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古逸部全 >
  • 因缘心释论开决记一卷

    将释此论。先以四门分别。然后释其正论之
    文。言四门者。一明造论之主。二明造论之
    因。三明所述之论为正量不。四辨论所宗
    初言明造论之主者。谓龙猛大师自利他满
    证极喜地。善见缘起甚深法性。善逝受记名
    称普闻。具诸德者之所造也
    二言明造论之因者。谓龙猛大师为欲断除
    五德弟子诸疑网故摧灭外道断常等。见诸
    僻执故欲令未来纯根异生利根有情善解缘
    起明了二谛。速趣无上菩提正因故造斯论
     夫欲修行无上菩提正因之者。先须善解缘
    起缘性杂染净品明了分别二谛之理。言二
    谛者。胜义世俗二种谛也 言胜义谛者。诸
    法性相无生无起非断非常。超语言道心行
    处灭。唯圣自证之境界也 言俗谛者。略而
    言之有其四种。一真实。二非真。三近胜义。
    四清净 言真实者。谓内外缘起于胜义谛。
    虽空无物世俗谛门犹如幻化因缘力故成辨
    现事。圣见其过。凡愚执实不见其患。耽着造
    作久处生死因果法也 言非真者。谓阳焰
    幻化干城等类。世谛门中不成辨事。凡亦了
    达不假圣说非真有也 言近胜义者。为欲
    诠其胜义谛故。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名句
    文身施设假立十二分教。彼名句文虽非本
    事。若无名等不能显事故名句等名近胜义
    也 言清净者。谓诸佛如来所有相好力无
    畏等广大功德不同异生不善之业染污烦恼
    之所生长。唯是白净出世道法之所生起故
    言清净
    三言所造之论为正量不者。此中有问。如来
    所说缘起缘性甚深微细。虽可了知唯佛独
    证。龙树大师位阶何地。此所造论以为正量
    而可信受 答。教理二门有证成故。此所造
    论而无错谬。以为正量。勿生疑惑 教量证
    成者。楞伽经云。南天竺国中有名德比丘。厥
    号名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
    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又大云经
    说。我灭度后有龙树?刍。能摧恶见护我正
    法。与善行王同时出现。有斯教量而受记。故
    此师制造以为可信 理证成者。此师在世
    亲证空藏三昧。?挚粘霰β?星樵浮S谏绞?br> 壁而无障碍。更有胜德文繁不述。如余处明。
    以斯现量而推此师非凡。是圣所说言教以
    为正量。堪可流转
    四言辨论所宗者。大师在世大小乘教各无
    差。互如佛所说依教修行。佛灭度后大小乘
    教为诸师等情执不同。各成多宗如余处说。
    今此论者。所诠之宗非小是大。就大之中复
    分三宗。一胜义皆空。二应理圆实。三法性圆
    融。此论所被龙树菩萨依大般若等住竖立
    宗故。是故此论胜义皆空宗之摄也
    后言释其正论文者。文分为二。一释论题。二
    明正论
    释题中言因缘心论颂者。夫诸经论所立名
    者皆有四义。一人。二处。三喻。四义。今此名
    者约义立也。为此论中。所有一切诸佛菩萨
    所说缘起广略二义世及出世杂染还灭。如
    是等义此中摄尽故立此名 言因缘者。此
    遮断常无因等论诸恶见也 言因缘者。为
    何谓耶。瑜伽及阿?炒锬ゼ??墼啤@胱饔?br> 义。从因所生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动转
    义。无常义。暂住义。因果相续不断义。因果相
    似义。因果种种义。因果各决定义。是缘起义
     言心者。缘起缘性即是诸佛秘密心藏真
    实之境。此论亦明如是义故。故言心也 又
    言心者。亦是摄辞。此中皆摄诸广义故 所
    言论者。教诫学徒故名为论
    二言明正论者。大门分二。一广。二略。言广者。
    七行颂中前五是也 言略者。后二颂也
     就广之中复分为五。一三摄十二门即初二
    颂也。二十二支法递互相生无有始终门即
    第三颂。三十二支法空故无我门即颂中半
    颂也。四十二支法离二边故无转移门。即颂
    中始从唯从于空法至不移。五还灭门即颂
    云智应察也。即彼五中前四是顺。后一是逆。
    如理应思
    广略二门之中先明其广。就广之中今当第
    一明三摄十二门。于中文二。先问。后答。言先
    问者前半颂也。言后答者后一颂半而配文
    也 先略释问辞言。此中者。是发起辞即如
    来所说缘起缘性广略二教于此中也 言沙
    门者。即是梵音。此云善学。亦云善寂。即是
    诸圣及随彼圣出家众也。此则通于内外学
    也 言乐闻者。为遮不信及无乐。欲欲欲虽
    多此中欲令于缘起义明了闻也 言能听者。
    谓耳根不坏了声义也 言善能忆持者。谓
    前耳根所闻之义。意识忆持专注一境无忘
    失也 言能悟者。谓意识忆持所了之义。以
    惠善观于闻声义。无有遣余悉了知也 言
    能观者。而于诸法及出离道功德过失善观
    察也。言及具简弃者。于染净品功德过失疑
    网恶作善简择故。即前五德二是闻惠。一是
    恩惠。后二修惠。虽言五德亦具五善之想。舍
    五恶想如理应思 言来诣师所者。谓五德
    弟子为求法故来诣龙猛菩萨所也 言于如
    来教中者。五德弟子非于外道六师等教而
    有疑惑。唯于如来所说缘起广略二义心生
    疑惑故发问也 言婆伽梵者。此云降伏。具
    谓降四魔具六功德也 问曰。言婆伽梵者。
    独如来得。何故呼师为薄伽梵 答。为彼弟
    子而于师所作如来想。恭敬之辞 又此龙
    猛住见道位舍诸恶法远离魔境 经有诚言。
    如幻一切法。为诸有情说。于彼而无畏。故号
    为薄伽。龙猛菩萨证极喜地了缘起法如幻
    化等。具斯德故与理无违 弟子呼师称薄
    伽梵者。求何事耶。为爱尽故。求解脱故。非
    为财利及爱果也 言彼于何所摄者。为彼
    弟子或于广义先已了知。而于摄略不善巧。
    故问摄义也 言今欲乐闻者。虽言乐闻亦
    摄思修为取果也 后明答辞言。知彼问其
    真义者。谓龙猛菩萨知彼五德弟子于缘起
    缘性尽所有性如所有性。真义之中生渴仰
    无不如法。故试问也 言师即呼曰汝者。为
    彼弟子先于师所作如来想。称薄伽梵与彼
    相应即呼曰汝 言师者。五种师中出家羯
    磨依止教授也 言汝者。即是子也。子有三
    种。一身所生。二口所生。三心所生。今取后
    二 言作此分明者。而语与义无有相违称
    彼问答。故言分明 言典功之语者。语无有
    失而无杂乱。义理分明利益听众有果获也
    次下又重释问辞释论也 言此中十及二故
    曰为十二者。若十及二不别说者数为二十。
    有增加过故此言也 问。不言十一。不言十
    三。定言十二。为何谓耶。若言十一义不具足。
    若言十三义无所用。有增减过故定十二
     又三世因果用十二故。谓从于前际至中际因
    者无明行识。果谓名色。助因为爱。从于中际
    至后之因从识至受。果谓生老死。助因取有。
    住中际者从识至受。故定十二 又十二者。
    初三即是能引支也。名色六入触受四法所
    引支也。爱取有三能成支也。生之一法所成
    支也。老死即是过失支也。能引支者。显其远
    因。能成支者。即示近因。若无此二生不成
    故 言支即差别故言差别如车支分故说为
    支者。除十二支别无差别。即十二支性相业
    用名不同故立差别义如车支分。若离轮等
    别无有车。此亦如是。十二支法明性相者。如
    稻秆经说。何者无明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
    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名生者养
    育士夫补特伽罗儒童作者我我所相等。及
    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有无明故于诸境
    界起贪嗔痴。于诸境界起贪嗔痴者。此是无
    明缘行。而于诸事能了别者。名之为识。与识
    俱生四取蕴者。此是名色。依名色诸根。名为
    六入。三法和合名之为触。觉受触者。名之为
    受。于受贪着。名之为爱。增长爱者。名之为
    取。从取而生。能生业者。名之为有。而从彼因
    所生之蕴。名之为生。生已蕴成熟者。名之为
    老。老已蕴灭坏者。名之为死。临终之时内具
    贪着及热恼者。名之为愁。从愁而生诸言辞
    者。名之为叹。五识身受苦者。名之为苦。作
    意之识受诸苦者。名之为忧。具如是等及随
    烦恼者。名之为恼 十二支法明业用者。如
    阿?炒锬ゼ?鬯怠N廾髯骱我狄?6?谥钣?br> 迷诸有情。亦与诸行而作缘也。行作何业而
    于诸趣显现有情。亦与识作习起缘也。识作
    何业能持有情业之缠缚。亦与名色而作缘
    也。名色作何业令诸有情而取于身。亦与六
    入而作缘也。六入作何业令诸有情圆满受
    身触作缘也。触作何业令诸有情受用于境
    受作缘也。受作何业令诸有情趣生受用爱
    作缘也。爱作何业令诸有情而引于生取作
    缘也。取作何业取后有故令诸有情而识有
    取有□□□□□□作缘也。有作何业令诸
    有情趣向后有生作缘也。生作何业令诸有
    情次第成就名色六入。而触及受老死缘也。
    老死作何业令诸有情数数转变寿及命也
     十二支法释名者。如稻秆经说。大黑?故名
    为无明。造作故名诸行。了别故名识。相依名
    名色。为生门故名六入。触故名触。受故名受。
    渴故名爱。取故名取。生后有故名有。生蕴故
    名生。蕴熟故名老。蕴坏故名死。愁故名愁。叹
    故名叹。恼身故名苦。恼心故名忧。烦恼故名
    恼 言能寂身口故名能仁者。虽不言意能
    寂身口而从于彼意净因生。但果清净知。因
    净故而不言也
    言彼非自性者。次下有十种。外道僻执此次
    第一也。谓裸形外道执六种法为法自性。一
    有寿。二无寿。三有漏。四系得。五持禁戒。六解
    脱。若不了别此六法者轮转生死。若了别时
    而得解脱。或有一类而执有。情微尘昧?平
    等自性。即彼士夫为法自性。二言决定者。此
    是数论外道宗也。谓有一类而执诸法。从彼
    生者即是彼果。彼即是因。是故因果各各决
    定人天等趣。不相杂住生死轮转。三言士夫
    者。此亦数论宗也。谓有一类执有。众生及以
    士夫为诸法因。不了此二久处生死。虽相杂
    住若了别时即得解脱。士夫者。而有千颂善
    解法述。或执士夫有大力用。各在有情身内
    住也。四言相假者。谓有一类外道说言。日月
    星宿日数即是法因。顺彼作业成辨其事。若
    违彼者即不成就。是故诸法是彼自性。若不
    了彼久处轮回。若了别者即得解脱。又言相
    假者。有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有众
    生。于??伽河等沐浴支体。沐浴支体而得清
    净。或有一类执独等成以为清净。不假善恶
    而成异熟。但假日月沐浴等法以为清净。五
    言自在者。此亦数论宗也。谓有一类说。诸有
    情其受苦乐不从善恶。虽自在变彼由现见
    于因果中。世间有情不随欲转故作此计。所
    以者何。现见世间有情于彼因时。欲修净业
    不遂本欲。反更为恶。于彼果时。愿生善趣
    乐世界中不遂本欲堕恶趣等。竟谓受乐不
    遂所欲反受诸苦。由此见故彼作是思。六言
    时者。此亦数论宗也。谓执有情所受苦乐不
    假善恶。但待时受苦乐报如夏草青冬即变
    白。如是等类非由善恶。是时变故。七言自然
    者。谓有一类计一切法六自然性。一物。二德。
    三业。四总。五差。六连。若了此六如得解脱。
    若不了者轮转生死。或有妄计?铁豆圆。如
    是等事是准而作皆自然性。八九十言随欲
    化主偶过者。此三宗见。是无因论。谓有一类
    而依世间诸静虑故见世施主。一期受命恒
    行布施无有断绝。从此命终生下贱家。贫穷
    遗乏。彼作是思定无施。与爱养祠祀。复见有
    人一期受中恒行妙行。或行恶行。见彼命终。
    堕于恶趣。生诸那落迦。或往善趣生于天上
    乐。世界中彼作是思。定无妙行及与恶行亦
    无善行恶行二业。业果异熟。或复有时见诸
    因缘空无果报。谓见世间无有因缘?H。或时
    ?H尔大风卒起于一时间寂然止息。或时忽
    尔暴河弥漫于一时间类则空竭。或时郁尔
    果木繁荣于一时间飒然衰瘁。由如是故起
    如是等三种见也 言等者。等摄诸余外道
    僻执非独前。十言所生者。与前九文一一相
    合。言此是因缘所生者。能仁所说内外诸法
    缘起缘性唯有正因及以助因。别无自性决
    定等故
    次下初门第二明答辞释论也 言此差别十
    二支法于烦恼业苦递互相依犹如束芦于
    彼三中并皆摄尽者。譬如世间以束芦等立
    成其舍独一不成。如是十二支法三法摄尽
    和合相依共作杂染净品因果无独胜。能阙
    一不成 言尽者即是无余义也者。于三法
    中十二支法无有一法摄不尽故杂染因果遍
    摄尽。故五德弟子所问之疑悉皆断故
    又次下言问曰等者。是下答辞发起文也
     言问曰者。五德弟子问师之辞 言何者烦
    恼。何者是业。何者见苦。此差别之法当于何
    摄者为轨范。师云。何三法摄于十二。已说分
    明典功之语我已知辨。十二法中几烦恼道
    几是业道几苦道摄几因几果。我今疑惑请
    为解释故生问也。言答曰者。谓师欲断除弟
    子疑惑而对答也。言初八九烦恼者。为此三
    法扰乱有情法义同故。故烦恼摄非体相同。
    谓无明于事不明了时扰乱心故。爱着事时
    扰乱心故。取耽于事行行之时扰乱心故。十
    地经云。三道成就苦谛集谛无明爱取别杂
    染道而无断绝。行有二。法业道不断余七支。
    法苦道不断此论与经义同一也 言二及十
    见业者。为此二法体相虽殊造作义同故立
    业名。谓行即从于身口意门造福等业有增
    后有而作业故 言余七皆是苦者。为此七
    法而皆从于业杂染生同一果相。三八苦性
    故立苦名 经及诸论先列无明末后老死。有
    何义趣次第如是。为诸有情从无始来不了
    因果及以真性而有迷惑。从于迷惑而有造
    作。以行习气令心颠倒。心颠倒故而于当来
    续生。名色以相续故六处成就。根成就故而
    触于境。即便触受于境受用。受用境故于现
    染着未来生爱。以生欲故取求积集。以积集
    故来生果因有便成就。即有起故而于五趣
    而受生也。以有生故即有老死。诸有情类从
    无始来轮转生死。因果次第如是故也。次第
    如是。无明等法各各单已为有差别。一一法
    中皆有差别。谓无明有十九种。一前际无知。
    二后际无知。三彼二俱无知。四内无知。五外
    无知。六内外无知。七业无知。八异熟无知。九
    业异熟无知。十于佛无知。十一于法无知。十
    二于僧无知。十三于苦无知。十四于集无知。
    十五于灭无知。十六于道无知。十七于因无
    知。十八于果无知。十九于处无知。行有三
    种。谓罪行福行及不动行。识有八种。谓从眼
    识至赖耶识。名色有二。一圆满。谓下二界。
    二不圆满。谓无色界。六入有六。谓眼根等。而
    触有六。谓从眼触至意触也。受有十八。谓眼
    具三至意具三。受有三种。谓三界爱。取有四
    种。谓欲见禁及我论也。而有十二。谓生果业
    集死生中有三界五趣。生有四种。谓胎生等
    发白面皱等是老差别。死及死性别离寿坏
    等是死差别 言皆是总摄者。谓大小乘教
    说有八苦识等七法。但摄其五余三不说。何
    故尔耶。为伏此难故言皆者摄三苦也。识等
    七法云何摄五。谓识名色及以六入即摄五
    荫盛苦。受触二法即摄病苦。生摄生苦。老死
    即摄老苦死苦 又经说言。三苦八苦。此但
    摄八三。复云何识名色即六行苦故。触受二
    法即苦苦故。生老死二即变苦故 言是故此
    十二支法于业烦恼中等者。即是颂中十二
    唯三摄释论辞也 言唯者。是其遮义。经中
    所说之法。此中摄尽。更无有余者。显论胜能
    也。此论难思遍摄诸经广大义故
    次下大门第二明十二支法递互相生无有始
    终门释论也 言问曰此义己知彼烦恼业苦
    云何相生请为解说者。十二支法三道摄者。
    师作分明典功之语。于中所有尽所有性如
    所有性。我今无倒皆悉了知彼十二法。何者
    是因。何者是果。云何相生。所有因果。今欲
    乐闻请为解说。此显自能及生起也 言从
    三烦恼生于二业者。谓从无明而生于行。从
    于爱取生有故也 言谓上所说苦法者。即至
    前门文中所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故。
    谓从于行从识至受五法生故。从有而生生
    老死故。言所谓诸烦恼者。即无明爱取也。所
    谓从识至受生于爱取。从生老死生无明。故
    十二支法递互相生者。于四缘中各具几缘而
    作缘耶。各除因缘缘具余三缘。无明若生身
    语行法有色之者。以增上缘而作缘也。若生
    非色意行法者。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而
    作缘也。如是余支若生有色以增上缘而作
    其缘。若生非色以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之缘
    而为缘也。如是非色而于有色亦增上缘而
    为其缘。而于非色亦以等无间缘所缘缘增
    上缘而为其缘随。所应知。十二支法何故互
    相而不作其因缘缘耶。因缘缘者各各自种
    而显现故。余有广义文繁不述。如瑜伽论
     言言有者有其三种所谓欲色无色者。此显三
    界有也。欲界者未离欲爱欲名为欲界。色界
    者已离欲爱欲未离色爱名为色界。无色界
    者已离欲爱欲及离色爱欲未离无色欲名无
    色界。欲界有者。所谓十种。一欲界无始时
    有。二业有。三死有。四中有。五生有。六捺落
    迦有。七傍生有。八鬼趣有。九人趣有。十天趣
    有。此名欲有。于中第一第三第五名自性有。
    业者具引其果义立有义也。中有者而于其
    果得后有义故名为有也。五趣者而于其果
    有受用义故名有也。色界有者除三恶道及
    以人趣余六是也。无色有者除三恶道人及
    中有余五果也。言于中不息而作流轮者。所
    谓于三有中无时暂住无有始终。烦恼业因
    增上力故。三界五趣受苦果故。取轮喻者显
    不住义也 言彼诸异生世间而自流浪者。谓
    三有中于中不息。虽作流轮无有作者。唯有
    异因异果。无有义利自流浪故 言言此者。
    显不定义。非如轮转次第生于诸有。此即不
    定者。为诸有情三界五趣随业受生。无次第

    次下大门第三明十二支法空故无我门释论
    也 言问曰何者。是身之自在众生耶。彼之
    作用其事。何者。即是下论生起问也。谓师先
    说三摄十二及以递互相生之门。唯言十二
    更无别物。若如是者诸趣有情各各身中皆
    有自在名为众生。而即于彼起众生想。众共
    称侍为彼本无何不宣说。若是有者相性业
    用其事如何。愿师解释。言自在者谓见闻等
    也 言诸趣唯因果唯除假名此中无众生者。
    谓三界四生及以五趣名为诸趣。即彼诸趣
    唯从烦恼业因而生苦果。于因果上假立众
    生。随彼假立起众生想。除彼因果更别无有
    众生故也。论文略故。虽言无众生亦摄受者
    补特伽罗士夫作者等诸横计名。故喻伽等
    论云。离有情义是缘起义。于离有情复无常
    义。若是无常复暂住义。若是暂住复依他义。
    若依他义即离作用义。是缘起义等广如论
    说 言此是真实义非假立有者。所谓即此
    无众生等缘起缘性甚深之义。诸佛出现若
    不出现性相如是。非同外道妄计。我等假立
    亦有故。故言真实。言假立之境不成实物者。
    为有难 言若彼假立众生有者。假立众生
    即是有。故何故汝言此中无众生耶。为答此
    难故此言也
    此下大门第四明十二支法离二边故不转移
    门释论也。辞此文分二。初法。后喻。此分法
    也 言论曰若如是者。所谓如前诸趣唯因
    果此中无众生。若如是故也 言谁从此世
    至于他世者。若无我人众生寿者。谁从此世
    造善恶业移至他世受善恶报。又若无我至
    他世者。外道亦言无有他世立断见论。此何
    差别 言答曰无有极微等法者。所谓于五
    蕴中无有少许至他世故也 言虽然者。虽
    五蕴中无有少法而至他世。唯从于空法还
    生于空法故也 言唯从于空法还生于空法
    者。此颂意明因中无有极微等法而至于果
    故转有。经云。业者作已灭坏。灭已不住方
    所。虽然临终之时各各近住心意中现。如是
    大王后识灭时。生分之识最初生于人天等
    趣。无有一法从于此世移至他世。虽然亦现
    舍寿及初生法也。最后灭识名为舍寿。初生
    之识名为生法。最后灭者无有至处。初生法
    者无所从来。何以故。自性寂故。后识后空舍
    寿。舍寿空业。业自空。初识初空。生者生空。
    虽然而业不失。是故此论与经义同。余释论
    辞自明不说
    次下后明喻也 言此中问曰等请辞者。从
    空生空。微细难知故请喻也。言此答曰等立
    八喻者。虽诠一义为诸有情根机不等建多
    喻也 言言蕴者。即色受想行识蕴也。此五
    蕴相所有广义。如五蕴等余论所明。今略辩
    相。言色蕴者。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
     言受蕴者。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
    不乐。乐谓灭时有和合欲。苦谓生时有乖离
    欲。不苦不乐谓无二欲。言想蕴者。谓于境界
    取种种相。此复有三。谓小想大想及无量想。
    言行蕴者。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不相
    应行 言识蕴者。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此
    复有三。一六转识。二末那识。三阿赖耶识
     言相续结者。灭已从彼因所生余者是也。若
    因果各别不相杂故因灭果生。如秤高下同
    一刹那无时隔也。言是故流轮。后虚不妄分
    别习气而十法流轮。即是十法苦果虚妄分
    别习气。即烦恼业五因法也
    次下大门第五明还灭门释论也 言后言应
    者。即是逆观。义当知反。彼等释论辞者。与上
    论颂智应察相合故。后言应者。当知反彼杂
    染因果三道法也 此中有问。云何反彼杂
    染因果三道法耶。为欲显示真圣之道故。故
    言应观诸法无常苦空无我等也 言应观诸
    法者。谓观明流十二法也 言无常者。无明
    等法灭坏性故 言苦者。无明等□□□□□
    □□□□□苦性故。言空者无明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