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古逸部全 >
  •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

      弟子品
    宣律师云。学在戒后故称为不解从戒□□
    □□子菩萨外化不常佛侧五戒暂来不常侍
    奉故第□□□□□在声闻非余二也。天台
    云。品来五意。一为显净名□□□□□大弟
    子称述不堪则备显净名之德。信仰生心。文
    殊入□□□□法二令未入正位声闻回心
    向大。若不堪之辞即舍小归大。三成净土之
    行。若闻菩萨权实难思。即渐识诸佛真应二
    土。四为已入正位声闻成生苏。教声闻昔说
    花严如聋。凡夫不变色。故于渐次二乘如乳。
    次闻阿含得四果。如酪。令闻净名□等智果
    不真。如生苏。次闻般若许传大乘未得授记。
    故如熟苏。后说法华涅??同归佛乘为醍醐。
    此五味教渐次并对二乘为言。非菩萨也。为
    印定成经。昔所说者皆不对佛。今对佛陈述。
    如来印可皆成经也。注云。悬心默通者。谓圣
    心悬照前心。默然通见。何待言也。冥机潜应
    者。冥然见机潜相应会故相造也 不于三
    界者。身子入小乘八定及灭尽定。皆三界身
    心得也。菩萨住实相定。即法身真智证非三
    界法也。如大论云。比丘离诸欲及恶不善法。
    依未到地定得初禅。有觉有观。喜乐一心。离
    欲火故谓觉观。复作是念。觉观娆动禅心。如
    水中波。如睡中唤。如是种种呵觉观。觉观灭
    内清净。系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
    二禅。复次观喜多过。得喜□忧离喜行。舍念
    智受身乐。入第三禅。复次行者观乐之失如
    喜。求心不动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复次观色多过。观身中空。外色亦尔。得无边
    空处。复次行者观空无边。故识缘则多缘多
    散。故舍虚空缘但缘于识。名识处。复次是识
    无边识多即散。故呵识赞无所有处□观。此
    处四阴过患。无想如[病-丙+(雍-?)]有想如病。入非有想
    非无想处(无想定灭定及无想天名相余有相也)此无色皆四阴成
    故灭受想等心入灭尽定也。故皆是三界身
    心。今菩萨以中道正观照三界五阴不生不
    灭定此真灭尽定也 神俱灭者。谓菩提不
    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身即无色无别。心即
    无根无住。不生不灭故云实灭。大士之灭定
    如此也 道法者。即阴自空也 现凡夫事
    者方便涉假也 心不住内外者。三处性空
    即心实灭。故不住也 诸见不动者。执著名
    为见。二边名为动。二乘四念处观身不净破
    净倒。观受是苦破乐到。观心无常破常倒。观
    法无我破我倒。余品例然。是名二乘类于诸
    见动修三十七品也。若大乘四念处。观身性
    空非净非不净。观受不在内外中间非苦非
    乐。观心但有假名非常非无常。观法如幻化
    非我非无我。余品例然。此名大乘于诸见不
    动修三十七品。广如涅??及诸法无行明
    不断烦恼者。烦恼性空故云不断。二乘法执
    如烦恼为实有。故断而入。菩萨悟烦恼性空。
    故不断而入也 七使者。贪嗔痴慢疑为五
    身见。边见邪见为第六见。戒取见取为第七
    取使。九结如前 时我世尊默然者。应呼云
    世尊我时默然。但以梵语语约故尔 目连
    章者梵音也。部执论翻为胡豆。法蕴足论云
    没特伽罗子。此云绿豆子。新云采菽。又前身
    子智慧第一。约禅定呵目连。禅定第一约说
    法呵。所以以十大弟子此二交络呵者。以定
    惠是万行之门。故不可偏定。定深必惠明。惠
    明必定深也 法无有我等者。小乘观破我
    证无我。唯证初果等。今大乘实相法即于我
    无我而不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是法
    性实相真无我义。证此无我乃得无生忍。七
    地大士岂同小乘哉 离生死者。若前际有
    生后际有死。故中间名寿命。今菩萨住法身
    实相。不生故无前际。不灭故无后。无前后故
    寿者性空 灭诸相者。小乘说有法有生住
    异灭四相相迁。今大乘法性性自寂灭离四
    相也 离觉观者。取相生心说有觉观。离相
    假名故无觉观也 万法万缘者。万法无定
    法故无法也。缘无定缘故无缘也。如身是菩
    提界多成众则无法。如婴垓童子少壮老年
    众缘为形。则形无定形也 法不属因者。妄
    法有生灭故属因缘。生其真法不生不灭故
    不属因缘也。诸边不动者。离四句故诸边不
    动也。离观行者。妄识缘相起缘相故言观。真
    智照无相。无相故无观。又取相心缘生缘相
    故言行。离相心无生。无生故不行也 迦叶
    此云龟者。盖取明义也。知三世故也。或云饮
    光。亦明也。此呵头陀也。小乘以于四事抖擞
    不染不着。少欲知足名为头陀。今净名大事
    于三界五蕴菩提涅??如般若波罗蜜。抖擞
    无取无住名曰头陀。故法花经云。是经难持。
    若能持者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又善住意天
    子经云。头陀者抖擞。贪欲嗔恚愚痴三界六
    入我说此人能善抖擞。如是抖擞不取不舍
    不修不着。我说此人能善头陀。头陀者此云
    抖擞也。又行中头陀有二。一随时。如梵网
    经。春秋为二月行也。意如冬夏极寒热故安
    居。春秋暄凉随行也。二随行者。有十二。四
    分云。一但三衣。二粪扫衣。三常乞食。四不作
    余食法。五一坐。六一团。七练若(此云无声处)八冢
    间。九树下。十露坐。十一随座。十二常坐 而
    不能普者。迦叶诸声中有二行胜。一故不普
    菩萨无缘大慈故能普也。次别呵。云住平等
    法应次行乞食。呵声闻头陀。乞食为养五荫
    但少欲耳。不同菩萨为坚住正观养法身也。
    法身即不食。身怀和合。法身不受三界身也
     空聚相者。聚落有二。一者外聚相。村邑
    也。二者内聚。六根也。故金光明六根聚落贼
    所止也。谓诸外聚若有人物士女则有可观。
    若空聚无人唯有劫贼虎狼死尸毒蛇则不可
    乐也。若菩萨六根如法花经。八百功德威千
    二百功德则如聚落有人物也。今凡夫六根
    空无功德。唯有三受毒蛇邪见劫贼妄念死
    尸。故不可乐也 不舍八邪者 若舍八邪入
    八解脱。是小乘禅悦食。若不舍八邪入八解
    脱。为大乘禅悦食。若舍八邪入八正道。为小
    乘法喜食。若不舍邪相入正法。为大乘法喜
    食。故今后名示大乘法喜禅悦呵迦叶小乘
    二食也 非有烦恼等者。大乘平等法喜食本
    性清净故非有非无。心性寂灭平等禅悦食
    故定非入出。生死涅??平等故二俱不住 不
    空食人之施者。小乘中犯四重为盗食。不??br> 三业。谓上根不坐禅。中根不读诵。下根不营
    理僧事。为负债食。初果人为同意食。阿罗汉
    为自己食。由应供故。今大乘若不发菩提心
    住平等观。非真出家。故皆名空食人之信施
    也 须菩提云善吉。亦曰空生。亦曰善现。
    以初生时屋舍皆空。父母谓其不吉将问相
    师。相师占云。大吉甚善。故云善现。或曰。空
    生善相现故名善现。然此正为表解空第一
    故现空也。如罗云六年住胎表密行第一。迦
    叶金色表头陀洁行庄严。迦留陀夷此云黑
    光。表污净行为结之缘。又善吉于弟子中。解
    空无诤第一。小乘入第四禅观众生缘不与
    物诤名为无诤。而舍有证空弃生死取涅??
    等未免此诤。今净名大乘住中道观。非垢非
    净不生不灭。我与无我其性不二。生死涅??
    本性平等。名真无诤。故被呵也。又小乘入观
    缘真谛故空。出观缘俗故有。如是舍有取空
    非真解空。今净名大乘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非有非无不取不舍。达诸法相无?碍。稽首
    如空无所依。名真解空第一也。被呵也。问。小
    乘无诤三昧云何。答。俱舍论颂云无诤世俗
    智。后静虑不动。三洲缘未生。欲界有事惑。谓
    十智中世俗八智。定中住第四静虑。六阿罗
    汉中不动性。四洲中不缘北洲。无我所故。唯
    缘未来。过现已灭故也。三界中唯缘欲界。有
    事惑故。又法花云。十弟子内秘菩萨行外现
    示声闻。是即如来未出时身子目连示居外
    道。优楼那提示居事火。大迦叶示净行婆罗
    门。罗云阿那律示现王宫受五欲爱。或身子
    示聪惠。盘特示讷钝目连示尊贵。优波离示
    下贱。满愿示博学。迦旃延示辩论。如来成道
    即为引其类得证声闻。今引小入大故因问
    疾。各辞不堪。则令所化舍小归大。渐与法花
    作授记之方便也。盛满饭有云善吉。持解空
    故。往令净名以表妙有相折故示也 不坏
    于身者。声闻以身为苦故灭身以归寂。一相
    者寂灭相也 菩萨观身从缘□无自性。即不
    待坏身自然本寂也 五逆者。杀父杀母杀
    阿罗汉出佛身血破法轮僧。前二违恩。后三
    背德。故名为逆。业缚之剧莫逾于此。无缚不
    妄。子妄皆真故即逆缚为解脱相 邪见彼
    岸本性不殊者。此三句关中意。以非邪非正
    非难非恼非净为平等故可取食。天台意。以
    呵善吉汝二乘偏空是邪见非中道彼岸住化
    城之难。非无难也。染着涅??之恼远离法性
    之净得化城八难。其状云何。答。大品云。宁使
    众生落三涂狱。不使众生入二乘道。即以小
    乘见修。无学道为三恶道难。永执无我为此
    洲难。出观缘俗入观缘真。为佛前佛后难。不
    见法身不闻中道。为生聋生盲。辩说生灭不
    了无生。为世智辩聪。沈空滞寂。为长寿诸天
    难。大经云十千劫等。此是发大之根故也。以
    此为难障真涅??。有逾凡夫八难之患。可不
    畏哉。无净福田堕谤等言二家不同。类此可
    见 等无有异者。关中以平等一性为无异。
    天台以凡夫滞有二乘滞空。为滞虽殊齐障
    中道为等无有异 置钵欲出者。天台云善
    吉被难。卒闻妄捧解空亦失。故净名返以幻
    化安立也 富楼那前目连呵说法礼不当。
    此章呵差根之患。有云。观人心句是世界悉
    檀。根原句是对治悉檀。行大道句是第一义
    悉檀。故根性大乘问悉檀者。此法名出楞伽。
    智论梵云悉檀。此云宗成。亦曰墨。如实相印
    之类也。彼印印理。此墨守定教。此有四种。
    一世界悉檀。为发善根众生托世名相今生
    乐欲起信心故。二各各为人悉檀。为已种善
    各随根缘令增长故。三对治悉檀。为有众生
    虽种善根为重惑所障未得成就起对治故。
    四第一义悉檀。为久修行众生摄理而谈故。
    此则前三顺根。第四摄理。就前三又二未信
    令生信。世界已信令起行。立为人对治。又起
    行有二。起生善行立为人。起断恶行立对治。
    由是缘故如来于无相法中随理顺根生信起
    行生善断恶流演八万四千法。余教门种种
    差别同趣大菩提故 迦旃延此云刚剩。有
    云文饰。施设足论云剃发种。未详所以 生
    灭心行说实相法者。缘生之法四相所迁生
    灭之谓也。生灭之法从因缘生。缘生之法体
    无自性实相之谓也。又小乘由执生故有无
    常苦空无我等四义。由执灭有寂灭义。前四
    是厌。后一是忻。今大乘悟不生不灭故是实
    相义。而迦旃延言缘生无常。即是以小乘实
    相法也 无常即实相者。常无常不二即实
    相。离常说常。即生灭下之四义准此应知
     苦义即实相者。思益云。知苦无生苦圣谛。大
    经云。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谛。菩萨解
    苦无苦。而真谛皆实相义也。此大小五义难
    明故略寄一。喻如母养垓子见啼不止惧之
    云鬼来。一岁已下闻鬼不惧。此喻凡夫闻五
    阴无等五心不厌也。二三岁已去闻鬼即惧。
    此喻二乘闻无常等心厌离也。年至十五闻
    说鬼来了鬼本无但假言说至儿啼故。此喻
    菩萨了阴无生苦等但如来假名方便引导
    物。故此真义也 阿那律秦言如意。亦曰无
    贫。或云无灭。过去曾施辟支佛一食九十一
    劫常在天上受如意报。故云如意。恒无贫乏
    故云无贫。善根不灭故云无灭。又云。因入佛
    塔剔灯照九十一劫善根不灭。今得天眼报。
    故云无灭也 五通等者。若声闻依四禅定
    起通。有功德作相而见知外道等无为不应
    有见者。若声闻依惠断惑名择灭无为。不应
    有见也。大乘天眼即中见色。圆观三谛权实
    双观。即寂而照。故无此难。如下文自明也。
    大小殊途有此悬别。而或者以近远之见约
    数量而分大小。不亦谬哉。又佛心无不寂故
    照无不见。惠不离定即寂而照。故见而无二
    也 优波离奏言上首。亦曰近取。以本近八
    释子执事取与故云近执近取。言上首者。以
    初与八释子同时出家之时如来先度为上座
    故云也 律行者有二。一本来不犯。二犯能
    悔。此波离之律行也。今净名以法身真性本
    净根智迷以复悟为律行也。故经云。唯佛一
    人住戒余人皆名污戒者。又下文云。是即具
    足。明此经法性尸罗一心具足万行。岂二百
    五十而言具足哉 重增者。小乘忏法要深
    见罪累起重悔心等言灭也。故关中天台皆
    云以背真妄犯若为罪垢。志诚悔惧复名重
    增。今申一释。罪之自性不生不灭。昔二人犯
    罪不生见生名初犯。今波离为忏不灭言灭。
    名重增也。若是罪本不生。今悔亦无灭。即去
    除灭也。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当求真实
    相。真实相者即是悟罪之与心俱不灭也。此
    云持律。可不妙哉 第九解脱者断修惑。九
    地各有九无碍九解脱。今非想地中第九解
    脱得无学持心。况众生心性本净。妄想若垢
    者既妄想。见垢明垢非垢。取我颠倒亦然。其
    犹病眼见花。病痊即知花体本无。故生师云。
    僧而谛者明真非谛也 生灭不住者。夫为
    罪者不可以一念成。若积念而成罪者。即念
    自生灭刹那不住。岂可罪哉。复次念若不积。
    即一念无因。念若住积非有为法。复次设使
    一念自成。罪者刹那不住。岂得忏而复灭哉
     是名奉律者。此法性尸罗即法身自性。菩
    萨大士如是奉持也 罗[目*侯]罗此云覆障者。
    亦表密行第一 舍轮王位者。轮王治世举
    国皆行十善。岂可舍众善而尚独善哉。出家
    功德之利者。有云说刺落之利。如大悲经云。
    但使性是沙门污行沙门形是沙门披着袈裟
    者。于弥勒佛乃至楼至佛所得入涅??无有
    遗余。天台云。罗[目*侯]说四果所得十智三明等
    利也 无利无功德者。窃寻出家略有三别。
    一舍爱欲眷属名为出家。二断除见修出三
    界狱名为出家。三深悟大乘。生死涅??非缚
    非解。漏与无漏不垢不净。不取不舍无得无
    证。了法界之如幻。觉真性之亡依。名究竟大
    乘真出家也。故经云。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此净名大士无利无功德之
    出家。岂罗云舍三界之过患得涅??之功德
    名真出家 假名者。生死涅??俱假名。故下
    文云。我及涅??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
    自故空 出淤泥者。凡夫以五欲为淤泥。二
    乘以取证为淤泥 四取者即四受也。又云。
    不受三界及涅??也 阿难此云欢喜。佛得
    道夜复生阿难。欢喜生故父王名之也。复次
    宿世善根见者欢喜故名也 勿谤如来者。
    小乘谓佛是业生身现身成道。大乘以悟身
    本无身为法身应物现身为迹身。是即应物
    为疾非实疾也。今执为实业所招。岂非谤欤。
    诸教云金枪马麦等言例同斯解。即是法身
    者。小乘以丈六为生死身。五分法为法身。大
    乘以即色岂空。丈六即真。真即法性常住。非
    思业生。即阴即空及过三界。空即清净。何漏
    为有。四相流动。生灭无性。即迁非迁。故曰无
    为 诸数者有为四相数也。远云。非思欲者
    断烦恼障。过三界者离分段果。无漏者破所
    知障。无为者离变易果。崇福云。非思欲者
    非思业生。生自在故。是我过三界者。三界是
    苦。过三界苦即是乐也。无漏者。有漏之垢。无
    漏即净也。无为者。有为法无常。佛身无为即
    是常也 如居士言者。佛身真常如前所辨。
    此显实也。不生五浊现病利物。此开权也不
    言不现执病身为实闻病是应明身非我。有
    此开权也。然身非我有。即为物故有。为物有
    身。即身非身。为法身也。此亦显实矣。经文若
    此。理亦皎然。而惑者乃谓至法花方云开权
    显实。到涅??始辩当身法身者。不亦谬见经
    文乎。又法花亦云为五浊故开一乘为三乘。
    此经亦为五浊故示法身为疾身。知三是伪
    与了病是应何殊。悟三即一与觉应即真何
    别。又大经亦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此
    经亦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又云。佛身无为不
    堕诸数。岂可离此丈六而辩无为哉。而滞教
    失旨之徒至法花执一定一谓诸经不一。到
    涅??报佛是常即言诸教未常。岂有不二法
    门而非一实相般若而非常。是知穷原造极。
    理不可殊。随根互显教不可一。名教无定明
    理本无名。无名之名曷可执名而封见矣
    五浊者。亦云五滓。名异意一。一劫浊。谓大
    小三灾时危在险。二众生浊。六道杂居业苦
    相系。三烦恼浊。贪嗔痴慢甚增盛故。四见
    浊。身边邪等执不可移。五命浊。寿命短促习
    善无成。悲花经明成劫坏劫空劫无浊。住劫
    至二万岁六万有浊也。十地经六浊。尼干子
    经有十二浊。经数无定。即知劫末圣遥。何者
    非浊。而五六等言随根布教耳
      菩萨品
    前品既声闻致辞。理应次命菩萨。所以不先
    命者。若大士致辞。即声闻息命。引进之道岂
    可无施。天台辩呵菩萨之意。略陈有五。显净
    名胜德二转方便教。三快成净土。四为入大
    品法花方便弄胤。五印定成经。初显德者。前
    虽声闻称扬如与小儿桶力未足为健。今若
    菩萨顺伏方表净名德。大人尊为则法教可
    行。岂胜劣于人哉。二为转禀渐教菩萨入圆
    妙门者。菩萨同识深教别。俱舍即云。三阿僧
    只修行六度百劫种相好因兜率下生八相成
    道初坐道树。由是凡夫三十四心方成等正
    觉。此最识也。二大品经说三乘共行十地。二
    乘断而取证。菩萨断而不证。所谓干惠地(外凡)
    性地(内凡)八人地(初果向第八人)见地(初果)薄地(二)离
    欲地(二果)已辩地(四果)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
    此即三乘同观无生证有浅深。三兽渡河三
    箭中锅皆喻此也。此次深也。由离三乘之见。
    仁王璎珞五十二位。始初十信修成圆觉。能
    一大乘更无别类。此更深也。由位行多门词
    殊致别非即多即一不思议圆妙之道也。花
    严云。如是学者不从一地至一地具一切法
    地。楞伽云。寂灭真如有何次。大经云。雪山
    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能出醍醐。非乳酪
    之渐。此经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
    切智故。一位一切位一行一切行。一豪之善
    发迹驻佛。非圆非偏而假号圆顿大乘也。昔
    诸大士随根禀化异执成迷。夫佛究竟圆妙
    大道。今净名大士弹呵折伏皆令释偏。诸圆
    解渐开。顿成不思议解脱之道也。三快成如
    来真净七义者。昔来大士各禀偏浅意。谓娑
    婆定秽灯王定净。莫不厌秽忻净。而保着情
    深去道弥远。今净名弹呵令知即秽即净不
    二不别。故下阿难之悟佛事香积之悔见秽
    皆其意也。四为入法花涅??方便弄胤者。为
    诸大士既不能顿悟圆妙各禀偏渐。今净名
    折利根之法即座悟入者前第二收也。其钝
    根缘异藉。次弹呵。后闻大品法花涅??等故
    得悟入者。即因令弹呵折后方悟也。故法界
    性论云。若利根人于摩诃般若入法界。若中
    根人于法花入法界。下根人于涅??入法界。
    故知花严初教悟者乳教中入。次阿含中悟
    酪教中入。此经及方等诸经中悟生苏教教
    入。法障般若中悟熟苏教入法花涅??醍醐
    入。五为印定成经者。昔日呵词未蒙印可。
    今对佛宣扬。如来印许。便成法教因流遐逮
    也 弥勒此云慈氏。姓也。名阿逸多。此云无
    胜 不退行者。兜率欲界之天着乐故多退
    转。故弥勒为说不退行也。但有进有退。偏教
    之所厌忻。非进非退圆妙之所绝待。今净名
    以经待之不退破弥勒有待之进退也。若分
    别明者。不退有四。一者理不退。性相常住
    故。二者位不退。不退入二乘外道故。三者行
    不退。智证无生故。四者念不退。寂而常用
    故。俱舍种妙相因为不退者。唯位不退。共行
    十地性地为位不退。见地为行不退。渐教别
    具四不退。未发十信前是理不退。十住位不
    退。初地行不退。八地念不退。圆教方圆具四
    不退。今大士多用不退难也 郢匠者。事出
    庄子。彼云。郢人以垩漫其鼻。匠石运?鄢?br> 风。去其垩而不伤鼻。引此意匠虽能运斯。
    必藉郢人不动之质。今净名虽能弹。亦须弥
    勒能受也 交臂者。庄子云。谓颜回曰。我与
    汝终身交一臂。而夫之意言无常迁变念念
    相夫 授记者。觉性真常无成无得。言授记
    者引未悟之流也。若闻记而执着。成得非真
    得记也。未若悟阴体空无得为得名真记也。
    金刚云。我于燃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燃灯
    佛与我授记。若分别者。如首楞严经说。有四
    种授记。一有未发心而与授记。二密为授记。
    三现前授记。四见无生授记。前三有得记。后
    一无得记。今大士呵前三之有得。今契后之
    无得 舍于分别菩提之见者。有进有退有
    得不得。而取舍交驰忻厌异志。皆分别菩提
    之见非真见也 不可以身得者。方便教菩
    萨以相好之身为身得菩萨。尽无生智为心
    得菩萨。诸数类然。若既究竟说者。有相之身
    非菩提。有智之心非菩提。未若即相无相即
    心无生。二俱寂灭。即寂灭是菩提。灭诸相
    故。诸相者。生住异灭等四相也。此下法句皆
    即破而立也 玄轨超驾者。明玄轨万行超
    然。独驾至平夷之处而不见平夷之相也
     光严道场者。林泉幽栖之处。是事迹之道
    场。觉心即真。是悟理之真场。且一念恶心顿
    迷法界。返妄得真万行常净。斯即了一心而
    万行即真道也 觉一尘而法界圆净场也。
    岂能等闲地而为道场哉 智惠现见诸法
    者。妄识取相失真着伪。不名现见。正智照理
    返伪得真。名现见也 一念知一切法者。小
    乘以四谛真理释灭异品。有苦可厌惑可断。
    故三十四心成佛。大乘以一色一香无非中
    道一心一智俱含万行故。即一念而能知也。
    此乃不思议之智。岂彼三十四心可思议智
    也。言三十四心者。出俱舍论。俱如来菩提树
    下魔军退后。以八智八忍断见。九无碍九解
    脱即修。故云三十四也。理实修惑三界九地。
    地九品各有九无碍九解脱。即九九八十一
    品无碍八十一品解脱。今各在一九者唯□
    相一地。尔下之八地有漏法中先以断故
     持世住静者。此为诸方便教菩萨不修定之
    方便执也。然舍喧就静。似乖平等之旨。故净
    名呵也 魔佛二界一如等真者。魔界者俗
    谛也。佛界者真谛也。方便菩萨观未穷中道。
    适俗背真缘俗妄。照心往来为魔所入。圆教
    菩萨圆照中道。真俗一如三谛等观。照无往
    来故魔不能入。故仁王经云。世有常修空处
    空常万化也。即其意也。二缘修观有出入之
    间者。此真修缘出梁齐法师所用。其能深妙
    也。故天台用之。三缘修者。智境异故。境即
    真谛。智即般若。智缘真谛断惑成圣。此智外
    有境世。言真修者。智境一故真谛常。净即净
    而照。未常不净。未常不照。如如意珠。珠体圆
    净。净光恒照。真而且照。尘垢恒祛故曰真修。
    故方便菩萨境外有智。作意方照故有时不
    照。未作意间魔所入也。圆顿真修即境即智
    理照不二理照观无出入魔不入也。魔者四
    魔也。一天魔。二烦恼魔。三阴魔。四死魔。今
    言魔者天魔也。大经说常乐我净魔无乐无
    常无我无净魔者。此并烦恼魔也大论云。除
    诸法实相余皆魔事。即自出道正观外诸妄
    念皆魔事也 身命财修三坚法者。谓身坚
    命财坚。释此三坚浅深有四。一世间三坚。不
    害他身救病施食得身坚。不断他命放生止
    杀得命坚。不盗他财惠施无吝得财坚。二声
    闻三坚。精修无漏恒观无常得五分法身无
    漏惠命七圣法财。无能损坏。故云也。三方便
    教菩萨三坚。真如法身金刚不坏。般若惠命
    观无断灭。万善法财圆修无缺。此菩萨三坐
    也。四圆觉三坚。谓法性真常即寂灭。恒观照
    万善功德□事而真。此之三坚即一而三即
    三而一非三非一能三能一。故大经云。摩诃
    般若解脱法身不纵不横不一不异。般若者
    惠命也。解脱者法财也。法身者真身。此之谓
    究竟常住三坚也 非法之物者。女为坏道
    之缘。特为菩提所忌故云也。亦表方便教
    菩萨未能会理故为净名所呵 沙门者旧
    云□门。此云功德多。言修道劳。又云勤劳
    言志诚义名为息。次得无漏生死休息或云
    净志也 ?a仰者。低头也。仰者举首也。言闵
    默不已强自与之我已舍矣者。明大士常住
    舍心法愿具足。女闻法法足顺魔愿愿足也
     云何止于魔宫者。弟子解师理会请诲也
     不以无尽灯一者是明来即法乐以自利者则
    无尽灯以化他。是即二利行圆去来常益。无
    碍妙辩其在兹焉 善得亦云善施者。大士
    妙证。何行不圆。然随门引物故各有所美。善
    得迹于事施无吝。而未能穷施之原妙通万
    行。故为净名开以法也 亦盖属为唱和岂
    曰必然。设大施会者。昔父母行施邪祠法。或
    杀牛羊人等祀天求福。善德诡迹居之。回邪
    祠为正施。而未能即事入埋行大法施。故净
    名因呵以通之也。如俱舍。小乘时菩萨方便
    行六度行。皆以不惜财宝不惜身命为六度
    满。今大乘皆以六度之行与实相相应。同真
    际等法性住大悲愿。一毫之善等施众生同
    证菩提。名法施圆满也。故俱舍论颂云为由
    悲普施。被折身无忿。赞叹底沙佛。以无上菩
    提此皆以不惜身命圆满故也。金刚云。不住
    色布施。乃至割截身体无我无人。大般若云。
    檀波罗蜜清净。一切智清净。无二无别。乃
    至般若清净亦然。此以理契实相。功济含
    生。称理行施随根起愿。故名圆满。今净名呵
    前事中六度。令人入后实相六度也 持正
    法起随喜心者。此随喜之喜心亦法喜之喜。
    以令彼我持法皆行随喜心也。亦以俱持正
    法故同得法喜 大舍舍万有者。方便大士
    舍怨亲。亦舍无量心。圆顿大士舍万有。方名
    舍无量。亦以行穷实相故云舍也 离身心
    相起精进者。此有二解。一云一心非道不悟
    身心亡身受命名精进。与实相理合常住实
    相身心相空名真精进。有相心生即名懈怠。
    故云以离身心相起也 问。诸论皆云精进
    波罗蜜体以心所法善十一中进数及取随行
    三业为体。乃至檀以舍惠数及身口等随行
    三耶为六度本体。此六度大体未离五阴身
    心。云何此中乃云精进之相离身心取耶。答。
    理不然也。何者。大乘深经须穷实相五阴名
    数。佛以外道初计邪生故示阴界名数正因
    缘之法。引彼二乘令除我见。奈何解释深妙
    仍怀偏小之见乎。又佛为二乘说阴界入。欲
    令悟法无我智有为无常。亦不欲令于数法
    多少执计为实。尔若执为实去道愈。复次大
    乘说阴界入法。亦欲不存法。何者。法若定是
    五阴。不应说十二入。若定十二入。不应说十
    八界。五八无定数。当知数非数。阴界无定相。
    当知相非相。阴界无定名。当知名无名。故上
    文云。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名字言语断
    故。此皆即相为无相。则名为无名。是即依经
    非有色受相行识之求。非有界入之求。为真
    求法。若此而推。岂可以阴界名数中而辩六
    度实体耶。若真求者。应离身心相即实相中
    求也。幸请学者熟详其致哉 教化众生起
    空等者。若依小乘及诸论明三三昧缘四谛
    十六行。摩诃衍经明三三昧因缘。诸法实相
    者。即与经文甚相符会。何者。大乘四谛即无
    生四谛。俱以苦集等无生为谛。不以苦集而
    为谛也。若以苦集等无生为谛。谛即实相缘。
    此实相起三三昧。即与小乘永异也。而经文
    云教化众起空等者。实相之照权实智圆故。
    即化而空。在空者常化。空有不二权实双照
    故云也 不舍有为起无相者。小乘灭谛灭
    相为无相。大乘即相为无相。即此无相名
    为实相。故不舍有而自无也 示现受生而
    起无作者。小乘以息诸求作名为无作。大乘
    以体作无作故终日作而不求于无作。此不
    思议实相之无作也。乃至下不思二法门品
    于一解脱门即三解脱皆同。此道会理无二
    也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者。言邪命者谓邪
    利活命。若修行之人执阴求善着见起修邪
    心求善欲活惠命皆邪命也。若正观中道即
    法本真。万善自圆。功德常净。既不取相求利
    资神。故云净命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者。法
    性常寂非浅非深而经殊。行位陈浅深者。皆
    引物方便起行次第。此虽法性之外事。而是
    起行之次位也。又云。真理非浅非深故无修
    行次位也。以惑是有为结缚。解之即有次位
    也。知一切法不取不舍者。而注云。造心分
    别者。谓分别相而无相方入实相。实相之相
    即是一相。一相无相假名通物故名一也
     施主等心者。施佛敬深。施贫悲厚。以淳厚
    之慈悲崇重之诚义俱隳坏生死到大涅??。
    故云等以福田同相也 无所分别者。诸相
    非相是如来身。五阴皆空名贫士质。法性无
    二施报俱亡。以此而施故无分别
      文殊师利问疾品
    上既室外三品破法折伏。此下品主法摄受。
    故胜?经云。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
    而摄受之。以折伏摄受故言正法久住。此下
    六品经文天台略用四意通释。一明来意。二
    明文殊独堪问疾。三有五。一为赴时释问之
    度。四将二度通经。初来意众渴仰之心。二明
    三观摄受。三快成如来净土之化。四时为入
    大品法花方便。五为还佛印定。初赴众渴仰
    者。上诸王士庶弟子菩萨称扬净名胜智胜
    德。大众虽生渴仰。未获见闻。若非文承旨问
    疾何以赴彼信心知权实二疾悟不思议解脱
    之深旨也。二明三观摄受引入。上来方便品
    诃王臣滞有之心。弟子品呵声闻空之惑。菩
    萨品呵方便菩萨未圆之行。若不文殊净名
    对扬摄受。如何悟入圆妙之门。所以文殊入
    与净名对扬宣一心三观令悟究竟不思议
    □二之道。故有此下诸品来也。三为快成如
    来净土化者。若因文殊问疾闻不思议解脱
    之说。克疑三观悟入不二。自晓净秽二皆非
    垢非净。垢净为物非真垢净。得法性之净土
    也。四为入大品法花之弄胤者。二乘方便菩
    萨利根即座悟者得无生法忍观根之因二。
    大士声赞圆妙。声闻号叫自伤。菩萨计滞渐
    融。至大品法花方便。得无生法忍开佛知见。
    乃至得常住妙果。五为还归印定者。若因文
    殊扬六品经文。广演权实二。广真应利物即
    得。净名擎众归圆。赞扬印定辩佛事之不同。
    见妙喜而利物成不思议解脱净土之大益
    也 文殊独堪问疾者。其意乃多。唯出五种。
    一者位高故堪。文殊与诸菩萨虽同居等觉。
    而初心后位亦有浅深。故璎珞经曰。虽住等
    觉。住百千万劫入重玄门。是即诸入等觉初
    心故浅。文殊净名等觉后心位高故堪。余人
    位卑故不堪也。二垂迹故堪者。诸人多是实
    居等觉。文殊净名本是龙种金栗而迹居等
    觉。余人实者不堪。文殊同是垂迹故堪。三显
    圆者。诸大士本迹岂可定测。但诸菩萨辅佛
    多示方便教门故悉为净名所折。文殊净名
    辅佛显圆。所显既同故独堪也。四物情所惬
    诸菩萨辅佛行。何□都不演圆。但化物缘浅。
    纵往问疾。众情未惬。文殊化物缘深。往问必
    忻慰友独堪也。五机缘不同。诸菩萨与净名
    有折摄之机。如砧槌成物。文殊与净名扣系
    之机。如两槌成物。故文殊入室互为宾主递
    相往成。复成就利物所益良多。三明所问之
    疾者。有二种。一者实疾。漏业为因。二者
    权疾。大悲所起。净名能化非疾而疾。故名为
    权。众生所化惑业所招名实。故下文菩萨疾
    者从大悲起。此即权也。今我此痛皆从前世
    妄相颠倒诸烦恼生。此即实也。释此二疾即
    为二门。初实后权。将释实疾略作三门。一因
    果分别。二因果相错。三轻重相对。初因果分
    别者。三因者即是贪嗔痴等分此四烦恼所
    起业果为因。故经云。皆从前世妄相颠倒诸
    烦恼生。又大经云。贪?痴慢而为痛因也。言
    果相痛者。由彼漏因感得地水火风四大之
    身生老病死五盛阴苦之果。相对者贪对水
    大。经云。水[门@壬]生。二?对火大。经云。?烧善
    根。三痴对风大。经云。四倒暴风四等分对地
    大。等分相即三毒等起。地大亦三大必俱。又
    瑞应经云。贪欲致老。?恚致病。愚痴致死。
    准此义推等分对生。故下文云。有生死即有
    病。二因果相错者。六根万境贪?互起。则有
    八万四千烦恼之因病也。四大各起互相错
    摩。一大不调百一病恼。四百四病及至万病
    之果疫也。三轻重相对者。顺常三毒兼修归
    戒。故名为轻。十恶四重五逆断善谤法此名
    增重。轻因则感四大四苦人天之报。名轻果
    也。三涂无间四大四苦增剧之处。名重果也。
    第二明权疾者。大经明五行。谓圣行天行梵
    行婴儿行病行。此五行前三自利后二利他。
    是则同小善边名婴儿行。同烦恼边名病行。
    大慈起婴儿行。大悲起病行。故下文云。菩萨
    病次大悲起故也。大经云。菩萨住三谛三昧。
    具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众生之疾也。二
    十五有三昧者。大经云。一无垢三昧破地狱
    有。不退三昧破畜生有。心乐三破饿鬼有。
    欢喜三昧破修罗有。如幻三昧破阎浮有。日
    光三昧破东弗婆提有。月光三三昧破西拘耶
    尼有。热焰三昧破北爵单有。不动三昧破四
    天王有。难伏三昧破忉利天有。悦众三昧破
    焰摩有。青色三昧破兜率有。黄色三昧破化
    乐有。赤色三昧破他化有。白色三昧破初禅
    有。种种三昧破梵王有。双三昧破二禅有。雷
    音三昧破三禅有。注雨三昧破四禅有。无碍
    三昧破无想有。照镜三昧破那含有。如虚空
    三昧破空处有。常三昧破识处有。乐三昧破
    无所有处有。我三昧破非想非非想处有。四
    以权实二疾通释此品及下五品经文。通此
    品者。从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已下至众生病从
    四大起以其有疾是故我病已来。明净名大
    悲权疾利物方便。从物慰喻。调伏已下外事
    慰喻。内观调伏为所化实。文有三疾。谓调
    伏。文初初以空调有疾。二以无所受而受诸
    受已下。以大悲入假以有调空疾。三非真非
    有已下。以调未闻之行。是即初空调有破见
    思疾。二以妙有悉空破尘沙无知疾。三以中
    道正观遗无明住地之疾也。通下五品经文
    者。以问疾品略问权实二疾。垢薄之徒八千
    天子发菩提心。其余大士未即开发。故净名
    文殊次下五品广明二疾。何者于不思议品
    演大士权假大用。名广权疾也。观众生品广
    明空。佛道品广明假。不二法门香积品广明
    中道广实疾也。词理宽广比喻良多。其所证
    道得果所益多矣。故知六品经文殊意瞻言
    异理苻。总是明菩萨病行。文殊师此云妙
    德。新云妙吉祥。首楞严经下养之。曾已化
    佛号就种上尊 深往者之情者。谓叹上净
    名。令同往法人深生信义故曰深也 空室
    者。此表净土之广宗也 释迦□明说法佛
    国现土表于盖中。净名示不乖宗。空室显于
    方丈。故文殊问室空。所以答云。诸佛国土亦
    复皆空 复次昔众生迷故净土变为三界。法
    身变为天魔外道。净名悲化亦不现。今文殊
    入室谈论。群生克悟。悟则三界性空。故空室
    表之。爱见归道故无侍。表净名悲愿。故见度
    表之不来相而来。?痹啤p?β奘卜ㄊφ??br> 文摘幽旨。始悟前译之伤本谬文之乖趣 至
    如不来相为辱来不见相为相见未缘法为始
    神缘合法为止心。诸如此比无品不有。法师
    并正之。复次从?园故不来而来。见空室故
    不见而见。复次百千天人滞有故定见五百
    声闻。说空故不见菩萨。处中故不见而见也。
    复次众生迷生故见来。迷死故见去。既复于
    生死去来莫能自违。要因大士应物来去。方
    悟于无来去耳。又见无相理名真不见。取六
    尘相非真可见。众生昔来妄着伪见。今文殊
    入室必令众生见无相见之可见。妄相见倒
    见自然不断更不可见也。定可忍否者。菩萨
    自既无疾。何有可忍不可忍。既为众生疾。即
    众生疾可忍。菩萨疾可忍。众生疾不可忍。菩
    萨亦不可忍也。若约众生论疾辩忍不忍者。
    不堕八难生值佛法名为可忍。闻法受行名
    疗有损。一受不退名为增也。又五逆断善谤
    方等经不可忏悔除不可忍。余非邪定聚故
    可忍也。亦可。一切犯前皆堕三恶是不可忍。
    三归五戒已知修善根胜故可忍。复次三界
    轮回皆不可忍。二乘出离是可忍也。复次二
    乘半字滞彼化城是不可忍。大乘满字方名
    可忍。复次方便大乘未入圆妙名不可忍。圆
    顿究竟方名可忍。疗治有损者。此亦约众
    生论菩萨损不损也。大士以法药疗生有损
    不损。应作四句料简。一根钝遮重。善根力微。
    重业所纵。施法药疗不可损二根钝遮轻。如
    ??特比丘诵一偈得罗汉果。三根利遮重。如
    鸯掘魔罗杀人见佛得悟。四根利遮轻。如身
    子目连闻二谛得道。迦叶自性无是等也。此
    之四种初入定不损。二三人过佛胜缘得损
    不过胜缘不损也 第四人过皆损不至增乎
    者。此亦以众生病增不增辩增不增也。如世
    人病四种。一者从得病渐增名增增。二初重
    后逾名增损。三初损后增名损。四初轻后损
    名损损。约此明菩萨度生亦有四种。一者增
    增。如善星调达等破法怀僧之流也。二初增
    后损者。如鸯掘之流。初杀等业甚重。后出
    家闻法发悟甚胜。三初损后增者。如释论明。
    一比丘修得四禅谓是四果。临终见生处。谤
    无涅??。便堕地狱。及诸为法出家后滞名利
    执师谤法之徒。名损增也。四损损者。即身子
    等圣人是也 从痴有爱者。有师解。痴是邪
    见迷理。爱是贪?迷事。此之二惑摄一切惑。
    生死众病由此而生也。又云。痴是无明过去
    因。引生今身。爱见现在因。引生未来身。以此
    痴爱相续十二因缘轮回不绝。故名从生也
     此明悲之始不必就已为言者。有缘之悲即
    从发心起。诸无缘之悲与诸佛身同体。是
    即众生痴爱与法性同源。无缘大悲共真如
    合体。众生始背法性即名痴爱。菩萨返迷达
    性即名大悲。故今就悲体为言不就发心受
    称故云也 六十二见者。背理起见故云见。
    言六十二者。中有论涅??。品颂云。灭后有无
    等。有边等常等。诸见依涅??。未来过去也。释
    曰。灭后有无等者。谓如来灭后有如来无如
    来。亦有亦无如来。非有非无如来。此四见
    依涅??起。神及世间有边无边等。四见依未
    来世起。神及世间常无常等四见依过去
    世起。三四十二见历五阴起来六十见颂。又
    云。何如者是一果。长行释云。何者身即是神
    (一义也此是断见也)何者身异于神(异义也此是常)依六十见上加
    此根本断常二见名六十二见大品经佛母品
    云神及世间常是事实余妄语乃至神及世间
    边无边皆如是执见名六十二见。问云。何离
    六十二见即诸佛解脱。答。论颂云。涅??之
    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十二际者无毫厘差
    别。论又颂云。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
    亦无处。佛亦无所论即。二际平等离诸戏论。
    名法佛解脱 众魔外道皆吾侍者。魔着爱
    惑也。外道执见惑也。方便教解爱为禅定。破
    见为智慧。此定通顺真名有侍也。今圆妙教。
    悟爱着即解脱。了邪见即正见。既缚脱平等
    邪正无二。故无侍也 慰喻等者。恐新学菩
    萨畏惧生死退失大悲故安慰之。若悟有为
    无常苦等。即不贪世间。既不贪世间。既不着
    世间。即能广积福惠。福惠既积。自然生死不
    能为患。若能不畏生死。大悲之行成矣。又有
    罪累故生死不畏。名能一念发菩萨心。一念
    随喜大乘即众罪自灭。何畏之有。故宝积经
    云。一念发菩萨心众罪消灭。涅??云。闻常住
    二字不堕恶趣。法花闻经净信常生佛前也。
    又愍彼受身非己业系故无累也。又宿世长
    劫无益受生。上不能□今答众生。何患之有。
    又悲心爱生增福无量。福积报胜何有畏哉。
    又理既如然。即安而无忧无忧即道别曰进
    道。即□作医王。果成则能普济群品。所望如
    此。故云佛权说蕴界处等。今知蕴等法中实
    无有我。既除我见得二乘果。二乘我见虽除。
    不了如来权说蕴界执此为实。名为法执。故
    佛次于大乘为说蕴界缘生生无自性。令悟
    不生不灭法观也。是即蕴处三法俱我执也。
    因成相续相待三假俱破法执也。空病亦空
    前我法二病。执法定有为病。悟法本妄即
    病除也。今第三执空之病乃是舍有之无执
    言成病。若悟言假病即自除。故生云。且以言
    迹除之。此是言迹。似有非言实也。复次佛以
    假名名之空。遗凡夫定有之有。则有既不有。
    空亦不空。而惑者闻空不能遗有。而乃舍有
    执空。故生云。空以无病病有空耳。谓即有而
    空。此空无病。舍有执空有空为病耳。故大论
    云。诸说即于空为欲破诸有。若有得空者。诸
    佛所不作。肇师亦云。舍有而之空。其犹逃峰
    而赴豁。俱不免患也 以无受诸受者。此是
    大士大悲入假化物。即璎珞经中第二从空
    假入观也。前叹菩萨德云开闭一切诸恶趣
    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方便品中净名居?H
    室酒肆。及下佛道品明行非道为佛道。皆是
    菩萨正悟无生。三界六道二乘涅??观如梦
    幻泡其业因。故无受。大悲权迹同事受生。故
    云而受。三界六道二乘涅??所受不一。故云。
    诸受贪着禅味是菩萨缚者。注云。上界受生
    二乘取证。皆由着禅者。又解。上界禅味前爱
    见门收。此中言禅味。唯取二乘住空三昧沈
    空滞寂。所以为缚。故胜?经云。二乘持空三
    昧瓶醉般若无相酒。斯之谓欤。以方便生者。
    注云。为物受生。彼我无缚。所以为解者。谓随
    摄受生则为系缚。以大智慧了生无生。而方
    便现生方便名解也 有方便惠解者。此四
    栋权实二智。偏有即缚。证圆方解。关中以六
    住已下皆偏证未圆。七地已上二知圆证。方
    解亦可然矣。又准仁王般若经。登地已上二
    智即圆。八地已上用而常寂。即地前为缚。登
    地为解。又此四章前二章就化他行明方便。
    后二章就自行明方便也 虽乐远离而不依
    身心尽者。谓二乘得灭度化火焚身名为尽。
    灭智论空名心尽。菩萨法身无身而身同六
    道。真心无心无心而智周万有。故云不尽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者。三界缘生生而无
    实。即是法性。而惑者六道受生随形染着。着
    形失利而言坏法性也。三十七品如前佛国
    品 行四无量不贪着生梵世者。凡夫依缘
    根本定加修无量为诸禅王也。菩萨知如幻
    故不生着也 行禅定解脱者。禅定是色界。
    四摄定是无色四空定。三昧者非空无相无
    愿也。乃是有觉有观等三三昧。谓有觉有观
    初禅也。无觉有观中间禅。无觉无观二禅已
    去。此三三昧凡夫随禅受生。非菩萨也。若空
    无相等三观四谛理非受生法。故不同
      不思议品
    我为法来非为床坐者。身子若意云。我从?
    园本为法来。非为床坐。而相此中忽然念床。
    非本心也 非有色受相行识之者。此一段
    文净名不以法性无生故无法可求也。复次
    文殊奉命五百八千为法随从。然忻法之情
    既?@。保着之心亦固。既情?@执固所已。前
    品虽略明三观。但得天子发心而未能深悟
    无生法忍。今将因念座欲显不思议品之大
    用。故先遣滞法之心忘彼求取之意。诸来随
    从自然息机会。□遗丧滞。近即得法眼净。远
    能不二法门也。阴界处等名数广如林苑明
    也 无见苦求者。四啼有二种。小乘以见苦
    断集证灭修道为四。此苦实苦为深谛。乃至
    灭道亦然。大乘了苦无生名苦。真谛乃至集
    灭亦然。此之四谛即一真谛。此乃名四而体。
    一不同前小乘名四而体四也。思答云。知
    苦无生名苦谛。知集无和合名集圣谛。以不
    二相观名道圣谛。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名灭
    圣谛。此大乘无生四谛也。若遗教经云。佛说
    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异。集真是因等。此即
    是小乘四谛也。又大涅??经云。凡夫有苦无
    谛(生乐想故)二乘有苦有谛(觉阴苦故)菩萨解苦无苦而有
    真谛(觉阴无生故)故迦旃延章云。五阴凋达空无所
    起。是苦义(此亦觉苦无生名苦义也)下文又云。依于诸法实
    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非我(此亦了苦无主名实相)上来所
    引若苦等无生者。即无见苦求乃至无断集
    求等。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者。此既
    不了生。是乖实相。非真言论。名戏论也 由
    旬者。或云??那。或云由延俞旬?缮那。此
    云计合应尔。谓计度量合尔。同此方驿也。古
    圣王一日行俱舍十六里。余经论或三十六
    十八十。无定数也。见应法师经音 此座高
    广吾不能升者。如来昔日鹿苑说小乘生灭
    四谛十二缘断三界九地惑。至非相想九解
    脱床证尽无生智。名坐解脱床。如来抚接二
    乘乃云。我与汝等三人同坐解脱床。此诸声
    闻等不了如来随宜所说实理如来同坐此解
    脱床。故法花云。佛说一解脱义等不得此法。
    二乘既谓佛同坐。岂能进求。今将欲夺小乘
    解脱使知非真床。今证不思议解脱之真座。
    然理不可顿悟必有渐。故假灯王之床座因
    遣权即实也。故法花云。汝等但离虚妄名为
    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何故喻床。答。解
    脱止息故如来床也 有神通非不思议者。
    二乘神通增小减大。既未证大小之本一。谓
    物有大小之定相故。作通运用增减于大小
    耳。既有作增减。故见大小之异形。故名思议
    也。菩萨知穷中道权观实圆妙理大小之形
    智冥妙体之用。如明镜无心而爱恶自辨。真
    通不运而修短自移。此法身本有之神通。岂
    二乘初定运力有心之神通哉。问。二乘有心
    之通与菩萨本有之通何。答。悬殊。二乘于有
    为报得自心上假定力以现通。心运即有。心
    亡即无。菩萨悟达法性体用克圆。法性体常
    用焉生灭。法性本有用岂修成。复以寂灭而
    常用。用而常寂理。无异体之用。亦无离用
    之体。既其即体即用。岂有心于运用哉。此菩
    萨法性之通。岂二乘定力之通也 我等何
    为永绝其根者。昔闻随宜所谓实与佛同座
    解脱床。今闻别有解脱名不思议。量已外用
    之不如。亦审内证之非实。又增大士之行数
    越三只。我今断结。生涯甚近既无进修之分。
    故致永绝之哀。又审已证不与佛同。即名转
    酪成生苏教(花严初二果乘未益名乳。阿含转凡成圣如转乳为酪。昔谓三乘同证第九解脱。今
    乃知佛不同。悔其取小。名生苏。若至般若。佛令声闻为菩萨。转教既教许。传人未蒙记。会教不教人为熟苏。若
    至法花涅??教。昔己传人今授记。即醍醐教)又闻。声闻执佛同解脱果
    理不进求。故此经偏折解脱不同。遂怀绝分
    之叹言。若至法花涅??闻一毫之善理至佛
    果。一地所生一雨所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凡有心者灭皆作佛。即自悔昔折其同 佛子
    所应得者。我亦得之何念叹之有。理妙根?
    教不同可□。故令一音之教有不同之解。而
    法师未能深取经旨。而闻绝分之言。便之定
    性二乘永无佛性。此盖未深喻至人权实之
    说 凡夫下劣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者。凡夫
    者凡夫人也。下劣者二乘及地前菩萨名下
    劣位人也。故无垢称经云。凡夫劣位非其所
    堪也
      观众生品
    众生者。大论经云。众缘生故名为众生。此缘
    生无自性释也。般若灯论云。数数生故名为
    众生。即余经云。补特迦罗翻名数取趣释
    同此也(此受生无自性释也)大品经云。无有法可名众生。
    但假名故号为众生(此体空无自性释也)此上经论三释言
    异理同。虽有为众生之名。乃是返悟无生
    之教。诸释言有情即似定有众生。然于简异
    无情之门似精于致教悟理之门。非无小失。
    幸诸达者深审详佛旨焉 第五大等者。前
    四大实有故不取为喻。五大本无故喻众生
    本无生也 第六阴等准释亦然。余教云。第
    二头第三手龟毛兔角皆同此喻本无生也
     行寂灭慈者。菩萨观众生空入无生观已。还
    为众生说是无生观门。众生得无生忍。即是
    与众生无生忍乐故名慈也。已下寂灭慈等
    诸名虽异体只是一。今悟无生忍即此忍上
    广依义建立诸名也。何者只令生悟无生。无
    生即寂灭。烦恼不生即不热。二世无生即名
    等。无生即无起。无起故无净法。无生故内外
    不会。不会即不二。无生即无尽。故不坏无生
    信 故无毁。无生不染故即性净。无生本无
    故如虚空。无生破法故名阿罗汉。无生即至
    安人故名菩萨。无生即真如相无去来故名
    如来。觉法无生名佛慈。无生理常非因缘生
    故自然。无生无是非故菩提一味。无生维待
    故无比。无生大乘救大苦故大悲。无生离彼
    我故无厌折。令悟无生即万行慈施名无惜。
    无生毁禁罪灭悟无生故忘彼我。无生能忘
    懈怠惑故名精进。无生即定味不生。无生即
    二智并明故知时也。无生即能应物现生故
    示现。无生即二边见破故直心无隐。无生即
    深入一相故不杂。无生真镜故不假。无生即
    究竟涅??故云佛乐。可谓一念无生万行克
    备。一行一切行一慈一切慈。故大品云。般若
    虽空一心具足万行。即其事也 室有一天
    女者。前净名方丈一室多座。此室何以空。诸
    佛国土亦复皆空。即知净名方丈非宽非狭。
    应物度生示宽狭。尔今天女法身菩萨。法身
    非女而现女身。以表净名非男现男也。故下
    文云。天女得无生忍。以本愿故随意能现。复
    次众生空。如第五等。而诸听众未知何以故
    空。故因天女现身广示天女无相也 是花无
    所分别者。天女法身菩萨。观花无相。不见着
    身为犯离身为转。故云是花无所分别仁者
    自生分别者。身子小乘不了花性无生。乃见
    着身为犯戒。证身为持戒也 已断一切分别
    相者。五阴性空。不见着之为犯离之为持也。
    戒既尔。定惠亦然。小乘入定为定出定为乱。
    大乘定乱一相亦无分别也。又小乘入观缘
    真名惠。出观缘僧非惠。大乘观真僧不二。即
    心无生名惠。故无异缘分别也 结习未尽
    者。声闻余惑对小乘教言。正使已断。但余习
    气。若对大乘。声闻所余烦恼直是结使。非习
    气也。何以知之故法花经云。二乘但出火宅
    露地而坐。未登宝乘。去道常远。昔三界本者
    受谓为乐。今离虚妄名为解脱。若发菩萨心
    修行十住乃至妙觉白牛宝乘。始名一切解
    脱。故知声闻已断之惑但是离妄非名断是
    正结。若得菩萨一切解脱。方始断正使尔。仁
    王亦云。从习忍至顶三昧皆名为伏。一切烦
    恼唯佛顿解。不名为信渐之伏者。准此十地
    灌顶上云是伏。二乘断惑岂使所余皆习气
    乎。将以如来方便抑远令近。故说所断为使。
    未断者习。理实所断虚妄其惑甚微。未断无
    明其累至厚。故名结也 解脱者无所言说
    者。小乘解脱离俗证真故名证者亡言。大乘
    即俗而真故即言无言。故名字言说皆解脱
    相也 增上慢者。有七慢。有此一数也。一慢
    于劣计胜。或等计等。二过慢。于等计胜。三慢
    过慢。于胜计胜。四乘慢。于五取阴执我。五
    增上慢。无漏胜法名增上。未为得为慢。六卑
    慢。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七邪慢。谓实
    无得计有。故今声闻解脱非是诸佛解脱。计
    己同佛即是未得为增上慢 一切女人亦当
    能转者。大士法身非男非女。应物故现女。舍
    利弗报身本非女。神通所转乃作女。众生法
    性本非女。烦恼妄业变成为女。身子若了自
    女即非女亦了一切女人即女无生故非女
    也。故云非女而现女也。以此妙悟说以示人。
    今悟即女非女。此乃转为法身。不同二乘转
    女为男也 已得当得如恒河沙者。当已二
    世。不言今世者何。一释云。小乘唯知一娑
    婆不知有十方佛土。当已相累成佛可言恒
    沙。今唯一佛与恒沙之文不便故不举一解
    脱云文举当已现在例有但来有得之难。何
    要三世之数
      佛道品
    上问疾品云。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今此品广
    明三界六道。二乘异学皆是无受也 无间
    梵云阿鼻。新云。阿鼻者此云无间。此五种业
    有四无间。一趣报无间。二身量无间。三寿命
    无间 四苦无间 地狱者。梵云那落迦。此云
    苦□。旧云泥黎邪。或言泥罗夜。此云非行。为
    非法行处 八邪法者。谓邪见邪思惟邪精
    进邪悟邪业邪命邪念邪定也 高原陆地及
    植种于空者。譬二乘于择灭无为中求如来
    种也。此是舍生死之灭非不生不灭之寂灭
    故不得如来种也 卑湿淤泥及粪壤之地。
    譬凡夫烦恼。若能闻种妙晤烦恼即菩提者。
    得见如来种。壤者尚书云。土无块曰壤 见
    无为者。取小乘见道十六心已去也。此有二
    缘不得如来种。一以断惑故无复悟惑即菩
    萨也。二为舍生死故不能返入起大悲也。故
    下文云。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也
     不入烦恼大海即不能得一切宝者。二乘偏
    真舍生死证涅??。既能舍此证彼。安能返入
    生死大悲广济以无所受而受诸受哉。如是
    偏悟即不能得无上菩提。菩提一切种智也。
    若菩萨中道。即生死即涅??。既不能舍生便
    证涅??。亦能不离涅??便入生死。未尝不离
    未尝不济。所以烦恼泥中起佛法身耳 不
    绝其根者。昔者佛为声闻说生身佛菩提树
    下三十四心成道双林涅??。不说如来常住
    法身不生不灭应迹为人现其生灭。是如声
    闻但知三乘同有生身成道灰灭涅??。不知
    有法身常住应迹生灭。今此经忽闻大士行
    非道为佛道即惑种为佛种。谬自思惟。烦恼
    已尽余报未机。将欲广游非道。漏业已除即
    取菩提三只行缺。复未知法性应生大悲游
    化。所以根败之叹由此生焉。若至法花大悟
    权实深知真应。故无此叹也。复次声闻灭惑
    取真。偏悟乖中。以此取于无上佛法夫之远
    矣。凡夫虽具足烦恼。然未曾舍惑取证。若闻
    大乘迷即垢即净即色即定。圆真佛种由此
    而生也。或有寻经未了此意。将声闻决定
    毕竟不得无上菩提。谬之甚矣。何者若以烦
    恼为佛性。二乘有无明住定烦恼。何得此惑
    独非佛性乎。若以生死性即涅??性。二乘有
    变易生死。何得此生死非涅??性耶。且如严
    冬之月水结成冰仲春之时冰即为水。迷时
    烦恼觉了菩提理。况若斯更何惑意。况声闻
    即指丈六为生死之身。大经云。吾今此身即
    是常身法身。唯此生死即涅??烦恼即佛性
    之理尽矣 智度菩萨母者。智度者正见也。
    方便者万行也。智而能信。法身始生焉 法
    喜已下至涂香等。明修持以增长摧灭一行
    明闲成虽知已下明答物也 女者权智。大
    非曲顺物心如女。男者实智。正直百非俱破。
    如男子 发不受邪谄 弟子尘身者。菩萨
    昔明日回为无明郎主恩爱魔王之所策使。
    今成正觉智圆惑尽。诸尘劳门皆为佛事随
    意策使。故如弟子也 无漏林树者。离烦恼
    热如荫覆于树得大清凉 觉意花者。此花
    结草花也。结惠果故。下花?之花。此庄严
    花。非结果花也 解脱者。此是九无碍九解
    脱。此已智慧断非想既惑至第九解脱名智
    慧果也。下云八难解脱者。此是摄定解脱非
    智慧法也。八解脱者。一内有色观外色。二内
    无色观外色。三净解脱具足住身作证。四空
    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
    灭尽定解脱 七净花者。惑心二净在七方
    便位。见净度疑净分别道非道净此三世见
    道位。离身边邪三见名见净。离疑名度疑净。
    惑见取善识取邪道正道名分别道非道净。
    行净。世修道位离九地修惑名为行净。七涅
    ??净。世无学道 净命生者。所言取命者。诈
    现异相于邪心活命名邪命也。离此邪命名
    净命。谓净心活命也。今言净命生者。谓凡夫
    修禅为贪着。生于梵世无求出离。如此味禅
    名邪命也。若求涅??厌患三界而修禅者。此
    之正求惠命故云净命生也。食者智慧也。资
    养法身故。浆者禅定也。除欲渴爱故 净心
    澡浴者。净心有三种。心净已庆法禅者惑尽
    为净一也。净心观佛魔不忻者信无疑为净
    二也。今净名好澡浴除罪者忏悔除罪三也
     或现劫尽烧等者。大三灾劫也 沼法师劫
    颂云
     论空成住坏  皆第二十增
     劫将欲坏时  十九坏情类
     唯一增减内  坏破器世间
     有情居始坏  无间死不生
     畜鬼东北西  次南赡部州
     乃至化乐天  时经十九咸
     怖灾不造恶  乃无爱欲心
     地空诸有情  并习二禅定
     有情既尽已  日热四倍常
     七日并现时  火灾洞然起
     梵众次梵辅  怖畏生二禅
     梵王最后生  尔时名劫坏
     过空十二已  界内风渐生
     天人劫欲成  次后大风起
     倍广量无数  厚十六洛叉
     金刚不能坏  此名持界风
     光音金藏轮  有及三千界
     如轴雨满此  风遏不听流
     深十一洛叉(准此俱舍深十一亿二万)
     风鼓成冰结  始作金刚轮
     厚一亿二万(俱舍云下八洛叉水凝结成金)
     广十亿三千(俱舍云此水金轮广结十二洛叉也)
     四百?缮那  次有金刚云
     注雨满其内  先成梵王界
     次第至四天  随成有情位
     妙高七山等  北西东及南
     饿鬼及傍生  乃至地狱界
     时经一增减  方名器世立
     二禅福尽者  不生赡部州
     身量既倍长  所餐唯地味
     味没食腾露  露隐食粳米
     贪生故不消  即有诸便秽
     身光贪故隐  日月由是生
     男女形不同  因之起?H欲
     分地护粳米  示与取盗生
     立主?x置医  杀罪由斯起
     自护犯他色  因此有邪?H
     十恶次第生  随罪人三恶
     一人生无间  是名成劫满
     即起善恶报  便有集善人
     先生北东西  初天至梵世
     如是次第生  时经九十劫
     一人初生梵  初名成劫初
     渐次生忉利  乃名成劫满
     后增减二十  是即名住劫
     八十度增减  方名一大劫
     灾火次第起  然后一风灾
     七七火七水  始有一风灾
     火先起无间  上坏于初禅
     次七火一水  八劫坏二禅
     以彼极光净  寿命量如是
     八七火七水  兼彼一风灾
     六十四大劫  坏三禅遍净
     小三灾起时  八万百减一
     至三十饥馑  年月日各七
     二十劫疫灾  日月亦经七
     十兵日惟七  从此倍又增
     增至八万岁  是名为增极
     总此增减极
     是名一中劫(此小三灾已下颂即曰释偏中劫有饥馑等文)
     入不二法门
    释此品目略分三别。第一释门。第二释不二。
    第三释入。初言门者。能通为门。故法花经
    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至理无言。言之者应
    物。物根不一。教亦多门。今分两别。一三乘差
    别门。三车出火宅是也。二一乘圆悟门。唯有
    一门而复狭小。是今不二法门。即后一乘门。
    然总言不二法门。别即此三十三门。随教别
    入会悟不二。若以理统收。亦可摄为四门。师
    子菩萨。若达罪性与福无异。此言中存不二
    性即有门也。妙臂菩萨云。观心相空如幻化
    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此言中是心如幻二
    心齐空即门也。电天菩萨曰。无明性即是明。
    存明即有亦不可取(遗明即空)此言中双门亦有亦
    无门也。乃至善眼。若知一相是无相。亦不取
    无相。亦此门也。普守菩萨曰。我尚不可得非
    有一门也。非我何可得非无门也。此中二言
    各遗。遗已入真。即非空非有门也。诸门异说
    类入此四门摄之可见。是知至理亡言四句
    斯绝言以应物四句皆门也。理由言显。显理
    之言名门。言迹之与必有所寄。寄托之要总
    此四焉。故大论云。般若波罗蜜犹如清凉池。
    四门皆入(此明悟理亡筌)又云。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
    聚。四边不可取。邪见火烧故(此偈明执文即理也)复次亦
    可托自他四句宣之。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
    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亦是理
    即绝四也。教四起何者。德顶云。见垢实性即
    无净相(此自句门)此言中垢自性净无别净也。因有
    乘便有乘所。若无有我即无我所(此他句门)此言此
    中假我遗我所。即他句也。明相云。前际后际
    空故中际亦空。此前后等空。方得中际空也。
    珠顶王云。住正道者即不分别是邪是正
    (此二共句门)此言中亡即共亡存共存故言共也德
    藏云。有得为二。若死所得。则无取无舍(此无因句门)
    此言中更无因起直云本无所得。故云无因
    也。复次士黠若门。所以此中人人各说者。明
    随悟之门必多。所证之理不异。乃至大佛顶
    诸菩萨各说之意亦然。花严经善等处处求
    善知识。一一善知识各各言。唯知此法门而
    入法界。亦其意也。故经云。泥洹真法宝。众
    生以种种门入。第二言不二法者。万法云云
    其性不二实相即不二法。此法极理本自亡。
    各诸经立名亦随经不一。此言不二。法花言
    一乘。花严云法界亦如如真解脱法性。性空
    即理明智。亦曰本觉。故大论云。彼若是一法。
    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异字。问。实
    相一法何故名多。答。法若有定名。一名不应
    多应物有多名。明知法无名也。小乘阿含等
    定二法门以要 语得无漏故舍垢取净也。
    大品经三乘共行十地等双亡二边同证无生
    名定不二。渐次大乘五十二位历别修行内
    照无生不二。名外涉有即二名用。是即二名
    用。是即亦二亦不二。若圆妙大乘。未尝不
    灭。未尝不照。即照而是即。即二明不二。即不
    二明二。此等二不二皆不思议也。前诸经论
    皆是如来方便引物穷源尽性此为极矣。第
    三释入字。二云入者。不二门者入悟。入悟解
    入理故名入也。不悟名不入。然论其真悟。了
    二空心无所得名尽相。云何入不入。是悟体
    无假名宣悟既无。亦相等假名相说。诸经及
    此本文论入不同。亦作四句料简。法花即云
    出火宅出化城。此经即云入不二门。亦云入
    一切诸佛法门。言出者。迷系缚如囚处狱。若
    了惑性空即缚自解。解即名出。然虽体本无
    生亦可借出以名之。此言入者明迷理。失真
    心逐妄境名出。若了妄即真证理名入。证虽
    无入可入 入以名之也。是即法花以脱惑为
    出。此经以会理为入是知二教未尝同。二理
    未尝异。又法花云。其人近出未久之间。又
    云。我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亦云。而生三
    界?g故火宅。此亦入亦出也。悟理脱缚出也。
    大悲垂化入也。故大经云。来时善逝知时善
    逝故名善逝。此皆亦入亦出名入也 非出
    非入名入者。那罗延云。世间出世间为二。世
    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
    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此非入非出名入也
     见垢实性者。垢性自无。了垢无垢名垢实
    性 是动是念者。动者分别流动也。念者专
    一不分别也。不动则无念。有动即有念动。若
    即空何念之有也 金刚惠者 了达中道无
    生。则百非自决缚解永亡破惑穷源。名金刚
    也。即无生忍知之别名也 有漏无漏者。迷
    理滞惑名之为漏。悟理契真名为无漏。方便
    教以地前为漏。登地已上名无漏。小乘俱舍
    即见前名有漏。见道已者名无漏。此皆方便
    之说非至说也。今经以万累即真理无余惑。
    即惑而真故无有二。故云。若得诸法等即不
    起漏不漏相也。生公亦云。万善理一同无漏。
    释云。夫万善本有皆资理发理。既无异善不
    容二。但随政恶因用生异名。论其解体明鉴
    而已。始虽未能兼用。终极自冥为一解脱。既
    以政恶为理。至于始涉一毫皆是无漏。譬明
    能除?。故无?不除。但明微?盛。未能顿灭
    非明理不足矣。有为者三界生灭有为也。涅
    ??寂灭无为也 从我起二者。以我一法为
    能待。即一切法为所待。斯则触缘对境我皆
    为二矣。前诸菩萨能所皆克相待。此即能待
    是克。所待是漫也。下云有所得为二即能所
    皆漫。斯则趣一法万法皆待。故直云有所得
    也 乐涅??等。此乐厌为二。不明夫世间。何
    以故。前以明讫不可重也 非肉眼所见者。
    肇公。可以神会。难以事求。此明不可肉眼见。
    但可惠眼悟解而已也
      香积佛品
    前不二法门品双亡二边明体。此双流净秽
    明用。何者为双邪。娑婆化菩萨往彼众香。请
    饭来化秽土。净土之教流化秽土也。九百万
    菩萨下至娑婆。请有尽无尽解脱法门。将往
    香积当念如来。此即秽土之教游彼净国也。
    上来诸大士虽广明垢净无二。而惑者未能
    深信。故此中广约净土不同以明理体无二。
    复次上佛国品随调伏众生而取佛国之净
    秽 故现事以验之。今寻殊应之迹会不二之
    理也。复次上呵迦叶云。以一食施一切供养
    诸佛。未见其事。惑者宁无疑乎。故此中示一
    钵之饭而足众会。又善吉章于法等者于食
    亦等于食等者于法亦等。听者皆疑。法有悟
    道之解。食无契真之分。何故云等。此明法食
    俱得道也。此不思议之事岂二乘之所量哉。
    复次前空室除有故。此念饭便施不思议法
    食也 八解脱者。禅悦食也。身子受行岂以
    杂欲界团食而闻法乎 未曾有食者。食饭
    得道即法。法即食。此大悲胜化之佛事不思
    议食也(娑婆或曰娑呵。此云忍界。悲花云。此土众生忍受三毒。又云杂恶。亦曰杂会。谓杂恶之所会)
     四海有渴等者。四海龙鱼之福故有可竭之
    义。香饭如来之福故无尽也 无尽戒定所
    食之余者。明佛修施因时无限心修故今感
    果亦无限也。一切德藏之味者因香悟理也。
    中道实相圆具万行故得此三昧。德无不具
    也。即经云王三昧。三谛三昧等皆异也。又经
    云。般若虽空一心具足万行。又大经云。金刚
    宝藏无所缺减。皆此三昧之异名也。然后缘
    虽殊于法饭而悟理。未易于真如。故虽净国
    之香亦以悟圆中道为三昧也 是杀生报
    者。报有三种。论颂云。皆能招异熟。异熟
    (堕三恶趣异时而熟也)等流增上果(等流报增上报)此令他受苦(招异熟也)
    断命坏灭故(断命招等流坏灭招增上也)又十恶异熟同招三
    恶报。等流增上不同。颂曰。素矩光非梁。财乏
    多遭霜。不贞尘流污。诳语臭非香。视乖皆阴
    曲。恶向棘荆荒。无威时变改。贪盛果非芳。嗔
    增味辛苦。痴增果少亡。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者。娑婆世界贪善者。众大士少行施所利无
    疆。以是诸余净土之所不及也。复次娑婆众
    生钝根惑重。自非悲深忍大。何以克济群生。
    是即难行能行难化能化。故一世利益多百
    千劫也(又自利即秽土不如净土。如秽土利他即净不如秽土)
      菩萨行品
    此下两品来意有多。略出其四。一辞问疾广
    说六品经文事说归还因言印定。二者此经
    大宗净土之化入室谈道。词理似殊。故归佛
    复宗明所宣无异。三彼来大士未见至尊。是
    故掌檠躬曲礼觐。四缘在二人室内度讫。缘
    在佛者。谓将见佛七日乃消者。肇曰。七势消
    饭之常力者。治常饥渴兼愈诸疾。故知是治
    世患也。如放光说法。先令聋者得闻患者得
    痊。然与三乘道利。今之香饭亦然。故先七日
    消世患已。然后获大小乘益也。又法花以五
    乘善为药木治世患。为干地普洽。又云。水洒
    面亦是离热恼也 如须扇头佛者。大论明。
    须扇头佛成道一日般涅??。然后留化。化佛
    度人也 八万四千尘劳门即法门者。诸说
    乃多。略举一文以通经旨。贤愚经云。佛始从
    光耀土至涅??夜其间三百五十度说法。皆
    说成二千一百。又以此对治四大六衰成二
    万一千。又以此对治贪嗔痴等分众生成八
    万四千也。娑婆正议云。十种随眠一一皆已
    九随眠为方便足成一百。此有前后分各一
    百合成三百。置本一百就前分一百。一一皆
    以九随眠方便成一千。后分一亦以九随眠
    为方便。复一千兼本一百成二千一百。已起
    亦有二千一百。未起亦有二千一百。是满四
    千二百。约多贪嗔痴着我思觉。此之五人一
    一有四千二百成二万一千。更就三毒等等
    分四人以配。遂成八万四千也。此八万四千
    迷即是尘劳门。对治即是法门。故俱舍云。有
    言诸法蕴量如彼论说。或随蕴等言如实行
    对治 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者。夫至理无
    言。托群言而为教。真事无事。即俗事而为
    佛事。所以进止威仪诸烦恼皆佛事也。既其
    嗔憎无二净秽一质。故入此门者无贪高与
    没之见也 地有若干者。明释迦成道即沙
    砾为土。弥勒成道即七宝为土。虚空无秽净
    故无若干也 佛身有若干者。释迦丈六弥
    勒二百五十尺也 无碍惠无若干者。尽无
    生智慧同也。此皆小乘执事之见。非大乘达
    理之见。故大士举平等以破之。复次前随文
    殊入室声闻皆以舍小慕大。诸余园住者此
    中寄呵阿难令伏过。即亦皆舍小慕大 深发
    一切智心者。谓志愿深重不令半路退忘。复
    次不令遇欲乐忧患便忽退妄 见来求者。
    求法即令我法利日滋。求财即令我舍心弥
    广。此即进我道利之善师也 舍诸所有。注
    云。妙期有在者斯在大。斯一切智果。因果之
    虚者。审檀度之因。必至一切智果也 诸波
    罗蜜者。前别说施戒。此言诸波罗蜜。是余四
    度也 成己佛土者。谓修彼如来行愿之因。
    即彼如来严饰之事亦严我土
      见阿[门@(人/(人*人))]佛品
    无垢称云。见如来品准前半品应云见如来。
    准后半品即云见阿[门@(人/(人*人))]。亦无异义 以何等
    相观如来乎者。大乘真宗遗相离着。而诸听
    求皆取相生信。故上文殊入室净名空室以
    待之。不思议品身子求床净名。遣求以诲之。
    今二大士归园方将见佛。而诸听者多着相
    求真依身起信。故问其来观。使陈无之相以
    觉悟故。文殊入室不来相而来之。净名见佛
    不见相而见之。身子求法绝求心以求之。弥
    勒得记离得记而得之 妙绝常境者。六尘
    之境寻常境也。如来即色非色故云妙绝也
     则真者同真者。谓净名达悟遣自相而见
    佛无相。是同法伪者同为谓未悟之流自执
    己身相之有实见如来身有相亦同斯。则两
    执名为同失。两亡名之同得 不此不彼者。
    此彼体空也 不以此不以彼者。以用也。谓
    其心不执用此彼也 不在方者。明法身不
    偏在方也 不离方者。遍一切处也 等诸
    智者。上无上也 同众生者。下而无下。以
    斯观者离前百非。故明正见。若他观者同前
    百非故名邪也 舍利弗问维摩诘者。身子
    迦叶二尊者迹处声闻诱小进大。故始会已
    来或托迷以陈问。或假悟以悲悔。皆菩萨方
    便劝之至也。其事者何。如佛国品。未答二问
    已。众既未悟。故身子假执果疑因令众发悟。
    文殊师利入室问疾。空室无侍表诸佛国土
    亦复皆空。不思议品身子假念床以启无求
    之缘。因借座以明不思议解脱之用。复次身
    子迦叶领旨自伤。明声闻皆应号叫三千菩
    萨忻庆顶受此法也
      观众生品
    二大士论众生性空即真空具足慈悲喜舍。
    因天女散花身子对扬。广明可思议解脱不
    可思议解脱二种力用不同。佛道品二大士
    广明非道行于佛道。身子迦叶示居不及自
    叹领解云。凡夫于佛覆声闻无也。无数声闻
    回心向大卑鄙小乘。香积品明净秽二土法
    门不同。舍利弗食佛余饭。至菩萨品对佛自
    云。非意所图非度所测。兼假阿难伏过。从今
    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即令无数声闻舍
    小忻大。此中复假问净名没生。今自陈法身
    应用。非没非生能示没生。令无数众生发菩
    萨心愿生净土。此上诸说皆文殊净名亦其
    胜二大声闻伏其劣。以此方便引进无数小乘
    方便行人。或即座悟无生忍。或至大品法花
    涅??方得无生忍。虽述有优劣而化功一也
     汝于何没而来至此者。所以有此问答者。
    成前即相无相义也。惑者谓事外别有理应
    身之外别有法身。所以问答者令知即生非
    生即相无相也。又前横破百非名横遍。此生
    即生没明竖牒。遍而且深。法身之理圆矣
     日光出时者。此明应身也。前既即生不生为
    真身。此明不生而生辨应身。又日光自明?
    不可蔽。此喻真身本觉处染不染。能破诸?
    此喻化身。应物返迷从悟也 忉利者。梵音
    也。此云三十三天也 阿迦腻吒者。梵音也。
    此云色究竟天。此色界天顶故云也
      法供养品
    法者大乘中道实相法也。故文云。诸佛所说
    深经也。供养者。文有二种。一者读诵解脱此
    名浅。二者如说修行得无生忍者此名深也。
    若准法花。花香璎珞书写随喜皆法供养也。
    问。为是供养佛为是供养法耶。答。以护持正
    法之心以供养佛。故文云。受持读诵供养是
    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也。又品末结劝云。
    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此流通
    分两品此品先叹法真益大劝令供养。后品
    方可殷勤委令其宣流也 百千经者。阿含
    小乘经也 自在神通者。叹能证力用也 决
    定实相者。叹所证法真也 舍利梵音新云
    舍利罗。此云身骨。有全有碎。今言全取功德
    多也 宝塔者。应云。化化合及诸经论或作
    叔薮彼。或化塔婆。又云兜婆。或云偷婆。或
    言苏偷婆。或言脂帝浮都。亦云支提浮图新
    云?都波。此译云庙。白虎通曰。庙貌也。先尊
    祖貌也。洪字薨云。塔佛堂也 表刹者又作
    [揆-天+示]。同音。察梵音。或言差多罗。此译云土田。
    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应云。立竿。以安佛骨。
    佛骨所依义同土田也。故经云。刹帝利此云
    黑。亦此义也。所言表者。置高显处有所表彰
    故云也 药王如来应供等十号也 如来者。
    如理修行号。大经云。诸世尊从六波罗蜜三
    十七品十一 来至大涅??。故论云。我如实
    道来成正觉也 二应供者。应行二利号。大
    经云。应破四魔(即四分云。无所著也)应度众生应受供养
    故云也 三正遍知。实知穷源号。大经云。正
    者不颠倒遍知。于颠倒无不通达故云也。四
    明行足。修因满已号大经意云。明者佛果。行
    者戒定惠修行满足故云也。五善直往菩提
    不退号。大经云。不舍最初发心得大涅??
    (谓不退也)六世间解。权智圆明号。大论云。知世间
    解即知也。瑜伽云。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
    品类染净相也。七无上士。超诸贤圣号。大经
    云。如来实非丈夫非丈夫因调丈夫故名也。
    此二号准大经开二。瑜伽论云。无上丈夫。九
    天人师。善轨众生号。大经云。实法界师天人
    曾多故云也。十佛无师胜觉号。明无师自觉
    诸惑不能翳也。世尊准大论云十号外号也
     七宝千子金轮王子。一轮宝。二珠宝。三
    女宝。四象宝。五马宝。六库藏臣宝。七兵臣宝
     陀罗尼印印之者。论云。小乘经三法印。谓
    无常苦无我。摩诃衍明一宝相印印之。即能
    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四句百非
    不能动。此印所印皆圆顿大乘也。大宝积经
    清净陀罗尼品云。以虚空印一切法。以无相
    印能示现彼虚空无相。又偈云。诸佛无所有。
    不生亦不死。无有有取此。云何遍持。若能如
    是解一切如理。彼则无分别而能得遍持
     决定无我者我空也。因缘果报离我所者法
    空也 四依者。大集三十九品语者。称说生
    死 者知生死无住语者说涅??味 者知涅
    ??无语者说诸乘情所安止 者知诸乘入一
    相智门语者说从发心至坐道场修集广严等
    功德 者一念惠觉一切法。举要言之。能说
    八万四千法聚 是名为语知诸文字不可宣
    说 是名为 又识者识四大。智者住四大无
    性。识者识六根六识。智者内外寂然。生无生
    等取不取有所缘无所缘亦然。又不了 经
    说生死苦恼 说生死涅??一相不了 说我
    人诸法了者。说三空无我也。又人者摄取人
    见。法者解无人无见。人者凡圣三乘人也法
    者法性。决定知一切法无别无异如虚空不
    复起见。注云。上观因缘无常无我。诸见者
    即指前离诸邪见得无生忍门也 得柔顺忍
    者。大品三忍外凡。干惠伏忍内凡性 顺忍
    八人见 已去名无生忍。虽三乘同行。二乘
    取证不得忍名。菩萨不证故受忍名。若准仁
    王。五忍法门地前三十人总名伏忍。初二三
    地信忍。四五六地顺忍。七八九地无生忍。十
    地佛果寂灭忍。今准仁王入第四地 得五
    神通身业用。得陀罗尼意业用。辨才口业用。
    此三为化物用之妙门。积善业之真藏故别
    标也 迦罗鸠村驮亦云拘留孙。即七佛中
    第四佛。贤劫千佛之首。楼至亦云卢至。此
    云?v泣。谓初发千人皆即成佛度生。楼至最
    后成佛。乃云诸先成道皆度一切众生。我后
    成道当何所度?v泣耳。诏法师颂云。如今此
    贤劫。正当第九灭。即此增灭中。有拘留等四。
    六四二万时。百岁牟尼出。减至第三十。饥馑
    令时兴。二十度十兵。子倍父八万。彼一增减
    中。慈氏次当兴。从斯第十灭。至第十五灭。
    彼一增减中。九百九十四。大圣次第与。言贤
    劫者。此劫初时有千叶莲华现于水上。诸天
    皆云善哉。此劫当有千贤出世。故因为名也
      嘱累品
    前品叹法真益大。故此品?@?ジ吨鲆病P卵?br> 二法一毁法一慢 师重师即敬法尊法即修
    行。若行即断惑成圣。以此而推。虽云敬师乃
    成自敬矣。而新学者轻师慢法自塞于进求
    之路耳。先学二法。一者欺人。二者[言*罔]法。尽
    新学即利地之业可成。专政实相即自济之
    功克就。奈何轻人失于慈惠[言*罔]真滞于真见。
    然此诫诫之至也。凡预进求幸各铭于心腑耳

    净名经关中抄第二卷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