所录之言。粗可仿佛其心耳。
    不同时事之贤。傥欲令见其高座所说之旨。
    故具载之于文。不自加其意也
      维摩诘经序第十二    释僧肇
    维摩诘不思议经者。盖是穷微尽化妙绝之
    称也。其旨渊玄。非言像所测。道越三空。非
    二乘所议。超群数之表。绝有心之境。眇莽
    无为而无不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
    议也。何则夫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
    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
    无谋而动与事会。故能统济群方开物成务。
    利现天下于我无为。而惑者睹感照因谓之
    智。观应形则谓之身。觌玄籍便谓之言。见变
    动便谓之权。夫道之极者。岂可以形言权智
    而语其神域哉。然群生长寝非言莫晓。道不
    孤运弘之由人。是以如来命文殊于异方。召
    维摩于他土。爰集?骋?埠胨沟馈4司??鳌?br> 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
    根。济朦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
    为言。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
    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干像。不思议
    之迹也。然幽关难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
    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
    故命侍者标以为名焉。大秦天王。俊神超世
    玄心独悟。弘至治于万机之上。扬道化于千
    载之下。每寻?兹典以为栖神之宅。而恨支
    竺所出理滞于文。常惧玄宗坠于译人。北天
    之运。运通有在也。以弘始八年岁次鹑火。命
    大将军常山公左将军安城侯。与义学沙门
    千二百人。于常安大寺请罗什法师重译正
    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
    方言。时手执胡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
    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
    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余以?短时豫
    听次。虽思乏参玄。然?得文意。辄顺所闻
    而为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庶将来君子
    异世同闻焉
      合维摩诘经序第十三    支敏度作
    盖维摩诘经者。先哲之格言。弘道之宏标也。
    其文微而婉。厥旨幽而远。可谓唱高和寡。故
    举世罕揽。然斯经梵本出自维耶离。在昔汉
    兴始流兹土。于时有优婆塞支恭明。逮及于
    晋有法护叔兰。此三贤者并博综稽古研机
    极玄。殊方异音兼通关解。先后译传别为三
    经。同本人殊出异。或辞句出入先后不同。或
    有无离合多少各异。或方言训古字乖趣同。
    或其文胡越其趣亦乖。或文义混杂在疑似
    之间。若此之比。其涂非一。若其偏执一经则
    失兼通之功。广披其三则文烦难究。余是以
    合两令相附。以明所出为本。以兰所出为子。
    分章断句使事类相从。令寻之者瞻上视下
    读彼案此。足以释乖[这-言+干]之劳。易则易知矣。若
    能参考??异极数通变。则万流同归百虑一
    至。庶可以阐大通于未寐。阖同异于均
    致。若其配不相俦傥失其类者。俟后明哲君
    子刊之从正
      ?衬β挹档叹?迨栊虻谑??br>     僧?狈ㄊ?br> 此经以?衬?邓?滴??摺W鹌淙酥仄浞?br> 也。五百应真之所称述。一切菩萨之所叹伏。
    文殊师利对扬之所明答。普现色身之要言。
    皆其说也。借座于灯王。致饭于香积。接大众
    于右掌。内妙乐于忍界。阿难之所绝尘。皆其
    不可思议也。高??迈于十地。故弥勒屈之而
    虚己。崇墉超于学境。故文殊已还。并未有?
    其庭者。法言恢廓。指玄门以忘期观品夷照。
    总化本以冥想。落落焉。声法鼓于维耶。而十
    方世界无不悟其希音。恢恢焉。感诸佛于一
    室。而恒沙正觉无不应其虚求。予始发心启
    ?洹S诖朔碛窖星笠晕?眈啤Y餍?赣谙?br> 匠。亦复未识其绝往之通塞也。既蒙究摩
    罗法师正玄文摘幽指。始悟前译之伤本。谬
    文之乖趣耳。至如以不来相为辱来。不见相
    为相见。未缘法为始神。缘合法为止心。诸如
    此比。无品不有。无章不尔。然后知边情险
    ?难可以参契真言厕怀玄悟矣。自慧风东
    扇法言流咏已来。虽曰讲肆格义迂而乖本
    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
    实然?冶之功微恨不尽。当是无法可寻。
    非寻之不得也。何以知之。此土先出诸经。于
    识神性空明言处少存神之文其处甚多。中
    百二论文未及此。又无通鉴谁与正之。先匠
    所以辍章遐慨思决言于弥勒者。良在此也。
    自提婆已前。天竺义学之僧并无来者。于今
    始闻宏宗高唱敢豫??味之流。无不竭其聪
    而住其心。然领受之用易存。忆识之功难
    掌。自非般若朗其闻慧。总持铭其思府。焉能
    使机过而不遗。神会而不昧者哉。故因纸墨
    以记其文外之言。借众听以集其成事之说。
    烦而不简者遗其事也。质而不丽者重其
    意也。其指微而婉。其辞博而晦。自非笔受胡
    可胜哉。是以即于讲次疏以为记。冀通方之
    贤不咎其烦而不要也
      自在王经后序第十五    僧?狈ㄊ?br> 此经以菩萨名号为题者。盖是思益无尽意
    密迹诸经之流也。以其圆用无方故名自在。
    势无与等故称为王。标准宏廓。固非思之所
    及。幽旨玄凝。寻者莫之仿佛。此土先出方等
    诸经。皆是菩萨道行之式也。般若指其灵
    标。勇伏明其必制。法华泯一众流。大哀??br> 其拯济虽各有其美。而未备此之所载。秦大
    将军尚书令常山公姚显。真怀简到彻悟转
    诣。闻其名而悦之。考其旨而灵衿。思弘斯
    化广其流津。以为斯文既布。便若菩萨常住
    不去此世。奔诚发自大心。欣跃不能自替。遂
    请鸠摩罗法师译而出之。得此二卷。于菩萨
    希踪卓荦之事。朗然照列矣。是岁弘始九年
    岁次鹑首
      大涅??经序第十六    凉州释道朗作
    大般涅??者。盖是法身之玄堂。正觉之实称。
    众经之渊镜。万流之宗极。其为体也。妙存有
    物之表。周流无穷之内。任运而动。见机而赴。
    任运而动。则乘虚照以御物。寄言蹄以通
    化。见机而赴。则应万形而为像。即群情而设
    教。至乃形充十方而心不易虑。教弥天下情
    不在己。厕流尘蚁而弗下。弥盖群圣而不高。
    功济万化而不恃。明?万日而不居。浑然与
    太虚同量泯然与法性为一。夫法性以至极
    为体。至极则归于无变。所以生灭不能迁其
    常。生灭不能迁其常。故其常不动。非乐不能
    亏其乐。故其乐无穷。或我生于谬想。非我起
    于因假。因假存于名数。故至我越名数而非
    无。越名数而非无。故能居自在之圣位。而
    非我不能变。非净生于虚净。故真净水镜于
    万法。水镜于万法。故非净不能渝。是以斯经
    触章。叙常乐我净为宗义之林。开究玄致为
    涅??之原。用能阐秘藏于未闻。启灵管以通
    照。拯四重之[病-丙+(票*寸)]疽。拔无间之疣赘。阐秘藏则
    群识之情畅。审妙我之在己。启灵管则悟玄
    光之潜。映神珠之在体。然四重无间诽谤方
    等。斯乃众患之[病-丙+干]?。创疣之甚者。故大涅??
    以无创疣为义。名斯经以大涅??为宗目。宗
    目举则明统摄于众妙。言约而义备。义名立
    则照三乘之优劣。至极之有在。然冥化无朕
    妙契无言。任之冲境则理不虚运。是以此经
    开诚言为教本。广众喻以会义。建护法以涉
    初。睹秘藏以穷原。畅千载之固滞。散灵鹫
    之余疑。至于理微幽蟠微于微者。则诸菩萨
    弘郢匠之功。旷舟船之济。清难云?k幡覆周
    密。由使幽途融坦宗归豁然。是故诵其文而
    不疲语其义而不?场8势湮抖?拮恪2推湟?br> 而不厌。始可谓微言兴咏于真丹。高韵初唱
    于赤县。梵音震响于聋俗。真容巨曜于今
    日。而寡闻之士偏执之流。不量愚见敢评大
    圣无崖之典。遂使是非兴于诤论。讥谤生于
    快心。先觉不能返其迷。众圣莫能移其志。方
    将沈蔽八邪之网。长沦九流之渊。不亦哀
    哉。不亦哀哉。天竺沙门昙摩谶者。中天竺人
    婆罗门种。天怀秀拔领鉴明邃。机辩清胜内
    外兼综。将乘运流化先至炖煌。停止数载。大
    沮渠河西王者。至德潜着建隆王业。虽形处
    万机。每思弘大道。为法城堑。会开定西夏
    斯经。与谶自远而至。自非至感先期。孰有若
    兹之遇哉。谶既达此。以玄始十年岁次大梁
    十月二十三日。河西王劝请令译。谶手执梵
    文口宣秦言。其人神情既锐。而为法殷重。临
    译敬慎殆无遗隐。搜研本正务存经旨。唯恨
    胡本分离残缺未备耳。余以庸浅豫遭斯运。
    夙夜感戢欣遇良深。聊试标位叙其宗格。岂
    谓必然?其宏要者哉
    此经梵本正文三万五千偈。于此方言数减
    百万言。今数出者一万余偈。如来去世。后人
    不量愚浅。抄略此经分作数分。随意增损杂
    以世语。缘使违失本正。如乳之投水下。章言
    虽然犹胜余经。足满千倍。佛涅??后初四十
    年。此经于阎浮提宣通流布。大明于世。四十
    年后隐没于地。至正法欲灭余八十年。乃得
    行世。雨大法雨。自是以后寻复隐没。至于
    千载像教之末。虽有此经。人情薄淡无心敬
    信。遂使群邪竞辩旷塞玄路。当知遗法将灭
    之相
      大涅??经记第十七    未详作者
    此大涅??经。初十卷有五品。其胡本是东方
    道人智猛从天竺将来。暂憩高昌。有天竺沙
    门昙无谶。广学博见道俗兼综。游方观化先
    在炖煌。河西王宿植洪业素心冥契。契应王
    公躬统士众。西定炖煌。会遇其人。神解悟识。
    请迎诣州安止内苑。遣使高昌取此胡本。命
    谶译出。此经初分唯有五品。次六品已后。其
    本久在炖煌。谶因出经。下际知部党不足。寻
    访慕余残。有胡道人。应期送到此经。胡本
    都二万五千偈。后来胡本想亦近具足。但顷
    来国家?@猥。未暇更译。遂少停滞诸可流布
    者。经中大意宗涂悉举。无所少也。今现已有
    十三品。作四十卷。为经文句。执笔者一承经
    师口所译不加华饰。其经初后所演。佛性广
    略之闻耳。无相违也。每自惟省。虽复西垂深
    幸此遇。遇此大典开解常滞。非言所尽。以诸
    家译经之致大不允其旨归。疑谬后生。是故
    窃不辞。辄作徒劳之举。冀少有补益。谘参
    经师。采寻前后。略举初五品为私记。余致
    惟之悉可领也(佑寻此序与朗法师序及忏法传小小不同未详孰正故复两出)
      六卷泥洹记第十八    出经后记
    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天王精舍。优
    婆塞伽罗。先见晋土道人释法显远游此土。
    为求法故。深感其人。即为写此大般泥洹经
    如来秘藏。愿令此经流布晋土。一切众生悉
    成平等如来法身。义熙十三年十月一日。于
    谢司空石所立道场寺。出此方等大般泥洹
    经。至十四年正月二日??定尽讫。禅师佛
    大跋陀。手执胡本。宝云传译。于时坐有二
    百五十人
      二十卷泥洹记第十九
        出智猛游外国传
    智猛传云。?骋?牍?写笮〕搜Р煌?5劾?br> 城次华氏邑有婆罗门。氏族甚多。其禀性敏
    悟归心大乘。博揽众典无不通达。家有银
    塔。纵广八尺高三丈。四龛银像高三尺余。多
    有大乘经。种种供养。婆罗门问猛言。从何来。
    答言。秦地来。又问。秦地有大乘学不。即答。
    皆大乘学。其乃惊愕雅叹云。希有。将非菩萨
    往化耶。智猛即就其家得泥洹胡本。还于凉
    州出得二十卷

    出三藏记集序卷第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