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古逸部全 >
  • 毘尼心一卷

    律中名教有八种
    学戒法第一 师徒法第二 众僧法第三
     行道忏悔法第四 行道修善法第五 发道
    资缘法第六 信施檀越法第七 护持法藏
    第八
      学戒法第一
    如来成道十二年中。为诸利根略制戒律。十
    二年后终至涅盘。为诸钝根多行毁犯。随缺
    补过广制戒律。譬如纳衣有孔方补。佛临涅
    ??时以此律藏付嘱优婆离。佛灭度后摩诃
    迦叶匡究三宝。简取五百大阿罗汉 于王舍
    城结集法藏。尔时优婆离一夏之中八十度
    升高坐。具足诵出大?衬岵亍H绶鹚?怠J?br> 真净教有八十诵。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此迦
    叶将入灭度。以此律藏付嘱阿难。而阿难将
    欲灭度付二大士。一名商那和?。二名末田
    地。依付法藏经说。尊者末田地向?宾行化。
    不在经中。更不见记也。商那和?在王舍
    城行化。而商那和?临灭度时。以此法藏付
    嘱优波鞠多。已上有五大师。皆总持八万法
    藏。智辩超群。神通莫测。而鞠多有五弟子。
    一名萨婆多。二名昙无德。三名弥沙塞。四
    名婆?富那。五名迦叶惟。此五人者于大藏
    中神解不周阙于圆通。又皆是圣智。观末
    代凡夫根钝不能具受大?衬岵亍8髯约蚵?br> 取舍不同。随众生所乐分为五部(周幽王时佛出世。
    汉明帝时经像来至。一百年许始有比丘支竺。微解汉语。翻经本。至秦主姚兴深信佛法。以弘始八年于长安草堂
    寺。诸天竺沙门罗什法师。更译胡本。什法师善解方音。明晓佛法。于是广流布矣)
    五部律 一者十诵律 律主名萨婆多诵出
    此律。以秦弘始八年。有?宾国三藏法师名
    佛若多罗。诵出十诵律本来到长安。共罗什
    法师翻出此律。译一分未竟。而弗若多罗
    身亡。有卢山远法师。与昙摩留支续翻出未
    译者。后复有三藏律法师。名?衬β薏妗R?br> 是罗什先所求寻师自来到寿春在石涧
    寺。重校律本复出三卷。律序置之。于后此
    土有律。十诵为初也
    二者四分律 律主名昙无德此方名法正。
    此人有菩萨根性。传持此律。此间有晋国沙
    门支法师。令往向西土。从于填国?四分律
    本。还到秦国。国主姚兴以弘始十二年秦古
    将军司隶校尉。姚兴于长安寺中集令德沙
    门三百余人。诸?宾国三藏大乘律师佛陀
    耶舍。译出四分律并长阿含经。凉州比丘竺
    佛念译胡音。秦国道云道含等笔受。此土
    律兴 四分第二
    三者五分律 律主名弥沙塞。有?宾国三藏
    律师。名弗大什。谨?执五分胡本来到杨州。
    以晋景平元年十月中晋侍中琊琅王司马
    陈。共比丘竺道生惠岩等请令出之。弗大什
    谨执胡本文无差错。律教东流 五分第三
    四者僧只律 律主名婆?富那。此土有法
    显比丘。轻身重法。自往胡国求觅经书。到
    摩竭国。于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写
    得胡本。将还此国。以晋义熙十二年十一月
    到杨州。于斗场寺共三藏禅师佛大跋陀翻
    出之。并六卷涅??。比丘宝云译胡为汉。十
    四年都讫。律教流布 僧只第四
    五者迦叶惟律(亦名迦叶?陈伞4送廖锤小N蠢春旱?
    律藏有四名
    一名为戒(若就教译。防非之法。字之为戒。此法能禁制身口也。若就行解。止恶之心。名为戒。
    此心能制身口。不为不令诸过得。起。名为戒也)二名为律(若就教译。诠量轻重。以之
    为律。若就行译。调伏刚矿。以之为律)三名波罗提木叉(此是胡音。汉名彼彼解
    脱。若就教译。此是解缚之法。依而出家若也。羁碍在在处处身心无为 故云彼彼解脱也。若就行译。绝缚之
    心。念念之中能分分离烦恼。故云彼彼解脱也)四名?衬?亦是西音。此方云灭。若就教
    译。此法能弥息诤论。故名为灭。若就行译。断除生死。苦尽无为。寂泊为灭)此四之中前
    二就因为名。外防为戒。内顺为律。后二就果
    为名。解脱者烦恼尽处。是有余涅??果也灭
    者身智俱尽。是无余涅??果也。又大乘之中
    戒之与律是因通果。是有为出要行。解脱与
    灭是果通因。是无为出离行。此四皆名藏
    者。若就教释。文旨苞富名之为藏。若就行释。
    出生众善利益无穷故名为藏。次明受戒法
    五种受戒法
    上法受戒(位在无学以上。若人得阿罗汉。即名受具足戒。如来成道正觉证理究竟不从师悟故名
    自然得戒。若弟子皆自誓受。诸佛为证。得法最胜故名上法受戒。此中含于二。自然及自誓)二善来
    受戒(位在须陀洹果以上。此人乘宿善而来值佛出世间。说四谛道成初果。求哀出家。圣命善来比丘即
    发具足故名善来受戒)三师法受戒(此是女人亦得须防恒果。求哀出家。如来为说八敬之法。
    遣阿难传授于彼。令其遵奉大僧以为师范。承旨项受即发具足故名善来受戒)四三语受
    戒(位在内凡以上。此人值佛出世。但闻而不见。有一罗汉授与三归。便发具足故名三语受戒)五羯
    摩受戒(位通外凡已下。此人善根微薄。道心难发。要假十僧作法成就。方得具足故名羯摩受戒。
    要须具六因缘。乃得具足受戒。一受戒人身无十三难。二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师僧众满如法清净。五在结界
    内不别众势分相。及六一白三羯摩前后方便文辞具足)摩夷经中有十种受
    戒。比丘有五种。一上法。二善来。三三语。四
    敕听。五羯摩。尼亦有五种。一正法。二善
    来。三师法。四遣使。五羯摩。合为十种。十诵
    律明十种受戒法。一自然得戒。谓佛无师自
    悟。二自誓得戒。谓大迦叶。三见谛得戒。谓拘
    邻等五比丘闻说四谛寻发具足。四善来得
    戒。谓耶舍等及如来一代善来所度者是。何
    以故佛是法王自与受戒。此等最后身比终
    不学地无常故。五者三语得戒。谓未制羯摩
    已前诸罗汉所度。乃为受三归即得具足戒。
    六问答得戒。亦名论义。谓须陀耶沙弥年
    始七岁。佛问其义。一一答。佛称可圣心敕
    诸比丘与受具戒。从问答为名。故称问答得
    戒。因敕比丘故亦名敕听得戒。七者八敬得
    戒。亦名八种。亦云八尊师法。亦云八不可
    过法。谓大爱道及五百释女求佛出家。佛遣
    阿难授其八敬听之出家。从八敬为名。故称
    八敬得戒。五分律云。爱道从阿难受八法已。
    欢喜顶受。又语阿难为我白佛。于八法中更
    乞愿愿听。比丘尼随次大小礼比丘云。何百
    岁尼礼新受戒比丘。佛告阿难。若我听比丘
    尼随次大小礼比丘者。无有是处。阿难闻已
    还报爱道。爱道又言。顶受尊敬欢喜奉行
    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复白阿难。是五百释女
    今当云何更为我白佛。佛言。即听大爱道为
    作和上。在比丘十众中。白四羯摩受戒听
    一时羯磨三人不得至四即得。此则爱道一
    人得名八敬受戒。五百释女即羯磨受戒。十
    诵亦如是。若依如四分五百释女亦皆八敬
    得戒。八遣使得戒。谓半迦尸尼颜容端政。
    若出伽蓝即有坏行留难。圣者开听差。一比
    丘尼为使注大僧中代其乞戒。故名遣使受
    戒。九羯磨受戒。谓十僧作法。十边地持律。五
    人受大戒。以边地佛法创行。僧徒希????br> 至难。故大圣开听五人受戒。又四分云。得阿
    罗汉者即名出家受具足戒。此人得最胜法
    名为上法受戒。故摩夷论云。时有年不满二
    十。而受戒生疑问佛。佛言。听教数胎中月及
    闰月犹不满。佛言。此人得阿罗汉不。答言。
    得。佛言。此人名为上受具戒 又尼众中女
    人曾出适年十二听受大戒。通此合有十二
    种受戒。此十二种中自然得戒唯佛一人。自
    誓得戒唯大迦叶一人。见帝得戒局在拘邻
    五人。善来得戒通及僧尼。佛在时有佛灭度
    后更无善来受法。三语得戒局在大僧未立
    羯磨已前听。立羯磨已后不听。问答得戒局
    在须陀耶沙弥。若今末法中有须陀耶沙弥
    比类亦听受戒。八敬得戒唯局尼众爱道一
    人。不通余者。遣使得戒唯在尼众半迦尸尼。
    若今末代有如是比丘尼亦听。小小颜容不
    得也。所以边地五人得戒。今边方有佛法。初
    行处皆悉开听。曾嫁十二局在尼众。上法受
    戒通僧尼二众。今若有得阿罗汉者亦即得
    名上法受戒。唯有羯磨一法教通凡圣被及
    僧尼。该罗现未须知作法成以不成故依诸
    部广明 问。羯磨受戒具足几缘得名如法
     答。依僧只律具六因缘。得成如法。何者为
    六。一者受戒人要须年满二十三衣钵具。二
    者受戒人身无十三遮难。三者要须结界成
    就。四者界内僧尽集无其别众。五者羯磨
    称无有增减。六者十僧满足如法清净。备此
    六缘得名如法。六中少一受戒不成 问。云
    何名年满二十 答。僧只云。要年满二十岁。
    满二十岁满二十两。若年满二十不满二十
    两不得戒。但使两满得受戒。若冬时生夏安
    居竟受戒。是名不满二十。若春时生安居竟
    受戒。是名满二十前。安居时生还前安居竟
    受戒。后安居时生后安居竟受戒。是名满二
    十。四分家十二月为一岁。满二十人取本生
    月皆名满二十得具足戒。僧只家迳二十两
    满得具足戒。如腊月生者至满二十。始迳十
    八两故名不满。如是等要满二十夏。然后方
    得受戒。然受戒事重是出家根本。若本法不
    成即非比丘。与白衣无别。受人信施及以礼
    拜。皆名为盗得罪无量。若人定知年小受戒
    者。虽迳百年犹若沙弥。不应受大比丘礼敬
    及受信施。当更受戒 问。此人受戒已来备
    迳布萨羯磨。何故更得受戒 答。此人作受
    大戒意。听羯磨布萨。非盗心故。四分听更受
    戒。僧只云若人不知年几。当问父母亲里。若
    复不知当看生年板。若无是者当观其颜状
    手足成就以不。若如是不知。当问何王何
    岁国土丰俭旱涝等非谓一切。如是时有难
    知者。如是一一寻究若实不知。满二十虽手
    足成就亦不得戒也 问。四分云。年不满二
    十听。数胎中月闰月等此复云何 答。有人
    初受戒时意。谓年满二十受戒竟。方知不满
    怀疑问佛。佛言听。数胎中月数闰月。若数
    一切十四日说戒。以满年数者无犯。此是大
    圣开合得戒。依此间国法五年再闰。十诵云。
    ??惩趿?暌蝗颉N宸治迥暌蝗颉N粗?篮?br> 者为定 问。无衣钵得受戒不。四分云。无
    衣钵不得受戒 又问。借衣钵得受戒不
     五分云。借衣者应教衣主舍得受戒也 ??br> 尼?称派陈墼啤N抟虏У媒洳弧4鹧缘谩H舳?br> 何须衣钵。答言。一为威仪故。二为生前人善
    故。三为标异相故须衣钵具也。第二身无
    遮难者。何故须问也 答。十三难为三障所
    牵。与圣道隔绝障不发戒。名之为难。是故须
    问 又问。十三难者名义云何 答。一边罪
    难。此人曾受大戒。犯波罗夷为僧灭殡。自
    后又复更求出家。蠲在众外名边障不发戒。
    故称难也 二污尼净行难。从出家已来不
    犯?H者名为净行。若白衣时污犯。此人不名
    为难 三贼心受戒难。此人无师自剃鬓发
    着袈裟。不受戒而共他布萨羯磨偷窃佛
    法故名贼心。若下三众盗听说戒羯磨。诈同
    僧事亦犯也 四破内外道难。此人先是外
    道来。出家受戒后不舍还入外道。邪见心
    重自然失戒。若更欲于佛法求出家受戒者
    名难也 五黄门难此人性多烦恼阙。于持
    戒烦。恼障重不发大戒。故名为难 六杀父
    难 七杀母难。白衣杀父或杀母违恩处深障
    不发戒 八杀阿罗汉。白衣时杀比丘。临终
    时颜色不变 九破僧难。忘说邪法或乱
    群情。同界之内别行法事断坏佛法。知而故
    为故名为难 十恶心出佛身血难。此人方
    便欲杀佛而不能断命。侵损圣体。违理处深
    得重逆罪。今时末世烧坏精舍形像舍利。若
    见瑞相亦得逆罪。不得受戒故名为难 十
    一非人难。若鬼若天变作人形。欲受大戒者
    名为非人难也 十二畜生难。若龙若狐化
    为人形。不得与受戒 十三二根难此人一
    身具有男女二根。于僧尼二众皆无置处。故
    名为难。此十三人中。初四及五逆业障摄。黄
    门一人烦恼障摄。后三人报障摄。三障所
    羁。一形之中不可改易。若未出家莫度。已
    出家当灭殡。广解如论中所说也 问曰。不
    问十三难为得戒不 答。四分云。自制已不
    得戒 又问。本为防难故。问今实无者何须
    问也 答。虽为难故问。若实有难问。以不问
    俱不得戒。若实无难问便得戒。不问不得戒
     第三明结界成。以不成后结界法中当说
     第四界内僧尽集。不来者与欲众僧和合
    无其别众也 第五羯摩称文者。若作白四
    羯磨。而白五白三白二白一皆不成也 第
    六僧数满者。要清净大比丘十人。若过十人
    名为众满。减则不成 问。犯重人及十三难
    人作和上。为得戒不 答。四分云。此不足僧
    数。不得戒也 自余证人犯重。但使证人多
    则得戒。少则不得戒。四分云。时有从不持
    戒。和上受戒后生疑问佛。佛问。汝知和上
    不持戒不。答言。知。汝知不应从。如是人受
    具不。答言。不知。佛言。此得名受具戒 又复
    有生疑问佛。佛言。汝知和上破戒不。答言。
    知。汝知不应从。破戒人边受戒不。答言。知。
    佛言。汝知从破戒人边受戒不得戒不。答言。
    不知。佛言。得名受具戒 第四人三句俱知
    者。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问。无和上得受具
    戒不。佛言。不得 十诵云。优波离问。无和上
    得受具戒不。佛言。得名受具戒。羯磨人及众
    僧有罪 四分云。时有和上九岁人授具戒。
    不知成戒不。佛言。成受戒。众僧有罪。又
    僧只云。以和上足十人数不名受具戒 又
    不自称字。不称和上字。不乞戒皆不名受具
    戒 四分云。时有不与沙弥戒。便与受具戒。
    不知成受不 佛言。得具足戒。众僧有犯
     ?衬崮嘎墼啤J庇写悠平涫κ芙洹I?晌史稹?br> 佛言。汝先知。汝和上从师边受得戒不。答
    言。不知。佛言。得名受戒 问。大僧得与尼受
    六法及十戒不 答。大僧唯得与尼作三种
    羯磨。一受大戒。二摩那?省H?鲎铩W杂喾?br> 事诸律无文。设令作者羯磨不成。僧尼俱得
    罪 问。何故大尼取比丘为师。式叉沙弥尼
    不取也 答。女无独志。是故圣制受大戒。要
    取大僧作师。式叉磨尼及沙弥尼初始出家
    年初志弱。但依大尼为师。谘承学戒。不须
    大僧也 问。受六法时更须请和上不 答。
    不须。何以然。式叉摩那但于十戒中增学其
    六。未是易位故不须请。又四部律皆言。眼
    见耳不闻处。若对面作羯磨者不成受。六法
    得罪 问 有人言。大比丘尼得作礼沙弥。
    是如法不 答。此人不解律相。妄作是说。
    何以故。四分律房舍?b度中。佛自为诸比丘
    制于敬法。小沙弥应礼大沙弥尼。何况大比
    丘尼不礼也 何者不应礼。十三难人三举
    人灭殡人非法语人。如是等人不应礼。礼者
    彼此俱得罪耳 次明舍戒 然戒是净法应
    清升累表。是故僧尼五众护持佛戒。宁死不
    犯。若故犯者不如本不出家也。何以故。自坏
    道法。污辱师僧。秽乱三宝。欺负四恩。不消
    信施益罪。尤多。若人烦恼迫心乐道情薄。苟
    欲为恶不能遮止者。佛言。是人听舍戒。还家
    不得倚傍佛法违犯清禁也。若欲舍戒者。当
    向一大比丘前互跪合掌。作如是言。大德一
    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舍大戒。还作白衣。愿
    大德忆。我是白衣。如是三说 又受戒之中
    有作戒有无作戒。初对师前作心受戒。运动
    身口造成此法。故名作戒。得戒已后怀之在
    心不复营为故名无作戒也。此无作戒是出
    世法。作心受之便。作心舍之便失善业。不
    尔必能感果。无有舍义。不同戒法有舍义也
    五篇戒法(上明受戒。今明持戒。既受得法理。须护持随缘制意烦如不犯。犯有轻重。阶差为五。
    贯例相属因之为篇)一波罗夷戒(盖是西音。此云无余。若犯此戒永弃清众 故曰无余。
    布萨羯磨二种法事不得在数。永无其分故曰无余也)二僧伽婆尸沙戒(此云
    僧残。若犯此戒行则毁缺不应。在布萨之数犹于羯磨众中斥。类其分故曰僧残也)三波逸提
    戒(此方云堕。若犯此戒堕落地狱 烧煮覆障故曰为堕也)四波罗提提舍尼
    戒(此方云向彼悔。若犯此戒事合可呵容听。发露对首忏除故云向彼悔)五式叉迦
    罗尼戒(此方云应当学。威仪练行戒?ハ胺匠伞9试挥Φ毖?此五篇之中护三
    种行。初一篇护根本行。第二篇护众法行。下
    三篇护威仪行。又此五篇防三种障。初两篇
    防障道罪。初篇正障道。僧残正障众也。波逸
    提一篇防牵报罪。沈沦三有出离无由也。后
    两篇防叽过罪。生人不善化益无于也。提舍
    尼劝犯已而悔。下应当学劝专精失犯义
    通诸篇。显法门耳。又对防五品之罪故立五
    篇。佛言。有罪心念忏悔。此则第五篇所防也。
    有罪从他忏悔。此则第四篇所防也。有罪小
    重亦从他忏悔。此则第三篇所防也。有重罪
    从僧忏悔。此则第二篇所防也。有大重罪不
    可忏悔。此则初篇所防也。初篇防死罪第二
    篇防次死罪。第三篇防合得鞭罪。第四篇防
    合得杖罪。第五篇防啧失罪。此五篇戒并是
    身口止善为体。支离五品故名五支。诸戒
    初篇名根本业清净戒。第二名前后眷属余
    清净戒。第三篇名非诸恶觉觉清净戒。第
    四篇护持正念念清净戒。第五篇名回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
    沙弥十戒(沙弥者梵语。此云息慈。息恶行慈故曰沙弥。息于十恶故受十戒耳。慈念众生故有不
    杀等也。此之十戒乃是众戒之根本。先护持之)一不杀(若故杀人不得受人戒。若杀畜生等至心忏悔
    得灭)二不盗(若偷若劫若强夺。若烧若损坏他物。但直五钱已上不得受大戒也。若减五钱若非人畜生
    物忏悔得灭)三不?H(若人男女。若非人男女。若畜生男女。若侵身分不得受大戒也。若摩触等至心
    忏悔得灭也)四不妄语(若诈称得圣不得受大戒也。若以重事谤清净人及诳惑欺妄。其罪难忏
    余小妄语听忏已进大戒)五不饮酒(酒性能发大烦恼。改人心性乱人道心。多开众过之门。若
    酒入腹护戒心。赊自制不能得故。宜深防不服狂药也)六不着花?香油涂身
    (庄饰华艳爱?。其身内怀深着情或乱道)七不歌舞唱伎及往观听(习近
    嬉戏放纵。身口外恣荡逸。道心浮散)八不上高广床上坐也(骜慢自处无谦
    下心。情存欺物去道远矣)九不非时食(济命养道宜须应法。贪味不节致患妨道)十不
    捉持生像金银宝物(供身之具俭素为佳。珍贵玩服多生人贪夺。故教不捉也)
    此十或之中。前四性重后六遮重。性重者内
    自起恶。遮重者外能生恶。又前四戒是业清
    净戒中四戒。是行清净戒。后二戒是缘清
    净戒。所以者何。杀盗二戒不自作不教他作。
    则身口俱净。不?H一戒纯身业净。不妄语
    一戒则纯口业净。不杀离?心。不盗离外
    贪。不?H离内贪。不妄语离痴邪见愚或之
    心。拔三毒根则意业净也。净戒根本出自身
    口意业。故云前四戒是业清净戒耳。依业欲
    起行。兴先须护过。令诸恶不起故不饮酒
    也。恶既不起。次应修饰威仪。而威仪精洁离
    于世染故。次不着花?香油涂身也。威仪既
    举。次应运动身口颂美法音窥求善友谘受
    未闻。而反叹唾非法鼓动群情专习伎术
    听采妖异弃正逐耶持乖道式故。次不歌舞
    唱伎及故往观听也。既听习方次直宜安
    心。于法端?ハ的睢U鄯?衣?H淌苋偃琛@?br> 宽奢恣故。次不高广床上坐也。故云中四戒
    是行清净戒耳。然道非孤起行托缘兴。饮食
    济命。衣服护形。内外资发方得行道故。次不
    非时食不服宝饰。以离贪着资缘之过也。故
    云后二戒是缘清净戒
    持戒得十利 一者摄取于僧(若下坐持戒则为如法之众。捶在数
    中)二者令僧欢喜(若中坐持戒有所施为悦可众心也)三者令僧安乐
    (若上坐持戒则光饰众仪。又能荫益徒众)四者未信者令信(戒德内备外则发人信敬
    堪为师范。凭之以济世。是以未出家者信乐出家。从其受戒也)五者已信令增广
    (既度弟子复能教授教诫。令其护持增进心行)六者难调顺者令调顺
    (徒众之中若有恶性[夕/鹿]散违教犯禁不顺威仪者。复能如法治[罩-卓+讨]摧伏令改也)七者惭愧者
    得安隐(徒众之中若有道心失意犯罪。常怀愧惧改往修来。求乞洗过复能救拔作归依处)八者
    断现在有漏(已生恶。既除身。心清净。现应布萨行无缺漏)九者断未来
    有漏(未生恶永不令起也)十者令正法得久住(持戒之人自行清净。复能令
    他持戒。网维理要匡众益时。化化相乘坠而更举)此十利之中。前三依众
    求解脱。中六行成自他兼益。后一则能兴
    隆三宝。唯持戒之人得此十句利也。又有一
    释。此十利之中。三段之义。前三句明于众法
    中得利也。中六句明于行法中得利也。后一
    句明于教法中得利也。初众法有三者。第一
    明外凡假名僧。为律教所摄得在僧例。故曰
    一者摄取于僧也。第二明内凡和合僧。同心
    奉律和顺为本 故曰二者令僧欢喜也。第三
    明圣位真实僧。依律而行不相违恼。故曰
    三者令僧安乐也。今明外凡比丘。若能持戒
    见闻清净得入此三种僧中。同其布萨羯磨
    获此众法利也。次明行法有六句者。初二句
    明下成熟。谓信行法行僧内凡学人利也。次
    二句明中成熟。谓见道修道圣僧学人利也。
    后二句明上成熟。谓尽智无生智无学圣果
    功德利。第十一句教法之利。明他成熟。说法
    化人兴益于世。绍隆真轨永使不绝。故曰十
    者合正法得久住也。原如来制戒之意。本非
    直心恶。而已乃欲远开涅??之正路。为令比
    丘如法修行。克获道证同佛所得无上常住
    永寂休息法也。故云为诸比丘集十句义诸
    佛之戒法矣
      师徒法第二
    和上应具十德。一持戒。二多闻阿?酬肌H??br> 闻?衬帷K难Ы洹N逖ФāA?Щ荨F咦猿鲎?br> 使人出罪。八能自看病。九弟子有梵行难能
    自送使人送脱难。十满十[?-巴+(日/(句-口+匕))](出僧只律)依止阿?梨
    应具十德 一具持二百五十戒。二多闻。三
    能教授弟子阿?酬肌K哪芙淌诘茏?衬帷N?br> 能教弟子舍恶见住善见。六知波罗提木叉
    戒。七知说波罗提木叉戒。八知作布萨。九知
    布萨羯磨。十年满十[?-巴+(日/(句-口+匕))](和上十德亦同出四分律僧十中)阿?梨
    应具五德 一知增上威仪(是净身口戒。亦名律仪戒)二知增
    上净行(是净心戒。亦名定共戒)三知增上波罗提木叉戒(是净
    惠戒。亦名道共戒修出世行倍过世法故云增上也)四知白羯磨(此句善知众法。文辞成
    就。言章辨利)五满五夏(五年学戒自行已立。堪为人作羯磨威仪受戒师)尊师
    应具五德 一善知有难法。二善知无难法。
    三善知作白法。四善知作羯磨法。五有戒行
    清净(备此五德。能举众。法表证义成)师摄弟子应具五法 一
    若弟子有病应自瞻视若使人看。二若弟子
    不乐住处应置安身处。三若弟子有疑事能
    如法开解其意。四若弟子有恶见生能教舍
    恶见住善见。五有德腊合弟子敬重(此所依荫同法
    师也)弟子依师应具五法 一爱念(若衣若食尽心奉养)二
    恭敬(身力承事不敢违慢)三惭(荷戴师恩法重难报)四愧(畏难尊严不敢作过)五乐
    近住(谘受教诫日亲其美)有五种阿?梨 一出家阿?
    梨(初脱白十戒师)二羯磨阿?梨(受大戒师)三教受阿?梨
    (教威仪师)四受经阿?梨(受学法律)五依止阿?梨(须和
    上处从请教诫)有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 一不能
    ?バ尥?墙洹6?荒茉鼍恍小H?荒茉霾??br> 提木叉戒。四若有恶见不能舍而住善见。五
    不满五夏(出四有分律)五法失依止 一死(师亡)二去
    (师宿行。若弟子。决意出界外)三休道(若师舍戒)四不与依止(师舍教诫)五
    还在和上目下住(若和上摄受者。阿?利则不应复令请教诫)弟子应
    以二事将护于师 一以衣食供养。二以法
    将护(师闻弟子明。当方便软语谏喻开解。劝学戒定惠也)师应以二事摄
    弟子 一以衣食。二以法摄(日夜。教诏出家礼节)有威
    仪不应礼有十 一大便。二小便。三路身。
    四剃发。五说法。六嚼杨枝。七洗口。八食时。
    九饮食。十食果 复有十时不应礼 一在
    塔像前不得礼。二作事。三涂油。四读诵。五
    不着衣。六经行上下阁。七授经。八共诤。九洗
    钵。十着眼药(出僧只律)一日三时请教戒 一请
    旦。二日中。三向暮(三时问讯于师亦如是。三时忏悔亦如是。师应三时教诫亦如
    是。不者得罪。出僧只律)有五种教诫弟子 一呵啧(弟子
    片有失合苦言切勤)二折伏(触恼于师加以训治)三罚黜(违犯僧制。轻则[罩-卓+讨]。重则出家也)
    四赞叹(行顺佛教理合嗟美)五欢喜(行合师教应怀悦豫)又有五种教
    诫弟子法 一有犯行者制。二无犯行者听。
    三若制若听法有缺减者如法举之。四数数
    违犯者折伏与念。五真实功德者称赞欢喜
     有三品呵啧 一微过微犯软语呵啧。二中
    过中犯中语呵啧。三上过上犯上语呵啧
     佛言。欲多弟子务当义诲呵啧。弟子自护
    烦恼 呵啧弟子先具三法 一现在前。二
    出过。三语言我今啧汝 有五句呵啧法
     一汝所为非(行违于理)二非威仪(进止失度)三非沙门(乖修圣道)
    四非净行(污贤善心)五非随顺行(非慎教弟子也)此五所不
    应为 有五品呵啧弟子法 一汝去(罪合出寺)二
    汝莫入我房(罪合出房)三汝莫为我作使(不受供给)四汝
    莫至我所(不受请教诫也)五不与汝语(不教经法)弟子有五
    事合呵啧 一无惭(作罪不着于人)二无愧(不畏罪求改悔)三不
    受教(不顺约敕)四作非威仪(数作叽嫌之事)五不恭敬师僧(形数
    唐突?目怒应心怀轻慢。都无畏忌故呵啧也)呵啧弟子五事失法
    一尽形寿呵啧。二竟安居呵啧。三呵啧病者
    不看视。四不现前呵啧。五不出过呵啧。不应
    尔 弟子被呵啧应行五事 一应舍作事。
    二应舍已请教诫。三应日作三昧求忏悔。四
    不应于余人边住。五不应不忏悔而去 有
    四种师 一无法无衣食(听不须问而去)二无法有衣
    食(须问而去)三有法无衣食(虽苦而住)四有法有衣食(是为乐住)
    前二种师无法应忏悔已而去。后二种师有
    法尽形寿不得离(出僧只律)师有五种失法弟子应
    忏悔而去 一者应语和上言我如法和上不
    知。二者我不如法亦不知。三者我犯戒舍不
    教呵啧。四者若犯亦不知。五者若犯而忏悔
    亦不知(既无出家训成之益。是以请乞在外谘观修学)弟子欲出行师应
    以三法斟量 一所为事好。二所去处好。三
    同伴好听去。若一事不好应止之 僧有五
    事法不应将作伴行 一喜太在前行。二喜太
    在后行。三喜抄断人语次。四不别善恶语善
    语不赞称美恶言。五者如法得利不以时为
    彼受返。此五句应将作伴 有五法不应与
    作亲厚 一若喜斗诤。二若多作业。三若与
    众坐胜比丘共诤。四若喜游行不止。五心不
    欲为人说法言示人善恶 有七法应与作亲
    厚 一难与能与(不惜财宝)二难作能作(不惜身力)三难
    忍能忍(不惜心意又不相?ズ?四密事相语(吐情告实无隐无讳)五互相
    覆藏(迭相护惜不相扬过)六逢苦不舍(病患相料理急难相救解)七贫贱
    不轻(不逐势弃衰见利忌义也)有十德应差教诫比丘尼
     一戒律具足(善修威仪)二多闻(善修解经论也)三诵二部戒利
    (偏熟律文)四决断无疑(深达旨趣)五善能说法(言辞辨了)六大姓
    出家(风理可观)七颜貌端正(举动方富)八堪任为尼说法
    (善识机宜)九不犯重禁(内无染心)十满二十[?-巴+(日/(句-口+匕))](年高德重)尼修八
    敬法 一者应礼大比丘(身业恭敬)二者不得骂谤
    比丘(口业无过)三者不举比丘罪为作忆念(意业不欺慢也)四
    者二岁学戒已大僧中受具足戒(受戒之法成由大僧)五者
    若犯僧残应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食鲎?本应
    坚持既犯此戒。罪由僧灭法罪之法出在大僧)六者半月半月大僧中请
    教授(出家人法学戒为先。请为师训开示行则)七者不得无大僧处
    夏安居(修道多难事须依护谘参决疑。采访有地。极远去大僧一由旬。四十里即日得往返。若依沙弥
    塞律。极远听受七日往返成安居也)八者安居竟大僧中说三事
    自恣(人多迷已。而傍瞩者明惧脱违失不自觉知。垂大慈示之不及)此八敬者前
    三明致敬之仪。中二明所尊之法。后三明请
    诲之方。初则敬人为师。次则依人取法。后则
    如说而行
      众僧法第三
    入众有五法(夫行不独善。依众而立。故宜审知众法而敬顺之。又自行既成堪能称众。故须善达
    宰御匡究之仪也)一应以慈心(当先生心爱乐众法。然后入众不容苟且。违恼合众不善)
    二应自卑下如拭尘巾(谦敬慎过不轻慢众)三应善知坐
    起。若见上坐不应安坐。若见下坐不应起立
    (人应众故)四彼至僧中不为杂说论世俗事。若自
    说法若请人说法(众依法故)五若见僧中有不可事
    心不安忍。应作默然(不狂发起斗诤事故)五种非法默然
     一若如法羯磨而心不同默然(共作法事。而所见不同不可得
    施言。而请忍亦和合众法不成)二若得同意伴亦默然任之(得人助已
    不应默忍非法)三若见小罪而默然任之(事可谓弥而容忍秽众)四为
    作别住而默然(僧作三举。名为别住。不容共彼同一法事)五在戒场上
    而默然(欲作羯磨应唤集。恐脱成别众)五种如法默然 一
    见他非法而默然(非法羯磨理应呵止。以不合时悲成乱众心。不同彼于己无过也)
    二不得伴而默然(独是众非言则无用)三犯重而默然(发起大事
    恐成乱众)四同住默然(如法和合不容生异)五在同住地默然(人既尽集
    无宜乖乱)欲治断他事当先观察五法 第一观察
    前事是实不。第二次观察后有利益不。第三
    次观察今是时宜不。第四次观察不。合僧生
    尘垢不。第五次观察得善伴不(观此五法。已应好心。善念匡众
    立制。治罚恶人断众法)评断诤事人应具五德 一授戒
    清净(畏罪惭愧终不曲理)二多闻(广解文义试练难屈)三广诵二部戒利
    (善识律僧)四能问能答能如法教呵及作灭傧合得欢
    喜(称宜得所)五善能灭斗诤事(善多方便合前事消?G)具此五德
    堪任共?ダ砩?露纪持?隆÷墒ξ??惺?br> 应具五德 一善知犯相。二善知不犯相。三善
    知轻相。四善知重相。五善知决断无疑住??br> 尼而不动(具此五德乃可为他判事)举罪人应内具五德
     一知时不以非时(事令众宜举则应机)二真实不以虚妄
    (有见闻疑不枉前人)三利益不以损减(为令前人改过徙善)四柔软
    不以?犷(法言劝谏已无恶口)五慈心不以?恚(意为念彼非使恐害)
    若不思量此五法者。不得轻示道说他过。
    或乱众或害彼或自恼。须深慎之 寺主维
    那知事人应具五德 一不爱(不偏于亲)二不恚(不克于怨)
    三不怖(不畏于强)四不痴(不欺于弱)五知分未分(善能分别处也)僧
    事既重成益处旷。若能好心经营不辞。营苦
    唯五法而施行。不求恩赏。不为自供。不侵他
    润。已不倚自高。应常生卑愧?チ?┭??D?br> 如是者生天如箭射 有四种僧 一者四人
    僧(除自恣受大戒出罪。余一切如法事得作也)二者五人僧(除受大戒及出罪。余一切如法
    事得作)三者十人僧(除出罪。余一切如法事得作)四者二十人僧
    (一切如法事得作)三种羯磨 一者单白羯磨(事易表知)二
    者白二羯磨(事中参议)三者白四羯磨(事难重叠谨决)五
    种非法羯磨 一者非法别众(羯磨不成故言非法。界内僧不尽集
    故言别众)二者非法和合众(羯磨不成僧尽同集)三者法别众(羯磨
    虽成僧不尽集)四者似法别众(例作羯磨)五者似法和合众
    又一向作呵。不止羯磨非法。应作如法和合
    众羯磨 有三法若作羯磨不成 一不作举。
    二不作忆念。三不作自言 欲作羯磨先具
    三法 一作举(出其过也)二作忆念(汝可不自知有是事耶)三与
    罪(汝合得治罪)有七种羯磨 一呵啧羯磨(此人斗乱众僧。
    内不护之众故。作此羯磨。作治罚之)二傧出羯磨(此人坏乱檀越。不外护人泛尔。白衣未信
    合信故作羯磨。驱离聚落也)三依止羯磨(此人毁辱众僧中。内不自护故。作此羯磨。
    制令学律谘受教诲)四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此人毁辱檀越不外汉。至信白衣已
    信合增长故作此羯磨。制约其人不听自往别遣德人。将和诲谢也)五不见罪举羯
    磨(此人不信有恶业体。此名无因见。作此羯磨。举弃众外不与同僧事)六不忏悔举羯
    磨(此人不信业能感果。此名异因见。作此羯磨。在众外不与同事)七恶见不舍举
    羯磨(此人不信爱欲烦恼能障圣道。此名邪见。作此羯磨。弃在众外不与同事)前四羯磨
    治其无行。后之三举治其无信。云无行者无
    内护行无外护行。就内护中呵啧羯磨治。不
    护众依止羯磨治不护行。就外护中傧出羯
    磨檀越未信护使生信。遮不至羯磨檀越已
    信护使增长。故有四羯磨也。次云三举者。不
    信集谛业体障道用能牵报。故不见不忏二举
    也。烦恼缘助故不舍一举也。既不断集还招
    苦果。苦既不亡灭在。无常既不求灭。于道路
    乖学中无用作法举。置此七羯磨治人之法。
    若不受罚当以恶骂羯磨治之。一往驱出
     有四种污他家 一依利养污他家(持彼家。食与一家。不
    与一家)二依家污家(持彼家衣物与一家不与一家)三依亲友污家(依贵
    势檀越为一人不为一人)四依僧伽蓝污家(持众僧物果菜等随情逐意与一家不与一家
    也)比丘犯此四事者。污他檀越净信之心合
    与作傧出羯磨驱离聚落 破僧方便行五法
     一尽形着粪扫衣。二尽形乞食。三尽形露
    坐。四尽形不食苏盐。五尽形不食鱼及肉
    此五是上人所行中下不堪。初闻信受。后必
    有退。前三句相似语。后二句妄语 破僧用
    十八法。有九对 一法非法(如经顺理名为法。违经背理名非法)二
    律非律(义合?衬崦??伞R骞?衬崦?锹?三犯非犯(七聚之中缘具名犯。缘差名非犯)
    四若轻若重(犯威仪罪是轻。犯戒则罪)五有余无余(僧残已下是有余。
    波罗夷名之无余)六?恶非?恶(方便偷兰是[夕/鹿]恶。余轻遮性非[夕/鹿]恶)七常所
    行非常所行(开则常行。遮则非行)八制非制(如法羯磨约限是制。非法别众失
    度非制)九说非说(广略十六种布萨成就说戒是说。违则非说)此十八法中。
    前二对明教法。次五对明行法。后二对明众
    法。若是法而言非法。若非法而言是法。如是
    等反用名破。若是法而言是法。若非法而言
    非法。如是等顺用名和合僧法。乃至说非说
    亦如是。僧以和忍为体。若异见异忍则乖和
    合之义 二种僧 一法轮僧(依法进行转有情。升能摧见谛烦恼者)
    二羯磨僧(依教作法次成僧事)三种僧 一真实僧(圣人)
    二和合僧(贤人)三假名僧(凡人) 四诤 一言
    诤(诤理是非)二觅诤(互相觅罪)三犯诤(一评犯不定。二互相犯触)四事诤(诤羯
    磨事如法非法)此四诤之中。初一教法。次二行法。后一
    众法。彼此交竞为斗。朋党相助为诤。彻断事
    官为言。各说其理为讼 言诤有四法 一所
    说文义相应。二所说文异义同。三所说文同
    义异。四所说文义俱异(谏曰何须共谛)觅诤根中六诤
    所起 一恨戾难共语。二恶性戏斗。三谄
    曲。四邪命。五无惭无愧。六多贪嫉。因此六事
    起觅诤。出中阿含诤缘根本有六。一?恚。二
    恼害。三约伪。四悭嫉。五见取。六邪边。二见
    (此觅诤根出摩夷中)犯诤根中六犯所起处 一有身犯
    非口心。二有口犯非身心。三有身口犯非心。
    四有身心犯非口。五有口心犯非身。六有口
    心犯。又摩夷云。有心犯非身口。如钱宝戒身
    口不受。但自默念作已有想即犯 七灭
     一现前?衬?现用此法对于前人。评和详事因以得息。此一?衬嵬?鹚内?二忆念
    ?衬?此人清净横为他谤。从僧乞羯磨。记识不犯诤事得息。此灭于觅诤也)三不痴??br> 尼(此人颠狂时犯戒非。是故心痴犯差互实不有犯。从僧乞羯磨以息觅诤)四自言治
    ?衬?他人评犯不定。要取犯者自说所犯轻重相分。准法治罪灭于犯诤也)五罪处所??br> 尼(亦名觅罪相。此人评罪前言不覆。后语众僧为作羯磨治罚其人。微出于所犯□本以灭觅诤也)六
    多人语?衬?亦名多觅罪相。此人共诤佛法道理。言义宽深非浅识能了。广集知法大德。验究
    经律捉如法。筹多者以为正义。灭于言诤)七如草覆地?衬?此一住处众僧共诤互相犯触
    不可整理。尔时匡众之又应作单白羯磨。掩息斗诤。各乞欢喜和合布萨。以灭犯诤也)此七灭
    之中。前一体别用通。余六体通用别。别中初
    二灭于无罪之诤。忆念无根不痴有根也。中
    二灭有罪之诤。自言首过罪处评犯也。后二
    灭无罪有罪之诤。护法莫覆护也。又四诤
    之中各有难有易。易者但用现前?衬崦鹬??br> 难者兼用余?衬嵋病Q在阂远?鹬?O智??br> 尼多人语。其一诤小乘浅理易解故。但用前
    ?衬崦鹬?6?捍蟪松罾砟呀夤省P攵嗳擞?br> ?衬崦鹬?C仝阂匀?鹬?R淠畈怀兆锎?br> 所。一者能觅之人有过。所觅之人无罪。故须
    忆念?衬嵋病6?吣苊偎?俣?阌凶铩9市?br> 不痴?衬嵋病H?吣苊僦?宋薰?K?僦??br> 有罪。故须罪处所?衬嵋病7岗阂远?稹V?br> 者。自言治草覆地。其一犯于行。故须自言治。
    其一犯于众。故须草覆地。事诤以一切灭
    之。因言诤中起灭诤事。而不忍可返共诤
    之。即还用若现前若多人语灭之也。若因觅
    诤中起灭诤事。而不忍可返共诤之。即还用
    若忆念若忆念若不痴若罪处所灭之也。若
    因灭犯诤事而起诤者。即还用若自言若草
    覆灭之也。除此三诤上作事已。若沈诤余
    羯磨法是非之事者。悉言诤所摄。此七?衬?br> 之法能灭四诤故名为灭也 五种略说戒
     一说戒序已余者应言僧常闻。二说四事已
    余者应言僧常闻。三说十三已余者应言僧
    常闻。四说二不定已余者应言僧常闻。五说
    三十已余者应言僧常闻 又有五种。乃至
    说九十已余者应言僧常闻(又有五种。乃至说四提舍尼已余者应言
    僧常闻。合为十五种略说戒也)有八难事听略说戒 一王难。
    二贼难。三火难。四水难。五病难。六人难。七
    非人难。八毒虫。自恣时亦尔。三种人作布
    萨。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四种布萨 一
    三语布萨。二清净布萨。三说波罗提木叉布
    萨。四自恣布萨 戒法清净海八种奇特法
     一渐次学戒皆归佛法(如众流投海。此叹受戒也)二住于戒中
    乃至于死终不犯戒(如海不失潮法。此叹持戒)三灭本名皆
    称沙门释子(如五河同归名为一海。此叹圣因也)四入无余涅??
    界无增无减(如海无增灭。此叹圣果也)五同一解脱味(如海同一咸味)六
    梵行清净不破戒(如海不宿死尸。此明众恶永弃)七能生道品圣
    行功德(如海出珍奇异宝。叹自德胜)八有四向四果贤圣僧宝
    (如海容受大身众生。叹行人利他之德也)五种与欲 一言与欲。二
    为我故说欲。三现身相。四口语。五现身相口
    语 有五种失欲 一受欲者比丘死。二
    休道。三至外道众中。四往别部僧中。五至戒
    场上。与清净亦如是。与自恣亦如是 三种
    安居 一前安居(四月十六日是)二后安居(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六日
    明相未出也)下增三中云。有三种安居。前安居。中
    安居。后安居 三种受日 一受七日。二受
    过七日法(四分律听请十五日。若远事不讫听请一月日。然此十诵律请三十九夜。僧只律听请事
    讫当归)安居初应作四事 一解界。二结界。三
    分房卧具。四结安居 安居竟应作五事
     一解界。二还结界。三分房卧具。四自恣。五受
    功德衣 有五种人不得安居衣 一被举。
    二不用道。三死。四破安居。五不嘱授出僧只
    律 二种自恣 一和合自恣。二各三语自
    恣 有三种人作自恣。若僧若众多人若一
    人 迦提月开五事利 一得畜长财过十日
    不说净。二得离 三衣宿。三得别众食。四得
    展转食(背前请受后请)五食前食后不嘱得入村(先已有食处中
    前听不嘱授诣他家)受功德衣开五事亦如是。迦提月者
    作衣月也。后七月十六日讫八月半听作余

      行道忏悔灭恶法第四
    破僧有五过失 一自害。二为智者所呵。三
    有恶名流布。四临终生悔恨。五堕恶道 七
    犯聚者 一波罗夷罪(如断人头。不可还活。犯此戒者永断圣种。一形之中
    不清净也)二僧残罪(如残病人。障于布萨。行摩那?首锟傻妹?三偷兰遮罪
    (此方名[夕/鹿]恶。此罪有四品。一五逆偷兰遮灭摈。二波罗夷边方便偷兰遮。当于八僧中大众悔罪。三僧残边方便
    偷兰遮。当于四人僧小众悔。四独头偷兰遮对三人悔也)四波逸提罪(三十尼萨耆舍堕。已
    悔余波逸提。对一人清净僧三说忏)五提舍尼罪(对一清净僧一说忏悔也)六突
    吉罗罪(此方名恶作。今但取身作越威仪事。故心作者对手一说也)七恶说罪(与突
    吉罗一等但取口说越威仪事。故心作者对手一说)此突吉罗及恶说罗。
    若失意犯者听责心悔。但自心念口言克心
    愧情誓不复作罪即得灭 下坐向上坐忏有
    五法 一偏露有肩。二脱草履。三札足。四
    有膝着地。五合掌说所犯事 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故犯某罪不忆数。今向大德发露
    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
    乐。忆念犯发露。知而不覆藏。大德忆我清
    净戒身。具足清净布萨(如是三说)上座应语言。自责
    汝心生厌离(答言尔也)上座忏向下坐有四法
     一偏露右肩。二脱革屣。三右膝着地。四合
    掌说所犯。长老一心念。忏文如上说。下坐应
    语言。大德应改悔生厌离(答言尔也)有三种人犯
     一若僧犯二若众多人犯。三若一人犯 有
    三种忏悔。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为他作
    忏悔主应具五法 一善知犯。二善知忏悔
    法。三善知忏悔清净。四善知作白。五善知作
    羯磨。具此五德乃受他忏悔能除人罪 四
    重 一犯?H(若人男女。若鬼神鬼男女。若畜生男女大小便道及口中。他犯已亦重。已犯他亦
    重。如毛头入成重罪也)二犯盗(若劫若偷若公官强夺。若烧若理若怀色。若自作若教人作。但
    使损他五钱物离本处得重罪)三犯杀人(人者从初入胎中。乃至命未断。若自杀若教人杀。随他何
    方便 但合彼死死则犯)四犯妄称得过人法(实是凡夫诈言得圣。或言我得禅
    定。我有天眼他心智。从四念处法以上三十七道品四圣果三明六通等。向他说犯重)尼八重(初四
    重如上说)五犯摩触罪(要是男若童子有欲意。以去不问亲疏。不简道俗。彼此皆露身相触。腋
    以下膝已上已往犯他亦犯。他来尔已亦犯。要有欲心受触 乐触着便犯也)六犯八事
    罪(八者一共有欲心男子捉手。二捉衣。三共入屏处。四共屏处立。五共屏处语。六共行。七共身相倚。八共
    期。此八事中犯无次弟。随犯七事不职悔。若满八事便犯重也)七犯覆藏他重罪(若见
    大戒尼犯波罗夷。应向一大尼发露。若故隐覆与恶同情过夜至明旦便犯。若畏他杀或致破僧来说不犯)八
    犯随举罪(若有恶比丘。为大僧作三举羯磨。治[罩-卓+讨]其人未忏悔。僧未为其解羯磨。此比丘尼遣顺
    供给党恶成朋信受乖法。尼僧设谏苟执不舍。尼僧为作羯磨。三谏不舍便犯也)六重诫叉摩
    那尼学六法 一不?H(若已?H不得进大戒。若与深污心男子身相触缺戒。
    应更与戒)二不盗(若偷人五钱物已上不得进大戒。若取四钱已下缺戒。应更与戒)三不
    杀(若方便断人命不得进大。若故杀畜生虫蚁蚤虱缺戒。应更与戒)四不妄语(若诈圣诳他不
    得进大戒。若泛妄语缺戒。应更与戒)五不饮酒(若无重病贪味而饮一?v入唯缺戒。应教忏更与戒)
    六不非时食(若过中破斋缺戒应教忏悔更与戒)比丘比丘尼护持
    禁戒宁死莫犯。如其犯者不如本不出家也。
    自毁坏道法。污辱师僧。秽乱三宝。欺负四
    恩。不消信施益罪多也。若无心在道苟欲为
    恶者。乃可舍戒。不可倚傍佛法而违犯也。若
    欲舍戒。当向大戒比丘[跳-兆+互]跪合掌言。大德一
    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舍大戒还作白衣。愿大
    德忆。我是白衣(如是三说)若欲留五戒者当言。还
    作优婆塞。若欲留十戒者当言。还作沙弥。
    愿大德忆。我是沙弥也。昔从僧受得戒。今应
    汝法还僧。僧即证知。若布萨羯磨简弃于外
    不得。仍在众内共法事也。以此而推不容对
    余人舍。若尼还对比丘尼舍 五逆 一杀
    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恶心
    出佛身血 十恶业 一杀。二盗。三?H。四妄
    语。五绮语。六两舌。七恶口。八贪。九?。十邪
    见。前三身业犯。中四口业犯。后三意业犯
     十三难 一犯边罪(此人曾受大戒犯波罗夷。若为僧作灭傧。若自罢道后还愿受
    大戒者亦为难傧。在众外故曰边罪也)二污净行尼(若是尼污净行比丘。所言净行者从
    出家大戒已来不曾犯?H名为净行人也。若白衣时犯此净行人名为难)三贼心受戒(此人无师
    盗剃头被袈沙。不受戒而共他布萨。若作羯磨。偷窃佛法名为贼心受戒。若是沙弥六法。尼亦得盗听说戒羯磨。
    作同事亦犯)四破内外道(此人先是外道来入佛法受大戒已不舍戒。被袈裟还作外道。耶见心
    重自然失戒。后更欲于佛法中受大戒者不复发戒也)五黄门(有五种黄门。一生黄门。二形残黄门。
    三?セ泼拧K谋浠泼拧N灏朐禄泼糯宋逯秩诵远喾衬浙谟诔纸洹7衬照现夭环⒋蠼涿???六杀
    父(白衣杀时所生父违恩逆理为难)七杀母(白衣时杀母违恩处深不得受大戒)八杀
    阿罗汉(白衣时杀得道人死时颜色不变)九破和合僧(以五邪之法戒乱群情。化
    诱内凡学人别作布萨羯磨。令如法之众不得和合 断其会圣之行 知而故作名为难)十恶心出
    佛身血(此人欲杀佛。而佛不可杀。但得重逆罪。而合末世或有心烧破佛图精舍形像舍利。若见瑞
    相即是出佛身血亦得逆罪)十一人非(若鬼若神若天若魔变作人刑欲受大戒。实是非人名
    为难)十二畜生(若龙蛇若鹿若狐变作人形。不得受大戒)十三二根
    (此人亦有男根亦有女根。于僧尼二众皆妨无置处)此十三难前五烦恼障
    重。中五业障重。后三报障重。一形之中
    不可改易。若未受戒不得受。若已受戒不
    得戒。不应向礼。应灭傧。科判三障。出摩夷
    中。亦有论文。前四及五逆。此九业障摄。黄
    门一种烦恼障摄。后三报障摄。文意不同。任
    情取舍
    忏僧残随所犯有四番羯磨 一与覆藏羯磨
    (随覆来曰多少行忏悔法。此治覆罪之过。尼有伴无覆藏)二与本日治羯磨(此人行覆
    藏时重犯。更从僧乞摩那捶亦尔还。从初日为始行也)三与磨那?属赡?若无覆藏直与
    此治法。比丘六夜。尼半月)四与出罪羯磨(比丘二十清净。僧中出此罪。尼于二部四十人
    中洗拔得灭也)八事不白失宿 一往余事不白(行忏中间
    若有因缘复往余寺 应白彼寺僧。若不白失一夜)二出界不白(若有因缘复须出寺外者应白。
    寺外道上除行僧若不白失宿)三客比丘来不白(若有容僧来者即应白。不白失一宿)
    四寺内。除行者不白(僧伽蓝大院内有客比丘急走过者不得白不犯。若安徐行应
    逐取向白。不白失宿)五病不遣使白(若自有病应倩一比丘白。僧知病不得自白。众
    不者失宿)六二三人同室宿(比丘应独在小房。尼得有于伴也)七在无
    比丘处住(僧伽蓝中应有大戒在在寺宿。若独在无比丘处经夜失一宿。若行摩那?视ΤT谒娜?br> 僧中宿。若此处僧数不满失一宿也)八若时集非时集不作白(时集者布
    萨时。非时集者余作羯磨时。此众聚应白。若不白失宿。若行摩那?视Π住H舨话资?抟?二夺三
    十五事 初二夺五事 一不得授人大戒。
    二不得受人依止。三不得畜沙弥。四不得受
    僧差教诫比丘尼。五设差不应往 第二夺
    五事 一不得作说戒人。二不得僧中问答
    ?衬帷H?坏蒙?凶黥赡ΑK纳?蓝鲜虏坏?br> 在数。五不得为僧作使命人 第三夺五事
     一不应早入聚落。二不应逼暮还。三应亲
    近比丘。不应亲近外道。四应顺从善比丘教。
    五不应作异语 第四夺五事 一不应更犯
    此罪。余亦不应作。二若犯相似若从此生。三
    若复犯重于此。四不应嫌羯磨。五不应嫌作
    羯磨人 第五夺五事 一不得受善比丘敷
    坐具。二不得受洗足。三不得受洗足物。四不
    得受拭草履巾。五不得受他揩摩身 第六
    夺五事 一不得受善比丘礼拜。二合掌。
    三问讯。四迎逆五不得受善比丘持衣钵
     第七夺五事 一不得举善比丘罪。二不
    得与他作忆作白言。三不得证他事。四不得
    遮他布萨自恣。五不得共善比丘斗诤 此
    三十五事中。初十夺其师德。次十夺其随意
    所行。次十事夺其供事。后五不听于知他事
    应顺行此法。若违犯一事罪则不灭。不得
    与出罪羯磨 十种自性偷兰遮罪 一食人
    肉。二畜人皮。三剃阴上毛腋下毛。四用药灌
    大便道。五畜人发钦婆罗。六裸形行。七畜石
    钵。八?恚破衣。九?恚破房。十?恚破寺塔。
    皆犯偷兰遮。轻者对一人忏悔。法如波逸提
    也。罪重于突吉罗故为第五聚也。其中亦有
    重者。若生?n人肉及恶心破僧房破佛塔等。
    此则二三人前三说忏耳。若初篇第二篇偷
    兰者僧作羯磨忏也。此义出摩夷中。僧只律
    云。?心破六种犯偷兰遮。破钵三衣破塔破
    僧房破界。有三种人犯尼萨耆 若僧若众
    多人若一人 应在三种人前舍堕。若僧若
    众多人若一人 有四种妄语 一波罗夷
    妄语。二僧残妄语。三波逸提妄语。四阿?巢?br> 罗妄语 五种悭 一财物悭。二法悭。三家
    悭。四住处悭。五称赞悭 五盖覆心 一悭
    贪。二?恚。三睡眠。四调悔。五疑(贪?二盖能覆戒品。睡调二盖
    覆定品。疑之一盖能覆惠品也)十使烦恼 一身见。二边见。
    三邪见。四见取。五戒取。六疑。七贪。八?恚。
    九慢。十无明。此十烦恼驱驰行心流转不住
    会。观四谛空无我理灭初五见得无相行。次
    断疑使得须陀洹。余之四使欲界烦恼判为
    九品。断六品尽得斯陀贪。断下三品尽得阿
    那含。经云。断三结得须陀洹者。一我见。二戒
    取。三疑。此三重。又总五下分结。一调戏。二
    ?x慢。三无明。四色染。五无色染也。此是上二
    界烦恼。阿那含人断之。都尽得阿罗汉果
     三涂四趣 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是为三涂纯恶业感)
    四阿修罗(杂恶业所感也)六道众生 一地狱道。二
    畜生道。三饿鬼。四阿修罗道。五人道。六天道
     三界皆苦 一欲界(从地狱以上讫六天)二色界(从初禅梵天讫。四
    禅十八天也)三无色界(四空天讫非非想)
      行道修善法第五
    菩萨常作六念 一念佛(十力无所畏愿礼事供养)二念法(寂灭
    灭诸相愿读诵思义)三念僧(良田无所著愿亲近敬奉)四念戒(防非禁戒恶愿护持不犯)
    五念施(能舍除悭吝愿杂看济他)六念天(净非世法。无上佛果。安稳住处。第一义天。我今
    愿求。必得上果)出律增三中也 沙门六念 一念知
    月日(知今月大小。念若于日过无常迅速布萨时到)二念知夏数(我是某年某月
    某日。某时受大戒。今已若干夏老去无业。若入众知上下坐也)三念回请(我若先受前请。
    今欲更受后请。当回前请食施比丘某甲。彼某甲于我不计。我得自恣食。彼某甲于我不计者。彼前请施主也)
    四念受持三衣有长财当说净。五念不别众
    食(四人已上皆受别众。当食时界内有比丘)六念有病当急治。无病
    依众行道 病人有五法 一不食不应食者。
    二喜服药。三如实语瞻病者。四应行便行。应
    住便住。五身有苦痛能忍。身少有能作便作
     又第五句能净坐思惟 第一念悔先罪
    病。是苦报由恶所招念。复不忏定堕恶道。
    前身积罪余报未尽。今生以来自少及长。为
    恶曰多作善时少。五篇诸戒一一思量。各曾
    违犯。今当忏悔。若发此心神生净处。第二
    当观无常身。如坏器假合所成。速朽易坏不
    可久保。命尚不存财何足惜。于诸衣物莫以
    经怀。应舍不须嘱授。死后任僧不烦留吝也。
    第三当念佛三昧善调气息定心守境。正向
    西方观清净佛土如在目前。念念之中如注
    流水。直到彼岸也 又病人应以三法自量
    宜 一者重病。若得随意饮食。随病监药随
    意好。看病人于此三事若得若不得。此病会
    死不能使。病得差无常报尽不可救也。尔时
    病人应作死计。莫食非法及破斋也。二者轻
    病。若得随意饮食。随病汤药随意。看病人若
    不得病亦不死。但小将息病自得差。尔时病
    人不得因病便欲饮?n破斋服酒也。三者中
    病若得随意饮食。病则得差。若不得病必死。
    尔时病人应自思量。随病所宜而?n之也。若
    不能自节限者。看病人应裁割也。针炙服药
    裁量亦如是。求看病人供给进否亦如是。然
    病人多恼?应自调伏也。他好心看我已自
    难消。何况复加恶言触恼于彼。彼看我无利。
    或能心退不复看我。我便死也。是故应惭愧
    于他将护其意劝赞之 看病人有五得
     一者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能与。二者不
    坏贱病人小便唾吐。三者有慈心不为衣食。
    四者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至死。五者能为
    病人说法。合病者欢喜己身。于善法增长
     佛言。汝强健时不看他病。汝今得患。谁当
    看汝。告诸比丘。出家不看病。为无利益。若
    能供养病人胜供养佛。见苦无常慈悲心重。
    即是第一修道获无量功德 嚼□杨枝有
    五事利益 一口气不臭。二别味。三热阴消。
    四引食。五眼明 扫地有五法德大功德
     一不逆风顺风。二不应背尊长。三灭迹。四除
    粪五还复箕帚置本处 经行有五种利益
     一堪远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德
    定分住 散乱心眼有五种过失 一见恶
    梦。二诸天不佑护。三心不恩法。四不系意在
    明。五失不净 有四种非法眠 一阿修罗
    眠仰卧。二覆地眠。三饿鬼眠。四左胁眠 有
    四种如法眠 一师子王眠。右胁着地两脚
    相累。二合口舌?上?。三右手技头左手
    顺身上。四不舍念惠思惟明相 向火有五
    过失 一令人无颜色。二令人无力。三令人
    眼?。四令人闹集。五多说俗事 不忍辱人
    有五过失 一凶恶不忍。二后生悔恨。三多
    人不爱。四恶声流布。五死堕恶道。应当忍辱
     修身四威仪 一行威仪(摄身威仪向前直进)二住威仪
    (平立叙手随便正看)三坐威仪(跏趺?G膝直身低目)四卧威仪(右胁着地累脚屈身系相
    在明念当早起)修口四威仪 一当作法语实语。二
    当作正语直语。三常作和合语灭诤语。四常
    作柔软语悦心乐闻语 修十二头陀之行。头
    名少欲。陀名知足。斗薮烦恼离于滞着故曰
    头陀。何等十二 一持粪扫衣(此人不受利养衣物)二持
    三衣(此人不畜长财物)三持随衣(此人仅得供身不畜盈长物)四常乞食
    (此人受请不食僧食)五一揣食(事事一斯不再益)六一坐食(坏威仪已不再?n也)
    七不作余食法食(朝粥中饭不再正食)八树下坐(观树从诸法因缘生。
    我身亦尔。是生灭法)九冢间坐(观尸不净白骨无常)十露坐(观诸法空无所有也)
    十一随处坐(观诸法流动无有定性。不自在故。无我亦是逐静名阿兰若处)十二常
    坐不卧(观睡眠怠堕。死堕恶道。若不端身正意行无由成也)此十二者持衣
    有三。食法有四。坐处有五也。行人于衣食处心
    无滞着。而藉缘发道修进弥?ゴ丝嘈幸病>?br> 论异名且存一说 修五门禅(一贪欲多者终不净观。二?恚多者修
    慈悲观。三愚痴多者修十二因缘观。四着我多者修十八界空观。五思觉多者修出入息观)修六门
    禅一数(冷病多数出息。热病多数入息。缘心在鼻柱当门。安祥徐数从一至十。息成就为一念。若越乱
    增减皆不当也)二随(心随息出入穷息根本乃至无心悔门)三止(缘心停住守鼻柱当门。勿
    令驰散)四观(觌息长短。息遍身见气从毛孔出如珠贯缕)五还(转缘心数。以心观心。心若异缘皆是
    动乱。缘之令还住也)六净(澄心一境无复动乱。得入净心三昧法相显见)八种恶觉(一欲
    觉。二悉觉。三害觉。四不死觉。五亲里觉。六国土觉。七轻慢觉。八族性觉。多思惟此八事者应作数息法服也)
    八动触(轻触。重触。痒触。痛触。涩触。滑触。冷触。热触。此八触来应者戒能发定。或能发患。当对
    治除之)三种调心法一制(精进过多心则调动。宜当缘心莫使驰散)二发(守境
    既久心转沈没。宜应驱策方便生心也)三舍(调停得中。宜应正念入空三昧)修四念
    处 一观身不净(从头至足三十六物皆是不净。脓囊臭秽如死蛇死狗也)二
    观受是苦(世间暂乐会归毁坏违逼于心。皆是苦受也)三观心无常(六识念念
    生灭前心非后心。如水流灯炎。故知人命无常)四观法无我(想心取假诸法无实。行心造业如
    幻。所作皆是虚妄无有坚实。所缘之法皆空)修四正??一恶法未生方便令不生。二恶法已生
    方便令除断。三善法未生方便令生。四善法已生方便令增长。恶从心生还由心灭。善从心生还由心长。长当??br> 心观察此四种法也)修四无量心 一修慈心(念一切众生欲与其乐。
    思惟作无量衣食等物施与众生。怨亲平等皆与上乐。是名修慈)二修悲心(念一切众生欲
    拔其苦。此名修悲心)三修喜心(念一切众生。若修善者我悉赞喜。若造恶者劝令断恶。当遏
    恶扬善)四修舍心(于一切众生中皆悉平等。不见怨亲等同空法也)修六妙
    行 一识不与色亲(明看青黄朱紫。心不染着服妙行)二耳不
    着声(但取言下之法。不爱着音声)三鼻不染香。四舌不贪味。
    五身不着细滑等触。六意不思惟恶法 沙
    门五净德(一者发心离俗坏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躯
    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出福田经中)
      发道资缘法第六
    欲得寂灭乐。当习沙门法。衣食继身命。精
    ?随众等
    四依法 一依粪扫衣(此上品人。但舍弃之物纳以为衣。不受信施。此严少欲
    得供身修道也。中品人不堪听依僧次受同利物。下品人听受别施及贵贾割坏衣)二依乞食(此上
    品人除慢降身伏贪乞食。不受请供。不择贫富。趣得支身济命修道。中品人听受僧次及送供。下品人听受僧常住食
    及别请供养也)三依树下坐(此上品人不受房舍卧具位衣。冢间树下仅得阴蔽漏形修道。中
    品人居小房石室。起不碍头痤趣容膝。下品人听受大房及私房也)四依腐烂药(此上品人
    有病时为除报障服。此陈弃药。此大小便计能差众病而不伤人。但取愈患得存身修道。中品人依僧次受苏油
    蜜。下品人受施也)比丘依托此四法得资身活命。宁
    处修道。衣为外资。食为内资。卧具能遮外患。
    汤药能除内患。外托衣及处。内假食与药。藉
    此四缘方得修道。能生无漏故名四圣种也。
    比丘当准己力 依上中下品而行之不可
    越分。而修若上人行下法则退。若中人行上
    法则过。若下人行中法则不及 三衣六物
     一安陀会(五条袈裟。一长一短一重。是授中衣。大小便洗钵扫地作事时着五条)二
    郁多罗僧(七条袈裟。二长一短二重。割截成。是入众衣。大小食时行道法事众集时着七条。安钩
    细量法如下说之)三僧伽梨(是入王宫聚落衣。降天魔伏外道化恶人时着大衣。或肃恣不肖
    也。乞食应供入大会时着大衣。生物敬信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为下品衣。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为中品。二十一
    二十三条二十五条为上品。三长一短三重。若故帛随意多重。竖三肘横五肘。割截成。周匝缘帖。四角安钩纽
    三种色)四钵多罗(应量器。若泥若铁升半以上三升以还。薰色)五尼师檀(坐具。
    广三尺以上四尺以还。长三尺以上五尺以还周匝缘。染坏色)六针筒(铁铜锡竹柏木等。作常随身修
    理威仪)尼受五衣者。三衣及覆肩僧只支 有
    十种衣。应染作袈裟色(一施衣。二却具衣。三钦波几罗。四菖麻衣。五又
    麻衣。六舍[少/兔]衣。七麻衣。八翅夷罗衣。九杓遮罗衣十差罗波尼衣也)有十种粪扫衣
    (一牛嚼衣。二鼠啮衣。三烧衣。四月水衣。五初产衣。六神庙衣。七冢间衣。八愿衣。九立王衣。十往还衣。此名十衣)
     三种贱 法万贱(割坏衣财)二衣贱(故弊财帛)三色贱
    (青黑木兰新染坏色名不均色也)二种净 一说净(堪任作衣者。广八寸长
    尺六。皆合说净)二点净(手巾抹非衣者。悉作三点坏纯色也)二种净施
     一真实净施(所得衣财对手舍与五众出家人。付彼偿视借取用也)二展转净
    施(作法舍不须问随意用)不得畜八不净(一畜底店。二田宅。三人民。四奴婢五
    畜生。六珍宝。七贮聚生谷。八生熟食具。除众僧得畜也)离五邪命自活 一
    仰口食(仰观星宿阴扬历运。预世名利)二下口食(耕田种作垦土拔木。以为生业)
    三尖口食(工师咒说扇?_雨头卖。唇舌赞求财利)四方口食(坐守一处。以招
    财利。用此活命名为方口)五罗口食(治生方?_傍逮财利不正营生。斯名邪命)四种
    药(一时药。二非时药。三七日药。四尽形药)三种时食 一蒲?尼
    食。二?谊A尼食(根茎[起-巳+斥]味)三奢耶尼食(乳酪含消)五种
    正食 一饭。二糗。三干饭。四鱼。五害(若中前?n此等者中
    时不得更食。若必欲食应作余食法。尼无尔法也)三种不净肉不应食
     一见杀。二闻杀。三疑为己作 五辛 一
    苏。二葱。三韭。四薤。五兴渠(烧香请佛犹恐无灭。况复臭秽能勋而非
    障道耶。若生若熟若杂和皆不得散。若食护戒神去)饭酒有十失 一无
    颜色。二体无力。三眼?。四喜现?想。五失
    财物。六生病事。七益斗诤。八恶名流布。九智
    慧转少。十死堕恶道 烦恼性利终日伏之
    犹尚难制。况复加之以酒资助。烦恼发动必
    然也。先多贪得酒欲心必发也。先多?得酒
    忿心必发。先多痴者得酒必?杆俚叩菇卷?br> 放散。无明睡眠转重。凡饮食者若能资道
    服之。若增烦恼省之也 食粥有五种利益
     一除饥。二解渴。三消食。四大小便通利。五除
    风(粥者初出盆中草尽不成字得?n。若成字是麋若?n犯正食)护八遮 一自恣足。
    二少欲足。三秽污足。四杂足。五谄曲足。六不
    便足。七停住足。八自己足 八种浆 一利
    浆。二阎浮草浆。三酸枣浆。四甘遮浆。五微
    草浆。六舍楼伽浆。七伽楼浆。八蒲桃浆。非时
    得饮 五种药 一苏。二油。三生苏。四蜜。
    五石蜜。作法得七日服 五种脂 一熊脂。二
    鱼脂。三驴脂。四猪脂。五竭摩鱼脂(作法如油得七日服)
    四种净地 一僧伽蓝时处分作净地。二为
    僧作寺未施僧。三若半篱障若都无垣墙。四
    白二羯磨结作净地 二种净 一僧结净
    (大僧不得在净地宿)二檀越净(截割由檀越。众僧不得随意回净)五种净法
     一火净。二刀净。三创净。四鸟啄破净。五不中
    种净(此中刀净创净鸟啄应去子食。火净不中种净得尽食)又五种净 一皮
    剥净。二[利-禾+皮]皮净。三腐净。四破净。五淤燥净
    (若不火净得?n也)五生种 一根生种。二[木*?]生种。三
    节生种。四覆罗种。五子子种(若不火净不得伤皮咳)五
    种受食法 一手与手受。二手与物受。三物
    与手受。四物与物受。五遥与得堕手中受
     夫受食者割贪求之心。应仰手令他施手中。
    若自捉器令他授器中。不应横手捶取及以
    箸拌皆不成受。若不落手中遗落器外者悉
    不得?n。若意欲受彼而错受此。佛言不成受。
    应更受。若作总杂意得成受。若人触食若动
    食器则失受也。应离更受不得便自手触之。
    凡夫受之食辄自手触犯恶触。犯恶触突吉
    罗罪。夫食甚繁秽应生厌离。然人喜嗜味贪
    多竞揽。向已脱不成受犯不与取。于食不节
    后致过。初乞食时应诵此偈 令诸乞者悉
    得饱满。其施食者得无量福。我若得食为疗
    毒身。修集善法利益施主 若得食在手当
    先回以供养应说此偈 以一食施一切。供
    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乃食。若欲?n食应作
    厌离。食想遍观此食。皆是不净。饭如白虫。
    羹如下汁。饼似人皮。酪似脓脑。随取相似破
    贪美。心既不着味。即于食生厌。但如服药而
    已矣 食竟收钵应说此偈 饭食已讫。当
    愿众生。德行充盈。成十种力
      信施檀越法第七
    四恩 一父母恩(能生己身得有今日)二师僧恩(生我法身以法施我)三
    国王恩(施我课役。水土草木常以施我)四檀趣恩(供给衣食济我身命)出家行
    道常报四恩 四辈檀越 一天辈(天厨甘露献出家人)
    二龙辈(牛鹿献乳。猿猴奉蜜。鸟施莫等)三鬼神辈(山神施药海神施珍)四人
    辈(刹利婆罗门?成崾淄铀男允┲鞴└???此等来施如法得受 四
    事供养 一饮食。二衣服。三卧具。四医药
     八种布施法 一比丘僧得施(唯属比丘现前数人分)二比
    丘尼僧得施(唯属尼众现前数人分)三二部僧得施(莫问人多少分。物
    作二分。半属尼。半属比丘僧)四者四方僧施得(来者皆得。应作羯磨分亦不得。
    供尼同作羯磨亦不得羯磨。钱宝若施招提僧不须作法)五界内僧得施(属住处僧入界
    皆得。但取舍物时为定。若施常住来者共用不得将去)六同羯磨僧得施(共一处作法事
    者得此物)七称名字僧施(若漫言施上坐施法师。咒愿看病人等此不简亲疏亦得僧福)
    八一人僧得施(从上坐行之。随取者与之)随檀越施衣。此八
    法分。若无伴分别上坐应问。八种施中为作
    何施。若不依此八法则不得施僧之福。若不
    依此八法而受则轻损信施违犯处多。应差
    五德者分之。好恶相参命不见者掷筹。余人
    不得乱言利养难消贫富不在。此莫生嫌恨
    改人志行也 若得衣政可割分。不劳卖取
    钱。至不获已得钱者慎莫手受。应语言。我不
    应受此不净财。若我须衣合时得清净衣。当
    受便令净人知之。语主檀主知是看是此人
    还与比丘者。当以彼人物故使净人赏。后得
    净衣索用知之。应如法求。如法与。应如法施。
    如法受。如法住
    出家人应离三十八风 一利(若得利养心便生喜。贪利不耻吹
    破道心)二衰(若失利养心便忧恼。怨对恨情衰灭道心)三毁(若被折辱心便退没。呵毁不受。道
    心败衰)四誉(若得赞叹心生高誉。窥求名闻。道心动乱也)五称(若他戴仰心。便我大。轻人重己。
    道心倾坠)六叽(若失恭敬心便不掩。恕己嫌人。道心改变)七苦(若违情生恼心便不忍。结恨
    缠翳。消灭善心)八乐(若顺情生过心便?着。迷惑失性。道心净散)白衣家有
    九法。未作檀越不应作。若至其家不应坐。何
    等九 一见比丘不喜起立。二不喜作礼。三
    不喜请比丘坐。四不喜比丘坐。五设有所说
    而不受。六若有衣服饮食所须之具。轻慢比
    丘而不与。七若多有而少与。八若有精细而
    与?恶。九或不恭敬心与。观相檀越于此九
    法中但有一事。不须数往其家 白衣家有九
    法 未作檀越应令作。若至其家应坐。何等
    九 一见比丘喜起立。二喜作礼。三喜请比
    丘坐。四喜比丘坐。五设有所说而信受。六若
    有衣服饮食所须之具敬重故而与。七若有
    少而与多。八若有?恶与精细。九恭敬心与
     观望白衣家内外信心。备此九法者应请
    取作檀越。比丘无恼。檀越得福。道俗相假善
    法曰生 檀越有五事。不应与作覆钵羯磨
     一不孝顺父。二不孝顺母。三不敬沙门。四
    不敬婆罗门。五不恭事比丘。此是恶人先无
    信心不受法罚。于法无益故不为也 白衣有
    十法。众僧应与作覆钵 一骂谤比丘。二为
    比丘作损减。三为比丘作无利益。四方便合
    无住处。五斗乱比丘。六于比丘前说佛恶。七
    说法恶。八说僧恶。九以无根不净法谤比丘。
    十若犯。比丘尼 此十事中随犯一事合为作
    覆钵羯磨。一切僧尼不得至其家。此人本有
    信心。今忽为恶。宜加以折伏令其改过。故作
    此法 比丘有十事。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
    羯磨 一喜骂谤白衣。二方便为白衣作损
    减。三方便为作无利益。四为作无住处。五
    斗乱白衣。六在白衣前毁佛。七在白衣前毁
    法。八在白衣前毁僧。九骂白衣作下业。十调
    诳白衣 比丘若犯一事应作羯磨治罚不听。
    复至白衣家仰令使辞谢乞 欢喜有八法者
    应作僧使往白衣舍 一能听。二能说。三自
    解。四能令他解。五能受语。六能忆持。七无谬
    失。八别好恶语义 比丘有五事。为白衣所
    不喜见 一喜亲白衣。二喜?白衣。三喜强
    至白衣家。四喜与白衣窃语。五喜乞求白衣
    生不欲见 常喜往返白衣家有过失 一
    不嘱比丘便入村。二在有欲意家女中坐。三
    独坐。四在屏覆处。五无有知男女与女人过
    五六语。六者数见女人。七既相附近。八转亲
    厚。九已亲厚生欲意。十已有欲意或至死若
    次死苦 比丘有五事生人疑 一数往?H女
    家。二数往妇人家。三数往大童女家。四数往
    黄门家。五数往比丘尼寺 比丘入王宫至
    ?榕?溆惺??А∫环蛉死癜荼惹稹1惹?br> 先笑王夫人亦笑。王疑比丘与夫人有私。二
    夫人有身令王生疑。三太子欲反。王疑比
    丘。四内有密语以闻。于外王疑比丘。五宫内
    失宝。王疑比丘。六王以贱人在高位。外不喜
    者疑比丘。七王以高位者在下职。外不喜者
    疑比丘。八王非时集四部兵。其不喜者疑比
    丘。九集兵中路而还。其不喜者疑比丘。十王
    出好象马。端政女人见则心生爱着。非比丘
    法。比丘不于有力而亲近大官不逸斯过
      护持法藏第八
    三藏教法 一修多罗藏(此云本说。是一切经教)二?衬岵?br> (此云能威。是一切戒律)三阿?酬疾?此云无比法。是一切论文) 三学行
    法 一增戒学(善修戒也)二增定学(修心正念?ハ办??三增慧
    学(求解思义修道观法) 三种持 一持经(依经而行)二持律(依律
    而行)三持摩夷(依论而行) 三种知法人 一知法(善解经义)
    二知律(善识律相)三知摩夷(善知论文) 三种如法 一
    是法(所为合经)二是?衬?事必如律)三是佛所教(合受教事也)
     四种广说 一者有人言。我从佛边闻如是
    法。二者有人言。我从众僧闻如是法。三者有
    人言。我从众多知法人边闻如是法。四者有
    人言。我从一知法人边闻如是法 佛言。若
    闻其所说不应便生嫌疑亦不应呵。当审定
    文句勘验三藏。若与经相应律相应?酬枷?br> 应。当善受持亦教他人。若义不入前三法相
    应者即应舍之。此以三藏教验其所说。若欲
    验三藏知邪正者。当以理法印之 以三法
    印验小乘教 一者一切法无常。二者一切
    法苦。三者一切法无我。若经律论明此三句
    义者。是佛正法 次以四法印验通教大
    乘 一一切法无常。二一切法苦。三一切法
    无我。四涅??法寂灭。初二句世谛。中一句真
    谛。后一句金刚以后常果也。若经律论明此
    四句义者。是佛正法也 次以五法印验通
    宗大乘 一一切无常。二一切法苦。三一切
    法空。四一切法无我。五一切法寂灭。初二句
    有为缘集法界不同败坏也。中二句无为缘
    集法界常住。后一句自体缘集法界本来常
    尔不增不减非常非无常也。若经律论明此
    五句义者。是佛大乘真宗正法也。又四堪法
    印 一法体堪。二因缘堪。三作堪。四成辨堪
    也 持律人有五功德 一戒品悭牢。二善
    胜诸恶。三于众中决断无畏。四若有疑悔能
    开解。五善持?衬崃钫?ň米 ∽?衬嵝?br> 者。实曰灵腑宝藏也。俭约内外。光润自他。
    守护六根。防慎三业。低昂允理。进退合仪。上
    下相管。大小是录。行立指授。坐卧教诏哉。
    自非如来慈被熟能若斯。故称佛为六道尊
    师四生父母矣。岂直言赞而已佥共行之学
    之。彼我丈夫已得当得。如火在木攒摇施光。
    似玉处泥涛澄发彩。譬金藏土土?。金明?
    销金显。水清玉现。尸罗清净三昧现前。光
    流惠起。故经云。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斯言
    信矣。戒净定净。定净惠净。惠净心净。心净土
    净 ?衬嵝囊痪硪皇?酥?/p>

    ?衬嵝囊痪?/p>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