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古逸部全 >
  • 维摩经疏

    □□□论其空室兴□□□□□□□□
    □□□□□十问七之与十后当自说自□
    □□□□□□□□□□□解上来序分讫。
    自下正宗。就正宗□□□□□□□□□□
    □□分别二?人论法随义分别。显德者显
    维□□□□义者随因果义。摄法从人。显
    德分别者。一方便品□□□养无量佛等
    直叹显德。方便品未寄。凡显德□□□□
    显德寄对之中。先对声闻明其德过声闻。次
    对菩萨显□□超菩萨。对菩萨中初对不
    堪显出维摩辨才难敌。彰□智□□□此
    已下约对所堪显出维摩神变难思□其通
    胜。就此□□有六品经。摄为四对。初问疾
    品与不思□□□□□□□□□品为第二
    对。佛道品为第三对。不二法□□□□□
    □□□四对。此之四对对对之中先明所修。
    次明□□□□□□□□议行成者。成不
    思议德。问曰。此之四对□□□□□□□□
    □□□□维摩修不可思议相以□□□□
    □□□□□□□□□□□可思议性中
    以明所修而有所□□□□□□□□□
    前之三对复有何别。答曰。前三中□□□□
    □□□□□□明所修而有所成。后之一对
    依寂起用□□□□□□□问曰。前两
    对中复有何别。答曰。前两对中□□□□□
    □□成后对明集善行中所修所成修成□
    □□□□□□□此即第一摄法从人。显德
    分别义在于此。第二?人论法□□分别者。
    法谓因之与果。因即法身净土两因。果即法
    身□□二果。始从方便品尽不二法门品
    来。明法身因果。香积□□□净土因果法
    身因果中随人分三。初方便品为教凡夫法
    身□□□□□品为教声闻法身因果。菩
    萨品已下为教菩萨法身□□□菩萨中文
    即有二。菩萨一品出其因果体。从此向下广
    明修成之相。就此修成相中更以二门分别。
    一破相分别。二显德分别。从此已下尽不二
    门品来。所明诸义齐为此二也。为破相故来。
    二为□德故至。论其破相。无一法而可存。
    语其显德。无一法而可遗。言破相者从此已
    下尽观众生品来。破遣凡夫着有之相。佛道
    一品破遣二乘乐空之相。不二法门破遣菩
    萨有无二边微细法相。破相如是。显德如何。
    就显德中大分为二。初从此已下尽佛道品
    来。明教诸菩萨约就维摩不思议相修于教
    道。次不二法门明教诸菩萨□就维摩不思
    议性修于证道。教必依证□□□就□□
    □之中摄为三对。此品与不思议品为第一
    对。观□□品为第二对。佛道品为第三对。
    此之三对还对对□□悉。先明所修。次明
    所成。如初对中。此问疾品明修智修悲即是
    所修。不思议品芥约须弥小室容广显不思
    议德。即是所成。第二对。观众生品初修四无
    量十二观门。即是所修。室现天女八未曾有。
    即是所成。第三对。佛道品初行于非道通达
    佛道。即是所修。普现色身问其眷属出维摩
    一切种德。即□□成。问曰。此之三对复有何
    别。答曰。前之两对明自分行中修所所成。
    后之一对明胜进行中所修所成。上入佛道
    是胜进文。问□□之两对复有何别。答曰。
    前两对中初对还明离过□□□修所成。
    后对还明集善行中所修所成。显德如是。合
    名第二?人论法随义分别也
    今就文中尽此品来明其所修。不思议品明
    其所成。就所修中又复有二。第一正明问
    答拂遣来去之相。第二且置已下明问答辨
    法。何故须拂来去之相。解有多义。一云。来
    去覆真故须拂遣。二者为欲解□□□□须
    拂遣。三者为下说由故须拂遣。四者为显中
    道故须 □□五者为显实惠方便故须拂
    遣。六者大人相见法作大言故是拂遣。论意
    如此。文中如何。初维摩先言。文殊述后。维
    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者。庆其来好故言善
    来。亦可。文殊在道而来。安善以不故言善
    来。下拂其相。不来相而来□□□而见者。
    解有多义。略作四门。一约事无性解。二约理
    无性释。三真俗二谛。四真应两身。第一约事
    无性者。约就三世破其来相。今言来者。为是
    来竟时名来。为是未来时说来。为是正来时
    说来。于此三世求其来相既不可得。故知来
    者个是无来。故言不来相。此即破其来相。而
    来者。破不来相。本说不来为欲破来。来既不
    有。不来亦无。故言而来。又不来者来家之不
    来。来家之不来故那得定不来。故不来相不
    可得。来者不来家之来。不来之来故那得定
    来。故来相亦不可得。第二理无性者。缘和故
    有。是以说来。无性故空故说不来。即是诸法
    不自来。亦不从他来。亦不共因来。亦不□
    □来。互相破遣义如上说。第三真俗二谛分
    别。真谛凝□故说不来。俗谛随化是以说来。
    然真谛不来者。俗谛来家之不来。俗谛来者
    真谛不来家之来。故知真俗二谛来与不来
    并不可得。第四真应两身分别者。真身平等
    不可说来及以不来。应身随物示有去来。此
    即述文殊讫。不见相而见者。述彼文殊入舍
    见空。文殊见我室中空者。斯乃不见也。见既
    是不见。见空亦是不空。空广欲解释。不异
    前来不来中说也。上来维摩先言讫
    自下文殊后述。述中有二。先正述所以下释。
    正述之中前维摩但言来。今文殊更帖去。何
    故如此所望不同。维摩望文殊但见文殊来
    向我家。故唯说来。文殊望维摩即来向维摩
    家。二即背彼?罗去故兼说去也。文殊师利
    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
    述上来也。前者维摩先说不来后说来。今者
    文殊先说来后说不来。何意如此。一解言。此
    乃随其语便即说何定所以。第二义者。维摩
    是俗文殊是道。维摩俗故显即真以明俗。所
    以先说不来后说来。文殊道故欲明摄俗以
    归真。所以先说来后说不来。又复维摩先言
    不来后明来欲明不来来。文殊先言来后不
    来欲明来不来。故知来与不来并皆无相。去
    亦如是。此中释者不异前四门也。自下释。所
    以者何征问。我见文殊背彼?罗去来向维
    摩家。所以言来不来去不去□何。自下对问
    解释。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前际空故
    来无所从。后际空故去无所至。又?罗园空
    故来无所从。维摩室空故去无所至。此则述
    上来讫。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述上见。夫论
    见者。如眼见色要具五缘。一根不坏。二识不
    辞。三有可见之境。四无隔障。五起觉观。具
    此五缘方能见色。五缘阙一色不可见。今者
    啧之。此见为在何缘中。若随在一缘中。应不
    藉余四。若五缘各非见和合方能见者。五盲
    不见色和合应得见。若使五中各有见。岂可
    刹那得生五自性。故知见者更不见者更不
    可见。余义如上。上来问答拂遣来去相讫
    自下第二问答辨法。先置前言。次□□疾。
    且置是事者。置前言也。问曰。何须置前言。答
    曰。世尊遣来之欲问疾。未宣佛教乃事余言。
    于礼有乖。是故须置。又复如此义者。言中
    寻究终不可尽。准是证者方能了知。是故须

    自下正明问疾显法。从此已下所辨法相莫
    不皆用。现疾空室以为发起。论其空室兴后
    十事。语其现病空室以为发起。论其空室兴
    后十事。语其现病兴后十问。现病十者即如
    文辨。居士所疾宁可忍不一。疗治有损不至
    增乎二。何所因起三。其生久如四。当云何灭
    五。所疾为何等相六。身心合耶七。四大之中
    何大之病八。云何慰喻九。云何调伏十。此之
    十问并由现病故兴。空室十者。如经文中。此
    室何以空一。何以无侍二。身子念座三。室中
    天女四。八未曾有五。普现色身问诸眷属六。
    身子念食作九七。疏家但说有此七事。今更
    添三。维摩命众取食八。化作菩萨九。化作
    九百万师子座十。此后三事亦由空室故兴。
    是故空室兴此十事
    今就文中通问现病及以空室。有十二问。次
    第一处前有二问。是世尊问。后有十问。是文
    殊自问。先明文殊通世尊二问。居士是疾宁
    可忍不此即第一问。问病轻重。疗治有损不
    至增乎此是第二问。病差剧世尊?@?ブ挛省?br> 无量者通其问人。自下文殊自问。问中有十。
    前有八问。问彼维摩当身□□后之二问问
    彼维摩所化众生。问曰。文殊来意但为问彼
    维摩之病。何不直问维摩身事及问众生。答
    曰。由维摩言从痴爱则我病生以众生病故
    我现病。是故文殊问彼维摩为现病者实病
    众生云何慰喻其心云何调伏其病。就前八
    问之中分为三别。前有三问。明其大悲方便。
    中间两问。明其大悲所依。悲依空成故问室
    空。悲依有就故问无侍。后之三问正明病应
    非真。复次前之三问唯明方便。中间二问通
    明实惠及以方便。问其室空即是实惠。问其
    无侍即是方便。后之三问唯明实惠也
    就前三问之中先明文殊问。次明维摩答。问
    言居士是疾何所因起。第一问其病因。其生
    久如。第二问问病久近。当云何灭。第三问问
    疗病法。自下明维摩答。答中先答后两问。又
    言已下却答第一问。就前两中问文别有四。
    第一正答。第二所以已下释答。第三譬如已
    下喻况。第四菩萨如是已下合喻。就前正答
    之中。先答其生如。若一切众生已下答当云
    何灭。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者。痴者
    界内见道所断烦恼发业惑也。爱者界内修
    道所断烦恼润生惑也。何故唯举此二者。此
    发业润生二种烦摄彼界内一切惑尽。是故
    举之。维摩诘言一切众生从有痴爱烦恼已
    来我之大悲常为现病说法教化。故言从痴
    有爱则我病生。问曰。众生痴爱几时来有。答
    曰。无始来有。若如此者。一切众生痴爱烦恼
    有来无始。维摩大悲初地方得。何故乃言从
    有痴爱烦恼已来维摩大悲常为现病。答曰。
    此据分分众生为论。如有众生由痴爱故造
    诸恶业招感生死。维摩大悲即随逐之为其
    现病说法教化随分说。故言从有爱则我病
    生。然众生病有三种。一者病因。痴爱烦恼。
    二者病果。五阴报身。三者病事。头痛腹痛。
    菩萨病亦有三。一者病因。所谓大悲。二者
    病果。六道化身。三者病事。亦有头痛腹痛。
    今言从痴有爱者。由彼众生有此病因能招
    病果及以病事。则我病生者。菩萨大悲为现
    病果及以病事而教化之。以一切众生病是
    故我病者。义如上说。上来答上第二问其生
    久如讫。自下答第三问当云何灭。若一切众
    生病灭则我病者正答也。若一切众生断却
    痴病因不起病果病事。维摩大悲不复现病。
    故言则我病灭。问曰。众生之病何时可灭。答
    曰。若约小乘。得苦法忍时渐断病因。至无学
    位究竟方尽。病因既尽。果亦不生。若约大乘。
    十解初心断发业惑。欲入初地断润生惑。此
    时病因永灭不起。因既永灭。果更不生。据此
    众生一分病灭。菩萨大悲不复随逐为之现
    病。故言则我病灭。且据分段为论。变易准
    知。上来正答讫。自下释譬合譬。文相易解并
    悉先明病生后明病灭。先明病生。答上其生
    久如。后明病灭。答上当云何灭也。又言是病
    何所因起者却答第一问。去问辞稍远。是故
    维摩重牒将来。牒上文殊言居士是病何所
    因起问其病因。下出答。其菩萨病者以大悲
    起。此明答。大悲为因是以现病。上来三问显
    维摩大悲方便
    自下两问显出维摩大悲所依。悲依空成故
    问室空。悲随有生故问无侍。亦可。上来三
    问单明方便。自下两问双明实惠方便。问其
    室空即显实惠。无侍即显方便。文中先明文
    殊问。第二维摩答。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
    以空无侍者问也。何以空一问问其室空。何
    以无侍两问问其无侍。自下维摩答□□先
    答室空后答无侍。维摩诘云诸佛国土亦复
    皆空者。此正答也。一切十方诸佛国土悉皆
    是空。我今此室国土之例。是故亦空。自下文
    殊进问维摩重答。又问何以为空者。文殊进
    问也。空有两种。一者理空。二者事空。理空
    者。法界真如理体自空。事空者。除去所有事
    中作空。问言居士室空为是理空为是事空。
    故言以何为空。自下维摩答。以空空。我今室
    空是其理空。理体非一遍一切处故言空空。
    又复理空空却事空。故言空空。又复理空之
    中有其二种。一者生空。二者法空。有二空故
    故言空空。又复理中空之体自不可得。空亦
    空故故言空空
    自下文殊设两关难。第一文殊执理征事难。
    维摩举事显理答第二文殊执理穷诠难。维
    摩拂诠显理答先明第一执理征事难。又问
    空何用空又问空执理。何用空征事。若使理
    体不是空。可许却物作事空。此室理体自是
    空。何须除去室中物。自下明举事显理答。答
    曰以无分别空故空。以无分别空者。众生不
    解理空故。言无分别空故空者。故作事空用
    显理空。令彼众生寻事悟理。又复理空冥莫
    难知。非诠不显故将事空为筌用显理空。是
    故除去室中物作事空也。自下第二执理穷
    筌难。维摩拂筌显理答。先明执理穷筌。又
    问。空可分别耶。又问空执理可分别耶。穷
    筌。又问。理空可得以事空分别理空耶。若使
    理空之外有事空。可许将事分别理空。理空
    之外本无事。云何以事显理空。自下拂筌显
    理。答曰分别亦空。能分别之事空亦是理空。
    众生未解理空时。作彼事空分别理空若也。
    解彼理空竟即知分别亦理空。上来难讫
    自下寻其空处。又问空当于何求者。问此理
    何处求证。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者。六十
    二见迷真。故起寻彼能迷得彼所迷。故于见
    中求其空也。又复六十二见体即是空。以不
    离真妄辩真故也。余又例此可解。又仁所问
    何无侍者答上第二问无侍者。去问远故重
    牒将来。下明答辞。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
    侍也。此明直答。自下征问解释。所以者何
    征问也。菩萨侍者应是大童天子。所以乃说
    众魔外道为侍者何。下明解释。众魔者乐生
    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
    诸见而不动者。解有两义。第一义者。夫论侍
    者之法。侍养师僧令师身体康利为义。菩萨
    法身所以康盛。由此天魔及诸外道。良以菩
    萨起大悲慈化此众魔及以外道令其断恶行
    善。菩萨大悲行成大悲成故法身休泰。故说
    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第二义者。夫论侍
    者。随逐师僧不离为义。今此众魔及以外道
    常为菩萨大慈悲心缘之摄化不相舍离。是
    故说之以为侍者。问曰。菩萨大悲缘念一切
    六道众生。何故唯说天魔外道。答曰。解有两
    义。第一义者。如涅??经说。譬如长者生育七
    子。七子之中一子得病。长者于子非不平等。
    然于病者心则偏怜。菩萨如是慈念众生平
    等如子。造过多者大悲偏缘。造过最多莫过
    此二。是故说以为侍者。第二义者。今言魔及
    外道者。唯取彼别行天魔别行外道通取一
    切众生为论。一切凡夫约惑收之莫过二种。
    一者爱。二者见。爱惑多者摄为天魔。见惑
    多者摄为外道。是故说此天魔及以外道摄
    彼众生无不皆尽。故此文言众魔者乐生死。
    外道者乐诸见盖。应据此为义也。不舍者。不
    舍生死常随教化。不动者。悲心坚固故言不
    动。上来两问答显彼维摩大悲所依。亦即双
    明实惠方便
    自下三问显彼维摩病应非真。亦可。得言单
    明实惠。文中先问病相。次问所在。后问病
    体。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者问也。
    居士所病躯状如何。故言何相。自下维摩答
    言我病无形不见。释有二意。一者若彰病
    应有。言我本无病为众生故假现有病。假病
    之病有何形相。二者若彰病实无。言我病本
    空何相可见也。自下文殊问病所在。又问此
    病身合耶心合耶者。为身痛耶为心痛乎。问
    曰。维摩已言我病无形不可见。何须更问身
    合心合。答曰。利根虽解能钝根未悟。又复
    虽说无形何妨与身心合。故须更问。下亦例
    知。维摩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
    如幻故。离者空也。身相本空何有病合。此以
    无相性答也。心本不有。似幻而生。何有病合。
    此以依他性答也。前言相离后言如幻者互
    为文也。亦可。身是分别性。是故一向言离。心
    是他依性。是以说如幻。故摄论云。幻等显
    依他说无显分别。此即彰病实无也。复次亦
    明病应有。非身合身相离故者。身相理空病
    体应有故非身合。亦非心合心如幻者。心同
    幻无。病随应有故非心合。此彰病有。自下
    问其病体。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
    大何大之病者。自下维摩答言非地大亦不
    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约理无性解者。
    非地大明即大无病。亦不离地大者明离大
    亦无病。约应有解者。非地大明病实无。亦
    不离地大彰病应有。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
    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解亦
    有二。约理无解者。众生之病从四大起以众
    生病故我现病。我应病故即大亦无离大亦
    无。约应有解者。众生之病从四大起我为众
    生所以现病是故我病。亦不离大也。上来八
    问问彼维摩身上事讫
    自下两问问彼维摩所化众生。前问慰喻。后
    问调伏。问曰。此之两问有何差别。答。前问慰
    喻问彼十信已还成就有漏闻勋习已去个中
    有疾实病菩萨。维摩大悲既为现病。云何安
    慰其心令其修道除病。后问调伏者。问彼十
    解初心已去回向终心已还实病菩萨。并问
    初地已上金刚已还个中菩萨。云何调伏其
    生断恶修善行菩萨行。道理言之。维摩现病
    但为教化地前已还有疾菩萨。初地已上不
    须现病。今约调伏为言。是故通说。前之慰喻
    即是波若经中善付嘱菩萨。后之调伏即是
    波若经中善护念菩萨也。问。差别义应如此
    文中先明慰喻。就慰喻中初问次答后结。尔
    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慰喻有
    病菩萨者问也。菩萨维摩诘等诸大菩萨。云
    何慰喻有疾菩萨。此有菩萨者即是十住中
    实病菩萨。明维摩大悲既为现病。云何说法
    安慰其心合其修行证理除病。问曰。维摩现
    病通为教化凡夫小乘。云何此中唯问菩萨。
    答曰。现云意通为凡夫。然今维摩意欲令人
    宗趣大乘故。是以今时就胜处说。上来文殊
    问讫。自下维摩答。答中说菩萨行安慰其心。
    菩萨行者广即无边。要唯有二。一者自利。二
    者利他。论其自利即自疗病。语其利他即疗
    他病。为说此法合成有漏闻勋习断。塞四恶
    道生引善道生。趣入无漏究竟除病。论意如
    此。文中三对明自利利他。初有六问。约就观
    解以明自利利他。次有两句。约就善心以明
    自利利他。后有三句。约就行修以明自利利
    他。就前第一观解之中。初有五句。明其自
    利。末后一句显其利他。前五句中初四句教
    观烦恼明异声闻。第五句教其观业明异凡
    夫。前四句中初之三句教生空观。后之一句
    教法空观。前生空观中教其破有为四倒并
    亦遮防无为四倒。文中但举三观。不净事观
    故略不说也。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
    于身者。无常观也。说身无常者破其常倒。不
    说厌离于身者教异声闻声闻之人虽知无常
    而厌而离身。今教菩萨知身无常不须厌离。
    即是遮其无为倒也。余句例然。说身有苦不
    说乐于涅??者。明苦观也。说身有苦者。破其
    乐倒也。不说乐于涅??者。异声闻也。声闻之
    人见身有苦遂求涅??不能外化故教异之。
    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者。无我观也。说身
    无我者。破其我倒。而说教道众生。异声闻。声
    闻之人知无我故舍化众生故教异之。上来
    三句教生空观讫。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
    者。此之一句教法空观。说身空寂正明理无
    阴体非有故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者还异
    声闻。声闻之人身入涅??谓为永灭。今教菩
    萨虽得涅??不永灭度常随三有教化众生。
    上来四句观烦恼讫。自下一句教其观业。明
    异凡夫。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罪者摧
    也。摧灭善法故名为罪。已作之愆称曰先罪。
    追改不为故言说诲。而说入于过去者明异
    凡夫。凡夫之人虽亦忏悔见有罪体落谢过
    去。今教异彼。故言不说入于过去。上来自
    利。自下一句明其利他。以已之疾愍于彼疾
    者。明利他也。总名第一约就观解明慰喻讫。
    自下第二约就善心以明慰喻。文有两句。初
    明自利。后明利他。当识宿世无数劫苦明自
    利也。当念饶益一切众生明利他。自下第三
    约就行修以明慰喻。文中三句。前二自利。后
    一利他。前二自利者。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即
    是以作之善。教其念将回向勿生忧恼。常起
    精进者即是未作之善。教其忍苦更修。自下
    一句教其利他。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者。明利
    他也。义在可解。上来三对自利利他合名第
    二维摩答讫。自下第三结劝修学。菩萨应如
    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菩萨者。维摩诘
    等诸大菩萨应当如是依前所说慰喻彼实病
    诸小菩萨使称其心故令欢喜。上来慰喻讫。
    即是教彼十信位中实病菩萨为其说法令成
    有漏闻薰习教学生法两空观厌伏人法二我
    执令其心喜故名慰喻
    自下次问调伏。文中有三。第一文殊问。第二
    维摩答。第三明说利益。文殊师利言居士有
    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者。第一问也。有疾菩
    萨者问彼十解初心已去乃至金刚已还个中
    菩萨通名有疾。道理而言。地前菩萨直来之
    者受分段报有病事故名为有疾。初地已上
    实非有疾。然今约就烦恼以为疾故。初地已
    上有彼法执无明住地故。是以通名有疾菩
    萨也。云何调伏其心者。调者调令离过。伏者
    伏令修善。今时问彼十解已去菩萨云何修
    观断除烦恼令得身中究竟无病。故言云何
    调伏其心也。自下维摩答。答意者。教彼地
    前菩萨修加行智证取生空断除人我。亦复
    教学法空之观厌伏法我。初地已上教修根
    本无分别智证入本有法空真如断除法我证
    二空故永除二我。我不生是名调伏。既□自
    调伏。复须利他。故亦教之修起大悲随有摄
    化。论其答意义在于此。文中有二。第一明其
    所修。第二不住其中已下显其所成。所修者
    修智修悲。所成者成不住道行也。就前所修
    中文复有二。第一正明所修。第二结成调伏。
    就前第一正明所修中。文有三对修智修悲。
    始从初文乃至应如是观诸已来为第一对修
    智修悲。又复观身无常已下为第二对修智
    修悲。后云又复观身身不离病已下为第三
    对修智修悲。问曰。此之三对有何差别。答
    曰。若依疏释。四义明异。不能繁述。略举一
    义。前第一对约就甚深空理修智修悲。次第
    二对约就苦无常理明修智修悲。后第三对
    约身病事明修智悲复。次更依别释者。初对
    为上根人说。次对为中根人说。后对为下根
    人说。就第一对中文有其二。第一正教智悲。
    第二结劝修学。就前正教智悲中?科有二。
    细分有四。?科二者。第一明其修智。第二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已下明其修悲。细分
    四者。前修中修小智及大智。后修悲中修
    小悲及大悲。故成四也。道理言之。修小智时
    即修小悲。修大智时即修大悲。然说法家欲
    令智悲相异。是故别说。此乃说之次第非行
    之次第也。就前修智之中文有两分。第一明
    修小智。第二得是平等已下明修大智。修小
    智者即当地前。修大智者即在地上。就前修
    小智中文更有二。第一教生空观。第二彼有
    疾菩萨为灭法想已下教作法空观。问曰。地
    前菩萨修彼小智。只可作生空观。云何亦作
    法空观。答曰。地前菩萨十解初心断彼见一
    处住地。人我执尽证得生空。三爱住地但断
    现行。论其种子。留而不断。从十解第二念已
    去学法空观伏彼界外无明种子法执之心。
    是即生空证得成就。若也法空修学未证。故
    地持论云。种性菩萨二障清净。若烦恼障断
    故清净一切智障者伏故名清净。故知地前
    菩萨学法空观伏法执也
    就前生空观中。第一就四大上破人我显生
    空。第二又此病起皆由着我已下就五阴上
    破人我显生空。问曰。何故约此两处而说。答
    曰。良以众生所计不同。自有众生就四大上
    以起人我。自有众生就五阴上起此人我。乃
    至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如是。是故今时且
    约两处破其别计。及至得彼无我观时于四
    大上得知无我。不须观阴。于五阴上得知无
    我。不须观四大。又复前四大破其我相。后五
    阴上破其我见。就前四大上作无我观中。初
    作无相性观。次所以者何已下明作依他性
    观。就前无相性观中先明推因后正破我。维
    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
    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者。此明推因也。有疾
    菩萨者取十信末后心正欲入十解初心。个
    中菩萨应作是念者。推因之心不云念相。今
    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今我此
    病者。我此病果及以病事从前世者。界内修
    道所断烦恼名想倒也。颠倒者。界内见道所
    断烦恼名为见倒也。由此过去二轮烦恼发
    业润生感我现在病果病事。此即推因讫。问
    曰。本欲破我。何不直破。乃须推因。答曰。夫
    论断病果者。要须断因。其因既无。果自不
    起。现在果法不可说断。故下文言。但除其
    病而不除法。今计我者。于彼四大果报之上
    计为有我。果报之法既不可断。故须推因。第
    二义者。今明菩萨欲作空观从因。故当知是
    空。故论中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故须
    推因也。自下正明作无相性观破其我相。无
    有实法谁受病者。实法者。凡夫计我言自实
    是我体自在是我用。今明破其我体。果报身
    者。从彼过去烦恼因生。何处得有自实之我。
    故言无有实法。实我既无。谁当受病。故言谁
    受病者。自下明作依他性观。先征后释。所
    以者何微也。凡夫言现见有我。青黄赤白麻
    麦母指。所以言无者。何自下释。释中举彼四
    大示之令知无我。即是举依他性遣分别性
    也。问曰。夫论遣分别性要。须是缘空。无漏之
    观方能破我。依他性者乃是缘有即是有漏。
    云何破我。答曰。今言。以依他性破其我者。此
    是观前方便。未入观前缘此四大得知无我。
    正入观时但缘于空不缘四大。藤蛇之喻可
    以准知。四大合故假名为身者。观别成总明
    身假有。四大无主身亦我者。观别破总彰我
    实无。揽彼四大以成此身。四大之中既无主
    宰。身何有我。上来约就四大作生空观破人
    我相讫。自下约就五阴作生空观破其我见。
    文中先明举障后明翻障显断。又此病起皆
    由着我者。举障也。亦是推因。前约四大已
    观无我。今就五阴复观无我。是故言又此病
    起者。五阴病果也。皆由着我者。明推因也。由
    我见故发业招生感此病果五阴身也。故十
    地经云。以着我故世间受身处生。若离着我
    则不世间受身生处生也。是故于我不应生
    著者。举观劝厌。是前病起由着我故应当于
    我不生计着。上来举障讫。自下翻障显断。文
    中有二。初明无相性观。当起法想已下次明
    依他性观。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者
    明无性观。既知病本者知前着我为起病之
    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者。观过断除。我与众
    生能招病果故名为本。教令断却故言即除。
    于五阴上别计神主名之为我。于五阴上和
    合计我名曰众生。总别虽殊。同是我见故齐
    名想。自下明作依他性观。当起法想者。此句
    是总。上无想性观直于阴上破其我执。不示
    阴体。此依他性观举阴示之令舍我执。但是
    五阴果报之法。何处有彼本住神我。劝舍我
    见之心。教起阴法之想。故言当起法想。自下
    明别。别中初观察五阴。除其总我破众生想。
    次又此法者已下观察五阴除其别我破其我
    想。就前文中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
    者。观别成总。明身假有。起唯法起灭唯法灭
    者。观别破总。明我实无。应作是念者。教其依
    法起于观心故言应作是念。但之言单以之
    言。用阴体非一故名众法。五阴众法和合成
    身。推其体性不离五阴。是故生灭唯是阴法。
    阴法之上何处更有和合众生说起说灭也。
    自下观察五阴除其别我破其我相。又此法
    者各不相知者。观察五阴也。前已破总。此
    更破别。是故言又此法者五阴法也。各不相
    知者。计我之家谓彼神我体。是神知名为知
    者。五阴之法从色至识次第观之。□□□□
    故言若不相知。自下正明除其别我。起时不
    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者。计我之人于五阴
    中别执为我。五阴生时亦言我生。五阴灭时
    亦言我灭。今观阴法本无我故亦非知者。我
    与知者既其本无。谁分别言我生我灭也。上
    来约就五阴作生空观破遣人我。合名第一
    作生空观讫。即是十解初心直来菩萨四住
    之中断见一处住地也
    自下第二明法空观。即是十解第二刹那已
    去菩萨学伏界外有所得心加行智中学法空
    观也。文有二别。初明举障显过。我应离之
    已下次明翻障显断。前举障中初正明举障。
    次明显过。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
    此法想者亦是颠者。此明障也。彼有疾菩萨
    者。彼取十解第二念已去菩萨。为灭法想者。
    前生空观缘法遣生。不破法体。今法空中破
    其法体亦不可得。缘法之心名为法想。菩萨
    欲除故言为灭。境界之法从心而生。但使断
    心法自不起故言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
    想者亦是颠倒者。前人我执已是见倒。今法
    我执复是心倒。倒义同前故言亦是。执五阴
    法为有定性。翻彼法空无所得理故名颠倒。
    下明显过颠倒者。是即大患者。此之心倒为
    过处故名大患。解有多义。是大障故故名大
    患。感大生死故名大患。障大智故障大理故
    障大位故障大果故大人断故。具如此等大
    过患故故名大患。上来举障讫。自下翻障显
    断。文中初句正明翻障显断。第二问答伏断
    方法。我应离之者是初句也。云何为离者。既
    欲教我伏离法想。云何方法而得离之。此即
    问讫。离我我所者明其答也。法执之相莫过
    二种。一者是我。二者我所。计法有体名之
    为我。计法有用名我所。教其伏断。是故言离。
    云何离我我所者。此更进问我与我所。无始
    执着云何可离。答云。谓离二法。我与我所二
    法上生。但离二法我自不起。云何离二法者。
    此即进问二法之相。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
    平等者。此明答也。一者内法。二者外法。外
    者生死。内者涅??。故摄论云。若应此法自性
    善故成内。若外此法虽复相应则成[谷-禾+卵]。复次
    内者是根。外者是尘。于此内外执有定性及
    以作用。是故起彼我与所。观此内外寂静无
    二不起体用。故言平等。云何行行平等者。
    更问平等之观何处行之。谓我等涅??等者
    答也。我者生死犹是前外。涅??者犹是前内。
    于此生死涅??之上观之不二名行平等。所
    以者何征问。生死涅??凡圣路隔。约何道理
    而言平等。自下释之。我及涅??此二皆空者。
    我谓生死生死空故上等涅??。涅??空故下
    齐生死。约此空理故言平等。以何为空者。进
    问空体。此中菩萨得其空者。为是实性真如
    之空。为是假名缘和之空。答言。但以名字故
    空者。得彼缘和空也。地前菩萨于彼一僧只
    劫中闻佛言教说一切法空。耳识闻声引意
    识起引多道理。恒思量数数习之。生乃能遂
    薰本识成空种子。无漏意识欲现行时。此空
    种子流入意识。于意识中有空境界。当识心
    起知一切法缘和故有无性故空。缘彼名字
    成此空故。故言但以名字故空。然此空境三
    性往收义通三性。从心变异是分别性。属种
    子故是依他性。无相真故是真实性也。如此
    二法无决定性者。生死涅??如此二法缘和
    故有无故空。无定性。上来明法空观讫。合
    名第一修小智竟
    自下第二明修大智。上修小智断其惑障。下
    修大智断其智障。二障不生是真调伏。又上
    修小智除分段生死。下修大智除变易生死。
    二死不起是真疗病。又上修小智即是地前
    证生空观。下修大智即是初地证法空观。显
    二空故究竟调伏。就修大智之中文有二分。
    初明举障。次明显断。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
    有空病者举障也。地前菩萨假教之中于一
    切法得。彼缘和故有无性故空。不见生死涅
    ??差别。故言得是平等。唯只缘空不复着有。
    有病永忘故言无有余病。说此空法为破有
    病。有病虽除执空不舍。空不舍故空还成病。
    故言唯有空病。问曰。为当唯缘空之心是病。
    为当所缘空境亦是病。答曰。两释不同。若依
    南道师解。空心空境悉皆是病。所以然者。境
    由心变。境不离心。心既是病。境亦是病。若也
    断时唯断其心。境自不起。若依北道师释。缘
    空之心是病。空境不病。所以然者。空境真法
    何得是病。心缘于境横起执着。故心是病。是
    故断时唯断其心。不断其境。虽有两家。今依
    前义。上来明举障讫。道理为言。此回向终
    欲入初地大有诸障。所谓界内见惑习气三
    爱随眠正之与习及以界外最初无明住地漏
    业等。此中文略故不备□。今空病者。缘空之
    心无漏业也。空病亦空者。此明翻障显断。本
    期说空。为彼有病。有病既遣。空亦须除。故
    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人着于
    空。诸佛所不化。故言空病亦空。上来明修大
    智讫。即是从初地已去乃至金刚已还总是
    修大智位。然今就难处作法故复且说初地
    心也。合名第一修智已了
    自下第二明其修悲。问曰。众行之中何故独
    修智悲两行。答。智悲两行摄众行尽。是故偏
    明。论其修智即是自调。语其修悲即是调他。
    论其修不住生死即异凡夫。语其修悲不住
    涅??即异声闻。论其修智得菩萨名。语其修
    悲得摩诃萨称。论其修智依厌离九为心求
    一切智心。语其修悲依深念众生心成。论其
    修智依律仪戒摄善法戒成。语其修悲依摄
    众生戒成。论其修智成智德共断德。语其修
    悲即成恩德。论其修智得法身共报身。语其
    修悲得化身。是故智悲遍摄众行。就此修悲。
    文中还两分
    第一明修小悲。即是地前。第二彼有疾菩萨
    应念我病非真非有已下明修大悲。即是地
    上。就前小悲中先论其意后释其文。论其意
    者。地前菩萨直来之人修其小悲。小悲体相
    即是众生缘及以法缘。悲以缘彼所化众生
    名众生缘。悲心缘彼化众生法名为法缘。然
    凡欲教化罪众生。须要同彼六道众生受六
    道身方能摄化。若是地上诸大菩萨神力大
    故遂能变化作六道身随有摄化。地前菩萨
    神力小故不能化身。若不教化复成破菩萨
    戒。然今菩萨即须用彼实惑业受六道身。问
    曰。地前菩萨何处有惑。答曰。四住烦恼据彼
    地前菩萨神力并能断尽。欲将此惑润业受
    生故有断不断。论其见一处住地。地前菩萨
    并患悉断尽更无遣余。三爱住地留而不断。
    三受现行亦断不留。断现行故异彼凡夫。留
    住地故异声闻也。将此三受随眠烦恼润彼
    无始已来六道之业更加悲愿之力。为此义
    故方为此义故方得受生六道教化。然此菩
    萨因实惑业以受生。故入地狱中亦受轻苦。
    以受苦故速生厌离。悲愿力故还复入中。此
    即地前菩萨悲相如是。虽经文中分为两别。
    第一正明修悲。第二文殊师利是为已下明
    结叹显胜。就前第一正修悲中文次相生有
    其五。后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者。此即第一
    明自□受。有疾菩萨者十解第二刹那已回
    向终心已还个中菩萨。此诸菩萨计其功能
    并能断彼六道果报有受之身。故言以无所
    受。而受诸受者。此即第二明为物现受。以
    慈悲故欲化众生。是故现起六道受身。故言
    而受诸受也。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此
    即第三明受不息。未具初地已上佛法。终不
    灭此三有受身因于声闻中道证灭也。设身
    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者。此即第四明
    依受生悲。明诸菩萨在地狱中虽受轻苦念
    众生故起大悲心不生厌离。言大悲者。实是
    小悲通名大也。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
    生者。此即第五明依悲起化。文中次第别有
    三分。此即第一明起化心。菩萨念言。我修智
    故自利调伏更须修悲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也。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者。此即第二明知化宜。
    病者是心法者是境。境有其妄。论其妄境从
    心而生。但断其心境自不起。故不除法。语其
    真境本不可断。岂得言除。故佛性论云。三
    性几应知几不应知。答曰。一切皆应知。几应
    断几不应断。答曰。二性不可断。一性可断。
    分别性本无故不可断。真实性实有故不可
    断。依他性缘和有故是以可断。问曰。依他缘
    和有可许。观之得无生分别。一向无不应观
    得无相。答曰。观法异断法异。义如别解。为
    断病本而教导之者。此即第三明其化相。自
    下进问。何谓病本谓有攀缘此答。病本攀缘
    者。心心取前境名作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
    本。但使有心则能起病故名为本。下问攀缘
    之处。何所攀者。于何处所起此攀缘者烦恼
    病。谓之三界者答也。于三界中有攀缘者。能
    起□□自下欲断攀缘问取其法。云何断攀
    缘者问也。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者
    答也。无所得者空也。教其□作无相无生观。
    观心体空名无所得。心既无得。即无攀缘。攀
    缘既无。何有病本。何谓无所得者。所得者进
    问无所得观。依何而成下答。谓二见亦有作
    本作。谓离二见义只相似。此明答也。不起
    二见名无所得。何谓二见者进问二见之相。
    答言。谓内见外见是无所者。内者是根。外者
    是尘。心缘此二名为二见。又内者涅??。外者
    生死。缘此二故名为二见。教诸众生观法无
    相观相无生。是故名为无所得也。上来修小
    悲讫。自下结叹显胜。先结后叹。文殊师利是
    为有病菩萨调伏其心此明结也。自下叹修
    显胜。先结说须譬喻。后合譬为断老病死苦。
    是菩萨菩提者。为断众生老病死苦是菩萨
    道也。此即顺彰有益。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
    无惠利者。若不如是兼断众生者。病死者菩
    萨所行则无施惠众之利。□□□彰有损。自
    下譬喻。譬如胜怨乃可为勇者。如人自除
    □□□复能为他降伏怨敌。此名胜怨。谓之
    为勇也。自下□□□□兼除老病死者菩萨
    之谓也。如是菩萨自除老死兼□□□□老
    病死方是菩萨之称谓也。上来明修小悲
    自下明修大悲。大悲者即是无缘悲也。文中
    有二。第一牒取无分别观为修悲之所依。第
    二作是观时已下明依观修悲。前牒无分别
    观者犹是前大智也。彼有疾菩萨应须作是
    念如我此病非真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者。
    有疾菩萨即是初地已上菩萨。有法执故通
    名有疾。教发起观之心故言应作是念。自下
    正明依心起观。如我此病非真非有法。执烦
    恼名为此病。非真者有。非有者空。观此病
    因。非空非有。众病亦非真非有。我病既然。
    众生亦尔。不定是空。不定是有。又真非者
    病相。非真。非有者病体。非有。问曰。何故
    牒此无分别观来有何意。答曰。欲修大悲
    要须得此无分别□□无此观。悲心缘有或
    生深着。由此观故大悲随有常化众生而无
    深着。上来牒取大智无分别观以为修悲之
    所依讫
    自下第二正明依观修悲。文复有二。第一明
    舍小悲。第二若能离此已下明修大悲。舍小
    悲中初正舍。次微问解释。作是观时于诸众
    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者。正明舍小悲
    也。作前真观已。当身及众生病非真非有之
    时。若更众生爱之欲度者。如此大悲即应舍
    离也。自下征问解释。所以者何微问也。见有
    众生爱之欲度。此是好行。所以即应舍离者
    何。下明解释。论其意者。为彼地前爱见小悲
    有两过失。是故须舍。若不舍者则不得彼无
    缘大悲。若无大悲。于彼众生不能常化能离
    缚。为此义故是以须舍。文中为彼小悲出两
    过失。初句明其小悲有不能离缚之过。次句
    显彼小悲有不能常化之失。菩萨断除客尘
    烦恼而起大悲者。此明小悲不能离缚。菩
    萨者初地已上□□。此中断客尘烦恼得无
    缘大悲。然爱见悲乃是□□烦恼所摄。以
    是缚故是故须舍。客尘者所谓九种客□□
    随眠贪。二随眠嗔。眠痴。四极重上心贪?
    ?。五无明□□。六见道。七修道。八不净地
    惑。此之九种净心后起依他□心。是故名
    客尘。坌净故名之曰尘。此九之中六个是
    界内惑。三个是界外惑。道理为言。唯言前五
    摄惑品尽。但说后四摄惑品尽。但说后四摄
    惑品周。为分惑体及断处差别故说九种。九
    种之中爱见大悲即通四种。谓随眠贪随眠
    嗔随眠痴修道断。为此义故爱见大悲不能
    离缚。自下明彼爱见大悲不能常化。爱见悲
    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者。爱见之悲用彼惑
    业爱身教化。惑业受生故身有轻苦则生疲
    厌。生疲厌故于生死中不能常化。为此义故
    所以须舍。上来舍小悲讫
    自下正明修大悲。大悲中文还□□。初之
    二句明无大悲有常化之益。第二句已下明
    无大悲有□□之益。若能离此无有二疲
    厌者。此明常化□□若能离此爱见之悲。
    得彼地无缘大悲。变化受身随□六道教
    化众生。虽在三涂而无苦触。常能摄化□
    □无疲厌。自下第二明无大悲有离缚之益。
    文次相□有其五段。第一明自无缚。第二
    能解他缚。第三引说证成。第四诸劝舍缚。
    第五明缚解之相。文相可知。不劳解释。就
    第五缚解。于中文别有二。第一问。第二答。
    答中更二。初约定明缚解。次约惠明缚解。
    贪着禅味是菩萨缚者。此下约定以明缚解。
    此即明缚。得禅乐着故名贪着禅味。随禅
    而生不肯外化故名为缚。以方便生是菩萨
    解者。此明其解。虽得禅定不随禅生依有
    摄化故名为解。自下第二即是约惠以明缚
    解。文有两分。初立四章。次何谓以次第
    依章解释。又方便惠缚者。一章问。有方
    便惠解者两章问。前约定已明缚解。□□
    □□□明缚解故是以无。又无方便者。未
    得地上□□□□□也。惠者即是地前加行
    智惠。缚者此加行智□□□上无缘悲故。于
    空乐着为空所缚。有方便者。得彼地上□
    □□惠者即是地上无分别智。解了无分别
    智由有无缘□□□□着常随三有教化众生
    不为空缚故名为解。问曰。此一对缚解者。
    谁是解缚。谁是所缚。谁是解缚人。答曰。空
    是解缚。惠是所缚。方便是解缚人也。无惠
    方便者。第三章门。有惠方便解者。第四章
    门。无惠者。未得地无上分别智。方便者。是
    地前爱见悲也。缚者。此爱见悲未得地上
    根本智。故在生死中滞着三有。为有所系故
    名缚也。有惠者。得彼地上无分别智。方便者。
    即是地上无缘大悲。解者。无缘大悲由得地
    上根本智故在三有中而不滞着有不能系。
    是故名解。问曰。此缚解一对谁是能缚谁是
    所缚谁是解缚人。答曰。有是能缚。方便是所
    缚。惠是解缚人。复次惠有两种。一无方
    便惠。二有方便亦有□□□□便。二有
    惠方便。若无方便缚于菩萨。若有惠方便
    □□上来立四章门讫。自下次第依章解释。
    一一释中皆有□□初问次答后结。就释初
    章中何谓已下问也。谓菩萨以谓爱□□
    □□佛土成就众生释无方便。于无相无作
    法中而自调伏释□□□□以而不解。是名
    下结。第二章中何谓下问也。谓不以爱□
    □□□佛土成就众生释有方便。于空无相
    无作法中以自调伏释惠。而不疲厌释解。以
    此准前前缚中亦应释言而有疲厌。所略故
    也。是名下结。第三章中问谓也。谓菩萨住贪
    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释无惠。而殖众德本
    释方便。缚者略而不解。是名下结。第四章
    中何谓也。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
    释有惠。而殖众德本释方便。回向阿耨菩提
    释解。以此准前前缚中亦应言不解回向阿
    耨菩提前略无也。是名下结。上来总名第一
    约就甚深空理以明修智修悲。亦是为上根
    人说法讫。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
    诸法者。此一句总结劝修
    自下第二又复观身。身无常苦空□□□□
    苦无常理以明修智修悲。亦是为中根人说
    □□修智后明修悲
    第三云又复观身。身不离病已下□□□□
    事等以明修智修悲。亦是为下根人说法。先
    明修智□□□文相易见。不具解。合名三对
    修智修悲。文义□□□□成调伏。文殊师利
    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者□□□问言。
    有疾菩萨云云何调伏。如我向说。修智修悲
    是名菩萨调伏义。上来总名第一所修文讫
    自下明其所成。由前修智及修悲故遂得成
    于不住道行。由修智故不住生死。由修悲故
    不住涅??。自下文义亦皆易解。如疏中释
     不思议品者。经中亦名不可思议。通而言之。
    唯是一义。别而言之。非不差异。异相者。据
    真望妄。真外无妄。既不有望。亦无对之真心
    言寂。故名不思议。据妄望真。妄外有真。妄外
    之真情缘叵及。名不可思。口言靡逮□不可
    议。余义如疏广说。前问疾品离过行中明
    其所修。不思议品离过行中显其所成。故
    此品来。就此品中文有□□□□□子念
    座维摩身现不思议德。第二舍利言亦□□
    □□下因身子赞叹维摩口宣不思议事。第
    三是时大□□迦叶伤叹维摩辩出不思议
    人。就初段中文复有□□□明念座。第二
    维摩教诃。第三为其取座。尔时舍利□□
    □□□□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
    当于何座者□第一申子念讫。念座者。由
    前室空故兴。若不空室。念此□□灯王
    妙座无由得至。问曰。何故舍利弗数数
    生念。答曰。此经陶练声闻令其厌小忻大。
    声闻之中舍利弗者智惠第一。明其念即被
    诃。知彼声闻不及。申子智惠尚被诃啧。令
    其余者自鄙狭劣忻求大乘。又复申子聪明
    第一。不念即已。念必显法。为此义故数数生
    念。自下第二明教文中有二。第一正举教诃
    之辞。第二说是已下明说利益□举□诃。夫
    求法者已下次明教也。诃解就教之中□□
    □□一正教是故已下总结。就正教中文复
    有二。第一□□□□□舍相。第二所以者
    何已下明有相者非真□□□□□□□
    中文复有二。初明舍染相。次唯舍利□□
    □□□□□□似求已下明舍净相。论其意
    者。法空理□□□□□□□可得故求法者
    不得于彼染净中求。是故□□□□□解不
    容言路。就彼第二明有相者。非求法□□
    □□征问。所以求法齐舍染净之相者何下
    有十句□□□□释十句经文摄为五对。
    初有两句。一对明有净相者非真求法。后有
    八句四对明有染相者非真求法。就前净相
    一对之中。初句明法生情有情取者非求法。
    后句明法出相有心者非真求法。前句即离
    净心。后句即离相。法无戏论者正明法出情。
    四智非实事同戏论。真中离此。是故言无。若
    言我当见苦断集灭证修道。是则戏论非求
    法也。此明有情取者非真求法。此之□明离
    净心讫。自下一句明离净相。唯舍利弗法名
    寂灭者。此明法离相。安立谛中四谛生灭名
    为不□□□谛离此四相故称寂灭。若行
    生灭是求生灭□□□此明有相心者非真
    求法。四谛之中□□□□□□□□谛无
    为称之为灭。行此生灭非求□□□□□□
    □明有净相者非真求法。自下八句四对□
    □□□□□真求法初有四句两对。明离数
    法。次□□□□□离心王。前离数法中初
    两句一对。明离贪□□□□□明离惠数。
    离贪之中前句无能缘心。后句□□□□法
    名无染者。贪心爱著名之曰染。真中□□□
    □无此明法出情。若染于法乃至涅??。是则
    染着非求法也。若染于法染世谛法。乃至涅
    ??染真谛法。此明有情取者非真求法。自下
    一句明离贪境。法无取舍者。贪所缘境好者
    取恶者须舍。真中离此。故无取舍。此明法离
    相名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此明有相
    心者非真求法。自下两句明离惠数。前句明
    离惠心。后句离惠所缘境。法无行处者。惠心
    取□□□□□处真中无此故无行处。此明
    法出情。若行□□□□行处非求法也。此
    明有情取者非□□□□□□□□□所缘境
    法无处所者。境界之□□□□□□□□
    □法如理中离此处所。是以言□□□□□
    □□□□□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此明有
    心者□□□□□□□句两对。明离数法
    讫。自下四句两对。明离□□□□□□□
    明离七识八识心王。后两句一对明离□□
    □□□□□对中。前句离能缘心。后句离
    所缘境。法名□□□□□□□那识。依旧
    来解。是人我相。今时新义通法我相。阿梨耶
    识亦通人我法我之相。法空理中离此识相。
    故名无相。此明法出情若随相识。是则求相
    非求法也。此明有情取者非真求法。自下一
    句离所缘境。法不可住者。□□□□为识。所
    托名之为住。真中离此故云不可。此明法出
    相。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此明有相
    心者非真求法。自下两句一对明离六识心
    王。前句离能缘心。后句离所缘境。法不可
    见闻觉智者。眼识随生见。耳识随生闻。鼻舌
    身三识随生觉。意识随生知。法空理中此六
    识相并非所□□□□□□□出情。若行
    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
    □□者非真求法。自下一句明□□□□
    □□□□□□□□□识缘境四相迁变名
    曰□□□□□□□□□□□□□为此明
    法出相。若行有为是求有为不求法□□□
    □□□不名求法。上来总名教讫
    自下是故舍利□□□□□□切法应无所
    求者。总结劝修。下复明说□□□□□□得
    十解。初心生空法眼净也
    自下第三明维□□□□□□座。问曰。维
    摩何不直为取座先须教诃。答曰。灯王□□
    □不思议诸佛境界。若不先诃有所得心令
    其舍□□□□无所得观令其行善自分因
    立灯王座□□□□□□此义故先须教诃
    也。就取座中文分五别。第一维摩问文殊座
    处。第二文殊言东方已下示其座处第三于
    是长者现神力已下明取高座来入其小室。
    第四诸菩萨大弟子已下明大众惊讶。五尔
    时维摩诘文殊已下命众令坐。文相易见。不
    劳细解。问曰。十方妙座维摩足知。何不直取
    □□文殊。答曰。欲明寄实不思议德□□□
    □□□□□□谓维摩随近化作。今问文殊。
    文殊实□□□□□□□高座极远能取将
    来故知维□□□□□□□□□闻说获利
    益故。就第五命众坐中□□□□□□□
    利弗已下次命声闻。就命声闻中□舍利□
    □□□□□弗不能坐。第三教其礼佛第四
    明其礼□□□□□□利弗大德罗汉神通
    具足。何故不能坐得□□□□□是世间
    事坐。舍利弗不啻能坐。良以此座灯王如来
    □愿力之所成就。非是小乘神通境界。故不
    能坐。由礼□□佛神力方始得坐。上来因
    身子念座维摩□□□□□□讫。自下第
    二因身子。赞叹维摩口宣不思议事□□□
    □疏科释。有人作问难言。芥子纳须弥。既
    是不□□□□芥子亦是不思议。以不答
    言须弥纳芥子非□□□□□□言芥子纳
    须弥。得是不思议。须弥纳□□□□□□□
    亦可促一劫为七日。可是不思议□□□□
    □□□□答曰。异法辩客纳。以小纳大。不
    □□□□□□□□即法辩延促。是故促
    长延□□□□□□□□为其简并对者。
    如芥子纳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