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古逸部全 >
  •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天台云。此经理致深远言旨渊玄。若但依文
    帖释。恐指事数而已。一教宗极终自难量。犹
    须略忖幽微显不思议旨趣。今辄于文前撰
    五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明宗。第
    四辩力用。第五判教相
    此名不思议人法是名。不思议真性解脱为
    体。不思议佛国因果为宗。不思议权实折伏
    为力用。不思议带偏显圆为教相。故今明此
    经。始从如是我闻终乎欢喜奉行。皆明不思
    议也。所以五义次第尔者。虽理绝名言。非
    言无以设教。故于无名之道假名相说而名
    以召法法以应名。是以经之指归蕴在名内。
    故先标名。夫寻名得理。理即真性解脱。真性
    解脱即经之体也。故次出经体。体不孤致。求
    之有方涉行修因然后致果。故用因果为入
    理纲宗。行因得果。即能巧用权实。析伏摄受
    利益众生。故次明力用。圣人设教随逗根
    缘。根缘不一。是以教有同异。故次明教相也
    第一释名门中复有三意。初辩教起所由。次
    明翻译帝代。后正释经题。初教起所由有通
    有别。通明诸经者有三意。一为满本愿故一
    切诸佛行菩萨道。皆发四弘誓愿。今为答初
    众生无边誓愿度故说教也。故肇师云。结僧
    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如下文云。菩萨取
    于净国者皆为饶益诸众生故。又法华经云。
    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二为
    酬请主故。如法华经明。如来成道经三七日。
    梵王帝释及四天王请佛转法轮。问。梵王等
    请佛三转十二行法轮。岂请转大乘耶。答。大
    论明说般若。由是酬王请。故知亦请大也。
    又下经中天帝四王皆发誓弘经。岂非庆佛
    酬请故也。三为赴根缘故。但佛大慈悲根熟
    即化。何必要须请也。故文云众人不请友而
    安之。菩萨尚尔。况如来耶。问。根缘多种。如
    何称会。答。如来以四悉檀赴诸根缘故能会
    不失机。然大经明。生生等不可说。以因缘故
    亦可得说。因缘者即悉檀方便也。是生众教
    之缘。是起众行之因。将明此义三门分别。第
    一翻名解释。第二辩其体相。第三明发起教
    行。初翻释者。悉檀者。或云有翻。或云无翻。
    其意如释经字中明。言有翻者。或云宗成。或
    云墨。或云印。或云实。或云成就究竟等。如
    是对翻非一。难可定存。此随根说法离文字
    之宗印等也。南岳师云。此例如大涅??经梵
    汉称也。悉是随音。檀是梵语。悉之言遍。檀翻
    为施。佛以此法遍施众生故云也。第二辩相
    者。一世界。二各各为人。三对治。四第一义。
    大圣为破外道邪四悉檀故。说此正四悉檀。
    起一切大小乘教也。第一世界悉檀者。即是
    众生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诸法名相隔
    别不同故名世界。外人迷此世界。或计无因
    缘有世界。或计邪因缘有世界。大圣随众生
    所欲乐闻为说正因缘世界之法令众生得世
    间正见。即是世间法施。二各各为人悉檀者。
    大圣观人心而为说法。人心各各不同故于
    一事或听不听。如经所说。杂执业故杂生世
    间杂触杂受。更有破群邪经说无人得触无
    人得受。此意正为破执生信增长善根施诸
    善法。故名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者。
    大智度论云。有法对治则有宝性故无有者。
    即是贪欲多者教修不净观。?恚多者教修
    慈心观。愚痴多者教观因缘观也。佛说对
    治之法药遍施众生为断其恶。故名对治悉
    檀也。第四第一义悉檀者。大智论云。明第
    一义有二种。一约不可说。二约可说。初不可
    说即是诸佛辟支佛阿罗汉真实法。故大论
    云。言论尽竟心行亦讫。又如大经说。诸行处
    名世界。说不行处名第一义。约可说者。如大
    论云。一切法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一切
    非实非不实。皆名诸法之实相。佛于如是等
    处处诸经说第一义悉檀相。此即是一家所
    明。四门入第一义竟。中论云。若为向道之人
    闻说四句即能悟入即是诸法实相。若人闻
    说四句心生取着皆是戏论。此即初随乐欲。
    二随便宜。三随对治。四第一义故。宝积叹
    佛乐说辩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
    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恐
    畏者。世界悉檀为说三界火宅故恐怖。欢喜
    者。为人悉檀发本善根得法喜也。或生厌离
    者。即是厌患烦恼兴对治也。断疑即第一义
    悉檀。初入见道见谛理分明故断疑也。第三
    明起一切教行者。大论明四悉檀起十二部
    经八万四千法藏即是世界悉檀。起八万四
    千诸尘劳门。各各为人悉檀。起八万四千
    三昧门诸陀罗尼门。对治悉檀。起八万四千
    诸对治门对治八万四千诸烦恼也。第一义
    悉檀起八万四千诸法门。亦名八万四千诸
    波罗蜜门。乃至大小乘经渐顿诸教通别二
    论圣说圣默皆因悉檀方便而建立
    第二别明此经起缘。其意多途。略述四种
    明其大意。余所委细随品分别。一为明二
    解脱不同。二为开净土之宗。三为显净名胜
    德。四为成胜供养。初为显可思议不可思议
    二种解脱有异者。诸声闻等禀昔权说之教。
    自谓与佛同坐解脱床。无心趣大。故今经简
    之令知有异厌小求大成生苏弄胤。文有多
    意。略举三种。一约真性解脱简。如身子云。
    此座高广吾不能升。表不思议解脱理深大
    故非小乘所入。又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H
    怒痴为解脱。若无增上慢者?H怒痴性即是
    解脱。是即思议离不离别二约实惠简者。
    文云不灭痴爱起于明脱此异。二乘灭惑取
    证。又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尘劳之畴为如
    来种等是也。三约方便解脱简者。经云。结
    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二乘
    虽得解脱未尽惑原。又以小室能藏大座须
    弥纳芥子中。本相如故。乃至现作魔王掌
    擎大众等。皆是菩萨方便示现利物故也。二
    为开净土之宗者。大圣前于普集等经广说
    法身正报。未明净土依报故。于此中合盖现
    土宝积发问。如来酬答。乃至指案现净。空
    室侍问。众香之界远现上方。妙喜之国来
    游斯土。此等种种因缘使诸菩萨上知诸佛
    功德平等为众生故现佛土不同。下能成就
    众生同诸如来净佛国土。广如下文。不可悬
    述。三为显净名胜德。胜德既彰。则前来宣化
    咸可宗。承物情信伏。故下文云。汝等舍置
    菩萨所行。是维摩诘所现神力。汝等声闻百
    千亿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也。又什法师云。
    维摩诘秦言净名。即五百童子一人也。从妙
    乐国来游此土。所应既周。将还本土欲显
    其淳德以泽群生。显迹悟时要必有由。故令
    同志诣佛而独不行。明其有疾。有疾故有问
    疾之会。有问疾之会由净国之集。净国之集
    由净名方便。然则此经始终良有在也。又肇
    师亦云。教缘既毕将返妙喜故欲显其神
    德以弘如来不思议之道。四为成就最胜供
    养故说此经。故下文云。若有读诵解说其义
    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
    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又云。天帝。若善
    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
    养去来今佛。况梵天之塔福未足多。五劫施
    安供养非胜。得柔顺忍获陀罗尼。护法济人
    其唯法供养
    第二翻译帝代者。大唐内典录云。教流原
    起??本??周秦正弥之遗踪。间出刘向校书
    天阁往往见有佛经。依此校量不止汉明之
    代。今叙中兴之始起于后汉。孝明帝。永平
    七年夜梦金人。殿庭集议傅毅奉对。臣闻昔
    西方有神其名为佛。陛下所见将必是乎。帝
    乃遣使中郎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七人往适
    天竺。于月支国请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写
    得经像载以白马。至永平十年还达雒阳。立
    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此即汉地经之祖
    也。自示释教相继云兴。沙门信士接踵传译。
    爰至皇朝时移九代。此经翻传总有六译。第
    一后汉刘氏灵帝代临淮清信士严佛调于离
    阳白马寺译二卷。名古维摩诘经。第二吴朝
    孙氏太皇帝月支国优婆塞支谦于武康译
    三卷。名维摩诘所说不思法门经。第三西晋
    司马氏武帝沙门竺法护西域人解三十六国
    语于雒阳译一卷。名维摩诘所说法门经。第
    四东晋惠帝西域沙门竺寂兰元康六年于
    雒阳译三卷。名?衬β挹稻?5谖搴笄匾π?br> 弘始八年三藏沙门鸠摩罗什于常安大寺译
    三卷。名维摩诘所说经。即今所释之本是也。
    第六唐三藏沙门玄奘贞观二十一年于长
    安大慈恩寺译六卷。名无垢称经
    第三正释经题。略分为二。一别。二通。别即
    维摩法华。通即经之一字。所以名有通别
    者。略为三义。一约教。如华严大品等教异故
    立名异是为别也。皆是佛说同名为经故为
    通也。二约行者。如泥洹真法宝众生种种门
    入入门异为行别故须别名。同趣涅??即一
    理故名通也。三约理者。理是一法名义即多。
    故云。如天帝释有种种名。解脱亦尔。多诸
    名字。名字异故名为别。同是一理故名通也
    从教起行。从行入理。俱有通别。先明别名。后
    分人法。所以双标者。非人无以弘法。非法无
    以显人。是即尊其人重其法也
    初辩人名即为二别。初翻名解释。后明本迹
    高下。初翻译者。或云?衬β藿岬邸4朔??br> 名无垢称。或云?衬β挹怠4朔??幻?;蛟?br> ?衬β挹道踔隆4朔??晃薰赋啤4髓笥锴?br> 重不同。故义亦广略随别。次解释者。初翻似
    觉为繁。难为申释。次净名者似对真应二身。
    净即真身。真智无惑故云为净。名者即应身。
    垂形济物名称普闻也。什云。五百童子之一
    人也。次翻净无垢称者。似对三身。净即法
    身。自性清净皎然无点。即是性净法身也。无
    垢即报身。报智圆明无有垢染。即是圆净报
    身也。称者即是应身。大慈化世名称普洽。即
    是应身也。故智度论云。水银和真金。能度诸
    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余义释法名
    中广辩。二明本迹高下者。净名大士补处菩
    萨。若阿?酬肌<匆陨?德饰?勾ΑH舸笃饭?br> 行十地。即九地菩萨地为补处。若五十二
    位。即以等觉为补处。若寂灭真如。有何次即
    初心即补处。此既众教异明。故须辩其本迹。
    今明此义略分二意。初正通明本迹。后别明
    名净名本迹。初正明者。本即所依之理。迹
    者是能依之事。事理合明故称本迹也。譬如
    人依住处则有行往之踪迹也。将明此义略
    为五意。一约事理。二约理教。三约理行。四约
    体用。五约权实。初约事理者。理即不可思
    议真谛之理本。事即不思议俗谛之事迹。由
    真谛不思议之理本故有不思议俗谛之事
    迹。寻俗谛之事迹得真谛之理本。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二约理教者。此经云。三转法轮
    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此即以前不思议
    二谛为理本。能诠二谛为教迹。由理垂教。寻
    教得理。余如前。三约理行者。法华经云。诸
    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
    作佛。此经云。无离文字说解脱相。即前理教
    并以为本。不思议观行为事迹。余类前明。四
    约体用者。即以法身体为本。应身用为迹。故
    金光明经云。佛真法身由如虚空。应物现形
    如水中月。余亦如前。五约权实者。实即齐位
    证得真应二身为实本。权化方便现真应二
    身或高或下随逐物情为事迹。故经云。虽复
    成道转于法轮。而不舍于菩萨之道也。余亦
    如前。是即理事明本迹即是理。即理教明即
    名字。即理行明即观行。即体用明即真应。
    即权实明即究竟。即诸菩萨等。或本高迹下。
    或本下迹高。或俱高俱下。难可格量。第二别
    明净名本迹者。旧云。本是金粟如来。迹居妙
    喜为无动补处。或云。本是八地。迹现?骋?br> 位居长者。若执意定判本迹者。为是何位金
    粟何位补处。若妙觉之金粟为妙喜之补处。
    此即本高迹下。若初住之金粟现十地之补
    处。即本下迹高。妙觉现妙觉。则本迹俱高。
    若初住现小乘补处。本迹俱下。岂别定判
    其优劣高下之位也
    所说经者。此第二释通名。先总辩所说。后释
    经字。初所说者。肇曰。维摩诘秦言净名。法身
    大士也。其权道无方隐显殊迹。释彼妙喜现
    此忍土。所以和光尘俗因通道教。常与宝积
    俱游为法城之侣。其教缘既毕 将返妙喜。
    故欲显其神德以弘如来不思议解脱之道。
    至令宝积独诣释迦因留现疾以生问疾之端
    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称其说。生曰。维
    摩诘梵音无垢称也。其人晦迹五欲。超然无
    染。清名遐布。故致名斯号。贵名求实者必
    重其说。说本表实。重之则终得所求。因斯近
    接有过圣言矣。有说净名。说于佛法不说自
    法。说自法即与佛抗行。今解。净名自证之法
    即是一切佛法。故下文云。如自观身实相观
    佛亦然。问。净名菩萨所说何得称经。答。大论
    明佛弟子化人诸天仙人所说为佛所印皆称
    经也
    二释经字者。依天竺语。佛之教首通标修多
    罗。或云修妒路。例如此土楚夏之别。古今诸
    师解释有异。或言有翻。或言无翻。今辩此义
    略为五意。第一无翻。第二有翻。第三会通有
    无。第四正释经字。第五历法明经。第一言无
    翻者。外国有多含之语。即见修多罗名含五
    义。岂可但用经字翻之。故开善法师云。经非
    正翻。但以经字代处类比。此方周孔圣教称
    之为经。外国圣教类比应以此经字代也。言
    五义者。一法本有三。一教本即世界悉檀。二
    行本即对治为人二悉檀。三理本即第一悉
    檀。亦云显示。示真理也。如弥勒章示真菩提
    等也。二微发者。法王起教巧妙玄深。从微至
    着靡所不诠。是则文义渐显开发物心。初中
    后善圆满具足故也。亦云。出生谓闻法得道
    出生法身。经云。诸佛菩提皆从此生。三涌泉
    义者。此从譬受名。如涌泉流滔滔无竭。如
    弥勒章。得无所得即菩提之义。无边观众生
    品悟生非生。则慈悲之名莫竭故云也。四绳
    墨义。亦从譬显也。如世绳墨能裁邪就正轨
    范有度。如不生不灭万行不可乖。无常无我
    四果不可异。又如六度四等名不可易。蕴界
    处等数不可加。故云也五结?义者。此从譬
    以显。如缕穿花使无零落。大圣说法贯通理
    行亦无漏失。复次如百花异色更相辉焕。万
    行庄严互为映饰。如总持园苑八解浴池大
    乘宝车驾以白牛等也。此土既无名含。此五
    之言故用经字代也。第二言有翻者有师言。
    昔佛法初度。梵汉之语未通。故河西群学谓
    无翻也。今经论既度。梵汉之语复通。修多罗
    定有翻也。但诸师各禀异闻。文成非一。略出
    五家翻释。一翻为法本。具如前辩。二翻为
    契。即初悉檀契情二。三悉檀契行。第四悉檀
    契理也。此则如法相解如法相说故也。三翻
    为?。此因譬显义。与前结?义同。又结成
    行人三菩提之果也。四翻为善语教。谓大圣
    明鉴慈心顺理。复悉檀善巧化顺物情故也。
    五翻为经。以类此方极圣所说故也。第三会
    通有无唯取经字为正者。无翻者言此无多
    含之语。此亦未然。如此训字或一或二。乃至
    多训如经训法训常及经纬等。岂非多含义
    也。又有翻者言今语既通定有翻者。此亦
    未然。若定有翻。何故五译不定。若减而存。一
    义复不圆。若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悉檀方
    便起教是一。适其根性即有翻无翻皆无滞
    也。故经云。依义不依语也。又两家五义皆
    以经字标题。不以契?等为目。今立经字亦
    是融通无失。第四正释经字。略开四义。一者
    经由义。二意。初云。圣言下备经由如来心口
    故也。二云。三代圣人莫不皆由悉檀之教而
    致大果。二者经纬义。生法师云。世之经纬成
    自素帛。斯之经纬显于行人真光彩也。三
    者常义。有二意。一者邪不能坏。二者正不能
    异。故肇师云。古今虽殊觉道不改。群邪不
    能沮。众圣不能异。故曰也。四者法义。安法师
    曰。谓体可楷摸。如此土六经显道德人伦之
    是非也。第五历法明经。有说三种经。一声。
    二色。三法。初声经者。声教诠理故。大品经
    云。若从善知识处闻般若也。二色经者。寻
    文悟理故。大品云。若从经卷中闻般若也。三
    法经者。是法尘。谓心与法合思惟得证故。经
    云。修我法者证乃自知故也。问。余三尘何故
    非法。答。此土三根钝故。复次如法华明六
    根平等清净。此经下文因食香饭得道广明。
    六尘俱为佛事。不同小乘唯说娑婆音声为
    佛事。又大品明。诸法等故般若波罗蜜亦
    等。金刚云。一切法皆是佛法也。一名不可思
    议解脱者。此是第二大段从法受名。此经流
    布既多。申释亦众。略开九家以相比决。初
    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矩改度。
    或巨细相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解脱于碍故
    名解脱。二者。生曰。不思议有二种。一曰理
    空。非惑情所图。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若体
    夫空理。则脱思议之惑。惑既脱矣。则所为难
    测。三肇曰。微远幽深二乘不能测不思议也。
    纵任无碍尘毕不能拘解脱也。四?痹弧F腥?br> 无心应物有说。众生但睹其教莫测其所由。
    故名所说为不思议也。虽说而无心故不碍
    于有。无心而说故不碍于空。空有所不能
    累。故名之为解脱也。五关内旧解。六地断正
    使。七地侵除习气。道观双流名不思议。正习
    俱尽名为解脱。六地持论师云。不真宗缘
    修七识智照佛性真理。断界内见思界外无
    明。是思议解脱。若真宗八识真修体显二障
    皆融无累。名不思议解脱也。七真谛三藏云。
    解脱有二种。一不相离。即是诸法如如本有
    之理未与惑离也。二相离者。得法如如智断
    心障。与惑相离。相离解脱即不思议。八三
    论师云。若自他明缚脱。缚是自缚。脱是自脱。
    即是自性之缚脱。今明缚非自缚。由脱说缚。
    脱非自脱。由缚得脱。由脱说缚。即是假缚。由
    缚说脱。即是假脱。假缚非缚。假脱非脱。即是
    非缚非脱。毕竟清净。而说缚脱者。即是假名
    不思议之解脱也。九天台疏释有三意。第一
    简别思议不思议相。二别释不思议解脱。三
    类通诸法。初简别中略为七意。一约理分别
    者。若见可思议真谛之理而得解脱。即是思
    议。若见中道实相之理而得解脱。即是不思
    议也。下文。菩萨病非真非有等。二约智
    者。若是生灭智照即是思议。若是无生寂照
    之智即不思议也。故下文云。有惠方便解
    等。三约断者。若断烦恼而解脱者是思议。若
    不断烦恼而入涅??即不思议。故文云。不灭
    痴爱起于明脱。四约界内外者。若脱界内惑
    而脱者即思议。若脱界内外者是不思议也。
    故法华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
    切解脱。又下文云。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
    至涅??。是则染着非求法也。五约有体无体
    者。若思议解脱即空无色心。若不思议有不
    思议实相体也。故大经云。解脱有二种。亦色
    非色。非色者声闻缘觉。亦色者诸佛如来。又
    云。妙色湛然常安住。仁王明法性五阴等。
    六约有用无用。若不思议解脱无无方大
    用。若不思议解脱有无方大用。故下文云。不
    起灭定现诸威议及须弥入芥子等种种大
    用也。七约共不共简者。若三乘共行侵除
    习等是思议。若别断五住是不思议。复次缘
    修与方便共名思议。真修非方便共名不思
    议。故法华云。正直舍方便也。复次有师云。
    下地不思议上地名不思议。若尔者声闻
    不知菩萨。外凡不知内凡。乃至世间伎术如
    蜂作蜜蜘[虫*(厂@(豆*寸))]结网。亦非愚者所恻。岂名不思
    议。是则下不知上名思议。上能知不还成思
    议。今明不共不思议。下地不以思议上地上
    地不以思议下地。寂灭真如有何次。又华严
    云。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又下文云。非但
    分别思惟之所能得。问。上地不思下。如何
    得知。答。寂而常照。故知虽照而未常不寂
    也。二别释不思议解脱者。初约四句。今明不
    从自脱故。不约自性以立名。不从他缚起
    故。不约他性以立名。不从自他缚脱起故。不
    约共性以立名。不从离脱离缚起故。不约无
    因性以立名。从因缘立解脱名尚不可得。
    何况无因缘起以立名。是即不在内外两中
    间而说解脱者不思议也。是即无离文字说
    解脱相。解脱者即诸法也。约此而明不思议
    解脱。即具三义。一真性解脱。二实惠解脱。三
    方便解脱。此三如上所由门及不思议品广
    明。三约类通三法者。略有十种。一三道者苦
    道烦恼道业道。初即真性。二即实惠。三即
    方便。如次配之。下九亦尔。二三识。一阿梨耶
    即第八。二阿陀那即第七。三波陀那即六识。
    三三佛性。一正因。二了因。三缘因。四三般
    若。一实相。二观照。三方便。五三种菩提。一
    实相。二实智。三方便。六三种大乘。一性乘。
    二得乘。三随乘。七三种法身。一法性身。二
    果报法身。三应化法身。八三种涅??。一性净
    涅??。二圆净。三方便净。九一体三宝。一真性
    即法。二二实惠即佛。三方便即僧。十三德。
    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脱。如是即真性解脱是
    净。实惠解脱是垢。方便解脱是称。此乃人
    从法立名。法从人受称。故得显发不思议大
    道也
    大段第二明经体者。略开三意。一辩体所以。
    二正明经体。三简伪显真。初所以须明体者。
    若寻经失旨。事同调达虽读八万法藏不免
    堕大地狱。若得意亡言。即??特一偈成阿
    罗汉果。若不识经真性之体。虽复读诵修行
    终不能得无生法忍。故须辩也。第二正明经
    体。然此一门经论异说。今古申释复多紊乱。
    统论其要不出二种。一能诠之教。二所诠之
    理。故瑜伽论云。契经体者略有二种。一文。
    二义。是即诸明假实音声名句文等并能诠
    教摄。如前释名门具以辩讫。若诸明真如性
    相等并所诠理摄。今此具明旧释。此经多用
    权实为体体即是宗。此释不然。何则天无二
    日。国无二主。岂可权实具明。又体据理明。宗
    据行说。偈得宗体同辩也。今但以不思议真
    性解脱为体者。此经云。?H怒痴性即是解脱。
    又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又云。一
    切法亦如也。然此真姓实相离四句绝百非。
    能轨生行人正智万行故独名体也。故大论
    明小乘经三法印。无常无我寂灭涅??。大乘
    经一实相印。又下文云。以陀罗尼印印之即
    经之正体也。若得三法印能入苦忍真明至
    无学果。若得实相印能入无生法忍得大菩
    提也。第三简伪显真即为二意。初简非实相。
    二显真实相。初中复三。一简世俗经书。二
    简外人经书。三简声闻经。初世俗经书。但明
    安国治家偿善罚恶仁义礼智信摄生养性。
    乃至梵天说出俗论五通神仙之论并属爱
    论破坏惠眼不见真实。非实相体。二外人经
    书。多起身边二见。或计神及世间常。是事实
    余妄语。乃至非常非无常。堕十四难。生六十
    二见。各谓是实。以有所得起诸行业。流转生
    死并属见论破坏惠眼。故非实相体也。三声
    闻经。明无常等三法印。厌患三界尽苦涅??。
    不能求诸法实相。亦非实相体也。二显真相
    者。摩诃衍教所明为利根菩萨诸法实相。
    不滞二边体用圆备。自利利他即真性解脱
    之体也。此中复有共二乘说不共乘说。共二
    乘者。如大品经三乘共行十地。声闻断正使
    缘觉侵习气菩萨能穷诸性习气都尽。譬如
    三兽渡河浅深有异。二不共二乘者。有渐有
    圆。渐者。双断二障得实相菩提。圆者。?H怒痴
    性即是解脱。一切法即佛性涅??如来藏也。
    或名一实谛。或名自性清净。或言如如实际。
    法性法身中道毕竟空等。故大论云。般若是
    一法佛说种种名。大经云。如天帝释有千种
    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此亦得通为诸大乘
    经之正体也
    大段第三佛国因果为宗者。斯乃众行之纲
    要诣理之关枢。窃寻经论。亦不分宗体之别。
    但传经者巧宣行愿开发物心使有归趣。前
    既非因非果真性为众经体。此乃而因而果。
    为众经宗。举因则摄万行。举果则摄万德。故
    双举因果为众经之纲要也。如大经明。四德
    涅??之果非无五行十功德之因。大品明。般
    若智照之因非无种智涅??之果。此经宝积
    陈请具问因果。愿闻佛国清净之果。说诸菩
    萨净土之行为因。如来竖明四句答果。横明
    众行答因。乃至入室问权疾果。问。实疾因不
    思议品明果。次下三品明因。香积净土为
    果。八无疣行为因。示阿难佛土不同为果。
    请法退还为因。妙喜来此为果。发愿生彼为
    因。是知前普集等明法身正报。此中明净土
    依报故。如来合盖现土使物归心。正明宗之
    大意
    大段第四权实善巧为用。既修因得果故有
    权实之妙用。令诸众生断疑生信。略为三意。
    一明权实。二明折伏摄受。三明通此经文。初
    明权实者。有人偏用权巧。莫测为用。此明用
    偏也。今言权实悉得为用。问。若实是体。从体
    起用。那得实亦是用。答。权实有三种。一化他
    权实。诸佛菩萨无名相中假名相说种种权
    实皆是随他意语。二自行化他权实。诸佛菩
    萨自行随自意语为实随他意语为权。三自
    行权实者。诸佛菩萨自行所有二谛三谛之
    理以辩权实也。此中明用即化他权实也。
    二明折伏摄受者。如胜?经云。应折伏者而
    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所折伏摄受故
    令正法久住。今净名菩萨为令不思议法得
    久住故。是以以方便折伏实智摄受故。室外
    弹呵室内摄受。使令信受住不思议解脱也。
    三正通经文略举四。例如方便品。诸仁者此
    可患厌即权折伏。当乐佛身即实摄受。如善
    吉章明。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是实折伏。又云。
    如佛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是权摄受。若实
    折伏实摄受。如弥勒身子等。若权折伏权
    摄受如迦旃延等并至文广辩
    大段第五判教相同异者。前虽广明名等四
    义。未辩此经与诸经赴缘同异。略出三意。
    一明辩教相意。二明古今同异。三正明判此
    经。初辩教相意者。寻夫至圣无言。言之者为
    物。物情既异。赴缘之教亦多。如花严独明大
    乘阿含偏说小教。或乍开半满而同归佛性。
    或总会三车而俱至宝所。故先德诸师各为
    理释欲使大小区分权实有在矣
    二明今古同异。有三意。一约义。二约时。三别
    料简。一后魏留支三藏立一音教引此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等。二北凉昙无谶立二种教。
    一半字小乘。二满字大乘。三陈真谛立三种
    教。一转法轮。四谛是。二照法轮。诸般若经
    是。三持法轮。解深密等是。四隋笈多三藏立
    四种教。一四谛教。小乘经是。二无相教。般若
    经是。三法相大乘。楞伽经是。四观行大乘。华
    严经是。又宋地论师大演法师亦立四宗教。
    一因缘宗?酬悸鄣取6?倜?凇3墒德鄣取H?br> 不真宗。般若经等。四真宗。如华严涅??经
    等。乃至齐护身法师立五宗教。开前第四涅
    ??明佛性为第四真实宗。华严法界为第五
    法界圆明宗。二就时者。道场观岌二师三时
    明义。第一时说有相法轮。第二时说无相法
    轮。第三时说常住法轮。若四时明义者。生法
    师云。始自道树终乎泥洹凡说四种法轮。一
    者善净法轮。谓始说一善乃至四空令去三
    涂之秽。二方便净法轮。谓无漏道品得二涅
    ??。三真实法轮。谓破三之伪成一之实。四者
    无余法轮。斯则会归之谈乃说常住妙旨。若
    开善光宅二法师判三种教。一顿。二渐。三偏
    方不定。渐中分为五时。一顿教。谓华严经也。
    二十二年前说有相教。小乘教也。三十二年
    后说无相般若教。四抑扬教。此经是。五同归
    教。法华涅??也。三别简此经去取者。先半满
    明义。此经满字与华严等不异。三时明义
    属。第二无相得道未明佛性常住。若四宗明
    义。是真宗大乘及出缘起之教。五时明义
    是第四抑扬之教由未会三归一及明常住
    佛性也。次详定者。若言此经未明佛性者。此
    明真性解脱。岂非佛性耶。下文明如来种。
    种即性异名耳。若言未明常住者。下文明金
    刚之体。夫如者不异。如无有生。如无有灭
    等。岂非常住耶。若真宗同法花者。何得声闻
    未受记也。若满字同涅??者。彼是醍醐。此乃
    由是生苏教也。备如法花玄义。烦不具载
     第三明近判释。初约义及时。二就乘兼藏。
    初中经教有四。一者顿。二者渐。三者不定。四
    者秘密。初顿者。如花严经云。譬如日出前照
    高山。又如大经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
    若食者即得醍醐等。二渐者。即五味相生即
    是从小乘事戒定乳得生灭四谛酪。次方等
    大乘最初说无生四谛无量无作对破小乘呵
    责声闻乐小法者。即是从酪出生苏摩诃般
    若。亦具说无生无量无作令声闻转教。即是
    从生苏出熟。如是法华说一实无作四谛。为
    诸声闻开佛知见。悉受记[?`/别]。乃至大经为诸
    比丘说圆伊三点佛性涅??安置诸字秘密藏
    中。即是从熟苏出醍醐。如此明五味之义。
    与常途一往似同。细心比并亦大异也。三明
    不定者。亦不同旧解。别有偏方不定之说。
    今但于前五味教内利根之人处处悉皆得见
    佛性。故有满字之义大经云。譬如有人致毒
    于乳。乃至醍醐亦能杀人。所以梁武流支摄
    山三家明此经大品皆是满字明佛性常住
    意在此也。四秘密者。大论云。佛初转法轮显
    露教中。明五人得须陀洹果八万诸天得法
    眼净。秘密教中无量菩萨闻说大乘得无生
    忍。又云。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般若。又
    此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
    解。此是秘密之相。今判此经非是顿教。乃
    是五味渐教生苏之味。若约不定。即是至生
    苏而杀人。入不二法门住不思议解脱也。若
    秘密即不可出也。二就乘兼藏者。先明乘
    者。有说二乘。一大。谓满字。二小。谓半字。有
    说三乘。谓声闻缘觉菩萨。复次法华经于一
    佛乘分别说三为权。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法是实。即是权实具论为四。故胜?亦云
    三乘归依非究竟归依故也。复次婆沙等论
    明生灭三乘。大品经明无生三乘。璎珞等经
    次第一乘。花严等经明圆顿一乘通明乘者。
    运载为义。此经具权实半满通论也。二就藏
    辩者。有说二藏。谓声闻菩萨。婆沙明三藏。
    谓素怛揽藏经也。?衬我?芈梢病0?炒锬?br> 藏论也。分别功德经明四藏。三藏外别立杂
    藏。杂诠戒定惠也。法藏部立五藏。谓四藏
    外别立菩萨藏。对法论立六藏。谓大小各
    三。胎藏经说八藏。谓大小乘各四有经律论
    杂也。总名藏者。梵比摘迦。此名为藏。以蕴
    积为义也。此经就人明藏。即菩萨藏摄。故
    文云。菩萨法藏所摄。就法明藏。即经藏摄。
    故文云。我虽从佛闻百千经。未曾闻此决定
    实相经典也。问。十二部经此是何部。答。不
    然。十二部者非是别有部卷。盖随经义类以
    分别。故今经皆具申明此义。略开二重。初正
    明义。后对文。初中三意。一翻释名。二辩体
    相。三简差别。初释名有总别。总者十二部
    名意。如前略答。故新云。十二分。释别名
    者。修多罗。如前明。大经始终通名也。二只
    夜。此云重诵。长行未了。偈颂再宣三和伽罗
    那。此云受记。圣智悬监记当事故。四伽他。
    此云讽诵。以妙言词结句宣唱。五优陀那。
    此云无问自说。圣慈哀愍不请而宣。六尼陀
    那。此云因缘。杂集论云。又有因缘制立学处。
    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法说难明。假喻以况。
    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生。自说昔因所生事。
    九?陀伽。此云本事。宣诸弟子过事故。十??br> 佛略。此云方广。真理正直遍诸法故。十一阿
    浮陀达摩。此云未曾有。亦云希法。神变无方
    罕闻见故。十二忧婆提舍。此云论义。宾主往
    来诠正理故。二辩出体相。如前分别三。诸门
    有四。初部藏同异者。统据宗诠。是三藏收随
    分别明。是部分摄。如此经藏唯是经分开十
    二。又瑜伽云。阿?炒锬ι懵垡椤?衬我?阋?br> 缘。余并修多罗摄。复次部藏各有通别。修多
    罗通诠三学。别唯诠定。部中修多罗是通余
    皆别故。第二立所以者。大经云。以能听者所
    宜闻故。又对治十二入十二因缘故。又三转
    十二行法轮故。又诸佛法尔故。第三大小多
    少有四。一大具小阙。如法花经云。我此九部
    法随顺众生说。小乘不求大果故无授记。必
    藉师资故无自说。无常理狭故无方广。二小
    具大阙。大经云。护大乘者授持九部。菩萨上
    根非藉缘。制戒无因缘法说即悟。无譬喻。又
    非诘问。无论议。三大具十二小唯十一。瑜伽
    云。方广唯菩萨藏。所余诸分声闻藏。有四大
    唯有一小具十一。瑜伽云。除方广分余声闻
    藏也。第四相摄者。契经重颂。长行偈诵。二
    各别故。契经讽诵亦不相摄。单重别故。所以
    此三唯有十部二本不相摄。师资别故。此二
    唯十一。余之七部各具十二。可知
    大段第二明对此经文者。此经方等大乘理
    微辞瞻权实兼备。何所不该。以义对文显。不
    烦具。复次华严初教依理圆说。三点法界
    理深意圆。菩萨独证二乘不悟故。次于阿含
    经中权说小乘。涅??言。佛与二乘同一解脱。
    各修证故。次于大乘经?权示实故。此经示
    不思议解脱点。明二乘解脱非真。故经云。佛
    为增上慢人说离?H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
    上慢者。?H怒痴性即是解脱。二乘既知解脱
    之不真。鄙小慕大故。次于般若经中明摩诃
    般若点。照空色平等苦乐一如。令知十智之
    非实。既二乘渐见真智故。于法华经等明
    释迦多宝不生不灭非长非矩同一法身。示
    法身点也。二乘既皆会小归大故。最后涅??
    明三点圆伊。不偏不别不一不异。终焉然。今
    经据理三点常圆。在名偏当解脱。抑小扬大
    经之意焉
      释序文四
    初统明诸经不思议权实之道。二就群生长
    寝下别明此经权实本迹大体。三大秦天王
    下辩译由始。四余以?短下明注解之意
    穷微者。穷实相之幽微实体也。尽化者尽权
    应之变化权用也。此即名故云妙绝之称
    也。此上辩不思议之名之。旨意也渊深也。
    玄远也。言像名相也。此句明意趣也 三空
    者。无相无愿也。二乘?有存空。中道空有
    不二故非其所能议也。此句明道理也 群
    数者森罗万有。理超事外故言表也。此句明
    坏三界诸识取相生心名有心也。真境无相
    故有心自绝也。此句明智 无为等者。法身
    无为应物。而为惑者不测。名不思议也。已前
    总明也
    何则已下对缘辩也。智无知体也。俱照用
    也。此明圣心。亦即诸部般若经佛智也。无像
    真身也。并应应身也。如下七言偈云。各见
    世尊在其前。及佛道品现种种身。皆是佛一
    身也。如法华经明。昔说佛寿长。是即法
    身非短长无像也。应身现短长并应也。如涅
    ??明。佛入灭度。又云。而常住不灭。即是法
    身非生灭无像也。应身现王宫生双林灭亦
    并应也。又弥勒身长二百五十尺。释迦身
    长丈六短。亦法身非大小而应物有大小。尔
    皆并应也 至韵者。谓至教起于无言之理
    也 玄藉者。十二分教深玄之典藉。应根施
    教故云弥布。弥即遍也。如法华明。昔说三
    乘。而至理非三。布教应三一也。是即至韵
    无言理一也。玄藉弥布教殊也 冥权等者。
    此明感应权实也。至应无心故无谋也。冥与
    物合名冥权也。而动即应物故无事不会也。
    如一月在天影现百盆随器。大小无不会也。
    又如一谷在下随声。善恶无不应也。是即幽
    谷无善恶。喻圣心无谋也。异响随声喻事
    会也。又小乘菩提树下得十智为智。大乘
    了心无生名智。小乘王宫生相好身为身。大
    乘了相无相为身。小乘以鹿苑说法为说。大
    乘以了言无言为说。小乘以思惟根感应为
    化事。大乘无缘而应为化事。复次初句明圣
    心不思议。第二句明法身不思议。第三句明
    教不思议。第四明应会不思议也 开物成
    务者。开导三乘为修行。作务皆获道果无虚
    设故。惑者。谓惑着之徒。闻智即执心。见形
    即着身闻教即滞言。观权即谓变。此皆在
    圣不然。惑谓然也 文殊异方者。有云。宝
    相佛国来下注云。游方菩萨不知所之也 不
    思议本者。万行六度慈悲宗极皆内证实相
    故名本也。借座请饭等皆外应众生故名为
    迹也。又非迹不可以生物信。非本不可以令
    物证也。如见莲华大方信池水深要睹神变
    大方信所证妙。复次证理无相故不思。无名
    故不可议。故经云。言语道断谓名亡也。心
    行处灭谓相尽也。此释本不思议。又欲言小
    室能含多座。言其大室相不异变化万端非
    心所测。此名迹不思议也 干像者干天也。
    八未曾有室诸天宫殿常现室中故云室苞干
    像也 幽关者。实相真筌也。非本无以垂迹
    者。非见圣人内证实相之本方能外现神变
    之迹。众生因睹神变之迹生信方能修行自
    证实相之本也。是即本迹内外虽殊。而引物
    证真莫测之心一也。天台本迹五重如前可
    见 栖神者。言此经是神解所栖托处也
     支竺者。支谦竺寂兰竺法护等 理滞于文
    者。谓?笔栊蛟啤<让绅?β奘卜ㄊφ???br> 摘幽旨。始悟前译之伤本谬文之乖趣耳。至
    如不来相为辱来不见相为相见未缘法为始
    神缘合法为止心诸如此比无品不有无章不
    尔。又云。此土先出诸经。于识神性空明言处
    少存神之文其处甚多。中百二论文未及此
    又无通监。谁与正之先匠。所以辍章遐慨
    思决言于弥勒者良有在也 北天之运者。
    大品经云。我灭度后般若流南天竺。次至北
    天竺当没于地。今此国即北天之东隅。罗什
    至此大传般若。即佛记北天之运数法合流
    行此也。弘始八年姚秦时也。什弘始三年冬
    到秦。而先译大品智度中观门百。随译随
    讲。而生肇诸师皆悉启悟。生公述顿悟义。肇
    公述般若无知等论。什见妙解至八年方重
    译兹经及法华等。所以理圆意题迥超万古
    也 岁次鹑火者。尔雅云。子年困顿。丑年
    赤奋若。寅年摄提格。卯年单阏辰年执徐。巳
    年大荒落。午年敦祥。未年协洽。申年?馓病?br> 酉年作[木*?@]。戌年阉茂。亥年大渊献。正月析
    木。二月大火。三月寿星。四月鹑尾。五月鹑
    火。六月鹑首。七月实泛。八月大梁。九月降
    娄。十月陬觜。十一月玄[木*?@]。十二月星纪。弘
    始八年太岁在午。应云岁次敦祥。而云鹑火
    者以月命年也 长安者。有本云。常安。以秦
    王父名姚苌讳故改名常也 既尽环中者。
    语出庄子。云。是非相待。犹如循环。至道亡
    是非。由如环中也。今借言以表中道也 陶
    冶者。今造化经文务存圣意。若炉冶之所
    造也 文约而诣者。其文简约而理诣也 其
    旨趣婉顺而彰明也 如弥勒章明菩提等。
    即文约而诣。其佛道品答眷属等是旨婉而
    彰。诸如此例讲者。叙之时预听次者。什法
    师随译随讲务传至妙。肇法师等随听随述
    务流大观。广如传述 述而作者。论语意
    云。唯圣作法。余但依教修述而已 维摩诘
    广如玄述。若言净无垢称。净即法身性净。无
    垢即报身无漏功德也。称即应物称根亦名
    称也。若单云无垢称亦云净名。无垢即净。称
    即是名。此即二身释也。谓净真身称即应身。
    下文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此净名真身
    也。从妙喜国来游此界净名应身也。乃至方
    便品得无生忍等真身也。虽为白衣等应身
    也 显迹悟时者。谓显净名迹示本法身以悟
    时人也 若自说而观等者。自从也。若真从
    说之功而观。即净名与文殊等诸圣功齐。不
    应独标名也。寻经本原由于净名故独受名

    什法师者。高僧传云。什父天竺辅相之子。
    名炎姓鸠摩罗。祖亡次当袭位。避之东游至
    龟兹。龟兹王妹白纯体有赤?。法生智子诸
    国聘之不受。及见炎心欲当之。王遂逼妻。炎
    纳生什。什年七岁出家学小乘十三从师须
    利耶摩受业。摩为说阿耨达经。闻阴界入空
    无相。怪曰。何故此经破坏诸法。摩因为说诸
    法因成故无真实。什遂专务方等受诵三论。
    初得放光经。魔来蔽文唯见空纸。因发誓习
    诵。字出如常。复闻空声。空声曰。汝是智人。
    何故读此。什遂呵叱令去也。又什母将什至
    北天竺。有一阿罗汉名达摩瞿沙。见而异之。
    谓其母曰。善守护之。若三十五不破戒。度人
    如优波鞠多。如不然。可才明绝代而已。后欲
    东化。什母谓曰。方等深教。大阐真丹唯尔
    之力。但于自身无益。其可如何。什曰。大士
    之道利彼亡躯若使大教流传能洗[目*吾]蒙俗。
    虽复身当鼎镬苦而无恨。又录云。前秦苻坚
    立十六年有德星现外国分野。当有知人入
    辅。中国得之者王坚乃使。苻丕攻襄阳取释
    道安。吕光求龟兹取罗什。后坚伐晋败为姚
    苌所戮。即姚苌立为后秦。吕光回至姑臧。闻
    主既丧遂潜号关外称后凉。苌崩兴立弘始
    三年春有树。连理生于庙庭。逍遥一园葱
    变为薤。咸称嘉瑞。冬什到雍兴。加礼遇待以
    国师。崇敬甚重。大兴法化于大寺草堂及逍
    遥园。与什及三千硕德亲自翻译。至理之兴
    其在前矣。什又着实相论注净名经。雅好大
    乘尝叹曰。吾操笔着摩诃衍阿?酬肌7清褥?br> 延子比。余广如传
    肇法师者。开皇录云。俗姓张氏。长安人也。家
    素贫乏。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得寓心历
    观经史备尽坟藉。性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
    要。尝读老子至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
    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也。后因见古维摩经。
    欢喜顶受披寻?味。乃言。今始知所归矣。因
    此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乃至冠年而名
    振关辅。时竞誉之。徒莫不猜其早达。千里
    负粮入关。[木*免]辩承机挫锐曾不流滞。什至姑
    臧。肇自远从之。什嗟赏无极。及什适届常
    安。肇亦随返。姚兴命肇与?钡戎?蚕甓ā?br> 因此谘禀所悟更多。因出大品。肇便着般若
    无知论呈什。什读称善乃曰。吾解不谢子词
    当相楫。什重出此经。肇笔受。因之注解及制
    序呈什。什又叹曰。解空第一肇公其人。又庐
    山隐士刘遗氏见无知论乃叹曰。不意方袍
    复有平叔。因以呈远。远乃抚几叹曰。未尝
    有也。及什亡后。又着涅??无名论见传于世。
    又常州弘善寺宣法师赞曰。般若唯绝鉴。涅
    ??固无名。先贤未始觉。之子唱希声。秦王嗟
    理诣。童寿挹词清微。音闻庐岳精难动中京
    适验方袍里奇才。复?b生注云。法身大士
    者地前菩萨结业生身。初地至七地随愿受
    生十方净国也。八地已上了法身无生应物
    受生也。今言法身即八地已上。此依仁王经
    分别也
    生法师者。三藏记集云。法师彭城人。幼而颖
    悟。父知非常。将诣法大道人。改服受学。而俊
    思卓拔。披读经文一览能诵。研味句义即自
    解说。是以年未至学便登讲座。吐纳奇辩词
    清珠玉。高僧名士屡挫辞。穷年至具戒声遍
    区夏。初住龙光寺下惟专业。后移庐岳幽
    栖七年。常以为入道之要惠解为本。故钻仰
    群经斟酌众论。遂与严观等同往长安从什
    受学。关中僧众咸嗟秀[目*吾]。妙贯龙树大乘
    之原。兼综提婆小道之要。博以异闻约以一
    致。乃喟然叹曰。由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
    守滞文鲜见图义。若亡筌取鱼则可以言道
    矣。乃立善不受报及顿悟等义。而守文之徒
    多生嫉妒。与夺之声纷然互起。又六卷泥洹
    先至京都。剖拆佛性洞入幽微。乃说一切众
    生皆有佛性。于时大本未至。孤明先发独见。
    迂众旧学僧以为背经邪说。遂被摈逐。生
    众中誓曰。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现身疠
    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愿舍寿之时据师子
    座。言竟拂衣而逝。以宋元嘉七年投迹庐
    山。销影岩阿怡然自得。俄而大经本至。佛性
    之义与前说符同。生以元嘉十一年于庐山
    精舍升于法座。神色开明德音骏发。观听之
    众莫不悟悦。法音罢唱麈尾忽坠。端坐正容
    隐机而卒。道俗嗟骇远近悲悼。京邑僧众内
    惭自疾矣
    制十四科法华涅??疏及注此经。显畅新异。
    理切词简。讲学之匠咸共宪章焉。胡音云者
    滥也。新云梵音印土正言同梵天音也。终南
    宣律师云。释道安仪法尽正。而以梵为胡。犹
    昆山之一砾也 晦迹者。晦?也 贵名求
    实等者。若因菩萨胜名以求实法者。则必因
    净名之嘉名以重其所说。净名既本表实证
    以重名。则令学者因名以重法。故得所求
    也 因斯近接者净名同凡接物也 有过圣
    言矣。不以文殊等诸圣名经。独以净名名之
    故云过也。以净名同凡接物故。独标经名也。
    经义如玄也。又沮坏也。夫教以陈理理不可
    易故教自常矣 如不净观以治贪欲因缘观
    以遣邪见等。理不可易也。若外道失理。施教
    即究竟自坏。如杀羊事火求生天等理必不
    然也 亦名三昧者。证解脱体也。亦名神足。
    明解脱用也。巨大也。细小也。若直明法空等
    下。明外现不思议事以证理也 肇曰微远
    幽深者。明中道实相。内证烦恼即菩提名
    不思议也。外用无碍为解脱也 生曰或止
    形迹心不安然者。谓若单言无垢称。或谓应
    形迹中不染尘累不委。心安何法。故复言一
    名不思议解脱。即是心所住法也 其求愈
    到者。到至到也。彻倒也。若令求者。彻到何
    患不悟矣
    ?狈ㄊφ吒呱??啤7ㄊξ嚎こだ秩恕I俪?br> 家二十二博通经论。听僧朗法师讲放光经。
    屡有讥难。朗与师僧贤有豪上之契谓贤曰
    ?北饶选N崂鬯疾荒芡ā?晌较汀O偷茏勇?br> 什至秦命?比脲幸T跋暌搿G赝跣宋室︶?br> 曰?惫?稳恕4鹪弧4耸第?乐?砂匦穗芳?br> 之。观其风韵洼流含吐彬蔚。乃谓嵩曰。此
    乃及四海之标领。何独邺卫之松柏也。什
    出成实论令?苯仓?J苍弧4寺塾衅叽ζ??br> 昙。而在言少隐。若能不问而解。可谓英才。
    ?逼舴⒂奈ⅰ9?悔咽捕?跞恍?帷J惨敕?br> 花至受决品。旧本云天见人人见天。什曰。此
    语与西域同。但在言过质。?庇ι?弧=?侨?br> 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叹曰。吾传译得子真无
    所恨矣。又佛赞之业皆愿生安养。每行住坐
    卧不背西方。临终合掌。五色光从?倍?觥S?br> 疏记此经及制序。如别注云
    菩萨无心者。非石木之无心也。直以凡夫取
    相分别心说故名有心。菩萨常观无相无分
    别心。而方便应物假名相说。故名无心
    佛国品者。夫身非身。亦真土非土。而应身
    在世示有统御。故各有所化之处。如娑婆香
    积各有疆域也。亦名佛土所依住也。佛刹世
    界释亦同也。此有二。一者真土。如金光明云。
    ?陈?谀潜橐磺写ΑF浞鹱〈?懦<殴狻4?br> 以真如法身非身为身。亦真空净土非土为
    土。又花严云。菩萨清凉月智身也。游于法性
    空(真如土也)众生心水净(土也)菩提现中(身也)此皆
    真身真土。二应土者。下文云。众生之类是菩
    萨佛土。此明菩萨应众生之善恶取佛土之
    净秽。又下文云。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度
    众生现佛国异(净秽异也)又云。诸佛国土永寂如空
    (真土也)而现种种殊胜佛土(应土也)又云。虽知
    诸佛国及与众生空(真土)而常修净土教化于
    群生(应土也)品文及下自明故关中诸师不释
    也 三分者。释文大体略有二种。一关中注
    解。真明理宗诸禅师释通但辩观理。并造文
    便解。不开科段。又近代诸师文起尽各有科
    酌。而取舍多异。而今讲者必不可偏。然随文
    生起不可遗于科段。而文理相承正相通会不
    可隔。以科文取舍之宜异在说者故。兴皇朗
    云。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考圣心以息患为
    主。统教意以开导为宗。若因开道得悟。则
    圣教为之开。若由合而受道。即圣教为之
    合。如其两晓并为甘露必也。双迷俱成毒药。
    此则开合随缘事无恒准 序分者。或引时
    方说处。或神通合盖。或称叹赞扬。此皆令物
    生信故也 正宗者。或谈真应二身。或示真
    应二土。皆令悟理克证故总明悟也 流通
    者。或赞法供最胜。或?@?ブ隼邸4私晕?ù?br> 通也 三序。一证信者。正宗为智多明无相。
    事随理显。惑者多疑故。集经者引时及处。化
    主同闻既事迹炳然。兼翻传不谬。则令听者
    因事证事证之不虚。亦信无相之真旨。故言
    引事证信也。即诸师集译经图纪传助宣
    法化意皆尔也。此中有千圣结集。二土传化。
    文广不具也 二合盖现瑞序者。亦名表发
    序。之正宗为悟。谈经深旨。凡心信难故。此
    说者广现神变使观异生信 又合盖现土表
    说净土即表发序。如法华云放一光以表一
    乘之旨。仁王云现莲华以表出生诸佛。有所
    表彰故言表发。善法先兆故言现瑞。由如嘉
    禾醴泉孝子之祥兆。河图洛书明王之休祯
    也 三称叹序者。正宗多示修门故行之为
    艰。此中广赞佛果德。使慕果深于信心即修
    行之门不倦故赞之也。又若不仰德无边。何
    以申其敬请。故先赞德也。证信序般若灯论
    分七段。我闻分二。我为能闻人。闻为所闻法。
    余五同也。智论六段如疏。佛地论五段初如
    是我闻合为一段。此盖随时科酌亦非是义
    无劳烦叙。然佛说经欲令闻者深入实相返
    生死流。序分证经略通文句。正宗至理须广
    申明。所以顺佛赞经不可于此繁重。正宗
    真观便略指点而已
    如是。大论云。如是善信之辞。不信者言是事
    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佛法大海信为能
    入智为能度也。然论及注但以如是信辞故。
    直释信不释如是字也。此既非是正宗秘理。
    不劳广引繁辞 我闻者。注文证经意足不
    烦更释。然欲横叙者。大论云。随俗故说我。和
    合故称闻。谓阿难等虽悟无我而顺俗传经
    故称我也。和合闻者。根境识三和合为闻
    也。若阿难云我说。智既未圆鉴法不深。故
    不可信。若言传闻即或致伪谬故也。今言我
    闻乃是亲闻而不自说。故可信也。问。室中六
    品阿难在?园不闻何言我闻。答。报恩经说。
    阿难佛命为侍。乞佛四愿。一不受故衣。二不
    随别请。三有欲见佛由我制止。四所未闻为
    我再说。今室中六品及佛初成道阿难未侍
    之前兼涅??之时所未闻经皆为他再说也
     一时者 生曰。物机感圣圣能垂应。凡圣道
    交不失良机。谓之一时又云。说听究竟故言
    一时。问。何不定言春秋等。答。佛地论云。昼
    夜时分诸方不定。不可别说 佛在者。此是
    说经主证成可信。此有二意。一戒净故。永离
    虚妄所言诚谛故可信。二悟圆故。智照无瑕
    说必称理故可信。文中亦菩萨弟子说者佛
    所印可咸得名经。如世臣下有事奏上于君
    主依行即名敕也 在者住也。大论云。四种
    住。一天住。住施戒善。二者梵住。住四禅四
    无量 三圣住。住三脱门。四者佛住。住佛无量
    功德力无畏等。真谛加四。一境界住。住十六
    大国。二依止住。住僧伽蓝。三威仪住。行住
    坐卧。四未舍寿命未般涅??也。今言住。住
    ?罗园说也 广严城者。旧梵云?成崂搿N?br> 域记云。中印土吠舍厘国周五千里。此云广
    严。说经处也支道林云。法身虽无不在。应
    迹必有方所。若不记之说处由为猛浪耳。然
    佛真净法身住本法性广严之城。大悲应物
    住人间广严之城。此即从本垂迹因迹显本
    也 ?罗园者。此园是?罗树生一女。国王
    异之以园封女。女见佛欢喜舍作伽蓝。故名
    园也。故西域记云。吠舍离城南不远。精舍前
    有卒堵波。是?罗女园持以施佛处。园者梵
    曰僧伽蓝摩。此云众园。非以种菜为园。但修
    治道树为园也。故云总持之园苑。亦如道场
    是修道之场也。又此园城通指之耳 的辩
    处者。此经佛国弟子菩萨三品及下菩萨行
    见阿[门@(人/(人*人))]法供养嘱累七品的在?园。问疾下
    六品文殊入室即在净名室内。方便一品据
    本化事还在室中。若宝积对佛宣陈及佛印
    时即在?园。又香积品亦有彼国。问答亦随
    品收之。不别论也。事在他经者。吴本云。奈
    氏园误也。谓奈女经有人见经说奈女生谓
    即?罗女是奈女。失正事也 与大比丘下
    列众。有云。其意有八。一为证信助成道。阿难
    同闻可信。二为显德。释梵围绕显佛德故。三
    为启请问净土故。四为发明净名德故。五为
    当根益故。六为同事。引摄有缘故。七为成就。
    修行法供养故。八为承受。付嘱誓传经故
     与大比丘与者共义。谓阿难共闻也。此之
    一与贯下诸众。大论七义共。一相同无漏
    相一心同无漏定。一见同正见。一道同无学
    道。一解脱同俱解脱。一时同闻经时。一处
    同?罗园也 大者。佛地论四义释之者。
    一利根波罗蜜种性。二者无学果。三不定
    种性回心向大。四众数多。大论五义。一一
    切众中最上故。二诸障断故。三诸王大人敬
    故。四数多故。五破九十六外道论故 比
    丘四义净乞食者。离四邪故。一下口食。耕
    田种植故。二仰口食。仰观星像等。三方口食。
    通致使命故。四维口食。占卜等。五邪者。一
    现异改常。二高声示威。三自说功德。四占
    相吉凶。五赞所得利 萨?省G匮源笮恼摺4?br> 论云。有大誓愿(愿大名大四弘誓愿也)心不可动(心大名大四魔不动)
    精进不退(能忍难忍)初愿大。即成众生义。二心大。
    即大心众生义三精进大。即勇健义也。十地
    论有十种。一菩提萨?省4悠刑嶂巧?省6?br> 摩诃萨?省W〈蟪斯省H?谝蝗?省Vさ谝环?br> 故。四胜萨?省>跷蚴しāN遄钍と?省V腔葑?br> 胜故。六上萨?省F鹕暇??省F呶奚先?省??br> 示无上法故。八力萨?省9阒???省>盼薇?br> 萨?省J兰湮薇裙省J?凰家槿?省R荒畛煞?br> 故。又如下不尽有为中明不离大慈不舍大
    悲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
    倦等皆是明萨?市囊病=嵋瞪碚摺P〕司闵?br> 所明乃至成佛入涅??皆结业身。不明法身
    应生。大乘所明法身应生。仁王云。地前菩萨
    三十心结业生。初地至七地随愿生。八地已
    去法身无生。应物现生。此法身也 大智
    本行天台云。大智叹解本行叹行。解如于目。
    行如于足。目足备者到清凉池。又有二智。实
    皆权智。实智是本故大。又三智。一一切智。观
    空。二道种智。照假。三一切种智。照中。智体
    用圆故名大智。又有四智。一成所作智。二妙
    观察智。三平等性智。四大圆镜智。此第四为
    大。小乘十智非此明也 法城。韦昭释名云。
    城者盛也。盛人物故。博物志云。夏禹作城。
    强者攻。敌者战弱者守。今佛法亦尔。弱以戒
    守。敌以定战强以惠攻。故借喻也。十地经说
    四种护。一护教法。书写演说故。二护理法。自
    证教他故。三护行法。自行教他故。四护果
    法自成教他成故也 悉以清净者。外道六
    行断结断已复生。二乘见修二道断惑不了
    本性寂灭故。皆不名悉已。菩萨了本寂灭故
    名悉已也 五盖十缠如常。无量盖缠者。圆
    满大乘一切烦恼同迷真理故。凡起惑等名
    盖缠。以等覆真理故。下文云。诸烦恼是道
    场。知如实故。又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
    就一切智故。准此或若不等覆真理。岂悟时
    一念同知一切法也 七辩者。大论云。捷
    疾辩(于法无畏故)二利辩。利根深入故。三无尽辩。
    实相无尽故。四不断辩。无诸戏论故。五随
    应辩。已断法爱故。六义辩。得涅??利故。七
    世间最上辩。说大乘事故 七德者。七波罗
    蜜也。治七蔽垢故。一一切殊如施治悭等无
    相不异故言其相不异 逮无所得者。逮及
    也。谓及至第八地以无所得名无生忍。不
    起即无生也 不退转法轮者。小乘但名法
    轮。有生灭故。大乘名不退转法轮。理无生灭
    故。转者说也 饰形靡俗者。靡偃也。谓三十
    二相说法生善。如风靡草。书云。君子之德
    风也。小人之心草也。风偃草化导行也
     深入缘起等者。谓观智深也。外道邪因无因
    故堕邪见。二乘观十二因缘生灭无常故。但
    断正使。菩萨观因缘不生不灭。无无明亦无
    无明尽。深入达实相故。无复余习气也。近
    无等等者无等等佛也。今大士自在智惠能
    近也。天台云。等观观空也。不等观假名差别
    也 等不等者者。中道正观体圆故等。用异
    故不等 不净喜者。喜受也。清净法喜也。假
    名天。大论云。如国王名天子也。生天者诸天
    也 肾圣天者。证第一义天也 妙生者。亦
    可从法化生也 四梵行者。思益云。慈悲喜
    舍也 天龙杂众者。此中有人有天有凡有
    圣有本有迹。故言杂。问。此等八部若善业所
    招合受人天之报。若是恶业不合见佛闻法。
    今形受龙鬼而预会闻法何耶。答。天台云。
    过去因异一。若戒急而乘缓者。受人天身不
    闻正法。二若戒缓而乘急者。受龙鬼身而闻
    正法。三若乘戒俱急。即受人天身闻法。四
    若乘戒缓者。受恶身而不闻法。以斯不同故
    形法异缘也 大威力诸天者。一欲界六天。
    一四天王天。在须弥半腹住。二忉利(此云三十三天)在
    须弥顶。三夜摩(此云妙善)四兜率(此云妙足亦云知足)五须涅
    密陀。此云化乐。自化宫殿而游乐也。六波
    舍跋提。此云他化自在他化宫而游也。二
    色界有十八天。一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
    二二禅三天。少光无量光极光。三三禅三
    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四禅九天。一无云
    天。二福生。三广果(已上凡夫三品天也)四无相天(外道天也)
    五无烦。六无热。七善见。八善现。九色究竟
    (此五那含天也)无色界有四天。一空处。二识处。三无
    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释此诸天五门不
    同。一明身量。俱舍论颂云。赡部洲人量。三
    肘半四肘(肘尺五寸)东西北洲人。倍倍增如次。释
    曰。赡部人身长六尺。东洲倍南。西复倍
    东。北复倍西也。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
    释曰。俱卢舍二里。四分增一者。初天半里
    乃至第六天长三里。色天?[跳-兆+善]那。初四增
    半半。此上增倍倍。唯无云减三。释曰。谓
    梵众半由旬梵辅一由旬。梵王一由旬半。
    少光二由旬。此上增倍倍者。无量光四由旬
    等也。唯无云天于增数内减三由旬。二明
    寿量。论颂云。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乘斯
    寿五百上五倍倍增下天者。谓四天王天。言
    倍倍者。一倍倍日月一倍倍寿命。色无昼夜
    殊。劫数等身量。释曰。谓梵众身半由旬寿命
    半劫。梵辅身一由旬寿命一劫。已上准知。
    论颂云。无色初二万后后二二增。释曰。谓空
    处二万。识处四万等。三明初生量。颂曰。欲初
    五至十。色圆满有衣。释曰。谓欲界初天初生
    如五岁。乃至第六天如十岁。色天初生即
    圆满复身有衣。盖重惭愧心修因故也。四
    天宫相去。论颂曰。如彼去下量。去上数亦
    然。释曰。谓四天王天去海四万由旬。去上
    亦尔。忉利去海八万。去上亦然。此上准知。又
    如论颂曰。无色界无处。由生有四种。依同分
    及命根令心等相续。又诸部宗及大乘言有
    色义如别也。又三趣寿量如何。畜生寿命多
    无定限。若寿极长亦一中劫。鬼以人间一月
    为一日。乘斯成岁寿五百年。地狱寿不定。八
    热地狱者。等活与四天王寿同。黑绳众合号
    叫大号叫炎热。此五如次同欲五天。极热半
    中劫。无间中劫全。大乘经亦有云。八万四
    千劫等八寒地狱。论颂云。?部陀寿量如
    婆诃麻百年除一尽后倍倍二十婆诃麻者。
    如二十斛??吐榘倌瓿?宦榫 nO部陀寿
    亦如是。五受生差别者。人傍生具四。地狱及
    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八寒地狱者。
    一?部陀(此云?裂)二尼剌部陀(亦云?裂)此二寒故
    胞生。三?哳吒。四??婆五虎虎婆。此三忍
    寒声。六?觳?蕖4嗽魄嗔?F卟?啬Α4嗽坪?br> 莲。八摩诃钵特摩。此云大莲。此三寒身
    也 四众者。理合有七众。一比丘。二比丘尼。
    三式叉摩那。此云正学。四沙弥。此云勤策。
    五沙弥尼。六优婆塞。此有二。一受五戒。此云
    近事。二受八戒。此云近住。七优婆夷。夷者
    女也余上同 投人夜光者。昔随侯遇伤蛇
    附药。蛇衔夜光珠来报。未知报恩故随侯按
    剑相拟。况大乘深旨。若不现通遣疑生信。孰
    可传也。此现瑞别序诸经不同。如法华放一
    光表一乘。在眉间表中道。照东方表三乘之
    上涅??。于面门放种种光表异类众生同有
    佛性。大品经遍身支节放光表般若波罗蜜遍
    法身万德也。此经合盖现土表说此经圆满
    法界为一真净土。复于一真净土现十方诸
    差别应缘佛土也故此经虽种种异陈。皆以
    净土为宗 而为说法者。昔高齐尚统师问
    长耳三藏云。说普集经也 蔽于大众者。昔
    说小乘。以法劣故但现丈六比丘劣身。今说
    净土大乘。以法胜故故处宝师子座上现巍
    巍之身映蔽众会。故法华云。长者在门内
    则宝机承足。威德特尊。出门外则着蔽垢
    衣。状有所畏。门内表大乘实相理内。门外表
    小乘应迹在外。复次昔现劣表小乘可思议
    解脱。今现胜表大乘不可思议解脱。复次昔
    教佛现劣故净名亦劣身寝疾。今教现胜故
    净名现通坐座掌擎大众等。又下偈叹目净
    修广反说法不有不无。即是叹此大乘法
    会胜身胜法。始在佛树及三转法轮等。即昔
    说小乘时劣身权教也 献盖合盖者。献盖下
    能奉上表因必趣果。合盖彼异此一表在因
    则是殊至果则悟一。又盖者表慈悲也。在因
    有缘慈即异。在果无缘慈即一 悉于中现
    者。于一盖现三千表一法性净土能现十方
    应缘净秽之土。故下文云。诸佛如来功德平
    等。为教化众生故现佛土不同。佛土应物
    有异。佛身亦随应不同。故金光明云。诸佛法
    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月。身土既殊。
    当知说法亦应物差别。然宝积下问疑生此
    焉 叹未曾有口业。合掌礼佛身业。目不暂
    舍心。信心发于内故三业现于外。故注云。
    现相于外也 心净已度诸禅定。梵曰波罗
    蜜。此云度。亦云彼岸。此叹如来到禅定之
    际也 导众已寂者。寂灭涅??也。言佛以
    八正道导引苍生到于涅??。不同六师也 善
    分别者。无名相中应众生故假名相分别也
     于第一义而不动者。外道执见心说。二乘
    法执心说。皆名动也。如来无见无执故不动
    也 辩同不乖异等者。一乘为同。三乘为异。
    应物说三故同不乖异。会三为一故异不乖
    同 复次于我无我而不二。我无我实性一
    故异不乖同。应物说我无我异故同不乖异。
    净不净等例然。故中论颂云。诸佛或说我。或
    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有
    不自生等者。若法本有生。应不待缘而有。
    今待缘而有。明非本有。若法定无性。应缘会
    之时亦无。缘会既有。明非无性也。若定无
    者。如龟毛兔角。缘会亦无也。此因成假破
    也 有有故有无者。有无相待生诸法。正有
    之时未有无 既未有无。待谁言有。无亦如
    是。小乘说有为法。四相相迁念生灭。即
    此生灭亦相待生。且生时无灭。待谁说生。
    灭时无生。待谁说灭。故云自有即不有。自
    无即不无也 有亦不由缘者。已有故不须
    缘。无亦不由缘。如兔角故决定无。何用缘。论
    曰者。大智论也 从缘故不有者。藉他缘有
    非他有也 缘起故不无者。被他缘生起故。
    岂名定无也 无我无造等者。既被善恶业
    牵。即我不自在。我不自在故无我也 自然
    之理者。道理必然也。外道自然也。亦云
    理其然矣 佛树者菩提也。佛于下成道名
    为佛树。亦名道树。西域记云。摩竭提国迦耶
    山东有正觉山。山西南十四五里有菩提树。
    毕钵罗树也。周垣叠石。中有金刚座。昔贤劫
    初成大地俱起据千界之中下极金刚轮上侵
    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而入
    金刚故曰金刚座焉。此树冬夏不凋。唯至佛
    涅??日凋落。须生如故。佛涅??后诸国王等
    遂以两躯观自在像南北标记。传闻耆旧曰。
    此像没尽佛法灭矣。今南隅菩萨没过胸矣
     力降魔等者。三义。一出家。因果经云。太子
    十九?城出家。二习邪坏异。四分律云。一诣
    罗阅城同阿蓝迦蓝修不用处定。知非正道
    而舍之。二诣摩竭提界郁头蓝弗修非非想
    定。知非舍。三至象头山同彼外道六年苦
    行。知非亦舍。故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
    摧伏诸外道也。三受食成道。因果经云。今我
    若复以此羸身而取道者。彼外道当言自饿是
    涅??。因我当受食然后成道。婆沙云。菩萨知
    苦行非真。遂受难陀跋难陀二女姊妹所奉
    具十六德香蜜乳糜。食已身心安隐有力。从
    吉祥人边受吉祥草。诣菩提树下手自敷设
    结跏趺坐。坐已便发坚固誓。我若不得无上
    菩提。誓当不起。尔时大地六种震动。魔王惊
    摄观动所。因遂见菩萨誓取菩提。使三魔女
    以惑如来。佛化作三老姥还宫。魔王大怒遂
    将欲界鬼兵击动如来。魔军败绩。故经云。始
    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者。涅??寂灭也。永
    息生死如天甘露。大乘以一念心知一切法。
    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小乘以三十四心得
    非想择灭为灭谛。涅??三十四心者。八智
    八忍断见惑为。十六心九无碍九解脱而下
    八地修惑。昔修俗禅六行已断故。今唯言
    非想一地十八心也。六行者。厌下苦?障
    忻上净妙离也。又?城舍受舍外道弃见能
    亡爱见名出家也 无受行者。?痹弧N奘苄?br> (音衡)如前引。同外道苦行等无心受行。彼法
    但欲摧伏外道令知邪法无涅??果故菩萨
    不学。即云。我法亦有涅??以菩萨学而不得
    故知无也。所以摧伏。肇云。无受行(音幸)谓凡
    夫二乘取相故有心受。有心受即着。着即起
    行。佛智不取相故无心。无心即不受。不受即
    不起行也。故注云。心者染有。染有以生即
    取相 苦乐是行者。谓受着苦乐而造心
    起行也 冥真体寂者。谓境智俱空故无心
     虚空其坏者。谓不着苦乐故无受也。以无
    取着即诸见永灭。自见既灭。即能摧伏一
    切外道诸见也 三转法轮者。一示相转。谓
    示四谛相。此是苦。此集。此是灭。此是道。二
    劝修转。谓劝令修行也。此是苦。汝须知。此是
    集。汝须断。此是灭。汝须证。此是道。汝须修。
    三引证转。谓引己为证。此是苦。我已知。此
    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
    我已修。以此名为三转也 天人得道者。大
    论云。五人证小乘道。八万诸天发大乘心
     外道上者能断结者。即厌下苦?障。忻上
    静妙。离六行断惑。如郁头蓝等也 等以慈
    者。大悲三念也。有二种。一色三念。谓刀割涂
    香不涂不割心无二也。二心三念。谓顺法不
    喜违法不忧不违不顺心无二也 三密者。
    谓三业神用难思。如来密示非心所测。故云
    秘密也 净心观佛者。净信也 获其利者。
    谓言必有理名义。言有义则物解。依解则起
    修行。修行则获道利也 异受等者。谓三乘
    教必随根故异受异利也 或有恐畏者。说
    世界悉檀三界火宅故恐畏。说为人悉檀生
    善故欢喜。说对治悉檀断恶故厌离。说第一
    义悉檀证真故断疑。复次说苦谛故恐畏。说
    灭谛故欢喜。说集谛故厌离。说道谛故断疑
     稽首者。郑玄云。稽至也。谓屈身至手而
    表敬也 十力者。如来十种智力也。一是处
    非是处智力。此知因果决定智。谓因果道理
    相当名是处。不相当名无是处也。二业力。知
    三界六道业差别业智也 三定力。谓知诸
    禅定得自在故 四根力。知诸众生上中下
    根。五欲力。知诸众生乐欲不同。六性力。亦
    云界力。谓知种种性差别也。七至道处力。
    道因处果谓知行因得果也。八宿命力。知宿
    生受命差别也。九天眼力。知生死因果故。
    十漏尽力。知无漏法故。通名力。大论云。遍
    知究竟名力。成论了知无碍为力。杂心不伏
    不屈无胜无动为力也 无所畏者。四无所
    畏也。一一切智无畏。自言具一切智。二漏尽
    无畏。自言诸烦恼漏尽。三障道无畏。自言
    我识烦恼贪欲能障圣道。四出苦道无畏。自
    言我知无漏道能出生死。说此四法于大众
    中心无怯惧故无畏。二明行相者。如经中
    说。外道难云。若具一切智。何故问诸比丘乞
    食易得不等。佛答。我非不知。但随世师弟法
    故问。二难云。若漏尽者。何故呵骂调达爱语
    罗云。佛答。调物应尔。非烦恼漏也。三难云。
    贪欲障道者何初二果人受五欲也。佛答。决
    定能障后二果故。四难云。瞿昙说八圣道能
    出苦。何故罗汉由有寒热饥渴等。佛言。圣
    道实能尽苦。但罗汉残报未亡也。此后二无
    畏且随小乘说。理实无上。大道要离一切惑
    方证。非二四果知也。又法身真如性无生
    灭非四大起故出苦也。非二乘结业后边身
    为出苦也 十八不共法。一身无失。二口无
    失。三意无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相。六无
    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
    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
    无减。十二身业随智慧。十四业智慧。十五
    意业随智慧。十六智慧知过去。十七智慧知
    未来。十八智慧知现在。此中初六是断身口
    意永离过失。常住定心怨亲平等。知而复
    舍也。次六是德。谓欲念进智解脱解脱知见
    圆满无阙减也。后六是智慧。谓三业三世常
    住正智无忘失也。总言不共者。佛住此法不
    与凡夫二乘共也。又宝积大集二经并云三
    业无失为一。加无诤讼为二。无忘误为第
    三。余同前
    佛国品如王宣正令。方便品下九品如大臣
    行事。菩萨行见阿[门@(人/(人*人))]二品事讫之朝尊类

    空洞无像者。法身空洞无形像也 形无常
    体者。或现丈六。或现千尺。长寿短寿。应物无
    常空也。应身既大小无常体应物。度亦净
    秽无恒处 美恶自彼等者。众生住异见。国
    土美恶。如来住正智。净秽常平等 于我无
    定者。应净即净。应秽品即秽。故云不定。不
    定净秽即净秽无性。净秽无性即平等真土
    也 无方为体者。净秽性空无方所也 或
    以恒沙为国者。法华经富楼那成佛以恒沙
    三千为一国也 菩萨根者。或忻净土而生
    信根。或厌秽土而生信根。随缘万差生信
    一也。岂言释能尽 直心是菩萨净土者。直
    心多种。又凡夫质直心。有二乘正见四谛直
    心。有菩萨正观中道直心。为诸佛法界一
    如直心。下诸行类然 指金为食者化金
    买得食。此喻指因为果也 前后异名者。直
    心不谄等前略后广。十善道品等前因后果。
    忍辱相等 正定众生者。有三聚众生。一
    邪定聚二定聚。三不定聚。俱舍云。五无间
    众生名邪定聚。得圣道名正定聚。余众生名
    不定聚。仁王经。十信菩萨不定聚。十住已去
    正定聚。十信已前邪定聚也。此智鉴邪正决
    定去取名正定也 回向者。为凡修善皆回
    向无上菩提。璎珞有三种。一回事向理。二
    回。己功德普施众生。三回因向果 八难或
    闻佛名者。如虚空功德等也。佛名经云。闻此
    佛名礼一拜。一切罪障悉皆消灭等也。观佛
    三昧经海经。闻白毫相名灭三劫生死罪。余
    相如文 陀罗尼如宝楼阁等。涅??经。闻常
    住二字不堕恶趣。提婆达多品。常生佛前莲
    华化生等。可知 十善有二。一止。谓止十
    恶为十善。二行十善。为施生布施礼敬实语
    软语和合语饶益语修不净观行慈悲住正见
    也 随其直心者。此竖明净土行即十三位
    列 直心对十住。发行对十行。深心对十回向
    意。调伏对初地。说行对二地。回向对三地。方
    便对四地。成就众生对五地。佛土净对六地。
    说法净对七地。智慧净对八地。心净对九地。
    一切功德净对十地。前来一十七行浅深
    皆然。谓惑渐渐尽智渐渐圆。心渐渐增。土
    渐渐净也。如此仁王。始从铁轮十信。终至
    四禅十地。谓惑渐尽而福渐胜悲渐增而化
    渐宽。如下十地佛果众德皆净。何独佛土而
    不净欤 舍利弗作念者。前宝积因果二问
    佛答已了。理圆行足。听者理合证悟。而不
    悟者有疑在怀也。故身子托众疑以申念也
     事净者。七宝池台净也。既能执净为净。岂
    能了秽非。故言昧也 螺髻见净者。身子疑
    佛答既了。亦合得悟。而不悟者众怀疑念
    也。世尊自云我此土净意谁见。故梵王证
    见也 净土如四天等者。理亦合然。准仁王
    经。地前三十心配四种轮王。是结业生身化
    物。未有净土化物。初地已去至十地配六欲
    天王及四禅王。既七地已前愿生。八地已去
    应生。即是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故
    有净土。既诸地王位阶差不同。净土亦合随
    位升降有异也。准配可解 心有高下者。然
    佛土应净而净。应秽秽而。则知真土本非净
    秽。是名佛惠。而身子见净定净胜妙故高。见
    秽定卑劣故下。是名执见。非佛惠也 得无
    生法忍者。悟垢净无性也。若秽定有性。不应
    被变便亡。若净定。不应待按方现净。待按
    方现净明净本无性。被变便亡明秽亦无定
    性。故无生空故无灭。可谓见垢实则亡净
    相得无生法忍入不二法门。经虽不言非净
    非秽。而理自明矣。如法华寿量品。但即伽耶
    之短寿明长。斯则长短不定。长短不定短
    亡矣。经虽不明非长非短。而理亦自明。故
    分别功德品。诸菩萨亦证无生法忍。大品即
    色明空。亦显色空不异。理可见也。准此诸大
    乘经虽同缘事迹不同。会理证真一也。故不
    二法门品。或生灭两亡。或罪福一性。或心无
    所得。或口默不言。此皆事迹不同。非会证异
    也 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者。若依大乘悟。净
    秽皆是应现应物无自性。今小乘执实故
    见事变即无常也。如阿难不了佛身应执实
    病也 八十八使此是见道所断烦恼也。谓
    迷四谛起此诸惑也。迷苦起十使。贪?痴慢
    疑身见边见戒也。迷集谛起七使。除身边二
    见及戒取。迷灭谛起七使亦然。迷道谛起八
    使。谓除身边二见。是此欲界三十二。其上
    二界无嗔。四谛各除嗔。即各有二十八也。三
    界具言有八十八也。九十八者。谓前见道八
    十八上更加断十个修道烦恼。故成九十八
    也。言十者。谓贪嗔痴慢。欲界具此四。色界有
    三。除嗔无色三然。故三界合论有十也
    方便品。天台云。此品序净名德。是阿难本愿
    所未闻经。佛为再说。故此品及室内六品佛
    说经讫再说付嘱。故结集时诵出也 长者
    具十德者。天台云。有二。一世间。如别。二出
    世间净名十德果圆。如经。今且明闻经一
    念及发心随喜亦具十德。一姓贵。此经诸佛
    菩提皆从是生。即般若佛母种姓中生。二
    位高。初发心时已超二乘法。一念随喜超二
    乘四果。三大富。金刚云。一念净信胜施三千
    七宝。四威势。下文天帝四王未信生信已信
    作护等。五智深。大经云。学大乘者虽有
    肉眼即名佛眼。六年耆。不于一佛二佛种
    善根。七行无失。大经云。闻常住二字不堕恶
    趣。法华化生佛前。八礼仪备足。诸相非相
    即见佛身威仪。九上人所叹。法华云。应以
    天花散。生心如佛想等。十下人归敬。法花
    云。天诸童子而有给事 殖诸善本者。发
    大乘心生在佛家也 无生忍者。仁王云。地
    前三贤伏忍。初二三地信忍。四五六地顺忍。
    七八九地无生忍。十地佛果寂灭忍。今不言
    寂灭忍者。天台云。以是佛忍故让之。但云无
    生忍也 心之所趣者。如泉出流必趣大海。
    凡有心者皆趣佛果也。以无水不水亦无迷
    不悟故也 资财无量本也。摄诸贫人迹也。
    此从本垂迹也 虽为白衣亦也奉持行本
    也。言律行者。实相真戒性净尸罗也。故罗云
    章云。是即出家是即具足。谓发菩提心出生
    死涅??家受万行一心具足戒也。梵行谓住
    真性法身悟非男非女无相梵行也 异道者。
    九十六种着见论 世典者。安国处家之爱
    论。以忠则爱主。孝则爱亲。各亲其故名爱
    论也 治生者业也 四衢者。十字路也
     政法。杜预曰。在君政。在臣为事 刹帝利。
    此云田主。俱舍论颂云。劫初如色天。后渐
    增贪味。由情贮贼起。为防雇守田。谓劫初人
    身有光明。食诸地味贪心生。故地味不生。次
    食林露。贪又不生。次食自然粳米。身光隐蔽。
    贪贮既多。遂共分田。为防诤乱遂雇有德以
    为田主。此刹帝利王之始也。又从此始改姓
     瞿昙新云。乔答摩(此云月种亦云甘遮种)本行集云。彼
    大茅草王无子。出家得五通仙。弟子以王仙
    老以笼盛之悬于树上。出行采药。有猎师来
    谓仙是鸟。遂便射之。血便堕地生两甘庶。一
    出童子。一出女。童复嗣王位。因改为甘蔗
    种。及日灸生故亦名日种。复从甘蔗改姓释
    迦。此名能也。五分律云。郁摩王有四子。神
    武聪明。宠妃有子。顽薄丑陋。妃念。我子虽长
    才不及?椤9?袼?癖氐彼淖印<醋鞣奖懔?br> 王殡遂四子。四子去已从者如云。到雪山
    于北近迦夷林筑城营邑。众人威。王闻三
    叹。我子有能。因称释迦种也。又刹利婆罗门
    ?成崾淄犹祗盟男铡I怖?缟稀F怕廾诺?br> 学为业。?成嵴叽嗽谱?N阶?啦苹跻病J淄?br> 者。谓田农官学者也 胜惠者。观四圣谛无
    漏惠也。梵天爱见心修禅。若无正惠不免轮
    回 护世者四天王也。东方提头赖吒。此云
    国主。南方?陈ダ詹妗4嗽圃龀ぶ鳌N鞣?陈?br> 博。又此云杂语。亦云丑眼主。北方?成趁拧4?br> 云多闻主 是身无常者。有二种无常。一事
    无常。谓四时迁变颜貌衰老等。事物变移为
    无常也。二理无常。谓体有为之法刹那刹那
    性自迁易。岂待叶落白首相异然后为无常
    也。下苦观亦然。若病发无色为苦者。此事
    苦也。若知五阴有漏有为性本是苦为理苦
    也。第三空观亦二。若灰身坏色为空。此是
    事。若行之五阴有为性不坚实刹那无常
    体归空也。此是理也。又此是半字因缘无常
    之空。又非满字缘生之空也。观此苦理名为
    苦等谛理之观也 苦者。三苦也。苦苦。苦受
    性。二坏苦。乐受性。三行苦。舍受性也。欲界
    具三苦。色界具后二。无色唯行苦。又有八苦。
    如常 十喻者。聚沫泡芭蕉浮云电此上五
    喻通小乘半字无常故空义也。炎幻梦影响
    此五喻通大乘满字无性空义也 无生如地
    者 身四大者。皮肉筋骨为地。血髓目泪为
    水。动转喘息为风。遍体??气为火。又俱舍云。
    坚为性。湿为水性。??为火性。动为风性。又
    执地大为我。即众生相。执火大为我。即我
    相。火性炎上与我慢同相。执水大为我。即
    人相。人事随时如水之随器。亦同相也。执风
    大为我。即寿者相。风息不断名为寿命。故大
    集云。出人息者名为寿命。故金刚经。若心
    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一取我相。即四
    大齐执也 无知如草木者。草木无知。托四
    气以生落。识心亦尔。假异境以忧悲。既托缘
    以分别。即自性而无知 三十六物者。外相
    十二。发毛爪齿[目*至]泪涎唾屎尿垢污也。身器
    十二。皮肤血肉筋骨髓方膏脑膜。中合十
    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白淡饮
     形之妙者。谓二乘人不知五阴皆空是佛
    身。乃取三十二相为佛身。有金锵马麦之患。
    何得厌彼忻此也。将示大乘五阴本空。王宫
    生无生。双林灭不灭。丈六即真为佛身也。
    故云佛身者即法身也 超三界者。谓悟三
    界如幻也 阴不摄者。阴入即空也 八极
    者。八方也 措思措投也置也 六通者。一
    神境通。谓或现大身小身也。二天耳。闻障外
    声。三天眼。见障外事。四他心。知他故。五宿
    命。知宿命事故。六漏尽。诸烦恼尽故 三明
    者。一宿命明。知宿命。二天眼明。三漏尽明。
    谓一往知事为通。深监因缘为明。又俱舍
    云。宿命明除过去愚。天眼除未来愚。漏尽
    除三世愚。余三不尔。故但名通不名明也

    净名关中释批卷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