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古逸部全 >
  • 维摩经疏卷第三

      弟子品第三
    此品之内略以三门分别。一辩来意。二解品
    名。三释文义。明来意者。然圣人冥通权道无
    二居士为众生而现疾。如来亦怀悲而遣问。
    因共往来得通化导利益事广。故此品来。又
    前所明般若大悲与众德合行名为方便。此
    品即彰飞彼二乘诸小菩萨之所能知。今欲
    对之显其胜德使其舍劣修胜。故此品来。或
    可前品之中因凡问疾明化凡法。此品之内
    因圣问疾明化圣法。教圣之中先教声闻。故
    此品也
    第二释名者。佛具胜德名天人师。声闻等亲
    蒙佛度称为弟子。此乃师徒弟子相对得名
    也。又云。学在佛后名之为弟。从法化生称之
    为子。所命之人是其弟子。就此题章名弟子
    品。若依无垢称经云声闻品。若言弟子品恐
    同菩萨也
    第三释文义者。就此文中三门分别。一约相
    显失分别。二就行相始终分别。三随文释义。
    初显失分别者。此中有五百声闻行。即五百
    法门。文中略故但明其十。此十即是声闻之
    人所得之法。今对大乘并是其失相云何。初
    舍利弗声闻人中智惠第一。以其不达常寂
    三昧。是故致呵。二目?b连神通第一。以其通
    不现前说法不当故亦被呵。三大迦叶头陀
    第一。以无平等大悲所以被呵。四须菩提解
    空第一。以其不得平等大空故亦被呵也。第
    五富楼那辩才第一。以其不达深远根性故
    亦被呵。六迦旃延解义第一。以其不达实相
    深义故亦被呵。七阿那律天眼第一。不与无
    相智惠合行故亦被呵。八优波离持律第一。
    不能观空灭罪故亦被呵。九罗持戒第一。以
    其不达无利出家故亦被呵。第十阿难多闻
    第一。不了如来法身功德故亦被呵。此十并
    彰弟子失也。二约行相始终分别者。一舍利
    弗修不住行。以其此人舍俗归林除乱取静。
    今教不住取舍行会中道。云不住行也。二目
    连修入证行。以其目连通不现前说法不当。
    教修二空契证真理。名入证行也。三大迦叶
    修助道行。以其此人舍富从贫未会平等。教
    修等观助成菩萨。云助道行也。四须菩提修
    大空行。以其善吉见有邪正未解真空。所以
    教修等观不取邪正之相。云大空行。五富楼
    那修说法行。以其此人不观根欲说法差机。
    教知根性称其所宜利无不普。云说法行也。
    六迦旃延修生解行。以其此人数演五法乖
    其实相。教离分别之心契会无相之行。名生
    解行也。七阿那律修起通行。以其那律有相
    天眼见境未明。教修无相天眼契悟不二。云
    起通行。八优波离修灭恶行。以其此人不能
    观空灭罪教修无相忏悔罪垢不生。名灭恶
    行也。九罗[目*侯]罗修出家行。以其覆障不达即
    相无相真实出家。教修离相平等真实出家。
    云出家行也。十阿难修法身行。以其欢喜不
    了如来法身常住。教修出世无为功德永离
    生灭之心。云法身行
    第三释文义者。文别有三。初明维摩寝疾之
    意以为起问由致。二佛知下正命问疾。三如
    是五百已下总结类显前中。尔时维摩诘自
    念寝疾于床者。尔时者生念时也。长者维摩
    结起念人也。自念寝疾于床者正兴念心。然
    此念意念待圣问非念为病。良以维摩悲物
    情深待问若渴。故兴此念。维摩现病专精为
    物。心虽为物得佛影响化事方成。故念自已
    寝疾于床。于者于也。世尊大慈宁不垂愍者。
    佛具众德为世钦承。故曰世尊。慈中之极余
    莫能加。称理而成岂非大也。宁者能也。愍者
    怜也。维摩自云。我之小子悲心尚劣犹为物
    缠?。况佛高人能不垂怜而遣问也。佛知其
    意即告已下第二正命问疾。以其时会得盖
    在今故令往问而不可止。然下文中据其正
    使理归文殊而命余者略有三意。一为彰如
    来心等不偏所以通告。与涅??中并告大众
    令问相似。第二为欲广寄众言显维摩德尊
    故须通告。命不堪彰其德尊告命堪者显其
    德妙。第三为欲广寄众言以显维摩所说之
    法故须通告。故下文中先告不堪彰昔所说
    后告堪者明今所说。是以通告就弟子之中
    人别有十。先命舍利弗者。以其为使不易非
    通人之不可身子神惠超绝故先命也。智度
    论云。王舍城内有大论师名摩陀罗王。以聪
    明封赏一邑。其生一女。眼似舍利鸟。即以为
    名。亦名?鹭子。因?鹭鸟以彰其号。时南
    天竺国有大论师。名优婆提舍。头戴火盆谓
    物愚?铜叶叶腹恐诗书溢出。即打论鼓。国
    人皆集欲定优劣。摩陀罗路见斗牛知彼胜
    我。于是入众论难便堕负处。群臣共议夺其
    封邑以赏提舍。摩陀罗语提舍言。王以汝聪
    明封赏一邑。我以女为妻。后时女有娠忽然
    夜梦。梦见一人。身被甲胄手执金刚杵摧破
    一切山。然后在一山边立。寤已即向夫说。其
    夫解曰。汝当有娠。所怀必男。身破甲胄者。此
    儿必有厚德。手执金刚杵者。此儿聪明有大
    智惠。摧破一切山者。此当作大论师破一切
    论义师也。然后在一山边立者。当伏应一人
    以为弟子。其母从有娠来神智非常。昔与兄
    论义兄恒得胜。自妹有娠兄便论屈。即知儿
    智勋母聪?薄D晔计咚晔??蠊?新垡宓?br> 一。从佛出家。弟子之中智惠第一。故余经
    论中赞叹舍利弗。唯除佛如来一切众生类
    智慧及多闻欲比舍利弗于十六分中不能及
    一。即先告之。何故先告。以其惠胜为是先
    告。问曰。前说声德劣故佛先告。舍利既是弟
    子中胜。何故先告。解云。舍利惠行虽上余行
    劣他。故得先告。若如此者。余之九人德有优
    劣。亦应先告。如此论量理即不通。但是大
    圣导引多方应告即告。何有先后。文中有四。
    一命问疾。二辞不堪。三释所以。四结不堪。下
    文例尔。初命可知。第二辞不堪者。皆举往昔
    屈辱之事彰已不堪。非谓此念以有斯耻也。
    然佛是大人发言如印而不可违。何故致
    辞者但为佛使。必须达人。忆昔被呵默不能
    报。今惧此失。恐有辱尊之丑。故下诸人皆致
    辞也
    第三释中义别有二。一出昔日被呵之事。二
    时维摩下明得失教呵之相。呵去其失教修
    其德。前中所以者何一句总自征责。佛令问
    疾者何若作世尊问意。汝是弟子我使汝问
    疾所以不去者何自征问。下例皆有二意。忆
    念已下正出呵事。曾于林中宴坐树下者。声
    闻修定必托静缘不知寂定离诸缘。故身子
    虽获罗汉法执未亡。见有身意患身劳烦故
    欲隐形于林。见心动乱复欲藏心于定。以
    有身意取舍未融。所以被呵。良由未悟法空。
    见外六尘为能扰。执内六根为所扰。故托林
    取静避于外尘。宴者默也。默坐树下安心坐
    禅故云宴坐。第二教呵义中文分三节。一呵。
    二教。三诘。不必是坐为宴坐者此呵失也。失
    有六种下教文中翻成六德。以其身子树下
    坐禅得身心相故隐身于林藏心于定。虽欲
    隐藏翻成显现也。此未全非故云不必生云
    不言非。是但不必是不言非是者。二乘坐
    法乃可体。然但不必是者未是大乘真极坐
    法也。庄云。必是有所得住着坐也。身子见
    有散可辨见静可欣。故今责云不必是坐为
    宴坐也。若约行辩舍利起不住行。以其此人
    舍俗归林以为寂定。今教不住取舍。方为大

    不于三界现身意下第二翻失显得正明教
    也。教相有六。一等身心破得身心相。二凝
    静乱破取静乱相。三融真俗破取凡圣相。四
    亡内外破取内外相。五泯邪正破取邪正相。
    六齐缚解破取缚解相。前中不于三界现身
    意者。第一等身心也。远云。欲色无色界是三
    界。凡夫于欲色两界受色形果名为现身。在
    无色界受心法果称为现意。菩萨了三界虚
    妄但是心作证实除舍无处可在。所以不于
    三界地中而现身意。是为宴坐。满云。声闻得
    身心相。所以隐身林间藏心在定。虽欲隐藏
    翻成显现。大士悟三界身意其性本空。不取
    不舍不现身意。名宴坐也。又云。五根空故意
    不现也。身意性空。是真坐禅也。肇云。法身
    宴坐形神俱灭。道绝常境视听所不及。岂复
    现身于三界修意而为定哉。身子以犹有世
    报生身得其身相。以人间为烦扰故隐身于
    林藏心于定。虽欲隐藏以自显现。未能形神
    无迹取舍两亡。何以走长衢而避影煎流水
    以求冰。被呵之由良为于此。不起灭定现
    威仪者。第二凝静乱。二乘之人患心劳虑。暂
    止心想名为灭定。由本识持色身不坏。六识
    灭故不能起动。所以然者。声闻威仪意识引
    起。入灭定时意识灭。故于四威仪舍之入定。
    菩萨不尔。寂而常用。静乱不殊。何以故。以无
    心故不起灭定。无心心而现威仪。如如意珠
    无心分别自然能雨一切宝物。但可以神会。
    难以事求。出入无二是为宴坐。智度论云。普
    花言。汝信受一切法常寂灭相否。舍利弗言。
    我信此事。普花言。诸法常寂无有体也。或可
    菩萨入灭定。虽无六识有平等性智。引起色
    身能现威仪。二乘灭定无平等性智不能现
    威仪也。肇云。小乘入定即形同枯木无运用
    之能。大士入实相定。心智永寂而形充八极。
    顺机而化应会无方。举动进止不舍威仪。是
    真宴坐。不舍道法理凡夫事者。第三融真俗。
    远云。戒定惠等是圣道法。贪嗔痴等是凡
    事。小乘未证法空。见有或业。有而可畏。段
    已入圣不能现行引导众生。菩萨了空知有。
    如幻处而无畏。现行教化。染净无二。是为宴
    坐。又由大士具根本智恒观真如。名不舍道
    法。后得智中与物和光。教化众生现凡夫也。
    又云。后得智中心常入定不舍道法。大悲心
    中现起烦恼教化众生。故云现凡夫事也。满
    云。声闻不能即净有垢。障隔生死不能处中
    化物。大士善恶齐止真俗同观。故能处于中
    道而现凡夫事也。故下经云。示受于五欲明
    现凡夫事亦复现行禅。名不舍道法。此化用
    言也。理实大士不见有道法异于凡事。一相
    无相平等无差别也。心不住内亦不在外者。
    第四内外。六根是内。六尘为外。声闻入定心
    即在内。出即在外。内外未均。体非是定。菩
    萨悟内外本空相生非有内外平等。是为宴
    坐。故下经云。不念内外行于平等。或可真
    谛是内俗谛是外。二乘执有真俗心游内外。
    菩萨了真俗俱空故不住内外也。又云。依他
    是内。遍计是外。小乘不了能所取空心游内
    外。大士知内外性空。所以不住内外也。于
    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者。第五泯邪正。
    远云。五见非一名为诸见。身见边见邪见戒
    取见取。凡夫恒起不能入正。二乘修正不能
    入邪。菩萨现行教化众生故无所动。虽现同
    邪内心恒正平等。是为宴坐。故下经云。八万
    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
    以此法而作佛事。肇云。小乘不能即邪为正。
    要须断见修道。大士通达诸见。与道品无异。
    故不离见行于道品。故下经云。住正道者不
    分别邪正。又云。凡夫滞有。二乘乐空。诸见为
    缠。舍之方脱。菩萨悟见本无其由。空花水月
    见体常空。即道品也。不断烦恼而入涅??者。
    第六齐缚解。庄云。二乘要断烦恼方入涅??。
    菩萨了烦恼性空本自不生。今何须断。既无
    烦恼可断亦无涅??可入。对彼断入故云不
    断而入。是真宴坐。远云。随化现起贪嗔痴等
    故名不断。内心恒寂名入涅??。智者云。此有
    四句。一不断不入是凡夫人。二断而入是二
    乘人。三断而不入是通教菩萨。四不断而入
    是圆教菩萨。今约第四门也。问。不断烦恼而
    入涅??四种涅??之中是何涅??。答。入无住
    处涅??。所以得知。净名以二乘人断烦恼而
    入涅??即证有余无余二果。今明菩萨不同
    于此。现起烦恼利益众生。内证涅??而无所
    着。故无垢称经云。不舍生死而无烦恼。虽
    证涅??而无所住。是为宴坐。自性涅??凡夫
    亦有。恐同于彼是以不说。有余无余。声闻亦
    得。恐滥二乘亦不说证。又解。前胜益有三
    义。一自性涅??本来清净。不由断惑等得。所
    以不断而入涅??。第二是无住处。顿悟菩萨
    留随眠或故云不断。证无住处故云入涅??。
    第三入有余涅??。二乘入有余要须断烦恼。
    渐悟菩萨了烦恼性空。虽断烦恼无所断。不
    同二乘以断为断。证有余故名入涅??。若能
    如是坐者佛所印可者。上来教呵讫
    此下第三总结。具上六德平等宴坐圣共同
    遵称可佛心。故云印可。此句结德。时我世尊
    默然不能加报者。上人境界非己所知理出
    情外故云不能报也。此句结失良由。向来教
    呵并明得失俱说。故今双结者。欲令时众同
    其得也。故我不堪下第四结不堪也
    佛告目连者。目连是姓字。拘律陀父为无子
    因求拘律陀树得生此儿。因以为名。依问疾
    经。目连翻为菜菽其父好食此物。故以为名。
    依部执论翻为胡豆。是王舍城辅相之子。先
    与舍利弗同事那若。心专求道而无所得。疑
    谓无法。那若临终病卧微笑。二人请问。师
    何笑也。那若答曰。五念世人恩爱所缚。其南
    天竺国金地国王身死火殡。夫人恋忆投火
    而死。吾为是笑之。二人私记。那若死后有商
    人人从金地国来。二人访问如那若。语二人
    便云。师定得道。但我非是法器。遂共立契。
    若有所得必相告语为要。后佛初出世。??
    比丘入城乞食。舍利弗见之进止异常知有
    胜师。舍利便问言。汝师是谁。??答言。是
    大沙门。舍利重问。汝大沙门。何所宣说。??
    答言。诸法因缘生是大沙门说。诸法因缘灭
    是大沙门说。舍利闻之豁然悟解。即于言下
    道证初果。回至本处。目连闻之亦悟初果。二
    人各将二百五十弟子投佛出家并得罗汉。
    弟子之中神通第一。使不可废故命之也
    文四同前。第二辞不堪中。以其目连智障未
    遣不能即事无拥。通不现前。说法不称。是以
    被呵
    第三释中所以下总征。忆念下别。别中有三。
    一出昔日被呵之事。二时维摩下明其教呵
    得失之相。三明说益。为诸居士说法者。经虽
    无文以理言之应说施戒修福等事或说小乘
    生空法等。小不应大。所以被呵。谚云。白衣
    居士久发大心。目连不识根机为说小法。法
    药差故。故被呵也。就下教诃相中。先诃后
    教。诃中不当如仁说者。居士应闻大乘实相
    乃说有相之法。一说不应法。二说不当机。此
    二不当具有四失。一不知根。二不达深义。三
    阙于大悲。四不报佛恩。若约行辩目连修入
    证行。以其此人说施戒等法不随真法。今教
    二空也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者。第二以理正教。于中
    有二。初约所说法体以教。二夫说法者无说
    无示下约就能说仪式以教。前中有三。初总
    次别。后以理返责。初云夫说法当如法说者。
    当如大乘实相法说法。无众生下第二随法
    别教。于中且约五阴十八界门而演说之。余
    类可知。先就五阴明法离相。法无我所下就
    十八界明法离相。众生起计多执二处。前五
    阴中句别有十。约义唯二。前之四句明人无
    我。后之六句明法无我。人无我中四句何别。
    宣说阴体以为神主。名之为我。和合之中计
    有定实。以此而生说为众生。相续之中说有
    神性。任持不段。名为寿命。作用之中立有主
    宰说之为人。破相显实故无我人众生寿者。
    故胜?经说如来藏者。非我非众生非寿命
    非人。法无众生者。远云。正明理无。谓于实
    相法中无有众生。所无有三。一无横计神我
    众生。二于假名众生之中无有定性。三无假
    名众生之相。此等皆是虚妄分别相有理无
    余门类尔。离众生垢者破情显理。取我之心
    名众生垢。真法之中无此我心名离众生垢。
    以无垢心故无众生也。藏云。众生者阴界入
    等诸物和合而生以为主宰。法者实相。实相
    之法本无众生。若见有众生。即乖于实相。故
    称为垢。若悟实相。则其垢自离也。若依无垢
    称经云。先云。无我。后云无众生。所以然者。
    外道凡夫先计身中有我后执有众生。以此
    理推无烦致。或广如无垢称经说也。法无有
    我者。远云。正明理无。亦真法中无三种我。准
    前可知。离我垢者破情显理。义同前解。此两
    句中破情显理后两句中破相显理也。肇云。
    欲明无有我。非谓有无我。又云。法无我者。执
    有主名之有我。然我不同。有其二种。一者分
    别。二者俱生。分别我见有其二种。一依邪
    教外道所起。二依邪思惟内道所起。此二我
    见体性不善。亦通隐没无记。唯在第六识中
    有。俱生我见亦有二种。一在意识。性是不
    善。亦通有覆无记。二在末那。性唯有覆无记。
    此二种我悟真法时悉皆求离。故云无我也。
    法无寿命者。远云。正明理无。亦真法中无三
    种寿。准前可知。离生死者破相显理。若真
    法中有其生死故可就之说有寿命。既无生
    死。就何说寿也。满云。生居命前。死居命后。
    中间相续连持不段。故称名命。百年之期名
    之为寿。生死性空则无寿命。法无有人者。远
    云。正明理无。亦真法中无三种人。准前可
    知。前后际段者破相显理。有为之法前后相
    起。前为前际后为后际。若真法中有此二际。
    则可就之以说于人。真中无此。就何说人。于
    情为有。于理实无。翻情显理故称为段。非有
    所除也。释论云。不忍作恶行人法。故名之为
    人。行因得果往来生死永无朽灭。故外道谓
    之为常。前际既段。无人造因。后际亦段。无
    人受果。前后既段。中间亦空。何有人也。无垢
    称经云。法无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与人义
    相似也
    法常寂然下第二有六句明其法空。初二离
    相。次二离名。次有一句结前离相。末后一
    句结上离名。初两句中前之一句正明离相。
    后之一句破去心缘成前离相。就初句中法
    常寂然者。远云。真性不动故曰寂然。灭诸相
    者破相障寂四相五阴等是相也。真中本无
    名灭。诸相有相即不寂。相灭即寂矣。其由无
    法可生无法可灭故云寂灭也。谚云。真如佛
    性如来藏等实相法也。常寂然者。是等诸法
    性出自古体真无超作故云寂也。灭诸相者。
    本自无相。灭何所灭。正以非相为相。强称
    灭也。亦可法者一切法也。法若有相即非寂
    灭法。何以寂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
    故者。缘是心缘。相从心生。心若不缘。即相自
    空。能所俱寂。故离相也。法离相者。远云。正
    明理无。于真法中无五阴相名法离相。无所
    缘者。破相显理。若真法中有相可缘不名离
    相。于真法中无相可缘。故法离相。以无所
    缘能缘亦无。能所俱寂。所以离相。又云。法无
    相者无贪着之相。真法之中既无所缘。亦无
    贪着能缘之相。故无垢称云。法无贪着无所
    缘故。次两句中前一句破名破说。后一句破
    去心觉成前离说。就初句中法无名字者。远
    云。正明理无。谓真法中无有妄想所立名字
    言语段者。破去言说显成无名。名是言本。以
    无名故言语不生。故云言语段。举言语段成
    名无也。此解不然。何处名为语本。只可言
    为名本也。言语是名字之本。真深离言。岂
    有名字也。法无有说者。正明理无。于真法中
    言语不生。故无言说。离觉观者。破情显理。觉
    观言因。以真法中无觉观故言语不生。故无
    言说。?思名觉。细思名观。此皆情相。真法
    出情故无觉观。问。初禅有觉有观。中间禅无
    觉有观。二禅已上无觉无观。与此真法离于
    觉观有何差别。答。真法性灭本自不生。所以
    云无。二禅已上对治不超云离觉观也。法无
    形者正辩理无。谓真法中无阴形相。以此结
    前离相之义。故说无相。如虚空者类以显之。
    真法离相如世虚空故言如空也。法无戏论
    者正明理无。理外名言悉成戏论。真法离此
    名无戏论。以此结前离名之义。故说无戏论。
    毕竟空者释以显无。理绝言论云毕竟空也。
    上来就阴明法离相
    自下第二就十八界明法离相。文中一十九
    句。义分为二。初有一句明人无我。后十八句
    明法无我。就初句中。法无我所者正辩理无。
    谓真法中无我及所。义如上解。离我所故释
    以显无。下法空中句虽十八相从为三。初有
    六句。明六根空。法无动下五句明六识空。法
    离好丑下七句明六尘空。初六句中。前三破
    相后三即实。就前三中。初句约识以明根空。
    第二约尘以彰根空。第三约因以显根空
    就初句中。法无分别者正辩理无。于真法中
    无有六根。生识了尘名无分别。离诸识故者
    释以显无。于事分齐六根生识。真法之中无
    此识。故名离诸识。以离诸识故无分别也。又
    云。无分别者。真法之中无有三种分别。一者
    自性分别。二者随念分别。三者计度分别。自
    性分别者。谓于现世所缘诸行自相行分别。
    随念分别。谓于昔曾所受诸行上追念行分
    别。谓于去来今不现前强思构行分别。八识
    中唯第六意识具上三分别。自余七识唯有
    自性分别。以缘现在故。或可第七末那亦有
    计度分别。计度执我故。若论体性。依杂心论。
    计度分别以惠为体。随念分别以念为性。分
    别为觉为性。真法之中既无虚妄八识。所以
    无此分别也。法无有比者正辩理无。相尘并
    对名之为比。真法无此称法无比。无相待者
    释以显无。以无根尘相形待故说为无相待
    也。或可有无相比。万法无性何得有待。故
    显无。有既不有。无何所无有。有无并空故无
    相待。如无名指。形长为短。望短为长。性非
    长短。如是真法体性自空有无性离。故无相
    待。故中论云。若法待因成。是送还成待。今即
    无因待。亦无所成法也。法不属因者。正明
    理无。于事分齐果从因起。以因摄果名为属
    因。真法无此名不属因。不在缘故释以显无。
    亲生名因。疏而助发称缘。如世谛法。种子为
    因地水为缘。芽果得生。有缘可在。即可对之
    说其属因。无缘可在。知复对谁说为属因。或
    可。缘者因之别称。言不在缘。当知犹是不在
    因也。不能重言彰不在缘。生不离缘目之为
    在。真不假缘故曰不在缘。故不属因也
    自下三句约真如法性实际三义以显即实。
    此三何异。于真法中空名为如。有名法性。非
    有非无说为实际真。云何空。离相离性。云
    何不空。具佛法故。起信论云。一如实空以显
    法体。空无妄故。二如实不空。次显法体。具
    足无漏性功德故。云何复名非有非无。有无
    同体住真实也。又云。法性真如实际此三皆
    是实相异名。如实不变名。如是诸法因名为
    法性。穷其际畔称实际也。初中法同法性者。
    当相正辩。如来藏中一切佛法名为法性。所
    辩真法与彼一体。一而不异故说为同。入诸
    法故者释以显同。入犹顺也。由顺诸法故同
    一性。此诸法等即是无漏性功德法。非是五
    阴事法也。故无垢称云。法同法性入法界故。
    问。法体既一。云何名顺名入耶。答。体性虽
    一义门恒别义别体。同得云顺入。下皆同尔。
    法随于如者。远云。当相正辩不异真如义也。
    法界虽别。空理不殊。故说为如。所辩之法顺
    彼如理故名为随。此与如一。何故言随。义
    如前解。门别体同故得说随。前同此。随言左
    右耳也。无所随者释成随义。以于有法无所
    随故。故随如也。或可。非但不随于有。亦不随
    于无。离有离无故随如也。又云。若便如外
    有法即有所随。一切皆如无所随也。法住实
    际者当相正辩。际谓际畔处之别称。穷尽之
    处名为实际。所辩真法即于实际名之为住。
    前随此住亦左右耳。诸边不动释成住义。不
    为有无二边倾动故住实际也。故智度论云。
    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远离
    于四句。谈云。实外有妄即是边是动。即妄恒
    真故无边可动也
    自下五句明识空中。前二破相。后三即实。前
    两句中初句约尘以明识空。后句正就识体
    明空。初句中法无动摇者。正明理无。六识
    之心往来取尘名为动摇。真法常住不同于
    彼名不动摇。不依六尘者。类以显无。不同六
    识依六尘生故无动摇。或可。妄识取境为尘
    吹心名为动摇。真心离念虽缘万品缘无所
    缘故无动摇也。法无去来者。正明理无。六
    识之心三世流转名为去来。去是过去。来是
    未来。真法离此故无去来。常不住者。释以显
    无。现在名住。若便真法曾住现在故可对之
    说去说来。法无现住。知复望何说来说去。此
    二遣相下三即实。法顺空者顺空门也。随无
    相无相门也。应无作无作门也。依中边论。空
    有三种。一无体空。即分别性一向无体。二不
    如空。即依他性缘生不实不同分别一向无
    也。三自性空。即真实性即上二性无相无生
    为自性空。无相亦三。一无人相。二无法相。
    三无执空分别之相。无愿亦三。三相空故故
    无三愿。同一无性故名顺空。即随即应绮互
    言尔。类通万法悉入三空
    自下七句明尘空中。初有四句正就尘体以
    说其空。次有一句约根辩空。次有一句约就
    尘体以明其空。末后一句约识彰空。就初句
    中法离好丑者。远云。明离相也。于事分齐尘
    有美恶。美名为好。恶称为丑。真法离此故无
    好丑。庄云。善法为好。不善为丑。法无善恶。
    有何好丑。?痹啤J抵俏?谩N廾魑?蟆U娣?br> 性空。何好何丑也。法无增损者。远云。明离
    尘用。顺益名增。违情称损。真法离此名无增
    损。?痹啤H羯?丛觥H裘鸺此稹7ㄎ奚?鸸世?br> 增损。庄云。无相真法有佛无佛。其性常住
    无有二相。如来说法普度众生。灭尽法亦不
    减。涅??亦不增也。法无生灭。法无归者明
    离尘体。六尘之体有起有尽。说为生灭。属
    人曰归。真法离此故无生灭亦无所归。又云。
    生灭从缘而无体性。虽生不生。虽灭不灭。法
    若有生即归于灭。以其无生故无归灭也。法
    过眼耳鼻舌身心者。约对六根以明尘空。于
    事分齐六尘是其六根所行。二乘不名为过。
    真中无尘。眼等不及故名过。法无高下常住
    不动者。还就尘体以辩其空。于事分齐尘有
    胜劣。上地尘胜为高。下地尘劣为下。三界
    俱空。真法离此故无高下。又在圣不高。居
    凡不下。以法性平等体无高下也。生死为下。
    涅??为高。空法之中无生死故无下。无涅??
    故无高也。常住不动释无高下也。法离观行
    者。约识辩空。于事分齐尘为识缘。不离观行。
    于真法中无尘可缘。是故名离一切观行。问。
    真法既离观行。无分别智岂不缘如。答言。离
    观行者。谓离凡夫二乘有相观心缘真不及
    所言离。若望真智缘亦不离行也。或可。无分
    别智虽复缘如亦离观行。何以故。智证如时
    不取如相。所以言离。或可。智虽缘如。缘无
    所缘。亦离观行也。上来别教也。法相如是岂
    可说乎者。以理返责牒前所辩名法也。是名
    相俱绝心行亦无。岂可宣说。上来约就所说
    法体以教
    自下第二约能说仪式以教。于中有三。一说
    仪。二离失具德。三劝说。初说仪有二。一法。
    二喻。法中无说无示者。远云。明无说人。将
    言对法名说。宣法对人名示。理中无此名无
    说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明无听人。以耳对
    言名闻。以闻解法名得。理中无此名无闻得。
    谚云。夫说法者明法非无。无说无示彰法非
    有。非有故离常。非无故离段。非有非无即离
    段常。是名正说。其听法者明法非无。无闻无
    得彰法非有。非有离常非无段。离段常名曰
    正闻。又云。说时离言故云无说。以法示人。实
    法性空。示无所示。故云无示。无闻无得者。常
    闻正法。以法体空故曰无闻。依闻而证。证得
    实法。法体性空。得而不得故名不得。测云。实
    相法体无名故不可说。无相故不可示。不可
    说故无闻。不可示故无得也。又云。宣说诸法
    无有实说故称不说。以法示人无有实示故
    云无示。耳闻正法无有实闻故名无闻。解心
    得法无有实得云无得。此离遍计情执也。故
    无垢称经云。夫说法者一切皆是增益损减。
    其听法者亦复皆是增益损减。庄云。论说法
    之人多有示之心。听法之徒并有闻得之相。
    今言说法之者无说无示。终日谈论未曾有
    说。终日诲导未曾示人。非是杜口不说不示
    也。其听法者无闻无得。终日听法而未曾闻。
    如海吞流。未曾有得。非是塞耳不听以为无
    闻。非是都无所获以为无得。良由闻者毕竟
    净也。故思益经云。若有菩萨于此众中作是
    念。今说是法。当知是人即非听法。所以者
    何。不听法者乃为听法也。譬如幻士为幻人
    说法。当建是意。说法者此举喻况譬如幻士
    明无说人。为幻人说法明无听者。非谓法无
    名相即无说。听之者人我性空。谁为说。听之
    者当建是意。如幻士为幻人说也
    当了已下第二明其说法之德。翻前四失以
    明四德。当了根者。第一彰说法人知根之德。
    明了众生根利钝故。善于知见者。二明证法
    之德。证深法故无所?碍。大悲心者第三明
    大悲之德。善为众生演大乘故。大乘之法拔
    苦尽原。所以成悲也。报佛恩者。四明报恩之
    德。善教众生发菩萨心自致成佛。成佛即有
    法。有法即化众生。是其僧宝展转相教。故
    名三宝不段即报佛恩也
    然后说法者。第三识仪离失劝如法说也
    维摩诘说是法时者。上来第二教教呵竟
    此下第三明八百居士发心。是其教益我无
    已下第四结不堪也
    佛告迦叶者是性。翻为饮光。饮光是古仙名。
    此仙身有光明能饮诸光令不现前。故以为
    名也。其人是饮光仙人种族。即以为名。又
    自身金色亦有光明。是王舍城婆罗门种。其
    家巨富。妇名婆仙。其人昔于迦叶佛时作装
    像师时。有一女持一金珠寄此像师修营佛
    像。由斯福善恒相逢遇。今值佛出世还为夫
    妻。身并金色。在俗无欲。同皆出家齐得罗汉。
    迦叶在日常与如来对坐说法。佛灭度后所
    有法藏悉付迦叶。迦叶后时结集三藏竟。至
    鸡足山入灭心定。全身不散。后弥勒佛出世
    之时以足案山而出。在大众中作十八变度
    人无量。然后灭身。未来成佛号曰光明。弟子
    之中头陀第一。以无平等大悲具有四失故
    被呵也。文四同前
    就其第三释所以中。初征后释。所以言我不
    堪问疾者何忆念已下广释所以。就中。有二
    一出昔被呵之事。二时维摩下明其教呵得
    失之相。前中贫里而行乞者有四义。一者迦
    叶本为慈心行。于头陀福利众生。以其贫者
    先不殖福招此苦报。今从贫乞令离贫苦。二
    迦叶是大声闻得灭尽定。供养之者皆得现
    报。今愍斯长苦。所以从乞。三富者嫡奢难
    化。贫者受导易从。四若从富乞即有名利之
    嫌。今从贫乞即念少欲之行。故从贫乞
    第二教呵相中先呵后教。时我世尊已下迦
    叶闻法发心呵中。有悲心而不普者。舍富从
    贫。欲使贫者得富。不觉富者还贫。故非普
    也。就正教中大文有两。一者正教翻失显得。
    二如是食者已下以其德故施受二人俱获胜
    益。前中初先翻彼四失即成四得。然后食下
    一句总结。前中言四失者。一取食相。二畏境
    界。三见邪正。四心不普。初取食相中自有四
    失。一不平等。二不为不食。三不为坏和合相。
    四不为不受。住平等法应行乞食者。翻其初
    失欲食。令学者为证清净平等法身而行乞
    故。然后可食下诸句中类同此释。或平等有
    四。一人平等。众生普视。二法平等。真如佛
    性。三心平等。须发普心贵贱等观。四行平等。
    须发普行贫富同乞。今此文中约行平等也。
    不食故应行乞食者。谈云。翻第二失。真体离
    缘涅??平等不假于食。应以此心而行乞食。
    若然即终日食终日涅??。其道无二也。庄云。
    旧诸师解不食即涅??。为涅??故行乞食。释
    还成他义。小乘人乞食并为求涅??急如火。
    若作此呵。未成呵责。今此文意皆以实相平
    等折彼执心。今明即食为不食。汝若能无所
    食乃可取食。为坏和合相应取揣食者。谈云。
    翻第三失。阴界入等名和合相。虽取揣食为
    坏生死五阴身故。唯求离相清净菩萨故行
    乞也。庄云。三尘假合成其段食名为和合。汝
    能了食无所食。即是坏和合也。故无垢称云。
    为欲坏彼于食执故应行乞食也。为不受故
    应受彼食者。谈云。翻第四失。法身常住不受
    生死身也。应以此心而受彼食。若然即终日
    受食而不曾受也。庄云。如受食时了食性空。
    受无所受也。故无垢称云。为欲受他所施食
    故应从乞食
    以空聚想入聚落者。第二呵畏境界相翻失
    显得。于中有二。初句总教。所见色下第二别
    言。聚落者村坊城邑白衣住处名为聚落。迦
    叶乞食必入聚落。见有贫富即舍富从贫。今
    观聚落性空众生非有。何为舍富从贫畏而
    不入。若然即终日聚落终日平等也。别中约
    就根尘等法以理正教。以声闻人未证法空
    见尘是有对之起怖故。教令观空。于乞食时
    多于六尘而生诸结故须教观。此文之中于
    六尘境依法各异。于色尘境教观根空而为
    对治。于声尘境教观境空而为对治。于香味
    两尘教观识空而为对治。于触尘境教观能
    取所取性空而为对治。于法尘境亦教观境
    空而为对治。一相如此互从皆得。所见色与
    盲等者。夫入聚落必有见闻。凡夫见闻即空
    诸结。二乘见听怖以六尘。令双[厂@干]凡小故辩
    菩萨法也。盲人无根于境不着故不分别色
    形美恶。故无达顺。行者观眼从因缘生无性
    故空。即识不生。故无分别。故下经云。若知
    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即寂灭安住其
    中。非是闭目不见名为盲人。常对四色而不
    取相故是如盲。譬如五指涂空。空无像现。眼
    亦如是。虽对色尘了眼性空见无所见。故如
    盲也。若约互从因缘和合眼能见色。今观眼
    空。识亦非有。识性既空。识即不生。三法体
    空即无分别。所以如盲也。故法句经云。眼自
    不见。属诸因缘缘。非见性眼即是空。色属
    眼时名色为色。若眼性空。色亦无实也。所闻
    声与响等者。声从缘生。无有自性。无性即空。
    与响何异。所嗅香与风等者。香随风转。自体
    不实。既譬如风不空何也。又云。风行香林无
    心分别。行人亦示了识性空。虽复嗅香竟无
    别也。远云。风事浮?人多不着观。香似彼故
    无贪着也。所食味不分别者。六味缘生根非
    自有。妄识体空何所分别。远云。瓢杓无心虽
    在诸味不生分别。行者应尔。当如瓢杓不生
    分别。受诸触如智证者。如圣人证果之时理
    无能所。行者亦尔。观身空故无其能触。境空
    故无其所触。能所双亡故如智证也。知诸法
    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者。阴界入等名为诸
    法。法体性空故云如幻。从缘而生故无自性。
    无自性故亦无他性。自他既无即不共生。所
    以不然。不无因故。故不灭。又云。不无因者。
    有因当不生。无因依何生也。既无有生亦无
    有灭。故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
    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又云。无自性者籍缘
    生也。无他性者自因生也。本自不生者谓无
    作用也。今即无灭者缘生似有也。对法论云。
    自种有故不从他生。待缘生故非自作。俱无
    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不无因也。又云。释
    有三义。一总。二即。三相待。总者诸法当分无
    不是自。但言无自即以总破诸法使无他也。
    即者举他望自。自即为他。今既无自即亦无
    他也。相待者自他相待。既明无自。更待谁
    说他。故前明无自。此明无他也。法本不然。
    今无灭者然犹生也。解有三义。一约圆成。二
    空真如性无生灭。故云不然不灭。二依他从
    缘而生。生即不生。从缘而灭。灭无所灭。故称
    不然不灭。三约遍计。愚夫横计当情似有。体
    性本空实无生灭。故云不然不灭也
    若能不舍八邪已下。第三呵取邪正翻失显
    得。远云。声闻独善故舍八邪入八解脱。菩萨
    兼利随物视同故不舍八邪入八解脱。谚云。
    言八解者翻八正道以为八邪。谓邪见邪思
    惟邪语邪业乃至邪定。入八解脱者遂翻八
    邪以为解脱。谓正见乃至正定。亦可是彼内
    有色相外观色等八解脱也。邪正既异。云何
    不舍于邪而入正也。是大难解。有人云。谓
    诸佛菩萨虽自正证而以大悲应同于邪故云
    不舍。如此释者大成猛狼。既云应同久已舍
    竟。云何不舍。又此文中呵彼凡小不达法空
    心有取舍。呵之欲令学于大乘平等真观。何
    得乃就应同者释。都不相应。今解云何。净名
    妙契真如体非邪正。妄情分别谬见是非。如
    此惑与理相违。悲伤不已。今正教之观。此邪
    倒从妄心起。心尚非有。妄依何生。达妄体空
    即真解脱。理既不居邪正。岂有缚脱之名。今
    已无邪可舍名入解脱也。又云。二乘舍八邪
    而入八正。大士识邪性空与正无异。所以不
    舍而入。以无可入对彼舍入故云不舍入也。
    以邪相入正法者。远云。前就因此约果以教。
    邪相世间正法涅??。声闻独善舍邪入正。菩
    萨兼利随物现同。故不舍邪入正法也。又云。
    二乘舍邪入正。大士悟邪正俱空。解空不异
    故名为入。何为离邪而求正也。若欲除邪别
    觅正者。如第二头第三手等。失之远矣。故下
    经云。住正道者不分别邪正也。以一食施一

    第四诃心不普翻失显得。凡小之类阙于大
    悲。其所得食不能广济。但欲自资。无心为物
    故。今教之食无定相广狭随心。心小故但益
    一身。心大故遍于凡圣。若能普施即福利弘
    多。岂得限心而独食也。庄云。法界之食一多
    无二。知一即多故以一食施一切。然后可食
    者。此之一句总结。向前具四德者可得食之
    即显失者不合食也。上来教呵竟
    下次第二以其乞者如法食故能令施受二人
    各获胜益。文中有三。一明受者。离六相故行
    于中道。二其有施下明施人。无四别得平等
    福。三是为正入已下总结显胜。前中六相者
    作三对说。初言非有烦恼非离烦恼。是其初
    对。凡夫有烦恼。二乘离烦恼。菩萨了烦恼性
    空。非有烦恼故不同凡夫。非离故不同二乘。
    故无垢称云。非有障染非离障染也。又云。顿
    悟菩萨段分别二障。非有烦恼。留俱生惑助
    悲愿力受生。非离烦恼也。或惭悟菩萨无漏
    行圆。非有烦恼。随俗现起。非离烦恼也。若能
    如上平等食者即法身食也。故下经云。住正
    道者不见邪正等也。非入定意非起定意者。
    是第二对。诸声闻等摄心为定。起心为散。菩
    萨不尔。行中道故静乱俱融。于一切时无不
    定也。又云。外利他事不同二乘。非入定意
    心常不乱。不同凡夫。非起定意也。满云。小
    乘入定即不食。食即不入定。欲食之前要先
    入定而起方食。食竟还入定生施主福。大士
    识定乱无二。终日食而终日定。故无出入异
    也。非住世间非住涅??者。是第三对。凡夫住
    世间。二乘住涅??。法身大士了世间空故不
    住世间。解涅??空故不住涅??。故下经云。我
    及涅??此二皆空。又思益经云。诸佛如来不
    得生死不得涅??。佛胜弟子得解脱者亦不
    得生死不得涅??也。又云。大智成满得涅??。
    非住世间。大悲已满常利他。故不住涅??也。
    第二施者无四别。无大福无小福者。迦叶意
    谓施圣人得大福施凡夫得小福。福者果也。
    法身大士不见凡圣有异。不见由之优劣。何
    有福之大小。故云无大无小。无垢称经云。无
    大果无小果也。不为益不为损者。理无增损。
    无大福故不为益。无小福故不为损也。第三
    是为正入佛道者。正显叹胜。佛道者佛所得
    道。谓正体后得二智。既知受者无六相。施
    者无四别。岂非人平等佛道也。不依声闻者。
    举劣辩胜。声闻分别未亡故不依也。若如是
    食为不空食者结叹劝修也。上教诃讫
    时我已下是第三迦叶彰已闻法发心舍小乘
    执。于中四句。一自发大心。二复作是念下彰
    净名德。三其谁已下劝他发心。四我从已下
    彰己及他俱舍小行。是故已下结不堪也
    佛告须菩提者。此云空生。亦名善吉。故福德
    经云。舍卫城中有长者名拘留。父为无子故
    祠天求子。空声应言。汝福得多无堪来者。有
    天王命终应生君家。后便诞身。其人初生舍
    宅皆空。父母怪之以问相师。相师告云。现空
    唯善表大。解空第一故曰空生。后长大请父
    延佛。设食即随佛还只洹精舍作沙门。思念
    人物俱空获阿罗汉果得无诤三昧。未得大
    乘究竟平等大空三昧。故今被呵。若就行辩
    前。大迦叶以无平等大悲舍其大乘乐于小
    法。不能贫富平等。阙助成之行。所以舍富从
    贫乞。今须菩提阙平等空智。欲舍小法别求
    大乘。不能以富等贫。谬见邪正遂舍于贫而
    从富乞。此并未会不二之真故被呵也。文四
    同前第三释中。初征后释。释中有二。一举昔
    日被呵之事。二时维摩下辩其得失教呵之
    相。前中入舍从乞食者。须菩提自念。若从贫
    乞恐成恼乱令诸众生得嫌嫉之罪。故须舍
    贫唯从富乞。故今须入维摩诘舍
    时维摩下广明得失教呵之相。文中有三。一
    明翻失显得教呵之相。二时我已下明须菩
    提自申已屈维摩垂教。三说是法下明教呵
    益。前中维摩取钵盛饭者教呵所由。何故净
    名取钵盛饭而不与者。略有三意。一取钵为
    尽言论。若不取钵。彼得切难恐怖舍去。二若
    不满施惧招悭过。广开施门彰己无吝。三寄
    食以兴论端。故先取钵盛满饭也。唯须菩提
    下正明教呵也。文中有四。一呵于食不等。二
    不段?H下于缚解不等。三不见佛下于师法
    不等。四入邪见下于一切法不等。翻此四失
    教成四德。总呵意返责须菩提
    汝若实得空无诤三昧者。何不于食法乃至
    缚解诸法一切皆等。莫生分别。既见汝今舍
    贫从富除贫取脱。背彼邪师归佛正法。正是
    相违。斯则有见不亡取舍未息。云何得称空
    三昧。若欲合彼大空平等无诤三昧者。应须
    不见食之美恶。乃至邪正无二。不生分别。若
    能如是然可取食也。就初于食不等中句别
    有三。一将食类法。二以法类食。三结听取
    食。唯须菩提于食等诸法亦等者。此即初
    句。汝今舍贫从富。见食善恶。即知于食不
    等。万法同相以法性为实。即知汝于法不等。
    又将食类法。观食体空名为食等。以此类余
    名为法等也。诸法等者。第二句以法类食。观
    法性空无有染净名为法等。以此类食名食
    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者。第三句结听取
    食。万法同相准一可知若于法食平等者。以
    此行乞即是福田。乃可取食也。可取食等者。
    取富人之妙食等贫舍之秽餐。若能于此?
    妙食等。即能于诸法亦等。若达万法皆等。即
    能于食亦等。得此等心是真福田。乃可取食

    不断?H怒痴亦不与俱者。第二呵须菩提于
    缚解不等。有其十事。汝若得平等空智者。何
    故断三毒怀身见。灭痴爱见恶业存缚解。见
    四谛执得果。离凡夫取圣人着诸法。有此十
    事。知汝于一切法不平等也。就此十中前九
    是别。后一是总。前九中初七约行以征。后
    二约人以责。前中初五断德。后二智德。亦
    可。前五离染。后二修净。前五中初三烦恼断。
    次一业断。后一苦断。烦恼中初二见惑。后一
    修惑。见惑之中初钝后利。不断?H怒痴亦不
    与俱者。佛无三毒随化常现。故云不断。亦不
    与俱者。证实返望从来非有故无可俱。非见
    有法舍而不俱。以不俱故不同凡夫。由不断
    故不同二乘。余别类尔。若约三性释者。遍
    计烦恼本来性空。无惑可断。故云不断。既无
    可断。与谁共俱。二依他烦恼断时不断。名为
    不断。不断而断故云不俱。三圆成真性本净
    无惑可断。故云不断。真外无妄与谁共俱。故
    云不俱也。若约菩萨。初地已上现起分别三
    毒化众生故云不断。据理实无称不俱也。不
    坏于身而随一相者。远云。现行身见教化众
    生而不舍离名不坏身而随一相。理如一相
    行证名随。身本自空即是一相也。何须坏身
    见而随一相也。谚云。真如平等名为一相。阴
    身体空无法可坏。不坏即真故名一相。何须
    坏五阴而随一相。此解不然。身即是身见非
    五阴也。又云。声闻灭身而得无相。大士知身
    见性空即是一相。何须坏身见方随一相也。
    故无垢称云。不坏菩迦耶见而随一相。不
    灭痴爱起于明脱者。远云。修惑谓无明使。起
    之不了名痴。欲爱色爱有爱住地名爱。随化
    现行故曰不灭。起明脱者。明是惠明。脱是心
    脱。凡夫痴厚故能障惠。二乘分除。痴断惠明
    爱灭心脱。菩萨不尔。了痴爱由来无所有。即
    是明脱也。肇云。声闻以痴障智。灭痴方明。以
    爱系心。除爱方脱。大士达痴爱性空。即是
    明脱。谁缚于心而灭之也。或可。痴爱即是俱
    生迷。别事起行相浅近。如来示行名为不灭。
    起不障智名为明。脱五逆相而得解脱者。次
    约业辩。杀父害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
    身血。是其五逆。此等背恩及逆福田故说为
    逆。杀父母背恩故逆。后三背于福田故逆。随
    化现起名五逆相。而得脱者永绝业羁名得
    解脱也。又云。小乘人以见恶业为障。要须
    断除方得解脱。大乘之士知业从缘生。缘性
    自空。业云何有。空不为障故称解脱。此就恶
    业业空故脱。又约善明五逆者。杀无明父。断
    贪爱母。止除觉境妄识之佛。杀结使阿罗汉。
    破坏阴集和合僧。能行是五逆即真解脱。不
    缚不解者。此约苦报。远云。如来不为生死苦
    报所缨名为不缚。随化现行称为不解也。又
    满云。二乘人业障以之为缚。除之得脱。菩萨
    知法性空。本来无缚。既无有缚。即垂称解。顿
    悟菩萨七地已前未舍分段名为不解。了法
    性空称为不缚。故涅??经云。菩萨非不有苦。
    解苦无苦名苦圣谛。又下经云。若本无缚。其
    谁求解。大品云。空故离故寂灭故不生故无
    缚解也。或可。渐悟菩萨现起分段化众生故
    名为不解。已舍分段称为不缚。或可。未舍变
    易名为不解。了法性空云不缚也。上来约染
    明其断德责其不等。次下两句约净明其智
    德责其不等。初句约因。第二约果。非见谛非
    不见谛者此约因也。如来示起见疑不观谛
    理名为非见。内实觉了名非不见。斯乃地上
    通名行相不见谛也。若约渐悟菩萨。初地已
    上十地已还示起见疑化众生。故名不见谛。
    内实觉了名非不见。或可。直往菩萨七地已
    来留随眠惑不观谛理名为不见。内实觉了
    名非不见。若约智解正体。智离能所分别名
    为不见。鉴照二空名非不见。或可。正智从
    缘。缘无性故见无所见。名为不见。无见为见
    名非不见也。若后得智离执着分别名为不
    见。鉴照四谛名非不见也。庄云。二乘见谛
    凡夫不见。菩萨知四谛性空入实相理。所以
    离见非见也。肇云。非如有心之见。非如无心
    之不见也。非得果者。此约果说。远云。此言
    略少准前应言。非得果。非不得果。且举一
    边。菩提涅??名之为果。佛证菩提却行因事。
    不舍一切菩萨所行故云非得果也。实证菩
    提故非不得。今略不辨。谚云。法离能所故云
    不得果。人法不同非不得果也。满云。凡夫不
    得果。声闻得果。菩萨善达果体自空由来非
    有。云何言不得。非得也。或可。初地已上菩萨
    证无住处涅??名为得果。证智从缘。缘性自
    空。证无所证。故云非得果。或可。得时离情不
    生分别云非得果。非是不得也。古人彰疏皆
    云译经人脱略下句。理实合有两句。勘检无
    垢称云唯有非得果一句纵使脱略。自是结
    集时也。或可。梵本无下句也。非凡夫离凡夫
    法者。下两句约人以责。如采内备圣德故
    非凡夫。现行凡事化众生故非离凡夫也。又
    云。顿悟菩萨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已获圣性
    名非凡夫。由故意力引起烦恼助悲愿受生。
    非离凡法也。若至八地已上留贪等种。非离
    凡夫法也。若约渐悟菩萨初地已上已证圣
    性名非凡夫。现起烦恼化众生故非离凡夫
    法也。非圣人非不圣人者。如来现为凡愚化
    众生故名非圣人。随俗说有。非不圣人也。又
    声闻未能亡怀取圣人相。大乘之士了圣人
    性空。云何取圣相不取非圣相也。上来别征
    竟。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者。
    此之一句总以结劝。明一切法成时即坏故
    称离也。若如上来唯得无失者乃可取食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下第三呵善吉于师法不
    等。亦云邪正不等。文中有四。一总征。二六
    师起见不同。三重征责。四结听取食。初不见
    佛不闻法者总征也。返责善吉。汝若实得空
    三昧者。何以不同外道六师不见佛不闻法
    见。今舍彼外道见佛为师听佛正法。是则取
    舍未亡。何得名空三昧也。庄云。二乘人谓舍
    凡得圣要由见佛闻法故此泯之。善吉自谓
    见佛闻法而言不见闻者。其言似违其理实
    相。若有佛可见即是有见故不见佛。若有法
    可闻即是有闻故非闻法。今明无佛可见乃
    名见佛。无法可闻是名闻法。盖是斥二乘之
    有。是故说无。既知佛非有。即识佛非无。如
    是五句无所爱着。始是法身如斯而悟名见
    佛也。故中论云。邪见深厚者即说无如来。如
    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就下别中初举外道
    六师起见不同前。富兰那是字。迦叶是姓。此
    人起断见。言一切法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
    道。末伽梨是字。俱赊梨子母名。此人起常见。
    言一切苦乐不由行业性自有之。删?夜是
    字。?陈揠兆幽该?4巳似鹱匀患?V吹啦恍?br> 修。八万劫苦尽即自然解脱。如转缕丸于高
    山?尽自止。非解脱因。谓之为因。非因计因
    是戒取见。拨道不须修道邪见也。阿耆多字
    也。翅舍钦婆罗弊恶衣名。是苦行外道。自拔
    头发五热炙身即得解脱。非道计道亦是戒
    取也。迦罗鸠驮是字。迦旃延是姓。此人起边
    见。执一切法亦有亦无。不同佛法。因缘故有
    无性故无。此即正见非边见。由执有即是定
    性之有。即是常见。言无即是定性之无即是
    段见。段常乖中。合成边见也。尼?b陀字也。
    若提子母名。此人谓一切苦乐果报皆由过
    去业不藉现缘。前世业尽即苦尽。纵现修道
    亦不能段。此人信有前世业为因。非邪拨无
    现缘。即是少分邪见。道能尽苦拨言不能。道
    计非道亦是邪见。此等六师涅??经具说。三
    是汝师下就之重征翻邪入正。善吉解空平
    等即无邪正。二相既无。便同外道。不见佛不
    闻法。即是受道于邪见之师。因其邪出家也。
    既彼师堕三恶。不得不随其堕。若能如是方
    应平等现见。汝今背六师舍邪法。知汝未舍
    分别不得平等。何名解空。若能不背不舍于
    法平等。方是解空也。乃可食者四结听取食。
    行合平等即是福田。乃可取食也
    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下第四呵善吉于一切法
    不等。诘之成德。文中十一句。义分为三。初
    有一句明同外道。次有五句明同凡夫。后有
    五句明同众魔。总呵意者何容得邪正得八
    难见染净定不等取田偏见罪福出魔界与魔
    异悲众生着三宝乃至第十一证涅??现见汝
    今不能入邪住八难同烦恼等无诤乃至不取
    灭以是义故知汝未得空无诤三昧以未知故
    返教呵也。初入诸邪见不到彼岸者。第一明
    同外道。破善吉取邪正相。彼岸者涅??也。小
    乘以邪见为邪彼岸为正。故舍此邪见还到
    彼岸。大乘之士知邪见性空。云何出离涅??
    寂灭。云何可到。邪见彼岸本性不殊。何为舍
    邪而忻彼岸。是以入邪见不到彼岸也。又云。
    为化众生入诸邪见不住涅??不到彼岸也。
    自下第二明同凡夫文中有五。一破得八难
    相。二破取垢净相。三破定心不等。四破福田
    相。五破取罪福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者。第
    一破取八难相。夫见难为难者必舍难而求
    无难。若能不以难为难者。能住于难。不以为
    难故不得于无难。难性自空。云何舍之方得
    无难也。又云。为化处之住于八难。不着菩提
    不住无难也。同于烦恼离清净法者。第二破
    取垢净相。为化众生同于烦恼。不着涅??离
    清净法也。或云。二乘除垢取净。净还成染。
    菩萨悟垢非垢。即染常净。是以同于烦恼离
    清净也。故思益经云。或垢法说净净法说垢。
    云何净法说垢。贪着净法故。云何垢法说净。
    不见垢法故。又下经云。见垢实性则无净相。
    汝得无诤三昧众生亦得者。第三破定心不
    等也。无诤有二。一事无诤。以三昧力将护众
    生令不起诤故。善吉云。若有嫌我坐者我即
    为立。若嫌我在此我即远去。终无起诤。二理
    无诤。真如法性无违无诤。由证理故方得事
    无诤。善吉。与群生空理平等。何为善吉独得
    无诤而群生不得乎。此明性本平等。故云众
    生亦得也。其施汝者不名福田者。第四破取
    福相。善吉意谓。我受彼施令彼得大福故名
    福。凡夫受施不能令彼获大福非福田也。汝
    及凡夫平等一空。云何凡夫非福田。汝是福
    田耶。又观彼我不殊谁是福者谁为田者。故
    云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也。远云。无善益他世
    间罪人供之无福。供汝似彼。不生功德。名非
    福田耳。谚云。约相行施。不名平等福田也。供
    养汝堕三恶者。第五破见罪福相。满云。五逆
    之损供养之益。善吉意谓。供养我者得生天
    中。今返呵。彼性空平等善恶无二。云何修善
    独得生天作罪入于恶道。若五逆而可堕。供
    养亦应堕。供养既不堕。五逆亦不堕。可谓善
    恶两亡性空平等。故下经云。若达罪性则与
    福无异。谚云。取相供养虽得少福终必堕恶
    道也。自下第三明同众魔文中五句。一破出
    魔界。二破与魔异。三破悲众生。四破着三
    宝。五破得涅??。前中与魔作侣者。第一破出
    魔界。善吉意谓。我是圣人出于魔界。今返令
    同魔业。众魔者诸魔王也。魔专怀乱。作业
    同魔名共。一手如似世人作物相似云是一
    手作也。魔能娆乱。名之为劳。与彼为伴。名作
    劳侣。魔性自空。何须舍离而不共住。既得正
    见。不异于魔所作劳侣也。汝与众魔尘劳无
    异者。第二破与魔异。既为其侣。安得有异。
    汝与众魔平等一空无有二相。岂不等也。于
    一切众生有怨心者。第三破悲众生。魔能害
    其惠命。怨中之甚也。起彼慈心。是亲友义。众
    生性空。怨亲平等。汝于等中既能起慈。何
    不为怨也。又小乘人但说生空。教化众生。损
    他大乘。法身惠命名之为怨也。谤佛毁法不
    入众者。第四破着三宝。汝须菩提但能读佛
    法僧乐在众数。便是取三宝相。汝于等中既
    能读叹。何不谤也。既不能谤。何能赞叹也。故
    无行经云。闻赞佛音声即喜。闻毁?璺鹨羯?br> 即碍。当知是人不学佛法。经云。外道音声与
    佛音声等。又云。佛说及邪说是皆无分别。又
    云。谤佛毁法者以其善吉不达三宝如虚空
    故取相赞叹违于真体。正是谤佛毁法不入
    僧数人也。故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
    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终不得灭度
    者。第五破证涅??相。众生性空无灭度者。而
    今取涅??。但是有相不得涅??。故佛藏经云。
    若人见涅??决定相者。当知是人名为外道
    恶邪见者。又下经云。一切众生即涅??相。不
    复更灭。只为众生性空即是涅??。岂以涅??
    更证涅??乎。又云。善吉心狭劣故不能证大
    涅??。故不得灭度。又云。善吉意谓。我是圣
    人证得涅??。今返呵彼。平等空中离得不得
    若汝得者亦应不得既无不得亦无得者乃可
    取食者结劝也。汝今若能亡前得失虚通其
    坏者。即是福田。乃可取食。何者夫舍恶从善
    人之常情。然即是非经心。犹未兑于累。是以
    等观之者。以存善为患故舍善以求宗。以舍
    恶为累故即恶而返本。然即恶有亡累之功。
    善有无染之勋。故知同善未为得。同恶未为
    失。净名言意似若此乎
    时我世尊闻此忙然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
    其舍者。第二申巳卑屈彰彼难敌。于中有二。
    一障己屈。二维摩言下净名就喻以理重教。
    前中忙然者。内心不明了也。不识是何言不
    知以何答者。言即返于经理即合于义。返于
    经故自申不识是何言。合于义故不知以何
    答。形下有余。望上不足。进退失据。思对莫
    由。所以置钵欲出其舍。置者舍也。第二维摩
    教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取钵勿惧者。以须
    菩提因呵增愧无答而弃钵便有着言之失
    故。今导之令即言而会旨。故云取钵勿惧也。
    喻中如来所作化人若是事诘宁有惧不者。
    化人虽闻无心。于体欲令善吉悟己如化。何
    有惧也。合喻中有二。初合后释。一切法如幻
    化。既无惧。汝亦如幻。何有惧也。所以者何。
    下别释有五句。初句一切言说不离是相。明
    己难辞同幻化相。二明智者知化不实故无
    所惧也。三何以故下释前不着不惧所以。由
    文字体空故云性离。四会文即真解脱。夫名
    出于不足。足则无名。故无有文字即真解脱
    也。五类诸法皆解脱相推类。次解内外皆空
    故无所妄。夫名出于法。法出于名。名既解脱
    故。诸法自然解脱也。教益可知。故我不堪下
    结不堪也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者字也。此
    云满江。故福德经云。王舍城内有婆罗门。夫
    妻二人大富无儿。二人往满江边求祠梵天
    王乞儿。设诸香花并诵神咒。妇夜感梦。梦见
    有人器盛满宝物授与其妻。妻即安置腹前。
    器遂入腹。寤已说梦。其妻父母为解曰。必是
    梵王与汝儿也。若生当为宝器。遂因有娠。此
    儿生后聪明。论义第一能伏外道。佛灭度后
    诵出阿?酬疾亍4咏?髅?食莆???R啻?br> 愿作名。依未曾有因缘经云。富楼那以嫉妒
    心后割爱入山诵九十种经。满二十一年还
    王舍城。头上然火。以铜??腹唱云。我是一
    切智人后佛降之。即说偈云。若多少有闻自
    大以?x人。如是盲执烛照彼不自明。以智慧
    故投地未起得阿罗汉果。弥多罗尼子者。弥
    多罗是母名。外道四围陀论中有弥多罗品。
    其母诵此一品。从所诵为名。此云慈行亦云
    善知识。尼者女也。同名既多。故以母别标
    之。富楼那辩才第一不达根性故被呵也。无
    垢经云。满慈子也
    文四同前。第三先征后释。释中即有四。一举
    昔日被呵之事。二出教呵相。三入三昧下明
    其化巧。四我念下自申卑屈。初中忆念我昔
    被呵时也。在一树下者。所呵处此近?骋??br> 城有园林。林中有水名曰猕猴池。园有僧房。
    是?骋?肴C罗之侧也。为诸新学比丘说法
    者明所呵事。以说小乘不应大机所以被呵。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等者。第二出教呵辞。为
    益新学比丘令舍小求大所以教之。文中有
    四。一呵不称欲。二汝不能知下呵不知根。三
    欲行下重呵不称欲。四久发下重呵不知根。
    前中四句。一教。二呵。三重教。四重呵。初入
    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者。心是乐欲之心。入
    定者二乘之人。心有限碍故。在定即见。出定
    不见。设使在定利声闻见众生根熟极八万
    劫。钝根定浅少不足言。故今教之。先当入定
    知人心欲。然后说法也。菩萨定者真心为体。
    性常寂照未曾不知。不同二乘出入异也。第
    二呵中。小法如秽食事等?稗。大心如甘露
    事同宝器。第三重教。劝知心念。第四重呵。
    琉璃喻大心。此是大?沉鹆д占?蛳瘛N鞴?br> 所有不同此处凡琉璃也。水精喻小乘法也。
    第二不知根中文有三句。初句呵不知根。第
    二句呵其授小。第三句明授小之损。为大说
    小。恐坏大心。故勿伤也。第三重呵欲中。约
    喻以呵。于中三句。比丘求大名欲行大道。小
    法局狭犹如小迳。求大教小理所不应。故云
    莫示小迳。无以大海内于牛迹者。比丘大心
    如似大海。小法微浅事同牛迹。安心住法目
    之为内。此亦不应故云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者。比丘大心犹如日光。二乘小法事同萤火。
    将大同小理所不应。故称无以也。若依无垢
    称云。更有两句。无以妙高山王等于芥子。又
    以大师子吼同野干鸣。第四重呵根中文有
    三句。初明比丘久发大心中忘此意。未证法
    前进退不恒故也。二如何小乘法下呵彼说
    小有多过失。三我观小乘下呵不知根。智慧
    微浅犹如盲人。明智体劣。二乘唯得生空智
    未悟法空。所以智慧微浅。又不知众生根机。
    故云浅也。不能分别诸根利钝。智用狭也。此
    明罗汉于大乘法尚似盲人。况我昏昧凡夫
    妄生分别者哉。问。胜?经云。凡夫如生盲不
    见众色。声闻如七日婴儿不见日轮。如何今
    说声闻过生盲也。答。若见谛理凡夫不能故。
    彼经说犹如盲人声闻分得故。说如七日婴
    儿不见日轮。今说声闻不识根性故过生盲。
    非见谛理也。又云。理实二乘分知众生根性。
    但为抑挫声闻故言如盲。故上经云。富楼那
    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时维摩诘即
    入三昧等者。此下第三彰其巧化令悟大舍
    小。文有六句。一净名默入三昧。由入三昧令
    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过去佛所种善发心。
    依地持论。宿命有五。一自知宿命。二知他。
    三令他知。四令他自知。五自他展转互知宿
    命。今所论者即是第四令他自知宿命也。问。
    大乘宗过去无法。比丘如何得知。答。由得宿
    命智观现在赖耶识中过去世种知过去事
    也。或可。缘心上影像相得知过去事也。三
    即时豁然下还得本心。由维摩以宿命通力
    加彼比丘得见过去所习善根还得本大乘心
    也。四于是下荷恩致敬得益既深。亡其形相
    故谓礼也。五因得发心更为说法。六由为说
    法彼于菩提不复退转。此诸比丘位在十信。
    由闻今说进入十住。第七住中住不退也。永
    不退作二乘故非信不退。久以信故亦非证
    行二种不退。以初学故。问。五种菩提中此等
    比丘证何菩提。答。五中但证得伏心菩提。久
    已信故非发心也。创初证得非明心菩提等
    三也。我念声闻不观人根者。此第四自申卑
    屈。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也。是故已
    下结不堪也
    佛告迦旃延者。此云扇绳。其父早亡。母恋不
    嫁。如绳连扇风吹不去。因以为名。又云思胜。
    是古仙人名。由具闻思胜余人故。今从彼种
    以为名也。是南天竺国大婆罗门种。善分别
    义。谈论第一。故命问疾。然不达实相。所以致
    呵。若就行解说法授人不闲法药。故进之以
    深法也
    文四同前。第三释中初总征次别释。释中有
    三。一出昔日被呵之事。二维摩下明教呵相。
    三说是法下教呵利益。前中两句。初明佛昔
    一时为诸比丘略说苦空。次明迦旃延为诸
    比丘敷演其义。言略说法要者。五句不多故
    名为略。初四俗谛。后一真谛。摄法周尽故名
    为要。又通摄有为无二法皆尽故称为要。演
    有为作四非常。演无为作一寂灭。故云要也。
    又要略有四句。一名略义广。名少义多说也。
    二名广义略。名教多说义少也。三名义俱广。
    名教多说义复多也。四名义俱略。名教说义
    并少也。如总相说苦谛不多解释。即是名略。
    若具分别是名义得广。一句既知下三可类
    今佛略说法要者。多是名义俱略也。我即于
    后敷演其义至寂灭义者。次明迦旃延为诸
    比丘敷演妙义。如来了法非常无常。众生不
    解横执为常。乃至妄执以为生灭。佛见此执
    不称理故故即破遣。说五阴性法悉是无常。
    治彼众生常见等倒。虽说无常。非谓正法是
    无常。其义何也。遣常情故说无常。非谓是无
    常。遣乐情故言苦。非谓是苦。遣有情故说空。
    非谓是空。遣我情故言无我。非谓是无我。遣
    相情故说寂灭。非谓是寂灭。迦旃延不达教
    旨。于佛说法之后皆以相说。便谓生灭是无
    常毁坏是苦。遣有得无是空灭我为无我。灭
    阴为寂灭。佛既略说于前。迦延敷演于后。取
    相分别乖佛教旨。故云于后敷演其义也
    第二教呵相中有二。初呵其所说。二教实相
    之法。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者。正明呵辞。
    其小乘人闻说无常不达如来治病义故。便
    谓一切色心等法唯是无常。以此无常生灭
    之法为实相法。观之悟道能求圣果。不知实
    相之理非色非心不生不灭。故今呵云勿以
    生灭无常之观为实相也。自下文有五句。教
    人实相。先教无常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
    常者。肇云。毕竟者决定辞也。小乘观法以生
    灭为无常义。大乘之士以不生不灭为无常
    义。无常名同而幽致殊绝其道灵微故非常
    情之所恻。妙得其旨者其惟净名乎。遣常情
    故言无常。非谓有无常。常无常故毕竟不生
    不灭。是无常实义也。远云。实相理穷名为毕
    竟。体寂无为名不生灭。此不生灭是彼无常
    真实性。名无常义也。基云。小乘以生灭为无
    常。谓不生不灭为常。上折汝心见有。不生
    不灭为常者。此常还是无常。故云不生灭是
    无常也。又依中边论。释三种无常。一无物无
    常。谓分别性本来无故无物可为常。二生灭
    无常。即依他性因缘有故非是性常。三有垢
    无垢无常。即真实性染净不恒亦非是常。今
    所论者总约三性同一真实是无常义也。五
    受阴空是苦义者。肇云。有漏五阴受染生死
    名为受阴。或可。依俱舍论。烦恼业因能招阴
    报。故云受阴。受者取也。如草康火。或阴属
    受。如帝王臣。或阴生受。如花果树。小乘以
    受阴起则众苦生为苦义。大乘之士通达受
    阴内外常空本自无起。谁生苦者。遣乐情故
    名苦。非谓有苦义也。远云。穷苦实性毕竟寂
    灭无相无为。此之真理。是苦实性名苦义也。
    基云。小乘人谓。五阴是苦义。灭五阴得涅??。
    是乐义。今折彼汝定见。五阴无所有为乐者。
    此还是苦。故五阴空。是苦义也。依中边论。苦
    有三种。一所取苦。即分别性。为执心所取。
    二相苦。即依他性。三苦八苦为苦相故。三相
    应苦。即真实性。苦相合故。今推三苦同归一
    实故称苦义也。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者。
    肇云。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复
    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毕竟。大乘之士
    在有不有在空不空。何以故。遣有故言空。非
    谓有是空。有若是有。何由可空。有若非有。空
    何所空。故无空无不空。即毕竟是空实义。什
    云。本言空者。欲以遣有非有去而存空。若
    有去而存空。非谓之空也。二法俱尽乃是空
    义。故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
    着于空诸佛所不化 又云。诸法之中毕竟真
    如无其所执。因空所显说为空性非空也。依
    中边论。空有三种。一本无空。即分别性。本来
    无故。二不空。即依他性。有而非实不同分
    别。一向无故。三自性空。即真实性。二空所
    显为自性故。会上三空同一真实。是其空义。
    起信论云。空有二种。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
    显真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
    漏性功德故也。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者。肇云。小乘对我为累故尊于无我。无我既
    尊则我无我为二。大乘是非齐旨二者不殊
    乃为无我义。又云。真如本离言说分别之相。
    我与无我由来不二。为遮我故因无我显故
    云无我。又云。二乘之人知阴无神名为无我。
    即我无我异。菩萨了我性空即是无我。不见
    无我异于有我。所以尔者。遣于我故名为无
    我。非谓有无我。我与无我俱无所有。是无我
    义。故中论云。或说于有我或说于无我。诸法
    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又依中边论有三无我。
    一无相无我。即分别性。我相无故。二异相无
    我。即依他性。与妄所执我相异故。三自相无
    我。即真实性。无我所显为自相故。会上三种
    同一真是无我义也。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
    寂灭者。肇云。小乘以三界炽然故灭之以求
    无为。夫炽然既形灭故名不生。大乘观法本
    自不然。今何所灭。阴界空故名为寂灭。非
    谓有所灭。无生无灭即是寂灭实义也。又云。
    破彼生灭说不生灭。非谓法性是无生灭。以
    其生灭及不生灭悉皆离故。方得名为大寂
    灭也。又云。二乘之人见烦恼生起无漏谛观
    段除烦恼显得择灭无为以为寂灭。此即有
    余涅??非是真实。大乘之士悟真如法性本
    来清净。无惑可生故云不然。无惑可灭故
    云不灭。不生不灭即寂灭涅??。此即自性涅
    ??非有余果也。依中边论。灭有三种。一无体
    灭。即分别性。自体无故。二无二灭。即依他
    性。二取不生故。三自性灭。即真实性。会上
    三灭同一体实。是寂灭义也。出体者此五六
    无为中并以真如无为为体。若约五法依佛
    地论以清净法界为体性。若辩离合。开即为
    五。如此经说以对常乐我三倒故立无常等
    印。对我所倒故立空印。对妄见生灭等故立
    寂灭印。若据中论。合为四印。如地持论。虽
    我与我所分二妄想。约十史论之合为一。我
    见史。由所对患一故合空无我为一无我印。
    若略而论即立三印。如涅??谓一切行无常
    无我涅??寂灭。彼经以行苦入无常门摄。同
    是迁流不住义故。空摄入无我中。义如前辩。
    第三教可益中彼诸比丘心得解脱者。闻前
    维摩翻前五非小乘偏执。为说大乘甚深法。
    故常无常等碍心障累悉灭无余。是故名为
    心得解脱。此诸比丘位在十回向。闻说五法
    进入初地。或可。此诸比丘是小乘学人。闻说
    五义实相未能入深遂证罗汉果也。无垢称
    经云。说是法时彼诸?刍诸漏永尽必得解
    脱。故我下结不堪也
    佛告阿那律者。亦名阿泥楼驮。亦名阿泥灵
    豆。此方言不同故有多号。此云无灭。亦云如
    意。且言无灭者。由八万劫前曾供辟支佛所
    得善根至今不灭。譬喻经云。?称攀?鹑肽?br> ??后。阿那律曾入佛堂以为劫贼。见灯将灭。
    遂抽一箭挑灯更明。见佛威光色相。毛竖念
    言。他尚施物求福。我云何盗。遂舍而去。以此
    善根九十一劫常生善处。今值佛出家修道
    得罗汉果。天眼第一。称其愿心云如意也。所
    获福德曾无灭尽。故云无灭增益阿含经云。
    是佛堂第。如来父叔合有四人。各有二子。
    佛父最大名曰净饭王。有二子。长者俗名
    悉达多。此云利成。即如来。小者名难陀。第二
    叔名斛饭王。长子名提婆达多。小名阿难。第
    三叔名白饭王。长子名阿那律。小者摩诃男。
    第四叔名甘露饭王。长子名拔提。小者提沙。
    佛有一阿姑。名甘露味。有一子名尼陀罗。前
    诸释子并皆出家。其那律初生之时周匝其
    舍宝藏自出。后从佛出家。佛边听法不觉眠
    睡。如来说偈呵之。咄咄乎为寐。[雍/虫]蠡蚌蛤
    类。一寿百千年。轮转无穷已。那律被呵心怀
    惭愧。立誓不睡遂使失眼。后诣耆婆求疗。耆
    婆问其患眼所由。那律具答。耆婆对曰。睡是
    眼。食少时不睡。眼便饿死。永不可治。那律
    闻之遂勤修天眼。半头见物彻见三千世界。
    如观掌中?摩勒果。虽得天眼不与无相智
    慧合行。故被呵也。若约行辩。此人修起通行。
    以其那律未悟二空取相分别。所以教修无
    相天眼
    文四同前。第三释中初总征次别释。于中有
    二。一举昔日被呵之事。二时维摩下明教呵
    相。前中有三。一明那律经行之相。二时有
    梵天王下彰彼梵王与诸梵众问见多少。三
    我即答下那律以己所见正答。初中忆念我
    昔一处经行者。第一明经行相。外国之法坐
    禅诵经皆名经行。今那律在一静处坐禅默
    念名曰经行。非谓诵经等也。增一经云。若诵
    若念经游而行故曰经行。有五功德。一除睡
    眠。二除劳气。三除宿食。四除风壅。五令身
    心和识。时有梵王等者。第二明梵王问天眼
    如那律天眼所见几何道理问见远近。以诸
    梵众报得天眼不及那律修得者胜。心生慕
    仰故来请问。此语顺西方故问几何阿那律
    天眼所见。若顺此方应言那律天眼所见几
    何也。我即答言等第三明那律正答。吾见此
    三千大千世界如?摩勒果者。小乘所见局
    在一界故以界别之。如来得遍头天眼彻见
    十方。那律虽不及佛。声闻中修得半头天眼
    能见三千界也。?摩果者。其形似桃而非桃。
    能除风气。那律于时手执此果因以为喻也
    第二教呵中文开六节。一呵那律所见之相。
    二我默下那律被呵愧耻而默。三彼诸梵赞
    叹净名问真天眼。四维摩下为说。五于是下
    诸梵眷属闻法发心。六礼敬而退。就前呵中
    文自有三。一定。二相。二假使下送其两难。
    外道之人修得五通。以分别故是有作相。汝
    今见境有色相者便同外道。云何名内。若无
    作相即是无为法中即无见相。云何复言见
    三千也。如此并难实亦难通故。下第二那律
    闻之无答而默。第三诸梵赞问可知。第四维
    摩为说有佛世尊得真天眼。不以二相者。庄
    云。空心常寂虽复遍缘。无有二相。不见能所
    差别相也。故思益经云。悉见十方界一切群
    生类而于眼色中终不生二相。诸佛所说法
    一切能听受而于耳声中亦不生二相。又云。
    二乘天眼在定不见出定即见。虽见界而取
    相分别未能即见无见。如来天眼定惠平等
    而不妨照用。虽见世界而不分别。何以故。了
    色性空见无所见故。无有二相差别也
    五眼义略以七门分别。一释名得名。二辩体
    性。三修成次第。四五类差别。五见境不同。
    六约人辩异。七问答分别
    第一释名得名者。初通次别。通者。五即是数。
    眼即是用。照导前境称之为眼。此即从数及
    用为名也。或可。六释之中带数释也。次别
    者。一者肉眼。血变凝成名之为肉。依肉得眼
    故名肉眼。以眼根无血肉故清净。四大所成
    故。此即从所依得名也。又人云。肉即是眼当
    体为名。此释非也。二天眼天眼有二。一修得。
    二报得。修得天眼者。一切禅定名之为天。依
    天得眼故名天眼。从所依得名。报得天眼者。
    报得有二。一约菩萨。二约诸天。约菩萨者。诸
    菩萨等名为净天。生在天中报得眼根。从彼
    净天以立其名。此即净天之眼故名天眼。从
    生为名也。约诸天者。一切天趣光净皎洁。名
    之为天。天趣之眼名为天眼。从趣得名也。三
    惠眼。入理般若推求谛理名之为惠。以惠为
    眼名为惠眼。当体得名。或可。六释中持业释
    也。四法眼。一切法有所轨持。名之为法。或
    可。根欲性等名之为法。照法之眼名为法眼。
    从境为名也。五佛眼。前之四眼流至佛果。总
    名佛眼。此即佛身之眼。名为佛眼。从主为
    名。或可。佛是觉义。觉即是眼。名为佛眼。当
    体为名。亦可。照达佛性名为佛眼。从境受称
    第二出体者。肉眼即以人中净根四大所造
    不可见有对净色为性。惠眼法眼佛眼此之
    三眼心所出体。初通次别。通者三眼总以别
    境中惠数为体。别者惠眼即以正体智为性。
    法眼即以后得智为性。或可。法眼通以正体
    智为性。缘真理法名法眼故。若如此者与惠
    眼何别。释云。得名不同。惠即为眼。当体得
    名。照法称眼。从境受称也。佛眼即以无功用
    智为性。或可。以圆镜等四智为体也
    第三修成次第者。为导养色身先修肉眼。虽
    见?色不见细色。见近不见远。见明不见暗。
    见前不见后。见障内不见障外。有如是等众
    多障碍。次修天眼。虽见色境未见真境。次
    修惠眼。虽见真境未达俗境。次修法眼。虽照
    四境而未圆满。次修佛眼也
    第四五类差别者。俱舍论云。内五有熟养声
    无异熟生。八无碍等流亦异熟生性。余三实
    唯法。刹那唯后三。肉天二眼以色为性。有其
    二类。一是异熟。以从异熟因所生故。二是长
    养。饭食资助睡眠等持胜缘所益故。修得天
    眼既非宿业所招。但由定力引起。唯有长养
    非异熟也。离二性外无别等流故无等流。非
    苦忍故无刹那性。非无为故无实事也。惠眼
    若约二乘。苦法忍位初得生故有刹那。若约
    菩萨初地引起亦有刹那。非无记故无异熟。
    非色故无长养。前无无漏故无等流。若约本
    有种子亦有等流。非无为故无实也。法眼从
    前无漏生故有等流非无记。故无异熟非色
    故无长养。非初起故无刹那。非无为无实事
    也。佛眼报化二眼。从前无漏所生起故有等
    流亦有长养。定力引起故法身佛眼性。是无
    为得有实事也。自余不具。已同前释也
    第五见境不同者。其中有四。一事。二法。三
    理。四实。阴界入等差别是事。苦无常等众生
    根性是法。二空真如是理。如来藏中真常佛
    性是实。此之四法五眼所见。肉眼唯见障肉
    一色尘事。凡夫肉眼见百由旬。二乘肉眼同
    凡夫所见。菩萨肉眼如大品说。极远见三千
    世界。如来肉眼与菩萨同。见境分别。天眼有
    二。报得修得。此二天眼通见障外一切色事。
    报得者随报强弱见境不定。随身在处唯见
    自地。及下不见上地。若约修得者。凡夫天眼
    依智度论见一四天下。声闻天眼小声闻见
    小千世界。大声闻见中千世界。阿那律修胜
    故见三千界也。缘觉天眼小者见中千。大者
    见大千界。菩萨天眼有二。一修得。二报得。
    修得者随人大小所见不定。远者见一切世
    界。故地持云。菩萨以一切世界为天眼境也。
    报得者。大品经说。极远见三千世界。如来天
    眼见一切无量世界。后之三眼不可以方便
    所论。唯得约法深浅分别。二乘惠眼唯见生
    空。菩萨惠眼具见二空。而不穷尽。如来惠眼
    见空毕竟。二乘法眼但见苦无常等诸法总
    相。?观不能微细。若约不知根欲即无法眼。
    菩萨法眼了根欲性及一切法。若总若别?
    细悉知而不穷尽。如来法眼与菩萨同皆悉
    穷尽佛眼。二乘全无。菩萨人中进退不定。地
    前菩萨闻见。佛性以闻见故未有佛眼。地上
    菩萨眼见佛性。以眼见故说之为有。若依涅
    ??经。九地已还闻见佛性。十地眼见而未明
    了。但见自身所有佛性。不见众生所有佛性。
    于自身中十分见一。如来佛眼见性穷尽。此
    明见实也
    第六约人辩异者。初凡夫生在人中未离欲
    者但有肉眼。若修得上界定者有修得天眼
    也。若生天中未离欲者但有肉眼。报得天眼
    如欲界天等已离欲者具肉眼。报得天眼修
    得天眼也。须斯二果天中生者具肉眼。报得
    天眼未得。根本禅定无修得天眼。若约大乘
    佛地论。须斯二果以有漏惠伏欲界修。或得
    根本禅亦得修天眼。悟生空故有惠眼。不
    知根欲无法眼。若约知苦无常法通有法眼。
    非佛故无佛眼也。若那含人中生者有肉眼。
    有修得天眼。有惠眼。若生天中得报得天眼。
    无余二眼。如前应知罗汉辟支有肉眼。具修
    报二种天眼。悟生空故有惠眼。无余二眼。如
    前应知。菩萨位中地前顿悟菩萨有肉眼天
    眼及以法眼。未得无漏。无惠眼。非佛故无
    佛眼也。若至初地已上七地已来犹未舍分
    段身故有肉眼。修定故有天眼。得无漏智故
    具惠法二眼。佛眼可知。若至八地已上但具
    三眼。以舍分段故无肉眼。非佛故无佛眼也。
    若是地前无学回心渐悟菩萨具天眼及以惠
    眼法眼。已舍分段故无肉眼。佛眼可知。若是
    有学回心具有四眼。未舍分段故有肉眼。余
    三如前所辩。若至八地已上十地已来但具
    三眼。所谓天眼惠眼法眼。无二可知。若至佛
    位。三身有具不具。化身具五眼。报身具四
    眼。以无肉眼故。法身体是真如。不具五眼。
    若约法性之眼亦具五眼
    第七问答分别者。问。肉天二眼阴界入中何
    法所摄。答。二眼并以不可见有对净色为体。
    即以色入色界色阴所收也。问。惠眼五根五
    力七觉八正门中何法所摄。答。五根中惠眼
    五力中惠力七觉中择法觉分八正中正见所
    摄也。问。法眼三智四智十智中何法所摄。答。
    三智之中入加行后得二智。四智缘俗并通
    四智。十智之中以等智法智比智道智他心
    智五智所摄也。问。肉眼不见障外。何故见三
    千界耶。答。菩萨肉眼以天眼导引得见三千
    世界。难肉眼见障内天眼引故见障外。肉眼
    见明色。天眼导故见暗色。答。障外有明缘。
    天眼导故见障外。暗中无明缘。天眼虽引不
    能见(云云)问。五眼十眼如何相摄。答。依花严
    经说有十眼。一是肉眼。见一切色。二是天眼。
    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三是惠眼。见一切诸根
    差别。四是法眼。见一切真实之相。五是佛眼。
    见佛十力。六是智眼分别。了知一切种法。七
    是明眼。谓见一切诸佛光明。八出生死眼。见
    涅??法故。九无碍眼。见一切无障碍故。十是
    普眼。见法界平等法门。故十中初一是前肉
    眼亦兼天眼。见细远近是天眼故。第二天眼
    是前天眼。第三惠眼。第五佛眼。第六智眼。第
    七明眼。第八出生死眼。第九无碍眼。此之六
    眼。是前法眼第四法眼。是前惠眼见真谛故
    第十普眼。是前佛眼普见平等真法界。故第
    五诸梵皆发心者。闻前佛眼在定常明不生
    分别知己所见。于彼非分咸生慕仰。尽欲勤
    修。先发菩提心后起胜行。斯则教呵之胜益
    也。第六礼敬可知。故我已下结不堪也
    佛告优波离者。天竺正音。此云上首。持律中
    上。本在家时是诸释子剃发之人后诸释子
    出家之时波离送去。诸释子等欲至佛所脱
    所著衣宝冠璎珞并所乘象与优波离。释子
    去后波离思念。诸释子等果报如此尚舍出
    家。我住何益。若彼有得。我亦应然。以所得物
    安置树上。象系树下。作如是言。诸有取者吾
    悉施之。后往佛所。诸释子见问其来意。波
    离具答。释子大喜。即便请佛。此人先来为我
    作使。若后出家我即轻慢。愿佛先度我当敬
    事。佛先度之即为受戒。诸释子等同为礼敬
    是时大地为之震动。空声赞言。诸释子等我
    ?x慢山崩。出家已后持律第一。以其不能观
    空灭罪所以致呵。就行之义已如前释。众共
    同遵故须命也
    文四同前。第三释中初总征次别释后结释。
    中文开五节。一举昔日被呵之事。二时维摩
    下明教呵相。三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下彰
    二比丘称赞维摩。四我答下明已述叹。五时
    二比丘疑悔即除下明比丘闻法获益。前中
    忆念我昔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
    来问我者。此即第一呵事也。有二。初问后
    答。此初问中。明比丘所犯耻愧情深不敢问
    佛。以优波离持律第一故来问决。不知轻重
    以释本疑。律云。有一比丘。在阿兰若眠。有采
    薪女。见之欲心盛发。盗行非法。比丘寤已疑
    犯初偏。后一比丘见此女人嗔心欲打。女人
    怖走堕坑而死。比丘惧犯杀人重戒为此每
    怀耻??不敢问佛。向波离处请决所疑得免
    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者。第二答。波离依
    律教相判决轻重。故云为其如法解说也
    第二教呵相中先呵后教。前中唯优波离无重
    增此二比丘罪者。谚云。忏悔之法以灭罪为
    义。今此何故乃云增也。比丘起过元由取相
    之心。觉已生悔深怀??惧。波离为忏还说有
    相之法。闻其罪名更生热恼。如是忏者。?罪
    虽灭细想更兴。于念念中薰成识种相资尤
    甚。岂非增也。远云。比丘造罪元由取相故生。
    波离为忏还说罪相增其情取。故曰重增也。
    若约行辩。此人起灭恶行。以其不能即相无
    相观罪性空。所以教修无相忏悔也。当直除
    灭下第二正教。就中初总。所以下别。其智此
    下结叹劝学。总中两句。初一句就理正教。第
    二句举过教离。前中所言当直除灭者。云何
    曲灭。而复云。直说有罪相。方教忏悔名为曲
    灭。观罪性空。罪垢不生。破离罪相名为直灭。
    勿扰其心者教离过也。若依向前取舍心中
    有相忏者。诸见?增。罪体不灭。徒自纷扰乱
    其心耳。就下第二别教中。初征后释。释中有
    四。一就罪性以教。二如佛说下就心以教。三
    唯优波离下释疑以教。四优波离一切下总
    就一切法以教。正观前罪性不在内外中间
    者。凡夫由见彼此自他别故造诸罪业。今教
    观自身无我无人。即是内空。观他亦然。复是
    外空。既非自他。中间亦空。三处俱空。即无我
    所。我所既离。无罪可作。罪尚不作。何有性
    也。又云。不在内者六根性空。不在外者六尘
    相空。不在中间者六识体空。三处既空。罪从
    何起也。又不在内者不在我。若在我心不应
    待。别不在彼事者。若在彼事不应罪。我不在
    中间者。合我与事以为中间。既离于内外更
    无有法。故不在中间也。又依他无生故不在
    内。分别无相故不在外。真实无性故不在中
    间。迷此三处故有其罪。三性既空。罪自非有。
    从何生也。第二就心教中有二。初举佛说。垢
    净由心。以心空故罪性亦空。如优波离下第
    二就优波离证时以教。前中间有四。一明众
    生空引佛为证。二明心相体空。三举心类罪。
    四明诸法亦空。初中如佛所说闻前罪空犹
    未能解。现见众生修善造恶。云何空也。故举
    佛说为证。垢净随心古来相传。心是六识。由
    识心分别起染净二业。随业势力感苦乐两
    报。报起由心。故知无有实众生也。又云。心者
    即是第八阿赖耶识。由其识内持染净种子。
    种子遇缘即能招苦乐二果。果起由心。故知
    无众生也。心亦不在内外者。第二破心空也。
    向前疑有众生。今乃云无。复谓。彼罪系属
    于心。故今释云。心亦不在内外中间。三处既
    无。何有心也。如其心然者第三类也。以心空
    故类罪亦空。夫执本以知末。守母以见子。佛
    言。众生垢净皆由心起。求之不在三处。心既
    无在。罪垢安寄。故普贤观经云。我心自空罪
    无福生。如空中风无依止处也。不出如者
    第四明法空也。何以前来罪与众生乃至心
    性不住三处皆悉空者。正由诸法不出如故。
    如之体性空寂无为。如外无法。宁非空也。波
    离下第二就彼证时以教。欲令波离自悟故
    也。文中有三。初净名问。次波离答。三维摩
    言下将凡类圣。问中心相得解脱时有垢不
    者。问彼第九解脱道中正入证时见自性净心
    有垢染不。或可。是因缘心缘生之心性非烦
    恼名本性净。今但问彼得解脱时本性净心
    曾有染不答言不也者。证时心冥一境。不言
    有垢染也。大小虽异无垢是同。故于证时不
    见垢染。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将凡
    类圣。若随相释。凡圣两分。以理而论。凡圣
    常一。以其一故本性净心同无垢也。第三释
    疑以教。疑云。波离圣人心净可尔。众生具足
    一切烦恼。云何亦言心相无垢也。经即释云。
    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等也。此明心性本净。
    妄为客尘隐覆于真。达悟者元来本净。迷悟
    虽异性体常同。故与圣人将为类也。虽复不
    异约相恒分。欲使学人体兹深意。就中三句。
    即是想心见等三倒也。妄想垢者。此则想倒。
    想心计法虚妄不实。名为妄想。妄想不同。依
    地持论有其八种。一自性妄想。即执色等法
    各有自体。二差别妄想。即执色等有可见不
    可见有对无对等差别。三摄受积聚妄想。即
    于阴中执我众生。于军林等中起定执实。此
    一分别即前执于人后执于法。四我见妄想。
    无我执我也。五我所妄想。即执我有用。六
    念妄想。即缘可爱净境分别。七不念妄想。即
    缘可增不净境分别。八俱相违妄想。即缘中
    融境分别。此八妄想前二后三法执所摄。第
    三积聚通其二执。第四第五唯是人执。此之
    八种隐覆净心故名为垢。即以遍行中想数
    为体也。无妄想是净者。无即悟真。所以是
    净。颠倒是垢者即是心倒。妄心执法背于真
    实。名为颠倒。即以第六意识为体。无颠倒是
    净者。无即达悟。所以是净也。取我是垢者。是
    其见倒。邪惠执我计我乖于正理。名之为垢。
    即以根本烦恼中我见为体。问。见倒一种体
    是邪惠。性能坚执可名为倒。心想二法性非
    邪惠。如何成倒。答。随见倒力亦立倒名。与倒
    相应行想同故。或可。于非常等起常等见时。
    必由境中取常等相。能取相者。是想非余故
    立倒名。心倒即是见倒所依。心王增见亦名
    为倒也。不取我是净。解空离染所以是净也
    一切法下第四总就诸法以教。文中有二。初
    观法生灭类显性空。二法皆妄见下观法无
    相类罪相空。前中有三。初法次喻后合。初法
    中生灭不住者。妄法虚空忽有名生。谢往称
    灭。不住者妄法虚空忽有名生。谢往称灭。生
    灭推迁时无暂住。何以故。诸法体空故。如幻
    如电者。第二举喻。如幻者显自性无常。如电
    者显念念无常。以幻尘似有而无故喻无住。
    电转忽有忽无故。譬如念无常也。诸法不相
    待乃至一念不住者。第三举法合喻。由前念
    无常不待后念。后念无常不赴前念。刹那不
    住。故知无常也。诸法皆妄见下第二此明相
    空。还有法喻合三。以意思之。此中应问。若
    使诸法悉非有者。现见众生苦乐不同见闻
    等异。此义何也。经即答云。诸法皆妄见。此明
    向前垢净等法随想而说说相差别。就实以
    论皆是妄见。悟其真理由来平等。何有染净
    之异。凡所见闻皆是妄有非真实也。此云何
    知。经云。如梦无忧喜妄见有之现无忧喜亦
    复如是。炎者炎中无水妄谓有之。现见男女
    等相亦如是也。水中月者。水实无月。妄见有
    之。观阴无我亦如是也。镜中像者。像无去来。
    妄谓有之。现无生灭亦如是也。当知皆是妄
    见故非有似有。实无体。住无住即空。何有罪
    垢也。是名奉下结叹劝学。行顺法律达罪非
    有。即无犯律之咎。名为奉律。之解相非相
    即无取相之失。故称善解。如来是奉律。行
    无不妙。如是解法智无不真。欲使学者慕彼
    高风故。今净名示兹教也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等者。第三称赞维摩
    解胜波离。故云上智哉。所不及者。明下劣上
    显智不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明说不及也。
    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乐说辩
    者。第四障己述叹。自申己屈。自舍如来未
    有二乘及菩萨能胜净名辩者。叹其辩胜。智
    慧若此。叹其智胜也。时二比丘疑悔即除作
    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者。第五闻说
    获益。益中有三。一疑悔罪障消除。二发大心
    誓当作佛。三兴广愿愿众生智辩同已。故我
    下结不堪也
    佛告罗[目*侯]罗者。此云覆障亦名不放。昔曾为
    王。沙门欲见。贪着乐故六日不看。又塞鼠穴
    六日不出故。在胎内六年方生。故就此义名
    为覆障及不放也。又云。宫生太子。出家之日
    父王恐泯国嗣段绝留连不听。太子于时手
    指妃腹而语之言。却后六年汝当生男。即如
    其言。佛出家后六年方生。国人及释种族皆
    疑。太子既自出家厌舍五欲。妃在宫内何得
    有娠。将不犯邪。净饭王与诸亲属共相议言。
    谓非太子遗体。王及释种皆怀愧耻。遂生嗔
    心以大火坑欲烧。耶输陀罗耶输对诸释种
    自立誓云。若非太子遗体。愿我抱儿投火而
    灭。若不尔者愿示清白。于是立誓竟抱儿入
    火。于时母子俱存。火变凉池。莲花捧出。王
    与亲族臣寮方信是太子儿。故号宫生。佛成
    道已还宫之时。罗[目*侯]始年五六岁。如来将至
    寺变千比丘悉如佛形。罗[目*侯]直尔往至佛边。
    佛以手摩头将还精舍。敕告舍利弗目连度
    之。虽得出家。以恃贵族骜慢不乐听法。兼多
    恶口形名他人。佛于一时以法制约。于斯永
    段打辱不嗔。佛叹其人忍辱持戒密行第一。
    不达无利出家故破呵也。若约行辩。修出家
    行。罗[目*侯]不了即相无相。真实出家不称如来
    无为功德。所以教修无相出家行也
    文四同前。第三先征后释。释中文分为两。一
    出昔日被呵事。二时维摩下明教呵相。前中
    忆念我昔至罗[目*侯]汝佛之子舍轮王位出家为
    道有何等利者。此第一举昔呵事。先问后答。
    ?骋?氤侵畛ふ咦拥?烤傥嗜恕@粗廖宜?br> 明请方便。问我等请问辞也。汝佛之子所承
    至高既舍王位所舍极重佛不出家为金轮王
    王四天下罗[目*侯]在家为铁轮王王一天下诸长
    者子见舍重位所希必大舍素从缁名为出家
    安心慕法名之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者。
    问其所得也。我即为说出家功德之利者。第
    二答其所问。因行道品名为功德。涅??果为
    大利。或可。善为功德。乐名为利。又云。出家
    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出家其德利益不
    可思议最为第一。膝造宝塔高至梵天。譬如
    有人杀三千世界一切众生或挑其目得罪无
    量。若能救得福亦无量。放人出家能自出家。
    福多于彼。应说此利。又分别功德经云。若一
    日一夜出家除六十劫生死重罪。如是广引
    诸经叹说出家功德之利不可思议。是名如
    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也
    时维摩下第二明教呵相。先呵后教。呵中唯
    罗[目*侯]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者。夫涅??道
    品无为无相。作有为有相说故言不应也。所
    以者何下释也。先征后释。无利无功德是出
    家者。举是显非出家求灭修行道品。离相出
    家即舍世报利及有相功德。故云无利无功
    德也。或可。乐之与苦因缘相对。利与功德皆
    藉因缘。因缘无自性。毕竟体空。利即非利。德
    即非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
    德下。明非异是在家生死系缚心有分别见
    有报利及诸功德。出家离相云何乃说俗利
    功德也。上来呵说。夫出家者为无为法下。第
    二广明教相。文中有二。一教罗[目*侯]出家之法。
    此则体出家。非相出家也。二维摩诘语诸长
    者下。教诸长者出家仪式。前中有三。初总略
    以?烤偃坝κ吨?5诙?宋薮讼露????br> 广明出家之法。第三若能如是下总以结成。
    初中夫出家者总以?烤佟N?尬?ㄎ蘩??br> 功德者。无为是涅??果德之名。为涅??修行
    道品。果既无为。因离诸相。无为无相即绝报
    利及有相功德也。庄云。又存利者必见有不
    利。存德者必见有不德。苦法性空。何有舍苦
    以求乐利。不善体空。何有亡不善以求善德
    也。自下二十三句广明教之文。分为二。初五
    句修自利。降魔以下十八句次明利他。自利
    中文有五句。初有两句明其所离。次有三句
    明其所证。所离中无彼无此中间者明离三
    相也。六根为此六尘为彼六识为中间三处
    体空故无彼此中间也。又云。在家为此出家
    为彼。方便求度为中间。三事缘生无有自性。
    无性即空。道俗无二。是真出家也。又云。此
    为生死。彼是涅??。中间为道品。为出家者恶
    此生死遵彼涅??。故有三处之异。真出家者。
    解生死非生死故无此。了涅??非涅??故无
    彼。既无彼此。中间安在。离此三处则无系着。
    是真出家。故思益经云。诸佛如来不得生死
    不得涅??。佛圣弟子得解脱者亦不得生死
    不得涅??也。离六十二见者。教离情想。执取
    之心名之为见。见别不同。有六十二。大士了
    见性空不生分别。故称为离。非谓有所离也。
    故无行经云。若有所尽不名漏尽。知诸漏空
    相名为漏尽。尽之与离其义相似。处涅??者。
    教其所证。此即总明处。处之言证。谓证法
    性无为寂灭。远离一切戏论动念分别。名处
    涅??也。智者所受圣所行处者。别明所证。会
    法界真如。得无分别智。名为智者。证遍满如
    名为所受。圣心游履名行处。亦可。地前菩萨
    依教生解。名为智者。信顺此法。是名为受。
    初地已上会于正理。称之为圣。圣心游履故
    云行也。上明自利讫。下教利他。于中初教。
    降魔下教伏外道。前中七句。初句降魔人也。
    度五道等六句降魔法也。于中有三。初有一
    句。明其所出教。度五道者。所谓地狱畜生饿
    鬼人天是五道。道者以到为义。谓众生业所
    感到处。总以异熟无记五阴或四阴为体。欲
    色界者五阴性。无色界者四阴为性。唯生本
    死三有所摄。非中有摄。以中有未到故。除因
    离果称之为度。五道是生死之处。所以度之。
    问。五道中四生内何生所摄。答。依智度论。诸
    天地狱一向化生。以诸根顿起故。鬼道二种
    所谓胎化。人畜两道通其四生。卵生人者。如
    ?成?夷干???岩病J??苏摺HC罗女顶
    生轮王等。化生人者。如劫初生时人皆化生
    也。胎生人者。常人也。畜生四生者。人情易
    知。庄云。运大慈悲济度五道四生悉令解脱。
    而常不得众生之相。故称度五道。故般若经
    云。我皆令入无余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二有三句。明其所修。净五眼得五力。立根
    者。一者肉眼。以人中净色为体。缘障内色为
    所观境。二者天眼。即以天中净色为体。缘障
    外色为所观境。三者惠眼。以如理智为体。缘
    真如为所观境。四者法眼。以如量智为体。缘
    俗谛为所观境。五者佛眼。以恒沙功德为
    体。缘一切法为境。或可。缘佛性为佛眼。菩
    萨先有四眼。佛眼分得。以结使覆故不得言
    净。今明八地以上菩萨正智现前灭诸结使
    眼得清净也。又依无垢称经云。净修五眼行
    人因中施财修定惠等感得五眼清净。如施
    灯明肉眼得净。如修禅定天眼净也。若修智
    慧余三眼清净也。得五力立五根者。所谓信
    进念定惠也。五眼既净能破烦恼。名得五力。
    力成由根故立五根。始起曰根。终成名力。三
    有二句。明教所离教远魔业。不恼于波离众
    杂恶者。若菩萨者慈悲为源怜愍众生与物
    无违故曰不恼于彼。止恶生善不杂漏过心
    行纯净故称离恶也。伏外道中文有十一句。
    初句摧邪人。摧诸外道者伏邪人也。超越假
    名等十句破邪法。前外道中佛法之外别立
    道理名为外道。以彼邪智邪辩抗敌。菩萨大
    士以四辩而令摧伏。云伏外道也。又云。心外
    见法理外妄计。皆名外道。出家修习无念。但
    念令不起则邪法自息。故上经云。以无心意
    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也。破邪法中亦有
    其三。初有六句。明其所出。二内怀喜下三
    句次明所修。三离众过下一句还彰所离也。
    前中明出烦恼业句。超越假名者生死苦报
    虚假之有称曰假名。证实除舍故超越也。藏
    云。假名者经说有四。一生死是假名。涅??非
    假名。生死是浮虚幻为。所以是假名。涅??真
    实。故非假名。二者涅??是假生死非假。涅??
    无名强为立名。所以是假。生死本是名相之
    法。非强立名。是故非假。三者二俱是假。以生
    死涅??是因缘相待故是假也。四者二俱非
    假。废名就法。法体皆如。如内绝言。所以非
    假。今就初门明生死。是假名得涅??。故超出
    也。明出苦也。次出烦恼。于中四句。初出淤
    泥教断爱也。淤泥者。爱见烦恼爱染生死名
    曰淤泥。了之性空称之曰出也。无系著者。心
    无所爱不着五尘。若有所著不名出家。乃至
    不为爱道。不系不著名为出家。故思益经云。
    乃至如来尚不贪爱。何况余法也。无我所著
    者明修除见也。出家之道本亡我人故。于我
    所法中一切舍离。故下经云。因有我故便有
    我所。若无有我亦无我所也。无所受者。不受
    邪法。或可。不受一切法。故花手经云。眼不
    受色乃至意不受法。名无所受也。下教出业。
    摧诸外道等。邪法教人名为扰乱。除灭称无。
    次明所修。内怀喜护彼意。修利他行。于他所
    为心无疾恶。名内怀喜。内心清净外能随顺
    众生不逆其心。名护彼意。随禅定者。修自利
    行。随者顺也。不见定乱相其心常不动。故曰
    随也。此定学离众过者。还明所离。离于一切
    犯戒之垢。此戒学也。若能以下第三结。以其
    真实出家之法一如上故。依此出家名真实

    就下第二教彼长者子等出家仪式。文别有
    四。一维摩诘劝诸长者真实出家。二诸长者
    不达真实出家意故以父母致辞。三明维摩
    教令发心即真实出家亦名具足。四诸长者
    得真出家。前中先劝所以下释。法身如来无
    处不在。对目不见故难堕也。父母不听不得
    出家者。唯依戒律出家要须父母开许。若其
    违命。不合出家。或可。无明父贪爱之母障蔽
    真相令不显现。名曰不听。隐在三界诸烦恼
    中。名不得出家。维摩诘言汝等发菩提心则
    出家者。真心既朗。胜相亦彰。无明贪爱既
    除。法身独出无碍。此则名为真出家也。名具
    足者。众德圆满性戒自成。不假师资。毕竟无
    染。此岂不名具净戒也。故无垢称云。是则出
    家。是即受具戒?刍性。问。俗人发心即得具
    足戒。与比丘何别。答。前戒有二种。一制行。
    论其制法如须羯磨方得论其制行。离过是
    同故与俗人同法事。四明长者得真出家。故
    我下结不堪也
    佛告阿难者。此云欢喜。依智度论。有三因缘
    立名。一从本愿得名。二父母立名。三人见得
    名。第一从本愿得名者。即是释迦牟尼佛因
    地作窑师时值遇去本师释迦牟尼。佛有闻
    持传者名曰阿难。即发誓愿。愿我于未来得
    佛之时还名释迦。所有闻持侍者还同今日
    阿难。亦由世世已来发愿为佛侍者。以宿因
    故今得为佛侍者。故名阿难为欢喜也。第二
    父母立名者。如来将欲成道。魔王忿怒与十
    八亿鬼兵来恼菩萨。菩萨心正魔皆退散。便
    至净饭王所说言。汝子昨夜将欲成道。为魔
    所坏今已死没。王与眷属皆生愁苦不能自
    胜。净居天子即报王言。不须懊恼。汝子已成
    正觉。不须忧苦。王犹疑惑。即遣使访问。使
    还启王。太子已成正觉。王及眷属国内臣民
    皆大欢喜。须臾之倾斛饭王复更报净饭王
    云。夫人生男。王重欢喜。世间欣庆岂过我等。
    既值欢喜时生。为立其名名之欢喜也。第三
    人见得名者。由阿难世世已来慈忍行成报
    得相好端严色像第一。见者悦神无不爱敬。
    故名欢喜。故净法师云。阿难者是佛昆季宿
    着因缘。名标起愿之初。生居得道之末。面如
    满月。目类青莲。能令见悦神亦使父王庆。集
    具斯三义故称欢喜。弟子中多闻第一。不知
    如来法身常身体性无假故亦被呵
    文四同前。第三释中初总征次别释。别中有
    五。一出昔日被呵之事。二维摩言止止下明
    教呵相。三时我世尊实怀惭下自彰己屈。四
    即闻下空声导引和谐两家。五世尊维摩诘
    下阿难比丘叹维摩德。前中三句。初明阿难
    为佛乞乳。时维摩下净名怪问。我言已下阿
    难正答。前初句中世尊身少有疾者。患风病
    也。牛乳治风故须乞也。维摩问者。非时而乞
    其必有由。故须问也。答中小乘教内言佛实
    有生老病死故。故作斯答。如是道理阿难是
    大菩萨知佛无病。应同声闻起化故也
    就下第二教呵相中文开四节。初句略呵。二
    如来身下显佛真身金刚不坏。三默往下重
    明呵相。四当知阿难如来乘下重明佛身体
    常不堕诸数。前略呵中。止止莫作是语者。执
    应迷真所伤之甚重言呵责故云止止也。如
    来身金刚体者。第二显佛真身。佛身无为物
    不能坏如金刚也。恶尽善满。何有病也。又云。
    金刚之体明佛体坚难坏也。事同金刚。诸恶
    已断众善普会。彰佛德满。众恶已断断德圆
    满。是摄律仪戒也。众善普会行德具足。是摄
    善法戒饶盖众生戒也。此明所有何病何恼
    彰其所无。当有何疾内无疾苦。当有何恼外
    无衰损也。默往已下第三重呵。就中有三。一
    呵心其言。二行矣已下呵去其身。三可密
    去下双呵形言。欲令永息无常之念。前中有
    三。一遣默往。二呵诫不听谤佛。三以理教示。
    默往阿难是初遣也。口病言是以须默。身远
    乞所为是须往。谚云。阿难小智不了佛身真
    常无待。妄言有疾。违失处深。故须默往。自
    此已后不得更言佛无常也。勿谤已下第二
    呵也。如来无病而言有病。是则为谤。又垢执
    实无亦为谤佛。莫使异人闻者。异学精返难
    与理亲脱。闻斯语谓佛实病即轻佛也。无令
    大威德诸天者。五净居天名世界顶。十住菩
    萨多生是处也。若闻此言则知人者不达如
    来方便之意于汝而生劣想。他方菩萨知佛
    无病复轻汝矣。转轮王下第三以理正教。转
    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举劣况胜。岂况
    如来无量福德普胜三界而有病也。辩胜过
    劣。第二呵去其身。于中有二。初呵令去身。
    二明须去所以。行矣阿难者。速舍此去名为
    行矣。佛为世师。举世共尊。说病他讥。彼此
    同着。故云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闻等者。
    明可去所由。外道梵志举毁谤人。佛法之外
    别立道理。名为外道。心外别求。理外妄计。
    生心动念。名为外道。法外求净名梵志。若闻
    此语。明谤所由。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者。明轻
    谤心。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者。明出谤语
    也。第三双呵中可密者止其言。速去者摧其
    身。不密他闻不速他见。故须密速。勿使人
    闻。或可。速密去者。摧其身勿使人闻。止其
    言也。第四重明佛身性常成其无病。何须重
    明者。前虽明佛是金刚身。恶尽善满犹滥生
    身无常
    此下四句明佛惟以法性为身不堕诸数。以
    证如来毕竟无病。文中有三。第一告语令知。
    第二非思下正明四德。第三此身当有何病
    下明了知无病。初告语令知阿难诸如来身
    即是法身者。明佛化身即是法性之身。以化
    用法为体故。或可。化身性空即是法身也。第
    二正明四德。非思欲身者。法身不从思欲结
    业而生故非思欲身也。业系既段自在无碍。
    即是我义。过三界者。生死报土无复诸苦。即
    是乐义。诸漏已尽更无垢染。即是净义。不堕
    诸数者。佛身无为不堕生住灭等四相数中。
    即是常义。或可。不堕数者出过一切有为诸
    数。故无垢称经云。是身无为离诸有为出过
    众数也。庄云。不堕数者不堕众生数也。远云。
    非思欲身者离分段因。过三界者离分段果。
    诸漏尽者离变易因。不堕诸数离变易果(云云)
    如此之身当有何病者。第三结成无病。既具
    常乐四德。宁有病也。第三自障己屈。实怀惭
    耻者。阿难闻上佛身常而无病。自耻愚暗。终
    日侍佛不知佛常。妄见有病乃为乞乳。非谬
    何也。第四空声导引者。阿难执应迷真。居士
    论真失应。今以平等空中出声导之。和谐两
    家不许偏执。就实以论劝彼阿难如居士言
    了佛无病。但为佛出五浊恶已下随化。不违
    阿难乞乳。故须同病以止病也。五浊者。一命
    浊。二劫浊。三见浊。四烦恼浊。五众生。下劫
    将末命等五法以成滓。故如油将尽名浊也。
    命浊者。谓短寿年十岁。以恶劫时命根为体。
    劫浊者。谓兵刃疾病饥馑劫起时以不相应
    法为体。或以内外有漏五阴为体。见浊者。三
    恶劫时五见为体。烦恼者。三恶劫时阴五见
    余钝央烦恼为体。众生浊者。三恶劫时无有
    正念。众生以第八识为体。或通取五阴为性。
    此五惟在欲界非上二界也。此五成时名为
    恶世。现行斯法度众生者。如来一代行乞食
    法度脱众生。依乳光经云。佛在世时?骋??br> 城乐树下四众围绕共会说法。时佛中风。当
    须牛乳。?骋?胗需笾久?σ??N?灏俚?br> 子作师。以悭吝故常持罗网覆其舍宅及以
    庭中。不令飞鸟侵食米谷。邪见不信。家有乳
    牛。恶抵踏人无敢近者。佛为度此梵志故示
    言。有疾须乳为治风故。遂遣阿难持钵往乞
    至其门下。梵志见怒而问曰。汝何所须。阿难
    对曰。佛病须乳故来乞求。彼闻作念。可令自
    取使牛踏杀。即语阿难。若须摄取。阿难即往
    牛所。牛自开脚任其摄乳。时牛静住不复敢
    动。时诸人众咸生惊怪。尔时牛母而说偈言
     此手扪摸我  一何使乃尔  取我两乳去
     余留兴我子
    尔时犊子复白母说偈言
     我乃前身时  生悭贪恒突  复随恶知识
     不信佛经戒  使我作牛身  受苦不可系
     都缘贪嗔痴  至于六十劫  今乃得值佛
     如病遇良医  持我饮乳分  尽用奉上佛
     我食草饮水  自可充今日  令我后智慧
     得道愿如佛
    于时梵志在傍具见即自悔责。我不及牛。不
    识福田生此恶心。梵志门徒数百人见此事
    已皆得法眼净。梵志复说偈言
     我是人头畜  汝是畜头人  汝见生欢喜
     我见劫生嗔  共汝诸等辈  相将见世尊
    尔时阿难持乳奉佛。具述上事。佛即记曰。此
    牛母子却后命终人间天上七返往来终更不
    生三恶道中。牛母后值弥勒佛得阿罗汉果。
    犊子亦尔。过二十劫后当得成佛。号曰乳光
    如来。因此事故摩耶利等即于佛所深生敬
    信。故曰现行斯法度脱也。取乳勿惭者。为化
    必然故无惭也。第五叹维摩。可知。是故已下
    结不堪也。如是五百已下第三总结。类显余
    文可解也

    维摩经疏卷第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